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3878C - 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3878C
CN100363878C CNB2004100569875A CN200410056987A CN100363878C CN 100363878 C CN100363878 C CN 100363878C CN B2004100569875 A CNB2004100569875 A CN B2004100569875A CN 200410056987 A CN200410056987 A CN 200410056987A CN 100363878 C CN100363878 C CN 10036387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cy carrier
touch panel
addition
mentioned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569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91466A (zh
Inventor
中西朗
藤井树之
高畠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008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7112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504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564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91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1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38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387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配在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面侧、表面平滑性及耐环境性等优良的触摸面板。在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成对向状态下粘接固定的框状外周部(400B)上设置使膜厚均匀化的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27)。通过绝缘层(27)的上方配置粘接层(29)等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粘接。因此,将其粘接固定状态稳定化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粘接力,可以提供一种表面平滑性及耐环境性优良的、也可对应于车载用途等的苛刻环境下耐环境特性的触摸面板。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面侧、对应于显示项目或显示内容地通过用笔或手指进行按压操作而能输入坐标位置的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含有携带设备等的各种电子设备,使用对应于显示项目或显示内容地通过用笔或手指进行按压操作而能输入坐标位置的触摸面板在普及。
作为这种触摸面板,有各种方式。对于最广泛被使用的电阻膜模拟方式的触摸电板,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6-图19表示以往的第一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图20-图21表示以往的第二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
此外,以下所示的附图,为了便于理解触摸面板的构成,此外,为了作图的方便,放大触摸面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地图示。
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采用了“上表面”、“上方”、“上端”、“下表面”、“左右”、“前边”、“前边侧”、“后边”、“前后边”、“前方”、“外侧”、“外部”等的表示相对位置关系的语句。这些并不表示触摸面板或构成触摸面板的各构件及各部件的绝对位置。即,应该理解为在说明的方便方面,表示正视图面的状态下的各构件、各部件的配置的相对位置。
首先,对以往的第一例进行说明。图16是以往的第一例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7是相应分解立体图、图18及图19是图16的沿A-A线的剖面图。
在图16-图19中,在第一透明基板1的上表面上整个面地形成有通过溅射法等由氧化铟·锡(以下称为ITO)等所形成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
此外,如图16所示地,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在第一透明基板1的中央区域上近似矩形地构成。在此,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大部分为所谓可视区域,作为使用者的操作区域及视野区域。
此外,如图18所示,在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中的第一透明基板2上以预定节距设置有由绝缘性的环氧树脂等所构成的微小尺寸的点衬垫5。
在第一透明基板1上采用加工成玻璃板、片状的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碳酸酯膜等的材质的物质。
将光透射性的第二透明基板3与第一透明基板1对向地配置。在第二透明基板3的下表面的整个面上如形成通过溅射法由ITO等所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膜4。随后,使第一透明导电膜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4通过设置点衬垫5的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且以维持预定的间隔状态地对向配置。
此外,第一透明导电膜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4都是采用在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的整个面地构成的。即导电膜的不需要的部分采用不进行蚀刻的未蚀刻物质。
此外,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在包围触摸面板的操作区域400地形成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中相接地对向配置。
