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4826A - 汽车侧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侧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4826A
CN101804826A CN201010127133A CN201010127133A CN101804826A CN 101804826 A CN101804826 A CN 101804826A CN 201010127133 A CN201010127133 A CN 201010127133A CN 201010127133 A CN201010127133 A CN 201010127133A CN 101804826 A CN101804826 A CN 101804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bar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protrusion
bod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7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4826B (zh
Inventor
福岛嘉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324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8875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338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8880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04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4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4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48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侧部车身结构,该结构中设置有相对于下边梁外件(16)的接合部(16b)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20),并且,接合部(16b)的下端与突出部(20)的上壁部(18e)抵接。据此,可以确保设计自由度,并可以提高下边梁(7)的外观性。特别是,在利用下边梁(7)的板状增强部件(18)来形成突出部(20)时,可以兼顾提高车身刚性与提高外观性。

Description

汽车侧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侧部车身结构,特别是涉及与形成车身下部表面的侧车身外板连结的下边梁的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中,在车身左右两侧面的下方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该下边梁以维持车身下部的刚性并降低车身重量为目的,由车宽方向内侧的下边梁内件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边梁外件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
近年来,已知有一种如下的结构:以使车身侧面具有视觉上的稳定感来提高美观度为目的,增大车身下部的外观上的体积。为了提高这样的美观度,可考虑采用使覆盖车身外侧的下边梁外件向车宽方向外侧大幅伸出的结构,但该结构存在如下的问题。
第一,在下边梁外件上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大幅伸出的隆起部的情况下,钢板部分会大幅增加,使车身重量增加。该车身重量的增加同时会导致成本上升。第二,在车身成形性方面存在问题。在一般的单体车身结构中,形成侧门开口周围的表面的侧车身外板向车身下方延长,与下边梁外件形成为一体。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因此在通过冲压加工进行成形时,侧车身外板与下边梁外件同时形成。
进行冲压加工时,从钢板材料的流动性的观点而言,部件的端部区域的塑性加工性要比部件的中央区域的塑性加工性差,这一倾向在加工区域越大或者像车身表面那样加工量越多时,越为显著。因此,当在加工量较多、且像侧车身外板那样较大的部件的端部区域形成隆起部时,会产生破裂等加工上的问题。
为此,作为提高美观度、扩大设计性且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已知有一种如下的结构:在下边梁上安装有覆盖其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边梁装饰构件,以增大车身下部的外观上的体积。(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61480号)
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结构如图13所示,具有下边梁内件101和下边梁外件102,并且在下边梁内件101与下边梁外件102之间具有下边梁增强件103,该下边梁增强件103与下边梁内件101一起形成封闭截面结构,以增强下边梁100。此外,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结构中,下边梁100的车宽方向外侧及下表面侧由下边梁装饰构件(garnish)104所覆盖。该下边梁装饰构件104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覆盖下边梁100的侧面的侧面部105、覆盖下边梁100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106、以及千斤顶用凹部107。
若采用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结构,无需使用车身刚性部件就能实现提高美观度。此外,既可以避免千斤顶与下边梁装饰构件的干扰,又可以抑制沙土等异物进入和堆积在下边梁与下边梁装饰构件之间。另外,通过使车身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可以抑制在车辆行驶中因飞起的沙土或石子等引起的车身侧部的崩裂,并且可以减少流入轮室罩内的气流从而改善空气动力特性。
上述专利文献的结构,虽然可以缩短下边梁外件的下方部分,使下边梁外件能够靠近下边梁的上方配置,但却无法获得充分大的设计自由度。即,为了隐蔽下边梁外件的下端与下边梁增强件的接合部分,需要通过将下边梁外件的下端向下方延长、或者将下边梁装饰构件的侧面部向上方延长,以将接合部分配置在下边梁装饰构件的内侧,因此限制了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设置下边梁装饰构件的情况下,需要另外设计下边梁装饰构件,另行增加组装工序,因此在材料费以外的成本方面也会产生问题。此外,下边梁装饰构件尽管可实现外观性的提高,但在谋求提高作为车辆基本要求的安全性方面,其并未有助于提高车身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下边梁外件靠近下边梁上侧配置,确保设计自由度,并能提高下边梁的外观性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
