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2812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62812C CN100562812C CNB2007100075830A CN200710007583A CN100562812C CN 100562812 C CN100562812 C CN 100562812C CN B2007100075830 A CNB2007100075830 A CN B2007100075830A CN 200710007583 A CN200710007583 A CN 200710007583A CN 100562812 C CN100562812 C CN 10056281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opening
- axle
- unit
- clo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9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auxiliary devices, e.g. add-on modu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以往相比可增大设计自由度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可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图像。本体具有输送纸张的输送路,并在内部配置有图像形成单元。开闭单元可位于露出输送路的打开位置和不露出输送路的关闭位置,可相对本体开闭。二次转印辊安装在开闭单元上。安装单元具有配置于本体上的轴承导向器,该轴承导向器设有可供二次转印辊的轴插入的槽,且安装单元用于以二次转印辊的轴可在预定空间内移动的形态将二次转印辊安装在开闭单元上。对置辊设于本体上,在关闭开闭单元时被二次转印辊推压。槽沿与关闭开闭单元时二次转印辊的轴的运动轨迹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在关闭开闭单元时,二次转印辊的轴一边在预定空间内移动一边插入槽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印机、传真机及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有时为了使装置整体小型化,在装置侧面的附近设有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纸张的输送路。在该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输送路上,有时配置有用于将图像转印到片材上的转印辊对。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转印辊对和引导纸张输送的输送导向面等形成为一个单元。并且,该单元的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装置的侧面附近。通过以支撑单元的部分为中心使单元转动,从而使得输送路大范围地露出,可容易进行堵塞处理和维护作业(参照日本特开2002-258632号公报)。
下面对上述文献所记载的可转动的单元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在上述文献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上可转动的单元部分的主视结构图。在图1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上配置有相对本体100可转动的单元102。通过使该单元102转动,可使单元102位于输送路大范围露出的位置(打开状态)和输送路没有大范围露出的位置(关闭状态)。
该单元102具有虚线所示的转印辊103、以及形成在内侧的纸张输送导向器。
另一方面,在本体100上设有虚线所示的感光鼓104,通过设于感光鼓104附近的轴承导向器105形成槽106。
当上述单元102以支点102a为中心转动时,转印辊103的轴103a插入槽106中,转印辊103被向感光鼓104侧推压。
在上述文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使单元102转动而处于关闭状态时,轴103a沿图13所示的轨迹T移动。因此,槽106需要沿轴103a的轨迹T方向形成,而不能沿其他方向形成。
因此,开闭自如的单元及其本体的设计自由度变小。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图像形成装置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可增大设计自由度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方案一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本体、开闭单元、第一辊、安装单元及第二辊。图像形成单元是可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图像的部分。本体具有输送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图像用的纸张的输送路,并在内部配置有图像形成单元。开闭单元可位于露出输送路的打开位置和不露出输送路的关闭位置,并可相对于本体开闭。第一辊安装在开闭单元上。安装单元具有配置于本体上的轴承导向器,该轴承导向器设有可供第一辊的轴插入的槽,而且,安装单元是用于以第一辊的轴可在预定空间内移动的形态将第一辊安装在开闭单元上的单元。第二辊设于本体上,在关闭开闭单元时被第一辊推压。槽沿着与关闭开闭单元时第一辊的轴的运动轨迹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在关闭开闭单元时,第一辊的轴一边在预定空间内移动一边插入槽中。
技术方案二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当第一辊的轴在预定空间内移动时,第一辊的轴一边抵接在与槽相连的本体的框体表面上一边移动。
技术方案三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安装单元具有用于将第一辊向第二辊侧推压的弹性部件,第一辊的轴一边利用弹性部件吸收关闭开闭单元时受到的力的全部或一部分一边在预定空间内移动。
技术方案四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三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安装单元包括:安装在第一辊的轴上的轴承部件;以及轴承架,用于保持轴承部件,以覆盖轴承部件的形态固定在开闭单元的框体表面上。弹性部件设置在轴承部件与开闭单元的表面之间。预定空间设置在轴承部件与弹性部件之间。
技术方案五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第一辊是二次转印辊,第二辊是与二次转印辊相对的对置辊。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设于二次转印辊与对置辊之间、且卷挂在对置辊上的中间转印带。对置辊被隔着中间转印带向二次转印辊侧推压。
