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7865A - 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7865A
CN101467865A CNA2008101731013A CN200810173101A CN101467865A CN 101467865 A CN101467865 A CN 101467865A CN A2008101731013 A CNA2008101731013 A CN A2008101731013A CN 200810173101 A CN200810173101 A CN 200810173101A CN 101467865 A CN101467865 A CN 101467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ipe
serpentine pipe
union joint
tub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31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7865B (zh
Inventor
松尾茂树
埋田隆稔
小漉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67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7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7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7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11Manufacturing of endoscope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内窥镜(10)包括:挠性管(26),其具有将薄的带状板卷成螺旋状的螺旋管(62)、包覆上述螺旋管外侧的网状管(64)、和包覆在上述网状管外侧的外皮(66);连接头(100),其通过塑性变形加工来固定在上述挠性管的端部;以及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其在上述挠性管的端部固定上述连接头时,利用上述挠性管的固定有上述连接头的端部,防止上述螺旋管的上述带状板的移位。

Description

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医疗用或产业用等各种目的的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制造内窥镜的插入部或通用电缆等所使用的挠性管(蛇管)时,一般针对钎接螺旋管和网状管(编带)而成的部分(硬质部),一般利用粘接来固定连接头。但是,对于钎接而言,需要之后的溶剂洗净工序,粘接后还需要到干燥为止的放置时间。
在此,例如日本特开昭57-17131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利用两个连接头从内侧和外侧夹住网状管的方法。应用该方法,考虑利用两个连接头从挠性管的内侧和外侧将形成挠性管的螺旋管、网状管和外皮的三层全部夹住。如果实现该方法,则在制造挠性管的最后工序中,能切断挠性管上的任意部位来安装连接头,能使完成时的全长稳定。
这种方法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即,在内侧的连接头插通芯体来防止该内侧的连接头缩小直径的状态下,使外侧的连接头紧固(铆接)、塑性变形。
能够将网状管和外皮简单地铆接到连接头上。另一方面,因为螺旋管被形成螺旋状,所以随着紧固螺旋管,螺旋管自身沿着该螺旋移动。即,向螺旋管的内径变小的方向移动,螺旋管被紧固。从而位于螺旋管内侧的芯体被螺旋管紧固。因此,有不能从挠性管拔去芯体的情况。如此一来,因为不能强固地紧固螺旋管,所以挠性管与连接头之间的固定不能得到期望的固定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防止螺旋管被紧固的状态下,挠性管和连接头之间的固定能够得到期望的固定强度的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本发明的内窥镜包括:
挠性管,其具有将薄的带状板卷成螺旋状的螺旋管、包覆上述螺旋管外侧的网状管、和包覆在上述网状管外侧的外皮;
连接头,其通过塑性变形加工来被固定在上述挠性管的端部;以及
螺旋管移位防止部,其当在上述挠性管的端部固定上述连接头时,利用上述挠性管的固定有上述连接头的端部,防止上述螺旋管的上述带状板的移位。
本发明涉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该内窥镜用挠性管具有:将弹性状的薄的带状板隔开间隔卷成螺旋状的螺旋管、包覆上述螺旋管外侧的网状管、和包覆在上述网状管外侧的外皮,该方法包括执行如下处理的步骤:
防止上述螺旋管的上述带状板相对于上述螺旋管的端部的预定区域的移位;
通过防止上述螺旋管的上述带状板的移位,在上述螺旋管的端部相对于预定区域的外周,包覆上述网状管和上述外皮;
在上述螺旋管的预定区域的内侧配置芯体;以及
从包含上述螺旋管的预定区域的蛇管的外侧,使上述连接头塑性变形来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一部分是从描述中显而易见的,或者从本发明的操作中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以下提出的手段或组合方法实现或者达到。
附图说明
附图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本发明的当前优选实施方式,并且与以上给出的总体描述和以下给出的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第1至第1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概要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弯曲部、蛇管、连接弯曲部和蛇管的连接头以及配设在蛇管基端部的操作部连接头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1至第12实施方式的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和通用电缆中使用的编带的一部分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2中IV-IV线的插入部的概要横向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2所示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的操作部连接头配设在操作部的防弯部的状态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部分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6A至图6F是依次示出了将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和操作部连接头进行连接时的连接顺序的、插入部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7为示出下述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在该状态下,利用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将操作部连接头固定到蛇管的基端部的相同的结构,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前端部上固定操作部连接头,在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部连接头。
