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9599A - 正下式背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正下式背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9599A
CN101749599A CN200910261960A CN200910261960A CN101749599A CN 101749599 A CN101749599 A CN 101749599A CN 200910261960 A CN200910261960 A CN 200910261960A CN 200910261960 A CN200910261960 A CN 200910261960A CN 101749599 A CN101749599 A CN 101749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ng
light
diffusing sheet
light source
backligh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61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野贤次
林昌彦
塚田启介
高桥靖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Ze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2434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525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40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15592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582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701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080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19527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Ze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Ze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49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95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2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prismatic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通过研究正下式背光装置的设计,提供一种正下式背光装置,其能够在维持高的光束有效利用率的同时抑制发光面的周期性的辉度不匀,从而实现了薄型和高的辉度均匀度。该正下式背光装置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反射板、以及光扩散板,其中,在光扩散板的至少一个主面上具有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当将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的顶角设为y(度)、将邻接的线状光源中心间的距离设为a(mm)、将线状光源的中心与光扩散板的光源侧的表面的距离设为b(mm)时,80×(b/a)+15<y<180×(b/a)+70的关系成立。

Description

正下式背光装置
本申请是日本瑞翁株式会社于2005年8月23日提交的名称为“正下式背光装置”、申请号为200580028140.9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正下式背光装置。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辉度高、辉度均匀度良好的正下式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晶显示器用的背光装置广泛地使用以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装置,有称为边缘光(edge light)式的方式和称为正下式的方式。边缘光式的背光装置构成为,将细管的冷阴极管配置在导光板端边,自端面入射的光在导光板内重复反射,而在导光板主面输出光。
另一方面,正下式背光装置构成为,组合多根并列配置的冷阴极管、设置在冷阴极管的背面的反射板、以及成为发光面的光扩散板。对照于边缘光式,由于可增加冷阴极管的使用根数,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发光面高辉度化。
然而,正下式背光装置存在发光面的辉度均匀度差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在冷阴极管的正上方辉度变高,因此发生的周期的辉度不匀成为很大的问题。即,当背光装置发光面的辉度均匀度差时,在液晶显示器的显示画面上会产生显示不匀。
在正下式背光装置中,虽然可通过将冷阴极管的间隔缩小,来改善辉度均匀度,为此,必须增加冷阴极管的数量,因此存在背光的制造工序变成复杂的问题、以及点亮时耗电上升的问题。此外,虽然使冷阴极管与光扩散板的距离变大也可改善辉度均匀度,但此时会使背光变厚,从而无法实现液晶显示器的薄型化。
此外,以往为了改善辉度均匀度采用了各种对策。例如提出的方法有,将条纹模样和点状的光量补偿图案(pattern)印刷在光扩散板上,以减少被放射在冷阴极管的正上方的光束的方法(专利文献1的图6);以及利用波形反射板,使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向相当于冷阴极管与冷阴极管中间的区域聚焦的方法(专利文献2)。
然而,作为辉度均匀度的改良手段,当进行光量补偿图案的印刷时,由于将光束的一部分遮挡,因此使冷阴极管放射的光束的利用率降低,从而存在无法获得充分的辉度的问题。此外,当利用波形反射板时,存在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此外,正下式背光所使用的光扩散板,多是使用在透明树脂中分散了光扩散剂的材料,当为了改善辉度均匀度而提高光扩散剂的浓度时,存在辉度降低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如下方案,在光扩散板表面形成棱镜形状等的图案,不使辉度降低,而具有由于表面形状而产生的扩散效果(专利文献3、4、5)。然而,只在光扩散板表面形成棱镜状图案,辉度均匀度的改善并不充分。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6-273760号公报图6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1-17481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平5-33333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开平8-29720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特开2000-1824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正下式背光装置的改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的正下式背光装置,该正下式背光装置能够得到高的光束有效利用率,进而能够抑制发光面的周期性的辉度不匀,而同时实现了辉度和辉度均匀度的改良。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的结果惊奇地发现,在正下式背光装置中,仅在光扩散板的至少一个主面上设置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改善辉度均匀度的效果并不充分,然而通过利用使其棱镜顶角y、邻接的线状光源的间隔a、以及线状光源与光扩散板的间隔b之间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定关系的背光灯,得到了高辉度且辉度均匀度良好的背光装置,并基于该发现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1]一种正下式背光装置,其按照反射板、线状光源、光扩散板的顺序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反射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的反射板、以及将来自线状光源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照射的光扩散板,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板在其至少一个主面上具有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1),当将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设为y(度)、将邻接的线状光源中心间的距离设为a(mm)、将线状光源的中心与光扩散板的光源侧的表面的距离设为b(mm)时,80×(b/a)+15<y<180×(b/a)+70的关系成立。
[2]如上述[1]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y、a以及b满足80×(b/a)+30<y<180×(b/a)+60的关系。
[3]如上述[1]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扩散板的距离光源远的一侧还具备调整从所述光扩散板扩散照射的光的出射方向的棱镜片,所述光扩散板至少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所述棱镜条列(1),所述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y在60°以上、17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该棱镜片在距离光扩散板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2),该棱镜片的棱镜条列(2)的顶角在70°以上、12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
[4]如上述[3]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以及棱镜片的棱镜条列(2)各自的长方向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大致平行。
[5]如上述[1]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y在60°以上、17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所述反射板在位于所述多条线状光源之间的区域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向所述光扩散板侧突出且沿着所述多条线状光源的长方向设置。
