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5841B - 白色聚酯薄膜和反射片 - Google Patents
白色聚酯薄膜和反射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05841B CN101605841B CN2008800037920A CN200880003792A CN101605841B CN 101605841 B CN101605841 B CN 101605841B CN 2008800037920 A CN2008800037920 A CN 2008800037920A CN 200880003792 A CN200880003792 A CN 200880003792A CN 101605841 B CN101605841 B CN 1016058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film
- polyester film
- white polyester
- cyclic olef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32B27/20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the fillers creating voids or cavities, e.g. by stretch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polycycloolefi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3—3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0—Symmetrical or sandwich layers, e.g. ABA, ABCBA, ABCCB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particles
- B32B2264/0214—Particles made of 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4/0257—Polyolefin particles, e.g. polyethylene or polypropylene homopolymers or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Opaqu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6—Reflecti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4—Oriented
- B32B2307/518—Oriented bi-axi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38—Roughne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51/00—Optical elements
- B32B2551/08—Mirro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6—Void-containing component contains also a solid fiber or solid particl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7—With nonvoid component of specified composition
- Y10T428/249991—Synthetic resin or natural rubb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7—With nonvoid component of specified composition
- Y10T428/249991—Synthetic resin or natural rubbers
- Y10T428/249992—Linear or thermoplasti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4—Polymeric or resinous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兼具高反射率和高隐蔽性,并且难以发生薄膜破损、生产率高的白色聚酯薄膜。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方案达到:在内部含有空洞的白色聚酯薄膜中,构成薄膜的树脂具有使用聚酯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并且该层截面中的空洞比率超过25%且在75%以下,薄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为0.1μm~3μ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色聚酯薄膜。更详细地讲,本发明涉及薄膜内部含有空洞,反射特性、隐蔽性优异,并且生产率良好的聚酯薄膜,涉及可很好地用于图像显示用的背光装置和灯反射镜的反射片(reflective sheet)、照明用器具的反射片、照明广告牌用反射片、太阳能电池用背面反射片等的白色聚酯薄膜。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器等所使用的平面型图像显示方式中的面光源装置的反射板和反射片、照明广告牌的背面反射片、太阳能电池的背面反射片等的用途中,白色聚酯薄膜由于均匀且高的亮度、尺寸稳定性、廉价等的特性而被广泛地使用。作为呈现高亮度的方法,广泛地采用:在聚酯薄膜中含有多个例如硫酸钡等的无机粒子,利用在聚酯树脂与粒子的界面、和以粒子为核生成的微细的空洞的空洞界面的光反射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通过混合与聚酯非相容的树脂,利用在以非相容的树脂为核生成的微细的空洞的空洞界面的光反射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通过在压力容器中使聚酯薄膜浸渍于惰性气体,利用在内部生成的空洞的界面的光反射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等的、利用了聚酯薄膜中含有的无机粒子与聚酯树脂的折射率差以及微细的空洞与聚酯树脂的折射率差的方法。
近年来,尤其是利用液晶显示器的用途惊人地迅速扩大,除了以往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便携式终端以外,还广泛地用于液晶电视机等,与此相应,要求画面的高亮度化、高精细化。与画面的高亮度化相应,对反射片要求更高的亮度、更高隐蔽性,与之相应,增大聚酯薄膜中的无机粒子的量,或增大与聚酯非相容的树脂的量等的、增加聚酯薄膜中的反射界面数变得必要,但通过使无机粒子、与聚酯非相容的树脂的量增大,在进行双轴拉伸时会较多地发生薄膜破损,存在生产率差的问题,难以兼具高亮度、高隐蔽性和薄膜的生产率。另外,也要求反射片即使是长期使用也能抑制劣化,能够稳定地使用。因此,例如专利文献4公开了为了确保稳定性而含有光稳定剂的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
另外,一般地双轴拉伸聚酯薄膜容易发生静电,在制膜、加工工序和使用时具有附着尘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画面的大型化,上述尘埃极大地影响到制造损耗,因此在使用该聚酯薄膜的液晶监视器制造工序中,对于针对各构件的防污性的期望增高。从该期望出发,专利文献5通过使薄膜具有抗静电性而得到防污效果。然而,专利文献5所提供的薄膜,不能够适用于要求光稳定性的液晶显示装置,因此正探求兼具光稳定性和防污性的光学薄膜。
而另一方面,对于与聚酯非相容的树脂类也进行了研究(参照专利文献6、7、8)。然而,这些文献所述的技术,不能够应对近年的高亮度、高隐蔽性要求,而且,专利文献8使用环烯烃共聚物和紫外线稳定剂来谋求兼具成本和性能,但不能够充分地兼具抑制紫外线导致的反射率的劣化以及画面亮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0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4-2395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97/01117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09880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27820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05-9319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08-302048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1-288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兼具高亮度和高隐蔽性,并且难以发生薄膜破损和横向的亮度不均匀,兼具生产率和性能的白色聚酯薄膜。另外,优选是兼具光稳定性和防污性的白色聚酯薄膜。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课题,使用了如下所述的手段。即,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是在内部含有空洞的白色聚酯薄膜,该白色聚酯薄膜的特征在于,构成薄膜的树脂具有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并且该层中的空洞比率超过25%且在75%以下,薄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为0.1μm~3μm。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具有以下的(a)~(r)的优选方式。
(a)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粒径分布为1以下。
(b)在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中,聚酯树脂为60重量%以上且不到90重量%,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超过10重量%且在40%重量以下。
(c)表观密度为0.5g/cm3~1.0g/cm3。
(d)平行光线透射率不到0.8%。
(e)光线反射率为100%以上。
(f)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230℃。
(g)环状烯烃共聚树脂在260℃下的MVR为1~50ml/10分。
(h)在构成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的树脂中含有0.05重量%~15重量%的嵌段共聚树脂,所述嵌段共聚树脂是聚亚烷基二醇与由碳原子数为2~6的脂肪族二醇成分和苯二甲酸形成的聚酯的嵌段共聚树脂。
(i)在构成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的树脂中,含有0.1重量%~25重量%的在二醇成分中含有脂环族二醇的共聚聚酯树脂。
(j)在使用聚脂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的至少一面,层叠了实质上不含有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聚酯树脂层。
(k)相对于聚酯树脂层含有光稳定剂0.05~10重量%。
(l)光稳定剂是三嗪衍生物。
(m)在聚酯树脂层中含有二氧化钛粒子。
(n)在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或上述聚酯树脂层的至少一方的最外面层叠的涂布层中含有抗静电剂,涂布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3Ω/□以下。
(o)白色聚酯薄膜的任一个面的平均粗糙度(SRa)为100nm~450nm,10点平均粗糙度(SRz)为1μm~4μm。
(p)聚酯树脂是使用钛化合物作为聚合用催化剂而制造的聚酯。
(q)一种反射片,其使用白色聚酯薄膜作为反射材料。
(r)一种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在具有微细的气泡的聚酯层(A)的至少一面层叠含有光稳定剂的聚酯层(B),在聚酯层(A)中含有相对于聚酯层(A)的总重量为5~40重量%的环烯烃共聚物树脂、和聚亚烷基二醇共聚聚酯,该薄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97%以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低成本得到兼具高亮度和高隐蔽性,并且制造中难以发生薄膜破损和横向的亮度不均匀,兼具生产率和性能的白色聚酯薄膜。另外,优选是兼具光稳定性和防污性的白色聚酯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们对于上述课题的解决,即对于具有高亮度和高隐蔽性,而且兼具光稳定性和防污性,并且可得到在制造中难以发生薄膜破损的高生产率,生产率高的白色聚酯薄膜进行潜心研究的结果发现,具有特定的构成的聚酯薄膜能够一举解决所述的课题。
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必须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白色聚酯薄膜:在内部含有空洞,构成薄膜的树脂具有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并且该层截面中的空洞比率超过25%且在75%以下,薄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为0.1μm~3μm。通过这样地规定,对于薄膜而言可使亮度和隐蔽性飞跃性地提高。
本发明者们潜心研究的结果发现,光反射性并不是单纯地由以往所述的空洞体积、非相容成分的添加量决定,而主要被由存在于薄膜内部的空洞所形成的界面的数量支配,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在以往的白色聚酯薄膜中,非相容成分的单纯的增量并不大大地有助于亮度提高的原因,可以认为是由于气泡的连接、以及成为形成空洞的核的非相容成分相互结合等,界面数未有效地增加所致。
在本发明中,空洞(以下有时记载为气相)的成分一般为空气,但可以是真空也可以充满其他的气体成分,例如作为气体成分,可举出氧、氮、氢、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氨、一氧化氮、硫化氢、亚硫酸、甲烷、乙烯、苯、甲基醇、乙基醇、甲基醚、乙基醚等。这些气体成分可以是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此外,空洞中的压力可以是大气压以下也可以是大气压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A层)截面中的空洞比率超过25%且在75%以下是必要的。空洞比率为25%以下时,界面数绝对地少,难以兼具高亮度和高隐蔽性,空洞比率超过75%时,点状地发生薄膜破损,不仅生产率显著地降低,而且由于空洞相互结合而导致总界面数绝对地减少,难以兼具高亮度和高隐蔽性。在此,作为空洞比率的下限优选为30%以上。另外,作为上限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5%以下。再者,本发明中的微细的空洞,可通过薄膜的截面(厚度方向)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等来观察。再者,空洞比率可通过后述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配合量、薄膜的拉伸倍率等进行变更。
