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019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0194A
CN101930194A CN2010101159411A CN201010115941A CN101930194A CN 101930194 A CN101930194 A CN 101930194A CN 2010101159411 A CN2010101159411 A CN 2010101159411A CN 201010115941 A CN201010115941 A CN 201010115941A CN 101930194 A CN101930194 A CN 101930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cover
mobile device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59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0194B (zh
Inventor
入江律雄
后藤一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30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0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0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0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28Clamshell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7Frame structures using opening shell type machines, e.g. pivoting assembl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壳体、成像装置、顶盖、移动装置以及状态保持装置。所述壳体具有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面的顶面开口和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侧面的侧面开口。所述成像装置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包括感光体、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以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以及利用显影剂将所述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所述顶盖可在打开所述顶面开口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所述顶面开口的关闭状态之间移动,所述曝光装置安装于所述顶盖的内表面。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诸如打印机和复印机等使用发光二极管装置作为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发光二极管装置具有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
使用这种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利用发光二极管装置基于图像信息对感光体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获得显影剂图像,然后将感光体上的显影剂图像直接或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诸如记录纸张等记录材料上,并且将所转印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由此形成图像。
作为此类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已知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对多个感光体分别进行曝光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装置安装在打开或关闭壳体的顶面开口的顶面开闭部件的内表面侧,并且移动装置可以安装有多个感光体或布置在每个感光体周围的诸如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等与成像相关的装置,由此使这些装置移动以将这些装置从壳体的内部拉出到外部(参见JP-A-2009-58729)。在此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打开顶面开闭部件并且使移动装置变为将所述移动装置拉出到设定在壳体外部的拉出完成位置的状态之后,可以对安装在该移动装置上的诸如感光体、充电装置以及显影装置等与成像相关的装置进行维护操作和更换操作。
另外,已知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具有感光体单元并且布置成相互平行的多个处理单元、布置成从上方面向每个感光鼓并且对感光鼓的顶部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的多个LED单元、设置在LED单元的上方并且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张排出到其上的排出托盘以及设置在排出托盘上方的预定空间以读取文档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参见JP-A-2008-275805)。在此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通过使至少一个LED单元连同排出托盘的至少一部分一起移动至预定的空间来沿着平行的方向拉出处理单元。该排出托盘构造成以与处理单元的拉出方向相反的一侧为支点上下旋转,或者构造成沿着竖直方向平行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安装有成像装置的一部分的移动装置在顶面开闭部件打开之后移动到壳体的外部或移动到壳体的内部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不会损坏安装在顶面开闭部件的内表面侧的曝光装置。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壳体、成像装置、顶盖、移动装置以及状态保持装置。所述壳体具有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面的顶面开口和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侧面的侧面开口。所述成像装置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包括感光体、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以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以及利用显影剂将所述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所述顶盖可在打开所述顶面开口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所述顶面开口的关闭状态之间移动,所述曝光装置安装于所述顶盖的内表面。所述移动装置可穿过所述侧面开口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拉出安装在所述移动装置上的所述成像装置的一部分,所述第一位置设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位置设定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在打开所述顶盖之后当所述移动装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将所述顶盖保持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第[1]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在打开顶面开闭部件之后,当安装有成像装置的一部分的移动装置向壳体的外部移动或向壳体的内部移动时,不会损坏安装于所述顶面开闭部件的内表面侧的曝光装置。
[2]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当所述移动装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给定的距离时,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将所述顶盖保持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第[2]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当未拉出移动装置时不保持顶面开闭部件,并且所述顶面开闭部件的打开和关闭操作不会过于复杂而易于操纵。
[3]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当所述移动装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状态保持装置解除对所述顶盖的所述打开状态的保持。
根据第[3]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在移动装置和安装在所述移动装置上的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之前可以防止顶面开闭部件被关闭。
[4]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移动限制部分,当所述顶盖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移动限制部分保持使所述移动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一位置的限制状态,当所述顶盖不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移动限制部分解除所述限制状态。
根据第[4]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当关闭顶面开闭部件时防止错误地拉出移动装置。
[5]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包括: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顶盖的所述内表面;保持部件,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可沿着拉出方向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并且具有保持面,当所述顶盖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可将所述支撑部分支撑在所述保持面上;推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以便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推压所述保持部件;止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将由所述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保持部件停止在所述保持面可支撑所述支撑部分的位置处;以及返回部件,其在所述移动装置上设置成可能(可以)与所述保持部件相接触的状态。其中,当所述移动装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所述返回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形成接触并且使所述保持部件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支撑部分不被所述保持面支撑。
根据第[5]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具有简单构造的状态保持装置来获得根据上述第[1]项限定的发明的效果。
[6]在根据第[5]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移动操作部件,在所述顶盖变为所述打开状态之后,所述移动操作部件使所述移动装置移动至所述保持面可支撑所述支撑部分的位置。
根据第[6]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具有简单构造的状态保持装置来获得根据上述第[2]项限定的发明的效果。
[7]在根据第[5]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当推动所述移动装置以使所述移动装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保持部件移动到所述保持面不可支撑所述支撑部分的位置。
根据第[7]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获得根据上述第[3]项限定的发明的效果。