[6]如上述[5]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上的突起部的底边的二等分点位于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间的大致中间部,在与所述突起部的长方向正交的面的剖面形状,是相对于与光扩散板面垂直且通过所述突起部的底边的二等分点的线段线对称的。
[7]如上述[5]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设置在反射板上的突起部的光扩散板侧的面与光扩散板的反射板侧的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设为D、将所述线状光源的中心与所述光扩散板的反射板侧的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时,满足L>D。
[8]如上述[5]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剖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
[9]如上述[1]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y在60°以上、17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在所述光扩散板的距离光源远的一侧还具备两枚以上、四枚以下的调整从所述光扩散板扩散照射的光的扩散片。
[10]如上述[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8μm以上、3μm以下。
[11]如上述[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长方向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所成的角度在60°以下。
[12]如上述[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板包括在透明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剂的组合物,该组合物的全光线透过率在60%以上、92%以下,且霾度在40%以上、94%以下。
[13]如上述[12]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透明树脂的吸水率在0.25%以下。
[14]如上述[12]或[13]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剂是聚苯乙烯系聚合物、聚硅氧烷系聚合物或是它们的交联物。
本发明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具有高的光束有效利用率,由于抑制了发光面的周期性的辉度不匀,所以其较薄、辉度高、辉度均匀度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正下式背光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区域R1的剖面更详细地表示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正下式背光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3的区域R2的剖面更详细地表示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正下式背光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5的区域R3的剖面更详细地表示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7(a)~(f)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正下式背光装置的设置在反射板上的突起部的剖面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正下式背光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将图8的区域R4的剖面更详细地表示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标号说明
1    光扩散板
2    线状光源
3    反射板
4    棱镜片
5    棱镜片的棱镜条列的顶角
6    设置在反射板上的突起部
7    线状光源中心部的大致中间部
8-1、8-2    扩散片
9    用于提高辉度的光学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其按照反射板、线状光源、光扩散板的顺序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反射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的反射板、以及将来自线状光源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照射的光扩散板,其中,该光扩散板在其至少一个主面上具有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1),当将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设为y(度)、将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间的距离设为a(mm)、将线状光源的中心与光扩散板的光源侧的表面的距离设为b(mm)时,下述(式1)的关系成立。
80×(b/a)+15<y<180×(b/a)+70    (式1)
其中,作为线状光源的“中心”是指以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垂直的面切断线状光源的剖面的中心,作为“主面”是指在具有大致板状的形状的光扩散板中面积最大的面以及其相反侧的面,在本说明书,也有只称为“表面”的情况。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的说明中,作为“上”和“下”方向,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意味着将与图1~9所示的上下方向相同的方向。即,有关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将光出射面侧向上放置本发明的背光装置来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下式背光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模式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区域R1的剖面模式地表示的部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具备:以中心间的距离为amm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2、将来自光源2的光反射的反射板3、以及将来自光源2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照射的光扩散板1,光扩散板1是以其线状光源侧的表面与线状光源的中心的距离为bmm被设置,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主面上具有顶角y的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1)。为了使辉度和辉度均匀度提高,如后述,也可在光扩散板的距离光源远的一侧设置扩散片和棱镜片。进而,为了提高辉度,也可将反射偏振器设置在所述两种片的距离光源2远的一侧。此外,棱镜条列(1)可以设置在光扩散板1的光源侧的主面,也可以设置在两方的主面上。
作为所述反射偏振器可以使用如下的偏振器等,即,利用布鲁斯特角的偏振成分的反射率差的反射偏振器(例如,记载于日本国特表平6-508449号公报(美国专利5,559,634号说明书)中);利用胆固醇相(cholesteric)液晶的选择反射特性的反射偏振器,具体而言,由胆固醇相液晶构成的薄膜和1/4波长板的叠层体(例如,记载于日本国特开平3-45906号公报及特开平6-324333号公报(美国专利5,721,603号说明书));加工有微细的金属线状图案的反射偏振器(例如,记载于日本国特开平2-308106号公报中);将至少两种的高分子薄膜叠层,利用由折射率各向异性产生的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反射偏振器(例如,记载于日本国特表平9-506837号公报(国际公开WO 95/17303号公报));具有由高分子薄膜中至少两种的高分子形成的海岛结构,利用由折射率各向异性产生的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反射偏振器(例如,记载于美国专利第5,825,543号说明书中);在高分子薄膜分散粒子,利用由折射率各向异性产生的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反射偏振器(例如,记载于日本国特表平11-509014号公所(国际公开WO 97/41484号公报));在高分子薄膜中分散无机粒子,利用基于由尺寸产生的散射能差的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反射偏振器(例如,记载于日本国特开平9-297204号公报(美国专利第5,995,183号))。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线状光源并不特别限定,可使用冷阴极管、热阴极管、排列成线状的LED、以及LED与导光体的组合等。此时,冷阴极管或热阴极管除了直线状以外,可使用平行的两根管以一根为大致半圆连接成为一根的U形的管、平行的三根管以两根为大致半圆连接成为一根的N形的管、或平行的四根管以三根为大致半圆连接成为一根的W形的管。在使用这三种形状的光源时,将管的平行部分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作为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a。
线状光源从辉度均匀性方面看,优选的是冷阴极管,而从发光效率方面来看,优选的是排列成线状的LED、LED与导光体的组合。当使用排列成线状的LED、或LED与导光体的组合时,排列的一连串的LED的组、或LED与导光体的组合为多个时,则将线状光源作为多条。
反射板并不特别限定,可使用被着色为白色或银色的树脂、金属等,颜色从辉度均匀度改良来看,优选的是白色,材质以轻量化而言,则优选的是树脂。
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a(mm),只要考虑光源的特性和点亮时的使用电力来设计即可,数值并不特别限定,优选的是15mm以上、150mm以下,更优选的是20mm以上、100mm以下。线状光源的中心与光扩散板的接近光源的一侧的面的距离b(mm),只要考虑背光装置的厚度和辉度均匀度来设计即可,数值并不特别限定,优选的是5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的是5mm以上、25mm以下。