所谓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的A层的截面中的空洞,是通过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等放大观察该截面并拍摄截面照片来确认存在的,但在切断薄膜时有时成为形成空洞的核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脱落,如图1所示,具有成核剂的空洞、和没有成核剂的空洞混合存在,但所谓本发明的测定时的空洞比率,是采用后述的测定方法求得的。
另一方面,为了兼具高亮度和高隐蔽性,构成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的空洞以外的成分需是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需要聚酯树脂与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组合的理由是,尤其是在液晶反射板用途等中使用本发明的薄膜的场合,大多要求在使用中不发生热变形,因此作为具有耐热性并且廉价的树脂,优选是聚酯树脂,作为成为用于使薄膜内部发生空洞的形成空洞的核的树脂,需是与聚酯树脂非相容的树脂,并且,为了达到后述的非相容树脂的数均粒径,从与聚酯树脂的相容性的观点考虑,必须为环状聚烯烃共聚树脂。
所谓在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中使用的聚酯树脂,作为其构成的成分可举出以下的成分。作为二羧酸成分,例如在芳香族二羧酸中,可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钠磺基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联苯酸及其酯衍生物,另外在脂肪族二羧酸中,可举出己二酸、癸二酸、十二双酸、二十烷酸、二聚物酸及其酯衍生物,在脂环族二羧酸中,可举出1,4-环己烷二羧酸及其酯衍生物,另外,在多官能酸中,可举出偏苯三酸、苯均四酸及其酯衍生物作为代表例。另外,作为二醇成分,例如,可举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戊二醇、己二醇、辛二醇、癸二醇、环己二甲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四亚甲基二醇、聚乙二醇、以及聚四亚甲基二醇之类的聚醚等作为代表例。如果再考虑所制造的聚酯薄膜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制造成本等,则本发明中的聚酯薄膜优选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基本构成。所谓该情况下的基本构成,意指相对于含有的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50重量%以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本构成导入共聚成分。作为导入共聚成分的方法,可以在作为原料的聚酯粒料聚合时添加共聚成分,作为原先将共聚成分聚合了的粒料使用,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向挤出机供给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那样单独聚合了的粒料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粒料的混合物,在熔融时通过酯交换反应进行共聚的方法。这些共聚成分的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从各种特性方面考虑,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均对于各自的成分优选为1~50摩尔%,更优选为1~20摩尔%。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在A层中混合在聚酯中导入有共聚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为了具有使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分散状态稳定的作用,优选作为混合的共聚聚酯树脂的共聚成分,是在上述的共聚成分中尤其是二醇成分的主成分为脂环族二醇的共聚聚酯树脂,其含量在A层中为0.1重量%~25重量%,优选为0.1重量%~20重量%,更优选为5.0重量%~15重量%。
作为聚酯树酯的缩聚反应所使用的催化剂,例如,可优选举出锑化合物、钛化合物、锗化合物和锰化合物等。这些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从难以生成吸收光的金属催化剂凝聚物的观点考虑,在这些催化剂中优选钛化合物、锗化合物,从成本的观点考虑优选钛化合物。作为钛化合物,具体地可以使用四丁氧基钛、四异丙氧基钛等烷氧基钛、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复合氧化物等的主要的金属元素由钛和硅构成的复合氧化物和钛配位化合物等。另外,也可以使用ァコ一ディス公司制的钛-硅复合氧化物(商品名:C-94)等的超微粒子氧化钛。
在这些聚酯树脂中,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荧光增白剂、交联剂、耐热稳定剂、抗氧化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润滑剂、无机微粒子、填充剂、耐光剂、抗静电剂、成核剂、染料、分散剂、偶联剂等。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树脂中添加无机微粒子的场合,作为微粒子,例如可举出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硫化锌、碱式碳酸铅(铅白)、硫酸钡等,从反射特性、隐蔽性、制造成本等的观点考虑,在这些物质中优选在400~700nm的可见光区吸收少的碳酸钙、硫酸钡、二氧化钛等。
另外,本发明中,通过使聚酯树脂优选含有0.05~1.0重量%、更优选含有0.1~0.5重量%的抗氧化剂,可进行更稳定的聚合物挤出和制膜。作为抗氧化剂,从分散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受阻酚系、受阻胺系的抗氧化剂。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在聚酯树脂中使用有机粒子作为粒子。作为有机粒子,可举出交联高分子粒子,草酸钙、丙烯酸粒子和酰亚胺粒子等。
所谓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中使用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是由乙烯与选自双环链烯和三环链烯中的至少1种环状烯烃形成的共聚物。
作为所述环状烯烃的代表例,有双环[2,2,1]庚-2-烯、6-甲基双环[2,2,1]庚-2-烯、5,6-二甲基双环[2,2,1]庚-2-烯,1-甲基双环[2,2,1]庚-2-烯、6-乙基双环[2,2,1]庚-2-烯、6-正丁基双环[2,2,1]庚-2-烯、6-异丁基双环[2,2,1]庚-2-烯、7-甲基双环[2,2,1]庚-2-烯、三环[4,3,0,12.5]-3-癸烯、2-甲基-三环[4,3,0,12.5]-3-癸烯、5-甲基-三环[4,3,0,12.5]-3-癸烯、三环[4,4,0,12.5]-3-癸烯、10-甲基-三环[4,4,0,12.5]-3-癸烯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是乙烯与上述例举的环状烯烃共聚而成的树脂,但除了该必需的二种成分以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其他的可共聚的不饱和单体成分共聚。作为该可共聚的不饱和单体,可举出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1-十四烯、1-十六烯、1-十八烯、1-二十烯等的碳原子数为3~20的α-烯烃、环戊烯、环己烯、3-甲基环己烯、环辛烯、1,4-己二烯、4-甲基-1,4-己二烯、5-甲基-1,4-己二烯、1,7-辛二烯、二环戊二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5-乙烯基-2-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烯、2-甲基四环十二烯、2-乙基四环十二烯等。本发明中使用的环状烯烃共聚物可以采用公知的液相聚合法进行制造。例如按照日本特开昭61-271308号公报中例举的方法制造环状烯烃共聚树脂。
本发明中使用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是120℃以上230℃以下。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到120℃的场合,拉伸薄膜时环状烯烃共聚树脂发生塑性变形,阻碍空洞的生成因而不优选。另外,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超过230℃的场合,使用挤出机等将聚酯树脂与环状烯烃共聚树脂溶融混炼,呈片状排出时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分散不充分,难以达到后述的树脂的数均粒径。作为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为185℃以上220℃以下,最优选为160℃以上200℃以下。
本发明中使用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优选MVR为1~50ml/10分,当为1ml/10分以上时,相比于以往,呈现微细效果,有时可看到厚度边缘的界面增加的效果。另外,随着MVR的增加也进一步促进微细效果。虽然没有上限但MVR超过50ml/10分时,实质上有时不能够生产。优选MVR是1~30ml/10分,更优选MVR是1~15ml/10分,这是能够很适合地使用的范围。在260℃下的MVR不到1ml/10分的场合,有时将聚酯树脂与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熔融混炼并挤出时对过滤器施加负荷从而产生不能升到优选的排出量的制约,有时生产率降氏。再者,MVR在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聚合中可根据反应时间、温度、聚合催化剂量及其种类来控制。
所谓本发明中的与聚酯非相容的树脂的MVR,是熔体体积速率,是将树脂温度加热到260℃,使测定荷量为2.16kg,其他的条件按照ASTMD1238测定的值。数值越高则表示粘度越低。
在使用构成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的聚酯树脂与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中,聚酯树脂的配合量,相对于该层优选为60重量%以上且不到90重量%,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优选超过10重量%且在40重量%以下。当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配合量为10重量%以下时,为了在得到的最终的白色聚酯薄膜中形成空洞而应成为核的物质的生成量少,高亮度和高隐蔽性不充分。相反,当其超过40重量%时,薄膜的强度降低,不仅容易引起拉伸时的断裂,而且组合物熔融挤出时的热稳定性降低,发生热分解等,或树脂相互结合,难以达到后述的树脂的平均粒径,作为结果有时高亮度和高隐蔽性不充分,因而不优选。作为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配合量,优选是30重量%以下,更优选是25重量%。另外,在A层中也可以含有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以外的成分。例如,可以含有后述的分散剂。
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中,环状烯烃共聚树脂必须按数均粒径为0.1μm~3μm分散由聚酯树脂形成的基质中,其数均粒径优选为0.2μm以上2.4μm的以下,更优选是0.5μm以上2.0μm以下的范围。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不到0.1μm的场合,即使在薄膜中生成空洞,由于厚度方向的空洞厚度比可见光线的波长小,因此作为反射可见光的界面效率差,因此不能得到高亮度和高隐蔽性。另一方面,当超过3μm的场合,薄膜的强度降低,不仅容易引起拉伸时的断裂,而且薄膜厚度方向的界面数不足,因此作为结果不能得到高亮度和高隐蔽性。再者,数均粒径,是切取薄膜的截面,求出使用SEM-XMA观测其截面的圆状以及椭圆状部的物质的面积,换算成圆时的直径的平均值。
在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中,优选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以粒径分布为1以下来分布在由聚酯树脂形成的基质中,其粒径分布更优选是0.7以下。在本发明中,为了在薄膜横向保持均匀的亮度、隐蔽性,重要的是控制熔融挤出如本发明那样的相互非相容的树脂时的熔融了的树脂通过的加热管内的树脂的滞留时间和分散状态。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判明,由于在圆筒状的加热管内的中心部位与靠近管的部位滞留时间不同,因此树脂的分散状态存在不同。这意味着通过加热管将树脂送入模具以片状成型时,片材的横向的分散不均匀与厚度方向的分散不均匀是是同样的行为,因此可由薄膜截面的微观的粒径分布推定薄膜横向的宏观的亮度不均匀是何等的程度。只要粒径分布为特定值以下,则在制品横向的取位保持完全相同的品质(作为面光源的反射板、反射镜使用的场合,不产生面光源的亮度不均匀的品质),因而更优选。粒径分布超过1的场合,薄膜中的空洞尺寸的不均匀增大,有时产生亮度不均匀、隐蔽性不均匀。尤其是在制造薄膜时,根据制品的横向的取位而发生该不均匀,有时难以制成为在制品的横向的取位完成相同的品质(作为面光源的反射板、反射镜使用的场合,不产生面光源的亮度不均匀的品质)的薄膜。
作为将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控制在上述的范围内,并且将粒径分布稳定化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作为优选的方法可举出,除了上述的聚酯树酯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以外还添加分散剂。通过添加分散剂,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分散径变小,由此可以使因拉伸而发生的空洞更微细化,结果往往能够提高薄膜的反射率、总光线透射率、制膜稳定性。作为显示上述的效果的分散剂,可以使用具有羧基、环氧基等的极性基、与聚酯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的烯烃系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二乙二醇、环己二甲醇共聚聚酯、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聚丙二醇等的聚亚烷基二醇,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进而可以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磺酸酯钠盐、甘油单硬脂酸酯、四丁基鏻对氨基苯磺酸酯等的表面活性剂以及热粘性树脂等。当然,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并用。其中,从与聚酯树脂的相容性和改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分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聚亚烷基二醇与由碳原子数为2~6的脂肪族二醇成分和对苯二甲酸形成的聚酯树脂的共聚树脂,特别优选聚乙二醇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的嵌段共聚物。这样的分散剂,可以以预先在聚合反应中将分散剂共聚了的聚酯的形式使用,也可以直接原样地使用。另外,通过使用这些分散剂,有时在将聚酯树脂与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熔融混炼并挤出时能够减轻对过滤器施加的负荷。