本发明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包括形成车身侧部表面的侧车身外板、以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侧车身外板连结的下边梁,其中,所述下边梁包括:下边梁外件,设置在所述侧车身外板的下部;下边梁内件,位于所述下边梁外件的车宽方向内侧;板状增强部件,位于所述下边梁内件和所述下边梁外件之间,并且与所述下边梁外件的接合面部接合;其中,所述板状增强部件设有相对于所述接合面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上壁部被设置于与所述接合面部的下端基本相同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下边梁外件靠近下边梁上侧配置,确保突出部的设计自由度,并能提高下边梁的外观性。即,由于将下边梁外件的接合面部的下端设置于与突出部的上壁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可以使下边梁外件的接合面部的下端与突出部的上壁部之间的分界线变得不明显,从而可以使用户在视觉上认为下边梁外件与突出部好像是一体的。据此,即使例如不如以往那样将下边梁外件的下端延长到下方或者将下边梁装饰构件的突出部延长到上方,也可以提高下边梁的外观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侧门,能够将形成在所述侧车身外板上的开口予以开关,其中,所述下边梁外件的所述接合面部的下端与所述侧门的下端部被设置于基本相同的高度。
据此,由于下边梁外件的接合面部的下端与侧门的下端部被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在侧门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侧门可以隐蔽下边梁外件的接合面部,在侧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使用户在视觉上将下边梁外件与突出部视为一体,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外观性。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门具有在该侧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将该侧门与所述下边梁之间予以密封的密封部件,所述下边梁外件在所述接合面部的上方具有供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密封面部。
据此,可以兼顾提高外观性与确保车门密封性。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车身外板包括:轮室罩部,容纳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后轮;轮室罩拱形部,当所述侧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在所述轮室罩部与所述侧门之间与所述侧门一起形成基本连续的面;其中,所述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被设置于与所述接合面部的下端基本相同的高度。
据此,由于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被设置于与所述接合面部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可以使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和所述突出部的上壁部、与侧门的分界线连续,进一步提高外观性。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装饰件,以覆盖所述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且覆盖沿车宽方向与该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邻接的区域中的所述突出部的上壁部的状态予以安装。
据此,无论轮室罩拱形部如何设计,都可以用装饰件覆盖下边梁外件的接合面部与突出部的分界线,提高外观性。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后轮的车宽方向外侧边界面向外侧伸出。
据此,可以抑制在车辆行驶中飞起的沙土或石子等原因引起的车身侧部的崩裂,并且可以降低流入轮室罩内的气流,改善空气动力特性。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板状增强部件具有从所述接合面部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所述突出部由所述隆起部构成。
据此,不使用下边梁装饰构件就能增大下边梁的封闭截面,可以提高车身刚性,提高外观性。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隆起部相对于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侧门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
据此,可以切实防止沙土或石子等飞散到侧门的下端部。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边梁具有由所述下边梁内件的下端部与所述板状增强部件的下端部构成的凸缘部,在所述隆起部的下方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凸缘部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阶差部。
据此,无需设置其他部件或者无需改变下边梁内件的形状,就可以避免凸缘部暴露于车辆外侧。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隆起部具有从其上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平板部。
据此,无论侧车身外板的形状或加工条件如何,都可以设定下边梁的形状,从而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车身外板具有:轮室罩部,容纳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后轮;轮室罩拱形部,当所述侧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在所述轮室罩部与所述侧门之间与所述侧门一起形成基本连续的面;所述结构还包括装饰件,所述装饰件设置在所述轮室罩拱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以覆盖该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且覆盖沿车宽方向与该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邻接的区域中的所述突出部的上壁部的状态予以安装,所述装饰件具有装饰件表面部,所述装饰件表面部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平板部及所述轮室罩拱形部一起形成基本连续的面。
据此,可以提高车身侧面的设计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突出部由别体的下边梁装饰构件形成,所述下边梁装饰构件覆盖所述下边梁的车宽方向外侧。
