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2040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2040A
CN101192040A CNA2007101960022A CN200710196002A CN101192040A CN 101192040 A CN101192040 A CN 101192040A CN A2007101960022 A CNA2007101960022 A CN A2007101960022A CN 200710196002 A CN200710196002 A CN 200710196002A CN 101192040 A CN101192040 A CN 101192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tend
fixing device
parts
subtend parts
photographic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60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93140C (zh
Inventor
进士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92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2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314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314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短,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其解决手段是,所述定影装置设有定影部件(21),对向部件(22),及加强部件(23)。所述定影部件(21)对色调剂像(T)进行加热,使其熔融,所述对向部件(22)与定影部件(21)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部件(21),同时形成夹持部,所述加强部件(23)固定设置在定影部件(21)的内周面侧,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部件(21)与加压部件(31)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这些机器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在其中设置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将架设在复数辊部件上的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技术(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采用这样的定影带的装置,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环状定影带)、架设并支承定影带的复数辊部件、内设于复数辊部件中一辊部件中的加热器、加压辊(加压部件)等构成。加热器通过辊部件对定影带进行加热。于是,向着形成于定影带与加压辊之间的夹持部传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色调剂像在夹持部受加热加压而定影于记录介质上。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等公开了一种加热时间短的请求服务(on demand)方式的定影装置。
请求服务方式的定影装置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薄膜(环形薄膜)、加压辊(加压部件)、陶瓷加热器等的加热器等构成。加热器设置于定影薄膜的内部,通过定影薄膜与加压辊接触,形成夹持部,同时对定影薄膜进行加热。于是,向夹持部传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色调剂在夹持部受到加热和加压被定影于记录介质上。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等公开了以下技术:以有效地加热定影部件为目的,用辐射热透射性材料形成定影带基体层,用辐射热吸收性材料形成表层及中间层。尤其,在专利文献3的图9中公开了设有定影带,对定影带进行导向的带用导向部件,通过定影带与加压辊(背撑辊)相接的透光性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6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3-107948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等的定影装置与使用定影辊的装置相比,更加适合装置的高速化。但是,加热(warm up)时间(达到能够打印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接受打印请求之后经过打印准备到进行打印动作、打印纸排出为止的时间)的缩短有限。
对此,专利文献2等的定影装置能够借助于低热容量化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同时也能够使装置小型化。然而,这样的定影装置只对定影薄膜的夹持部进行局部加热,定影薄膜的其他部份未得到充分加热。为此,由于定影薄膜的回转,在夹持部的入口侧定影薄膜形成最冷的状态,存在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由于在使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定影薄膜回转变快,夹持部以外的地方的位置上的定影薄膜的放热变多,这样的问题成了特别不能够忽视的问题。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有人提出这样的对策:与定影带、定影薄膜等环状定影部件的内周面相对地设置管状的金属导热体,对金属导热体直接或间接进行加热,从而充分而且均匀地对整个定影部件进行加热。
但是,在此场合,管状金属导热体有可能因在夹持部受到的来自加压部件的加压力而挠曲。特别是,为了提高定影部件的加热效率有必要管状金属导热体做成薄壁管,由此,发生这样问题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金属导热体一旦挠曲,则在该位置上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发生强烈摩擦。因此,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发生局部磨损,缩短定影部件的使用寿命;或者,驱动定影部件时的驱动转矩增加,导致定影部件发生滑动,记录介质会卡在夹持部。
又,金属导热体一旦发生挠曲,对位于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加压部件的接触面积减少,该位置的夹持部宽度变得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夹持部宽度小。在这样的状态下,在中央部与两端部提供给记录介质的热量不同,输出图像的中央部容易发生冷粘附(cold offset),而在两端部容易发生热粘附。再有,输出图像的中央部与两端部的光泽度之差变大,输出光泽度偏差变大的异常图像。另外,在上述夹持部宽度的偏差极大的情况下,不仅对输出图像有影响,而且在记录介质上也可能发生褶皱。
在专利文献3的图9中公开的定影装置,以有效地加热定影部件为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上述金属导热体的挠曲。即,对定影带进行导向的带用导向部件用透光性材料形成,不是积极地加热定影带。另外,通过定影带与加压辊相接地透光性加压部件具有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夹持部的功能,但由于是板厚为1-数mm左右的板状部件,可能因加压辊的加压力产生挠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存在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可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是在使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等不理想的情况。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定影部件,对色调剂像进行加热使其熔融,同时具有可挠性;
对向部件,固定设置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该定影部件,同时通过该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侧,通过所述对向部件及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上述对向部件的强度。
(2)在(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是金属热传导体。
