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4148C - 摇臂式悬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摇臂式悬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4148C
CN100564148C CNB2004100686027A CN200410068602A CN100564148C CN 100564148 C CN100564148 C CN 100564148C CN B2004100686027 A CNB2004100686027 A CN B2004100686027A CN 200410068602 A CN200410068602 A CN 200410068602A CN 100564148 C CN100564148 C CN 1005641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ing arm
mentioned
bunper assembly
arm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686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94020A (zh
Inventor
藤田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94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4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41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414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the shock absorber being connected to the chain-stay via a linkage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05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brake elements, e.g. fastening of brake blocks in their hol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可以削减自身零件数量,降低组装工时、重量以及成本的摇臂式悬挂装置。本发明摇臂式悬挂装置,将通过顶端侧轴支撑后轮(12)的摇臂(13)的基端部可以摆动地安装在枢轴板(8)的枢轴(11)上,将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安装在摇臂(13)的同时,将该缓冲器组件(14)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15)在枢轴(11)以下的位置与枢轴板(8)连接,在摇臂(13)的上部设置开放部(80A),该开放部(80A)将设置上述缓冲器设置空间部(H)在该摇臂(13)上方开放,在该开放部(80A)内设置作为缓冲器组件(14)的功能部件的水位计的平衡器(57)及调节器(56)中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摇臂式悬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两轮摩托车的摇臂式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两轮摩托车等车辆的摇臂式悬挂装置中,具有以下形式,即将摇臂的基端部可以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侧的枢轴上,该摇臂用顶端侧轴支撑车轮,将缓冲器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上述摇臂上,将该缓冲器组件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在枢轴以下的位置与车身侧连接(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上支架与摇臂分开分体构成,上支架是为了将缓冲器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摇臂上,该上支架的两侧部通过螺栓等与摇臂的左右臂部结合。
【专利文献1】特开2002-680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1875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摇臂式悬挂装置中,由于上支架被安装成堵塞设置有摇臂的缓冲器组件的空间的上部开口,因此,缓冲器组件自身及其作为功能部件的水位计的平衡器和调节器被分体构成,这些部件利用管道等与缓冲器组件自身连接的状态下,在上支架的后方,被固定在摇臂上(上述专利文献2)。为了削减摇臂式悬挂装置自身的零件数量,这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此,本发明以提供以下的摇臂式悬挂装置为目的,即可以削减自身的零件数量、降低组装工时、重量以及成本。
发明内容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法,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摇臂式悬挂装置(例如实施例的摇臂式悬挂装置10),将摇臂(例如实施例的摇臂13)的基端部可以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侧(例如实施例的枢轴板8)的枢轴(例如实施例的枢轴板11)上,该摇臂用顶端侧轴支撑车轮(例如实施例的后轮12),将缓冲器组件(例如实施例的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安装在上述摇臂的同时,将该缓冲器组件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例如实施例的连杆机构15)在枢轴以下的位置与车身侧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摇臂的上部设置开放部(例如实施例的开放部80A),该开放部是将设置上述缓冲器组件的空间部(例如实施例的缓冲器设置空间部H)在该摇臂上方开放,在该开放部内设置作为缓冲器组件的功能部件的水位计的平衡器(例如实施例的水位计的平衡器57)及调节器(例如实施例的调节器56)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车身侧的枢轴的上方部位,不被施加缓冲器负荷,并且可以集中设置电池等零件,可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并且,可以将设置在开放部内的水位计的平衡器和调节器等功能部件与缓冲器器组件自身一体设置,与分体构成相比较,可以削减摇臂式悬挂装置自身的零件数量。