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3439A - 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使用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使用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33439A CN102833439A CN2012101830706A CN201210183070A CN102833439A CN 102833439 A CN102833439 A CN 102833439A CN 2012101830706 A CN2012101830706 A CN 2012101830706A CN 201210183070 A CN201210183070 A CN 201210183070A CN 102833439 A CN102833439 A CN 1028334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cording materials
- image forming
- sheet feed
- feed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09—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for space saving, e.g.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08—Automatic supply devices interacting with the rest of the apparatus, e.g. selection of a specific cassett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2—Reducing apparatus footprint, e.g. wall-mounted or vertically arranged apparatu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27—Discharge tray at least partially sandwiched between image generating and reproducing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Removing sheets from a stack or inputting med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9—Binding, stapling, folding or perforating, e.g. punch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7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 e.g. removing static electricity
- H04N1/00978—Temperature control
- H04N1/00981—Temperature control by forced convection, e.g. using f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18—Punch devic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22—Binder, e.g. glueing device
- G03G2215/00827—Stapl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使用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方法,不导致成本上升和大型化,对能够容纳的最大尺寸的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和短边侧进行后处理。本申请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供纸部,其长边方向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正交;图像形成部,其使最大送纸宽度与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尺寸对应,将调色剂像印刷于记录材料;副供纸部能够独立于供纸部向图像形成部供给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接受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对记录材料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以及与输送方向平行的边侧中的任意一方实施后处理。根据对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实施后处理的情况、和对短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择一地选择供纸部和副供纸部作为供纸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使用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复合具备这些功能的复合机之类的各种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办公室等广泛使用由基于经由原稿读取或网络获得的数字图像数据而印刷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接受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而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构成的图像形成系统。此处,后处理是指用装订机来装订记录材料的装订处理、在记录材料上穿设归档用的穿孔的穿孔处理这样的各种作业。
近年来,将这种图像形成系统引入例如SOHO(小型办公、家居办公)、个人商店等小规模事务所的要求不断增高。而且,由于小规模事务所的室内空间大多没有多余的空间,因此期望使图像形成系统的设置空间尽量小。
关于这点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即:在图像形成部的上方配置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并在设置于图像读取部和图像形成部之间的排纸空间内装入后处理装置来实现节省空间。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一般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采用以下构成:使图像形成部的最大送纸宽度与供纸部能够容纳的最大尺寸即最大记录材料的短边尺寸一致,将最大记录材料从短边侧向图像形成部送纸并排出。而且,专利文献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是仅对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中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沿送纸宽度方向的边侧)进行后处理的简单装置。因此对最大记录材料的后处理是仅对短边侧实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556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不能对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进行后处理。假设想对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进行后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列举出替换成对沿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边侧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或对记录材料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以及与输送方向平行的边侧都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在上述前者的情况下,由于需要2台后处理装置,因此导致成本上升。在上述后者的情况下,由于后处理装置的构造本身复杂,因此不仅导致成本上升,而且也会使后处理装置大型化,成为违背节省空间这种原来意图的图像形成系统。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将解决上述问题点作为技术课题。
