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8357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8357B
CN101308357B CN200810099243XA CN200810099243A CN101308357B CN 101308357 B CN101308357 B CN 101308357B CN 200810099243X A CN200810099243X A CN 200810099243XA CN 200810099243 A CN200810099243 A CN 200810099243A CN 101308357 B CN101308357 B CN 1013083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hotosensitive drums
developing cell
imaging devic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92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8357A (zh
Inventor
松本宏幸
加藤隆行
尾畑征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08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8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3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上述成像设备上,其中上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上述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鼓,而上述显影单元能可旋转地与感光鼓单元接合并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用于将在上述感光鼓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上述显影单元能在接触位置和间隔开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接触位置中,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而在上述间隔开的位置中,显影辊与感光鼓间隔开,上述成像设备包括用于曝光的机构,所述曝光机构用光通过透射部件使感光鼓曝光,以便形成静电潜像,当上述处理盒安装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上述曝光机构位于处理盒的下方;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将上述显影单元移动到接触位置或者间隔开的位置;及清洁机构,所述清洁机构用于与上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相互关联地清洁所述透射部件。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发明领域和相关技术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具有电子照相成像机构。
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4-085899公开了一种技术,所述技术不仅用于防止成像设备中的透明防尘罩(玻璃防尘罩)变脏,而且用于清洁透明防尘罩。这种技术涉及当更换夹持成像机构并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process cartridge)时用于覆盖和清洁玻璃防尘罩的操作,成像设备的光学单元设有上述防尘罩,上述操作利用为开启图像写入光束的路径径所实施的操作,对于成像上述路径必需开启。
构建如上所述的成像设备能防止粉状碎屑和调色剂雾粘附到玻璃防尘罩上的问题,上述粉状碎屑和调色剂雾是当更换处理盒时产生。它还能在处理盒更换操作之前除去聚集在玻璃防尘罩上的粉状碎屑和调色剂颗粒。
本发明是上述成像设备结构-也就是说-按照现有技术的成像设备结构的进一步改进。
很寻常的是,当形成图像时,有微量调色剂从显影辊散开。另外,为了防止刮削感光鼓的表面层,和还为了防止显影装置退化,当显影装置不用于显影时,使显影装置保持与感光鼓分离。因此,显影装置重复地与感光鼓分离或者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因此经受当显影装置与感光鼓分离或者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时所发生的冲击。这些冲击也引起少量微量调色剂从处理盒掉落或散开。而且,当在成像设备中输送许多张纸时,纸粉尘排放到成像设备的内部空间中。这种纸粉尘与空气中的粉尘一起沉降在成像设备中。因此,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具有粉尘(调色剂)过滤器,以便防止上述散开或沉降的调色剂和沉降的纸粉尘从成像设备中排放。然而,微量调色剂和粉尘仍然飘浮在设备的内部空间中。因此,即使在不更换处理盒时,调色剂颗粒和粉状碎屑也粘附到玻璃防尘罩上。
因为调色剂颗粒和粉状碎屑粘附到玻璃防尘罩上,所以当光束透射通过玻璃防尘罩时,它们部分地遮挡激光束。也就是说,调色剂颗粒和粉状碎屑的粘附作用影响成像设备光学性质。更具体地说,它使成像设备形成图像时质量的等级下降。尤其是,在成像设备其光学单元处于它的主组件的底部而其曝光开口面向上的情况下,玻璃防尘罩更容易被粉尘如调色剂颗粒和粉状碎屑弄脏。
发明提要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在所述成像设备中,处理盒的感光鼓和显影辊可以放置成相互接触或相互分离,并且所述处理盒能利用将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或者将显影辊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的机构被可拆卸地安装,以便防止调色剂粘附到曝光机构的透明部件透明部件上。
本发明的这些和另一些目的、特点和优点在结合附图考虑下面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时将变得更显而易见。
附图简介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中的一个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另一个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部分的示意剖视图,其中处理盒不存在。
图5是用于使显影辊与对应的感光鼓分离或者放置成使显影辊与对应的感光鼓接触的机构的透视图。
图6(a),6(b),和6(c)分别是第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成像部分当成像设备备用时,当成像设备用全色模式形成图像时,和当成像设备用黑-白模式形成图像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处理盒其显影辊不与它的感光鼓接触的示意剖视图。
图8(a)和8(b)分别是可与设有清洁部件的处理盒相兼容的成像部分的示意剖视图,同时示出成像部分其显影辊不与对应的感光件接触,及成像部分其显影辊与对应的感光件接触。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用于使显影设备与对应的感光鼓分离,或者将显影设备放置成与对应感光鼓接触的机构的详细示意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分离凸轮的旋转相位(rotational phase),与清洁和覆盖部件的位置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第三实施例中机构的详细透视图,所述机构用于将显影设备放置成与感光件接触,或者使显影设备与感光件,尤其是旋转凸轮及其联动部分分离。
图13(a),13(b),和13(c)分别是成像设备的成像部分当成像设备备用时、当成像设备用全色模式形成图像时、及成像设备用黑-白模式形成图像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14(a)和14(b)分别是在第三实施例中当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时,和当它不与感光鼓接触时,用于将显影辊放置成与对应的感光鼓接触,或者使它们与对应的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旋转凸轮联动部分的详细顶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当显影设备与感光件接触时图15的主要部分中的一个的放大图。
图17是在第四实施例中当显影设备与感光件接触时显影辊分离机构和透明部件的放大图。
图18是当显影设备不与感光鼓接触时图15的主要部分中的一个的放大图。
图19是第四实施例中当显影设备不与感光件接触时显影辊分离机构和透明部件的放大图。
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00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图1的一些主要区域其中一个的放大图。图3是成像部分中处理盒其中之一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这种成像设备100采用电子照相过程。它是全色激光打印机,所述全色激光打印机使用4种颜色不同的调色剂。根据从外部主设备(未示出)如个人计算机、图像读取器、传真机等输入的信号,它在一张记录介质S上形成图像。
[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主要参见图1,总体地说,这种成像设备100由成像部分A、纸供给和输送部分B、及定影部分C组成。成像部分A是在设备的中部。纸供给和输送部分B从设备的底部右面部分延伸到顶部右面部分。定影部分C是在设备的右上角。
(1)成像部分A
成像部分A具有4个感光鼓1(第一到第四感光鼓1a、1b、1c、和1d),它们水平地(从左到右)串联排列。每个感光鼓都是取鼓形式的电子照相感光元件,上述感光鼓起载像元件的作用。感光鼓可旋转。下面,将把这种电子照相感光件简称之为感光鼓1。另外,成像部分A设有4个充电设备2(2a、2b、2c、和2d)、曝光设备3、4个显影设备4(4a、4b、4c、和4d)、一个中间转印单元单元5、4个清洁设备6(6a、6b、6c、和6d),等等。
1)感光鼓1
每个感光鼓1都是由直径为30mm的铝筒和有机光电导层(由OPC(有机光导体)形成的感光层)组成,所述有机光电导层涂装在铝筒的外周表面上。感光鼓1通过它的纵向两端被支承件可旋转地支承。当驱动力从电动机(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传送到感光鼓1的其中一个纵向端时,在预定的圆周速度下将感光鼓1朝图纸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
2)充电设备2
每个充电设备2都是用于将对应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均匀充电到预定极性和电位水平的机构。充电设备2可以是接触型。在这个实施例中,充电设备2的充电部件是导电辊。该导电辊放置成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将预定的充电偏压加到该辊上。随着把预定的充电偏压加到导电辊上,将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均匀地充电到预定的极性和电位水平,如上所述。
3)曝光设备3
曝光设备3是用于在每个感光鼓1的充了电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机构。更具体地说,曝光设备3将光束(按照图像数据的光学图像)通过透明部件投射到感光鼓的充了电的表面上。在这个实施例中的曝光设备3是扫描器单元,所述扫描器单元投射激光束L(La,Lb,Lc,和Ld),而同时用从图像信息所得到的电信号调制光束。曝光设备3位于上述4个感光鼓1构成的组的下方。
