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1134B -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1134B
CN101211134B CN2007101077551A CN200710107755A CN101211134B CN 101211134 B CN101211134 B CN 101211134B CN 2007101077551 A CN2007101077551 A CN 2007101077551A CN 200710107755 A CN200710107755 A CN 200710107755A CN 101211134 B CN101211134 B CN 101211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dish
master component
push part
handl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77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1134A (zh
Inventor
野口富生
樱井宏美
今泉力
河波健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11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1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1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1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电摄影成像设备,该设备具有主组件,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该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包括电摄影感光鼓和可作用在所述电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所述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设备主组件中的开口;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在与所述电摄影感光鼓的纵向相交的方向上可在所述开口的内侧与外侧之间直线移动,同时携带多个所述处理盒;用于容纳所述处理盒的容纳部分;以及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设置于被携带在支撑在所述可动部件上的所述处理盒从所述开口到所述容纳部分的移动路径上方,用于接触从推压部件下面经过的所述处理盒,以便将所述处理盒向所述可动部件推压。

Description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该设备使用可拆卸地安装到其主组件中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作为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的例子,有电摄影彩色复印机、电摄影彩色打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彩色LED打印机等)等。
处理盒是指其中整体设置有电摄影感光部件和可作用在电摄影感光部件上的一种或多种处理装置的一种盒,这种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更具体地说,处理盒是其中整体设置有电摄影感光部件和至少一种上述处理部件如显影装置、充电装置和清洁装置的一种盒。
处理盒能够由使用者本人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因此,处理盒使得用户可以维护成像设备,而不必依赖于维修人员。
已知有多种结构用于将处理盒相对于电摄影成像设备准确定位。
例如,设备主组件具有沿主组件的盒引导面设置的压力施加弹簧。每个弹簧装在弹簧支撑部件周围并缠绕,以便向处理盒的销钉(dowel)施加压力。
这种结构在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接收旋转驱动力时,能够防止盒旋转(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0-132069(图14和图15,第8页右栏第1-11行))。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在成像时将盒相对于设备主组件准确定位。
近年来,在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领域,已经想到构造这样的成像设备,即,使得将多个处理盒支撑在相对于设备主组件可移动的可动部件中。这种结构使得通过将上述可动部件推入到设备主组件中而可以一次性将所有的处理盒都插入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
本发明是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该设备构造成使得多个处理盒能够平稳地插入到设备主组件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就将多个处理盒插入设备主组件中而言,该设备的操作性优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该设备使用能够从其主组件中拉出或者缩回到主组件中的盒支撑可动部件,并且该设备的特征在于,当该可动部件支撑多个处理盒的同时缩回到主组件中时,盒不会意外地碰撞设备主组件中的其他结构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该设备使用能够从其主组件中拉出或者缩回到主组件中的盒支撑可动部件,并且该设备的特征在于,即使盒从盒支撑可动部件中向上偏离,盒也能够通过推压部件移动到盒支撑可动部件中正确的盒支撑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该设备使用盒支撑可动部件和盒推压部件,并且该设备的特征在于,盒推压部件位于盒支撑可动部件的路径的顶部,从而当多个盒经过盒推压部件下面的空间(盒支撑可动部件的路径)移动时,盒能够通过弹性推压部件施加的压力向下推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电摄影成像设备,该设备具有主组件,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该主组件上,其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电摄影感光鼓和可作用在所述电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所述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设备主组件中的开口;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在与所述电摄影感光鼓的纵向相交的方向上可在所述开口的内侧与外侧之间直线移动,同时携带多个所述处理盒;用于容纳所述处理盒的容纳部分;以及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设置于支撑在所述可动部件上的所述处理盒从所述开口到所述容纳部分的移动路径上方,用于接触从推压部件下面经过的所述处理盒,以便将所述处理盒向所述可动部件推压。
结合附图参照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成像设备从设备左侧看时的垂直剖视图。
图3是图2中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所示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其门打开。
图5是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从设备主组件左侧看时的垂直剖视图,其门打开。
图6是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其盒盘位于其最外侧位置。
图7是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从设备左侧看时的垂直剖视图,其盒盘位于其最外侧位置。
图8是从盒的驱动侧看时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9是从盒的非驱动侧看时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10是从与图9中看盒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看时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11是盒的驱动侧的盒长度方向末端的平面图。
图12是盒的非驱动侧的盒长度方向末端的平面图。
图13是盒的横截面图,其中鼓与显影辊接触。
图14是盒的横截面图,其中鼓与显影辊不接触。
图15是从盒的驱动侧看时盒盘的外部透视图。
图16是从盒的非驱动侧看时盒盘的外部透视图。
图17是显示盒盘的第三中间电触点与盒的第三输入电触点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8是左侧和右侧盒推压部件及其支撑板的透视图。
图19(a)是左侧盒推压部件的内侧及其支撑板的放大侧视图,图19(b)是右侧盒推压部件的内侧及其支撑板的放大侧视图。
图20是成像设备的示意截面图,其盘位于最外侧位置,并且其第二盒从盘向上偏离。
图21是成像设备的示意截面图,其盘从图20中所示的位置移回到主组件中。
图22是图21中的推压部件部分及其临近部分的放大图。
图2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盒推压部件支撑部件及其临近部分的更有效形式的截面图。
图24(a)是图23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的左侧盒推压部件支撑部件的更有效形式的内侧的放大侧视图,图24(b)是右侧盒推压部件支撑部件的更有效形式的内侧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图1是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图2是成像设备从设备左侧看时的垂直剖视图。图3是图2中一部分的放大图。
该成像设备1是基于四种原色的全色激光打印机。该成像设备使用电摄影方法。该成像设备响应于从外部主机设备(未示出)输入的电图像信号在记录介质S(例如记录纸、OHP纸、标签等)上形成图像,所述外部主机设备例如有个人电脑、图像读取器等。也就是说,成像设备1是一种构造成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其主组件1A内以便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彩色图像的设备。