[8]在根据第[5]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接触面,当所述顶盖处于所述关闭状态并且所述移动装置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支撑部分形成接触以阻止所述移动装置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移动。
根据第[8]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获得根据上述第[4]项限定的发明的效果。
[9]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一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移动装置上,并且,所述移动装置包括限制单元,当所述移动装置不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单元限制从所述移动装置上拆下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一部分,并且当所述移动装置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单元解除对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一部分的拆卸限制。
根据第[9]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当移动装置处在壳体内部的中途位置时,可防止对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进行安装和拆卸。
[10]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成像装置生成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其中,所述顶盖绕着支撑轴在所述打开状态与所述关闭状态之间旋转,所述支撑轴布置在所述壳体中与所述拉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并且位于所述定影装置上方的位置处。
根据第[10]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易于组装顶面开闭部件,并且可以使正由状态保持装置保持的顶面开闭部件的倾斜角度(基于关闭状态的仰角)小。
[11]在根据第[10]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所述状态保持装置设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与所述定影装置之间。
根据第[11]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避免与驱动系统的任何干涉,并且可容易地确保用于状态保持装置的安装空间。
[12]在根据第[10]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互锁装置,其随着所述顶盖的打开操作而使所述移动装置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移动预定距离。
根据第[12]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当打开顶面开闭部件时可以有助于用户对移动装置的拉出操作。
[13]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文档读取装置,其构造成读取将要成像的图像。其中,在所述文档读取装置与所述顶盖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预定空间,并且,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将所述顶盖保持为在所述预定空间内处于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第[13]项所述的构造,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即使在打开顶面开闭部件时的自由空间有限的状态下安装文档读取装置,在打开顶面开闭部件之后,当安装有成像装置的一部分的移动装置向壳体的外部移动或向壳体的内部移动时,也不会损坏安装于所述顶面开闭部件的内表面侧的曝光装置。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主要操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状态保持装置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图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组件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图3和图4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状态保持装置等的构造的说明性顶视图;
图6A和6B示出了状态保持装置的构造等,具体而言,图6A是示出从保持板的侧面和顶面的方向看保持板的构造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并且图6B是示出从保持板的侧面和顶面的方向看移动支撑框架中的组件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紧接着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顶盖打开之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紧接着图7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前盖被打开至半开状态之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图8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状态保持装置等的操作状态的说明性顶视图;
图10是示出打开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顶盖以拉出成像装置等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A至11C是示出状态保持装置等的一个过程中的操作状态的说明性顶视图;
图12A至12C是示出状态保持装置等的另一过程中的操作状态的说明性顶视图;
图13A和13B示出了移动装置的拆装限制单元的构造,具体而言,图13A是示出从限制单元的侧面看去的状态的说明图,并且图13B是示出从限制单元的顶面看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图13A和13B的拆装限制单元的操作状态(移动装置位于除了拉出位置之外的其他位置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图13A的拆装限制单元的另一操作状态(移动装置位于拉出位置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从顶面看图15的拆装限制单元的操作状态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移动装置设置有把手的构造实例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设置有互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图18的互锁装置的操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顶盖采用不同的开闭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在图2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打开顶盖并且将前盖打开至半开状态时顶盖的操作装置和状态保持装置的操作状态的说明图;以及
图22是示出从顶面看图2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顶盖、状态保持装置等的构造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下文中简称为“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要,并且
图2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变化的情况。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箱形壳体10的内部布置有成像装置20、中间转印装置30、定影装置40以及供纸装置45,并且在壳体10的外部安装有文档读取装置50。
壳体10包括诸如多个支撑部件和外装盖等组件,并且外观形成为类似于箱体形状的形状(箱形)。壳体10具有形成为开口形状的顶面部分,并且遮盖顶面开口的部分的外装盖构成为用于打开和关闭顶面开口的顶盖12。另外,壳体10具有形成为开口形状的前(正面)侧面部分(图1中的右侧所示的侧面部分),并且遮盖侧面开口以便打开和关闭侧面开口的部分的外装盖构成为前盖13。
顶盖12具有绕着布置在一端(位于装置的后侧的端部)的支撑轴14沿着箭头A1和A2所示的方向摆动而被打开和关闭的结构。另外,顶盖12具有形成为排出托盘表面部分15的一部分外表面,该排出托盘表面部分15用于收容在图像形成之后被排出到壳体10的外部的记录纸张46。前盖13具有绕着布置在下方的支撑轴16沿着箭头B1和B2所示的方向摆动而被打开和关闭的结构。在图1等附图中,附图标记18指示安装在顶盖12的内侧的结构。此结构18例如形成为可拆卸地安装有盒式调色剂收容容器的结构,该盒式调色剂收容容器用于收容将被供应到稍后将说明的显影装置25的调色剂。
成像装置20布置在壳体10内部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包括利用电子照相法等分别以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以及黑色(K)形成显影剂(调色剂)图像的四个成像单元21Y、21M、21C、21K。各成像单元21(Y、M、C、K)按照所需的间隔并排布置,并且各自包括感光鼓22、充电装置23、LED曝光装置24、显影装置25、清洁装置26等。
其中,通过在圆筒状鼓基材的外周表面形成由有机感光材料等制成的光导层而得到感光鼓22,并且将感光鼓22安装成以所需的速度旋转。充电装置23对与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接触的辊状充电部件施加所需的充电电压,由此将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充电至所需的电位。
LED曝光装置24由诸如多个LED和聚焦透镜等光学组件构成,并且是这样的曝光装置:使得布置在末端的光学组件以所需的距离面向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并且沿着感光鼓的轴向排列多个LED。LED曝光装置24基于由图像形成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经充电的感光鼓22进行曝光,由此形成被曝光的带电部分的电位发生变化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5向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供应所需颜色的显影剂(调色剂),由此使显影剂静电地附着于鼓上而形成可见的调色剂图像。清洁装置26是去除诸如残留并附着在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等多余物质的鼓清洁装置。
中间转印装置30布置在成像装置20下方的位置处,并且由中间转印带31构成,由四个成像单元21(Y、M、C、K)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31上。中间转印带31由具有半导电性的环带构成,由多个支撑辊32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布置成这样的状态:处于支撑辊32之间的部分依次通过成像单元21(Y、M、C、K)的感光鼓22的转印部分。
在图1等附图中,附图标记33指示将每个感光鼓2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一次转印装置33对辊状部件(一次转印辊等)施加所需的一次转印电压,该辊状部件将中间转印带31按压在每个成像单元21(Y、M、C、K)的感光鼓22的转印部分上由此使中间转印带31与转印部分相互接触。另外,附图标记35指示将由中间转印带31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记录纸张46上的二次转印装置。二次转印装置35对辊状部件(二次转印辊等)施加所需的二次转印电压,该辊状部件将记录纸张46按压在中间转印带31的张紧在一个带支撑辊32上的部分上。附图标记36指示去除诸如残留且附着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等多余物质的带清洁装置。
定影装置40布置在壳体10内部的成像装置20的一端(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21Y)的斜上方的位置(二次转印装置35斜上方的位置)处。通过在框架(未示出)的内部安装辊状或带状加热旋转体42和辊状或带状加压旋转体43等构成定影装置40,其中该加热旋转体42沿着预定方向受到旋转驱动并且其表面温度被发热部分加热至所需的温度并且保持在该温度,该加压旋转体43以所需的压力与加热旋转体接触而受到驱动并且大致沿着加热旋转体42的旋转轴的方向延伸。
