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8916A - 具备液体排出孔的盖材 - Google Patents

具备液体排出孔的盖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8916A
CN102438916A CN2010800034328A CN201080003432A CN102438916A CN 102438916 A CN102438916 A CN 102438916A CN 2010800034328 A CN2010800034328 A CN 2010800034328A CN 201080003432 A CN201080003432 A CN 201080003432A CN 102438916 A CN102438916 A CN 1024389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gent
semi
pulling
shee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34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38916B (zh
Inventor
香川幸子
田中淑希子
佐藤友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38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8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38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89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1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 B65D77/2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lids or covers, i.e. flexible membrane or foil-like covers
    • B65D77/2024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lids or covers, i.e. flexible membrane or foil-like covers the cover being welded or adhered to the container
    • B65D77/2028Means for opening the cover other than, or in addition to, a pull tab
    • B65D77/2032Means for opening the cover other than, or in addition to, a pull tab by peeling or tearing the cover from the container
    • B65D77/2044Means for opening the cover other than, or in addition to, a pull tab by peeling or tearing the cover from the container whereby a layer of the container or cover fails, e.g. cohesive failure
    • B65D77/2048Means for opening the cover other than, or in addition to, a pull tab by peeling or tearing the cover from the container whereby a layer of the container or cover fails, e.g. cohesive failure whereby part of the container or cover has been weakened, e.g. perforated or precut
    • B65D77/2056Means for opening the cover other than, or in addition to, a pull tab by peeling or tearing the cover from the container whereby a layer of the container or cover fails, e.g. cohesive failure whereby part of the container or cover has been weakened, e.g. perforated or precut the cover being weakened
    • B65D77/206Means for opening the cover other than, or in addition to, a pull tab by peeling or tearing the cover from the container whereby a layer of the container or cover fails, e.g. cohesive failure whereby part of the container or cover has been weakened, e.g. perforated or precut the cover being weakened so as to uncover one or more preformed openings made through some layers of the co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Abstract

提供具备液体排出孔的盖材。在盖材的盖主体(2)延伸设置液体排出用的第2拉片(4)。以横截第2拉片的根部、连结下片(5)的外缘上的两点(10a、10b)的方式在下片形成第1半切线(10)。从第1半切线开始朝向盖主体的面的内侧的局部区域形成液体排出时的剥离区域。在该局部区域内,在下片形成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12)。当剥离第2拉片时,从第1半切线的部分到规定的局部区域,上片从下片(6)剥离。伴随于此,排出孔用半切线的部分追随上片脱出而生成排出孔(12A)。从上述两点(10a、10b),或者是从自这两点朝离开第2拉片的方向偏移的、上片的外缘上的两点(11a、11b)开始,在上片形成第2半切线(9)。

Description

具备液体排出孔的盖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物品的容器的盖材,特别是涉及在使用时需要使排出孔露出的盖材,该排出孔用于将注入内部的水、热水等液体排出到外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通常密封保管物品,且在使用时使注入内部的水、热水等液体从排出孔排出到外部的构造的容器,已知有方便食品的容器。需要这样的容器的方便食品,例如有炒面、意大利面。在食用这些方便食品时,需要注入热水,并在经过规定时间(用于使方便食品成为可食状态的时间)后将热水从容器内迅速地排出。
作为该方便食品的容器的一例,已知有日本特开2000-203653号所记载的容器。该容器的主体是发泡聚苯乙烯树脂(PS)成形容器、聚丙烯树脂(PP)成形容器、或者由通过对聚苯乙烯树脂(PS)片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片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叠材料成形。在该容器主体中收纳有面、配料、调味料等。通过使塑料成形的盖嵌合于该容器主体而将该容器主体封闭,其整体利用收缩薄膜(shrink film)收缩包装。在该包装状态下保管。
上述的盖由被称作表面片的上片及其下层的下片形成。该下片在上述公报(日本特开2000-203653号)中被称作由复合层形成的复合片,且以能够剥离的方式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边缘密接。在上片和下片之间的一部分的圆弧状区域涂布易剥离剂而形成易剥离层。因此,盖材在其俯视图中被分成形成有易剥离层的部分即易剥离区域和除此以外的粘接(非剥离)区域。在上片、沿着易剥离层的圆弧状区域的直线部分呈直线状地形成有接缝孔。在下片的易剥离区域、以贯通表里的方式设置有由切口形成的多个倒水孔12。并且,在上片的圆弧状区域的端部的一部分,以朝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设置有倒水用拉片。另一方面,在粘接区域的一部分,以朝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设置有启封用拉片,该启封用拉片用于将盖材从容器主体剥下。
因此,在食用时,用户掀起启封用拉片而将盖局部敞开,朝容器主体注入热水。之后,关闭该启封用拉片并将其朝容器主体的边缘折弯而卡定于容器主体的边缘,等待基于热水的加热的烹调时间的期间。之后,以从下片剥下的方式将倒水用拉片拉起,使下片的易剥离区域敞开,将被拉起的上片的圆弧状区域的部分从接缝孔切下。由此,在下片的易剥离区域显现多个倒水孔12。因此,倾斜容器而将加热烹调后热水从倒水孔12排出。当结束倒水后,再次将启封用拉片拉起,使盖从容器主体分离,从而能够食用。
但是,在该容器的盖的情况下,由于成为倒水孔的切口预先形成于下片,所以密封性差。
因此,为了改善因形成该倒水孔而引起的密封性的降低,提出有日本特开2000-109141号公报所记载的盖材。该盖材具备:盖主体,该盖主体具有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大致相同的外形,且由上片及下片的层状体构成;启封用拉片,该启封用拉片用于对开口部进行启封;以及倒水用拉片,该倒水用拉片用于使倒水孔开口。
具体而言,下片和覆盖该下片的上片经由粘接剂层层叠。当俯视观察盖材时,在下片和上片的层间的圆弧状区域划分有涂布剥离剂而成的剥离区域。余下的没有涂布剥离剂的区域作为非剥离区域而经由直线状的边界线与剥离区域邻接。并且,在剥离区域的内部也划分有用于形成倒水孔的多个圆形的非剥离区域。在下片以从该下片的下侧到达粘接剂层的方式形成有沿着圆形的非剥离区域的边缘的半切线(half cut)。并且,在上片沿着相互邻接的剥离区域和非剥离区域的边界线以从该上片的外表面侧到达粘接剂层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形成有半切线。进一步,在剥离区域的靠近上述边界线的盖材的一部分,延伸设置有用于使倒水孔显现的倒水用拉片。在该倒水孔用拉片的根部,以横截该倒水孔用拉片的方式形成有从下片的下表面至粘接剂层的直线状的拉片用半切线。
因此,在倒水时,当用户拉起倒水用拉片时,该拉片通过其根部的半切线而从下片分离。因此,通过直接剥下拉片,存在于剥离区域的上片的部分被从下片剥离。伴随着该剥离,通过形成于下片的圆形的倒水孔用的半切线,该下片的半切线部分跟随上片。因而,通过剥下拉片而使下片的剥离区域显现,在该剥离区域的跟随拉片被拔出的部分显现出多个倒水孔。
但是,也存在区分剥离区域和非剥离区域的直线状的半切线从剥离区域和非剥离区域的边界错位的情况。并且,用户的将倒水用拉片拉起的方式也存在个人差别。因此,当用户抓住倒水用拉片而将其拉起时,如果存在这样的错位、拉起方式(拉起方向、拉起力)的极端的个人差别,则会存在如下情况:本打算仅将倒水用拉片拉起,但也将下片一同拉起。如果产生这样的情形,则存在于剥离区域的下片的部分从容器主体剥离。因而,对特意准备的热水排出机构造成损坏。
并且,在上述的现有盖材的情况下,倒水用拉片的位置非常靠近区分剥离区域和非盖剥离区域的直线状的边界线(半切线)的一侧。因此,在过分意识到直线状的边界,对倒水用拉片施加的力的方向不合适的情况下,有时该拉片自身被从盖主体扯断。在该情况下,无法实现所准备的热水排出功能。
另外,对于方便食品用的容器的其他构造,已知有日本特开2000-229674号、日本特开2000-203655号、日本国专利4190625号、日本国专利436713号、日本国专利4435515号等公报所记载的构造。但是,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倒水孔的形成方法也无法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36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091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2967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203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专利4190625号
专利文献6:日本国专利436713号
专利文献7:日本国专利443551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的盖材,能够缓和用户操作倒水用拉片时所要求的操作上的条件,并且当剥下倒水用拉片时不会产生下片的破损、倒水用拉片的脱离,能够使倒水孔(液体排出孔)在剥离区域可靠地显现,使倒水操作变得容易。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密接覆盖于容器主体(BD)的开口部(OP)的凸缘(FR)的盖材(1)。作为一例,该盖材具备:片状的盖主体(2),该盖主体具有与上述凸缘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一体地覆盖上述开口部和上述凸缘;第1拉片(3),该第1拉片从上述盖主体一体地延伸设置,位于上述凸缘的外侧,且当将该盖主体从上述开口部分离时使用;以及第2拉片(4),该第2拉片从上述盖主体一体地延伸设置,当使排出孔在该盖主体显现时使用,上述排出孔用于将液体从该容器主体排出。上述盖主体、上述第1拉片、以及上述第2拉片由层叠体构成,该层叠体至少具备:下片(5),该下片的下表面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密接于上述凸缘;以及上片(6),该上片层叠于该下片的上表面且该上片的上表面作为该盖主体的表面。以连结上述下片的外缘的两点(10a、10b)的方式形成从上述下片的下表面贯通该下片的第1半切线(10),上述两点分别位于横截上述第2拉片的根部的两侧。在以该第1半切线为开始线朝上述盖主体的面上的内侧延伸的局部区域(A)形成有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12),上述排出孔用半切线从上述下片的下表面贯通该下片,具有与上述容器主体内的液体的多个排出孔(12A)分别对应的期望的形状,且在该区域内具有期望的排列。通过对上述第2拉片的剥下动作,能够在使上述下片的带有上述排出孔用半切线的部分附着于上述上片的上述局部局域的部分的状态下,将该上片的该局部区域的部分从上述下片剥离。
优选形成有从上述上片的上表面贯通该上片的第2半切线,在上述盖主体的面上,将到上述第2拉片的距离比上述下片的外缘上的上述两点到上述第2拉片的距离还远的、上述上片的外缘上的2个位置作为2个起点;或者,在上述盖主体的面上,将与上述下片的外缘上的上述两点一致的、上述上片的外缘上的2个位置作为2个起点,上述第2半切线从这2个起点分别朝上述盖主体的面上的内侧延伸并相互汇合、或者以在局部设置有切削残留部的状态大致汇合,从而在该盖主体形成上述局部区域。
由于本发明的盖材形成为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当使排出孔显现出来时,用户只要抓住第2拉片而以将该第2拉片从容器主体朝盖的面的内侧(朝向盖的表面的中心部的方向)折叠的方式剥下即可。该剥下的力,在横截第2拉片的根部的第1半切线的位置处,通过该半切线转换成将上片从下片可靠地剥离的力,因此,能够将位于上片的上述局部区域的部分从下片局部地剥离。因此,能够使排出孔在下片的该局部区域可靠地显现出来。特别是,在设置有第2半切线的情况下,用户的剥离力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传递到第2拉片的根部或者从该根部附近开始的第2半切线。因此,能够将与第2半切线所包围的局部区域对应的上片的闭区域从下片可靠地局部剥离。伴随着该剥离,由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半切割的下片的一部分追随上片脱出,在该脱出的部分显现出液体的排出孔。