(3)在(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通过绝热部件,所述对向部件,所述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相接。
(4)在(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形成凸状,与宽度方向两端部相比,所述加强部件宽度方向中央部朝着所述加压部件突出。
(5)在(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通过热源的辐射热被加热。
(6)在(5)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加强部件的与所述热源对向的面的局部或全部为镜面。
(7)在(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通过电磁感应被加热。
(8)在(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由电阻发热体的热进行加热。
(9)在(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是电阻发热体。
(10)在(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向部件包括第1对向部件及第2对向部件,所述第1对向部件在上述夹持部位置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所述第2对向部件在除上述夹持部的位置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
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第1对向部件一体化。
(11)在(10)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设有向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侧发出辐射热的热源;
所述第1对向部件由光透射性材料构成。
(12)在(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部件具备海绵状的弹性层。
(13)在(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部件是定影带或定影薄膜。
(14)在(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是金属热传导体。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在本发明中,设有对向部件及加强部件,所述对向部件与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所述加强部件通过对向部件及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设置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在宽度方向上看图2的定影装置的图。
图4表示抵接部件挠曲的状态。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沿宽度方向看本发明实施形态6的定影装置的图。
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7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图。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装置主体)
20     定影装置
21     定影带(定影部件)
22     抵接部件
22A    第2抵接部件
22B    第1抵接部件
23     加强部件
25     加热器(热源)
27     绝热部件
28     光透射性部件
31     加压辊(加压部件)
40     温度传感器
50     感应加热部
60     电阻发热体
P      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进行详细说明。还有,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份标以相同的符号,并且适当简化乃至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形态1
在图1~图4,对本发明实施形态1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用图1对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中,1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的装置主体,2表示将原稿D的图像信息以光学方式读入的原稿读入部,3表示使以原稿读入部2读入的图像信息为依据的曝光光线L照射到感光体鼓5上的曝光部,4表示在感光体鼓5上形成色调剂像(图像)的成像部,7表示将在感光体鼓5上形成的色调剂像转印于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部,10表示将设定的原稿D传送到原稿读入部2的原稿传送部,12~14表示收纳有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的供纸部,20表示对记录介质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21表示作为设置于定影装置20上的定影部件的定影带,31表示作为设置于定影装置20上的加压部件的加压辊。
下面,参照图1对图像形成装置的通常的图像形成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原稿D由原稿传送部10的传送辊从原稿台沿图中的箭头方向传送,通过原稿读入部2。这时,原稿读入部2以光学方法读取通过其上方的原稿D的图像信息。
然后,由原稿读入部2读取的光学图像信息被变换为电信号,然后被发送到曝光部3(写入部)。接着,从曝光部3向成像部4的感光体鼓5上发射以该电信号的图像信息为依据的激光等曝光光线L。
另一方面,在成像部4中,感光体鼓5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经过所定的成像工序(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在感光体鼓5上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色调剂像)。
其后,感光体鼓5上形成的图像由转印部7转印至由定位辊传送的记录介质P上。
另一方面,被传送到转印部7的记录介质P如下所述动作。
首先,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的多个供纸部12、13、14中自动或手动选择一个供纸部(假设选择例如最上段的供纸部12)。
然后,收纳于供纸部12的记录介质P的最上方的一张被送往传送路径K的位置上。
其后,记录介质P经过传送路径K到达定位辊的位置。然后,为了与感光体鼓5上形成的图像对位,将到达定位辊的记录介质P在合适时间向转印部7传送。
转印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在通过转印部7的位置之后,经过传送路径到达定影装置20。到达定影装置20的记录介质P被送入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之间,通过从定影带21接受的热和来自于两个部件21、31的压力实现图像的定影。图像定影后的记录介质P从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之间(就是夹持部)被送出之后,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排出。
这样就完成了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工序。
下面,利用图2~图4,对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的定影装置20的结构、动作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20的结构图,图3是在宽度方向上看定影装置20的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对向部件22、加强部件23、作为热源的加热器25、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1、温度传感器40、导向板35、37等构成。
这里,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是具有挠性的环状带,沿图2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定影带21是在基体材料上依序叠层形成弹性层、脱模层,其总体厚度设定为1mm以下。
定影带21的基体层层厚30~50μm,由镍、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和聚酰亚胺等的树脂材料形成。
