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4851C - 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64851C CN100364851C CNB2005100734415A CN200510073441A CN100364851C CN 100364851 C CN100364851 C CN 100364851C CN B2005100734415 A CNB2005100734415 A CN B2005100734415A CN 200510073441 A CN200510073441 A CN 200510073441A CN 100364851 C CN100364851 C CN 10036485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mentioned
- car side
- braking
- force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4—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foot 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Hydraulic Control Valves For Brake System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以使得第一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与之对应地能使得第二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其中,随着对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操作,在适当地保持制动力平衡的同时,使第一和第二车轮制动器联动地进行制动动作,并能避免第一车轮制动器上的制动力过大。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将第一车轮制动器(BRA)的规定值以上的制动反作用力向增大制动力的方向传递给第二车轮制动器(BFA)一侧;与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传递给第二车轮制动器(BFA)一侧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向根据制动力抑制机构(28A)来减小制动力的方向而作用在第一车轮制动器(BRA)一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以使得第一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与之对应,也能使得第二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自动两轮车的前、后轮制动器联动的自动两轮车的前、后轮制动器联动装置。
【专利文献1】 实开昭50-5384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中,当利用后轮制动器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为使这个反作用力作用在前轮制动器上,而使得前轮制动器与后轮制动器联动,由于这种制动力的分配是一定的,当只靠踏板操作而要获得较大的前轮制动力时,后轮的制动力就会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与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相对应,在适当地保持制动力平衡的同时,使第一和第二车轮制动器联动并进行制动动作,从而能避免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过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以使得第一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与之对应地,也能使得第二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其特征在于,具有:反作用力传递机构,将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大于等于规定值的制动反作用力,向增大制动力的方向传递给第二车轮制动器一侧;以及制动力抑制机构,使与通过该反作用力传递机构传递到第二车轮制动器一侧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向减小制动力的方向作用在第一车轮制动器一侧。
此外,本发明之二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一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动力抑制机构设置在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第一车轮制动器一侧的端部和连接于第二车轮制动器的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之间,而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连结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与第一车轮制动器,以传递上述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操作力。
本发明之三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一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动力抑制机构设置在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和连接在第二车轮制动器上的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之间。
本发明之四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二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一车轮制动器,是具有随着其制动动作时产生反作用力而转动的制动盘的鼓式制动器;上述制动力抑制机构,是把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和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连结在均衡器臂上而构成的,该均衡器臂支承在上述制动盘上,能绕着与制动盘的转动轴线平行的轴线转动。
本发明之五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二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由闸线构成,所述闸线是将内钢丝绳能够移动地贯穿外钢丝绳内部而构成的,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连接在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上,以在其传递反作用力时,压缩上述外钢丝绳。
本发明之六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一~五任一项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由第一联杆部件和第二联杆部件构成,所述第一联杆部件随着第一车轮制动器产生规定值以上的反作用力而被牵引,所述第二联杆部件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上,以随着第一联杆部件的牵引动作而转动。
本发明之七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六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为鼓式制动器,其安装在通过摇臂而支承在车架上且能够摇动的后轮上,并且,具有随着其制动动作时产生反作用力而转动的制动盘;上述第二联杆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盘保持器上,而制动盘保持器则支承在上述摇臂上,并支承着上述制动盘。
本发明之八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六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联杆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上述摇臂上。
本发明之九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六所记载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下列特征: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安装在通过摇臂而支承在车身框架上且能够摇动的后轮上;上述第二环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上述上述车身框架上。
本发明之十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九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为鼓式制动器,其安装在通过摇臂而能够摇动地支承在车架上的后轮上,并且,具有随着其制动动作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转动的制动盘;当进行下述设定时,即,以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在上述制动踏板的连结点为E,所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用于将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车架上并作为上述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踏板的操作力传递给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制动臂,以在上述摇臂处于下方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联杆部件的在制动盘的连结点为B,以后轮车轴的中心为C,以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在上述制动臂上的连结点为D,以在上述摇臂处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联杆部件的在上述制动盘的连结点为B’,以上述车轴的中心为C’,以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在上述制动臂上的连结点为D’,将第一联杆部件的在第二联杆部件的连结点设定在下述直线上,即,该直线是在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和上述制动臂处于非工作状态下,并在满足∠BCD=∠B’C’D’且ED=ED’的状态下,以连结上述连结点B、B’的直线作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的集合。
本发明之十一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在本发明之五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经双臂曲柄而连接于前轮制动器用闸线的中途,该前轮制动器用闸线连结第二制动器操作部件与第二车轮制动器。