技术方案1的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供纸部,其长边方向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正交,以便将作为能够容纳的最大尺寸的最大记录材料从长边侧进行供给;图像形成部,其使最大送纸宽度与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尺寸对应,将与数字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像印刷于记录材料;以及副供纸部,其独立于上述供纸部、能够向上述图像形成部供给上述最大记录材料,上述后处理装置,其接受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并对上述记录材料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以及与输送方向平行的边侧中的任意一方实施后处理,根据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和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短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而择一地选择上述供纸部或上述副供纸部来作为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供纸源。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基础上,上述后处理装置构成为:作为上述后处理,能够执行对记录材料进行装订固定的装订处理以及对记录材料穿设穿孔的穿孔处理中的至少一方。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基础上,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图像读取部,其以使作为能够载置于原稿台的最大尺寸的最大原稿的长边方向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送纸宽度方向以及上述供纸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方;排纸贮存部,其配置在上述图像读取部与上述图像形成部之间,将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排出,上述后处理装置构成为:能够附设于上述排纸贮存部,以便进入上述排纸贮存部内。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基础上,上述供纸部具备能够拆装的供纸盒,上述记录材料容纳在上述供纸盒的框体内,并且上述框体的沿着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大小,小于上述框体的沿着与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大小。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基础上,上述副供纸部是手动供纸部,具备能够容纳的手动托盘。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后处理方法,是使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对印刷完毕的上述最大记录材料进行后处理的方法,上述后处理装置对记录材料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实施后处理,在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下,以横向进给的方式从上述供纸部供给上述最大记录材料,在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短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下,以纵向进给的方式从上述副供纸部供给上述最大记录材料。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由于根据对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实施后处理的情况、和对最大记录材料的短边侧实施后处理的情况,而择一地选择供纸部或副供纸部作为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供纸源,所以即便后处理装置是仅对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中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沿送纸宽度方向的边侧)进行后处理的简单的构造,仅用该简单构造的后处理装置,就能够不导致成本提高和大型化,而且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和短边侧均能够进行后处理。因此起到成为用户方便使用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MFP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省略了ADF的状态下的MFP的俯视图。
图3是MFP的右侧视图。
图4是表示装置主体的内部构造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说明利用MFP进行复印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图。
图6是表示装置主体的内部构造的放大正面剖视图。
图7是表示读取中心线和送纸中心线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读取中心线和送纸中心线的关系的概要侧视说明图。
图9是安装了内部装订器的状态下的MFP的正面剖视图。
图10是内部装订器的放大正面剖视图。
图11(a)是对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实施后处理时的说明图,(b)是对最大记录材料的短边侧实施后处理时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CS…读取中心线;CP…送纸中心线;1…MFP(图像形成装置);2…装置主体;5…图像读取部;6…图像形成部;7…供纸部;7a…手动供纸部;8…排纸贮存部(排纸空间);9…操作面板(操作部);28…定影器;31…供纸盒;35…手动托盘(副供纸部);70…内部装订器(后处理装置);90…装订单元(后处理单元);91…外部供纸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申请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用语(例如“左右”、“上下”等)的情况下,在图4中将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作为正面,并以该方向作为基准。这些用语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首先,参照图1~图3,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复合机1(以下称MFP)进行说明。MFP1具有复印功能、扫描功能、打印功能、传真功能这类的多种功能,例如能够经由LAN、电话线路这类的网络(通信网)进行数据收发。即,MFP1是能够将从原稿读取后进行了数字转换的数字图像数据经由网络输出至其他计算机,或经由网络从其他计算机输入数字图像数据并执行基于该数字图像数据的印刷,或进行FAX数据的收发的装置。
在MFP1的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由扫描部3和自动原稿输送部4(以下称ADF)构成的图像读取部5。图像读取部5构成为使扫描部3和ADF4同步动作,从放置在ADF4上的每张原稿来光学读取图像,从而获取数字图像数据。即,ADF4构成为:将原稿向扫描部3逐张输送,且扫描部3在原稿通过规定的读取位置时读取图像,以便获取数字图像数据。
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设置有容纳记录材料P的供纸部7。在装置主体2中,在图像读取部5和供纸部7之间设置有利用公知的电子照片方式将与数字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像印刷于记录材料P的图像形成部6。即,图像形成部6位于供纸部7的上方,图像读取部5位于图像形成部6的上方。供纸部7将记录材料P逐张供给至图像形成部6,图像形成部6构成为基于经由图像读取部5或网络获取的数字图像数据,在记录材料P上印刷调色剂像。
在装置主体2中处于图像读取部5和图像形成部6之间的凹空间是构成排纸空间的排纸贮存部8。利用图像形成部6印刷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被排出至排纸贮存部8。在排纸贮存部8内能够配置(能够附设)作为接收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并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内部装订器70(参照图9),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在装置主体2的正面侧(前面侧)设置有具有多个按键(按钮)的作为操作部的操作面板9。用户通过一边观察操作面板9的显示画面等一边进行按键操作,从而能够对从MFP1的各种功能中选择出的功能进行设定操作、或对MFP1指示作业执行。
MFP1是所谓的A4对应机,供纸部7能够以从长边侧进入至图像形成部6的横向进给的方式容纳最大为A4大小的记录材料P。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供纸部7具备可拆装的供纸盒31,记录材料P被容纳在供纸盒31的框体31a内。而且,以框体31a的沿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的尺寸比框体31a的沿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小的方式,配置供纸盒31。该情况下,横向A4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宽度尺寸)为297mm,短边尺寸N(输送方向尺寸)为210mm。
