CN103189232A - 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9232A
CN103189232A CN2011800463135A CN201180046313A CN103189232A CN 103189232 A CN103189232 A CN 103189232A CN 2011800463135 A CN2011800463135 A CN 2011800463135A CN 201180046313 A CN201180046313 A CN 201180046313A CN 103189232 A CN103189232 A CN 103189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rame
side frame
taking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63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9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9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8Particular seat belt attachment and gui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使就座侧侧部框架的刚性提高,并分散来自肩部锚栓部的负荷的车用座椅。车用座椅包括,具有侧部框架(11)、(12)的座椅靠背框架(1)、设置于侧部框架(11)的上部的肩部锚栓部(14)、设置于侧部框架(11)、(12)下方的一对就座侧侧部框架(121)、(123),连结于侧部框架(11)的下方的一方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具备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以及连结于其上方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在连结部(21x)形成有沿着缘端(21b)形状的上部框架加强部(21c),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在连结部(21x)形成有沿着上边(22b)形状的下部框架加强部(22c)、(22m)。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具备对来自肩部锚栓部的负荷刚性较高的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现在,车用座椅中,安全带被3点支持,与车用座椅一体地设置的车用座椅被公开。在安全带被一体设置的车用座椅中,在座椅靠背的外侧(即车辆门侧)的侧部框架的上部设置肩部锚栓部,通过肩部锚栓部,安全带的肩带部被安装于外侧的侧部框架上部。
如此,在安全带被一体设置的车用座椅中,特别是因为车辆碰撞时等向安全带施加来自乘客的巨大负荷,会向安装有肩带部的外侧的侧部框架施加巨大的负荷。为此,外侧的侧部框架是由角形闭合截面构造的支柱形成,且比内侧的侧部框架强度大的构造被公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2-0597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在车辆碰撞时等,向安全带施加来自乘客的负荷的时候,通过下臂将所述负荷从主侧靠背侧部框架传递至主侧坐垫侧部框架,因此,外侧的侧部框架的下方具备的主侧坐垫侧部框架也是平截面构造,对来自安全带的负荷的强度大。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用座椅中,在下臂(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以及主侧坐垫侧部框架(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也会产生巨大的负荷。因此,关于乘客就座的就座侧侧部框架的构造,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与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的刚性提高也尚被期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安全带一体的车用座椅中,可以提高就座侧侧部框架的刚性,且分散来自被安全带插通的肩部锚栓部的负荷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内容解决。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用座椅包括,具有一对侧部框架,以及在上方连结该一对侧部框架的上部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设置于一方的侧部框架的上部,且插通安全带的肩带部的肩部锚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部框架的下方的一对就座侧侧部框架,连结于所述一方的侧部框架下方的一方的就座侧侧部框架具备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以及连结于该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上方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该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在与所述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形成有沿着缘端形状的上部框架加强部,所述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在所述连结部形成有沿着上边形状的下部框架加强部。
如此,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通过设置沿着各框架形状的加强部,可以使连结部的刚性提高。通过如此构成,后面碰撞时等,即使是向被安全带插通的肩部锚栓部施加负荷的情况,也可以对从肩部锚栓部向就座侧侧部框架传递的负荷的刚性提高,限制就座侧侧部框架的变形。
此时,如权利要求2,优选所述上部框架加强部具有沿着所述缘端形状膨胀突出而形成的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具有沿着所述上边形状膨胀突出而形成的下部框架膨胀突出部。
通过如此构成的车用座椅,可以有效地将向座椅靠背侧的侧部框架施加的负荷传递至就座侧侧部框架。结果,即使是向肩部锚栓部施加巨大负荷的情况,也可以限制在就座侧侧部框架与座椅靠背侧的侧部框架的连结部的变形。
还有,不必进一步附加作为加强部的其他部件的构成,通过膨胀突出就座侧侧部框架而形成加强部,可以轻量化车用座椅。
还有,如权利要求3,优选所述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具有设置于乘客就座侧的下部内面材料,以及与该下部内面材料相对接合的下部外面材料,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形成于所述下部外面材料与所述下部内面材料相对的位置。
如此,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由设置于座椅内侧的下部内面材料及设置于座椅外侧的下部外面材料构成,通过接合这些部件形成的筐体构造,提高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刚性。进一步地,下部内面材料与下部外面材料中,分别相向的位置具备加强部,因此,施加负荷时,下部内面材料与下部外面材料以各自不同的形状的变形被限制,更提高刚性。结果,在就座侧侧部框架,可以限制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的变形,同时,可以轻量化。
如权利要求4,优选所述上部框架加强部与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形成为连续的形状。
如此,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通过加强部连续形成,负荷的传递不会被间断,因此刚性提高。
还有,如权利要求5,优选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进一步具有与所述上边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弯曲状的凸部。