还有,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十二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以使得第一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与之对应地,也能使得第二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主液压缸,将第一主活塞可滑动地嵌合在第一缸孔中而构成;为了使所述第一主活塞随着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操作作前进动作,而使连接于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第一主活塞的前端面对连接于第二车轮制动器的第一液压室;第二主液压缸,将第二主活塞能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气缸体而构成,以使得第二主活塞在其后退时释放第二液压室的液压,所述第二主活塞的前端面对时常地与第一液压室连通的第二液压室;以及反作用力传递机构,能使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大于等于规定值的制动器反作用力在第二主活塞的前进方向上作用在其上;其中,利用与反作用力传递机构所传递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液压,第一主液压缸的第一主活塞将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向减小其操作力的一侧推压。
根据本发明之一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当通过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操作而进行制动动作的第一车轮制动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来自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反作用力便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传递,从而使第二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而且,由于与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所传递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从制动力抑制机构在制动力减小一侧作用在第一车轮制动器上,所以,即使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使第二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增大,也能以一定的比例抑制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的增大。即,能在适当地保持第一和第二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的平衡的同时,而使它们进行联动动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之二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通过把制动力抑制机构布置在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周围,能简化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周围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之三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通过把制动力抑制机构设置在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与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之间,能简化第一车轮制动器周围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之四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通过来自反作用力传递机构的反作用力的作用,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进行动作,以使得第二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而通过与之对应的均衡器臂的转动,能使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向减小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的方向动作,从而能把制动力抑制机构集中地布置在第一车轮制动器即鼓式制动器的周围,简化结构。
根据本发明之五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通过来自反作用力传递机构的反作用力的作用,连接在第二车轮制动器上的闸线的外钢丝绳受到压缩,与此对应,可以使第二车轮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从而能利用内钢丝绳的端部作为另一个系统的输入点。
根据本发明之六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通过来自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反作用力来牵引第一联杆部件,由此第二联杆部件进行转动,所以能用第二联杆部件来变换来自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从而能增大从反作用力传递机构向第二车轮制动器一侧传递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传递结构在布置上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之七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由于不需要考虑伴随摇臂的摇动而产生的反作用力传递路径的间隙,所以能把反作用力传递机构所具有的第一和第二联杆部件,集中地布置在安装于后轮上的鼓式制动器的周围。
根据本发明之八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可以不必考虑伴随摇臂的摇动产发生的反作用力传递路径的间隙,来布置反作用力传递机构所具有的第一和第二联杆部件。
根据本发明之九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由于第二联杆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车架上,所以能减轻弹簧以下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之十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鼓式制动器的制动盘设置在摇动的摇臂的后端,在第二联杆部件能够转动地连结在车架上的状态下,就能确定第一和第二联杆部件的连结点,从而能把联动制动系统的间隙量的变化控制得很小。
根据本发明之十一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可以简单地构成这样的结构,即,在第二制动器操作部件的操作力的基础上,使从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传递过来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第二车轮制动器上的结构。
还有,根据本发明之十二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当通过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操作而进行制动动作的第一车轮制动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来自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反作用力便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传递给第二主活塞,由此,在第二主液压缸中,通过第二主活塞的前进,来解除第二液压室的释放状态。据此,便在互相连通的第一和第二液压室中产生了与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所传递过来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液压,通过该液压作用在第二车轮制动器上,第二车轮制动器便进行制动动作。而且,第一主液压缸的第一主活塞,利用与由反作用力传递机构所传递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液压,向减小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操作力的一侧来推压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由此,即使向增大第二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一侧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也能以一定的比例来抑制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的增大。即,在适当地保持第一和第二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平衡的同时,还能使它们进行联动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制动装置结构的自动两轮车简化后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箭头2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沿图2中的3-3线的断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后轮制动器的非工作状态的图1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表示即将变为联动状态之前的后轮制动器的工作状态;
图7是图1中的箭头7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8表示与制动踏板输入力相对的制动力的变化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联动制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例的联动制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箭头11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一和第二联杆部件的连接点的位置设定的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联动制动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箭头14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17R摇臂21、21’、21”作为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踏板
23A、23B作为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后轮制动器用闸线
23C作为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制动杆
24作为第二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控制杆
25前轮制动器用闸线
26A、26B、26C、26D反作用力传递机构
27A、27B、27C作为联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联动用闸线
28A、28B、28C制动力抑制机构46、96制动盘
54制动盘保持器71、99、121第一联杆部件
72、100、122第二联杆部件77、108外钢丝绳
