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6107B -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6107B
CN104516107B CN201410504761.0A CN201410504761A CN104516107B CN 104516107 B CN104516107 B CN 104516107B CN 201410504761 A CN201410504761 A CN 201410504761A CN 104516107 B CN104516107 B CN 104516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rror
side face
photosensitive drums
sca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047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6107A (zh
Inventor
吉田真悟
泽本知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516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6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6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61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4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44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arrays of radiation sources
    • B41J2/4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arrays of radiation sources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or laser arrays
    • B41J2/451Special optical means therefor, e.g. lenses, mirrors, focus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4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44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arrays of radiation sources
    • B41J2/45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arrays of radiation sources using laser arrays, the laser array being smaller than the medium to be record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3Multibeam scanners, e.g. using multiple light sources or beam split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5Details of the optical system between the polygonal mirror and the image pla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7Adaptive control of the scanning light beam, e.g. using the feedback from one or more det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9Systems in which the scanning light beam is repeatedly reflected from the polygonal mirr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03G15/04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by introducing an optical element in the optical path, e.g. a fil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利用光线来扫描第1感光鼓的第1周面和第2感光鼓的第2周面。光扫描装置包括第1、第2光源、多面体转镜、第1、第2扫描透镜、第1、第2反射镜以及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的调整机构。在鼓转速是规定的第1速度时,所述调整机构以规定的第1调整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使得所述第1光线扫描所述第1周面的第1扫描行与所述第2光线扫描所述第2周面的第2扫描行平行,在鼓转速是与所述第1速度不同的第2速度时,所述调整机构以与所述第1调整量不同的第2调整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该第2调整量是能够在所述第2速度下获得所述第1扫描行与所述第2扫描行的所述平行的调整量。

Description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使光线成像于被扫描面上的扫描透镜的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中使用的一般的光扫描装置包括发出激光光线的光源、使所述激光光线偏转并利用该激光光线来扫描被扫描面的多面体转镜以及使被偏转的所述激光光线成像于感光鼓的周面(被扫描面)上的扫描透镜。在彩色打印机中具备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Bk)这四个颜色的所述感光鼓,基于各颜色的图像数据被调制的所述激光光线对各感光鼓的周面进行扫描。
光扫描装置包括如下方式,即:针对各颜色的感光鼓分别配置光扫描装置的方式;以及共用外壳、光源单元、光学部件而对每两个颜色配置一台、或对每四个颜色配置一台光扫描装置的方式,该方式特别是在小型打印机中普遍使用。在对多个颜色配置一台光扫描装置的方式中,光扫描装置一般共用多面体转镜。在两个颜色共用类型中,使两条激光光线从不同的方向入射到多面体转镜,通过不同的镜面使所述激光光线分别偏转并成像于分别对应的感光鼓的周面。在该方式中,激光光线的扫描方向在一方的鼓周面上与另一方的鼓周面上彼此相反(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该方式称为“相向扫描方式”)。