技术方案六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第一辊是转印辊,第二辊是感光鼓,感光鼓被转印辊推压。
技术方案七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四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槽设置在隔着第一辊的轴的轨道配置的一对壁面之间。轴承架具有形成在本体侧顶端的斜面。在将开闭单元从关闭状态开始打开时,第一辊由形成槽的壁面和形成在轴承架的本体侧顶端的斜面从槽中推出。
技术方案八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四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在将处于打开状态的开闭单元关闭时,本体的框体与轴承架及第一辊的轴滑接,从而第一辊插入到槽中。
技术方案九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七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在将处于打开状态的开闭单元关闭时,本体的框体与轴承架及第一辊的轴滑接,从而第一辊插入到槽中。
技术方案十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四、八或九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轴承架包括:以覆盖第一辊的轴的形态形成的保持框、以及在保持框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的两个嵌合部。
采用本发明,可提供一种与现有图像形成装置相比可增大设计自由度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印机的主视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印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元上安装有转印辊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轴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轴承架的立体图;
图7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元上安装有转印辊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将本发明实施例的轴承架安装在单元上的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打开单元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单元打开状态下轴承部件与轴承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a)~图11(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单元关闭时二次转印辊的轴的移动的图;
图12(a)~图12(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单元打开时二次转印辊的轴的移动的图;以及
图13是表示现有图像形成单元中的可开闭的单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印机100进行说明。
图1是复印机100的主视剖视图。如图1所示,复印机100在其本体1的底部具有两个用于收纳纸张的供纸盒2,该纸张用于形成图像。而且,本实施例中的复印机100在本体1的上部具有利用曝光灯、透镜、反射镜等读取原稿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取单元17。
另外,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0是采用串联方式的彩色复印机。本体1包括:可基于图像信息形成黑色图像的黑色图像形成单元3、可基于图像信息形成黄色图像的黄色图像形成单元4、可基于图像信息形成青色图像的青色图像形成单元5、以及可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品红图像的品红图像形成单元6。在这些图像形成单元3、4、5、6的上侧配置有中间转印带7,用于使通过这些图像形成单元3、4、5、6形成的各图像在转印到纸张上之前重合。另外,由于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4、5、6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以品红图像形成单元6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品红图像形成单元6包括:可承载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对感光鼓10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器11、可向感光鼓10供给显影剂的显影器12、与感光鼓10相对配置的一次转印辊13、以及对感光鼓10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单元14等。
在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4、5、6的下方配置有激光扫描单元(以下称为LSU)15,该LSU 15对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4、5、6的利用各个充电器11进行充电的各个感光鼓10的表面进行光学扫描,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在各图像形成单元3、4、5、6的端部设置有转印辊对8,该转印辊对8用于将形成在该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从供纸盒2提供的纸张上。另外,在转印辊对8的上方设有用于使转印到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的定影单元9。还设有排出盘16,用于接收通过上述定影单元9定影色调剂图像后的纸张。
下面对纸张的输送路19进行说明。
收纳在供纸盒2中的纸张由配置在其上部的供纸辊对18进行供纸,并经由对位辊对33、转印辊对8及定影单元9向排纸盘16输送。在此,供纸辊对18、转印辊对8及定影单元9沿本体1的侧壁1a附近配置。输送纸张的输送路19沿侧壁1a形成。
下面对转印辊对8进行说明。
转印辊对8包括:隔着输送路19配置在侧壁1a附近的二次转印辊20;以及对置辊21,配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7与该二次转印辊20相对的位置上。通过向对置辊21推压二次转印辊20,可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下面对开闭单元22进行说明,其构成为相对本体1可自由开闭。
