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5572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5572B
CN102815572B CN201210189489.2A CN201210189489A CN102815572B CN 102815572 B CN102815572 B CN 102815572B CN 201210189489 A CN201210189489 A CN 201210189489A CN 102815572 B CN102815572 B CN 1028155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sheet
transfer paper
transfer
roller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94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5572A (zh
Inventor
吉田裕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15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55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55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55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2Front portion pivotable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1Angle
    • B65H2511/212Rotary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65H2513/51Sequence of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20Avoiding or preventing undesirable effects
    • B65H2601/25Damages to handled material
    • B65H2601/2525Colli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8Form of handl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82Piled package
    • B65H2701/1829Bound, bundled or stapled stacks or packages
    • B65H2701/18292Stapled sets of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名称是成像设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设备包括:堆叠托盘;上下驱动单元;装订单元;以及上下驱动控制单元。上下驱动单元在垂直方向驱动堆叠托盘。装订单元对在堆叠托盘上的记录介质执行装订。上下驱动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将执行装订的记录介质中第一张的前缘到达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堆叠托盘的下降;以及在该第一张的前缘安置在堆叠托盘上之后,在记录介质中第二张的前缘到达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堆叠托盘的上升。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1年6月8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28529号的优先权,并通过引用并入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能够在记录介质例如纸张上执行作为后处理的装订的后处理设备,在所述纸张上由成像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形成了图像,并且涉及包括该后处理设备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是能够在记录介质例如纸张上执行作为后处理的装订的后处理设备,在所述纸张上由成像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形成了图像(例如参考日本专利3658509号和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H9-278258号)。这样的后处理设备可以独立于成像设备(例如参考日本专利3658509号和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H9-278258号),或可包括在成像设备中作为其构造的一部分。
后处理设备通常包括托盘,在其上堆叠传送通过执行后处理的部件的记录介质。
记录介质需要合适地从设备主体排出并在托盘上堆叠。然而,如果记录介质在托盘上的堆叠高度增加,那么在托盘上的记录介质可能防止记录介质从主体排出。
为解决该问题,传统上,已经开发了使托盘根据堆叠高度下降的技术(例如参考日本专利3658509号和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H9-278258号)。
现在更详细说明堆叠高度。因为在成像时热和压力施加到记录介质上,所以记录介质可能卷曲。特别地,如果发生所谓的侧边卷曲——其中记录介质的两个侧面边缘都向上卷曲,那么堆叠高度与其中记录介质是平面形状的情况相比增加。此外,如果后处理设备具有执行装订的功能,并且对其执行装订的一叠记录介质在托盘上堆叠,那么使得这样装订的部分在记录介质中是体积大的。结果,堆叠高度与其中记录介质是平面形状的情况相比增加。
为了即使堆叠高度以此方式增加也从主体合适地排出记录介质,在相关技术中,由于侧边卷曲和体积大造成的堆叠高度的增加可加到托盘的下降量。
然而,如果简单地使托盘下降并且记录介质排出在其上,那么记录介质在托盘上的堆叠状态可能被扰乱。例如,如果托盘的下降量设定过大,或如果实际上没有侧边卷曲或体积大发生,那么记录介质堆叠在托盘上之前的记录介质下落量增加。结果,每一记录介质的下落方向发生波动,由此增加堆叠状态被扰乱的可能性。
此外,假设对记录介质执行装订而记录介质安置在托盘上,那么如果记录介质的状态被扰乱,装订可能不合适地执行。
换句话说,在具有装订功能的后处理设备中,记录介质在托盘上的状态可影响装订的质量。因此,在记录介质排出时简单地使托盘下降可能降低装订性能。
需要提供能够改善排出记录介质到托盘上的可靠性,并使记录介质在托盘上的状态优异从而对记录介质合适地执行装订的后处理设备,以及包括该后处理设备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常规技术中的问题。
在一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设备包括:堆叠托盘;上下驱动单元;装订单元;以及上下驱动控制单元。上下驱动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驱动堆叠托盘。装订单元对其前缘在堆叠托盘上的记录介质执行装订。上下驱动控制单元控制上下驱动单元,以使在装订单元执行装订时,在其上将执行装订的记录介质中的第一张的前缘到达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堆叠托盘的下降,并在该第一张的前缘安置在堆叠托盘上之后,在其上将执行装订的记录介质中的第二张的前缘到达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堆叠托盘的上升。
本发明的上面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与工业意义通过在连同附图考虑时阅读本发明的目前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将更好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后处理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和应用该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正视图;
图2是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及其外设的示意正面剖视图;
图3是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的一部分的示意侧面剖视图;
图4是图解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的一部分的第一状态的示意正面剖视图;
图5是图解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的一部分的第二状态的示意正面剖视图;
图6是图解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的一部分的第三状态的示意正面剖视图;
图7是图解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的一部分的第四状态的示意正面剖视图;
图8是图解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的一部分的第五状态的示意正面剖视图;
图9是图解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的一部分的第六状态的示意正面剖视图;
图10是图解由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执行的示范操作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11是图解由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执行的另一示范操作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12A和12B是图解由在图1中图解的后处理设备执行的又一示范操作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13A到13C是用于图12A和12B中图解的操作的表格的示意图;以及
图14A和14B是用于解释在后处理设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图解应用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成像设备100是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多功能外设(MFP),并可形成全色图像。可选地,成像设备100可以是另一成像设备,即单件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或另一MFP,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的MFP。如果成像设备100用作打印机,那么成像设备100基于对应于从外部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PC)接收的图像信息的图像信号形成图像。同样应用于其中成像设备100用作传真机的情况。
除了通常用于复印的普通纸之外,成像设备100也可在任何纸张状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例如高架投影机(OHP)纸张、卡片和明信片的厚纸以及信封。成像设备100是能够在用作记录介质的转印纸张S、纸张、记录体和记录材料的两个面上形成图像的双面成像设备。
在成像设备100中,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沿转印带11的拉伸方向以4单元串联方式并列平行排列,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用作鼓形潜像载体、潜像载体和能够形成对应于通过颜色分离为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获得的每种颜色的图像的感光元件,转印带11用作中间转印体、转印体和中间转印带。即,成像设备100采用串联配置,即串联法。
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由充当成像单元的主体99的没有图解的框架可旋转地支撑,该成像单元是成像设备100的打印机单元。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以此顺序在A1方向上从上游排列,该A1方向是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和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在每个参考数字中的数字之后分配的Y、M、C或BK分别表示黄色、品红、青色或黑色的部件。
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被设置于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用作多个成像装置和成像站以便分别以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BK)形成图像。