在沿主扫描方向进行一行的扫描的期间,感光鼓绕轴进行旋转,因此扫描行会向副扫描方向倾斜。在相向扫描方式中,所述扫描行在一方的鼓周面上的倾斜与另一方的鼓周面上的倾斜正好相反。这成为副扫描方向上的颜色错位的原因。以往技术已公开选择颜色错位量少的扫描行的技术,但是该技术无法抑制颜色错位的产生本身。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想出了考虑所述鼓周面向副扫描方向的移动量来配置反射镜等光学部件以使双方的扫描行平行。然而,当感光鼓的转速变化时,所述鼓周面向副扫描方向的移动量发生变化,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面对了无法保持双方的扫描行的平行性这样的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相向扫描方式的光扫描装置中,即使感光鼓的转速发生变化也能够防止副扫描方向的颜色错位的产生。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利用光线扫描绕轴进行旋转的第1感光鼓的作为被扫描面的第1周面和绕轴进行旋转的第2感光鼓的作为被扫描面的第2周面。该光扫描装置包括:发出光线的第1光源和第2光源、多面体转镜、第1扫描透镜和第2扫描透镜、第1反射镜和第2反射镜以及调整机构。
所述多面体转镜具有多个镜面,绕轴进行旋转,使从所述第1光源发出的第1光线偏转来在沿着主扫描方向的第1方向上对所述第1周面进行扫描,并使从所述第2光源发出的第2光线偏转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对所述第2周面进行扫描。第1扫描透镜使所述第1光线成像于所述第1周面,第2扫描透镜使所述第2光线成像于所述第2周面。所述第1反射镜和第2反射镜分别配置于所述多面体转镜与所述第1周面之间的光路及所述多面体转镜与所述第2周面之间的光路,所述第1反射镜反射所述第1光线使得该第1光线朝向所述第1周面。所述第2反射镜反射所述第2光线使得该第2光线朝向所述第2周面。所述调整机构至少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
在所述第1感光鼓和所述第2感光鼓的转速是全速的第1速度m时,所述调整机构以规定的第1调整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使得所述第1光线扫描所述第1周面的第1扫描行与所述第2光线扫描所述第2周面的第2扫描行相互平行。另外,在所述第1感光鼓和所述第2感光鼓的转速是m×1/n的第2速度时,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所述调整机构以与所述第1调整量不同的第2调整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该第2调整量是能够在所述第2速度下获得所述第1扫描行与所述第2扫描行的所述平行的调整量。
所述调整机构通过下式(1)求出距离S作为所述第2调整量,以使成像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位移的偏离在所述第1扫描行产生的方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即,使成像位置在所述第1光线的所述第1周面上的扫描开始地点处沿副扫描方向位移S,在扫描结束地点处沿副扫描方向位移-S,
S=-(25.42×BLP×103)/4πndf (1)
其中,将副扫描的前进方向作为正来设定符号,数值25.4是1英寸的毫米换算值,而且,
B为所述第1光源的光线的数量,
L为打印扫描宽度,单位是inch,
P为所述多面体转镜的镜面的数量,
d为分辨率,单位是dpi,
f为第1扫描透镜的焦距,单位是mm。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置包括:第1感光鼓和第2感光鼓,分别具有作为被扫描面的第1周面和第2周面,绕轴进行旋转;以及所述光扫描装置,向所述第1周面和所述第2周面照射光线。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即使感光鼓的转速发生变化,也能够防止副扫描方向的颜色错位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概要性地表示光扫描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图5(A)至(C)是表示LD模块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基于相向扫描方式的鼓周面的扫描的示意图。
图7(A)至(C)是用于说明扫描行的倾斜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扫描行的倾斜调整的示意图。
图10(A)至(B)是表示扫描行的行间距调整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1(A)至(B)是表示扫描行的行间距调整的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色打印机1的剖视图。打印机1是串联型,在其主体100内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间隔串联地配置有品红色图像形成单元1M、青色图像形成单元1C、黄色图像形成单元1Y以及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Bk。
各图像形成单元1M、1C、1Y、1Bk分别具有感光鼓2a、2b、2c、2d。在各感光鼓2a至2d的周围分别配置有带电器3a、3b、3c、3d、显影装置4a、4b、4c、4d、转印辊5a、5b、5c、5d以及鼓清洁装置6a、6b、6c、6d。在图像形成单元1M、1C、1Y、1Bk的上方配置有中间转印带7和调色剂容器12a、12b、12c、12d,在下方配置有光扫描装置13。
感光鼓2a至2d具有沿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以及承载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的圆筒状的周面。感光鼓2a至2d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马达向图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以与规定的处理线速(process line speed)相应的转速绕轴旋转驱动。带电器3a至3d通过从图中未示出的带电偏压电源施加的带电偏压来使感光鼓2a至2d的周面均匀地带电。
光扫描装置13向均匀地带电的感光鼓2a至2d的周面(被扫描面)照射激光光线,在各感光鼓2a至2d上分别形成与各颜色的彩色图像信号对应的静电潜像。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两台两个颜色共用类型的光扫描装置13、即品红色和青色用光扫描装置13以及黄色和黑色用光扫描装置13并列设置的例子。如后详述,光扫描装置13是相向扫描方式的光扫描装置。
显影装置4a至4d向各感光鼓2a至2d的周面分别提供品红色(M)调色剂、青色(C)调色剂、黄色(Y)调色剂、黑色(Bk)调色剂。通过该提供,各颜色的调色剂附着于形成在各感光鼓2a至2d的周面的各静电潜像,各静电潜像被可视化为各颜色的调色剂像。调色剂容器12a至12d分别向各显影装置4a至4d补给各颜色的调色剂。转印辊5a至5d隔着中间转印带7压接至各感光鼓2a至2d,形成一次转印部。鼓清洁装置6a至6d清扫一次转印(primarilytransfer)后的各感光鼓2a至2d的周面。
