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0570A - 基于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基于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0570A
CN101970570A CN2007800380761A CN200780038076A CN101970570A CN 101970570 A CN101970570 A CN 101970570A CN 2007800380761 A CN2007800380761 A CN 2007800380761A CN 200780038076 A CN200780038076 A CN 200780038076A CN 101970570 A CN101970570 A CN 101970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graft
copolymer
component
mi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80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0570B (zh
Inventor
M·佩佩斯
K·米尔巴赫
M·亨莱因
M·绍尔
K·米图拉
S·厄皮恩
D·R·苏维尔
N·尼森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eos Styrolution Ludwigshafen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ASF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F SE filed Critical BASF SE
Publication of CN101970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0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0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05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23/00 - C08L53/00
    • C08L55/02ABS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CTREATMENT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RUBBERS
    • C08C1/00Treatment of rubber latex
    • C08C1/02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rubber latex before or during concentration
    • C08C1/065Increasing the size of dispersed rubber particles
    • C08C1/07Increasing the size of dispersed rubb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gglomerating agent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7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 C08F27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on to polymers of conjugated dienes
    • C08F279/04Vinyl aromatic monomers and nitriles as the only 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6/00Post-polymerisation treatments
    • C08F6/14Treatment of polymer emulsions
    • C08F6/22Coagul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L25/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12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unsaturated nitri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0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ic acid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1/00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1/06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热塑性ABS模塑组合物的方法,此方法的基础是从丙烯腈和苯乙烯通过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制备热塑性共聚物A,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通过乳液聚合制备由接枝基底(B1)和接枝壳(B2)组成的接枝共聚物B,然后将热塑性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以及任选的其它组分K和/或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混合。

Description

基于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性能的基于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ABS)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本发明还涉及制备热塑性ABS模塑组合物的方法及其用途。本发明还涉及模制品、箔和涂料,它们可以从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生产,以及它们的用途。
数十年来已经知道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可以通过经由引入橡胶来改性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来制备。例如,这能通过苯乙烯和丙烯腈在橡胶存在下进行接枝共聚而实现,也随后将这种接枝共聚物与单独制备的聚合物基体共混,所述聚合物基体可以例如由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或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组成。
EP-A 0022200描述了制得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含有由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的共聚物基体,并且含有由橡胶胶乳、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先使用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聚丁二烯胶乳。然后,这种橡胶胶乳进行聚集,这用于扩大橡胶粒子。这种聚集可以例如通过橡胶胶乳与由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乳液反应进行。然后使用引发剂通过已聚集的橡胶胶乳与苯乙烯和丙烯腈反应来制备接枝橡胶。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橡胶粒子的尺寸对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的物理性能有显著影响。出于生产技术的原因,证明有利的是从制备橡胶粒子尺寸小的橡胶胶乳开始,并在随后的步骤中经由聚集工艺扩大橡胶粒子的粒径。但是,聚集步骤的一个困难是所得的分散体通常不仅含有所需的聚集产物,而且含有未聚集的粒子,而且有时还凝结非常大的粒子。
这种凝结对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的机械性能有不利影响。当凝结物被除去时,有时导致显著的材料损失。此外,希望达到具有所需粒径(或多个粒径)的粒子的最大产率,这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是特别重要的。
EP-A 077038描述了在含有酸基团的胶乳的分散体的存在下聚集已分散的橡胶,并且在中性电解质的存在下进行。因为聚集胶乳含有自由的酸基,所以聚集必须在非酸性pH值下进行。此方法的一个缺点是聚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pH值变化的影响,所以必须非常精确地保持pH值以获得可重现的结果。
EP-A 1305345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描述了另一种聚集丁二烯橡胶的方法,其中在碱性电解质的存在下进行聚集,例如在氢氧化钾的存在下。
EP-A 0714941描述了一种机械聚集橡胶粒子的方法,但是不能在没有高成本的情况下在工业规模上实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制备ABS模塑组合物的完整方法,其中此方法的各个步骤必须彼此匹配,使得它们即使在大工业规模的情况下也能以低成本实施。另外,希望此完整方法能在技术上简单地实施,并且能重复地获得具有改进的性能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特别重要的是橡胶胶乳的制备、橡胶粒子的聚集方法以及随后的接枝共聚,以及潜在的与其它共聚物的共混。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改进的方法,此方法能聚集橡胶粒子并允许可重现地制备具有所需粒子尺寸分布的橡胶粒子,同时在大规模工业工艺中能节省昂贵的原料。因为已聚集的橡胶胶乳对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有显著影响,所以十分需要改进的聚集橡胶粒子的方法。
本发明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本质上是基于橡胶胶乳,尤其是丁二烯胶乳,并且基于其它能以低成本获得的单体,尤其是丙烯腈、苯乙烯和/或甲基苯乙烯。
本发明的模塑组合物首先含有40-80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基本由丙烯腈、苯乙烯和/或α-甲基苯乙烯组成);另外含有20-60重量%的接枝橡胶B,接枝橡胶B是由接枝基底(B1)和接枝壳(B2)组成的。模塑组合物可以另外含有0-10重量%的其它组分(K)。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的方法,其中:
a)通过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制备热塑性共聚物A,
b)通过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乳液聚合而制备接枝共聚物B,和
c)将热塑性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以及任选的其它组分K和/或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混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含有热塑性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以及任选的其它组分K。所述模塑组合物优选含有:
A:40-80重量%的从以下组分获得的热塑性共聚物A:
(A1):基于共聚物A计的20-31重量%的丙烯腈,和
(A2):基于共聚物A计的69-80重量%的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或由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组成的混合物,
B:20-60重量%的接枝共聚物B,其基本上从以下组分制备:
(B1):基于接枝共聚物B计的55-70重量%的接枝基底(B1),
其可以经由以下组分的反应获得:
(B11):基于接枝基底B1计的0-10重量%的苯乙烯,
(B12):基于接枝基底B1计的9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
(B13):基于接枝基底B1计的0.01-5重量%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
其中(B11)+(B12)+(B13)的总和准确地是100重量%;和
(B2):基于接枝共聚物B计的30-45重量%的接枝壳,其可以通过接枝基底B1与以下组分的混合物反应获得:
(B21):基于接枝壳(B2)计的75-80重量%的苯乙烯,和
(B22):基于接枝壳(B2)计的20-25重量%的丙烯腈,其中由接枝基底B1和接枝壳B2组成的总和准确地是100重量%;和
 K:0-5重量%的其它组分K,
其中由热塑性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和其它组分K组成的总和准确地是100重量%。
共聚物基体A优选从组分丙烯腈和苯乙烯和/或α-甲基苯乙烯通过本体聚合或在一种或多种溶剂的存在下制备。优选摩尔质量Mw为50,000-300,000g/mol的共聚物A,其中摩尔质量Mw能通过例如光散射法在四氢呋喃中检测(带有UV检测的GPC)。
共聚物基体A可以特别含有:
(Aa)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其由基于(Aa)计的69-80重量%的苯乙烯和20-31重量%的丙烯腈制备,或
(Ab)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其由基于(Ab)计的69-80重量%的α-甲基苯乙烯和20-31重量%的丙烯腈制备,或
(Ac)共聚物基体(Aa)和共聚物基体(Ab)的混合物。
共聚物基体A也可以通过丙烯腈、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的共聚获得。
共聚物基体A的数均摩尔质量(Mn)优选是15,000-100,000g/mol(通过带有UV检测的GPC检测)。共聚物基体A的粘度(Vz)例如是50-120ml/g(按照DIN 53726于25℃在DMF中的0.5重量%溶液中检测)。共聚物基体A可以通过本体聚合制备,或通过溶液聚合在例如甲苯或乙基苯中制备,例如按照在Kunststoff-Handbuch(塑料手册),Vieweg-Daumiller,第V卷,[聚苯乙烯],Carl-Hanser-Verlag,Munich 1969,第122页第12行起的方法进行。
接枝共聚物组分B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且基本上由基于B计的55-70重量%的接枝基底(B1)和30-45重量%的接枝壳(B2)组成,其中重量%的数据总是基于组分B的总重量计。
接枝基底(B1)可以例如通过0-10重量%的苯乙烯和90-100重量%的丁二烯以及0.01-5重量%的辅助组分反应获得,其中重量%的数据是基于接枝基底(B1)计的。
接枝壳(B2)可以通过75-80重量%的苯乙烯和20-25重量%的丙烯腈以及0.01-5重量%的辅助组分在接枝基底(B1)的存在下反应获得,其中重量%的数据是基于接枝壳B2计的。
热塑性模塑组合物优选含有至少一种具有20-80重量%橡胶含量的热塑性接枝聚合物B。所述模塑组合物也可以含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接枝聚合物。为了制备接枝聚合物B,优选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特别是含有有机过氧化物和至少一种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
所用的有机过氧化物优选包含选自以下的化合物:过氧化二叔丁基、氢过氧化枯烯、氢过氧化叔丁基、氢过氧化对烷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所用的还原剂一般含有至少一种具有还原作用的水溶性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接枝共聚物B的制备使用含有以下组分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选自氢过氧化枯烯、氢过氧化对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052
烷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中的有机过氧化物;以及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的还原剂:亚磺酸的盐,亚硫酸的盐,连二硫酸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抗坏血酸,以及它们的盐,Rongalit C(甲醛合次硫酸氢钠),单-和二-羟基丙酮,糖,亚铁盐,亚锡盐,以及钛(HI)盐。
优选的是,进行乳液聚合以制备接枝共聚物B,并且使用含有氢过氧化枯烯、右旋糖和亚铁盐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优选一起使用氢过氧化枯烯和枯烯,其比率优选是20∶1至约1∶10。优选在接枝聚合期间连续地加入氢过氧化枯烯,特别是以氢过氧化枯烯与枯烯的混合物的形式。
优选的是,进行乳液聚合以制备接枝基底(B1),并且使用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
如上所述,共聚物A优选由单体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或由单体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或由单体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但是,原则上也可以使用含有其它单体单元的聚合物基体。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用于制备接枝基底(B1)或用于改变接枝基底(B1)的粒径分布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含有至少一种由丙烯酸C1-C12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C1-C12烷基酯和选自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正丁基丙烯酰胺或马来酰胺中的极性共聚单体组成的共聚物。在这里已经证明特别成功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是由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C)。这种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含有例如至少一种由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92-98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2-8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C)。
优选的是共聚物(C)由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93-97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3-7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组成。
这种聚集共聚物(C)优选以水分散液的形式使用,这是一种作为聚集胶乳的公知形式。
优选的是,接枝共聚物B的制备从具有带两个最大值的双模态粒径分布的已聚集的接枝基底开始,这些最大值首先在80-120nm的粒径范围内和另外在350-550nm的粒径范围内。
合适的制备接枝共聚物B的方法例如是乳液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或本体聚合,并且这里接枝共聚物B优选通过含水自由基乳液聚合制备。WO-A 2002/10222、DE-A 2826925以及EP-A 022200特别描述了合适的聚合方法。
例如,接枝基底(B1)可以通过自由基引发的含水乳液聚合制备,其中使用在含水反应介质中的一部分单体作为初始进料,并在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之后加入其余残余量的单体,任选地在含水反应介质中。也可以使用在含水反应介质中的至少一部分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和任选的其它助剂作为初始进料,使所得的含水反应介质达到聚合温度,并在此温度将单体加入含水反应介质。这种进料也可以是混合物的形式,例如含水单体乳液的形式。
此反应是通过水溶性或油溶性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引发的,例如无机或有机的过氧化物(例如过氧二硫酸盐或过氧化苯甲酰),或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的帮助下进行。优选在接枝基底(B1)的制备中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基于单体的总量计,自由基引发剂的用量一般是0.01-5重量%,优选0.1-3重量%,特别优选0.2-1.5重量%。
本发明还提供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含有一种或多种选自以下的组分作为其它组分(K):分散剂(DA),缓冲物质(BS),分子量调节剂(MR),填料(F),以及添加剂(D)。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制备接枝基底B1中使用的自由基引发剂包含过氧二硫酸盐,特别是过氧二硫酸钾(pps),以及其它辅助组分。可以特别使用缓冲剂(例如碳酸氢盐)和硬脂酸钾作为皂。
所用的分子量调节剂(MR)可以例如包含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其可以在制备橡胶胶乳的过程中连续地加入或在各个点加入。添加调节剂的方式会对最终产物的性能有影响。
为了所述聚合方法的目的,也使用分散剂(DA),其不仅能保持单体液滴,而且能保持在分散体中在含水介质中形成的聚合物粒子,从而确保所制得的含水聚合物分散体是稳定的。可以使用的分散剂(DA)不仅是通常用于进行自由基含水乳液聚合的保护胶体,而且是可商购的乳化剂。合适的保护胶体的例子是聚乙烯醇、聚亚烷基二醇、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碱金属盐,以及明胶衍生物。合适的保护胶体的例子是含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磺酸和/或4-苯乙烯磺酸的共聚物,以及它们的碱金属盐。
其它合适的保护胶体是含有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己内酰胺、N-乙烯基咔唑、1-乙烯基咪唑、2-乙烯基咪唑、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带氨基的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和/或甲基丙烯酰胺的均聚物和共聚物。Houben-Weyl,Methodender organischen Chemie[有机化学方法],XIV/1卷,MakromolekulareStoffe[大分子物质],Georg-Thieme-Verlag,Stuttgart,1961,第411-420页详细描述了其它合适的保护胶体。
当然,也可以使用由保护胶体和/或乳化剂组成的混合物。所用的分散剂通常仅仅含有乳化剂,其分子量与保护胶体的分子量不同,通常低于1000。它们可以是阴离子性、阳离子性或非离子性的。如果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则各组分当然必须能彼此相容。阴离子性乳化剂一般能彼此相容且与非离子乳化剂相容。
这也适用于阳离子乳化剂,而阴离子和阳离子乳化剂大多数不能彼此相容。Houben-Weyl,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有机化学方法],XIV/1卷,Makromolekulare Stoffe[大分子物质],Georg-Thieme-Verlag,Stuttgart,1961,第192-208页公开了合适乳化剂的综述。根据本发明,乳化剂特别用作分散剂,例子是阴离子性、阳离子性或非离子性的表面活性剂。熟知的非离子性乳化剂的例子是乙氧基化的单-、二-和三-烷基苯酚以及乙氧基化脂肪醇。常用的阴离子性乳化剂的例子是以下物质的碱金属盐和铵盐:烷基硫酸盐(烷基:C8-C12),乙氧基化链烷醇的硫酸半酯(烷基:C12-C18),乙氧基化烷基酚(烷基:C4-C12),以及烷基磺酸(烷基:C12-C18)。
合适的阳离子乳化剂一般是带有C6-C18烷基或带有烷基芳基或带有杂环基团的伯、仲、叔或季铵盐,吡啶鎓盐,咪唑鎓盐,恶唑鎓盐,吗啉鎓盐,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081
鎓盐,硫鎓盐,以及磷鎓盐。例如,可以提到十二烷基乙酸铵,或各种2-(N,N,N-三甲基铵)乙基烷烃的相应的硫酸盐、硫酸氢盐或乙酸盐,N-十六烷基吡啶鎓硫酸盐,以及N-十二烷基吡啶鎓硫酸盐。乳化剂和保护胶体也可以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
优选用作分散剂的乳化剂的总用量有利地是0.005-5重量%,优选0.01-5重量%,特别是0.1-3重量%,总是基于总单体浓度计。代替乳化剂或除了乳化剂之外另外使用时,用作分散剂的保护胶体的总用量一般是0.1-10重量%,优选0.2-7重量%,总是基于总单体浓度计。但是,使用的分散剂优选包含阴离子性和/或非离子性的乳化剂,特别优选阴离子性乳化剂。
在聚合中可以使用的其它聚合助剂是常规的缓冲物质(BS),其能建立优选6-11的pH值,例子是碳酸氢钠和焦磷酸钠;以及0-3重量%的分子量调节剂(MR),例如硫醇、萜品油或二聚的α-甲基苯乙烯。缓冲物质也可以具有络合作用。
聚合反应可以在0-170℃的范围内进行。所用的温度一般是40-120℃,通常是50-110℃,优选60-110℃。
任选地,自由基引发的水乳液聚合也可以在聚合物种子的存在下进行,例如聚合物种子的存在量是0.01-3重量%,优选是0.03-2重量%,通常是0.04-1.5重量%,在每种情况下基于单体的总量计。特别当要通过自由基水乳液聚合制备的聚合物粒子的粒径按照受控的方式设定时,可以使用聚合物种子,参见US-A 2,520,959和US-A 3,397,165。
按照上述方式制备的聚合物(B1)适合作为接枝基底用于制备接枝共聚物B。
接枝共聚物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接枝产率,在这里,完全的接枝产率是100%接枝产率。具有最大接枝产率的接枝共聚物对于许多应用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这些共聚物含有仅仅少量的单体的自由聚合物。未与橡胶键合的聚合物对共聚物的物理性能有不利影响,这在与其它组分的混合物中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已经知道ABS接枝共聚物可以通过使用由有机氢过氧化物和还原剂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在乳液中接枝共聚而以高的接枝率获得。