据此,突出部可以由下边梁装饰构件容易地形成。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边梁外件与所述侧车身外板一体形成。
据此,车身的加工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取下实施例1所涉及的侧门的状态下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的分解图。
图4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要部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要部立体图。
图10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相当于图7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装饰件安装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相当于图6的剖视图。
图13是以往技术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实施例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图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取下侧门的状态下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的分解图;图4是侧部车身结构的要部立体图。
如图1所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车辆1是4门型的乘用车,在车身侧面设置有侧围外件2(侧车身外板)、前门3、后门4、前轮5、后轮6。在前门3与后门4的下方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下边梁7,下边梁7与侧围外件2连结,作为车辆1的框架部件。
如图2所示,侧围外件2具有:在侧围外件2的后方区域且在后轮6周围的轮室罩(wheel house)拱形部8、以及由后述的轮室罩外件14与轮室罩内件15形成的轮室罩部。
另外,侧围外件2还具有:上下车用的前开口9,可通过铰链连接的前门3予以开关;上下车用的后开口10,与前开口9同样可通过铰链连接的后门4予以开关;中柱外件11,设置在前开口9与后开口10之间,并且将侧围外件2的上端部分与下端部分沿车身上下方向连结。另外,侧围外件2是从指定厚度、例如0.7mm的钢板中冲裁出来后通过冲压加工成形而形成的。
另外,中柱外件11与中柱内件12(参照图5)一起,构成封闭截面结构的中柱13。中柱13的上端部与封闭截面结构的车顶纵梁连结,下端部与下边梁7连结。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轮室罩拱形部8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轮室罩外件14、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轮室罩内件15。轮室罩外件14的左右两端部分及上端部分与轮室罩内件15的左右两端部分及上端部分被重合接合,在中央区域形成有容纳后轮6的容纳空间。
接下来,参照图5~图8,详细说明下边梁7的结构。图5是沿图2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与侧围外件2连结的下边梁7如图3、图4、图6等所示,包括:由侧围外件2的下部所构成的下边梁外件16、位于下边梁外件1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边梁内件17、以及下边梁增强件18(板状增强部件)。另外,下边梁增强件18是从指定厚度、例如1.4mm的长条状钢板中冲裁出来后通过冲压加工成形而形成的。侧围外件2的前后方中央部分构成中柱外件11,侧围外件2的下方部分构成下边梁外件16。
近似U形的下边梁增强件18如图5、图6等所示,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近似帽形的下边梁内件17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边梁外件16之间,形成下边梁内件17的凸缘的第一上凸缘部17a及第一下凸缘部17b、与形成下边梁增强件18的凸缘的第二上凸缘部18a及第二下凸缘部18b分别焊接接合。在下边梁7的下端部形成凸缘部23,该凸缘部23由下边梁内件17的第一下凸缘部17b与下边梁增强件18的第二下凸缘部18b构成。
下边梁增强件18的剖面包括:与第二上凸缘部18a的下端部连续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上壁部18c;从第一上壁部18c的外侧端部连续并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平面状的接合部18d;从接合部18d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并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上壁部18e;具有从第二上壁部18e的外侧端部连续并向下方延伸的平板状的面的平板部18f;从平板部18f的下端部连续并突出设置到比第二下凸缘部18b的下端部的更下方的位置、并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与第二下凸缘部18b的上端部连续的阶差部18g。另外,第一上壁部18c、接合部18d、第二上壁部18e、平板部18f和阶差部18g分别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
下边梁增强件18与下边梁内件17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该封闭截面包括:由下边梁内件17与第一上壁部18c、接合部18d以及第二下凸缘部18b所规定的第一封闭截面部19;位于第一封闭截面部19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且由第二上壁部18e与平板部18f所规定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0;位于第一封闭截面部19与第二封闭截面部20的下方,并且由阶差部18g所规定的第三封闭截面部21。第二封闭截面部20相对于作为后轮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的边界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第二封闭截面部20相当于本发明的隆起部。
另外,如图5所示,在设置中柱13的区域中,中柱内件12向下延伸设置至第一下凸缘部17b与第二下凸缘部18b的焊接接合部分。即,在下边梁增强件18与下边梁内件17夹住中柱内件12的状态下,第一上凸缘部17a、中柱内件12及第二上凸缘部18a三者被重叠焊接,第一下凸缘部17b、中柱内件12及第二下凸缘部18b三者被重叠接合。基于该结构,在中柱13的区域,第一封闭截面部19被中柱内件12分为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与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
中柱外件11的下端部11b向下延伸设置至大致平面状的接合部18d的下端,该下端部11b的下端与第二上壁部18e抵接。中柱外件11的下端部11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在与接合部18d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接合。即,第一上壁部18c形成将中柱13在车身上下方向划分的节。