中间转印带7具备承载于各感光鼓2a至2d的周面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primarily transfer)的外周面。中间转印带7张紧设置于驱动辊8与张力辊9之间,通过驱动辊8的驱动而旋转。二次转印辊10隔着中间转印带7压接至驱动辊8,形成二次转印部。在张力辊9的附近配置有带清洁装置11。
打印机1还包括: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主体100的底部附近的薄片体提供盒14;以及配置于主体100的右侧部附近的输送路径P1和反转输送路径P2。在薄片体提供盒14中收容有将被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多张薄片体。在薄片体提供盒14的附近配置有从该薄片体提供盒14取出薄片体的搓辊15、将所取出的薄片体分离后逐张送出至输送路径P1的进给辊16以及减速辊17。
输送路径P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输送路径,在该输送路径上设置有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辊对18和校准辊对19。校准辊对19在使薄片体暂时待机之后在规定的时机向所述二次转印部提供薄片体。反转输送路径P2是要在薄片体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用的输送路径。在反转输送路径P2上以适当的间隔设置有多个反转辊对20。
输送路径P1延伸至设置于主体100的上面的薄片体排出盘21,在其中途设置有定影装置22和薄片体排出辊对23、24。定影装置22包括定影辊和加压辊,通过对经过这些辊的夹缝部的薄片体进行加热和加压,进行使调色剂像定影到薄片体的定影处理。薄片体排出辊对23、24向薄片体排出盘21排出定影处理后的薄片体。
接着,说明具有以上结构的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概要。当被提供图像形成的指示信号时,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M、1C、1Y、1Bk中各感光鼓2a至2d被旋转驱动。这些感光鼓2a至2d的表面通过带电器3a至3d被均匀地带电。各光扫描装置13射出基于各颜色的彩色图像信号调制后的激光光线,对各感光鼓2a至2d的周面进行扫描来分别形成静电潜像。
首先,从显影装置4a向品红色图像形成单元1M的感光鼓2a提供品红色调色剂,使得感光鼓2a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品红色调色剂像。该品红色调色剂像在感光鼓2a与转印辊5a之间的一次转印部处通过被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的转印辊5a的作用而被一次转印(primarily transfer)到中间转印带7上。
与此相接的青色、黄色以及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C、1Y、1Bk中也进行同样的显影动作。分别形成在各感光鼓2b、2c、2d上的青色调色剂像、黄色调色剂像以及黑色调色剂像在各一次转印部处依次被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像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像。此外,未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而残留于各感光鼓2a至2d上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通过各鼓清洁装置6a至6d被去除。
从薄片体提供盒14向输送路径P1送出的薄片体,与中间转印带7上的全色调色剂像到达驱动辊8与二次转印辊10之间的二次转印部的时机同步地,通过校准辊对19被输送至所述二次转印部。通过被施加了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辊10,全色的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7被一并二次转印(secondary transfer)到薄片体。
之后,薄片体被输送至定影装置22,经过定影夹缝部。通过此时的加热和加压,全色的调色剂像用热定影于薄片体的表面。定影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通过薄片体排出辊对23、24排出到薄片体排出盘21上,完成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动作。此外,未被转印到薄片体上而残留于中间转印带7上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通过带清洁装置11被去除。
接着,说明光扫描装置13的详细结构。由于图1所示的打印机1所具备的两台光扫描装置13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下面只示出和说明一台光扫描装置13。图2是表示光扫描装置13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概要性地表示光扫描装置13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此外,在此示出的一台光扫描装置13用于对图1所示的品红色图像形成单元1M的感光鼓2a和青色图像形成单元1C的感光鼓2b进行曝光扫描。
光扫描装置13具有利用树脂一体成形的外壳25。如图4所示,外壳25具备将其内部空间划分为上侧空间25U和下侧空间25L的由水平的平板构件构成的底盘25A、以及包围底盘25A的周围的框状的侧壁25B。由底盘25A和侧壁25B构成的结构体的侧截面形状是H型。此外,虽然图中省略,但是封闭上侧空间25U的开口的盖构件和封闭下侧空间25L的开口的底板构件分别安装于外壳25。
在外壳25的上侧空间25U的中心部配置有多面体转镜26。在外壳25内的上侧空间25U和下侧空间25L中,以多面体转镜26为中心在其两侧对称地配置有第1扫描光学系统30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40。第1扫描光学系统30是用于对品红色的感光鼓2a(第1感光鼓)的周面(第1周面)进行扫描的光学系统,第2扫描光学系统40是用于对青色的感光鼓2b(第2感光鼓)的周面(第2周面)进行扫描的光学系统。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3是相向配置的两个扫描光学系统30、40共用一个多面体转镜26的相向扫描方式的装置。
多面体转镜26具有使激光光线(光束)偏转(反射)的多个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镜面)。在多面体转镜26的重心安装有旋转轴261。在该旋转轴261上连结有多面镜马达262。通过多面镜马达262的驱动,多面体转镜26绕旋转轴261的轴进行旋转。
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30、40分别具备发出规定波长的第1、第2激光光线L1、L2(第1光线、第2光线)的第1LD(激光二极管)模块31(第1光源)、第2LD模块41(第2光源)。第1、第2LD模块31、41具备激光二极管,以搭载于在外壳25的侧壁25B装配的印刷电路板311、411上的状态配置于上侧空间25U内。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30、40所具备的光学部件分别配置于从第1、第2LD模块31、41至品红色、青色感光鼓2a、2b的周面的第1、第2激光光线L1、L2的光路上。