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间的距离a(mm)和线状光源的中心与光扩散板的接近光源一侧的面的距离b,在背光装置内,为了使辉度均匀度提高,虽然优选的是恒定的,但也可以不是恒定的。在不是恒定的情况下,表示光扩散板的棱镜顶角y与a、b的关系的所述(式1)是两条光源所夹的区域的正上方的y中的最小值、该区域的a、夹着该区域的两条光源各自的正上方的b(mm)中的较小的值之间的关系成立。此时,当棱镜顶角y在线状光源的正上方不连续地变化时,由于会成为辉度均匀度变差的原因,所以优选的是使其从线状光源正上方开始在与线状光源中心线垂直的方向上的a的20%以内的距离中连续地变化。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光扩散板,是为了提高辉度均匀度而使用的。光扩散板具有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来自线状光源的光是在距离光源近的一侧的光入射面入射,在光扩散板内,或是,在光入射面或光出射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的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中,光向多个方向扩散,并从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光出射面被射出。光扩散板的材料可使用玻璃、不易混合的两种以上的树脂混合物、在透明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剂的组合物等,并不特别限定。在这些之中,从轻量、成形容易来看,优选的是含有树脂的材料,从全光线透过率和霾度的调整容易来看,优选的是在透明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剂的组合物。进而,用到棱镜条列部分为止在透明树脂中分散了光扩散剂的组合物形成,将光扩散板整体调整为相同的全光线透过率和霾度,由于从光扩散板射出的光可进一步变得多样化,所以是更优选的。
在透明树脂中分散光扩散剂的组合物的光扩散剂的含有量不特别限定,可根据光扩散板的厚度和背光的线状光源间隔等适当选择,通常优选的是调整光扩散剂的含有量,以使得组合物的全光线透过率是60%以上、92%以下,更优选的是调整光扩散剂的含有量,以使得组合物的全光线透过率是65%以上、92%以下。霾度优选的是调整光扩散剂的含有量以使其成为40%以上、94%以下,更优选的是调整光扩散剂的含有量以使其成为50%以上、94%以下。通过将全光线透过率设为60%以上、霾度在94%以下,可进一步提高辉度,通过将全光线透过率设为92%以下、霾度在40%以上,可进一步提高辉度均匀度。此时的所谓全光线透过率是指利用JIS K7361-1以两面平滑的2mm厚的板测定的值,而霾度是指利用JIS K7136以两面平滑的2mm厚的板测定的值。
光扩散板的厚度不特别限定,优选的是从0.4mm到5mm,更优选的是从0.8mm到4mm。当厚度比0.4mm小时,需要用以抑制由于形成多个支柱等的自重所导致的弯曲的设计,由于背光的结构变为复杂,因此不是优选的。此外,当厚度超过5mm时,由于成形变为困难,因此不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中,从光扩散板射出的光是通过在至少一个主面上具有顶角y(度)的剖面为锯齿状棱镜形状的光扩散板,向特定的方向被折射而被扩散照射的。此时,当将光扩散板的棱镜顶角设为y(度),将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a(mm),将线状光源的中心与光扩散板的光源侧的表面的距离设为b(mm)时,通过使这些值在满足所述(式1)的范围内,能够最佳地调整来自光扩散板的光射出方向,从而能够同时提高辉度和辉度均匀度。
进而,当使y、a以及b为满足80×(b/a)+30<y<180×(b/a)+60的关系的值时,能够得到更优选的结果。当棱镜顶角y(度)比(式1)的下限小,即,比80×(b/a)+15小时,有可能使平均辉度变差,而当其比(式1)的上限大,即,比180×(b/a)+70大时,则有可能使辉度均匀度变差。
在本发明中,所谓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是指,在垂直于该条列的长方向的方向上切断的剖面是三角形的突起部相连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突起部的底部相连而形成V形的槽,也可以是在三角形突起部的底部之间存在水平部,而为了使光最佳地扩散,优选的是三角形的底部相连而形成V形的槽的方式。此外,三角形的形状只要在所述的顶角的范围内,并不特别限定,为了使液晶显示器的正面方向的辉度最高,优选的是作为等腰三角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光扩散板的表面具有的棱镜条列(1)的棱镜顶角y在60°以上、170°以下,更优选的是在65°以上、165°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在70°以上、160°以下。当在光扩散板的表面具有的棱镜条列(1)的棱镜顶角y小于60°时,有可能使辉度不匀变大,而当超过170°时,也有可能会使辉度不匀变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更优选的是在30μm以上、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在40μm以上、400μm以下。当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间距小于20μm时,有可能会由于形状微细而使难以形成形状或者降低光扩散板效果。当棱镜条列(1)的间距超过700μm时,光的扩散变得不匀匀,有可能会产生辉度不匀。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表面粗糙化,而使射出的方向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多样化。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将棱镜表面在相对于条列的长的直角方向上测定20μm时的中心线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8μm以上、3μm以下,更优选的是0.09μm以上、2μ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0.1μm以上、1μm以下。通过将Ra设为0.08μm以上,可使光的射出方向更多样,通过将Ra设为3μm以下,不会使光的射出方向过于多样。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光扩散板的棱镜系列(1)的长方向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所成的角为60°以下,即,为0~60°。该角度更优选的是在50°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在45°以下。通过将线状光源的长方向与棱镜条列的长方向所成的角设为60°以下,能够减少辉度不匀。
在本发明所使用的光扩散板的表面形成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制造平板状的光扩散板后,在其表面形成棱镜条列,或者,也可以与光扩散板的成形同时形成棱镜条列。作为在平板状的光扩散板表面形成棱镜条列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进行使用能够形成所期望顶角的工具的切削加工,或者,也可以涂布光固化树脂,并在复制了所期望的角度的模形状的状态下使其固化。在利用挤压成形制作光扩散板,同时形成棱镜条列的情况下,可使用具有所期望顶角的棱镜条列形状的异形模进行异形挤压,或者,也可以在挤压成形后,利用压花加工(エンボス加工)形成棱镜条列。在利用铸造制作光扩散板,同时形成棱镜条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能够形成所期望顶角的棱镜条列形状的铸造模。在利用挤压成形制作光扩散板同时形成棱镜条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能够形成所期望顶角的棱镜条列形状的模具具。利用利用向光固化树脂的模形状复制、异型模的挤压加工、压花加工、铸造、或挤压成形形成棱镜条列时的模具,可通过进行使用能够形成所期望的顶角的工具的模的对金属部件的切削加工、或者通过向形成所期望顶角的部件上的电铸加工而得到。
在本发明中,作为透明树脂,可使用通过JIS K7361-1以两面平滑的2mm厚度的板测定的全光线透过率为70%以上的树脂,例如,可举例出聚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聚丙烯、聚苯乙烯、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和具有低级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环己烷二甲醇共聚物、聚碳酸酯、丙烯酸类树脂、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等。在这些之中,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含有10%以上的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的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和具有低级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或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等的吸水率为0.25%以下,即,为0~0.25%的树脂,由于吸湿而引起的变形小,因此可得到翘曲小的大型的光扩散板,在这一点上是优选的。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流动性良好,在能够有效地制造大型的光扩散板这一点上是优选的。混合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和光扩散剂的组合物兼备光扩散板所需要的高透过性和高扩散性,由于色度良好,因此可优选地使用。
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为在主链及/或侧链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从机械的强度、耐热性等的观点上看,尤其优选的是在主链含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作为脂环式结构,可举例饱和环状烃(环链烷烃)结构、不饱和环状烃(环链烯、环炔)结构等。从机械的强度、耐热性等的观点上看,优选的是环链烷烃结构和环链烯结构,其中最优选的是环链烷烃结构。构成脂环式结构的碳原子数并不特别限定,当每一个脂环式结构通常为4~30个,优选的是5~20个,更优选的是5~15个的范围时,机械的强度、耐热性、以及光扩散板的成形性的特性是高度均衡的,因此是适宜的。在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中的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元的比例可根据使用目的适当地选择,一般在50重量%以上,优选的是在70重量%以上,更优选的是在90重量%以上。当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元的比例过少时,耐热性降低,不是优选的。此外,在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中,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元以外的重复单元可根据使用目的适当选择。
作为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的具体例,可以例举(1)降冰片烯系单体的开环聚合物以及降冰片烯系单体和能够与其开环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开环共聚物、以及它们的加氢物、降冰片烯单体的加成聚合物以及降冰片烯系单体和能够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加成共聚物等降冰片烯系聚合物;(2)单环的环状烯烃系聚合物及其加氢物;(3)环状共轭二烯系聚合物及其加氢物;(4)乙烯基脂环式烃系单体的聚合物以及乙烯基脂环式烃系单体和能够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以及它们的加氢物,乙烯基芳香族系单体的聚合物的芳香环的加氢物以及乙烯基芳香族单体和能够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的芳香环的加氢物等的乙烯基脂环式烃系聚合物等。在这些之中,从耐热性、机械的强度等的观点上看,降冰片烯系聚合物和乙烯基脂环式烃系聚合物较佳,降冰片烯系单体的开环聚合物加氢物、降冰片烯系单体和能够与其开环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开环共聚加氢物、乙烯基芳香族系单体的聚合物的芳香环的加氢物以及乙烯基芳香族单体和能够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的芳香环的加氢物更佳。