参见图2,扫描器单元3由激光二极管(未示出)、扫描器电动机99、光学多面体9、聚集透镜10(10a、10b、10c、和10d)、偏转镜8(8a-8h)、玻璃防尘罩30(30a、30b、30e、和30d)等组成。玻璃防尘罩30是透明部件,用于保护曝光设备的内部免受外来物如空气中粉尘的影响。在操作时,激光束在用图像信号被调制的同时,被朝向多面镜9输出,所述多面镜9通过扫描器电动机99在高速下旋转。因此,该激光束被多面镜用扫描方式偏转。然后,光束通过聚焦透镜10、偏转镜8、和玻璃防尘罩30传送到感光鼓1的充了电的外周表面上。因此,将感光鼓1的充了电的外周表面的许多点选择性地曝光。
结果,反映曝光的图案的静电潜像被产生在每个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
4)显影设备4
每个显影设备4都是显影机构,并具有显影辊41(41a、41b、41c、和41d),所述显影辊41是载有显影剂的部件,待放置成与对应的感光鼓1接触,以便使用显影剂,对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5)中间转印单元5
中间转印单元5是用于将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机构。中间转印单元5位于里面安排有一组感光鼓1的空间上方。参见图1,中间转印单元5由中间转印带11和一对平行的辊,也就是说,驱动辊13(图1中右面的一个)和张力辊14(图1中左面的一个)组成。中间转印带11被两个辊13和14水平悬挂和拉伸。中间转印带11被驱动辊13朝箭头标记所指示的反时针方向以一与感光鼓1的圆周速度匹配的速度循环式驱动,而同时通过它的外表面的面向下部分保持与每个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面向上部分接触。中间转印带11是柔性循环带,所述中间转印带11例如圆周长度约为700mm,厚度约为150μm,和比体积电阻率为1011-1014Ω·cm。中间转印单元5还设有4个一次转印辊12(12a、12b、12c、和12d),所述4个一次转印辊12是在转印带环的内侧上,并且串联排列,并且也用一种方式平行排列,以便与4个感光鼓1一对一地相对,所述中间转印带11的正移动穿过带环的底部的部分被夹在一次转印辊12和感光鼓1之间。每个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接触的区域是一次转印部分其中之一。
在这个实施例中,调色剂图像由带负电荷的的调色剂在每个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对一次转印辊12施加一预定的一次转印偏压,所述一次转印偏压极性为正,也就是说,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当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时,在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也就是说,极性为负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中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
有一二次转印单元24,所述二次转印单元24是在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上的一次转印部分的下游侧上。二次转印单元24是用于将转印带11上的一个或多种调色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装置。二次转印单元24设有二次转印辊25,所述二次转印辊25用一种方式设置,以便压紧在中间转印单元5的驱动辊13上,同时转印带11夹在它自己和驱动辊13之间。转印带11与二次转印辊25之间的接触区域是二次转印部分。记录介质S通过纸供给和输送部分B送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然后,将记录介质S输送穿过二次转印部分,而同时保持被二次转印辊25和转印带11夹住。当记录介质S被输送穿过二次转印部分时,连续地施加预定的二次转印电压,所述二次转印电压极性为正,也就是说,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结果,在转印带11上的一种或多种调色剂图像,也就是说,刚才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另外,中间转印单元5设有清洁设备15,所述清洁设备15用于除去在二次转印之后留在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清洁设备15用这种方式设置,以使它压在张力辊14上,同时转印带11夹在清洁设备15和张力辊14之间。废调色剂,也就是说,通过转印带清洁设备15从转印带11中除去的调色剂进一步通过废调色剂运送路径运送,然后,回收到废调色剂回收箱26中。
6)清洁设备6
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个清洁设备6(6a、6b、6c、和6d)都设有一清洁刮板,所述清洁刮板用这种方式放置成与对应的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接触,以便按照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它的清洁边缘是在它的基底的上游侧上。清洁刮板刮擦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由此使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由其落下。
7)处理盒7
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处理盒7a由第一感光鼓1a、充电设备2a、显影设备4a、清洁设备6a、和外壳(盒)组成,上述部件整体式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充电设备2a,显影设备4a,和清洁设备6a是用于处理第一感光鼓1a的机构。第一处理盒7a能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100A中。
第二处理盒7b由第二感光鼓1b、充电设备2b、显影设备4b、清洁设备6b、和外壳(盒)组成,上述部件整体式设置在所述盒中。充电设备2b,显影设备4b,和清洁设备6b是用于处理第二感光鼓1b的机构。第二处理盒7b能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100A中。
第三处理盒7c由第三感光鼓1c、充电设备2c、显影设备4c、清洁设备6c、和外壳(盒)组成,上述部件整体式设置在所述盒中。充电设备2c,显影设备4c、和清洁设备6c是用于处理第三感光鼓1c的机构。第三处理盒7c能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100A中。
第四处理盒7d由第四感光鼓1d、充电设备2d、显影设备4d、清洁设备6d、和外壳(盒)组成,上述部件整体式设置在所述盒中。充电设备2d,显影设备4d,和清洁设备6d是用于处理第四感光鼓1d的机构。第四处理盒7d能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100中。
设备主组件100A是成像设备100的在从成像设备100中取出处理盒7(7a、7b、7c、和7d)之后保留的部分。在本发明的下面说明中,处理盒、它的结构部件等的纵向方向都与感光鼓1的轴线的方向、或者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的方向相同。
设备主组件100A设有用于将每个盒7可拆卸地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的机构(未示出);每个盒7都可拆卸地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它的预定位置中。当每个盒7是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它的预定位置中时,它被刚性地保持在该位置,同时它的驱动力输入部分保持与设备主组件100A的驱动力输出部分接触,处理盒7的电触点保持与设备主组件100A的电源系统接触。
第一至第四盒7结构上相同,不过它们内装的显影剂(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也就是说,第一盒7a在它的显影剂存储部分中装入黄色(Y)显影剂,并在感光鼓1a上形成黄色显影剂的图像。第二盒7b在它的显影剂存储部分中装入品红色(M)显影剂,并在感光鼓1b上形成品红色显影剂的图像。第三盒1C在它的显影剂存储部分中装入青色(C)显影剂,并在感光鼓1C上形成青色显影剂的图像。第四盒7d在它的显影剂存储部分中装入墨色(K)显影剂,并在感光鼓1d上形成黑色显影剂的图像。
参见图2和3,每个盒7都由感光部件单元50(50a、50b、50c、和50d)、和显影单元40(40a、40b、40c、和40d)组成。感光鼓单元50由感光鼓1、充电设备2、和清洁设备6组成。显影单元40由显影设备4等组成。感光鼓单元50和显影单元40用一对连接销49(或连接轴)(图3)相互连接,同时能绕连接销49彼此相对旋转地移动。
参见图3,显影单元40具有调色剂容器48和显影机构容器45。显影机构容器45起显影单元40的外壳及构架作用。显影单元40还具有显影辊41,所述显影辊41用这种方式设置在显影机构容器45中,以便它的外周表面直接面向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显影辊41是承载和传送显影剂的部件。将调色剂容器48中的显影剂,也就是说调色剂通过调色剂传送传送和搅动机构42输送到调色剂供应辊43。当调色剂输送到调色剂供应辊43时,在被赋予电荷的同时,通过调色剂供应辊43和显影刮刀44把调色剂涂装在显影辊41的外周表面上,所述显影刮刀44保持压在显影辊41的外周表面上。因此,当把显影偏压加到显影辊41上时,通过显影辊41上充了电的调色剂把感光鼓1上的潜像显影成调色剂所形成的可见图像。也就是说,显影辊41通过与感光鼓1接触(通过把显影辊41上的调色剂剂与感光鼓1接触)将感光鼓1上的潜像显影。
显影单元40设有一对轴承47,所述一对轴承47一对一地附接到显影单元40的纵向两端上。显影单元40用穿过轴承47的上述连接销49连接到感光鼓单元50上,上述显影单元通过连接销49悬挂,以便它可以绕连接销49相对于感光鼓单元50旋转地移动。另外,将一对压缩弹簧54(弹性部件)设置在显影单元40和感光鼓单元50之间,由其保持显影单元40被朝一方向压,该方向为使显影单元40用一种方式旋转以致显影辊41被保持与感光鼓1接触的方向。因此,即使当盒7不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时,显影单元40和感光鼓单元50也通过压缩弹簧54用一种方式保持彼此相对压紧以便使它们绕这对连接销49旋转。
当每个盒7处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它的预定位置中时,感光鼓单元50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A被精确而刚性地保持住,而允许显影单元40绕连接销49相对于被刚性保持住的感光鼓单元50旋转地移动。
每个盒7的显影单元40的调色剂容器48都设有凸起部(boss)46(46a、46b、46c、和46d),所述凸起部46与调色剂容器48整体形成,而设备主组件100A设有凸轮80(80a、80b、80c、和80d),所述凸轮80是用于分离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和使它们保持处于分离状态的机构的一部分。凸起部46是调色剂容器48的一部分,上述凸起部46的该一部分捕捉通过设备主组件100A的凸轮80施加到显影单元40上的力。用于使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开或保持分开的机构稍后详细说明。下面,将把该机构简称之为分离机构。
