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2160B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2160B
CN102202160B CN201010509867.1A CN201010509867A CN102202160B CN 102202160 B CN102202160 B CN 102202160B CN 201010509867 A CN201010509867 A CN 201010509867A CN 102202160 B CN102202160 B CN 1022021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entration
color material
total amount
concentration ratio
determining me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98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2160A (zh
Inventor
铃木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2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2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2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2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halftone scre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3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 to be reproduced, e.g. number of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46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a detected condition or state of the reproducing device, e.g. temperature or ink qua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69Selecting a particular reproducing mode from amongst a plurality of modes, e.g. paper saving or normal, or simplex or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76Inhibiting or interrupting a particular operation or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9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for displaying or indicating, e.g. a condition or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9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production of an electrostatic intermediate picture
    • H04N1/295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4Conversion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to a plurality of signals some of which represent particular mixed colours, e.g. for textile prin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Color Imag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确定出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前的浓度与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后的浓度之间的比。在确定出浓度比小于预定的第二量时,报告部件报告浓度比小于预定的第二量。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公知的图像处理装置基于被处理的图像数据来计算在打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时所使用的各颜色的墨量的估计值,然后在计算出的各颜色的墨量的估计值的总和超过预定值时发出通知(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088425)。
而且,已知图像处理方法基于通过图像处理终端输入的绘图命令或图像数据来执行图像处理,其中从绘图命令或图像数据中提取应该示警的待示警图像,然后在提取待示警图像时独立于待示警图像生成针对所提取出的待示警图像的警告图像(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26238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以上情形做出的,并且提供了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前的浓度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后的浓度之比;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浓度比是否小于预定的第二量;以及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比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报告所述浓度比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中,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可以计算以下任意一项: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浓度值的总量与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浓度值的总量之比的值;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面积与通过所述浓度变换部件未被变换的区域的面积之比的数值;或者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面积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浓度值小于变换前的浓度值的区域或浓度值为0%的区域的面积之比的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前的浓度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后的浓度之比;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浓度比是否小于预定的第二量;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比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提供警告;以及选择部件,在所述报告部件提供了所述警告时,该选择部件使用户选择是否执行图像形成。