在下面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成像设备的前侧(前表面侧)是指具有门3的一侧。成像设备的后侧是指与前侧相对的一侧。“前后方向”包括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设备主组件的左侧和右侧”是指从设备主组件的前侧看时设备主组件的左侧和右侧。“侧向方向”包括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
感光鼓长度方向上感光鼓被驱动的一端(在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感光鼓的一端)将被称为驱动侧,长度方向上与驱动侧相反的一端将被称为非驱动侧。
由附图标记1B表示的是盒腔,该盒腔位于成像设备1的主组件1A内。在盒腔1B中有四个处理盒(第一到第四),即PY、PM、PC和PK。这四个处理盒PY、PM、PC和PK在设备主组件1A的从后到前的方向上按照所列举的顺序水平布置(可称为成行或者前后布置)。这四个处理盒结构相同,但是它们所存储的显影剂的颜色不同。盒腔1B是一种将多个盒安装在其中并将这些盒保持在盒盘上的腔室。从设备主组件1A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该腔1B中的每个盒,这将在后面作详细描述。此外,从设备主组件1A将偏压供应给该腔1B中的每个盒。
该实施例中的每个盒具有:电摄影感光鼓4(下面称为鼓);以及由处理鼓4的处理装置组成的鼓单元31(第一单元),处理装置具体为充电装置5和清洁装置7。每个盒具有显影单元6(第二单元),该显影单元6具有作为处理装置的显影装置。上述鼓单元31和显影单元6彼此连接,而允许它们彼此作相对旋转运动。作为充电装置5,使用充电辊。作为清洁装置7,使用清洁刮片。作为显影装置,使用显影辊6a。
第一盒PY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黄色(Y)显影剂。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黄色(Y)的显影剂图像。第二盒PM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品红色(M)显影剂。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品红色(M)的显影剂图像。第三盒PC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青色(C)显影剂。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青色(C)的显影剂图像。第四盒PK的显影剂容器中存储黑色(K)显影剂。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黑色(K)的显影剂图像。
在盒PY、PM、PC和PK上方的区域,设置有激光扫描单元8。该扫描单元8曝光每个盒中的鼓4的圆周表面。也就是说,每个盒将要成像的图像信息从外部主机设备(未示出)输入到控制电路2,扫描单元8输出激光束L,同时用图像信息对其进行调制,从而激光束L通过设置在盒顶壁上的曝光窗9对每个盒中的感光鼓4的圆周表面进行扫描(曝光)。
在盒PY、PM、PC和PK下方的区域,设置有作为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0,其具有挠性的环状带12(转印带)、驱动辊13、旋转辊14和张紧辊15。环状带12围绕驱动辊13、旋转辊14和张紧辊15伸展,由此通过它们悬挂,从而能够被循环地驱动。驱动辊13和张紧辊15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A的后部中,而旋转辊14则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A的前部中。每个盒被设置成使得鼓4的圆周表面的面向下的部分保持与环状带12的外表面的面向上的部分(首次转印辊隙(nip))接触。在带12形成的环的内侧,设置有首次转印辊16。每个转印辊16被设置成使得其与相应的盒中的鼓4相对,其中环状带12的与环的顶部对应的部分被夹在转印辊16与鼓4之间。在环状带的外侧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7,该二次转印辊17与驱动辊13相对,使得带12被夹在这两个辊之间。
在带单元10下方的区域,设置有供纸单元18,其具有盘19、供纸辊20、纸分离垫21等。盘19能够从前侧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A中(前侧装载)。
在设备主组件1A后部的顶部,设置有定影单元22和排纸单元23。另外,设备主组件1A的顶壁的形状适于使得一部分壁用作输送盘24。定影单元22具有定影膜组件22a和压力施加辊22b。排纸单元23具有辊23a和23b。
盒腔1B中的每个盒由压力施加机构(未示出)从上面施加压力,从而相对于设备主组件的盒定位部分(未示出)被正确定位,并且从而被牢固地保持到设备主组件。盒的驱动力输入部分与设备主组件的驱动力输出部分接合。并且,盒的输入电触点连接到设备主组件1A的电源系统。这种结构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该成像设备形成全色图像的操作如下:以预设的速度沿箭头所指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第一盒到第四盒PY、PM、PC和PK中的每一个中的鼓4。另外,以对应鼓4的圆周速度的速度沿着箭头所指的顺时针方向(从属于感光鼓的转动方向)循环地驱动带12。扫描单元8被同样驱动。在驱动扫描单元8的同时,通过预设(受控)的定时,每个盒中的充电辊5将鼓4的圆周表面均匀充电成预设的极性和电位。扫描单元8用激光束L扫描(曝光)每个鼓4的圆周表面,同时用图像信号调制激光束L,形成每个盒指定的原色的单色图像。因此,在鼓4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该潜像反映对应于盒指定的原色的图像信号。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辊6a显影。
通过上述电摄影成像过程,对应于全色图像中黄色组分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形成在第一盒PY的鼓4上。该黄色显影剂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
在第二盒PM的鼓4上,形成对应于全色图像中品红色组分的品红色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使得其层叠在已经转印在带12上的黄色显影剂上。
在第三盒PC的鼓4上,形成对应于全色图像中青色组分的青色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使得其层叠在已经转印在带12上的黄色和品红色显影剂上。
在第四盒PK的鼓4上,形成对应于全色图像中黑色组分的黑色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被转印(首次转印)到带12上,使得其层叠在已经转印在带12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显影剂上。
因此,通过四种单色显影剂图像,即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显影剂图像,在带12上形成未定影的全色显影剂图像。
在显影剂图像首次转印到带12上之后,残留在每个盒中的鼓4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7除去。
同时,通过预设(受控)的定时来驱动供纸辊20。当驱动供纸辊20时,堆放在盘19上的多张记录介质S中的一张通过供纸辊20和分离垫21的配合从剩余的多张记录介质上分离,并且被供纸辊20送到设备主组件1A中。记录介质S被导入辊隙(nip)(二次转印辊隙)中,即二次转印辊17和带12之间的界面中,然后通过该辊隙(nip)输送,同时保持由二次转印辊17和带12夹持。当通过辊隙(nip)传送记录介质S时,颜色不同的四层显影剂图像从前缘开始从带12上剥离,一起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记录介质S从带12的表面上分离,导入定影单元22中,并在定影单元22的定影辊隙中经受加热和加压。因此,颜色不同的四层显影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之后,记录介质S移出定影单元22,随后作为全色副本通过排纸单元23排出到输送盘24上。
在记录介质S从带12上分离之后,二次转印残留显影剂,即在记录介质S从带12上分离之后残留在带12表面上的显影剂通过清洁装置25除去。
(更换盒的方法)
当通过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PK中的每一个进行成像操作时,要消耗存放在每个盒的显影单元6中的显影剂。
因此,该成像设备设有用于检测每个盒中剩余显影剂的量的装置(未示出)。通过设备主组件1A的控制电路部分,将每个盒中检测的显影剂的量与预设发出警告的阈值进行比较,例如在盒接近其使用寿命结束时,或者盒已经到达其使用寿命的终点时。如果检测的盒中剩余显影剂的量小于预设阈值,则告知用户盒接近其使用寿命或者已经到达其使用寿命的信息会显示在监视器的显示屏(未示出)上;换言之,成像设备促使用户准备更换盒,或者更换盒,以便保持图像质量的预设水平。
为了提高成像设备的可用性,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设有盒盘(在保持盒的同时可以移动的可动部件),其能够向前拉出,便于用户从设备前侧访问盒,以便更换盒。
当盒盘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位于最外侧位置时,盘中的所有盒都位于设备主组件1A的外侧,使用户能更容易地更换盘中的任意的盒。
更具体地说,成像设备1的前壁设有开口26,盒可通过该开口插入设备主组件1A中或者从设备主组件1A中取出。也就是说,设备主组件1A具有开口26,盒允许从该开口26中通过。
另外,设备主组件1A设有门3,该门3能够在覆盖开口26的关闭位置与暴露开口26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在此实施例中,门3可以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围绕位于门的一个水平边缘处的轴27(门铰接轴)转动。也就是说,门3可以围绕铰接轴27转动,使其可以移动到关闭位置,在该位置门保持闭合在设备主组件1A上,覆盖开口26,如图1和图2所示,此外,门可以围绕铰接轴27向前转动到打开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明显暴露开口26。由附图标记29a表示的是在门3上设置的手柄。顺便提及,开口26位于设备主组件1A的前侧上。
设备主组件1A设有一对盘支撑部件28L和28R(盘移动装置)(图4),它们一对一地连接到设备主组件1A的主框架的左右面板的内侧且彼此相对。盘29支撑在这对支撑部件28L和28R之间,并且通过这对支撑部件28L和28R而能够在设备主组件1A的前后方向水平滑动。盒PY、PM、PC和PK由盘29支撑。顺便提及,主框架构成设备主组件1A的骨架结构。盘29支撑盒,使得盒在前后方向水平并置。
门3和一对支撑部件28L和28R通过门连杆30连接,从而当门3打开时,由于通过门连杆30将门3的运动传递到支撑部件28L和28R,所以支撑部件28L和28R向设备主组件1A的前上方向移动预设的距离,同时通过引导部件(未示出)引导。因此,支撑部件28L和28R通过开口26被拉出设备主组件1A,使得每个支撑部件28的前端部分向设备主组件1A外伸出预设距离,如图4和图5所示。