图5(A)至(C)是表示LD模块的例子的立体图。图5(A)表示单光束型LD模块31A。LD模块31A在筒状的支架的顶端面Y(射出面)具备一个激光二极管LD,发出一条激光光线。
图5(B)表示在顶端面Y具备两个激光二极管LD1、LD2并发出两条激光光线的多光束型LD模块31B。其中,例如使用具备两个发光部的单片多激光二极管。如果使用该LD模块31B,则通过一次扫描能够同时扫描两条扫描行。另外,通过以顶端面Y的法线中穿过中央的法线G为旋转轴来使LD模块31B向箭头X的方向旋转,能够调整两条激光光线的副扫描间距(分辨率)。
图5(C)表示在顶端面Y具备四个激光二极管LD1、LD2、LD3、LD4来发出四条激光光线的多光束型LD模块31C。如果使用该LD模块31C,则通过一次扫描能够同时扫描四条扫描行。
第1扫描光学系统30包括入射光学单元312、第1成像透镜32(第1扫描透镜之一)、第2成像透镜33(第1扫描透镜之一)以及第1折返镜34、第2折返镜35及第3折返镜36(第1反射镜)。第2扫描光学系统40包括入射光学单元412、第1成像透镜42(第2扫描透镜之一)、第2成像透镜43(第2扫描透镜之一)以及第1折返镜44、第2折返镜45及第3折返镜46(第2反射镜)。第1成像透镜32、42、第2成像透镜33、43以及第1折返镜34、44配置于外壳25的上侧空间25U(底盘25A的上面),第2折返镜35、45和第3折返镜36、46配置于下侧空间25L(底盘25A的下面)。
入射光学单元312、412分别包括准直透镜和圆柱透镜。各准直透镜将从第1、第2LD模块31、41发出并扩散的第1、第2激光光线L1、L2变换为平行光。各圆柱透镜将从各准直透镜射出的第1、第2激光光线L1、L2变换为在主扫描方向上长的线状光来使其成像于多面体转镜26的镜面。从第1LD模块31射出的第1激光光线L1入射到多面体转镜26的一个镜面,从第2LD模块41射出的第2激光光线L2入射到多面体转镜26的与所述一个镜面不同的其它镜面,两光线L1、L2分别向对称的两个方向偏转。
第1扫描光学系统30的第1成像透镜32和第2成像透镜33是具有fθ特性的透镜。第1、第2成像透镜32、33将通过多面体转镜26的所述一个镜面偏转的第1激光光线L1变换为等速扫描光(constant speed scanning light),并且使该等速扫描光成像于感光鼓2a的周面。第2扫描光学系统40的第1成像透镜42和第2成像透镜43也同样是具有fθ特性的透镜,将通过多面体转镜26的所述其它镜面偏转的第2激光光线L2变换为等速扫描光,并且使该等速扫描光成像于感光鼓2b的周面。
参照图4,第1折返镜34、44、第2折返镜35、45以及第3折返镜36、46分别配置于多面体转镜26与感光鼓2a、2b的周面之间的光路,分别反射第1、第2激光光线(扫描光)L1、L2使其朝向感光鼓2a、2b的周面。
第1扫描光学系统30的第1折返镜34是以使在上侧空间25U中沿水平方向前进的第1激光光线L1朝向下侧空间25L的方式使第1激光光线L1弯曲90°地反射的镜。第2折返镜35是让通过第1折返镜34所反射的第1激光光线L1入射的镜,用于将第1激光光线L1进一步弯曲90°地反射而使第1激光光线L1在下侧空间25L中朝向水平方向。第3折返镜36是让通过第2折返镜35所反射的第1激光光线L1入射的镜,用于使第1激光光线L1进一步弯曲90°地反射,使其经过上侧空间25U而朝向感光鼓2a的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加设置有调整该第3折返镜36的姿势的镜驱动部49(调整机构)。镜驱动部49例如通过如下方法变更第1激光光线L1的反射方向,该方法是指:使第3折返镜36向俯仰(pitch)、横摆(yaw)或滚动(roll)方向转动来改变第3折返镜36的倾斜;或者对第3折返镜36提供扭曲、弯曲等歪斜;或者组合这些方法来使第3折返镜36位移,等等。即,镜驱动部49改变第3折返镜36的姿势,以使第1激光光线L1在感光鼓2a的周面的成像位置发生变化。此外,也可以调整第1折返镜34或第2折返镜35的姿势以代替调整第3折返镜36。但是,如果将与成像面最近的第3折返镜36作为姿势调整对象,则能够正确地调整成像位置,因此更为理想。
第2扫描光学系统40的第1、第2、第3折返镜44、45、46也与第1扫描光学系统30同样,使第2激光光线L2分别弯曲90°地反射而朝向感光鼓2b的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扫描光学系统40的镜44、45、46不作为姿势调整对象,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它们作为姿势调整对象。
为了使上述第1、第2激光光线L1、L2经过底盘25A而折返,在底盘25A上形成有分别使第1、第2激光光线L1、L2经过的两个第1开口部25a和两个第2开口部25b。第1开口部25a是在主扫描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开口,位于底盘25A的将第3折返镜36、46与感光鼓2a、2b连接的光路上,被配置在第1成像透镜32、42与第2成像透镜33、43之间。第2开口部25b是在主扫描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开口,配置于将第1折返镜34、44与第2折返镜35、45连接的光路上。
光扫描装置13还具备针对第1扫描光学系统30配置的第1同步检测器37以及针对第2扫描光学系统40配置的第2同步检测器47。第1、第2同步检测器37、47配置于底盘25A的上面(上侧空间25U)的第1成像透镜32、42的旁边且以多面体转镜26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这些同步检测器37、47分别配置于第1、第2激光光线L1、L2对各感光鼓2a、2b的有效扫描范围外。第1、第2激光光线L1、L2对感光鼓2a、2b上的扫描(开始写)的开始时机是由第1、第2同步检测器37、47分别检测同步检测用的光束L1’、L2’来决定的。
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30、40具备同步检测用镜38、48,该同步检测用镜38、48用于使同步检测用的光束L1’、L2’反射来分别引导至第1、第2同步检测器37、47。同步检测用镜38、48分别配置于底盘25A的下面(下侧空间25L)且有效扫描范围外。此外,从多面体转镜26至第1、第2同步检测用镜38、48的同步检测用光路的中途存在上述第1折返镜34、44和第2折返镜35、45的长边方向端部区域。
接着,进一步参照图6来说明如上那样构成的光扫描装置13的作用。从第1LD模块31射出的第1激光光线L1在通过入射光学单元312被聚光为线状的光线之后,入射到向箭头A方向以规定的速度绕旋转轴261的轴旋转驱动的多面体转镜26的第1镜面R1。另一方面,从第2LD模块41射出的第2激光光线L2在通过入射光学单元412被聚光为线状的光线之后,入射到多面体转镜26的第3镜面R3。从旋转轴261的绕轴方向看上去,第3镜面R3的面方向相对于第1镜面R1的面方向错开120°。
第1激光光线L1和第2激光光线L2被向关于多面体转镜26对称的两个方向偏转(反射)。第1激光光线L1成像于品红色感光鼓2a的右端附近的周面,第2激光光线L2成像于青色感光鼓2b的左端附近的周面。在该成像之前,如图4所示,第1、第2激光光线L1、L2首先经过第1成像透镜32、42和第2成像透镜33、43而被变换为等速扫描光。之后,第1、第2激光光线L1、L2通过第1折返镜34、44以直角向下方折返,经过第2开口部25b到达第2折返镜35、45。接着,第1、第2激光光线L1、L2通过该第2折返镜35、45以直角折返而沿着底盘25A的下面以水平前进。之后,第1、第2激光光线L1、L2通过第3折返镜36、46以直角向上方折返,并经过第1开口部25a而朝向感光鼓2a、2b。