接枝壳(B2)优选在通过乳液聚合方法进行聚集工艺之后制得。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接枝壳(B2)在按照上述方法得到的接枝芯(B1)的存在下从含有组分苯乙烯、丙烯腈和任选其它单体的单体混合物聚合。在这里,单体(和任选地其它单体)可以单独加入或作为彼此的混合物加入。例如,可以先通过接枝施加单独的苯乙烯,然后施加由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的混合物。有利的是在上述常规条件下再次在水乳液中进行此接枝共聚,并且已经证明在这里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是成功的。
用于进行接枝共聚以制备接枝壳(B2)的体系可以与用于进行乳液聚合以制备接枝基底(B1)的体系相同。并且在这里可以在必要时加入其它乳化剂和助剂。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要通过接枝施加的单体混合物可以一次全部加入反应混合物中,或在多个阶段中分布添加,例如构成多个接枝,或在聚合期间连续地添加。单体(尤其是苯乙烯和丙烯腈)可以优选同时添加。
接枝度(DG)是接枝单体的用量(例如苯乙烯和丙烯腈的总和)除以接枝基底的量(例如聚丁二烯的量)和接枝单体的量之和。
组分苯乙烯、丙烯腈和任选其它单体的混合物在接枝基底(B1)存在下的接枝共聚的进行使得达到10-70重量%的接枝度,优选20-60重量%,尤其是30-55重量%。因为接枝产率(GY)通常不是100%,所以实际通过接枝施加的聚合物比例小于所用的量。这导致产生一定量的自由聚合物。在接枝聚合中的接枝产率也可以尤其通过单体的计量速率或通过引发剂的添加和调节剂的添加来控制。例如,较大量的调节剂(例如硫醇)导致较大量的自由聚合物。
具有接枝活性且是水溶性的氧化还原体系特别适用于引发接枝聚合。例如,常规的水溶性引发剂可以用作氧化还原体系,例如过氧二硫酸钾、过氧二硫酸钠、过氧二硫酸铵、过氧化氢,与至少一种常规的还原剂一起使用,例如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连二硫酸钠、抗坏血酸、糖或者羟基甲磺酸的钠盐。这些氧化还原体系在许多情况下获得了具有较粗粒子的分散体。特别合适的具有高接枝活性的氧化还原催化剂是水溶性引发剂体系,例如由过氧化氢和重金属离子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重金属离子是例如铈盐、锰盐或亚铁盐,例如参见Houben-Weyl,Methoden derorganischen Chemie[有机化学方法],第4版,E 20卷,第2168页。
特别合适的体系是由有机过氧化物(例如氢过氧化枯烯)、有机还原剂和亚铁盐(例如硫酸亚铁)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其提供了具有高接枝率的细粒子分散体。含有氢过氧化枯烯和作为还原剂的糖例如葡萄糖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已经描述在1979年的EP-A 000419中,也公开在EP-A 080720或EP-A 188814中。WO 03/091300公开了在接枝反应中使用碳水化合物。
常用的聚合方法在聚合之前将氧化还原体系的重金属盐例如亚铁盐加入混合物中,而将过氧化物与单体同时计量加入混合物中,但是单独添加的。亚铁盐的浓度例如是1-200mg/l亚铁离子,基于分散体总量计,但是也可以使用更高和更低的浓度。
有许多加入氧化还原体系的方式,例如按照WO2001/30901或WO2002/28931所述分份添加。优选使用氧化剂氢过氧化枯烯(如果合适的话作为与枯烯的混合物使用),尤其这在一定程度上连续地添加和在一定程度上分份添加(例如一次)。
除了氧化还原引发剂之外,还可以另外使用常规的引发剂,例如油溶性或难溶于水的有机过氧化物,或偶氮引发剂。例如,有利的加入其它还原剂,它们优选用于在聚合之前先与铁盐一起加入。可以使用的还原剂的例子是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连二硫酸钠、抗坏血酸、还原糖以及羟基甲磺酸的钠盐。
通过接枝施加的聚合物的分子量也可以通过同时使用链转移剂或分子量调节剂(MR)来调节,例如正十二烷基硫醇、叔十二烷基硫醇、正丁基硫醇或叔丁基硫醇。无气味的调节剂也是合适的,例如萜品油烯,参见EP-A 1,191,044。
聚合通常在2.5-12的pH值进行,优选8-11的pH值。可以在聚合之前或聚合期间用常规的酸或碱将pH值调节到所需的值,酸例如是盐酸、硫酸或乙酸,碱是例如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氨或碳酸铵。优选在聚合之后通过添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或氨将含水聚合物分散体的pH值调节到7-11。
本发明分散体的浓度例如是10-60重量%,优选10-50重量%,尤其是20-50重量%。
为了提高含水聚合物分散体的储存稳定性,可以有利地在聚合之后加入至少一种络合剂以结合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中使用的重金属离子。适用于此目的的物质的例子是络合剂,例如乙二胺四乙酸、次氮基三乙酸、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聚天冬氨酸、亚氨基二琥珀酸、柠檬酸,或它们的碱金属盐或铵盐。在这里,络合剂的用量取决于要用于络合的重金属盐的量。络合剂的用量通常是1-10摩尔/摩尔重金属离子,优选1.1-5摩尔/摩尔重金属离子。
在制备接枝基底(B1)和施用接枝壳(B2)之间,优选进行聚集步骤,从而按照受控方式调节粒径和粒径分布。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部分或完全聚集接枝基底(B1)的各种方法,例如参见EP-A 1305345、EP-A 029613、EP-A 007810、DE-A 1233131、DE-A 1258076和DE-A 2101650。聚集也可以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的其它方法进行,但是仍然需要改进的聚集方法,因为它们对模塑组合物的质量和整个工艺的成本有显著影响。
原则上,也可以使用物理聚集工艺,例如冷冻聚集或压力聚集工艺,但是,一般优选使用化学方法。在化学方法中也添加电解质或无机酸或有机酸。
优选通过聚集橡胶粒子实现接枝基底的双模态粒径分布。为此,例如,形成芯的单体可以尽可能地以通常至少90%、优选大于95%的转化率反应,基于所用的单体计。此转化率一般在4-20小时后达到。所得橡胶胶乳的平均粒径d50是至多200nm,优选低于150nm,具有窄的粒径分布(即,所以此体系是几乎单分散的)。
在第二阶段中,橡胶胶乳然后被聚集。这通常通过添加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分散体实现。优选使用以下组分形成的共聚物的分散体:丙烯酸C1-C4烷基酯、优选丙烯酸乙酯;0.1-10重量%的能形成极性聚合物的单体,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或N-乙烯基吡咯烷酮。优选使用由90-96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4-10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聚集用分散体也可以任选地含有多种所述的丙烯酸酯聚合物。丙烯酸酯聚合物在用于聚集的分散体中的浓度一般是3-40重量%。
通常采用的聚集是0.2-20重量份、优选1-5重量份的聚集用分散体,对于100重量份橡胶胶乳而言,总是基于固体计。聚集通过将聚集用分散体加入橡胶来进行。添加速率可以变化,添加一般在20-90℃、优选30-75℃的温度进行约1-60分钟。
原则上,橡胶胶乳可以不仅经由丙烯酸酯聚合物分散体聚集,而且可以经由其它聚集剂聚集,例如乙酸酐。也可以经由压力或冷冻进行聚集,但是不是优选的。所述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但是,上述条件一般能聚集仅仅一部分的橡胶粒子,产生双模态或多模态分布。
在聚集之后,处于聚集状态的粒子的比例(数均分布)一般小于40%,优选5-35%。所得的部分聚集的橡胶胶乳是比较稳定的,所以能在没有凝结的情况下储存和运输。
为了实现接枝聚合物B的双模态粒径分布,原则上也可以使用常规的方法以单独地制备两种不同的具有不同平均粒径的接枝聚合物,然后将这些接枝聚合物按所需的定量比率组合。但是,这会增加生产成本。
但是,所有上述方法的缺点是消耗了较大量的聚集用组分,因此特别增加了制备工艺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橡胶粒子的聚集通过特定和较有效的聚集用聚合物进行,并且此方法不仅适用于上述橡胶粒子(B1),而且适用于其它橡胶粒子。
特别适用于聚集用作接枝基底的橡胶粒子的材料尤其是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其含有至少一种由丙烯酸C1-C12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C1-C12烷基酯和选自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正丁基丙烯酰胺或马来酰胺中的极性单体组成的共聚物。
公知的聚集用聚合物的例子是聚氧化乙烯聚合物、聚乙烯基醚或聚乙烯醇。其它合适的聚集用聚合物是具有与上述极性单体不同的共聚单体的共聚物。特别合适的聚集用聚合物尤其是由丙烯酸C1-C12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C1-C12烷基酯和极性单体例如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正丁基丙烯酰胺或马来酰胺组成的共聚物,参见EP-A 1305345。
为了获得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的橡胶胶乳,优选从具有单模态粒径分布的橡胶胶乳开始,然后使用聚集用聚合物进行化学聚集。主要由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酰胺(MAM)组成的共聚物可以用于此目的。
在这里,通常使用以下组分的共聚物(C):
(C1)80-99.9重量%、优选90-99.9重量%的丙烯酸C1-C4烷基酯,和
(C2)0.1-20重量%、优选0.1-10重量%的丙烯酰胺,
其中单体(C1)和(C2)的总量准确地是100重量%。
所用的单体(C1)可以包含不同丙烯酸酯的混合物。但是,丙烯酸乙酯优选用作单体(C1)。
优选的单体(C2)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或N-乙烯基吡咯烷酮,或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但是优选甲基丙烯酰胺。
特别优选由92-99重量%丙烯酸乙酯和1-8重量%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非常特别优选由93-98重量%丙烯酸乙酯和2-7重量%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优选的聚集用聚合物特别是摩尔质量(Mw)为30,000-300,000g/mol的那些聚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将分散在水相中的橡胶聚集的总体方法,其中添加含有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C)的水分散体,此组分(C)含有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制备含有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的聚集用组分(C)的方法,其中先聚合一部分丙烯酸乙酯(形成基底),然后在多阶段添加工艺中加入其它部分的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如果合适的话以混合物的形式)。
优选一种制备含有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的聚集用组分(C)的方法,其中先聚合一部分丙烯酸乙酯,然后加入其它部分的丙烯酸乙酯,并且仅仅在此之后一起加入甲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乙酯。简化的情况可以是先从形成由丙烯酸乙酯组成的基质(芯)开始,在此基质周围形成由丙烯酸乙酯组成的一层或多层,这些层然后被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包围(洋葱-壳模型)。
本发明还提供聚集用组分(C)用于制备聚集的橡胶胶乳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聚集用组分(C)本身,并且此组分优选由40-85重量%的由丙烯酸乙酯组成的均聚物组分以及15-60重量%的其它聚合物组分组成。这里提到的重量%数据是基于在组分(C)中的聚合物总含量。在(C)中的其它聚合物组分优选具有6-15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含量,尤其是7-13重量%,优选7-12重量%。
聚集用聚合物可以如下制备:先例如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例如单体总量的10重量%),然后加入例如5重量%甲基丙烯酰胺和95重量%丙烯酸乙酯的混合物(其中加入的单体混合物占单体总量的90重量%)。
在用于聚集的分散体中,聚集用聚合物(C)的浓度一般是3-60重量%,优选5-40重量%。聚集分散体也可以含有由例如两种或多种不同聚集用聚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聚合物优选分散在水相中。在聚集中使用的聚集用分散体的量一般是0.1-5重量份,优选0.4-3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橡胶计,计算总是基于固体。
聚集优选在20-120℃的温度进行,特别优选30-100℃。C的添加可以一次完成,或分份进行,连续地或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的进料分布进行。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添加C的方法使得每分钟加入C总量的1/1至1/100。聚集时间优选是1分钟到数小时,例如最多2小时,特别优选10-60分钟。
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碱性电解质包括有机或无机的氢氧化物。尤其使用无机氢氧化物。优选单价的碱性电解质。特别优选使用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根据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KOH用作碱性电解质。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NaOH用作碱性电解质。但是,也可以使用由两种或多种碱性电解质组成的混合物。这可以例如当要精确地控制橡胶粒子的生长时是有利的。例如,可以有利地使用由LiOH与KOH组成的混合物,或由LiOH与NaOH组成的混合物。也可以使用由KOH与NaOH组成的混合物,这是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电解质一般在添加之前已经溶解。优选的溶剂是水相。
优选使用稀释溶液,例如浓度为0.001-0.1g、尤其0.001-0.05g、优选小于0.03g、例如小于0.025g的碱性电解质/ml溶剂。
碱性电解质可以在添加聚集用聚合物之前加入,或同时一起加入,或同时分别加入,或在添加B之后加入。也可以在C的分散体中预先混合碱性电解质。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在添加聚集用聚合物之前添加碱性电解质。碱性电解质的用量一般是0.01-4重量%,优选0.05-2.5重量%,尤其是0.1-1.5重量%,基于橡胶B(固体)计。
在聚集期间的pH值一般是6-13。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案,pH值是8-13。
通过本发明方法获得的聚集的橡胶适合用作接枝基底,用于制备接枝聚合物。原则上,橡胶可以用宽范围的不饱和化合物接枝,但是优选使用上述单体。
接枝共聚物B的平均粒径d50一般是50-700nm,优选60-600nm,特别优选80-300nm。如果使用的还未聚集的接枝基底(B1)是粒径d50为50-350nm、优选60-300nm、特别优选75-150nm的胶乳,则可以达到上述粒径。
接枝共聚物B的粒径分布可以是单模态、双模态或多模态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粒径分布是双模态的。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组分B的粒径分布是双模态的,其中在80-120nm有一个最大值,在350-550nm有第二个最大值。
上述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是从累积重量分布检测的尺寸。这些粒径和其它对于本发明目的所述的粒径一般是重均粒径,通过W.Scholtan和H.Lange,Kolloid.-Zeitschrift und Z.-Polymere 250(1972),第782-796页所述的方法用分析超离心法检测,除非另有说明。
术语接枝共聚物包括各种接枝橡胶的混合物。例如,可以将一种或多种其它接枝橡胶的溶液、悬浮液或乳液加入接枝橡胶的含水反应混合物中。这些接枝橡胶的混合物然后可以分离。特别优选从其反应混合物分离接枝橡胶。
本发明的接枝共聚物B可以进一步以它们在反应混合物中制得的形式使用,例如以胶乳乳液或胶乳分散体的形式使用。但是,作为另一种选择,接枝共聚物B也可以在其它步骤中处理。处理措施原则上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处理步骤是例如从反应混合物分离接枝共聚物B,例如通过喷雾干燥或剪切,或通过用强酸沉淀,或通过其它沉淀剂例如由无机化合物例如硫酸镁组成的沉淀剂进行。操作步骤也包括将已分离的橡胶干燥。
如上所述,优选的共聚物基体组分A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优选(重均)摩尔质量Mw为50,000-300,000g/mol的共聚物A,这里的摩尔质量是通过光散射法在四氢呋喃中检测的。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组分A在制备后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分离,优选处理得到粒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还含有至少一种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选自聚碳酸酯、聚酯碳酸酯、聚酯和聚酰胺。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用于生产模塑品的用途,提供由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生产的模塑品本身。
本发明的ABS共聚物也可以例如与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混合。可以使用的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尤其是半结晶聚酰胺、半芳族共聚酰胺、聚酯、聚氧亚烷基、聚亚芳基硫醚、聚醚酮、聚氯乙烯和/或聚碳酸酯。
合适的聚碳酸酯和聚酯碳酸酯可以是线性或支化的。支化产物优选通过引入基于所用二酚总量计的0.05-2.0摩尔%的、官能度为3或更大的化合物获得,例如具有三个或更多个酚羟基的那些化合物。聚碳酸酯和聚酯碳酸酯可以含有与芳族体系键合的卤素,优选溴和/或氯。但是,它们优选是不含卤素的。它们的平均分子量(Mw,重均;例如通过超离心或光散射方法检测)是10,000-200,000,优选20,000-80,000。
合适的热塑性聚酯优选是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即由芳族二羧酸或其反应性衍生物(例如二甲酯或酸酐)和脂族、脂环族或芳基脂族的二醇组成的反应产物,以及这些反应产物的混合物。优选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可以从对苯二甲酸(或它们的反应性衍生物)和具有2-10个碳原子的脂族或脂环族二醇按照公知方法制备(参见Kunststoff-Handbuch[塑料手册],第VIII卷,第695页起,Carl Hanser Verlag,Munich 1973)。在优选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中,80-100摩尔%、优选90-100摩尔%的二羧酸基是对苯二甲酸基,80-100摩尔%、优选90-100摩尔%的二醇基是乙二醇基和/或1,4-丁二醇基。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可以含有(参见例如DE 2407647、DE 2407776和DE 2715932)0-20摩尔%的具有3-12个碳原子的其它脂族二醇或具有6-12个碳原子的其它脂环族二醇的基团,还含有乙二醇基和/或1,4-丁二醇基。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可以通过引入较少量的三元醇或四元醇或三元羧酸或四元羧酸支化,参见DE 1900270和US3,692,744。
特别优选的支化剂是1,3,5-苯三酸、1,2,4-苯三酸、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建议使用不超过1摩尔%的支化剂,基于酸组分计。优选仅仅从对苯二甲酸和其反应性衍生物(例如二烷基酯)和乙二醇和/或1,4-丁二醇制备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以及这些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的混合物。其它优选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是从至少两种上述醇组分制备的共聚酯,特别优选的共聚酯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丁二醇)酯。
合适的聚酰胺是公知的均聚酰胺、共聚酰胺以及这些聚酰胺的混合物。它们可以是半结晶的和/或无定形的聚酰胺。可以使用的半结晶聚酰胺是尼龙-6、尼龙-6,6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以及由这些组分组成的相应共聚物。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半结晶聚酰胺:其酸组分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由对苯二甲酸和/或间苯二甲酸和/或辛二酸和/或癸二酸和/或壬二酸和/或己二酸和/或环己烷二羧酸组成,且其二胺组分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由间苯二甲胺和/或对苯二甲胺和/或六亚甲基二胺和/或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和/或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和/或异佛尔酮二胺组成,且其组成是公知的。也可以提到的聚酰胺完全或一定程度上从在环中具有7-12个碳原子的内酰胺并且任选同时使用一种或多种上述起始组分制备。
可以使用的无定形聚酰胺是通过二胺与二羧酸的缩聚反应获得的公知产物,二胺是例如乙二胺、六亚甲基二胺、十亚甲基二胺、2,2,4-和/或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间-和/或对-苯二甲胺、二(4-氨基环己基)甲烷、二(4-氨基环己基)丙烷、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胺、2,5-和/或2,6-二(氨基甲基)降冰片烷和/或1,4-二氨基甲基环己烷;二羧酸是例如草酸、己二酸、壬二酸、癸烷二羧酸、庚烷二羧酸、2,2,4-和/或2,4,4-三甲基己二酸、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
其它合适的共聚物是多种单体缩聚得到的那些,以及使用氨基羧酸例如ε-氨基己酸、ω-氨基癸酸或ω-氨基月桂酸或它们的内酰胺制备的那些。特别合适的无定形聚酰胺是从间苯二甲酸、六亚甲基二胺和其它二胺例如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异佛尔酮二胺、2,2,4-和/或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2,5-和/或2,6-二(氨基甲基)降冰片烯制备的聚酰胺;或从间苯二甲酸、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和ε-己内酰胺制备的聚酰胺;或从间苯二甲酸、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和月桂内酰胺制备的聚酰胺;或从对苯二甲酸和由2,2,4-和/或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组成的异构体混合物制备的聚酰胺。
也使用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的聚合物:聚碳酸酯、聚酯、聚酯碳酸酯和聚酰胺,其量是最多500重量份、优选最多400重量份、特别优选最多300重量份(在每种情况下基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基体A+接枝共聚物B计)。但是,也可以使用由两种或多种上述聚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本发明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可以含有基于ABS组分计的0-90重量%、优选0-50重量%、特别优选0-20重量%的上述聚合物。
本发明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也可以含有作为组分的0-50重量%、优选0-40重量%、特别优选0-30重量%的纤维状或颗粒填料(F)或它们的混合物,在每种情况下基于组分A和B的总量计。例如,可以加入的填料或增强材料是玻璃纤维,其可以具有胶料和具有偶联剂,玻璃珠,无机纤维,氧化铝纤维,云母,石英粉,或硅灰石。金属片、金属粉、金属纤维或金属涂覆的填料例如镍涂覆的玻璃纤维也可以与本发明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混合,也可以加入其它能屏蔽电磁波的添加剂。也可以加入碳纤维或碳黑,特别是导电碳黑,或镍涂覆的碳纤维。
可以加入本发明ABS模塑组合物中的辅助和加工添加剂含有0-10重量%、优选0-5重量%、尤其0-4重量%的各种添加剂(D)。可以使用的添加剂(D)是任何常用于加工或改性聚合物的物质。
可以提到的例子是染料、颜料、着色剂、抗静电剂、抗氧化剂、用于改进热稳定性的稳定剂、用于提高耐光性的稳定剂、用于提高耐水解性和耐化学品性的稳定剂、抵抗热分解的试剂,和尤其是润滑剂,它们有利地用于生产模塑品。这些其它添加剂可以在制备或生产工艺中的任何阶段计量加入材料中,但是优选在早期加入,从而在早期阶段利用添加剂的稳定效果(或其它特定效果)。关于其它常规助剂和添加剂,可以例如参见“塑料添加剂手册”,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201
和Müller(编辑),第4版,Hanser Publ.,Munich,1996。
合适的颜料的例子是二氧化钛、酞菁、群青蓝、氧化铁或碳黑,以及所有类型的有机颜料。
合适的着色剂的例子是任何可以用于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着色聚合物的染料,尤其是适用于着色苯乙烯共聚物的那些。