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安置在转印带11的外围侧上,即安置在转印带11的成像表面侧上,转印带11配置为以在图1中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布置在主体99中的环带。
转印带11可在箭头A1方向上移动,同时面向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可见的图像,即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上形成和携带的墨粉图像被叠加并转印到转印带11上,转印带11用作在箭头A1方向上移动的转印介质。随后,墨粉图像集体转印到转印纸张S上。因此,成像设备100是串联型中间转印法的成像设备。因此,成像设备100是用作串联型间接转印法的彩色成像设备的电子照相设备。
转印带11的下部面向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作为面向部分的面向位置形成初级转印部分58,初级转印部分58用作转印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上每个墨粉图像到转印带11上的初级转印区。
执行到转印带11上的叠加转印,以使当转印带11在A1方向上移动时,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上形成的墨粉图像叠加并转印到转印带11上相同位置。具体地,叠加转印由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施加电压来执行,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用作在分别面向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的位置排列的初级转印辊,转印带11置于其间,同时在A1方向上从上游到下游延迟转印带11的操作时间。
转印带11具有由聚酰亚胺制成的底层和通过在其上涂覆形成的防止放电层(discharge prevention layer)。底层的材料的例子包括聚酰胺-酰亚胺(PAI)。防止放电层可与底层相似地由聚酰亚胺制成。
成像设备100在主体99中包括成像单元60、转印带单元10、二级转印装置5和光学扫描装置8。成像单元60由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形成,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用作四个成像装置、成像站和图像形成站,且大略在主体99的中心排列。转印带单元10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上方以面对方式排列在成像单元60的上侧,并用作中间转印单元,作为是包括转印带11的中间转印装置的转印单元。在图1中二级转印装置5以面向转印带11的方式排列在其右侧。用作潜像形成单元、光学写入单元、光学单元、写入装置和曝光单元的光学扫描装置8以面对方式排列在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下面,并邻近成像单元60的下部。
成像设备100进一步包括纸张馈送装置61、一对定位辊(registration rollers)4和传感器。纸张馈送装置61布置在主体99中光学扫描装置8下面并用作馈纸器,该馈纸器是作为许多转印纸张S可堆叠到其上从而输送到二级转印部分57的馈纸单元的馈纸装置或馈纸托盘,二级转印部分57是在转印带11和二级转印装置5之间用作二级转印区的中间转印部分。用作托架辊(carriage rollers)的该对定位辊4传送转印纸张S,该转印纸张S在纸张馈送装置61中拾起并在对应操作时间的预定时间从那里输送到二级转印部分57,墨粉图像在该操作时间由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形成。没有图解的传感器检测转印纸张S的前缘到达该对定位辊4。
成像设备100在主体99中进一步包括定影装置6、排纸轮7和墨粉瓶9Y、9M、9C和9BK。用作带定影法的定影单元和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6使转印到转印纸张S上的墨粉图像定影在转印纸张S上。用作排出辊、一对排纸轮和排出装置的排纸轮7使图像定影在其上的转印纸张S排出到主体99的外面。墨粉瓶9Y、9M、9C和9BK布置在转印带单元10上方,并分别装填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每一种的墨粉。
成像设备100进一步包括双面单元51、扫描装置98和后处理设备40。在图1中双面单元51附接到主体99的右侧。扫描装置98布置在主体99的上侧并用作图像扫描装置,该图像扫描装置是作为用来扫描原件的扫描仪的图像扫描单元。在图1中后处理设备40布置在主体99的左上侧并在扫描装置98下面。后处理设备40用作后处理器,该后处理器是由排纸轮7排出到主体99外的转印纸张S在经历作为后处理的移位操作和订书操作之后在其上堆叠的后处理单元。
成像设备100在主体99中进一步包括纸张输送路径81、分叉托架辊82、排出路径83、重馈送路径84和分叉爪85。在图1中用作垂直输送路径和记录材料输送路径的纸张输送路径81在右侧向上形成,设置有二级转印部分57、定位辊对4和在其中间的定影装置6,并将从纸张馈送装置61馈送的转印纸张S引入其中。分叉托架辊82布置在纸张输送路径81中转印纸张S输送方向上定影装置6的下游,在输送方向上安置在纸张输送路径81的下游末端,并施加动力从而前进以便进一步输送其上定影了图像的转印纸张S。排出路径83以分叉进入两个方向的方式连接到下游末端,以便从下游末端向排纸轮7或双面单元51输送转印纸张S。重馈送路径84用作双面输送路径。分叉爪85可切换位置以便将分叉托架辊82输送的转印纸张S引入排出路径83和重馈送路径84之一,分叉托架辊82在输送方向上布置在分叉爪85附近和上游。
成像设备100在主体99中进一步包括驱动装置和控制单元96。没有图解的驱动装置驱动以使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旋转。控制单元96包括没有图解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等,以便控制成像设备100的全部操作。
成像设备100在主体99的外表面上进一步包括启动开关和操作面板。利用没有图解的、用于输入成像启动指令的启动开关等,能指定成像设备100的运行和操作方面。没有图解的操作面板包括没有图解的、用作显示器单元以便进行预定显示的液晶显示器(LCD)。
除转印带11之外,转印带单元10还包括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驱动辊72、清洁面对辊74以及拉伸辊33和34。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用作转印偏压施加构件和初级转印偏压辊。驱动辊72用作可旋转支撑转印带11的支撑辊、转印带11绕其拉伸的多个辊中的一个以及驱动构件。清洁面对辊74用作拉伸辊。拉伸辊33和34与驱动辊72和清洁面对辊74一起使转印带11绕其伸展。
转印带单元10进一步包括清洁装置13和驱动系统。用作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和带清洁装置的清洁装置13以面向转印带11的方式布置在面向清洁面对辊74的位置,并清洁转印带11的表面。没有图解的驱动系统驱动以使驱动辊72旋转。
转印带单元10进一步包括电源,其用作实现为控制单元96的功能的偏压施加单元和偏压控制单元,二者都没有图解。电源和偏压控制单元施加初级转印偏压到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该初级转印偏压是极性与墨粉的充电极性相同的转印偏压,使得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起排斥辊(repulsive roller)的作用,用作初级转印单元和转印单元,并与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一起构成初级转印装置。
清洁面对辊74与拉伸辊33和34是由驱动辊72驱动旋转的转印带11拖曳旋转的从动辊。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使转印带11从其背面分别压向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由此形成初级转印压区。初级转印压区在拉伸辊33和拉伸辊34之间近水平拉伸的一段转印带11处形成。拉伸辊33充当将从定位辊4输送的转印纸张S引入二级转印部分57的转印入口辊。
清洁面对辊74是同样充当挤压构件和张紧辊的构件,其施加适合转印的预定张力到转印带11。清洁面对辊74与拉伸辊33和34具有使初级转印压区稳定的功能。
在每个初级转印压区中,初级转印电场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以及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之间通过初级转印偏压的作用分别形成。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上形成的每个颜色的墨粉图像由于初级转印电场和压区压力的影响静电地初级转印到转印带11上。
驱动辊72紧靠二级转印装置5,转印带11置于其间,并形成二级转印部分57。
如下面描述,作为极性与墨粉的充电极性相同的转印偏压的二级转印偏压施加到驱动辊72。结果,驱动辊72充当用作二级转印单元和转印单元的排斥辊。
在图1中清洁装置13布置在转印带单元10的左下侧,更具体地在清洁面对辊74下面。清洁装置13包括在面向清洁面对辊74的位置以紧靠转印带11的方式布置的清洁构件、容纳清洁构件在其中的外壳以及废墨粉收集瓶,废墨粉收集瓶用作在图1中布置在外壳正面的墨粉容纳容器,这些都没有图解。
清洁装置13使得清洁构件刮去并移除转印带11上的异物例如残余墨粉,由此清洁转印带11。从转印带11移除的异物在废墨粉收集瓶中累积。废墨粉收集瓶可在正面板打开的情况下在图1中取出到正面,并可在废墨粉收集瓶填满异物时由新瓶更换。在下面详细描述的清洁装置71Y、71M、71C和71BK也包括与其相似的可更换废墨粉收集瓶。
纸张馈送装置61容纳通过堆叠多个转印纸张S获得的一叠转印纸张,并布置在主体99的下部中光学扫描装置8下面。纸张馈送装置61包括存纸盒25、馈送辊24和分离辊52。用作馈纸托盘的存纸盒25可容纳一叠转印纸张S,并以在垂直方向上堆叠的方式提供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用作捡拾辊和馈纸辊的馈送辊24紧靠存纸盒25中堆叠的转印纸张S中最上转印纸张S的上表面。用作馈纸托架辊的分离辊52使由馈送辊24馈送的转印纸张S分离为一张纸,并沿纸张输送路径81向上输送该转印纸张S。馈送辊24经驱动在逆时针方向上以预定时间旋转,由此馈送最上转印纸张S到定位辊对4。
在图1中,在纸张馈送装置61中,馈送辊24选择性驱动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分离辊52运行,由此在存纸盒25中堆叠的转印纸张S中的最上转印纸张S引入纸张输送路径81,并送到定位辊对4。因此输送的转印纸张S然后紧靠定位辊对4的压区,并以夹在其间的方式停止。
二级转印装置5以面向驱动辊72的方式布置。二级转印装置5包括二级转印辊5a和用作偏压施加单元的电源,以及实现为控制单元96的功能的偏压控制单元,这些都没有图解。用作转印偏压施加构件的二级转印辊5a面向驱动辊72,转印带11置于其间,并以挤压驱动辊72的方式布置。电源和偏压控制单元施加二级转印偏压到驱动辊72,并使得驱动辊72充当二级转印装置5的组件,该二级转印偏压是极性与墨粉的充电极性相同的转印偏压。
二级转印装置5由二级转印辊5a将在转印带11上的墨粉图像二级转印到转印纸张S上。另外,二级转印装置5具有纸张输送功能,以输送通过二级转印将墨粉图像转印到其上的转印纸张S到定影装置6。
用作偏压施加单元和偏压控制单元的电源可以不施加为转印偏压的二级转印偏压到驱动辊72,但施加到二级转印辊5a。在此情况下,施加到二级转印辊5a的二级转印偏压具有与墨粉的充电极性相同的极性,并且二级转印辊5a充当用作二级转印单元和转印单元的吸引辊(attractive roller)。
双面单元51包括倒转输送路径21、旁路馈送装置53、旁路馈送路径22和托架辊23。倒转输送路径21朝向纸张输送路径81中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定位辊对4上游的位置,倒转并输送经过重馈送路径84的转印纸张S。旁路馈送路径22以横穿双面单元51内部的方式从旁路馈送装置53延伸,并连接到倒转输送路径21。托架辊23布置在倒转输送路径21中,并输送转印纸张S到纸张输送路径81。
双面单元51在倒转输送路径21中使具有在一个面上形成的图像的转印纸张S倒转,并输送如此倒转的转印纸张S到定位辊对4,以便在转印纸张S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
旁路馈送装置53包括旁路托盘27、馈送辊28和分离辊29。旁路托盘27用作转印纸张S可在其上堆叠的旁路馈送托盘。用作馈纸辊的馈送辊28紧靠堆叠在旁路托盘27上的转印纸张S中最上转印纸张的上表面。分离辊29使由馈送辊28馈送的转印纸张分离为一张纸。
在图1中,在旁路馈送装置53中,馈送辊28经驱动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分离辊29运行,由此最上转印纸张S被送到定位辊对4。如此输送的转印纸张S然后紧靠定位辊对4的压区,并以夹在其间的方式停止。
定影装置6包括定影带64、定影辊65、张紧辊62、挤压辊63、卤素加热器66、卤素加热器67和弹簧。用作定影构件的定影带64以环状带形形成。定影辊65在其周围拉伸定影带64。张紧辊62也与定影辊一起在其周围拉伸定影带64,并保持定影带64的张力恒定。用作挤压构件的挤压辊63形成充当压区部分和定影部分的定影压区,其夹住定影带64并与定影辊65一起挤压转印纸张S。用作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一热源的卤素加热器66布置在定影辊65内部,并经定影辊65加热定影带64。用作第二加热单元和第二热源的卤素加热器67加热挤压辊63。没有图解的弹簧用作偏压单元以便形成定影压区。