接下来,参照图4等对装置主体2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位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的图像读取部5中扫描部3具备:在上面侧具有稿台玻璃12(参照图2)的原稿台11、对原稿D照射光的光源装置13、将来自原稿D的反射光光电转换成图像信号的图像传感器14、使反射光在图像传感器14上成像的成像透镜15、使来自原稿D的反射光依次反射后入射至成像透镜15的镜组16。光源装置13、图像传感器14、成像透镜15以及镜组16设置在原稿台11的内部。
在读取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时,一边使光源装置13、镜组16沿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移动,一边从光源装置13向原稿台D照射光。从原稿D反射的反射光在镜组16处依次被反射后入射至成像透镜15,并在图像传感器14上成像。图像传感器14根据入射光的强度按照每个像素执行光电转换,生成与原稿D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图像信号(RGB信号)被输出至后述的控制基板42。
在原稿台11的上面侧以可开闭的方式设置有ADF4。ADF4也具有通过覆盖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而使原稿D与稿台玻璃12紧贴的功能。ADF4具备原稿载置托盘17和原稿排出托盘18。在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17上的原稿D时,该原稿D被由多个辊等构成的原稿输送机构19输送至读取位置。此时,从光源装置13向原稿D的读取位置部分照射光,该反射光经由镜组16以及成像透镜15而成像在图像传感器14上。然后图像传感器14将其转换成与原稿D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并将该图像信号输出至控制基板42。之后,原稿D被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18。
用图像读取部5读取作为最大尺寸的A4大小的原稿D时,从装置主体2的正面侧观察,将原稿D以使其长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方式放置。即,以使长边方向与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宽度方向(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式放置原稿D。ADF4中的原稿载置托盘17上的原稿D以从短边侧纵向进给的姿势向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输送。由此可知,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短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
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部6通过公知的电子照片方式,将形成于作为像载持体的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记录材料P后,将转印后的记录材料P输送至定影器28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在记录材料P上定影。在感光鼓21的周围沿其旋转方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依次配置有带电器22、曝光器23、显像器24、转印辊25、分离器26以及清洁器27。
带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表面同样带电。曝光器23使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21的表面。显像器24将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显像成调色剂像(可视图像)。转印辊25使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材料P上。感光鼓21和转印辊25的抵接部分为转印位置。分离器26使感光鼓21和记录材料P分离。清洁器27去除残留在感光鼓2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而且,感光鼓21、转印辊25等的最大送纸宽度(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尺寸的最大值)比横向A4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297mm)略长,以便能够转印至横向A4的记录材料P上。
定影器28具备:内置有卤素灯等的定影加热器的定影辊和与定影辊对置的加压辊。定影辊和加压辊的抵接部分为定影位置。控制基板42控制向定影加热器的通电,定影加热器维持在定影所需的温度。而且,定影器28的最大送纸宽度也比横向A4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297mm)略长,以便能够对横向A4的记录材料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由感光鼓21、转印辊25等的最大送纸宽度以及定影器28的最大送纸宽度的关系可知,在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部6的最大送纸宽度设定成能够印刷至横向A4的记录材料P上的长度。
如图4所示,供纸部7具备:容纳记录材料P的上下多层的供纸盒31;从最上层导出各供纸盒31内的记录材料P的导出辊32;使导出的记录材料P逐张分离的分离辊对33;取得将导出的记录材料P送出至转印位置的时机的阻挡辊对34等。通过对应的导出辊32以及分离辊对33的旋转驱动,经由供纸路R1将各供纸盒31内的记录材料P从最上层开始朝向主输送路R0逐张送出。主输送路R0是经过图像形成(印刷)的工序的记录材料P的主要通道。按每个供纸盒31设置供纸路R1。各供纸路R1在阻挡辊对34的输送上游侧与主输送路R0合流。
如图2所示,使供纸盒31的长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A4大小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方向在被容纳于供纸盒31的状态下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因此,A4大小的记录材料P以从长边侧横向进给的姿势进入至图像形成部6。
另外,由图2可知,供纸盒31的长边方向与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成为正交的位置关系。由该点可知,在装置主体2中,构成图像读取部5的上半部的前后尺寸与内置有供纸盒31等的下半部的前后尺寸相比较短,上述下半部(装置主体2)在俯视时与上述上半部(图像读取部5)局部重叠的状态下,至少从上述上半部(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近前侧露出。在实施方式中,俯视时由于与上述下半部(装置主体2)的外形之间的关系,而在上述上半部(图像读取部5)的前后形成有空置空间S。
在图像读取部5附近即前侧的空置空间S,作为操作部的操作面板9被配置为:与供纸部7中沿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短边一侧部(在实施方式中为前面部)的外侧面相比,不向外侧突出(参照图3)。供纸部7的短边一侧部是与A4大小的记录材料P中的一方的短边侧对应的部分。操作面板9的前端侧位于比装置主体2(供纸部7)的前面靠内侧,操作面板9整体被容纳在前侧的空置空间S内。
如图4所示,在供纸部7的上方配置有图像形成部6,在图像形成部6的上方配置有排纸辊对36。主输送路R0构成为从下向上纵向输送记录材料P。在该情况下,图像形成部6配置在供纸盒31中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较长的长边一侧部的上方。供纸盒31的长边一侧部是与A4大小的记录材料P中的一方的长边侧对应的部分。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6配置在靠近装置主体2内的右方。不仅是图像形成部6而且主输送路R0、排纸辊对36以及循环输送部37也配置在靠近装置主体2内的右方。
如图4所示,作为副供纸部使用的手动供纸部7a具备能够容纳的手动托盘35。即,在装置主体2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在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部)设置有能够从外部供给规定大小的记录材料P的手动托盘35。手动托盘35是独立于位于装置主体2内的通常的供纸部7而辅助地设置的,以能够开闭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装置主体2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通过拾取辊等的旋转驱动,手动托盘35上的记录材料P经由手动供纸路R1′而从最上层开始朝向主输送路R0逐张地被送出。
而且,由于MFP1中的图像形成部6的最大送纸宽度与横向A4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对应,所以能够将A3大小的记录材料P从手动托盘35纵向进给并进行印刷。