另外,可以使缓冲器组件是现有的构成,即使功能部件从其上部突出。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缓冲器组件的功能部件向摇臂上方突出,可以有效地利用车身空间。
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上述摇臂的上部一体设置上支架(例如实施例的上支架40),该上支架是为了安装上述缓冲器组件的上端部,在该上支架的后方设置上述开放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与上支架与摇臂分体构成的情况相比较,没有必要设置使上支架与摇臂结合的螺栓等连接零件或连接部分等,可以削减摇臂式悬挂装置自身的零件数量。并且,可以将上支架后方的空间作为开放部有效地利用。
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摇臂式悬挂装置(例如实施例的摇臂式悬挂装置10),将摇臂(例如实施例的摇臂13)的基端部可以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侧(例如实施例的枢轴板8)的枢轴(例如实施例的枢轴11)上,该摇臂用顶端侧轴支撑车轮(例如实施例的后轮12),将缓冲器组件(例如实施例的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安装在上述摇臂的同时,将该缓冲器组件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例如实施例的连杆机构15)在枢轴以下的位置与车身侧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缓冲器组件的上部,一体设置作为缓冲器组件的功能部件的水位计的平衡器(例如实施例的水位计的平衡器57)及调节器(例如实施例的调节器56)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这样的构成,与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相同,可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并且,可以削减摇臂式悬挂装置自身的零件数量。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而且不需要水位计的平衡器及调节器的安装用零件等,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可以容易地进行摇臂式悬挂装置自身的组装以及降低重量和成本。并且,可以通用现有的缓冲器组件,而且可以实现因有效地利用空间而使车身设计的合理化。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由于不需要上支架安装用零件等,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可以容易地进行摇臂式悬挂装置自身的组装以及降低重量和成本。并且,可以将上支架后方的空间作为开放部有效地利用。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与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相同,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可以容易地进行摇臂式悬挂装置自身的组装以及降低重量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侧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两轮摩托车的摇臂式悬挂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从左侧看摇臂的侧视图。
图4是上述摇臂的俯视图。
图5是从右侧看上述摇臂的侧视图。
图6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的描述与车辆的方向相同。
如图1所示,轴支撑两轮摩托车1的前轮2的前叉3通过转向轴杆4被可以操纵方向地枢轴支撑在头管6上,头管6被设置在车身架5的前端部。车身架5的主车架7从头管6向斜下后方延伸,其后端部向下方弯曲、与枢轴板8连接.并且,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座椅架9的前端与主车架7的后部连接。
并且,在两轮摩托车1的车身后部,设置有本发明的摇臂式悬挂装置,即将摇臂13的基端部可以摆动地安装在枢轴11上,该枢轴11被设置在枢轴板8(车身侧)上,该摇臂用顶端侧轴支撑后轮(车轮)12,将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安装在该摇臂13上,将缓冲器组件14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15在枢轴11的下方位置与枢轴板8连接。并且,枢轴11是与后轮12的车轴(以下称后轮车轴)16相同,与车宽方向平行地设置。
在主车架7的上方搭载有燃料箱17,在主车架7的下方分别搭载有水冷式直列四缸发动机18。并且,在燃料箱17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员用座椅19和后部乘坐者用的后座20。在枢轴板8的后部安装有驾驶员用踏板21,在座椅架9的下部安装有后部乘座者用的踏板22。