如此,通过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上边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的弯曲状的凸部,对负荷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可以限制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附近的变形。还有,不必增加作为加强部的其他部件的构成,因此,可以进一步轻量车用座椅。
进一步如权利要求6,优选所述凸部为沿着所述上边形状的形状弯曲而形成。
如此,通过距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上边一定距离间隔形成的凸部为沿着下部框架加强部的上边弯曲的形状,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肩部锚栓部传递来的负荷的刚性。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通过设置加强部,使连结部的刚性提高,且限制就座侧侧部框架的变形的车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可以成为有效地将座椅靠背侧侧部框架传递来的负荷传递至就座侧侧部框架,同时,更轻量的车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外面材料与内面材料不会各自变形为不同形状,且提高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刚性的车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可以成为有效地传递向就座侧侧部框架施加的负荷,高刚性的车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提高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附近的刚性的车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可以成为对传递来的负荷的刚性提高的车用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座椅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简要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简要后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构件管与能量吸收部件的构成的扩大后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管加强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管加强部件与构件管关系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构件管与能量吸收部件的构成的扩大后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与靠背罩关系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S车用座椅
S1座椅靠背
S2就座部
S3头枕
B安全带
B1肩带部
F座椅框架
1座椅靠背框架
2就座框架
3芯材料
1a、2a、3a缓冲垫(衬垫材料)
1b、2b、3b表皮材料
11、12侧部框架
11a闭合截面构造部
11b延长部
11c孔
13上部框架
13a侧面部
14肩部锚栓部
15倾斜装置
21、23、21’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
22、24、22’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
21a、21a’上部外面材料
21b、21b’缘端
21c,21c’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上部框架加强部)
21k上部内面材料
21x、21x’连结部
22a、22a’下部外面材料
22b、22l、22b’、22l’上边
22c、22c’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下部框架加强部)
22d、22e外面凸缘
22f’外面凸部(下部框架加强部,凸部)
22k、22k’下部内面材料
22m、22m’下部框架内面膨胀突出部(下部框架加强部)
22n、22o内面凸缘
22p’内面凸部(下部框架加强部,凸部)
25上部导轨
26下部导轨
27缓冲支持部件
28就座侧后方框架
29a、29b就座侧前方框架
30侧部框架加强部件
40构件管(连结部件)
40a、40b端部
40c、40d、40e、40f弯曲部
40g中央部
42、43管加强部件
42a、42b、43a、43b加强部件接合部
42c、43c架设部
43d、43e脚部
43f、43g凸部(凸缘)
43i穴部
44、45能量吸收部件
44a、44b、45a、45b接合部
45c、45d弯曲部
50收缩器安装托架
51下方连结部件
54收缩器(座椅装置部)
61架设部件
62靠背罩
62a背面部
62b、62c侧面部
62d底面部
63靠背罩安装托架
121、123、121’就座侧侧部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说明的部件、配置等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宗旨进行各种改变。还有,在本说明书中,乘坐物是指汽车、火车等具有车轮的地面行驶用乘坐物,和在地面之外移动的飞机或船舶等可以安装座椅的移动用乘坐物。
图1至8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座椅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座椅框架的简要立体图,图3是座椅框架的简要主视图,图4是座椅框架的简要后视图,图5是表示构件管与能量吸收部件的构成的扩大后的说明图,图6是管加强部件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管加强部件与构件管关系的侧视图,图8是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说明图。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左右方向是指朝向车体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还有,本实施例表示的是具备3点式安全带装置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不具备3点式安全带的车用座椅。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由座椅靠背S1、就座部S2、头枕S3构成,座椅靠背S1及就座部S2在座椅框架F装载有缓冲垫1a、2a,被表皮材料1b、2b覆盖。此外,头枕S3在芯材料3(参照图2)中配置有衬垫材料3a,且被表皮材料3b覆盖形成。本实施例的芯材料3兼备作为支撑头枕S3的头枕支柱的功能,但也可以是芯材料与头枕框架由不同部件构成。
本实施例的车用座椅S是副驾驶座位用座椅,车用座椅S的左侧(图1中朝向右侧)为车体外侧(车辆门侧),车用座椅S的右侧(图1中朝向左侧)为车体内侧(车体中央侧)。车用座椅S是安装有安全带B的安全带一体的车用座椅,在座椅靠背S1的上部的车体外侧,安装有安全带B的肩带部B1。
如图2至图4所示,车用座椅S的座椅框架F由构成座椅靠背S1的座椅靠背框架1、构成就座部S2的就座框架2构成。还有,通过倾斜装置15,座椅靠背框架1与就座框架2可旋转地被连结。
座椅靠背S1在座椅靠背框架1上装载有如上所述的缓冲垫1a,被表皮材料1b从缓冲垫1a的上面开始覆盖,为从后面支撑乘客背部的构成。在本实施例,座椅靠背框架1由金属制板材或管材形成的略矩形状的框体构成。
座椅靠背框架1具备的向上下方向伸展的一对侧部框架11、12为构成座椅靠背宽度而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也就是说,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的一部分的侧部框架11、12在上下方向由一定的长度构成,左右方向有一定间隔且相向设置。而且,座椅靠背框架1内(两侧的侧部框架11、12之间)的座椅靠背框架1的内侧领域,设置有作为从后方支撑缓冲垫1a的姿势保持部件的架设部件61。
架设部61的两端部与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或侧部框架11,通过设置于侧部框架12的轴支部被轴支。所述轴支部将架设部件61可旋转的轴支就可以,可以使用公开的技术。此外,代替轴支部,也可以在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或侧部框架11,以及侧部框架12的侧板形成孔,将架设部件61的端部可旋转的插入所述孔,实施防脱。
在本实施例,作为设置于侧部框架11、12间的架设部61,使用具备弹性的钢线材料形成的S型弹簧。此外,作为架设部61,不仅限于S型弹簧,板状的部件等,可以从后方支撑乘客的构造的话,设置任何部件都可以。另外,具备垫子、腰部支撑等功能的构造当然也可以。