本发明中使用的分散剂的添加量,相对于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A层),优选是0.05~15重量%,更优选是0.05~10重量%,进一步优选是0.2~5重量%。添加量少于0.05重量%的场合,有时将空洞微细化的效果变小。另外,添加量多于15重量%的场合,相反,添加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效果变小,容易发生生产稳定性降低、成本上升等的问题。
本发明中,优选在A层的外面层叠其他的层。
在A层的至少一面,采用共挤出等的方法层叠实质上不含有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聚酯树脂,这从以下观点出发是优选的:(i)由于能够分开地设计含空洞层和表层,因此通过功能分离可容易地进行表面的光泽度调节、白色度调节等;(ii)在生产薄膜时防止由于表层而破损。在此,所谓实质上不含有环状烯烃共聚树脂,意指不进行有意的添加,具体地表示相对于形成该层的聚酯树脂含量不到1重量%,通过层叠这样的聚酯树脂层(B层),可以对薄膜赋予表面平滑性和高的机械强度。聚酯树脂层(B层)中使用的聚酯树脂,可以使用与上述相同的种类的聚酯树脂。
此时,也可以使层叠的聚酯树脂层(B层)中含有有机或无机的微粒子。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制造薄膜时至少在1个方向进行拉伸,能够使层叠的聚酯树脂层(B层)也含有空洞。
层叠的聚酯树脂层(B层)中的微粒子的含量优选1~30重量%,更优选2~25重量%,进一步优选是3~20重量%,因为通过使表面粗糙而使因与其他构件的起因于热膨胀等的摩擦所发生的嘎吱声降低,因而特别优选。含量不到1重量%时,空洞形成效果变小,相反超过30重量%的场合有时制膜时发生薄膜破损。在此,所谓嘎吱声,是在液晶背光装置内由于白色聚酯薄膜与其他构件受荧光管的热量而发生膨胀,或熄灯时进行收缩时相互摩擦而发生的声音,已知当形成上述白色聚酯薄膜的平均表面粗糙度(SRa)为100nm以上450nm以下,10点平均粗糙度(SRz)为1μm以上4μm以下的表面时,能很好地减轻嘎吱声。更优选平均表面粗糙度(SRa)为150nm以上400nm以下,10点平均粗糙度(SRz)为1.2μm以上3μm以下。
在本发明中,上述的平均表面粗糙度(SRa)的值和10点平均粗糙度(SRz)的值,在A层、B层或后述的涂布层(C层)构成最表面的场合,优选在最外面进行控制。
设置层叠在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上的聚酯树脂层(B层)的场合,作为微粒子,例如可举出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硫化锌、碱式碳酸铅(铅白)、硫酸钡等,但在其中,从反射特性、隐蔽性、制造成本等的观点考虑,优选在400~700nm的可见光区吸收少的碳酸钙、硫酸钡、二氧化钛等。
在本发明中,使用二氧化钛的场合,作为二氧化钛,优选具有锐钛矿型以及金红石型的结晶结构的二氧化钛,与锐钛矿型相比,金红石型的结晶结构致密,因此折射率高,因此与聚酯树脂的折射率差大,可以获得在界面的高的反射作用。另外,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紫外线的吸收率大,能够提高薄膜的耐热性,因此优选使用金红石型二氧化钛。
在本发明中使用二氧化钛的场合的粒径,优选是0.1μm~0.5μm,最大地发挥二氧化钛的光反射能力的波长,是二氧化钛粒径的约2倍的波长,因此特别优选二氧化钛的粒径是0.2μm~0.4μm。二氧化钛的粒径不到0.1μm时,二氧化钛粒子容易凝聚,存在难以分散的倾向,另外超过0.5μm时,存在可见光区的反射效率降低的倾向。
再者,所谓在此所说的二氧化钛粒子的平均粒径,是将叠层薄膜进行灰化处理后,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以20000倍的倍率进行观察,求出所观察到的50个粒子的数均粒径的值。
另外,设置在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上层叠的聚酯树脂层(B层)的场合,该聚酯层中也可以含有光稳定剂。通过含有光稳定剂,可防止薄膜的由紫外线导致的色调变化。作为优选使用的光稳定剂,只要是不损害其他特性的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但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聚酯薄膜,在制膜后有时引入涂布、干燥、蒸镀等的后加工工序中的热工序,此外,由于是在设置后直接受到来自附属于背光装置的荧光管的放热的薄膜,或必须能够耐受在卷状态下的长期保管,因此希望选择耐热性优异、与聚酯树脂的相容性好且能够均匀地分散,同时着色少,对树脂以及薄膜的反射特征不造成不良影响的光稳定剂。
作为这样的光稳定剂,只要是满足前面所述条件的光稳定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举出水杨酸系、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三嗪系等的紫外线吸收剂以及受阻胺等的紫外线稳定剂等。
具体地如以下所述。
(紫外线吸收剂)
水杨酸系:对叔丁基苯基水杨酸酯、对辛基苯基水杨酸酯;
二苯甲酮系: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5-磺基二苯甲酮、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双(2-甲氧基-4-羟基-5-苯甲酰苯基)甲烷;
苯并三唑系: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戊基苯基)苯并三唑、2,2′-亚甲基双[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3′-(3″,4″,5″,6″-四氢苯二甲酰亚胺甲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氰基丙烯酸酯系:乙基-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酯;三嗪系:2-(2,4-二羟基苯基)-4,6-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2,4-双[2-羟基-4-丁氧基苯基]-6-(2,4-二丁氧基苯基)-1,3,5-三嗪;上述以外:2-乙氧基-2′-乙基草酸联苯胺、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己基)氧]-苯酚、2-(4,6-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2-基)-5-羟基苯基三嗪系:2-(2,4-二羟基苯基)-4,6-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2,4-双(2-羟基-4-丁氧基苯基)-6-(2,4-二丁氧基苯基)-1,3,5-三嗪。
(紫外线稳定剂)
受阻胺系: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酸酯、琥珀酸二甲基-1-(2-羟基乙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缩聚物。
上述以外:双(辛基苯基)硫化镍、[2-硫代双(4-叔辛基苯酚盐)]-正丁基胺镍、镍络合-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磷酸单乙醇盐、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2,4-二叔丁基苯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酯、2,4-二叔丁基苯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酯。
在这些光稳定剂中,优选使用与聚酯的相容性优异的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双(2-甲氧基-4-羟基-5-苯甲酰苯基)甲烷、2,2′-亚甲基双[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己基)氧]-苯酚。
上述光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并用。特别优选三嗪衍生物,其在性能方面优异。
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中的光稳定剂的含量,相对于含有光稳定剂的层(B层)优选是0.0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更优选是0.1重量%以上5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是0.15重量%以上3重量%以下,光稳定剂的含量不到0.05重量%的场合,耐光性不充分,长期保管时的色调变化变大,另外,光稳定剂的含量超过10重量%的场合,由于耐光剂导致的着色,有时薄膜的色调发生变化。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通过将光稳定剂与上述的二氧化钛并用,耐光性的效果提高。
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从其用途考虑,特别是在加工、组装工序中附着尘埃是不理想的。因此,优选在白色聚酯薄膜的至少一面设置含有抗静电剂的层(C层)。
在本发明中,从防止薄膜制造时的环境污染以及防爆性的观点考虑,涂布层(C层)优选是涂布水性涂液并干燥后至少在一个方向拉伸而形成的涂膜层,优选在对由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A)和聚酯树脂层(B)构成的基材薄膜进行双轴取向的制造工序中形成。该拉伸的时机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可优选采用在涂布水性涂液后进行双轴拉伸的方法、或者在纵向(薄膜的纵向)拉伸后涂布水性涂液,再进行横向拉伸的方法。作为该水性涂液的涂布方法,可采用各种的涂布方法,例如可优选采用反向涂布法、凹版辊涂布法、棒条涂布法、棒涂布法、模涂布法和喷涂法等,但并不限于这些方法。
作为添加到涂布层(C层)中的抗静电剂,可举出金属粉、氧化锡-锑系导电剂、具有抗静电性的表面活性剂等,对于使用的抗静电剂,由于与上述的光稳定剂的选择时所必需的要求事项同样的要求,因此希望选择具有耐热性、着色少且对树脂以及薄膜的反射特性不造成不良影响的抗静电剂。例如,优选是包含含有聚乙烯磺酸盐基的化合物、含有羧酸盐基的化合物的共聚聚酯。作为磺酸盐基的阳离子成分,例如,可举出磺基对苯二甲酸、5-磺基间苯二甲酸、4-磺基间苯二甲酸、4-磺基萘-2,7-二羧酸等,但不限于这些。作为羧酸盐基的阳离子成分,例如,可举出偏苯三酸、偏苯三酸酐、均苯四酸、均苯四酸酐、4-甲基环己烯-1,2,3-三羧酸、苯均三酸、1,2,3,4-丁烷四羧酸、5-(2,5-二氧代四氢糠基)-3-环己烯-1,2-二羧酸、环戊烷四羧酸、2,3,6,7-萘四羧酸、1,2,5,6-萘四羧酸、乙二醇双偏苯三酸酯、2,2′,3,3′-二苯基四羧酸、噻吩-2,3,4,5-四羧酸、亚乙基四羧酸等,但不限于这些。在这些磺酸和羧酸中,最优选采用耐热性以及与使用聚酯树酯和环状烯烃共聚树酯而成的层(A层)或聚酯树脂层(B层)的密着性优异的磺基对苯二甲酸、5-磺基间苯二甲酸、4-磺基间苯二甲酸。
作为盐基的阴离子成分,可举出铵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锂离子等,但在抗静电性、成膜性方面,优选使用铵离子、锂离子。抗静电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含有抗静电剂的涂布层(C层)的总重量,优选为5质量%~40质量%。当为5质量%以下时,抗静电性变低,另一方面,当为40质量%以上时,涂布层(C层)不稳定化,发生凝聚、裂纹等,薄膜白浊,抗静电性降低,耐热性也容易降低。
另外,作为具有抗静电剂的层(C)的载色剂(vehicle)材料,通过选择具有与聚酯层(A)或(B)的界面密着性的成分,造膜性飞跃地提高。只要是满足该条件的成分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举出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尿素树脂和酚树脂等。而且,在共聚聚酯中,特别是通过选择含有间苯二甲酸以及二乙二醇的共聚聚酯,可将界面的密着性最佳化,并且能够具有耐溶剂性,而且制膜时的薄膜的回收性也优异,因此能够很好地利用。作为该聚合成分的间苯二甲酸量优选为65~95摩尔%,更优选是70~95摩尔%。另外,作为该聚合成分的二乙二醇量,优选为50~95摩尔%,更优选是60~90摩尔%。作为其他的共聚成分,可以使用公知的二羧酸以及二醇,但不限于这些。该聚合聚酯的优选的玻璃化转变点的范围是0~60℃,更优选是10~45℃。
含有间苯二甲酸以及二乙二醇作为共聚成分的共聚聚酯的含量,相对于形成具有抗静电剂的层(C)的树脂的总量,优选为60~95重量%。该含量过少时,有时耐溶剂性、与聚酯层(A)、聚酯层(B)的界面密着性差,当过多时,有时抗静电性差。
具有抗静电剂的层(C)的厚度优选为0.01~2μm,更优选是0.1~1μm。厚度过薄时,有时耐溶剂性、抗静电性不足,过厚时,有时易滑性差。
本发明的含有抗静电剂的涂布层(C层)的表面电阻率是1×1013Ω/□以下,优选是1×107Ω/□以上、1×1013Ω/□以下,更优选是1×109Ω/□以上、1×1011Ω/□以下。表面电阻率不到1×107Ω/□时,有时界面密着性差,表面电阻率大于1×1013Ω/□时,抗静电性不足,结果有时防污性不足。另外,为了使表面电阻率为1×1013Ω/□以下,例如,使用含有选自磺基对苯二甲酸、5-磺基间苯二甲酸或4-磺基间苯二甲酸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聚酯的锂盐,能够实现表面电阻率1×1011Ω/□。此外,为了成为1×107~1×1010Ω/□,通过变更成为磺基对苯二甲酸的铵盐等可以达到。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白色聚酯薄膜的至少一面侧设置具有紫外线吸收能力的涂布层(D层)。尤其是在B层中不含有光稳定剂的场合,能够防止长期使用时的薄膜的黄变因而优选。该具有紫外线吸收能力的涂布层(D层)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但在为多个层的场合,其中的任意的层是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层,从保持耐气候性的观点考虑,优选2层以上是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层。该紫外线吸收层,可通过层叠使热塑性、热固性、活性固化型树脂等的树脂成分中含有或共聚了紫外线吸收剂例如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三嗪系、氰基丙烯酸酯系、水杨酸酯系、苯甲酸酯系或无机系的紫外线屏蔽剂等的层而得到。其中,更优选苯并三唑系的紫外线吸收剂。