第1激光光线L1,沿着主扫描方向在以右端为开始写入位置而从右端向左端的第1方向D1上对绕旋转轴AX旋转的品红色感光鼓2a的周面进行扫描,描绘(曝光)出扫描行SL1。另一方面,第2激光光线L2沿着主扫描方向在以左端为开始写入位置而从左端向右端的第2方向D2上对绕旋转轴AX旋转的青色感光鼓2b的周面进行扫描,描绘出扫描行SL2。也就是说,第1、第2激光光线L1、L2向互为相反的方向描绘出扫描行SL1、SL2(相向扫描方式)。
图7(A)至(C)是用于说明扫描行SL1、SL2的倾斜的示意图。在扫描时,感光鼓2a、2b绕旋转轴AX进行旋转,因此扫描行SL1、SL2不会成为水平,与感光鼓2a、2b的转速相应地向副扫描方向倾斜。如图7(A)所示,以右端为开始写入位置的第1激光光线L1的光束点LP1描绘向左下方倾斜的扫描行SL1。另一方面,以左端为开始写入位置的第2激光光线L2的光束点LP2描绘向右下方倾斜的扫描行SL2。因此,扫描行SL1、SL2不会成为平行,在行端部产生行偏移Sa。这种行偏移Sa成为青色和品红色的颜色错位的原因。
为了防止该颜色错位,例如使扫描行SL1偏离(skew),以使扫描行SL1与扫描行SL2相互平行。本申请的发明人首先考虑按照感光鼓2a、2b被全速旋转(打印机1以通常的处理线速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的鼓转速)的全速模式进行所述偏离的调整。具体地说,在以使行偏移Sa消失的方式调整第1扫描光学系统30的第3折返镜36(或者第2扫描光学系统40的第3折返镜46)的姿势后,对外壳25装配了该第3折返镜36。由此,如图7(B)所示,能够使光束点LP1、LP2的扫描路径相同,即能够使扫描行SL1与扫描行SL2相互平行。
然而,当感光鼓2a、2b的转速变化时,鼓周面的每单位时间的向副扫描方向的移动量相对于全速模式时发生变化,因此无法保持双方的扫描行的平行性。打印机1在对厚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或者进行高精细画质的图像形成等的情况下,有时以使感光鼓2a、2b的转速低于全速模式的低速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处理。通常,在将全速模式时的感光鼓2a、2b的转速(第1速度)设为m时,低速模式的转速(第2速度)被设为m×1/n(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优选的是,n=2或4。也就是说,在低速模式下,感光鼓2a、2b以全速模式的鼓转速的1/n速度、优选的是半速或1/4速度旋转驱动。例如在半速旋转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在由光束点LP1、LP2描绘的扫描行SL1与扫描行SL2之间产生与全速和半速的速度差相应的行偏移Sb。该行偏移Sb也成为青色与品红色的颜色错位的原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光扫描装置13)具备不仅使全速模式下的行偏移Sa消失、还使低速模式下的行偏移Sb消失的功能。图8是表示光扫描装置13的控制结构的框图。打印机1包括具有使上述行偏移消失的功能的控制部50。控制部50是通过控制程序来工作的微型计算机,功能上包括线速控制部51、发光控制部52(光源控制部)、镜姿势控制部53(调整机构的一部分)以及多面镜马达控制部54。
线速控制部51设定打印机1的处理线速,根据该处理线速设定包括感光鼓2a至2d的旋转构件的转速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线速控制部51在全速模式下使感光鼓2a至2d以转速m旋转,在低速模式下使感光鼓2a至2d以m/2(半速)或m/4(1/4速度)旋转。
发光控制部52控制第1、第2LD模块31、41的发光动作。发光控制部52根据为了进行各颜色的图像形成而提供的图像数据控制第1、第2LD模块31、41所具有的激光二极管的发光动作。在第1、第2LD模块31、41是如图5(A)所示的单光束型LD模块的情况下,在线速控制部51设定了全速模式(第1速度)时,发光控制部52使所述发光动作连续地执行。另一方面,在线速控制部51设定了低速模式(第2速度)时,发光控制部52进行使激光光线间歇性地产生的控制,使得激光光线仅入射到多面体转镜26的多个镜面中的一部分镜面。也就是说,发光控制部52进行如下控制:针对一部分镜面,使激光二极管执行发光动作来使基于图像数据调制后的激光光线入射,针对另一部分镜面,将激光二极管设为OFF状态。
在第1、第2LD模块31、41是如图5(B)或图5(C)所示的多光束型LD模块的情况下,在线速控制部51设定了全速模式时,发光控制部52使第1、第2LD模块31、41所具备的多个激光二极管全部执行发光动作,产生多条激光光线。另一方面,在线速控制部51设定了低速模式时,发光控制部52仅使所述多个激光二极管中的一部分执行发光动作,让该部分以被间疏的状态产生激光光线。
镜姿势控制部53决定使第1、第2激光光线L1、L2所描绘的第1、第2扫描行SL1、SL2平行所需的第3折返镜36(第1反射镜)的调整量,使镜驱动部49执行调整动作。在线速控制部51设定了全速模式时,镜姿势控制部53以规定的第1调整量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此外,也可以将全速模式下的第3折返镜36的姿势设为初始姿势,设为所述第1调整量=零调整量。在线速控制部51设定了低速模式时,镜姿势控制部53以与第1调整量不同的第2调整量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该第2调整量是能够获得第1、第2扫描行SL1、SL2的平行的调整量。
多面镜马达控制部54,为了控制多面体转镜26绕轴的旋转数,控制多面镜马达262的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多面镜马达控制部54不管是在全速模式还是在低速模式,使多面体转镜26以固定速度旋转。
图9是用于说明由镜姿势控制部53和镜驱动部49进行的第1、第2扫描行SL1、SL2的倾斜调整的示意图。镜姿势控制部53通过下述的计算式求出距离S作为所述第2调整量,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使得成像位置在描绘第1扫描行SL1的第1激光光线L1的扫描开始地点处向副扫描方向位移S,并在扫描结束地点处向副扫描方向位移-S。
能够如下求出距离S。当将多面体转镜26的镜面的数量设为P,将第1、第2成像透镜32、33(第1扫描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mm),将第1激光光线L1的光束点LP1在感光鼓2a的周面上的打印扫描宽度(扫描行SL1的长度)设为L(英寸)时,可由下式(11)求出以多面体转镜26的一个镜面扫描的视角Va。
Va=(360×2)/P=720/P (11)
可通过下式(12)求出利用焦距f的透镜来扫描距离L所需的视角Vb。
Vb=(L×25.4/f)×(180/π)=(25.4×L×180)/fπ (12)
其中,数值“25.4”是1英寸(英寸)的毫米换算值。
图像区域比、即视角Va与视角Vb之比为下式(13)。
Vb/Va={(25.4×L×180)/fπ}/(720/P)=(25.4×L×P×180)/(720×π×f)=25.4×L×P/4πf (13)
当设第1LD模块31所产生的激光光线的数量为B(个)、分辨率为d(dpi)时,利用多面体转镜26的一个镜面偏转期间移动的副扫描量W为下式(14)。
W=B×(25.4/d)×103 (14)