此外,在作为触摸面板操作面的第二透明基板3的上表面由于用笔或手指的操作影响,故在其形状上产生变形,此外产生裂纹等。为了防止这些裂纹等的产生,在第二透明基板3的上表面上设置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相当于铅笔硬度3H左右的硬覆盖层6。
此外,如图16、图17所示,柔性布线基板(以下称为FPC)7,具有用于将与第一透明导电膜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4分别进行电连接的外部设备(未图示)进行连接的所谓连接器的功能。
如图16及图17所示,第一透明基板1,在形成于其整个表面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上的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外部的框状外周部400B及400C上形成有如U字状地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内涂层保护层11。此外,内涂层保护层1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U字状。例如可以为L字状,此外,可以为其他形状。
内涂层保护层11,通常采用环氧树脂或丙烯酸类UV树脂等,例如,用丝网印刷形成。
此外,内涂层保护层11,为了提高绝缘性存在着二次重复印制构成的情况。此外,在第一透明导电膜2上,将直线状的电极12分别形成于内涂层保护层11的前方部1F及第一透明基板1的后边端部1B上。
一对电极12位于相互平行位置、各个电极直接地在电连接状态下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2上。
此外,将分别连接于一对电极12的布线图形12A配置于内涂层保护层11上。内涂层保护层11是为了防止与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1上的整个表面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间的不希望的电接触而设置的。布线图形12A的端部集中在第一透明基板1的前方位置1F侧。即,布线图形12汇集在与FPC7的相连接侧。
此外,在第一透明基板1的内涂层保护层11上配置有为形成于第二透明基板3的第二透明导电膜4而设置的布线图形13A。其端部,与布线图形12A同样地集中于第一透明基板1的前方位置1F。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3的第二透明导电膜4上,将直线状的电极14分别形成于与电极12相垂直位置的左右对边的端部位置4A上。电极14也是相互平行地配置,各个电极直接地在电连接状态下配置于第二透明导电膜4上。
此外,在各个电极14上连接有配置于布线图形13A上的电连接导体15的上端。通过电连接导体15,电极14中的各个分别电连接于第一透明基板1上的布线图形13A。
此外,在第一透明基板1上,电极12、布线图形12A及布线图形13A的上表面覆盖有作为框状部件的一个涂覆保护层16。进而,在其上方重叠有作为另一个框状部件的粘接层17、连接于第二透明基板3上。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在对向状态下粘接地配置。因此,通过框状部件的涂覆保护层16及粘接层17,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在框状外周部400A、400B、400C粘接。
接下来对以往的触摸面板的操作进行说明。通过从第二透明基板3的上方用手指或笔按压操作预定位置,第二透明基板3以操作处为中心部分地弯曲到下方。对应于该操作处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4的部分相接触。
此时,即使是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中的操作处以外的部分,被点衬垫5限制而维持非接触的状态。此外,这种状态下,在第一透明导电膜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4的电极12及电极14上交替地施加预定电压,将其接触点的电压比率通过FPC7导出,借此通过外部电路(图未示)检测出输入操作位置。
此外,作为这种现有的技术,如日本特开平4-284525号公报中所介绍。
接下来,对以往触摸面板的第二例进行说明。图20是以往的触摸面板第二例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沿G-G线的剖面图。
在图20及图21中,第一透明基板1由玻璃板、加工成片状的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等构成。此外,在第一透明基板1也可以采用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碳酸酯膜等。
在第一透明基板1的上表面形成有通过溅射法等所形成的ITO等构成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此外,在第一透明导电膜2上以预定节距设置有由绝缘性环氧树脂所形成的微小尺寸的点衬垫5。
在第二透明基板3的下表面形成有通过溅射法等所形成的ITO等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膜4。第二透明导电膜4,通过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与第一透明导电膜3绝缘、而且以预定的间隔对向配置。触摸面板400的外部,即框状外周部400B中,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通过内涂层保护层130、90及涂覆保护层140、100等在对向状态下粘接。
在框状外周部400A中,在第一透明基板1侧上也以预定图形形成有向由将银粉分散到树脂中的导电性涂料的印制干燥膜形成的布线及向透明导电膜2供给电压的电极(以下称布线·电极图形)80、绝缘性的内涂层保护层90、涂覆保护层100和用于粘接固定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2的粘接层110等。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3侧也同样地,框状外周部400B中,以预定图形形成布线·电极图形120、绝缘性的内涂层保护层130、涂覆保护层140等。此外,框状外周部400C的结构也和框状外周部400A及框状外周部400B几乎相同。
在图21中,第一透明基板1及第二透明基板3,表示未将第一透明导电膜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4图形状地蚀刻的形态。因此,图示在布线·电极图形80,120的下部也形成内涂层保护层90、130。但是,如果仅将第一透明导电膜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4的预定部分图形状地蚀刻、将布线·电极图形80,120中布线部与上述透明导电膜不重叠地设计的话,也可以不形成内涂层保护层90、130。