定影带64由具有高耐热性和高耐久性的聚酰亚胺制成,并具有数十微米的厚度。定影辊65和挤压辊63的旋转轴中的一个固定,而旋转轴的另一个以活动方式支撑。结果,第二辊可与第一辊接触和分离。通过用弹簧偏压第二辊,定影压区在定影辊65和挤压辊63之间形成,定影带64置于其间。张紧辊62、定影带63和定影辊65构成其中定影带64环形移动的带单元。
在定影装置6中,通过使其上携带墨粉图像的转印纸张S以被夹住的方式经过定影压区,如此携带的墨粉图像由于热和压力的作用被定影在转印纸张S的表面上。
分别在墨粉瓶9Y、9M、9C和9BK中的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每一种的墨粉是聚合墨粉。墨粉瓶9Y、9M、9C和9BK由没有图解的驱动单元旋转,因此喷射墨粉。墨粉然后经过由没有图解的管道或类似物形成的输送路径,并以预定供应量供应到分别包括在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中的显影单元80Y、80M、80C和80BK,如下面描述。
扫描装置98包括曝光玻璃、光源、第一运行体(running body)、第二运行体、成像透镜和扫描传感器等,这些都没有详细图解。曝光玻璃是在其上放置原件的玻璃。光源用光照射放置在曝光玻璃上的原件。第一运行体包括第一反射镜并在图1中的水平方向上运作,该第一反射镜反射从光源输出并在原件上反射的光。第二运行体包括第二反射镜,该第二反射镜反射由第一运行体的反射镜反射的光。成像透镜使源自第二运行体的光成像。扫描传感器接收经过成像透镜的光,并扫描原件表面上的图像,由此扫描原件的内容。
基于对应由扫描装置98扫描的原件内容的图像信息,或用于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上执行光学写入的图像数据,由控制单元96基于从外部装置例如PC接收的图像信息生成的图像数据,光学扫描装置8用激光照射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由此扫描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
如在图2或图3中图解,后处理设备40在主体50中包括排出输送路径41、一对入口辊42和一对移位排出辊(shift discharging roller)43。排出输送路径41沿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在图2中从左侧到右侧延伸,即在图3中朝向正面,并接收在其上形成图像并由排纸轮7排出到主体99外面的转印纸张S。用作第一输送单元的入口辊对42输送转印纸张S进入排出输送路径41。用作第二输送单元的移位排出辊对43可进一步输送由入口辊对42输送的转印纸张S。另外,用作移位处理单元、移位单元和移位输送辊对的移位排出辊对43使转印纸张S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移位并排出转印纸张S,该宽度方向是相对于图2表面的垂直方向,即图3中的水平方向。
后处理设备40在主体50中进一步包括订书托盘44、后缘基准栏45、返回辊46和撞纸栏47。经过移位排出辊对43的转印纸张S暂时堆叠在订书托盘44上。后缘基准栏45安置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每张转印纸张S的后缘侧。返回辊46布置在订书托盘44和后缘基准栏45上方,并旋转以使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每张转印纸张S的后缘紧靠后缘基准栏45。撞纸栏47充当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安置在每个末端侧上的对齐板。
后处理设备40在主体50中进一步包括入口电动机48和订书机49。用作第一驱动单元和步进电动机的入口电动机驱动入口辊对42和移位排出辊对43。用作订书处理单元、订书单元和装订单元的订书机49执行装订,即对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装订。
后处理设备40在主体50中进一步包括轻击辊(tapping roller)54、排出辊55、从动辊56和排出电动机59。轻击辊54在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布置在返回辊46的下游,并旋转以使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的后缘紧靠后缘基准栏45。排出辊55从订书托盘44朝转印纸张S的传送方向的下游排出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从动辊56与排出辊55接触和分离。排出电动机59用作步进电动机,其是选择性驱动轻击辊54和排出辊55的第二驱动单元。
后处理设备40在主体50中进一步包括杠杆84和杠杆85、入口传感器86、纸存在传感器87和叠排出传感器88。杠杆84和杠杆85以可旋转方式在每个尖端上分别支撑轻击辊54和从动辊56,并使辊在上下方向上移位。入口传感器86根据检测时间检测排出输送路径41中每张转印纸张S的前缘和后缘。纸存在传感器87检测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的存在。叠排出传感器88在转印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纸存在传感器87的下游,并检测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后缘的通过时间。
后处理设备40进一步包括排出托盘17和上下驱动单元89。用作堆叠托盘、其一部分在主体50内置于底部末端侧上的排出托盘17接收通过排出辊55的旋转从订书托盘44排出的转印纸张S,借此转印纸张S在其上堆叠。上下驱动单元89在上下方向上驱动排出托盘17。
后处理设备40在主体50中进一步包括纸张夹持器90、螺线管91、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和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纸张夹持器90用其尖端压紧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该尖端紧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末端的上表面,即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中最上转印纸张S的后缘的上表面上。用作推入式螺线管的螺线管91允许纸张夹持器90在螺线管91关断时摆动,由此使纸张夹持器90能够执行夹持操作。另外,螺线管91防止纸张夹持器90在螺线管91接通时摆动,由此使纸张夹持器90不能执行夹持操作。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输入与螺线管91关断时是否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底部末端的检测状态有关的信号到控制单元96,并使上下驱动单元89根据检测状态上下移动排出托盘17。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检测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的充满度。
后处理设备40进一步包括移位电动机和辊移置步进电动机,这些都没有图解。用作步进电动机的移位电动机使移位排出辊对43在平行于转印纸张S宽度方向的移位方向上移位。辊移置步进电动机使杠杆84和杠杆85同时摆动,由此使轻击辊54和从动辊56在上下方向上同时移置。
后处理设备40进一步包括实现为控制单元96的功能的后处理控制单元。基于由入口传感器86和叠排出传感器88对转印纸张S的前缘和后缘的检测、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对充满度的检测以及这些检测时间,后处理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便确定输入到入口电动机48、排出电动机59、移位电动机和辊移置步进电动机的脉冲的输入时间。此外,通过控制脉冲中驱动步骤的数目,后处理控制单元控制操作,例如移位操作和订书操作,以便在后处理设备40中对转印纸张S进行处理,并且除上述操作之外还进行后处理设备40的全部操作。
排出输送路径41与排出路径83连通。入口辊对42和移位排出辊对43在排出输送路径41中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从上游到下游以此顺序布置。
移位排出辊对43设置在排出输送路径41中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最下游侧的末端上。通过移位电动机,使移位排出辊对43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即在垂直于转印纸张S输送方向的方向上往复运动。
排出输送路径41、入口辊对42、移位排出辊对43和入口电动机48构成纸张接收单元。纸张接收单元将由入口辊对42从排出路径83接收的转印纸张S输送到排出输送路径41中的移位排出辊对43,并通过由入口电动机48使入口辊对42和移位排出辊对43旋转,沿排出输送路径41输送转印纸张。
轻击辊54布置在转印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移位排出辊对43和排出辊55之间。轻击辊54通过排出电动机59在输送纸张S的方向上向输送方向的上游旋转,并引起转印纸张S回转,直到转印纸张S在订书托盘44上紧靠后缘基准栏45。
返回辊46在其中轻击辊54引起转印纸张S回转的方向上布置在轻击辊54的下游。返回辊46帮助输送,即,由轻击辊54在订书托盘44上执行的转印纸张S的回转。另外,返回辊46使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的每张转印纸张S的后缘紧靠后缘基准栏45,由此使转印纸张S在输送方向上对齐。因此,后缘基准栏45在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充当订书托盘44上转印纸张S的对齐基准,其中转印纸张S紧靠在其上。
比较而言,撞纸栏47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充当订书托盘44上转印纸张S的对齐基准。具体而言,在撞纸栏47中,一个末端是固定部分,并且另一末端是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活动部分。在返回辊46在订书托盘上使转印纸张S在输送方向上对齐时,活动部分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与固定部分一起夹住转印纸张S夹。结果,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分别紧靠转印纸张S的侧边缘。因此,撞纸栏47在宽度方向上调整订书托盘44上转印纸张S到预定基准位置,由此执行对齐。
如上面描述,后缘基准栏45充当第一对齐单元和使转印纸张S在输送方向上对齐的输送方向对齐单元。比较而言,撞纸栏47充当第二对齐单元和使转印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对齐的宽度方向对齐单元。此外,后缘基准栏45和撞纸栏47充当使转印纸张S对齐的对齐单元。
订书机49装订多张转印纸张S,即在订书托盘44上在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对齐的一叠转印纸张S。因此,如果特定数目的转印纸张S在订书托盘44上在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对齐,那么订书机向订书钉的装订位置移动,并执行装订,即在转印纸张S后缘上的一个侧边缘附近使用订书钉装订。
从移位排出辊对43到排出辊55的距离和从后缘基准栏45到排出辊55的距离设定为小于转印纸张S的长度,转印纸张S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是后处理设备40可通过订书操作对其执行后处理的转印纸张S中的最小长度。即,距离设定为小于转印纸张S的长度,该转印纸张S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是成像设备100在其上成像的转印纸张S中的最小长度,即在经过后处理设备40,并且后处理设备40可对其执行后处理的转印纸张S中的最小长度。
因此,当转印纸张S在订书托盘44上回转时,并当订书机49执行订书操作即对转印纸张S叠的装订操作时,在朝向排出托盘17的移动方向上每张转印纸张S前缘的一部分经过排出辊55,并到达排出托盘17上面的空间。在此状态中,转印纸张S的该部分可与排出托盘17的上表面,或与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中最上转印纸张S的上表面接触。可选地,转印纸张S的该部分可与上表面分离。在任何情况下,转印纸张S的该部分都位于排出托盘17上面。
排出辊55和从动辊56刚好布置在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之前的位置。排出辊55通过排出电动机59在输送转印纸张S的方向上向输送方向的下游旋转。
轻击辊54和排出辊55不由排出电动机59同时旋转。在两个辊中的一个旋转时,另一个停止旋转。
从动辊56在与排出辊55接触时,由排出辊55的旋转拖曳旋转。
如果排出电动机59在其中杠杆85由辊移置步进电动机向下移置,并且从动辊56与排出辊55接触的状态中驱动,那么从动辊56由排出辊55拖曳旋转。此外,如果排出电动机59在其中转印纸张S夹在排出辊55和从动辊56之间的状态中驱动,那么排出辊55使转印纸张S排出到转印纸张S在其上堆叠的排出托盘17上。
在螺线管91关断时,因为由纸张夹持器90自重导致的力矩,所以纸张夹持器90摆动以使其尖端向排出托盘17倾斜。结果,纸张夹持器90用尖端压紧放置在排出托盘17上的最上转印纸张S的上表面。