78、109内钢丝绳85、118均衡器臂
94双臂曲柄146气缸体148第一主活塞
149第一液压室158第二主活塞159第二液压室
BFA、BFB作为第二车轮制动器的前轮制动器
BRA、BRB、BRC作为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
F车架M1第一主液压缸M2第二主液压缸WR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用于表示制动装置的结构的自动两轮车简化后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的箭头2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沿图2中的3-3线的断面图;图4是图2所示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后轮制动器的非工作状态的图1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6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表示即将变为联动状态之前的后轮制动器的工作状态;图7是图1中的箭头7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8表示与制动踏板输入力相对的制动力的变化的图。
首先,在图1中,在安装于这辆自动两轮车的车架F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枢轴板(pivot plate)15上,能够摇动地支承着左右一对的摇臂17L、17R的前端部,其中,该左右一对的摇臂17L、17R在其后部间支承着后轮WR的车轴16。在车架F与两根摇臂17L、17R之间,设有图中未表示的后缓冲单元。此外,在车架F前端所具有的头管18上,支承着可转向的前叉19,该前叉19在下端部轴支承着前轮WF,杆状的转向手把20连接在前叉19的上部。
在上述后轮WR上安装着作为第一车轮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BRA,在前轮WF上安装着作为第二车轮制动器的前轮制动器BFA,后轮制动器BRA和前轮制动器BFA都是鼓式制动器。
作为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踏板21,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车架F的枢轴板15上,并能进行踏下操作,在枢轴板15与制动踏板21之间设有受到压缩的回程弹簧22。由操作制动踏板21产生的制动操作力,经作为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后轮制动器用闸线(brakecable)23A,传递给后轮制动器BRA。此外,在转向手把20的右侧,安装有作为第二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控制杆24,其能进行转动操作。由这根制动控制杆24的操作而产生的制动操作力,经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传递给前轮制动器BFA。
而且,在通过进行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而使后轮制动器BRA作制动动作时,当通过后轮制动器BAA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上述反作用力则经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作为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联动用闸线27A、以及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向制动力增大的一侧被传递给前轮制动器BFA;与利用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传递到前轮制动器BFA一侧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则向根据制动力抑制机构28A来减小制动力的一侧,被作用在后轮制动器BRA上。
一并参照图2和图3,后轮WR由下列部件构成:轮毂31;同轴地围绕着该轮毂31的轮圈(rim)32;连接轮毂31与轮圈32之间的多个辐条(spoke)33、33…;以及安装在轮圈32上的轮胎34。轮毂31具有一体的内筒部31a、外筒部31b、连结壁部31c;其中,该内筒部31a,同轴地围绕着车轴16,而该车轴16的两个端部支承在左、右一对的摇臂17L、17R的后部,并且可以调节该两个端部沿着这两根摇臂17L、17R的长度方向的位置;该外筒部31b,同轴地围绕着该内筒部31a;该连结壁部31c,连结内筒部31a与外筒部31b的中间部分之间。内筒部31a的左右两端部分别经左侧及右侧的滚珠轴承36、37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车轴16上,其中,围绕着车轴16的圆筒形间隔轴环35介于左、右两侧的滚珠轴承36、37的内圈相互之间。上述各辐条33、33…连结在上述外筒部31b的外圆周上。
上述连结壁部31c是把上述内筒部31a和外筒部31b的、比轴向中央部更偏向左侧的部分互连结起来的部分,在轮毂31的左端一侧,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的间隔的多个卡定凹部38…,其中该多个卡定凹部38以上述连结壁部31c为封闭端。另一方面,在左侧滚珠轴承36与左侧的摇臂17L之间,安装有圆筒形的从动法兰轴环(flange collar)39以及圆筒形的左侧轴环40,其中,从动法兰轴环39的内端抵接在滚柱轴承36的内圈上,并围绕着车轴16;左侧轴环40的内端抵接在该从动法兰轴环39的外端上,而且使外端抵接在左侧的摇臂17L的内侧面上。
在左侧的摇臂17L与上述轮毂31之间,布置了从动法兰42,其与上述从动法兰轴环39之间安装有从动法兰轴承41,而从动链轮43紧固在该从动法兰42上,传递来自安装在车架F上的动力单元(图中未表示)的动力的驱动链条44,被卷绕在从动链轮43上。而且,在上述从动法兰42上一体地突起设置有卡合凸部42a…,该卡合凸部42a…插入轮毂31所具有的多个卡定凹部38…中。在沿着上述轮毂31的圆周方向的上述卡定凹部38…的两个侧面与上述各卡合凸部42a…之间,分别安装了减震橡胶块(damper rubber)45…。即,从动力单元传递给从动法兰42的动力,经上述减震橡胶块45…传递到轮毂31上。
后轮制动器BRA是位于比上述连结壁部31c更靠右侧、安装在轮毂31上的鼓式制动器,它是以往公知的制动器,具有下列部件:上述外筒部31b,起制动鼓作用;制动盘(brake panel)46,气密地嵌合在外筒部31b的右端部,以封闭该外筒部31b的右端开口部;一对制动蹄48…,能与外筒部31b的内圆周摩擦卡合,并且它们的一端部分别通过支轴47…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制动盘46上;制动凸轮轴49,布置在上述两个制动蹄48…的另一端部之间,并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盘46上,以驱动两个制动蹄48…绕着上述各支轴47…的轴线转动;以及制动臂50,其基端部固定在该制动凸轮轴49的从上述制动盘46凸出来的端部上。
制动盘保持器54抵接在右侧的摇臂17R的后部内表面上,该制动盘保持器54的后部具有让上述车轴16贯穿的贯通孔53,在该制动盘保持器54的前部外表面上,设置有沿着右侧的摇臂17R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部55;突起设置在上述右侧摇臂17R的内表面上的凸部56卡合在该凹部55内。
在制动盘46的中央部,一体地设有围绕着车轴16,并向制动盘保持器54一侧延伸的圆筒部46a。设置有圆筒形的右侧轴环57,该圆筒形的右侧轴环57围绕着车轴16,其内端抵接于设置在轮毂31与车轴16之间的右侧滚珠轴承37的内圈上,并且它还穿过上述制动盘46的圆筒部;该圆筒形右侧轴环57的外端,以抵接在上述制动盘保持器54所具有的贯通孔53的中部形成的环状台阶部53a上的形式,嵌合在上述贯通孔53的内端一侧。
在上述右侧轴环57与制动盘46的圆筒部46a之间安装有一对衬套(bush)58…,该衬套58具有与其成为一体且卡合在上述圆筒部46a的两端上的凸缘部58a…,两个衬套58…中外侧的衬套58的外端抵接在制动盘保持器54上。即,制动盘46布置成夹在支承于右侧的摇臂17R的内表面上的制动盘保持器54与轮毂31之间,并支承在制动盘保持器54上。
另外,一并参照图4,在制动盘46的上部,一体地设置有向前方延伸的臂部46b,在上述制动盘保持器54上一体地形成有从下方与该臂部46b相对的弹簧支架59。而且,在上述臂部46b与弹簧支架59之间,装有螺旋状的弹簧60,由后轮制动器BRA进行制动动作而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沿图2中的箭头61的方向作用在制动盘46上,当该制动反作用力达到由上述弹簧60所确定的规定值以上时,制动盘46便向着上述箭头61所示的方向转动。
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是由内钢丝绳(cable)63可移动地贯穿外钢丝绳62内部而构成的部件,外钢丝绳62的一个端部支承在撑板(stay)64(参见图1)上,该撑板64固定在车架F中的枢轴板15上,从该外钢丝绳62的一端凸出来的内钢丝绳63的一端连结在制动踏板21上,以随着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而被牵引到前方。
此外,安装在外钢丝绳62的另一端上的钢丝绳接头(cap)65,通过从前方侧与钢丝绳支承部46c嵌合而被支承在钢丝绳支承部46c上,其中该钢丝绳支承部46c设置在制动盘46的外面且与其成为一体。设置在从该钢丝绳接头65凸出来的内钢丝绳63的另一端部上的钢丝绳端部丝杠(end screw)66,沿着连结轴67的一条直径线贯通连结轴67,该连结轴67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臂50的前端部上,从后方侧卡合在连结轴67的外表面上的螺母68,旋合在钢丝绳端部丝杠66从连结轴67凸出来的部分上;在制动盘46与制动臂50之间,设有围绕着制动凸轮轴49的扭簧69,这个扭簧69对制动臂50向使上述连结轴67抵接并卡合在螺母68上的方向施力而使其转动。而且,借助于对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牵引内钢丝绳63,由此,制动臂50便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后轮制动器BRA便进行制动动作。
此外,通过调节上述螺母68在钢丝绳端部丝杠66上的旋合位置,就能调节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间隙量,在上述钢丝绳接头65与钢丝绳端部丝杠66之间,安装有围绕着内钢丝绳63的保护罩70。
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是由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联杆部件71、和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71上的大致呈L字形的第二联杆部件72所构成。第一联杆部件71的一端通过连结销73连结在上述制动盘46的下部,以使得在后轮制动器BRA产生的反作用力为规定值时以上,牵引第一联杆部件71。此外,第二联杆部件72的中间部通过支承销74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盘保持器54的上部,第二联杆部件72的一个端部通过连结销75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71的另一个端部上,以使得通过第一联杆部件71的牵引而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联动用闸线27A是将内钢丝绳78可移动地贯穿外钢丝绳77的内部而构成的,该联动用闸线27A的一个端部连接在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的中途。此外,安装在外钢丝绳77另一端上的钢丝绳接头79,从前方抵接并嵌合在连结轴76上,该连结轴76能够转动地支承在第二联杆部件72的另一个端部上,在从该钢丝绳接头79凸出来的内钢丝绳78的另一个端部上,设有钢丝绳端部丝杠80,而在钢丝绳接头79与钢丝绳端部丝杠80之间,设有围绕着内钢丝绳78的保护罩81。