侧部框架11、12中,设置于车体外侧(车辆门侧)的侧部框架11为金属制的一张板材弯折成矩形的闭合截面构造,即,其截面形状形成为中空矩形状(闭合截面构造部11a)。而且,在所述侧部框架11的闭合截面构造部11a的外侧(车辆门侧)的面的下部,平面状的板材向下方延长形成的延长部11b与闭合截面构造部11a的外侧的一面一体地形成。也就是说,将板材打穿使得向板材的一方侧中央部分延伸的部分形成后,为了截面变成中空矩形状而加工板金。还有,闭合截面构造部11a的外侧的面形成若干的孔11c。
设置于车体内侧(车体中央侧)的侧部框架12由使金属制的一张板材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向座椅框架F的内侧弯曲形成。
如此,设置于车体外侧的侧部框架11具备闭合截面构造,比设置于车体内侧的侧部框架12更大强度地形成。安全带一体的车用座椅S中,由于车辆的碰撞导致的向安全带B施加来自乘客的巨大的负荷,向安装肩带部B1的车体外侧的侧部框架11施加巨大负荷,因此,形成为车体外侧的侧部框架11的刚性变高的构造。
向侧部框架11的闭合截面构造部11a的下方延长的延长部11b的座椅内侧,即在侧部框架11的乘客就座侧,固定有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为将一张板体呈截面略コ字状弯曲,比闭合截面构造部11a的座椅左右方向的宽度少许狭窄的宽度作为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延长部11b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宽度略同的宽度作为前后方向的宽度。
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在设置于延长部11b的座椅内侧时的前方及后方的面与延长部11b通过焊接等大致连续的接合。还有,朝向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的座椅内侧的面的上部与侧部框架11的闭合截面构造部11a的座椅内侧的面的下部以一定宽度重合设置,通过焊接等连续接合。如此,侧部框架加强材料30与侧部框架11大致一体地被安装。安装肩带部B1侧的侧部框架11作为闭合截面构造,在设置有一体地形成的延长部11b的其内侧,固定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因此,可以在限制倾斜装置15与肩带部B1的安装位置的尺寸精密度下降的同时,使侧部框架11的刚性提高。
如图2至图4所示,上部框架13由管材弯曲形成,上部框架13的侧面部13a与侧部框架12的侧板一部分重合设置,在所述重合部分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侧部框架12。一方面,上部框架13的另一方的端部与形成于侧部框架11的上端的凹部接合。
还有,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的上部框架13的上方,设置有头枕S3。头枕S3在所述的芯材料3的外周部设置有缓冲垫3a,缓冲垫3a的外周被表皮材料3b覆盖构成。在安装于上部框架13的芯材料3(相当于头枕支柱的部分)的下方,安装有导向锁,可以调节高度位置。
而且,实施加强的侧部框架11侧的上部框架13上,固定接合有为了插通安全带B的肩部锚栓部14。肩部锚栓部14是被前方侧的面与左右两侧的面,上面以及里面包围的箱型的部件,前方侧的面为正面看略逆U字状且中央部形成有空间的形状。肩部锚栓部14的左右两侧的面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上部框架13,上部框架13与肩部锚栓部14的里面之间形成有空间。肩带部B1从上部框架13与肩部锚栓部14之间的空间的下方插通,进一步通过前方侧的面的中央部形成的空间插通至前方侧地被安装。
肩带锚栓部14设置于与位于车体外侧(车体门侧)的侧部框架11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与侧部框架11相比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在座椅靠背框架1的下方(就座框架2侧),通过作为连结部件的构件管40连结侧部框架11、12之间。构件管40沿着倾斜装置15的旋转轴方向向左右方向横跨设置,一端在侧部框架11的下方接合于与侧部框架11固定为一体的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通过所述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与侧部框架11连结,另一端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侧部框架12的下方。
而且,构件管40在不干涉就座框架2的范围内弯曲成凹凸状。在本实施例中,乘客的腰部向座椅靠背S1侧陷入时,为了不妨碍乘客的后方移动,构件管40的大致中央部分向下方弯曲,成为具备凹部的形状。如图2所示,管加强部件42、43接合于弯折成凹部的部分。
架设部件61也可以设置多个,但其中的一个卡止于接合于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的构件管40的端部40a的更上方,且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卡止于与平截面构造部11a的座椅内侧的面的下部的接合位置的更下方(参照图5)。通过成为如此构成,架设部件61的安装操作时,操作性提高。进一步地,可以有效地活用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与平截面构造部11a的接合部、以及与构件管40的端部40a之间的空间。
在构件管40中,通过使得对应乘客腰部的位置位于乘客腰部的下方而弯折,乘客向后方移动时,不会被构件管40阻止。因此,可以不限制后方移动,使乘客的上半身陷入座椅靠背S1的同时,使构件管40向乘客的下方陷入。还有,通过构件管40是包括管加强部件42、43的构造,可以使构件管40的刚性提高。
就座部S2是在就座框架2上装载有如上所述的缓冲垫2a,被表皮材料2b从缓冲垫2a的上面开始覆盖,且从下方支撑乘客臀部的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就座框架2是具备就座侧侧部框架121、123,及就座侧后方框架28,就座侧前方框架29a、29b的构造。
就座侧侧部框架121由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构成。还有,就座侧侧部框架123由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3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构成。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23分别通过倾斜装置15与侧部框架11的延长部11b,及侧部框架12可旋转地连结。
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23分别与侧部框架11、12连结。设置于车体外侧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通过倾斜装置15与侧部框架11的延长部11b可旋转地连结。还有,另一边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3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3通过支持轴与侧部框架12可旋转地连结。
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23分别在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的连结部分,形成为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连续的形状,覆盖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的上端部那样地被安装。
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为构成就座宽度而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向前后方向伸展形成。而且,如图4所示,由连结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的后方侧的板材形成的收缩器安装托架50的两端分别接合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