FPC150是用于将从第一透明导电膜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4导出的导出信号连接于外部设备(未图示)的所谓连接器。
FPC150,是在绝缘树脂形成的基体材料膜160上,以预定图形将铜箔等进行金属电镀等而多条地构成布线图形170地形成的。此外,敷层180是覆盖布线图形170的不必要露出的部分的绝缘体。此外,FPC150,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190,将各布线图形170电连接于布线·电极图形80,120地,通过如热压接地压接固定于第一透明基板1上。
进而,保护层200及保护层210含有涂敷于FPC150的第一透明基板1的压接部分周边的有机硅树脂或UV硬化丙烯酸类树脂等的热固化性树脂。FPC150的粘接力的加强及第一透明基板1的布线·电极图形80及FPC150的布线图形170的硫化,为达到防止移动的目的,通过分布器等的涂敷而形成。
一般地,作为使用者对触摸面板的期望事项之一,是期望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外部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的面积尽可能小。为了满足这种要求通常将FPC150的压接部分和第二透明基板2间的距离控制在1mm以下,而且,为了提高粘接固定力的加强效果,使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1的上表面侧的保护层200的端部接触于第二透明基板3地形成。
此外,关于这种技术,在日本特开平10-91345号公报中介绍。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第一例的触摸面板中,为确保绝缘性必须在第一透明基板1侧重叠地印制配置内涂层保护层11。因此内涂层保护层11的膜厚变成约为30~50μm的较厚的程度,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80μm。此外,即使在内涂层保护层11的上方重叠地形成涂覆保护层16或粘接层17等,也会产生在内涂层保护层11的所在部分和不在部分上高度位置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反复尝试的同时必须找出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间的适宜的粘接加热加压条件。即,为了找出适宜的工序条件,多时间和多工步是必要的。
此外,如果加热加压条件的设定是不合适的话,例如如图19所示,在台阶部分的影响下产生粘接层的粘接力不充分的宽度X。为了提高粘接力即使设置宽度较宽的粘接层17,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的粘接处变成部分粘接、其粘接力低下。因此第二透明基板3的表面平滑性丧失,即,产生触摸面板的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低下问题。
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将粘接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的工序中的加热加压条件设定在比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且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加压。因此从生产工序的精简化的方面考虑的话,在以往的技术中依然存在着问题。
触摸面板,近年,也用于在导航系统等的车载用途中。特别地,在车载用途中,在期望适应苛刻的耐环境特性的同时,与设备的小型化等相一致,尺寸小型化且触摸面板操作区域能尽量宽阔的结构的触摸面板,即,对使框状外周部的宽度尺寸变窄的所谓窄框缘化触摸面板的实现寄予厚望。
此外,在图20-图21所示的以往的触摸面板的第二例中,是通过形成于用于粘接固定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的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的粘接层110而使起因于两基板间的热膨胀率差的应力得到缓和的构成。因此,作为民用等所要求的耐环境特性差不多可以满足。
但是,近年,触摸面板也用于车载用途等,随之而来的所要求的耐环境特性,要求在比民用更苛刻的使用环境条件下得到保证。
在此,为了确认以往的触摸面板的耐环境实验的满足度,试放置在环境条件为高温高湿,例如温度为70℃、湿度为90%RH的气氛中或85℃、85%RH的气氛中。随后,观察触摸面板的话,在第二透明基板3的表面上产生波纹,说明平滑性受到损伤。此外,作为保护层200采用热固化性的材料时,说明保护层200对起因于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透明基板3间的热膨胀率差的应力也不能充分缓和。即,存在着以往的触摸面板在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上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的表面平滑性损伤、触摸面板的外观和触摸面板的质量劣化,即触摸面板的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以往的更进一步稳定化地在触摸面板的框状外周部的粘接部可将基板间粘接固定、即使触摸面板的框状外周部的宽度较窄也可使触摸面板的表面平滑性及耐环境性等优良的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此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苛刻的使用环境条件下,即,在高温高湿气氛中也可以防止供触摸面板操作的第二透明基板的表面平滑性变动、且不损坏触摸面板外观的触摸面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含有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透明导电膜的第一透明基板和在下表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的第二透明基板和使各导电膜以预定间隔对向的同时使各透明基板粘接的框状外周部,在框状外周部上将校正该框状外周部内的台阶的校正用绝缘层介于之间,在绝缘层校正台阶处形成有粘接层,通过粘接层将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粘接。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在配置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的触摸面板的布线·电极的预定部位上配置粘接层地将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稳定地维持在强粘接状态。此外,可以减小框状外周部的宽度,即可以提供窄框缘化触摸面板。此外,不管是否是窄框缘化触摸面板结构在苛刻的使用环境条件下,可以确保表面平滑性。此外,由于粘接层配置在同等高度位置,故使热及压力的传导状态等也均匀地分散、可以得到也提高粘接生产效率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其他的触摸面板,其中,外部设备连接用的FPC连接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的任一方的一边上,在未设置FPC的基板上,设置有用于避开FPC外形的缺口部。在此缺口部的某边及其对边上设置有该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的电极。将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粘合后,在可容易地配置FPC的同时,也可以容易地进行FPC的连接条件设定及连接操作。