以输送路19为基准,侧壁1a附近的一部分构成开闭单元22。另外,开闭单元22配置在图1中斜线所示的位置上。在该开闭单元22上安装有二次转印辊20,且该开闭单元22能以支点22b为中心向外侧转动(参照图1的箭头A)。开闭单元22可通过转动而位于输送路大范围露出的位置(打开状态)和输送路没有大范围露出的位置(关闭状态)。图2是表示开闭单元22和本体1的局部的主视结构图。如图2所示,在本体1侧设有朝向二次转印辊20的中心形成的轴承导向器31,在该轴承导向器31中插入二次转印辊20的轴20a。另外,二次转印辊20被设于开闭单元22上的弹簧部件24向箭头B方向施力,从而向对置辊21推压。另外,本体1的形成有轴承导向器31的框体表面1c形成为输送路19的输送导向器的一部分。
图3是从侧壁1a侧的相反侧看开闭单元22时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二次转印辊20在其轴20a的两端安装在开闭单元22的内侧表面22a上。另外,图3中示出了用图1说明的对位辊对33中的一个对位辊33a安装在开闭单元22上的状态。该开闭单元22的表面22a形成输送路19的输送导向器的一部分。
接着对二次转印辊2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开闭单元22的安装有二次转印辊20的部分的一个方向的主视图(图3中箭头I方向的主视图)。二次转印辊20使用图4所示的轴承部件23、弹簧部件24及轴承架25安装在开闭单元22上。下面依次对这些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安装单元99包括轴承部件23、弹簧部件24及轴承架25。
图5是轴承部件23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轴承部件23安装在二次转印辊20的轴20a上。再如图5所示,轴承部件23包括:供轴20a插入的环状轴承部23a、从轴承部23a的外周缘向外侧形成的凸部23b、以及隔开预定间隔形成在图4中凸部23b左右的壁部件23c。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弹簧部件24的一端固定在开闭单元22的表面22a上,另一端套在凸部23b上。另外,两个壁部件23c起到防止弹簧部件24从凸部23b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作用。
图6是轴承架25的立体图。另外,图6所示的轴承架25的立体图是从图4中纸面的后方看到的。如图3、图4所示,该轴承架25以从上方覆盖轴承部件23的形态固定在开闭单元22的表面22a上。
如图6所示,轴承架25包括:覆盖轴承部件23的保持框26、以及在该保持框26的两端隔开预定间隔从下方向上方形成的两个嵌合部27。另外,轴承架25在顶端形成有斜面25e。这些嵌合部27和保持框26通过保持框26两侧下方的连接部26a连接。从正面看,保持框26的内侧面形成为六角形,将该内侧面形成的空间视为内侧空间25a。
各个嵌合部27包括在位于上方的顶端27c接合的两个平行部件27a、27b。这两个部件27a、27b在轴20a的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配置。而且,在构成嵌合部27的部件27a、27b上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嵌合凸部28。该嵌合凸部28的下侧形成为锥状部28a。
图7是开闭单元22的安装有二次转印辊20的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表示轴承架25及其安装部分的主视图。
如图7、图8所示,在开闭单元22的表面22a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轴承架25的嵌入部34。在嵌入部34的两端以与上述轴承架25的嵌合部27嵌合的形态形成有嵌合部29。该嵌合部29具有嵌合凸部30,该嵌合凸部30形成为嵌在所述嵌合凸部28与顶端27c之间。该嵌合凸部30在上部具有锥状部30a。
如图8所示,当将轴承架25安装在嵌入部34上时,将轴承架25沿箭头C方向插入,从而锥状部28a与锥状部30a滑接。接着,进一步将轴承架25沿箭头C方向插入,从而嵌合部27以连接部26a为中心向保持框26的方向(参照箭头D)弹性转动,如图4、图7所示,嵌合凸部30嵌在嵌合凸部28与顶端27c之间,从而轴承架25固定在嵌入部34上。另外,嵌合部29形成为可嵌合在嵌合部27的两个部件27a、27b之间。
接着对打开开闭单元22的状态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从本体1打开开闭单元22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0是图9所示状态(打开开闭单元22的状态)下的安装有二次转印辊20的部分的主视剖视图。另外,图10是轴承架25的部件27a与部件27b之间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在打开开闭单元22的状态下,由于二次转印辊20没有推压的对象(关闭状态下为对置辊21),因此,轴承部件23因弹簧部件24的施力而与轴承架25抵接(参照箭头H)。在图10中,以形成内侧空间25a的上方的面为上面25b,以与上面25b相邻的右侧的面为内面25c。
在此,如图10所示,轴承架25的内侧空间25a形成为比轴承部件23大,因此,轴承部件23可在内侧空间25a中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第一辊例如相当于本实施例的二次转印辊20,本发明的第二辊例如相当于本实施例的对置辊21。本发明的安装单元例如相当于本实施例的轴承部件23、弹簧部件24及轴承架25。本发明的预定空间例如相当于本实施例的内侧空间25a。本发明的弹性部件例如相当于本实施例的弹簧部件24。
下面对开闭单元22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关闭开闭单元22的动作进行说明。
以支点22b为中心使开闭单元22从图9所示的状态转动变成图2所示的状态,于是开闭单元22处于关闭状态。伴随该关闭动作,二次转印辊20的轴20a也沿着轨迹S移动。并且,如此沿轨迹S转动后,二次转印辊20的轴20a与框体表面1c的轴承导向器31的上方部分抵接。
图11(a)是表示二次转印辊20的轴20a与轴承导向器31上方的框体表面1c抵接时的状态的图。如图11(a)所示,轴20a因弹簧部件24的弹力而与轴承导向器31的槽32上方的框体P部分抵接。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1及以下所示的图12将各构成及动作进行了适当的夸大表示。
从该状态开始使开闭单元22进一步转动时,轴承架25与开闭单元22一起转动,但轴20a因被本体1侧的框体表面1c限制移动而不能转动。因此,如图11(b)所示,轴承架25内侧的面25d(在图11中位于上方,在图10中位于左方)与轴承部件23上侧的壁部件23c抵接,轴20a与轴承部件23一起沿箭头E方向被压下。被压下时,轴20a因弹簧部件24的弹力而与本体1侧的框体表面1c抵接。即,当开闭单元22关闭时,轴20a利用弹簧部件24吸收从框体表面1c受到的反作用力的全部或一部分同时在内侧空间25a内移动。另外,图11(b)是表示轴20a被压下后位于槽32上端部的壁部31a的状态的图。如图11(b)所示,由于轴20a被本体1侧的框体表面1c限制移动,因此与图11(a)相比,弹簧部件24压缩,在轴承架25的内侧空间25a内配置在上方。
接着,轴20a利用弹簧部件24的弹力向箭头F方向移动,插入到槽32中。图11(c)表示该状态。