而且,在将手动供纸部7a中载置记录材料P的部分定义为“载置部分”的情况下,手动供纸部7a形成为满足以下条件。即,沿着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即供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载置部分的大小被设定成:与沿着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供纸盒31的框体31a的大小相同。
在主输送路R0中比定影器28靠下游侧,配置有排出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的排出辊对36。通过排纸辊对36的旋转驱动将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排出至排纸贮存部8。
在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2内,设置有用于使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正反反转从而进行双面印刷的循环输送部37。循环输送部37具备使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正反反转的反转辊对和多组双面输送辊对38。在循环输送部37中,使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正反反转,经由循环输送路R2再次输送至阻挡辊对34。该情况下,由于以能够正反旋转的方式构成排纸辊对36,因此使排纸辊对36兼具反转辊对的功能。通过排纸辊对36的正反旋转,能够将记录材料P排出至MFP1外,或转向(逆送)而返回至MFP1内。循环输送路R2的上游侧从主输送路R0中的定影器28和排纸辊对36之间分支。循环输送路R2的下游侧与阻挡辊对34的上游侧合流。
如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2内,隔着供纸部7在其短边方向的一方配置有图像形成部6,在另一方配置有电装部40。隔着供纸部7位于图像形成部6的相反侧的电装部40是具有控制向装置主体2的各部(例如,图像读取部5、图像形成部6以及供纸部7等)供给的电力的电源基板41和对上述各部的动作控制整体进行管理的控制基板42的单元。电源基板41以及控制基板42被屏蔽框体43包围,该屏蔽框体43是将金属板形成为箱状所形成的。通过由屏蔽框体43包围两个基板41、42,由此实现防止从各基板41、42放出的噪音的扩散、和强化各基板41、42等的接地地线。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6位于最上层的供纸盒31的长边右侧部的上方。电装部40位于供纸盒31的长边左侧部的左方。该情况下,屏蔽框体43形成为上下以及前后方向较长、左右方向厚度较薄的箱型,纵向设置在供纸盒31的长边左侧部的左方。电源基板41以及控制基板42纵向设置在屏蔽框体43内。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装置主体2的左侧板上以面对电装部40的方式形成有进气口51,且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板上以面对转印辊25以及循环输送路R2中途部的双面输送辊38的方式形成有排气口52。在构成电装部40的屏蔽框体43的左侧板上形成有用于从进气口51吸入外界空气的框体侧吸入口44,在屏蔽框体43的上面板上形成有用于排出屏蔽框体43内的空气的框体侧排出口45。在屏蔽框体43中的框体侧排出口45的上方配置有冷却风扇53。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内与排气口52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风扇54。
若使冷却风扇53以及排气风扇54旋转驱动,则屏蔽框体43内的空气从下向上流动,装置主体2内的空气从左向右流动,内部压力降低,从而在屏蔽框体43内外以及装置主体2内外产生压力差。因此,从进气口51吸入外界空气。从进气口51吸入且通过框体侧吸入口44的空气在屏蔽框体43内流通,从而夺走电源基板41以及控制基板42的热量,从上面板的框体侧喷出口45经由冷却风扇53被导入至曝光器23。接下来,被导入至曝光器23的空气(在屏蔽框体43内流通后变暖的空气)冷却曝光器23以外的图像形成部6(感光鼓21、显像器24以及转印辊25等),从排气口52排出至外界(参照图6的箭头W方向)
即,如图6中箭头W所示,从进气口51吸入的空气以经由电装部40、曝光器23以及曝光器以外的图像形成部6,从排气口52排出的方式流通。从进气口51经由电装部40、曝光器23以及曝光器23以外的图像形成部6至排气口52的路径成为空气流路W(空气通道)。由此可知,冷却风扇53位于空气流路W中电装部40以及图像形成部6(具体是曝光器23)之间。而且,实施方式的排气口52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板上,在转印辊25和定影器28之间的附近开口。因此,通过图像形成部6周边的空气夺走定影器28周边的热量并且从排气口52排出(流过空气流路W的空气也发挥夺走定影器28周边的热量的作用)。
在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的左侧板中与冷却风扇53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与进气口51分开的空气吸入口55。从空气吸入口55吸入的外界的空气不通过电装部40而是被导入至冷却风扇53,与曝光器23以后的空气流路W合流。因此,来自空气吸入口55的空气与通过电装部40后的空气相比温度较低,空气冷却效果较高。从空气吸入口55不通过电装部40而到达冷却风扇53的路径成为独立于空气流路W的空气导入路W′。该情况下,由于空气吸入口55、冷却风扇53、图像形成部6、排气风扇54以及排气口52大致排列成横向直线状,所以不通过电装部40的温度较低的空气的流动非常流畅,能够发挥高效冷却图像形成部6的效果。
简单说明MFP1的印刷动作。MFP1接收开始信号、图像信号等后开始印刷动作。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从供纸部7(供纸盒31或手动托盘35)导出的记录材料P沿主输送路R0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6。在图像形成部6中,与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到达转印位置的时刻一致,记录材料P被阻挡辊对34输送至转印位置,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至记录材料P。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清洁器27刮取,从而从感光鼓21上去除。单面载持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在通过定影器28的定影位置时被加热以及加压,对未定影调色剂像进行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后(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被排出至排纸贮存部8。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将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输送至双面印刷用的循环输送路R2并对其进行翻转,再返回至主输送路R0,从而使调色剂像转印并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另一个面上。
接下来,参照图5等,说明利用MFP1进行复印的一个例子。由上述说明可知,在读取载置在原稿台11的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的图像时,光源装置13和镜组16沿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移动。即,图像读取部5的副扫描方向与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一致,图像读取部5的主扫描方向与图像读取部5的短边方向一致。
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部5能够将最大A4大小的原稿D在原稿D的长边方向沿着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状态下,载置在原稿台11的稿台玻璃12上。该情况下,被图像读取部5读取的图像信号成为主扫描宽度210mm、副扫描宽度297mm的大小。载置在稿台玻璃12上的A4大小的原稿D的长边方向与各供纸盒31(被容纳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方向以及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宽度方向正交。即,使位于稿台玻璃12上的A4大小的原稿D与各供纸盒31内的记录材料P的方向相差90°。另一方面,图像形成部6的主扫描宽度(相当于最大送纸宽度)设定成与横向A4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对应的297mm。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载置在原稿台11的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为最大A4大小且以等倍复印的情况下,在控制基板42中,将从原稿D读取而得的数字图像数据的副扫描方向置换成图像形成部6的主扫描方向,并且将数字图像数据的主扫描方向置换成图像形成部6的副扫描方向。并且,基于置换后的数字图像数据,由图像形成部6实施印刷处理。换句话说,使从原稿D读取而得的数字图像数据旋转90°,由图像形成部6将与旋转90°后的数字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像印刷至横向A4的记录材料P上(参照图5)。而且,不言而喻,经由操作面板9、网络获取印刷倍率(等倍、扩大、缩小等)的设定。
