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66479U -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66479U
CN212766479U CN202020664633.3U CN202020664633U CN212766479U CN 212766479 U CN212766479 U CN 212766479U CN 202020664633 U CN202020664633 U CN 202020664633U CN 212766479 U CN212766479 U CN 2127664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inforcing structure
lateral
structure according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646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亨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664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664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5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e.g. by redesig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该结构可以包括:横向构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与车辆的后端相邻的位置处;后侧构件,沿车辆的纵向方向设置并且后端位于横向构件的下方;以及横向加强构件,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形成并且上部接合到横向构件且下部接合到后侧构件。

Description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刚性加强结构使安装到车辆的D柱的下部的部件一体化,从而提高车辆后部的刚性。
背景技术
诸如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车辆在车辆的后端设置有支撑车顶并支撑尾门的侧面的D柱。
如图1~图4所示,这种D柱的下部安装有横向构件111,该横向构件111沿车辆的宽度或横向方向(T方向)安装且两端连接到D柱的下端,并且沿车辆的T方向设置。横向构件111的下部安装有后侧构件112,该后侧构件112沿车辆的纵向方向(L方向)设置并且安装有地板113。
横向构件11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加强横向构件111的内侧的隔板(bulkhead)115。后侧构件112的后端还设置有用于加强强度的后侧构件板116。隔板115和后侧构件板116通过加强横向构件111和后侧构件112来加强车身的扭转刚性。
在横向构件111和后侧构件112的连接部位的室内侧应用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17,以加强连接部位的强度。
这种结构的问题在于,隔板115和后侧构件板116彼此分开(参照图2和图4),从而不能充分加强车身的扭转刚性。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增加隔板115和后侧构件板116的厚度,或者可以进一步增加另一个加强构件。但是,这相对于刚性加强效果大大增加了车辆的重量,或者受到布局的限制。另外,隔板115和后侧构件板116的厚度的增加和附加加强构件的应用可能会增加车辆的成本。
另外,还存在的问题在于,因为隔板115和后侧构件板116彼此分开,所以一部分截面没有彼此接合(参照图3)或无法涂覆密封剂。因此,无法实现气密性,从而使湿气或废气流入车辆内部。
在背景技术部分中描述的内容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背景,并且因此可以包括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先前未知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刚性加强结构可以提高在车辆的下后端处应用横向构件的部位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可以克服车身布局的限制同时相对于增加的重量而使增加刚性的效果显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公开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该刚性加强结构包括横向构件,该横向构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与车辆的后端相邻的位置处。该刚性加强结构包括后侧构件,该后侧构件沿车辆的纵向方向设置并且后端位于横向构件的下方。该刚性加强结构包括横向加强构件,该横向加强构件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形成并且上部接合到横向构件且下部接合到后侧构件。
横向加强构件包括:隔板部,设置在横向加强构件的上部并且接合到横向构件;平板部,位于隔板部下方并且接合到后侧构件的后端;以及连接部,被构造为将隔板部与平板部连接。
上接合部从隔板部的上端部分、周边边缘或部分周围以凸缘形状延伸,并且形成为使隔板部的上端与横向构件的内侧表面面接触。上接合部接合到横向构件。
平板部的周边边缘或部分周围形成有从平板部延伸并接合到后侧构件的端部的下接合部。
隔板部和平板部以彼此不同的长度从横向构件向车辆的后方突出。
隔板部形成为台阶状以比平板部更向车辆的后方突出,并且连接部形成为倾斜以将隔板部与平板部连接。
连接部形成为下部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倾斜。
平板部形成为台阶状以比隔板部更向车辆的后方突出,并且连接部形成为倾斜以将隔板部与平板部连接。
连接部形成为上部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倾斜。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包括横向外板,该横向外板位于横向构件的后部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接合到横向构件。
横向加强构件设置在横向构件和横向外板之间。
横向外板形成为向下延伸以覆盖横向加强构件的平板部。
横向加强构件的宽度形成为小于横向构件的宽度。
横向加强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心和后侧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心基本彼此重合。
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到车辆的D柱的下端。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横向内侧加强构件,该横向内侧加强构件被构造成将横向构件的前表面与后侧构件的上表面连接。
横向内侧加强构件中接合到横向构件的前表面的表面和与接合后侧构件的上表面的表面以彼此弯曲的形状形成。
横向内侧加强构件的横截面为L形。
横向内侧加强构件具有接合到横向构件的竖直表面和接合到后侧构件的水平表面。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通过连接到D柱的下部,提高车身的扭转刚性,减小尾门的打开位移,并且提高结构耐用性能。
尽管通过为提高车身的刚性而增加连接隔板部和平板部的连接部稍微增加了车辆的重量,但是相对于重量的增加,增加刚性的效果显著。传统上,布局等的限制增加附加应用以增加刚性的构件的数量。因此,车辆的重量增加很多。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加强结构可以在仅使车辆的重量增加最小化或名义上增加的情况下获得提高刚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结构的后部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结构中隔板的一部分未被接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结构中隔板和后侧构件板分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的后部立体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的后部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的横向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参照图5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刚性加强结构包括横向构件11,横向构件1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T方向)设置在与车辆的后端相邻的位置处。刚性加强结构包括后侧构件12,后侧构件12沿车辆的纵向方向(L方向)设置并且后端位于横向构件11的下方。刚性加强结构包括横向加强构件15,横向加强构件15沿车辆的竖直方向(H方向)形成并且上部接合到横向构件11的上部且下部接合到后侧构件12。