关于在盒7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A内预定位置中之后显影单元40相对于感光鼓单元50的定位,在成像操作中,压缩弹簧54使显影单元40和感光鼓单元50保持处于它们的位置,如图1-3中所示,并因此,使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1接触。当显影单元40和感光鼓单元50处于图1-3所示的状态时,从扫描单元3投射的激光束L被允许向上进入处理盒7穿过显影单元40和感光鼓单元50之间的间隙,并使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面向下的这部分曝光。
另外,显影单元40设有一系统,所述系统用于检测留在色调器容器48中的调色剂量(以后简称之为调色剂剩余量检测系统),不过该系统在附图中未示出。调色剂剩余量检测系统通过将来自LED(发光二极管)的光束投射到调色剂容器48中以及同时测量光束能透过调色剂容器48的时间的长度来检测调色剂容器48中调色剂剩余的量。更具体地说,当每个盒7都用于成像时,消耗它的调色剂容器48中的显影剂(调色剂)。因此,显影单元40设有调色剂剩余量检测系统,所述检测系统通过成像设备100的控制部分控制。控制部分将光束能透过调色剂容器48的时间长度与预定的阈值值进行比较,该预定的阈值用于触发通知用户(操作者)盒7的估计剩余寿命的长度的警告或信息的发布。如果检测得的光束能透过规定的盒7的调色剂容器48的时间长度大于阈值值A,则控制部分在设备的监视器部分上显示通知用户(操作者)估计的盒7的剩余寿命的长度的信息或警告,因而促使用户准备更换的盒,或者保证成像设备100在图像质量方面保持在预定的水平。
在每个玻璃防尘罩30的顶侧上有一覆盖部件36(36a、36b、36c、和36d)。覆盖部件36用于盖住狭缝16(16a、16b、16c、和16d),激光束L能穿过所述狭缝16进入盒7。覆盖部件36由轴a可旋转地支承(图3),同时覆盖部件能采取它保持狭缝16处于被暴露状态的位置,及它保持狭缝16处于被盖住状态的位置(图4)。
当盒7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时,覆盖部件36的臂侧,亦即捕捉由盒7输送的力的这侧,被突起38(38a、38b、38c、和38d)压紧,所述突起38从感光鼓单元50的表面向下伸出,当盒7是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时,上述表面面向下。结果,覆盖部件36的臂侧绕轴a旋转地向下移动,由此使覆盖部件36移动到图1-3所示的位置,在所述位置中它让狭缝16曝露,且当盒7是处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预定位置时,覆盖部件被保持在上述位置中。使狭缝16曝露使得能将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曝光,以便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另一方面,当盒7不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时,覆盖部件36的臂侧不被盒7的突起38压紧。因此,覆盖部件36,通过它自己的重量以一种方式所产生的力矩以便绕轴a旋转,而保持在图4所示的位置中,在所述位置中它保持狭缝16被覆盖。
用标号31(31a、31b、31c、和31d)所表示的是清洁部件,所述清洁部件用于通过摩擦表面清洁玻璃防尘罩30的顶部表面。清洁部件31在后面详细说明。
(2)纸供给和输送部分B
纸供给和输送部分B是设备主组件100A的一部分,所述纸供给和输送部分B将记录介质S供给到设备主组件100A中,和然后将记录介质S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在所述二次转印部分中将转印带11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纸供给和输送部分B由供纸盒17和供纸辊18(半圆筒形辊)组成。供纸盒17分层装入多张记录介质S如转印纸。在成像操作中,将供纸盒17中的最上面记录介质S通过供纸辊18送到设备主组件100A中,并进一步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00A中。然后,当纸的前缘与一对对准辊19接触时,记录介质S通过对准辊19保持一贯备用,因此用这种方式形成弓形,以使它的中心部分朝与其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位移。然后,松开记录介质S,并通过对准辊19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以便记录介质S的写入开始线与转印带11上调色剂图像的前缘同时到达二次转印部分。
(3)定影部分C
定影部分C是设备主组件100A的一部分,所述定影部分C将记录介质S上未定影的多个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定影部分C具有热辊21a和压力辊21b,所述所述压力辊被保持压紧热辊21a,以便将热和压力施加到记录介质S上和在记录介质S上的调色剂图像上。
在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定影装置20的下游侧上,有一对排纸辊23。排纸辊23将记录介质S排放到传送托盘27中,所述传送托盘27是成像设备100的外壳的顶壁的整体部分。
另外,在定影装置20和成对排纸辊23之间有一纸(片材)传感器(未示出)。纸传感器监视记录介质S是否已成功地排出或者卷绕在热辊21a或压力辊21b上。
在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11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之后,通过成对的定影辊,也就是说,热辊21a和压力辊21b,记录介质S在被成对的定影辊21a和21b给予热和压力的同时,被传送穿过定影装置20。结果,将记录介质S上多个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永久定影到记录介质S的表面上。
(4)成像操作
当输入开始成像操作的命令时,与打印定时同步地,按顺序开始驱动第一至第四盒7a、7b、7c、和7d。结果,顺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第一至第四感光鼓1a,1b,1c,和1d。随着每个感光鼓1被旋转地驱动,它的外周表面被充电辊2均匀地充电。另外,驱动扫描单元3,所述扫描单元3面向设备主组件100A中的所有盒。扫描单元3按照图像信号给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充了电的部分曝光,因而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1上产生静电潜像。显影设备4中的显影辊41通过把调色剂转印到静电图像的多个点上,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显影出)调色剂图像,上述静电图像的多个点电位水平较低。每个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与转印带11所具有的参考标志的运动同步地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当颜色不同的所有调色剂图像垂直对准地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时,在转印带11上产生单独的全色图像。
更具体地说,在第一盒7a的感光鼓1a上,与全色图像的黄色成分相对应的可见的黄色图像由黄色显影剂形成。将该由黄色显影剂所形成的可见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在第二盒7b的感光鼓1b上,与全色图像的品红色成分相对应的可见品红色图像由品红色显影剂形成。将该由品红色显影剂所形成的可见图像与黄色图像对准地层叠(layer)(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的黄色图像上。在第三盒7c的感光鼓1c上,与全色图像的青色成分相对应的可见青色图像由青色显影剂形成。将该由青色显影剂所形成的可见图像与转印带11上的黄色和品红色图像对准地层叠(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在第二盒7b的感光鼓1b上,与全色图像的品红色成分相对应的可见品红色图像由品红色显影剂形成。将该由品红色显影剂所形成的可见图像与黄色图像对准地层叠(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的黄色图像上。在第三盒7c的感光鼓1c上,与全色图像的青色成分相对应的可见青色图像由青色显影剂形成。将该由青色显影剂所形成的可见图像与转印带11上的黄色和品红色图像对准地层叠(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的黄色和品红色图像上。在第四盒7d的感光敏鼓1d上,与全色图像的黑色成分相对应的可见黑色图像由黑色显影剂形成。将该由黑色显影剂所形成的可见图像与转印带11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对准地层叠(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上。结果,通过在转印带11上的4种单色图像,也就是说,由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显影剂所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单色图像合成产生未定影的全色图像。
成对对准辊(registration roller)19的旋转开始以向二次转印部分输送记录介质S,同时这样定时,以使转印带11上的全色图像的前缘与记录介质S的打印开始线同时地到达转印带11和二次转印辊25之间的接触区域(二次转印部分)。
在输送记录介质S穿过二次转印部分的同时,通过在转印带11和二次转印辊25之间所形成的电场把转印带11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在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之后,将记录介质S从二次转印部分输送到定影装置20,在所述定影装置20中将未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用热定影。此后,通过成对排出辊23将记录介质S在记录介质的载像表面面向下的情况下,从排纸部分排出到传送托盘27上,所述传送托盘27是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壳(构架)的顶壁的整体部分。
(分离机构)
设备主组件100A具有一机构90,所述机构90用于在每个盒7中将显影辊41(显影设备4)与感光鼓1分开,或者在每个盒7中将显影辊41(显影设备4)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该机构以后简称之为分离机构90。当成像设备100不形成图像时,分离机构90保持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开,因而使感光鼓1的表面层被显影辊41刮的量减至最少,和使显影辊41性能降低的量减至最少。
图5是分离机构90的透视图。设备主组件100A具有4个凸轮80(80a,80b,80c,和80d),所述凸轮80用于使显影单元40绕连接销49朝使显影单元40中的显影辊41与感光鼓单元50中的感光鼓1分离的方向旋转。这些凸轮80以后称之为分离凸轮80。各分离凸轮80如此设置,以便当各盒7是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它们的预定位置中时,每个分离凸轮80都在对应盒7的底部左角附近。用标号81(81a,81b,81c,或81d)表示的是轴,一对尺寸、外轮廓、和旋转相位相同的分离凸轮80一对一地附接到上述轴81的前端和后端上。
分离凸轮80使分离凸起部46左或右移动,上述分离凸起部46是显影单元40的力捕捉部分。更具体地说,当分离凸轮80向左或向右移动分离凸起部46时,显影单元40绕连接销49朝着分别使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或者将显影辊41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的方向旋转。下面,把当感光鼓1与显影辊41接触时显影单元40所处的位置称之为接触位置,而把当感光鼓1保持与显影辊41分开时显影辊41所处的位置称之为分离位置。