因此,可通过下式(15)求出第1激光光线L1的光束点LP1对距离L进行扫描时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距离S0、即产生的副扫描颜色错位量,其中,下式(15)通过将式(13)与式(14)相乘而求出。
S0=W×Vb/Va={(25.4×B×103)/d}×{(25.4×L×P)/(4πf)}=(25.42×BLP×103)/4πdf (15)
通过上述式(15)求出的距离S0相当于在全速模式时产生的副扫描颜色错位量。因而,镜姿势控制部53设为所述第1调整量=距离S0,来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具体地说,镜姿势控制部53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使得在第1扫描行SL1中产生如下偏离:第1激光光线L1的光束点LP1的扫描开始地点(开始写入位置)处的成像位置向副扫描前进方向的上游侧位移距离S0,扫描结束地点(结束写入位置)处的成像位置向副扫描前进方向的下游侧位移距离S0。由此,能够消除全速模式时的行偏移Sa(参照图7(A))。此外,在第3折返镜36的初始姿势是预先调整了距离S0的姿势时,镜姿势控制部53进行将第3折返镜36的姿势设定为初始姿势的控制。
在低速模式时,在感光鼓2a至2d的速度变为全速模式的1/n倍(在本实施方式中,n=2或4)时,可通过下式(16)求出第1激光光线L1的光束点LP1对距离L进行扫描时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距离S(所述第2调整量)。
S=1/n×S0=(25.42×BLP×103)/4πndf (16)
在此,当将副扫描的前进方向作为正来设定符号时,距离S为下式(1)。
S=-(25.42×BLP×103)/4πndf (1)
如图9所示,在全速模式时处于平行的第1、第2扫描行SL1、SL2在变更为低速模式时产生行偏移(也参照图7(C))。为了矫正该行偏移,使第1激光光线L1的光束点LP1在扫描开始地点处的成像位置向副扫描前进方向的上游侧位移距离S。也就是说,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使得朝向扫描开始地点的第1激光光线L1-S朝向向上游侧位移距离S的地点。另外,使光束点LP1在扫描结束地点处的成像位置向副扫描前进方向的下游侧位移距离-S。也就是说,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使得朝向扫描结束地点的第1激光光线L1-E朝向向下游侧位移距离S的地点。由此,第1激光光线L1所描绘的第1扫描行SL1成为相对于行中间点而言开始写入侧偏离距离S、结束写入侧偏离距离-S的扫描行SL1A。该扫描行SL1A与第2激光光线L2所描绘的第2扫描行SL2平行。为了产生这种第1扫描行SL1的偏离,镜姿势控制部53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
接着,基于图10至图11说明发光控制部52的低速模式时的行间距的调整控制。图10(A)表示具备两个激光二极管LD1、LD2的多光束型LD模块31B(参照图5(B))被用作光源且感光鼓2a绕旋转轴AX以全速模式的转速m旋转的例子。在全速模式下,发光控制部52使激光二极管LD1、LD2的双方都执行发光动作,通过一次扫描来描绘两条扫描行。这些扫描行的行间距与规定的分辨率相匹配。
图10(B)表示感光鼓2a以全速模式的半速m/2绕旋转轴AX旋转的例子。在半速(低速)模式下,发光控制部52仅使激光二极管LD1执行发光动作,让激光二极管LD2休止。因而,在感光鼓2a的周面通过一次扫描来描绘一条扫描行。如上所述,多面镜马达控制部54不管是在全速模式还是在低速模式,使多面体转镜26以固定速度旋转。因此,对应于鼓转速下降至半速m/2,单纯地将一方的激光二极管LD2设为OFF状态,由此能够使扫描行的行间距与规定的分辨率相匹配。即,并不需要多面体转镜的旋转控制、激光二极管的光量控制等复杂的控制,就能够使行间距适当。
此外,在具备四个激光二极管LD1至LD4的多光束型LD模块31C(参照图5(C))被用作光源时,在半速模式下,发光控制部52仅使四个激光二极管内的跳过一个激光二极管的两个(例如LD1和LD3、或LD2和LD4)执行发光动作,让其它两个休止。并且,在1/4速度模式下,发光控制部52仅使四个激光二极管内的一个执行发光动作。
图11(A)表示单光束型的LD模块31A(参照图5(A))被用作光源且感光鼓2a绕旋转轴AX以全速模式的转速m旋转的例子。在全速模式下,发光控制部52使LD模块31A连续地执行发光动作,使第1激光光线L1入射到多面体转镜26的所有镜面R1至R6。由此,多面体转镜26每旋转一周,在感光鼓2a的周面上,通过被各个镜面R1至R6偏转的第1激光光线L1描绘出六条扫描行SL-R1至SL-R6。各扫描行SL-R1至SL-R6的行间距与规定的分辨率相匹配。
图11(B)表示感光鼓2a以全速模式的半速m/2绕旋转轴AX旋转的例子。在半速模式下,发光控制部52控制LD模块31A来使其间歇性地产生第1激光光线L1,使得第1激光光线L1仅入射到镜面R1至R6中的跳过一个镜面的镜面。在此,示出了如下例子:仅在镜面R1、R3、R5与LD模块31A相对的期间将LD模块31A设为ON状态,在镜面R2、R4、R6与LD模块31A相对的期间将LD模块31A设为OFF状态。
由此,多面体转镜26每旋转一周,在感光鼓2a的周面上,通过被镜面R1、R3、R5偏转的第1激光光线L1描绘出三条扫描行SL-R1、SL-R3、SL-R5。由于多面体转镜26的转速固定,因此扫描行SL-R1、SL-R3、SL-R5的行间距与规定的分辨率相匹配。即,并不需要多面体转镜的旋转控制、激光二极管的光量控制等复杂的控制,就能够使行间距适当。
此外,在1/4速度模式下,发光控制部52控制LD模块31A,使得第1激光光线L1仅入射到镜面R1至R6中的跳过三个镜面的镜面。也就是说,使第1激光光线L1按镜面R1→R5→R3→R1的顺序入射到镜面。另外,在使用多光束型LD模块的情况下,在使鼓转速下降至1/4速度以下的速度时,也可以将该图11(B)所示的间歇控制和图10(B)的控制一并使用。
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13,在感光鼓2a、2b的旋转模式从全速模式下降至低速模式(半速、1/4速度)时,镜姿势控制部53调整第3折返镜36的姿势,在低速模式下也维持扫描行SL1、SL2的平行性。因而,在相向扫描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3中,即使感光鼓2a、2b的转速发生变化,也能够防止副扫描方向的颜色错位的产生本身。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变形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镜姿势控制部53和镜驱动部49调整第1扫描光学系统30的第3折返镜36的姿势的例子。取而代之,也可以采用对第2扫描光学系统40的第3折返镜46的姿势进行调整的方式(使第2扫描行发生偏离的方式)。或者,也可以采用对双方的第3折返镜36、46的姿势都进行调整的方式。并且,也可以将第3折返镜36、46以外的其它反射镜作为调整对象。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预备全速的半速、1/4速度作为低速模式的例子。低速模式只要是全速的1/n(n=2以上的整数)的速度即可,例如也可以设为1/3速度、1/5速度。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定任意的鼓转速,将与各转速相应的偏离量预先存储在存储器中。其中,如果将全速的半速、1/4速度作为低速模式,则如上述内容中基于图10(A)、(B)和图11(A)、(B)说明的那样,无需进行多面体转镜的旋转控制、激光二极管的光量控制,而仅单纯地进行LD模块的ON-OFF控制就能够容易地使行间距适当,因此特别理想。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一个光扫描装置13内收容有两个颜色的扫描光学系统30、40的两个颜色共用类型。只要采用相向扫描方式,则也可以采用四个颜色的扫描光学系统被收容在一个光扫描装置内的四个颜色共用类型。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在相向扫描方式的光扫描装置中,即使感光鼓的转速发生变化,也能够维持第1扫描行与第2扫描行的平行性。因而,能够提供不产生副扫描方向的颜色错位的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4)