图8是示出在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第6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在第7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在第8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第9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5A至图15C是接着图6B依次示出连接第9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和操作部连接头时的连接顺序的、插入部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在第10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在第1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在第1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蛇管的基端部固定了操作部连接头的状态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内窥镜以医疗用的内窥镜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内窥镜也适用于产业用(工业用)等除了医疗用之外的领域。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6F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内窥镜10具有:插入狭小空间的插入部12、配设在该插入部12的基端部的操作部14、和从该操作部14延伸出的通用电缆16。
插入部12具有:前端硬质部22、配设在该前端硬质部22的基端部的弯曲部24、和配设在该弯曲部24的基端部的蛇管(挠性管)26。操作部14具有:具有把持部32a的操作部主体32、配设在该操作部主体32上的弯曲操作旋钮34、和在配设于蛇管26的基端部的同时配设到操作部主体32的把持部32a的防弯部36。通用电缆16具有:从操作部主体32延伸出的挠性管42、该挠性管42中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2配设在远侧端部的连接器44、和挠性管42中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2配设在近侧端部的防弯部46。
如图2所示,插入部12的弯曲部24具有:通过操作部14的操作而弯曲的弯曲管52、和配设在该弯曲管52外侧的包覆管54。弯曲管52是通过将多个弯曲块52a在轴向上彼此相对可转动地连接来形成的。在各弯曲块52a的内侧插通有例如一对操作线56。这些操作线56的基端固定在操作部14的弯曲操作旋钮34上,其前端固定在弯曲管52的最前端的弯曲块52a或者前端硬质部22上。即,操作线56插通插入部12的弯曲部24和蛇管26的内部。
此外,各操作线56被包覆线圈58包覆着。这些包覆线圈58的前端利用粘接或钎接(钎接或焊接)等被固定在后述的第1连接头70的内周面上。这些包覆线圈58一直配设到蛇管26的基端侧。这些包覆线圈58的基端也可以固定到后述的第2连接头100上,也可以是所谓的自由端。
蛇管26具有螺旋管62、配设在该螺旋管62外侧的编带(网状管)64、和配设在该编带64外侧的外皮66。
螺旋管62通过将例如不锈钢钢材制造的较薄带状板卷成螺旋状而形成为大致圆管状。螺旋管62的带状板的宽度例如为3mm左右。该螺旋管62的前端被切割成相对于螺旋管62的纵向方向的中心轴成大致90度(包含90度)。
如图3所示,编带64是通过对线丝束进行编织后形成大致圆管状而得到的,其中线丝束为例如将不锈钢钢材制造的多个线丝64a捆成束而得到的。外皮66形成为大致圆管状,以使利用例如橡胶材料等的具有挠性的树脂材料来包覆编带64的外侧。
弯曲部24的弯曲管52的基端和蛇管26的前端经由第1连接头(弯曲部用连接头)70进行了连接。
如图2所示,第1连接头70利用例如不锈钢钢材等的金属材料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该第1连接头70的前端部例如形成有对置的一对开口72,该开口72以配设用于连接弯曲管52的最基端侧的弯曲块52a的连接栓(或者连接螺钉)52b的方式贯通该第1连接头70的前端部。在第1连接头70中形成有开口72的部位的基端侧上,形成有朝径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74。而且,该第1连接头70的基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凹部76,该凹部76形成为内径比第1连接头70的前端部的内径大。
第1连接头70的内周面的从其前端到凹部76的前端在一个平面内。第1连接头70的凹部76的内径形成为相对于从第1连接头70的前端到凹部76的前端的内径大。此外,第1连接头70的外周面的从其前端到凸缘部74处的部分的壁厚比从凸缘部74到形成了凹部76的位置的外周面的壁厚薄。而且,第1连接头70的外周面的从凸缘部74到基端在一个平面内。即,沿着第1连接头70的轴向,第1连接头70的壁厚形成为,从凸缘部74到凹部76的前端的位置的壁厚最厚。
从第1连接头70的前端到凸缘部74的壁厚,优选形成考虑了从第1连接头70的外侧配设在一对开口72的连接栓52b的头部的大小。具体来说,优选配置在第1连接头70的开口72的连接栓52b的头部的顶部,相对于凸缘部74的顶部,处于相同或者更低的位置。
第1连接头70的凹部76的内径满足如下条件:当螺旋管62单体置于自然状态(不施加任何外力的状态)时,其内径与螺旋管62的外径相同或比螺旋管62的外径小,以使螺旋管62的外周面与凹部76的内周面紧密接触。螺旋管62的前端相对其轴向被切割成大致90度。因此,螺旋管62的外周面压向第1连接头70的凹部76的内周面,同时螺旋管62的前端抵接到凹部76的前端的级差部分。即,螺旋管62的前端在定位到第1连接头70的凹部76的状态下被嵌合。
如图2A所示,对于第1连接头70和螺旋管62而言,像这样被嵌合的状态下,仅对第1连接头70和螺旋管62重叠的部分(沿着轴向,其幅度可为例如大致1mm左右),从第1连接头70的外侧利用激光以适当的间隔进行点焊,或者,重复进行利用激光的点焊,形成焊接成预定间隔或焊接成连续的周状(弧状)的焊接部。即,焊接部相对于第1连接头70周向或者沿着螺旋管62的螺旋而形成。此时,利用激光的焊接为瞬间加热第1连接头70,因此即使在外皮66的附近进行焊接,也能尽可能地防止热量从第1连接头70传递到外皮66。
而且,在第1连接头70的凸缘部74的基端侧的、第1连接头70的外侧配设有编带64的前端。在编带64的外侧配设有铆接部件80。该铆接部件80利用例如不锈钢钢材等的金属材料,轴向的幅度形成为大致2mm左右。此外,该铆接部件80除了环状之外,还可优选例如C字状等。
铆接部件80以大致抵接到第1连接头70的凸缘部74的状态来定位。即,第1连接头70的凸缘部74发挥铆接部件80的定位部件的功能。在此,铆接部件80的轴向长度可适当地确定,但是优选铆接部件80的基端部的位置与第1连接头70的凹部76的前端外周的位置相同,或比后者更靠近前端侧。因此,如果铆接部件80为上述的大致2mm左右,则第1连接头70的凸缘部74的基端面与凹部76的前端之间的长度可以形成为比2mm稍微大些。铆接部件80被铆接(塑性变形加工)到第1连接头70的外侧时,铆接部件80通过凸缘部74相对于第1连接头70定位,并且在第1连接头70的外侧和铆接部件80的内侧之间夹持并固定编带64。
像这样弯曲部24的弯曲管52和蛇管26分别相对于第1连接头70被固定的状态下,弯曲部24的包覆管54从外侧被包覆。在包覆管54的基端处,从包覆管54的外侧卷绕线84,使得铆接部件80朝着第1连接头70的径向内侧按压。该线84不仅是无空隙地卷绕弯曲部24的包覆管54的基端,而且还卷绕至蛇管26的外皮66的前端。线84上涂布有未图示的粘接剂,实现了弯曲部24的包覆管54的基端、蛇管26的外皮66的前端和第1连接头70之间的水密性。此时,因为铆接部件80配置在包覆管54的内侧,所以能够确保铆接部件80和插入部12的外部之间的绝缘性。在卷绕线84而涂布有粘接剂部分的下层,配设有铆接部件80或第1连接头70,所以这部分(涂布有粘接剂部分的下层)不能被弯曲。因此,防止线84上涂布了粘接剂的粘接部断裂。