可以使用的合适阻燃剂的例子是本领域公知的化合物,其含有卤素或含有磷,其它例子是氢氧化镁,以及其它熟知的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合适的抗氧化剂的例子是位阻单核或多核酚类抗氧化剂,其具有各种类型的取代,也可以经由取代基桥接。它们不仅是单体化合物,也是低聚化合物,其可以由多种酚母体体系组成。也可以使用氢醌和类似氢醌的取代化合物,也可以使用基于生育酚和其衍生物的抗氧化剂。也可以使用各种抗氧化剂的混合物。原则上,可以使用任何可商购的化合物或适用于苯乙烯聚合物的化合物,例如Irganox。公知作为助稳定剂、尤其含磷或含硫的助稳定剂的物质可以与上述酚类抗氧化剂一起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这些含磷或含硫的助稳定剂。
合适的光稳定剂的例子是各种取代的间苯二酚、水杨酸酯、苯并三唑以及二苯酮。可以使用的消光剂不仅是无机物质,例如滑石、玻璃珠或金属碳酸盐(例如MgCO3、CaCO3),也是聚合物粒子,尤其是直径d50(重均)大于1mm的球形粒子,它们基于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化合物、丙烯腈或它们的混合物。也可以使用含有共聚的酸性和/或碱性单体的聚合物。
合适的抗滴落剂的例子是聚四氢呋喃(Teflon)聚合物和超高分子量的聚苯乙烯(分子量Mw大于2,000,000)。
可以提到的纤维状或粉状填料的例子是碳纤维,或玻璃纤维,其是玻璃织物、玻璃垫或玻璃丝粗纱、短切玻璃或玻璃珠的形式,或是硅灰石,特别优选玻璃纤维。如果使用玻璃纤维,则它们可以具有胶料和偶联剂以改进与共混物组分之间的相容性。
引入的玻璃纤维可以是短玻璃纤维或连续长丝(粗纱)的形式。
合适的颗粒填料的例子是碳黑、无定形二氧化硅、碳酸镁(白垩)、石英粉、云母、膨润土、滑石、长石或特别是硅酸钙,例如硅灰石,以及高岭土。
合适的抗静电剂的例子是胺衍生物,例如N,N-二(羟基烷基)-烷基胺或-亚烷基胺,聚乙二醇酯,由环氧乙烷二醇和环氧丙烷二醇组成的共聚物(特别是两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在每种情况下由环氧乙烷嵌段和环氧丙烷嵌段组成),甘油单-和二-硬脂酸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合适的稳定剂的例子是位阻酚,以及维生素E和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以及对甲酚和二环戊二烯的丁基化缩合物。HALS稳定剂(位阻胺光稳定剂)、二苯酮、间苯二酚、水杨酸酯和苯并三唑也是合适的。其它合适化合物的例子是硫代羧酸酯。也可以使用硫代丙酸的C6-C20烷基酯,特别是硬脂基酯和月桂基酯。也可以使用硫代二丙酸二月桂基酯、硫代二丙酸二硬脂基酯或它们的混合物。其它添加剂的例子是HALS吸收剂,例如二(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或UV吸收剂,例如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苯酚)。这些添加剂的常用用量是0.01-2重量%(基于整个混合物计)。
合适的润滑剂和脱模剂是硬脂酸、硬脂醇、硬脂酸酯、酰胺蜡(二硬脂基酰胺)、聚烯烃蜡、一般的高级脂肪酸、它们的衍生物,以及具有12-30个碳原子的相应脂肪酸混合物。其它特别合适的物质是亚乙基二硬脂酰胺(例如Irgawax,厂商:Ciba,瑞典)。这些添加剂的用量是0.05-5重量%。
硅油、低聚异丁烯或相似的物质可以用作添加剂。如果使用的话,它们的常规用量是0.001-3重量%。也可以使用颜料、染料和增白剂,例如群青蓝、酞菁、二氧化钛、硫化镉、苝四羧酸的衍生物。如果使用加工助剂和稳定剂例如UV稳定剂、热稳定剂(例如对甲酚和二环戊二烯的丁基化反应产物;Wingstay L,厂商:Goodyear;或硫代二丙酸二月桂基酯,Irganox,厂商:Ciba)、润滑剂以及抗静电剂(例如氧化乙烯/氧化丙烯共聚物,例如Pluronic,BASF生产)的话,它们的用量一般是0.01-5重量%,基于整个模塑组合物计。
各添加剂的用量一般是相应的常规量。接枝聚合物可以按任何希望的方式通过任何公知的方法与其它组分混合,得到模塑组合物。但是,优选通过将这些组分一起挤出、捏合或辊压来共混这些组分,例如在180-400℃的温度进行,任选地预先从在聚合期间获得的水分散体或溶液分离出这些组分。在水分散体中获得的接枝共聚产物可以例如用硫酸镁沉淀。它们可以优选是仅仅部分脱水的,并且以湿碎末的形式混合(例如具有1-40%、尤其20-40%的残余水含量),然后在混合工艺中进行接枝共聚物的完全干燥。这些粒子也可以按照DE-A 19907136干燥。
本发明的模塑组合物可以从组分A和B(以及任选的其它聚合物、填料(F)以及常规添加剂(D))通过任何公知的方法制备。但是,优选这些组分通过在熔体中混合来共混,例如通过将这些组分一起挤出、捏合或辊压。这在160-400℃、优选180-280℃的温度进行。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组分(B)预先从在各制备步骤期间获得的水分散体部分或完全地分离出来。例如,当与热塑性共聚物基体A的粒料在挤出机中混合时,接枝共聚物B可以是湿或干的碎末/粉末的形式。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模塑组合物用于生产模塑品的用途,例如片材或半成品、箔、纤维或泡沫材料,以及相应的模塑品,例如片材、半成品、箔、纤维或泡沫材料。
加工可以通过公知的热塑性塑料加工方法进行,尤其是可以使用的生产工艺是热成型、挤出、注塑、压延、吹塑、压塑、压力烧结或其它类型的烧结,优选注塑。
发现本发明模塑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优于用于常规ABS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首先,在这里通过使用更有效的组分(C)改进了聚集步骤,而且优化了氧化还原引发的接枝共聚工艺。ABS模塑组合物具有特定的稳定性、良好的可着色性、很少的固有颜色以及优异的机械性能,例如韧性、刚度。
此外,惊奇的是,发现本发明的模塑组合物具有改进的表面光泽、优异的低温韧性和改进的流动性。
聚合物具有优化的聚合物粒子交联度,这可以从松弛时间(T2)表现出来。交联聚合物粒子的交联度的表征方法是检测溶胀指数(SI),此指数是具有一定交联程度的聚合物被溶剂溶胀的能力的衡量手段。常规溶胀剂的例子是甲乙酮或甲苯。本发明模塑组合物的溶胀指数(SI)一般是10-60,优选15-55,特别优选20-50。另一种表征在ABS模塑组合物中使用的接枝基底及其交联度的方式是凝胶含量,即已经交联且不溶于特定溶剂的产物的比例。
用于测定凝胶含量的溶剂优选与用于测定溶胀指数的溶剂相同。所用接枝基底的常规凝胶含量是50-90%,优选55-90%,特别优选60-85%。
检测溶胀指数的一个方法的例子使用例如50g甲苯溶胀约0.2g的通过蒸发水而成膜的接枝基底分散体的固体。在例如24小时后,抽吸除去甲苯,并称重样品。样品再次在真空干燥后称重。所以,溶胀指数是在溶胀工序后的最终重量与在更新的干燥工艺后的最终干重之比。
凝胶含量相应地从在溶胀步骤后的干重与在溶胀步骤前的初始重量之比(x 100%)来计算。
表征聚合物的检测方法如下所述: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缺口冲击强度是在23℃或-40℃按照ISO 179-2/1eA(F)对实验样品(80×10×4mm,按照ISO 294在反套制品模具中在250℃的熔体温度和60℃的模具温度生产)检测的。
b)穿透(多轴韧性)[Nm]:
穿透是按照ISO 6603-2在板(60×60×2mm,按照ISO 294在反套制品模具中在240℃的熔体温度和50℃的模具温度生产)上检测的。
c)流动性(MVR[ml/10’]):
流动性是按照ISO 1133B对聚合物熔体在220℃和10kg载荷下检测的。
d)弹性(弹性模量[Mpa]):
弹性是按照ISO 527-2/1A/50对实验样品(按照ISO 294在250℃的熔体温度和60℃的模具温度生产)检测的。
e)凝结量:
在80℃在氮气中(200毫巴)干燥17小时后的凝结量是基于在用筛目宽度为约1mm的筛网过滤后的接枝橡胶检测的。
f)粒径:
平均粒径(d)的数据是重均粒径,可以通过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241
S.Harding(编辑),在生物和聚合物科学中的分析超离心法(AUC),Royal Society ofChemistry Cambridge,UK 1992,第1447-1475页的方法通过分析超离心法检测。超离心检测提供了样品粒子直径的累积重量分布。由此可以推导出直径等于或小于特定尺寸的粒子的重量百分比。
粒径也可以通过流体动力分级(HDF)检测。HDF检测使用从装有聚合物载体材料的柱流过的液体载体材料进行。能甚至穿透较小间隙的小粒子以低流速穿过柱,而具有较大直径的粒子更快地输送。粒径通过在柱末端的UV检测器(波长为254nm)检测。要检测的样品优选被稀释到0.5g/l液体载体材料的浓度,然后进行过滤,然后装入柱中。可商购的HDF设备例如由Polymer Laboratories供应。HDF值是基于体积分布。
重均粒径d50表示粒子直径小于所有粒子的50重量%的粒子直径且大于所有粒子的50重量%的粒子直径。
g)溶胀指数和凝胶含量[%]:
从接枝基底的水分散体经由水的蒸发生产膜,并将50g甲苯与0.2g的这种膜混合。在24小时后,通过抽吸从溶胀的样品除去甲苯,检测样品的最终重量。在样品在真空中在110℃干燥16小时后,再次检测样品的最终重量。
按照下式计算: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251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252
h)粘度
粘数(Vz)按照DIN 53726用聚合物在DMF中的0.5重量%溶液检测。
i)光泽度(光泽敏感性)
为了检测光泽度,注塑机用于从聚合物熔体生产尺寸为40mm×60mm×2mm的长方形板。这里使用的温度是230℃、255℃和280℃。模具温度是30℃,注塑时间是0.1-0.5秒。光泽度通过按照ISO 2813在45度的角度检测反射率来测定,在每种情况下用十个实验板进行,使用来自BYKMikroglas的设备。
j)交联度
表征聚合物交联度的方法是检测不稳定质子的NMR松弛时间,这些称为T2时间。具体聚合物的交联度越大,其T2时间越小。
本发明接枝基底的T2时间一般是1-50ms,优选2.5-4ms,特别优选2.5-30ms,在每种情况下用成膜的样品在80℃检测。
通过检测已经脱水且成膜的接枝基底分散体样品的NMR松弛来检测T2时间。为此,例如,样品在空气干燥后在真空中干燥过夜,然后用合适的实验设备检测。仅仅在通过相同方法检测的样品之间进行比较,这是因为松弛对温度有高度依赖性。
当在20MHz的质子共振频率和140℃的温度检测时,材料的有效横向松弛时间是1-50ms。磁化延迟曲线用于检测松弛时间,并由固体回波和多个旋转回波检测值组成。有效的松弛时间定义为在磁化延迟曲线与通过固体回波检测的初始幅度相比已经延迟1/e的比例后的时间。
以下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制备共聚物基体A的通用方法
共聚物基体A的各种实施方案可以通过溶液聚合制备,例如在有机溶剂例如甲苯或乙基苯中进行。一般例如在Kunststoff-Handbuch(塑料手册),Vieweg-Daumiller,第V卷,[聚苯乙烯],Carl-Hanser-Verlag,Munich 1969,第122页第12行起描述的方法可以用作这里操作的基础。也可以制备两种(或多种)基体的混合物形式的基体。
1a)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共聚物基体(A-1)可以具有65ml/g的粘度Vz,从76重量%的苯乙烯和24重量%的丙烯腈在150-180℃的温度用10.5-20.5重量%的溶剂制备,且不使用引发剂。
1b)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2)可以具有75ml/g的粘度Vz,从相同量的单体制备。
1c)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3)可以从73重量%的苯乙烯和27重量%的丙烯腈制备。共聚物基体(A-3)具有65ml/g的粘度Vz。
1d)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4)具有70ml/g的粘度Vz,可以从73重量%的苯乙烯和27重量%的丙烯腈制备。
1e)共聚物基体(A-5)具有75ml/g的粘度Vz,可以从73重量%的苯乙烯和27重量%的丙烯腈制备。
1f)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6)可以从73重量%的苯乙烯和27重量%的丙烯腈制备,此共聚物基体的粘度Vz是85ml/g。
1g)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7)可以从72重量%的苯乙烯和28重量%的丙烯腈制备,此共聚物基体的粘度Vz是80ml/g。
1h)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8)可以从72重量%的苯乙烯和28重量%的丙烯腈制备,此共聚物基体的粘度Vz是60ml/g。
1i)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9)可以从72重量%的苯乙烯和28重量%的丙烯腈制备,此共聚物基体的粘度Vz是80ml/g。
1j)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10)可以以混合物的形式从34重量%的基体(A-1)和66重量%的基体(A-7)制备。
1k)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11)可以以混合物的形式从50重量%的基体(A-3)和50重量%的基体(A-9)制备。
1l)作为另一个选择,共聚物基体(A-12)可以以混合物的形式从75重量%的基体(A-3)和25重量%的基体(A-9)制备。
实施例2:制备橡胶胶乳(B1)的通用方法
可能的制备工艺的通用描述:
橡胶胶乳(B1)可以一般通过以下步骤从0-10重量%的苯乙烯(B11)和90-100重量%的丁二烯(B12)开始制备:
a)初始装料包括水、基于(B1)计的0.1-0.6重量%的作为引发剂的过氧二硫酸钾(pps)和碳酸氢盐缓冲剂以及基于(B1)计的0.1-1.0重量%的作为皂的硬脂酸钾;
b)进料(F1)包括全部的苯乙烯,任选同时包括占丁二烯总量的最多10重量%的丁二烯,在10-30分钟内加入(任选地包括等待时间),其中进料速率可以是均匀的或有变化;然后
c)进料(F2)包括占丁二烯总量的最多35重量%的丁二烯,在1-45分钟内加入,其中进料速率可以是均匀的或有变化;然后在等待1-30分钟后,
d)加入进料(F3),其包括占丁二烯总量的剩余65-100重量%的丁二烯,其中进料速率可以是均匀的或有变化。
(F1)、(F2)和(F3)的进料速率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水乳液在约67℃的温度聚合,这里的温度可以升高到80℃。反应进行到至少90%的单体转化率。例如,叔十二烷基硫醇(TDM)用作分子量调节剂,并优选分3-5份加入。这通常得到具有以下性质的橡胶粒子:
粒径分布:
d50(重均,超离心)90+/-25nm,
d50(数均,超离心)80+/-25nm;
溶胀指数:(SI)为25-75(在甲苯中检测);
凝胶含量:65±20%。
实施例2.1在67℃制备橡胶胶乳(B1-1)的方法
在下面的具体例子中,单体在150L反应器中在67℃的恒定反应温度在乳液聚合反应中反应。为此,将含有93重量%丁二烯和7重量%苯乙烯的43.12kg单体混合物在1重量%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和311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82g过硫酸钾、147g碳酸氢钠和58.4kg水的存在下反应。先将苯乙烯在20分钟内加入此体系中。在添加苯乙烯之后,将第一部分量的丁二烯在25分钟内加入,此量的丁二烯准确地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10%。然后在8.5小时内加入剩余量的丁二烯。TDM在反应开始时在单次添加中加入,或者优选分多份(例如3份)加入。后聚合时间是4小时。
在制备橡胶胶乳(B1-1)中的转化率是95%或更大。橡胶的溶胀指数(SI)是25。粒径分布(重均)是d50等于80nm。T2时间是5.4ms。
实施例2.2在70℃制备橡胶胶乳(B1-2)的方法
乳液聚合反应在150L反应器中在70℃的恒定温度下进行。为此,将由96重量%丁二烯和4重量%苯乙烯组成的43.12kg单体混合物在1.39重量%的TDM、311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82g过硫酸钾、147g碳酸氢钠和58.4kg水的存在下在70℃反应。先将苯乙烯和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7重量%)同时在15分钟内加入。在等待15分钟后,将第二部分量的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10重量%)在25分钟内加入。然后在7.5小时内加入剩余量的丁二烯。所提到的1.39重量%的TDM分四份加入,第一份0.1重量%的TDM在进料1结束后加入,最后的部分是在开始进料1之后的8小时时加入。
后聚合优选进行2小时。在制备橡胶胶乳(B1-2)中的单体转化率是95%或更大。橡胶的溶胀指数(SI)是55。粒径分布(重均)是d50等于90nm。T2时间是13ms。
实施例2.3在70℃制备橡胶胶乳(B1-3)的方法
乳液聚合反应在150L反应器中在71℃的恒定温度下进行。为此,将含有由96重量%丁二烯和4重量%苯乙烯组成的43.12kg单体混合物在1.5重量%的TDM、311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82g过硫酸钾、147g碳酸氢钠和58.4kg水的存在下在70℃反应。先将苯乙烯和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7重量%)同时在15分钟内加入。在等待15分钟后,将第二部分量的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10重量%)在25分钟内加入。然后在7.5小时内加入剩余量的丁二烯。所提到的1.5重量%的TDM分四份加入(在进料1结束之后是0.9重量%)。后聚合优选进行4小时。
在制备橡胶胶乳(B1-3)中的单体转化率是95%或更大。橡胶的溶胀指数(SI)是40。粒径分布(重均)是d50等于90nm。T2时间是9ms。
实施例2.4在70℃制备橡胶胶乳(B1-4)的方法
乳液聚合反应在150L反应器中在70℃的恒定温度下进行。为此,将含有由96重量%丁二烯和4重量%苯乙烯组成的43.12kg单体混合物在1.1重量%的TDM、311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82g过硫酸钾、147g碳酸氢钠和58.4kg水的存在下在70℃反应。先将苯乙烯和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7重量%)同时在15分钟内加入。在等待15分钟后,将第二部分量的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10重量%)在25分钟内加入。然后在7.5小时内加入剩余量的丁二烯。所提到的1.39重量%的TDM分四份加入(在进料1结束之后是0.1重量%)。后聚合优选进行2小时。
在制备橡胶胶乳(B1-4)中的单体转化率是95%或更大。橡胶的溶胀指数(SI)是45。粒径分布(重均)是d50等于90nm。T2时间是10ms。
实施例2.5在70℃制备橡胶胶乳(B1-5)的方法
乳液聚合反应在150L反应器中在70℃的恒定温度下进行。为此,将43.12kg的单体苯乙烯和丁二烯按顺序加入。首先,在7.5分钟内加入苯乙烯(其量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3.5重量%),然后在7.5分钟内加入丁二烯(其量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3.5重量%)。全部单体量对应于96重量%的丁二烯和4重量%的苯乙烯。反应在1.1重量%的TDM、311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82g过硫酸钾、147g碳酸氢钠和58.4kg水的存在下在70℃进行。先将苯乙烯在7.5分钟内加入,然后将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7重量%)在7.5分钟内加入。在等待15分钟后,将第二部分量的丁二烯(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10重量%)在25分钟内加入。然后在7.5小时内加入剩余量的丁二烯。所提到的1.1重量%的TDM分四份加入(在进料1结束之后是0.11重量%;在进料2结束之后是0.33重量%;在进料1开始之后的3小时时是0.33重量%;在进料1开始之后的8小时时是0.33重量%)。后聚合优选进行2小时。
在制备橡胶胶乳(B1-5)中的单体转化率是95%或更大。橡胶的溶胀指数(SI)是40。粒径分布(重均)是d50等于90nm。T2时间是10ms。
实施例2.6在67℃制备橡胶胶乳(B1-6)的方法
在下面的具体例子中,单体在150L反应器中在67℃的恒定反应温度在乳液聚合反应中反应。为此,将含有93重量%丁二烯和7重量%苯乙烯的43.12kg单体混合物在1.1重量%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和311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82g过硫酸钾、147g碳酸氢钠和58.4kg水的存在下反应。先将苯乙烯在20分钟内加入此体系中。在添加苯乙烯之后,将第一部分量的丁二烯在25分钟内加入,此量的丁二烯准确地对应于全部单体量的10%。然后在8.5小时内加入剩余量的丁二烯。TDM在反应开始时在单次添加中加入,并且仅仅发生较短时间的后聚合阶段。
作为后聚合阶段(ppp)长度的函数,获得三种不同的产物。
对于ppp等于4小时的情况,得到的橡胶的溶胀指数(SI)等于30(B1-6a),测得T2时间是8ms。
对于ppp等于180分钟的情况,得到的橡胶的溶胀指数(SI)等于40(B1-6b),测得T2时间是10ms。
对于ppp等于120分钟的情况,得到的橡胶的溶胀指数(SI)等于50(B1-6c),测得T2时间是13ms。
在制备橡胶胶乳(B1-6)中的转化率在每种情况下是95%或更大。粒径分布(重均)是d50等于约80nm。
实施例2.7在70℃制备橡胶胶乳(B1-7)的方法
在下面的例子中,将0.26k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和15g碳酸氢钠在70℃加入150L反应器中,并加入聚苯乙烯种子胶乳(d50=35nm)。初始装料的固含量则是0.9%。然后加入3.38kg的苯乙烯。然后加入19g的pps。然后同时开始两种进料。在进料1中,在9.5小时内加入136g的C20脂肪酸的钾盐、243g的TDM、44.9kg的丁二烯和15.75kg的水。
在进料2中,在17小时内加入4.5kg的水和174g的pps。在开始进料1和2之后的2小时时,将混合物加热到75℃,并且在开始反应后的5小时后将混合物加热到80℃。在结束进料1之后,加热到85℃。在结束进料2之后的1小时时,将温度升高到90℃。在结束进料2之后,后聚合进行6小时。反应容器然后解压,并在真空中在90℃保持1小时。
最后的固含量是46%,聚合物的溶胀指数SI是30。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是d50等于约270nm(单模态窄分布)。T2时间是7ms。
实施例3关于聚集橡胶粒子的一般说明
在实施例2中描述的橡胶粒子可以在例如70℃的温度聚集,并且在这里小心地提供各组分在聚集工艺期间的完全混合。
用作原料的来自实施例2的橡胶胶乳的平均粒径d50是100nm,其溶胀指数是25,其固含量是40%。
聚集通过在45分钟内连续添加聚集用胶乳来进行,并且这里的聚集用胶乳是固含量为10%的水分散液。加入特定量的橡胶(作为固体)中的聚集用胶乳的量(固体)通常称为“phr”。此参数对于整个工艺而言是重要的,表示用于100份橡胶的聚集用胶乳的量。例如,1.5phr表示实际将1.5g固体聚集用胶乳加入100份固体丁二烯橡胶中。一旦完成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就将上述混合物搅拌15分钟。然后以水溶液的形式加入硬脂酸钾。
在下列实施例中变化的因素不仅是聚集用胶乳的量,这些对于整个制备方法的成本而言是重要的,而且是所用的各种聚集用胶乳的组成。
实施例3.1a在两次引入单体的情况下制备聚集用胶乳
用于制备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聚集用胶乳)的原料是单体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它们可以商购,但是是便宜的。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表面活性剂(K30)(在这里,K30是主要由链长为C-15的仲链烷磺酸钠组成的混合物)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pps)加热到82℃的温度。然后在1.5小时内加入其它量的丙烯酸乙酯、K30和pps,在这里加入的丙烯酸乙酯的量实际对应于单体总量的45重量%。在反应结束时加入的K30和pps的总量分别是0.75重量%和0.2重量%,基于整个分散体计。理论聚合物含量达到41%。
然后引入甲基丙烯酰胺(MAM)、水和丙烯酸乙酯(EA)的混合物,以及另外加入K30和引发剂。添加进行1.5小时,在这里的单体混合物由92.3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7.7重量%的MAM组成。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
这得到由丙烯酸乙酯基底和共聚物壳组成的共聚物产物。壳(这里的“壳”不是必须表示空间排布)基本由具有大比例EA的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组成。EA基底:共聚物壳的尺寸比率对于产物的聚集作用而言是重要的。
通过降低聚合物壳相对于EA基底的尺寸,首先可以提高在共聚物壳中的MAM含量,且没有任何不利影响(例如在聚集期间的凝结)。此外,证明具有此结构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聚集用胶乳)是更有效的,表示为了聚合橡胶粒子需要较少量的聚集用组分。尽管聚集用胶乳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凝结没有增加。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00nm的d50。
实施例3.1b在两次引入单体的情况下制备聚集用胶乳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表面活性剂(K30)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加热到82℃的温度。
然后在2小时15分钟内加入其它量的丙烯酸乙酯、K30和pps,在这里加入的丙烯酸乙酯的量实际对应于单体总量的65重量%。
然后分别引入甲基丙烯酰胺(MAM)、水和丙烯酸乙酯(EA)的混合物以及K30和引发剂。在45分钟内加入剩余量的单体,在这里的单体混合物由90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10重量%的MAM组成。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00nm的d50。
实施例3.1c制备聚集用胶乳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表面活性剂(K30)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加热到82℃的温度。
然后在3小时内加入丙烯酸乙酯(90%的剩余量)、K30和pps、甲基丙烯酰胺(MAM)和水的混合物。这里的加料含有由94.8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5.2重量%的MAM组成的混合物。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00nm的d50。
实施例3.1d制备聚集用胶乳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表面活性剂(K30)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加热到82℃的温度。
然后在3小时内加入丙烯酸乙酯(90%的剩余量)、K30和pps、甲基丙烯酰胺(MAM)和水的混合物。这里的加料含有由92.3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7.7重量%的MAM组成的混合物。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00nm的d50。