附图说明
根据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示出打印服务器、打印机和客户端装置间的连接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打印服务器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打印机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像形成部的结构的视图;
图5是示出用于设置透明图像的形成条件的设置画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打印服务器所要执行的处理例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光栅数据生成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用于CMYK四色墨的总量限制处理的图;
图9是示出总量限制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概念图;
图10是示出针对图像形成区域内的像素所执行的总量限制处理的图;
图11是示出清透警告确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警告画面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清透警告确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打印机和客户端装置间的连接示例的图;以及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了旋转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客户端装置10和打印服务器12通过通信部件16相互连接。通信部件16可以是公共网络、互联网或诸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的缩写)或WAN(Wide AreaNetwork(广域网)的缩写)的网络。此外,通信部件16可以是无线通信部件或有线通信部件。打印机14通过或不通过通信部件16连接到打印服务器12。
客户端装置10产生图像形成信息,用于使打印机14形成图像,以将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到打印服务器12。图像形成信息采用页面描述语言进行描述,并且包括表示彩色图像的图像信息。
打印服务器12分析从客户端装置10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然后为各色调剂生成与在打印机14中基于图像形成信息而生成图像时所使用的图像形成材料(以下称为色调剂)的量相对应的每个像素的浓度值有关的图像数据(以下称为光栅数据)(即光栅图像处理RIP:raster imageprocessing),以向打印机14输出图像数据。
打印机14适于基于从打印服务器12输出的光栅数据,使用色调剂形成图像。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4使用黄(Y)色调剂、品红(M)色调剂、青色(C)色调剂和黑(K)色调剂来形成彩色图像。在本文中,这些颜色的色调剂被统称为彩色色调剂。如后文所述,打印机14被设置成使用形成透明图像的色调剂来形成叠加在彩色图像上的透明图像。在下文中,用于形成这种透明图像的色调剂被称为清透色调剂,而且,在使用清透色调剂来形成图像时所使用的光栅数据被称为清透光栅数据。顺便指出,在不需要区分彩色色调剂和清透色调剂的情况下,可以简单地称为色调剂。
图2是示出了打印服务器12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框图。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服务器12中,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的缩写)30、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缩写)31、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32、显示单元33、操作单元34、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的缩写)35、通信IF(Interface(接口)的缩写)36和IF(Interface(接口)的缩写)37通过总线38相互连接。
CPU 30适于执行存储在ROM 31或HDD 35中的程序,以控制打印服务器12的整体操作。ROM 31中存储了将要由CPU 30执行的程序,以及CPU 30进行处理所需的数据等。RAM 32用作工作存储器。此外,RAM 32还包括用于在其内存储RIP所生成的光栅数据的图像存储器的区域。
HDD 35中存储了将要由CPU 30执行的程序以及各种数据。此外,HDD 35内还预先存储了后文将会详述的第一总量限制值和第二总量限制值。
顺便指出,用于存储将要由CPU 30执行的程序的存储介质并不限于HDD 35或ROM 31。例如可使用软盘、DVD盘、磁光盘或USB(即Universal serial Bus Memory(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或者可以使用连接到通信部件16的另一设备的存储装置。
显示单元33例如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并且在CPU 30的控制下显示各种图像或消息等。操作单元34例如由键盘和鼠标等构成。用户通过操纵操作单元34来指定各种信息。
通信IF 36是用于通过通信部件16向/从另一设备发送/接收数据的接口。
IF 37是用于将打印服务器12连接到打印机14的接口。
上述客户端装置10具有与打印服务器12相同的结构。在本文中,在客户端装置10中将要由CPU执行的程序包括各种应用软件程序以及用于生成和发送上述图像形成信息的程序。
图3是示出了打印机14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框图。在本文中,将给出不通过通信部件16而连接到打印服务器12的打印机14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描述。
在打印机14中,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缩写)80、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缩写)81、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82、图像形成部83、IF(Interface(接口)的缩写)84和UI(User Interface(用户接口)的缩写)85通过总线86相互连接。
CPU 80执行存储在ROM 81中的程序(例如包括一种程序,其用于实现从打印服务器12接收光栅数据,并控制图像形成部83,以基于接收的光栅数据来形成图像),从而在整体上控制打印机14的操作。ROM 81中存储了将要由CPU 80执行的程序,以及CPU 80进行处理所需的数据等。RAM 82被用作工作存储器。
用于存储将要由CPU 80执行的程序的存储介质并不限于ROM 81。例如可使用软盘、DVD盘、磁光盘或USB存储器等。