如图2、6等所示,后开口10形成在中柱13的后方侧。下边梁外件16具有构成后开口10的缘部的第三上凸缘部16a,该第三上凸缘部16a、第一上凸缘部17a及第二上凸缘部18a三者被重叠接合。
与第三上凸缘部16a的下端部连续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伸出部16c与第一上壁部18c相对配置,并与第一上壁部18c一起形成封闭截面22,在伸出部16c的下方形成有从伸出部16c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三下凸缘部16b。另外,第三下凸缘部16b处于在中柱外件11的下端部11b的车身前后方的延长线上连续的状态,第三下凸缘部16b与下端部11b相当于本发明的接合面部。
第三下凸缘部16b向下延伸设置至大致平面状的接合部18d的下端,第三下凸缘部16b的下端与第二上壁部18e抵接。第三下凸缘部16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在与接合部18d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接合。基于该结构,第三下凸缘部16b的下端与第二上壁部18e之间的间隙几乎不存在,两者的分界线看起来就如同第二封闭截面部20的弯折起点(即由第二上壁部18e与接合部18d的角部构成的折曲线)。
由后门外件4a与后门内件4b构成的后门4的下端部,配置在与接合部18d的下端、以及第二上壁部18e的外侧端部相对的位置。另外,后门4的下端部的高度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与中柱外件11的下端部11b的下端、以及下边梁外件16的第三下凸缘部16b的下端的高度大致相同。基于该结构,在后门4处于关闭状态时,后门4的下端部处于使由下边梁7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0构成的隆起部位于该后门4的下端部与路面之间的状态。
在后门内件4b的下端面安装有防止水等进入车厢内的密封条4c,在后门4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密封条4c与伸出部16c的外侧端部上形成的密封面部25抵接,从而确保密封性。
如图7及图8所示,在车身的后方区域中,下边梁外件16和下边梁增强件18向后方延伸设置。下边梁增强件18的后端区域与轮室罩拱形部8抵接,并且,第二上凸缘部18a和第二下凸缘部18b分别与轮室罩外件14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抵接,与轮室罩内件15一起被三重接合。
如图8所示,若从上方观察下边梁7的后方部分,则可以看到下边梁外件16、密封面部25、第二上壁部18e以及平板部18f。
轮室罩拱形部8在其前端且靠近下端的部位具有下端部8b(图4、图7),该下端部8b与下边梁外件16的第三下凸缘部16b同样,与下边梁增强件18的第二上壁部18e抵接,在与接合部18d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接合。即,下端部8b的下端如图4等所示,与后门4的下侧的分界线连续。
如图7所示,第一上壁部18c为包含上壁、位于该上壁下方的下壁的2段结构,以增大与轮室罩拱形部8抵接的区域。另外,在轮室罩拱形部8的前方区域,由第二上壁部18e和平板部18f所规定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0从车辆1的正面观察时,相对于作为后轮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的边界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1所涉及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作用、效果。
由于设置有相对于下边梁外件16的第三下凸缘部16b及下端部11b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0(隆起部),并且使第三下凸缘部16b及下端部11b的各下端与第二封闭截面部20的上壁部(第二上壁部18e)抵接,因此可以使下边梁外件16与第二封闭截面部20的分界线变得不明显。据此,可以使用户在视觉上认为下边梁外件16与第二封闭截面部20好像是一体,从而可以提高下边梁7的外观性。
而且,由于使下边梁外件16靠近下边梁7的上方配置,因此可以不由下边梁外件16而由下边梁增强件18来形成隆起部,因而可以扩大隆起部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由于通过用于增强下边梁7的板状增强部件亦即下边梁增强件18来形成第二封闭截面部20(隆起部),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下边梁7的刚性,从而能够兼顾提高车身刚性与提高外观性。
此外,由于第三下凸缘部16b及下端部11b的各下端与后门4的下端部被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在后门4为关闭状态时,通过后门4可以隐蔽下边梁外件16的接合面部(第三下凸缘部16b及下端部11b),在后门4为打开状态时,可以使用户在视觉上认为下边梁外件16与第二封闭截面部20为一体。
而且,由于第二封闭截面部20由下边梁增强件18形成,并且相对于第三下凸缘部16b及下端部11b向车宽方向外侧隆出,因此不使用下边梁装饰构件等其他部件,就能使下边梁7所形成的封闭截面的面积增加,提高车身刚性,并且可以抑制在车辆行驶中因砂石造成的车身侧部的崩裂,改善空气动力特性。
另外,由于下边梁外件16在位于第三下凸缘部16b的上方且位于伸出部16c的外侧端部的部位上具有与后门4的密封条4c抵接的密封面部25,因此即使下边梁外件16以第三下凸缘部16b接近后门4的下端位置的程度配置在靠上方位置时,也可以兼顾提高外观性与确保密封性。
另外,由于轮室罩拱形部8的下端部8b的高度被设置为与第三下凸缘部16b及下端部11b的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可以使轮室罩拱形部8的下端部8b和第二封闭截面部20的上壁部(第二上壁部18e)、与后门4下侧的分界线连续,提高外观性。
实施例2
接下来,根据图9~图11说明实施例2。不过,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另外,图10表示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7的剖视图。
轮室罩拱形部8包括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轮室罩外件14、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轮室罩内件15。轮室罩外件14的左右两端部分及上端部分与轮室罩内件15的左右两端部分及上端部分被重合接合,在中央区域形成有容纳后轮6的容纳空间。
如图10所示,在车身的后方区域中,下边梁外件16和下边梁增强件18向后方延伸设置。下边梁增强件18的后端区域与轮室罩拱形部8抵接,并且,第二上凸缘部18a和第二下凸缘部18b分别与轮室罩外件14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抵接,与轮室罩内件15一起被三重接合。
在轮室罩拱形部8的下端部8b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凹部。另外,下端部8b与下边梁增强件18的第二上壁部18e抵接,在与接合部18d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接合。