实施例3.1e制备聚集用胶乳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表面活性剂(K30)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加热到82℃的温度。
然后在3小时内加入丙烯酸乙酯(90%的剩余量)、K30和pps、甲基丙烯酰胺(MAM)和水的混合物。这里的加料含有由91.6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8.4重量%的MAM组成的混合物。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00nm的d50。
实施例3.1f在两次引入单体的情况下制备聚集用胶乳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表面活性剂(K30)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加热到82℃的温度。
然后在2.5小时内加入其它量的丙烯酸乙酯、K30和pps,在这里加入的丙烯酸乙酯的量实际对应于单体总量的65重量%。
然后分别引入甲基丙烯酰胺(MAM)、水和丙烯酸乙酯(EA)的混合物,以及K30和引发剂。在1.5小时内加入剩余量的单体,在这里的单体混合物由92.3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7.7重量%的MAM组成。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00nm的d50。
实施例3.1g在两次引入单体的情况下制备聚集用胶乳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表面活性剂(K30)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加热到82℃的温度。
然后在2小时15分钟内加入其它量的丙烯酸乙酯、K30和pps,在这里加入的丙烯酸乙酯的量实际对应于单体总量的65重量%。
然后分别引入甲基丙烯酰胺(MAM)、水和丙烯酸乙酯(EA)的混合物,以及K30和引发剂。在45分钟内加入剩余量的单体,在这里的单体混合物由87.4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12.6重量%的MAM组成。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10nm的d50。
实施例3.1h在两次引入单体的情况下制备聚集用胶乳
用于制备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聚集用胶乳)的原料是单体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它们可以商购,但是是便宜的。
将含有一定量的水、丙烯酸乙酯(单体总量的10重量%)和作为表面活性剂的油酸钾的初始装料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钾,pps)加热到82℃的温度。
然后在1.5小时内加入其它量的丙烯酸乙酯、K30和pps,在这里加入的丙烯酸乙酯的量实际对应于单体总量的45重量%。在反应结束时加入的油酸钾和pps的总量分别是0.84重量%和0.2重量%,基于整个分散体计。理论聚合物含量达到41%。
然后分别引入甲基丙烯酰胺(MAM)、水和丙烯酸乙酯(EA)的混合物,以及K30和引发剂。此添加进行1.5小时,在这里的单体混合物由92.3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7.7重量%的MAM组成。添加结束后,将混合物在80℃保持1小时。
在所得聚集用胶乳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约等于110nm的d50。
实施例3.2用1.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
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a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1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1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80%。
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55nm。
实施例3.3用1.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2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5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a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2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2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84%。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30nm。
实施例3.4用1.7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b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7。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1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1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80%。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80nm。
实施例3.5用1.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c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1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1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60%。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10nm。
实施例3.6用2.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c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2.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1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1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82%。
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25nm。
实施例3.7用2.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2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5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c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2.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1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1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85%。
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20nm。
实施例3.8用1.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1d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d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5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5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74%。
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35nm。
实施例3.9用1.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1e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e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9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9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62%。
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30nm。
实施例3.10用1.7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1f所述在70℃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f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7。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1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1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65%。
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50nm。
实施例3.11用1.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1g所述在68℃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g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仅仅约65%。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490nm。
实施例3.12用1.5phr的聚集用胶乳聚集橡胶胶乳
聚集如实施例3.1h所述在68℃的温度进行,同时在聚集工艺期间恒定混合各组分。如实施例2.1所述制备的平均粒径D50为100nm、溶胀指数为25且固含量为40%的橡胶胶乳通过在45分钟内添加如实施例3.1f所述的聚集用胶乳来聚集。在这里聚集用胶乳相对于橡胶而言的添加量(phr)是1.5。
一旦聚集用胶乳的添加完成,就将所得混合物继续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水溶液形式的硬脂酸钾。当在聚集后分离已凝结的橡胶时,发现凝结率仅仅是0.2phr。这表示在100g固体丁二烯中仅仅发现0.2g的凝结的丁二烯。但是,已聚集的粒子的体积比例是约86%。
发现产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两个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约100nm,第二个最大值处于509nm。
实施例4.1(等于实施例4.2a)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2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17.8g的硬脂酸钾,然后加入2.5g过硫酸钾和水,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和265.6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49.8g的丙烯腈和199.2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49.4g的丙烯腈和597.6g的苯乙烯(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2b聚集来自实施例2.2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2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17.8g的硬脂酸钾,然后加入2.5g过硫酸钾和水,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76.4g的丙烯腈和255.6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57.3g的丙烯腈和191.7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71.8g的丙烯腈和584.3g的苯乙烯(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6a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17.8g的硬脂酸钾,然后加入2.5g过硫酸钾和水,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和265.6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49.8g的丙烯腈和199.2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49.4g的丙烯腈和597.6g的苯乙烯(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6b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17.8g的硬脂酸钾,然后加入2.5g过硫酸钾和水,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76.4g的丙烯腈和255.6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57.3g的丙烯腈和191.7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71.8g的丙烯腈和584.3g的苯乙烯(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6c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17.8g的硬脂酸钾,然后加入2.5g过硫酸钾和水,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79.68g的丙烯腈和252.32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59.8g的丙烯腈和189.24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79.3g的丙烯腈和576.7g的苯乙烯(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7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接枝来自实施例2.7的橡胶粒子
将2.5g过硫酸钾和水加入4384g的在实施例2.7中制得的橡胶胶乳中,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和265.6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49.8g的丙烯腈和199.2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49.4g的丙烯腈和597.6g的苯乙烯(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接枝聚合物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等于307nm的d50。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8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以及TDM作为调节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17.8g的硬脂酸钾,然后加入2.5g过硫酸钾和水,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然后加入49.8g的丙烯腈、199.2g的苯乙烯和2.5g的TDM(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49.4g的丙烯腈、597.6g的苯乙烯和7.5g的TDM(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9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作为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390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15.5g的硬脂酸钾,然后加入3.0g过硫酸钾和水,在这里调节水的添加量以使在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人78.4g的丙烯腈和313.6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58.8g的丙烯腈、235.2g的苯乙烯和2.94g的TDM(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76.4g的丙烯腈、705.6g的苯乙烯和8.82g的TDM(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1℃。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5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实施例4.10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固含量=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10.0g的TDM以及3.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1035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6.4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11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固含量=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1.66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7.5g的TDM以及3.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1035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6.4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
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12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固含量=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1.66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5.0g的TDM以及3.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1035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6.4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
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13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38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固含量=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1.7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10.0g的TDM以及1.5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1035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6.4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
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14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457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固含量=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66.4g的丙烯腈和265.6g的苯乙烯(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60℃。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2.7g的pps。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10.0g的TDM和2.4g的pps在1035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6.4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1.6g的过硫酸钾,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15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4761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在聚集后,加入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2.8g的过硫酸钾和水,其中调节水的量以使聚合反应后所得的分散体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74.7g的丙烯腈和298.8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56.0g的丙烯腈和224.1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68.1g的丙烯腈和672.3g的苯乙烯(加料3)。加料1、2和3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第一小时内进行,并且反应温度在至少一半时间后达到75℃。一旦完成单体的添加,再次加入2.8g的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对于提高聚集效果的实验:
a)对比:(用2.5%的根据实施例3.1c制得的聚集用胶乳)
在接枝结束后,凝结物的干燥量达到30g。在已聚集的共聚物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大约等于350nm的d50。聚集产率是75%,聚集物的d50(HDF)是390nm。
b)对比:(用1.5%的根据实施例3.1g制得的聚集用胶乳)
在接枝结束后,凝结物的干燥量达到35g。在已聚集的共聚物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大约等于460nm的d50。聚集产率是75%,聚集物的d50(HDF)是490nm。
c)对比:(用1.5%的根据实施例3.1a制得的聚集用胶乳)
在接枝结束后,凝结物的干燥量达到30g。在已聚集的共聚物中的粒径分布(通过流体动力分级检测)具有大约等于441nm的d50。聚集产率是75%,聚集物的d50(HDF)是450nm。
实施例4.16a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761.5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2.3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然后加入74.7g的丙烯腈、298.8g的苯乙烯和3.74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8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224.1g的丙烯腈、896.4g的苯乙烯、11.2g的TDM以及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1162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7.2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3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16b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761.5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2.3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然后加入69.64g的丙烯腈、283.9g的苯乙烯和3.74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8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268.92g的丙烯腈、851.6g的苯乙烯、11.2g的TDM以及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1162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7.2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3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在粒径分布中发现两个弱的最大值,第一个最大值处于50-150nm范围内,第二个最大值处于200-600nm范围内。