螺线管91执行纸张夹持操作,其中螺线管91通过关断与纸张夹持器90分离。更具体地,螺线管91允许纸张夹持器90摆动,由此使纸张夹持器90能够执行夹持操作。另外,螺线管91执行纸张夹持取消操作,其中螺线管91通过开启紧靠纸张夹持器90,从而使纸张夹持器90从倾斜状态恢复。更具体地,螺线管91防止纸张夹持器90摆动,由此使纸张夹持器90不能执行夹持操作。
在成像设备100中排出托盘17在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安置在最下游侧。排出托盘17包括固定托盘部分17a、活动托盘部分17b和支撑轴17c。固定托盘部分17a在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倾斜以使其尖端指向上,并固定到主体50和主体99。在活动托盘部分17b中,底部末端由固定托盘部分17a的中间部分在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可旋转支撑,并且尖端的一部分安置在主体50里面。支撑轴17c在固定托盘部分17a上可旋转支撑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底部末端。
排出托盘17进一步包括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在支撑轴17c的下游从下面支撑固定托盘部分17a,以便支撑固定托盘部分17a尖端的支架17d。
活动托盘部分17b以与固定托盘部分17a重叠的方式布置在转印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从中间部位到固定托盘部分17a上游末端的位置。在活动托盘部分17b中,由支撑轴17c可摆动支撑的底部末端充当铰链末端,并且尖端以可下降的方式被支撑,直到尖端紧靠固定托盘17a的底部末端。
在支架17d中,下末端固定到主体99并从下面支撑,并且上末端从下面支撑固定托盘17a。因此,即使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量增加,仍防止和抑制固定托盘17a的变形,借此防止转印纸张S塌陷(collapsing)。此外,支架17d与主体99和固定托盘部分17a一起形成容纳上下驱动单元89的空间,以便防止上下驱动单元89暴露。
如在图1中图解,排出托盘17安置在主体99上面和扫描装置98下面。因此,成像设备100是体内纸张排出型成像设备。后处理设备40可附接到主体99并可从主体99拆卸。如果后处理设备40被拆卸,那么在图1中主体99的左上表面充当接收在其上成像的并且由排纸轮7排出到主体99外面的转印纸张S的排出托盘,借此转印纸张S在托盘上堆叠。
如在图2中图解,上下驱动单元89包括用作驱动源的托盘直流(DC)电动机89a,以及用作传送机构的凸轮和连杆机构89b,该机构传送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力到活动托盘部分17b。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受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控制。凸轮和连杆机构89b的移动末端连接到活动托盘部分17b的下表面,并传送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力到活动托盘部分17b。由于该配置,在活动托盘部分17b中,作为自由端的尖端绕由支撑轴17c支撑的底部末端旋转,借此尖端以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摆动。
结果,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每张转印纸张S的后缘的位置上下移动。在该方面,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其控制上下驱动单元89的操作并控制排出托盘17的上下移动。
在上下驱动单元89中,当螺线管91关断,并且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没有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的底部末端时,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和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控制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以使活动托盘部分17b上升,直到由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的底部末端。
此外,在上下驱动单元89中,在螺线管91关断,并且由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的底部末端的条件下,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和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如下控制驱动:使活动托盘部分17b暂时下降,直到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检测不到纸张夹持器90的底部末端;并且此后使活动托盘部分17b上升,直到由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的底部末端。
因此,在排出托盘17中,当螺线管91关断时,在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和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的控制下,由上下驱动单元89基于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的检测,驱动活动托盘部分17b,以使最上放置的转印纸张S的位置,尤其是其后缘上表面的位置恒定。排出托盘17的上下移动,即此时活动托盘部分17b的上下移动,通过使尖端绕由支撑轴17c支撑的底部末端旋转来实现。
使上表面位置恒定的位置是设定用于防止由排出辊55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紧靠已经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的位置。具体地,在垂直方向上,从上表面位置到由相互接触的排出辊55和从动辊56形成的压区部分的高度定义为第一高度,对于防止这样的紧靠发生,该第一高度是必需且足够的。
第一高度在下面更详细描述。从上面描述的解释清楚的是,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充当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中最上安置的转印纸张S的位置,尤其是安置在活动托盘17b上的部分的上表面的位置。另外,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控制上下驱动单元89,以使最上转印纸张S的位置,尤其是安置在活动托盘17b上的部分的上表面的位置,占据形成第一高度的第一位置。
然而,如果超过预定容许量的转印纸张S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那么在由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检测到该事实时,活动托盘部分17b的上下移动停止。通过检测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尖端下降到刚好在尖端紧靠固定托盘17a底部末端的位置之前的位置,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检测到充满度状态,即其中超过预定容许量的转印纸张S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的状态。
在检测到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尖端时,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输入表示充满状态的信号到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与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在接收信号时,即使关断螺线管91,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与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使活动托盘部分17b的下降停止,并且由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检测纸张夹持器90的底部末端,由此使活动托盘部分17b的上下移动停止。此外,在接收信号时,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使得操作面板的LCD显示例如排出托盘17充满转印纸张S的事实。因此,控制单元96使操作面板的LCD显示需要从排出托盘17移除转印纸张S的事实。
由于该配置,防止活动托盘部分17b继续与紧靠固定托盘17a的底座部分的其尖端一起下降。结果,可防止发生问题,例如排出托盘17与上下驱动单元89的损坏。此外,因为促进了从排出托盘17及时移除转印纸张S,所以可防止和抑制成像设备100的生产率降低。
纸存在传感器87提供用于检测在后处理设备40中的体内剩余纸,更具体地,用于检测在成像设备100开启时或在后处理设备40中发生堵塞时在订书托盘44上剩余转印纸张S的存在。
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具有相同构造。具体地,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在旋转方向B1上沿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的外围,分别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周围包括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清洁装置71Y、71M、71C和71BK、中和装置、充电单元79Y、79M、79C和79BK,以及显影单元80Y、80M、80C和80BK,旋转方向B 1在图1中是逆时针方向。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用作处理单元和初级转印单元。清洁装置71Y、71M、71C和71BK用作清洁单元的清洁器。没有图解的中和装置用作中和单元的中和器。充电单元79Y、79M、79C和79BK用作充电器,其是用来通过充电偏压执行交流(AC)充电的充电单元。显影单元80Y、80M、80C和80BK用作显影单元,其是用来通过使用双组分显影剂使图像显影的显影单元。
感光元件20Y、清洁装置71Y、中和装置、充电单元79Y和显影单元80Y整体形成为处理盒。相似地,在感光元件20M、20C和20BK周围的组件分别整体形成处理盒。处理盒可在正面面板打开的情况下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的旋转轴的方向上附接到图1中的正面,并可从中拆卸。以此方式使组件形成为处理盒使得可能显著利于维护,因为这样的处理盒可以作为可更换部件操纵。因此,优选的是组件形成为处理盒。
在具有该构造的成像设备100中,通过按压起动开关,例如,成像单元60Y、60M、60C和60BK执行下面的成像过程以形成图像。
具体地,例如,如果输入形成彩色图像的信号,那么扫描装置98合适时扫描原件,获得对应要形成的图像的数据。此外,驱动辊72被驱动,并且转印带11、清洁面对辊74与拉伸辊33和34由驱动辊72拖曳旋转。另外,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经驱动在B1方向上旋转。
随着在B1方向上旋转,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的表面分别由充电单元79Y、79M、79C和79BK均匀充电。基于为对应于要形成图像的数据的图像信息,用从控制单元96驱动的光学扫描装置8输出的激光执行曝光扫描,由此形成对应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每一种的静电潜像。随后,静电潜像由显影单元80Y、80M、80C和80BK使用墨粉显影为墨粉图像,并显影为图像,即显影为可见图像,该墨粉是双组分显影剂中含有的、用于形成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每一种的图像的成像材料。因此,形成了由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每一种的墨粉图像形成的单色图像。
通过显影获得的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每一种的墨粉图像分别由初级转印辊12Y、12M、12C和12BK中间转印到在A1方向上旋转的转印带11上的相同位置上。由于该转印,组合彩色图像在转印带11上形成。
比较而言,随着形成彩色图像的信号的输入,选择对应每个存纸盒25的馈送辊24和对应旁路托盘27的馈送辊28中的一个,并驱动其旋转,由此馈送转印纸张S。随后,转印纸张S分离为一张纸,并且每张转印纸张都输送。如此输送的转印纸张S紧靠定位辊对4并停止。为在转印纸张S的两个面上都成像,具有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由定影装置6在一个面上定影的图像的转印纸张S在经过倒转输送路径21时倒转。转印纸张S然后紧靠定位辊对4并停止。
与叠加在转印带11上的组合彩色图像通过转印带11在A1方向上旋转而移动到二级转印部分57的操作时间同步,定位辊对4旋转。在二级转印部分57中,组合彩色图像附着到送入二级转印部分57的转印纸张S。组合彩色图像然后由于压区压力和静电转移的作用二级转印到转印纸张S上,并记录在其上。
