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4696A -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4696A
CN101264696A CNA2008100858229A CN200810085822A CN101264696A CN 101264696 A CN101264696 A CN 101264696A CN A2008100858229 A CNA2008100858229 A CN A2008100858229A CN 200810085822 A CN200810085822 A CN 200810085822A CN 101264696 A CN101264696 A CN 101264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image
light
image mounting
moun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58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4696B (zh
Inventor
富田泰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64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4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4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46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4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4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anning and modulation of light
    • B41J2/471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anning and modulation of light using dot sequential main scanning by means of a light deflector, e.g. a rotating polygonal mirror
    • B41J2/473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anning and modulation of light using dot sequential main scanning by means of a light deflector, e.g. a rotating polygonal mirror using multiple light beams, wavelengths or colou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5Details of the optical system between the polygonal mirror and the image pla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7Adaptive control of the scanning light beam, e.g. using the feedback from one or more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mirrors
    • H04N1/1135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mirrors for the main-scan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2Image hardcopy reproduc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2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 H04N2201/02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2201/0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deleted
    • H04N2201/03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deleted deleted
    • H04N2201/03104Integral pick-up heads, i.e. self-contained heads whose basic elements are a light source, a lens and a photodetector supported by a single-piece frame
    • H04N2201/03108Components of integral he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55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a scanning element or carriage, e.g. of a polygonal mirror, of a drive mo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56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the sheet, the sheet support or the photoconductive su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根据所述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即使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与扫描线的速度的比率K发生变化,也可抑制扫描线的倾斜。所述装置相应于作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表面进行扫描的光束的扫描速度Vimg与感光体鼓的线速度(处理线速度)V的比率K,对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由此,可抑制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不同时的扫描线的倾斜。

Description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数码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的写入系统的光扫描装置和装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将潜像写入像载置体(例如感光体)上的光扫描装置。作为该光扫描装置,可以列举如下装置结构:利用旋转偏转器使来自光源的光束偏转并对成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进行曝光扫描(例如专利文献1~3)。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打印处理是利用光扫描装置将潜像形成在像载置体上,利用显影手段将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像,使调色剂像转印、定影在转印纸等记录材料上,然后排出至装置外。
近年来,用户要求能对应宽度宽的纸种,希望不仅是普通纸而且对于明信片、剥离纸、描图纸之类的薄纸等也能对应的图像形成装置。
通常,在对厚度大的厚纸进行定影时,因与普通纸相比需要更多的热量,因此,采取降低处理线速度(感光体速度等)、通过使打印速度下降来提升每单位时间的热量以确保定影性的方法。为此,与普通纸相比,厚纸的打印速度下降。
另外,为与近年来彩色化需要相对应,例如已知一种通过使黑(K)、品红(M)、青(C)、黄(Y)这四色调色剂叠合形成彩色(full-color)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场合,与单黑色场合相比,为使四色调色剂叠合需要更多的定影热量,彩色图像形成时采取与单黑色时相比降低打印速度进行输出的方式。
如此,随着用户的各种要求,通常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许多处理线速度,根据各模式(纸种、黑白、彩色的切换)而使线速度可变。
这里,说明光扫描装置对感光体线速度的作用。
在将感光体线速度设为V(mm/s),旋转偏转器的反射面的数量设为M,照射到感光体表面上的光束条数设为N,像素密度设为ρ(dpi)(点/英寸)时,光扫描装置中的旋转偏转器的转速Rm(rpm)由Rm=(60×ρ×V)/25.4×M×N)给出。
从上式可知,通常感光体的线速度V越大,旋转偏转器的转速Rm也越大,相反,感光体的线速度V越小,旋转偏转器的转速Rm也越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879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3307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16302号公报
作为旋转偏转器所采用的电动机,一般使用DC无刷电动机。这种电动机,通过向电动机的输入时钟脉冲的最佳范围或轴承类别或结构,能在某种程度上设定最佳转速范围。
但是,在进行厚纸打印或彩色图像输出时等,当降低感光体线速度形成图像时,存在着以比本来最佳转速区域大幅度低的转速使旋转偏转器的电动机动作场合。这样,当以比本来最佳转速区域大幅度降低的转速使电动机动作场合,旋转偏转器的低频跳动或旋转不均等恶化,其结果,导致晃动图像等的图像不良。
因此,本申请人在日本专利申请JP2006-123526号提出了如下光扫描装置。该光扫描装置可在感光体表面对许多光束同时进行扫描,感光体线速度V在规定值以下场合,减少同时照射在感光体表面上的光束条数N。通过减少光束条数N,如从上述数式得知,与不减少光束条数N场合相比,可抑制感光体线速度V减少时旋转偏转器转速Rm的减少。由此,可抑制厚纸打印或彩色图像输出时等降低感光体线速度V而形成图像时的旋转偏转器转速Rm的减少。其结果,可使在感光体线速度V降低而形成图像时的旋转偏转器的电动机在最佳的转速区域内工作,抑制旋转偏转器的低频跳动或旋转不均等。
扫描线的扫描速度Vimg与旋转偏转器的转速Rm成正比关系,以如同旋转偏转器转速Rm减少的比例减少。来自光源的光束在感光体上进行曝光扫描时,感光体也以线速度V进行旋转。因此,根据扫描线的速度Vimg与处理线速度V的关系,扫描线相对理想扫描线倾斜。具体地说,当将感光体上的扫描线所扫描的宽度设为L时,扫描线在感光体上进行扫描的时间t可用(L/Vimg)表示。由此,副扫描线方向相对于扫描线终端的理想扫描线的偏移量α可表示为:α=t×V=(V/Vimg)×L。在对普通纸进行印刷时,扫描线调整成相对于基准扫描线不倾斜。由此,在处理线速度V的减少比例与扫描速度Vimg的减少比例相同场合,由于偏移量α是相同数值,故扫描线不会向副扫描线方向倾斜。
但是,如日本JP2006-123526号公报所述光扫描装置那样,与处理线速度V的减少比例相比,若抑制旋转偏转器转速Rm的减少比例,则与旋转偏转器转速Rm成正比关系的扫描线的扫描速度Vimg与处理线速度V的减少比例相比,也被抑制。于是,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线的速度Vimg的比率K(k=V/Vimg)就不同,对感光体进行曝光扫描的扫描线发生倾斜,输出图像倾斜。
这样,当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线的速度Ving的比率K(k=V/Vimg)发生变化时,存在着在感光体上进行曝光扫描的扫描线发生倾斜、输出图像发生倾斜的问题。