参见图5,分离凸轮80(80a,80b,80c,和80d)用步进电机91相应地通过齿轮传动系91G·92(92a,92b)、93(93a,93b)、94(94a,94b,94c,和94d)旋转。当每个分离凸轮80被旋转时,对应显影单元40的分离凸起部46向左或向右移动,同时把显影单元40移动到接触位置,也就是说,其中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1接触的位置,或者让显影单元40返回到分离位置,也就是说,其中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1分离的位置。
在这个实施例中,分离机构90如此构建,以便成像设备可以通过在各分离凸轮80的旋转角方面控制各分离凸轮80,而被放置成3种不同的操作模式1)-3)。
模式a(备用模式):将第一至第四盒7的每一个的分离凸轮80的外周表面的距凸轮80的旋转轴线距离最大的部分放置成与分离凸起部46接触,如图6(a)中所示。
模式b(全色模式):将第一至第四盒7的每一个的分离凸轮80的外周表面的距凸轮80的旋转轴线距离最小的部分放置成与对应的分离凸起部46接触,如图6(b)中所示,以便使成像设备100保持成全色模式。
模式c(黑-白模式):将第一至第三盒7(分别用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每一个的分离凸轮80的外周表面的距凸轮80的旋转轴线距离最大的部分放置成与对应的分离凸起部46接触,如图6(c)中所示,来保持对应的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以便保持黄色、品红色、和青色成像部分备用,而第四黑盒7(用于黑色)的分离凸轮80的外周表面的距凸轮80的旋转轴线距离最小的部分放置成与对应的分离凸起部46接触,如图6(c)中所示,以便保持成像设备100成黑-白模式,其中第四盒7(用于黑色)的显影辊41保持与对应的感光鼓1接触。
在全色模式中,第一(黄色)、第二(品红色)、第三(青色)、和第四(黑色)盒7的显影辊41a、41b、41c、和41d按所列举的次序依次放置成与对应的感光鼓1接触,以便分别在感光鼓1上显影静电潜像。
然后,当分别在对应的感光鼓1上显影静电潜像依次完成,因而结束打印操作时,将第一(黄色)、第二(品红色)、第三(青色)、和第四(黑色)盒7的显影辊41a、41b、41c、和41d按所列举的次序依次与对应的感光鼓1分离。
也就是说,当第一至第四盒7在它们的分离凸轮80旋转到分离位置或者旋转而脱离接触位置所用的定时不同时,使第一至第四盒7在分离凸轮80用相同方式的旋转相位方面不同;使分离凸轮80a、80b、80c、和80d旋转相位不同。
另外,用于驱动显影辊41的机构具有一显影离合器(未示出),所述显影离合器是用于允许或防止驱动力传送到显影辊41的机构。这种显影离合器如此设计,以便当感光鼓1旋转时,显影辊41的旋转可以开始或停止。在这个实施例中,一台电动机由每个盒7的各个感光鼓驱动机构和各个显影辊驱动机构共用。
因此,为了使感光鼓1的表面层的刮削及显影辊41的磨损减至最少起见,可以如此控制成像设备100,以便只有当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必需显影时,显影辊41才开始被驱动,和然后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
(用于清洁光学部件的系统)
下面,说明用于扫描单元3的玻璃防尘罩的系统。
如果外来物如粉尘粘附到光学部件上,则在感光鼓上不可能形成离质量的静电潜像。尤其是,在成像设备如其光学部件是在其底部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从盒7散出和/或掉落的调色剂颗粒很可能粘附到玻璃防尘罩30上。因此,成像设备,如这个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具有一气密式光学机构壳体,一些光学部件如多面镜9、聚焦透镜10、和偏转镜8都密封在上述壳体中。气密式光学机构壳体具有多个开口,激光束可以穿过所述开口透射。每个开口都装配有玻璃防尘罩30。
另外,设备主组件100A具有用于清洁玻璃防尘罩30(30a,30b,30c,和30d)的清洁部件31(31a,31b,31c,和31d)。清洁部件31设置在上述扫描单元3的气密式光学机构壳体的上方。更具体地说,各清洁部件31(31a,31b,31c,和31d)分别位于扫描单元3的玻璃防尘罩30(30a,30b,30c,和30d)的上方。
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个清洁部件31都是清洁刷,所述清洁刷由底板32(图3)和一束硬毛33组成。底板32是取长而窄的矩形形状。硬毛33横跨底板32的两个端部之一栽植固定。清洁部件31如此设置位置,以便它的硬毛33可以覆盖玻璃防尘罩30的整个顶部表面,上述玻璃防尘罩盖住狭缝状的曝光窗口。清洁部件31通过未示出的压缩弹簧保持压向扫描单元3的顶部表面。清洁部件31用这样一种方式附接到光学装置壳体上,以致它可以在它的硬毛保持与玻璃防尘罩30接触的情况下移动。它可在它离开玻璃防尘罩30让其暴露的位置(图3)和它保持玻璃防尘罩30被盖住的位置(图7)之间移动。
每个清洁部件31都具有一对定位凸起部34(图3和7),清洁部件31用所述定位凸起部34与对应的盒7的显影单元40接合。定位凸起部34一对一地在清洁部件31的纵向两端处。为了保证当盒7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A中时定位凸起部34与显影单元40接合,将每个凸起部34的末端弄圆。
也就是说,成像设备100如此构建,以便当显影单元40通过分离机构90相对于感光鼓单元50旋转地移动时(当显影设备与感光鼓1分离,或者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时),清洁玻璃防尘罩30。换句话说,成像设备100如此构建,以便当显影辊41朝与感光敏鼓1分离的方向或者朝与感光鼓1接触的方向移动时,使清洁部件31移动,因而清洁玻璃防尘罩30。
在成像设备100如上所述构建的情况下,当盒7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A中时,显影单元40的分离凸起部46与分离凸轮80的外周表面的距凸轮80的轴线距离最大的部分接触,由此使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当盒7处在这种状态下时,清洁部件31处于与显影单元40接合,且另外与防尘罩30的顶部表面接触,同时覆盖整个玻璃防尘罩30,如图6(a)和7中所示。然后,当通过输入打印开始信号而开始成像操作时,大多数电机开始旋转。然后,步进电机91开始旋转,因而将分离凸轮80旋转一预定角度。当分离凸轮80旋转时,它推动显影单元40的分离凸起部46,因而使显影单元40绕连接销49朝顺时针方向旋转直至显影单元40停止在接触位置,也就是说,其中它保持显影辊41与感光鼓1接触的位置为止。然后,成像操作开始。
清洁部件31通过显影单元40的运动移动,所述显影单元40的运动是通过定位凸起部34传送到清洁部件31上(清洁部件通过上述定位凸起部34与显影单元40接合)。也就是说,当显影单元40如上所述移动时,清洁部件31通过显影单元40的运动从图6(a)和7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3所示的位置,在图3所示的位置中清洁部件31离开玻璃防尘罩30让暴露,同时用它的硬毛束33刮擦玻璃防尘罩30的表面。换句话说,显影单元40的运动使清洁部件31移动到下述位置(暴露位置),在该位置中清洁部件31离开玻璃防尘罩30让其暴露,因而保持不挡住从扫描单元3的LED投射的激光束L的路径。在完成成像操作之后,步进电机91再旋转另一预定角度,因而使分离凸轮80旋转。分离凸轮80的这种旋转运动能使分离凸起部46朝与上述分离凸轮80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而使显影单元40能绕连接销49朝反时针方向旋转直至它旋转到分离位置,也就是说,其中它保持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一预定距离的位置(图6(a)和7)为止。显影单元40的这种运动使清洁部件移动到该该清洁部件31保持玻璃防尘罩30被盖住的位置。然后,使所有电机停止运行,以便结束成像操作。
换句话说,当通过上述用于成像的准备步骤和成像后步骤,显影设备与感光鼓1分离或者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时,自动地除去粘附到玻璃防尘罩30的外表面上的污染物,因而防止了成像设备100由于玻璃防尘罩30的沾污而使图像质量降低的问题,上述沾污是当更换盒7或者形成图像时发生的。
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00及其所用每个盒7都如此构建,以便除去粘附到玻璃防尘罩30上的沾污物,同时当通过分离机构90将每个盒7的显影设备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或与感光鼓1分离时,通过显影设备的运动来移动清洁部件31。另外,利用清洁部件31作为覆盖件用于保持盖住狭缝或类似物,所述狭缝或类似物用于使从扫描单元3投射的图像写入光束能进入盒7。因此,不会发生在更换盒的操作期间或者在成像操作期间污染物如从成像机构散开或掉落的调色剂颗粒和设备主组件100A中的粉状碎屑粘附到玻璃防尘罩30等上。
另外,利用清洁部件31作为覆盖件。换句话说,使清洁部件31起两种作用,也就是说,起除去玻璃防尘罩30中沾污物的作用,和防止沾污物粘附到玻璃防尘罩30上的作用,同时大大有助于防止污染玻璃防尘罩30。
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300如此构建,以便利用显影单元40的旋转运动来移动清洁部件31,达到清洁防尘罩30。然而,这个实施例不打算在成像设备的结构方面限制本发明。例如,清洁部件31可以附接到显影单元40的底部,如图8中所示,以便当显影单元40旋转地移动时,将玻璃防尘罩30通过清洁部件31进行清洁。在应用这种结构安排的情况下,每次更换盒7,都自动更换清洁部件31。因此,使玻璃防尘罩30的表面保持更干净。
关于成像设备的结构,只要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即使用于成像光束的路径直接在成像部分的下方,也可以通过覆盖件36令人满意地防止沾污玻璃防尘罩30,而清洁部件31,也就是说,用于清洁玻璃防尘罩30的部件,就不需要。
另外,不是把成像设备构建成移动清洁部件31来清洁玻璃防尘罩30,而是可以把成像设备构建成使清洁部件31保持固定,而通过由分离机构90所产生的显影单元40朝使显影设备与感光鼓1分离的方向的运动和由分离机构90所产生的显影单元40朝把显影设备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的方向的运动,使玻璃防尘罩30相对于固定的清洁部件31移动,来除去玻璃防尘罩30的沾污物。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要点是通过由机构90所产生的显影单元40的运动,使清洁部件31或玻璃防尘罩30彼此相对移动来清洁玻璃防尘罩30,上述清洁部件31是清洁机构,而上述玻璃防尘罩30是透明部件。
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每个结构部件的测量出的数据(measurement)、材料、和形状除非具体指出,否则不用于限制本发明范围。
实施例2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当显影单元40移动到使显影辊41与感光鼓分离,或者将显影辊41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时,通过显影单元40的运动来移动清洁部件31,以便清洁玻璃防尘罩30,或者盖住玻璃防尘罩30以便挡住成像光束的路径。