转印纸张S由二级转印装置5和在A1方向上旋转的转印带11传送,并送入定影装置6。在定影装置6中,如此携带的墨粉图像,即组合彩色图像,在转印纸张S经过定影带64和挤压辊63之间的定影部分时由于热和压力的作用,被定影到转印纸张S上。
在图像仅在一个面上形成的单面印刷中,和在图像在两个面上都形成的双面印刷中在两个面上都形成图像之后,经过定影装置6并且组合彩色图像在其上定影的转印纸张S由分叉爪85的切换操作输送到排出路径83。比较而言,在双面印刷中一个面上形成图像之后,转印纸张S输送到重馈送路径84。
输送到重馈送路径84的转印纸张S由双面单元51倒转,并再次经过定位辊对4、二级转印部分57和定影装置6。在转印纸张S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之后,转印纸张S返回排出路径83。
输送到排出路径83的转印纸张S经过排纸轮7,并排出到主体99外面。同时,转印纸张S进入后处理设备40,并进行预定的后处理,即通过后面详细描述的移位操作或订书操作进行纸张处理。可选地,在不进行纸张处理的情况下,转印纸张S作为图像输出材料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
在转印之后留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上的转印剩余墨粉分别由清洁装置71Y、71M、71C和71BK去除。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BK然后由中和装置中和,从而准备随后由充电单元79Y、79M、79C和79BK充电。
完成二级转印并经过二级转印部分57的转印带11的表面由包括在清洁装置13中的清洁构件清洁,从而准备随后的传送。
如上面描述,后处理设备40可执行移位操作和订书操作。移位操作和订书操作分别以移位模式和订书模式执行。这些模式通过操作面板选择和设定。因此,后处理设备40具有作为纸通过模式的移位模式和订书模式,且也具有作为不执行移位操作和订书操作的纸通过模式的穿过模式。
现在描述在移位模式和订书模式中后处理设备40的操作。在穿过模式中的操作在移位模式中操作的描述之外另外地描述。
移位模式
在本模式中,对于每一预定数目的纸张,通过使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位置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移位,使转印纸张S得到整理。为使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位置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移位,后处理设备40使转印纸张S的排出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移位到排出托盘17。
因此,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针对每一预定数目的纸张驱动移位电动机,使得移位排出辊对43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使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此时,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驱动辊移置步进电动机从而使杠杆85向下移置,由此使得从动辊56与排出辊55接触。另外,控制单元56驱动排出电动机59驱动排出辊55。结果,由移位排出辊对43输送的转印纸张S被夹在排出辊55和从动辊56之间。转印纸张S然后由驱动的排出辊55和拖曳旋转的从动辊56排出并堆叠到排出托盘17上。
通过这种方式使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如果移位电动机多次驱动,例如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的堆叠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可交替移位。在移位模式中,转印纸张S以此方式整理。
执行移位的次数通过操作面板输入。
为防止因为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量增加,由排出辊55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紧靠已经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的排出问题发生,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执行下面控制。
具体地,与每张转印纸张S的后缘经过入口传感器86的操作时间同步,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控制单元96驱动托盘DC电动机89a,由此使得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尖端下降预定量。
此时,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针对每一预定数目的纸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五张纸,与输送转印纸张S的操作时间,更具体而言与转印纸张S的后缘经过叠排出传感器88的操作时间同步地关断螺线管91,由此使得纸张夹持器90执行纸张夹持操作。此外,响应来自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的信号,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控制单元96驱动托盘DC电动机89a,由此放置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尖端在没有排出问题发生的固定位置中。
现在描述固定位置。
如上面描述,转印纸张S需要由排出辊55合适排出并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然而,如果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量增加,并且其堆叠高度增加,那么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n可能防止由排出辊55执行的转印纸张S排出,如在图14A中图解。
即,如果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量增加,那么由排出辊55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可能紧靠已经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转印纸张Sn,由此导致排出问题。在图14A中的转印纸张Sn图解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多张转印纸张S。
如上面描述,为防止排出问题发生,使排出托盘17下降到固定位置。现在更详细描述堆叠高度。因为在成像时施加到转印纸张S的热和压力,所以转印纸张S可能卷曲。特别地,如果发生所谓侧边卷曲——其中转印纸张S的两个侧面边缘都如在图14B中图解向上卷曲,那么堆叠高度相比其中转印纸张S是平面形状的情况增加。因此,如果侧边卷曲发生,那么排出问题可能发生。
为防止即使因为侧边卷曲堆叠高度增加而发生排出问题,由于侧边卷曲引起的堆叠高度增量仅需要在根据堆叠高度使排出托盘17下降时加到排出托盘17的下降量。
因此,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布置在通过加上由于侧边卷曲引起的堆叠高度增量获得的位置。结果,固定位置设定到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排出托盘17上转印纸张Sn中的最上转印纸张S占据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即使侧边卷曲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n中发生,最上转印纸张S也达不到排出辊55的排出位置的高度,即最上转印纸张S达不到订书托盘44的高度,借此由排出辊55排出的转印纸张S不紧靠最上转印纸张S。
因此,固定位置设定到通过使移动托盘部分17b从排出托盘17——更具体地是移动托盘部分17b——的高度方向上、下面描述的预定位置下降需要和足够用于防止由排出辊55排出的转印纸张S紧靠最上转印纸张S的高度而获得的位置。
预定位置是如果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不发生变形例如侧边卷曲并且最上转印纸张S是平面形状,那么在高度方向上由排出托盘17占据,更具体地,由活动托盘部分17b占据,用于防止排出辊55排出的转印纸张S紧靠最上转印纸张S的必需且足够的位置。
更具体地,固定位置是通过使活动托盘部分17b从排出托盘17——更具体地活动托盘部分17b——的预定位置下降通过加上由于侧边卷曲引起的最上转印纸张S向上变形量获得的高度而达到的位置。即,固定位置低于预定位置所述高度。变形量是与其中最上转印纸张S是平面形状的情况相比最上转印纸张S的向上变形量。
如果第一高度,即从排出辊55的排出位置到最上转印纸张S的高度设定过高,那么由排出辊55排出的转印纸张S整体放置到最上转印纸张S上之前的行为变得不稳定。结果,排出托盘17上转印纸张Sn的堆叠状态可能扰乱。此外,如果堆叠状态显著扰乱,那么整理问题可能发生。
为解决该问题,设定固定位置以使从排出托盘17上最上转印纸张S的上表面的位置到由相互接触的排出辊55和从动辊56形成的压区部分的高度——其是第一高度——为需要和足够用于防止这样的紧靠发生的恒定高度。
通过以此方式设定固定位置,防止并抑制了在排出托盘17上的排出问题。此外,使从压区部分排出的转印纸张S和排出托盘17的上表面或暴露上表面的位置之间的接触角恒定。结果,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稳定且合适地对齐。另外,在防止这样的紧靠发生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转印纸张S以整理过的方式有序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
螺线管91可以不针对每五张排出纸张关断,而针对每个另一数目的纸张例如每一张纸张关断。此外,在转印纸张S在后处理设备40中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而不执行移位操作或订书操作的穿过模式中,上面描述的操作在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的控制下执行,同时移位电动机保持停止驱动。
订书模式
在本模式中,多张转印纸张S以装订方式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为了以装订方式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后处理设备40对转印纸张S执行装订操作,并使整个装订叠的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
对为上述处理执行的订书操作的概要进行说明。
基于入口传感器86检测到转印纸张S的后缘的操作时间,并基于通过排出输送路径41输送的转印纸张S的后缘经过纸张排出辊对43的操作时间,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驱动辊移置步进电动机,并引起杠杆84摆动。因此,轻击辊54向下移动,由此使转印纸张S挤靠订书托盘44。另外,控制单元96驱动排出电动机59,并使用轻击辊54使转印纸张S回转,由此在转印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执行对齐。
此外,如上面描述,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驱动撞纸栏47,由此在转印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执行对齐。
这些对齐操作重复执行,直到在一个装订操作中要装订的全部转印纸张S在订书托盘44上堆叠并对齐。在对齐完成之后,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驱动订书机49,由此在订书托盘44上装订转印纸张S叠,如上面描述。此时,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关断螺线管91,由此使纸张夹持器90执行纸张夹持操作。
在装订之后,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驱动辊移置步进电动机,并引起杠杆85摆动。因此,从动辊56向下移动,借此如此装订的转印纸张S叠夹在驱动辊55和从动辊56之间。另外,控制单元96驱动排出电动机59,并引起驱动辊55排出转印纸张S叠到排出托盘17上。
在由恒定步幅驱动排出电动机59之后的操作时间并在使转印纸张S叠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的同时,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接通螺线管91,并取消由纸张夹持器90执行的纸张夹持操作。控制单元96然后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并驱动托盘DC电动机89a,由此使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尖端下降预定量。