当通过后轮制动器BRA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达到由弹簧60所决定的规定值以上时,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的第二联杆部件72便随着第一联杆部件71被制动盘46所牵引而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便将安装在联动用闸线27A的外钢丝绳77上的钢丝绳接头79向前方侧推压。即,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连接在联动用闸线27A的中途,以使得在其传递反作用力时,对联动用闸线27A的外钢丝绳77进行压缩;而联动用闸线27A则借助于其外钢丝绳77的压缩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使内钢丝绳78向前方侧动作。
此外,制动力抑制机构28A,是设置在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后轮制动器BRA一侧的端部和联动用闸线27A之间的装置,是把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后轮制动器BRA一侧的端部和联动用闸线27A的端部连接在均衡器臂(equalizer arm)85的两端部上所构成的,而均衡器臂85则支承在制动盘46上,能绕着与制动盘46的转动轴线平行的轴线转动。
上述均衡器臂85的中间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凸轮轴49上,上述联动用闸线27A的钢丝绳端部丝杠80,沿着连结轴86的一条直径线,贯通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均衡器臂85的上部的连结轴86,而从后方侧卡合在连结轴86的外表面上的螺母87,则旋合在从该连结轴86凸出来的钢丝绳端部丝杠80的凸出部上。在钢丝绳接头79与上述连结轴86之间,设有围绕着保护罩81的螺旋状弹簧82,该弹簧82对均衡器臂85向使连结轴86抵接并卡合在螺母87上的方向施力而使其转动。
此外,在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上的钢丝绳端部丝杠66的前部,设有在前后隔开间隔的前方侧卡定凸缘部66a,和后方侧卡定凸缘部66b。在上述均衡器臂85的下部,一体地设有卡合板部85a,该卡合板部85a形成叉形,以使其在上述两个卡定凸缘部66a、66b之间跨越上述钢丝绳端部丝杠66。
而且,如图5所示,当后轮制动器BRA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均衡器臂85处于卡合板部85a从后方侧卡定于前方侧的卡定凸缘部66a上的位置。当由于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内钢丝绳63受到牵引而使后轮制动器BRA动作时,后方侧的卡定凸缘部66b便从后方接近卡合板部85a,于是,便如图6所示,在随着后轮制动器BRA的动作而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即将达到规定值以上之前,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内钢丝绳63一直被向前方牵引,直到上述卡合板部85a从前方卡合在后方的卡定凸缘部66b的位置。当由后轮制动器BRA所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由于随着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的动作,联动用闸线27A的外钢丝绳77受到压缩,而使内钢丝绳78向前方动作,从而均衡器臂85受到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的力,于是上述卡合板部85a便从前方侧卡合在后方侧的卡定凸缘部66b上,这样,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内钢丝绳63被拉向后方侧。即,与由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所传递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在根据制动力抑制机构28A来减小制动力的一侧,而作用在后轮制动器BRA上。
在图7中,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是把内钢丝绳90可移动地贯穿分割为上、下的一对外钢丝绳88、89内的部件。内钢丝绳90的一端连结在制动控制杆24上,以随着制动控制杆24的操作而被牵引,而内钢丝绳90的另一端则连结于作为鼓式制动器的前轮制动器BFA的制动臂91(参见图1)。此外,上方的外钢丝绳88的一端,在上述制动控制杆24的附近支承在转向手把20上。下方的外钢丝绳89的一端,从下方嵌合并支承在圆筒形的支承部92a上,上述支承部92a设置在支承撑条92的下部,该支承撑条92在头管18的附近固定在车架F上。下方的外钢丝绳89的另一端,支承在前轮制动器BFA所具有的制动盘93(参见图1)上。
联动用闸线27A所具有的外钢丝绳77的一端,从后方侧嵌合并支承在设置于上述支承撑条92上部的圆筒形的支承部92b上,而从该外钢丝绳77一端凸出来的内钢丝绳78的一端则连结在双臂曲柄94的一个端部上。
形成大致L字形的双臂曲柄94的中间部,通过支轴95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撑条92的中间部上。而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上方的外钢丝绳88的另一端部,则从上方嵌合并支承在设置于该双臂曲柄94的另一端上的圆筒形的支承部94a上。此外,对上述双臂曲柄94的向着图7中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端进行限制的挡块92c,一体地设置在支承撑条92上。
当联动用闸线27A的外钢丝绳78,随着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传递过来的反作用力动作,而被向后方牵引时,双臂曲柄94便向着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上述上方的外钢丝绳88就受到压缩,借助于伴随上方的外钢丝绳88的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就有牵引力作用在内钢丝绳90上,于是前轮制动器BFA便进行制动动作。
即,联动用闸线27A,经双臂曲柄94而连接在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的中途,而闸线25连结制动控制杆24与前轮制动器BFA之间。
接着,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的作用。当由后轮制动器BRA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来自后轮制动器BRA的反作用力,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传递,由此使前轮制动器BFA进行制动动作,所述后轮制动器BRA是通过操作制动踏板21而产生制动动作的。而且,由于与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所传递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是从制动力抑制机构28A在减小制动力一侧传递到后轮制动器BRA上的,所以,即使向增大前轮制动器BFA的制动力的一侧操作制动踏板21,也能以一定的比例控制后轮制动器BRA的制动力的增加,以使后轮制动器BRA的制动力不会过大。
即,如图8所示,当通过制动踏板21输入的制动操作力达到某一个值F以上时,后轮制动器BRA的制动力增加比例就降低,而在前轮制动器BFA上却增加了这一部分制动力,从而可以在适当地保持后轮制动器BRA与后轮制动器BRA的制动力的平衡的同时还能使它们进行联动动作。
此外,制动力抑制机构28A,是设置在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后轮制动器BRA一侧的端部和连接在前轮制动器BFA上的联动用闸线27A之间的装置,所述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连结制动踏板21与后轮制动器BRA之间,以传递制动踏板21的制动操作力,通过把制动力抑制机构28A布置在后轮制动器BRA的周围,可以简化制动踏板21周围的结构。
此外,由于制动力抑制机构28A是把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A的后轮制动器BRA一侧的端部、和联动用闸线27A的端部连结在均衡器臂85的两端部上所构成的,该均衡器臂85支承在后轮制动器BRA的制动盘46上,并能绕着与其轴线平行的轴线转动,所以,通过来自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的反作用力传递作用,联动用闸线27A动作,以使得前轮制动器BFA进行制动动作,通过与该动作对应的均衡器臂85的转动力,就能便后轮制动用闸线23A向减小后轮制动器BRA的制动力一侧动作,并且能把制动力抑制机构28A集中在后轮制动器BRA的周围,简单地构成。
此外,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连接在联动用闸线27A上,以在其传递反作用力时,对联动用闸线27A的外钢丝绳77进行压缩,借助于来自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的反作用力作用,对连接在前轮制动器BFA上的联动用闸线27A的外钢丝绳77进行压缩,与之对应地,可以使前轮制动器BFA进行制动动作。
此外,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是由第一联杆部件71和第二联杆部件72所构成,所述第一联杆部件71随着后轮制动器BRA产生规定值以上的反作用力而被牵引,所述第二联杆部件72连结在联杆部件71上,以随着第一联杆部件71的牵引动作而转动,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能利用第二联杆部件72改变来自后轮制动器BRA的反作用力的方向,从而可以增大从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把反作用力传递给前轮制动器BFA侧的反作用力传递结构在布置上的自由度。
而且,由于第二联杆部件72是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盘保持器54上的部件,所述制动盘保持器54支承在摇臂17R上并支承着后轮制动器BRA的制动盘46,所以不需要考虑伴随摇臂17R的摇动的反作用力传递路径的间隙,从而能很紧凑地把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集中布置在安装于后轮WR上的鼓式制动器周围。
还有,由于联动用闸线27A通过双臂曲柄94连接在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的中途,其中该闸线25连结制动控制杆24与前轮制动器BFA之间,所以,在制动控制杆24的操作力的基础上,把联动用闸线27A所传递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前轮制动器BFA上的结构就能做得很简单。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对应的部分,都标以相同的标号。
当通过踏下制动踏板21使作为鼓式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BRB进行制动动作时,当由后轮制动器BRB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便通过连接在前轮制动器BFA(参见第一实施例)上的作为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联动用闸线27B,把上述反作用力向增大制动力一侧传递给前轮制动器BFA;与通过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传递给前轮制动器BFA侧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则通过制动力抑制机构28B向减小制动力一侧作用在后轮制动器BRB上。