第一上壁部18c为包含上壁、位于该上壁下方的下壁的2段结构,以扩大与轮室罩拱形部8抵接的区域。另外,在车身的后方区域,由第二上壁部18e和平板部18f所规定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0相对于作为后轮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的边界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如图11所示,在轮室罩拱形部8的下端部8b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树脂制的装饰件24。装饰件24为三角柱形,其包括形成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第一面部24a、形成前端面的第二面部24b、形成后端面的第三面部24c、以及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螺钉状的卡合部24d。装饰件24通过将卡合部24d卡合在设置于轮室罩拱形部8的下端部8b上的被卡合部8e中,从而安装于车身1。第一面部24a相当于本发明的装饰件表面部。
第一面部24a呈越往下越向车宽方向外侧挺出的形状,其上端部与轮室罩拱形部8的表面平齐,其下端部与平板部18f平齐。
装饰件24覆盖轮室罩拱形部8的下端部8b,并且覆盖下边梁增强件18的第二上壁部18e中沿车宽方向与所述下端部8b邻接的区域。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2所涉及的该侧部车身结构的作用、效果。
与实施例1同样,由于利用作为车身结构部件的下边梁增强件18来形成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边界A向外侧隆出的作为隆起部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0,因此可以利用隆起部阻隔在车辆行驶中飞起的沙土或石子等,可以防止因沙土或石子等导致的车身侧部的崩裂。
另外,由于第二封闭截面20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边界A隆出,并且,在第二封闭截面20的上方,装饰件24还可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流入轮室罩内的气流,改善空气动力特性。而且,由于装饰件24的形状可以任意变更,因此可不受轮室罩拱形部8的设计的限制地,用装饰件24覆盖下边梁外件16的接合面部与第二封闭截面部20的分界线,提高外观性。
实施例3
接下来,根据图12说明实施例3。不过,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另外,图12表示相当于实施例1的图6的剖视图。
与侧围外件2连结的下边梁7包括:由侧围外件2的下部所构成的下边梁外件16、位于下边梁外件1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边梁内件17、下边梁增强件18、以及安装在下边梁增强件1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树脂制的下边梁装饰构件26。
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剖面近似帽形的下边梁增强件18配置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剖面近似帽形的下边梁内件17、和位于该下边梁内件1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边梁外件16之间,下边梁内件17的第一上凸缘部17a及第一下凸缘部17b、与下边梁增强件18的第二上凸缘部18a及第二下凸缘部18b分别焊接接合。
下边梁增强件18的剖面包括:与第二上凸缘部18a的下端部连续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上壁部18c;从第一上壁部18c的外侧端部连续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平面状的侧壁部18h;以及从侧壁部18h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与第二下凸缘部18b的上端部连续的下壁部18i。另外,第一上壁部18c、侧壁部18h和下壁部18i分别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下边梁增强件18与下边梁内件17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部27。
在中柱13的后方侧形成有后开口10。下边梁外件16具有构成后开口10的缘部的第三上凸缘部16a,该第三上凸缘部16a、第一上凸缘部17a及第二上凸缘部18a三者被重叠接合。与第三上凸缘部16a的下端部连续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伸出部16c与第一上壁部18c相对配置,并与第一上壁部18c一起形成封闭截面22,在伸出部16c的下方形成有从伸出部16c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三下凸缘部16b。
第三下凸缘部16b延伸设置到大致平面状的侧壁部18h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在与侧壁部18h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接合。
下边梁装饰构件26包括: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至比后门4下端部更外侧的位置的构件上壁部26a;从构件上壁部26a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并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平面状的构件侧壁部26b;从构件侧壁部26b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下方延伸并突出于第二下凸缘部18b的下端部的下方,而且延伸设置至第二下凸缘部18b处的构件下壁部26c。下边梁装饰构件26的后端部及中间部分利用未图示的螺钉安装于车身。
构件上壁部26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侧壁部18h的表面抵接,并且与下边梁外件16的第三下凸缘部16b的下端抵接。构件下壁部26c在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其上表面与下壁部18i的下表面面接触。本实施例中,下边梁装饰构件26相当于本发明的突出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3所涉及的该侧部车身结构的作用、效果。
与实施例1同样,由于下边梁装饰构件26相对于后门4的下端部突出至外侧,因此可以利用隆起部阻隔在车辆行驶中飞起的沙土或石子等,可以防止因沙土或石子等导致的车身侧部的崩裂。
另外,由于构件上壁部26a与下边梁外件16的第三下凸缘部16b的下端抵接,因此可以使用户在视觉上认为第三下凸缘部16b与下边梁装饰构件26为一体。
而且,在后轮6的前方,通过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下边梁装饰构件26,可以进一步降低流入轮室罩内的气流,改善空气动力特性。而且,由于下边梁装饰构件26的形状可以任意变更,因此可以扩大设计自由度。