而且,如上所述,在内部具有供纸部7以及图像形成部6等的装置主体2的上部,配置有由扫描部3以及ADF4构成的图像读取部5。ADF4通过一对铰链部件61(参照图2、图3以及图7)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在构成扫描部3的原稿台11的上面侧。由图2、图3以及图7可知,铰链部件61位于原稿台11的长边里侧。因此,与在原稿台的短边里侧设置铰链部件进行开闭的ADF(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14887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23224号公报等)相比,实施方式的ADF4的开闭力矩大幅降低。因此,ADF4的开闭操作性良好。即使在代替ADF4而采用覆盖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使原稿D与稿台玻璃12紧贴的原稿按压部(无自动原稿输送功能)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够得到上述那样的降低开闭力矩的效果。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图像读取部5的读取中心线CS通过将主扫描宽度二等分的位置(中央),并沿副扫描方向(短边方向)延伸。换句话说,读取中心线CS经过主扫描宽度的中央与主扫描方向(长边方向)正交。另一方面,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中心线CP是经过将最大送纸宽度二等分的位置(中央)的直线,与送纸宽度方向正交。在实施方式中,以图像读取部5的读取中心线CS位于比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中心线CP靠后方侧(里侧)适当间隔△L的方式,规定图像读取部和装置主体2(图像形成部6)的配置关系。因此,除了容易确保位于图像读取部5附近的前侧的空置空间S外,能够使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靠近前侧的空置空间S而排出至图像读取部5和装置主体2之间的排纸贮存部8。因此,对提高位于排纸贮存部8上的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的可视性以及取出性有较大贡献。
根据以上构成,由于具备:供纸部7,其长边方向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以便将最大尺寸的记录材料P从长边侧供给;图像形成部6,其使最大送纸宽度与上述最大尺寸的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对应,并将与数字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像印刷于上述记录材料P,所以在印刷最大尺寸的记录材料P时,记录材料P沿其短边方向被输送。
因此,与沿长边方向输送记录材料P的以往的情况相比,若MFP1的流程速度相同,则使驱动图像形成部6等的时间大幅缩短,从而能够抑制因使用电力所造成的能量消耗量并且也能够降低噪声,能够减少环境负荷。而且,若是相同的流程速度,则印刷处理时间用与短边尺寸N相应的输送时间即可,因此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也增加。另一方面,若消耗电力与以往相同,则能够以更高的流程速度,能够提高MFP1的印刷处理能力。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MFP1能够起到如下效果:流程速度与以往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寿命周期(LIFE-CYCLE)能够实现环境负荷的降低,另一方面,消耗电力与以往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实现MFP1的印刷处理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由于实施方式的MFP1是所谓的A4对应机,因此例如能够保持原样应用以往的A3对应机的图像形成部,而无需为了A4对应机而重新设计图像形成部6。因此,实现缩短开发期间以及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能够进行多机种间的共用部件的共用化,有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
在实施方式中,由于还具备短边方向沿着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宽度方向以及供纸部7的长边方向的图像读取部5,以使载置在原稿台11上的最大尺寸的原稿D的长边方向与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宽度方向以及供纸部7的长边方向正交,所以,因与供纸部7的长边方向的关系,能够在图像读取部5的短边方向的前后形成空置空间S。因此若有效利用上述空置空间S,例如配置成将输入操作用的操作面板9等容纳在MFP1的占有区域内(不突出),则在设计上能够给观看者带来紧凑地容纳的好印象。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使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与其副扫描方向一致,在载置在原稿台11上的原稿D为最大尺寸且以等倍复印的情况下,上述图像形成部6将从原稿D读取而得的数字图像数据的副扫描方向置换成图像形成部6的主扫描方向,且将数字图像数据的主扫描方向置换成图像形成部6的副扫描方向后进行印刷,所以与沿长边方向输送记录材料P的以往的情况相比,读取原稿D后的印刷处理时间为与短边尺寸N相应的输送时间即可。因此实现等倍复印最大尺寸的原稿D时的印刷处理能力的提高。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2在俯视时与图像读取部5部分重叠的状态下,至少从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近前侧露出,并且在装置主体2和图像读取部5之间形成有排出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的排纸空间(排纸贮存部8),所以以图像读取部5遮盖上述排纸空间的范围可以变小,从装置主体2的露出侧容易确认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是否位于上述排纸空间。因此能够减少忘取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而留在上述排纸空间的忧虑。
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图像形成部6隔着供纸部7配置在其短边方向的一方,而电装部40配置在另一方,因此由于从长边侧输送记录材料P的关系,能够将隔着供纸部7形成于图像形成部6的相反侧的富余空间作为电装部40的配置位置而有效利用。因此能够减少MFP1内部的浪费空间,实现MFP1整体的紧凑化。而且,由于供纸部7位于图像形成部6和电装部4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在电装部40产生的热带给图像形成部6不良影响的担忧。由于图像形成部6和电装部40分离配置,所以例如在卡纸处理作业时,电装部40的存在不会妨碍作业。
第1方式的电装部40纵向配置在装置主体2内有上下多层的供纸盒31组的长边另一侧部的外侧方,在电装部40中产生的热因自然对流而跑至上方。而且,在装置主体2中的靠近电装部40的右侧板上形成有进气口15,在靠近图像形成部6的左侧板上形成排气口52,在装置主体2内设置有:从进气口51经由电装部40以及图像形成部6而到达排气口52的空气流路W;位于空气流路W中电装部40以及图像形成部6之间的冷却风扇53,所以因自然对流而从电装部40跑到上方的热,被在空气流路W上流动的空气顺利运出,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而且,在装置主体2中的靠近电装部40的右侧板上形成有与进气口51分开的空气吸入口55,在装置主体2内独立于空气流路W具有从空气吸入口55不通过电装部40而到达冷却风扇53的空气导入路W′,所以能够使不通过电装部40的温度较低的空气引导至图像形成部6的比率增多,从而能够提高图像形成部6的空气冷却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对作为后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内部装订器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接受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而实施后处理的内部装订器70能够安装(能够附设)于图像读取部5和图像形成部6之间的排纸贮存部8。内部装订器70构成为:能够执行对记录材料P进行装订固定的装订处理、以及对记录材料P穿设穿孔的穿孔处理中至少一方,作为印刷后的后处理。在实施方式中,进行装订处理的类型的内部装订器70安装在排纸贮存部8(参照图9以及图11)。