1.一种光扫描装置,利用光线扫描绕轴进行旋转的第1感光鼓的作为被扫描面的第1周面和绕轴进行旋转的第2感光鼓的作为被扫描面的第2周面,其包括:
第1光源,发出光线;
第2光源,发出光线;
多面体转镜,具有多个镜面,绕轴进行旋转,使从所述第1光源发出的第1光线偏转在沿着主扫描方向的第1方向上对所述第1周面进行扫描,并使从所述第2光源发出的第2光线偏转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对所述第2周面进行扫描;
第1扫描透镜,使所述第1光线成像于所述第1周面;
第2扫描透镜,使所述第2光线成像于所述第2周面;
第1反射镜和第2反射镜,分别配置于所述多面体转镜与所述第1周面之间的光路及所述多面体转镜与所述第2周面之间的光路,所述第1反射镜反射所述第1光线使得该第1光线朝向所述第1周面,所述第2反射镜反射所述第2光线使得该第2光线朝向所述第2周面;以及
调整机构,至少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其中,
在所述第1感光鼓和所述第2感光鼓的转速是全速的第1速度m时,所述调整机构以规定的第1调整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使得所述第1光线扫描所述第1周面的第1扫描行与所述第2光线扫描所述第2周面的第2扫描行相互平行,
在所述第1感光鼓和所述第2感光鼓的转速是m×1/n的第2速度时,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所述调整机构以与所述第1调整量不同的第2调整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该第2调整量是能够在所述第2速度下获得所述第1扫描行与所述第2扫描行的所述平行的调整量,
所述光扫描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机构通过下式(1)求出距离S作为所述第2调整量,以使成像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位移的偏离在所述第1扫描行产生的方式调整所述第1反射镜的姿势,即,使成像位置在所述第1光线的所述第1周面上的扫描开始地点处沿副扫描方向位移S,在扫描结束地点处沿副扫描方向位移-S,
S=-(25.42×BLP×103)/4πndf (1)
其中,将副扫描的前进方向作为正来设定符号,数值25.4是1英寸的毫米换算值,而且,
B为所述第1光源的光线的数量,
L为打印扫描宽度,单位是inch,
P为所述多面体转镜的镜面的数量,
d为分辨率,单位是dpi,
f为第1扫描透镜的焦距,单位是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光源和所述第2光源是发出多条光线的多光束型光源,
所述光扫描装置还包括光源控制部,该光源控制部控制所述第1光源和所述第2光源的发光动作,
在所述第1感光鼓和所述第2感光鼓的转速被设定为所述第2速度时,所述光源控制部仅使所述多条光线中的一部分光线产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光源和所述第2光源是发出一条光线的单光束型光源,
所述光扫描装置还包括光源控制部,该光源控制部控制所述第1光源和所述第2光源的发光动作,
在所述第1感光鼓和所述第2感光鼓的转速被设定为所述第2速度时,所述光源控制部使所述光线间歇性地产生,以便让所述光线仅入射到所述多面体转镜的多个镜面中的一部分镜面。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感光鼓,具有作为被扫描面的第1周面,绕轴进行旋转;
第2感光鼓,具有作为被扫描面的第2周面,绕轴进行旋转;以及
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向所述第1周面和所述第2周面照射光线。
CN201410504761.0A 2013-09-27 2014-09-26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6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0882A JP5927164B2 (ja) 2013-09-27 2013-09-27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00882 2013-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6107A CN104516107A (zh) 2015-04-15
CN104516107B true CN104516107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655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0476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6107B (zh) 2013-09-27 2014-09-26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99480B2 (zh)
EP (1) EP2853952B1 (zh)
JP (1) JP5927164B2 (zh)
CN (1) CN1045161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9961B2 (ja) * 2013-07-24 2018-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7102B2 (ja) * 2015-03-23 2019-03-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光走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081254A (ja) * 2017-10-27 2019-05-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該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WO2020074238A1 (en) * 2018-10-11 2020-04-16 Asml Netherlands B.V. Multi-source illumination