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B,具有;外钢丝绳62,其一端部支承在设置于枢轴板15上的撑条64上;以及可移动地贯穿该外钢丝绳62内部的内钢丝绳63;内钢丝绳63的一端连结在制动踏板21上。此外,安装在外钢丝绳62的另一端上的钢丝绳接头65,是通过从前方侧嵌合在钢丝绳支承部96a上而被支承的,该钢丝绳支承部96a一体地设置在后轮制动器BRB所具有的制动盘96的外表面上。设置在从该钢丝绳接头65凸出来的内钢丝绳63的另一个端部上的钢丝绳端部丝杠97,连结在后轮制动器BRB所具有的制动臂98的前端部上,并且其连结位置是可以调节的。通过踏下踏板21的制动操作而对内钢丝绳63进行牵引,制动臂98便向着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后轮制动器BRB作制动动作。
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是由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联杆部件99,和直线状延伸并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99上的第二联杆部件100所构成的。第一联杆部件99,其一端通过连结销101连结在上述制动盘96的下部,以使其随着后轮制动器BRB产生规定值以上的反作用力而被牵引。此外,摇臂17R’用后端部支承着后轮WR(参照第一实施例)的车轴16,并且其前端部能够摇动地支承在枢轴板15上。第二联杆部件100的一个端部通过支承销102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摇臂17R’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上部,而第一联杆部件99的另一个端部则通过连结销103连结在第二联杆部件100的中间部上,以借助于第一联杆部件99的牵引,使第二联杆部件100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在上述摇臂17R’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固定有弹簧支承部件104,从前方与上述弹簧支承部件104相对的臂部100a,从第二联杆部件100的中间部垂向下方,在臂部100a与弹簧支承部件104之间,设有受到压缩的弹簧105,其对第二联杆部件100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施力而使第二联杆部件100转动。并且,在摇臂17R’上,一体地突起设置有挡块106,该挡块106限制因上述弹簧105所产生的弹力使第二联杆部件100向上述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转动端。
借助于后轮制动器BRB因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而进行制动动作时的制动反作用力,而使制动盘96要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弹簧105的弹力便经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向着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作用在制动盘96上,当上述制动反作用力超过弹簧105的弹力时,制动盘96便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对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的第一联杆部件99进行牵引。
联动用闸线27B,是将内钢丝绳109可移动地贯穿在前后被分割的一对外钢丝绳107、108内而构成的。前方侧的外钢丝绳107的一端从后方侧嵌合并支承在支承撑条92上部的支承部92b(参照图7)上,而内钢丝绳109的一端则连结在双臂曲柄94(参照图7)上。此外,安装在上述前方的外钢丝绳107的另一端的钢丝绳接头111则支承在设置于摇臂17R’中途的支承部110上。另外,在后方的外钢丝绳108的一端安装有钢丝绳接头112,在两个钢丝绳接头111、112之间,设有围绕着内钢丝绳109的保护罩113。钢丝绳接头114则安装在后方的外钢丝绳108的另一端上,设置在从该钢丝绳接头114凸出来的内钢丝绳109的另一端上的钢丝绳端部115,通过销子116连结在后轮制动器BRB的制动盘96上。
此外,安装在后方的外钢丝绳108一端上的钢丝绳接头112,则通过连结销119连结在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上的第二联杆部件100的另一端上。
当由后轮制动器BRB所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达到弹簧105所决定的规定值以上时,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的第二联杆部件100便随着第一联杆部件99被制动盘96所牵引而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便将安装在联动用闸线27B的外钢丝绳108上的钢丝绳接头112向后方推压。即,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连接在联动用闸线27B的中途,以在其传递反作用力时,对联动用闸线27B的外钢丝绳108进行压缩,而联动用闸线27B的内钢丝绳109,则借助于外钢丝绳108的压缩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受到向后方侧的力。
此外,制动力抑制机构28B是设置在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B的后轮制动器BRB一侧的端部和联动用闸线27B之间的部件,是把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B的后轮制动器BRB一侧的端部与联动用闸线27B,在均衡器臂118的前端部将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B后端的钢丝绳端部丝杠97与钢丝绳接头114并列连接而构成,其中,该均衡器臂118的基端部经制动凸轮轴49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盘96上,该钢丝绳接头114安装在联动用闸线27B所具有的后方侧的外钢丝绳108的另一端上。
当伴随后轮制动器BRB进行制动动作而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由于联动用闸线27B的外钢丝绳108随着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的动作而受到压缩,均衡器臂118便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前、后轮制动器用闸线23B的内钢丝绳63被拉向后方侧。即,与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B所传递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在根据制动力抑制机构28B来减小制动力的一侧,而作用在后轮制动器BRB上。
根据该第二实施例也能达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图10~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0是表示联动制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1是图10中的箭头11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一和第二联杆部件的连接点的位置设定的图。
作为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踏板21’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车架F的枢轴板15上。当因该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而使作为鼓式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BRC动作时,在由后轮制动器BRC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经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连接在前轮制动器BFA(参照第一实施例)上的作为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联动用闸线27C,向制动力增大一侧把上述反作用力传递给前轮制动器BFA;与利用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传递到前轮制动器BFA一侧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则向根据制动力抑制机构28C来减弱制动力的一侧,而作用在后轮制动器BRC上。
制动踏板21’经作为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制动杆23C,连结在后轮制动器BRC所具有的制动臂120上,借助于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来牵引制动杆23C,制动臂120便向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后轮制动器BRC便进行制动动作。
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是由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联杆部件121,和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121上的大致呈L字形的第二联杆部件122构成的。第一联杆部件121的一端,通过连结销124而连结在后轮制动器BRC所具有的制动盘123的下部。此外,在支轴125后面的斜上方,第二联杆部件122的中间部,通过支承销126,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上述枢轴板15上,所述支轴将制动踏板21’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枢轴板15上。第一联杆部件121的另一个端部,则通过连结销127而连结在第二联杆部件122的一个端部上,以便第二联杆部件122能通过第一联杆部件121的牵引而向图10和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朝向上方的弹簧支承部122a一体地设置在第二联杆部件122的另一个端部上。从上方与该弹簧支承部122a相对的弹簧支承部128突起设置在枢轴板15上,在这两个弹簧支承部122a、128之间,设有受到压缩的弹簧129,该弹簧129对第二联杆部件122施力,使其向图10和图11上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且,在上述枢轴板15上,还突起设置有挡块130,该挡块130限制第二联杆部件122由于上述弹簧129所产生的弹力而向上述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动端。
借助于后轮制动器BRC因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而进行制动动作时的制动反作用力,而使制动盘123要向图10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弹簧129的弹力经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向着图10的逆时针方向作用在制动盘123上,当上述制动反作用力超过弹簧129的弹力时,制动盘123便向图10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来牵引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的第一联杆部件121。
联动用闸线27C是由内钢丝绳132可移动地贯穿外钢丝绳131内部而构成的。外钢丝绳131的一端从后方侧嵌合并支承在支承撑条92上部的支承部92b上(参照图7),该外钢丝绳131的另一端则支承在设置于上述第二联杆部件122的另一端上的支承部122b上。此外,内钢丝绳132的一端连结在双臂曲柄94上(参照图7)。