内部装订器70具有与主输送路R0中的排纸辊对36的下游侧相连的后处理路R3。在后处理路R3上配置有多组移送辊对71。从后处理路R3的上游侧分支出朝向多余收纸器(overflow stacker)(省略图示)的排出路R4。不需要后处理的多余的记录材料P、中断印刷的记录材料P等送出至多余收纸器。在后处理路R3和排出路R4的分支部分设置有路径切换挡板(flapper)72。路径切换挡板72构成为:在切断排出路R4的入口而将记录材料P引导至后处理路R3的状态、和切断后处理路R3的中途部而将记录材料P引导至排出路R4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驱动。
在后处理路R3的下游侧设置有下降了一阶的阶差,该阶差构成处理托盘73。处理托盘73的再下游侧配置有堆叠式托盘74。处理托盘73以及堆叠式托盘74沿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串列地排列,以使从后处理路R3送出的记录材料P横跨载置。该情况下,记录材料P的输送前端侧载置在堆叠式托盘74上,且输送后端侧载置在处理托盘73上。
内部装订器70中,隔着处理托盘73在与堆叠式托盘74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剖面大致コ字状的限制止挡部75,该限制止挡部75供记录材料P的输送后端侧碰撞使其对齐。在处理托盘73的上部侧设置有:返送机构76,其将通过后处理路R3的记录材料P朝向限制止挡部75移送;返回联动机构77,其与返送机构76联动将记录材料P移送至限制止挡部75侧;横向限制部件78,其用于调整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左右两侧。
返送机构76以能够升降的方式相对于处理托盘73的上面侧接近离开。实施方式的返送机构76具有:摇动托架81,其以输送后端侧为支点上下摇动;旋转辊82,其以能够正反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摇动托架81的自由端侧(输送前端侧)。若通过旋转用电动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使旋转辊82向图10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则记录材料P被移送至限制止挡部75侧,若使旋转辊82向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则记录材料P被移送至堆叠式托盘74侧。而且,摇动托架81构成为:在执行后处理时,使规定张数的记录材料P在横跨处理托盘73和堆叠式托盘74并堆积的状态下下降移动,使旋转辊82与记录材料P的最上面抵接。而且,在处理托盘73中与旋转辊82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从动辊83。
返回联动机构77配置在返送机构76和限制止挡部75之间。实施方式的返回联动机构77具有:环状的带84、和根据处理托盘73中的记录材料P的堆积厚度而使带84上下移动的摇动杆85。摇动杆85的基端侧(上端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在位于最下游的移送辊对71中下侧的移送辊(以下,称为下移送辊71)的支承轴上。带84的一端侧被卷绕在下移动辊71上,另一端侧被卷绕在摇动杆的自由端侧(前端侧)。带84与下移送辊71的旋转联动地向图10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摇动杆85以下移送辊71的支承轴为中心以自重进行摇动。
横向限制部件78是使通过限制止挡部75将输送后端侧对齐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左右两侧,靠近中心基准或边侧基准的任意一方从而进行位置限制的左右一对。在以中心基准进行位置限制的情况下,左右一对的横向限制部件78构成为在左右方向相互联动地进行远近移动。在以边侧基准进行位置限制的情况下,构成为一方的横向限制部件78以位置固定的方式设置,另一方的横向限制部件78向左右方向移动。不管哪一种情况,由左右一对横向限制部件78从左右两侧夹持处理托盘73上的记录材料P,所以记录材料P与其规格无关都能按照基准放置。
在比限制止挡部75更靠后方侧配置有对被限制止挡部75位置限制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后端侧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单元。由于实施方式的内部装订器70是进行装订处理的类型,因此作为该情况下的后处理单元采用装订单元90。虽省略图示,但装订单元90将连结成带状的コ字形的装订针利用刺入部件(driver)刺入成捆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后端侧,利用与刺入部件对置配置的砧(anvil)部件使刺入的装订针的针尖弯曲,从而装订固定记录材料P的捆。
实施方式的装订单元90构成为能够向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也是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宽度方向、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移动,在记录材料P中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的多个位置进行装订处理。而且,后处理单元也可以是用于穿孔处理的穿孔单元,还可以是能够执行装订处理以及穿孔处理双方的单元。
在以上的构成中,在印刷于A4大小的记录材料P(以下称最大记录材料Pmax)后,想对其长边侧实施后处理的情况下,通过用户对操作面板9的输入操作来选择最大记录材料Pmax,开始印刷处理。在印刷最大记录材料Pmax时,如上所述,最大记录材料Pmax沿其短边方向(横向进给)被输送。因此印刷完毕的最大记录材料Pmax以横向进给的姿势从装置主体2侧的主输送路R0送入内部装订器的后处理路R3。并且,使最大记录材料Pmax的一方的长边侧(输送后端侧)与限制止挡部75碰撞而使其对齐,并用一对横向限制部件78对双方的短边侧进行靠边调整。若在处理托盘73上层叠了规定张数的最大记录材料Pmax时,则在最大记录材料Pmax的捆中与输送方向正交的一方的长边侧的多个位置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11(a))。
另一方面,在印刷于最大记录材料Pmax之后,想对其短边侧实施后处理的情况下,以从短边侧(纵向进给)供纸的方式,将最大记录材料Pmax预先配置在手动托盘35上,通过用户对操作面板9的的输入操作来选择手动托盘35上的最大记录材料Pmax,开始印刷处理。该情况下,最大记录材料Pmax沿其长边方向(纵向进给)被输送。因此,印刷完毕的最大记录材料Pmax以纵向进给的姿势从主输送路R0被送入后处理路R3。并且,使最大记录材料Pmax中的一方的短边侧(输送后端侧)与限制止挡部75碰撞而使其对齐,并用一对横向限制部件78对双方的长边侧进行靠边调整。若在处理托盘73上层叠了规定张数的最大记录材料Pmax时,则在最大记录材料Pmax的捆中与输送方向正交的一方的短边侧的多个位置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11(b))。该情况下的手动托盘35构成副供纸部。
由以上说明可知,根据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MFP1和内部装订器70的组合),根据对最大记录材料Pmax的长边侧实施后处理的情况、和对最大记录材料Pmax的短边侧实施后处理的情况,而择一地选择供纸部7或手动托盘35来作为最大记录材料Pmax的供纸源。因此,即使内部装订器70是仅对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中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沿送纸宽度方向的边侧)进行后处理的简单的装置,只用该简单构造的内部装订器70,就不会导致成本上升和大型化,能够对最大记录材料Pmax的长边侧和短边侧进行后处理。因此,成为对用户来讲使用方便的图像形成系统。
特别是实施方式的内部装订器70构成为进入位于图像读取部5和图像形成部6之间的排纸贮存部8内而能够附设在排纸贮存部8,所以尽量将内部装订器70容纳在MFP1的占有区域内。因此在图像形成系统的节省空间这一点上有效。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副供纸部采用手动托盘35,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选项的外部供纸装置91(参照图11(b))。该情况下,外部供给装置91例如能够容纳数千张左右的记录材料P,取下手动托盘35,与装置主体2连结。外部供纸装置91内的记录材料P经由手动供纸路R1′朝向主输送路R0以纵向进给。而且,实施方式的后处理单元(装订单元90)构成为能够沿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也为图像形成部6的送纸宽度方向、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移动,但也可以是沿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移动的构成。该情况下,限制止挡部75配置在内部装订器70内的输送方向左右一方,碰撞记录材料P的输送左右一端使其对齐。
本申请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使能够具体化为各种方式。例如,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以MFP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打印机等。除此之外,各部的构成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供纸部,其长边方向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正交,以便将作为能够容纳的最大尺寸的最大记录材料从长边侧进行供给;