进而,如果在缺口部的某边及其对边上设置该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的电极的话,由于可以排除由缺口部部分导致的对该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的线性的不良影响,故可以容易地维持触摸面板电极的线性特性。
此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中,FPC连接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任一方的一边,在连接FPC的一边上设置有电连接于另一方侧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电极的电连接导体。由于是在要求框状外周部宽度广的FPC设置侧的一边配置电连接导体的构成,故可以配置较大外形的电连接导体、其连接状态也能更稳定。
此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中,FPC是夹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间设置的。这样的构成不可否认在加工性上稍差。但是,具有即使基板材料是玻璃等的情况下在该构成下也能容易地进行的优点。而且具有不影响在透明导电膜上设置电极边的大小的优点。其结果是,可以得到不受基板材料影响、图形设计自由度变高的作用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中,FPC是两面基板型、夹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间构成。而且,在配置于FPC的两面的各个布线部分上分别电连接有从各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的电极导出的布线图形。因此,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间没必要设置电连接导体。而且,也可以节省布线图形部分的空间。其结果是,可以使在触摸面板外部的框状外周部的宽度更窄,即可实现窄框缘化触摸面板,可以实质上地扩大触摸面板操作区域的面积。
此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在第二透明基板上配置有偏振板或圆偏振板。由于第二透明基板在触摸面板的框状外周部以大的粘接力与第一透明基板相粘接,故在偏振板或圆偏振板上即使产生弯曲,也可以抑制其弯曲的影响程度。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触摸面板,其具有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透明导电膜的第一透明基板,在下表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的第二透明基板,连接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至少一方的连接器和涂敷于上述连接器的连接部分的保护层,上述保护层与上述第一透明基板或上述第二透明基板中上述连接器的未粘接方的透明基板不相接触。
由于这样的构成,在未粘接FPC的一方的透明基板上不受保护层的影响,即可以将起因于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的热膨胀率差的应力通过粘接层吸收缓和。因此,即使在高温高湿气氛中的苛刻的使用环境条件下使用也可以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置于触摸面板的操作侧的第二透明基板的表面平滑性的变动使其微小,且在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等方面优良的设备。
此外本发明其他的触摸面板,在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未粘接FPC的一方的透明基板上具有不接触于涂敷在FPC的压接部周围的保护层的缺口部。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可以避免FPC的保护层和透明基板的接触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其FPC附近之外较宽的粘接层的面积等,也可以实现窄框缘化触摸面板,容易地得到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等方面优良的设备。
此外本发明其他的触摸面板中,将连接器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未粘接FPC的一方的透明基板的距离设定为2mm以上。不接触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未粘接FPC的一方的透明基板地,如果用分布器等进行涂敷的话,容易形成保护层、可以提高触摸面板的制造成品率,而且可以得到更好质量的产品。
此外本发明其他触摸面板,其中,FPC的压接部周围的保护层由材料为JIS K 7117-2,粘度为0.7Pa·s以上的常温硬化或热固化型树脂的涂敷剂形成。如此一来,可以抑制用分布器等进行涂敷时的该涂敷剂的润湿蔓延。此外,不接触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未粘接FPC的一方的透明基板地,还可以达到容易地形成保护层的效果。