接下来,就局部地变更所述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侧围外件与下边梁外件为一体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侧围外件与下边梁外件为别体的情形,此情形下,也可以取得与一体形成时同样的效果。
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下边梁外件的第三下凸缘部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突出部抵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第三下凸缘部与突出部在视觉上能被视为一体即可,即使采用第三下凸缘部的下端与突出部之间存在微小间隔、或第三下凸缘以指定角度向斜下方延伸的结构,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3.此外,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地以各种变更附加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的,本发明也包含这样的变更方式。

Claims (13)

1.一种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包括形成车身侧部表面的侧车身外板、以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侧车身外板连结的下边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边梁包括:
下边梁外件,设置在所述侧车身外板的下部;
下边梁内件,位于所述下边梁外件的车宽方向内侧;
板状增强部件,位于所述下边梁内件和所述下边梁外件之间,并且与所述下边梁外件的接合面部接合;其中,
所述板状增强部件设有相对于所述接合面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的上壁部被设置于与所述接合面部的下端基本相同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侧门,能够将形成在所述侧车身外板上的开口予以开关,其中,
所述下边梁外件的所述接合面部的下端与所述侧门的下端部被设置于基本相同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门具有在该侧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将该侧门与所述下边梁之间予以密封的密封部件,
所述下边梁外件在所述接合面部的上方具有供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密封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车身外板包括:
轮室罩部,容纳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后轮;
轮室罩拱形部,当所述侧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在所述轮室罩部与所述侧门之间与所述侧门一起形成基本连续的面;其中,
所述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被设置于与所述接合面部的下端基本相同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装饰件,以覆盖所述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且覆盖沿车宽方向与该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邻接的区域中的所述突出部的上壁部的状态予以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后轮的车宽方向外侧边界面向外侧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增强部件具有从所述接合面部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所述突出部由所述隆起部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相对于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侧门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边梁具有由所述下边梁内件的下端部与所述板状增强部件的下端部构成的凸缘部,
在所述隆起部的下方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凸缘部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阶差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具有从其上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平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车身外板具有:
轮室罩部,容纳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后轮;
轮室罩拱形部,当所述侧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在所述轮室罩部与所述侧门之间与所述侧门一起形成基本连续的面;
所述汽车侧部车身结构还包括装饰件,
所述装饰件设置在所述轮室罩拱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以覆盖该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且覆盖沿车宽方向与该轮室罩拱形部的下端部邻接的区域中的所述突出部的上壁部的状态予以安装,
所述装饰件具有装饰件表面部,所述装饰件表面部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平板部及所述轮室罩拱形部一起形成基本连续的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由别体的下边梁装饰构件形成,所述下边梁装饰构件覆盖所述下边梁的车宽方向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边梁外件与所述侧车身外板一体形成。
CN2010101271337A 2009-02-16 2010-02-12 汽车侧部车身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4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2478A JP2010188757A (ja) 2009-02-16 2009-02-16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09-032478 2009-02-16
JP2009-033824 2009-02-17
JP2009033824A JP2010188802A (ja) 2009-02-17 2009-02-17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4826A true CN101804826A (zh) 2010-08-18
CN101804826B CN101804826B (zh) 2013-10-16