横向构件1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T方向)设置在与车辆的后端相邻的位置处。诸如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车辆在车辆的后端设置有支撑车顶并支撑尾门的侧面的D柱(未示出)。横向构件11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各个D柱的下端。
横向构件11与D柱和车顶一起形成闭环,从而形成车辆后端的结构。
后侧构件12沿车辆的纵向方向(L方向)设置,后端位于横向构件11的下端,并且在后侧构件12上安装有地板13。后侧构件12的后端连接到横向构件11。
横向加强构件15将横向构件11与后侧构件12连接。
横向加强构件15的上部接合到横向构件11且下部接合到后侧构件12。
换言之,横向加强构件15包括:隔板部15a,接合到横向构件11的后表面(面向车辆后方的表面);平板部15c,位于隔板部15a的下方并接合到后侧构件12的后端;以及连接部15d,被构造为将隔板部15a与平板部15c连接。
横向加强构件15通过连接部15d将隔板部15a与平板部15c连接,以成为一体结构,从而增强车辆后部的刚性。
由于横向加强构件15具有竖直设置的隔板部15a和平板部15c,因此横向加强构件15沿车辆的竖直或高度方向(H方向)形成。
隔板部15a形成为盒形并且形成有面向横向构件11的敞开表面或侧面。在本实施例中,隔板部15a形成为向上延伸的形状,从而能够直接接合到横向构件11。然而,如果隔板部15a由于模制要求而不能直接延伸到横向部件11,则可以在隔板部15a与横向部件11之间增加单独的构件(未示出),并且隔板部15a可以通过单独的构件而间接地延伸到横向构件11。
隔板部15a的上端部分、周边边缘或部分周围形成有从隔板部15a的上端向外侧延伸的上接合部15b。换言之,上接合部15b从隔板部15a的上端以凸缘形状延伸,从而可以将隔板部15a接合到横向构件11。上接合部15b在与横向构件11的内侧表面面接触的状态下接合,以使隔板部15a和横向构件11接合。
平板部15c位于隔板部15a的下方,并接合到后侧构件12的后端。平板部15c的周边边缘或部分周围形成有从平板部15c延伸的下接合部15e。下接合部15e接合到后侧构件12的后端,以使横向加强构件15和后侧构件12接合。
平板部15c形成为具有能够覆盖后侧构件12的后端的面积的尺寸。换言之,后侧构件12的后端形成为在与车辆的纵向方向(L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以用于接合。平板部15c可以形成为具有能够覆盖后侧构件12的后端的面积的尺寸,从而牢固地接合平板部15c和后侧构件12的后端。
同时,横向加强构件15具有通过连接部15d连接的隔板部15a和平板部15c,使得横向加强构件15形成为一个结构。连接部15d将隔板部15a和平板部15c彼此连接,以使隔板部15a和平板部15c成为一体。连接部15d由于隔板部15a和平板部15c从车辆突出的长度差而形成为倾斜状态。隔板部15a和平板部15c以彼此不同的长度从横向构件11向车辆的后方突出。如果隔板部15a比平板部15c更向车辆的后方突出,则连接部15d形成为下部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倾斜。可选地,如果平板部15c比隔板部15a更向车辆的后方突出,则连接部15d形成为上部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倾斜。
横向加强构件15的宽度(沿L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小于横向构件11的宽度(沿L方向的长度),以使横向加强构件15位于横向构件11的截面内部。换言之,如图9所示,横向构件11的宽度(图中的左右方向)形成为大于横向加强构件15的宽度(图中的左右方向)。
另外,横向加强构件15沿着与后侧构件12相同的线定位。换言之,横向加强构件15的宽度方向(T方向)中心和后侧构件12的宽度方向(T方向)中心基本彼此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加强构件15具有将现有技术公知的隔板115和现有技术公知的后侧构件板116(根据现有技术隔板115和后侧构件板116分开)成为一体的结构,从而提高车身的白车身(BIW,Body In White)扭转刚性。
横向外板14接合到横向构件11的后部外侧,以完成车辆后部的车身结构。横向外板14也沿车辆的宽度方向(T方向)设置。横向外板14接合到横向构件11的后部外侧以覆盖横向构件11的后部。因此,横向外板14覆盖横向加强构件15,以使横向加强构件15位于横向构件11和横向外板14之间。
特别地,横向外板14形成为向下延伸以覆盖横向加强构件15的下部,即平板部15c,以使横向外板14、平板部15c和后侧构件12的后端接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强度。
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7设置在车辆的内侧,以将横向构件11与后侧构件12连接,以加强强度。
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7连接以彼此不同的角度形成的横向构件11和后侧构件12。因此,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7中与横向构件11的前表面接合的表面和与后侧构件12的上表面接合的表面以彼此弯曲的形状形成。在该实施例中,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7的横截面为L形,并且具有接合到横向构件11的竖直表面和接合到后侧构件12的水平表面。换言之,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7具有接合到横向构件11的前表面的竖直表面和接合到后侧构件12的上表面的水平表面。这是为了在车辆的内侧将横向构件11与后侧构件12连接,从而加强强度。
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7安装在车辆的内侧。因此,横向内侧加强构件17与横向加强构件15一起在车辆的所有方向上支撑横向构件11和后侧构件12连接的部位。因此,提高横向构件11和后侧构件12连接的部位的强度。
同时,可以应用点焊、激光螺旋焊接(LSW)、CO2焊接和机械接合中的至少一种方法来进行每个部件的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通过使用具有一体结构的横向加强构件15来连接在诸如SUV的车辆的后部连接的横向构件11和后侧构件12。因此,与如现有技术中将隔板和后侧构件板分开安装的结构相比,车辆的重量仅略微增加,而提高刚性的效果却很显著。
另外,在将隔板和后侧构件板分开安装的结构中,存在进一步需要附加构件来提高强度的情况。根据车辆的布局不容易安装这种结构,但是通过应用横向加强构件15,可以减少为加强强度而安装的构件的数量,从而最终减轻车辆的重量。

Claims (19)

1.一种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加强结构包括:
横向构件,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与所述车辆的后端相邻的位置处;
后侧构件,沿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设置并且后端位于所述横向构件的下方;以及
横向加强构件,沿所述车辆的竖直方向形成并且上部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且下部接合到所述后侧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加强构件包括:
隔板部,设置在所述横向加强构件的上部并且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
平板部,位于所述隔板部的下方并且接合到所述后侧构件的后端;以及
连接部,将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平板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接合部从所述隔板部的上部以凸缘形状延伸,并且形成为使所述隔板部的上部与所述横向构件的内侧表面面接触,并且