进而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是一种将触摸面板配置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将通过此触摸面板的操作得到的预定信号在控制电路部上进行判断而实现预定功能的电子设备。该触摸面板,由于在表面平滑性及耐环境性方面优良,故可以不损坏使用其的电子设备外观,此外可以提高在使用环境下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A-A线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4的B-B线剖面图,图7是图4的C-C线剖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D-D线剖面图,图12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E-E线剖面图,图14是图12相关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5是作为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汽车导航液晶监视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以往的第一例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7是以往的图16所示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以往的图16的F-F线剖面图,图19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图16的F-F线剖面图的粘接不足状态的图,图20是以往的第二例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F-F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图1-图15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其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A-A线剖面图。
在由外形为矩形材料为钠玻璃所形成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上表面上整个表面地形成有由ITO等形成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在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的接近中央部的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上,以预定节距设置有由绝缘性环氧树脂形成的微小尺寸的点衬垫20。
在外形为矩形的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下表面上整个表面地形成有由ITO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2。第二透明导电膜32的材料例如由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所构成,其厚度为188μm。
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与第一透明导电膜22间维持约20-500μm的间隔地,使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对向配置,且这两透明基板在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粘接。在此,所谓的“框状外周部”,在图1中可以作为触摸面板的除去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区域来定义。此外,如果通过图3对框状外周部进行说明的话,可以定义为是触摸面板的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对向的部分,且除去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区域。此“框状外周部”,如图2及图3所示地,是“框状构件”,由涂敷保护膜28及粘接层29等的形状和大小来划定。
此外,“框状外周部”及“框状构件”两者共通的“框状”一词可以用“框缘状”替换。本发明涉及的“框状”及“框缘状”都不仅限于与框部分相连续的部分。为了防止触摸面板的形状变形或吸收应力而将框状外周部的一部分切去的形状或在框状外周部的一部分上形成各种形状的隙缝的形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框状”概念中。
此外,形成触摸面板操作面的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上表面,由于用笔或手指进行的操作而导致第二透明基板31的形状变形、或产生裂纹。为了防止这些裂纹等的产生在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上表面上设置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相当于铅笔硬度3H程度的硬覆盖层33。
FPC40具有用于电连接第一透明导电膜2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32的连接器的功能。具体为使用柔性布线基板。FPC40粘接固定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外部一边的近似中央位置。
此外,如图1所示,第二透明基板31由比第一透明基板21的宽度小设置FPC40的幅度的矩形状的部件构成。FPC40,在其上表面整个面地在上方露出的状态下粘接于第一透明基板21上。
正视图2的话,在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由环氧类树脂形成的内涂层保护层23呈U字状地形成于前边端部1F及左右侧边端部1L、1R上。内涂层保护层23,并不仅是单层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一对电极24,在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相互平行地直线状地配置。电极24的一方配置于U字状的内涂层保护层23的前边端部1F,另一边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后边端部1R上。
分别从一对电极24伸出的布线图形24A,引绕到内涂层保护层23上,聚集在形成FPC40的设置部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前方中央位置,其端部向前边端部1F导出。
此外,电极24及布线图形24A的材料,都含有银粉和聚酯类树脂。此外,在内涂层保护层23上的左右侧边部1L、1R上也配置有各个布线图形25A。各布线图形25A,也引绕到内涂层保护层23上,聚集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前方中央位置,其端部向前边端部1F导出。
布线图形25A是为第二透明导电膜32而准备的。布线图形25A也与电极24及布线图形24A同样地含有银粉和聚酯类树脂。此外,在配置于内涂层保护层23的侧边部1L、1R上的布线图形25A上分别在数处上配置含有同样的银粉和聚酯类树脂的电连接导体26。构成电连接导体26的材料也可与布线图形25A差不多相同。此外电连接导体26也是分别配置于数处。
图2及图3所示的绝缘层27,覆盖在其上未形成内涂层保护层23比其他布线图形24A低的部分的电极24上。设置绝缘层27是为了进行台阶校正。即,为了使膜厚的高度位置均匀化而在各电极24上直线状地形成。