制动力抑制机构28C是设置在制动踏板21’与联动用闸线27C之间的部件,是将设置在联动用闸线27C中的内钢丝绳132的另一端上的钢丝绳端部133,在支轴125附近,通过连结销134连结在制动踏板21’上而构成。
当由后轮制动器BRC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达到由弹簧129所决定的规定值以上时,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的第二联杆部件122,便随着第一联杆部件121被制动盘123所牵引而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把联动用闸线27C的外钢丝绳131向前方侧推压。即,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在其传递反作用力时,使联动用闸线27C的外钢丝绳131受到压缩,而联动用闸线27C的内钢丝绳132则由于外钢丝绳131的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受到向前方侧的力。
此外,当伴随着后轮制动器BRC进行制动动作而产生的制动反作用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联动用闸线27C的外钢丝绳131伴随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的动作而受到压缩,由此制动力抑制机构28C把制动踏板21’拉向操作输入力减小一侧。即,与用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所传递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在根据制动力抑制机构28C来减小制动力的一侧,而作用在后轮制动器BRC上。
在摇动的摇臂17R的后端上设有制动盘123,与此相对,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的第二联杆部件122能够转动地连结在固定的枢轴板15上。联动制动系统的间隙量的变化,是根据第一与第二联杆部件121、122的连结点,即连结销127的位置变化而变大的,为了减小这种间隙量的变化,可以把连结销127的中心布置在图12的直线L上。
在此,当以制动杆23C的在制动踏板21’上的连结点为E,以在摇臂1 7R如实线所示那样处于下方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联杆部件121的在制动盘123上的连结点为B,以此时的车轴16的中心为C,以此时的制动杆23C在制动臂120上的连结点为D;而以在摇臂17R如假想线所示那样处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联杆部件121的在制动盘123上的连结点为B’,以此时的车轴16的中心为C’,以此时的制动杆23C在制动臂120上的连结点为D’时,当把制动盘123配置成∠BCD=∠B’C’D’=α,制动臂120处于非工作状态,ED=E’D’,制动杆23C也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则把连结销127的中心布置在以BB’作为底边(此时AB=A’B’)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A的集合即直线L上,就能减小联动制动系统的间隙量的变化。
按照该第三实施例,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同样的效果,还由于把制动力抑制机构28C设置在制动踏板21’与联动用闸线27C之间,因而能简化后轮制动器BRC周围的结构。此外,由于把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C的第二联杆部件122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车架F的枢轴板15上,所以可以减轻包括摇臂17R在内的弹簧以下的重量。
图13和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13是表示联动制动装置结构的侧视图,图14是图13中的箭头14所指部分的放大图。
前轮制动器BFB是具有制动卡钳(brake caliper)144的盘式制动器,该制动卡钳144并列设置有三个液压缸141、142、143。导入从前轮用主液压缸MF输出的制动液压的制动软管145,连接在制动卡钳144上,而该前轮用主液压缸MF是根据作为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控制杆24的操作而动作的,用这根制动软管145所导入的制动液压,作用在上述液压缸141~143中的两侧的液压缸141、143上。
作为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踏板21”通过支轴125能够转动地连结在车架F的枢轴板15上,在枢轴搬板15与制动踏板21”之间设有受到压缩的回程弹簧22。
为了通过上述制动踏板21”的踏下操作,使得鼓式制动器,即后轮制动器BRC做制动动作,制动踏板21”通过作为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的制动杆23C,连结在后轮制动器BRC所具有的制动臂120上,通过制动踏板的踏下操作而牵引制动杆23C,由此制动臂120便向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后轮制动器BRC便进行制动动作。
在上述枢轴板15上,设置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汽缸轴线且并列布置的第一和第二主液压缸M1、M2。第一主液压缸M1是把第一主活塞148可滑动地嵌合在第一缸孔147中而构成的,该第一缸孔147以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形式被设置在气缸体146上,该气缸体146支承在枢轴板15上。
第一主活塞148以使其前端即上端面对第一液压室149的形式能够滑动地嵌合在第一缸孔147中,该第一液压室149形成在第一主活塞148与缸体146之间。在第一液压室149收容有弹簧150,该弹簧150向使第一主活塞148后退的方向,即增大第一液压室149的容积的方向施力。
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输入杆151的前端能够摆动地连接在第一主活塞148的后端,即下端。在这根输入杆151的中间部与缸体146之间,设有覆盖了第一缸孔147的下端开口部的保护罩152。
另一方面,连结在上述输入杆151下端的U形环(clevis)153,通过连结销155,连结在设置于上述制动踏板21”上的输入臂154上。当操作制动踏板21”,使后轮制动器BRC动作时,第一主活塞148便向上方前进动作,使得第一液压室149的容积减少。
第二主液压缸M2通过把第二主活塞158可滑动地嵌合在第二缸孔157中而构成,该第二缸孔157与第一缸孔147并列且设置在缸体146中。
第二主活塞158以使其前端即上端面对第二液压室159的形式能够滑动地嵌合在第二气缸孔157中,第二液压室159形成在第二主活塞158与缸体146之间。在第二液压室159中收容有弹簧160,该弹簧160向使第二主活塞158后退的方向,即增大第二液压室159容积的方向施力。
并且,在缸体146的上部设有使第一和第二液压室149、159互相连通的油路161,制动软管162的一端连接在缸体146上以与该油路161连通,制动软管162的另一端,连接在前轮制动器BFB中的制动卡钳144上,由制动软管162引导的液压,作用在制动卡钳144所具有的三个液压缸141~143中的中央部的液压缸142上。
在车架F的图中未表示的部分上,安装了储油器163,连接在储油器163上的软管164连接在连接管165上,该连接管165嵌合并固定在缸体146上。在缸体146上设有主入口(primary port)166,该主入口166在第二主活塞158如图14所示的那样处于后退极限状态下,使第二液压室159与连接管165一侧连通。在第二活塞158后退时,第二液压室159的液压从主入口166经连接管165和软管164,向储油器163一侧释放。
此外,在比上述主入口166更靠下方,在缸体146上,设有常时与上述连接管165内部连通的第二入口167,当第二液压室159的液压下降时,便从第二入口167向第二液压室159补充刹车油。
在第二主活塞158的后端即下端,能够摆动地连接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输入杆168的前端。在该输入杆168的中间部与缸体146之间,设有覆盖第二缸孔157的下端开口部的保护套169。
在后轮制动器BRC的制动盘123与连接在第二主液压缸M2的第二主活塞158上的输入杆168之间,设有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该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能把后轮制动器BRC的在规定值以上的制动反作用力沿着第二主活塞158的前进方向作用在其上。
这个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是由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联杆部件121,和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121上的大致呈L字形的第二联杆部件170所构成的。第一联杆部件121的一端,通过连结销124连结在后轮制动器BRC所具有的制动盘123的下部。此外,在第二主液压缸M2的下部后方,第二联杆部件170的中间部通过支承销171,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枢轴板15上,而第一联杆部件121的另一个端部则通过连结销172连结在第二联杆部件170的一个端部上,以使第二联杆部件170借助于第一联杆部件121的牵引而向图14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第二联杆部件170的另一个端部,通过连结销173连结在输入杆168的下端部上,而输入杆168则连接在上述第二主活塞158上。由于第二联杆部件170借助于第一联杆部件121的牵引而向着图4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第二主活塞158便前进动作,使第二液压室159的容积减小。
此外,在第二联杆部件170上一体地设有从其转动轴线向半径方向延伸的臂部170a。在枢轴板15上形成了从前方与该臂部170a相对的弹簧支架174。在臂部170a与弹簧支架174之间,设有受到压缩的弹簧175,该弹簧175对第二联杆部件170向图14的顺时针方向施力使其转动。而且,在枢轴板15上突起设有挡块176,该挡块176限制第二联杆部件170由于上述弹簧175所产生的弹力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动端。
按照这个第四实施例,当由于操作制动踏板21”而进行制动动作的后轮制动器BRC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达到弹簧175的弹力所决定的规定值以上时,来自后轮制动器BRC的反作用力便通过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传递到第二主液压缸M2的第二主活塞158上,由此,通过第二主活塞158在第二主液压缸M2中前进,便解除了第二液压室159的释放状态。这样,就在互相连通的第一和第二液压室149、159中产生了与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所传递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液压,通过将这个液压作用在前轮制动器BFB上,前轮制动器BFB就进行制动动作。
而且,第一主液压缸M1的第一主活塞148,利用与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所传递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液压,将制动踏板21”向减弱其操作力的一侧推压,因而,即使向增大前轮制动器BFB的制动力一侧操作制动踏板21”,也能以一定比例抑制后轮制动器BRC的制动力的增大。