然后,使用图2及图4说明在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蛇管26上连接用于连接操作部14的第2连接头(操作部用连接头)100的结构。
如图2及图4所示,第2连接头100具有分别呈大致圆筒状的内管头102和外管头104。这些内管头102和外管头104分别利用例如不锈钢钢材等金属材料来形成。
内管头102具有配设在螺旋管62内侧的圆筒部102a、和配设在该圆筒部102a的基端部上的外向凸缘部102b。圆筒部102a和外向凸缘部102b的内径相同且彼此在一个平面内。而且,外向凸缘部102b相对于圆筒部10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因此,在圆筒部102a和外向凸缘部102b之间形成有级差部(突出部)102c。通过该级差部102c,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即蛇管26的基端被定位。
内管头102的外径满足如下条件:当螺旋管62置于自然状态时,其外径比螺旋管62的基端部的内径大,使得在螺旋管62的内周面与内管头102外周面紧密接触。该螺旋管62相对于内管头102,通过利用激光等从螺旋管62的外侧进行点焊来固定。即,如图4所示,形成有焊接部(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因此,在外管头104的后述圆筒部104a被铆接(塑性变形加工)时,防止螺旋管62相对于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纵向方向和螺旋管62的带状板的螺旋方向等移动(移位)。即,维持螺旋管62的间距间隔。因此,能够防止螺旋管62紧固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而产生的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内径变小的情况。
此外,螺旋管62和内管头102的重叠部分能够从螺旋管62和内管头102的外侧目视确认。因此,能够利用激光焊接可靠地固定螺旋管62和内管头102。
外管头104具有配设在蛇管26外侧的圆筒部104a、和配设在该圆筒部104a基部端的内向凸缘部104b。圆筒部104a和内向凸缘部104b的外径相同且彼此在一个平面内。内向凸缘部104b相对于圆筒部104a的外周朝径向内方突出。因此,形成有圆筒部104a和内向凸缘部104b之间的级差部(突出部)104c。内管头102的外向凸缘部102b的外径比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内径小,比内向凸缘部104b的内径大。并且,通过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和内向凸缘部104b之间的级差部104c,内管头102的基端被定位。
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内径具有不仅可配设内管头102还可配设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大小。
在外管头104的内向凸缘部104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圆环状的槽104d。在该槽104d上配设有O环106。而且,在该槽104d的基端侧形成有例如一对螺纹孔108。
如图5所示,配设在蛇管26的基端部上的第2连接头100固定在操作部14的防弯部36的内部。
防弯部36具有外装部112、内装部114、第1连接部件116、第2连接部件118和第3连接部件120。
外装部112配置在防弯部36的最外侧。内装部114配设在外装部112的内侧,并且保持蛇管26的基端部。第1连接部件116与外装部112和内装部114的内侧嵌合。第2连接部件118与第1连接部件116螺合,还与未图示的把持部32a连接。另外,第3连接部件120与第2连接部件118连接,并且在第2连接头100的外管头104的螺纹孔108上配设螺钉122来进行了连接。
然后,对在蛇管26的基端部上安装第2连接头100时的安装方法进行例示。
首先,如图6A所示,切割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此时,将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相对于其轴向切割成大致90度。然后,去除切割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的焊毛刺,整理蛇管26的基端面。
接着,如图6B所示,将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中、螺旋管62的基端部相对于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部引出到基端侧。
如图6C所示,在第2连接头100的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侧配设螺旋管62的内周面,并且使螺旋管62的基端抵接到级差部102c。此时,因为自然状态下的螺旋管62的内周面的直径比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径小,所以螺旋管62的内周面与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周紧密接触。在该状态下,从螺旋管62的外侧照射激光进行焊接。此时,进行焊接成圆弧状或点状。因此,在螺旋管62的基端部固定第2连接头100的内管头102。此时,因为螺旋管62的端部抵住内管头102的级差部(突出部)102c,所以能够相对于连接头100的内管头102在轴向上定位螺旋管62。
如图6D所示,在螺旋管62的基端部固定了第2连接头100的内管头102的状态下,向编带64的内侧压入螺旋管62。然后,使编带64的基端和外皮66的基端抵接到内管头102的凸缘部102b。
如图6E所示,将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配置在内管头102外侧,并且使外管头104的内向凸缘部104b抵接到内管头102的外向凸缘部102b的基端。
如图6F所示,芯体(铆接用夹具)C放入内管头102的内侧。在该状态下,将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朝着内侧铆接(塑性变形加工)。即,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内周面和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周面之间,夹持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部来固定。朝着内侧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时,利用芯体C承受内管头102的内周面,防止内管头102的内径变小。因为螺旋管62的基端部固定在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侧,并且螺旋管62的基端抵住内管头102的级差部102c,所以即使硬性地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使之塑性变形,也能抑制螺旋管62的勒紧。所以,防止在蛇管26的基端部铆接第2连接头100后,不能拔去芯体C的情况。这样,蛇管26和第2连接头100之间的固定得到充分的强度。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可得到下述内容。
在第2连接头100的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侧固定了蛇管26的螺旋管62的状态下,蛇管26的基端部连接到第2连接头100。因此,能够防止在蛇管26的基端部铆接第2连接头100的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时,螺旋管62移动的情况(移位的情况)。如此一来,因为抑制螺旋管62被勒紧,所以在抑制内管头102的变形的状态下,能够强固地将蛇管26夹持(铆接)在与外管头104之间。像这样,防止螺旋管62被勒紧来抑制内管头102的变形,由此,在蛇管26上固定第2连接头100后,能够容易地将芯体C拔去。