作为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单体,只要是在基本骨架中具有苯并三唑,并且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优选的单体,优选2-(2′-羟基-5′-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3′叔丁基-5′-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5-氯-2H-苯并三唑。作为与这些单体共聚的丙烯酸单体和/或低聚物,可举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及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例如具有羧基、羟甲基、酸酐基、磺酸基、酰胺基、氨基、羟基、环氧基等的单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具有紫外线吸收能力的涂布层中,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使上述丙烯酸系单体和/或低聚物的1种或2种以上共聚,但从层叠膜的硬度的观点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以丙烯酸单体的20重量%以上、更优选30重量%以上而聚合。苯并三唑系单体与丙烯酸系单体的共聚比,从耐久性、与基材薄膜的密着性的观点考虑,苯并三唑系单体的比率为10重量%以上70重量%以下,优选为20重量%以上65重量%以下,更优选为25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该共聚聚合物的分子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从涂布层的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5000以上,更优选是10000以上。该共聚物的制造,例如可以采用自由基聚合等的方法得到,没有特别的限定。上述共聚物以有机溶剂或水的分散体层叠在基材薄膜上,从耐光性的观点考虑,其厚度通常为0.5~15μm,优选为1~10μm,更优选是1~5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的D层中,出于调节表面的光泽度等的目的,也可以在涂布层中添加有机和/或无机粒子。作为无机粒子,可以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碳酸钙、沸石、高岭土、滑石等。作为有机粒子,可以使用硅氧烷系化合物、交联苯乙烯、交联丙烯酸、交联三聚氰胺等。有机和/或无机粒子的粒径优选0.05~15μm,更优选是0.1~10μm。另外,作为含量,相对于具有紫外线吸收能力的涂布层的干燥重量优选为5~50重量%,更优选为6~30重量%,特别优选是7~20重量%。通过使含有的粒子的粒径为上述的范围,能够防止粒子的脱落,并且调节表面的光泽度因而优选。
另外,D层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进行涂布。例如可以采用凹版辊涂布、辊涂布、旋转涂布、反向涂布、棒涂布、网版涂布、刮板涂布、气刀涂布、浸渍、挤出层叠等的方法,尤其是通过使用微凹版辊的吻涂进行涂布的方法,涂布外观、光泽度的均匀性优异因而优选。另外,在涂布后将涂布层进行固化的场合,其固化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采用热固化或使用紫外线、电子束、放射线等的活化射线的方法,还可使用将这些方法组合的方法。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利用热风烘箱的热固化方法或利用紫外线照射的紫外线固化法。另外,作为设置涂布层的方法,可以是在基材薄膜制造时同时地进行涂布的方法(在线涂布),也可以在结晶取向结束后的基材薄膜上进行涂布(离线涂布)。
在本发明的D层中,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添加各种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以使用荧光增白剂、交联剂、耐热稳定剂、抗静电剂、偶联剂等,在含有抗静电剂的场合,即使是在D层中也优选抗静电剂添加到最外面。
在本发明中,薄膜整体的表观密度优选为0.5~1.0g/cm3,更优选是0.6~1.0g/cm3,特别优选是0.7~1.0g/cm3。表观密度不到0.5g/cm3时,薄膜的强度差,发生断裂,或在立体加工时发生折皱,另外,在薄膜制造工序中较多地发生断裂,发生生产率差等的问题因而不优选。另外,表观密度超过1.0g/cm3时,存在于聚酯薄膜中的空洞量不足,因此有时反射率恶化。
在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中,其经80℃、30分钟的加热收缩率,在纵向和横向均优选为0.5%以下,更优选0.0~0.3%,进一步优选是0.0~0.1%。加热收缩率超过0.5%的场合,薄膜的尺寸变化增大,薄膜的平面性恶化,因此有时引起亮度不均匀因而不优选。另外,优选加热收缩率为0.0%以上。不到0.0%的场合,即加热时薄膜处于伸长的方向的场合,在组装入背光装置中后,由于冷阴极管的热等而导致薄膜伸长,因此变得容易发生挠曲、起伏。使加热收缩率不到0.5%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通常可举出对于双轴拉伸薄膜降低制造时的拉伸倍率、提高热处理温度、与热处理同时地在横向和/或纵向实施缓和处理等的方法。为了在纵向、横向均得到设定的加热收缩率,优选在纵向也进行缓和处理。从制造成本的观点考虑,对于该缓和处理,优选在双轴拉伸聚酯薄膜的制造中进行的方法(在线处理),但也可以实施将一次制膜出的薄膜再通入烘箱中进行缓和处理的方法(离线处理)。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为了保持隐蔽性,优选平行光线透射率不到0.8%。为了使平行光线透射率不到0.8%,可以通过提高薄膜整体的厚度,或提高适宜的空洞比率,或使薄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微细,或在层叠的薄膜的场合按层叠比等进行调节来达到。再者,平行光线透射率更优选是0.5%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的光线反射率优选是100%以上。为了使光线反射率为100%以上,可通过提高薄膜整体的厚度,或利用适宜的空洞比率、薄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在层叠的薄膜的场合的层叠比等来调节。再者,更优选光线反射率是101%以上,最优选是102%以上。
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的厚度优选50~500μm,更优选75~300μm。厚度不到50μm的场合,难以确保薄膜的平坦性,在作为反射板使用时,容易明显地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在比500μm厚的场合,在作为光反射薄膜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场合,作为本来的亮度性能以上的剩余部分的厚度导致成本升高。另外,在薄膜是叠层薄膜的场合,其表层部(B层)/内层部(A层)的厚度比率优选1/200~1/3,更优选1/50~1/4。在为表层部(B层)/内层部(A层)/表层部(B层)的3层叠层薄膜的场合,该比率由两表层部的合计/内层部表示。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举其一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所述的例子。
在本发明的制造中,对于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从将各个树脂以更均一的比率熔融挤出,谋求薄膜性能的均匀化、以及防止挤出时的排出变动、防止对过滤器施加的压力的变动、而且使薄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粒径分布更小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采用挤出机等预先进行了熔融混炼的原料。此外,也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即,将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使用挤出机等预先使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为高浓度而进行熔融混炼,为了制成薄膜,在向挤出机供给时使用聚酯树脂稀释,进行稀释至环状烯烃共聚树脂变为规定的添加量。另外,向由聚酯树脂与环状烯烃共聚树脂构成的组合物中添加的各种添加剂,例如,聚亚烷基二醇与由碳原子数为2~6的脂肪族二醇成分和对苯二甲酸形成的聚酯的嵌段共聚物树脂、在树脂中的二醇成分中含有脂环族二醇的共聚聚酯树脂等为了均匀地分散,优选预先进行熔融混炼。此外,也可以将在一次生产本发明的白色薄膜时产生的损耗部分作为回收原料进行再循环使用。这样,将为了制成本发明的白色薄膜而准备的原料预先进行真空干燥后,供给到加热到240~300℃的温度的挤出机中,熔融挤出后,由过滤20~40μm尺寸的烧结过滤器过滤后,导入到T模模口内,通过挤出成型而得到熔融片。
利用静电使该熔融片在表面温度冷却到10~60℃的鼓形筒上密着冷却固化,制造未拉伸薄膜。将该未拉伸薄膜导入到加热到70~120℃的温度的辊组中,在纵向(纵长方向,即薄膜的前进方向)拉伸3~5倍,由20~50℃的温度的辊组进行冷却。
接着,一边由夹具夹持薄膜的两端一边引导到拉幅机上,在加热到90~150℃的温度的气氛中,沿着与纵向垂直的方向(横向)拉伸3~5倍。
拉伸倍率,纵向和横向分别为3~5倍,但其面积倍率(纵向拉伸倍率×横向拉伸倍率)优选是9~15倍,面积倍率不到9倍时,得到的双轴拉伸薄膜的反射率、隐蔽性、薄膜强度不充分,相反面积倍率超过15倍时,拉伸时存在容易产生破损的倾向。
为了完成所得到的双轴拉伸薄膜的结晶取向,并赋予平面性和尺寸稳定性,接着在拉幅机内在150~240℃的温度下进行1~30秒钟的热处理,均匀地慢慢冷却后,冷却到室温,然后根据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与其他材料的密着性而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通过卷取,可得到本发明的白色聚酯薄膜。在上述热处理工序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横向或纵向实施3~12%的松弛处理。
另外,双轴拉伸可以是依次拉伸或同时双轴拉伸中的任一种,但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法的场合,可以防止制造工序的薄膜破损,难以发生由于粘附于加热辊而产生的转印缺陷。另外,在双轴拉伸后也可以在纵向、横向的任一方向进行再拉伸。
在根据需要设置抗静电性层的场合,采用棒涂法将由上述成分构成的组合物的水性涂液涂布在聚酯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并进行干燥,优选进行拉伸,由此进行设置。作为涂布水性涂液的聚酯薄膜,优选:将聚酯热熔融,该状态下成为薄膜状的未拉伸薄膜、将未拉伸薄膜沿纵向或横向的任一方向进行了拉伸的单轴拉伸薄膜、将未拉伸薄膜沿纵向和横向二个方向以低倍率进行了拉伸的可进一步拉伸的双轴拉伸薄膜(最终沿纵向和横向再拉伸完成取向结晶化之前的双轴拉伸薄膜)。在行走的聚酯薄膜上以每1m2聚酯薄膜0.5~50g涂布涂膜的水性涂液后,进行干燥,优选进行拉伸处理。该干燥优选在90~130℃下进行2~20秒钟。该干燥可以兼作为拉伸处理的预热处理或拉伸时的加热处理。
在这样地得到的白色聚酯薄膜上,根据需要通过微照相凹版以及吻涂来设置具有紫外线吸收能力的涂布层,在80~140℃干燥后,进行紫外线照射,将涂布层固化。
[特性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本发明的特性值,按照以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基准求出。
(1)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A层)的空洞比率
将薄膜冷冻处理后,沿纵向和横向切取截面,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S-2100A型((株)日立制作所制)将其截面放大到4000倍观察,如图1那样获取拍摄的L版截面照片。将拍摄的L版截面照片按B4尺寸放大复制,在复制的图像上不从图像上露出地粘贴已制的A4尺寸的OHP薄膜,使用油性记号笔如图2所示地从OHP上涂黑空洞(在图像中空洞的深处看上去不是空洞的位置为空洞)。接着从截面图像上剥离由油性记号笔涂黑空洞的OHP薄膜,将素色的白纸附在背面上再一次按等倍复制,求出由记号笔涂黑的面积(A)和未进行涂黑的面积(B),由下述式求出总面积中的记号笔涂黑部4的比率,求出纵向和横向的各个的截面的平均值。至少使用3个试样同样地进行该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空洞比率。再者,白色聚酯薄膜为叠层结构的场合,按另行采用测定方法(9)测定的层叠比测定厚度最厚的层。
记号笔涂黑部4的比率(%)=100×A/(A+B)。
(2)薄膜内部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和粒径分布
将薄膜冷冻处理后,沿纵向和横向切取截面,如图3所示获取使用SEM-XMA将其截面放大到4000倍观察的带标度的碳元素的映象图象的L版截面照片。将拍摄的L版截面照片按B4尺寸放大复制,在复制的图像上不从图像上露出地粘贴已制的A4尺寸的OHP薄膜,使用油性记号笔如图4所示地从OHP上涂黑碳图像的圆状和椭圆状部(包括在图像中空洞的深处看到的圆状和椭圆状部)。接着,从截面图像上剥离由油性记号笔涂黑了圆状和椭圆状部位的OHP薄膜,将素色的白纸附在背面上再一次按等倍复制,使用修正液去掉复制时的污点(黑点),在图像处理中经二值化处理,将各圆状和椭圆状物由各个面积换算成圆,同时根据拍摄的标度换算成实际直径,求得各个的直径。再者,重复进行测定使得这样地得到的数据为100个以上,求出各个的直径的平均值,将纵向和横向的各自的截面的平均值作为数均粒径。
另外,将上述求得的100个以上的直径数据作为由纵向和横向的各自的截面得到的直径数据汇集,求出从中去掉距最小值2%的范围内的数据和距最大值2%的范围内的数据后的数据的标准偏差σ,由下述式求出粒径分布。
粒径分布=σ/平均粒径
再者,白色聚酯薄膜为叠层结构的场合,按另行采用测定方法(9)测定的层叠比测定厚度最厚的层。
(3)薄膜的表观密度
将薄膜切成100mm×100mm的大小,将直径10mm的测定子(No.7002)安装在千分表(三丰制作所制No.2109-10)上后,用其测定10点的厚度,计算厚度的平均值d(μm)。另外,使用直示天秤称量该薄膜,读取重量W(g)到10-4g的单位。将由下述的式计算的值作为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w/d×100(g/cm3)
(4)平行光线透射率
使用浊度计(スガ试验器(株)公司制HZ-2),按照JIS K7105(1981年)对聚酯薄膜测定平行光线透射率。
(3)光线反射率(平均反射率)
(5)-a测定方法
在分光光度计((株)岛津制作所UV2450)上安装积分球附属装置((株)岛津制作所制ISR2200),在下述条件下以硫酸钡为标准板,测定将标准板设为100%的相对反射率。在420~670nm的波长范围内,将每隔10nm波长的相对反射率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反射率,按以下的基准进行判定。再者,◎、○、△为合格。
◎:极好(102%以上)
○:良好(101%以上且不到102%)
△:稍差(100%以上且不到101%)
×:差(不到100%)
<测定条件>
扫描速度:中速
狭缝:5.0nm
反射角度:8°。
<标准板制作方法>
将硫酸钡白色标准试剂(EASTMAN White Reflectance Standard CatNo.6091)34g装入直径50.8mm、深9.5mm的圆柱形凹槽中,使用玻璃板进行压缩,制作了压缩密度约2g/cm3的硫酸钡白色标准板。
(5)-b测定方法
在日立ハィテクノロジ一ズ制分光光度计(U-3310)上安装积分球,在400~700nm的范围测定将标准白色板(氧化铝)设为100%时的反射率,从得到的图(chart)以5nm间隔读取反射率,计算平均值作为平均反射率。
(6)玻璃化转变温度
(6)-a测定方法
使用差示扫描型量热计(DSC-2型,パ一キンェルマ一公司制),将样品5mg熔化、急冷后,再度以20℃/分的升温速度从室温升温,将JISK7121-1987的中间点玻璃化转变温度(Tmg)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采用。
(6)-b测定方法
使用セィコ一ィンスッルメント制差示扫描量热计(DSC6200),将10mg样品放入试验容器中,以20℃/分的速度将装置升温到300℃,读取返回到室温后以20℃/分的速度再度升温到300℃时的数据。Tg是第2次的升温DSC曲线中的基线的切线和玻璃化转变所致的吸热区域的急剧下降位置的切线的交点,读取该交点数据。
(7)MVR(ml/10分)
基于ISO1133(2005年),由在260℃下施加2.16kg载荷时用10分钟排出的聚合物体积算出。
(8)薄膜的厚度
(8)-a测定方法
将5片薄膜重叠,在三丰制作所(株)制的千分表No.2109-10上使用标准测定子900030,再使用千分表台No.7001DGS-M,测定对千分表按压部分施加50g时的厚度d(μm),由下式求出薄膜厚度。
薄膜厚度(μm)=d/5。
(8)-b测定方法
作为定压厚度测定器,使用千分尺M-30(SONY(株)制),测量反射薄膜的层合计厚度。