因而,当排出液体时,用户只要抓住第2拉片而以将该第2拉片朝盖面的内侧折叠的方式剥下即可。由此,用户的伴随着液体排出孔的形成的操作变得简单,如以往那样陷入当剥下时下片破损、第2拉片脱离等失败的情况也变得非常少。因而,能够可靠地使液体排出孔显现在存在于将上片局部地剥离的闭区域的下片的部分,液体的排出操作容易。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在从容器主体排出液体时,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可靠地使液体排出孔(倒水孔等)显现出来,也能够大幅减少损坏在容器预先准备的液体排出机构的情况。因此,能够提供使用性良好、且可靠性高的带液体排出孔的容器的盖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的俯视图。
图2A是表示沿着图1的Ⅱ-Ⅱ线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2B是对倒水时使上片剥离时的剥离动作进行说明局部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的俯视图。
图5A是示意性地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的剥离区域附近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5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多个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6A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多个倒水孔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多个倒水孔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8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9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4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5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7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1个比较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9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20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2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22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23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成的另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盖的倒水孔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的俯视图。
图25是沿着图24的X-X’线说明其概要情况的剖视图。
图26是说明为了注入热水而进行的盖材的启封和为了倒水而进行盖材的局部剥离从而使倒水孔显现的概要剖视图。
图27是详细说明倒水孔的形成位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28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的俯视图。
图29是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中采用的层叠体(上片、下片)的剖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的立体图。
图31是说明从图30所示的盖材将上片的剥离区域部分局部地剥离/分离而使倒水孔显现出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说明形成图30所示的盖的倒水孔的半切线和用于进行上片的局部剥离的半切线的位置的盖的俯视图。
图33是沿着图32的AA-AA线表示该截面的层构造的剖视图。
图34是说明用于使倒水孔呈现的上片的剥离及分离的局部剖视图。
图3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括容器的盖材的倒水用拉片的位置和倒水孔及局部剥离用的半切线的位置以及它们附近的层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37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8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9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0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1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2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3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比较例的俯视图。
图44是说明采用了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易剥离层和上片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位置关系的比较例的俯视图。
图45是现有例的一例,是为了进行第1实施方式的倒水性能的评价而作为比较例加以试验的盖的俯视图。
图46A是说明能够应用于各实施方式及变形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切线和剥离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6B是说明能够应用于各实施方式及变形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切线和剥离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6C是说明能够应用于各实施方式及变形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切线和剥离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进行说明。图1是俯视透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A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容器CT是在进行炒面、意大利面等的基于热水热的烹调后进行倒水的方便食品用的塑料制容器。该容器CT形成为具有大致四边形的面的盒形,具备:容器主体BD,炒面、意大利面等食品事先以干燥状态收纳于该容器主体BD;以及盖材1,该盖材1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密接于作为该容器主体BD的上面的开口部OP的凸缘FR。
如图1所示,围绕容器主体BD的开口部OP的凸缘FR具有外缘a和内缘b。盖材1具备:盖主体2,该盖主体2具有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凸缘的外缘a大致相同的外形;以及从盖主体2的端缘延伸设置的1个或者多个启封用拉片3(第1拉片)和倒水用拉片4(第2拉片)。在图1中示出3个启封用拉片3和1个倒水用拉片4。
如图2A所示,对于盖材1,下片5和覆盖该下片5的上片6经由粘接层7层叠。另一方面,在下片5和上片6的层间的特定的局部设置有通过涂布剥离剂而形成的剥离层8。
在图1的例子中,该剥离层8形成于由假想线IL包围的部分(参照图2A),该部分区域被设定为剥离区域A。因此,该剥离区域A在面上与除了该剥离区域A以外的非剥离区域B邻接,且位于由该区域B包围的位置。
如果俯视观察(从上方观察盖主体2时的视场)盖材1,则在其长方形的一方的对角线上存在与以将倒水用拉片4的角部分成2份的方式延伸的2分线PG交叉的交点(以下称为中心点)O。如果该盖材1的形状为正方形的话,则该中心点O为2个对角线的交点。并且,如果盖材1为圆形的话,则该圆的中心为中心点O。因此,剥离区域A形成为被收纳于该中心点O和倒水用拉片4之间的范围的大致矩形。除此之外,该剥离区域A形成为相对于1条二分线PG呈线对称。
并且,如图1所示,所谓的被称作半裁线的线状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第2半切线)从夹着倒水用拉片4的盖材1的两侧的外缘朝包含盖材1的中心点O在内的中心区域平行地延伸,并弯折或者弯曲而连接成一根,该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设置成切断上片6而到达粘接层7。
进一步,切断下片5而到达粘接层7的拉片用半切线10(第1半切线)按照如下的方式设置于倒水用拉片4附近的盖主体2:在比连结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与盖材1的外缘的2个交点11a、11b的线段c更靠倒水用拉片4的位置,连结拉片用半切线10的两侧的盖材1的外缘的两点10a、10b。2分线PG将这两点10a、10b间的长度等分成2份。
该拉片用半切线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直线,且形成为与凸缘FR的外缘a相切的切线。但是,并不限于此,该半切线10可以是相对于外缘a从相切位置稍微前后错开的直线,也可以是沿着外缘a的圆形弯曲的半裁线。
并且,在作为剥离区域A的一部分的、由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和连结2个交点11a、11b的线段c所包围的区域的内部,设置有从下表面切断下片135而到达粘接层7的多条倒水孔用半切线12(排出孔用半切线)。
该多条倒水孔用半切线12的形状形成为俯视呈矩形状。并且,与这些半切线12的俯视时的矩形对位而分别形成有粘接层7。因此,由各条半切线12所包围的矩形状的区域(俯视的区域)在剥离区域A的内部形成更加细小的矩形状的非剥离区域C。
进一步,从图1可知,在盖材1的俯视图中,矩形状的多条半切线12,相对于连结倒水用拉片4的中心与盖材1的上表面(表面)的假想的中心点O的2分线PG左右对称地配置。
根据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1中,作为其主要结构,以连结下片5的外边缘的两点10a、10b的方式,从下片5的下表面形成有拉片用半切线10,上述两点10a、10b分别位于横截倒水用拉片4的根部的两侧。并且,从上片6的上表面形成有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该半切线9从2个起点11a、11b分别朝盖主体2的面上的内侧延伸并相互汇合而在该盖主体2形成局部区域,上述2个起点11a、11b在倒水用拉片4的根部的两侧位于分别从该根部离开相等距离的凸缘的外缘a上的2个位置,且比上述两点10a、10b距离倒水用拉片10更远。进一步,在由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所形成的局部区域中,以从上述下片的下表面贯通该下片的方式形成有多条倒水孔用半切线12,该倒水孔用半切线12具有与多个倒水孔12A分别对应的形状,且在该区域内具有期望的排列。因此,通过倒水用拉片4的剥下动作,能够在使带有倒水孔用半切线12的下片5的部分附着于上片6的上述局部区域的部分的状态下将下述闭合区域的部分与该倒水用拉片4一起从下片5局部地剥离,上述闭合区域是由该上片6的拉片用半切线10、分别从凸缘FR的外缘上的两点10a、10b到达2个起点11a、11b的该外缘的一部分、以及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所包围的闭合区域。
因此,如图2B所示,在倒水时,用户以掀开的方式拉起倒水用拉片4。通过该拉起动作,倒水用拉片4(上片6、下片5)能够在拉片用半切线10的部分从盖体1分离。
因此,当用户直接抓住倒水用拉片4并将该倒水用拉片4朝向盖主体的面的内侧剥离时,该拉片4以后的上片6与该拉片4一起从下片卷起而被剥离。由于形成有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所以该卷起的部分限于由该半切线9所包围的区域亦即剥离区域A。因而,如图2B所示,伴随着该倒水的拉片拉起动作最终将以倒水用拉片4为顶点而与该倒水用拉片4连成一体的大致长方形状的上片SH从盖体1分离。在该分离后的上片SH一体地附着有由各倒水孔用半切线12所包围的下片部分。即,在下片5的剥离区域A中,因该附着而穿通的孔作为倒水孔12A而残留。由此,通过一口气进行从倒水用拉片4的拉起至上片6的剥离区域A的部分的卷起的动作,在盖体1的下片5露出的剥离区域A呈现多个倒水孔12A。因而,用户能够使用该倒水孔12A与以往同样地使利用热水热而进行内容物的烹调后的剩余热水排出。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1的制造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在纸的表面实施图案印刷,并在背面印刷剥离剂而形成剥离层8。剥离剂在由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拉片用半切线10以及它们之间的盖材1的外缘所包围的范围内,以不对由倒水孔用半切线12所包围部分进行涂抹的方式涂布。
也可以根据需要预先在要印刷剥离剂的面涂布填缝剂,以免剥离剂被纸吸收而剥离效果消失。
接着,使用形成粘接层7的聚乙烯,利用复合层压(sandwichlamination)将铝箔层叠于印刷有剥离剂的纸的背面。接着,在该层叠的铝箔面设置密封层。
这样,由铝箔和密封层构成的下片5、以及覆盖该下片5且由图案印刷层和纸构成的上片6,经由剥离层8、形成粘接层7的聚乙烯层叠,从而形成盖材1的层叠体。
接着,利用旋转模切机(rotary die cutter)将下片5切断,进行到达粘接层7或者纸层的中途的半切线加工,设置拉片用半切线10和倒水孔用半切线12。
并且,同样,将上片6切断,进行到达粘接层7的半切线加工,设置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接着,对盖材1的外形进行冲裁,得到单张的盖材1。另外,也可以同时进行半切线加工和外形的冲裁。
作为在本例的盖材1的制造中所使用的纸,优选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50g/m2~150g/m2的纸。对于纸的种类,优选实施图案印刷的表面为白色且具有多色印刷适应性的纸,能够适当地使用层叠有印刷用底涂层的、双面铜版纸、单面铜版纸、或者双面涂布纸、单面涂布纸等。此外,也能够使用纯白卷纸等。
在单位面积重量不足50g/m2的情况下,刚性和机械强度等稍稍不足,在单位面积重量超过150g/m2的情况下,刚性已经充分,无需更高的刚性,且存在热封需要时间,纸的层间强度降低,启封时的纸的易折性降低等情况,因此不优选。
对于图案印刷,能够使用纸用的凹印墨水、苯胺墨水、胶印墨水等,按照各个墨水的印刷方式设置。并且,也可以通过压箔等设置金属光泽部分。并且,为了保护图案印刷,可以在表面涂布保护漆,或者在表面层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等延伸薄膜。
并且,所使用的剥离层8的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使上片6和下片5能够剥离即可。例如能够使用以聚氨酯类树脂或聚酰胺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硝化棉类树脂、蜡等为主成分的剥离剂。
作为下片5,能够适当地使用厚度从6μm至25μm的软质铝箔。在该铝箔5的厚度不足6μm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层压加工下的处理,相反地,如果超过25μm,则所做成的盖材1的硬度过强。因此,当将铝箔5从容器主体剥离时,难以剥离,对于半切线加工而言刀具难以进入,成本也变得过剩。
作为在印刷有剥离剂的纸的背面和铝箔的层叠中所使用的、形成粘接层7的聚乙烯,优选使用以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乙烯和酸的共聚物树脂,合成橡胶中的任一个以上为主体的热塑性树脂。并且,作为粘接层7,也可以不是聚乙烯,而使用湿式层压用粘接剂、干式层压用粘接剂、无溶剂层压粘接剂、热熔剂。
密封层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但密封层的最内面优选是以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等酸共聚物树脂为主成分的易剥离密封层。这些密封层的原材料,可以根据粘附体容器的至少开口周缘部的位于接合面侧的原材料进行选择。