在蛇管26的基端固定第2连接头100时,在相对于内管头102固定了螺旋管62的状态下,之后只需在螺旋管62的外侧配置编带64、外皮66和外管头104来铆接外管头104即可,所以不需要粘接剂等的硬化时间,能够简便并以短时间进行将第2连接头100安装至蛇管26的工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将螺旋管62固定到内管头102时使用利用到激光的点焊的情况,但只要是比此更能简略并在短时间内将螺旋管62可靠地固定到内管头102上的方法,就不限于利用激光的点焊,还能使用其它各种方法(根据粘接和其他方式的焊接等的热方法)。
说明了作为用于将蛇管26连接到操作部14的连接头而设置第2连接头100的情况,但还可优选用于连接通用电缆16的挠性管42和连接器44之间的情况、用于连接挠性管42和操作部14之间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为了简略图示和说明,针对在弯曲管52的内侧配设1对操作线56的例子(弯曲部24朝2个方向弯曲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另外,虽未图示,优选在弯曲管52的内侧配设例如2对操作线56的结构。按照这种结构,弯曲部24能向4个方向弯曲。
(第2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7说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针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起相同作用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说明。对此,第3实施方式至第12实施方式也亦如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用于在蛇管26的基端部固定第2连接头100的结构,如图7所示,用于在蛇管26的前端部固定第1连接头70。即,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在蛇管26的前端部固定第1连接头7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将第2连接头100固定到蛇管26的基端部的结构相同。
固定在蛇管26的前端部的第1连接头70具有内管头132和外管头134。
内管头132具有配设在螺旋管62内侧的圆筒部132a、以及配设在该圆筒部132a的前端部的外向凸缘部132b。圆筒部132a和外向凸缘部132b的内径相同且彼此在一个平面内。外向凸缘部132b相对于圆筒部132a的外周面朝径向外方突出。因此,圆筒部132a和外向凸缘部132b之间形成有级差部(突出部)132c。通过圆筒部132a和外向凸缘部132b之间的级差部132c,螺旋管62、编带64以及外皮66的前端,即蛇管26的前端被定位。
内管头132的外径满足如下条件:当螺旋管62置于自然状态时,其外径比螺旋管62的前端部的内径大,使得在螺旋管62的内周面与内管头132的外周面紧密接触。通过从螺旋管62的外侧进行激光焊接,来将该螺旋管62相对于内管头132进行固定。即,形成有焊接部(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参照图4)。因此,防止铆接外管头134时,螺旋管62相对于内管头132移动的情况(移位的情况)。所以,防止螺旋管62被勒紧而内管头132的圆筒部132a的内径变小的情况。
外管头134具有配设在蛇管26外侧的圆筒部134a和配设在该圆筒部134a的前端部的内向凸缘部134b。圆筒部134a和内向凸缘部134b的外径相同,且彼此在一个平面内。并且,内向凸缘部134b相对于圆筒部134a的外周面朝径向内方突出。因此,在圆筒部134a和内向凸缘部134b之间形成有级差部(突出部)134c。
然后,在外管头134的内向凸缘部134b的前端侧形成有开口72,该开口72配设有用于卡合弯曲部24的弯曲管52的连接栓52b。因此,外管头134通过在前端侧的开口72配设连接栓52b来连接弯曲管52。
内管头132的外向凸缘部132b的外径比外管头134的圆筒部134a的内径小,比外管头134的内向凸缘部134b的内径大。并且,通过圆筒部134a和内向凸缘部134b之间的级差部134c,内管头132的前端被定位。
然后,外管头134的圆筒部134a的内径具有不仅可配设内管头132,还可配设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大小。
另外,第2连接头10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可得到下述内容。
如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用于连接蛇管26和操作部14的第2连接头100的结构同样也能够适用于用于连接弯曲部24和蛇管26的第1连接头7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蛇管26的前端部配置用于连接弯曲管52的第1连接头70、并在蛇管26的基端部配置用于连接操作部14的第2连接头100的情况,但还可优选将这样的第1连接头70和第2连接头100的结构作为通用电缆16的挠性管(蛇管)42的端部的连接头的结构来使用。即,也可优选在通用电缆16的挠性管42的端部,设置与用于连接操作部14的第2连接头100相同结构的操作部连接头。
以下,从第3实施方式到第12实施方式中,省略说明,与该实施方式相同,不仅使用用于连接操作部14的第2连接头100,还能够使用用于连接弯曲部24的第1连接头70,以及与通用电缆16相同结构的连接头。当然,优选将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进行适当组合来使用。
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在图1等中图示说明了具有插入部12和通用电缆16的医疗用内窥镜10,但是还可用于产业用的内窥镜(未图示)等的、各种内窥镜的插入部等的具有可挠性的部件(蛇管和挠性管)的端部。
(第3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8说明第3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连接头100的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具有凸部(峰部)142a和凹部(谷部)142b的凹凸部142。朝内侧铆接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时,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内周面的凸部142a嵌入外皮66,所以在蛇管26的基端部固定了第2连接头100时,能得到非常强的固定强度。
此外,作为凹凸部142的一例,优选形成有雌螺钉的方式。而且,如果在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内侧形成有凸部142a,则允许粗糙的梨皮加工等各种形状。
(第4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9说明第4实施方式。
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和外向凸缘部102b的内径为蛇管26的最小径,即,形成为与螺旋管62的最小径相同或者比其大。如此一来,由于螺旋管62的弹性力,螺旋管62的内周面与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因此,利用焊接在内管头102上固定螺旋管62时,能够稳定地进行焊接。即,能够容易形成焊接部(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