如图11(c)所示,在二次转印辊20的表面隔着中间转印带7与对置辊21抵接的位置上,轴20a停止向箭头F方向的移动。
下面对打开开闭单元22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2(a)是表示轴20a插入到槽32中的状态(开闭单元22关闭的状态)的示意结构图。在图12(a)中,仅示出了轴承部件23的轴承部23a。另外,对于轴承架25,仅示出了内面的一部分。图12(a)相当于图11(c)的状态。
当沿着箭头A方向(参照图2)打开开闭单元22时,轴20a因被槽32的上端面32a限制而不能转动,但轴承架25与开闭单元22一起向箭头A方向转动。
图12(b)表示轴承架25转动、其内面25c与轴承部23a抵接的状态。当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使开闭单元22转动时,在图12(b)中,以图12(b)中的水平为基准使槽32的上端面32a的形成角度α小于内面25c的形成角度β,因此,如图12(c)所示,通过内面25c将轴20a从槽32中推出(参照箭头G)。此时,弹簧部件24辅助地将轴20a拉出。
接着,开闭单元22打开成图9所示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0中,槽32形成为沿着与图9所示的轴20a的轨迹S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形态,并设置在设于轴承导向器31的一对壁面31a、31b之间。槽32在朝向对置辊21的中心轴21a的方向上形成,但由于轴承部件23可在轴承架25的内侧空间25a内移动,因此轴20a可插入槽32中。另外,在打开开闭单元22的状态下使其转动时,也可将轴20a从槽32中推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没有必要沿轴20a的轨迹S形成槽32,因此,可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槽32沿着对置辊21的中心轴21a方向形成。即,在连接二次转印辊20的中心轴与对置辊21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形成槽32,因此,二次转印辊20可稳定地向对置辊21推压。
这样,由于设计自由度增大,因此即使在进行本实施例这种纵向输送、且为了进行JAM处理而设有开闭单元2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沿着对置辊21的中心轴21a方向形成槽32。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轴承架25构成为覆盖轴承部件23,因此,飞散的色调剂不易进入轴承部件23的滑动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更换二次转印辊20等维护时,仅需卸下轴承架25即可,而且,仅需使嵌合部27向图8所示的箭头D方向移动即可卸下轴承架25,因此维护性良好。
在本实施例的开闭单元22关闭的状态下,二次转印辊20被弹簧部件24向水平方向施力,弹簧部件24对二次转印辊20施力的方向与槽32的延伸方向不同,但也可使弹簧部件24对二次转印辊20施力的方向与槽32的延伸方向一致。此时,可更加稳定地向对置辊21推压二次转印辊20。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0中,轴20a构成为一边通过弹簧部件24与本体1侧的框体表面1c抵接一边被压下而插入槽32中,但也可构成为,利用开闭单元22的转动使轴20a一边与槽32下方的框体表面1c抵接一边被压下而插入槽32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具有二次转印辊的部分作为开闭单元22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部分,例如,在将定影单元9的侧面1a侧的安装有辊的部分作为开闭单元时,也可应用本发明。而且,当形成朝向设于本体1侧的对位辊33b(参照图1)的中心轴的槽、且可在该槽中插入对位辊33a的轴时,也可应用本发明的安装单元。
另外,本实施例的复印机100是具有中间转印带7的结构,但即使是没有中间转印带、例如构成为直接向感光鼓推压转印辊的黑白复印机,也可应用本发明。此时,本发明的第一辊相当于转印辊,本发明的第二辊相当于感光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对复印机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与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可增大设计自由度的效果,对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来说有用。
符号说明
1本体 3图像形成单元
19输送路 20二次转印辊
20a轴 22开闭单元
31轴承导向器 32槽
99安装单元
Claims (10)
1.一种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可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图像;
本体(1),具有输送纸张的输送路,所述纸张用于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图像,在所述本体内部配置有所述图像形成单元;
开闭单元(22),可位于露出所述输送路的打开位置和不露出所述输送路的关闭位置,并可相对所述本体(1)打开、关闭;
第一辊,安装在所述开闭单元(22)上;
安装单元(99),具有配置在所述本体(1)上的轴承导向器(31),所述轴承导向器(31)设有可供所述第一辊的轴插入的槽(32),而且,所述安装单元(99)用于以所述第一辊的轴可在预定空间内移动的形态将所述第一辊安装在所述开闭单元(22)上;以及
第二辊,设于所述本体(1)上,在关闭所述开闭单元(22)时被所述第一辊推压,
所述槽(32)形成为沿着与关闭所述开闭单元(22)时所述第一辊的轴的运动轨迹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在关闭所述开闭单元(22)时,所述第一辊的轴一边在所述预定空间内移动一边插入所述槽(3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辊的轴在所述预定空间内移动时,所述第一辊的轴一边抵接在与所述槽(32)相连的所述本体(1)的框体表面上一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单元(99)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一辊向所述第二辊侧推压的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辊的轴一边利用所述弹性部件吸收在关闭所述开闭单元(22)时受到的力的全部或一部分一边在所述预定空间内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单元(99)包括:
轴承部件(23),安装在所述第一辊的轴上;以及
轴承架(25),用于保持所述轴承部件(23),以覆盖所述轴承部件(23)的形态固定在所述开闭单元(22)的框体表面上,
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轴承部件(23)与所述开闭单元(22)的表面之间,