由于本发明的盖材1形成为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当抓住倒水用拉片4将上片6剥离而使热水排出口显现出来时,不会将下片5切断,不会将剥离区域的下片5从容器主体剥离。
(变形方式)
在图3中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的变形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说明该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材100的上表面的图。
该盖材100除了形成倒水孔12A的剥离区域的形状之外,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1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与上述的盖材1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不同,夹着倒水用拉片4的盖材100的外缘与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交叉而形成2个交点11a、11b,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以间隔比2个交点11a和11b之间的间隔更广的方式朝盖材100的内侧延伸、并弯折或者弯曲而连接成一根,通过切断上片6而到达粘接层7的半切线加工设置。
并且,如上所述,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的形状不同,因此,倒水孔用半切线12的数量及位置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倒水孔用半切线12的数量及位置不同。
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都与第1实施方式的盖材的结构相同。
本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材100为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当抓住倒水用拉片4将上片6剥离而使倒水孔显现出来时,由于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以间隔比上述倒水用拉片4的两侧广的方式朝上述盖材100的内侧延伸,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剥离,不会将下片5切断,且能够宽广地取得可形成倒水孔的面积、即剥离区域。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方式中,使用剥离层8作成了粘接力弱的区域,但也可以构成为,不使用剥离层8,将与粘接层7不同的树脂层设置在下片5或者上片6的粘接层7侧,使下片5和上片6不完全粘接而可剥离地层叠。由此,也可以省略剥离层。
例如,也可以将下片5形成为如下的层结构: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电晕处理面经由粘接剂层叠铝箔,并在该铝箔面层叠密封层,在该下片5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未处理面,在对纸的表面实施了图案印刷的上片6的背面,不使用剥离层8而挤压形成粘接层7的低密度聚乙烯,并通过复合层压法层叠。由此,盖材的下片5和上片6不完全粘接,成为可剥离的层叠结构。
以下对实际实施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准备单面铜版纸(单位面积重量为104.7g/m2,厚度为100μm),使用多色凹版印刷机在该单面铜版纸的表面实施文字、图案、光泽漆等的图案印刷,接着,在图1的由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拉片用半切线10、以及它们之间的盖材1的外缘所包围的范围内,以不对由倒水孔用半切线12所包围的部分进行涂抹的方式,与表面的图案印刷对位,通过印刷在单面铜版纸的背面涂布填缝剂和剥离剂。
对单面铜版纸的涂布有剥离剂的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使用T模方式挤压复合机,作为粘接层7挤压低密度聚乙烯(厚度15μm),并通过复合层压法层叠15μm的软质铝箔。
接着,使用T模方式挤压复合机,在铝箔的表面挤压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厚度10μm)、在最内面挤压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类的易剥密封树脂(厚度10μm),设置总厚度为20μm的密封层而得到层叠体。
利用旋转模切机从密封层侧以刀具到达单面铜版纸或者进入单面铜版纸的中途的方式对该层叠体进行半切线加工,设置图1的倒水孔用半切线12和拉片用半切线10。
进一步,利用旋转模切机,从单面铜版纸的图案印刷侧以刀具到达粘接层7的低密度聚乙烯或者进入低密度聚乙烯的中途的方式进行半切线加工,设置图1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
接着,对图1的盖材1的外形进行冲裁而得到实施例1的盖材。
(实施例2)
准备单面铜版纸(单位面积重量为104.7g/m2、厚度为100μm),使用多色凹版印刷机在该单面铜版纸的表面实施文字、图案、光泽漆等的图案印刷。
另外准备12μm的二轴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在该二轴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电晕处理面涂布粘接剂,并利用干式层压法层叠15μm的软质铝箔。
对实施了印刷的单面铜版纸的背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使用T模方式挤压复合机作为粘接层7挤压低密度聚乙烯(厚度15μm),并在不使用锚定剂的条件下利用复合层压法层叠于另外层叠的二轴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和铝箔中的、二轴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未处理面,从而得到层叠体。
接着,使用T模方式挤压复合机在该层叠体的铝箔的表面挤压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厚度10μm)、在最内面挤压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类的易剥密封层树脂(厚度10μm),设置总厚度为20μm的密封层而得到层叠体。
利用旋转模切机,以刀具切断下片5而到达单面铜版纸的近前或者进入单面铜版纸的中途的方式对该层叠体进行半切线加工,设置图3的倒水孔用半切线12和拉片用半切线10。
进一步,利用旋转模切机,以刀具切断上片6、并切断粘接层7的低密度聚乙烯而到达二轴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近前或者进入二轴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中途的方式进行半切线加工,设置图3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
接着,对图3的盖材100的外形进行冲裁而得到实施例2的盖材。
以下对本发明的比较例进行说明。
(比较例1)
准备单面铜版纸(单位面积重量为104.7g/m、厚度为100μm),使用多色凹版印刷机在该单面铜版纸的表面实施文字、图案、光泽漆等的图案印刷,接着,以位于图45的剥离区域A的位置的方式,与表面的图案印刷对位,通过印刷在单面铜版纸的背面涂布填缝剂和剥离剂。
对单面铜版纸的涂布有剥离剂的表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使用T模方式挤压复合机,作为粘接层挤压低密度聚乙烯(厚度15μm),并通过复合层压法层叠15μm的软质铝箔。
接着,使用T模方式挤压复合机,在铝箔的表面挤压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厚度10μm)、在最内面挤压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类的易剥密封树脂(厚度10μm),设置总厚度为20μm的密封层而得到层叠体。
利用旋转模切机,从密封层侧以刀具到达单面铜版纸或者进入单面铜版纸的中途的方式对该层叠体进行半切线加工,设置图45的倒水孔用半切线12和拉片用半切线10。
进而,利用旋转模切机,从单面铜版纸的图案印刷侧以刀具到达粘接层的低密度聚乙烯或者进入低密度聚乙烯的中途的方式进行半切线加工,设置图45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
接着,对图45的盖材200的外形进行冲裁,得到比较例1的盖材。该图45所示的盖材基于上述的日本特开2000-109141号所公开的结构。
(评价)
分别准备100个实施例1、实施例2及比较例1的盖材,并使用封杯机(cup sealer)将上述盖材密封于形成容器主体的发泡聚苯乙烯杯的开口部。接着,抓住启封用拉片3,以容器主体的开口部打开一半的方式进行启封,注入容器的高度的一半的量的沸水,将盖材返回容器的开口部,并将启封用拉片3折弯而将其固定于容器开口部的边缘,而后放置3分钟。
放置后,抓住倒水用拉片4将剥离区域A的上片6剥离,使倒水孔露出。此时,对是否能够毫无问题地剥离上片6进行评价。
(比较结果)
以下,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比较结果进行说明。
对于实施例1至实施例2的盖材,即便抓住倒水用拉片4而将剥离区域A的上片6剥离,也全都能毫无问题地剥离。
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1的盖材,当抓住倒水用拉片4而将剥离区域A的上片6剥离时,有2个盖材的下片断裂而破损。
根据以上所述可知,能够缓和用户操作倒水用拉片时所要求的操作上的条件。即,通过将倒水用拉片4直接沿容器主体BD的方向剥下,由于该力朝向盖材1的中心部,因此,能够以这样的趋势将存在于剥离区域A的上片SH从盖材1剥离。
即,在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材1的情况下,与以往的拉片及半切线的位置关系不同,局部剥离用半切线不是连接盖材的圆弧的两端的直线,并且,倒水用拉片的位置不朝该两端的一方偏移。倒水用拉片4的位置定位成:该倒水用拉片4与剥离区域A正对、且相对于2分线PG左右呈线对称。因而,当将倒水用拉片4拉起时,对用户的操作所要求的条件、即拉起拉片所施加的力的方向、程度的条件缓和,个人差别不怎么成为问题。即,如果将倒水用拉片4拉起的话,则该力朝向盖材的面的中心方向,能够简单且稳定地使倒水孔12A显现出来。
如以往那样陷于因力的施加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下片的破损、拉片的脱离这样的事态的情况减少。不会有损于盖材特意准备的倒水功能,利用该功能可靠且迅速地使倒水孔显现,由此,用户的倒水动作自身也变得容易且时间变短。由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盖材。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4~图23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进行说明。
如图4及图5A所示,提供在上片21和下片22之间可剥离的带倒水孔的盖26。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该盖26具备:俯视观察呈矩形状的盖主体BD,后述的启封用拉片27,以及倒水用拉片28。
盖主体BD具备上片21、下片22及夹装在上述片之间的剥离层24。上片21具有:与涂敷区域对应地划分剥离层24的剥离区域A,以及剥离区域以外的非剥离区域B。并且,在上片21以与剥离区域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局部剥离用半切线29。进一步,在剥离区域A内的下片22形成有倒水用半切线30和用于使倒水孔23显现出来的倒水孔用半切线31。在该情况下,剥离区域A面向朝向中心点O的方向,而且,配置成俯视观察相对于2分线PG大致左右对称。
另外,对于该剥离区域A相对于倒水用拉片的位置、朝向包括中心点O在内的盖部中心部的方向性、以及相对于2分线PG的左右对称性,并未特意图示,但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采用。
上述的上片21,位于带倒水孔的盖26的最外部,具有显示产品的内容而打动购买者的作用,因此,优选由印刷适应性良好的材料构成。作为该材料,可举出具有纸等的具有盖所需要的刚性的材料。作为该纸的例子,能够举出单位面积重量为50-150g/m2的单面铜版纸、涂布纸、漂白牛皮纸、优质纸等。并且,作为上片21,为了使其具有耐水性、耐久性,除了纸以外还可以是合成树脂薄膜、或者纸和合成树脂薄膜的复合薄膜。
作为合成树脂薄膜的例子,更优选为利用粘接剂将赛璐玢、聚酯薄膜,一轴延伸聚丙烯薄膜、二轴延伸聚丙烯(OPP)薄膜、二轴延伸聚酰胺薄膜等薄膜材料粘贴于上述的纸类的层而形成的复合薄膜。作为上述聚酯薄膜,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并且,作为粘贴上述的纸类的层和上述薄膜材料等的粘接剂,例如可举出基于挤压层压法的低密度聚乙烯、聚氨酯类粘接剂等。
上述的下片22,至少从最内层侧开始层叠有密封层、基材层。优选对下片22赋予柔性以便使其能够三维地挠曲。
上述密封层是可热封的树脂层,作为该树脂,例如可举出与容器主体之间具有易剥离性的聚乙烯等聚烯烃。并且,密封层可以是通过熔融挤压而共挤压于基材层的层叠结构,特别是,通过熔融挤压将粘接性聚烯烃类树脂及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共挤压于基材层而成的密封层的粘接性和易剥离性优异,因此是优选的。并且,与以单层粘接性聚烯烃类树脂设置密封层相比,通过作成与EMAA的双层结构,加工适应性优异。
为了确保带倒水孔的盖6的密封性,上述基材层是必要的。作为这样的基材层的例子,可举出铝箔、铝蒸镀的二轴延伸PET薄膜、氧化铝蒸镀的二轴延伸PET薄膜、氧化硅蒸镀的二轴延伸PET薄膜等。铝箔、铝蒸镀等,能够赋予对来自外部的光的遮光性,特别是铝箔能够对带倒水孔的盖26赋予形状保持性(dead hold)。通过在基材层设置二轴延伸PET薄膜,能够对基材层赋予强化性,因此,在将带倒水孔的盖26从容器剥离时不会残存有剥离残留。
并且,也可以利用干式层压法等公知的粘贴方法将铝箔层叠于二轴延伸PET薄膜。
在上述下片22设置有拉片用半切线30。该拉片用半切线30设置在后述的倒水用拉片28和用于使倒水孔23显现出来的倒水孔用半切线31之间。该倒水孔23是距离倒水用拉片28最近的倒水孔23。在拉片用半切线30的位置,带倒水孔的盖26在上片21和下片22之间剥离。
在与剥离区域A对应的下片22的一部分设置有多条用于使多个倒水孔23显现出来的倒水孔用半切线31。
对于倒水孔23,为了以不使内容物的食品落下的方式进行倒水,需要开设多个倒水孔,特别是如图5B所示,在设倒水孔的宽幅的尺寸为a,设倒水孔的窄幅的尺寸为b的情况下,需要使孔的尺寸为2mm≤b≤a≤10mm,邻接的孔与孔的间隔为1mm以上且b/2以下。设邻接的孔与孔的间隔为W。
如果倒水孔的尺寸为2mm以下,则当热水通过倒水孔时,由于倒水孔周围和热水之间的摩擦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无法以充分的流速倒水。如果倒水孔的尺寸为10mm以上,则内容物的食品落下。并且,在邻接的孔与孔的间隔为1mm以下的情况下,倒水孔周边的下片22的强度弱,有可能在倒水孔部剥离、或者在倒水作业时产生破损。
相对于此,在邻接的孔与孔的间隔为1mm以上且b/2以下的情况下,当从倒水孔流出的热水一边与孔幅相比扩展一边落下时,该热水与从邻接的倒水孔流出的热水交叉,因此,倒水孔周围浸湿,从而由倒水孔周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消失,倒水孔周围和热水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从倒水孔流出的热水的流速得到改善,从而能够改善倒水速度。
另外,如果邻接的孔与孔的间隔在b/2以上,则热水无法交叉,因此,需要将邻接的孔与孔的间隔配置在b/2以下。
倒水孔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正圆、正方形、横长圆、纵长圆等。