随后,基于转印纸张S叠的后缘经过叠排出传感器88的操作时间,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再次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并驱动托盘DC电动机89a,由此使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尖端上升。另外,控制单元96停止排出电动机59的驱动,并准备接收装订对其执行的随后叠转印纸张S到排出托盘17。与停止排出电动机59的驱动同时,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关断螺线管91,由此使纸张夹持器90执行纸张夹持操作。
已经描述在订书模式中的示意操作。然而,如果在订书模式中的操作仅由上面描述的操作执行,那么下面问题可能发生。
如参考图14A和14B在移位模式的解释中所描述,转印纸张S需要由排出辊55合适地排出并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然而,如果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量增加,并且其堆叠高度增加,那么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n可能防止由排出辊55执行的转印纸张S的排出。结果,排出问题可以发生。
同样在订书模式中,侧边卷曲可能发生。因此,为防止这样的排出问题发生,可使排出托盘17根据堆叠高度下降,侧边卷曲的高度以与移位模式中相同方式加到堆叠高度。
然而,在订书模式中,因为订书钉的厚度、由装订导致的卷曲和其它因素,所以如果装订对其执行的转印纸张S叠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那么如此装订的部分在转印纸张Sn中变得体积大。结果,堆叠高度与其中转印纸张S是平面形状的情况或其中仅侧边卷曲发生的情况相比增加。因为在转印纸张S中装订的部分可能是相同部分,所以在转印纸张Sn中该部分可能明显体积大。
结果,在订书模式中,更可能的是,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n中的最上转印纸张S达到排出辊55的排出位置的高度,而且由排出辊55排出的转印纸张S的前缘紧靠包括最上转印纸张S的转印纸张Sn的后缘。
后处理设备40对转印纸张S执行装订,其中每张转印纸张S前缘的一部分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因此,如果这样的紧靠发生并阻碍了上面描述的状态形成,那么装订不能进行。另外,缺陷例如转印纸张S的堵塞可能发生。此外,即使这样的紧靠发生,转印纸张S也可爬过转印纸张Sn,由此形成上面描述的状态。然而,在此情况下,因为堆叠状态频繁扰乱,所以缺陷例如转印纸张S中的不良装订和未对齐可能发生。
为防止这样的排出问题即使在因为装订所以堆叠高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在使排出托盘17根据堆叠高度下降时,除了由于侧边卷曲的增量之外,可以仅需还加上由于装订引起的堆叠高度增量到排出托盘17的下降量。
然而,由于装订引起的堆叠高度增加取决于构成进行装订的转印纸张S叠的转印纸张的数目随机发生,即,例如取决于在装订的一份中转印纸张S的数目随机发生。
为解决该问题,可通过添加由于装订引起的堆叠高度最大增量到排出托盘17的下降量,使排出托盘17下降。如果使排出托盘17以简单设定为如此大的下降量下降,并且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那么例如如果堆叠高度增量实际上小,则因此设定的下降量引起过多下降。结果,转印纸张S在排出托盘17上的堆叠状态可能以与移位模式的解释中相同的方式扰乱。
因为后处理设备40对转印纸张S执行装订,其中每张转印纸张S的前缘的一部分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所以转印纸张S中的缺陷例如不良装订和未对齐在此情况下可能同样发生。
如上面描述,因为后处理设备40对转印纸张S执行装订,其中每张转印纸张S的前缘的一部分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所以在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的状态可影响装订质量。因此,在转印纸张S排出时,仅仅使排出托盘17下降可能使转印纸张S的装订性能和对齐性能劣化。
为解决该问题,在订书机49执行装订的订书模式中,后处理设备40执行使排出托盘17下降的操作以及除上面描述的示意操作之外仅在要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第一张——即作为被装订单元的每份的第一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时还执行其它操作。
该操作参考图4到图9并合适时参考图10描述。在图4到图8中,参考数字S 1表示每份的第一转印纸张S。在图8中,参考数字S2表示每份的第二转印纸张S。
如在图4中图解,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处于待机模式,直到转印纸张S输送通过排出输送路径41,其前缘到达移位排出辊对43,并且前缘基于由入口传感器86检测的转印纸张S前缘的检测时间从那里进一步输送10毫米(在图10中的步骤S100)。如果转印纸张S的前缘从移位排出辊对43输送10毫米,那么控制单元96确定转印纸张S是否为装订对其执行的第一转印纸张S1(在图10中的步骤S101)。
如果转印纸张S是第一转印纸张S1,那么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确定纸通过模式是否为订书模式(在图10中的步骤S102)。如果纸通过模式是订书模式,那么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并驱动托盘DC电动机89a,由此启动活动托盘部分17b尖端的下降(在图10中的步骤S 103)。
如果在步骤S101转印纸张S不是第一转印纸张S1,或如果在步骤S102纸通过模式不是订书模式,那么控制单元96终止在图4中图解的处理,并处于待机模式,直到由入口传感器86检测到随后的转印纸张S。
如果在步骤S103启动排出托盘17的下降,那么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由为了测量时间嵌入的计时器开始计数,而不管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是否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在图10中的步骤S104)。控制单元96在待机模式中等待,直到设定为停工时间的200毫秒过去(在图10中的步骤S 105)。如果停工时间过去,那么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并停止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由此停止活动托盘部分17b尖端的下降,如在图5中图解(在图10中的步骤S106)。
此时,由活动托盘17b的尖端占据的位置是低于固定位置20毫米的位置。因此,此时作为在排出托盘17上最上转印纸张S的后缘上表面的位置的第二位置低于第一位置20毫米。作为从转印纸张S上表面的位置到由相互接触的排出辊55和从动辊56形成的压区部分的高度的第二高度高于第一高度20毫米。
如果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停止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那么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停止由计数器计数(在图10中的步骤S107)。
如在图5中图解,停工时间过去之前,转印纸张S1继续由移位排出辊对43输送,并且其前缘进入排出辊55和与排出辊55分离的从动辊56之间。
用作停工时间的200毫秒时间是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时间,其通过除由于侧边卷曲引起的增量之外还加上由于装订引起的堆叠高度增量,以防止转印纸张S1紧靠在转印纸张Sn上,基于实际测量值计算。即,该时间是使活动托盘部分17b从上面描述的固定位置下降20毫米高度的时间,该20毫米高度对应于通过加上由于侧边卷曲和装订引起的排出托盘17上最上转印纸张S的向上变形量获得的高度。
即,停工时间是使排出托盘17,更具体地,活动托盘部分17b从固定位置下降20毫米所需的时间,其是防止排出辊55排出的转印纸张S紧靠最上转印纸张S需要的和足够的高度。
因此,当最上转印纸张S在第二位置时,排出托盘17的位置,更具体地,活动托盘部分17b的位置是使活动托盘部分17b以对应于通过加上由于侧边卷曲和装订引起的最上转印纸张S的向上变形量所获得高度的方式从固定位置下降到的位置。向上变形量是与最上转印纸张S是平面形状的情况相比最上转印纸张S的向上变形量。
结果,如在图6中图解,转印纸张S1的前缘行进到排出托盘17而不紧靠转印纸张Sn的后缘。因此,可防止由紧靠导致的堆叠状态扰乱的发生。
前缘前进到排出托盘17的转印纸张S1由移位排出辊对43进一步输送。在此时间期间,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等待,直到转印纸张S1的后缘基于由入口传感器86检测的转印纸张S1后缘的检测时间由移位排出辊对43输送(在图10中的步骤S108)。
如果确定转印纸张S1的后缘到达移位排出辊对43,那么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控制单元96驱动托盘DC电动机89a,由此使活动托盘部分17b的尖端开始上升,如在图7中图解(在图10中的步骤S109)。同时,控制单元96以上面描述的方式执行转印纸张S1的回转和对齐。
排出托盘17的上升继续,直到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在图10中的步骤S110)。如果托盘纸表面检测传感器92检测到纸张夹持器90,那么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停止排出托盘17的上升(在图10中的步骤S 111)。
随后,如在图8中图解,输送转印纸张S2。此时,在转印纸张Sn中最上转印纸张S的位置占据高于第二位置的第一位置。因为转印纸张S1的前缘的一部分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所以在转印纸张S2的前缘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时,其前缘沿转印纸张S1中放置在订书托盘44上的一部分,即,沿转印纸张S1中安置在排出辊55上的一部分的上表面顺序输送。结果,前缘到达排出辊17而不紧靠转印纸张Sn的后缘。
因此,转印纸张S2以在转印纸张S1上堆叠而不导致任何排出问题的方式排出。随后,如上面描述,由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使转印纸张S2回转并与转印纸张S1一起对齐。此外,因为转印纸张Sn的高度返回固定位置,所以使得排出托盘17上转印纸张S2的堆叠状态优异。如果装订对三张或更多的转印纸张S执行,那么输送、排出并使得另一转印纸张S相似于转印纸张S2回转并对齐。
在对其将执行装订的全部转印纸张S对齐之后,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驱动订书机49,由此以上面描述的方式执行装订。随后,通过驱动排出辊55等,对其执行装订的该叠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并且形成在图9中图解的状态。如在图9中图解,整叠转印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
在对其执行装订的该叠排出纸张S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时,构成该叠的转印纸张S中最低转印纸张S的前缘,即转印纸张S1的前缘已经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结果,该叠转印纸张S可以合适排出而不紧靠转印纸张Sn的后缘。
如上面描述,在订书操作中,使排出托盘17在要装订的转印纸张S1的前缘到达排出托盘17上的位置之前下降。在前缘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之后,使排出托盘17在要装订的转印纸张S2的前缘到达排出托盘17上的位置之前上升。结果,转印纸张S1前缘的一部分可靠地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另外,转印纸张S2前缘的一部分和随后到那里的转印纸张的前缘的一部分可靠地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因此,装订可靠地执行,其中每张转印纸张S前缘的一部分安置在排出托盘17上。因此,能防止并抑制转印纸张S的堵塞,这是因为上面描述的状态没有形成。
在转印纸张S1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的时候,活动托盘部分17b占据低于固定位置的位置,并且第二高度——其是从由相互接触的排出辊55和从动辊56形成的压区部分到排出托盘17上最上转印纸张S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作为用于正常排出的高度的第一高度。结果,转印纸张S1的位置可能在排出托盘17上未对齐。
除其自身的回转和对齐之外,转印纸张S1还受到对转印纸张S2和随后到那里的转印纸张S执行的回转和对齐影响。结果,即使位置偏差发生,每当后处理设备40执行回转操作和对齐操作时,可以纠正位置偏差。因此,也可在后处理设备40中防止和抑制转印纸张S中不良装订和未对齐的发生。
在参考图10描述的装订模式的操作中,通过使用上面描述的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停止活动托盘部分17b上下移动的操作被省略。可选地,操作可以如图11中图解执行。
现在解释在图11中图解的操作中与参考图10的解释中不同的部分。该不同的部分是在步骤S104到步骤S106之间的部分。