图像形成部83适于基于从打印服务器12接收的光栅数据来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83的结构将在后文描述。
IF 84是用于将打印机14连接到打印服务器12的接口。
UI 85例如由包括位于显示器上的触摸板的触摸板显示器、操作按钮等构成。在UI 85上显示各种信息。此外,通过用户的操作,各种信息或设置被输入UI 85。
在本文中,除了上述结构之外,直接连接到通信部件16的打印机14还设置有用于将打印机14连接到通信部件16的通信IF。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像形成部83的结构的视图。
图像形成部83包括沿着图4中箭头a所指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42。此外,沿着中间转印带42的旋转方向a(即,处理方向)从上游至下游以串联的方式设置了用于形成透明图像的L图像形成单元20L、用于形成黄色图像的Y图像形成单元20Y、用于形成品红色图像的M图像形成单元20M、用于形成青色图像的C图像形成单元20C以及用于形成黑色图像的K图像形成单元20K。在本文中,L图像形成单元20L适于采用清透色调剂来形成透明图像。
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部83中的L图像形成单元20L、Y图像形成单元20Y、M图像形成单元20M、C图像形成单元20C以及K图像形成单元20K各包括感光体22L、22Y、22M、22C和22K;分别用于对感光体22L、22Y、22M、22C、22K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器24L、24Y、24M、24C和24K;曝光装置26L、26Y、26M、26C和26K,用于基于各光栅数据对充电后的感光体22L、22Y、22M、22C和22K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8L、28Y、28M、28C、28K,用于使清透色调剂、黄色调剂、品红色调剂、青色调剂、黑色调剂附着到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22L、22Y、22M、22C和22K进行显影;以及清洁器50L、50Y、50M、50C和50K,用于在一次转印之后清洁感光体22L、22Y、22M、22C和22K的表面,以去除转印后残留的废色调剂。
此外,图像形成部83包括:传送辊44,其以与中间转印带42的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旋转,以使得中间转印带42按照箭头a所指的方向行进;支撑辊46,其与传送辊44一起张紧地保持中间转印带42,并构成二次转印单元6;辅助辊52、54,其以与中间转印带42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随着传送辊44的旋转而旋转;转印辊48L,其将L图像形成单元20L形成的透明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外周面上;转印辊48Y,其将Y图像形成单元20Y形成的黄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外周面上;转印辊48M,其将M图像形成单元20M形成的品红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外周面上;转印辊48C,其将C图像形成单元20C形成的青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外周面上;以及转印辊48K,其将K图像形成单元20K形成的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外周面上。
转印辊48L、48Y、48M、48C和48K各适于以与中间转印带42的内周表面接触的方式旋转,以将已显影的透明图像、Y图像、M图像、C图像、K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上,并且按照转印辊48Y、48M、48C、48L和48K的顺序沿着中间转印带42的旋转方向a排列。转印辊48L、48Y、48M、48C和48K和连接到一次转印偏压电源,以接收预定电压。
此外还提供了片材容器70,片材容器70内容纳有作为记录介质并且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图像要被转印到其上的记录片材。箭头P指出了记录片材的传送路径。
二次转印单元6由支撑辊46和二次转印辊62构成。二次转印辊62被设置成与支撑辊46相对,并且在二次转印辊62和支撑辊46之间保持中间转印带42。二次转印辊62在旋转的同时将记录片材挤压到支撑辊46和中间转印带42的周面上,然后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二次转印辊62连接到二次转印偏压电源,以接收预定电压。
定影装置64设置在支撑辊46的下游,并包括温度较高的加热辊66和支撑辊68。在二次转印单元6中转印有图像的记录片材被保持在定影装置64中的加热辊66和支撑辊68之间。此时,色调剂溶融、凝固以被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定影后的记录片材被排出到排出单元71上。
虽然给出了使用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部的说明,但是色调剂图像也可直接转印到记录片材上而不通过中间转印带。
下面将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的流程进行说明。
操作打印服务器12的管理员将打印服务器12中警告功能预先设置为有效(开)和无效(关)。警告功能是基于经过后述的总量限制处理校正后的清透光栅数据来确定是否形成已发送图像形成信息的用户所期望的透明图像,然后在确定出不形成所期望的透明图像时,将警告通知给图像形成信息的传输源的客户端装置10,或者将警告通知显示单元33。
同时,用户指定将要在客户端装置10侧形成的彩色图像的形成,然后该指定由打印机驱动器等变换为采用页面描述语言表达的图像形成信息,从而以发送给打印服务器12。
可以在打印服务器12中设置用于基于接收的图像形成信息在图像上叠加地形成透明图像的形成条件。图5是示出了用于设置透明图像的形成条件的设置画面90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当在彩色图像上不叠加透明图像的情况下,将会指定“否”91。反之,当在彩色图像上叠加透明图像的情况下,将会指定“是”92。此外,当指定了“是”92时(即在彩色图像上叠加透明图像),其中在93指定叠加透明图像的区域。在本文中,通过指定以下选项中的任意选项,来指定叠加透明图像的区域(即其中实际上设置了清透色调剂的区域):
-整个区域
-有色区域
-无色区域
-照片
-图案
-专色/RGB/CMYK
-代替指定的版
在期望透明图像叠加在整个图像形成区域的情况下,指定“整个区域”。在期望透明图像叠加除白色区域以外在有色图像中的任何区域(即其中设置了任意CMYK色调剂的区域)的情况下,指定“有色区域”。在期望将透明图像叠加在白色区域(即,其中没有设置任何CMYK色调剂的区域)的情况下,指定“无色区域”。在期望将透明图像叠加在彩色图像中具有照片的区域的情况下,指定“照片”。
在期望根据在彩色图像中预先登记的图案来叠加透明图像的情况下,指定“图案”。这里,用户按下与“图案”相对应的设置按钮95,会显示所登记的图案的列表,然后选择图案,以根据该图案叠加透明图像。
在期望将透明图像叠加在彩色图像中设置了专色的区域中的情况下,指定“专色/RGB/CMYK”。顺便指出,用户按下与“专色/RGB/CMYK”相对应的设置按钮96,以显示用于指定专色名称、RGB各颜色的值或CMYK各颜色的值的指定画面,从而通过指定专色名称或各颜色的值,来指定专色。例如,在指定了红色(即R色)的情况下,则以R为100%、G为0%和B为0%的方式来指定数值。