供纸装置45布置在壳体10内部的成像装置20下方的中间转印装置30下方的位置处。供纸装置45以可拉出的方式安装到壳体10上,主要包括以堆叠的状态收容期望尺寸、种类等的记录纸张46的纸张收容体47和从纸张收容体47一张接一张地送出记录纸张46的送出装置48。在供纸装置45与二次转印装置35之间、二次转印装置35与定影装置40之间以及定影装置40与排出托盘表面部分17之间设置有纸张传送路径,其中安装有传送记录纸张46的传送辊对49、引导记录纸张46的传送目的地的引导材料等。
文档读取装置50是读取具有将被成像的图像(信息)的文档上的图像的装置,并且安装在距离壳体10的顶面,实际上距离顶盖12的外表面的所需空间S处。例如在与顶盖12的外侧最上部相距所需距离D处经由支撑部件55设置文档读取装置50。支撑部件55可以是与壳体10分开的部件,或者可以形成为壳体10的一部分。
另外,文档读取装置50包括放置文档的透明文档台板、将文档按压在透明文档台板上的文档压板、在照射放置在透明文档台板上的文档的同时读取该文档的成像装置51等。文档读取装置50最终覆盖有外装盖、文档压板等。将由文档读取装置50读取的图像信息(信号)发送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10内部的图像处理部分(未示出)。另外,最终将经图像处理部分处理之后的图像信号发送到LED曝光装置25。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2等图所示,作为构成成像装置20的四个成像单元21(Y、M、C、K)的部分的各LED曝光装置24(Y、M、C、K)以固定的方式安装在顶盖12的内表面侧。另外,作为构成四个成像单元21(Y、M、C、K)的部分的感光鼓22、充电装置23、显影装置25以及清洁装置26(在下文中称为“安装组件”)安装在移动装置6上,以便在这些安装组件安装在移动装置6上的状态下将安装组件从壳体10中拉出或将安装组件推入到壳体10中。相应地,通过向外移动移动装置6以将其拉出,四个成像单元21中的安装组件暴露于壳体10的外部。在此状态下,可以对安装组件进行维护操作或更换操作。
如图2至5等图所示,移动装置6包括移动支撑框架61,该移动支撑框架61具有可拆卸地安装有四个成像单元21(Y、M、C、K)的安装结构。移动支撑框架61例如是整体上形成为大致具有长方形的形状的框架部件。通过将向拉出方向C1的左右侧面部突出而形成的支撑突起62和63(参见图9等)配合到固定在壳体10(的支撑部件等)上的上下一组导轨65和66中来可移动地安装移动支撑框架61。相应地,移动支撑框架61适于经由导轨65和66的引导在框架穿过壳体10的侧面开口的状态下在设定在壳体10内部的安装完成位置(P1)与设定在壳体10外部的拉出完成位置(P2)之间移动。
安装完成位置(P1)是每个成像单元21(Y、M、C、K)中的感光鼓22的一次转印部分移动到面向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一次转印装置33的位置时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将移动支撑框架61的支撑突起62和63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处:即,突起进入并停止在形成在导轨65和66的里端(拉出方向C的上游端)的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的下端时的位置。另一方面,拉出完成位置(P2)是将支撑突起拉出到至少允许四个成像单元21(Y、M、C、K)相对于移动支撑框架61的安装/拆卸操作的状态(位置)时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将移动支撑框架61的支撑突起62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处:即,突起移动并停止在形成在导轨65的前端附近的拉出停止位置处时的位置。为此,拉出完成位置(P2)也对应于拉出停止位置。
导轨65和66在除了上述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之外的其他部分延伸至向下倾斜引导部分的上端的高度的状态下大致沿着拉出方向C1形成。这些部分变成用于允许成像装置20(每个成像单元21中的感光鼓22)位移至与中间转印装置30(中间转印带31)分离的位置的引导部分。将移动支撑框架61(成像装置20)位于导轨65和66的向下倾斜引导部分的上端处的位置定义为分离完成位置(P3)。在实施例1中,将移动支撑框架61(成像装置20)设定为通过将前盖13打开至预定角度(α)的操作使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到分离完成位置(P3)。
另外,移动支撑框架61具有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端与前盖13的内表面部分相连接的结构。也就是说,使移动支撑框架61变为这样的状态:设置在形成于前盖13内表面的突出部分17a的末端处的轴部17b钩在形成于拉出方向C1下游端的凹部上。相应地,当前盖13绕着支撑轴16沿着箭头B1的方向摆动以便打开前盖时,如图2等图所示,移动支撑框架61通过连接结构而被互锁进而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并被拉出预定的距离C1。另一方面,当前盖13绕着支撑轴16沿着箭头B2的方向摆动以便关闭前盖时,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与拉出方向C1相反的方向(推入方向)C2移动并被推入预定的距离。为此,前盖13还充当在打开顶盖12之后使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的移动操作部件。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3至6A和6B等图所示,当打开顶盖12时,设置有将顶盖12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的状态保持装置7。
首先,状态保持装置7将受到操作而被打开的顶盖12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实施例1中的状态保持装置7将顶盖12位于下述位置时的打开状态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即,安装于顶盖的内表面侧的LED曝光装置24(Y、M、C、K)在发光时最终发射光的至少发光部分在移动装置6移动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在本实施例中为感光鼓22、充电装置23、显影装置25以及清洁装置26)时不与这些安装组件接触的位置处。
这里,对设置状态保持装置7有效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具有这样的构造:当关闭顶盖12时,LED曝光装置24布置成位于曝光装置在移动装置6的移动方向(C1、C2)上与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变为移动过程中的障碍物)的位置处。另外,上述表达方式“当位于不与…接触的位置处时”是LED曝光装置24的至少发光部分不与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接触的状态下的位置,并且例如包括诸如LED曝光装置24中的外壳和定位部件等不直接参与曝光性能的部分与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相接触而不损坏安装组件的情况。
作为当状态保持装置7将顶盖12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时的条件,顶盖12所保持的状态可以是顶盖12所需的最小打开状态。上述所需的最小打开状态例如是与可能接触LED曝光装置24的安装组件相距的距离(M:图8)保持在0<M≤15mm的范围内,优选地在0<M≤5mm的范围内的状态。顺便提及,当将LED曝光装置24设置为朝向上侧或沿着拉出方向C和推入方向C2(即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位移(摆动)的安装结构时,也可以将距离M设定为0mm。在这种情况下,尽管LED曝光装置24的至少发光部分可能会在成像装置20的某些安装组件移动过程中与这些安装组件轻微地接触,但曝光装置24不会被损坏到其曝光性能由于上述接触而下降的程度。
这种状态保持装置7包括:支撑部分70,其设置在顶盖12的内表面部分上;保持板72,其形成有保持表面部分71,当打开顶盖12时该保持表面部分71允许支撑部分70放置并保持在该保持表面部分71上,并且该保持板72能够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推压部件73,其沿着拉出方向C1弹性地推压保持板72;止动部件74,其将由推压部件73推压并移动的保持板72停止在支撑部分70能够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位置处;以及返回部件75,当移动装置6沿着与拉出方向C1相反的方向C2移动时,该返回部件75与保持板72相接触,并且使保持板72移动并返回至支撑部分70未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位置处。顺便提及,在图3等图中,为方便起见,将支撑部分70、保持板72、止动部件74、返回部件75、移动装置的移动支撑框架61等的前后位置关系示为不同于实际位置关系的状态。在图5等的说明图中通过正确的内容示出正确的位置关系。
其中,支撑部分70包括两个支撑臂70a和支撑突起70b,所述两个支撑臂70a形成为在顶盖12的内表面侧突出以向下延伸至所需的位置处,所述支撑突起70b形成为在支撑臂70a的下端向左右外侧突出。另外,支撑部分70特别地形成为这样的状态:该支撑部分可以位于支撑突起70b应当放置在保持板72的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位置处,并且支撑部分70形成为这样的形状或结构:其所具有的强度足可以对在支撑部分70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状态下处于打开状态的顶盖12进行支撑。实施例1中的支撑臂70a的根部的形成位置为比顶盖12位于支撑轴14一侧的端部接近中央部分所需距离的部位,换言之为排出托盘表面部分15的倾斜表面部分的中间位置。
如图4至6A和6B等图所示,保持板72包括整体上形似于正方形的板,并且在保持板能够经由导轨沿着移动装置6的拉出方向C1移动的状态(保持板既可以沿着拉出方向C1又可以沿着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推入方向C2移动的状态)下将保持板72安装到壳体10上。在实施例1中,使用一组两个保持板作为保持板72,并且保持板72分别存在于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的左右侧面部分与壳体10之间,并且将保持板72布置成分别面向所述侧面部分沿拉出方向C 1的上游侧端部的状态。另外,将保持板72布置成使保持板72位于成像装置20(布置为最接近定影装置40的成像单元21Y)与定影装置40之间的状态。
另外,保持板72的上端表面沿拉出方向C1的上游部分形成为允许在其上放置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保持表面部分71。保持表面部分71形成为位于这样的位置(高度)处:当处于打开状态的顶盖12的内表面侧的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布置在实际可能发生冲撞的位置处的对应于黄色的LED曝光装置24Y的下部末端24a)位于(移动到)间隔由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中的最高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布置在当实际移动时可能发生冲撞的位置处的对应于黄色的显影装置25Y的上端25a)所需距离M的位置时,可以放置顶盖12中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参见图8)。
另外,保持板72形成有从保持板的上端表面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部分朝向下端表面切割的切除凹部72c。切除凹部72c形成为这样的形状:确保在顶盖12的打开和关闭过程中不会妨碍支撑部分70(支撑突起70b)的移动的空间。
实施例1中的切除凹部72c具有存在倾斜侧面部分76的形状,该倾斜侧面部分76倾斜成从保持表面部分71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侧端部朝向保持板72的下端表面偏离至拉出方向C1的上游侧。倾斜侧面部分76例如形成为与通过顶盖1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获得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轨迹大致对应的曲面形状。另外,切除凹部72b的上部与保持表面部分71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侧端部相连,并且形成有倾斜连接面部分76b,该倾斜连接面部分76b倾斜成随着朝向拉出方向C1的下游侧偏离而下降。
推压部件73例如为螺旋弹簧。推压部件73布置成一端固定于壳体10的一部分上且使得另一端抵靠保持板72的一部分(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侧面),然后在被压缩的状态下安装推压部件73以便发挥沿着拉出方向C1持续弹性地推压保持板72的压力Fa。