在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定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或者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的定时与玻璃防尘罩30被清洁或者被盖住以便挡住成像光束的路径的定时不同。接下来,参见图9和10,说明该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与第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不同之处仅在于,在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之前或之后透明部件30被清洁。因此,该成像设备的与在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对应部分相同的结构元件将被一对一地给予与第一实施例中对应部分相同的标号,以避免重复相同的说明。另外,在总体结构,和用于将显影设备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或者使显影设备与感光鼓1分离的系统方面,该成像设备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相同。因此,该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和显影设备移动系统将不再加以说明。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具有清洁和覆盖部件35(35a,35b,35c和35d),所述清洁和覆盖部件35用于清洁或者保持盖住玻璃防尘罩30(30a,30b,30c,和30d)。清洁和覆盖部件35设置在上述扫描器单元3的气密性壳体的上方。清洁和覆盖部件35不仅清洁玻璃防尘罩30,而且还起盖板作用,当更换盒7时或者当显影设备保持与感光鼓1分离时,所述盖板保持盖住玻璃防尘罩30,以防止从盒7散出或掉落的调色剂颗粒粘附到玻璃罩防尘30上。
更具体地说,清洁覆盖部件35可在它的覆盖位置和暴露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覆盖位置中上述清洁和覆盖部件35遮挡住从扫描单元3投射的光束朝感光鼓1方向透射所穿过的路径,而在上述暴露位置中它让该路径未被遮挡住。清洁和覆盖部件35通过分离机构的运动移动。清洁和覆盖部件35具有用于清洁玻璃防尘罩30的清洁机构。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清洁和覆盖部件35或玻璃防尘罩30通过分离机构的运动彼此相对移动,使清洁和覆盖部件35清洁玻璃防尘罩30。
清洁和覆盖部件35由底板36(36a,36b,36c,和36d)和硬毛束37(37a,37b,37c,和37d)组成。底板37取长而窄的矩形形状,而硬毛37栽植在底板36的玻璃防尘罩侧上。清洁和覆盖部件35通过未示出的压缩弹簧保持压向扫描器单元3的顶部表面。它用这种方式附接到光学单元壳体上,以便它可以在其硬毛37保持与玻璃防尘罩30接触的情况下被移动。它可在位置A和位置B之间移动,在上述位置A中,它保持盖住玻璃防尘罩30,而在上述位置B中,它让玻璃防尘罩30暴露。设备主组件100A具有凸轮82(82a,82b,82c,和82d),所述凸轮82用于移动清洁和覆盖部件35;对于每个清洁和覆盖部件35有一对凸轮82,所述一对凸轮82一对一地位于清洁和覆盖部件35的纵向两端处。凸轮82与分离凸轮80同轴。另外,清洁和覆盖部件35具有凸轮随动件部分83(83a,83b,83c,或83d)。凸轮82与分离凸轮80一起旋转。当凸轮82旋转时,清洁和覆盖部件35通过凸轮82的旋转经由凸轮随动件83在位置A和位置B之间移动,在上述位置A中它保持玻璃防尘罩30被盖住,而在上述位置B中它让玻璃防尘罩暴露。
如从图11可明显看出的,凸轮82与分离凸轮80在外轮廓上制成不同,上述图11示出清洁和覆盖部件35的位置及分离凸轮80和凸轮82之间旋转相位(rotational phase)的关系。在图11中第一至第四与第一至第四盒7a,7b,7c和7d相对应。
更具体地说,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在用于使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的操作完成之前,将清洁和覆盖部件35从暴露位置B移动到遮挡位置A。也就是说,在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之前,选择性地移动清洁和覆盖部件35。
因此,能更好的防止当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时沾污物如从盒7散出或掉落的调色剂颗粒粘附到玻璃防尘罩30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实施例在防止成像设备由于调色剂颗粒和/或粉尘粘附到防尘罩30上而使图像质量降低的问题方面,比第一实施例更有效。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除了分离凸轮80之外,还提供了其外轮廓上与分离凸轮80不同的凸轮82,以便在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之后移动清洁部件。因此,将在分离显影辊41期间粘附到玻璃防尘罩30的表面上的沾污物立即除去。
如上所述,这个实施例也可以在应用简单结构布置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将显影设备与感光鼓1分离的操作,来清洁或保持盖住玻璃防尘罩30,如第一实施例那样。
除非特别说明,否则该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范围。例如,在该实施例中不是用硬毛束,而是可以用清洁垫、一块海绵、或诸如此类来清洁玻璃防尘罩30。
另外,不是把成像设备构建成移动清洁部件31来清洁玻璃防尘罩30,而是可以如此构建成像设备,以便清洁部件35保持固定,而是通过由分离机构90所产生的显影单元40朝使显影设备与感光鼓1分离的方向的运动,和由分离机构90所产生的显影单元40朝把显影设备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的方向的运动,相对于固定的清洁部件35移动玻璃防尘罩30来除去玻璃防尘罩30的沾污物。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要点是通过分离机构90的操作,使清洁部件35或玻璃防尘罩30彼此相对移动来清洁玻璃防尘罩30。
实施例3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通过把分离凸轮80安置成与处理盒7的分离凸起部46接触,使处理盒7的分离凸起部46向左或向右移动,使显像设备4与感光鼓1分离,或者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上述分离凸轮80旋转以将显影设备4与感光鼓1分离,或者把显像设备4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具有旋转凸轮联动装置,所述选转凸轮联动装置用来使显影设备与感光鼓分离,或者把显影设备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接下来,将参照图12-13说明该第三实施例。首先,参见图12,在这个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200如此构建,以便当盒7(7a-7d)安装到成像设备200中时,它通过导向部件105(105a,105b,105c,或105d)朝方向D被导向,所述方向D平行于感光鼓1的轴线。分离机构由凸轮和联动装置组成。联动装置可随着凸轮的旋转而运动,以便移动上述各导向部件105。其他方面,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结构相同。因此,这个成像设备的与第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对应部分相同的结构部件将被一对一地给予与第一实施例中对应部分被给予的标号相同的标号,以便避免重复相同的说明。另外,在总体结构方面,该成像设备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相同。因此,这个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也不再说明。
在这个实施例中上述联动装置的结构在图12中示出。更具体地说,步进电机91的旋转通过齿轮109和杆件108传送到离合器110(110a,110b,110c,或110d)上。当离合器110保持接合时,来自步进电机91的驱动力通过离合器110传送到旋转凸轮101(101a,101b,101c,和101d)上。当离合器110保持分开时,来自步进电机91的驱动力不通过离合器110传送到旋转凸轮101。当离合器110接合时,旋转凸轮101旋转,与联动装置的第一部件102(102a,102b,102c,和102d)的一端接触。第一联动部件102如此支承,以便它可以绕其支承点摆动。第一联动部件102的相对端与两个另外联动部件,也就是说,第二联动部件103(103a,103b,103c,或103d)和第三联动部件104(104a,104b,104c,或104d)中的每一个的一端连接。另外,第二和第三联动部件103和104通过它们的与它们与第一联动部件102连接的端相对的端与导向部件105(105a,105b,105c,或105d)连接,所述导向部件105还起覆盖(遮挡)机构的作用。因此,当步进电机91启动时,来自步进电机91的驱动力通过导向部件105向左或右移动两个肋条106(106a,106b,106c,或106d),每个盒7的显影单元40都设有上述肋条106。结果,将显影单元40移动到分离位置或者接触位置中,在上述分离位置中它保持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而在上述接触位置中它让显影辊41与感光辊1接触。当显影单元40处于分离位置时,导向部件105处于覆盖(遮挡)位置,在所述覆盖(遮挡)位置中,它保持挡住从扫描器单元3输出的图像写入光束的路径。当显影单元40处在接触位置时,导向部件105处在暴露位置,在所述暴露位置中导向部件105保持不挡住从扫描单元3输出的图像写入光束的路径。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可以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通过控制旋转凸轮101的旋转角,设置成下面3种操作模式。
模式a(备用模式):将第一至第四盒7的每一个的分离凸轮101的外周表面的与分离凸累101的半径最大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放置成与对应第一联动部件102的一端接触,因而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1分离,如图13(a)和14A所示,以便使成像设备保持处于备用模式。
模式b(全色模式):将第一至第四盒7的每一个的分离凸轮101的外周表面的与分离凸轮101的半径最小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放置成与对应第一联动部件102的一端接触,因而让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1接触,如图13(b)和14B所示,以便使成像设备100保持处于全色模式。
模式c(黑-白模式):将第一至第三盒7(分别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的每一个分离凸轮101的外周表面的与分离凸轮101的半径最大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放置与对应的第一联动部件102的一端接触,因而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1分离,如图13(c)和14A所示,而第四盒7(用黑色)的分离凸轮101的外周表面与分离凸轮的半径最小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放置成与对应第一联动部件102的一端接触,如图13(c)中所示,以便使成像设备100保持处于黑-白模式,在所述黑-白模式中,第四盒(用于黑色)的显影辊41保持处于与感光鼓1接触。
在全色模式中,将第一(黄色)、第二(品红色)、第三(青色)、和第四(黑色)盒7的显影辊41a,41b,41c和41d按所列举的次序依次放置成与对应的感光鼓1接触,以便分别在感光鼓1上显影静电潜像。然后,当分别在对应的感光鼓1上依次完成显影静电潜像时,第一(黄色)、第二(品红色)、第三(青色)、和第四(黑色)盒7的显影辊41a、41b、41c、和41d按所列举的次序依次与对应的感光鼓1分离,因而结束打印操作。也就是说,当第一至第四盒7它们的分离凸轮101旋转到分离位置,或者旋转脱离分离位置的定时不同时,第一至第四盒7用相同方式形成分离凸轮101的旋转相位不同;分离凸轮101a,101b,101c,和101d旋转相位不同。