(9)层厚度和层叠比
将薄膜冷冻处理后,沿纵向切取截面,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S-2100A型((株)日立制作所制)放大到4000倍观察其截面,在厚度方向在后面贴合照片不脱落地拍摄使得总厚度为一个图像,带着照片贴合使得总厚度方向为一个图像,由照片测定各个层的长度,换算层厚度,同时算出层叠比。
(10)亮度
(10)-a测定方法
A、样品作为背面反射板使用时的亮度
背光灯是在为评价用而准备的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的直管一灯型侧光式背光灯(14.1英寸),使用作为反射镜和背面反射板使用了东丽公司制“ルミラ一”E60L的188微米的薄膜的背光灯。
首先,拆掉背光灯上的扩散片和棱镜片等的片,使用拓普康公司制的BM-7,将在保持25℃的环境下经过开灯1小时以上后的法线亮度,将背光灯面划分成2×2的4个区测定,求出面内4处的亮度的单纯平均,求得平均亮度α0。接着,拆下安装在背面反射板上的反射板,在图5所示的制膜出的薄膜的制膜横向上,将中心的位置的样品9安装在评价用背光灯上,与求出平均亮度α0时同样地求出平均亮度α1,按下述式和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亮度(%)=100×α1/α0
评价标准
◎:亮度为105%以上
○:亮度为102%以上且不到105%
△:亮度为100%以上且不到102%
×:亮度不到100%
上述的◎和○为合格。
另外,求出在制膜出的薄膜的制膜横向,从端部起10cm内侧的位置的样品10的平均亮度α2,按下述式和下述基准评价亮度的横向的偏差。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100×|(α1-α2)|/α1
评价基准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不到1%。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为1%以上且不到2%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为2%以上
上述的○和△为合格。
B、将样品作为反射镜使用时的亮度
背光灯是在为评价用而准备的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的直管一灯型侧光式背光灯(14.1英寸),使用作为反射镜和背面反射板使用东丽公司制“ルミラ一”E60L的188微米的薄膜的背光灯。
首先,拆掉背光灯上的扩散片和棱镜片等的片,使用拓普康公司制的BM-7,在保持25℃的环境下将经过开灯1小时以上后的法线亮度,将背光面划分成2×2的4个区来测定,求出面内4个处的亮度的单纯平均,求得平均亮度α3。接着,拆下安装在反射镜上的薄膜,在图5所示的制膜出的薄膜的制膜横向上,将中心的位置的样品9贴合在剥掉薄膜的反射镜基材上,按装到评价用背光灯上,与求得平均亮度α3时同样地求得平均亮度α4,按下述式和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亮度(%)=100×α4/α3
评价基准
○:亮度为102%以上
△:亮度为100%以上且不到102%
×:亮度不到100%
上述的○和△为合格。
另外,求出在制膜出的薄膜的制膜横向从端部起10cm内侧的位置的样品10的平均亮度α5,按下述式和下述基准评价亮度的横向的偏差。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100×|(α4-α5)|/α4
评价基准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不到1%。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为1%以上且不到2%
×:亮度的横向的偏差为2%以上
上述的○和△为合格。
(10)-b测定方法
如图6所示,将サムソン(株)制的液晶监视器(750B)的4灯型背光灯的反射薄膜变更成在各实施例、比较例中制作的反射薄膜进行测定。亮度测定使用家庭用电源100V,通过切换开(ON)/关(OFF)开关施加电压。为了冷阴极管的亮度变得均匀、恒定,待机1小时。然后,使用亮度计15(拓普康制BM-7fast)按测定距离500mm测定亮度。测定次数为3次,读取其平均值。亮度值的评价使用将东丽公司制的反射薄膜E6SL(薄膜各层合计厚度250μm)作为100的相对评价。
(11)隐蔽性
对聚酯薄膜使用浊度计(スガ试验器(株)制H Z-2),按照JIS K7105(1981年)测定总光线透射率。按以下的基准进行隐蔽性的判定。再者,◎、○、△为合格。
◎:极好(总光线透射率不到2.0%)
○:良好(总光线透射率为2.0%以上且不到2.5%)
△:稍差(总光线透射率为2.5%以上且不到3.0%)
×:差(总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上)
(12)制膜稳定性
按薄膜破损的发生次数进行评价。评价由每一天的破损次数进行,按以下的基准进行判定。再者,○、△为合格。
○:良好(基本上不发生破损(不到1次/天))
△:稍差(常常发生破损(1~2次/天))
×:差(较多地发生破损(2次/天以上)
(13)表面电阻率
使用川口电机制作所制的表面电阻率测定器(MMA II-17A),在23℃×50%RH的气氛下将试样放置一天。施加500V的电压并放置1小时后,测定涂布面的表面电阻率。在此使用的电极的类型是该公司制(型号P-618),是主电极的外径为90mm、对电极的内径为45mm的同心圆电极。
(14)色调
使用スガ试验机制的色度计SM-6,使用C光·2°视野下的反射模式测定Lab色调。
(15)紫外线照射试验(紫外线照射后的Δb值)
使用岩崎电气制的ァィス一パ一UV试验机(型号:SUV-W131)对样品照射紫外线,通过测定照射前后的色调b值进行耐光性的评价。再者,在本发明中,其照射UV量在波长365nm下为100mW/cm2,UV照射时间为48小时。
(16)紫外线照射后的Δb值
测定在上述(13)项中的初期b值后,采用上述(14)项的方法测定紫外线照射后的色调b值,使用下述式算出b值变化量。
Δb值=处理后b值-初期b值。
(17)SRa和SRz的评价方法
按照JIS-B-0601实施测定,测定器使用小坂研究所制的表面粗糙度计(型号:SE3500)进行测定。条件如下述。
·输送速度:0.1mm/秒
·X间距:1.00μm
·Y间距:5.0μm
·Z测定倍率:20000
·低域截止:0.25mm。
(18)聚酯树脂的特性粘度[η]
使用对于聚酯树脂由在邻氯苯酚中在25℃下测定的溶液粘度采用下式计算的值。
ηsp/C=[η]+K[η]2·C
在此,ηsp=(溶液粘度/溶剂粘度)-1,C是每100ml溶剂的溶解聚合物重量(g/100ml,通常为1.2),K是赫金常数(0.343)。另外,溶液粘度、溶剂粘度使用奥氏粘度计进行测定。单位由[d1/g]表示。
实施例
使用以下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a
A、聚酯树脂
(聚酯树脂(A1、A2))
用4小时向预先装入双(羟基乙基)对苯二甲酸酯约123kg的、保持在温度250℃、压力1.2×105Pa的酯化反应槽中依次供给高纯度对苯二甲酸(三井化学公司制)100kg和乙二醇(日本触媒公司制)45kg的浆液,供给结束后再用1小时进行酯化反应,将该酯化反应生成物的123kg移送到缩聚槽中。
接着,在送入酯化反应生成物的上述缩聚反应槽中,添加二乙基膦酰基醋酸乙酯0.01kg,再添加醋酸镁四水盐0.04kg,再以相对于得到的聚酯树脂的重量锑元素为0.03g/kg的方式添加作为聚合催化剂的三氧化锑(住友金属矿山公司制)的乙二醇溶液。
然后,一边以30rpm搅拌低聚物,一边用60分钟将反应体系从250℃升温到285℃,同时将压力降到40Pa。再者,直到到达最终压力的时间为60分钟。在变为设定的搅拌扭矩的时刻,氮吹扫反应体系,返回到常压停止缩聚反应,以条状排出到20℃的冷水中,立即切割,得到聚酯树脂(A1以及A2)的粒料。再者,从减压开始到设定的搅拌扭矩的时间,聚酯树脂(Al)为3小时,聚酯树脂A2为3.5小时。
得到的聚酯树脂(A1)的特性粘度为0.65,聚酯树脂(A2)的特性粘度为0.78。
(聚酯树脂(A3))
柠檬酸螯合钛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在具有搅拌机、冷凝器和温度计的1L烧瓶中,使柠檬酸一水合物(132.5g,0.63mol)溶解于温水(92.8g)中。由滴加漏斗向该被搅拌的溶液中滴加四异丙氧基钛(72.0g,0.25mol)。将该混合物加热1小时,回流生成混浊的溶液,在真空下从中蒸馏出异丙醇/水混合物。将其生成物冷却到20℃,然后在该被搅拌的溶液中用滴加漏斗滴加NaOH(94.86g,0.76mol)的32重量/重量%的水溶液。过滤得到的生成物,接着与乙二醇(125.54g,2mol)混合,然后在真空下加热,除去异丙醇/水,得到稍微混浊的淡黄色的生成物(Ti含量为3.85重量%)。
聚合反应
用4小时向预先加有双(羟基乙基)对苯二甲酸酯约123kg的、保持在温度250℃、压力1.2×105Pa的酯化反应槽中依次供给高纯度对苯二甲酸(三井化学公司制)100kg和乙二醇(日本触媒公司制)45kg的浆液,供给结束后再用1小时进行酯化反应,将该酯化反应生成物的123kg移送到缩聚槽中。
接着,在送入了酯化反应生成物的上述缩聚反应槽中,添加二乙基膦酰基醋酸乙酯0.01kg,再添加醋酸镁四水盐0.04kg,再以相对于得到的聚酯树脂钛元素为0.005g/kg的方式添加作为聚合催化剂的柠檬酸螯合钛化合物的乙二醇溶液。
然后,一边以30rpm搅拌低聚物,一边用60分钟将反应体系从250℃升温到285℃。同时将压力降到40Pa。再者,直到到达最终压力的时间为60分钟。在变为设定的搅拌扭矩的时刻,氮气吹扫反应体系,返回到常压停止缩聚反应,以条状排出到20℃的冷水中,立即切割,得到聚酯树脂的粒料。再者,从减压开始直到设定的搅拌扭矩的时间为3小时。
得到的聚酯树脂(A3)的特性粘度为0.65。
聚酯树脂
表1聚酯树脂
类型 | 特性粘度 |
A1(锑催化剂) | 0.65 |
A2(锑催化剂) | 0.78 |
A3(钛催化剂) | 0.65 |
B、环状烯烃共聚树脂
(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1))
使用了作为乙烯与降冰片烯的共聚物的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公司制“Topas”6013(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0℃、MVR为14ml/10分)。
(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2))
使用了作为乙烯与降冰片烯的共聚物的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公司制“Topas”6015(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MVR为4ml/10分)。
(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3))
在由乙烯气体充填的高压釜中加入降冰片烯的甲苯溶液,再使用高压乙烯气体使甲苯溶液在乙烯中饱和。然后加入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在70℃搅拌30分钟。该期间,在与高压釜区别开的容器中,使钛系的茂金属催化剂溶解于甲基铝氧烷/甲苯溶液中并放置15分钟,由此进行催化剂的活化,将该活化催化剂加到高压釜中开始聚合。再者,聚合在高压乙烯下进行1小时。
接着,从高压釜中抽出聚合结束后的反应溶液,加入丙酮搅拌10分钟,通过过滤而分离沉淀物。使用10%盐酸和丙酮将分离的滤饼状树脂交替地洗涤3次,最终使其再次悬浮在丙酮中后,通过过滤而分离固体成分。然后,在减压下、在80℃使固体成分干燥15小时后,将温度升到250℃使固体成分熔融,以条状排出到20℃的冷水中,立即切割,得到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3)的粒料。由H-NMR确认得到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3)的共聚组成,结果是降冰片烯/乙烯=80/20的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MVR为2ml/10分。
(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4~B7))
通过以一定比率向高压乙烯气体中注入氢气,以及改变茂金属催化剂的种类和聚合时间,分别得到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4~B7)。将各自的共聚比率和物性归纳于表2。
环状烯烃共聚树脂
表2环状烯烃共聚树脂
类型 | 详细 | 玻璃化转变温度(℃) | MVR(ml/10分) |
B1 | “Topas”6013 | 140 | 14 |
B2 | “Topas”6015 | 160 | 4 |
B3 | 降冰片烯/乙烯=80/20(摩尔比) | 160 | 2 |
B4 | 降冰片烯/乙烯=80/20(摩尔比) | 190 | 2 |
B5 | 降冰片烯/乙烯=80/20(摩尔比) | 190 | 5 |
B6 | 降冰片烯/乙烯=80/20(摩尔比) | 190 | 0.5 |
B7 | 降冰片烯/乙烯=80/20(摩尔比) | 100 | 20 |
C、分散剂
(分散剂(C1))
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聚亚烷基二醇(PAG)的嵌段共聚物“ハィトレル(R)”(注册商标)7277(东丽杜邦株式会社制)作为分散剂(C1)。
(分散剂(C2))
使用分子量4000的聚乙二醇。
D、共聚聚酯树脂
(共聚聚酯树脂(D1))
使用作为二醇成分的环己二甲醇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的ィ一ストマン公司制“Eastar”copolyester 6763作为共聚聚酯树脂(D1)。
(共聚聚酯树脂(D2))
作为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88mol%与间苯二甲酸12mol%的混合物,作为二醇成分使用乙二醇,添加作为聚合催化剂的三氧化锑,使得相对于得到的聚酯粒料按锑原子换算为300ppm,进行了缩聚反应后的特性粘度0.68的树脂作为共聚聚酯树脂(D2)使用。
E.各种添加剂的母粒料(Com1~Com20)
按表3表示的重量换算的比率将预先在16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和各种添加剂混合,向加热到280℃的双轴挤出机供给并进行混炼,以条状排出到20℃的冷水中,立即切割,得到母粒料(Com1~Com20)。
母粒料(Master pellets)
(实施例1)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A)和母粒料(Com1)按重量换算以1∶2的比率向挤出机(a)供给,在280℃的温度熔融挤出后,通过使用30μm截止过滤器进行异物过滤,并送入T模模口,制成熔融片,采用静电法使该熔融片在表面温度保持在18℃的鼓形筒上密着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薄膜。接着,按照常规方法由加热到85℃的温度的辊组将该未拉伸膜预热后,使用90℃的温度的加热辊沿纵长方向(纵向)进行3.2倍拉伸,由25℃的温度的辊组进行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薄膜。
一边用夹具夹持得到的单轴拉伸薄膜的两端一边导入到拉幅机内的90℃温度的预热区,接着连续地在100℃温度的加热区沿着与纵向垂直的方向(横向)拉伸3.2倍。再接着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在200℃的温度实施10秒钟的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沿横向进行4%松弛处理。接着,均匀地慢慢冷却后,进行卷取,得到白色聚酯薄膜。再者,在得到白色聚脂薄膜时,通过变更鼓形筒速度,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各种添加剂量、物性及其效果归纳于表4和表6、表7中。
(实施例2~4、实施例8~12、实施例15~19、比较例2、5)
按表4的重量换算的配合比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归纳于表4和表6、表7中。再者,在实施例9中,由于挤出机(a)后的过滤器压力上升,因此降低排出量和制膜速度而得到薄膜。