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分散体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ABS共聚物。
实施例4.17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639.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1.8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77.4g的丙烯腈、309.6g的苯乙烯和3.9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4.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232g的丙烯腈、928.8g的苯乙烯、11.6g的TDM以及3.5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93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7.0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3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18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476.6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1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81g的丙烯腈、324g的苯乙烯和4.1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4.2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243g的丙烯腈、972g的苯乙烯、12.2g的TDM以及3.7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93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6.8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19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313.8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84.6g的丙烯腈、338.4g的苯乙烯和4.2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4.3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253.8g的丙烯腈、1015g的苯乙烯、12.7g的TDM以及3.8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在93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以及6.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6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0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2.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3℃。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73℃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1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此反应程序能简化制备工艺的操作,特别是在温度控制方面。
实施例4.22聚集来自实施例2.6c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c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5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3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3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继续在45分钟内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2.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4聚集来自实施例2.6c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c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5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6.36g的丙烯腈、255.64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229.1g的丙烯腈、766.9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此反应程序能简化制备工艺的操作,特别是在温度控制方面。
实施例4.25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6.3g)、焦磷酸钠(7.7g的十水合物)和硫酸亚铁(0.105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6.36g的丙烯腈、255.64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229.1g的丙烯腈、766.9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6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4.7g)、焦磷酸钠(5.8g的十水合物)和硫酸亚铁(0.79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6.36g的丙烯腈、255.64g的苯乙烯和2.49g的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2.55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229.1g的丙烯腈、766.9g的苯乙烯和7.5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2.3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1.5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7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3.1g)、焦磷酸钠(3.9g的十水合物)和硫酸亚铁(0.052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6.36g的丙烯腈、255.64g的苯乙烯和1.66g的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1.7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229.1g的丙烯腈、766.9g的苯乙烯和5.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1.5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1.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8聚集来自实施例2.5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5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6.36g的丙烯腈、255.64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229.1g的丙烯腈、766.9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29聚集来自实施例2.4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476.6g的在实施例2.4中制得的橡胶胶乳(55℃,SC=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1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然后加入81g的丙烯腈、324g的苯乙烯和4.1g的TDM(加料1)。将温度设定为58℃。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一旦温度达到60,就向聚合反应中一次加入4.2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在60分钟内将温度升高到72℃。
然后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93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243g的丙烯腈、972g的苯乙烯、12.2g的TDM和3.7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6.8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3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72℃。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72℃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0聚集来自实施例2.2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2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55),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6.36g的丙烯腈、255.64g的苯乙烯和3.32g的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向聚合反应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并且继续加入0.5g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229.1g的丙烯腈、766.9g的苯乙烯和10.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1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743.24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2.3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7.81g)、焦磷酸钠(8.7g的十水合物)和硫酸亚铁(0.118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4.7g的丙烯腈、298.8g的苯乙烯和3.74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8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
然后加入224.1g的丙烯腈、896.4g的苯乙烯和11.21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3.38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加料2),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3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2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743.24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2.3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7.81g)、焦磷酸钠(17.4g的十水合物)和硫酸亚铁(0.237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4.7g的丙烯腈、298.8g的苯乙烯和3.74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8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
然后加入224.1g的丙烯腈、896.4g的苯乙烯和11.21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连续加入3.38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加料2),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3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3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743.24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2.3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68℃。
然后加入右旋糖(7.81g)、焦磷酸钠(4.35g的十水合物)和硫酸亚铁(0.059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74.7g的丙烯腈、298.8g的苯乙烯和3.74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8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
然后加入224.1g的丙烯腈、896.4g的苯乙烯和11.21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连续加入3.38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加料2),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保持恒定在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3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4聚集来自实施例2.3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5265g的在实施例2.3中制得的橡胶胶乳,然后混入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所得反应混合物的固含量是约40%。
然后加入右旋糖、焦磷酸钠和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液。在2小时45分钟内在68℃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4.96g的氢过氧化枯烯、343.6g的丙烯腈、1151.4g的苯乙烯和14.94g的TDM,其中氢过氧化枯烯(80重量%浓度的枯烯溶液)和TDM的引入是分开的,温度逐渐从68℃升高到80.5℃。最后,再次加入2.25g的氢过氧化枯烯,并继续聚合60分钟。此氧化还原引发的反应工序使得操作简化,更好的温度控制,尤其是在工业规模上,以及较短的循环时间。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分散体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约150-350nm,其平均粒径d90是400-600nm。粒径分布具有处于50-150nm范围内的第一个最大值和处于200-600nm范围内的第二个最大值。将0.2重量%(基于固含量计)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所得的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
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和离心,并用水洗涤所得的共聚物。这得到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共聚物。
实施例4.35聚集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粒子且使用过氧二硫酸盐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在68℃的温度聚集6267.4g的在实施例2.1中制得的橡胶胶乳,然后混合25.7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水,其中调节水的量以使所得反应混合物的固含量是约40%,也加入1.7g的过氧二硫酸钾。
然后加入45g的丙烯腈和180g的苯乙烯(加料1)。然后加入34g的丙烯腈和135g的苯乙烯(加料2)。然后第三次添加101g的丙烯腈和405g的苯乙烯(加料3)。这三次加料在180分钟内进行,其中加料1在1小时内进行。在加料1的一半时间之后,温度达到71℃。在添加单体之后,再次加入1.7g的pps,聚合反应继续进行1小时。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具有双模态粒径分布,且其平均粒径d50是约350nm(HDF检测)。将0.2重量%的稳定剂加入所得的共聚物分散体中,并将混合物冷却到60℃,并用0.5%浓度的硫酸镁水溶液凝结。然后在100℃进行老化步骤10分钟。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离心,并用水洗涤所得的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保持约30%的残余水含量。
实施例4.36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右旋糖(6.9g)、Trilon B(0.32g)和硫酸亚铁(0.194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1.65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继续加入以下物质: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和0.5g的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5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升高到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7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右旋糖(6.9g)、Trilon B(0.17g)和硫酸亚铁(0.105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1.65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和0.5g的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5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升高到80℃。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8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Rongalit C(2.8g)、Trilon B(0.17g)和硫酸亚铁(0.105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1.65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和0.5g的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5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升高到80℃。
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4.39聚集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粒子且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反应
按照实施例3所述聚集4254.6g的在实施例2.6b中制得的橡胶胶乳(68℃,SC=40%)(SI=40),然后混入作为乳化剂的20g硬脂酸钾。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完成聚合后的固含量是约40%。将温度设定为73℃。
然后加入Rongalit C(2.8g)、Trilon B(0.17g)和硫酸亚铁(0.105g)在水中的溶液。然后在45分钟内连续地加入以下物质:66.4g的丙烯腈、265.6g的苯乙烯和3.32g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加料1)。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向聚合反应一次加入3.4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作为引发剂和0.5g的硬脂酸钾。
然后加入199.2g的丙烯腈、796.8g的苯乙烯和10g的TDM的混合物。同时加入以下物质(加料2):在200g水中乳化的混合物形式的3.0g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以及0.5g的硬脂酸钾,此加料在2小时内进行,并且将温度升高到80℃。
在添加这些单体后,再次加入2.0g的氢过氧化枯烯(80%浓度的枯烯溶液)和0.5g的硬脂酸钾,并且将温度在80℃保持60分钟以完成聚合。
实施例5接枝共聚的通用操作
将水和硬脂酸钾(最多1.5重量%,基于B1计)加入来自实施例3的已聚集的橡胶胶乳中。然后在(F4)中计量加入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的组分。
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例如由以下物质的含水混合物组成:
0.3-0.7重量%(基于B计)的糖,例如右旋糖一水合物,和
0.25-0.9重量%(基于B计)的焦磷酸钠十水合物,和
0.001-0.01重量%(基于B计)的硫酸铁七水合物,和
0-0.4重量%(基于B计)的氢过氧化枯烯(80-90重量%的在枯烯中的溶液形式),
其中
-糖、焦磷酸钠十水合物和硫酸铁七水合物一起或分别地溶解在水中;
-将各组分的一种或多种水溶液以间歇添加的形式或一个或多个连续进料的形式计量加入;
-计量加入氢过氧化枯烯(80-90重量%的在枯烯中的溶液形式),如果有的话以加料或进料的形式加入;
-由F4组成的各进料的速率是均匀的或变化的(如果一个或多个进料用于加料工艺);
-在步骤F2中的进料速率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如果有多于两个进料)。
如果此工艺是半绝热的,则在等待0-30分钟之后在75±10℃的温度进行以下操作:
在40分钟内加入占已聚集的橡胶胶乳(B)总量的小于35重量%的进料(F5a),此进料是由75-80重量%苯乙烯和20-25重量%丙烯腈组成的混合物形式;
在40分钟内加入进料(F5b),此进料是基于F5a计的0.7-1.2重量%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
以及任选地在40分钟内加入进料(F5c),此进料是基于B计的0-0.4重量%的氢过氧化枯烯(80-90重量%的在枯烯中的溶液形式);
其中
-进料F5a、F5b和可能的F5c可以同时或依次加入;
-进料F5b可以单独地或以与部分进料F5a的混合物形式或与全部进料F5a的混合物形式计量加入;
-各进料的速率可以是均匀或变化的;
-进料F5a、F5b和可能的F5c的速率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
在明显的等待时间(至少数分钟)之后进行以下操作:
在90-190分钟内加入占已聚集的橡胶胶乳(B)总量的其余至少65重量%的进料(F6a),此进料是由75-80重量%苯乙烯和20-25重量%丙烯腈组成的混合物形式;
在90-190分钟内加入进料(F6b),此进料是基于单体F6a计的0.7-1.2重量%的叔十二烷基硫醇(TDM);
以及在90-190分钟内加入进料(F6c),此进料是基于B2计的0.05-0.4重量%的氢过氧化枯烯(80-90重量%的在枯烯中的溶液形式),
其中
-进料F6a、F6b和可能的F6c可以同时或依次加入;
-进料F6b可以单独地或以与部分进料F6a的混合物形式或与全部进料F6a的混合物形式计量加入;
-各进料的速率可以是均匀或变化的。
必要的是将氢过氧化枯烯计量加入在步骤F2或F5c的至少一个步骤中的混合物中。
进料F5a和F6a的速率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进料F5b和F6b的速率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进料F5c和F6c的速率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
所得的接枝共聚物产物(B)具有宽的粒径分布,其中:
d50(重均,超离心)=200+/-100nm,
d50(数均,超离心)=110+/-30nm,
实施例6:接枝共聚物(B)的后聚合反应
为了降低单体含量,可以用基于已聚集的橡胶胶乳B2计的0-0.4重量%的氢过氧化枯烯(80-90重量%的在枯烯中的溶液形式)进行后聚合反应。这优选在30分钟到3小时内在70-90℃的温度进行。也可以使用在EP-A0771328中描述的方法以降低残余单体含量。
原则上,橡胶胶乳的制备、聚集和接枝以及后聚合反应可以在一个釜或多个釜中通过转移进行。
实施例7:ABS模塑组合物的通用处理和制备
在实施例4中制得的含有接枝橡胶B的分散体可以例如通过添加镁盐以沉淀接枝橡胶并除去水(例如通过离心)来处理。
常规方法用于经由混合和挤出共聚物基体A、接枝共聚物B和任选的其它组分(D)来制备ABS模塑组合物,其中可以使用的优选添加剂是以下组分:
D1)0-1重量%的位阻酚或对甲酚与二环戊二烯的丁基化反应产物(例如L,来自Goodyear)作为热稳定剂;
D2)0-1重量%的二价硫醚或硫代二丙酸二月桂基酯(例如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702
PS 800,来自Ciba)作为稳定剂;
D3)0-1重量%的硅油;
D4)0-1重量%的阳离子性、阴离子性或非离子性抗静电剂,例如氧化乙烯-氧化丙烯共聚物(例如来自BASF);以及