通过设置绝缘层27,可以使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的外侧的内涂层保护层23的高度和绝缘层27的高度处于几乎同一的高度。即,可以进行台阶校正。
此外,在框状外周部400B上,为了确保绝缘性,配置由作为框状构件的一个环氧类树脂形成的涂覆保护层28,进一步地重叠于其上方地配置又一个框状构件的丙烯酸类的粘接层29。这样的框状构件如图2所示地,除去配置电连接导体26处及FPC40的设置部分地设置。
如果这样地设置绝缘层27、在台阶校正地使膜厚高度均匀化的基础上设置粘接层29的话,可以使框状构件之一的粘接层29的高度包括电极24之上的部分均匀化。
此外,在框状外周部400B的内侧上已在前面叙述,具有矩形状的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在其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中形成有点衬垫20。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31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上,分别地在左右的侧边端部4A、4A上,含有银粉和聚酯类树脂的直线状的电极30相互平行地配置。
此外,在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外部的最上层的粘接层29上粘接有第二透明导电膜32,配置电极30的第二透明基板31与第一透明基板21以保持预定间隔的状态地粘接固定。
FPC40,其下表面具有布线部,此布线部,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等热封地用电或机械地装配在集中于内涂层保护层23上的前边中央的布线图形24A及25A端部的上方露出部分上。
在此,参照图2对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表面上如用溅射法形成由ITO构成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31上通过将其上表面以丙烯酸类树脂为主成分的涂料辊筒涂敷地形成硬覆盖层33,此外在其下表面,如通过溅射法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32。
随后,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与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对应的部分上将点衬垫20例如通过丝网印制形成。而且,在处于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外部的框状外周部400B上将内涂层保护层23、电极24、布线图形24A、25A及膜厚台阶校正用绝缘层27印制形成。
重叠于形成台阶校正用绝缘层27膜厚均匀化的框状外周部400B上地,将框状部件之一的涂覆保护层28进一步地在其上层印制形成另一个框状部件的粘接层29。
此时,框状部件的涂覆保护层28及粘接层29的整周以同样宽度且高度也近似相同地形成。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31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上,在左右的侧边端部1L、1R上分别印制形成有电极30。
此外,在进行这些各层或图形的印制时,可以采用大尺寸的玻璃或膜,将多个个别的触摸面板平面配置,即可以是批量生产的构成。
随后,将采用玻璃的第一透明基板21划线后切断。此外,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构成的第二透明基板31切断形成个别的触摸面板的大小。接着,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使第一透明导电膜2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32通过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对向地粘接。
随后,作为使触摸面板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的粘接性加强的外周部压紧工序,从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上方,通过将外周部的位置以预定温度下设定的夹具等,施加预定压力压紧。
此时,粘接层29可以在延续于如图1所示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的整周地使整个宽度具有均匀的厚度的状态下印制形成。因此,在采用此压紧夹具的压紧工序中,可以在粘接层29上施加均匀的热和压力,可使上述框状外周部整个区域均匀且可靠地粘接。此外可以减少加工次数。
此外,作为接下来的工序,进行用于稳定表面平滑性的老化工序等后,通过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FPC40的设置部上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膜等地将FPC40热封粘接,形成触摸面板。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其框状外周部的大小,即粘接部分的宽度即使与以往的相同也能保持稳定的粘接状态,故老化工序后的作业,也可在更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安装作业。
此外,由于FPC40的热封时所散发的向框状外周部的热,应力等的影响程度也减少,故可以得到外观等优良的高质量的部件。
此外,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在框状外周部的粘接状态,较以往的而言,延续于框状外周部整周,形成更可靠地粘接的稳定的粘接状态,因此,即使窄地设定粘接层29的宽度尺寸也可以确保可靠性。
此外,在使用实施例1涉及的触摸面板时,与以往的同样地,从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上方将操作区域内的预定位置,通过用手指或笔按压操作,以其操作部分为中心使第二透明基板31部分地向下方弯曲。
使第一透明基板22和第二透明基板32部分地接触,将其接触点的电压比率通过FPC40导出,将其通过外部电路检测出来。此时,除去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区域被点衬垫20限制而维持与第一导电膜22和第二导电膜32间的非接触的状态,这些与以往的一样。
接着,对本实施例1涉及的触摸面板的实际使用尺寸的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装配于电子设备上的触摸面板的尺寸,现在经常使用与7英寸液晶板装配的尺寸(约170mm×110mm)。