(实施例5)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A1)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4)以及母粒料(Com20)按重量换算以47∶20∶33的比率向挤出机(a)供给,同时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A1)和母粒料(Com17)按重量换算以3∶2的比率向挤出机(b)供给,分别在280℃的温度熔融挤出后,使用30μm截止过滤器进行异物过滤后,导入到T模复合模口中。再者,此时T模复合模口,挤出机(a)将树脂送入薄膜的内层,挤出机(b)将树脂均等地送入薄膜的两外层,一边合流使之变成3层结构一边排出,以片状共挤出,制成熔融叠层片,采用静电法使该熔融叠层片在表面温度保持在18℃的鼓形筒上密着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叠层薄膜。接着,按照常规方法由加热到85℃温度的辊组将该未拉伸叠层薄膜预热后,使用90℃温度的加热辊沿纵长方向(纵向)进行3.3倍拉伸,由25℃温度的辊组进行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薄膜。
一边用夹具夹持得到的单轴拉伸薄膜的两端一边导入到拉幅机内的90℃温度的预热区,接着连续地在100℃温度的加热区沿着与纵向垂直的方向(横向)拉伸3.2倍。再接着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在200℃的温度实施10秒钟的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沿横向进行4%松弛处理。接着,均匀地慢慢冷却后,进行卷取,得到白色聚酯薄膜。再者,在得到白色聚脂薄膜时,通过采用2种的鼓形筒速度,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再者,由于挤出机(a)后的过滤器压力上升,因此降低排出量和制膜的速度来得到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记载于表5和表6、表7中。
(实施例6)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A1)和母粒料(Com4)按重量换算以33∶67的比率向挤出机(a)供给,同时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A1)和母粒料(Com17)按重量换算以3∶2的比率向挤出机(b)供给,分别在280℃的温度熔融挤出后,通过30μm截止过滤器进行异物过滤后,导入到T模复合模口中。再者,此时T模复合模口,挤出机(a)将树脂送入薄膜的内层,挤出机(b)将树脂均等地送入薄膜的两外层,一边合流使之变成3层结构一边排出,以片状共挤出,形成为熔融叠层片,采用静电法使该熔融叠层片在表面温度保持在18℃的鼓形筒上密着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叠层薄膜。接着,按照常规方法由加热到85℃温度的辊组将该未拉伸叠层薄膜预热后,使用90℃温度的加热辊沿纵长方向(纵向)进行3.3倍拉伸,由25℃温度的辊组进行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薄膜。
一边用夹具夹持得到的单轴拉伸薄膜的两端一边导入到拉幅机内的90℃温度的预热区,接着连续地在100℃温度的加热区沿着与纵向垂直的方向(横向)拉伸3.2倍。再接着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在200℃的温度实施10秒钟的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沿横向进行4%松弛处理。接着,均匀地慢慢冷却后,进行卷取,得到白色聚酯薄膜。再者,在得到白色聚脂薄膜时,通过变更鼓形筒的速度,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厚度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记载于表5和表6、表7中。
(实施例7、13、14、21、比较例6)
按表5的重量换算的配合比与实施例6同样地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厚度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记载于表5和表6、表7中。再者,实施例21与其他的实施例相比亮度最高。
(实施例20)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A1)和母粒料(Com4)、在实施例6中得到的薄膜粉碎而得到的小片(flake)使用造粒机粒料化为茧状,将得到的粒料按重量换算以16∶44∶40的比率向挤出机(a)供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厚度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记载于表5和表6、表7中。
(比较例1)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聚酯树脂(A2)和母粒料(Com4)按重量换算以1∶2的比率向挤出机(a)供给,在280℃的温度熔融挤出后,通过30μm截止过滤器进行异物过滤,并送入T模模口,形成为熔融片,采用静电法使该熔融片在表面温度保持在18℃的鼓形筒上密着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薄膜。接着,按照常规方法由加热到85℃温度的辊组将该未拉伸薄膜预热后,使用90℃温度的加热辊沿纵长方向(纵向)进行3倍拉伸,由25℃温度的辊组进行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薄膜。
一边用夹具夹持得到的单轴拉伸薄膜的两端一边导入到拉幅机内的90℃温度的预热区,接着连续地在100℃温度的加热区沿着与纵向垂直的方向(横向)拉伸3倍。再接着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在200℃的温度实施10秒钟的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沿横向进行4%松弛处理。接着,均匀地慢慢冷却后,进行卷取,得到白色聚酯薄膜。再者,在得到白色聚脂薄膜时,通过变更鼓形筒的速度,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记载于表4和表6、表7中。
(比较例3)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5小时的环状聚烯烃共聚树脂(B4)和母粒料(Com20)按重量换算以3∶2的比率向挤出机(a)供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作为薄膜的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归纳于表4和表6、表7中。再者,由于挤出机(a)后的过滤器压力上升,因此降低排出量和制膜的速度来得到薄膜。
(比较例4)
使用聚甲基戊烯(三井化学(株)制,TPX DX820)代替在母粒料(Com7)中使用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B4),制造母粒料(Com15),使用母粒料(Com15)代替母粒料(Com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作为薄膜厚度为75μm和188μm的2种厚度的薄膜。将得到的薄膜的树脂比率、各种添加剂量、以及物性及其效果记载于表4和表6、表7中。
实施例-b
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A层)原料的制造
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合时按以下的配合量添加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东丽(株)制FK-PET)、环己二甲醇共聚物(ィ一ストマンケミォル公司制“PET-G676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四亚甲基二醇的共聚物(东丽杜邦(株)制“ハィトレル”)的母料片,在180℃真空干燥3小时后,将挤出温度设定在270~290℃,通过按以下的配合量混合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90℃的环状烯烃共聚物(聚(5-甲基)降冰片烯),向加热到270~290℃的挤出机(A)供给,由此制造了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A层)的原料聚合物。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东丽(株)制TK-PET)51.5质量份
·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90℃的环状烯烃共聚物(聚(5-甲基)降冰片烯)23.5质量份
·环己二甲醇共聚物(ィ一ストマンケミォル公司制“PET-G6763”)18质量份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四亚甲基二醇的共聚物(东丽杜邦(株)制“ハィトレル”)7质量份。
聚酯树脂层(B层)原料的制造
另一方面,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86.4质量份中,混合三嗪系光稳定剂3质量份、二氧化钛粒子10质量份、以及平均粒径3.2μm的二氧化硅粒子0.6质量份,在180℃真空干燥3小时后,向加热到280℃的挤出机B供给,由此制造了聚酯树脂层(B层)的原料聚合物。
涂布层(C层)原料的制造
最后,将日本ォ一バィド公司制的涂剂ニォゾ一ルRX-7013ED(丙烯酸系聚酯树脂乳液)和日本NSC制的涂剂バ一サYE-910(聚酯磺酸锂盐系抗静电剂),以固体成分质量比RX-7013ED/YE-910=90/10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用水稀释,添加总液比为0.1重量%的互应化学公司制的表面活性剂RY-2,由此制造了形成含有抗静电剂的涂布层(C层)的涂布液。
(实施例22)
将表9所示的原料,按照层叠结构为B层/A层/B层的方式层叠聚合物,通过层叠装置进行层叠使得厚度比率为1∶23∶1,通过T模呈片状地成型。此外,将该薄膜由表面温度为25℃的冷却鼓冷却固化而成的未拉伸薄膜导入到加热温度调节到85~98℃的7辊组中,沿纵向进行纵向拉伸3.4倍,由25℃的辊组冷却。接着,采用使用绕线棒的棒涂方式涂布形成含有抗静电剂的涂布层(C层)的涂布液,形成C层。一边用夹具夹持得到的涂布薄膜的两端一边导向到拉幅机,在加热到130℃的气氛中沿着与纵向垂直的方向横向拉伸3.6倍。然后,在拉幅机内进行190℃的热固定,均匀地慢慢冷却后,冷却到室温,进行卷取,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23)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改变成220℃,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24)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改变成185℃,不设C层,除此以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6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25)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的二氧化硅粒子的量改变成0.08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26)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的二氧化硅粒子的量改变成0.9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27)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的二氧化硅粒子的量改变成2.5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28)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的二氧化钛粒子的量改变成0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29)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的二氧化钛粒子的量改成5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2%、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30)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的光稳定剂的量改成0.5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2%、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31)
针对实施例22,将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的光稳定剂的量改成5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2%、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实施例32)
针对实施例22,送入挤出机B的原料中没有光稳定剂并将二氧化钛的量改成12质量份,其他同样(但是,送入挤出机A的原料中的环烯烃共聚物的MVR使用表9所示的值。)。然后采用与实施例22同样的方法制膜,得到厚度250μm的薄膜。得到的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为101%、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作为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基材)的物性如表8、表9所示。
表4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涉及白色聚酯薄膜,更详细地讲涉及反射特性、隐蔽性优异、且生产率良好的聚酯薄膜,提供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图像显示用的背光装置和灯反射镜的反射片、照明用器具的反射片、照明广告牌用反射片、太阳能电池用背面反射片等的白色聚酯薄膜。
附图说明
图1是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的截面模式图。
图2是在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的截面模式图中,涂黑空洞部分的模式图。
图3是SEM-XMA中的碳元素的映射图像的模式图。
图4是SEM-XMA中的碳元素的映射图像的模式图上的涂黑碳图像的圆状、椭圆状部的模式图。
图5是制膜样品的取样模式图。
图6是亮度测定系统(b测定方法)的概念图。
附图标号说明
1-聚酯树脂、2-空洞(void)、3-环状烯烃共聚树脂、4-油性记号笔涂黑部、5-聚酯树脂、6-空洞、7-环状烯烃共聚树脂、8-油性记号笔涂黑部、9-薄膜的制膜横向中心位置的样品、10-薄膜的制膜横向端部位置的样品、11-荧光管、12-反射薄膜、13-导光板、14-扩散薄膜、15-亮度计
本发明中表示数值范围的“以上”和“以下”均包括本数。
Claims (18)