所述上接合部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部的周边边缘形成有从所述平板部延伸并接合到所述后侧构件的后端的下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部和所述平板部以彼此不同的长度从所述横向构件向所述车辆的后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部形成为台阶状以比所述平板部更向所述车辆的后方突出,并且所述连接部形成为倾斜以将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平板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形成为下部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的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部形成为台阶状以比所述隔板部更向所述车辆的后方突出,并且所述连接部形成为倾斜以将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平板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形成为上部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的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横向外板,位于所述横向构件的后部处,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构件和所述横向外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外板形成为向下延伸以覆盖所述横向加强构件的所述平板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加强构件的宽度形成为小于所述横向构件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加强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心和所述后侧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心基本彼此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车辆的D柱的下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横向内侧加强构件,将所述横向构件的前表面与所述后侧构件的上表面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的前表面的所述横向内侧加强构件的表面和接合到所述后侧构件的上表面的所述横向内侧加强构件的表面以彼此弯曲的形状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内侧加强构件的横截面为L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刚性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内侧加强构件具有接合到所述横向构件的竖直表面和接合到所述后侧构件的水平表面。
CN202020664633.3U 2020-01-02 2020-04-27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Active CN2127664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00466 2020-01-02
KR1020200000466A KR20210087339A (ko) 2020-01-02 2020-01-02 차량의 후방 하부의 강성 보강 구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66479U true CN212766479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65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64633.3U Active CN212766479U (zh) 2020-01-02 2020-04-27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2417B2 (zh)
KR (1) KR20210087339A (zh)
CN (1) CN212766479U (zh)
DE (1) DE1020202048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39783A1 (fr) * 2022-09-16 2024-03-22 Psa Automobiles Sa extension de longeronnet arrièr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1251B1 (ko) 2002-05-15 2006-0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스포츠유틸리티 차량의 리어 필라부 결합구조
DE102009056840A1 (de) * 2009-12-03 2011-06-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 Detroit Unterbaustruktur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10377218B1 (en) * 2018-06-07 2019-08-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inforced heel kick assembly and heel kick reinforcement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204889A1 (de) 2021-07-08
US11312417B2 (en) 2022-04-26
US20210206431A1 (en) 2021-07-08
KR20210087339A (ko) 2021-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40286B2 (en) Body structure
US7631918B2 (en) Rear structure of a vehicular body
JP5092777B2 (ja) 自動車のロッカー後端部とリヤピラー下端部の結合部構造
EP2221238B1 (en) A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JP5515778B2 (ja)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US20120248825A1 (en) Vehicle chassis side structure
EP2554456B1 (en) Structure for side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US20100109370A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162711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US20170225719A1 (en) Structural nodes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work
JP4281797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12766479U (zh)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JP517018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292605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376524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3711945B2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トラックのボデー構造
CN113715593A (zh) 后背门开口的车身结构
JP353766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側部補強構造
JPH04215574A (ja) 自動車車体のモジユール組付構造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5313728A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H0574513B2 (zh)
JP5673076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基部周辺構造
JP2573026Y2 (ja) 貨物自動車用キャビンバックガード
KR100398254B1 (ko) 쿠페형 차량의 리어 휠하우스부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