而且,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和外向凸缘部102b的内径为蛇管26的最小径,即,形成为与螺旋管62的最小径相同或者比其大。因此,在蛇管26上铆接第2连接头100时,配设芯体(未图示),由此,如图9所示,能够解决相对于蛇管26的内径,第2连接头100的内径局部变小的不妥情况。即,如图9所示,使第2连接头100的内管头102的内径与蛇管26的螺旋管62的最小内径相同或者比其大,由此,能够防止发生下述不便情况,即很难将未图示的照明光学系统或观察光学系统等各种内置物插入内部等情况。
(第5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10说明第5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利用例如研磨和去除加工等,使蛇管26的外皮66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形成薄壁。一般来说,外皮66与例如螺旋管62或编带64等的其他部件相比,尺寸(厚度)的偏差大,但是利用研磨等能够解决外皮66的尺寸的偏差。而且,像这样通过抑制外皮66的外径尺寸的偏差,能够解决第2连接头100相对于蛇管26的基端部的连接强度的偏差。这样一来,能够使在蛇管26上固定第2连接头100的品质大致恒定。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1说明第6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被铆接的部分的外皮66被去除。因此,从蛇管26的基端部的外侧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时,针对与螺旋管62或编带64等其他部件相比,尺寸(厚度)的偏差大的外皮66,不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所以能将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位置的尺寸的偏差变小。即,能够使在蛇管26上固定第2连接头100的品质大致恒定。
另外,为了防止编带64的基端偏移,优选外皮66的基端有富余。
(第7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12说明第7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12所示,针对图11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外皮66的一部分也被铆接到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因此,能够确保第2连接头100的外管头104和外皮66之间的气密性。
(第8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13说明第8实施方式。
螺旋管62是有弹性的部件。因此,螺旋管62的带状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隔(间距)可通过给与负荷而容易改变。如图13所示,在此,螺旋管62的基端抵在内管头102的级差部102c的状态下,螺旋管62的基端部的带状板的端部被抵住。然后,通过激光方式向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焊接靠近蛇管26的前端部的一侧,由此内管头102和蛇管26被固定。
因此,在抵住内管头102的级差部102c的螺旋管62的基端、与激光焊接到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上的焊接部W之间,防止螺旋管62移动。因此,利用例如一个焊接部W,在焊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时,能够防止螺旋管62被勒紧。
(第9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14至图15C说明第9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螺旋管62是有弹性的部件。如图14所示,螺旋管62的基端部被形成为其带状板的端部彼此处于被抵住的状态。而且,螺旋管62的基端部的螺旋管62的带状板的端部彼此被抵住的部分中的多个部位利用激光焊接进行了连接。通过激光焊接后的焊接部W,能够防止螺旋管62的相邻带状板移动(移位)的情况。并且,螺旋管62的基端部抵在外管头104的级差部104c上。像这样螺旋管62的端部抵在外管头104的级差部(突出部)104c上,所以能够相对于第2连接头100的外管头104,在轴向上定位螺旋管62。
此时,即使不在内管头102上固定螺旋管62,即,即使不配设内管头102,也能够防止在外管头104的级差部104c上的、螺旋管62的轴向移动(移位),并且能够利用焊接部W来防止螺旋管62的勒紧,所以利用螺旋管62能承受因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而产生的变形。即,该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头100不需要内管头102。
另外,虽然图14至图15C中按每个适当的间隔配设有焊接部W,但是还优选焊接部连续的方式(焊接部形成为周状的方式)。
在此,例示出在蛇管26的基端部安装第2连接头100时的安装方法。
首先,如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6A所示的那样,切割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此时,将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相对于其轴向切割成大致90度。去除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的基端的焊毛刺,整理蛇管26的基端面。
然后如图6B所示,将螺旋管62、编带64和外皮66中的螺旋管62相对于编带64和外皮66向基端侧引出。
如图15A所示,将焊接用芯体CR放入螺旋管62的基端部的内侧,抵住螺旋管62的基端部的带状板的端部彼此,使带状板处于密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利用激光焊接来焊接螺旋管62的基端部的带状板的端部彼此。从螺旋管62的基端部的内侧将焊接用芯体CR拔去。
如图15B所示,将螺旋管62压入编带64和外皮66的内侧,并在蛇管26的基端部配设外管头104。
如图15C所示,将铆接用芯体C放入螺旋管62的基端部侧,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
(第10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16说明第10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在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螺旋管62的带状板的幅度一致的槽部146。因此,在螺旋管62的基端部放入到该槽部146而与其嵌合、且螺旋管62的基端抵住内管头102的级差部102c的状态下,螺旋管62不移动(移位)。即,即使从蛇管26的外侧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仍能防止螺旋管62被勒紧。并且,由于编带64和外皮66之间的摩擦,能够防止螺旋管62在其带状板的螺旋方向上移动的情况。如此一来,不进行激光焊接等麻烦的作业,能够在蛇管26的基端部固定第2连接头100。
(第11实施方式)