具体地,当计数器计数在步骤S104开始之后,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等待,直到设定为停工时间的200毫秒过去(在图11中的步骤S105)。同时,控制单元96确定排出托盘充满度传感器93是否检测到超过预定容许量的转印纸张S堆叠在排出托盘17上,即排出托盘17是否处于充满状态(在图11中的步骤S150)。
如果在步骤S150确定排出托盘17处于充满状态,那么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即使在步骤S105,200毫秒还没有过去。控制单元96停止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由此停止活动托盘部分17b尖端的下降(在图11中的步骤S106)。
此外,如果在步骤S105,200毫秒已过去,那么充当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并执行在步骤S106的操作,即使在步骤S150未确定排出托盘17是否处于充满状态。
在上面描述的订书模式中,停工时间固定在200毫秒。可选地,停工时间可以是使活动托盘部分17b从上面描述的固定位置下降一个高度的时间,该高度取决于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装订位置、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类型以及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数目中的至少一个。
取决于位置、高度和时间,改变排出托盘17上最上转印纸张S的向上变形量。通过根据这些因素调整停工时间,可防止发生排出问题,即由排出辊55排出到排出托盘17上的转印纸张S紧靠已经在排出托盘17上堆叠的排出纸张S所导致的问题。
同样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停工时间是通过加上由于如上述装订引起的排出托盘17上最上转印纸张S的向上变形量的条件获得的时间。
图12A和12B图解当根据全部条件调整停工时间时在订书模式中的操作。现在解释在图12A和12B中图解的操作中与参考图10的解释中的操作不同的部分。该不同的部分是确定停工时间的子程序部分,其由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在步骤S102和步骤S103之间作为步骤S200执行。
步骤S200包括根据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装订位置临时设定停工时间的步骤S201到步骤S203、根据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类型临时设定停工时间的步骤S204到步骤S207、根据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数目设定停工时间的步骤S208到步骤S211,以及步骤S212,其用于选择最大值即如此临时设定的停工时间的最长时间,并采用和确定该最长时间为在步骤S105使用的停工时间。
在步骤S202、步骤S203、步骤S205、步骤S206、步骤S207、步骤S209、步骤S210和步骤S211图解的下降时间临时存储区是由存储器配置并在其中存储如此临时设定的停工时间的区域,该存储器提供至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
因此,下降时间临时存储区包括time_a、time_b和time_c,time_a用作在其中存储从步骤S201到步骤S203根据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装订位置临时设定的停工时间的区域,time_b用作在其中存储从步骤S204到步骤S207根据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类型临时设定的停工时间的区域,以及time_c用作在其中存储从步骤S208到步骤S211根据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数目临时设定的停工时间的区域。
在从步骤S201到步骤S203执行的停工时间的临时设定中,使用在图13A中图解的表格。在从步骤S204到步骤S207执行的停工时间的临时设定中,使用在图13B中图解的表格。在从步骤S208到步骤S211执行的停工时间的临时设定中,使用在图13C中图解的表格。
现在参考图12B描述确定停工时间的方法。在步骤S201确定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装订位置是在正面装订、后面装订还是两点装订中的位置。如果装订位置是在正面装订和后面装订中位置的一种,那么在步骤S202根据在图13A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20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a中。比较而言,如果装订位置是在两点装订中的位置,那么在步骤S203根据在图13A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15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a中。
随后,在步骤S204确定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类型是薄纸、普通纸还是厚纸。如果类型是薄纸,那么在步骤S205根据在图13B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20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b中。如果类型是厚纸,那么在步骤S206根据在图13B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15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b中。如果类型是普通纸,那么在步骤S207根据在图13B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18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b中。
随后,在步骤S208确定订书机49装订的转印纸张S的数目是20或更少、等于或多于21并等于或少于40,或41或更多。如果数目是20或更少,那么在步骤S209根据在图13C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20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c中。如果数目是41或更多,那么在步骤S210根据在图13C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15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c中。如果数目是等于或多于21并等于或少于40,那么在步骤S211根据在图13C中图解的表格临时设定180毫秒为停工时间,并存储在区域time_c中。
随后,在步骤S212,比较存储在区域time_a、区域time_b和区域time_c中作为临时设定值的停工时间,以选择最大值。该最大值然后设定为停工时间,即设定为活动托盘部分下降时间。
在设定之后,执行在步骤S103和步骤S104的处理。随后,在步骤S105,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等待,直到如此设定的停工时间过去。如果停工时间过去,那么控制单元96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并停止托盘DC电动机89a的驱动,由此停止活动托盘部分17b尖端的下降(在图12A中的步骤S106)。
在图13A、13B和13C中图解的表格存储在充当上下驱动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96中。
在图12A和12B中图解的操作中,可执行参考图11解释的操作。
为临时设定停工时间,使用位置、高度和时间的条件的顺序不限于上面描述的顺序。此外,可以使用位置、高度和时间条件的任何一个。在此情况下,在步骤S105,不需要临时设定,并且简单地采用基于如此使用的条件确定的停工时间。因此,在此情况下,不需要用来在其中存储临时设定的停工时间的区域,或不需要类似于步骤S212的用来选择如此临时设定的停工时间最大值的处理。
尽管已描述实施方式,但实施方式不意图限制本发明。除非在上面解释中另外说明,可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例如,只要后处理设备可通过装订在成像设备中在其上成像的记录介质来执行后处理,那么后处理设备不一定是可附接到成像设备并可从成像设备拆卸的设备,例如是作为选项提供的设备。可选地,后处理设备可以在成像设备100中,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99中,一体布置为内部整理机,或可以作为所谓的独立型后处理设备用作独立于成像设备的设备。
此外,成像设备不一定是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MFP。可选地,成像设备可以是单件每个元件、是打印装置或是另一种组合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的MFP。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能提供后处理设备,或者能提供包括该后处理设备的成像设备,该后处理设备包括记录介质在其上堆叠的堆叠托盘;在上下方向驱动堆叠托盘的上下驱动单元;对记录介质执行装订的装订单元,该记录介质的前缘的部分在朝向堆叠托盘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安置在堆叠托盘上;以及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其控制上下驱动单元,以使在装订单元执行装订时,在对其将执行装订的记录介质中第一张的前缘到达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堆叠托盘的下降,并在第一张的前缘安置在堆叠托盘上之后,在对其将执行装订的记录介质中第二张的前缘到达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堆叠托盘的上升。因此,排出记录介质和装订的记录介质中的第一张到堆叠托盘上的可靠性可得到改善。另外,堆叠托盘上记录介质的状态变得优异,借此可以对记录介质合适地执行装订。因此,能为用户提供改善了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后处理设备,或包括该后处理设备的成像设备。
尽管本发明为了完整且清楚公开关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所附权利要求不因此受限制,而应解释为体现了完全落入在此阐述的基本教导之内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的全部改型和可选构造。

Claims (7)

1.后处理设备,包括:
堆叠托盘,记录介质在其上堆叠;
上下驱动单元,其在上下方向驱动所述堆叠托盘;
装订单元,其对记录介质执行装订,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的部分在朝向所述堆叠托盘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安置在所述堆叠托盘上;以及
上下驱动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上下驱动单元,以使在所述装订单元执行装订时,
在将执行装订的所述记录介质中第一张的前缘到达所述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所述堆叠托盘的下降,以及
在所述第一张的所述前缘安置在所述堆叠托盘上之后,在将执行装订的所述记录介质中第二张的前缘到达所述堆叠托盘上的位置之前执行所述堆叠托盘的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设备,进一步包括:
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最上记录介质的位置,所述最上记录介质的整体堆叠在所述堆叠托盘上,其中
所述上下驱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上下驱动单元,以使所述最上记录介质的所述位置在预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设备,其中,
在所述装订单元执行装订时,所述上下驱动控制单元以对应于通过增加所述最上记录介质的向上变形量所获得高度的方式从所述预定位置执行所述下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处理设备,其中,
在所述装订单元执行装订时,所述上下驱动控制单元以取决于下述中至少一个的高度从所述预定位置执行所述下降:
所述装订单元装订所述记录介质的装订位置,
将执行装订的所述记录介质的类型,以及
将执行装订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数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后处理设备
可附接到成像设备并可从所述成像设备拆卸,以及
能够在所述成像设备中由所述装订单元对其上成像的记录介质执行装订。
6.成像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后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成像设备能够由所述装订单元对其上成像的记录介质执行装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后处理设备作为内部整理机提供在成像设备的内部。