另外,例如在长时期使用等情况下,即使将旋转偏转器控制成设定转速,也有以不同于设定转速的转速进行旋转、或处理线速度V成为不同于设定线速度的场合。在该场合,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线的速度Vimg的比率K(k=V/Vimg)也发生变化,其结果,存在着扫描线发生倾斜、输出图像倾斜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潜像载置体线速度与扫描线的速度的比率发生变化也能抑制扫描线倾斜的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光扫描装置,用于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旋转偏转器,使得从光束发射手段射出的光相对潜像载置体表面沿主扫描方向偏转扫描;
控制手段,使得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及/或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变更,以使从所述光束发射手段射出的光束对潜像载置体表面扫描时的扫描速度与潜像载置体线速度的比率变化,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扫描装置设有倾斜调整手段,用于调整扫描线相对所述潜像载置体上基准扫描线的倾斜程度;
所述控制手段根据所述光束的扫描速度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的比率,控制所述倾斜调整手段,使得所述扫描线相对基准扫描线不倾斜。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根据用于调整由所述光束扫描速度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线速度的比率计算的扫描线倾斜必要的倾斜调整量,控制上述倾斜调整手段。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调整手段设有步进电动机,根据所述倾斜调整量控制该步进电动机的旋转角度,使得配置在从旋转偏转器至潜像载置体表面的光束光路上的光学元件相对光束的姿势变化。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是扫描透镜,所述扫描透镜可旋转地支承在相对扫描平面垂直的平面上。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光束发射手段及多个对应的倾斜调整手段;
所述旋转偏转器使得从这些光束发射手段发出的光束分别各自偏转,对各自不同的潜像载置体表面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手段可分别独立地对各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调整倾斜。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5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该光扫描装置对至少一个潜像载置体照射的光,沿着与照射到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光的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单元将与照射到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光的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的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调整方向,调整为与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调整方向相反的方向。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光束发射手段及多个对应的倾斜调整手段;
所述旋转偏转器使得从这些光束发射手段发出的光束分别各自偏转,对各自不同的潜像载置体表面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单元以所定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为基准,对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7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该光扫描装置对至少一个潜像载置体照射的光沿着与基准扫描线的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手段根据所述扫描速度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的比率,仅对沿与基准扫描线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的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光扫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变更相对应,变更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或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与所述光束发射手段的光束发射条数;
所述潜像载置体的最大处理线速度设为Vmax,线速度为Vmax时的所述光束发射手段的光束发射条数设为Ndef,此时的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设为Rdef场合,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从Vmax减速到V(Vmax>V)场合,所述控制手段进行控制,若V/Vmax大于所定值,则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减速为Rm=Rdef×(V/Vmax),若V/Vmax等于或小于所定值,则使所述光源的光束点灯数减少为Ndef/m(m是自然数),同时,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减速为Rm=Rdef×(V/Vmax)×m。
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潜像载置体,将潜像写入潜像载置体表面的光写入手段,对形成在潜像载置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手段,将通过显影在潜像载置体上得到的可视像分别转印到转印体上的转印手段,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光写入手段,使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
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个潜像载置体,将形成在各潜像载置体上的潜像分别各自显影的多个显影手段,将通过显影在各感光体上得到的可视像分别叠合在转印体上进行转印的转印手段。
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或1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控制手段对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进行切换;
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切换后至潜像形成在所述潜像载置体上期间,所述倾斜调整手段对所述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技术方案1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偏转器以潜像形成在所述潜像载置体上时的转速进行旋转前的期间,所述倾斜调整手段对所述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技术方案1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3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设有标记检测手段,使得所述潜像载置体以基准线速度进行旋转,对形成在所述潜像载置体或转印体上的调色剂标记进行检测;
所述倾斜调整手段根据由所述标记检测手段检测出的标记位置信息,对所述潜像载置体的各线速度的所述倾斜调整量进行运算。
根据技术方案1至14的发明,根据从光源射出的光在潜像载置体表面的扫描速度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线速度的比率,调整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倾斜。由此,即使潜像载置体线速度与扫描线的速度的比率发生变化,也可抑制扫描线发生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可适用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线速度切换时的控制流程的流程方框图。
图3是表示用于将入射到同步检测单元的入射光量保持成一定的控制概念的曲线图。
图4是因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变化发生的扫描线倾斜说明图。
图5是表示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结构的概略仰视图。
图6是表示该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对使用该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场合的、因扫描速度Vimg与处理线速度V的比率K变化发生的各色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倾斜说明图。
图8(a)及(b)表示在该扫描装置上装有的扫描透镜单元立体图。
图9是表示线速度切换时倾斜调整的控制流程一例的流程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电气电路一部分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成像部附近的结构图。
图1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光扫描装置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一例,即彩色打印机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13是与光学传感器单元一起表示该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带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2-成像单元
3-感光体鼓(像载置体)
20-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
50-光扫描装置
57-多面镜(旋转偏转器)
58-fθ透镜
59-环形透镜
60-反射镜
51、52-第1及第2半导体激光器(光源)
55-合成棱镜