在期望通过采用透明图像信息来替代用于形成CMYK中任意颜色的图像时所使用的图像信息来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指定“代替指定的版”。在用户指定“代替指定的版”的情况下,用户按下与“代替指定的版”相对应的设置按钮97,以显示用于指定CMYK中任意颜色的版(即光栅数据)的指定画面,以指定CMYK中的任意颜色。所指定颜色的光栅数据被替换为透明图像的光栅数据,从而实现了设置清透色调剂的区域。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透明图像叠加在彩色图像上的情况下,还指定要叠加的透明图像的浓度94。透明图像的浓度例如表示透明图像的网点面积率。在本文中,通过从0%~100%中进行选择,来指定实际设置了清透色调剂的区域的浓度.顺便指出,表示浓度的数值可以是灰度值。
在如上所述地指定了透明图像的形成条件之后,选择确认按钮98,将形成条件存储到预定的存储区,然后在此进行设置。反之,在如上所述地指定了透明图像的形成条件之后选择取消按钮99,将会取消所述指定。
客户端装置10中的打印机驱动器生成包含用于表示指定的彩色图像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形成信息,然后将该信息发送给打印服务器12。
当打印服务器12通过通信IF 36接收到图像形成信息时,打印服务器12中的CPU 30执行预定程序,使得接收的图像形成信息存储到RAM32或HDD 35中,然后执行图6所示的处理例程。
在步骤100中,读入图像形成信息。
在步骤102中,调用用于光栅数据生成处理的子例程。
图7是示出了光栅数据生成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200中,执行色彩转换处理。具体地,基于图像形成信息和透明图像的形成条件,根据打印机14的分辨率来生成CMYK各颜色的光栅数据和清透光栅数据。
接着,在步骤202中,针对CMYK各颜色的光栅数据,执行总量限制处理。
在当在打印机14中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时,色调剂总量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色调剂不能稳定地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因此,当另一记录片材以与在此状态下排出的记录片材交叠的状态被排出时,色调剂会附着到其他记录片材上,从而可能引起麻烦,例如记录片材间的颜色转移或相互附着。鉴于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执行用于在图像形成之前校正光栅数据的总量限制处理,以限制附着到记录片材上的色调剂的总量。
在步骤202的总量限制处理中,CMYK各颜色的浓度都被校正成以相同的比率减小,使得CMYK各颜色的光栅数据的每个像素总浓度不会超出第一预定上限值(下文中称为第一总量限制值)。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针对CMYK四种颜色的总浓度的第一总量限制值被设置为235%(参见图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总量限制值作为边界,不仅对CMYK四种颜色的总浓度超过第一总量限制值的像素进行校正,而且还在CMYK四种颜色的总浓度为预定值或更大值时(如图8所示),减小像素的CMYK各颜色的浓度,以对具有第一总量限制值或更小值的像素进行校正,从而防止色调急变。CMYK四种颜色的总浓度低于预定值的像素不作校正。
在完成CMYK各颜色的浓度的总量限制处理后,在下面的步骤204中执行清透光栅数据的总量限制处理。在本文中,在各个像素的在步骤202中的总量限制处理后的CMYK各色的光栅数据的浓度以及清透光栅数据的浓度值的总值(以下称为总值α)超过第二预定上限值(下文称为第二总量限制值)的情况下,以使总值α不超过第二总量限制值的方式校正(即减小)清透光栅数据的浓度。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总值α,第二总量限制值被设置为255%。由于第一总量限制值为235%,因此当清透光栅数据的浓度为20%或以上时,在被指定为设置清透色调剂的区域的区域中,校正后的清透光栅数据的浓度变为最低20%或以上。
顺便指出,清透光栅数据的总量限制处理不同于CMYK光栅数据。通过采用第二总量限制值作为边界,来减小超出边界的清透色调剂的量。在本文中,在总值α没有超过第二总量限制值的情况下,不校正清透色调剂的浓度。
图9是示出了在步骤202和204中执行的总量限制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概念图。如图9所示,在校正前CMYK各色的色调剂浓度的总值为300%而清透色调剂的浓度为100%的情况下,当CMYK各色的色调剂浓度的总值通过步骤202中的总量限制处理被校正为235%时,清透色调剂的浓度通过减小(235+100)-255=80%而被校正为20%。
通过步骤202和步骤204中的处理,要在图像形成区域内形成的图像的各个像素的CMYK和清透色调剂的总浓度变为255%或更低。
对于各光栅数据,不仅是总量限制处理后的光栅数据而且总量限制处理前的光栅数据都不会被擦除,而是存储在HDD 35等中。总量限制处理后的各光栅数据被设置为输出数据,以输出到打印机14。
如图10所示,针对位于图像形成区域内的坐标中的每个像素,存储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CMYK各颜色的色调剂的浓度(OrgCMYK[X,Y])、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CMYK各颜色的色调剂的浓度(PrtCMYK[X,Y])、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色调剂的浓度OrgClear[X,Y]以及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清透色调剂的浓度PrtClear[X,Y]。
第一总量限制值和第二总量限制值可以预先设置并存储在各打印机14中,或者由用户在每次图像形成时设置,以连同图像形成信息一起发送给打印服务器12。
在步骤206中确定警告功能是否开启。当在步骤206中确定出警告功能关闭时,结束子例程,然后控制返回图6所示的主例程。反之,当在步骤206中确定出警告功能开启时,在步骤206中执行清透警告确定处理。
图11是示出清透警告确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300中,将OrgTotal、PrtTotal、X、Y各设置成0。在本文中,OrgTotal是关于累积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光栅数据所表示的各像素的浓度的变量;PrtTotal是关于累积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清透光栅数据所表示的各像素的浓度的变量;而X和Y表示在图像形成区域中各像素的坐标。
在步骤302中,位于坐标(X,Y)处的像素的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色调剂的浓度OrgClear[X,Y]被加到OrgTotal中,以设置OrgTotal。此外,位于坐标(X,Y)处的像素的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清透色调剂的浓度PrtClear[X,Y]被加到PrtTotal中,以设置PrtTotal。并且X加1。