所述预定空间设置在所述轴承部件(23)与所述弹性部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辊是二次转印辊(20),
所述第二辊是与所述二次转印辊相对的对置辊(21),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二次转印辊(20)与所述对置辊(21)之间、且卷挂在所述对置辊(21)上的中间转印带(7),
所述对置辊(21)被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7)向所述二次转印辊(20)侧推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辊是转印辊,
所述第二辊是感光鼓,
所述感光鼓被所述转印辊推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槽(32)设置在一对壁面(31a,31b)之间,所述一对壁面(31a,31b)隔着所述第一辊的轴的轨道配置,
所述轴承架(25)具有形成在所述本体(1)侧顶端的斜面,
在将所述开闭单元(22)从关闭状态打开时,所述第一辊通过形成所述槽(32)的壁面和形成在所述轴承架(25)的本体(1)侧顶端的斜面从所述槽中推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
在将打开状态下的所述开闭单元(22)关闭时,所述本体(1)的框体与所述轴承架(25)及所述第一辊的轴滑接,从而所述第一辊插入到所述槽(32)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
在将打开状态下的所述开闭单元(22)关闭时,所述本体(1)的框体与所述轴承架(25)及所述第一辊的轴滑接,从而所述第一辊插入到所述槽(32)中。
10.根据权利要求4、8或9所述的利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影的静电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轴承架(25)具有:
保持框(26),形成为覆盖所述第一辊的轴;以及
两个嵌合部(27,29),在所述保持框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62539A JP2007240834A (ja) | 2006-03-08 | 2006-03-08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62539 | 2006-03-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34272A CN101034272A (zh) | 2007-09-12 |
CN100562812C true CN100562812C (zh) | 2009-11-25 |
Family
ID=38479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00758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2812C (zh) | 2006-03-08 | 2007-02-08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16916B2 (zh) |
JP (1) | JP2007240834A (zh) |
CN (1) | CN10056281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34609B2 (ja) | 2007-03-30 | 2012-09-2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74290B2 (ja) * | 2007-07-17 | 2012-07-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116663B2 (en) * | 2007-11-16 | 2012-02-1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econdary-transfer-roller releasing mechanism |
JP5071433B2 (ja) * | 2009-05-01 | 2012-11-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9760B2 (ja) * | 2009-09-18 | 2014-06-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571439B2 (en) * | 2009-10-16 | 2013-10-2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471323B2 (ja) * | 2009-11-10 | 2014-04-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7345B2 (ja) * | 2009-11-10 | 2014-01-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装置外装ユニット |
JP5471701B2 (ja) * | 2010-03-26 | 2014-04-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6914B2 (ja) | 2010-12-27 | 2013-11-2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46084B2 (ja) * | 2011-04-14 | 2015-07-0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34626B2 (ja) * | 2011-08-29 | 2015-12-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68842A (ja) * | 2011-09-22 | 2013-04-1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案内装置 |
JP5638039B2 (ja) * | 2011-11-03 | 2014-12-10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9908B2 (ja) * | 2012-04-13 | 2016-08-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15348B2 (ja) * | 2012-04-17 | 2016-05-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39602A (ja) * | 2013-01-21 | 2014-07-31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19435B2 (ja) | 2014-05-29 | 2018-05-0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92982B2 (ja) * | 2014-05-30 | 2018-03-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3150523B1 (en) * | 2014-05-30 | 2021-01-27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Automatic document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RU2663248C1 (ru) * | 2014-11-28 | 2018-08-03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Картридж, элемент, составляющ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