D5)0-5重量%的硬脂酸钙、脂肪酸酯或亚乙基二硬脂酰胺(例如
Figure G2007800380761D00704
来自Ciba)作为润滑剂。
实施例8ABS模塑组合物的通用制备
将按照实施例4制备的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加入挤出机中(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并且通过压缩工序以机械方式基本脱除残余水分。然后加入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共聚物基体(A)、助剂(D)(参见描述)以及两种其它辅助组分(E)和(F)。所加入的辅助组分(E)含有可商购的基于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聚合物(DenkerIP-MS-N)。作为其它辅助组分(F),加入由0.1重量%的Wingstay(由对甲酚和二环戊二烯组成的聚合物,来自Goodyear)和0.1%的硫代二丙酸二月桂基酯(例如Irganox PS 800,来自Ciba)和0.1%的硅油组成的混合物。
保留的残余水通过使挤出机脱气并加热来脱除。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实施例9.1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6b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3)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1重量%的B和68.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3)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5,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9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6。
实施例9.2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6c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9)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40重量%的B和5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9)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6,
在-30℃检测:13。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
d)弹性(弹性模量,MPa):21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6c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9)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9)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1,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32。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8。
实施例9.4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6c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9)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5重量%的B和7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9)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3,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6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52。
实施例9.5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6c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8)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1重量%的B和68.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8)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4,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1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6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7的橡胶胶乳(没有聚集)开始、然后按照实施例4.7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41重量%的B和58.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1,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
c)流动性(MVR,ml/10’):15。
d)弹性(弹性模量,MPa):197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0。
实施例9.7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8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7重量%的B和62.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16,
在-30℃检测:8。
b)光泽度:差。
c)流动性(MVR,ml/10’):2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08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39。
实施例9.8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9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5重量%的B和6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9,
在-30℃检测:8。
b)光泽度:差。
c)流动性(MVR,ml/10’):1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17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2。
实施例9.9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11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0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6重量%的B和63.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7,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17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3。
实施例9.10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0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6重量%的B和63.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7,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3。
实施例9.11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1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4,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4。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4。
实施例9.12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2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2,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3。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4。
实施例9.13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3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8重量%的B和71.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15,
在-30℃检测:6。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32。
d)弹性(弹性模量,MPa):25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6。
实施例9.14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4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7重量%的B和62.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1,
在-30℃检测:11。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1。
d)弹性(弹性模量,MPa):21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4。
实施例9.15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5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2重量%的B和67.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6,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7。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6。
实施例9.16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5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4重量%的B和65.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1,
在-30℃检测:10。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6。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13。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3。
实施例9.17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11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5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5重量%的B和6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1,
在-30℃检测:10。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6。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13。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3。
实施例9.18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2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5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6重量%的B和63.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2,
在-30℃检测:11。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3。
实施例9.19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6a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7)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7)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7,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1。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6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20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6a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7)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7)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3,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2。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8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21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6a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7)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5重量%的B和7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7)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19,
在-30℃检测:6。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4。
d)弹性(弹性模量,MPa):254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9。
实施例9.22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6b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9)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9)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0,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1。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6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23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6b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9)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9)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4,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4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8。
实施例9.24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6b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9)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2重量%的B和77.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9)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17,
在-30℃检测:6。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4。
d)弹性(弹性模量,MPa):26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53。
实施例9.25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7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5重量%的B和6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4,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7。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6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4。
实施例9.26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8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5重量%的B和6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3,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8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4。
实施例9.27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19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6重量%的B和63.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4,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7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4。
实施例9.28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0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5重量%的B和6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6,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1。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6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29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1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4重量%的B和65.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1,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6。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0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c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2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0)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2重量%的B和67.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0)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4,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7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1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c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2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0)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7重量%的B和62.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0)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40,
在-30℃检测:13。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1。
d)弹性(弹性模量,MPa):21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2。
实施例9.32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3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1重量%的B和68.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0,
在-30℃检测:8。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27。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3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6。
实施例9.33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c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4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1,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4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5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2)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6重量%的B和63.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2)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8,
在-30℃检测:11。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7。
d)弹性(弹性模量,MPa):219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5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6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2)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5重量%的B和6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2)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9,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7。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41。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6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7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2)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5重量%的B和6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2)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4,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2。