即,可以在适当地保持后轮制动器BRC与前轮制动器BFB的制动力的平衡的同时,使它们进行联动动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对本发明的设计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21’)以使得第一车轮制动器(BRA、BRB、BRC)进行制动动作,与之对应地也能使得第二车轮制动器(BFA)进行制动动作,其特征在于,具有: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26B、26C),将第一车轮制动器(BRA~BRC)的大于等于规定值的制动反作用力,向增大制动力的方向传递给第二车轮制动器(BFA)一侧;以及制动力抑制机构(28A、28B、28C),使与通过该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26C)传递到第二车轮制动器(BFA)一侧的制动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向减小制动力的方向作用在第一车轮制动器(BRA~BRC)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动力抑制机构(28A、28B)设置在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A、23B)的第一车轮制动器(BRA、BRB)一侧的端部、和连接于第二车轮制动器(BFA)的联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7A、27B)之间,而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A、23B)连结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与第一车轮制动器(BRA、BRB),以传递上述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的制动操作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动力抑制机构(28C)设置在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和连接在第二车轮制动器(BFA)上的联动制动力传递系统(27C)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车轮制动器(BRA、BRB),是具有随着其制动动作时产生反作用力而转动的制动盘(46、96)的鼓式制动器;上述制动力抑制机构(28A、28B),是把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A、23B)和联动制动力传递系统(27A、27B),连结在均衡器臂(85、118)上而构成的,该均衡器臂支承在上述制动盘(46、96)上,能绕着与制动盘的转动轴线平行的轴线转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联动制动力传递系统(27A~27C)由闸线构成,该闸线是将内钢丝绳(78、109、132)可移动地贯穿外钢丝绳(77、108、131)内部而构成的,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26C)连接在联动制动力传递系统(27A~27C)上,以在其传递反作用力时,压缩上述外钢丝绳(77、108、131)。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A~26C),由第一联杆部件(71、99、121)和第二联杆部件(72、100、122)构成,所述第一联杆部件(71、99、121)随着第一车轮制动器(BRA~BRC)产生规定值以上的反作用力而被牵引,所述第二联杆部件(72、100、122)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71、99、121)上,以随着第一联杆部件(71、99、121)的牵引动作而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BRA)为鼓式制动器,其安装在通过摇臂(17R)而能够摇动地支承在车架(F)上的后轮(WR)上,并且,具有随着其制动动作时产生反作用力而转动的制动盘(46);上述第二联杆部件(72)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制动盘保持器(54)上,而制动盘保持器(54)则支承在上述摇臂(17R)上,并支承着上述制动盘(46)。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BRB)安装在后轮(WR)上,所述后轮(WR)通过摇臂(17R)而能够摇动地支承在车架(F)上;上述第二联杆部件(100)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上述上述摇臂(17R)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BRC)安装在后轮(WR)上,所述后轮(WR)通过摇臂(17R)而能够摇动地支承在车架(F)上;上述第二联杆部件(122)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上述车架(F)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BRC)为鼓式制动器,其安装在通过摇臂(17R)而能够摇动地支承在车架(F)上的后轮(WR)上,并且,具有随着其制动动作产生反作用力而转动的制动盘(123);当进行下述设定时,即,以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C)的在上述制动踏板(21’)的连结点为E,所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C)将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车架(F)上并且作为上述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的制动踏板(21’)的操作力传递给第一车轮制动器(BRC)的制动臂(120),以在上述摇臂(17R)处于下方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联杆部件(121)的在制动盘(123)的连结点为B,以后轮(WR)的车轴(16)的中心为C,以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C)的在上述制动臂(120)上的连结点为D;以在上述摇臂(17R)处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联杆部件(121)的在上述制动盘(123)的连结点为B’,以上述车轴(16)的中心为C’,以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C)的在上述制动臂(120)上的连结点为D’,将第一联杆部件(121)的在第二联杆部件(122)的连结点设定在直线(L)上,其中,该直线(L)是在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用制动力传递系统(23C)和上述制动臂(12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并在满足∠BCD=∠B’C’D’且ED=ED’的状态下,以连结上述连结点B、B’的直线作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的集合。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联动制动力传递系统(27A~27C),通过双臂曲柄(94)而连接于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的中途,该前轮制动器用闸线(25)连结第二制动器操作部件(24)与第二车轮制动器(BFA)。
12.一种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其操作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以使得第一车轮制动器(BRC)进行制动动作,与之对应地能使得第二车轮制动器(BFB)进行制动动作,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主液压缸(M1),将第一主活塞(148)可滑动地嵌合在第一缸孔(147)中而构成;为了使所述第一主活塞(148)随着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的操作进行前进动作,而使连接于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的第一主活塞(148)的前端面对连接于第二车轮制动器(BFB)的第一液压室(149);第二主液压缸(M2),将第二主活塞(158)能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气缸体(146)而构成,以使得第二主活塞(158)在其后退时释放第二液压室(159)的液压,所述第二主活塞(158)的前端面对时常地与第一液压室(149)连通的第二液压室(159);以及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能使第一车轮制动器(BRC)的大于等于规定值的制动器反作用力在第二主活塞(158)的前进方向上作用在其上;其中,利用与反作用力传递机构(26D)所传递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液压,所述第一主液压缸(M1)的第一主活塞(148)将所述第一制动器操作部件(21”)向减小其操作力的一侧推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48624A JP4555630B2 (ja) | 2004-08-27 | 2004-08-27 | 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2004248624 | 2004-08-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40045A CN1740045A (zh) | 2006-03-01 |
CN100364851C true CN100364851C (zh) | 2008-01-30 |
Family
ID=36092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7344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851C (zh) | 2004-08-27 | 2005-05-24 | 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55630B2 (zh) |
KR (1) | KR100688220B1 (zh) |
CN (1) | CN100364851C (zh) |
BR (1) | BRPI0503184A (zh) |
TW (1) | TWI2674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38981B1 (ko) * | 2006-06-07 | 2007-07-13 |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 광정보 처리장치와 처리방법 |
JP5057231B2 (ja) * | 2008-01-31 | 2012-10-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CN101918267B (zh) * | 2008-01-31 | 2012-10-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联动制动装置 |
JP4980278B2 (ja) * | 2008-03-28 | 2012-07-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5425491B2 (ja) * | 2009-02-17 | 2014-02-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
JP5153710B2 (ja) * | 2009-03-31 | 2013-02-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5216712B2 (ja) * | 2009-07-31 | 2013-06-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