在光扩散板中使用的光扩散剂是具有使光线扩散的性质的粒子,大致区分为无机填料和有机填料。作为无机填料,具体而言,可使用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硅酸镁、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有机填料的具体材料,可使用丙烯酸系树脂、丙烯腈、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丙烯腈、聚酰胺、聚硅氧烷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苯并胍胺系树脂等。在这些之中,由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硅氧烷系树脂或它们的交联物构成的微粒由于是高分散性、高耐热性、并且没有成形时的着色(黄变),所以可特别适合使用。由聚硅氧烷系树脂的交联物构成的微粒由于耐热性较优良,故更加适合使用。
在光扩散板所使用的光扩散剂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例如,有球状、立方状、针状、棒状、纺锤形状、板状、鳞片状、纤维状等,其中,优选的是可将光的扩散方向作为各向同性的球状的珠(ビ一ズ)。
所述光扩散剂以被包含在透明树脂内部的方式,宏观看均匀且分开地被分散来进行使用。
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在所述光扩散板的距离光源离的一侧,还具有调整从所述光扩散板扩散照射的光的出射方向的棱镜片,所述光扩散板在至少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所述棱镜条列(1),优选的是所述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y在60°以上、17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该棱镜片在距离光扩散板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2),该棱镜片的棱镜条列(2)的顶角在70°以上、12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以下,将该实施方式记为“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模式的立体图,图4是将图3的区域R2的剖面模式表示的部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2、将来自光源2的光反射的反射板3、以及将来自光源2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照射的光扩散板1,光扩散板1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主面具有顶角y的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1),进而在光扩散板1的距离光源2远的一侧配置具有顶角5的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2)的棱镜片4。在光扩散板1与棱镜片4之间,也可以配置扩散片等的光学片,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即使没有扩散片也可得到充分的光扩散效果,从成本来看,优选的是没有扩散片。但由于扩散片也具有提高辉度的效果,因此在要进一步提高辉度时,也可以使用扩散片。在此,所谓的扩散片是指对厚度从50μm到300μm左右的片赋予光扩散效果和提高辉度功能的部件,多是使用在透明树脂片上涂敷了在透明粘合剂树脂中分散了光扩散剂的光扩散层的片。具体而言,可使用与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扩散片相同的片。
此外,作为用以提高辉度的光学部件,也可以设置上述的反射偏振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棱镜片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可优选地使用不含有光扩散剂的透明树脂的成形品。作为此棱镜片,也可使用市售的物品。
优选的是棱镜片的棱镜顶角在70°以上、120°以下,更优选的是在80°以上、100°以下。当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小于70°时,有可能使辉度降低,而超过120°,也有可能使辉度降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棱镜片的棱镜条列(2)的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更优选的是30μm以上、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40μm以上、400μm以下。棱镜条列(2)的间距小于20μm时,由于形状微细,所以有可能难以形成形状或者降低光扩散效果。而当棱镜条列(2)的间距超过700μm时,有可能会使光扩散效果降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光扩散板和棱镜片的棱镜条列的长方向的任一个都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大致平行。所谓棱镜条列的长方向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大致平行,是指将线状光源与棱镜条列的长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60°以下。优选的是该角度在50°以下,更优选的是在45°以下。通过将线状光源的长方向与棱镜条列的长方向设为大致平行,能够降低辉度不匀。
在本发明的背光装置中,优选的是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y在60°以上、17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所述反射板在位于所述多条线状光源间的区域中具有向所述光扩散板侧突出且沿着所述多条线状光源的长方向设置的突起部。由此,能够抑制正面方向和倾斜的方向的发光面的周期性的辉度不匀,能够使得辉度高,能够提高正面方向和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以下,将该实施方式记为“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模式的立体图,图6是为将图5的区域R3的剖面模式地表示的部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2、将来自光源2的光反射的反射板3、以及将来自光源2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照射的光扩散板1,光扩散板1具有顶角y的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进而在反射板3的线状光源间设置突起部6。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反射板在位于多条线状光源间的区域具有向所述光扩散板侧突出且沿着所述多条线状光源的长方向的突起部。由于该突起部将来自线状光源朝横方向的光向光扩散板方向反射,因此能够提高辉度和辉度均匀度。所述突起部可以是皱纹状连续的,也可以象竖直体相连那样是间断的,但从提高辉度均匀度来看,优选的是连续的。由于当所述突起部的底边的二等分点位于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间的大致中间部时,以及当以与所述突起部的长方向正交的面将所述突起部切断时的剖面形状相对于与光扩散板面垂直且通过突起部底边的二等分点的线段为线对称时,由于能够使背光的正面方向的辉度最大,所以是优选的。在此,所谓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间的大致中间部是指,如图6的箭头7所示,从连结邻接的两个线状光源的线的二等分线开始到在线状光源侧移动光源的中心间的距离的10%的长度的位置为止的部分。例如,当邻接的线状光源的中心间的距离a为100mm时,在此所谓的大致中间部是在连结邻接的两个线状光源的中心的线上,距离一方的线状光源的中心为40~60mm的位置。
此外,当突起部的光扩散板侧的面与光扩散板的反射板侧的面之间的最短距离D比线状光源的中心与所述光扩散板的反射板侧的面的距离L小时,由于提高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因此是优选的。当所述距离D和L各自都是在线状光源的长方向恒定的,即,突起部的高度为恒定,线状光源与光扩散板为平行时,由于可使背光的正面方向的辉度为最大,因此是优选的。
将突起部在与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切断时的剖面形状不特别限定,可使用如下的形状等,即,如图7(a)所示的等腰三角形、如图7(b)所示的等腰梯形、如图7(c)所示的切断圆形的形状、如图7(d)所示的将椭圆形用与短轴平行的线段切断的形状、将椭圆形用与长轴平行的线段切断的形状、如图7(e)所示的将向下方凸的曲线作为线对称地相连的形状、以及如图7(f)所示的将向上方凸的曲线作为线对称地相连的形状等。这些形状中,具有尖的顶点的形状,也可以使其顶点带有圆形。此外,由于能够同时提高正面方向的辉度均匀度和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因此,这些形状中,优选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从提高辉度均匀度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这两种形状的突起部的斜面的角度(在图6中以θ表示的角度)是相对于光扩散板的主面为10°到85°。为了避免与线状光源的接触,优选的是突起部的剖面的底边的长度是两条线状光源的中心间距离的80%以下。
在第三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反射板上形成突起部的方法不特别限定,例如,可在平板状的反射板上粘着另外成形的突起部,也可以利用冲压加工等,使平板状的反射板变形而形成突起部,或者,也可以与反射板的成形同时形成突起部。作为与反射板的成形同时地形成突起部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在利用挤压成形制作反射板,同时形成突起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突起部的形状的异形模进行异形挤压,或者,通过使用具有突起部形状的模具,挤压成形反射板来进行制作。