d)弹性(弹性模量,MPa):22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7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5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8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2重量%的B和67.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2,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7。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6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6。
实施例9.38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4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9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5)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8重量%的B和71.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5)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9,
在-30℃检测:9。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22。
d)弹性(弹性模量,MPa):2551。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39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2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0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2,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9。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2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40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1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3,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9。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1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41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2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8重量%的B和71.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5,
在-30℃检测:10。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7。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3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42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3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4,
在-30℃检测:11。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43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3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4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5)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5重量%的B和74.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5)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5,
在-30℃检测:9。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64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51。
实施例9.44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3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4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5)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5)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5,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2。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8。
实施例9.45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3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4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5)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5)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7,
在-30℃检测:13。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1。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6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6。
实施例9.46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3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4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4)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7重量%的B和72.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4)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9,
在-30℃检测:9。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5。
d)弹性(弹性模量,MPa):266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50。
实施例9.47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3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4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4)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4)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6,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非常好。
c)流动性(MVR,ml/10’):14。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6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8。
实施例9.48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1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5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27重量%的B和72.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28,
在-30℃检测:10。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8。
d)弹性(弹性模量,MPa):2125。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1。
实施例9.49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6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1重量%的B和68.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3,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1。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8。
实施例9.50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7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1重量%的B和68.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4,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0。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8。
实施例9.51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8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3重量%的B和66.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7,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0。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7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7。
实施例9.52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6b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39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11)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4重量%的B和65.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11)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7,
在-30℃检测:12。
b)光泽度:优良。
c)流动性(MVR,ml/10’):10。
d)弹性(弹性模量,MPa):235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5。
实施例9.53ABS模塑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从来自实施例2.2的橡胶胶乳开始、按照实施例3.6进行聚集、然后按照实施例4.2b进行接枝聚合并按照实施例8进行处理,在挤出机(来自Werner and Pfleiderer ZSK30)中用残余水含量为约30%的接枝橡胶B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共聚物基体(A-5)生产聚合物混合物,使得混合物最终实际含有30重量%的B和69.7重量%的共聚物基体(A-5)以及0.3重量%的辅助组分(F)。
然后在约250℃的温度以250rpm进行挤出,产量是10kg/h。共聚物混合物进行挤出,并且在熔融后通过引入水浴中而快速冷却到25℃的温度。共聚物组合物然后进行造粒。
所得ABS模塑组合物的性能如下:
a)却贝缺口冲击强度(ak),kJ/m2
在23℃检测:34,
在-30℃检测:11。
b)光泽度:差。
c)流动性(MVR,ml/10’):9。
d)弹性(弹性模量,MPa):2400。
e)屈服应力(屈服时的拉伸强度):48。

Claims (28)

1.一种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含有热塑性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以及任选的其它组分K,其中所述模塑组合物含有:
A:40-80重量%的从以下组分获得的热塑性共聚物A:
A1:基于共聚物A计的20-31重量%的丙烯腈,和
A2:基于共聚物A计的69-80重量%的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或由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组成的混合物,
B:20-60重量%的接枝共聚物B,其基本上从以下组分制备:
B1:基于接枝共聚物B计的55-70重量%的接枝基底(B1),其通过以下组分的反应获得:
(B11):基于接枝基底B1计的0-10重量%的苯乙烯,
(B12):基于接枝基底B1计的9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
(B13):基于接枝基底B1计的0.01-5重量%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
其中(B11)+(B12)+(B13)的总和准确地是100重量%;和B2:基于接枝共聚物B计的30-45重量%的接枝壳,其通过接枝基底B1与以下组分的混合物反应获得:
(B21):基于接枝壳(B2)计的75-80重量%的苯乙烯,和
(B22):基于接枝壳(B2)计的20-25重量%的丙烯腈,
其中由接枝基底B1和接枝壳B2组成的总和准确地是100重量%;和K:0-5重量%的其它组分K,
其中由热塑性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和其它组分K组成的总和准确地是100重量%。
2.权利要求1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热塑性接枝聚合物B具有20-80重量%的橡胶含量。
3.权利要求1或2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用于制备接枝聚合物B,并且含有有机过氧化物和至少一种还原剂。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用于制备接枝聚合物B,并且含有选自以下的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叔丁基、氢过氧化枯烯、氢过氧化叔丁基、氢过氧化对
Figure F2007800380761C00021
烷以及它们的混合物;还含有至少一种具有还原作用的水溶性化合物作为还原剂。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用于制备接枝聚合物B,并且含有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有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枯烯、氢过氧化对
Figure F2007800380761C00022
烷以及它们的混合物;还含有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还原剂:亚磺酸的盐,亚硫酸的盐,连二硫酸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抗坏血酸,以及它们的盐,Rongalit C(甲醛合次硫酸氢钠),单-和二-羟基丙酮,糖,亚铁盐,亚锡盐,以及钛(III)盐。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进行乳液聚合以制备接枝共聚物B,并且使用含有氢过氧化枯烯、右旋糖和亚铁盐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其中在接枝聚合期间连续地加入氢过氧化枯烯。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进行乳液聚合以制备接枝基底B1,并且使用过氧二硫酸钾作为引发剂。
8.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共聚物A由单体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
9.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共聚物A由单体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
10.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共聚物A由单体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组成。
11.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用于制备接枝基底(B1)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含有至少一种由丙烯酸C1-C12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C1-C12烷基酯和选自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正丁基丙烯酰胺或马来酰胺中的极性共聚单体组成的共聚物。
12.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用于制备接枝基底(B1)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含有由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至少一种共聚物(C)。
13.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用于制备接枝基底(B1)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含有至少一种由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92-98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2-8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C)。
14.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用于制备接枝基底(B1)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含有至少一种由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92-98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2-8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C),其中此共聚物(C)含有40-85重量%的由丙烯酸乙酯组成的均聚物组分和15-60重量%的其它聚合物组分,其中所述其它聚合物组分具有6-15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含量。
15.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用于制备接枝基底(B1)的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含有至少一种由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92-98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基于在(C)中的总固含量计的2-8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C),其中此共聚物(C)含有40-85重量%的由丙烯酸乙酯组成的均聚物组分和15-60重量%的其它聚合物组分,其中所述其它聚合物组分具有7-12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含量。
16.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中接枝共聚物B的制备从具有带两个最大值的双模态粒径分布的已聚集的接枝基底开始,这些最大值首先在80-120nm的粒径范围内和另外在350-550nm的粒径范围内。
17.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含有一种或多种选自以下的组分作为其它组分(K):分散剂(DA),缓冲物质(BS),分子量调节剂(MR),填料(F),以及添加剂(D)。
18.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还含有至少一种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选自聚碳酸酯、聚酯碳酸酯、聚酯和聚酰胺。
19.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用于生产模塑品的用途。
20.一种由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生产的模塑品。
21.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的方法,包括通过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制备热塑性共聚物A,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通过乳液聚合制备接枝共聚物B,然后将热塑性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以及任选的其它组分K和/或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混合。
22.权利要求21的制备热塑性模塑组合物的方法,其中通过在溶剂存在下聚合制备热塑性共聚物A,然后使用过氧二硫酸钾通过乳液聚合制备接枝基底B1,此接枝基底进行聚集,然后使用其它单体和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在进一步的乳液聚合中制备接枝共聚物B,然后将热塑性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以及任选的其它组分K和/或其它热塑性聚合物(TP)混合。
23.一种将分散在水相中的橡胶聚集的方法,其中添加含有可共聚的多官能的聚集用组分(C)的水分散体,此组分(C)含有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
24.一种制备含有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的聚集用组分(C)的方法,包括先聚合一部分丙烯酸乙酯,然后在多阶段添加工艺中加入其它部分的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
25.权利要求24的制备聚集用组分(C)的方法,其中先聚合一部分丙烯酸乙酯,然后加入其它部分的丙烯酸乙酯,并且仅仅在此之后以混合物的形式加入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制备的聚集用组分(C)用于制备聚集用橡胶胶乳的用途。
27.一种含有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酰胺的聚集用组分(C),其含有40-85重量%的由丙烯酸乙酯组成的均聚物组分以及15-60重量%的其它聚合物组分,其中所述其它聚合物组分具有6-15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含量。
28.权利要求27的聚集用组分(C),其含有40-85重量%的由丙烯酸乙酯组成的均聚物组分以及15-60重量%的其它聚合物组分,其中所述其它聚合物组分具有7-13重量%的甲基丙烯酰胺含量。
CN2007800380761A 2006-08-18 2007-08-14 基于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0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19176.3 2006-08-18
EP06119176 2006-08-18
PCT/EP2007/058388 WO2008020012A2 (de) 2006-08-18 2007-08-14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auf basis von acrylnitril, styrol und butadi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0570A true CN101970570A (zh) 2011-02-09
CN101970570B CN101970570B (zh) 2013-08-28

Family

ID=38698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807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0570B (zh) 2006-08-18 2007-08-14 基于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2054472B1 (zh)
KR (2) KR101485198B1 (zh)
CN (1) CN101970570B (zh)
ES (1) ES2543163T3 (zh)
PL (1) PL2054472T3 (zh)
WO (1) WO2008020012A2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5880A (zh) * 2013-02-07 2015-09-30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在热-湿贮存后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4968691A (zh) * 2013-02-07 2015-10-07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5102487A (zh) * 2013-02-07 2015-11-25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5164166A (zh) * 2013-04-18 2015-12-16 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基热塑性模塑材料