在步骤304中,确定X是否超过最大值X_MAX。当确定出X未超过最大值X_MAX时,控制返回步骤302,然后重复上述处理。反之,当确定出X超过最大值X_MAX时,在步骤306中将X设为0,然后Y加1。控制前进到步骤308,在步骤308确定Y是否超过最大值Y_MAX。当在步骤308确定出Y未超过最大值Y_MAX时,控制前进到步骤302,然后重复上述处理。反之,当在步骤308中确定出Y超过最大值Y_MAX时,控制前进到步骤310。
换句话说,通过步骤302到步骤308的处理,得到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光栅数据的各像素的总浓度以及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清透光栅数据的各像素的总浓度。
在步骤310中计算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清透光栅数据的各像素的总浓度相对于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光栅数据的各像素的总浓度的比(PrtTotal/OrgTotal)。然后,确定计算出的比是否小于预定阈值AmountLimit。
当步骤310中的确定为肯定时,确定出不形成用户期望的透明图像。此后,在步骤312中在表示警告的标记ClearWarning中设置真(TRUE)。控制从该子例程返回图7所示的子例程。反之,当步骤310中的确定为否定时,确定出形成用户所期望的透明图像。此后,在步骤314中在表示警告的标记ClearWarning中设置假(FALSE)。控制从该子例程返回图7所示的子例程。
此后,在图7的步骤210中,参照表示警告的标记ClearWarning来确定是否存在警告。在本文中,当表示警告的标记ClearWarning为真时,确定出存在警告。反之,当表示警告的标记ClearWarning为假时,确定出不存在警告。
当在步骤210中确定出存在警告时,在步骤212中在打印服务器12的显示单元33上显示警告画面。
图12是示出警告画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标号501指代表示不形成用户所期望的透明图像的消息。此外,标号502代表在步骤310中与阈值相比较的值PrtTotal/OrgTotal。
用户参照警告501和502通过利用操作单元34来指定图像形成是停止还是执行。当指定停止图像形成时,在警告画面上选择标号503所指的“停止图像形成”。反之,当指定执行图像形成时,在警告画面上选择标号504所指的“执行图像形成”。
当用户选择了标号504所指的“执行图像形成”时,进一步确定是仅形成CMYK彩色图像而不形成任何透明图像,还是在彩色图像上叠加形成透明图像。在仅形成CMYK彩色图像而不形成任何透明图像的情况下,用户指定标号505所指的“没有清透色调剂的图像形成”。反之,当在彩色图像上叠加形成透明图像的情况下,用户不指定标号505所指的“没有清透色调剂的图像形成”。
在指定了标号505所指的“没有清透色调剂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是否执行添印。在本文中,添印表示例如通过在图像形成后从图像形成部83中的排出单元71取出记录片材并再次将记录片材放入片材容器70中,从而叠加形成透明图像。在执行添印的情况下,选择标号506所指的“指定添印”。反之,在不执行添印的情况下,不选择标号506所指的“指定添印”。在执行添印的情况下,使用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光栅数据。
当用户结束指定以选择关闭按钮507时,表示通过503到506所指定的内容的指定信息被存储在打印服务器12的HDD 35中。
在完成指定信息的指定之后,打印服务器12基于图7的步骤214中的指定信息来确定是否执行图像形成。当步骤214中的确定为否定时,在步骤216中删除上面产生的总量限制处理之前和之后的光栅数据,然后,控制从该子例程返回到图6所示的主处理例程。
反之,当步骤214中的确定为肯定时,控制前进到步骤218。在步骤218中参照接收的指定信息,确定是否去除清透色调剂(即透明图像是否叠加在彩色图像上)。当步骤218中的确定为肯定时,在步骤220中,从上述输出数据中删除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清透光栅数据。
当步骤218的确定为否定时,用户想要通过使用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各光栅数据来在彩色图像上叠加形成透明图像,然后控制从该子例程返回图6所示的主处理例程,同时保持输出数据的设置。
在步骤220之后,在步骤222中确定是否指定了添印。当步骤222中的确定为肯定时,在步骤224中将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光栅数据设置为用于添印的数据,然后控制从该子例程返回图6所示的主处理例程。反之,当步骤222中的确定为否定时,控制从子例程原样返回图6所示的主处理例程。
此后,在图6所示的步骤104中确定图像形成是否被停止。此时,当在图7所示的步骤210中得到肯定的确定之后,基于用户指定的信息确定是否形成图像。当步骤210中的确定为否定时,在步骤104中作出否定的确定。
当步骤104中的确定为肯定时,结束处理例程且不向打印机14输出光栅数据。因此,不执行图像形成。反之,当步骤104中的确定为否定时,在步骤106中,将被设置为输出数据的光栅数据输出到打印机14,然后,由打印机14形成图像。
接着,在步骤108中确定是否指定了添印。在图7所示的步骤210中得到肯定的确定之后,基于用户所指定的信息确定是否指定了添印。当在步骤210中得到否定的确定时,在步骤108中作出否定的确定。
当在步骤108中得到肯定的确定时,在步骤110中将被设置为用于添印的数据的光栅数据输出到打印机14,然后执行添印。反之,在步骤108中得到否定的确定的情况下,控制跳过步骤110,然后处理例程结束。
尽管在图11中确定了PrtTotal/OrgTotal是否小于预定阈值AmountLimit,但是可以确定OrgTotal/PrtTotal是否大于预定阈值AmountLimit_2。
另选地,代替图11所示的清透警告确定处理的子例程,执行图13所示的子例程。
在步骤320中,将变量(ClearArea、FullArea、X、Y)设置为0。
在步骤322中,确定位于坐标(X,Y)处的像素的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色调剂的浓度OrgClear[X,Y]是否大于0。当步骤322中的确定为肯定时,在步骤324中将ClearArea加1。
在步骤326中,确定位于坐标(X,Y)处的像素的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色调剂的浓度OrgClear[X,Y]是否等于位于该坐标(X,Y)处的像素的总量限制处理之后的清透色调剂的浓度PrtClear[X,Y]。当步骤326中的确定为肯定时,在步骤328中将FullArea加1。
当步骤322中的确定为否定并且步骤328中的处理结束时,控制前进到步骤330。在步骤330中,X加1。
在步骤332中,确定X是否超过最大值X_MAX。当该确定为否定时,控制返回到执行步骤322中的处理,然后重复上述处理。反之,当在步骤332中确定出X超过了最大值X_MAX时,在步骤334中将X设置为0而Y加1。然后控制前进到步骤336,在步骤336中确定Y是否超过最大值Y_MAX。当在步骤336中确定出Y没有超过最大值Y_MAX时,控制返回步骤332,然后重复上述处理。反之,当在步骤336中确定出Y超过了最大值Y_MAX时,控制前进到步骤338。
换句话说,在从步骤322到步骤336的处理中,累积基于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光栅数据形成的透明图像的区域(即其中清透色调剂的浓度大于0的区域)内的像素的数量(ClearArea),以及基于总量限制处理之前的清透光栅数据形成的透明图像的区域(即其中清透色调剂的浓度大于0的区域)内的、通过像素总量限制处理浓度未被校正的像素的数量(FullArea)。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获得像素的数量作为面积。