61-同步检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实施形态,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以下实施例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图1是表示可适用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一例的立体图。该图所示光扫描装置50是多光束方式,具有作为光源的第1及第2半导体激光器51、52,该第1及第2半导体激光器51、52构成为光束发射单元的多光束光源单元。从半导体激光器51、52射出的多光束分别由准直透镜53、54变成平行光束,通过合成棱镜55合成,由筒式透镜56向副扫描方向SSD集光。接着,由作为旋转偏转器的多面镜57反射的光束通过fθ透镜58及环形透镜59使主扫描方向MSD的点间距均等化。进行这种处理后的多光束由反射镜60反射,对感光体鼓3进行扫描。由此写入打印数据。
另外,在图像区域外配置同步检测传感器61,当该同步检测传感器61检测出来自第1半导体激光器51的激光束的照射时,该检测时间成为主扫描第1线的写入开始位置基准。当该同步检测传感器61检测出来自第2半导体激光器52的激光束的照射时,该检测时间成为主扫描第2线的写入开始位置基准。对主扫描的每一条扫描线作如此操作,合成主扫描图像位置。
具有这种光扫描装置作为光写入单元的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感光体鼓的线速度(下面称为处理线速度)具有许多线速度。这里,作为处理线速度,作成具有77(mm/s)、115(mm/s)、154(mm/s)、205(mm/s)和230(mm/s)各线速度的结构,各线速度的对应模式如下。
样态a:77(mm/s)……厚纸1(纸张重量至253g/m2)
样态b:115(mm/s)……厚纸2(纸张重量至169g/m2)
样态c:154(mm/s)……普通纸、彩色的低速模式
样态d:205(mm/s)……普通纸、彩色的高速模式
样态e:230(mm/s)……普通纸、仅黑色(K)的高速模式
这里,光扫描装置若是光源数为N=2的多光束光扫描装置,则与所述各线速度对应的旋转偏转器的转速Rm如下表1所示。
表1
最大处理线速度
Vmax=230(mm/s)
  样态a   样态b   样态c   样态d   样态e
  线速度V(mm/s)   77   115   154   205   230
  `光束数N   2   2   2   2   2
  多面镜面数M   6   6   6   6   6
  像素密度ρ   600   600   600   600   600
  转速Rm(rpm)   9094.5   13582.7   18189.0   24212.6   27165.4
※光束数N=2                               ↑
※多面镜转速Rm=9094.5~27165.4(rpm)        默认值(def)
最大处理线速度Vmax是230(mm/s)(样态为e场合),此时光束数Ndef=2(条),旋转偏转器的转速是Rdef=27165.4(mm/s)。def是默认值(default value)。
假若光源数为N=2且固定,则在所述处理线速度范围内,如表1所示,旋转偏转器所获得的转速范围为9094.5~27165.4(mm/s),最小转速~最大转速有约三倍程度的转速差。在设定这样的转速范围场合,尤其在低速旋转时,低频跳动或旋转不均等就恶化,其结果,导致晃动图像等的图像不良。
旋转偏转器所使用(用于对多面镜57进行驱动)的直流无刷电动机(下面称为多面镜电动机)一般在最低转速的1.5倍前后(例如在对旋转多面镜进行支承的轴承种类是油动力压力轴承型场合,转速范围是20000rpm~30000rpm或25000rpm~37500rpm)使用是适当的,若超过它的范围进行使用,则有可能不能充分发挥多面镜电动机的特性。
此外,若需要取得较宽的转速范围,则需要与其对应的轴承结构、电路常数的最佳化等,结果,可能引起旋转偏转器自身零件成本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将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最大处理线速度设为Vmax、线速度Vmax时的光源的光束数设为Ndef、此时的旋转偏转器的转速设为Rdef场合(def是默认值),当将处理线速度从Vmax减速到V(但Vmax>V)时,若V/Vmax>0.75(相对于最大处理线速度大于75%),则只将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减速到Rm=Rdef×(V/Vmax)。另一方面,若是V/Vmax≤0.75(相对最大处理线速度为等于或小于75%),则使光源数减少成Ndef/m(m为自然数),同时旋转偏转器的转速设为Rm=Rdef×(V/Vmax)×m。
即,当对于最大处理线速度以75%以上的线速度下降时,只要根据线速度比降低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即可,在线速度下降到75%以下场合,减少光源数,并将旋转偏转器的转速设定成Rm=Rdef×(V/Vmax)×m。
通常,旋转偏转器所使用的直流无刷电动机,只要是最佳转速的75%转速,就可充分稳定地动作,这里,作为旋转偏转器的转速或实施减少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和光源数的控制的阈值,使用最大处理线速度的75%。但是,其并不限于75%,可根据所使用的多面镜电动机的性能等进行适当设定。
现参照表2来说明对本实施例的光扫描装置进行控制的具体的设定例子。
表2
最大处理线速度
Vmax=230(mm/s)
  样态a   样态b   样态c   样态d   样态e
  线速度V(mm/s)   77   115   154   205   230
  相对Vmax的比率   0.3   0.5   0.7   0.9   -
  光束数N   1   1   1   2   2
  多面镜面数M   6   6   6   6   6
  像素密度ρ   600   600   600   600   600
  转速Rm(rpm)   18189.0   27165.4   36378.0   24212.6   27165.4
  V/N   77.0   115.0   154.0   102.5   115.0
※样态a-样态c使得光束数N从2→1
※相对Vmax的比率:V/Vmax
※多面镜转速Rm=18189.0~36378.0(rpm)
如上所述,最大处理线速度是Vmax=230(mm/s),且此时的光源的光束数为N=2(样态e=默认值)。并且在样态d场合,由于V/Vmax>0.75,故光束数保持原样,仅仅与线速度比相对应,减少多面镜57的转速(27165.4→24212.6)。另一方面,对于样态a、b、c,将光束数减少到一半,N=2→1,且多面镜57的转速设定为Rm=Rdef×(V/Vmax)×2。各样态的转速分别是18189.0、27165.4、363778.0。
由此,旋转偏转器获取的转速范围为18189.0~36378.0(rpm),最小转速~最大转速可控制在约2倍左右的转速。因此,可将多面镜57的转速范围设定得狭窄,可在更良好的状态下使用多面镜电动机的特性。
然而,在旋转偏转器进行转速切换时,在Rm>Rdef场合,较好的是,满足Rm/Rdef<1.5。即,在相对基本线速度时(默认值)使多面镜57的转速增加的场合,将其比率抑制在1.5倍以下。
在表2所示设定例中,最大转速是Rmax=36378.0(rpm),基本线速度时的转速是Rdef=27165.4(rpm),其比率是Rmax/Rdef≈1.3,在1.5倍以下。增加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可引起装置内部的温度上升或噪声、振动增大,但通过抑制转速增加在1.5倍以下,即可将这些影响限制在最小限度。同时,可将转速范围设定得狭窄,可在更良好的状态下使用多面镜电动机的特性。
在暂设为Rmax/Rdef>1.5的场合,如前所述,可以仅仅与线速度比相对应,使得转速减少。即,可以任意增减光源光束数,选择转速,以满足Rmax/Rdef<1.5。
另外,在表2所示设定例中,多面镜57的转速范围是18189.0~36378.0(rpm),与表1的例子相比,其转速范围变狭,但是还有约2倍左右的转速幅度。
于是,在V/Vmax<0.5,即线速度小于最大处理线速度的50%时,将至少副扫描方向的像素密度设为双倍密度进行曝光扫描是较佳的。
此外,在V/Vmax<0.5,即线速度小于最大处理线速度的50%时,也可对于旋转偏转器的多个反射面隔一面地进行曝光扫描。
参照表3说明双倍密度扫描或进行隔面扫描场合的具体设定例。
表3
  样态a′   样态a″
 线速度V(rpm)   77   77
 光束数N   1   1
 多面镜面数M   6   3
 像素密度ρ(dpi)   1200   600
 转速Rm(rpm)   36378.0   36378.0
 V/N   77.0   77.0
※样态a′:像素密度从600dpi→1200dpi,以双倍密度扫描
※样态a″:对多面镜面进行隔面扫描(面数为3)
※多面镜转速Rm=24212.6~36378.0(rpm)
在上述样态a(线速度77mm/s)中,在表2设定例中,多面镜57的转速是18189.0(rpm),但如表3的样态a’所示,通过将副扫描方向的像素密度设为双倍(600→1200dpi),从而可将转速设定为2倍的36378.0(rpm)。
其结果,多面镜57的转速范围是24212.6~36378.0(rpm),可进一步将转速范围收小。样态b~样态e是与表2的设定例相同。
此外,如表3的样态a″所示,通过相对多面镜57的多个反射面进行隔面曝光扫描,可将转速设定成2倍(相对于表2的样态a为2倍)的36378.0(rpm)。在该场合也相同,多面镜57的转速范围是24212.6~36378.0(rpm),可进一步将转速范围收小。样态b~样态e与表2的设定例相同。
如此,在V/Vmax<0.5,即线速度小于最大处理线速度的50%时,通过将至少副扫描方向的像素密度设为双倍密度或相对于旋转偏转器的多个反射面进行隔面曝光扫描,可选择Rm,使得多面镜57转速Rm的范围成为Rmax≤1.5×Rmin,可将旋转偏转器的转速范围缩小为约1.5倍左右,可更有效地在良好的状态下使用多面镜电动机的特性。
图2是表示线速度切换时光扫描装置的控制流程的流程方框图。在该流程方框图中,在步骤S1、S2中,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最大处理线速度Vmax和切换的处理线速度V、具有光扫描装置的光源数和旋转偏转器的反射面数等设定为对于控制所需的各数值。接着,在步骤S3,对线速度V是否是最大处理线速度Vmax的75%以下进行判断。当V/Vmax大于0.75时(步骤S3的“否”),则进入步骤S7,仅将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减速。若是V/Vmax≤0.75(步骤S3的“是”),则进入步骤S4,使光源数减少。
此外,在步骤S5,对是否V/Vmax<0.5,即线速度V是否小于最大处理线速度Vmax的50%进行判断。当线速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处理线速度的50%时(步骤S3的“否”),则进入步骤S7(该场合,在步骤S4减少光源数即可)。当V/Vmax<0.5时(步骤S3的“是”),则在步骤S6将像素密度设为双倍密度或对多面镜57的反射面以隔面扫描,进入步骤S7(该场合,也只要在步骤S4减少光源数即可)。
步骤S7是使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减速的处理,设为Rm=Rdef×(V/Vmax)×m。具体地说,Rm=(60×ρ×V)/(25.4×M×N)。
通过到此为止的处理,多面镜57的转速如步骤S8所示,默认值的转速Rdef是转速Rmin与最大转速Rmax之间,且最大转速Rmax被抑制在最小转速Rmin的1.5倍以内。由此,进入到步骤S9进行打印。
以下,说明对光源输出稳定化和光源长寿命化进行测定的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将最大处理线速度设为Vmax、此时的光源的光束数设为Ndef时,对光扫描装置进行控制,以在任意的V及N中使0.5×(Vmax/Ndef)<V/N<1.5×(Vmax/Ndef)的关系成立。
如前所述,在将配置在光扫描装置内的扫描透镜的光学规格、感光体的曝光灵敏度和从必要曝光幅度中算出的常数k予以固定的场合,感光体上的曝光量P由下式得到:
P=k×V/N(V(mm/s)是线速度,N是光源数)
因此,在改变处理线速度,以将对感光体上的单位时间的曝光能量保持一定场合,有必要使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的感光体上的曝光量也相应变化。