Family

ID=42078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713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4826B (zh) 2009-02-16 2010-02-12 汽车侧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07428A1 (zh)
EP (1) EP2221238B1 (zh)
CN (1) CN101804826B (zh)
AT (1) ATE539946T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0093A (zh) * 2010-10-19 2012-07-0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车身的门槛结构
CN102862609A (zh) * 2011-07-07 2013-01-09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车辆结构、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门槛底梁的加强件
CN103153762A (zh) * 2010-10-07 2013-06-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CN107074300A (zh) * 2014-09-22 2017-08-18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车辆底部结构和车身
CN110203177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及顶起方法
CN112092908A (zh) * 2019-06-18 2020-12-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部车身结构
CN112119003A (zh) * 2018-05-23 2020-1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构造
CN113226896A (zh) * 2019-02-14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CN114901231A (zh) * 2020-04-01 2022-08-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上下车辅助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82154B2 (en) * 2007-12-19 2012-10-0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DE102013201558B4 (de) * 2013-01-30 2024-05-2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JP6019084B2 (ja) * 2014-10-21 2016-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211107B2 (ja) * 2016-01-14 2017-10-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KR102567277B1 (ko) * 2016-12-07 2023-08-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사이드실 구조
JP6483192B2 (ja) 2017-06-05 2019-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5353B1 (en) * 1997-12-01 2001-11-13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Body segment for a vehicle
US7168757B2 (en) * 2004-09-28 2007-01-30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sill garnish having sound absorbing member which includes outer peripheral rigid portions
CN101289101A (zh) * 2007-04-20 2008-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地板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14344A (en) * 1934-01-29 1938-04-19 Murray Corp Vehicle door and sill construction
JPH0820363A (ja) * 1994-07-07 1996-01-2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TW556692U (en) * 1997-01-31 2003-10-01 Mazda Motor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DE19954292C2 (de) * 1999-11-11 2003-04-24 Porsche Ag Fahrzeug
KR100422558B1 (ko) * 2001-12-03 2004-03-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프런트필러패널구조
US20060001294A1 (en) * 2004-07-01 2006-01-05 Balgaard Steven P Rocker assembly for vehicles
US7364226B2 (en) * 2004-08-25 2008-04-29 Noble Advanced Technologies Structural assembly having integrated outer and inner reinforced members
DE102005009162A1 (de) * 2005-02-25 2006-09-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eitenschweller
JP4483830B2 (ja) * 2006-05-29 2010-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DE102006034977A1 (de) * 2006-07-28 2008-01-3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eitenschweller einer Karosserie eines Kraftfahrzeugs
EP2141064B1 (en) * 2007-04-20 2011-03-0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DE102008006103B4 (de) * 2008-01-25 2017-12-2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JP4719785B2 (ja) * 2008-10-31 2011-07-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5353B1 (en) * 1997-12-01 2001-11-13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Body segment for a vehicle