并且,如图6A及图6B所示,倒水孔23的重心的位置配置在正交的坐标上,由此,倒水孔周围的下片22的形状成为直线交叉的网眼形状。在倒水时因内容物及热水而使倒水孔周围的下片22三维地挠曲,从而内容物不会堵塞倒水孔而能够进行倒水。特别是在倒水作业的最后,能够使残余热水量少。
倒水孔23由贯通剥离区域A内的密封层和基材层而到达上片1倒水孔用半切线31划分。
虽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除了由倒水孔用半切线31划分的区域以外的剥离区域的上片21和下片22之间的剥离层24都涂布成网眼图案状(或者网点图案状,或者方格花纹图案状或者砂眼图案状)而形成。
作为剥离层24,能够使用由聚氨酯类树脂、硝化棉(纤维素)类树脂、硝化棉和聚氨酯类树脂的混合树脂等形成的剥离剂。特别是,作为剥离剂,优选对漆总量(固形物)添加选自硅/聚乙烯类蜡/聚酯类蜡/脂肪酸酰胺类蜡的一种以上的蜡。
填缝层是为了使上述的剥离层24层叠于纸而设置的。如果在单面铜版纸的未由涂层剂处理的表面直接涂布剥离层24,则纸吸收剥离剂,因此难以使剥离层24层叠于纸。形成填缝层的漆优选使用作为粘结剂含有聚酰胺树脂和硝化纤维素树脂的漆。
对该发明所涉及的带倒水孔的盖26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带倒水孔的盖26,沿着非剥离区域B和剥离区域A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局部剥离用半切线29。局部剥离用半切线29是从上片1侧到达剥离层24的一半深度左右的切口,由接缝孔或者连续线等形成。并且设置有倒水用拉片28,该倒水用拉片28以从剥离区域A朝盖的一部分外缘的外侧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设置,且在形成倒水孔23时使用。并且设置有启封用拉片27,该启封用拉片27以从非剥离区域B中的至少下片22侧朝盖的一部分外缘的外侧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设置,在剥离盖时使用。
当将倒水用拉片28拉起时,直到拉片用半切线30位置,上片21和下片22同时被从容器剥离,当到达拉片用半切线30时,在上片31和下片32之间剥离,下片32残存于容器侧。之后,当到达局部剥离用半切线29时,剥离区域A和非剥离区域B的断开进展,同时,由于在由倒水孔用半切线31划分的区域并未设置剥离层24,所以在该处下片22也被剥离,由此形成倒水孔23。
将设置有带倒水孔的盖26的容器倾斜,能够将其中的热水从倒水孔3排出。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作为各个原材料使用以下的材料。
·上片:单面铜版纸(王子造纸(株)制(104.9g/m2))
·基材层:对二轴延伸PET薄膜(东丽(株)制(12μm))和铝(三菱铝业制:15μm)进行干式层压而得到的层叠体。
·密封层:通过熔融挤压对粘接性聚烯烃类树脂(三井-杜邦聚合化学(株)制(VN 503 10μm))及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三井-杜邦聚合化学(株)制:N1108C(10μm))进行共挤压而成的层叠体。
·填缝层及剥离层:
<聚酰胺清漆的调整>使20份软化点为105℃~111℃的聚酰胺树脂(花王(株)制:RHEOMIDE S-2110PL)混合溶解于50份甲苯50、20份异丙醇,从而得到固形物占30%的试验用聚酰胺清漆(树脂A)。
<硝化纤维素清漆的调整>使30份平均聚合度为50的硝化纤维素(旭化成(株)制:1/8H)混合溶解于30份醋酸乙酯和40份异丙醇,从而得到固形物占30%的试验用硝化纤维素清漆(树脂B)。将树脂A和树脂B按照7∶3的重量%的比例混合,从而得到填缝层及剥离层。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倒水孔的盖的制作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首先,在单面铜版纸的由涂层剂处理过的表面实施图案的印刷,并在单面铜版纸的未由涂层剂处理过的表面的剥离区域内涂敷填缝层及剥离层。但是,在后述的倒水孔内并不涂覆填缝层及剥离层。接着,对二轴延伸PET薄膜和铝进行干式层压而制作成基材层。接着,利用将熔融挤压温度设定为320℃的挤压层压法,利用厚度为20μm的低密度聚乙烯(三井化学(株)制:MIRASON)粘贴单面铜版纸的剥离层涂覆表面和基材层的二轴延伸PET薄膜的表面。接着,通过熔融挤压以共挤压在基材层的铝表面层叠密封层。
利用旋转模切机,通过从密封层侧到达上片的半切线加工而形成倒水孔和拉片用半切线。并且,利用相同的加工机,通过从上片侧到达低密度聚乙烯层的半切线加工而形成连续线的断开线。倒水孔形成在断开线内。
以将倒水用拉片设置于剥离区域,将启封用拉片设置在倒水用拉片的对角位置且是与非剥离区域邻接的外周缘的方式,通过冲裁加工得到带倒水孔的盖的形状。
[倒水适应性]
将倒水孔的窄幅、宽幅、形状、倒水孔的间隔、孔配置、面类的粗细汇总后示于表1。另外,将为了进行该适应性评价而使用的实施例1~实施例10及比较例1~比较例7的倒水孔的形状及位置关系示于图7~图23。
[表1]
Figure BPA00001378441700241
(评价方法)
在使用本发明的带倒水孔的盖的容器中,从启封用拉片将带倒水孔的盖剥离,注入300ml热水至到达标线为止,再次封闭而焖蒸3分钟后,分离剥离区域的上片而使倒水孔露出,然后将容器倾斜90°来进行倒水。此时,进行了以下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另外,为了进行该评价而使用的实施例1~实施例10及比较例1~比较例7的倒水孔的形状及位置关系示于图7~图23。
(1)倒水适应性:以可不破损地进行倒水的情况(○记号)和此外的情况(×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2)倒水速度:以从容器倒完热水所花费的时间在20秒以下的情况(○记号)和此外的情况(×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3)残余热水量:以倒水后的残余热水量为10ml以下的情况(○记号)和此外的情况(×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4)面类洒落:以内容物的面类没有洒落的情况(○记号)和此外的情况(×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另外,在难以判定为如上所述的良好(○记号)或者不好(×记号)中的任一个的评价的情况下,标注“-”记号。
[表2]
Figure BPA00001378441700251
从该表2可知,根据基于该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而实施的实施例1~实施例10(图7~图16)的倒水孔的结构,得到倒水适应性、倒水速度、倒水后的残余热水量、及面类洒落的任一个评价项目都能够满足的结果。这与在比较例1~比较例7(图17~图23)的倒水孔的结构的情况下,必定存在无法满足的项目、或无法作出任何评价的项目的情形相比,显示出非常良好的结果。
因而,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倒水孔的结构,则除了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中得到的优点之外,与以往公知的日本特开2000-229674公报、日本专利第4435515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不同,能够发挥本实施方式的独自的优异的倒水性能。
即,通过限定孔间隔的上限值而使从各个倒水孔流出的热水汇合,成为热水一边浸湿倒水孔的周边一边流出的状态。由此,倒水时因倒水孔的周围的表面张力而引起的压力损失消失,倒水孔的周围和热水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从倒水孔流出的热水的流速得以改善,从而能够改善倒水速度。并且,通过限定孔间隔的下限值,能够强化倒水孔周边的下片的强度,并且在倒水时能够安全的进行倒水作业而下片不会破损。
进一步,通过限定孔的尺寸的上限值及下限值,不会限定形状,并且面类等内容物不会流出,能够得到高的热水排出性能。
并且,倒水孔的重心的位置配置在正交的坐标上,由此,倒水孔周围的下片形成直线交叉的网眼形状。因此,在倒水时能够借助内容物及热水的重量使倒水孔周围的下片三维地挠曲。因而,不会因内容物堵塞倒水孔,而能够从三维的间隙倒水。通过能够从三维的间隙倒水这样的效果,特别是在倒水作业的最后,能够减少残余热水量。
进一步,在进行倒水时,面类处于缠绕的状态,即便倒水孔的尺寸比面类的粗细大,内容物也不会流出而能够进行倒水。但是,如果倒水孔的尺寸在面类的粗细的4倍以上的话,则即便面类处于缠绕的状态也多会流出。对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限定倒水时的面类的粗细和孔的尺寸的关系,能够避免内容物流出。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4~图29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进行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进行说明。
图24及图25中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CT的盖材41大致轮廓及剖面。如这些图所示,该盖材41是具有盖主体42、启封用拉片43、以及倒水用拉片45的盖材,其中,该盖主体42具有与容器主体BD的开口部OP的凸缘FR的外缘大致相同的外形。
对于盖材41,下片52和覆盖该下片52的上片51遍及整个区域以大致均匀的粘接力可剥离地层叠。另外,如后所述,在该下片52与上片51之间形成有基于界面剥离的剥离层(粘接界面)。即,通过该基于界面剥离的剥离层将上片51及下片52相互层叠。
并且,在倒水用拉片45的附近配置有多个倒水孔用半切线47a,该多个倒水孔用半切线47a用于形成倒水孔47、且沿垂直方向贯通下片52,在划分包括倒水用拉片45和倒水孔47在内的剥离区域A以及包括启封用拉片43在内的非剥离区域B的位置,配置有沿垂直方向贯通上片51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46a。
拉拽倒水用拉片45而将剥离区域A的上片51剥离,由此,使倒水孔用半切线47a的内侧部分的下片52随着上片51被除去,由此能够使倒水孔47露出。
参照图25及图26对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41的容器CT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将内容物53收纳在容器主体BD内,并将盖材1热封于容器主体的凸缘FR。在食用时,首先将启封用拉片43稍微启封,注入规定量的热水54。优选将启封用拉片43勾挂于凸缘FR而再次封闭。在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将倒水用拉片45拉起而仅将上片51除去。此时,如果预先在倒水用拉片45的根部设置仅贯通下片的半切线亦即拉片用半切线45a,则能够仅将上片顺畅地剥离。通过该操作使倒水孔47露出,将容器倾斜而从倒水孔排出热水。
图27是图24所示的剥离区域的放大图。
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1的特征,倒水孔用半切线47a的形状形成为细长的形状,其中心线47c配置成相对于从倒水用拉片45将剥离区域A剥离的方向d既不呈直角也不平行的方向,而是相对于从倒水用拉片45将剥离区域A剥离的方向d倾斜的方向。
在图27的例子中,将剥离区域A剥离的方向d和拉片中心线45c一致。剥离方向d和倒水孔用半切线的中心线47c所成的角度亦即倒水孔中心线的角度θ,在图27的例子中为大约60°。作为该角度θ,只要不是0°或90°即可,可以稍稍偏移,但优选为45°±30°的程度,最优选为45°±15°的程度。
在盖材1中,在相对于倒水孔(倒水孔用半切线)的中心线47c倾斜的方向剥离上片51,结果,倒水孔用半切线47a的内侧的下片部分不会大幅度挠曲,通过剥离形状发挥连续地变化的剥离强度,从而能够可靠地将倒水孔部分的下片52剥离除去。
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的变形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另外,由于截面的构造与图25、图26所示的构造相同,所以省略或者简化详细说明。
该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材41的特征在于,倒水孔用半切线47a为相对于从倒水用拉片45将剥离区域A剥离的方向d呈左右对称地弯曲的形状。
这样,通过使倒水孔形状相对于从倒水用拉片45将倒水区域6剥离的方向d弯曲,能够缩短与剥离起点的直线交叉的倒水孔的周缘长度,能够以稳定的剥离强度将上片51剥离。
图29是表示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材41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说明图。如图所示,对于盖材41,下片52和覆盖该下片52的上片51遍及整个区域以大致均匀的粘接力以能够在粘接界面55处剥离的方式层叠而形成层叠体LA。上片51和下片52的材质、结构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能够剥离即可,但为了满足作为盖材整体所要求的诸多性能、剥离上片时的操作性、进而经济性等,而决定最优选的结构。
上片51和下片52的粘接界面55形成为如下结构:粘接界面55的一侧为二轴延伸薄膜,另一侧为聚烯烃类的粘接性树脂。由此,能够容易地稳定发挥适度的剥离性。在该情况下,对于粘接界面55的哪一侧朝向上片侧、哪一侧朝向下片侧,根据作为目的的层结构,可以是任一情况。
并且,在该情况下,在二轴延伸薄膜的位于与上述粘接性树脂粘接的粘接界面侧的一个表面层叠用于提高剥离强度的涂层,从而能够更适当地设定剥离性。
作为盖材的最普通的层结构,作为上片从上依次为纸/聚烯烃类粘接性树脂,作为下片从上依次为二轴延伸薄膜/粘接剂/阻气层/粘接性树脂层/密封层。
作为纸,能够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79.4g/m2~127.9g/m2左右的单面铜版纸、单面涂布纸、优质纸等。并且,通过情况下在纸的表面实施作为最终商品所需要的印刷、保护漆等。
作为聚烯烃类的粘接性树脂,能够使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树脂、高密度聚乙烯(HDPE)树脂、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树脂、聚丙烯(PP)树脂、聚烯烃类弹性体等聚烯烃类树脂。
作为二轴延伸薄膜,能够使用二轴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薄膜,二轴延伸PP薄膜(OPP)、二轴延伸尼龙薄膜等。
作为阻气层,能够使用:聚偏氯乙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薄膜、阻气性尼龙薄膜、阻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等阻气性薄膜;在PET薄膜等蒸镀氧化铝、氧化硅等无机氧化物而成的无机氧化物蒸镀薄膜;或者是,由聚偏氯乙烯涂膜与含有水溶性树脂和无机层状化合物的覆膜或者使金属醇盐或其水解物与异氰酸盐化合物反应而成的覆膜形成的树脂层等阻气涂层;或者铝箔等金属箔等。
作为阻气层,将厚度为5μm以上且12μm以下的铝箔用于下片。由此,除了阻气性之外还能够充分地确保遮光性。特别是在使用软质的铝箔的情况下,当剥离倒水孔部分的上片时,能够降低在倒水孔半切线内部的下片产生的从上片分离的方向的弹性斥力,且在使热水注入口开口时能够赋予所需要的开口保持性,除此之外,在暂时启封而注入热水后,再次封闭启封部分时的形状保持性良好。作为铝箔的厚度,在不足5μm的情况下处理困难,并且形状保持性差。如果是超过12μm的厚度的话,则硬度太强而不是优选的,且经济性也差。
作为密封层,一般使用聚烯烃类树脂,具体而言,使用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树脂共聚物等乙烯类树脂、聚乙烯和聚丁烯的混合树脂、聚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等聚丙烯类树脂等。
作为密封层,可以是单层的上述材料,但在使用昂贵的易剥离密封层的情况下等,为了减薄密封层,也可以是上述材料与粘接性树脂共挤压而成的密封层。
作为图29所示的层叠体LA的层结构,作为上片51层叠有纸63和聚烯烃类粘接性树脂64,作为下片52层叠有二轴延伸薄膜67、铝箔68、以及由粘接性树脂69a和易剥离密封层69b这2层构成的密封层69,上片51和下片52形成粘接界面55。