在本发明的背光装置中,优选的是该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的顶角y为60°以上、17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在所述光扩散板的距离光源远的一侧还具备两枚以上、四枚以下的调整从所述光扩散板进行扩散照射的光的扩散片。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简单的方法,提供具有高的光束有效利用率、可抑制发光面的周期的辉度不匀、辉度高且辉度均匀度良好的正下式背光装置。以下,将此实施方式记为第四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正下式背光装置一例的模式的立体图,图9是将图8的区域R4的剖面模式地表示的部分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2、反射来自光源2的光的反射板3、以及将来自光源2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照射的光扩散板1,光扩散板1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具有顶角5的剖面为锯齿状的棱镜条列(1),进而,在光扩散板1的距离光源2远的一侧,配置两枚扩散片8-1、8-2。进而,作为用于提高辉度的光学部件9,可以将上述反射偏振器设置在扩散片8-2的距离光源2远的一侧。
第四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扩散片可以采用赋予了将光扩散的功能的厚度500μm以下的片,其结构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优选地使用在不含有光扩散剂的透明树脂的基材片的至少一个面上,涂布含有光扩散剂的层的片。作为该扩散片也可使用市售的。
扩散片的厚度可以设为500μm以下,优选的是50μm以上、300μm以下。当厚度在50μm以下时,会由于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而产生皱摺,从而有可能引起液晶显示器的表示不匀,当在300μm以上时,由于液晶显示器会变得过厚,因此是不优选的。优选的是该扩散片的霾度为10%以上,更优选的是15%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30%以上。当霾度小于10%时,有可能使得辉度均匀度提高效果不充分。优选的是该扩散片的全光线透过率在40%以上,更优选的是在50%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在60%以上。当全光线透过率小于40%时,辉度有可能会下降。此时的全光线透过率是利用JISK7361-1测定扩散片的值,霾度是利用JIS K7136测定扩散片的值。
扩散片的基材片所使用的树脂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纤维素乙酸酯、耐候性氯乙烯等。这些之中,从透明性和制膜性优良来看,优选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丙烯、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纤维素乙酸酯。
含有构成扩散片的光扩散剂的层可以由粘合剂、以及在此粘合剂中以分离状态分散的光扩散剂构成。如所述,通过分散的光扩散剂,可使透过含有该光扩散剂的层的光线扩散。此外,通过使光扩散剂的上端从粘合剂突出,能够使光线更好地扩散。此外,含有光扩散剂的层的厚度不特别限定,例如,1μm以上、50μm以下程度是良好的。
作为粘合剂所使用的聚合物不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聚酯、氟树脂、硅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环氧树脂等。在该粘合剂中,除了所述聚合物之外,例如也可以配合增强充填剂、增塑剂、稳定剂、防劣化剂、分散剂、防静电剂等。
扩散片所使用的光扩散剂是具有使光线扩散的性质的粒子,大致分为无机填料和有机填料。作为无机填料,具体而言,可使用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硅酸镁、或这些的混合物。作为有机填料的具体材料,可使用丙烯酸系树脂、丙烯腈、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丙烯腈、聚酰胺、聚硅氧烷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苯并胍胺系树脂等。
扩散片所使用的光扩散剂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球状、立方状、针状、棒状、纺锤形状、板状、鳞片状、纤维状等,在这些之中,优选的是当使光扩散剂的上端从粘合剂突出时,可提高正面方向的辉度的球状的珠。
制造本发明的扩散片的方法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以下的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与制造棱镜片的方法相比比较容易,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方法得到正下式背光装置。
(1)将所述基材片所使用的树脂挤压制膜或溶液铸造制膜,而得到基材片,在该透明树脂基材片上涂布将所述光扩散剂分散在所述粘合剂中的材料的方法。
(2)将所述基材片所使用的树脂、以及所述粘合剂所使用的树脂与所述光扩散剂的混合物两层挤压的方法。
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可用于要求在宽的范围内均等地照射光的任意的装置,特别是可适宜地用作各种形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正下式背光灯。
本发明的背光装置不局限于所述具体记载,其也包括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及其等同方案范围的任何装置。例如,在所述具体说明的装置中,作为光扩散板,举例表示出棱镜条列(1)仅设置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主面上,但在没有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另外规定的情况下,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也可以仅设置在距离光源近的一侧的主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两侧的主面上。此外,在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1)至少设置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主面上的实施方式中,棱镜条列(1)也可以设置在两侧的主面上。
此外,在所述具体说明的装置中,作为棱镜片,举例说明了棱镜条列(2)仅设置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主面上,但在没有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另外规定的情况下,棱镜片的棱镜条列(2)也可以仅设置在距离光源近的一侧的主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两侧的主面上。此外,在棱镜片的棱镜条列(2)至少设置在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主面上的实施方式中,棱镜条列(2)也可以设置在两侧的主面上。
此外,在作为本发明的背光装置的任意的构成要素,具备棱镜片、扩散片、反射偏振器、或这些的组合的情况下,但在没有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另外规定的情况下,这些构成要素可以在比光扩散板1距离光源远的一侧,以任意顺序设置任意的枚数。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此外,“部”以及“%”,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是重量基准。
(实施例1)
将作为透明树脂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日本ゼオン(株)(日本国ZEON公司)、ゼオノア1060R(ZEONER 1060R)、吸水率0.01%]99.7部、以及作为光扩散剂的由聚硅氧烷系聚合物的交联物构成的微粒子[GE東芝シリコン(株)(GE东芝硅公司)、トスパ一ル120(Tospearl 120)]0.3部混合,以两轴挤压机进行混炼,以丝束状挤压出,并用制粒机(pelletizingmachine)进行切断,从而制造出光扩散板用颗粒(pellet)。由该光扩散板用颗粒,使用挤压成形机[模结合力1000kN],成形出两面平滑的厚度为2mm、100mm×50mm的试验板。此试验板的全光线透过率和霾度通过JISK7361-1和JIS K7136,使用积分球方式色差浊度计进行了测定。其全光线透过率为78%,霾度为92%。
在内长300mm、内宽240mm、深度18mm的乳白色塑料制壳体的内面粘贴反射片(株式会社ツジデン製、RF188(TSUJIDEN公司制的RF188)),而作为反射板,距离反射板的底4mm,以冷阴极管的中心间的距离a作为25mm来配置八根直径4mm、长度360mm的冷阴极管,将电极部附近以硅密封剂(シ一ラント)固定,安装转换器(インバ一タ一)。这样设计的背光灯,由于冷阴极管中心与光扩散板的冷阴极管侧的距离b为14mm,将a和b的数值代入(式1),求出棱镜顶角y的优选的范围为59.8<y<170.8。
在此,对模具的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准备模具,该模具将具有顶角110°的等腰三角形相连的剖面形状的棱镜条列形成为与长方向平行,使用该模具和所述光扩散板用颗粒,使用挤压成形机(模结合力4410kN),以缸体温度280°、模具温度85°成形出棱镜条列的间距50μm、厚度2mm、250mm×310mm的光扩散板1,将成形的光扩散板1的表面以超深度显微镜观察,棱镜的顶角为110°,表面粗糙度Ra为0.04μm。
将上述的光扩散板1按照使棱镜条列与冷阴极管平行但成为相反侧的方式,设置在安装有冷阴极管的塑料壳体上。进而,将棱镜片(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式会社製RBEF(住友3M公司制的RBEF)、棱镜的顶角是90°)按照使棱镜条列的长方向与冷阴极管平行并位于距离光扩散板远的一侧方式设置。在其上设置利用双折射的反射偏振器(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式会社製DBEF-D(住友3M公司制的DBEF-D)),进而安装偏振板,从而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1。
在正下式背光装置1中,施加管电流6mA、管电压330Vrms而将冷阴极管点亮,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在短方向中心线上,以等间隔测定100点的辉度,并根据下述的式2和式3,得到来自正面方向的辉度平均值La和辉度均匀度Lu。此时,辉度平均值为3641cd/m2,辉度均匀度为0.5。将结果在表1表示。接着,沿着从正面方向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垂直的平面,在倾斜45°的方向上重新设置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进行同样的测定,求取来自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0.8。
辉度平均值La=(L1+L2)/2          (式2)
辉度均匀值Lu=(L1-L2/La)×100    (式3)
L1:在设置多根的冷阴极管正上方的辉度极大值的平均
L2:被夹在极大值中间的极小值的平均
辉度均匀度是表示辉度的均匀性的指标,当辉度均匀度差时,其数值变大。
(实施例2)