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由金属制板材形成,其后方侧向上方,即座椅靠背框架1侧延伸形成。在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的表面,对应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的形状,形成有光滑的沟(凸缘)。而且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与上述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23接合,进一步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23分别与侧部框架11、12接合而形成座椅框架F。
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分别在下方支撑,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中,安装有上部导轨25、25。而且,上部导轨25、25在与设置于车体地板的下部导轨26、26之间,被组装为可以前后调整位置的滑动式。
如图3及图4所示,收缩器安装托架50的表面形成有若干沟(凸缘),作为座椅装置部的收缩器54接合于其前方面。收缩器54具备拉出、卷回安全带B的构造,在具备3点式安全带的本实施例中,安装于在收缩器安装托架50的前方面侧,即一边的侧部框架11侧的附近,与后述就座侧后方框架28不接触的位置。此外,图3表示的是为了图示收缩器54而将缓冲支持部件27切除一部分的状态。
还有,收缩器安装托架50的更前方的管状就座侧后方框架28,进一步其更前方的就座侧前方框架29a、29b连结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而被安装。还有,下方连结部件51连结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且设置于收缩器安装托架50的前方且下方位置。这些收缩器安装托架50、就座侧后方框架28、就座侧前方框架29a及29b、下方连结部件51由金属制板材及管材构成,各自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接合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
而且,就座框架2内(两侧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123之间)的就座框架2的内侧领域,设置有从下方支撑缓冲垫2a的缓冲支持部件27。缓冲垫支持部件27由略矩形状的板材构成,相向的前后一对的边分别通过架设于就座侧后方框架28及就座侧前方框架29a、29b而固定。
所述缓冲支持部件27由金属制板材形成,所述板材上形成有光滑的凹凸。此外,本实施例表示的是设置板材作为缓冲支持部件27的例子,但如果是可以从下方支撑乘客及缓冲垫2a的构造的话,形状、材质不仅限于此。
(关于构件管40)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的下方,即对应乘客腰部的部分,具备构件管40。
构件管40由金属制线材或管材形成,如图5所示,端部40a、40b通过焊接分别与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及侧部框架12接合。侧部框架辅助部件30与侧部框架11一体地形成,端部40a通过侧部框架辅助部件30连结于侧部框架11。因此,通过构件管40,侧部框架11、12在下方连结。
此外,本实施例表示的是侧部框架辅助部件30安装于侧部框架11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端部40a连结于不具备侧部框架辅助部件30的侧部框架11的构成。
而且,就端部40a、40b被接合的高度位置而言,接合于设置有肩部锚栓部14的侧部框架11侧的一方的端部40a设置于比另一方的端部40b更高的位置。即,接合于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的一方的端部40a比另一方的端部40b较高的设置。此外,关于安装高度,构件管40形成为弯折成使端部40a设置于最高位置的构造。
如此,本发明中构件管40的端部40a安装于比端部40b更高的位置,成为端部40a、40b的安装高度不同的构造。而且,通过构件管40的形状是左右不对称弯曲的构造,即使是后面碰撞时等,向肩部锚栓部14施加过大能量的情况,也可以有效地分散、吸收其负荷。
还有,端部40a、40b中,设置于上方的端部40a的安装高度接合于较倾斜装置15的中心轴更下方的位置。进一步地,位于构件管40最上方位置的部分设置于倾斜装置15的旋转中心轴的更下方。通过如此构成,可以不限制乘客腰部的后方移动,使乘客腰部陷入座椅靠背S1侧。
构件管40,如上述弯曲的大致中央附近,即中央部40g设置于下方,构件管40弯曲形成凹状。更详细的为,构件管40在端部40a、40b之间具备40c、40d、40e、40f,大致中央位置,即对应乘客腰部的部分形成有平坦的中央部40g。距离端部40a、40b较近的弯曲部40c、40d向下方弯曲,各自的端部40a、40b分别设置于与弯曲部40c、40d相比较高的位置,或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的构成。
此外,本实施例表示的是一根构件管40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上下若干根并列设置的构成。此时,通过设置于最上方的构件管40的上侧表面设置于乘客腰部的更下方,不会妨碍乘客的后方移动。还有,构件管40不必一定要具备略垂直弯折的弯曲部40c、40d、40e、40f,中央部40g是至少设置于乘客腰部下方的构造的话,直线状的构件管40也可以。
更详细为,优选构件管40的上侧表面设置于乘客的第5腰椎的更下方。通过如此构成,构件管40设置于乘客骶骨的更下方,因此后方移动时,由于骶骨的倾斜使构件管40钻入乘客的下方成为可能。
进一步地构件管40具备为了加强弯曲部40e、40f的管加强部件42、43。管加强部件42、43横跨接合弯曲部40e、40f的内侧(角度较小的一侧),被加强部件接合部42a、42b、43a、43b固定接合。通过具备所述管加强部件42、43,特别是可以承受向弯曲部40e、40f施加的负荷,可以使构件管40的刚性提高。
管加强部件42、43设置于倾斜装置15的旋转中心轴的更下方。还有,更详细为,管加强部件42、43的最上端部设置于倾斜装置15的中心轴的更下方。通过如此构成,不会撞上乘客的腰部,不会限制乘客的后方移动。
如图5所示,构件管40的弯曲部40c、40d、40e、40f的弯曲方向各自不同,因此,管加强部件42、43由相互不同的形状形成。以下,根据图6详细说明管加强部件43。此外,关于相对的管加强部件42,虽然架设部42c的形状稍有不同,但构成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管加强部件43由平面的板材构成,配合构件管40的弯曲部40d、40f的形状,具备形成为左右不对称的弓形的架设部43c。架设部43c是左右不对称的平面板状,横跨构件管40的弯曲部40f而形成。
而且,从架设部43c的构件管40侧,延伸设置着为了抵接于构件管40的脚部43d、43e。脚部43d、43e从架设部43c略垂直地弯折形成,脚部43d、43e以架设部43c的面为基准,相互向同一面侧弯折。
架设部43c与脚部43d、43e之间各自横跨形成有凸部43f、43g。更详细为,在架设部43c与脚部43d、43e之间,形成有横跨略垂直弯折的部分的作为凸部43f、43g的凸缘。如此,通过设置凸缘的构成,可以提高管加强部件43的强度。
还有,架设部43c上设置有若干孔部43i,通过这样在板材上开孔的构成,可以更加轻量化管加强部件43。
如图7所示,构件管40为圆柱状的线材或管材,加强部件接合部43b以脚部43e沿着构件管40的上方表面抵接的状态被接合。此时,优选将脚部43e(加强部件接合部43b)设置于构件管40的截面中心线(图7中A线)的更后方。若是这样的安装位置的话,后述的靠背罩62与架设部43c的接合变得容易,可以使安装强度提高。
如此,成为加强部件接合部43b设置于构件管40后方侧的侧面的构造,进一步将架设部43c与脚部43e之间的弯折部分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1的后方的话,乘客腰部陷入时,管加强部件43不会妨碍其动作,因此适宜。
(关于能量吸收部件44)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的下方,即对应乘客腰部的部分具备作为能量吸收部件44的EA线。能量吸收部件44成为接合于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1下方的构件管40的构造。
如图5所示,能量吸收部件44由金属制线材(棒材)或管材形成,其两末端弯折,接合于构件管40。而且,能量吸收部件44的两末端附近分别沿着构件管40的表面向内侧弯折,形成接合部44a、44b。而且,管加强部件42、43接合于所述接合部44a、44b附近。
此时,优选使能量吸收部件44的两末端附近接合于管加强部件42的脚部(未图示)、及管加强部件43的脚部43d、43e,同时,接合于构件管40的构造。
通过所述构成能量吸收部件44相对构件管40可以坚固地安装。
而且,由可弯曲的线材形成的能量吸收部件44以坚固接合的接合部44a、44b为支点(或支轴),通过乘客腰部后方移动时向后方弯曲,吸收其能量。