当支撑部件28L和28R向外移动时,设备主组件的驱动力输出部分(将在后面描述)分别与盒PY、PM、PC和PK的相应的驱动力输入部分分离(驱动力传递装置分离)。另外,压力施加机构施加到每个盒上以固定和准确定位盒的压力从盒上移除(压力移除)。另外,盘29不受其位置限定而获得自由。另外,每个盒的电触点与设备主组件的电源系统分离,使得电能不能从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源系统供应到盒上(电断开)。此外,保持着盒PY、PM、PC和PK的盘29利用支撑部件28L和28R向上移动,使得盒被从设备主组件1A上对应的盒定位部分向上提升。结果,每个盒中的鼓4的圆周表面的面向下的区域从带12的表面上分离(图1-图5),使得盘29可以从设备主组件1A中被拉出。
在此,用户抓住通过开口29暴露的手柄29a,在水平向前方向拉动盘29,使得盘29相对于一对支撑部件28L和28R滑动,从而盘29通过开口26被移出设备主组件1A,并进入到图6和图7中所示的预设的最外侧位置。
当盘29被拉出到上述预设位置时,保持在盘29中的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PK全部通过开口26被移出设备主组件1A,从设备主组件1A中暴露;每个盒的顶面暴露。设备主组件1A的结构能够使得当盘29被拉出足以暴露全部盒的预设距离时,通过一对挡块S1和S2防止盘被进一步拉出(图7),并且,一旦盘29被拉出到预设的最外侧位置,则通过支撑部件28L和28R将盘牢固地保持在该最外侧位置。
盘29构造成宽松地保持每个盒,使得每个盒能够从盘29中被笔直地向上移出,并且使得用于第一到第四盒的每个更换盒可以从正上方安装到盘29中。因此,用户可以将待更换的盒,即已到使用寿命的盒,通过简单地抬起而从盘29中取出,然后可以将崭新的盒一个接一个地从正上方装入到盘29中腾出的空间,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
在用户使用崭新的盒更换盘29中的盒之后,用户执行与上述程序相反的程序将盒放置到盘29中或者更换盘29中的盒。也就是说,用户将位于最外侧位置的盘29在设备主组件1A的向后方向相对于支撑部件28L和28R水平滑动(图17中的箭头H指示的方向),使得盘29通过开口26移回到设备主组件1A中。盘29被推回到设备主组件1A中,到达挡块S1防止盘29被进一步推回到设备主组件1A中的位置;换言之,盘29返回到图4和图5中所示的位置。
然后,用户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转动门3,以便将门3关闭到设备主组件1A上。当门3在上述的关闭方向操作时,门连杆30通过门3的移动而移动,并且支撑部件28L和28R被门连杆30在设备主组件1A的向内和向下方向推动,同时通过引导部件(未显示)引导。当支撑部件28L和28R移动时,支撑部件28L和28R的移动导致盒推压部件推压每个盒。结果,每个盒被压到设备主组件1A中对应的盒定位部分,从而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被准确定位。此外,每个盒PY、PM、PC和PK的驱动力输入部分与设备主组件上的对应的驱动力输出部分连接,并且盒的输入电触点连接到设备主组件的电源系统,使得盒能够由设备主组件1A供电。此外,盘29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被牢固地准确定位,并且每个盒中的鼓4的圆周表面的面向下的区域被置于与带12的表面接触。也就是说,恢复了图1和图2中所示的成像设备的状态,其中每个盒PY、PM、PC和PK位于设备主组件1A中的预设的成像位置;每个盒被放置到盒腔1B中。换言之,成像设备1准备好成像操作。
如上所述,盘29在垂直于每个盒中的鼓4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可以直线移动,同时保持多个盒,使这些盒在前后方向水平排列,并且这些盒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设备主组件1A的侧面到侧面的方向。盘29能够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以及从设备主组件1A中移出;盘29能够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位于最外侧位置、过渡位置和潜像形成位置,在最外侧位置盘29允许将盒装入到盘29中或者从盘29中取出,从过渡位置盘29可以直线向下方向移动到设备主组件中,在潜像形成位置盘29允许在每个盒的鼓4上形成静电潜像。顺便提及,盘29是可动部件。
在此实施例中,盘29保持着分别存放有K、C、M和Y颜色显影剂的盒PY、PM、PC和PK。盒PY、PM、PC和PK在盘29中的排列顺序与它们的列举顺序相同。即,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来说,即在盘29从设备主组件1A的外侧向设备主组件1A的内侧移动的方向上,盒PY、PM、PC和PK按照列举的顺序排列。换言之,在此实施例中,盒根据显影剂的消耗量排列,即更换频率最高的盒被置于最靠近用户操作成像设备的一侧。从而,盘29必需拉出设备主组件以暴露盒PK的距离最小;如果要更换的盒是盒PK,则不需要将盘29拉出到由一对挡块S1和S2阻止盘29被进一步拉出的位置。因此,就更换盒PK的效率而言,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优于现有技术中的成像设备。顺便提及,挡块S1是盘29的一部分,而挡块S2是设备主组件1A的一部分。当盘29从设备主组件1A中拉出时,挡块S1开始与挡块S2接触,阻止盘29被进一步拉出,如图7所示。当盘29被推回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挡块S1开始与设备主组件1A上的固定匹配件(未显示)接触,阻止盘29被进一步推到设备主组件1A中。
在左右支撑部件28L和28R允许盘29移动到上述最外侧位置之前,在该最外侧位置盘29允许安装或拆卸盒,该左右支撑部件28L和28R使盘29从上述潜像形成位置向上移动(随着门3的关闭而从过渡位置向下移动盘29)。换言之,支撑部件28L和28R是支撑盘29的部件,并且能够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该支撑部件允许盘29在上述最外侧位置与过渡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位置该支撑部件将盘29保持在上述潜像形成位置。当门3关闭时,支撑部件28L和28R通过门3的移动而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外,当门3打开时,支撑部件28L和28R通过门3的移动而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支撑部件28L和28R构成移动装置。
<盒>
该实施例中的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PK结构相同。下面,将参照图8-14,描述该实施例中的盒结构。
图8是从上述驱动侧观看盒的透视图,图9是从上述非驱动侧观看盒的透视图。图10也是从上述驱动侧观看盒的透视图,如同图9那样,但是观看的角度不同。图11是盒的驱动侧(右手侧)端面的平面图,图12是盒的非驱动侧(左手侧)端面的平面图。图13是其中显影辊6a与鼓4接触的盒的横截面图,图14是其中显影辊6a与鼓4不接触的盒的横截面图。
每个盒的左侧或右侧方向是平行于鼓4的轴线a-a的方向。盒是一个组件,其长度方向与其左右方向相同。盒具有鼓单元31(第一单元)、显影单元6(第二单元)、左侧面板32L和右侧面板32R。
鼓单元31具有清洁装置容器31a(清洁装置壳体),其中设置有鼓4、充电辊5、清洁刮片7和显影剂泄漏防止板7a(图13)。鼓4利用置于鼓4和面板之间的轴承由容器31a的左右面板可旋转地保持且位于左右面板之间。充电辊5与鼓4接触,并且利用置于充电辊5和左右面板之间的轴承可旋转地连接到左右面板且位于左右面板之间。刮片7由弹性橡胶形成。刮片7通过基部固定到容器31a上,与鼓4接触,并且倾斜,使得在鼓4的旋转方向上,刮片7的基部位于刮片7的清洁边缘部分的下游侧。刮片7的作用是除去鼓4上剩余的显影剂。从鼓4的圆周表面上除去的显影剂被储存在容器31a中。板7a位于刮片7的下面,并且与鼓4接触,并且倾斜,使得在鼓4的旋转方向上,板7a与鼓4接触的边缘部分位于板7a的边缘部分的下游侧,板7a通过该边缘部分连接到容器31a上。板7a防止显影剂从容器31a中通过容器31a与鼓4之间的间隙泄漏。
显影单元6具有显影装置容器6e(显影装置壳体)。显影单元6还具有设置在容器6e中的显影辊6a、显影剂供给辊6b(显影剂涂敷辊)、显影剂调节部件6c和显影剂泄漏防止板6d。显影辊6a是由弹性橡胶形成的辊。显影辊6a位于容器6e的左右面板之间,并且利用置于显影辊6a与左右面板之间的轴承由左右面板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剂供给辊6b是用于将显影剂供给(涂敷)到显影辊6a上的辊。显影剂供给辊6b设置在容器6e的左右面板之间,与显影辊6a接触,并且利用置于显影剂供给辊6b与左右面板之间的轴承由左右面板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剂调节部件6c是一件薄的弹性板,并且通过其边缘部分固定到容器6e上。显影剂调节部件6c与显影辊6a接触。在显影辊6a的旋转方向上,显影剂调节部件6c位于显影剂供给辊6b的下游侧,并且倾斜,使得调节部件6c与显影辊6a之间的接触区域位于其固定到容器6e上的这部分的上游侧。调节部件6c调节通过供给辊6b涂敷在显影辊6a上的显影剂的厚度;其在显影辊6a上形成预设厚度的显影剂层。板6d与显影辊6a接触。板6d倾斜,使得在显影辊6a的旋转方向上,板6d与显影辊6a之间的接触区域位于其锚固到容器6e上的这部分的下游侧。板6d防止显影剂从容器6e中通过显影辊6a与容器6e之间的间隙泄漏。
左侧面板32L固定连接到容器31a的左侧端壁的外表面上,左侧面板32L的一部分从容器31a上向后延伸。右侧面板32R固定连接到容器31a的右侧端壁的外表面上,右侧面板32R的一部分从容器31a上向后延伸。显影单元6位于左右面板32L和32R的上述向后延伸部分之间,并且被支撑而使得能够围绕平行于鼓的轴线a-a的轴线b-b以摆动的方式旋转。也就是说,显影单元6与鼓单元31连接,允许这两个单元彼此相对旋转运动。盒构造成使得显影单元6的旋转轴线b-b与位于右侧面板32R侧的显影辊驱动联接器的轴线一致(第二驱动力输入部分,即显影辊驱动力接收部分,其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并且还使得显影单元6的旋转轴线b-b与位于左侧面板32L侧、即非驱动侧的显影辊支撑轴35的轴线一致。盒构造成使得在垂直于盒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坐标系内,支撑轴35的横截面中心实际上与联接器34的轴线一致。也就是说,联接器34的轴线实际上与支撑轴35的轴线一致。
每个盒具有鼓驱动联接器33(第一驱动力输入部分,即鼓驱动力接收部分)、显影辊驱动联接器34和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凸起:第一旋转控制部分或者第一待调节部分),它们位于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即驱动侧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个盒还具有位于驱动侧的筋37R(第一筋或者第一待支撑部分),盒通过该筋37R由盒腔1B支撑;以及盒定位部分38R(盒的第一盒定位部分或第一待定位部分,其位于驱动侧)。鼓驱动联接器33的轴线与鼓的轴线一致。