止动部件74设置成这样的形状:即,使止动部件74突出以便在壳体10的位于当保持板72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时的轨迹上的位置处与保持板72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侧面部分72d形成接触。也就是说,保持板72被止动部件74停止的位置(SP)是在打开由推压部件73推压并移动的保持板72的保持表面部分71并且将支撑部分的支撑突起71b稳定地放置于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状态下位于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的位置。尽管止动部件74可以由与用于壳体10的形成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但止动部件也可以由不同于该形成材料的材料形成。
返回部件75在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的侧面部分上设置成这样的状态:使得返回部件75突出以便与保持板72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侧面部分72e相接触。保持板72被返回部件75返回的位置(BP)是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推压方向C2移动时保持板72的保持表面部分71不位于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并且保持板72的切除凹部72c位于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并且支撑部分的支撑突起71b无法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位置(换言之,是支撑部分的支撑突起71b位于保持板72的切除凹部72c上的位置)。尽管返回部件75可以由与用于移动支撑框架61的形成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但返回部件也可以由不同于该形成材料的材料形成。
这里,如图6A等图所示,保持板72的侧面部分72e形成为位于沿着推入方向C2相对于与止动部件74接触的侧面部分72d偏移的位置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果满足返回位置的条件等,则可以使用与侧面部分72d位于相同位置的平面(同一平面)。
另外,如图5和6A和6B等图所示,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形成有凹部64,被关闭的顶盖12中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进入该凹部64并且收容在该凹部中。凹部64形成在这样的位置处:当移动支撑框架61处于该框架已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的状态时,将要关闭的顶盖12的支撑突起70b能够移动并进入该凹部。另外,凹部64沿着拉出方向C1的上游侧面部分64a形成为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与已被关闭的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相接触,由此防止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此时的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和移动支撑框架61中的凹部64的侧面部分64a构成限制移动装置6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
如下进行由图像形成装置1实现的基本图像的形成。
例如,当接收到形成通过将以上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组合而构成的全色图像的请求时,在成像装置20中的四个成像单元21(Y、M、C、K)中,首先在每个感光鼓22上形成每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图像。
也就是说,分别在每个感光鼓22开始旋转并且通过充电装置23将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充电至所需电位之后,每个LED曝光装置24对经充电的感光鼓22进行曝光,进而形成对应于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此时,LED曝光装置24基于由文档读取装置50读取的图像的相关信息(信号)进行曝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或者基于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输入的其他图像的相关信息进行曝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当形成在每个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每个显影装置25时,利用相应颜色的显影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将其形成为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随后,通过一次转印装置33将在四个成像单元21(Y、M、C、K)中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31上使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依次相互叠加。其后,通过二次转印装置35将中间转印装置30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从供纸装置45供应的记录纸张46上。接下来,从二次转印位置朝向定影装置40传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46,并且将记录纸张46引入到定影装置40中的加热旋转体42与加压旋转体43之间的接触部分,当记录纸张46通过该接触部分时受到加热和加压。相应地,将调色剂图像熔化并固定,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46上。
从定影装置40排出定影结束后的记录纸张46,然后朝向形成为壳体10的顶盖12的一部分的排出托盘表面部分15排出记录纸张46并将记录纸张收容在排出托盘表面部分上。通过上述过程,在记录纸张46(的一面)上形成全色图像。
接下来,将说明当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进行维护操作和更换操作时的操作。
当进行维护操作和更换操作时,打开顶盖12,然后打开前盖13,然后,进行拉出移动装置6的操作。
首先,当用户打开顶盖12时,如图7所示,顶盖12以支撑轴14为支点沿着箭头A1所示的方向摆动,并且顶盖12沿拉出方向C1的下游部分移动到在顶盖12与文档读取装置50之间形成的空间S中。
此时,安装在顶盖12的内侧的四个LED曝光装置24(Y、M、C、K)向上移动以便连同顶盖12一起升高,进而分别与成像单元21(Y、M、C、K)分离。此时的四个LED曝光装置24(Y、M、C、K)变为与以支撑轴14为支点而打开为倾斜状态的顶盖12的倾斜角度相对应的倾斜状态(布置在远离支撑轴14的位置处的LED曝光装置24已移动到相对较高的位置的状态)。另外,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也向上移动。相应地,如图7、11A以及11B所示,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从状态保持装置7的保持板72中的切除凹部72c的内部滑出,并且从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中的凹部64的内部滑出。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仅仅打开顶盖12时,状态保持装置7的保持板72变为下述状态:由设置在正向安装完成位置P1移动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止动部件75沿着推入方向C2推动保持板72,并且将保持板72停止在返回位置(BP)的状态(参见图7和11B)。为此,由于顶盖12处于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未放置在保持板72的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状态,因此如果状态保持装置7未保持打开状态,例如,不需要拉出移动装置6,则也可以保持顶盖12并放手关闭顶盖。
随后,当将前盖13打开预定的角度α时,如图8所示,前盖13以支撑轴16为支点沿着箭头B 1所示的方向摆动角度α,并且变为半开状态。
此时,如图8、11B和11C所示,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与打开前盖13的操作相连动地从安装完成位置(P1)大致沿着拉出方向C 1向分离完成位置(P3)移动。也就是说,移动支撑框架61的支撑突起62和63在导轨65和66的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中从下端向上端移动。
相应地,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实际上为感光鼓22)与中间转印装置30(实际上为中间转印带31)分离。结果,可以实现使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的操作和使移动支撑框架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的操作。当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到分离完成位置(P3)时,如图11C所示,该框架沿着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的倾斜角度向斜上方移动。此时,将移动支撑框架61的顶面中邻近于保持板72的顶面部分设定为不高于保持板72的保持表面部分71。
另外,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大致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时,随着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返回部件75的返回作用的消失,如图8、9、11C等所示,推压部件73a利用压力Fa推压状态保持装置7的保持板72并且使保持板72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预定的距离E。
此时,保持板72所移动的距离E是移动到位置(HP)所需的距离,在位置(HP)处保持表面部分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以使得支撑突起70b可以最早地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通过调节前盖13变为半开状态时的打开角度α、导轨65和66的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的移动距离等来设定此距离E。
随着保持板72向支撑突起70b可以最早地放置在保持板上的位置(HP)移动,处于图8或11C所示的打开状态的顶盖12上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被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相应地,状态保持装置7将顶盖12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此时,顶盖12的内表面侧的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24a保持为位于高度位置(h1)处,在该高度位置(h1)处确保与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的最高部分25a相距所需距离M。图8中的附图标记h2指示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的最高部分25a的高度位置。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24a可以是除了发光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诸如为位于发光部分周边的外装部件等。
在状态保持装置7以这种方式将顶盖12保持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即使用户不支撑顶盖12,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或者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时,顶盖12也可在保持为特定打开状态的同时继续维持该状态。这样,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24a不与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的最高部分25a相接触。结果,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24a等不会由于与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之间的无用接触(冲撞)等而受到损坏。