uni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11006586B (zh) * 2019-12-12 2020-07-24 天目爱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3d信息采集的智能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9271A (ja) * 1997-09-30 1999-04-23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57128A (ja) * 1997-11-27 1999-06-15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980343B2 (en) * 2003-10-30 2005-1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264696A (zh) * 2007-03-16 2008-09-17 株式会社理光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1519B2 (ja) 1999-10-13 2007-08-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多色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098558A (ja) * 2002-09-11 2004-04-02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379081B2 (ja) * 2003-10-30 2009-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225102A (ja) * 2007-03-13 2008-09-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5170629B2 (ja) * 2007-12-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91082A1 (en) * 2008-10-09 2010-04-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ptical beam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9271A (ja) * 1997-09-30 1999-04-23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57128A (ja) * 1997-11-27 1999-06-15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980343B2 (en) * 2003-10-30 2005-1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264696A (zh) * 2007-03-16 2008-09-17 株式会社理光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68875A (ja) 2015-04-13
US9199480B2 (en) 2015-12-01
EP2853952B1 (en) 2016-06-01
CN104516107A (zh) 2015-04-15
EP2853952A1 (en) 2015-04-01
US20150092001A1 (en) 2015-04-02
JP5927164B2 (ja) 2016-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68348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6995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516107B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460145B2 (en) Multi-beam pitch adjus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3823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having main scan length correcting feature
US5694637A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plural laser beams
US9658561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scanning position of luminous flux
JPH01167769A (ja) 多重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65A (ja) 光ビーム走査光学装置
US2007012094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519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10026465A (ja) パターン描画装置
CN104345450B (zh) 光扫描装置及利用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26129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59091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5914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JPH102399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38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68927A (ja) 光ビーム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光ビーム走査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可搬型の記憶媒体
JP4895242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85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量制御方法
JP2009175470A (ja) 光学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37725A (ja) 画像センサの取付傾き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412642B2 (ja) 光書込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98378B2 (ja) レーザ走査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