在步骤338中,确定FullArea/ClearArea是否小于预定阈值AreaLimit。
在步骤338中得到肯定的确定的情况下,确定出不形成用户所期望的透明图像。在步骤340中,在表示警告的标记ClearWarning中设置真(TRUE),并控制返回图7所示的子例程。反之,在步骤338中得到否定的确定的情况下,确定出形成用户所期望的透明图像。在步骤342中,在表示警告的标记ClearWarning中设置假(FALSE),然后控制从该子例程返回图7所示的子例程。
尽管在图13所示的步骤338中确定FullArea/ClearArea是否小于预定阈值AreaLimit,但是还可确定ClearArea/FullArea是否大于预定阈值AreaLimit_2。
此外,尽管在图13中确定采用了对通过总量限制处理浓度未被校正的像素数进行计数所获得的结果,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确定可以采用对通过总量限制处理校正后的浓度变得小于校正前的浓度的区域内的像素数(DecArea)进行计数所获得的结果。
具体地,例如可使用变量DecArea替代变量FullArea。在步骤326中得到否定的确定的情况下,求DecArea的总和。反之,在步骤326中得到肯定的确定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328中的处理。在步骤338中确定DecArea/ClearArea是否大于预定阈值AreaLimit_3。
此外,虽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被指定为设置清透色调剂的区域内即使经过总量限制处理,清透色调剂的浓度也不能变得小于20%,但是也可以不进行这样的设置,也即是说,经过总量限制处理,浓度可以为0%。在此情况下,确定可采用对浓度即使在总量限制处理前超过0%但是经过总量限制处理变为0%的像素数(ZeroArea)进行计数的结果。
具体地,例如,可以使用变量ZeroArea替代图13所示的变量FullArea,此外,代替步骤326中的处理,执行确定PrtClear[X,Y]是否等于0的处理。在这里得到肯定的确定的情况下,代替在步骤328中的处理,求ZeroArea的总和。而且,在步骤338中确定ZeroArea/ClearArea是否大于预定阈值AreaLimit_4。
虽然给出了打印服务器12执行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处理例程等的示例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不设置打印服务器12,打印机14连接到通信部件16,以与各客户端装置10进行通信,如图14所示。打印机14可具有打印服务器12的功能,并且打印机14的CPU 80还可以执行上述处理例程的程序(其中程序可以存储在ROM 81中),使得可以执行上述处理例程。
而且,图像形成部83不限于上述串联系统的配置。如图15所示,例如可以使用包括旋转显影装置140的图像形成部400。
感光体401通过马达在箭头A所指的方向上旋转。绕感光体401设置有充电辊408、曝光装置409、显影单元410、一次转印单元402以及清洁装置411。
充电辊408适于对感光体401的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409被设计为基于图像数据用激光束对感光体401的充电后的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410在周向上设置有使用Y、M、C和K颜色的色调剂的显影装置410Y、410M、410C和410K以及使用清透色调剂的显影装置410L。显影装置410Y、410M、410C、410K和410L使用Y、M、C和K色调剂和清透色调剂对形成在感光体40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显影时,显影单元410通过马达在箭头R所指的方向上旋转,并且以所涉及的显影装置面对在感光体40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方式定位。
在感光体401上显影后的各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装置402顺序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3上,然后相互叠加。带清洁器416设置在中间转印带403中,因此,通过清洁刮板,刮掉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03上的色调剂。
由引入辊419或420从记录片材盒417或418引入传送路径的记录片材被辊对421、422、423传送到二次转印装置404中的转印位置。在转印位置处,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03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片材上,然后由定影装置424进行热定影,如此排出到排出装置425上或主装置顶部上。
上述图像形成部400还可以被用作在合成图像上形成透明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上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
虽然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的处理是根据来自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光栅数据生成处理和清透警告确定处理所得出的确定,通过软件来执行的,但是也可采用硬件来执行该处理。

Claims (8)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前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后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比;
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浓度比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二量;以及
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比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报告所述浓度比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浓度值的总量与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浓度值的总量之比的值。
3.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面积与通过所述浓度变换部件未被变换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区域的面积之比的数值,
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数值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二量;以及
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数值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报告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数值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