另外,用于驱动显影辊41的机构具有显影离合器(未示出),以便即使当感光鼓1正旋转时,也能开始使显影辊41旋转和使显影辊41停止运行。
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用两个电机驱动第一至第三盒7a(Y)、7b(M)、和7c(C),而第四盒7d用一个电机驱动,所述一个电机与驱动第一至第三盒7a(Y)、7b(M)、和7c(C)的两个电机无关。更具体地说,第一至第三盒7a(Y)、7b(M)、和7c(C)的感光鼓1用一个具有一个电机的感光元件驱动机构驱动,而第一至第三盒7a(Y)、7b(M)、和7c(C)的显影辊41用另一个驱动机构,也就是说,具有一个电机的显影设备驱动机构,来驱动。比较起来,感光鼓驱动机构和第四盒7d的显影设备驱动机构共用一个电机。因此,在黑白模式中,只用一个电机。
在应用上述结构布置的情况下,只有当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需要显影时,才开始驱动显影辊41。然后,将显影辊41放置成与感光鼓1接触。当成像设备100不形成图像时,分离机构90保持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离,因而使感光鼓1的表面层被显影辊41刮擦的量减至最少。另外,使显影辊41磨损的量减至最少。
另外,当盒7安装或拆卸时,显影设备移动机构处于图13(a)和14B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处于其中所有盒7中的显影辊41保持与对应的感光鼓1分离的状态。因此,用于曝光机构的光路被导向部件105(105a,105b,105c,和105d)挡住;导向部件105处于它们的遮挡位置。
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当推出盒7时,盒7被肋条导向(调节),导向部件105(覆盖遮挡部件)具有上述肋条,通过显影单元40具有的肋条,以便保证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分离。
另外,防尘罩105所具有的导向肋条形成锥形,以便它的前端(按它插入的方向)较窄,也就是说,它成形为使盒7的显影单元40可靠地放置在其中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1分离的位置。因此,当插入盒7时,显影辊41自动与感光鼓1分离。
如上所述,当盒7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A中时,覆盖(遮挡)机构作为用于对盒7导向的导向机构起双重作用。
除非特别说明,否则这个实施例也不打算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例如,联动装置在旋转凸轮和联动装置之间的连接位置可以颠倒。换句话说,可以将3个联动臂串联连接,以便它们的接头与处理盒接触。
实施例4
在第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如此构建,以便处理盒7可以串联水平安装。在这个第四实施例中,处理盒7可以与水平面F成一角度θ串联安装。
[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参见图15,成像设备300是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是利用4种颜色不同的调色剂的全色激光束打印机。它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彩色图像。另外,这种成像设备300如此构建,以便4个处理盒7,也就是说,第一至第四处理盒7a,7b,7c和7d,能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它的主组件300A中。
参见图15,用标号E表示的是假想的平面,所述假想的平面E与每个盒7的感光鼓3的旋转轴线一致,并假定这个平面与水平面F的夹角为θ。在这个实施例中,该角度θ值约为20°。与水平面成一角度串联安装多个盒7可以减小设备主组件300A在垂直感光鼓1的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
在这个实施例中盒7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盒7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说明。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用于给感光段1曝光的曝光机构(在这个实施例中它是曝光机构302)设置在里面安装盒的空间的下方。
在里面安装盒7的空间的上方,有一中间转印单元5。该中间转印单元5是转印机构,用于将在第一至第四盒7的感光鼓3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逐一分层式转印(一次转印)到它的中间转印带11(以后简称之为转印带11)上。该装置5有上述转印带11,驱动辊13,和张力辊14。参见图15,驱动辊13和张力辊14分别在图纸的右面和左面,且相互平行。转印带11是柔性循环带,并由驱动辊13和张力辊14悬挂,同时在所述两个辊13和14之间拉伸。另外,该装置5如此设置,以使它的转印带1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当把处理盒7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00A中,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00A中卸下时,它被导向部件105(105a-105d)朝平行于感光鼓3的轴线的方向导向,如第三实施例中那样。接下来,参见图16,当每个处理盒7都插入设备主组件300A中时,感光鼓3的纵向端所具有的轴承部分(未示出)在感光鼓3的轴线上与盒定位部分301(301a,301b,301c,或301d)接触,因而使盒7精确地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00A定位。另外,当处理盒7插入设备主组件300A中时,它的感光鼓单元50被支承件107(107a,107b,107c,或107d)压紧,因而精确地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00A定位,且显影单元40所具有的肋条106(106a,106b,106c,或106d)与导向部件105分离。在这个实施例中,导向部件105也是分离机构的一部分,所述分离机构用于将显影单元40移动到它保持显影辊41(41a,41b,41c,或41d)与感光鼓3分离的位置中,如第三实施例中的导向部件105那样。也就是说,当肋条106和导向部件105如图16所示保持相互分离时,放在显影单元40和感光敏鼓装置50之间的弹簧(未示出)保持显影单元40处于它使显影辊41保持与感光鼓3接触的位置。当导向部件105朝箭头标记312所指的方向(图17)移动时,肋条106被导向部件105推动,因而使显影单元40绕连接销49(显影单元40的旋转轴)旋转到其中它保持显影辊41与感光鼓3分离的位置。在这个实施例中,用于移动导向部件105的分离机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分离机构相同。因此,此处不再加以说明。
接下来,参见图17和19,在这个实施例中的导向部件105具有清洁片305(305a-305d),所述清洁片305用于清洁玻璃303(303a-303d),也就是说,由曝光机构302所发射的光束穿过其透射的透明部件。清洁片305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制成的挠性片材。当导向部件105朝箭头标记312所指的方向移动时,清洁片305将粘附到玻璃303上的外来物311移动到存储部分303(303a-303d),曝光机构302具有所述存储机构303(303a-303d)。在这个实施例中,曝光机构302还相对于水平面H倾斜。因此,可以利用重力来比上述实施例中将曝光机构水平设置更有效的通过导向部件105的运动来将粘附到玻璃303上的外来物存储到存储部分303a中。顺便说说,粘附到玻璃上的外来物313是从盒7中掉落的调色剂颗粒、在设备主组件300A内部飘浮的粉尘等,如上所述。另外,成像设备300如此构建,以便导向部件105起用于挡住或解除封锁从曝光机构302发射的光束的机构双重作用。也就是说,当导向部件105处于图17所示的位置中时,它不挡住光通道L(La-Ld),而当它处于图19所示的位置时,它保持挡住光路L。也就是说,像第三实施例中那样,当安装或卸下盒7时,导向部件105分别处于图18中所示的部分或图19中所示的部分。因此,当拉出盒7时,通过导向部件105调节显影单元40的肋条106,因而保持显影单元40处于分离位置。
另外,将导向部件105的导向肋条如此形成锥形,以使它在插入方向上的前面部分小于它的后面部分(图14A),因而保证当把盒7插入设备主组件300A中时,显影单元自动地移动到分离位置。因此,不会发生在安装或卸下盒7时调色剂粘附到玻璃303上。
如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显而易见的,按照本发明,分离机构是用于输入将显影设备(承载显影剂的部件)与感光鼓分离或者将显影设备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的力的机构,上述分离机构作为用于输入使玻璃防尘罩清洁和覆盖(光遮挡)部件移动力的机构起双重作用。因此,不需要为成像设备提供额外驱动力源,也就是说,用于驱动玻璃防尘罩清洁和覆盖(光遮挡)部件的驱动力源的成像设备。因此,本发明能提供下述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介钱不贵,而且在与用光束扫描感光鼓有关的光学性质上还比按照现有技术所述的成像设备优越。另外,按照本发明,用于把显影设备放置成与载像部件接触、或者使显影设备与载像部件分离的操作能使玻璃防尘罩被清洁。换句话说,本发明能比现有技术更有效的除去玻璃防尘罩上的沾污物,也就是在成像期间掉落到玻璃防尘罩上的粉状碎屑和/或调色剂颗粒。
另外,按照本发明,实施用于将显影设备放置成与载像部件接触或者将显影设备与载像部件分离的操作,分别使成像激光束的路径被挡住或被解除遮挡。因此,不会发生在成像操作期间或者当安装或卸下盒时所产生的粉状碎屑,和/或在成像操作期间或者当安装或卸下盒时从盒散射的调色剂颗粒落到玻璃防尘罩和/或其它光学部件上并粘附于其上。
另外,玻璃防尘罩是在用于使显影设备与载像部件分离的操作完成之后进行清洁。因此,本发明在保持玻璃防尘罩或其它光学部件没有沾污方面比现有技术更有效,上述沾污可为由于当显影设备与载像部件分离时从处理盒散开的调色剂颗粒,和/或当显影设备与载像部件分离或得放置成与载像部件接触时产生的粉末碎屑。
另外,在用于使显影设备与载像部件分离的操作完成之前将玻璃防尘罩盖住。因此,能防止沾污物如当显影设备与载像部件分离时从盒散开的调色剂颗粒落到玻璃防尘罩上并粘附于其上的问题。
也就是说,按照本发明,所述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其中处理盒的感光鼓和显影辊可以放置成相互接触,或者相互分离,利用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来防止调色剂粘附到该成像设备的透明部件和曝光部件上的问题。
尽管已经参照本文所公开的结构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陈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打算包括像可以在改进的目的或下面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些修改或改变。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上述成像设备上,其中上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其中上述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鼓,而上述显影单元能可旋转地与上述感光鼓单元接合并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用于将在上述感光鼓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上述显影单元能在接触位置和间隔开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接触,而在上述间隔开的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间隔开,上述成像设备包括:
曝光机构,上述曝光机构利用穿过透射部件的光使上述感光鼓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其中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上述曝光机构位于上述处理盒的下方;
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将上述显影单元移动到接触位置或到间隔开的位置;和
清洁部件,所述清洁部件用于与所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相互关联地清洁上述透射部件;
其中,所述清洁部件具有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轴向伸长的构形,并能够通过所述移动机构的操作而在用于盖住所述透射部件的遮挡位置与用于将所述透射部件暴露出来的暴露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其中,当所述显影单元处在所述接触位置时,所述清洁部件占据所述暴露位置,当所述显影单元处在所述间隔开的位置时,所述清洁部件占据所述遮挡位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清洁部件设置在上述移动机构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曝光机构设有收容部分,所述收容部分用于收容通过清洁部件从上述透射部件上除去的沉积物。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移动机构设有导向部分,所述导向部分用于将上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清洁部件在上述显影单元移动到间隔开的位置之前,能与上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相互关联地移动来清洁所述透射部件。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清洁部件在上述显影单元移动到间隔开的位置之后,能与上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相互关联地移动来清洁上述透射部件。
7.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成像设备是彩色成像设备,多个这种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彩色成像设备上,且上述曝光机构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当上述处理盒安装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上述清洁部件与所述显影单元接合,以便随着上述显影单元的运动而移动。
9.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上述成像设备上,其中上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其中上述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鼓,而上述显影单元能可旋转地与上述感光鼓单元接合并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用于将在上述感光鼓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上述显影单元可在接触位置和间隔开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接触,而在上述间隔开的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间隔开,上述成像设备包括:
曝光机构,所述曝光机构用光使上述感光鼓曝光,以便形成静电潜像,其中当上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上述曝光机构位于所述处理盒的下方;
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将上述显影单元移动到接触位置或者到间隔开的位置;和
遮挡部件,所述遮挡部件可与上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相互关联地移动,其中当上述显影单元处在接触位置时,上述遮挡部件打开用于光的光路,而当上述显影单元处在间隔开的位置时,上述遮挡部件挡住所述光路,以便接收显影剂;以及
用于透射所述光的光透射部件,其中上述遮挡部件设有清洁部件,所述清洁部件用于清洁上述透射部件;
其中,所述清洁部件具有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轴向伸长的构形,并能够通过所述移动机构的操作而在用于盖住所述透射部件的遮挡位置与用于将所述透射部件暴露出来的暴露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其中,当所述显影单元处在所述接触位置时,所述清洁部件占据所述暴露位置,当所述显影单元处在所述间隔开的位置时,所述清洁部件占据所述遮挡位置。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遮挡部件设有导向部分,所述导向部分用于相对于上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上述处理盒。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当上述遮挡部件处在遮挡位置时,上述处理盒能被安装和拆卸。
12.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清洁部件在上述显影单元移动到所述间隔开的位置之前,能与上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相互关联地移动以清洁所述透射部件。
13.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清洁部件在上述显影单元移动到间隔开的位置之后,能与上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相互关联地移动以清洁所述透射部件。
14.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上述成像设备是彩色成像设备,多个这种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上述彩色成像设备上,且上述曝光机构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15.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当上述处理盒安装到上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上述清洁部件与所述显影单元接合,以便随着上述显影单元的运动而移动。
CN200810099243XA 2007-05-15 2008-05-15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1308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9251 2007-05-15
JP2007129251 2007-05-15
JP2008-077498 2008-03-25
JP2008077498A JP5100468B2 (ja) 2007-05-15 2008-03-2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8357A CN101308357A (zh) 2008-11-19
CN101308357B true CN101308357B (zh) 2010-10-27

Family

ID=40124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9243XA Active CN101308357B (zh) 2007-05-15 2008-05-15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5100468B2 (zh)
CN (1) CN1013083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3994B2 (en) * 2007-05-15 2011-03-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198214A1 (en) 2008-12-04 2011-08-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soporous silica film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EP2508949B1 (en) 2009-12-04 2017-08-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JP2011215561A (ja) * 2010-03-18 2011-10-27 Ricoh Co Ltd 光書込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52656B1 (ja) * 2010-07-07 2012-0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用シャッタ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354B2 (ja) * 2010-09-14 2015-08-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49567B1 (ko) * 2010-10-21 2017-06-21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5545245B2 (ja) 2011-03-16 2014-07-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549201B (zh) * 2011-05-03 2020-07-28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825548B2 (ja) * 2011-05-23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638B2 (ja) * 2011-06-17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
JP5984485B2 (ja) * 2012-04-26 2016-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60738B2 (ja) * 2012-10-18 2015-01-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03566B2 (ja) * 2014-02-12 2018-04-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印刷指示装置、印刷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88377B2 (ja) 2014-06-12 2018-09-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60028218A (ko) * 2014-09-03 2016-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HUE051729T2 (hu) * 2014-11-28 2021-03-29 Canon Kk Patron, patront konfiguráló tag, és képformáló eszköz