换言之,有必要使光源激光的发光输出随着处理线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用作光源的例如激光二极管,在额定输出的15%左右以下的输出区域不能进行稳定的发光,有可能发生射束点直径不良或LD调制不佳等,结果引起图像不良。此外,在额定输出界线下使用,还会使LD的寿命恶化提早,会影响到装置整体的可靠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将光扫描装置控制成使0.5×(Vmax/Ndef)<V/N<1.5×(Vmax/Ndef)的关系成立。
根据表2的设定例进行说明,在线速度V与光源数N的比率V/N的最小值是样态a的77,最大值是样态c的154,默认值是样态e的115。样态b中的V/N的数值与默认值相同,为115,样态d中的V/N的数值是102.5。它们的关系都满足:0.5×(Vmax/Ndef)<V/N<1.5×(Vmax/Ndef)。
即,在以P=k×V/N得到的必要光量中,可将光量的幅度做成上限侧1.5倍以下、下限侧0.5倍以下,相对光源的额定输出,无论上、下限都可在充裕的某范围内使用。
另外,若是这种范围,则在各种处理线速度的切换时,不必再次对光源的发光输出再作调整,只要使光源的PWM控制的振荡脉冲数变化,就可容易地获得最佳的光量。通常,该PWM控制的变化可由电气控制进行,例如,也可指定转印纸的纸种(纸厚),选择与其对应的处理线速度,同时也可控制光源的振荡脉冲数。
另一方面,在以往装置中,光扫描装置内部的向同步传感器单元入射光的光量若散乱的话,则其输出发生变化,不能获得合适的写入开始位置时间。因此,其结果,会带来晃动图像或形成彩色图像时的套色重叠精度(进一步说是色再现性不良)的恶化,成为图像不良。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光扫描装置中,在将处理线速度设为可变场合,进行电气控制,以使入射到同步检测单元(同步检测传感器61)的入射光量始终保持一定。
具体地说,在进行将激光引导到配置在曝光范围外的同步检测传感器61时间,可控制为默认值线速度(该场合是Vmax时的光量值)。在由同步检测传感器61受光后,至对感光体实际进行曝光扫描存在若干的时间差(延迟),因此,可以利用该时间实行返回到本来的(实际进行写入)曝光光量的控制。
图3的曲线图表示本控制概念。如该曲线图所示,从扫描起始到进行同步检测时间,控制成默认值线速度(样态e,样态b也相同)。同步检测后,切换成各样态的线速度。由于从同步检测到曝光开始为止具有时间差,因此,至实际的曝光开始位置前,光源输出为本来的(实际进行写入)曝光光量,从曝光开始至曝光结束,在各线速度(样态a~e),光源以一定的光量发光进行写入。
由此,可获得光扫描装置的合适的写入开始位置时间,可防止晃动图像或形成彩色图像时的色叠合精度恶化(进一步说是色再现性不良),可获得良好图像。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光扫描装置中,在使旋转偏转器(多面镜57)的转速可变场合,用点单位对向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进行修正。具体地说,根据同步检测传感器61的检测时间用点单位对向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进行修正。该修正控制自身可用公知的电气控制实现。由此,可获得进一步正确的写入开始位置,可有效防止晃动图像或形成彩色图像时的套色重叠精度的恶化(进一步说是色再现性不良),可获得良好图像。
另外,本实施例的光扫描装置构成为,在具有光扫描装置的多个光源中可仅使用任意的光源实行曝光扫描。因此,在实施例中具有二个光源,即半导体激光器51、52,但也可如表2或表3的设定例所示,在光束数N=1场合,仅使用半导体激光器51、52中的任意光源实行曝光扫描。
由此,万一多个光源中任一个发生早期故障或恶化而不能动作时,通过选择减少光源数的动作模式(例如表2、表3中的样态a、b、c、a’、a″),即使打印速度下降,也可使装置不停止工作,恢复到通常动作模式前,能实行暂时对应,由此,可使图像形成动作中断现象消失。
此外,为了延长光源寿命,对于不要求那么高速的打印速度的用户来说,通过使用减少光束数的模式,万一光源不能工作场合,也可使机械不至于停止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处理线速度下降至对于最大处理线速度为75%以下的场合,在减少光源数的同时,将旋转偏转器的转速设定为Rm=Rdef×(V/Vmax)×m。为此,在减少光源数的动作模式(例如表2、表3中的样态a、b、c、a’、a″)中,不同于默认值模式中处理线速度V与多面镜转速Rm的比率。由于多面镜的转速Rm与感光体鼓3上的扫描光束扫描速度Vimg成正比关系,因此,在将光源数减少的动作模式(例如表2、表3中的样态a、b、c、a’、a″)中,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V/Vimg)不同。
如图4所示,设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的扫描线宽度设为L时,感光体鼓上的扫描时间t为t=L/Vimg。由于感光体鼓以处理线速度V进行旋转,因此,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以V×t即V×(L/Vimg)进行倾斜。并且,通常调整透镜等,以使扫描线不以默认值模式中的线速度V、扫描速度Vimg倾斜(以便成为图中虚线所示的基准扫描线)。在不减少光源数的动作模式(例如表2中的样态d)中,由于默认值模式中处理线速度V与多面镜的转速Rm的比率不变化,故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V/Vimg)也不变化。其结果,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量α=(K×L)与默认值设定时相同,扫描线设定成不以默认值模式中的线速度V、扫描速度Vimg倾斜,在这样的装置中,扫描线不会倾斜。
另一方面,在将光源数减少的动作模式(例如表2、表3中的样态a、b、c、a’、a″)中,由于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K=V/Vimg)不同,故感光体鼓上扫描线的倾斜量与默认值设定时不同。其结果,如图所示,扫描线相对于图中虚线的基准扫描线发生倾斜。
又,如图5、图6所示,在光扫描装置的大致中央设置多面镜,以多面镜57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有fθ透镜58、环形透镜59等光学元件,在使用这样的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会发生套色不准。如图7(a)所示,相对多面镜配置位置,配置在图中左侧的感光体鼓上照射的光束在图中由下向上进行扫描。另一方面,相对多面镜配置位置,配置在图中右侧的感光体鼓上照射的光束在图中由上向下进行扫描。这样,在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中,照射在相对于多面镜配置位置而配置在图中左侧的感光体鼓上的光束的扫描方向,向与照射在相对于多面镜配置位置而配置在图中右侧的感光体鼓上的光束的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其结果,如图7(b)所示,若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V/Vimg)发生变化,则相对于多面镜配置位置而配置在图中左侧的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与配置在图中右侧的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就不同。因此,使Y色、C色、M色、K色叠合形成彩色图像时,M色、K色不与Y色、C色重叠,而引起套色不准。有关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将在后说明。
于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具有倾斜调整单元,其根据对应于从光源射出的多光束在感光体鼓表面上扫描时的扫描速度Vimg与处理线速度V的比率(K=V/Vimg),对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图8(a)、(b)是倾斜调整机构,即扫描透镜单元500的立体图。
该扫描透镜单元500包括:对作为扫描透镜的环形透镜59进行保持的托架502;弯曲调整用板簧503;用于将环形透镜59与托架502固定的固定用板簧504、505;扫描线倾斜自动调整用的步进电动机506;电动机保持架507;螺钉承受部508;壳体固定构件509;单元支承用板簧510、511、512;作为摩擦系数降低手段的平滑面构件513、514;以及弯曲调整用螺钉515等。
扫描线的倾斜调整根据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在感光体鼓表面上扫描时的扫描速度Vimg与处理线速度V的比率(K=V/Vimg),对步进电动机506的旋转角进行控制。具体地说,倾斜调整量α可通过对扫描速度Vimg与处理线速度V的比率K乘上感光体鼓上的扫描宽度L来求得。扫描宽度L是设计上预先决定的数值,算出比率K时所需的处理线速度V是由各动作模式所决定的数值。另外,Vimg可通过对由光学元件而在设计上预先决定的比例系数γ乘上由各动作模式所决定的多面镜转速Rm来求得。
当根据算出的倾斜调整量α控制步进电动机506的旋转角时,安装在步进电动机506旋转轴上的升降螺钉进行升降,扫描透镜单元500的电动机侧端部沿图中箭头方向移动。具体地说,当升降螺钉上升,则扫描透镜单元500的电动机侧端部就克服单元支承用板簧511的施力上升。由此,扫描透镜单元500以支承台516为支点而转动,使其姿势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当升降螺钉下降,则扫描透镜单元500的电动机侧端部因单元支承用变化511的施力而下降。由此,扫描透镜单元500以支承台516为支点而转动,使其姿势发生变化。
如此,当扫描透镜单元500的姿势发生变化时,光束LB对于环形透镜59的入射面的入射位置发生变化。环形透镜59具有这样的特性:当光束LB对于环形透镜59的入射面的入射位置向着与环形透镜59的长度方向、光路方向正交的方向(铅垂方向)发生变化时,其相对于从环形透镜59射出面射出的光束LB的铅垂方向的角度(射出角)就变化。根据该特性,如扫描透镜单元500的姿势因所述升降螺钉变化,则从环形透镜59射出面射出的光束LB的射出角就随之变化,其结果,光束在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倾斜就变化。
如上所述,通过改变扫描透镜的环形透镜59的姿势,对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但也可通过改变反射镜60的姿势调整扫描线的倾斜。但是,与改变反射镜60的姿势来调整扫描线的倾斜相比,由改变扫描透镜的姿势调整扫描线的倾斜可减小随着倍率误差的变化和光路长度变化所发生的光束点径的变化,故是一种较佳的方法。
图9是表示线速度切换时的倾斜调整控制流程的流程方框图。
首先,在步骤S11、S12,检查动作模式是否变更。在动作模式变更场合,检查比率K是否变更。预先从各动作模式的处理线速度V等中求出各动作模式中的比率K,将与各动作模式和各动作模式对应的比率K相关的表格储存在储存单元中。在动作模式变更场合,参照储存于储存单元的表格,检查比率K是否变更。或者,也可用各动作模式的处理线速度V、多面镜的转速Rm、由光学元件决定的比例系数γ,运算求出每次动作模式变更程度、比率K。
在比率K变更的场合,在步骤S13,从感光体鼓上的扫描宽度L、比率K算出调整量α,根据该算出后的调整量α,控制步进电动机的旋转角,自动进行倾斜调整。
又,在预先求出各动作模式中的倾斜调整量α,将与各动作模式和与各动作模式对应的倾斜调整量相关的表格储存在储存单元中,动作模式变更场合,也可参照储存于储存单元的表格而求出倾斜调整量α。
在步骤S11~S13进行期间的所定时间,向多面镜电动机施加驱动电压(多面镜起动)S16。并且,直至倾斜调整(S13)结束期间,多面镜的旋转速度缓缓加速,上升到进行打印时的旋转速度。当倾斜调整(S13)结束时,多面镜以进行打印时的旋转速度作等速旋转,发出锁定信号,如由锁定检测单元检测到该锁定信号(多面镜锁定)(S14),则开始打印(S15)。