盒的长度方向的端壁在位于非驱动侧具有盒旋转防止部分36L(通道:第二旋转控制部分或第二待调节部分)和筋37L(第二部分或第二待支撑部分,盒通过它由盒盘支撑);以及盒定位部分38L(盒的第二盒定位部分或者第二待定位部分)。
当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盒腔1B)中的其预设的成像位置时,联接器33和34分别与设备主组件侧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未显示)接合;当盒位于其预设的成像位置时,联接器33和34与第一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接合。当驱动力从第一驱动力输出部分传递到联接器33时,鼓4通过传递的驱动力以预设的圆周速度在逆时针方向(图13)旋转。充电辊5通过鼓4的旋转而旋转。当驱动力从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传递到联接器34时,传递的驱动力通过驱动力传递齿轮系(未显示)传递到显影辊6a和显影剂供给辊6b,使每个显影辊6a和显影剂供给辊6b以预设的圆周速度在顺时针方向(图13)旋转。容器6e中的显影剂通过旋转的供给辊6b供给到(涂敷到)旋转的显影辊6a上。涂敷在显影辊6a上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剂调节部件6c调节厚度,在显影辊6a上形成预设厚度的显影剂层。然后,显影辊6a上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6a的旋转而输送到显影区域,即显影辊6a与鼓4之间的接触区域,其中显影剂被用于显影鼓4上的静电潜像。在静电潜像显影之后显影辊6a圆周表面上剩余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6a的旋转而返回给容器6e,其中在显影辊6a的圆周表面涂敷新供给的显影剂、即通过供给辊6b涂敷容器6e中的显影剂的同时,通过供给辊6b从显影辊6a的圆周表面上将该显影剂除去。
当每个盒插入到盘29中时,位于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盒的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分别与盘29的盒旋转防止部分29h和29i接合,如后面将要详细描述的。当盒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正确定位时,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防止盒旋转。也就是说,当盒从设备主组件1A接收到旋转驱动力时,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防止盒旋转。顺便提及,在盒置入盘29中之后,即在盒刚刚置入盘29中之后,每个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可以与主组件侧的对应的盒旋转防止部分29h或29i的内表面接触或者不接触。然而,当盒从设备主组件1A接收到旋转驱动力时,它们则分别与盒旋转防止部分29h或29i的内表面接触,从而防止盒旋转。
筋37R和37L在平行于盒的长度方向分别从左右面板32R和32L的顶边部分向外突出,盒通过筋37R和37L支撑在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筋37R和37L在盒的宽度方向延伸;它们为长且窄的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形式。当盒插入到盘29中时,筋37R和37L停留在盘29的顶面29x的区域29m和29n上(图15),从而防止盒通过盘29降落。
附图标记72R和72L分别表示右侧和左侧盒推压部件。盒推压部件72R和72L是,当盘29被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将盘29中向上偏离的盒移动到盘29中正确位置的部件。也就是说,右侧推压部件72R推压盒的右侧筋37R以便将筋37R压到盘29的顶面29x上,左侧推压部件72L推压盒的左侧筋37L以便将筋37L压到盘29的顶面29x上。附图标记73R和73L表示的是用于分别支撑左侧和右侧推压部件72R和72L的左侧和右侧板。也就是说,支撑板73R是连接推压部件72R的部件。该支撑板73R连接到支撑部件28R。支撑板73L是连接推压部件72L的部件。该支撑板73L连接到支撑部件28L(图3和图4)。
位于驱动侧的第一筋38R作为盒的一个盒定位部件,为向下成弧形的凸起。该第一筋38R从右侧面板32R的底部边缘突出,并且其弧形部分的中心与鼓4的轴线一致。位于非驱动侧的第二筋38L作为盒的另一个盒定位部件,同样为向下成弧形的凸起。该第二筋38L从左侧面板32L的底部边缘突出,并且其弧形部分的中心也是与鼓4的轴线一致。当盘29在保持盒的同时被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盒定位(支撑)部分38R和38L一对一地与设备主组件1A上的盒定位部分(未显示)接合,将盒相对于盒腔1B正确定位。然后,当盒位于设备主组件1A的盒腔1B中的正确位置时,其保持与设备主组件1A的盒定位部分接合,从而使盒相对于盒腔1B保持正确定位。更具体地,盒的定位部分38R和38L相对于设备主组件上的盒定位部分(未显示)准确定位,同时盘29(可动部件)朝向转印带12下降。
左侧面板32L具有第一输入电触点39,其位于左侧面板32L的外表面上。容器6e具有第二输入电触点40和第三输入电触点41,它们位于容器6e长度方向上非驱动侧的端壁的外表面上。第二输入电触点40通过左侧面板32L上的窗口32a向外暴露。第三输入电触点41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如图12所示。
第一输入电触点39是将充电偏压施加到充电辊5上的电触点(充电辊偏压施加电触点)。该电触点39通过其弹性延伸件保持与充电辊5的轴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中的一个接触。因此,其在充电辊的轴的上述端面上滑动的同时,保持充电辊5与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源之间的电接触。
第二输入电触点40是将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6a上的电触点(显影剂偏压施加电触点)。该电触点40通过其弹性延伸件保持与显影辊6a的轴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中的一个接触。因此,其在显影辊的轴的上述端面上滑动的同时,保持显影辊6a与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源之间的电接触。
第三输入电触点41是将偏压施加到显影剂供给(涂敷)辊6b上的电触点(显影剂供给(涂敷)辊偏压施加电触点)。该电触点41通过其弹性延伸件保持与显影剂供给辊6b的轴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中的一个接触。因此,其在显影剂供给辊的轴的上述端面上滑动的同时,保持显影剂供给辊6b与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源之间的电接触。
显影单元6受到压力施加弹簧(未显示)在箭头F(图13)所示的方向的压力作用而围绕轴线b-b旋转,以便使显影辊6a与鼓4保持接触。盒具有可旋转的压力去除凸轮42,使显影单元6在箭头G(图14)所示的方向抵抗上述压力施加弹簧的作用进行旋转,使显影辊6a从鼓4上分离。压力去除凸轮42能够被保持在使显影辊6a保持从鼓4上分离的位置。该压力去除凸轮42能够可选择地通过其旋钮42a在允许压力施加弹簧保持显影辊6a与鼓4接触的方向旋转,或者通过去除压力施加弹簧的压力而在保持显影辊6a从鼓4上分离的方向旋转。在盒分配时或者保持存放时,凸轮42可以被保持在凸轮42可以旋转到的压力去除位置,以保持显影辊6a从鼓4上分离一段距离α(图14),以便防止显影辊6a一直维持永久变形等。因此,在盒用于第一时间成像之前,或者已经被存放之后,凸轮42在允许压力施加弹簧将压力施加到显影单元6的方向旋转,以便使显影辊6a与鼓4接触(图13),从而盒准备好成像操作。当凸轮42旋转到允许压力施加弹簧向显影单元6施加压力的位置时(图13),在鼓单元31和显影单元6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用作暴露窗口9。
<盒盘>
接下来,将参照图15和图16来描述盘29。盘29具有矩形主框架,其由在它们长度方向的末端相连接的四个部分29b、29c、29d和29e组成。矩形主框架内的空间通过三个隔板29k分割成尺寸大致相同的四个矩形子空间。该四个子空间在前后方向排列,并且它们的长边平行于设备主组件1A的侧面到侧面的方向。后面,这四个子空间将被称为第一到第四盒室29(1)-29(4),按照从后部分29c一侧朝前部分29b的顺序。盘29的这些盒室29(1)-29(4)是一对一地插入并保持第一到第四盒PY、PM、PC和PK的隔室(盒室:盒槽)。盘29将盒PY、PM、PC和PK宽松地保持在长边平行于设备主组件1A的侧面到侧面的方向的四个盒室29(1)-29(4)中。也就是说,如上所述,每个盒的筋37R和37L靠在对应盒室的框架部分的顶面(盘29的顶面)上,防止盒通过盘29降落。
对应盘29的主框架的右侧部分29e(驱动侧)的每个盒室29(1)-29(4)的长度方向的端壁上具有孔29f和29g,设备主框架侧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分通过该孔29f和29g移动到盒室(盘29)中或者从盒室(盘29)中移出。其还具有凹槽29h,驱动侧的盒旋转防止部分36R配合到该凹槽29h中。对应盘29的主框架的左侧部分29d(非驱动侧)的每个盒室的长度方向的端壁具有筋29i,该筋29i配合到非驱动侧的盒旋转防止部分36L中。其还具有第一到第三中间电触点43-45,这些中间电触点将在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预设的成像位置时连接到盒的第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
每个中间电触点43-45具有向内部分(a)和向外部分(b),向内部分(a)暴露于对应的盘29的盒室的内侧上,向外部分(b)暴露于对应的盘29的盒室的外侧上。向内部分(a)和向外部分(b)彼此电连接。当盒位于盘29中的正确位置时,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内部分(a)分别与盒的第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电连接。此外,当盒位于设备主组件1A的盒腔1B中的正确位置时,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外部分(b)一对一地与设备主组件1A的输出电触点(主组件电触点(未显示))电连接。