图像形成部,其使最大送纸宽度与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尺寸对应,将与数字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像印刷于记录材料;以及
副供纸部,其独立于上述供纸部、能够向上述图像形成部供给上述最大记录材料,
上述后处理装置接受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并对上述记录材料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以及与输送方向平行的边侧中的任意一方实施后处理,
根据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和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短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而择一地选择上述供纸部或上述副供纸部来作为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供纸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处理装置构成为:作为上述后处理,能够执行对记录材料进行装订固定的装订处理以及对记录材料穿设穿孔的穿孔处理中的至少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
图像读取部,其以使作为能够载置于原稿台的最大尺寸的最大原稿的长边方向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送纸宽度方向以及上述供纸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方;
排纸贮存部,其配置在上述图像读取部与上述图像形成部之间,将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排出,
上述后处理装置构成为:能够附设于上述排纸贮存部,以便进入上述排纸贮存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纸部具备能够拆装的供纸盒,
上述记录材料容纳在上述供纸盒的框体内,并且
上述框体的沿着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大小,小于上述框体的沿着与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副供纸部是手动供纸部,具备能够容纳的手动托盘。
6.一种后处理方法,该后处理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对印刷完毕的上述最大记录材料进行后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处理装置对记录材料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边侧实施后处理,
在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长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下,以横向进给的方式从上述供纸部供给上述最大记录材料,在对上述最大记录材料的短边侧实施上述后处理的情况下,以纵向进给的方式从上述副供纸部供给上述最大记录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34532 | 2011-06-16 | ||
JP2011134532A JP5370698B2 (ja) | 2011-06-16 | 2011-06-16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33439A true CN102833439A (zh) | 2012-12-19 |
Family
ID=47336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830706A Pending CN102833439A (zh) | 2011-06-16 | 2012-06-05 | 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使用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05263B2 (zh) |
JP (1) | JP5370698B2 (zh) |
CN (1) | CN10283343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73373B2 (en) * | 2001-02-01 | 2004-01-06 | Carlsbad Technology Inc. | Antifungal formulation and the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and using the same |
US8804206B2 (en) * | 2011-10-18 | 2014-08-12 | Murata Machinery, Ltd.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
JP6198495B2 (ja) * | 2013-07-12 | 2017-09-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65023B2 (ja) * | 2014-07-02 | 2018-08-0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シート収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926719B2 (ja) * | 2017-06-26 | 2021-08-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912755B2 (ja) * | 2017-07-31 | 2021-08-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55566A (ja) * | 2002-11-07 | 2004-06-03 | Toshiba Tec Corp |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605470A (zh) * | 2003-10-08 | 2005-04-13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672943A (zh) * | 2004-03-23 | 2005-09-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机与打印方法 |
CN1838059A (zh) * | 2005-03-23 | 2006-09-2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器、显示方法和存储显示处理程序的存储介质 |
CN101162373A (zh) * | 2006-10-12 | 2008-04-16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及其驱动器和处理设定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5054A (en) * | 1988-12-27 | 1990-02-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orner-bound portrait and landscape document sets |
JPH02213869A (ja) * | 1989-02-15 | 1990-08-24 | Nec Niigata Ltd | 電子写真式プリンタ |
JP3359077B2 (ja) * | 1993-03-02 | 2002-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3710162B2 (ja) | 1995-04-27 | 2005-10-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3766164B2 (ja) * | 1997-03-03 | 2006-04-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707916B2 (ja) | 1997-09-12 | 2005-10-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印刷装置 |
JP3518839B2 (ja) * | 1997-09-12 | 2004-04-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711365B2 (en) * | 2000-12-14 | 2004-03-2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system with a finishing capability |