在本实施形态中,对扫描线进行倾斜调整期间,通过使多面镜电动机起动,与进行倾斜调整后使多面镜起动装置相比,可减少打印开始前的停机时间。另外,使倾斜调整在多面镜以进行打印时的旋转速度等速旋转(多面镜锁定)前的期间结束,与多面镜锁定后使倾斜调整结束装置相比,可减少打印开始前的停机时间。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动作模式变更,比率K变更场合自动进行倾斜调整,因此,与在比率K变更场合手动进行调整装置相比,用户不必在比率K每次变更时进行调整作业。
下面,详细说明上述图5,图6所示的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20。
如图6所示,在多面镜扫描器57的图中右侧配设有M色用的光学系统和K色用的光学系统。在多面镜扫描器57的图中左侧配设有Y色用的光学系统和C色用的光学系统。Y色用的光学系统是以多面镜电动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而成为与K色用的光学系统点对称的关系。另外,C色用的光学系统是以多面镜电动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而成为与M色用的光学系统点对称的关系。
如图5所示,具有作为射出分别对应于各潜像载置体,即各感光体鼓3K、3M、3C、3Y的多光束Lk、Lm、Lc、Ly的作为光束发射单元的光源单元21K、21M、21C、21Y。光源单元21具有第1及第2半导体激光器51、52和合成棱镜等,与图1所说明的结构相同。
成为光学元件的成像透镜(筒式透镜)56K、56M、56C、56Y与反射镜23a、23b配设在从光源单元21至多面镜扫描器57的光束的光路上。另外,成为光学元件的fθ透镜59a、59b、第1反射镜31K、31M、31C、31Y、第2反射镜32K、32M、32C、32Y、第3反射镜33K、33M、33C、33Y及长尺寸透镜30K、30M、30C、30Y配置在从多面镜扫描器57至感光体鼓3的光路上。
在图5的右下方,设有对K色和M色的扫描光束Lm、Lk进行检测的M色、K色用同步检测传感器61MK。另外,在以多面镜电动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而与M色、K色用同步检测传感器61MK点对称的位置(图中左上方)设有C色、Y色用同步检测传感器61CY。
从K用的光学单元21K发射的光束Lk入射到筒式透镜56K,对光束的面歪斜进行修正。如通过筒式透镜56K的光束Lk于反射镜23a反射,并通过隔音玻璃120入射到上层多面镜57a的侧面。当光束Lk入射到上层多面镜57a的侧面,则该光束偏转扫描于主扫描线方向。由多面镜57a偏转扫描的光束(扫描光束)Lk再次通过隔音玻璃120由fθ透镜58a聚光。由fθ透镜58a聚光的K色扫描光束Lk先于对感光体鼓3k上的扫描折返,反射于镜62MK,并入射到同步检测传感器61MK,输出同步信号。并且根据该同步信号,调整根据图像数据变换的光源信号的输出时间。
基于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发光的光束Lk,如同上述,通过筒式透镜55K等,在上层多面镜57a扫描,入射在fθ透镜58a上。入射到fθ透镜58a上的扫描光束Lk如图6所示,通过环形透镜59K后,通过第1~第3反射镜31K、32K、33K而照射到感光体3K上。
从M用的光源单元21M发射的光束Lm也与K色相同,通过筒式透镜56M等,于反射镜23a反射,由下层多面镜57b扫描。由下层多面镜57b扫描的M色用的扫描光束Lm入射到fθ透镜58a上,并先于在感光体3M上的扫描而入射到同步检测传感器61MK,输出同步信号。而且,根据同步发射的图像数据的光束Lm,通过筒式透镜56M、下层多面镜57b、fθ透镜58a、第1反射镜31M、环形透镜59M、第2、第2反射镜32M、33M而照射到感光体3M上。
从C用的光源单元21C发射的光束Lc,通过筒式透镜56C等在反射镜23b反射,由下层多面镜57b扫描。由下层多面镜57b扫描的C色用的扫描光束Lc入射到fθ透镜58a上,并先于在感光体3C上的扫描而入射到同步检测传感器61CY,输出同步信号。而且,根据同步发射的图像数据的光束Lc,通过筒式透镜56C、下层多面镜57b、fθ透镜58b、第1反射镜31C、环形透镜59C、第2、第3反射镜32C、33C而照射到感光体3C上。
从Y用的光源单元21Y发射的光束Ly,通过筒式透镜56Y等在反射镜23b反射,由上层多面镜57a扫描。由上层多面镜57a扫描的Y色用的扫描光束Ly在通过fθ透镜58b后,先于感光体3Y上的扫描而入射到同步检测传感器6 1CY,输出同步信号。而且,根据同步发射的图像数据的光束Ly,通过筒式透镜56Y、上层多面镜57a、fθ透镜58b、环形透镜59Y、第1~第3反射镜31Y、32Y、33Y而照射到感光体3Y上。
在图5、图6所示的K、M、C、Y四种感光体鼓分别进行不同的光束Lk、Lm、Lc、Ly扫描的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中,设有使环形透镜59K、59M、59C、59Y的姿势变化的作为倾斜调整机构的扫描透镜单元500K、500M、500C、500Y。由此,可分别独立地对在各色感光体鼓上进行扫描的各色扫描光束的倾斜进行调整。其结果,C色光束Lc的倾斜调整机构500C的倾斜调整方向及Y色光束Ly的倾斜调整机构500Y的倾斜调整方向可设为与K色光束Lk的倾斜调整机构500K的倾斜调整方向及M色光束Lm的倾斜调整机构500M的倾斜调整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此,如图7(b)所示,根据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变化,即使扫描线的倾斜方式因M、K色与Y、C色而不同,也可将扫描线调整为图中虚线的状态。因此,当将Y色、C色、M色、K色叠合形成彩色图像时,可抑制M色、K色与Y色、C色错开、套色不准的现象。
在以K色的扫描线倾斜为基准对Y、C、M色的扫描线倾斜进行调整场合,也可仅对与黄色(Y)、青色(C)、品红(M)的感光体3Y、3C、3M对应的环形透镜59Y、59C、59M设置作为倾斜调整机构的扫描透镜单元,而不设在与黑色(K)对应的环形透镜59K上。这样,只要以K色的扫描线倾斜为基准进行调整,不需要设置使K色的环形透镜59姿势变化的作为倾斜调整机构的扫描透镜单元,可谋求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且还可将系统简单化,降低装置成本。
因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变化而发生的M色的感光体3M上的扫描线的倾斜量,与K色的感光体3K上的扫描线的倾斜量相同。于是,只要以K色的扫描线的倾斜为基准,对由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所发生的倾斜进行调整,就可以夹持K用环形透镜与多面镜,仅对相反侧的C色及Y色的环形透镜59Y、59C姿势进行调整,从而调整扫描线的姿势。其结果,可以取消M色的调整工序,可延长M色的扫描透镜单元的使用寿命。
在以K色扫描线倾斜为基准进行调整场合,由于不需要调整M色环形透镜59M的姿势,故也可取消M色的扫描透镜单元。由此,可进一步减少装置的零件个数,并还可进一步使系统简单化。
图10是表示本光扫描装置的电气电路一部分的方框图。在该图中,控制部200控制装置整体,连接有各种设备和传感器,在该图中,只表示与本装置特征相关的设备和传感器。控制部200由CPU、ROM和RAM等构成,通过在硬件上实行所定程序实现各种单元的功能。
如图所示,控制部200根据动作模式控制半导体激光器51(52)及多面镜电动机,控制旋转偏转器(多面镜)57的转速Rm。即,在本实施形态中,控制部200和多面镜电动机起到偏转器控制单元的功能,对旋转偏转器57的转速进行变更。
控制部200根据扫描速度Vimg与感光体鼓3的线速度的比率K控制作为倾斜调整机构的扫描透镜单元,对感光体鼓3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在上述图5、图6所示的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的场合,控制部200对各色的扫描透镜单元进行独立控制,就可分别调整因比率K变更所发生的倾斜方向互异的扫描线。即,在本实施形态中,控制部200起到对扫描透镜单元的倾斜调整单元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的功能。
储存单元201储存有各动作模式的旋转偏转器75的转速Rm和倾斜调整量α等数据,控制部200根据动作模式从储存单元201中找出所对应的转速Rm和倾斜调整量α。控制部200根据从储存单元201找出的转速Rm和倾斜调整量α分别控制多面镜电动机、扫描托架单元。
下面,列举图11及图12二个例子说明具有本发明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1是表示黑白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成像部附近的结构图。在该图中,在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3周围配置有充电器4、显影装置5、清洁装置6、转印单元7和消电器10等。在它们的上方配置光扫描装置50。光扫描装置50的结构与图1说明相同,具有作为旋转偏转器的多面镜57、fθ透镜58、环形透镜59及反射镜60。除此之外,设有构成多光束光源单元(图示省略)的第1及第2半导体激光器及合成棱镜等,与图1说明结构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例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体鼓3的表面因充电器4均匀地带电成所定电位。在曝光装置50中,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主机所传送的图像数据,驱动LD(激光二极管)将激光照射在多面镜57上,通过筒式透镜等将反射光引导到感光体鼓3上,在感光体鼓3上形成静电潜像。从显影装置5将调色剂赋予该潜像,得到可视化成为调色剂像。
另一方面,与感光体鼓3上的调色剂像时间一致,将从供纸部(没有图示)供给的用纸S从定位辊(没有图示)送出,吸附在转印传送带1a上传送到转印位置。在感光体鼓3与转印单元7相对向的转印位置,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用纸S上,承载该调色剂像的用纸S送到定影装置(没有图示)。然后,在定影装置,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用纸S上,排出到机外。转印调色剂像后的感光体鼓3,其残留电位被消电器10除去,供下次成像。
在本例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构成为可对处理线速度进行切换。例如,可做成上述表2所示的a~c样态中具有样态a、b、c的结构。当切换该处理线速度时,如同就图1的光扫描装置所作的上述说明,控制光扫描装置50,可将多面镜57的转速范围设定得较小,可在更良好的状态下使用多面镜电动机的特性。至于可进行双倍密度扫描及隔面扫描,或如表3中说明的控制等也与图1的光扫描装置场合相同。另外,在减少光源数N的样态a、b的模式时,基于根据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算出的扫描线倾斜量α,可使环形透镜59的姿势变化,调整扫描线的倾斜。
下面就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一例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一例,即,将多个(本例中为4个)成像单元并排设置的所谓串列式彩色打印机100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本例的彩色打印机100沿中间转印带1下部行走边并排设有四个成像单元2M、2C、2Y、2K。四个成像单元2M、2C、2Y、2K的下方配置有先前的图5、图6所示的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20,再在其下方配置有供纸盒12。在供纸盒12一侧的端部设有供纸单元13,其用于供给收纳在盒内的转印纸等记录材料S。在供纸单元13的上方设有定位辊14,再在其上方配置作为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辊15。转印辊15在对于中间转印带1压接的二次转印部的上方配置有定影装置16。另外,装置上面构成为排纸盘17,并设有用于将定影后的转印纸等排出到排纸盘17内的排纸辊18。