另外,正由状态保持装置7保持的顶盖12位于文档读取装置50与顶盖12之间的空间S中,并且可以将顶盖12的打开角度β(相对于关闭状态的仰角)设定为比较小的角度(例如15°~40°的范围,优选为15°~30°的范围)。由于顶盖12的支撑轴14布置在比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装置40高的位置处,因此可以将顶盖12的打开角度β设定为比较小的角度。当将顶盖12的打开角度β设定为小角度时,位于打开的顶盖12与成像装置20之间的空间变窄,用户也难以将他/她的手放入该空间中。这样,也不存在由于用户的手触摸LED曝光装置24而会污染LED曝光装置24的可能性。
随后,当由状态保持装置7保持顶盖12的打开状态时,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直到框架到达拉出完成位置(P2)为止。前盖13在移动支撑框架61被拉出之前变为全开状态(翻倒状态)。相应地,可以实现使得移动支撑框架61通过壳体10的正面的侧面开口的移动操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将移动支撑框架61拉出到拉出完成位置(P2)之前,如图9、10、12A等所示,状态保持装置7中的保持板72与设置在壳体10中的止动部件74形成接触,由此使得保持板沿拉出方向C1的移动停止。相应地,在敞开保持表面部分71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保持板72位于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进而使得保持板72变为这样的状态:保持板停止在支撑部分的支撑突起70b可以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的位置(SP)处。
然后,当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到拉出完成位置(P2)时,如图10所示,导轨65和66的止动部件将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的移动停止。
相应地,由于移动支撑框架61暴露于壳体10的外部,因此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也暴露于壳体10的外部。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对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进行维护操作和更换操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10所示,关于安装组件的更换操作,可以以每个成像单元21(除了LED曝光装置24之外)为单位将安装组件安装到移动支撑框架61上及从移动支撑框架61上拆卸下来。此时,可以构造成对每个成像单元21按照所需顺序进行安装和拆卸,并且也可以构造成对所有成像单元同时进行安装和拆卸。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以在将移动支撑框架61拉出至框架完全移动到拉出完成位置(P2)之前的中途位置的状态下对四个成像单元21中的至少一部分成像单元进行更换操作等。另外,可以从壳体10(实际上是导轨65和66)中拉出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或者可以通过拉出操作对全部四个成像单元21同时进行安装和拆卸(参见图17等)。
接下来,随着用户在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的维护操作和更换操作结束之后用他/她的手沿着推入方向C2推动并移动其上安装有安装组件的移动支撑框架61,将移动支撑框架安装在壳体10的内部。
当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时,返回部件75在移动支撑框架的移动过程中与状态保持装置7中的保持板72相接触。相应地,返回部件75克服推压部件73的压力Fa沿着推入方向C2推动并移动保持板72。
随后,当被推动的移动支撑框架61到达导轨65和66的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的上端并且移动到分离完成位置(P3)时,如图11B所示,保持板72移动到支撑突起70b  以最早地放置在保持板72上的位置(HP)。此时,由于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放置在保持板72的保持表面部分71上,因此顶盖12由状态保持装置7保持为顶盖打开的状态,并且处于无法关闭顶盖的状态。
已经移动到分离完成位置(P3)的移动支撑框架61被进一步沿着推入方向C2推动,并且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此时通过关闭作为移动操作部件的前盖13来对移动支撑框架61进行推动操作。也就是说,通过使前盖13沿着箭头B2所示的方向摆动直到前盖13在从全开状态关闭至半开状态之后从半开状态变为全闭状态为止,移动支撑框架61与关闭操作相连动地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
然后,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使得支撑突起62和63沿着导轨65和66的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向斜下方移动,并且当移动支撑框架最终到达向下倾斜引导部分的下端时,移动支撑框架变为该框架已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的状态(参见图7和12C)。相应地,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返回到靠近或接触中间转印装置30的安装位置(参见图3)。
此时,保持板72也随着移动支撑框架61沿推入方向C2的移动而被返回部件75推动,由此如图12C所示保持板最终返回到位置(BP),在位置(BP)处,保持表面部分71不位于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切除凹部72c位于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并且不能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放置支撑部分的支撑突起70b。
相应地,解除由保持表面部分71对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保持,并且变为支撑突起能够进入切除凹部72c的内部空间的状态。此时,由于移动支撑框架61的凹部64的侧面部分64a的上角部64b(参见图12B)从上角部相对于保持板72的倾斜侧面部分76中的倾斜连接面76b向上突出的状态(图12B)变为上角部被隐藏(掩蔽)的状态(图12C),因此可以平稳地引导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其向下移动不受上角部64b的阻碍),并且使支撑突起沿着倾斜连接面76b的斜面向下移动到沿着切除凹部72c的内部空间中。
结果,如图3、4等所示,顶盖12沿着箭头A2所示的方向摆动并关闭。相应地,安装于顶盖12内侧的每个LED曝光装置24(Y、M、C、K)返回到安装位置,在该安装位置处每个LED曝光装置间隔所需的距离面向安装在处于安装完成位置(P1)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每个成像单元21(Y、M、C、K)的感光鼓22(参见图3)。
另外,由于当移动支撑框架61已经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时可以首先关闭顶盖12,因此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或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上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位于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之前的位置时不关闭顶盖12。
另外,当关闭顶盖12时,如图12C所示,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向下移动并进入保持板72的切除凹部72c中的空间,同时还向下移动并进入移动支撑框架61的凹部64的内部空间,并且最终变为突起能够与凹部64的侧面部分64a相接触的状态。相应地,由于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支撑突起70b)阻止移动支撑框架61沿拉出方向C1的移动,因此当顶盖12变为关闭状态时不能拉出移动支撑框架61(参见图3)。
另外,在实施例1中,取代这样的构造: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完全返回到安装完成位置(P1)时将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返回并定位在正式安装位置处,而采用这样的构造:当关闭顶盖12时,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可以构造成抵靠移动支撑框架61的凹部64沿着推入方向C2推动侧面部分64a,从而使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直至该框架到达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的安装位置为止。在这种构造中,当关闭顶盖12时,优选的是在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24a位于最低部分不与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相接触的位置之前返回移动支撑框架61。
图13至16示出了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移动装置6设置有限制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的安装和拆卸的拆装限制单元8的情况的构造。
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位于除了拉出完成位置(P2)之外的其他位置时,拆装限制单元8将可拆卸地安装到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的四个成像单元21中各自的感光鼓22的轴22a保持为不可拆卸状态,并且当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到并位于拉出完成位置(P2)时拆装限制单元8解除保持不可拆卸状态。
这种拆装限制单元8包括:一对可动限制板81A和81B,其形成有限制槽82,从四个成像单元21各自的感光鼓22的两端突出的轴22a配合在限制槽82中;诸如螺旋弹簧等推压部件83A和83B,其利用压力Fd沿着推入方向C2将可动限制板81A和81B弹性地推压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以及可动止动部件84A和84B,其阻止可动限制板81A和81B沿着推入方向C2的移动并且解除移动被阻止的状态。
在细长的板部件中通过在与四个感光鼓22各自的轴22a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限制槽82而获得可动限制板81A和81B。如图15等图所示,限制槽82形成为这样的L形状:从上方放入轴22a并且将轴22a的一部分(半周面部分)按压在沿着推入方向C2突出的凹部82a上以使该一部分在不可拆卸的状态下配合在凹部中。另外,在可动限制板81A或81B沿拉出方向C1的上游侧端部处形成有与可动止动部件84持续接触的突出部分81c。
可动止动部件84A或84B包括:可动体85,其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且能够在止动部件与可动限制板81A或81B的突出部分81c相接触的状态下沿着与拉出方向C1大致垂直的方向(箭头D1和D2所示的方向)位移;以及诸如螺旋弹簧等推压部件86,其朝向壳体10的内壁表面弹性地推压可动体85。可动体85形成有:倾斜按压面85a,其倾斜成朝向拉出方向C1的下游靠近壳体10的内壁并且与突出部分81c持续接触,并且在与推压部件83A或83B所推压的面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与壳体10的内壁部分(接触引导面)相接触的接触隆起部分85b。
在移动支撑框架61处于安装完成位置(P1)到拉出完成位置(P2)之前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与可动体85的接触隆起部分85b形成接触的壳体10的内壁部分(接触引导面)10a和10b分别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引导面部分,并且该内壁部分(接触引导面)在拉出完成位置(P2)之前的位置到拉出完成位置(P2)之间的范围内形成为倾斜成朝向拉出方向C1向壳体10的外侧敞开的倾斜引导面部分10c和10d。
当可动体85的接触隆起部分85b位于平面引导面部分10a或10b上时,可动体85变为这样的状态:可动体保持为与壳体10的内壁表面相距一定的距离并且停止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某一位置处。另外,当可动体85的接触隆起部分85b位于倾斜引导面部分10c或10d上时,可动体85变为这样的状态:可动体被保持并且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沿着更靠近壳体10的内壁表面的方向位移。可动体85停止的某一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即,沿着拉出方向C1推压可动限制板81A或81B从而可以维持感光鼓22的轴22a配合在限制槽82的凹部82a中的状态。
接下来,将说明拆装限制单元8的操作。