定影带21的弹性层层厚100~300μm,由硅酮橡胶、泡沫硅酮橡胶、氟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通过设置弹性层,不会形成夹持部上的定影带21表面的微小凹凸,能够向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像T进行均匀传热,能够抑制柚皮图像疵点的发生。
定影带21的脱模层层厚10~50μm,由PFA(四氟乙烯过氟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聚醚砜)等材料形成。通过设置脱模层保证对色调剂T(色调剂像)的脱模性(剥离性)。
而且,定影带21的直径设定为15~120mm。还有,在本实施形态中,定影带21的直径设定为30mm。
在定影带21的内部(内周面一侧),固定设置加热器25(热源)、对向部件22、加强部件23等。定影带21受到对向部件22的按压,在与加压辊31之间形成夹持部。
对向部件22固定于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一侧,通过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抵接形成夹持部。参照图3,对向部件2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通过支持部件41支持固定于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
在此,对向部件22的夹持部形状形成为大致呈长方体。即,在夹持部中,对向部件22的对向面(与加压辊31对向的面)成为平面形状。这样,夹持部形状相对记录介质P的图像面大致平行,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P的密接性高,提高定影性。在夹持部的出口侧,定影带21的曲率变大,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容易与定影带21分离。
在本实施形态1中,对向部件22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圆形,但是,对向部件2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对向部件22的周面也可设有切口。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1中,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固定设置加强部件23,用于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参照图3,加强部件23的宽度方向长度形成为与对向部件22相同,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并且,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相接,用于抑制在夹持部中对向部件22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而发生大的变形。
即,参照图4,当不设置加强部件23场合,对向部件22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发生挠曲(如图4中箭头所示,因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加压力,宽度方向中央部发生大的挠曲)。尤其,为了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使得对向部件22薄壁化场合,上述不良状态更为显著。
但是,在本实施形态1中,由于在限制对向部件22变形的位置设置加强部件23,即使对向部件22薄壁化场合,也能减轻对向部件22挠曲。这样,能抑制因对向部件22挠曲强力摩擦定影带21的内周面,抑制因对向部件22挠曲引起定影带21的驱动扭矩增加。
为了满足上述功能,加强部件用不锈钢或铁等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形成。通过形成加强部件23,沿着加压辊31的加压方向具有横长截面,截面系数变大,能提高加强部件23的机械强度。
作为热源的加热器25采用卤素加热器或碳加热器,其两端部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可参照图3)。另外,借助由装置主体1的电源部控制输出的加热器25的辐射热,对所述对向部件22进行加热。再有,利用对向部件22对整个定影带21进行加热,从加热的定影带21的表面向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像T加热。根据由与定影带21表面对置的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40对定影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进行加热器25的输出控制。又,可以利用这样的加热器25的输出控制,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希望的温度。
参照图2,对向部件22固定设置,在包含夹持部位置的定影带21的内周面全域对向而置,利用加热器25的辐射热加热,以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传递热)。对向部件22的材料可以采用铝、铁、不锈钢等金属导热体(具有热传导性的金属)。
这样,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不是仅仅对定影带21局部进行局部加热,通过对向部件22对定影带21沿着周向大致全域进行加热,即使装置高速化场合,也能充分加热定影带21,抑制发生定影不良。即,能够用比较简易的结构高效率地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因此能够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同时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定影带与对向部件之间的间隙(δ)最好是0mm以上,1mm以下(0mm<δ≤1mm=。由此,可以抑制因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的滑动接触面积变大,加速定影带21磨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同时能够抑制因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距离过远而导致加热效率下降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再有,通过将对向部件22靠近定影带21设置,将具有挠性的定影带21的圆形姿势维持在某种程度上,由此,能够减小因定影带21的变形造成的劣化、破损。
也可以用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对向部件22的滑接面,即使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滑接也能减轻定影带21磨耗。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1中,用不锈钢或铁等金属热传导体形成加强部件23,打印动作时,对加热器25引起的热进行蓄热。这样,即使打印动作结束加热器25断开时,对向部件22受到加强部件23所蓄的热,对向部件22不易温度低下,能缩短打印动作再开始时的加热时间。
参照图2,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1,其直径为30mm,在中空结构的芯棒32上形成弹性层33的加压辊。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用氟橡胶、硅酮橡胶、泡沫硅酮橡胶等形成。又,也可以在弹性层33的表层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壁的脱模层。加压辊31压接于定影带21,在双方的部件之间形成所希望的夹持部。又,参照图3,在加压辊31上设置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45,驱动加压辊31沿图2中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回转。又,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通过轴承42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定影部件20的侧板43。也可在加压辊31的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等热源。
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用泡沫硅酮橡胶等海绵状材料形成场合,能减少作用在夹持部的加压力,能进一步减轻对向部件22发生挠曲。
在本实施形态1中,定影带21的直径做成与加压辊31的直径相等,但是也可以将定影带21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加压辊31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夹持部的定影带21的曲率小于加压辊31的曲率,因此,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容易从定影带21上分离。