JP6544001B2 (ja) * 2015-03-31 2019-07-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9128B2 (ja) * 2015-12-01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60005A (ja) * 2016-10-04 2018-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19171B2 (ja) * 2016-10-12 2021-08-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露光窓部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757651B2 (ja) * 2016-11-21 2020-09-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51564A (ja) * 2017-03-14 2018-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7021587B2 (ja) 2018-03-30 2022-02-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828911B (zh) * 2018-05-07 2021-11-19 浙江普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收集纸张的数码打印机
JP7259603B2 (ja) * 2019-07-10 2023-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83356B2 (ja) 2019-11-28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142A (zh) * 2001-04-27 2003-01-15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再制造方法
CN1480795A (zh) * 2002-06-25 2004-03-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单元及采用该显影单元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523458A (zh) * 2003-02-20 2004-08-25 ���ǵ�����ʽ����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743978A (zh) * 2004-08-31 2006-03-0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912772A (zh) * 2005-08-12 2007-02-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21473A (ja) * 1990-01-26 1991-09-30 Hitachi Koki Co Ltd Ledプリンタ
JPH04258974A (ja) * 1991-02-14 1992-09-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323669A (ja) * 1991-04-23 1992-1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73657U (ja) * 1992-03-05 1993-10-08 コニカ株式会社 清掃部材付画像形成装置
JP2586843B2 (ja) * 1994-12-27 1997-03-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JPH09211972A (ja) * 1996-02-06 1997-08-15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現像装置のローラ清掃方法
JP3608767B2 (ja) * 1998-04-09 2005-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95724A (ja) * 2001-12-28 2003-07-0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10429B2 (ja) * 2002-03-28 2005-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5663B2 (ja) * 2003-03-04 2007-12-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像担持体着脱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4731A (ja) * 2003-11-28 2005-06-2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271024B2 (ja) * 2003-12-26 2009-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書込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30917B2 (ja) * 2004-04-28 2008-08-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228A (ja) * 2004-11-29 2006-06-1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194223B2 (en) * 2004-12-07 2007-03-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andem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15225A (ja) * 2005-02-03 2006-08-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4903A (ja) * 2005-02-22 2006-09-07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95913B2 (ja) * 2005-04-12 2011-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7413A (ja) * 2005-05-31 2006-12-14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49763A (ja) * 2005-06-13 2006-1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2368B2 (ja) * 2007-01-31 2013-09-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142A (zh) * 2001-04-27 2003-01-15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再制造方法
CN1480795A (zh) * 2002-06-25 2004-03-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单元及采用该显影单元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523458A (zh) * 2003-02-20 2004-08-25 ���ǵ�����ʽ����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743978A (zh) * 2004-08-31 2006-03-0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912772A (zh) * 2005-08-12 2007-02-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00468B2 (ja) 2012-12-19
CN101308357A (zh) 2008-11-19
JP2012234205A (ja) 2012-11-29
JP2008310293A (ja) 2008-12-25
JP5383879B2 (ja)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8357B (zh) 成像设备
EP0407183B1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92898B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US79039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63044B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US75158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n image forming unit is mounted and dismounted by rotating an intermediary transfer member
RU2382390C2 (ru) Прояв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CN1013592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35797C (zh) 成像设备和密封牵引器
US5887228A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rocess cartridge
JP35776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210573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53521B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US20120070186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1612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15133A (zh) 感光体单元以及具有该感光体单元的成像设备
US7218888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18049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装置本体
JP2003195721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621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4088548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21767A (ja)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39464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345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574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