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位于除了拉出完成位置(P2)之外的诸如安装完成位置(P1)等位置处时,如图13A和13B所示,拆装限制单元8将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安装组件之中的每个成像单元21中的感光鼓22的轴22a保持为该轴插入到可动限制板81A或81B的限制槽82的凹部82a中的状态。也就是说,由于可动止动部件84A或84B中的可动体85的接触隆起部分85b位于壳体10的平面引导面部分10a或10b上,因此可动体85的倾斜按压面85a经由突出部分81c克服推压部件83A或83B的压力Fd沿着拉出方向C1推压可动限制板81A或81B,进而变为感光鼓22的轴22a配合在限制槽82的凹部中的状态。
另外,如图14所示,拆装限制单元8的保持状态在使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的过程中或在使移动支撑框架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的过程中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由于可动体85的接触隆起部分85b即使在拆装限制单元8的移动过程中也位于平面引导面部分10a或10b上,因此拆装限制单元8保持为如虚线箭头所示沿着拉出方向C1推压可动限制板81A或81B的状态,进而维持感光鼓22的轴22a配合在限制槽82的凹部中的状态。
在以这种方式保持由拆装限制单元8实现的感光鼓22的轴22a的配合状态的同时,作为包括感光鼓22在内的安装组件的每个成像单元21保持为无法从移动支撑框架61上取下成像单元而将成像单元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状态。相应地,当移动支撑框架61位于除了拉出完成位置(P2)之外的中途位置处时,阻止对每个成像单元21进行安装/拆卸操作。
另一方面,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到并位于拉出完成位置(P2)时,如图15和16所示,拆装限制单元8将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安装组件之中的感光鼓22的轴22a保持为可从可动限制板81A或81B的限制槽82的凹部82a中取下轴22a的状态。
也就是说,由于可动止动部件84A或84B中的可动体85的接触隆起部分85b位于壳体10的倾斜引导面部分10c或10d上,因此如虚线箭头所示可动体85沿着更靠近内壁表面的方向(向外移动的方向)位移,并且由于与可动限制板81A或81B的突出部分81c接触的可动体85的倾斜按压面85a也退避,因此由推压部件83的压力Fd推压可动限制板81A或81B,并且如虚线箭头所示可动限制板81A或81B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结果,可动限制板81A或81B变为从限制槽82的凹部82a敞开感光鼓22的轴22a的状态。
相应地,由于可自由地将感光鼓22的轴22a安装到限制槽82中或从限制槽82中拆卸下来,因此如图15所示可以将作为包括感光鼓22在内的安装组件的每个成像单元21从移动支撑框架61上取下或安装到移动支撑框架61上。另外,当沿着推入方向C2推动移动支撑框架61以进行安装时,可动止动部件84A或84B中的可动体85的接触隆起部分85b从倾斜引导面部分10c或10d位于平面引导面部分10a或10b。这样,可动限制板81A和81B保持为感光鼓22的轴22a配合在限制槽的凹部82a中且无法进行安装和拆卸的状态(参见图14)。
图17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设置有把手68的构造实例。
把手68大致设置在移动支撑框架61的中央部分,并且例如应用设置有抓握部分68a和支撑部分68b的把手。把手68形成为所谓的可收起式把手,其在使用时立起而在不使用时翻倒。在此构造实例中,采用以支撑部分68b下端的支撑轴69为支点沿着箭头的方向摆动的结构作为可收起式把手68。
这种把手68在处于移动支撑框架61安装在壳体10内部的状态下时变为翻倒状态。相应地,把手68可以变为把手不会成为移动支撑框架61的移动、成像装置20的操作等的障碍的状态。
另外,当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且被拉到拉出完成位置(P2)时,把手68变为立起状态,由此如图17所示用户用他/她的手提起把手68从而可以将整个移动支撑框架61从壳体10(的导轨65和66)上拆卸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同时将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多个图像单元21的安装组件从移动支撑框架61上拆卸下来,或者可以将安装组件安装到移动支撑框架61上。结果,可以高效地进行安装组件的检查操作和更换操作。
[其他实施例]
图18和19示出了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互锁装置9的构造实例,当打开顶盖12时该互锁装置9随着打开顶盖12的操作使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 1从安装完成位置(P1)移动所需的距离。
互锁装置9主要包括:L形摆动板90,其具有长边部分90a和短边部分90b,并且安装在壳体10上以便可以以支撑轴91为支点摆动;接触板93,其设置在移动支撑框架61的侧面部分上的能够与摆动板90的短边部分90b的一部分相接触的位置处;以及突出部分94,其设置在顶盖12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结构18)上的能够与摆动板90的长边部分90a的下端相接触的位置处。
摆动板90具有长边部分90a与短边部分90b大致以直角相交的形状。支撑轴91例如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方的位置处并且位于比顶盖12的中央部分靠近支撑轴14的位置处。突出部分94布置在与支撑轴91几乎齐平的位置处。另外,壳体10设置有支撑突起95,该支撑突起95支撑摆动板90的长边部分90a使得当关闭顶盖12时将长边部分90a停止在与突出部分94相隔所需距离的位置处。另一方面,当支撑突起95支撑摆动板90的长边部分90a时,将摆动板的短边部分90b设定成保持短边部分与移动支撑框架61的接触板93形成接触的状态。以上这样设置是为了防止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24a与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之间发生不必要的接触,从而使得移动支撑框架61在顶盖12被打开至一定的角度(小于打开角度β的角度)之后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
在设置有互锁装置9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19所示,当打开顶盖12时在将顶盖12打开所需角度并且突出部分94接触摆动板90的长边部分90a之后,摆动板90与顶盖12以支撑轴14为支点的沿着箭头A1所示方向摆动的操作相连动地以支撑轴91为支点也沿着箭头A1所示的方向摆动。相应地,由于摆动的摆动板90的短边部分90b在接触移动支撑框架61的接触板93的同时发生位移,因此产生沿着拉出方向C1推压移动支撑框架61的力。结果,摆动板90使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如上所述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与前盖13相连的结构,因此当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时,前盖13对应于框架的行进距离而变为打开状态。作为互锁装置9使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的所需距离,例如,如上所述,优选的是使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使得框架到达分离完成位置(P3:参见图8和11C)的距离。当进行此设定时,状态保持装置7可以构造成自动转换至将前盖13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的状态。
当以这种方式打开顶盖12时,由于互锁装置9使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所需的距离,因此可有助于用户拉出移动支撑框架61的操作。相应地,当将互锁装置9使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的所需距离设定为足以使移动支撑框架61到达分离完成位置(P3)的行进距离时,可以在打开顶盖12的同时由状态保持装置7开始将顶盖12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顺便提及,在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移动支撑框架61与前盖13相连的结构的情况下,当进行关闭前盖13的操作时,互锁装置9可以与关闭前盖13的操作相连动地关闭顶盖12。
从图20至图22示出了对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进行变型的构造实例。
图像形成装置1B是这样的装置:即,将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变型成顶盖12沿着壳体10的竖直方向移动而打开和关闭的结构,并且根据该变型对状态保持装置7的一部分进行变型。除此之外的构造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造相同。
顶盖12以可朝向顶盖与文档读取装置50之间的间隙S上下移动(上升和下降)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0的顶面开口中。在本构造实例中,采用这样的结构:在顶盖12的四个角部分别安装有弯曲支撑部件19,该弯曲支撑部件19包括绕着联结轴19c联结在一起的两个支撑片19a和19b,并且弯曲支撑部件19中的支撑片19a和19b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到壳体10一侧的支撑轴14上和顶盖12一侧的支撑轴11上。沿着通过联结轴19c处的螺旋弹簧(未示出)而弯曲的方向对支撑片19a和19b施加载荷。另外,形成有固定部分(未示出),该固定部分固定成一定的姿势以便当支撑片从弯曲状态伸展开时防止支撑片绕着联结轴19c旋转。
根据状态保持装置7采用在打开和关闭顶盖12时经由四个弯曲支撑部件19支撑顶盖12的结构的关系,顶盖12的内表面部分设置有四个支撑部分70,并且布置有四个保持板72,在四个保持板72中形成有保持四个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保持表面部分71。全部四个支撑部分70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两个支撑部分70由支撑臂70a和支撑突起70b构成。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两个保持板72,四个保持板72在其能够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的状态下安装在壳体10上,并且形成切除凹部72a。另外,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状态保持装置7,在此状态保持装置7中,对应于每个保持板72设置有推压部件73、止动部件74和返回部件75。类似于实施例1的情况,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中设置有具有侧面部分64a的凹部64。
接下来,将说明对图像形成装置1B中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进行维护操作和更换操作时的操作。当进行维护操作和更换操作时,在打开顶盖12然后打开前盖13之后,进行拉出移动装置6的操作。
首先,当在用户用手如箭头E 1所示提起顶盖12的状态下打开顶盖12时,如图21所示,顶盖12随着弯曲支撑部件19从弯曲状态伸展并延伸而平行向上移动,并且移动到在顶盖12与文档读取装置50之间形成的空间S中。
此时,安装于顶盖12内侧的四个LED曝光装置24(Y、M、C、K)连同顶盖12一起大致平行地向上移动,并且分别与成像单元21(Y、M、C、K)分离。此时的四个LED曝光装置24(Y、M、C、K)对应于顶盖12的打开状态而变为曝光装置大致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状态。另外,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也向上移动。相应地,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从状态保持装置7的保持板72中的切除凹部72c的内部滑出,并且也从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中的凹部64的内部滑出。
随后,当将前盖13打开预定的角度α时,如图21所示,前盖13以支撑轴16为支点沿着箭头B1所示的方向摆动角度α,进而变为半开状态。
此时,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与打开前盖13的操作相连动地大致沿着拉出方向C1从安装完成位置(P1)向分离完成位置(P3)移动(参见图11B和11C)。相应地,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实际上为感光鼓22)与中间转印装置30(实际上为中间转印带31)分离。结果,可以实现使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的操作和使移动支撑框架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的操作。