在图29的例子中,在二轴延伸薄膜67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提高剥离强度的涂层66。作为这些涂层,能够使用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类热封漆、PE类热封漆、聚丁二烯类粘底涂层(AC)剂、亚胺类AC剂,异氰酸盐类化合物、有机钛酸盐类化合物等。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41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制作图29所示的层结构的层叠体。首先,利用干式层压粘接剂粘贴铝箔(住友铝业社制:软质铝箔(厚度7μm))和PET薄膜(东洋纺织社制:E5100(厚度12μm,单面电晕处理)),在铝箔表面利用共挤压层压法层叠粘接性树脂(三井杜邦社制:EMAA N 1108C(厚度10μm))和易剥离密封层(三井杜邦社制:VN503(厚度10μm))来作为密封层,将得到的该层叠体作为下片。
利用LDPE(住友化学社制:L2340E(厚度20μm))的挤压复合对所得到的下片的PET面和纸(王子造纸社制:单面铜版纸(凹版铜版纸,单位面积重量为84.9g/m2))进行层叠而得到层叠体。设挤压时的模下温度为320℃。另外,在PET面没有设置涂层。
从所得到的层叠体的密封层面侧将作为到达LDPE层的深度的切入线形成图24所示的形状的倒水孔用半切线和拉片用半切线。另一方面,从该层叠体的表面侧,作为到达PET薄膜的深度的切入线形成部分用半切线。另外,设倒水孔的宽度为3mm,长度为25mm。
以同样的方式形成图28所示的形状的倒水孔用半切线和拉片用半切线,以及局部剥离用半切线。对所得到的层叠体的外周进行冲裁加工而作成图24及图28所示的2种盖材。
(实施例2)
作为延伸薄膜使用PET薄膜(东丽薄膜加工社制:P60(厚度12μm)),且铝箔的厚度为12μm。除此之外都与实施例1同样,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
(实施例3)
作为延伸薄膜使用OPP薄膜(Tohcello社制:U-1(厚度20μm)),且铝箔的厚度为9μm。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另外,OPP薄膜的与LDPE粘接的粘接界面为电晕处理面。
(实施例4)
设纸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4.7g/m2,设模下温度为300℃。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
(实施例5)
代替LDPE使用LLDPE(TOSOH社制:08L51)。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
(实施6)
在PET薄膜的与LDPE粘接的粘接界面设置有涂层(大日精化社制:EVA类热封漆1001-B93(涂布量为5g/m2))。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
(实施例7)
在PET薄膜的与LDPE粘接的粘接界面设置有涂层(DIC社制:PET类热封漆:A-928(涂布量为3g/m2))。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
(实施例8)
在PET薄膜的与LDPE粘接的粘接界面设置涂层(日本触媒化学社制:聚丁二烯类AC剂:EL-451(涂布量为1g/m2))。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
(比较例1)
使用与实施例1所使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首先,对纸的背面的除了倒水孔部之外的剥离区域涂布剥离漆。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实施例同样的结构,作成基于图24和图28的结构的2种盖材。在该盖材的情况下,剥离面是纸与LDPE的粘接界面。
将与以上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相关的盖材的制造条件汇总后示于表3。
[表3]
Figure BPA00001378441700321
将在以上的各条件下制造的盖材热封于发泡聚苯乙烯树脂制的杯的凸缘而完成容器。之后,将热水从容器的开口部的一部分注入至标线,再次封闭开口部并保持3分钟。将倒水用拉片拉起,将倒水区域(剥离区域A)的上片剥离除去。确认此时的剥离性、纸是否产生破裂、是否因倒水孔部的粘接强度的下降而引起孔落下或者孔残留。结果示于表4。
[表4]
Figure BPA00001378441700331
在进行该评价时,根据JIS-K6854测定剥离强度。即,测定宽度15mm的长方形状的样品的T字剥离强度来作为N=12的平均值。并且,对于剥离性等的评价,在密封条件为160℃、0.25MPa、0.55sec、N=100的基础上进行,根据以下的方式区分评价。
剥离性:其是剥离的综合评价,以良好(○记号)及不行(×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纸破裂:以进行剥离时没有产生纸破裂的情况(○记号)及产生了纸破裂的情况(×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孔残留:以形成倒水孔的下片的部分随着剥离追随上片而打开倒水孔的情况(○记号)以及不追随上片而残留(没有完全打开倒水孔)的情况(×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孔落下:以形成倒水孔的下片的部分随着剥离而从上片落下的情况(×记号)以及不落下而追随上片(完全打开倒水孔)情况(○记号)的2个形态进行评价。
从表4的结果可知,对于具有图24及图28所示的结构的盖材,剥离区域的剥离性良好,没有孔落下和孔残留,能够发挥稳定的性能。
另外,作为适当的剥离强度,从避免孔部落下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常态下以及注入热水后均为0.1N/15mm以上,从剥离适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注入热水后为1.0N/15mm以下。
因而,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倒水孔的结构的话,则除了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中得到的优点之外,与以往公知的日本特开2000-203653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不同,能够发挥本实施方式的独自的优异的作用效果。上述效果如下所述。
即,通过采用可整面剥离的层叠结构,能够减轻加工时的对位精度,由此,能够大幅改善产品质量。以往,在倒水孔用半切线所规定的倒水孔的形状为细长形状的情况下,如果沿倒水孔的长度方向剥离上片,则倒水孔用半切线的内侧的下片部分大幅挠曲并朝从上片分离的方向作用有弹性斥力。除此之外,由于从热水产生的蒸汽附着于上下片之间的粘接界面,所以粘接强度也变弱。结果,有时下片从上片剥离/落下而残留于下片侧。另一方面,如果沿与倒水孔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剥离上片,则当该剥离临近孔的长边时,用户反复地进行局部停止、再次开使这样的剥离动作。这样,无法得到稳定的剥离感。并且,根据上下片之间的剥离强度与上片的材质强度的关系,也存在上片破损,在剥离功能上产生不良的情况。
对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沿相对于与倒水孔的长边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倾斜的方向剥离上片。因此,倒水孔用半切线的内侧下片部分不会大幅挠曲。因而,通过剥离形状发挥连续地变化的剥离强度,能够可靠地将倒水孔部分的下片剥离除去。
并且,当将上片剥离时,如果作为剥离起点的半切线与倒水孔的周缘的重叠多,则会产生剥离强度的波动,无法得到连续的剥离强度。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例,使倒水孔的形状相对于将剥离区域从倒水用拉片剥离的方向弯曲。因此,能够缩短与作为剥离起点的半切线交叉的倒水孔的周缘长度,能够以稳定的剥离强度将上片剥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片和下片以可剥离的方式层叠的粘接界面处,一侧为二轴延伸薄膜,另一侧为聚烯烃类的粘接性树脂。因此,容易稳定地发挥适度的剥离性。这是因为,当进行与粘附容器的热粘接时,如果剥离界面是粘接性树脂相互的界面,则热对粘接强度的影响大,但是,在二轴延伸薄膜和粘接性树脂的界面处,由于二轴延伸薄膜层的热稳定性,能够保持粘接强度,能够发挥稳定的剥离适应性。
进一步,当在粘接界面包括用于提高剥离强度的涂层的情况下,能够最佳地且容易地设计局部地剥离上片时的剥离的重量。特别是,在注入热水后的剥离适应性中,能够避免在剥离界面存在蒸汽时的剥离强度的下降。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下片中包括铝箔,所以也具有以下的各种优点。即,盖材的阻气性及遮光性提高,内容物的保存性提高。并且,当将剥离区域的上片局部地剥离时,能够减少在倒水孔用半切线的内部的下片产生的从上片分离的方向的弹性斥力。并且,在使热水注入口开口时能够赋予所需要的开口保持性。进一步,在暂时启封而注入热水后,再次封闭启封部分时的形状保持性也良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可整面剥离的层叠结构的盖材中,即便将倒水孔用半切线所规定的倒水孔的形状形成为细长的形状,当进行上片的剥离时,也能够使该半切线的内侧的下片部分可靠地追随上片,能够以稳定的剥离强度将下片剥离除去而使倒水孔显现出来。结果,作为倒水孔的形状能够采用圆形以外的形状,由此,能够得到热水排出速度改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提高等优点。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30~图35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进行说明。
图30是表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盖材71的食品容器CT的立体图。食品容器CT例如能够作为注入热水而进行烹调的方便炒面等的容器使用,且构成为以覆盖在内部填充有食品的容器主体BD的开口的上部的方式安装有盖材71。与上述同样,在盖材71形成有局部剥离用半切线72及拉片用半切线74A。通过沿着局部剥离用半切线72将盖材71的一部分剥离除去,如图31所示,能够在规定的部位形成与容器主体BD的内部连通的倒水孔73。
图32是盖材71的俯视图。盖材71在俯视图中形成为大致矩形。从形成有倒水孔73的部位(角部)延伸出倒水用拉片74,该倒水用拉片74能够作为将盖材71的一部分剥离除去时的抓手使用。在倒水用拉片74的根部附近形成有狭缝75,该狭缝75沿着倒水用拉片74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沿厚度方向贯通盖材71。另外,也可以不形成该狭缝75。
在与形成有倒水用拉片74的角部呈对角的角部延伸出启封用拉片76,该启封用拉片76能够作为当朝容器主体BD注入热水时将盖材71从容器主体BD剥离用的抓手使用。启封用拉片76的宽度方向尺寸设定为狭缝75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下,启封用拉片76可贯穿插入于狭缝75。
图33是沿着图32的AA-AA线的剖视图。盖材71具备:表面层81;由塑料形成的中间层82;接合表面层81和中间层82的接合层83;以及用于与容器主体BD接合的易剥离层84。其中,表面层81及接合层83构成盖材的上片,另一方面,中间层82及易剥离层84构成下片。
表面层81是形成盖材71的上表面的层,且由包括纸的材料形成。作为表面层81的材料,能够使用铜版纸、涂布纸、优质纸、漂白牛皮纸等,但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各种纸材料。在使用纸材料的情况下,对于纸的单位面积重量也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每1平方米50~250克(g/m2)以上,更优选为80~150g/m2。如果单位面积重量大于250g/m2,则表面层变得过厚,注入热水时的启封保持性恶化。并且,如果单位面积重量小于50g/m2,则表面层变得过薄,如后所述,从易剥离层侧形成半切线时的半切线的精度调整困难,贯通易剥离层的可能性大。
表面层81是会对食品容器CT的外观、所填充的食品的保存性造成大的影响的部位,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接合层83侧的面)印刷图案,或者实施赋予遮光性的印刷。
中间层82由以塑料构成的薄膜状的材料形成。作为形成中间层82的塑料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适当地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二轴延伸聚丙烯(OPP)等。为了实现后述的规定的剥离强度,通过材质的选择等将中间层82的与接合层83接合的第1面82A的、按照JIS-K6768测定的浸湿性设定为40达因(Dyne)以下。
当形成倒水孔73时,中间层82的一部分追随表面层81的一部分而被除去,因此,如果形成为10微米(μm)以上30μm以下的厚度,则难以残留在容器主体BD侧,是优选的。
接合层83由聚烯烃类塑料树脂形成。作为聚烯烃类塑料树脂,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但从处理的方面出发,更优选使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
利用使用了形成接合层83的聚烯烃类塑料树脂的挤压层压法将表面层81和中间层82经由接合层83接合成一体。接合层83的形成材料的挤压温度优选为280℃以上340℃以下。在挤压温度比280℃低的情况下,不仅制膜性差,而且形成材料自身的表面氧化不足,会导致表面层81和中间层82之间的剥离强度显著下降。并且,在挤压温度比340℃高的情况下,会促进形成材料的分解,因此,不仅无法进行均匀的加工,而且仍会导致剥离强度显著下降,是不优选的。
易剥离层84是用于接合盖材71和容器主体BD的层,具有包括基底树脂和混合用树脂在内的公知结构。易剥离层84形成在中间层82的与第1面82A相反侧的第2面82B上。
作为中间层82和易剥离层84的粘接方法,例如能够适当地选择使用湿式层压法、干式层压法、无溶剂干式层压法、热熔层压法、挤压层压法、以及利用了挤压层压法的复合层压法等公知的各种方法。
易剥离层84中的基底树脂和混合用树脂之间的组合根据容器主体BD的材质等适当决定即可。例如,在容器主体BD由聚乙烯(PE)形成的情况下,作为基底树脂/混合用树脂的组合,优选为PE/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PE/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及PE/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等的组合。
并且,在容器主体BD由聚苯乙烯树脂(PS)形成的情况下,优选为EVA/聚丁烯树脂(PB)、PE+弹性体+石油树脂/PB等的组合。
进一步,在容器主体BD由聚丙烯树脂(PP)形成的情况下,优选为PP/PS、PP/PE等的组合。
对于易剥离层84的厚度,如果考虑到密封强度、加工性的话,则优选为15μm以上10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上70μm以下。并且,易剥离层84优选为低温密封性优异的易剥离层,如果是不论密封温度的变化如何密封强度都不发生变化的易剥离层的话,则不论所填充的食品的种类如何都能够进行稳定的接合,因此是优选的。
对于易剥离层84的剥离特性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凝集剥离类型、层间剥离类型、界面剥离类型中的任一类型。
如图33所示,用于形成倒水孔73的倒水孔用半切线77形成为,从盖材71的易剥离层84侧延伸至表面层81的厚度方向中间部,且并不贯通表面层81。如图32所示,倒水孔用半切线77在盖材71的俯视图中形成为与倒水孔73对应的形状,倒水孔用半切线77以及在俯视图中由倒水孔用半切线77所包围的接合层83、中间层82及易剥离层84的一部分形成倒水孔形成部78。
另外,倒水孔用半切线77并非必须要到达表面层81,只要至少贯通中间层即可。
盖材71以下述方式安装:在向容器主体BD填充食品后,将易剥离层84热粘接于容器主体BD上部的周缘,由此密闭容器主体BD的内部空间。通过将盖材71冲裁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完成食品容器CT。该冲裁加工可以在盖材71安装于容器主体BD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盖材71安装于容器主体BD之后进行。