参照图2,在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的相接部(夹持部)的入口侧,配置有引导向夹持部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导向板35(入口导向板)。夹持部的出口侧配置引导从夹持部传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导向板37(出口导向板)。两个导向板35、37都固定设置于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
下面,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装置主体的电源开关一旦接通,就对加热器25提供电力,同时驱动加压辊31使其开始按图2中箭头方向旋转。由于与加压辊31的摩擦力的作用,定影带21也被驱动沿图2箭头方向作从动旋转。
其后,从供纸部12~14传送记录介质P,在成像部4,记录介质P上载置未定影图像。载置未定影图像T(色调剂像)的记录介质P在导向板35的引导下,边被向着图2的箭头Y10的方向传送,边被送入保持压接状态下的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的夹持部。
然后,利用被对向部件22(加热器25)加热的定影带21的加热和对向部件22(定影带21)以及加压辊31的挤压力,将色调剂像T定影于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其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沿箭头Y11的方向被传送。
本发明人在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中,通过宽2mm的加强部件23,对壁厚0.4mm的铝制对向部件22进行加强,测定夹持宽度偏差(宽度方向中央部和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夹持宽度偏差)为1.5mm。与此相反,当不设置加强部件23场合,为了得到相同的夹持宽度偏差,必须将铝制对向部件22的壁厚设为1.5mm。根据上述测定结果,若对向部件22挠曲量相等,使用加强部件23场合,可以使得对向部件22壁厚薄,实现低热容量化,缩短装置加热时间。
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形态1中,设有对向部件22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对使用加压辊31作为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适用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使用加压带和加压垫作为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而且在该场合,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形态1相同的效果。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使用多层结构的定影带21作为定影部件,但是也可以使用由聚酰亚胺、聚酰胺、氟树脂、金属等构成的环状的定影薄膜作为定影部件。而且在该场合,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形态1相同的效果。
实施形态2
下面,利用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是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1中的图2的图。本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对向部件22,使得夹持部的形状成为凹形,另外,在加强部件23和对向部件22之间设置绝热部件27。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形态2中的定影装置20,也如同上述实施形态1,由定影带21(定影部件)、对向部件22、加强部件23、加热器25(热源)、加压辊31(加压部件)等构成。在本实施形态2中,在定影带21内部设置两个加热器25。
这里,在本实施形态2中,加强部件23通过绝热部件27,对向部件22,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相接。即,在加强部件23和对向部件22之间设置绝热部件27。作为绝热部件27的材料,可以使用硅酮橡胶,耐热性树脂,耐热毛毡等。
这样,当加热时,能抑制在夹持部,对向部件22的热传递到加强部件23,导致定影带21的升温时间变长。当加强部件23的热容量比对向部件22的热容量大场合,尤其有效。
在本实施形态2中,加强部件23与加热器25对向的面的局部或全部成为镜面(施以镜面加工)。
这样,从加热器25向加强部件23的热(加热加强部件23的热)可以用于对向部件22加热,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对向部件22)的加热效率。这时,加强部件23表面成为镜面,升温速度低下,但是,被加热器25加热,能得到与上述实施形态1说明的蓄热效果。
在本实施形态2中,参照图5,使得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形状成为凹形。即,对向部件22和加压辊31的对向面仿照加压辊31的曲率。这样,记录介质P按照加压辊31曲率从夹持部送出,能抑制定影工序后记录介质P吸附在定影带21上不分离的不良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2中,也与上述实施形态1一样,设有对向部件22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实施形态3
下面用图6对本发明实施形态3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实施形态3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2的图5。本实施形态3的定影装置与上述实施形态2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向部件22利用电磁感应加热。
如图6所示,本实施形态3的定影装置20也与上述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一样,由定影带21(定影部件)、对向部件22、加强部件23、加压辊31(加压部件),绝热部件27等构成。
在这里,本实施形态3的定影装置20设置感应加热部50。而且本实施形态3的对向部件22与利用热源25的辐射热加热的上述实施形态2的对向部件不同,利用感应加热部50产生的电磁感应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部50由励磁线圈、芯部、线圈导槽等构成。励磁线圈覆盖着定影带21的一部分,是将细线集束的绞合线在宽度方向(图6的纸面的垂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励磁线圈。线圈导槽由耐热性高的树脂材料等构成,支持励磁线圈和芯部。芯部是由铁氧体等强磁性体(磁导率为1000~3000左右)构成的半圆筒状部件,为了向对向部件22形成效率良好的磁通,设置中心芯部和边缘芯部。芯部与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励磁线圈相对设置。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0如下所述动作。
定影带21一旦受到沿图6中箭头方向的旋转驱动,定影带21在与感应加热部50相对的位置上受到加热。详细地说,在励磁线圈中流过高频交流电,这样,在对向部件22的周围,磁力线在两个方向上交替切换形成。这时,在对向部件22表面形成电流的涡流,由于对向部件22本身的电阻而发生焦耳热。由该焦耳热对所述对向部件22进行电磁感应加热,进而再由被加热的对向部件22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
还有,为了有效地对所述对向部件22进行电磁感应加热,最好是使感应加热部50构成与对向部件22的圆周方向整个区域对向而置的结构。又,对向部件22的材料可以采用镍、不锈钢、铁、铜、钴、铬、铝、金、铂、银、锡、钯以及由这些金属中的多种金属组成的合金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3中,也与上述各实施形态一样,设有对向部件22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实施形态4
下面,用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进行详细说明。
图7是实施形态4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2的图5。本实施形态4的定影装置在对向部件22利用电阻发热体60进行加热这一点,以及对向部件由第1对向部件22B和第2对向部件22A上不同于上述实施形态2。