由于上述四个成像单元2M、2C、2Y、2K的结构与动作实质上相同,仅仅所处理的调色剂颜色分别不同,分别为品红色、青色、黄色,黑色,因此,在图中以左端的成像单元2M为例进行说明。这里,省略表示调色剂颜色符号进行说明。成像单元2具有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3,感光体鼓3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作用受到图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驱动。感光体鼓3的周围设有充电辊4、显影装置5和清洁装置6等。显影装置5是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装置,将由显影辊承载的调色剂赋予感光体鼓3。还设有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转印辊7,其与感光体鼓3相对配置,夹持中间转印带1。
中间转印带1架设在多个支持辊上,如图示箭头所示作逆时针方向移动。一个支持辊是与二次转印辊15相对向配置的对置辊8,在与该对置辊8相反侧的支承辊9,设有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9,其与中间转印带1压接。
光扫描装置20构成为可将扫描光照射在四个成像单元2M、2C、2Y、2K上,基本上与图5,图6说明相同,具有作为旋转偏转器的多面镜57、fθ透镜58a、58b、环形透镜59及反射镜组31、32。
简单说明上述构成的本例的彩色打印机的打印动作。
在品红色用的成像单元2M中,感光体鼓3的表面因充电辊4均匀带电成所定电位。在曝光装置20中,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主机所传送的图像数据驱动未图示的LD(激光二极管),将激光照射在多面镜57上,通过筒式透镜等将反射光引导到感光体鼓3M上,形成可用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在感光体鼓3上的静电潜像。从显影装置将调色剂赋予该潜像,成为品红色调色剂的可视像。
与品红色场合相同,在其它成像单元2C、2Y、2K中,也在各自的感光体鼓3的表面形成各调色剂的可视图像,这些可视图像叠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上。
另一方面,从供纸部12供给指定为转印材料的用纸,供给的用纸暂时与设在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定位辊对14接触。用纸与上述可视图像同步地被送出到二次转印辊15与中间转印带1所压接的二次转印位置处,通过二次转印辊15作用,在用纸上转印调色剂像。
在黑白打印场合,仅在黑色用的成像单元2K,在感光体鼓3表面形成黑色调色剂的可视图像,该黑色调色剂像转印在用纸上。
转印调色剂像后的用纸由定影装置16定影,然后排出到设在装置本体上面的排纸盘17内。此时用纸翻转并以背面排出。通过使用纸翻转并将其排出,可按页序排列打印物。
在本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构成为对处理线速度V进行切换。例如,可做成具有上述表2所示的a~e的各样态(模式)的结构。在对该处理线速度进行切换时,关于图1的光扫描装置,可如同上述说明地对光扫描装置50进行控制,可将多面镜57的转速范围设定得小,以在更良好的状态下使用多面镜电动机的特性。可进行双倍密度扫描和隔面扫描、或进行表3中说明的控制等,这如同图1的光扫描装置的情况。另外,在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被变更的场合,控制环形透镜59的姿势,调整倾斜。由此,可获得无套色不准的图像。
在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13所示,在中间转印带1的宽度方向以所定间隔排列二个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构成光学传感器136,配设成与中间转印带1相对置,隔开所定间隙。
通常,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扫描线因机内温度变化、时效变化、设置环境变化而倾斜。例如,当连续通过纸张时,机内温度上升,因各种构成部件热变形发生扫描线倾斜。因此,刚接通电源开关后或每连续通过纸张200张、机内的温度变化发生Δ5deg以上变化时等,实施调整控制,修正扫描线的倾斜。
本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以未图示的电源开关刚接通后或每连续通过纸张200张、机内的温度变化发生Δ5deg以上变化时等所定时间,进行倾斜调整控制。在该倾斜调整控制中,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形成由多个调色剂标记构成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带1的上方配设有光学传感器单元136,该光学传感器单元136由第1光学传感器137和第2光学传感器138构成。第1光学传感器137将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发射到聚光透镜上后,在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反射,由受光单元接受该发射光。且输出与受光量对应的电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的一端部上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内的调色剂标记在通过第1光学传感器137正下方时,第1光学传感器137的受光单元的受光量发生较大变化。由此,第1光学传感器137检测调色剂标记并使来自受光单元的输出电压值较大变化。同样,第2光学传感器138对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的另一端部上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内的各调色剂标记进行检测。这样,第1光学传感器137和第2光学传感器138起到对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内的各调色剂标记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的功能。作为发光单元,使用LED等,其具有可发生为对调色剂标记进行检测所需的反射光的光量。另外,作为受光单元,使用多个受光元件配列成直线状的CCD等。
通过对分别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内的各调色剂标记进行检测,从而控制黑色(K)用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和其它颜色(Y、C、M)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的各位置偏移量。并且,可将所控制的各位置偏移量做成最小,分别算出其它颜色(Y、C、M)用的扫描线相对于黑色(K)用的扫描线的倾斜量,并将该结果输出到图10所示的控制部200。控制部200根据该算出结果,分别控制Y、M、C用的扫描透镜单元的步进电动机506的旋转角。其结果,Y、M、C色的环形透镜59的姿势分别变化,Y、M、C色感光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得到调整。
该倾斜调整控制也可分别以各动作样态(例如样态a~e)的处理线速度V进行,算出各处理线速度V的倾斜量α,也可按默认值的动作样态(样态e)的处理线速度V进行倾斜调整控制,算出默认值的动作样态的处理线速度V的倾斜量α,根据该倾斜量,算出另一动作样态的倾斜量α。后者的方法只是以一个处理线速度形成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与前者相比,由于所形成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少,因此可降低倾斜调整控制的调色剂的消耗量。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作为对光扫描装置进行控制的阈值,不限定于上述最大处理线速度的75%,也可设定适当的值。另外,光扫描装置的光源数不限定于二个,也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旋转偏转器的反射面的面数也不限定于六面。除此之外,光扫描装置各部分的结构也可适当变更。线速度的切换级数也不限于五个样态,既可设定任意的级数,也可适当设定各样态(模式)的线速度和像素密度等。
在装有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成像部的结构等是任意的,且可将扫描光引导到其成像载体上构成光扫描装置。当然,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打印机,也可是复印机和传真机或具有多功能的复合机。
以上,采用本实施例的光扫描装置,给予对作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表面进行扫描的光束的扫描速度Vimg与感光体鼓线速度(处理线速度)V的比率K,来调整感光体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由此,可对处理线速度V与扫描速度Vimg的比率K不同时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控制。
通过用步进电动机使环形透镜的姿势变化,从而可高精度地容易地使环形透镜的姿势变化,由此,可高精度地容易地进行倾斜调整。
通过在相对于扫描平面为垂直的平面上使环形透镜可旋转,来调整扫描线的倾斜。通过用环形透镜调整倾斜,与用反射镜调整倾斜的结构相比,可减少改变姿势时的倍率误差的变化及随着光路长度变化所发生的射束点直径的变化,在倾斜调整后也可维持良好的图像。
构成为分别独立地可对在各色感光体上扫描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修正的结构,由此,即使扫描线的倾斜因各感光体而不同,也可良好地修正各感光体的扫描线的倾斜。
在Y色、C色的感光体上的光扫描方向与K色、M色的感光体上的光扫描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的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中,向与K色、M色的感光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来调整因Y色、C色的比率K变更而进行的倾斜调整的方向,由此,可抑制因比率K变更而进行的倾斜调整后的位置偏移。
通过构成以K色的感光体上的扫描线为基准对Y、C、M色的感光体上的扫描线倾斜进行调整的结构,从而可取消对基准(K色)的扫描线倾斜进行调整的机构,由此,可减少零件个数,获得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的对置扫描型光扫描装置的场合,通过仅对沿K色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的Y色、C色的扫描线进行基于比率K变更的倾斜调整,从而可抑制位置偏移。
在感光体的线速度从最大处理线速度Vmax减速到V(但Vmax>V)的场合,若V/Vmax大于规定值,则多面镜扫描器的转速减速成为Rm=Rdef×(V/Vmax)。另外,若V/Vmax在规定值以下,则使光源的个数束减少成为Ndef/m(m是自然数),同时,筒式多面镜电动机的转速减速成为Rm=Rdef×(V/Vmax)×m,由此,相对于处理线速度的减速比例而抑制多面镜电动机的减速比例,能使处理线速度V下降并形成图像时的多面镜扫描器电动机动作在最佳的转速区域。于是,可抑制多面镜扫描器的低频跳动或旋转不均等,可获得良好的图像。
另外,将本实施形态的光扫描装置用于具有感光体、将形成于感光体的潜像予以显影的显影单元、以及将通过显影而在潜像载置体上所获得的可视图像分别转印在转印体上的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由此,即使处理线速度与扫描速度的比率K发生变更,也可获得无倾斜的图像。