至于分别将盒PY、PM、PC和PK插入到盒室29(1)-29(4)中的方法,可以将盒从上方释放到盒室中。在释放盒时,位于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每个盒的盒旋转防止部分36R和36L分别与盘29的凹槽29h和筋29i接合。也就是说,盒旋转防止部分36R配合到凹槽29h中,并且盒旋转防止部分36L配合到筋29i周围(图15)。当每个盒进一步落入到对应的盘29的盒室中时,筋37R的底面由盘框架的左侧部分29e的顶面支撑,并且筋37L的底面由盘框架的右侧部分29d的顶面支撑(图15)。结果,盒停留在盘29上;盒由盘29支撑。也就是说,由此,盘29支撑盒,使得能够通过简单地笔直向上提升盒而将盒从盘29中取出;盒通过简单地从正上方落入盘29中而由盘29支撑。此外,当盒下降到盘29中时,盒的第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将分别开始接触并保持接触盘29的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内部分(a),从而在盒与盘29之间建立电连接。当盘29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盘29的移动将每个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的盒中预设的潜像形成位置,并且盘29的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外部分(b)开始与设备主组件1A的输出电触点接触,从而在盘29与设备主组件1A之间建立电连接。结果,盒的第一到第三输入电触点39-41通过盘29的中间电触点43-45电连接到设备主组件1A的电源系统。中间电触点43-45为盒供应它们从设备主组件1A的输出电触点接收到的偏压。
<中间电触点与盒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将参照图15、16和17描述盘29的中间电触点43-45与每个盒之间的关系。
在此实施例中,盘29的第一到第四盒室29(1)-29(4)中的每一个上的第一到第三中间电触点43-45位于非驱动侧的盒室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和第二中间电触点43和44的向内部分(a)位于盘框架的左侧部分29d的内表面上,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位于盒室29(1)-29(4)的底部,并且在箭头H(图17)所示的方向上位于盒室29(1)-29(4)的最下游端,盘29在被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在此方向移动。
第一到第三中间电触点43-45的向内部分(a)具有弹性。第一和第二中间电触点43和44的向内部分(a)向非驱动侧弹性变形,而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向上述方向H弹性变形。
每个盒的第一输入电触点39位于盒的左端面板32L的外侧表面上。第二输入电触点40位于非驱动侧的显影装置容器长度方向的端壁的外侧表面上,并且通过左侧面板32L上的窗口32a向外暴露。
第三输入电触点41的位置使得,当盒被盘29正确支撑时,其在上述盘的移动方向H上位于盒的前端。此外,该电触点41连接到盒,使得当盒被盘29正确支撑时,其向下倾斜(图12和图17)。每个盒由盘29支撑,使得鼓4的轴线a-a与上述盘的移动方向H相交。第三输入电触点41在盒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盒的外侧上。
当盒被正确支撑在对应的盘29的盒室中时,盒的第一输入电触点39与第一中间电触点43的向内部分(a)接触,后者由前者保持弹性变形;二者保持电连接。盒的第二输入电触点40与第二中间电触点44的向内部分(a)接触,后者由前者保持弹性变形;二者保持电连接。盒的第三输入电触点41与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接触,后者由前者保持弹性变形;二者保持电连接。
由第一盒第二中间电触点43和44的向内部分(a)的上述弹性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保持盘29中的盒在驱动侧受到来自从非驱动侧的盒室的长度方向端壁的推压,从而使得盒精确接收从设备主组件1A传递来的驱动力。
盒的电输入电触点41与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接触(图17)。第三输入电触点4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从而,第三输入电触点41通过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作用而被倾斜向上推压(图21中的箭头J所示的方向)。第三输入电触点41被推压的这个方向与作用到显影单元6(盒的第二单元)以使显影单元6围绕显影单元6的旋转轴线b-b旋转而使显影辊6a接触鼓单元31(盒的第一单元)中的鼓的方向相同。通过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弹性作用于第三输入电触点41上的这个压力将盒朝盒旋转防止部分36L推压。结果,盒被稳定在由旋转防止部分36L和筋29i的表面之间所提供的移动范围内。
也就是说,电触点45的弹性保持旋转防止部分36L的内表面与旋转防止筋29i相接触。
在此实施例中,第三输入电触点41接触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由于盒受到该向内部分(a)的弹性力的推压,所以旋转防止部分36L的内表面保持与盘29的盒旋转防止筋29i相接触。旋转防止部分36L是位于盒侧的盒旋转防止接触部分。作为盒侧的盒旋转防止接触部分的旋转防止部分36L就上述盘的移动方向H而言位于盒的上游侧。
此外,当第三输入电触点41触击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时,向内部分(a)通过向内部分(a)的弹性而产生向上推压盒的力。换言之,当盒落入到盘29中的对应盒室中时,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用作振动吸收件。
参照图6和图7,当盘29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A位于最外侧位置时,执行用新盒更换盘29中的盒的操作。因此,为了将盒置于设备主组件1A中,盘29必须移回到设备主组件1A中。
如果用户将盘29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的速度太快,则当盘29落入到设备主组件中的原位时会产生振动。更具体地说,盒在挡块S1碰撞设备主组件1A中坚固的缓冲部分(未显示)时会产生振动。但在此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每个盒通过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的弹性而稳定地保持在盘29的盒室中。也就是说,盒被支撑在盒室29(1)-29(4)中,防止在盒室中沿盘的移动方向H移动。因此,即使当盘29经受上述振动时,也不会发生盒在盘29中显著移动的问题。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当盘29以太快的速度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盒经受的振动量会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中所经受的振动量。在此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述效果,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位于盘移动方向H的下游侧。此外,与向内部分(a)接触的第三输入电触点41位于盘移动方向H的下游侧。也就是说,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为供给辊提供偏压的第三输入电触点41连接到盘移动方向H的盒的前端。第三中间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位于盘移动方向H的对应盒室29(1)-29(4)的下游侧,并且其位置使得在盘移动方向H弹性变形。另外,结构被布置成,当第三输入电触点41被电触点45(中间电触点)的弹性向内部分(a)推压时,上述盒旋转防止部分36L(盒侧的盒旋转防止部分)的内表面开始接触盘29的盒旋转防止部分(筋)29i。
还是在此实施例中,每个盒的重量在500g-650g的范围内,而中间电触点45的弹性力设置为1.5N-3.5N(牛顿)范围内的值。
因此,盒可以接收足够大的压力将旋转防止部分36L(盒侧的旋转防止部分)的内表面保持与盘29的盒旋转防止部分29i相接触。
在此实施例中,扭力卷簧用作中间电触点45。
上述给出的数值不是为了限制该实施例的范围;盒的重量以及中间电触点的弹性力的大小是可选择的。
利用该实施例中的上述结构,当该实施例中的盘29触击挡块S2时,该实施例中的盒经受的冲击和振动量明显小于当现有技术的盘触击挡块S2时现有技术的盘所经受的冲击和振动量。
还是在此实施例中,当盒位于盘29中时,第三输入电触点41连接到盘移动方向H上盒的前端,第三输入电触点41用于为供给辊6b提供偏压,供给辊6b位于上述盘移动方向H上充电辊5和显影辊6a的下游侧。因此,与其他电触点连接到盘移动方向H上的盒的前端的情况相比,可以显著减小第三输入电触点41与供给辊6b之间电线的长度。
此外,还是在此实施例中,第三输入电触点41连接到盒上,使得当盒位于盘29中时,第三输入电触点41的接触区域向下倾斜。因此,第三输入电触点41被电触点45的向内部分(a)倾斜向上推压。因此,盒被从下面倾斜向上推压,确保盒旋转防止部分36L(盒侧的盒旋转防止部分)的内表面开始并保持与盒旋转防止部分29i接触。此外,旋转防止部分36L和旋转防止部分29i不仅用于防止盒旋转,而且还用作振动吸收件。
此外,盒与盘29之间的移动通过电触点的弹性消除。即,通过电触点的弹性将盒固定在盘29中。因此,即使用户快速地将盘29从设备主组件1A中向外移动(与图17中的箭头H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盒经受的振动也会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盒在相同情况下所经受的振动。
在此实施例中,盒具有显影剂泄漏防止板6d和7a,它们分别位于显影辊6a和清洁刮片7的下侧。然而,振动的减小能够进一步降低显影剂泄漏的可能性。
在此实施例中,盒在盘29(能够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或者从设备主组件1A中移出)移动时所经受的振动的缓冲功能是由中间电触点45实现的。即,在此实施例中,中间电触点45具有功能电能的功能,以及缓冲振动的功能。因此,不仅可以减少成像设备的组件数量,而且还可以简化成像设备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触点等连接到盒的非驱动侧的长度方向的末端以及盘29的非驱动侧的长度方向的末端。然而,该实施例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即,它们可以连接到位于驱动侧的盒的长度方向的末端以及盘29的长度方向的末端。
还是在此实施例中,中间电触点中的一个位于盘移动方向的盘29的每个室的前端。然而,中间电触点的位置不需要限制在该实施例中的情况。例如,中间电触点可以位于盘移动方向H的前端和尾端。
然而,将中间电触点定位于盘移动方向H的前端比将其定位于尾端能够更有效地缓冲在盘29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所产生的振动。即,前一种布置能够更好地缓冲盒在使用之前所经受的振动,从而比后一种布置更加有实际意义。
<盒推压部件>
接下来,将参照图18-24描述盒推压部件。
设备主组件1A具有一对盒推压部件72L和72R(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它们分别设置于左侧和右侧盘支撑部件28L和28R的前侧,并且位于盘29路径(即,盒路径)的紧上方,且越过该路径彼此相对。推压部件72L和72R固定连接到左侧和右侧推压部件支撑板73L和73R,后者分别固定连接到上述左侧和右侧盘支撑部件28L和28R。图18是左侧推压部件72L、左侧支撑板73L、右侧推压部件72R和右侧支撑板73R的透视图。