JP5351780B2 (ja) * | 2010-01-13 | 2013-1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連動制動装置 |
JP5351779B2 (ja) * | 2010-01-13 | 2013-1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連動制動装置 |
JP5333266B2 (ja) * | 2010-01-28 | 2013-11-0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電動式自動二輪車の制動装置 |
JP5546904B2 (ja) * | 2010-02-26 | 2014-07-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5656677B2 (ja) * | 2011-02-14 | 2015-01-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5695550B2 (ja) * | 2011-12-14 | 2015-04-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
CN102514561B (zh) * | 2011-12-20 | 2013-10-09 | 胡达广 | 一种串连制动系统 |
JP5907639B2 (ja) * | 2012-01-31 | 2016-04-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制動装置 |
JP5887241B2 (ja) * | 2012-09-27 | 2016-03-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6000873B2 (ja) * | 2013-02-27 | 2016-10-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ペダル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MX361900B (es) * | 2013-03-21 | 2018-12-17 | Honda Motor Co Ltd | Dispositivo de freno para un vehículo de motor de dos ruedas. |
CN103395414B (zh) * | 2013-08-08 | 2015-07-15 | 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两轮车联动制动平衡结构 |
JP6425349B2 (ja) * | 2015-09-18 | 2018-11-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6518753B2 (ja) * | 2016-12-09 | 2019-05-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6793177B2 (ja) * | 2018-12-27 | 2020-12-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CN113423640B (zh) * | 2019-01-07 | 2023-02-28 |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 具有侧支架的停放制动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0334A (zh) * | 1996-11-06 | 1999-09-29 | 阿托特德国有限公司 | 合成材料表面的构造方法、尤其是用于数据存储的数据载体的制造方法 |
JP2001278168A (ja) * | 2000-03-31 | 2001-10-1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前後輪ブレーキ連動装置 |
CN1095780C (zh) * | 1996-03-25 | 2002-12-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前后联动制动装置 |
CN1264719C (zh) * | 1999-12-15 | 2006-07-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连动制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122806Y1 (zh) * | 1964-02-28 | 1966-11-16 | ||
JPS5286640A (en) * | 1976-01-12 | 1977-07-19 | Honda Motor Co Ltd | Brake unit for motor cycle |
JPS613772U (ja) * | 1984-06-15 | 1986-0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デイスクブレ−キ装置 |
JP3270194B2 (ja) * | 1993-05-10 | 2002-04-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H07196069A (ja) * | 1993-12-29 | 1995-08-01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用制動装置 |
JPH07196067A (ja) * | 1993-12-29 | 1995-08-01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用制動装置 |
JP3447403B2 (ja) * | 1994-11-30 | 2003-09-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
JP3608123B2 (ja) * | 1995-09-25 | 2005-01-05 |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H09104382A (ja) * | 1995-10-11 | 1997-04-22 | Nissin Kogyo Kk |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2000053064A (ja) * | 1998-08-07 | 2000-02-22 | Nissin Kogyo Kk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3769169B2 (ja) * | 2000-03-31 | 2006-04-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
2004
- 2004-08-27 JP JP2004248624A patent/JP455563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5-06 KR KR1020050038092A patent/KR10068822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5-23 TW TW094116689A patent/TWI26746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5-24 CN CNB2005100734415A patent/CN10036485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10 BR BRPI0503184-2A patent/BRPI0503184A/pt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780C (zh) * | 1996-03-25 | 2002-12-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前后联动制动装置 |
CN1230334A (zh) * | 1996-11-06 | 1999-09-29 | 阿托特德国有限公司 | 合成材料表面的构造方法、尤其是用于数据存储的数据载体的制造方法 |
CN1264719C (zh) * | 1999-12-15 | 2006-07-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连动制动装置 |
JP2001278168A (ja) * | 2000-03-31 | 2001-10-1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前後輪ブレーキ連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60045942A (ko) | 2006-05-17 |
KR100688220B1 (ko) | 2007-03-02 |
TW200607688A (en) | 2006-03-01 |
JP4555630B2 (ja) | 2010-10-06 |
TWI267462B (en) | 2006-12-01 |
JP2006062559A (ja) | 2006-03-09 |
CN1740045A (zh) | 2006-03-01 |
BRPI0503184A (pt) | 2006-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64851C (zh) | 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 |
JP405999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 |
CN109070969B (zh) | 用于两轮车辆的同步盘式制动系统 | |
CN102126534B (zh) | 二轮摩托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 |
CN205931142U (zh) | 具有高变动刹车比例范围的煞车连动系统 | |
US10913510B2 (en) | Braking system for a bicycle | |
WO2018104833A1 (en) | Synchronized braking system | |
US6073731A (en) | Multi-plate type brake for vehicle | |
CN1070135C (zh) | 手把操纵式车辆制动系统 | |
CN206012862U (zh) | 连动刹车机构及其刹车系统 | |
CN102442392A (zh) | 一种摩托车联动制动装置 | |
CN1676408A (zh) | 小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 |
WO2016108247A1 (en) | Synchronized braking system | |
CN1621303B (zh) | 自动三轮车的刹车装置 | |
JP2002160691A (ja)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
CN101337545A (zh) | 自行车和机动车的防抱死和防滑机械转矩刹车系统及方法 | |
JP3738260B2 (ja)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
CN202414071U (zh) | 一种摩托车联动制动装置 | |
JP2003112684A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制動装置 | |
JP3738263B2 (ja) |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3608123B2 (ja)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
TWI755703B (zh) | 用於自行車之剎車系統 | |
CN201405837Y (zh) | 前移式叉车的制动装置 | |
CN102556255A (zh) | 一种摩托车联动制动用的施力机构 | |
CN201026862Y (zh) | 汽车联合中央制动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30 Termination date: 2014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