4.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面积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浓度值小于变换前的浓度值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区域之比的值或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面积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浓度值为0%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区域的面积之比的值,
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值是否小于预定的第二量;以及
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值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报告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值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前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后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之比;
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浓度比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二量;
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比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提供警告;以及
选择部件,在所述报告部件提供了所述警告时,该选择部件使用户选择是否执行图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
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浓度值的总量与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浓度值的总量之比的值。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面积与通过所述浓度变换部件未被变换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区域的面积之比的数值;
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数值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二量;
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数值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提供警告;以及
选择部件,在所述报告部件提供了所述警告时,该选择部件使用户选择是否执行图像形成。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色材总量确定部件,该色材总量确定部件确定在采用多种色材形成图像时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是否大于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变换部件,在确定出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大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并且所述多种色材中包括透明色材时,该浓度变换部件变换所述透明色材的浓度,使得所述多种色材的总量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一量;
浓度比计算部件,该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图像数据的面积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浓度值小于变换前的浓度值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区域之比的值或表示在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前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面积与所述浓度变换部件进行变换之后浓度值为0%的所述透明色材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区域的面积之比的值;
浓度比确定部件,该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值是否小于预定的第二量;
报告部件,在所述浓度比确定部件确定出所述浓度比计算部件计算出的所述值小于所述预定的第二量时,该报告部件提供警告;以及
选择部件,在所述报告部件提供了所述警告时,该选择部件使用户选择是否执行图像形成。
CN201010509867.1A 2010-03-23 2010-10-13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2021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6843 2010-03-23
JP2010066843A JP5434729B2 (ja) 2010-03-23 2010-03-23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2160A CN102202160A (zh) 2011-09-28
CN102202160B true CN102202160B (zh) 2015-07-22

Family

ID=44656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9867.1A Active CN102202160B (zh) 2010-03-23 2010-10-13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56681B2 (zh)
JP (1) JP5434729B2 (zh)
CN (1) CN1022021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7043B2 (ja) * 2008-02-12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記憶媒体、プログラム
JP5863407B2 (ja) * 2010-12-08 2016-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00048B2 (ja) * 2011-03-18 2016-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56255B2 (ja) * 2011-09-16 2017-0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制御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15224B2 (ja) * 2012-02-09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928051B2 (ja) * 2012-03-2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出力方法