在前叉3的上端安装有转向手柄23。在前叉3的下端部安装有制动卡钳24,在前轮2上安装有对应制动卡钳24的制动回转器25,构成前制动装置26。并且,在后轮12的右侧,设置有后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有与前轮2的前制动装置26相同的构成。
两轮摩托车1的车身前部被前整流罩27覆盖,座椅架9的周边被后整流罩28覆盖。在后轮12的左侧安装有后链轮29,驱动链条31被挂绕在该后链轮29和设置在发动机18的后部左侧的驱动链轮30上,发动机18的驱动力被传送到后轮12上。
在发动机18的缸体32的后部,连接有对应各汽缸的节气门33,各节气门33与设置在主车架7和燃料箱17之间的滤气器34连接。在缸体32的前部,连接有对应各汽缸的排气管35,在各排气管35的前方设置有发动机18冷却用的散热器38。各排气管35从缸体32的前壁部向下方弯曲后,在曲轴箱36的下方集中、形成一根集合排气管35A。并且,该集合排气管35A在枢轴板8的后方、向上方弯曲延伸,而且在座椅架9的附近向后方弯曲,与被支撑在座椅架9上的消音器37连接。在集合排气管35A的座椅架9附近的弯曲部的后方的部位上,设置有排气控制阀39,排气控制阀39是对应发动机18的转数、使集合排气管35A内的流通面积变化、对排气系统的排气脉动进行控制。
如图2所示,在摇臂13的上部,上支架40被设置在枢轴11附近的部位上,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通过第一连接轴41被可以摆动地与该上支架40连接。另外,在摇臂13的下部,下托架42被设置在上支架向后的位置上,连杆机构15的连杆臂43通过第二连接轴44被可以摆动地与该下托架42连接。
连杆机构15具有连杆臂43和连接杆45,连杆臂43是从侧面看为略三角形,作为各顶部与其他零件的连接部;连接杆45被沿着略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因此,连杆臂43的上端部被连接在下托架42上。并且,连接杆45的后端部通过第三连接轴46被可以摆动地连接在连杆臂43的后端部,该连接杆45的前端部通过第四连接轴48被可以摆动地连接在车身侧下托架47上,该下托架47被设置在枢轴板8的下端部后侧。而且,缓冲器组件14的下端部通过第五连接轴49被可以摆动地设置在连杆臂43的前端部。另外,各连接轴41、44、46、48、49是与枢轴11平行的轴。
并且,摇臂13以枢轴11为中心将后轮车轴16向上方移动地摆动时,通过连接杆45,与车身侧连接的连杆臂43一面向上方移动、一面以第三连接轴46为中心在图2中向右摆动,使与自身的前端部连接的缓冲器组件14的下端部向上方移动。该移动量被设置成大于随着摇臂13的摆动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向上方的移动量,其结果,缓冲器组件14使其上下端部接近地往返行程。同样地,摇臂13使后轮车轮16向下方移动地摆动时,缓冲器组件14使其上下端部分离地往返行程。
缓冲器组件14具有倒立形的减震器52和弹簧53,减震器52被设置成汽缸50作为上侧、与在汽缸50内的活塞一起进行往返行程的活塞杆51作为下侧;弹簧53被设置成在凸缘部之间为规定的初期负荷,该凸缘部被分别设置在汽缸50的上端部和活塞杆51的下端部。在汽缸50的上方,设置有与上支架40的连结部(以下称上侧连接部)54,在活塞杆51的下方,设置有与连杆臂43的连结部(以下称下侧连接部)55。各连结部54、55分别是缓冲器组件14的上下端部,通过缓冲器组件14进行往返行程使其接近分离,来自路面的撞击或震动从而通过弹簧53的伸缩而变化,并且通过减震器52的伸缩被减弱、平稳吸收。
在此,由于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被安装在摇臂13的上部,并且下端部在枢轴11以下的位置被安装在枢轴板8上,因此,缓冲器组件14进行往返行程时的缓冲器负荷不会施加在车身侧的枢轴11的上方部位。另外,由于可以废除车身架5的十字管等,该十字管是在枢轴11以上的位置、将缓冲器组件14设置在车身侧的情况下所必需的,因此可以在枢轴11的上方集中设置包括排气控制阀39的集合排气管35A或无图示的电池等比较大型的零件。
在汽缸50的上端部的后侧,一体设置有调节器56,该调节器56是为了调整例如缓冲器组件14伸展侧的减震力。调节器56是从汽缸50的上端部后侧的部位,相对沿着缓冲器组件14的上下方向的轴线C、向斜上后方突出。并且,在调节器56的后部,一体设置有与汽缸50的内部连通、被封入工作油或压缩气体等的水位计的平衡器57。水位计的平衡器57有圆筒状的外观,被设置成相对轴线C、向斜上后方突出而与调节器56的后部连接。另外,在下侧连结部55上,一体设置有为了调整例如缓冲器组件14的收缩侧的减震力的下侧调节器58。
在摇臂13的上部,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后挡泥板59被安装在上支架40的后方、向斜上后方延伸而覆盖后轮12的前部上侧。
在此,图2中的摇臂式悬挂装置10是例如乘坐着一名乘客(驾驶者)的1G状态(乘坐状态),在该状态下,后轮车轴16位于枢轴11稍微下方的位置。即从侧面看,连接枢轴11的中心和后轮车轴16的中心的臂轴线M稍微倾斜、使其后侧位于下方位置。另外,缓冲器组件14是其轴线C相对臂轴线M略正交地设置。
如图3、4所示,摇臂13具有枢轴管61、左侧臂部62和右侧臂部63以及车架横梁64,枢轴管61通过滚针轴承等被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枢轴11上;左侧臂部62和右侧臂部63,其前端被接合在该枢轴管61的两端部后侧;车架横梁64是在缓冲器组件14和后轮12之间连接各臂部62、63。各臂部62、63,由于后轮12被设置在其之间的关系,因此相对摇臂13的基端侧(枢轴管61侧),在作为顶端侧的后半部分,左侧臂部62和右侧臂部63的间隔被设定成较宽大。另外,在右侧臂部63的枢轴管61附近的部位上,为了避开通过该车宽方向外侧的集合排气管35A,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凹部63a。另外,图中的16A表示后轮车轴16的轴线、11A表示枢轴11的轴线。
左侧臂部62具有左侧臂本体65、左侧终端片66、辅助管67和后支柱68,左侧臂本体65是由沿着臂轴线M延伸的铝挤压材形成;左侧终端片66与左侧臂本体65的后端接合、支撑后轮车轴;辅助管67被架设在该左侧终端片66和车架横梁64的上部之间;后支柱68连接辅助管67的后部和左侧臂本体65的后部。车架横梁64被设置成其上部向左侧臂本体65的上面的上方突出,在该车架横梁64上面的后部左侧,竖立设置有为了与辅助管67的前端部接合的接合壁69。即,辅助管67的前端部位于车架横梁64上面的上方。辅助管67在俯视下、一面从接合壁69的左侧面向左斜后延伸、一面弯曲,与左侧臂本体65重合,并且,侧视时,与左侧臂本体65大致平行地向后方延伸后,再向斜下后方缓和地弯曲、接触到左侧终端片66的上面与其接合。