JP2002308520A (ja) * | 2001-04-11 | 2002-10-2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08461B2 (ja) * | 2001-04-18 | 2010-07-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2321432A (ja) * | 2001-04-26 | 2002-11-05 | Canon Inc | 情報処理装置、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およ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4015582B2 (ja) * | 2003-05-09 | 2007-11-28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50093222A1 (en) * | 2003-10-29 | 2005-05-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Sheet feeder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5204148A (ja) * | 2004-01-16 | 2005-07-2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33446B2 (ja) * | 2004-03-31 | 2009-09-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684750B2 (en) * | 2005-02-28 | 2010-03-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239822B2 (en) * | 2005-04-28 | 2007-07-03 | Xerox Corporation | Finishing system |
US20070195335A1 (en) * | 2005-09-28 | 2007-08-2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620341B2 (en) * | 2006-04-18 | 2009-11-17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device, image printing method, and program recording medium |
JP2008030922A (ja) * | 2006-07-31 | 2008-02-14 | Canon Inc | 用紙収納カセット及び記録装置 |
JP4891026B2 (ja) * | 2006-10-12 | 2012-03-07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後処理設定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8089642B2 (en) | 2006-10-12 | 2012-01-03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river, operation sett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for post-processing |
JP4844378B2 (ja) * | 2006-12-18 | 2011-12-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11439A (ja) * | 2009-03-10 | 2010-09-24 | Fuji Xerox Co Ltd | 文字出力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4697320B2 (ja) * | 2009-03-17 | 2011-06-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310606B2 (ja) * | 2010-03-10 | 2013-10-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処理装置 |
JP5129285B2 (ja) * | 2010-03-18 | 2013-01-3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10627B2 (ja) * | 2010-03-29 | 2013-10-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2011
- 2011-06-16 JP JP2011134532A patent/JP537069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6-05 CN CN2012101830706A patent/CN102833439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6-14 US US13/523,094 patent/US940526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55566A (ja) * | 2002-11-07 | 2004-06-03 | Toshiba Tec Corp |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605470A (zh) * | 2003-10-08 | 2005-04-13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672943A (zh) * | 2004-03-23 | 2005-09-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机与打印方法 |
CN1838059A (zh) * | 2005-03-23 | 2006-09-2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器、显示方法和存储显示处理程序的存储介质 |
CN101162373A (zh) * | 2006-10-12 | 2008-04-16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及其驱动器和处理设定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003360A (ja) | 2013-01-07 |
US20120321365A1 (en) | 2012-12-20 |
JP5370698B2 (ja) | 2013-12-18 |
US9405263B2 (en) | 2016-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76310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833439A (zh) | 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使用该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方法 | |
JP2010241598A (ja) | 用紙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9811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83344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052061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 |
CN1764226A (zh) | 文件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7221246A (ja) | 原稿読取り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83344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7991346B2 (en) | Image recording system | |
CN10283344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207293724U (zh) | 纸张后处理装置 | |
JP6032390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JP5838715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JP2004130743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873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4613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用紙排出装置 | |
JP200617801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90266A (ja) | 複合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88952A (ja) |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4001528A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136436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38547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8629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00866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