在内长300mm、内宽240mm、深度11mm的乳白色塑料制壳体的内面粘贴反射片(株式会社ツジデン製、RF188(TSUJIDEN公司制的RF188)),作为反射板,距离反射板的底4mm,以冷阴极管的中心间的距离a作为25mm来配置八根直径4mm、长度360mm的冷阴极管,将电极部附近以硅密封剂(シリコ一ンシ一ラント)固定,安装转换器(インバ一タ一)。这样设计的背光灯,由于冷阴极管中心与光扩散板的冷阴极管侧的距离b为7mm,将a和b的数值代入(式1),求出棱镜顶角y的优选的范围为37.4<y<120.4。
在此,对模具的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准备模具,该模具将具有顶角95°的等腰三角形相连的剖面形状的棱镜条列形成为与长方向平行,使用该模具和所述光扩散板用颗粒,使用挤压成形机(模结合力4410kN),以缸体温度280°、模具温度85°成形出间距50μm、厚度2mm、250mm×310mm的光扩散板2。将成形的光扩散板2的表面以超深度显微镜观察,棱镜的顶角为95°,表面粗糙度Ra为0.04μm。
使用该光扩散板2,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2,进行其评价。其辉度平均值为3722cd/m2,辉度均匀度是为1.8。将结果在表1表示。此外,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2.3。
(实施例3)
该实施例除了代替利用双折射的反射偏振器使用如下的棱镜片之外,该棱镜片按照使棱镜条列的长方向与冷阴极管成90°并位于距离光扩散板远的一侧的方式设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3,进行了其评价。其辉度平均值为3639cd/m2,辉度均匀度为0.4。将结果在表1表示。此外,来自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0.6。
(实施例4)
将丙烯酸树脂[旭化成社製(旭化成公司制)、DELPET80NH、吸水率0.30%]99.65部、以及由聚硅氧烷系聚合物的交联物构成的微粒子[GE東芝シリコン(株)(GE东芝硅公司)、トスパ一ル120(Tospearl 120)]0.35部混合,与实施例1同样,制造光扩散板用颗粒,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了全光线透过率和霾度,全光线透过率为83%,霾度为91%。
作为光扩散板用颗粒,使用由所述丙烯酸树脂和光扩散剂构成的光扩散板用颗粒,且作为模具使用顶角为120°的,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成形光扩散板3,并进行了评价。在得到的光扩散板3上观察到了翘曲,在平台上将棱镜条列向下方静置,翘曲在四角的平均值为5mm。得到的光扩散板3的棱镜部分的间距为50μm、顶角为120°、表面粗糙度Ra为0.03μm。此外,除了使用该光扩散板3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4,进行了其评价。辉度为3450cd/m2,辉度均匀度是为1.8。将结果在表1表示。此外,来自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1。
(实施例5)
在内长300mm、内宽240mm、深度17mm的乳白色塑料制壳体的底上粘贴反射片(株式会社ツジデン製、RF188(TSUJIDEN公司制的RF188))而作为反射板,距离反射板3.5mm,将八根直径4mm、长度360mm的冷阴极管,以使电极部从壳体突出并且以冷阴极管的中心间的距离a作为33mm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平行地配置,将电极部附近以硅密封剂固定,安装转换器。进而,将剖面为底边18mm、高度9mm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乳白色塑料制的三棱柱,切断成能够沿所述塑料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无间隙地嵌入的长度,并按照使其与所述宽度方向平行而且该三角形的直角部分成为顶点的方式,在该三角形的底边部分粘接于所述塑料制壳体上,在该三棱柱上也粘贴反射片(株式会社ツジデン製、RF188(TSUJIDEN公司制的RF188)),得到设置有突起部的反射板。此时,从光扩散板侧看,所述三角形的底边的二等分点位于连结邻接的两个冷阴极管的中心的线的二等分线上。
将在实施例1得到的光扩散板1设置成,使棱镜条列与冷阴极管平行并且位于其相反侧,使冷阴极管中心与光扩散板的接近反射板侧的面的距离L为13.5mm,使突起部的表面与光扩散板的接近反射板侧的面的最短距离D为8.0mm。在其上设置扩散片(株式会社きもと、ライトアツプ100GM3(KIMOTO公司、light up 100GM3)),进而,将棱镜片(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式会社製、BEFII(住友3M公司制的BEFII))按照使棱镜条列的长方向与冷阴极管平行并且位于距离光扩散板远的一侧的方式来设置。在其上设置利用双折射的反射偏振器(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式会社製DBEF-D(住友3M公司制的DBEF-D)),进而安装偏振板,从而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5。
接着,将管电流6mA、管电压330Vrms施加给冷阴极管,使用设置在光扩散板的法线方向上的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在短方向中心线上,以等间隔测定100点的辉度,从而得到来自正面方向的辉度平均值La和辉度均匀度Lu。此时,辉度平均值为3710cd/m2,辉度均匀度为1.0。将结果在表1表示。此外,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2.8。
(实施例6)
在内长300mm、内宽240mm、深度18mm的乳白色塑料制壳体的底上粘贴反射片(株式会社ツジデン製、RF188(TSUJIDEN公司制的RF188))而作为反射板,距离反射板4mm,将八根直径4mm、长度360mm的冷阴极管,以冷阴极管的中心间的距离作为25mm的方式配置,将电极部附近以硅密封剂固定,安装转换器。将在实施例1得到的光扩散板1设置成,使棱镜条列与冷阴极管平行并位于其相反侧,并使冷阴极管中心与光扩散板的接近冷阴极管侧的面的距离成为14mm。进而,将全光线透过率75.5%、霾度78%、厚度137μm的扩散片(株式会社きもと、ライトアツプ100GM3(KIMOTO公司、light up 100GM3))按照使含有光扩散剂的层位于距离光扩散板远的一侧的方式设置两枚。在其上设置利用双折射的反射偏振器(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式会社製DBEF-M(住友3M公司制的DBEF-M)),进而安装偏振板,从而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6。
对于制成的正下式背光装置6,施加管电流6mA、管电压330Vrms,点亮冷阴极管,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在短方向中心线上以等间隔测定100点的辉度,依据上述的式2和式3得到来自正面方向的辉度平均值La和辉度均匀度Lu。此时,辉度平均值为4380cd/m2,辉度均匀度为0.8。将结果在表1表示。此外,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1.2。
(实施例7)
除了设置四枚扩散片之外,与实施例6相同,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7,进行了其评价。其扩散板的棱镜部分的间距为50μm,顶角为110°,表面粗糙度Ra为0.04μm。辉度平均值为4150cd/m2,辉度均匀度是为1.0。将结果在表1表示。此外,来自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1.1。
(比较例1)
除了使用能够形成顶角40°的棱镜条列的模具部件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成形了光扩散板4,然后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8,进行了其评价。光扩散板4的棱镜的顶角为40°。辉度平均值为3289cd/m2,辉度均匀度为1.8。将结果在表2表示。此外,来自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5。
(比较例2)
除了使用没有棱镜形状且表面平滑的模具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成形了光扩散板5,然后制成正下式背光装置9,进行了其评价。表面粗糙度Ra为0.04μm,辉度平均值为4188cd/m2,辉度均匀度是为11.7。将结果在表2表示。此外,来自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14.8。
(比较例3)
除了使用能够将棱镜顶角形成为30°的模具部件以外,与实施例2相同,成形了光扩散板6,进行了其评价。该扩散板的棱镜的顶角为30°,表面粗糙度Ra为0.04μm。辉度平均值为3102cd/m2,辉度均匀度是为8.0。将结果在表2表示。此外,来自倾斜方向的辉度均匀度为10.5。
[表1]
Figure G2009102619602D00231
[表2]
Figure G2009102619602D00241
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得知以下的事项。根据实施例,当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的顶角y在满足(式1)的范围内时,能够得到平均辉度为3400cd/m2以上,辉度均匀度为2以下的较好的值。与此相对,如比较例1和3所示,当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的顶角y比(式1)的范围小时,平均辉度差。此外,如比较例2所示,当没有光扩散板的棱镜条列时,虽然辉度高,但辉度均匀度变差。

Claims (7)

1.一种正下式背光装置,其按照反射板、线状光源、光扩散板的顺序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反射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的反射板、以及将来自线状光源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照射的光扩散板,该正下式背光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光扩散板在其至少一个主面上具有剖面为锯齿状的第一棱镜条列,当将该光扩散板的第一棱镜条列的顶角设为y度、将邻接的线状光源中心间的距离设为amm、将线状光源的中心与光扩散板的光源侧的表面的距离设为bmm时,80×(b/a)+15<y<180×(b/a)+70的关系成立,
该光扩散板的第一棱镜条列的顶角y在60°以上、170°以下,且间距在20μm以上、700μm以下,
在所述光扩散板的距离光源远的一侧还具备两枚以上、四枚以下的调整从所述光扩散板扩散照射的光的扩散片,
所述扩散片配置成其中含有光扩散剂的层位于距离光扩散板远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扩散板的第一棱镜条列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8μm以上、3μm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扩散板的第一棱镜条列的长方向与线状光源的长方向所成的角度在60°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棱镜条列设于距离光源远的一侧的主面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扩散板由在透明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剂的组合物构成,该组合物的全光线透过率在60%以上、92%以下,且霾度在40%以上、94%以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透明树脂的吸水率在0.25%以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扩散剂是聚苯乙烯系聚合物、聚硅氧烷系聚合物或是它们的交联物。