CN201210189489.2A 2011-06-08 2012-06-08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28155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8529A JP5742489B2 (ja) 2011-06-08 2011-06-08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8529 2011-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5572A CN102815572A (zh) 2012-12-12
CN102815572B true CN102815572B (zh) 2014-12-17

Family

ID=46201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9489.2A Active CN102815572B (zh) 2011-06-08 2012-06-08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78368B2 (zh)
EP (1) EP2532614B1 (zh)
JP (1) JP5742489B2 (zh)
CN (1) CN1028155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1658B2 (ja) * 2012-04-27 2015-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1446B2 (ja) * 2012-06-04 2016-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9150378B2 (en) * 2012-08-31 2015-10-06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heet stack tray having sheet pressurizing member
JP6072475B2 (ja) * 2012-08-31 2017-02-0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008568B2 (en) * 2012-08-31 2015-04-14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heet storing apparatus,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JP6079727B2 (ja) * 2013-08-22 2017-02-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736324B2 (en) 2013-08-22 2017-08-15 Konica Minolta, Inc.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US9540205B2 (en) * 2014-02-27 2017-01-1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sorting apparatus
JP6248752B2 (ja) 2014-03-28 2017-12-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06364B2 (en) * 2014-09-03 2018-10-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6690594B2 (ja) * 2017-04-20 2020-04-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JP7200693B2 (ja) 2019-01-22 2023-01-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綴じ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490999B2 (ja) 2019-05-21 2024-05-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687022B2 (en) * 2019-05-21 2023-06-27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stack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stacker
JP7330063B2 (ja) * 2019-10-28 2023-08-2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23017208A (ja) * 2021-07-26 2023-0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付属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78258A (ja) * 1996-04-16 1997-10-28 Ikegami Tsushinki Co Ltd シート束積載方法およびスタッカ
JPH11322181A (ja) * 1998-05-15 1999-11-24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754805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纸张后处理装置
CN101527766A (zh) * 2008-03-07 2009-09-09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2030220A (zh) * 2009-09-29 2011-04-27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9999B2 (ja) * 1989-03-06 1996-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ト後処理装置
US5497984A (en) 1993-07-16 1996-03-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JP3483109B2 (ja) * 1997-12-01 2004-0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積載装置
JP3658509B2 (ja) * 1998-02-24 2005-06-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積載装置
JP2006188325A (ja) * 2005-01-05 2006-07-20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198118B2 (ja) * 2005-01-19 2008-1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39739B1 (ko) * 2005-10-13 2007-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용지후처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복합기
JP4511458B2 (ja) * 2005-12-29 2010-07-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8044692A (ja) 2006-08-11 2008-02-28 Ricoh Co Ltd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5191B2 (ja) 2008-07-23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
JP5298902B2 (ja) * 2008-07-23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0058979A (ja) 2008-08-04 2010-03-18 Ricoh Co Ltd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0657B2 (ja) 2009-03-18 2014-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4982B2 (ja) 2009-09-15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搬送制御方法
JP5526699B2 (ja) 2009-10-21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78258A (ja) * 1996-04-16 1997-10-28 Ikegami Tsushinki Co Ltd シート束積載方法およびスタッカ
JPH11322181A (ja) * 1998-05-15 1999-11-24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754805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纸张后处理装置
CN101527766A (zh) * 2008-03-07 2009-09-09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2030220A (zh) * 2009-09-29 2011-04-27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42489B2 (ja) 2015-07-01
EP2532614A2 (en) 2012-12-12
EP2532614A3 (en) 2014-01-08
EP2532614B1 (en) 2014-10-29
US20120313309A1 (en) 2012-12-13
CN102815572A (zh) 2012-12-12
JP2012254849A (ja) 2012-12-27
US8678368B2 (en) 201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5572B (zh) 成像设备
JP53784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940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5455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067594A (ja) 用紙積載装置および用紙積載方法
JP20031863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75056A (ja) 用紙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8959A (ja) 圧板開閉式スキャナ、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23403B (zh) 纸张处理设备和设置有纸张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JP2010006530A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6044447B2 (ja) 原稿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12546A (ja) 用紙反転装置、用紙反転装置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314B2 (ja)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714549B2 (en) Post-processing device
JP2005089065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後処理装置
JP65248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27606B2 (ja) 原稿読取装置、原稿搬送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写機
JPH071465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両面ユニット
JPH062395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用紙の前後切換装置
JP5544322B2 (ja) シート搬出入装置
JP20053163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5105B2 (ja)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117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60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23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