1.一种白色聚酯薄膜,是在内部含有空洞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构成薄膜的树脂具有使用聚酯树脂和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而成的层即A层,并且该层截面中的空洞比率超过25%且在75%以下,薄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数均粒径为0.1μm~3μm,所述环状烯烃共聚树脂是由乙烯与选自双环链烯和三环链烯中的至少1种环状烯烃形成的共聚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所述A层中的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粒径分布为1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在所述A层中,聚酯树脂为60重量%以上且不到90重量%,环状烯烃共聚树脂超过10重量%且在40%重量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表观密度为0.5g/cm3~1.0g/c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平行光线透射率不到0.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光线反射率为10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所述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2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所述环状烯烃共聚树脂在260℃下的MVR为1~50ml/10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构成所述A层的树脂含有0.05重量%~15重量%的嵌段共聚树脂,所述嵌段共聚树脂是聚亚烷基二醇与由碳原子数为2~6的脂肪族二醇成分和苯二甲酸形成的聚酯的嵌段共聚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所述A层含有0.1重量%~25重量%的在二醇成分中含有脂环族二醇的共聚聚酯树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在所述A层的至少一面层叠了实质上不合有环状烯烃共聚树脂的聚酯树脂层即B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在所述B层中含有相对于该层为0.05~10重量%的光稳定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所述光稳定剂为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在所述B层中含有二氧化钛粒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在所述A层或所述B层的至少一方的最外面层叠有含有抗静电剂的涂布层即C层,该C层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3Ω/□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所述白色聚酯薄膜的任一个面的平均粗糙度SRa为100nm~450nm、10点平均粗糙度SRz为1μm~4μm。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所述聚酯树脂是使用钛化合物作为聚合用催化剂而制成的。
18.一种反射片,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聚酯薄膜作为反射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20578 | 2007-01-31 | ||
JP020578/2007 | 2007-01-31 | ||
JP040487/2007 | 2007-02-21 | ||
JP2007040487 | 2007-02-21 | ||
PCT/JP2008/051152 WO2008093623A1 (ja) | 2007-01-31 | 2008-01-28 |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反射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5841A CN101605841A (zh) | 2009-12-16 |
CN101605841B true CN101605841B (zh) | 2012-06-13 |
Family
ID=39673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037920A Active CN101605841B (zh) | 2007-01-31 | 2008-01-28 | 白色聚酯薄膜和反射片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97931B2 (zh) |
EP (1) | EP2128188A4 (zh) |
JP (2) | JP5581590B2 (zh) |
KR (1) | KR101238791B1 (zh) |
CN (1) | CN101605841B (zh) |
MX (1) | MX2009008216A (zh) |
TW (1) | TW200848465A (zh) |
WO (1) | WO200809362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X2009008216A (es) * | 2007-01-31 | 2009-10-12 | Toray Industries | Pelicula de poliester blanca y lamina de reflexion. |
JP5239448B2 (ja) * | 2007-06-04 | 2013-07-17 | 東レ株式会社 | 帯電防止性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5481858B2 (ja) * | 2007-06-07 | 2014-04-23 | 東レ株式会社 |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
KR20090009107A (ko) * | 2007-07-19 | 2009-01-22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필름 |
JP5455296B2 (ja) * | 2007-08-22 | 2014-03-26 |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DE102008048202A1 (de) * | 2008-09-20 | 2010-04-01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Spannungsrissbeständige und verzugsarme Zweikomponenten-Formteile enthaltend plättchen- oder schuppförmigen anorganischen Füllstoff ausgenommen Talk |
DE102008048204A1 (de) * | 2008-09-20 | 2010-04-01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Spannungsrissbeständige und verzugsarme Zweikomponenten-Formteile enthaltend Talk |
JP5353178B2 (ja) * | 2008-10-22 | 2013-11-27 | 東レ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太陽電池用 |
JP2010237670A (ja) * | 2009-03-13 | 2010-10-21 | Toray Ind Inc |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
WO2010110119A1 (ja) * | 2009-03-26 | 2010-09-30 | 東レ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 |
JP5564895B2 (ja) * | 2009-10-29 | 2014-08-06 | 東レ株式会社 | 白色単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反射部材 |
JP5835667B2 (ja) * | 2010-07-14 | 2015-12-24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KR101158691B1 (ko) * | 2010-07-26 | 2012-06-22 | 에스케이씨하스디스플레이필름(유) | 백라이트유닛용 반사시트 |
KR101816614B1 (ko) * | 2010-08-27 | 2018-01-09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백색 적층 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백색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
GB201019212D0 (en) | 2010-11-12 | 2010-12-29 |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 Polyester film |
KR101731486B1 (ko) * | 2011-06-30 | 2017-05-02 |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 백색필름 |
JP2015061741A (ja) * | 2012-01-17 | 2015-04-02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反射材 |
US10896987B2 (en) * | 2012-03-14 | 2021-01-19 | Toyobo Co., Ltd. | Sealing sheet for back surface of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
FR2988333B1 (fr) | 2012-03-26 | 2015-07-10 | Valeo Vision | Procede et dispositif d'aide a la conduite nocturne des vehicules automobiles |
WO2014021207A1 (ja) * | 2012-07-30 | 2014-02-06 | 東レ株式会社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CN103018804B (zh) * | 2012-12-28 | 2016-01-20 |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反射膜 |
CN103091733B (zh) * | 2013-01-23 | 2015-03-18 | 昆山乐凯锦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用光学反射膜 |
CN103217729B (zh) * | 2013-05-02 | 2015-04-29 | 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聚酯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
FR3011091A1 (fr) | 2013-09-26 | 2015-03-27 | Valeo Vision | Lunettes a affichage de donnees munies d'un ecran anti-eblouissement |
FR3011096B1 (fr) | 2013-09-26 | 2015-10-16 | Valeo Vision | Lunettes anti-eblouissement et de vision a trois dimensions |
FR3010938B1 (fr) | 2013-09-26 | 2015-10-30 | Valeo Vision | Dispositif et procede d'aide a la conduite |
FR3011090B1 (fr) | 2013-09-26 | 2016-12-23 | Valeo Vision | Lunettes a affichage de donnees munies d'un ecran anti-eblouissement |
FR3011095B1 (fr) | 2013-09-26 | 2016-12-23 | Valeo Vision | Filtre optique adaptatif pour verre de lunettes |
CN103869392B (zh) * | 2013-12-13 | 2016-04-20 |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用反射膜 |
CN104752538A (zh) * | 2013-12-27 | 2015-07-0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双玻光伏电池组件 |
WO2015198327A1 (en) | 2014-06-26 | 2015-12-30 | Yissum Research Development Company Of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Ltd. | Emitting film with improved light-out coupling |
JP6481376B2 (ja) * | 2015-01-14 | 2019-03-13 | 東レ株式会社 |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
JP2016206464A (ja) * | 2015-04-24 | 2016-12-08 | 東京尽陽株式会社 | 反射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led照明 |
JP5930106B2 (ja) * | 2015-07-13 | 2016-06-08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耐加水分解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17198752A (ja) * | 2016-04-25 | 2017-11-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反射シート |
WO2018025663A1 (ja) * | 2016-08-02 | 2018-02-08 | 東レ株式会社 | 成形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白色樹脂成形体 |
CN109641437B (zh) * | 2016-08-18 | 2021-05-11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聚酯薄膜及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 |
KR102562045B1 (ko) * | 2016-08-31 | 2023-08-01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확산 시트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1874018B1 (ko) | 2016-12-27 | 2018-07-05 |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 백색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반사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KR102601068B1 (ko) * | 2017-03-02 | 2023-11-13 |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 적층 백색 필름 및 피기록재 |