推压部件72L和72R定位成使得当盘29中保持的盒PY、PM、PC和PK通过设备主组件1A的开口26移动到盒腔1B中时,推压部件72L和72R将分别位于筋37L和37R(盒侧的盒支撑部件)的路径的紧上方。也就是说,推压部件72L位于筋37L的路径的紧上方,推压部件72R位于筋37R的路径的紧上方。
参照图19,每个推压部件72L和72R设置成使得其底部突出到对应的筋37的路径中,以至于在盘29与推压部件72的底边之间具有间隙β。该间隙β大于筋37(37L和37R)的厚度γ。数值设置成确保向上偏离预设距离的盘29中的盒的筋37(37L和37R)能够与推压部件72接触。推压部件72具有斜面a和b。斜面a位于开口26侧,并且就上述盘移动方向H而言倾斜角度θ;而斜面b则位于推压部件72上的与开口26相反一侧,并且就箭头I所示的方向而言向下倾斜角度θ,箭头I所示的方向为盘29被拉出设备主组件1A的方向。当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向上偏离的盒能够通过斜面a平稳地向下引导,而当盒移出设备主组件1A时,向上偏离的盒则能够通过斜面b平稳地向下引导。
接下来,参照图20-22,将描述推压部件72L和72R的功能。图20是成像设备的截面图,其盘位于最外侧位置,并且其中第二盒PM从盘29中的正确位置向上偏离。图21是成像设备的截面图,其盘从图20中的最外侧位置在上述盘移动方向H移动。图22是图21中的推压部件72R部分及其临近部分的放大图。压力部分72R具有以角度θ倾斜的斜面a,如上所述。如果当盘29位于设备主组件1A外侧时,盘29中的盒,例如盒PM,从盘29中的正确位置向上偏离,则在盘29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盒PM的筋37R(盒侧的盒支撑部分)会接触推压部件72R。因此,当盘29进一步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筋37R被推压部件72R的斜面a向下推压。结果,推压部件72R的平坦部分72R1会接触筋37R的顶面。推压部件72L的功能与推压部件72R的上述功能相同。也就是说,盒PM的筋37L被斜面a向下推压,然后推压部件72L的平坦部分72L1会接触筋37L的顶面。因此,盒PM移动到盘29中的正确位置。也就是说,筋37R和37L通过盘29的顶面支撑。
如上所述,当盘29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推压部件72L和72R将盘29中向上偏离的盒向下推压,从而将盒移动到盘中的正确位置。此外,当筋37L和37R经过推压部件72L和72R与盘29之间的间隙移动时,盒被推压到盘29中的正常位置。
当盘29被拉出设备主组件1A时,斜面b代替斜面a向下推压筋37R和37L。
由于存在斜面a,所以当盘(盒)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盒能够被平稳地向下引导。斜面b使得当盘29(盒)移出设备主组件1A时,盒可以被平稳地向下引导。
在此实施例中,推压部件72L和72R的高度以及斜面a和b的角度是可选择的。
图23和图24是推压部件72L和72R的更有效形式的附图。推压部件72L和72R具有支撑板73L和73R,该支撑板73L和73R可以分别围绕支点74L和74R相对于左侧和右侧盘支撑部件28L和28R转动。此外,支撑板73L和73R在转向盘29的方向上分别由张紧弹簧75L和75R保持推压。这种结构,即存在弹性部件(张紧弹簧75L和75R)的情况下,能确保每个盒的筋37L和37R被推压部件72L和72R向下推压。此外,张紧弹簧75L和75R的弹性能够缓冲在筋37L和37R碰撞推压部件72L和72R时所产生的冲击。换言之,这种结构提高了成像设备中用户对盘29的操作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构造成使得推压部件72L和72R可以分别接触从盘29中的正确位置向上偏离的盘29中的盒的筋37L和37R。然而,该实施例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成像设备1可以构造成如图23和图24中所示。
在图23和图24中所示结构的情况下,推压部件72L和72R可以接触由盘29支撑并移动的所有盒的顶面。此外,推压部件72L和72R将盒向支撑盒的盘29弹性推压。这种结构实现了类似于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所实现的效果。
推压部件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成像设备可以具有仅仅一个推压部件72L或72R。然而,为设备提供两个推压部件72L和72R更加有效。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例中,推压部件72L和72R位于盒在由盘29(可动部件)支撑的同时经过开口26移动到盒腔1B中的路径的顶部,从而当盒在推压部件72L和72R下面移动时,推压部件72L和72R与盒接触,并且将盒向支撑盒的盘29推压。因此,可以防止在多个盒由可动部件支撑的同时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会意外地碰撞设备主组件1A中其他内部结构元件的问题;可以将盒平稳地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此外,将推压部件72L和72R置于盘路径的顶部可以使用单独一对推压部件,即推压部件72L和72R作为公共推压部件来弹性地推压在推压部件下面移动的多个盒。
此外,成像设备1可以构造成使得推压部件72L和72R接触在推压部件下面移动的所有盒的顶面,并将所有的盒向支撑这些盒的盘29弹性地推压。这种结构确保了多个处理盒能够更平稳地移动到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
还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当由盘29支撑的多个盒在推压部件72L和72R下面移动时,推压部件72L和72R将会接触以大于允许推压部件72L和72R接触盒的数值的距离从盘29向上偏离的盒,并将向上偏离的盒向支撑盒的盘29的顶面推压。因此,从盘29中正确的盒位置向上偏离的盒被移动到盘29中正确的盒位置。也就是说,即使盘29中的盒从盘29中正确的盒位置向上偏离,盒也能够通过推压部件72L和72R移动到盘29中正确的盒位置。
还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就垂直于盒经过其路径移动方向的方向而言,推压部件72L和72R位于设备主组件1A的相反两端。因此,当盒在推压部件72L和72R下面移动时,就垂直于盒移动方向的方向而言,推压部件72L和72R接触盒的相反两端。因此,确保了多个盒能够平稳地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
推压部件的数量可以是仅仅一个。也就是说,就垂直于盒经过盒路径移动方向的方向而言,推压部件可以仅仅设置于设备主组件1A的一端;该推压部件可以是推压部件72L或72R。这种结构能够减少成像设备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降低设备成本。
此外,推压部件72L和72R固定连接到设备主组件1A,向下突出到盒路径中。每个推压部件72具有斜面a,该斜面位于推压部件72的开口26侧,并且在下游方向上向下倾斜,也就是说,盘29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的方向(图19中的方向H)。因此,当多个盒在由可动部件支撑的同时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时,这些盒能够平稳地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
此外,每个推压部件72具有斜面b,该斜面位于推压部件72的开口26的相反侧,并且在盘29移出设备主组件1A的方向上(图19中的方向I;下游方向)向下倾斜。
此外,推压部件72L和72R可以由弹性压力装置保持向下推压,从而确保多个盒能够平稳地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A中。
推压部件72L和72R紧靠开口26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成像设备构造成使得推压部件72L和72R向下推压筋37L和37R。然而,上述实施例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成像设备可以构造成使得推压部件72L和72R推压盒的顶面,或者盒的顶面的中心部分。
还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盘29可以在平行于设置设备主组件1A的平面的方向上直线移动。然而,该实施例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成像设备可以构造成使得盘29可以在相对于设置设备主组件1A的平面的倾斜向上方向或者倾斜向下方向直线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处理盒能够平稳地插入到设备主组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就将多个处理盒插入设备主组件中而言,该设备的操作性优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多个盒在由可动部件支撑的同时插入设备主组件中时,盒不会意外地碰撞设备主组件中的其他结构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即使盒支撑可动部件中的盒从盒支撑可动部件中正确的盒位置向上偏离,盒也能够通过推压部件移动到盒支撑可动部件中正确的盒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设备主组件具有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位于上述盒支撑可动部件的路径的顶部,从而当盒在推压部件下面移动时,多个盒能够一个一个地由单独的推压部件(公共推压部件)弹性推压。
尽管已经参照这里所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的这些细节,并且,该申请意在覆盖那些可落入改进目的或者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那些改进和改变。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电摄影成像设备,所述设备具有主组件,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主组件上,其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电摄影感光鼓和可作用在所述电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所述设备包括:
设置于所述设备主组件中的开口;
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可在与所述电摄影感光鼓的纵向相交的方向上在所述开口的内侧与外侧之间直线移动,同时携带多个所述处理盒;
用于容纳所述处理盒的容纳部分;以及