将本实施形态的光扫描装置用于具有多个成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将形成于各感光体的潜像分别各自显影的多个显影单元、使通过显影而在各感光体上所获得的可视图像分别与转印体重合并进行转印的转印单元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处理线速度与扫描速度的比率K发生变更,也可获得无套色不准的良好的图像。
另外,感光体的线速度切换后,在感光体表面形成潜像前,通过使扫描线的倾斜调整结束,扫描线就不会因比率K的变动而发生倾斜。
尤其,在多面镜形成潜像时进行旋转前的期间,使得扫描线的倾斜调整结束,与以形成潜像时的转速进行旋转后使扫描线的倾斜调整结束的结构相比,可减少打印开始前的停机时间。
根据由标记检测单元对以基准线速度使感光体旋转而形成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的各调色剂标记进行检测所获得的标记位置信息,来运算感光体的各线速度时的倾斜调整量,由此,与以各线速度分别作成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算出各线速度的倾斜调整量相比,可缩短倾斜调整控制的时间。并且,由于所形成的倾斜调整用样态图像PV少,故可降低倾斜调整控制的调色剂的消耗量。

Claims (14)

1.一种光扫描装置,用于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旋转偏转器,使得从光束发射手段射出的光相对潜像载置体表面沿主扫描方向偏转扫描;
控制手段,使得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及/或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变更,以使从所述光束发射手段射出的光束对潜像载置体表面扫描时的扫描速度与潜像载置体线速度的比率变化,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扫描装置设有倾斜调整手段,用于调整扫描线相对所述潜像载置体上基准扫描线的倾斜程度;
所述控制手段根据所述光束的扫描速度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的比率,控制所述倾斜调整手段,使得所述扫描线相对基准扫描线不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根据用于调整由所述光束扫描速度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线速度的比率计算的
扫描线倾斜必要的倾斜调整量,控制上述倾斜调整手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调整手段设有步进电动机,根据所述倾斜调整量控制该步进电动机的旋转角度,使得配置在从旋转偏转器至潜像载置体表面的光束光路上的光学元件相对光束的姿势变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元件是扫描透镜,所述扫描透镜可旋转地支承在相对扫描平面垂直的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光束发射手段及多个对应的倾斜调整手段;
所述旋转偏转器使得从这些光束发射手段发出的光束分别各自偏转,对各自不同的潜像载置体表面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手段可分别独立地对各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调整倾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扫描装置对至少一个潜像载置体照射的光,沿着与照射到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光的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单元将与照射到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光的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的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调整方向,调整为与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调整方向相反的方向。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光束发射手段及多个对应的倾斜调整手段;
所述旋转偏转器使得从这些光束发射手段发出的光束分别各自偏转,对各自不同的潜像载置体表面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单元以所定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为基准,对其他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扫描装置对至少一个潜像载置体照射的光沿着与基准扫描线的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
所述倾斜调整手段根据所述扫描速度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的比率,仅对沿与基准扫描线扫描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扫描的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变更相对应,变更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或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与所述光束发射手段的光束发射条数;
所述潜像载置体的最大处理线速度设为Vmax,线速度为Vmax时的所述光束发射手段的光束发射条数设为Ndef,此时的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设为Rdef场合,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从Vmax减速到V(Vmax>V)场合,所述控制手段进行控制,若V/Vmax大于所定值,则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减速为Rm=Rdef×(V/Vmax),若V/Vmax等于或小于所定值,则使所述光源的光束点灯数减少为Ndef/m(m是自然数),同时,所述旋转偏转器的转速减速为Rm=Rdef×(V/Vmax)×m。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潜像载置体,将潜像写入潜像载置体表面的光写入手段,对形成在潜像载置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手段,将通过显影在潜像载置体上得到的可视像分别转印到转印体上的转印手段,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光写入手段,使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个潜像载置体,将形成在各潜像载置体上的潜像分别各自显影的多个显影手段,将通过显影在各感光体上得到的可视像分别叠合在转印体上进行转印的转印手段。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手段对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进行切换;
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线速度切换后至潜像形成在所述潜像载置体上期间,所述倾斜调整手段对所述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偏转器以潜像形成在所述潜像载置体上时的转速进行旋转前的期间,所述倾斜调整手段对所述潜像载置体上的扫描线的倾斜进行调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标记检测手段,使得所述潜像载置体以基准线速度进行旋转,对形成在所述潜像载置体或转印体上的调色剂标记进行检测;
所述倾斜调整手段根据由所述标记检测手段检测出的标记位置信息,对所述潜像载置体的各线速度的所述倾斜调整量进行运算。
CN2008100858229A 2007-03-16 2008-03-14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4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8140 2007-03-16
JP2007068140A JP4965290B2 (ja) 2007-03-16 2007-03-1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4696A true CN101264696A (zh) 2008-09-17
CN101264696B CN101264696B (zh) 2010-11-10

Family

ID=39762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582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4696B (zh) 2007-03-16 2008-03-14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84752B2 (zh)
JP (1) JP4965290B2 (zh)
CN (1) CN10126469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9950A (zh) * 2010-06-03 2011-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3197417A (zh) * 2012-01-06 2013-07-10 株式会社理光 光扫描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扫描线调整方法
CN104516107B (zh) * 2013-09-27 2017-04-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8363280A (zh) * 2017-01-27 2018-08-0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888232A (zh) * 2019-12-12 2020-03-17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激光打印机的双光束激光扫描系统及扫描方法
CN114303087A (zh) * 2019-08-29 2022-04-08 纳卢克斯株式会社 扫描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6031B2 (ja) * 2009-02-12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40576B2 (ja) * 2009-06-19 2013-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1448B2 (ja) * 2010-09-16 2014-1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書き込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書き込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155898B2 (ja) 2012-07-31 2017-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光走査装置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6222935B2 (ja) * 2013-02-14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979439B1 (en) 2013-03-27 2019-07-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canner