然后使用图17来说明第11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0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17所示,该实施方式为第10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16所示的槽部146的深度比螺旋管62的带状板的板厚度大的例子。按照这样的结构,在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最外周面挡住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的铆接。因此,针对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防止直接对螺旋管62产生的影响,所以很难发生螺旋管62的勒紧现象,能够进行有力的铆接。因此在蛇管26和第2连接头100之间,能得到非常强的固定强度。
(第12实施例)
然后,使用图18说明第12实施例。
如图18所示,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和外向凸缘部102b的内周面形成为比其基端侧内径大的锥状。铆接用芯体C也与该锥形角度一致地形成。
因此,拔去(去除)芯体C时,内管头102的圆筒部102a和外向凸缘部102b的内周面发挥拔模斜度的作用,所以能够轻易地拔去芯体C。然后,像这样,因为能够容易地拔去芯体C,所以能够有力地铆接外管头104的圆筒部104a。因此在蛇管26和第2连接头100之间,能得到非常强的固定强度。
其它的优点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因此本发明在其广义上不限于这里示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方式。从而,可以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总体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10)包括:
挠性管(26),其具有将薄的带状板卷成螺旋状的螺旋管(62)、包覆上述螺旋管外侧的网状管(64)、和包覆在上述网状管外侧的外皮(66);
连接头(100,70),其通过塑性变形加工来被固定在上述挠性管的端部;以及
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其当在上述挠性管的端部固定上述连接头时,利用上述挠性管的固定有上述连接头的端部,防止上述螺旋管的上述带状板的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在上述挠性管(26)的固定有上述连接头(100,70)的端部,使在上述螺旋管(62)的轴向上相邻的带状板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并且使上述螺旋管的端部抵住上述连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头(100,70)具有配设在上述挠性管(26)的端部内侧的内管头(102,132),
上述内管头具有突出部(102c,132c),该突出部(102c,132c)抵住使得在上述螺旋管(62)的轴向上相邻的带状板的端部彼此按照紧密接触状态固定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头(100)具有配设在上述挠性管(26)的端部外侧的外管头(104,134);
上述外管头具有突出部(104c,134c),该突出部(104c,134c)抵住使得在上述螺旋管(62)的轴向上相邻的带状板的端部彼此按照紧密接触状态固定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头(100,70)具有配设在上述挠性管(26)的端部内侧的内管头(102,132)、和配设在上述挠性管的端部外侧的外管头(104,134),
上述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通过在上述内管头的外侧固定上述螺旋管(62)来防止上述螺旋管的移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在上述内管头(102,132)上具有抵住上述螺旋管(62)的端部的突出部(102c,132c)。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旋管移位防止部(W)在上述内管头(102)的外周具有槽部(146),该槽部(146)嵌合有上述螺旋管(62)的带状板。
8.一种在内窥镜用挠性管(26)的端部安装连接头(100)的方法,该内窥镜用挠性管(26)具有将弹性状的薄的带状板隔开间隔卷成螺旋状的螺旋管(62)、包覆上述螺旋管的外侧的网状管(64)、和包覆在上述网状管的外侧的外皮(66),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执行如下处理的步骤:
防止上述螺旋管的上述带状板相对于上述螺旋管的端部的预定区域的移位;
在上述预定区域外侧夹住上述网状管和上述外皮来包覆上述连接头;
在上述螺旋管的预定区域的内侧配置芯体(C);
从包含上述螺旋管的预定区域的蛇管的外侧,使上述连接头塑性变形来进行固定;以及
通过防止上述螺旋管的上述带状板的移位,从上述螺旋管的预定区域的内侧平滑地去除上述芯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在内窥镜用挠性管(26)的端部安装连接头(10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防止上述螺旋管(62)的上述带状板的移位的步骤包括执行如下处理的步骤:在上述螺旋管的端部的内侧配设内管头(102),使上述螺旋管和上述内管头一体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在内窥镜用挠性管(26)的端部安装连接头(10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防止上述螺旋管(62)的上述带状板的移位的步骤包括执行如下处理的步骤:以在上述螺旋管的轴向上紧密接触的状态来固定上述螺旋管的带状板的端部彼此。
CN2008101731013A 2007-12-26 2008-10-28 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Active CN1014678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5326 2007-12-26
JP2007335326A JP5085309B2 (ja) 2007-12-26 2007-12-26 内視鏡
JP2007335326 2007-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7865A true CN101467865A (zh) 2009-07-01
CN101467865B CN101467865B (zh) 2012-11-14

Family

ID=40374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31013A Active CN101467865B (zh) 2007-12-26 2008-10-28 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17684B2 (zh)
EP (1) EP2074926B1 (zh)
JP (1) JP5085309B2 (zh)
KR (1) KR20090071357A (zh)
CN (1) CN101467865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5944A (zh) * 2012-09-18 2012-12-26 深圳市开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插入软管与弯曲部的连接结构、内窥镜及其加工方法
CN103385678A (zh) * 2013-07-29 2013-11-13 平湖市申莘五金塑料厂 支气管镜插入管
CN103748500A (zh) * 2011-11-04 2014-04-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挠性管部和具有该挠性管部的内窥镜
CN104000548A (zh) * 2013-02-22 2014-08-27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用于三维尺寸测量的双目光电式内窥镜及内窥系统