对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食品容器CT及盖材71的使用时的动作,以所填充的食品为方便炒面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用户把持启封用拉片76,将盖材71的一部分从容器主体BD剥离,将食品容器CT启封。接着,用户进行将内部的菜码、调味料等取出,并将菜码倒到干面上等的必要的步骤。此时,如果预先将启封用拉片76插入于狭缝75而卡定的话,则能够稳定地保持剥离后的盖材71的一部分,因此是优选的。用户在结束必要的步骤后向容器主体BD注入热水,并将启封用拉片76卡定于容器主体BD而将盖闭合。
在经过规定的烹调时间后,用户把持倒水用拉片74,并将该倒水用拉片朝从容器主体BD离开的方向拉拽。于是,由局部剥离用半切线72所包围的剥离区域A(参照图32)内的表面层81及接合层83被从中间层82剥离。此时,如图34所示,由倒水孔用半切线77所包围的倒水孔形成部78追随所剥离的剥离区域A内的表面层81被除去。这样,在粘接于容器主体BD的盖材的俯视观察的剥离区域A的内侧形成有倒水孔73。
用户以使倒水孔73变低的方式倾斜食品容器CT,将不需要的热水等液体从倒水孔73排出。之后,将盖材71全都从容器主体BD剥离而除去,进行混合所取出的调味料等的规定的作业,完成方便炒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材71,在中间层82中,依照JIS-K6768的测定方法测定的第1面82A的浸湿性设定为40达因以下,因此,当利用挤压层压法进行接合时,能够适度地缓和第1面82A和接合层83之间的接合,能够抑制过度牢固地接合的情况。结果,能够将中间层82和接合层83之间的剥离强度抑制得较低,从而能够减小形成倒水孔73时除去剥离区域A内的表面层81所需要的力量。因而,用户能够容易地将剥离区域A内的表面层81除去而形成倒水孔73。
并且,与使用了剥离漆等的盖材不同,中间层82和接合层83之间的剥离强度不根据盖材71自身及周围的温度而变化。因此,无论是在盖材71被加热而处于高温的状态下,还是在处于未被加热或者冷却后的那样的、例如0℃以上30℃以下的温度范围的状态下,都能够容易地将剥离区域A内的表面层81剥离除去。因而,不仅能够适当地用于使用热水进行烹调的方便炒面等食品,还能够适当地用于例如填充有凉粉、蜜豆凉粉、果冻等的、无需加热或者需冷食的食品的情况。
进一步,在使用了剥离漆等的盖材的情况下,由于仅涂布了剥离漆的部位的剥离强度下降,所以需要进行在盖材的俯视图中使涂布了剥离漆的部位和用于形成倒水孔的半切线的形成位置一致的所谓的被称作对位的作业。存在该对位在盖材的制造效率提高上成为瓶颈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材71中,中间层82和接合层83之间的剥离强度并不根据部位而不同,在所有的部位都将剥离强度抑制得较低。因此,即便用于形成倒水孔73的半切线的形成位置稍微偏移,也不会出现剥离区域A内的表面层10难以剥离的情况,用户能够毫无问题地形成倒水孔73。因而,几乎不需要进行上述的对位,能够显著地提高制造效率。
进一步,由于不使用剥离漆,所以即便是在制造倒水孔的配置、个数、形状等不同的盖材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变更剥离漆的涂布方式等的格外的作业,仅变更半切线形状就能够容易地加以应对。因而,即便在使用同一材料制造多种多样的盖材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加以应对。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中,在JIS-K6768的测定方法中,中间层82的第1面82A的浸湿性优选设为20达因以上40达因以下。如果浸湿性不足20达因,则存在中间层82和接合层83之间的接合过弱而难以将表面层81和中间层82接合成一体的情况。
并且,中间层82和接合层83之间的剥离强度优选设定成依据JIS-Z1707测定的值为0.1N/15mm以上1.0N/15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0.15N/15mm以上0.5N/15mm以下。只要剥离强度为0.1N/15mm以上1.0N/15mm以下,则大多数用户都能够容易地将剥离区域内的表面层剥离除去而形成倒水孔。另一方面,如果剥离强度不足0.1N/15mm,则当将剥离区域内的表面层剥离时,则存在倒水孔形成部的一部分从接合层83剥离而未形成倒水孔的情况,因此最好避免这种情况。
以下,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盖材和结构与实施例的盖材不同的比较例的盖材,表示测定中间层第1面的浸湿性、以及中间层和接合层之间的剥离强度的结果。在该实验中,由于使用了3个实施例和2个比较例,所以,首先对这些盖材的制造步骤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作为表面层81的材料准备单位面积重量为105g/m2的纸基材,作为中间层82的材料准备厚度为12μm的PET薄膜(商品名E5100:东洋纺织(株)制)。接着,利用挤压层压法在320℃挤压形成接合层83的LDPE,将表面层81和中间层82接合成一体。中间层82的与接合层83接合的第1面82A是未实施电晕处理的一侧的面。进一步,利用挤压层压法在280℃将包含聚苯乙烯类树脂的材料挤压于中间层的第2面82B,形成易剥离层84从而得到层压制品。接着,从表面层81侧对该层压制品实施半切线加工而形成局部剥离用半切线72,从易剥离层84侧形成倒水孔用半切线77而设置倒水孔形成部78。最后,对层压制品实施冲裁加工而制作成大致矩形的盖材。
(实施例2)
作为中间层82的材料使用在单面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厚度12μm的PET薄膜(商品名FE2001:FUTAMURA化学(株)制)。第1面82A为没有实施电晕处理的一侧的面。如后所述,由于该材料的第1面82A的浸湿性高,所以在300℃挤压形成接合层83的LDPE而接合表面层81和中间层82。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制作成盖材。
(实施例3)
作为中间层82的材料使用在单面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厚度20μm的OPP薄膜(商品名FOR:FUTAMURA化学(株)制)。第1面82A为没有实施电晕处理的一侧的面。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制作成盖材。
(比较例1)
作为中间层82的材料使用在单面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厚度12μm的PET薄膜(商品名Emblet(注册商标)PET:UNITIKA(株)制)。第1面82A为没有实施电晕处理的一侧的面。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制作成盖材。
(比较例2)
作为中间层82的材料使用在单面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厚度12μm的PET薄膜(商品名Tetoron(注册商标)PC:帝人杜邦薄膜(株)制)。第1面82A为没有实施电晕处理的一侧的面。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制作成盖材。
关于上述的实施例1至3以及比较例1和2,测定以下的2个项目。
1.中间层第1面的浸湿性
测定制造盖材前的中间层82的材料中的形成第1面82A的面的浸湿性。在测定中使用浸湿张力试验用混合液(和光纯药工业(株)制),依据JIS-K6768进行了测定。
2.非加热状态下的形成倒水孔时的剥离强度
对于未加热状态(即,与测定时的室温相同程度的温度)的各例的盖材,测定将由局部剥离用半切线72包围的剥离区域内的表面层81除去时的中间层82和接合层83之间的剥离强度。在测定中使用拉伸/压缩试验机(商品名万能拉力机RTF-1250:(株)A&D制),依据JIS-Z1707进行了测定。对于各例准备5个盖材,将5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表5中示出结果。在实施例中,中间层82的第1面82A的浸湿性均为40达因以下,但在比较例中均超过40达因。
实施例的剥离强度均收纳在0.15N/15mm以上0.5N/15mm以下的范围内,是通常的用户能够用手容易地剥离的强度。并且,在各实施例中,在5次测定中都良好地形成倒水孔73,没有发生倒水孔形成部78未与表面层81及接合层83一起被除去而残留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中,剥离强度为3.8N/15mm及4.5N/15mm,均大幅超过1N/15mm,是通常的用户难以剥离的强度。
[表5]
  实施例及比较例   LDPE挤压温度[℃]   剥离强度[N/15mm]   第1面的浸湿性[dyne]
  实施例1   320   0.3   36
  实施例2   300   0.35   40
  实施例3   320   0.15   20
  比较例1   320   3.8   42
  比较例2   320   4.5   44
根据以上叙述,确认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即便不施加热也能够容易地将一部分剥离而形成倒水孔。并且,也确认了,在如实施例2那样形成中间层的材料的第1面的浸湿性比较高的情况下,通过将在挤压层压中所使用的树脂的挤压温度设定得低,能够降低剥离强度。因而,示出了通过适当地设定中间层材料的第1面的浸湿性和形成接合层的树脂材料的挤压温度,能够将形成倒水孔时的剥离强度设定在用户能够容易地剥离的期望的范围。
这样,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倒水孔的结构的话,则除了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中得到的优点之外,与以往公知的日本特开2000-20365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190625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不同,能够发挥本实施方式的独自的优异的倒水性能。
另外,能够将上述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变更为各种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表面层由纸材料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盖材中,表面层的材料并不限定于纸。例如,如图6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代替表面层81而设置由树脂形成的表面层85。作为以树脂形成表面层时的材料,能够使用聚酯(PET、聚丁烯对酞酸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酰胺(尼龙-6、尼龙-66等),聚氯乙烯、聚酰亚胺等,或者这些高分子的共聚物等,具有可耐受安装于容器主体BD的耐热性的各种材料。对于其厚度也没有特别的规定,但优选为10~300μm,更优选为10~50μm。并且,也可以根据需要向上述材料中添加例如防静电干扰剂、紫外线吸收剂、可塑剂、润滑剂、着色剂等添加剂。
进一步,也可以对所形成的表面层的内面进行赋予遮光性的印刷、或者层压遮光性材质的薄膜,也可以赋予水蒸汽阻隔层等各种阻挡性。在表面层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和由纸形成的情况下均能进行这些加工。
进一步,也可以使用纸和树脂双方来形成表面层。
并且,也可以在中间层和易剥离层之间设置铝箔等金属层。在像方便面那样需要注水或者注入热水的情况下,通过设置金属层,盖材的刚性提高,易于保持启封后的状态。结果,烹调时等的用户的操作性提高,能够形成为便于使用的盖材。并且,通过设置金属层,能够对盖材赋予遮光性,因此,也存在能够提高内容物的保存性这样的优点。
进一步,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形状、倒水孔的形状、个数、配置等,也可以根据所填充的食品的种类、烹调条件等适当设定。并且,本发明的盖材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局部剥离用半切线、而是将表面层全部剥离除去而形成倒水孔。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36~图44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盖材进行说明。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食品容器CT的盖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36的局部剖视图所示,该盖材90是在周缘部具有倒水用拉片90A的盖材。该盖材90通过将上片91和下片92在一部分区域隔着易剥离层93层叠而构成。
下片92和上片91之间的边界面被划分成剥离区域A和非剥离区域B。两者的边界是由设置于上片91的切口形成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另外,该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在后面叙述。
易剥离层93设置于剥离区域A。并且,该易剥离层93越过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如图中的标号AD所示那样也设置于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周边的非剥离区域B。即,易剥离层93设置于剥离区域A和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附近的非剥离区域B。另外,易剥离层93不需要在整面没有间隙地设置,但需要设置成:当将上片91剥离时,在该剥离区域A的大致整面都能够从下片92剥离。
在剥离区域A的1个乃至多个部位设置有倒水孔用半切线95,当将上片91剥离时,该倒水孔用半切线95形成倒水孔95A。该倒水孔用半切线95沿下片92的垂直截面方向切入设置,优选由贯通下片92而到达易剥离层93的深度的半切线构成。
该倒水孔用半切线95可以设置成包围倒水孔的闭曲线形状,也可以构成为周缘的一部分的下片切削残留的形状。
在将倒水孔用半切线95设置成闭曲线形状的情况下,需要在由闭曲线状倒水孔用半切线95所包围的部位设置未涂布剥离剂的部位(剥离剂非涂布部)。如上所述,在该情况下,当将上片91从下片92剥下时,下片92从倒水孔用半切线95被切断,由该闭曲线状的倒水孔用半切线95包围的部位(倒水孔)粘接于上片91,并在该状态下被从下片92分离、剥下。
并且,在倒水孔用半切线95具有周缘的一部分的下片92切削残留的形状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上述的剥离剂非涂布部。在该情况下,即便在通过将上片91从下片92剥下而下片92从倒水孔用半切线95被切断后,由倒水孔用半切线95包围的部位也不会从下片92分离,而是以通过该切削残留部分与下片92连接的状态残存。作为倒水孔用半切线95的形状,例如是U字形状或者C字形状等开曲线形状。
接着,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沿着上片91的垂直方向切入设置,由贯通该上片91的深度的切入线构成。如上所述,由于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表示划分剥离区域A和非剥离区域B的边界线,所以当将上片91剥下时,在从上述拉片至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的剥离区域A中将上片91剥下,并利用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将上片91切断而将该上片91除去。另外,作为该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如后述的例子那样,能够设置成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在该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为长方形的情况下,从上述倒水用拉片90A开始剥下,将由该长方形状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包围的区域剥离。