CN108099287A (zh) * | 2017-12-20 | 2018-06-01 | 苏州佳值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防曝光高粘性保护膜 |
CN110858009A (zh) * | 2018-08-22 | 2020-03-03 | 白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扩散片 |
MX2021005889A (es) * | 2018-11-23 | 2021-06-23 | Holland Colours Nv | Concentrado de polimero de olefina ciclica para materiales a base de poliester. |
KR102231849B1 (ko) * | 2019-03-28 | 2021-03-25 |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 이축 배향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CN110588119B (zh) * | 2019-08-29 | 2021-07-23 | 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高遮盖低透光双轴取向尼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JP7476521B2 (ja) * | 2019-11-22 | 2024-05-01 | Dic株式会社 | 光学材料用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WO2021200454A1 (zh) * | 2020-03-30 | 2021-10-07 | ||
JP2022041947A (ja) * | 2020-08-31 | 2022-03-11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フィルム |
JP2023003088A (ja) * | 2021-06-23 | 2023-01-11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光反射材料及び照射装置 |
CN117863696B (zh) * | 2024-02-28 | 2024-07-05 | 蔚芮德新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mlcc离型膜基膜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526982A (ja) * | 1997-12-24 | 2001-12-25 | モービル・オイル・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不透明な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EP1302788A1 (en) * | 2000-07-12 | 2003-04-16 | Toray Industries, Inc. | White film for surface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members |
JP2004126345A (ja) * | 2002-10-04 | 2004-04-22 | Toray Ind Inc |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643B2 (ja) | 1985-05-24 | 1995-01-11 | 三井石油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晶性環状オレフイン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の製法 |
JPH0816175B2 (ja) | 1991-01-22 | 1996-02-21 | 東レ株式会社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
JP3131466B2 (ja) | 1991-07-02 | 2001-01-31 |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 軽量化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5140349A (ja) * | 1991-11-15 | 1993-06-08 | Unitika Ltd | 軽量化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8302048A (ja) | 1995-05-08 | 1996-11-19 | Toyobo Co Ltd | 微細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
US5844731A (en) | 1995-06-23 | 1998-12-01 |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Ltd. | Light reflecting plate |
US6090898A (en) * | 1997-02-26 | 2000-07-18 | Toray Industries, Inc. | Polyester film and a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
JPH10278204A (ja) | 1997-04-01 | 1998-10-20 | Diafoil Co Ltd | 離型フィルム |
US5912060A (en) * | 1997-06-30 | 1999-06-15 | Unitika Ltd. | Biaxial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
DE19932384A1 (de) * | 1999-07-14 | 2001-01-18 |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 Weiße, biaxial orientierte Polyesterfolie mit Cycloolefincopolymer (COC),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
DE10002178A1 (de) * | 2000-01-20 | 2001-07-26 |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 Matte, UV-stabile, koextrudierte Polyesterfoli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
DE10009246A1 (de) | 2000-02-28 | 2001-08-30 |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 Weiße, biaxial orientierte und UV-stabilisierte Polyesterfolie mit Cycloolefinocopolymer (COC),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
DE10026177A1 (de) * | 2000-05-26 | 2001-11-29 |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 Weiße, hochglänzende Polyesterfolie enthaltend Cycloolefincopolymer (COC),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
JP3870731B2 (ja) * | 2000-07-12 | 2007-01-24 | 東レ株式会社 |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フィルム |
JP2002098808A (ja) | 2000-09-25 | 2002-04-05 | Toray Ind Inc |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3997862B2 (ja) * | 2002-08-08 | 2007-10-24 | 東レ株式会社 | 光反射フィルム |
JP3734172B2 (ja) | 2003-05-12 | 2006-01-11 |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MX2009008216A (es) * | 2007-01-31 | 2009-10-12 | Toray Industries | Pelicula de poliester blanca y lamina de reflexion. |
KR20090009107A (ko) * | 2007-07-19 | 2009-01-22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필름 |
-
2008
- 2008-01-28 MX MX2009008216A patent/MX2009008216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1-28 EP EP08710596.1A patent/EP212818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1-28 US US12/525,356 patent/US819793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1-28 JP JP2008556078A patent/JP558159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1-28 CN CN2008800037920A patent/CN101605841B/zh active Active
- 2008-01-28 WO PCT/JP2008/051152 patent/WO200809362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1-28 KR KR1020097014473A patent/KR10123879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1-30 TW TW97103447A patent/TW200848465A/zh unknown
-
2014
- 2014-05-16 JP JP2014102151A patent/JP576142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526982A (ja) * | 1997-12-24 | 2001-12-25 | モービル・オイル・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不透明な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EP1302788A1 (en) * | 2000-07-12 | 2003-04-16 | Toray Industries, Inc. | White film for surface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members |
JP2004126345A (ja) * | 2002-10-04 | 2004-04-22 | Toray Ind Inc |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特开2004126345A 2004.04.22 |
JP特开200470117A 2004.03.04 |
JP特开平5140349A 1993.06.08 |
JP特表2001526982A 2001.12.2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5841A (zh) | 2009-12-16 |
JPWO2008093623A1 (ja) | 2010-05-20 |
JP2014159599A (ja) | 2014-09-04 |
TW200848465A (en) | 2008-12-16 |
JP5761426B2 (ja) | 2015-08-12 |
TWI347340B (zh) | 2011-08-21 |
US8197931B2 (en) | 2012-06-12 |
MX2009008216A (es) | 2009-10-12 |
WO2008093623A1 (ja) | 2008-08-07 |
EP2128188A1 (en) | 2009-12-02 |
US20100086736A1 (en) | 2010-04-08 |
KR101238791B1 (ko) | 2013-03-04 |
KR20090108595A (ko) | 2009-10-15 |
JP5581590B2 (ja) | 2014-09-03 |
EP2128188A4 (en) | 2013-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5841B (zh) | 白色聚酯薄膜和反射片 | |
CN101348602B (zh) | 白色聚酯膜 | |
TWI506803B (zh) | 太陽能電池背面封裝片及太陽能電池模組 | |
CN101910881B (zh) | 反射片用白色叠层聚酯膜 | |
CN101772547B (zh) | 白色聚酯膜和使用其的面光源 | |
JP5082606B2 (ja) | 反射シート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CN102986038B (zh) | 用于密封太阳能电池背面的聚酯膜 | |
KR101532987B1 (ko) |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면광원, 태양전지 백시트, 태양전지 | |
CN101512394B (zh) | 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膜 | |
WO2007007882A1 (ja) | 積層フィルム | |
CN102549053A (zh) | 太阳能电池用聚酯膜 | |
TW200846179A (en) | Surface optical diffusility polyester film | |
CN103328212A (zh) | 叠层聚酯膜及硬涂膜 | |
TW201801919A (zh) | 太陽電池模組用背板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3079825A (zh) | 层合聚酯膜及使用其的光学层合膜 | |
TWI499064B (zh) | 太陽能電池用白色聚酯薄膜、使用其之太陽能電池背面封裝片及太陽能電池模組 | |
JP2007168089A (ja) | 反射板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5353178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太陽電池用 | |
TWI477396B (zh) | 反射片用白色積層聚酯膜 | |
WO2012111716A1 (ja) |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TW201634955A (zh) |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薄膜及使用此的直下型面光源 | |
KR20120054575A (ko) | 적층체형 백 라이트 유닛용 반사 시트 | |
JP2012189984A (ja) | 光学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2009078421A (ja) | 樹脂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