CN104023617A (zh) * 2012-05-11 2014-09-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和内窥镜
CN106061352A (zh) * 2014-03-25 2016-10-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6163362A (zh) * 2014-03-25 2016-11-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8139001A (zh) * 2015-10-05 2018-06-0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连接构造、挠性管以及连接方法
CN112312820A (zh) * 2018-07-06 2021-02-0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2838B2 (ja) * 2009-08-18 2013-10-23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可撓管
JP5479877B2 (ja) * 2009-12-18 2014-04-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管状部材受け機構
EP2505116B1 (en) * 2010-01-25 2014-02-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lectronic endoscope
DE102010002334A1 (de) * 2010-02-25 2011-08-25 Henke-Sass, Wolf GmbH, 78532 Endoskop
JP5980475B2 (ja) * 2010-11-17 2016-08-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レーザ溶接方法、及び、内視鏡用レーザ溶接部材
JP5427824B2 (ja) * 2011-04-14 2014-02-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2012231886A (ja) * 2011-04-28 2012-11-29 Olympus Corp 内視鏡の可撓管部と、この可撓管部を有する内視鏡
US9044237B2 (en) * 2012-04-16 2015-06-02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ecurement structure for joining medical device parts
WO2015047606A1 (en) 2013-09-30 2015-04-02 Apple Inc. Keycaps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CN105792726B (zh) * 2013-12-06 2018-04-2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JP2015119839A (ja) * 2013-12-24 2015-07-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113089B2 (ja) * 2014-01-21 2017-04-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可撓管部
WO2017022274A1 (ja) * 2015-08-04 2017-02-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可撓管
DE102016201905A1 (de) * 2016-02-09 2017-08-10 Olympus Winter & Ibe Gmbh Chirurgisches Instru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chirurgischen Instruments
EP4138628A1 (en) 2020-04-24 2023-03-01 Ambu A/S An endoscope and a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 endoscope
CN115460963A (zh) 2020-04-24 2022-12-09 安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窥镜的手柄
WO2023017583A1 (ja) * 2021-08-11 2023-02-16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部品の接続構造及び内視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8251A (en) * 1972-10-25 1976-04-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Flexible tube endoscope
US4329980A (en) * 1979-03-06 1982-05-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Flexible sheath for an endoscope
JPS5644701U (zh) * 1979-09-17 1981-04-22
JPS6314807Y2 (zh) * 1980-02-09 1988-04-26
JPS57171311A (en) * 1981-04-15 1982-10-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outhpiece sticking method for tube member of endoscope
JPS6315210A (ja) * 1986-07-07 1988-01-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工業用内視鏡
JPS63122419A (ja) * 1986-11-11 1988-05-26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H0640173B2 (ja) * 1987-02-05 1994-05-2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H0651018B2 (ja) * 1989-05-02 1994-07-06 株式会社東芝 内視鏡
JPH0328815A (ja) * 1990-05-16 1991-02-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工業用内視鏡
US5275152A (en) * 1992-07-27 1994-01-04 Welch Allyn, Inc. Insertion tube terminator
US5465710A (en) * 1993-05-12 1995-11-14 Machida Endoscope Co., Ltd. Endoscope
JP3498426B2 (ja) * 1995-05-16 2004-02-16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可撓管
US6083152A (en) * 1999-01-11 2000-07-04 Welch Allyn, Inc. Endoscopic insertion tube
JP2001212077A (ja) * 2000-02-01 2001-08-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01212007A (ja) 2000-02-04 2001-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ホットプレート