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片91,例如能够使用在由优质纸形成的表面片96的背面涂布填缝层97而成的片。作为下片92,例如能够使用将粘接性树脂层98、树脂薄膜99、金属箔层100、密封层101依次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并且,能够通过在上片91的填缝层97上涂布分型剂来设置易剥离层93。分型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为了使其具有易剥离性,通常作为粘结剂使用树脂强度脆的聚酰胺树脂和硝化纤维素树脂,并添加WAX而使其具有易剥离性。易剥离层93能够通过凹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设置。
对于填缝层97所使用的填缝涂层剂,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基本上包含与分型剂相近的成分,并且,为了防止渗入纸层,通常采用提高硝化纤维素的比率或者添加聚氨酯树脂的处理方法。填缝层97也能够通过凹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设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9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即,首先,在上片91涂布分型剂而设置易剥离层93,并使上片91与下片92重叠而将两者粘接在一起。另外,也可以在将下片92中的由树脂薄膜99和金属箔层100构成的层叠薄膜与上片91层叠后,层叠密封层101。
接着,在对这样得到的层叠体实施必要的印刷后,依次或者同时设置倒水孔用半切线95及由第二切口形成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即便是在依次设置倒水孔用半切线95及由第二切口形成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同一加工机在线设置。进而,最后进行产品的外周缘的冲裁加工,从而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材90。对于该冲裁加工,也能够与倒水孔用半切线95、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的形成工序在线进行。
(实施例)
利用凹版印刷机在单位面积重量为84.9g/m2的单面铜版纸的背面用腐蚀凹版(photoengraved intaglio)40μ版涂布填缝涂层剂,用雕刻凹版(engraved intaglio)70L涂布分型剂,形成带易剥离层93的上片91。
作为下片92,准备具有PET薄膜(厚度12μm)/干式层压粘接层/铝箔(厚度7μm)的层结构的层叠薄膜。进而,在上述上片91的易剥离层93面挤压15μm厚的熔融的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并将上述层叠薄膜的PET薄膜重叠层叠于易剥离层93。进而,接着,在铝箔面挤压2层结构的密封树脂层(厚度20μm)而得到层叠体。
另外,纸、填缝剂、分型剂、PET薄膜、铝箔、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及密封树脂的具体材质如下所述。
纸:单面铜版纸“凹版印刷用铜版纸”(王子造纸(株)制(单位面积重量为84.9g)),
2)填缝剂:将聚酰胺树脂(花王(株)制:RHEOMIDE-2110PL)和硝化纤维素(旭化成(株)制:1/8H)溶解、分散于溶剂的而得到的清漆,
3)分型剂:将聚酰胺树脂(花王(株)制:RHEOMIDE-2110PL)和硝化纤维素(旭化成(株)制:1/8H)及聚乙烯蜡溶解、分散于溶剂而得到的清漆,
4)PET薄膜:单面电晕处理PET薄膜(东洋纺织(株)制:E5100(厚度12μm)),
5)铝箔:软质铝(住友铝业(株)制(厚度7μm)),
6)低密度聚乙烯树脂:(住友化学(株)制:L2340E),以及
5)密封层:
第1层:EMAA“N1108C”(三井-杜邦聚合化学(株)制(厚度10μm)),以及
第2层:易剥离密封层(三井杜邦聚合化学(株)制:VN503(厚度10μm)),接着,作为加工机,使用izumi产业(株)制的旋转模切机,在第1单元利用从密封面至易剥离层的深度的切入线形成倒水孔用半切线95,并在第2单元利用从纸面至易剥离层的深度的切入线形成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进一步,进行产品的外周缘的冲裁加工,从而得到盖材90。
另外,根据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的形状、易剥离区域的位置及形状、填缝层97的形状,如图37~图44所示那样制造以下的实施例1~6、比较例1~2的8种盖材90。另外,这些图37~图44表示沿着图36中的BB-BB线的面、即将上片从下片剥离后的状态。
(实施例1)
如图37所示,将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形成为圆角的矩形状,将其内部设定为剥离区域。在此基础上,超出剥离区域而宽广地设置易剥离区域。易剥离区域的形状是与由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所包围的剥离区域的形状相似的形状。另外,在剥离区域的内部呈闭曲线状地设置9处倒水孔用半切线95,在倒水孔用半切线95的内部设置不涂布剥离剂的部位(剥离剂非涂布部)。剥离剂非涂布部设置成比由倒水孔用半切线95包围的部位稍小。并且,填缝剂的涂布形状与易剥离区域的形状相同。
(实施例2)
如图38所示,使包围易剥离区域的形状的线的一部分与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的一部分平行,而不形成为相似形状。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实施例3)
如图39所示,将易剥离区域形成为由横截盖材的直线和该盖材的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上述直线与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的一部分平行。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实施例4)
如图40所示,将易剥离区域形成为圆形。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实施例5)
如图41所示,将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4形成为沿着圆周呈锯齿状弯折的折弯线。另外,易剥离区域是与实施例1同样的形状。并且,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实施例6)
如图42所示,将填缝层的涂布区域形成为由横截盖材的直线和该盖材的周缘所包围的区域。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比较例1)
如图43所示,使易剥离区域与剥离区域一致。即,两者形成为相同形状、且位置也相同。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比较例2)
如图44所示,使易剥离区域与剥离区域一致。即,两者形成为相同形状、且位置也相同。其他与实施例5同样。
接着,将这些实施例1~6、比较例1~2在135℃×0.2MPa×0.55sec的条件下密封于粘附容器(发泡PS杯),然后,进行从与剥离区域邻接的剥离用拉片沿着局部剥离用半切线将剥离区域的上片剥离的评价。
剥离外观:目视判定下述状态。
表1中示出结果。另外,评价的基准如下。
○:能够在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周边不发生纸破裂等不良情况的状态下剥离。
×:产生纸破裂、孔残留等的剥离区域的剥离适应性不良。
表6中示出评价的结果。
[表6]
Figure BPA00001378441700491
从该表6可知,与比较例的盖材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施例1~6的盖材在剥离后的大致轮廓检查中能够得到良好的结果。
因而,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倒水孔的结构,则除了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中得到的优点之外,与以往公知的日本专利第4369713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不同,能够发挥本实施方式的独自的优异的倒水性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剥离区域A,而且在其周边的非剥离区域B也补充涂布分型剂,使易剥离区域更宽广。由此,即便是在形成易剥离层的涂覆加工的位置、和形成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加工的位置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产生剥离区域的上片、下片破损等的不良情况的状态下剥离除去。由此,能够大幅改善产品质量。
另外,在直到盖材外周缘为止补充涂布分型剂的情况下,剥离强度弱的易剥离层在盖材产品端面露出。由此,在进行外周缘冲裁加工时及输送时,会出现在填充机上产生层间剥离这样的不良情况。并且,大部分分型剂都包含具有因热而析出的特性的蜡等成分。因此,易剥离层在与设置于接近产品外周缘的内侧的粘附容器之间的热封接合部处发生剥离的可能性高,并且,以此为起点,上片和下片的层间剥离,从而在容器的密封性、卫生性方面产生问题。因此,优选避免在非剥离区域中的与粘附容器之间密封区域补充涂布分型剂。
并且,在利用闭曲线状半切线包围剥离剂非涂布部的情况下,当将上片从下片剥下时,使由该多个倒水孔用半切线所包围的倒水孔露出的区域从下片分离,并在粘接于上片的状态下被剥下。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倒水孔用半切线形成为使周缘的一部分的下片切削残留的形状。即,例如形成U字形状或者C字形状的倒水孔用半切线。进而,因此,在通过将上片从下片剥下而将下片从倒水孔用半切线切断后,由倒水孔用半切线包围的部位不会从下片分离,而是借助该切削残留部分与下片连接。即,当将上片从下片剥下时,在由倒水孔用半切线包围的部位与下片连接的状态下,上片和下片在包含由倒水孔用半切线包围的部位在内的剥离区域的整个面剥离。因此,不需要在剥离区域设置剥离剂非涂布部。当然也几乎不需要考虑剥离剂非涂布部和倒水孔用半切线之间的位置精度。
进一步,大部分方便面容器用的盖材在将盖材产品的外周冲裁加工成单张状后用于填充机,为了实现赋予单张状下的操作性、产品的流通适应性的目的,多包含单位面积重量为70~120g/m2的纸层。纸的状态根据纸的水分量而变化,且易剥离层是非常薄的层,因此,根据纸的状态不同,有时无法得到适当的剥离状态。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易剥离层之前,在纸层设置填缝层而使其表面状态平滑,之后层叠易剥离层。因此,能够使易剥离性能稳定。另外,填缝层并非必须与易剥离层设置成相同的区域,可以设置比易剥离层的涂布区域宽广的填缝层,或者在整面设置填缝层。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是在形成易剥离层的涂覆加工的区域和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的加工上的位置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产生开口区域的上片、下片的破损等的不良情况的状态下剥离除去。由此,能够大幅地改善产品质量。
(变形例)
此处,使用图46A~46C对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材中实施的、半切线的位置和局部地形成的剥离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标号再次使用图1所示的标号。
图46A所示的第1变形例表示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没有形成完全的闭区域的状态。即,对于该半切线9,从在图1中按照几何学说明的2个起点11a、11b沿着盖主体的表面朝内侧延伸,然后,在中央部附近、在夹着切削残留部LF相互对置的终点9A、9B处终结。这样,从2个起点11a、11b伸出的半裁线的切入线在完全汇合之前具有切削残留部LF,并将其内部的区域设定为剥离区域A。
图46B所示的第2变形例是对第1变形例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变形例,使图1的拉片用半切线10的两端的两点10a、10b的位置和上述2个起点11a、11b的位置在俯视图中一致。由此,不使用上下片6、5的边缘、即容器主体的凸缘FR的外缘a就能设定局部区域即剥离区域A。
进一步,在图46C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不使用图1所示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9。取而代之,利用拉片用半切线10、上下片6、5的边缘、以及通过涂布剥离剂形成的剥离层8A设定剥离区域A。虽然并未详细叙述,但在该剥离区域A中在与倒水孔相当的部分未涂布剥离剂。这点在第1、第2变形例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在该第3变形例的情况下,考虑使上述的局部剥离用半切线移动至凸缘FR的外缘,使用于形成上述的切削残留部LF的终点9A’、9B’位于上片6的边缘。
通过考虑上述第1~第3变形例所示的位置关系,能够提高盖材设计的自由度。
对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方式所涉及的盖材,作为方便食品等的食品容器的盖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盖材并非必须限定于此,只要是向容器主体注入水、热水、或者催化剂等各种溶液,利用这些液体对内容物进行处理,然后经由在本发明涉及的盖材上显现的排出孔仅将该液体排出的构造即可,液体的种类、温度、进而对内容物的处理的方式等并不受限定。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果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容器的盖,则用户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使液体排出孔(倒水孔等)在该盖上显现出来。因此,能够将该盖适当地应用于通过热水热进行烹调的方便食品的容器等。

Claims (16)

1.一种盖材,该盖材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密接覆盖于沿着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边缘形成的凸缘,
所述盖材的特征在于,所述盖材具备:
片状的盖主体,该盖主体具有与所述凸缘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一体地覆盖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凸缘;
第1拉片,该第1拉片从所述盖主体一体地延伸设置,位于所述凸缘的外侧,且当将该盖主体从所述开口部分离时使用;以及
第2拉片,该第2拉片从所述盖主体一体地延伸设置,并且,当使排出孔在该盖主体显现时使用,所述排出孔用于将液体从该容器主体排出,
所述盖材构成为,
所述盖主体、所述第1拉片、以及所述第2拉片由至少具备上片和下片的层叠体构成,所述下片的下表面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密接于所述凸缘,所述上片层叠于所述下片的上表面,且该上片的上表面作为该盖主体的表面,
以连结所述下片的外缘的两点的方式形成从所述下片的下表面贯通该下片的第1半切线,所述两点分别位于横截所述第2拉片的根部的两侧,
在以该第1半切线为开始线朝所述盖主体的面上的内侧延伸的局部区域形成有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所述排出孔用半切线从所述下片的下表面贯通该下片,具有与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液体的多个排出孔分别对应的期望的形状,且在该区域内具有期望的排列,
通过对所述第2拉片的剥下动作,能够在使所述下片的带有所述排出孔用半切线的部分附着于所述上片的所述局部局域的部分的状态下,将该上片的该局部区域的部分从所述下片剥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从所述上片的上表面贯通该上片的第2半切线,
在所述盖主体的面上,将到所述第2拉片的距离比所述下片的外缘上的所述两点到所述第2拉片的距离还远的、所述上片的外缘上的2个位置作为2个起点;或者,在所述盖主体的面上,将与所述下片的外缘上的所述两点一致的、所述上片的外缘上的2个位置作为2个起点,