CN200910261960A 2004-08-24 2005-08-23 正下式背光装置 Pending CN1017495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3479/04 2004-08-24
JP2004243479A JP4552563B2 (ja) 2004-08-24 2004-08-24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4340596A JP2006155926A (ja) 2004-11-25 2004-11-25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340596/04 2004-11-25
JP358256/04 2004-12-10
JP2004358256A JP4770166B2 (ja) 2004-12-10 2004-12-10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008051/05 2005-01-14
JP2005008051A JP2006195276A (ja) 2005-01-14 2005-01-14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80028140 Division CN101006307A (zh) 2004-08-24 2005-08-23 正下式背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9599A true CN101749599A (zh) 2010-06-23

Family

ID=35967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61960A Pending CN101749599A (zh) 2004-08-24 2005-08-23 正下式背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26826B2 (zh)
EP (1) EP1790905A4 (zh)
KR (1) KR20070045287A (zh)
CN (1) CN101749599A (zh)
TW (1) TW200613855A (zh)
WO (1) WO200602227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2354A (zh) * 2013-08-07 2013-11-27 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的光扩散板的生产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78483A1 (ja) * 2004-02-18 2005-08-25 Zeon Corporation 光学部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07077657A1 (ja) * 2006-01-05 2007-07-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TW200734758A (en) * 2006-03-08 2007-09-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JP5168813B2 (ja) * 2006-04-14 2013-03-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316403A (ja) * 2006-05-26 2007-12-06 Goyo Paper Working Co Ltd 液晶テレビ用レンズ状拡散シート
JP2008041328A (ja) 2006-08-02 2008-02-21 Nippon Zeon Co Ltd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1118337B (zh) 2006-08-04 2010-04-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采用该光学板的背光模组
JP2008096820A (ja) * 2006-10-13 2008-04-24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90085099A (ko) * 2006-11-15 2009-08-06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조명 균일도가 높은 백라이트형 디스플레이
JP2008134290A (ja) * 2006-11-27 2008-06-12 Takiron Co Ltd 光拡散シート
JP5012221B2 (ja) * 2007-05-31 2012-08-2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775325B2 (ja) 2007-06-01 2011-09-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1289040B1 (ko) 2007-10-19 2013-07-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모듈
KR100974078B1 (ko) * 2007-10-31 2010-08-04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전면에 광학부재를 구비하는 광학시트와 비드가 첨가된광학시트를 포함하는 확산판
KR100952736B1 (ko) * 2007-11-26 2010-04-13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광확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액정 표시 장치
RU2461768C2 (ru) * 2008-01-15 2012-09-2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светк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TW200933204A (en) 2008-01-17 2009-08-01 Coretronic Corp Optical film applied to a side-emitting backlight module
JPWO2009096293A1 (ja) * 2008-01-30 2011-05-2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9272193A (ja) * 2008-05-09 2009-11-19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371631B (en) * 2008-08-06 2012-09-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KR101524521B1 (ko) * 2008-09-19 2015-06-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1507965B1 (ko) * 2008-11-19 2015-04-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8334946B2 (en) * 2009-01-16 2012-12-18 Corporation For Laser Optics Research Laser illuminated back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KR20100137894A (ko) * 2009-06-23 2010-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1029146A (ja) * 2009-06-26 2011-02-10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44076A2 (en) 2009-10-05 2011-04-14 American Panel Corporation Nvis compatible backlight device and lcd using the same
KR20130020764A (ko) * 2010-03-29 2013-02-28 키모토 컴파니 리미티드 뉴턴링 방지 시트,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터치패널
JP4932017B2 (ja) * 2010-06-10 2012-05-16 株式会社スズデン 光拡散部材を用いた照明部材
KR20120115897A (ko) * 2011-04-11 2012-10-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플레이트,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및 광학 플레이트의 제조 방법
KR20130047334A (ko) * 2011-10-31 2013-05-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조명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CN103941321B (zh) 2013-06-20 2017-08-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膜及液晶显示器
JP2017508641A (ja) 2014-01-22 2017-03-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グレイジング用微小光学体
USD740998S1 (en) * 2014-09-11 2015-10-13 Michael Olen NEVINS Reflector
WO2016047427A1 (ja) * 2014-09-24 2016-03-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プリズム、プリズムの製造方法、金型およびセンサーチップ
CN105353453A (zh) * 2015-11-13 2016-02-24 重庆鑫翎创福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出光微棱镜结构的ps导光板
CN105372750A (zh) * 2015-11-13 2016-03-02 重庆鑫翎创福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ps材质且出光面具有大圆点结构的导光板
CN105353454A (zh) * 2015-11-13 2016-02-24 重庆鑫翎创福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出光微棱镜结构的pmma导光板
CN105372751A (zh) * 2015-11-13 2016-03-02 重庆鑫翎创福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单面微结构和出光微棱镜结构的ms导光板
CN105353448A (zh) * 2015-11-13 2016-02-24 重庆鑫翎创福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单面微结构和出光微棱镜结构的pmma导光板