另外,当移动支撑框架61向分离完成位置(P3)移动时,如图21所示,该框架沿着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的倾斜角度向斜上方移动。另外,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大致沿着拉出方向C 1移动时,随着移动支撑框架61中的返回部件75的返回作用的消失,推压部件73以压力Fa推动状态保持装置7中的保持板72并且使保持板72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预定的距离E(参见图11C)。
随着保持板72移动到支撑突起70b可以最早放置在保持板72上的位置(HP),处于图21所示的打开状态的顶盖12中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放置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相应地,状态保持装置7将顶盖12保持为特定的打开状态。此时,顶盖12的内表面侧的四个LED曝光装置24(Y、M、C、K)的最低部分24a均保持为位于高度位置(h1)处,在该高度位置(h1)处确保与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的最高部分25a相距所需距离M。图21中的附图标记h2指示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的每个最高部分25a的高度位置。
在状态保持装置7以这种方式将顶盖12保持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即使用户不用他/她的手支撑顶盖12,当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或者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时,LED曝光装置24的最低部分24a也不会与成像装置的安装组件的最高部分25a相接触。
另外,此时,正由状态保持装置7保持的顶盖12位于文档读取装置50与顶盖12之间的空间S中,并且位于打开的顶盖12与成像装置20之间的空间变得极窄。为此,由于用户也难以将他/她的手放入该空间中,因此不存在由于用户的手触摸LED曝光装置24而会污染LED曝光装置24的可能性。
随后,当由状态保持装置7保持顶盖12的打开状态时,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沿着拉出方向C1移动直到框架到达拉出完成位置(P2)为止。前盖13在移动支撑框架61被拉出之前变为全开状态(翻倾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1B中,当已经移动到分离完成位置(P3)的移动支撑框架61被进一步沿着推入方向C2推动并且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时,与实施例1类似地进行关闭作为移动操作部件的前盖13的操作。也就是说,通过使前盖13沿着箭头B2所示的方向摆动直到前盖13在从全开状态关闭至半开状态之后而又从半开状态变为全闭状态为止,移动支撑框架61与关闭操作相连动地沿着推入方向C2移动。
然后,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使得支撑突起62和63沿着导轨65和66的向下倾斜引导部分65a和66a向斜下方移动,并且当移动支撑框架最终到达向下倾斜引导部分的下端时,移动支撑框架变为该框架已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的状态(参见图7和12C)。相应地,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返回到靠近或接触中间转印装置30的安装位置。
此时,四个保持板72也随着移动支撑框架61沿推入方向C2的移动而被返回部件75推动,由此保持板最终返回到位置(BP),在位置(BP)处,保持表面部分71不位于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切除凹部72c位于支撑突起70b的正下方并且不能在保持表面部分71上放置支撑部分的支撑突起70b。
相应地,解除由保持表面部分71对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的保持,并且变为支撑突起能够进入切除凹部72c的内部空间的状态。结果,如图20和22所示,在顶盖12沿着箭头E2所示的方向平行移动的状态下,顶盖12向下移动而关闭。相应地,安装于顶盖12内侧的每个LED曝光装置24(Y、M、C、K)返回到安装位置,在该安装位置每个LED曝光装置面向安装在处于安装完成位置(P1)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每个成像单元21(Y、M、C、K)的感光鼓22(参见图20)。
另外,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1B中,由于当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到安装完成位置(P1)时可以首先关闭顶盖12,因此在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或安装在移动支撑框架上的成像装置20的安装组件返回到并定位在正式安装位置之前不关闭顶盖12。
另外,当关闭顶盖12时,如图22所示,支撑部分70的支撑突起70b向下移动并且进入保持板72的切除凹部72c中的空间,同时还向下移动并且进入移动支撑框架61的凹部64的内部空间,最终变为支撑突起能够与凹部64的侧面部分64a相接触的状态。相应地,由于顶盖12的支撑部分70(支撑突起70b)阻止移动支撑框架61沿拉出方向C1的移动,因此当顶盖12变为关闭状态时无法拉出移动支撑框架61(参见图22)。
另外,本发明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未安装文档读取装置50的装置。安装于顶盖12的内表面侧的曝光装置不限于利用LED构造而成的LED曝光装置,而是可以是利用除了LED之外的其他光源构造而成的其他类型的曝光装置。另外,安装在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上的成像装置20(成像单元21)的数量或种类(用作安装组件的部件)不受特别限制,并且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采用不使用中间转印装置30的类型(所谓的直接转印型)。
另外,前盖13可以不具有前盖与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相连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设置移动操作杆,在打开顶盖12之后该移动操作杆使移动装置6的移动支撑框架61移动到顶盖12中的支撑部分70可放置在保持板72上的位置,或者用户可以在前盖13被打开至全开状态之后用他/她的手拉出移动支撑框架61。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9年6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152235的优先权。

Claims (1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壳体,其具有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面的顶面开口和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侧面的侧面开口;
成像装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包括感光体、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以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以及利用显影剂将所述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
顶盖,其可在打开所述顶面开口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所述顶面开口的关闭状态之间移动,所述曝光装置安装于所述顶盖的内表面;
移动装置,其可穿过所述侧面开口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拉出安装在所述移动装置上的所述成像装置的一部分,所述第一位置设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位置设定在所述壳体的外部;以及
状态保持装置,在打开所述顶盖之后当所述移动装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将所述顶盖保持为所述打开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所述移动装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给定的距离时,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将所述顶盖保持为所述打开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所述移动装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状态保持装置解除对所述顶盖的所述打开状态的保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移动限制部分,当所述顶盖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移动限制部分保持使所述移动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一位置的限制状态,当所述顶盖不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移动限制部分解除所述限制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包括:
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顶盖的所述内表面;
保持部件,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可沿着拉出方向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并且具有保持面,当所述顶盖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可将所述支撑部分支撑在所述保持面上;
推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以便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推压所述保持部件;
止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将由所述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保持部件停止在所述保持面可支撑所述支撑部分的位置处;以及
返回部件,其在所述移动装置上设置成可能与所述保持部件相接触的状态,
其中,当所述移动装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所述返回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形成接触并且使所述保持部件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支撑部分不被所述保持面支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移动操作部件,在所述顶盖变为所述打开状态之后,所述移动操作部件使所述移动装置移动至所述保持面可支撑所述支撑部分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推动所述移动装置以使所述移动装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保持部件移动到所述保持面不可支撑所述支撑部分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接触面,当所述顶盖处于所述关闭状态并且所述移动装置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支撑部分形成接触以阻止所述移动装置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一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移动装置上,并且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限制单元,当所述移动装置不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单元限制从所述移动装置上拆下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一部分,并且当所述移动装置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单元解除对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一部分的拆卸限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成像装置生成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其中,所述顶盖绕着支撑轴在所述打开状态与所述关闭状态之间旋转,所述支撑轴布置在所述壳体中与所述拉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并且位于所述定影装置上方的位置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状态保持装置设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与所述定影装置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互锁装置,其随着所述顶盖的打开操作而使所述移动装置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移动预定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文档读取装置,其构造成读取将要成像的图像,