US6485411B1 (en) * 2000-04-12 2002-11-26 Circon Corporation Endoscope shaft with superelastic alloy spiral frame and braid
JP3965108B2 (ja) * 2002-11-29 2007-08-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可撓管
JP2004329857A (ja) * 2003-03-13 2004-11-25 Olympus Corp 内視鏡用可撓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26498B2 (ja) * 2006-03-07 2010-08-1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8500A (zh) * 2011-11-04 2014-04-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挠性管部和具有该挠性管部的内窥镜
CN103748500B (zh) * 2011-11-04 2016-05-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挠性管部和具有该挠性管部的内窥镜
US9820633B2 (en) 2011-11-04 2017-11-21 Olympus Corporation Flexible tubular portion of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having this flexible tubular portion
CN104023617A (zh) * 2012-05-11 2014-09-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和内窥镜
CN104023617B (zh) * 2012-05-11 2016-05-1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和内窥镜
CN102835944B (zh) * 2012-09-18 2014-03-19 深圳市开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插入软管与弯曲部的连接结构、内窥镜及其加工方法
CN102835944A (zh) * 2012-09-18 2012-12-26 深圳市开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插入软管与弯曲部的连接结构、内窥镜及其加工方法
CN104000548B (zh) * 2013-02-22 2017-08-04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用于三维尺寸测量的双目光电式内窥镜及内窥系统
CN104000548A (zh) * 2013-02-22 2014-08-27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用于三维尺寸测量的双目光电式内窥镜及内窥系统
CN103385678A (zh) * 2013-07-29 2013-11-13 平湖市申莘五金塑料厂 支气管镜插入管
CN106061352A (zh) * 2014-03-25 2016-10-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6163362A (zh) * 2014-03-25 2016-11-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6061352B (zh) * 2014-03-25 2018-04-1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US10185139B2 (en) 2014-03-25 2019-01-22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CN108139001A (zh) * 2015-10-05 2018-06-0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连接构造、挠性管以及连接方法
CN112312820A (zh) * 2018-07-06 2021-02-0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74926A2 (en) 2009-07-01
EP2074926B1 (en) 2016-05-25
CN101467865B (zh) 2012-11-14
US20090171158A1 (en) 2009-07-02
EP2074926A3 (en) 2013-01-09
JP2009153714A (ja) 2009-07-16
KR20090071357A (ko) 2009-07-01
JP5085309B2 (ja) 2012-11-28
US8317684B2 (en) 2012-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7865B (zh) 内窥镜及在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端部安装连接头的方法
CN101470261B (zh) 内窥镜
EP2564756B1 (en) Endoscope
US4911206A (en) Supported flexible thin-walled tube structure
US20200179658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guide wire having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US20240032964A1 (en) Flexible torque cable for delivery of medical devices
JP5719091B1 (ja) 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フレキシブルホース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JP4644775B2 (ja) 医療用ブラシ
CN103201066A (zh) 内窥镜用激光焊接方法及内窥镜用激光焊接构件
JP2008275128A (ja) 牽引具
JP4725787B2 (ja) 内視鏡用部材の連結構造
KR20170088561A (ko) 엘보우 배관 제조장치
CN217659802U (zh) 一种弯曲鞘管及导引鞘
WO2024088028A1 (zh) 医用支架以及输送系统
JP2007296189A (ja) 内視鏡挿入部
JP2002188762A (ja) ガス導管
JP5145108B2 (ja) 内視鏡の挿入部
WO2021111592A1 (ja) 医療用ガイドシースの湾曲管ユニット
RU2190149C1 (ru) Способ внутренней противокоррозионной защиты зоны свар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тру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выполнения
CN111198046A (zh) 基于双金属片的弹性安装支架及利用这一支架的热电偶
JP3755861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ブル
JP2007232123A (ja) 牽引治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サーション工法
JPH0455436Y2 (zh)
JPH0340606B2 (zh)
KR20090059805A (ko) 관의 굽힘 가공을 위한 벤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