JP6493345B2 (ja) * 2016-09-16 2019-04-0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7364321B2 (ja) * 2017-12-26 2023-10-18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板及び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20130497A1 (en) 2018-12-20 2020-06-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1977251B1 (en) * 2023-02-06 2024-05-07 Coretronic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59327B2 (de) 1974-12-16 1980-07-31 Nova-Lux Gmbh, 5000 Koeln Leuchte mit Lichtverteilungsscheibe
US4791540A (en) 1987-05-26 1988-12-1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ght fixture providing normalized output
US5034864A (en) 1989-04-25 1991-07-23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lanar light-source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H03163706A (ja) * 1989-08-30 1991-07-15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平面光源装置
JPH05333333A (ja) 1992-05-29 1993-12-17 Fujitsu Ltd 照明装置
JPH06222207A (ja) 1993-01-26 1994-08-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用シート、面光源及び表示装置
JPH06273760A (ja) 1993-03-17 1994-09-30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H08297202A (ja) 1995-02-28 1996-11-12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板、積層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H1010304A (ja) * 1996-06-25 1998-01-16 Keiwa Shoko Kk 光拡散シート
US5995288A (en) * 1997-04-22 1999-11-3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optical sheet laminatio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ght-transmissive type display apparatus
US6100952A (en) * 1997-06-04 2000-08-08 Korry Electronics Co. NVG-compatible AMLCD backlight having a ridged prismatic TIR with an embedded diffuser doped with an IR absorbing dye
JP2000030515A (ja) 1998-07-09 2000-01-28 Sony Corp 面状照明装置
JP2000182418A (ja) 1998-12-16 2000-06-30 Kuraray Co Ltd 光拡散板を備えた照明装置
JP2001174813A (ja) 1999-12-17 2001-06-29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02814A (ja) 2000-01-21 2001-07-27 Bridgestone Corp 直下型平面発光体
DE10292319B4 (de) * 2001-06-01 2012-03-08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Lichtstreuender Film, ebene Lichtquellen-Einrichtung und Flüssigkristall-Anzeige-Vorrichtung, in denen er verwendet wird
JP2002372933A (ja) * 2001-06-15 2002-12-26 Koichi Matsui 直下型照明装置
JP2003043481A (ja) * 2001-07-31 2003-02-13 Nec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012924A (ja) * 2002-06-07 2004-01-1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発光装置
KR100897745B1 (ko) * 2002-06-26 2009-05-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직하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873067B1 (ko) * 2002-07-11 2008-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4053998A (ja) 2002-07-22 2004-02-19 Teijin Chem Ltd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製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04192912A (ja) 2002-12-10 2004-07-0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JP2004198725A (ja) 2002-12-18 2004-07-1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液晶表示装置、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拡散板
US7213933B2 (en) * 2004-01-02 2007-05-08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of diffuser plat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255462B2 (en) * 2004-03-04 2007-08-14 K-Bridge Electronics Co., Ltd. Dimmer device for backlight modul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2354A (zh) * 2013-08-07 2013-11-27 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的光扩散板的生产方法
CN103412354B (zh) * 2013-08-07 2015-12-23 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的光扩散板的生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94845A1 (en) 2008-04-24
KR20070045287A (ko) 2007-05-02
WO2006022270A1 (ja) 2006-03-02
US7726826B2 (en) 2010-06-01
EP1790905A4 (en) 2008-10-01
TW200613855A (en) 2006-05-01
EP1790905A1 (en) 2007-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9599A (zh) 正下式背光装置
CN101006307A (zh) 正下式背光装置
US7887208B2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device
US20060114569A1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1300451A (zh) 正下型背光装置
TW201326988A (zh)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JPWO2007049618A1 (ja) 光拡散板及び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8041328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1755166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单元
JP5330457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10010840A1 (ja) 光拡散板、光拡散板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H09101521A (ja) 面状光源用導光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8050763A1 (fr) Dispositif de rétroéclairage direct
JP2006195276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614128B2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6310150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7163810A (ja) 光拡散板および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2234117A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593653B2 (ja)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JP2007298698A (ja) 光拡散板及び面照射装置
JP2006244868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4770166B2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5293940A (ja) 導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
JP2001133605A (ja) レンズ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M347588U (en) Micro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for compound type optical thin film with spotlight and diffusion fun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