能量吸收部件44设置于构件管40上,安装于构件管40的管加强部件42、43的更前方。更详细为,能量吸收部件44的接合部44a、44b设置于构件管40上设置的管加强部件42、43的加强部件接合部42b、43b的更前方。
能量吸收部件44安装于中央部40g,所述中央部40g在构件管40的大致中央附近几乎呈直线状形成。而且,构成能量吸收部件44的EA线弯折成略矩形状,通过构件管40的中央部40g的略直线状部分,且沿着中央部40g的上方表面接合。如此,通过弯折成略矩形状的EA线向上方延伸设置,本实施例的能量吸收部件44成为形成略矩形状的框体的构造。
通过能量吸收部件44设置于构件管40的上方,能量吸收部件44设置于对应乘客腰部的位置。如此,通过构成能量吸收部件44的EA线安装于构件管40的上方,形成框体,通过此框体,可以成为支撑乘客腰部的构造。
因此,作为乘客上半身向后方移动时的吸收能量的部件,与使用板材的情况相比,如本实施例这般,通过由EA线形成的框体作为能量吸收部件44,可以轻量化车用座椅S。
(关于就座侧侧部框架121、123)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就座框架2,构成座椅宽度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123分别设置于侧部框架11、12的下方。而且,就座框架121包括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及连结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后方上部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就座侧侧部框架123也一样,包括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及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3。
连结于设置有肩部锚栓部14的侧部框架11的下方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其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通过倾斜装置15连结于侧部框架11。
在连结于设置有肩部锚栓部14的侧部框架11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如图3所示,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在座椅内侧(乘客的就座侧)与座椅外侧(车辆门侧)具备大致相同形状、大小形成的板材。即,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包括设置于座椅外侧的下部外面材料22a、及座椅内侧具备的下部内面材料22k。
下部外面材料22a及下部内面材料22k相互相向,其边缘略垂直的弯折,所述弯折的边缘们重叠接合。即,下部外面材料22a及下部内面材料22k由截面为コ字形的板材构成,相向的边缘们被接合,形成中空的筐体。
此时,下部外面材料22a及下部内面材料22k的上部后端侧,即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的重叠连结的部分不接合,变成开口的构造。此外,边缘不必全部弯折接合,可以具备充分的强度的话,也可以是仅一部分的边缘接合的构造。例如,仅接合形成乘客就座面的上边22b与22l的构造也可以(参照图8)。
还有,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中,也包括在座椅外侧及座椅内侧大致相同形状、大小形成的板材,上部外面材料21a、及上部内面材料21k。
关于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接合关系,下部外面材料22a的后方的上方与上部外面材料21a的下方在连结部21x(参照图8)被重叠,通过焊接相互接合。更详细为,在下部内面材料22k的上部后端侧,上部内面材料21k的下方的一部分重叠接合。而且,大致相同形状、大小的上部外面材料21a及上部内面材料21k相向且相互接合,成为在其内侧夹紧下部外面材料22a及下部内面材料22k的构成。
此时,构成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的上部外面材料21a及上部内面材料21k,其边缘相互重叠且略垂直地弯折,使边缘重叠而接合。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中,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及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连结部21x,为了提高对抗来自肩部锚栓部14的负荷的刚性,分别设置有加强部(上部框架加强部21c、下部框架加强部22c、22m)。此外,加强部是设置于至少在连结部21x的附近,更详细为乘客就座侧的构成就可以,也可以是设置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及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上,与连结部21x间隔一段距离的地方的构成。
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具备沿着其缘端21b,即具备沿着外周形状的作为上部框架加强部的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沿着缘端21b的形状,使上部外面材料21a的一部分向座椅外侧膨胀突出而形成,避开倾斜装置15的安装位置,包围其周围地形成。
此外,本实施例图示的是上部外面材料21a上具备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的构成,上部内面材料21k上也同样,也可以是在倾斜装置15的周边位置具备向座椅内侧膨胀突出的膨胀突出部的构成。特别是,在倾斜装置15的旋转轴(中心轴)的更上方,设置膨胀突出部的构成的话,刚性更加提高,因此优选。
一方,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在连结部21x的附近,具备沿着其上边22b的形状的作为下部框架加强部的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上边22b光滑的弯曲,沿着其形状的宽广的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是将下部外面材料22a的一部分向座椅外侧膨胀突出而形成。关于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从上边22b的宽度不必一定与上边22b平行,如本实施例这般,根据场所其宽度不同的构成也可以。
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与下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2c形成为连续重合地形状。与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及下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2c作为相互独立分散断开的形状的情况相比,通过连续形成,对抗向连结部21x施加的负荷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而且,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在下部外面材料22a上的前方位置,进一步具有外面凸缘22d、22e。外面凸缘22d、22e是使下部外面材料22a的一部分朝向座椅外侧呈弯曲形状膨胀突出,长度方向为较长形状而设置。通过如此构成,进一步提高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刚性。
与下部外面材料22a相向设置的下部内面材料22k也同样,具备作为下部框架加强部的下部框架内面膨胀突出部22m。下部框架内面膨胀突出部22m通过沿着下部内面材料22k的上边22l的形状,使下部内面材料22k的一部分向座椅内侧膨胀突出而形成。
还有,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在下部内面材料22k上的前方位置,进一步具有内面凸缘22n、22o。内面凸缘22n、22o是使下部内面材料22k的一部分朝向座椅内侧,呈弯曲形状膨胀突出的构成,上下方向形成为较长形状。
而且,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与下部框架内面膨胀突出部22m设置于相向的位置。还有,外面凸缘22d、22e及内面凸缘22n、22o也同样,分别设置于相向的位置。
通过如此构成,可以进一步使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刚性提高。