如图7所示,本实施形态4的定影部件20也与上述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一样由定影带21(定影部件)、对向部件22A,22B、加强部件23、加压辊31(加压部件)、绝热部件27等构成。
这里,本实施形态4的定影装置20在定影带21的内圆周面一侧设置电阻发热体60。而且,本实施形态4的对向部件22A(第2对向部件)不同于利用热源25的辐射热进行加热的上述实施形态2,利用电阻发热体60进行加热。
这里,电阻发热体60是陶瓷发热体等面状发热体,在其两端部连接电源部(未图示)。于是,一旦对电阻发热体60通电流,电阻发热体60本身的电阻导致电阻发热体60升温,加热与其相接的第2对向部件22A。再由被加热的对向部件22A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
这样,使用电阻发热体60作为加热对向部件22A的加热源,能够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
在此,本实施形态4的对向部件由第1对向部件22B和第2对向部件22A构成,第1对向部件22B在夹持部的位置与定影带21的内圆周面对向,第2对向部件22A在除夹持部的位置与定影带21的内圆周面对向。
加强部件23与第1对向部件22B一体化。即,与第1对向部件22B一体构成的加强部件23起着直接形成夹持部的部件的功能。
在本实施形态4中,第1对向部件22B由绝热性材料形成,起着绝热部件27的功能。与此相反,第2对向部件22A在除夹持部的位置与定影带21的内圆周面对向,积极加热定影带21。因此,在本实施形态4中,夹持部成为成为第2对向部件22A的开口,减少夹持部的热容量,能提高定影带21的升温效率。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4中,也与上述各实施形态一样,设有对向部件22A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A与定影带21(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B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B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本实施形态4中,使用电阻发热体60作为加热对向部件22A的加热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得对向部件本身作为加热源。这种场合也能得到与本实施形态4同样的效果。
实施形态5
下面,用图8对本发明实施形态5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表示实施形态5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相当于上述实施形态2的图5。本实施形态5的定影装置与上述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对向部件由第1对向部件22B和第2对向部件22A构成,其中,第1对向部件22B由光透射性材料构成。
如图8所示,本实施形态5的定影装置20也与上述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一样,由定影带21(定影部件)、对向部件22A,22B、加强部件23、加热器25、加压辊31(加压部件)等构成。本实施形态5的对向部件与上述实施形态4相同,由第1对向部件22B和第2对向部件22A构成。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5中,第1对向部件22B由光透射性材料28构成。这样,从加热器25发出的红外线透过第1对向部件22B(光透射性材料28),即使在夹持部,也直接加热定影带21。因此,增加夹持部的热供给量,提高定影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5中,也与上述各实施形态一样,设有对向部件22A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A与定影带21(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B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B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实施形态6
下面,用图9对本发明实施形态6进行详细说明。
图9是表示沿宽度方向看实施形态6的定影装置的图,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图3相当。本实施形态6的定影装置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的不同点在于:沿宽度方向看,加强部件23形成凸状。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形态6中,加强部件23形成凸状(弓形状),与宽度方向两端部相比,宽度方向中央部朝着加压辊31突出(参照图9中的区域A)。
这样,加压机构结构上,与宽度方向两端部相比,即使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对向部件22的挠曲大,由于加强部件23形成凸状,使得挠曲量差异抵消,能减轻对向部件22的宽度方向的挠曲偏差。因此,也能减轻宽度方向的夹持部宽度偏差,宽度方向全域能得到均一且良好的定影性。
本发明人在本实施形态6的定影装置20中,通过宽2mm的加强部件23(与宽度方向两端部相比,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0.4mm,呈凸状),对壁厚0.4mm的铝制对向部件22进行加强,测定夹持宽度偏差大致为0mm。与此相反,当使用上述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场合(加强部件23不形成凸状场合),夹持宽度偏差为1.5mm。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可知通过使得加强部件23形成凸状,可以减轻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6中,也与上述各实施形态一样,设有对向部件22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实施形态7
下面,用图10对本发明实施形态7进行详细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形态7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图。本实施形态7的定影装置设置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与设置于单色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上述实施形态1不同。
如图10所示,本实施形态7的图像形成装置1A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A上方的色调剂瓶收纳部101中,可装卸自如(替换自如)地设置有与各色(黄、品红、青、黑)对应的四个色调剂瓶102Y、102M、102C、102K。
在色调剂瓶收纳部101的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相对地并设与各颜色(黄、品红、青、黑)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
各成像部4Y、4M、4C、4K上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的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显影部76、清洁部77、消电部(未图示)等。然后,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施成像工艺(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沿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于是,在充电部75的位置上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均匀带电(充电工序)。
其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发射自曝光部3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在该位置由曝光扫描形成与各颜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其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达到与显影装置76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的色调剂像(显影工序)。
其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和第一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相对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色调剂像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8上(1次转印工序)。这时,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未转印的色调剂。