其中,在所述文档读取装置与所述顶盖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预定空间,并且
所述状态保持装置将所述顶盖保持为在所述预定空间内处于所述打开状态。
CN201010115941.1A 2009-06-26 2010-02-1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930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2235A JP5476817B2 (ja) 2009-06-26 2009-06-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2235 2009-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0194A true CN101930194A (zh) 2010-12-29
CN101930194B CN101930194B (zh) 2014-10-15

Family

ID=43369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5941.1A Active CN101930194B (zh) 2009-06-26 2010-02-1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65520B2 (zh)
JP (1) JP5476817B2 (zh)
CN (1) CN10193019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2994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919503A (zh) * 2013-03-26 2015-09-16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拉出装置以及介质交易装置
CN108780295A (zh) * 2016-03-09 2018-11-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3683B2 (ja) 2011-01-14 2014-06-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38820B2 (ja) * 2011-01-14 2013-11-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2791B2 (ja) * 2011-01-14 2013-09-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047B2 (ja) * 2011-09-15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891B2 (ja) * 2012-07-10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2381A (ja) * 2012-11-20 2014-06-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7767B2 (ja) * 2013-06-21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1602B2 (ja) * 2015-01-09 2018-11-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46628B2 (ja) * 2016-09-30 2021-10-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31497B2 (ja) * 2016-12-26 2020-01-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56491B2 (ja) * 2018-09-27 2022-04-19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94090B2 (ja) * 2019-11-28 2023-06-20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52588A (ja) * 2020-03-24 2021-09-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67734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CN1928733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20080219697A1 (en) * 2007-03-09 2008-09-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304860A1 (en) * 2007-04-27 2008-12-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34004A (ja) * 2007-11-29 2009-06-1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419502T2 (de) * 1993-12-27 1999-11-18 Pfu Ltd Automatische zufuhrvorrichtung für papier und rahmenkonstruktion für eine dokumenteneingabevorrichtung
JP3916739B2 (ja) 1996-11-07 2007-05-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記録装置
JP4161952B2 (ja) 2004-09-29 2008-10-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161953B2 (ja) 2004-09-29 2008-10-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649B1 (ja) 2006-12-28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移動部材
JP4040665B1 (ja) 2006-12-28 2008-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877161B2 (ja) * 2007-08-31 2012-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5671B2 (ja) * 2008-09-24 2011-12-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67734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CN1928733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20080219697A1 (en) * 2007-03-09 2008-09-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304860A1 (en) * 2007-04-27 2008-12-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34004A (ja) * 2007-11-29 2009-06-1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2994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3852994B (zh) * 2012-11-28 2016-06-0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919503A (zh) * 2013-03-26 2015-09-16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拉出装置以及介质交易装置
CN108780295A (zh) * 2016-03-09 2018-11-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780295B (zh) * 2016-03-09 2021-12-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11294317B2 (en) 2016-03-09 2022-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topper 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opening of main bod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76817B2 (ja) 2014-04-23
JP2011008077A (ja) 2011-01-13
CN101930194B (zh) 2014-10-15
US8265520B2 (en) 2012-09-11
US20100329728A1 (en) 2010-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019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11134B (zh)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CN10056281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00351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artridge mounting means
CN102436165B (zh) 成像装置
CN102193363A (zh) 盖体开闭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2018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WO2016163328A1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892000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apable of easily detaching and attaching developer cartridge relative to main casing
JPH04318875A (ja) カラー画像電子写真装置
JP20020627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926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59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686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1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20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33603A (ja) 中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81635B2 (ja) 転写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525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837675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7302360A (ja) 用紙積載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70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928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5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026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