CN108367872B (zh) * | 2016-01-25 | 2020-06-16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星形轮支架 |
JP6771912B2 (ja) * | 2016-03-18 | 2020-10-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180250B2 (ja) * | 2018-09-28 | 2022-11-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402772B1 (en) * | 2021-08-18 | 2022-08-02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83725B2 (ja) | 2001-02-28 | 2004-11-04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865361B2 (en) * | 2001-11-12 | 2005-03-0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4223264B2 (ja) * | 2002-10-30 | 2009-02-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離接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26619A (ja) * | 2004-05-14 | 2005-11-24 | Fuji Xerox Co Ltd | 像形成ユニット |
US7400852B2 (en) * | 2005-09-09 | 2008-07-1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transfer rollers |
-
2006
- 2006-03-08 JP JP2006062539A patent/JP2007240834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2-08 CN CNB2007100075830A patent/CN1005628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2-28 US US11/711,651 patent/US7616916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34272A (zh) | 2007-09-12 |
US7616916B2 (en) | 2009-11-10 |
US20070212108A1 (en) | 2007-09-13 |
JP2007240834A (ja) | 2007-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6281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35920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361025B (zh) |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03186089B (zh)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JP363811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135869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配到该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 |
US20100209157A1 (en) | Image-Forming Device | |
CN1885196B (zh) | 成像装置 | |
US20180143566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907544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96291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336516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4919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装置本体 | |
JP39110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367272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US773882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alizing downsizing of a main body of the apparatus | |
JP7396051B2 (ja) | 被覆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214985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2590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356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1599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7214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97379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389367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0289709B1 (ko) | 화상형성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6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