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设置于移动路径上方,用于接触从推压部件下面经过的所述处理盒,以便将所述处理盒向所述可动部件推压,所述移动路径是所述处理盒在被携带在所述可动部件上的同时从所述开口到所述容纳部分的移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接触从推压部件下面经过的所有的处理盒,以便将所述处理盒向所述可动部件弹性推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接触这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向上偏离到足以接触所述推压部件的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每个横向末端,以便接触所述处理盒的每个纵向末端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横向末端中的一个处,以便接触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末端部分中的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在所述处理盒被所述可动部件支撑的部分处接触所述处理盒。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固定在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并从所述设备主组件上突出,并且在开口侧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从外侧向内侧的移动方向从上游向下游降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在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从内侧向外侧的移动方向从上游向下游降低。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利用弹性力向下推压。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推压部件位于所述开口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从外侧向内侧的移动方向从上游到下游按照如下顺序携带处理盒:含有黑色显影剂的处理盒、含有青色显影剂的处理盒、含有品红色显影剂的处理盒和含有黄色显影剂的处理盒。
CN2007101077551A 2006-12-28 2007-04-29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Active CN101211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5652/2006 2006-12-28
JP2006355652A JP4040665B1 (ja) 2006-12-28 2006-12-28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1134A CN101211134A (zh) 2008-07-02
CN101211134B true CN101211134B (zh) 2010-06-16

Family

ID=39078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77551A Active CN101211134B (zh) 2006-12-28 2007-04-29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67769B2 (zh)
JP (1) JP4040665B1 (zh)
KR (1) KR100894955B1 (zh)
CN (1) CN1012111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41819B2 (ja) * 2006-01-11 2009-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09133B2 (ja) * 2006-01-11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486907B2 (en) * 2006-01-11 2009-0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ray for carrying a process cartridge
JP4600331B2 (ja) * 2006-03-29 2010-1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4257B2 (ja) * 2006-12-28 2012-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05157B2 (ja) * 2007-01-30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6097B2 (ja) 2008-03-07 2011-02-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127565B2 (ja) * 2008-05-23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05416B2 (ja) * 2008-06-23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61916B2 (ja) * 2008-07-25 2011-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413B2 (ja) 2008-08-28 2011-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666032B2 (ja) 2008-09-09 2011-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8654A (ja) 2008-09-24 2010-04-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5211B2 (ja) * 2008-09-29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9750B2 (ja) * 2008-09-29 2011-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59295B1 (ja) * 2008-09-29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577255B2 (en) 2008-10-31 2013-11-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73172B1 (ja) * 2008-11-07 2009-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2465A (ja) 2008-11-19 2010-06-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10965B2 (ja) 2008-11-28 2011-06-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JP4692626B2 (ja) * 2008-12-26 2011-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0244076A (ja) * 2009-03-19 2010-10-28 Canon Inc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87493B2 (ja) * 2009-03-19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846033B2 (ja) 2009-03-26 2011-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22798B2 (ja) * 2009-06-18 2013-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76817B2 (ja) 2009-06-26 2014-04-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88528B2 (ja) * 2009-06-30 2012-02-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123698B1 (ko) * 2009-07-30 2012-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4968301B2 (ja) 2009-09-11 2012-07-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
JP5056819B2 (ja) 2009-09-11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954262B2 (ja) 2009-10-30 2012-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53479B2 (ja) * 2010-10-29 2013-07-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642B2 (ja) * 2011-04-22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5328B2 (ja) 2011-11-01 2016-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67685A (ja) * 2012-02-14 2013-08-29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4690B2 (ja) * 2012-03-21 2016-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2911B2 (ja) 2012-09-0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3293899B (zh) * 2013-06-17 2015-09-09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办公设备抽拉硒鼓机构用硒鼓压块