EP2951021B1 (en) * 2013-01-31 2022-06-22 HP Scitex Ltd Printer and image processing
JP2014199984A (ja) * 2013-03-29 2014-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206018B2 (ja) 2013-09-10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6322557B2 (ja) * 2014-11-27 2018-05-0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116918B2 (ja) * 2017-12-27 2022-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印刷物
JP2019074767A (ja) * 2019-02-12 2019-05-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設定装置、その設定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アコート設定方法
JP7484508B2 (ja) * 2020-07-08 2024-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印刷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0416A (ja) * 1993-12-13 1995-07-04 Fuji Xerox Co Ltd 自動色検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604623B2 (ja) * 2004-09-22 2011-01-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6262384A (ja) 2005-03-18 2006-09-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4732031B2 (ja) * 2005-06-30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7926933B2 (en) * 2005-12-27 2011-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5212886B2 (ja) * 2006-12-28 2013-06-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4471021B2 (ja) * 2007-09-14 2010-06-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カラー印刷制御装置、カラー印刷制御方法、およびカラー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197043B2 (ja) * 2008-02-12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記憶媒体、プログラム
JP5111222B2 (ja) * 2008-04-25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111227B2 (ja) * 2008-05-02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97572A (ja) 2011-10-06
US20110235062A1 (en) 2011-09-29
US8456681B2 (en) 2013-06-04
CN102202160A (zh) 2011-09-28
JP5434729B2 (ja) 201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2160B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96351B (zh) 控制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控制方法
JP45505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76819A (ja) トナー消費量算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消費量算出方法
JP58367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71186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101176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3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2769A (ja) 画像検品システム及び画像検品装置
JP58107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335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量算出方法
JP20070178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59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43337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1866123B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JP2007043596A (ja) 画像印刷装置、画像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20065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193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消費量の算出方法
JP200524204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247955A (ja) 画像印刷装置、画像印刷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4237657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る課金処理方法
JP2005121993A (ja) 多色画像記録装置
JP20052749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059628A (ja)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9582A (ja) 回収情報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の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