进一步地,外面凸缘22d、22e及内面凸缘22n、22o之间,设置有就座侧前方框架29a的端部,另一方的端部接合于就座侧侧部框架123的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参照图2、图8)。如此构成的话,就座侧侧部框架121、123的连结强度提高,因此优选。
未设置肩部锚栓部14一侧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3为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3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相接合设置。优选就座侧侧部框架121与就座侧侧部框架123为相互不对称的形状。
即,优选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3,与设置于其上方具备肩部锚栓部14一侧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由相互不同的形状、大小形成。进一步地,优选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由相互不同形状、大小形成。而且,特别是优选在相当于连结部21x的位置,其形状不同地形成。
如此,上部就座测侧部框架21、23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24相互不对称地形成,因而可以高效率地分散、传递特别是来自侧方的负荷,因此优选。
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连结部21x附近,乘客就座侧的边缘为连续的形状,形成为略圆弧状。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3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的连结部的乘客就座侧也同样,形成为略圆弧状,但优选在就座侧侧部框架121和就座侧侧部框架123中,圆弧的半径大小,即弯曲形状形成为不同。
此时,优选肩部锚栓部14的下方具备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及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连结部21x附近的圆弧的半径与另一方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3相比较大。即,优选在安装有肩部锚栓部14一侧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连结部21x的就座侧边缘与另一方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3的同等部分相比,是平缓的弯曲形状。通过如此构成,可以有效地使来自肩部锚栓部14的负荷分散至就座侧侧部框架121、123两方。
还有,设置于不具备肩部锚栓部14一侧的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与下部外面材料22a及下部内面材料22k相向接合的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不同,由一张板材形成。而且,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的表面上,也设置有向座椅外侧或内侧膨胀突出的膨胀突出部或凸部(参照图2)。
优选形成于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4的表面的膨胀突出部或凸部,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22m不对称的位置,呈不同形状设置就好。如此构成的话,使来自肩部锚栓部14的负荷的分散变得更容易。
特别是,优选在相当于就座侧侧部框架121的连结部21x的位置附近,以不对称的位置及形状,设置膨胀突出部或凸部就好。
以下,关于构成本发明的车用座椅S的各部件可以适用的其他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9至图11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图9是表示构件管与能量吸收部件的构成的扩大后的说明图,图10是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与靠背罩关系的说明图。
(关于能量吸收部件45)
图9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是表示构件管40与能量吸收部件45的构成的扩大后的说明图。
本实施例与能量吸收部件44形成为略矩形状的上述实施例不同,以几乎直线状形成的能量吸收部件45为特征。除能量吸收部件45的构成以外,使用的材料、效果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作为能量吸收部件45的EA线在座椅靠背框架1的内侧,横跨左右方向形成为几乎直线状,设置于构件管40的上方。而且,能量吸收部件45的两末端附近分别沿着构件管40的表面,形成接合部45a、45b。而且,所述接合部45a、45b设置于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及侧部框架12的附近。
此时,能量吸收部件45的端部是接合于侧部框架加强部件30及侧部框架12的构成的话,能量吸收部件45的接合面积变得更大,因此,可以使能量吸收部件45的安装强度提高。
如上所述,构件管40的端部40a、40b相互的安装高度不同,因此,设置于较低位置的端部40b一侧,即未设置肩部锚栓部14的一侧的能量吸收部件45的端部附近为弯折设置。在能量吸收部件45中,接合部45b附近弯折,成为具备弯曲部45c、45d的构成。而且,接合部45b沿着长度方向抵接设置于构件管40的端部40b的表面。
如此,通过为在弯曲的构件管40的上方架设能量吸收部件45的构成,可以在乘客腰部向后方移动时支撑乘客腰部,吸收后方移动时的能量。
上述构成的能量吸收部件44、45设置于对应乘客腰部的位置,更详细为,对应第4至第5腰椎的位置,可以有效地吸收由于后面碰撞时的惯性导致的后方移动的能量。
(关于就座侧侧部框架121’)
图10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是就座侧侧部框架121’的说明图。本实施例与在连结部21x仅设置作为下部框架加强部的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的上述实施例不同,以作为下部框架加强部(凸部),进一步设置外面凸部22f’为特征。此外,关于其他实施例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省略与上述实施例的就座侧侧部框架121相同的构成的说明。
外面凸部22f’是向座椅外侧方向膨胀突出的凸缘,距上边22b’一定距离间隔,沿着上边22b’的形状弯曲。还有,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由沿着上边22b’的形状形成。还有,与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相同,下部框架内面膨胀突出部22m’也沿着上边22l’形成。
而且,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中,沿着其缘端21b’,即外周的一部分,形成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在上述实施例中,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设置为遍布缘端21b的几乎全领域,但如本实施例这般,仅在设置于上部外面材料21a’的下方的连结部21x’的附近设置的构成也可以。
还有,外面凸部22f’设置于下部外面材料22a’,但优选在下部内面材料22k’也设置。此时,还有,在下部内面材料22k’,与外面凸部22f’相向的位置设置作为下部框架加强部(凸部)的内面凸部22p’则更好。
进一步地还有,优选进一步设置上述实施例(参照图8)中外面凸缘22d、22e那样的凸缘,这两个凸缘连结外面凸部22f’而形成。如此,成为连结若干的凸缘的构成的话,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如此,在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连结部21x’,通过具备沿着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1’的边缘21b’膨胀突出形成的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21c’及沿着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22’的上边22b’膨胀突出形成的下部框架外面膨胀突出部22c’,连结部21x’对抗来自肩部锚栓部14负荷的刚性提高。
(关于靠背罩62)