其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上,残存于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色调剂被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未图示的消电部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去除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进行的一连串的成像工艺结束。
其后,经过显影工序在感光体鼓上形成的各色色调剂像在中间转印带78上重叠转印。这样就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这里,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1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2次转印支持辊82、清洁支持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利用3个辊82~84张紧、支持,同时借助于1个辊82的旋转驱动使其按图10箭头方向作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分别与感光体鼓5Y、5M、5C、5K夹持中间转印带78,形成1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在1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上施加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然后,中间转印带78沿箭头方向行走,依序通过各1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1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的色调剂像就被重叠1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78上。
其后,各色的色调剂像重叠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2次转印辊89对置的位置。在该位置上,2次转印支持辊82与2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2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上的四色的色调剂像被转印到被传送到该2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上的记录媒体P上。这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未被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的未转印色调剂。
其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的位置。于是,在该位置上,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色调剂得到回收。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的一连串的转印工艺。
这里,被传送到2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上的记录媒体P是从装置主体1下方配设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和保护辊对98等传送的记录媒体。
详细地说,供纸部12中收纳有多张重叠的转印纸等记录媒体P。当供纸辊97被驱动沿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最上方的记录媒体P便被传送至一对定位辊98的辊间。
向定位辊98传送的记录媒体在定位辊98的辊夹持部的位置上暂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对合,驱动定位辊98旋转,将记录媒体P向2次转印夹持部传送。由此,将所希望的彩色图像转印在记录媒体P上。
其后,在2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媒体P被传送到定影部20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上,转印在表面上的彩色图像通过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产生的热和压力被定影在记录媒体P上。
这里,本实施形态7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如同上述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并作同样动作。即,本实施形态7的定影装置20也和上述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一样,设有对向部件22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
其后,记录媒体P经过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被排出装置外。由排出辊对99排出装置外的已转印的P,作为输出图像依序被暂时存储于存储部100。
至此,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图像形成工艺结束。
如上所述,如同上述各实施形态,在本实施形态7中,设有对向部件22及加强部件23,所述对向部件22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对向,加热定影带21,所述加强部件23通过对向部件22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相接,加强夹持部的对向部件22的强度。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初次打印时间,宽度方向的夹持宽度偏差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揭示的以外,上述各实施形态可作适当变更,这是显而易见的。又,上述各结构部件的数目、位置、形状等不限于上述各实施形态所述,可以选用适于实施本发明的合适的数目、位置、形状等。

Claims (15)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定影部件,对色调剂像进行加热使其熔融,同时具有可挠性;
对向部件,固定设置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加热该定影部件,同时通过该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侧,通过所述对向部件及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相接,加强夹持部的上述对向部件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是金属热传导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通过绝热部件,所述对向部件,所述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形成凸状,与宽度方向两端部相比,所述加强部件宽度方向中央部朝着所述加压部件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通过热源的辐射热被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加强部件的与所述热源对向的面的局部或全部为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通过电磁感应被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由电阻发热体的热进行加热。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是电阻发热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向部件包括第1对向部件及第2对向部件,所述第1对向部件在上述夹持部位置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所述第2对向部件在除上述夹持部的位置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对向;
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第1对向部件一体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向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侧发出辐射热的热源;