JP6098390B2 (ja) 2013-06-20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2703B2 (ja) 2013-06-20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591B2 (ja) 2013-06-20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622B2 (ja) 2013-06-20 2017-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623B2 (ja) 2013-06-20 2017-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482B2 (ja) 2013-06-20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6963B2 (ja) 2013-08-20 2016-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805155B2 (ja) 2013-08-20 2015-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05156B2 (ja) * 2013-08-20 2015-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9582B2 (ja) 2013-11-15 2017-04-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825B2 (ja) 2013-12-24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615B2 (ja) 2013-12-24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824B2 (ja) 2013-12-24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2796B2 (ja) 2013-12-24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9552B2 (ja) 2014-09-22 2018-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02051B2 (ja) * 2015-05-27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44999B2 (ja) 2015-05-29 2019-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0949B2 (ja) * 2016-04-27 2018-0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5993761A (zh) 2017-06-15 2023-04-21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A3125097A1 (en) 2019-03-18 2020-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2069A (ja) * 1998-10-28 2000-05-1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帯電ローラ取り付け方法
JP2001249517A (ja) * 2000-03-03 2001-09-1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58440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eiko Epson Corp 現像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070085A (ja) * 2003-08-22 2005-03-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755555A (zh) * 2004-09-29 2006-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
CN1797224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668A (ja) * 2005-03-24 2006-10-0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8254B2 (ja) 2002-03-01 2007-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970217B2 (ja) 2003-08-29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299B2 (ja) 2004-02-20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86077B2 (ja) * 2005-03-18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087B2 (ja) * 2005-09-27 2011-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264B2 (ja) * 2005-09-28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0770B2 (ja) *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241819B2 (ja) 2006-01-11 2009-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486907B2 (en) 2006-01-11 2009-0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ray for carrying a process cartridge
JP4709133B2 (ja) 2006-01-11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649B1 (ja) * 2006-12-28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移動部材
US7856192B2 (en) * 2006-12-28 2010-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80772B2 (ja) * 2006-12-28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2069A (ja) * 1998-10-28 2000-05-1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帯電ローラ取り付け方法
JP2001249517A (ja) * 2000-03-03 2001-09-1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58440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eiko Epson Corp 現像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070085A (ja) * 2003-08-22 2005-03-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755555A (zh) * 2004-09-29 2006-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
CN1797224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668A (ja) * 2005-03-24 2006-10-0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65027A (ja) 2008-07-17
US7567769B2 (en) 2009-07-28
JP4040665B1 (ja) 2008-01-30
KR100894955B1 (ko) 2009-04-27
CN101211134A (zh) 2008-07-02
KR20080063017A (ko) 2008-07-03
US20080159781A1 (en) 2008-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1134B (zh)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CN101211154B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CN101479671B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1361025B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4583879B (zh)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CN101571699B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1308357B (zh) 成像设备
US9195212B2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main body electrical contacts
CN101414152B (zh) 成像设备
JP5220084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817936B2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2385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ower supplying path
JP49190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8146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753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36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23239A (zh)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US20120070186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424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process units
CN104007634A (zh) 成像设备
JP20051071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2273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190089435A (ko) 트레이에 소모품 카트리지 장착을 위한 가이드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8049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装置本体
JP20050376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