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1中,具备靠背罩62的构成。靠背罩62是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的后方侧。而且,靠背罩62与表皮材料1b一起覆盖缓冲垫1a的背部而被安装。
靠背罩62包括设置于覆盖座椅靠背框架1的后方的位置的背面部62a、从背面部62a的侧方向前方延伸的侧面部62b、62c、及从背面部62a的侧方向前方延伸的底面部62d。背面部62a由具有几乎覆盖座椅靠背框架1的后方的面积的略矩形平面状板材形成。还有,侧面部62b、62c由略垂直向前方延伸的平面形成,底面部62d以向上方膨胀突出的形状向前方延伸形成。
构件管40的管加强部件42、43接合于底面部62d的向上方膨胀突出的部分。更详细为,管加强部件42、43的架设部42c、43c接合于底面部62d的膨胀突出部分。
在靠背罩62的背面部62a的上方,且侧部框架12的附近(即,未设置肩部锚栓部14的一侧),形成有与靠背罩安装托架63啮合的孔。而且,靠背罩安装托架63啮合于上部框架13,通过如此构成,靠背罩62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
如此,在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1的下方具备弯曲部40c、40d、40e、40f,设置有对应乘客腰部位置变成凹状的构成的构件管40。通过如此构成,后面碰撞时,乘客向后方移动的动作不会妨碍构件管40,乘客的上半身陷入座椅靠背S1的动作可以流畅地进行。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虽然作为具体例针对用于汽车前排座椅的助手座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毋庸置疑关于驾驶座侧的车用座椅、后部座椅的车用座椅也可以适用同样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一对侧部框架,以及在上方连结该一对侧部框架的上部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
设置于一方的侧部框架的上部,且插通安全带的肩带部的肩部锚栓部;
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部框架的下方的一对就座侧侧部框架;
连结于所述一方的侧部框架下方的一方的就座侧侧部框架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以及连结于该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上方的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
该上部就座侧侧部框架在与所述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的连结部上,形成有沿着缘端形状的上部框架加强部;
所述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在所述连结部上,形成有沿着上边形状的下部框架加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框架加强部具有沿着所述缘端形状膨胀突出而形成的上部框架膨胀突出部;
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具有沿着所述上边形状膨胀突出而形成的下部框架膨胀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就座侧侧部框架具有设置于乘客就座侧的下部内面材料,以及与该下部内面材料相对接合的下部外面材料;
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形成于所述下部外面材料与所述下部内面材料相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框架加强部与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形成为连续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框架加强部进一步具有与所述上边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弯曲状的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以沿着所述上边形状的形状弯曲而形成。
CN2011800463135A 2010-09-30 2011-09-27 车用座椅 Pending CN1031892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2061 2010-09-30
JP2010222061A JP5695870B2 (ja) 2010-09-30 2010-09-30 車両用シート
PCT/JP2011/072074 WO2012043560A1 (ja) 2010-09-30 2011-09-27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9232A true CN103189232A (zh) 2013-07-03

Family

ID=45892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63135A Pending CN103189232A (zh) 2010-09-30 2011-09-27 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32800B2 (zh)
JP (1) JP5695870B2 (zh)
CN (1) CN103189232A (zh)
DE (1) DE112011103320T5 (zh)
WO (1) WO201204356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6228A (zh) * 2015-03-04 2016-09-1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6004575A (zh) * 2015-03-31 2016-10-1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中的可展开大腿支撑部
CN106232435A (zh) * 2014-04-22 2016-12-14 Tk控股公司 用于气囊模块的安装装置
CN106994954A (zh) * 2016-01-22 2017-08-0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扣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5144B (zh) * 2012-03-27 2016-11-0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JP6021636B2 (ja) * 2012-12-28 2016-11-0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6148300A1 (ja) * 2015-03-19 2016-09-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6175527A (ja) * 2015-03-19 2016-10-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7921895B (zh) * 2015-08-04 2020-04-0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框架
JP6565785B2 (ja) * 2016-04-28 2019-08-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743611B2 (ja) * 2016-09-15 2020-08-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EP3315354B1 (en) * 2016-10-26 2020-09-30 Volvo C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JP6927058B2 (ja) * 2018-01-18 2021-08-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880426B2 (ja) * 2020-01-16 2021-06-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7108215B2 (ja) * 2021-02-03 2022-07-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6543B1 (en) * 1997-10-13 2001-01-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at for vehicle