所述第2半切线从这2个起点分别朝所述盖主体的面上的内侧延伸并相互汇合、或者以在局部设置有切削残留部的状态大致汇合,从而在该盖主体形成所述局部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片和所述下片之间,除了由所述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分别包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外,包括所述局部区域的部分在内,设置由剥离剂形成的易剥离层,该易剥离层扩展涂布到所述局部区域的周边,
利用该易剥离层将所述上片的所述局部区域的部分构成为能够从所述下片局部剥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片是包括纸层和填缝层的层叠体,所述纸层形成该盖材的表面,所述填缝层与该纸层的位于所述容器主体侧的面接合,
所述易剥离层隔着所述填缝层层叠于所述纸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包括:在该盖材的俯视图中使一部分的周缘切削残留的形状的半切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材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上片和所述下片之间的界面剥离将所述上片从所述下片整面地剥离,
在所述上片和所述下片之间的两个界面中,一方的片的界面是由塑料材料形成的界面,另一方的片的界面是由聚烯烃类的粘接性树脂形成的界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料材料是二轴延伸薄膜,
在所述二轴延伸薄膜的、与所述粘接性树脂之间的界面,层叠有用于提高剥离强度的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片包括铝箔,该铝箔的厚度为5μm以上且12μ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以及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片是包括表面层和接合层的层叠体,所述该表面层形成为包括纸或者塑料,所述接合层由聚烯烃类塑料形成,且与表面层的位于所述容器主体侧的面接合,
所述下片是包括中间层和易剥离层的层叠体,所述中间层由塑料材料形成,且经由所述接合层与所述表面层的位于所述容器主体侧的面接合,所述易剥离层与所述中间层的位于所述容器主体侧的面接合,
所述中间层的与所述接合层抵接的面,具有依据JIS-K6768的测定方法测定的40达因以下的浸湿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在0℃以上30℃以下的温度范围,所述接合层和所述中间层之间的剥离强度为0.1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以及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分别形成为在该盖材的俯视图中纵横的某一方的宽度比另一方的宽度长的细长形状,且形成为相对于连结所述中心点和所述第2拉片的拉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线段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以及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排出孔用半切线分别形成为,在该盖材的俯视图中相对于连结所述中心点和所述第2拉片的拉片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线段在该线段的左右方向弯曲,且左右的弯曲的形状相对于该线段呈线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排出孔分别是具有纵横宽度的矩形的开口,在设其宽幅的尺寸为a、设其窄幅的尺寸为b的情况下,2mm≤b≤a≤10mm的关系成立,且相互邻接的排出孔彼此之间的间隔为1mm以上且b/2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多个排出孔中的各个排出孔,该多个排出孔的开口区域的重心的位置配置在正交的坐标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窄幅的尺寸b在所述内容物亦即面类的粗细的4倍以内。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半切线是具有与所述起点之间的宽度相比随着朝所述中心点的方向延伸而扩宽的宽幅的部分的半切线。
CN201080003432.8A 2010-07-12 2010-12-01 具备液体排出孔的盖材 Active CN1024389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7570 2010-07-12
JP2010-157570 2010-07-12
JP2010-166221 2010-07-23
JP2010166221 2010-07-23
JP2010198238 2010-09-03
JP2010-198238 2010-09-03
JP2010222084 2010-09-30
JP2010221994 2010-09-30
JP2010-221994 2010-09-30
JP2010-222084 2010-09-30
PCT/JP2010/071516 WO2012008064A1 (ja) 2010-07-12 2010-12-01 液体排出孔を備えた蓋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8916A true CN102438916A (zh) 2012-05-02
CN102438916B CN102438916B (zh) 2014-07-16

Family

ID=45469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3432.8A Active CN102438916B (zh) 2010-07-12 2010-12-01 具备液体排出孔的盖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39234B2 (zh)
CN (1) CN102438916B (zh)
WO (1) WO20120080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727A (zh) * 2014-02-17 2017-03-22 充电电池公司,贸易用名Rbc技术 具有自容加热材料的容器
CN106660686A (zh) * 2014-07-23 2017-05-1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盖体
CN113337195A (zh) * 2021-05-31 2021-09-03 石家庄市海燕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塑料用离型油、干拌速食碗盖的加工工艺及干拌速食碗盖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2080B2 (ja) * 2011-07-29 2015-05-07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缶株式会社 飲料容器
JP6003173B2 (ja) * 2012-02-14 2016-10-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蓋材
JP6119038B2 (ja) * 2012-10-26 2017-04-26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 包装容器
JP2014125263A (ja) * 2012-12-27 2014-07-07 Kyodo Printing Co Ltd 蓋材
JP6289209B2 (ja) * 2014-03-28 2018-03-07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剥離部付き蓋材の製造方法
US10549899B2 (en) 2015-04-17 2020-02-04 Sonoco Development, Inc. Retortable self-heating food container with air access structure
US9782946B2 (en) 2015-07-21 2017-10-10 Sonoco Development, Inc. Laminate structure with access openings
JP6589454B2 (ja) * 2015-08-17 2019-10-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包装材料及び包装容器の製造方法
JP7067469B2 (ja) * 2016-02-29 2022-05-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剥離可能積層体
JP2017178369A (ja) * 2016-03-30 2017-10-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容器
KR101960695B1 (ko) * 2018-05-30 2019-03-20 한국씨씨엘레이블 주식회사 컵라면 용기의 물 배출 기능을 가진 뚜껑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493834Y1 (ko) * 2020-10-05 2021-06-10 소윤섭 음료용기용 리드지
JP7410112B2 (ja) * 2021-12-22 2024-01-09 株式会社エフピコ 包装容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6879A (ja) * 2000-09-22 2002-04-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湯切り孔付き蓋材
JP2007131321A (ja) * 2005-11-10 2007-05-3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湯切り機能をもつ蓋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9278A (ja) * 1999-01-27 2000-08-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湯切り口付剥離性蓋材
JP4724977B2 (ja) * 2001-08-02 2011-07-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湯切り用蓋材
JP4231300B2 (ja) * 2002-06-03 2009-02-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蓋体
JP4369713B2 (ja) * 2003-09-05 2009-11-25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湯切り蓋材
JP2005104514A (ja) * 2003-09-30 2005-04-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排湯機能を有する蓋材
JP4611814B2 (ja) * 2005-06-16 2011-01-12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湯切付即席食品容器蓋材用ワニス
JP4750501B2 (ja) * 2005-08-04 2011-08-17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液体通過孔を形成可能な蓋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容器
JP5062610B2 (ja) * 2006-05-30 2012-10-31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液体通過孔を形成可能な蓋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容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6879A (ja) * 2000-09-22 2002-04-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湯切り孔付き蓋材
JP2007131321A (ja) * 2005-11-10 2007-05-3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湯切り機能をもつ蓋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727A (zh) * 2014-02-17 2017-03-22 充电电池公司,贸易用名Rbc技术 具有自容加热材料的容器
CN106535727B (zh) * 2014-02-17 2020-04-07 充电电池公司,贸易用名Rbc技术 具有自容加热材料的容器
CN106660686A (zh) * 2014-07-23 2017-05-1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盖体
TWI724992B (zh) * 2014-07-23 2021-04-21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蓋體
CN113337195A (zh) * 2021-05-31 2021-09-03 石家庄市海燕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塑料用离型油、干拌速食碗盖的加工工艺及干拌速食碗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08064A1 (ja) 2012-01-19
JPWO2012008064A1 (ja) 2013-09-05
CN102438916B (zh) 2014-07-16
JP6239234B2 (ja) 2017-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8916A (zh) 具备液体排出孔的盖材
US6959832B1 (en) Lid member for food container
CN102414089A (zh) 多功能调味品容器
US11414264B2 (en) Container for producing a beverage capsule and capsule thereof
CN103923580A (zh) 用于小吃食品包装的粘合涂料
JP5736878B2 (ja) 蓋材
US20200047448A1 (en) Container with skim coat layer for improved punctureability
JP2019034549A (ja) イージーピール性シーラントフィルムおよび包装体
JP5569056B2 (ja) 蓋材
WO2022264815A1 (ja) 複合フィルム、蓋材、及び内容物入り蓋付容器
JP6478716B2 (ja) 部分開封用積層体
JP7268304B2 (ja) Icチップ付き包装体
US20170267416A1 (en) A lid sheet, a method for manufacture, and a package
JP5838604B2 (ja) 蓋材
JP7275517B2 (ja) パウチ
JP4357897B2 (ja) シート状蓋体
JP6566710B2 (ja) ホットスポット付蓋材
JP7298303B2 (ja) 蓋付容器
JP4882530B2 (ja) シュリンク包装容器
JP2014125263A (ja) 蓋材
CN107107519A (zh) 用于由具有紧固到其上的可收缩膜的纸板坯料制作纸板容器的方法
JP6289209B2 (ja) 剥離部付き蓋材の製造方法
JP2008230121A (ja) 深絞り用積層シート、深絞り容器および包装容器
JP2014213932A (ja) 紙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524976A (zh) 成型容器用层叠体、成型容器及包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