US7168757B2 (en) * 2004-09-28 2007-01-30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sill garnish having sound absorbing member which includes outer peripheral rigid portions
CN101289101A (zh) * 2007-04-20 2008-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地板面板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3762A (zh) * 2010-10-07 2013-06-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CN102530093A (zh) * 2010-10-19 2012-07-0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车身的门槛结构
CN102530093B (zh) * 2010-10-19 2017-03-0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车身的门槛结构
CN102862609A (zh) * 2011-07-07 2013-01-09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车辆结构、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门槛底梁的加强件
CN102862609B (zh) * 2011-07-07 2014-10-29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车辆结构、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门槛底梁的加强件
CN107074300A (zh) * 2014-09-22 2017-08-18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车辆底部结构和车身
CN107074300B (zh) * 2014-09-22 2021-10-08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车辆底部结构和车身
CN110203177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及顶起方法
CN112119003A (zh) * 2018-05-23 2020-1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构造
CN113226896A (zh) * 2019-02-14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CN113226896B (zh) * 2019-02-14 2022-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US11628886B2 (en) 2019-02-14 2023-04-1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N112092908A (zh) * 2019-06-18 2020-12-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部车身结构
CN112092908B (zh) * 2019-06-18 2022-11-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部车身结构
CN114901231A (zh) * 2020-04-01 2022-08-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上下车辅助装置
CN114901231B (zh) * 2020-04-01 2023-05-0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上下车辅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21238B1 (en) 2012-01-04
US20100207428A1 (en) 2010-08-19
CN101804826B (zh) 2013-10-16
ATE539946T1 (de) 2012-01-15
EP2221238A1 (en) 201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4826B (zh) 汽车侧部车身结构
US4634173A (en) Automobile rear upper structure
CN102781766B (zh) 中柱上部结合结构
US8544210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frame garnish
JP5871133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11396332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6086144A (en) Drain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0937023B (zh) 前部车体构造
WO2008062760A1 (fr) Structure latérale de carrosserie pour véhicule
US9586627B2 (en) Off-road vehicle
CN105539277A (zh) 车身构造
JP6304200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344700B2 (ja) フェンダーのための支持担体を有する車両
CN207875769U (zh)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CN108146511A (zh)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CN100361855C (zh) 车身前围上盖板装饰件构造
JP5687218B2 (ja) 作業機械
CN211592720U (zh) 前围上盖板
JPS61249875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10218026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997055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トップ
JP5237749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H08310445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0159146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CN202806908U (zh) 车辆的后扰流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