CN105189588A (zh) * 2013-09-30 2015-12-23 Lg化学株式会社 一种制备abs接枝共聚物的方法
CN105694437A (zh) * 2014-11-26 2016-06-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尼龙共混物合金的制备方法
CN106062069A (zh) * 2013-12-18 2016-10-26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用于3‑d打印的基于乙烯基芳族共聚物的成型组合物
CN106103581A (zh) * 2014-01-28 2016-11-09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最佳流动性‑韧性比的热塑性成型化合物
CN105164167B (zh) * 2013-04-18 2017-03-22 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基热塑性模塑材料
CN109312134A (zh) * 2016-04-21 2019-02-05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抗裂性和耐化学性的abs模塑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9476895A (zh) * 2016-04-21 2019-03-15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抗裂性和耐化学性的abs模塑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0785440A (zh) * 2017-04-24 2020-02-11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生产abs接枝共聚物的改进方法
CN111201249A (zh) * 2017-11-16 2020-05-26 Sabic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改进的表面性质的核-壳接枝共聚物
CN114127181A (zh) * 2019-10-09 2022-03-01 大科能宇菱通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26933A1 (de) 2008-07-07 2010-01-14 Basf S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ABS mit feinteiligem Saatlatex
EP2297240B1 (de) * 2008-07-07 2012-10-24 Styrolution GmbH Kautschukmodifizierte flammgeschützte formmassen
US8691127B2 (en) 2008-12-19 2014-04-08 Basf Se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mposite component by multi-component injection molding
MY161929A (en) 2009-07-23 2017-05-15 Basf Se Component comprising an insert part and plastics jacketing,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 component
MY163063A (en) 2010-05-05 2017-08-15 Basf Se Component comprising an insert part and plastics jacketing,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 component
WO2012022710A1 (en) * 2010-08-16 2012-02-23 Ineos Abs (Jersey) Limite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gglomerated rubber latices and the use thereof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olymer compositions
WO2012080388A1 (de) 2010-12-16 2012-06-21 Basf Se Kautschukmodifizierte flammgeschützte formmassen und deren herstellung
WO2015047038A1 (ko) * 2013-09-30 2015-04-02 (주) 엘지화학 Abs 그라프트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102128531B1 (ko) 2013-12-11 2020-07-01 이네오스 스티롤루션 그룹 게엠베하 향상된 난연성을 가진 abs 제품
US10189932B2 (en) 2014-04-30 2019-01-29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unds with an optimized residual monomer content
KR101706471B1 (ko) 2014-10-07 2017-02-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내열성 수지의 제조방법, 내열성 수지 및 내열 abs 수지 조성물
KR102462777B1 (ko) * 2015-03-25 2022-11-03 이네오스 스티롤루션 그룹 게엠베하 최적화된 가교도를 갖는 열가소성 중합체를 생성시키는 공정
WO2017211783A1 (en) 2016-06-06 2017-12-14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stabilizer dispers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 stabilized with the stabilizer dispersion
CN109563190A (zh) 2016-08-12 2019-04-02 Sabic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经由乳液聚合来生产聚合物的方法
EP3710492B1 (en) 2017-11-13 2021-08-11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sition and articles made thereof having improved surface quality
KR102278035B1 (ko) 2018-02-07 2021-07-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그라프트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열가소성 수지 성형품
KR102311952B1 (ko) 2018-09-21 2021-10-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20959A (en) 1945-11-06 1950-09-05 Goodrich Co B F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compounds
NL269409A (zh) 1960-09-20
US3397165A (en) 1964-05-04 1968-08-13 Grace W R & Co Preparation of latex of butadienecontaining copolymers
FR1580834A (zh) 1968-01-04 1969-09-12
CA953838A (en) 1970-01-14 1974-08-27 Donald A. Bennett Preparation of graft copolymers
CH578138A5 (zh) 1973-02-28 1976-07-30 Jylland Gummivarefabriken As
DE2407776A1 (de) 1974-02-19 1975-09-04 Licentia Gmbh Schaltung zur regelung der betriebsspannung fuer die transistor-zeilenendstufe eines fernsehempfaengers
DE2427960B1 (de) * 1974-06-10 1975-06-19 Basf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chlagfesten thermoplastischen Formmassen
DE2715932A1 (de) 1977-04-09 1978-10-19 Bayer Ag Schnellkristallisierende poly(aethylen/alkylen)-terephthalate
NL7708002A (nl) 1977-07-19 1979-01-23 Stamicarbon Werkwijze voor het bereiden van vinylpolymeren.
DE2826925A1 (de) 1978-06-20 1980-01-17 Basf Ag Witterungsbestaendige, schlagzaehe thermoplastische massen mit guter einfaerbbarkeit
EP0007810A3 (en) 1978-07-31 1980-02-20 Monsanto Company A process for emulsion grafting diene rubber particles
DE2927572A1 (de) 1979-07-07 1981-01-22 Basf Ag Themoplastische formmassen
IT1127266B (it) 1979-11-27 1986-05-21 Montedison Spa Procedimento per agglomerare lattici di gomme
CA1193036A (en) 1981-10-09 1985-09-03 Kazuo Kishida Process for producing impact resistant graft resins including an agglomerated rubber
CA1196439A (en) 1981-11-30 1985-11-05 Thomas S. Grant Alloys of styrenic resins and polyamides
CA1273147A (en) 1984-12-28 1990-08-21 Makoto Uchid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N .alpha.-ALKYL-SUBSTITUTED AROMATIC VINYL COPOLYMER AND A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COPOLYMER
DE3939046A1 (de) * 1989-11-25 1991-05-29 Basf Ag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mit hoher kaeltezaehigkeit
CA2058331A1 (en) * 1990-12-28 1992-06-29 Ichiro Sasaki Core-shell polymer
CN1120180C (zh) 1994-06-03 2003-09-03 巴斯福股份公司 聚合物水分散液的制备
ES2112612T3 (es) 1994-11-21 1998-04-01 Gen Electric Composiciones de copolimeros de compuestos alfa-alquil vinilaromaticos-cianuro de vinilo modificadas en su resistencia al impacto.
DE19728629A1 (de) * 1997-07-04 1999-01-07 Basf Ag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mit geringer Eigenfarbe
DE19907136A1 (de) 1999-02-19 2000-08-24 Basf Ag Verfahren zum Trocknen koagulierter wasserhaltiger Kautschukpartikel
DE19951648A1 (de) 1999-10-27 2001-05-03 Basf Ag Verfahren zur Verminderung des Cold Stress Whitening
DE19960855A1 (de) * 1999-12-16 2001-06-28 Basf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thermoplastischen Formmassen
KR20020091230A (ko) * 2000-04-26 2002-12-05 바스프 악티엔게젤샤프트 열흐름 프로파일이 최적화된 폴리부타디엔 라텍스의 제조방법
DE10021565A1 (de) * 2000-05-03 2001-11-22 Basf Ag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mit verbesserter Schlagzähigkeit
DE10037280A1 (de) 2000-07-28 2002-02-07 Basf Ag Verfahren zur Agglomeration dispergierter Kautschuke
DE10046930A1 (de) 2000-09-21 2002-04-18 Basf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wässriger Styrol-Butadien-Polymerdispersionen
DE10049466A1 (de) 2000-10-06 2002-04-11 Bayer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fropfkautschuklatices mit reduziertem Restmonomerengehalt
DE10060410A1 (de) * 2000-12-05 2002-06-06 Bayer Ag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DE10218418A1 (de) 2002-04-24 2003-11-06 Basf Ag Wäßrige Polymerdispersionen auf Basis von Copolymerisaten aus Vinylaromaten und Butadie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als Leimungsmittel für Papier
DE10308506A1 (de) * 2003-02-26 2004-09-16 Basf Ag Acrylatkautschuk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DE102005022632B4 (de) * 2005-05-11 2022-05-25 Ineos Styrolution Europe Gmbh Teilchenförmiger Kautschuk,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sowie Pfropfcopolymerisat,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EP1752478A1 (en) * 2005-08-08 2007-02-14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graft copolymer having a bimodal particle distribution.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8691A (zh) * 2013-02-07 2015-10-07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5102487A (zh) * 2013-02-07 2015-11-25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4955880A (zh) * 2013-02-07 2015-09-30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在热-湿贮存后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4968691B (zh) * 2013-02-07 2017-10-13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5102487B (zh) * 2013-02-07 2017-07-11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具有改善的表面的abs组合物的方法
CN105164166A (zh) * 2013-04-18 2015-12-16 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基热塑性模塑材料
CN105164167B (zh) * 2013-04-18 2017-03-22 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基热塑性模塑材料
CN105189588B (zh) * 2013-09-30 2017-09-12 Lg化学株式会社 一种制备abs接枝共聚物的方法
CN105189588A (zh) * 2013-09-30 2015-12-23 Lg化学株式会社 一种制备abs接枝共聚物的方法
US9790310B2 (en) 2013-09-30 2017-10-17 Lg Chem, Ltd. Method for preparing ABS graft copolymer
CN106062069A (zh) * 2013-12-18 2016-10-26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用于3‑d打印的基于乙烯基芳族共聚物的成型组合物
CN106062069B (zh) * 2013-12-18 2020-04-17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用于3-d打印的基于乙烯基芳族共聚物的成型组合物
CN106103581B (zh) * 2014-01-28 2019-09-03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最佳流动性-韧性比的热塑性成型化合物
US10138364B2 (en) 2014-01-28 2018-11-27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unds with optimized flowability-toughness ratio
CN106103581A (zh) * 2014-01-28 2016-11-09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最佳流动性‑韧性比的热塑性成型化合物
CN105694437A (zh) * 2014-11-26 2016-06-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尼龙共混物合金的制备方法
US11021602B2 (en) 2016-04-21 2021-06-01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ABS molding composition having improved crack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and its use
CN109476895A (zh) * 2016-04-21 2019-03-15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抗裂性和耐化学性的abs模塑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9312134A (zh) * 2016-04-21 2019-02-05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抗裂性和耐化学性的abs模塑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9476895B (zh) * 2016-04-21 2021-08-24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抗裂性和耐化学性的abs模塑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9312134B (zh) * 2016-04-21 2021-12-24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抗裂性和耐化学性的abs模塑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0785440A (zh) * 2017-04-24 2020-02-11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生产abs接枝共聚物的改进方法
CN110785440B (zh) * 2017-04-24 2023-06-27 英力士苯领集团股份公司 生产abs接枝共聚物的改进方法
CN111201249A (zh) * 2017-11-16 2020-05-26 Sabic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改进的表面性质的核-壳接枝共聚物
CN114127181A (zh) * 2019-10-09 2022-03-01 大科能宇菱通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CN114127181B (zh) * 2019-10-09 2024-05-28 大科能宇菱通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20012A2 (de) 2008-02-21
WO2008020012A3 (de) 2011-05-05
KR101560273B1 (ko) 2015-10-15
EP2054472B1 (de) 2015-06-03
PL2054472T3 (pl) 2015-11-30
EP2054472A2 (de) 2009-05-06
ES2543163T3 (es) 2015-08-17
KR20140047735A (ko) 2014-04-22
CN101970570B (zh) 2013-08-28
KR20090052364A (ko) 2009-05-25
KR101485198B1 (ko) 2015-01-22
EP2949699A1 (de)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0570B (zh) 基于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CN105164167A (zh) 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基热塑性模塑材料
TWI733424B (zh) 接枝共聚物、交聯粒子、接枝交聯粒子、橡膠質聚合物、及使用此的熱塑性樹脂組成物
CN101168587B (zh) 橡胶强化热塑性树脂和橡胶强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5164166A (zh) 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基热塑性模塑材料
CN101754982B (zh) 肥大化橡胶的制造方法、接枝共聚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以及成型品
CN100429249C (zh) 一种新型羧基丁苯胶乳的制备技术
CN102863726B (zh) Pvc改性剂的合成方法
CN106459290B (zh) 含三取代芳香族的聚合物分散剂
CN105073804B (zh) 具有抗冲击性并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质的pmma
CN107075044A (zh) 制造多级聚合物的方法、其组合物、其用途及包含其的组合物
CN105940051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2597023B (zh) 制备含水粘合剂分散体的方法
KR102128531B1 (ko) 향상된 난연성을 가진 abs 제품
CA2430687A1 (en) Thermoplastic moulded materials
CN102884125B (zh) 光散射降低的模塑组合物
CN112272683A (zh) 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粒料的制造方法
US10683372B2 (en) Efficient copolymers having an agglomerating effect
CN102822269B (zh) 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能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JP2019127510A (ja) 自動車用樹脂成形品
CN112272686B (zh) 超高流量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组合物
CN103228686A (zh) 热塑性树脂用加工助剂及包含其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6459297B (zh) 制备聚合物水分散体的方法
JP2017031362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TYROLUTION GMBH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ASF SE

Effective date: 2013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18

Address after: Frankfurt,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Styrolution GmbH

Address before: Ludwigshafen,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BASF SE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29

Address after: The German city of Frankfurt oehlen Street No. 2

Patentee after: STYROLUTION GMBH

Address before: Frankfurt,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tyrolution GmbH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