参照图5进行说明,右侧臂部63具有右侧臂本体70和右侧终端片71,右侧臂本体70由将铝板冲压成形的部件构成;右侧终端片71是与右侧臂本体70的后端接合、支撑后轮车轴16。另外,右侧终端片71是与左侧终端片66左右对称的部件。右侧臂本体70比左侧臂本体65更宽地形成,其上面与车架横梁64的上面大致呈同一面,并且在其的任意处形成贯通孔72、调整摇臂13整体的刚性平衡。
车架横梁64是铝铸造品,沿着大致的上下方向具有长的长方形状的剖面,被架在两臂部62、63(参照图3、图5)上。另外,如图4所示,车架横梁64的后部是,俯视时,沿着后轮12的外周形状弯曲。在车架横梁64的前端部,两臂部62、63附近的部位是,沿着各两臂部62、63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向着枢轴管61侧延伸,在这些各延伸部分的上部上,分别一体形成左侧支架部件73和右侧支架部件74。各支架部件73、74成对构成上支架40。
如图3及图5所示,各支架部件73、74具有左侧底座部75及右侧底座部76和左侧凸起部77及右侧凸起部78,左侧底座部75及右侧底座部76在侧视时,是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山的形状,左侧凸起部77及右侧凸起部78被设置在各底座部75、76的顶部、使上述第一连结轴41贯通。另外,如图4、图6所示,各底座部75、76倾斜地形成,大约位于其顶部侧的车宽方向内侧,在接近的两凸起部77、78之间设置缓冲器组件14的上侧连结部54.在此,被摇臂13的枢轴管61、左侧和右侧臂部62、63的前部以及车架横梁64围住的部位是设置缓冲器组件14的缓冲器设置空间部(设置缓冲器组件的空间部)H,由各支架部件73、74构成的上支架40形成为从上方覆盖缓冲器设置空间部H。
在上支架40的后部,形成有被两底座部75、76的后缘和车架横梁64的上部前缘围住的开口部80。该开口部80将摇臂13的缓冲器设置空间部H与上方空间部K(参照图2)连通,该上方空间部K是在摇臂13上方、侧视时是被后挡泥板59和座椅架9夹住。并且,在上支架40的后方,在以下范围内设置将缓冲器设置空间部H在摇臂13上方(车架横梁64的正上方的部位)开放的开放部80A,该范围是在前后方向,被上支架40的后部与位于其后方的辅助管67的前端部夹住的范围,在车宽方向,被右侧和左侧臂部62、63的各前部夹住的范围。在该开放部80A内设置有调节器56,并且与此连接的水位计的平衡器57通过开放部80A向上方空间部K内突出设置。换句话说,在上支架40的后方可以确保设置调节器56和水位计的平衡器57或使其通过的开放部80A。
如图6所示,设置在缓冲器组件14的上部的调节器56的在车宽方向的宽度以及水位计的平衡器57的外径与减震器52的汽缸50的外径大致相同,宽于上侧连结部54的在车宽方向的宽度。并且,连续设置在汽缸50的上端部后侧的调节器56以及水位计的平衡器57是被设置在开放部80A内或通过该开放部80A设置在上方空间部K内(参照图2),开放部80A通过开口部80被设置在上支架40的后方。在此,结合图4进行说明,开口部80由于形成在上支架40的后壁部分,该上支架40是向位于上方位置的前方位置倾斜,因此,位于后方及下方位置的车宽方向的宽度更宽地形成。这样,容易确保摇臂式悬挂装置10运转时的摇臂13和缓冲器组件14的间隙。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一种摇臂式悬挂装置10,即在被设置在枢轴板8上的枢轴11上,可以摆动地安装有摇臂13的基端部,该基端部用顶端侧支撑后轮12,在该摇臂13上安装缓冲器组件14的上端部,将该缓冲器组件14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15,在枢轴11的下方位置与枢轴板8连结,在摇臂13的上部设置开放部80A,该开放部80A将缓冲器设置空间部H在该摇臂13上方的上方空间部K开放,由于在该开放部80A内设置作为缓冲器组件14的功能部件的调节器56,并且将水位计的平衡器57设置在上方空间部K内,因此缓冲器负荷不被施加在枢轴板8(车身侧)的枢轴11的上方的部位,并且,可以集中设置集合排气管35A或电池等零件,可以提高两轮摩托车1的转向性能。并且,可以将设置在开放部80A内的调节器或设置在上方空间部K内的水位计的平衡器与缓冲器组件14自身一体设置,与分体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容易进行摇臂式悬挂装置10自身的组装,并且可以降低重量和成本。
另外,由于缓冲器组件14是将功能部件从其上部突出的构成,因此可以通用现有的缓冲器组件。此时,通过将缓冲器组件14的功能部件向摇臂13上方的上方空间部K内突出,尤其可以有效地利用向摇臂13上方突出的上支架40的后方空间,可以使车身设计合理化。
而且,通过在摇臂13的上部一体设置上支架40,该上支架40是为了安装缓冲器组件14的上侧连结部54,在上支架40的后方设置开放部80A,与将上支架40与摇臂13分体构成的情况相比较,不需要设置将上支架40与摇臂13结合的螺栓等连接部件和连接部分等,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容易进行摇臂式悬挂装置10自身的组装,并且可以降低重量和成本。
另外,由于在上支架40的后方确保开放部80A,该开放部80A是为了设置调节器56和水位计的平衡器57或使其通过,尤其适合于以下构成的两轮摩托车1,即从摇臂13的下方向着设置在其上方的消声器37、延伸集合排气管35A。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是在缓冲器组件14上只设置调节器56和水位计的平衡器57之中的任何一个。另外,也可以是将水位计的平衡器57也设置在开放部80A内的构成。而且也可以是,在发动机18的后部设置枢轴和连杆安装部,在该枢轴和连杆安装部上分别设置摇臂13和连杆机构15。而且也可以是,在车身架5(枢轴板8)和发动机18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摇臂13和连杆机构15。此时,枢轴板8可以是与车身架5分体。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为一例,当然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变化。

Claims (3)