JP2002059770A (ja) * 2000-08-23 2002-02-26 Arac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067332A (ja) * 2003-08-22 2005-03-17 Tachi S Co Ltd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CN101746296A (zh) * 2008-12-04 2010-06-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座
CN101835659A (zh) * 2007-11-29 2010-09-1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框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5950U (ja) 1981-10-27 1983-05-04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トのフレ−ム
JPH04303034A (ja) * 1991-03-29 1992-10-27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装置
US6682146B2 (en) * 2001-11-28 2004-01-27 Taichi-S Co., Ltd. Structure of seat cushion frame in vehicle seat
JP2003312442A (ja) * 2002-04-24 2003-11-06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リアシート装置
KR100747883B1 (ko) * 2005-11-03 2007-08-08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3점식 시트 벨트의 보강 구조
DE102005060446A1 (de) * 2005-12-17 2007-06-21 Keiper Gmbh & Co.Kg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JP5408688B2 (ja) * 2008-05-28 2014-02-05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シート
US8132862B2 (en) * 2009-01-29 2012-03-1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back frame for vehicle
JP5085603B2 (ja) * 2009-04-24 2012-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装置
JP5599625B2 (ja) * 2010-02-26 2014-10-0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768356B2 (ja) * 2010-11-05 2015-08-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6543B1 (en) * 1997-10-13 2001-01-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at for vehicle
JP2002059770A (ja) * 2000-08-23 2002-02-26 Arac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067332A (ja) * 2003-08-22 2005-03-17 Tachi S Co Ltd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CN101835659A (zh) * 2007-11-29 2010-09-1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框架结构
CN101746296A (zh) * 2008-12-04 2010-06-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座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2435A (zh) * 2014-04-22 2016-12-14 Tk控股公司 用于气囊模块的安装装置
CN105936228A (zh) * 2015-03-04 2016-09-1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5936228B (zh) * 2015-03-04 2018-06-1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10279716B2 (en) 2015-03-04 2019-05-07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CN106004575A (zh) * 2015-03-31 2016-10-1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中的可展开大腿支撑部
CN106994954A (zh) * 2016-01-22 2017-08-0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扣环装置
CN106994954B (zh) * 2016-01-22 2020-04-0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扣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3320T5 (de) 2013-08-29
US20130187430A1 (en) 2013-07-25
WO2012043560A1 (ja) 2012-04-05
US9132800B2 (en) 2015-09-15
JP2012076544A (ja) 2012-04-19
JP5695870B2 (ja)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9232A (zh) 车用座椅
CN103180170A (zh) 车用座椅
EP2450227B1 (en) Seat back frame for vehicle seat
KR100893984B1 (ko) 차량용 시트백의 프레임 구조
CN102985289B (zh) 车辆座椅
CN103318058A (zh) 车辆座椅
JP579983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JP600516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781105A (zh) 车用座椅
JP593030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870253A (zh) 座椅装置
CN108394324B (zh) 座椅框架
CN103153764A (zh) 包括变形结构的车辆
CN103818274A (zh)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
JP600519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12390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647703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41085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EP3883813B1 (en) Frame for seats in public transport vehicles
JP571019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03780378U (zh) 车辆座椅
JP573393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71536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616900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00723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