所述第1对向部件由光透射性材料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部件具备海绵状的弹性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部件是定影带或定影薄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部件是金属热传导体。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0710196002A 2006-11-28 2007-11-28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059314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9412 2006-11-28
JP2006319412 2006-11-28
JP2007127628 2007-05-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2040A true CN101192040A (zh) 2008-06-04
CN100593140C CN100593140C (zh) 2010-03-03

Family

ID=39487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6002A Active CN100593140C (zh) 2006-11-28 2007-11-28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158482A (zh)
CN (1) CN100593140C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3543A (zh) * 2009-09-10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33474A (zh) * 2009-09-28 2011-04-27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
CN102135748A (zh) * 2010-01-26 2011-07-2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3032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8A (zh) * 2010-03-08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61354A (zh) * 2017-10-25 2018-03-30 虹光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将碳粉固定于打印媒体上的定影装置以及其打印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7884B2 (ja) 2008-10-14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0842B2 (ja) * 2008-10-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478B2 (ja)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91885B2 (ja) * 2009-02-12 2012-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7444B2 (ja) * 2009-03-23 2014-02-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61B2 (ja) 2009-05-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006B2 (ja) 2009-07-29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1905B2 (ja) 2009-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55B2 (ja)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886B2 (ja) 2009-09-08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160B2 (ja) * 2009-09-10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67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05B2 (ja) 2009-10-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77B2 (ja) 2009-11-3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3264B2 (ja) 2010-01-13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45B2 (ja) * 2010-01-26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7259B2 (ja) * 2010-01-27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伝導体とこれを有する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9414B2 (ja) * 2010-01-28 2014-02-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188B2 (ja) 2010-02-0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76B2 (ja) 2010-02-12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69997A (ja) 2010-02-17 2011-09-0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981B2 (ja) * 2010-02-25 201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19B2 (ja) * 2010-03-02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936B2 (ja) 2010-03-03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676B2 (ja) * 2010-03-03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3386B2 (ja) 2010-03-10 2014-1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634B2 (ja) 2010-03-11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553B2 (ja) 2010-03-12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268B2 (ja) * 2010-03-17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45B2 (ja) 2010-03-1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 2010-03-1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721B2 (ja) 2010-05-07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98362A (ja) * 2010-10-29 2012-05-2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5541B2 (ja) * 2010-12-16 2015-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545B2 (ja) *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9010B2 (ja) *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9819A (ja) * 2011-03-10 2012-10-0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2088B2 (ja) * 2011-08-10 2015-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325B2 (ja)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7B (zh)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JP6052598B2 (ja) 2012-0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93B2 (ja) * 2012-03-22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950B2 (ja) 2012-08-21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6154A (ja) 2012-09-13 2014-03-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8737A (ja) 2012-11-13 2014-05-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6306B2 (ja) 2013-03-04 2016-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1590B2 (ja) * 2013-05-29 2014-04-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964873B2 (en) 2015-06-22 2018-05-0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housing unit
JP6727873B2 (ja) * 2016-03-18 2020-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60235A (ja) * 2018-01-18 2018-04-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4225A (ja) * 1994-08-02 1996-02-1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8292667A (ja) 1995-04-21 1996-11-05 Tec Corp 加熱定着装置
JPH09197880A (ja) * 1996-01-24 1997-07-3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4062053A (ja) * 2002-07-31 2004-02-2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0755A (ja) * 2004-04-08 2005-10-27 Canon Inc 無端ベルト、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33294A (ja) * 2004-11-02 2006-05-25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006243497A (ja) * 2005-03-04 2006-09-1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85804B2 (en) 2009-09-10 2013-02-26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CN102023543A (zh) * 2009-09-10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33474A (zh) * 2009-09-28 2011-04-27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
US8682237B2 (en) 2010-01-26 2014-03-2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8559860B2 (en) 2010-01-26 2013-10-1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2135748A (zh) * 2010-01-26 2011-07-2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3032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3032B (zh) * 2010-02-15 2013-06-12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B (zh) * 2010-03-04 2014-07-02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811837B2 (en) 2010-03-04 2014-08-1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2193438A (zh) * 2010-03-08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744330B2 (en) 2010-03-08 2014-06-0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heat sources and a plurality of temperature detecto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7861354A (zh) * 2017-10-25 2018-03-30 虹光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将碳粉固定于打印媒体上的定影装置以及其打印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58482A (ja) 2008-07-10
CN100593140C (zh) 2010-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3140C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83235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44B (zh) 定影装置和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219343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P1923752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08615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JP3634679B2 (ja) 加熱装置
CN102023543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854783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6597888B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holding a driving members for belt outside nip portion
CN10200442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03705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92519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066933A (ja) 加熱装置、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31419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91762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H10198200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300965A (zh) 定影装置
JP201804516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5759A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8895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878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 belt
JP2001142327A (ja) 加熱装置、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3534A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3598A (ja) 像加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