1.一种摇臂式悬挂装置,将通过顶端侧轴支撑车轮的摇臂的基端部可以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侧的枢轴上,将缓冲器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上述摇臂的同时,将该缓冲器组件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在枢轴下方的位置与车身侧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摇臂的上部设置开放部,该开放部将设置上述缓冲器组件的空间部在该摇臂上方开放,并且在上述摇臂的上部一体设置上支架,该上支架用于安装上述缓冲器组件的上端部,在摇臂的上部、在被上支架的后部、后挡泥板和座椅架包围的上述开放部内,设置缓冲器组件的功能部件、即水位计的平衡器及调节器中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上支架的后方设置上述开放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臂式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器组件包括以汽缸成为上侧的方式配置的倒立型减震器,
所述水位计的平衡器及调节器中的至少一方从上述汽缸的上端部后侧的部位,相对于沿着缓冲器组件的上下方向的轴线、向斜上后方突出。
3.一种摇臂式悬挂装置,将通过顶端侧轴支撑车轮的摇臂的基端部可以摆动地安装在车身侧的枢轴上,将缓冲器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上述摇臂的同时,将该缓冲器组件的下端部通过连杆机构在枢轴下方的位置与车身侧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摇臂的上部设置开放部,该开放部将设置上述缓冲器组件的空间部在该摇臂上方开放,在该开放部内,在上述缓冲器组件的上部,一体设置该缓冲器组件的功能部件、即水位计的平衡器及调节器中的至少一方,并且在上述摇臂的上部一体设置上支架,该上支架用于安装上述缓冲器组件的上端部,在上述上支架的后方设置上述开放部。
CNB2004100686027A 2003-09-09 2004-09-03 摇臂式悬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41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7304/2003 2003-09-09
JP2003317304A JP4130395B2 (ja) 2003-09-09 2003-09-09 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4020A CN1594020A (zh) 2005-03-16
CN100564148C true CN100564148C (zh) 2009-12-02

Family

ID=34131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860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4148C (zh) 2003-09-09 2004-09-03 摇臂式悬挂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559566B2 (zh)
EP (1) EP1514787B1 (zh)
JP (1) JP4130395B2 (zh)
KR (1) KR100558424B1 (zh)
CN (1) CN100564148C (zh)
BR (1) BRPI0403727B1 (zh)
DE (1) DE602004000473T2 (zh)
MX (1) MXPA04008525A (zh)
TW (1) TWI2457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72772B2 (en) * 2003-02-20 2009-01-06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installing rear cushion
JP2007153254A (ja) * 2005-12-08 2007-06-21 Toyota Motor Corp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JP4921801B2 (ja) 2006-02-01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4928964B2 (ja) 2007-01-30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JP2009196410A (ja) * 2008-02-19 2009-09-0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92491B2 (ja) 2009-08-10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ES1072680Y (es) * 2010-06-09 2010-12-28 Creixell Jose Luis Belil Motocicleta
US8955633B2 (en) 2011-05-31 2015-02-17 Honda Motor Co., Ltd.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5627155B2 (ja) * 2011-12-28 2014-11-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JP5964711B2 (ja) * 2012-09-27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輪懸架装置
JP2014181007A (ja) * 2013-03-21 2014-09-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6131787B2 (ja) * 2013-09-03 2017-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JP6009503B2 (ja) * 2014-07-31 2016-10-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ンク機構保護構造