US20160065945A1 (en) * 2013-04-12 2016-03-03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Systems, methods, and media for generating structured light
JP5773040B2 (ja) * 2014-07-28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書き込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書き込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0055195A (ja) * 2018-10-01 2020-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9267A (ja) * 1997-10-01 1999-04-2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87966A (ja) 1998-04-02 1999-10-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38954B2 (ja) 2000-03-14 2008-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65085A (ja) 2000-03-21 2001-09-28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82299A (ja) * 2000-09-05 2002-03-22 Ricoh Co Ltd 光走査方法・走査線調整方法・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6593A (ja) 2000-11-30 2002-06-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16437A (ja) * 2001-04-19 2002-10-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33076A (ja) 2002-10-09 2004-04-30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0755A (ja) 2002-11-21 2004-06-17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34623A (ja) 2003-10-30 2005-05-26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6794A (ja) 2003-11-20 2005-11-24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4481689B2 (ja) * 2004-03-17 2010-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62998B2 (ja) 2004-04-30 2010-05-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走査樹脂レンズ
JP4515842B2 (ja) 2004-07-16 2010-08-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485298B2 (ja) 2004-09-09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79225B2 (ja) 2004-09-17 2009-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47219B2 (ja) 2004-09-17 2010-09-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689434B2 (ja) 2004-12-15 2011-05-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46299B2 (ja) 2005-03-17 2011-03-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75709B2 (ja) 2005-08-03 2011-04-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72238A (ja) 2005-09-08 2007-03-22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5896B2 (ja) 2006-01-11 2012-0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レンズ位置調整方法
JP4892273B2 (ja) 2006-04-27 2012-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ならびに光走査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9950A (zh) * 2010-06-03 2011-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69950B (zh) * 2010-06-03 2014-07-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3197417A (zh) * 2012-01-06 2013-07-10 株式会社理光 光扫描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扫描线调整方法
US10205844B2 (en) 2012-01-06 2019-02-12 Ricoh Company, Ltd. Light beam scann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canning line adjusting method
CN104516107B (zh) * 2013-09-27 2017-04-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8363280A (zh) * 2017-01-27 2018-08-0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4303087A (zh) * 2019-08-29 2022-04-08 纳卢克斯株式会社 扫描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4303087B (zh) * 2019-08-29 2023-09-22 纳卢克斯株式会社 扫描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0888232A (zh) * 2019-12-12 2020-03-17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激光打印机的双光束激光扫描系统及扫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25102A1 (en) 2008-09-18
JP4965290B2 (ja) 2012-07-04
JP2008233151A (ja) 2008-10-02
US8384752B2 (en) 2013-02-26
CN101264696B (zh) 201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4696B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665052B2 (en) Reflective optical sen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35988B2 (en) Light source driving device, light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87762B2 (en) Monitoring device, light source device,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perture member for shaping a beam diameter of a monitoring light beam
CN101063749B (zh)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及光扫描装置的有效控制方法
US20070035796A1 (en)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724625B1 (en) Optical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384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7655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0666685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54081C (zh) 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17971C (zh) 光学扫描装置和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6392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814121B1 (ko) 전자 사진 방식의 화상 형성 장치
US6313906B1 (en) Multibeam scanning device
US20030058513A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ing the same
JP5392447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40576B2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7469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6205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70053038A1 (en) Laser scanner assembly
JP61425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031772A (ja)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12642B2 (ja) 光書込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7105B2 (ja) 反射型光学センサ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