CN106741520B (zh) * 2016-01-29 2017-11-14 深圳市欣力通科技有限公司 三轮滑板车的后轮装配结构及三轮滑板车
JP6492133B2 (ja) * 2017-07-31 2019-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913640B2 (ja) * 2018-01-25 2021-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クッションコンロッド
TWI739394B (zh) * 2020-04-16 2021-09-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0887A (ja) * 1994-09-13 1996-03-2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3773608B2 (ja) * 1996-08-23 2006-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JP4405001B2 (ja) * 1999-08-31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JP4364362B2 (ja) * 1999-09-05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3768788B2 (ja) 2000-09-05 2006-04-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JP3901954B2 (ja) * 2001-04-04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
JP4627386B2 (ja) 2001-07-03 2011-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JP4108513B2 (ja) * 2003-03-19 2008-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ホイール構造及びホイール組付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4020A (zh) 2005-03-16
JP4130395B2 (ja) 2008-08-06
US7559566B2 (en) 2009-07-14
EP1514787B1 (en) 2006-03-15
US20050087947A1 (en) 2005-04-28
TWI245723B (en) 2005-12-21
EP1514787A1 (en) 2005-03-16
BRPI0403727A (pt) 2005-05-03
MXPA04008525A (es) 2005-03-10
KR20050026339A (ko) 2005-03-15
KR100558424B1 (ko) 2006-03-07
DE602004000473T2 (de) 2006-10-05
TW200516026A (en) 2005-05-16
BRPI0403727B1 (pt) 2015-05-26
DE602004000473D1 (de) 2006-05-11
JP2005082040A (ja) 2005-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4148C (zh) 摇臂式悬挂装置
US6290017B1 (en)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a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CN101574993B (zh) 摩托车
CN100400827C (zh) 自动二轮车的排气控制装置
CN101254818A (zh)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悬挂装置
CN100522728C (zh) 前照灯支承构造体
US4019594A (en) Motorized two-wheeled vehicle construction with power unit swing system
US7584814B2 (en) Motorcycle
JP415671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CN100572181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KR20020060605A (ko) 자동 이륜차용 차체 프레임 구조
JP2000085651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メインスタンド構造
CN101463749B (zh) 摩托车排气装置
CN101289109A (zh) 摩托车
JP4135717B2 (ja) 小型車両
JPH09123973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0534853C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3269947A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架
JP4312864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S6039595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212224A (zh) 机动二轮车喇叭的安装结构
JP310639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H0361188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3226284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

Termination date: 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