作为具体的触摸面板的尺寸,电连接导体26所处的框状外周部大小设定为:宽度的左右侧边为2-8mm,前边为4-8mm,后边为1.5-4mm。此外,设定电连接导体26为1-1.5mm见方,设定粘接层29的宽度对应于电连接导体26的某边的外周部的宽度为2-8mm。
将这样制成的触摸面板,在60℃95%RH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95℃的高温环境条件下,和-40℃的低温环境下的三种环境条件下分别地进行1000小时以上的放置实验,即试进行环境实验。此外,作为热循环条件,试着进行将在-40℃下0.5小时,85℃下0.5小时的气氛间移动为一周期地放置1000周期的环境实验。在这些环境试验后,测定触摸面板的电极端子间的电阻值、其电阻值的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该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在触摸面板的端子间电阻值、其电阻值的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方面的大的劣化。此外,处于供触摸面板操作的第二透明基板31上表面的硬覆盖层33的表面平滑性也几乎维持在初始状态,也未发现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方面的大的劣化。此外,将同样条件的环境实验也在10-15英寸尺寸的液晶板上进行,得到同样理想的试验结果。
上述理想的试验结果,是通过设置使膜厚均匀化的绝缘层27,通过粘接层29可排除框状外周部的触摸面板内部的台阶而得到的。通过排除此台阶,可以提高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粘接力地可靠地粘接固定。通过提高粘接力,可以使本发明的触摸面板的表面平滑性及耐环境性优良。排除这样的台阶的触摸面板特别地与其厚度方向的应力吸收及应力缓和相关。
此外,作为第一透明基板21,除钠玻璃以外,还可以采用将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环己二烯类树脂及降冰片烯树脂等的通过一般的挤压成型、铸塑成型或注射模塑成型而形成的树脂片。此外,也可以采用双轴拉伸聚酯膜或聚碳酸酯膜等的膜、任一种其厚度为0.1-10mm,优选为0.15-3mm。
此外,作为第二透明基板31,除了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外,还可以采用双轴拉伸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单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拉伸膜、通过铸塑法形成的聚碳酸酯或聚烯膜。其厚度为0.01-0.04mm,优选为0.025-0.2mm。
在第一透明导电膜2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上除ITO外,可以采用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金(Au)薄膜、银(Ag)薄膜等。它们的形成方法,也是除了溅射法外,可以采用CVD法(化学气相淀积法)、真空蒸镀法、离子镀及金属有机物的涂敷烧结法等。
进而,内涂层保护层23、涂覆保护层28及使膜厚均匀化的绝缘层27除环氧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外可以采用聚酯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及酚醛树脂等的任一种或这些的组合。无论哪种,选择与其印制面粘接性良好的是重要的。
电极24、30及布线图形24A、25A及电连接导体26,除了银粉和聚酯类树脂之外,作为导电粉,还可以采用银粉和碳粉的混合粉、铜粉及金粉等。此外作为树脂成分也可以从环氧类、酚醛类、丙烯酸类及聚氨酯等在电阻值、接合性、导电粉的分散性及耐环境性等方面合适的物质中适宜地选择。
此外,在构成框状外周部的上述各层的形成方法中,也可采用丝网印制以外的印制方法,例如胶版印刷等,或其他的油墨油漆方法、例如通过绘图头的喷墨图形涂敷方法等。
此外,在形成有必要使膜厚为100μm以上的高膜厚的电连接导体26时,也可以采用通过分布器的墨水填充方法等。此外作为粘接层29,也可以将两面粘接胶带加工成图形粘合。
此外,使膜厚均匀化的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27,优选以与内涂层保护层23完全相同的膜厚高度形成。但是,如果是相对于内涂层保护层23的膜厚在±10-20μm程度的范围内可以得到同等的效果。
此外,如果绝缘层27在形成涂敷绝缘层28之前印制形成的话,优选通过涂覆保护层28配置的粘接层29的高度位置容易形成更稳定的状态。但是,也可以先印制形成涂覆保护层、在其上方形成用于台阶校正的绝缘层27,将粘接层29配置于其涂覆保护层的一部分和绝缘层上。
此外,虽然是以将透明导电膜在基板整个表面地配置的未蚀刻型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即使在触摸面板操作区域及其外部的预定部分上留下透明导电膜、将其他部分通过蚀刻等除去,如果含有使膜厚均匀化的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而构成框状外周部的话,可以容易地得到基板间粘接稳定性优良的部件。
(实施例2)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5是其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4的B-B线剖面图,图7是图4的C-C线剖面图。
此外,对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构成同样的构成部分附上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2涉及的触摸面板,与实施例1一样,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将第一透明导电膜2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32间以预定间隔地对向维持的同时在将这两者粘接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处粘接固定。在其前边侧装配FPC40是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
第二透明基板31,如图4所示,外形是与第一透明基板21近似相同大小的矩形状。且在对应于FPC40的设置部分处采用具备比FPC40的外形大一些的缺口部31A的部件。
此外,实施例2涉及的触摸面板,由于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的构成等也与实施例1所形成的不同,故对其框状外周部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以膜厚45μm分别配置有在其后边端部(后述的前边端部1F相反侧)呈直线状的内涂层保护层41A和在其前边端部1F上呈直线状的内涂层保护层41B。
此时,前边端部1F侧的内涂层保护层41B,由于设置有FPC40,故以与实施例1涉及的部件相同的宽度形成。
此外,在形成与其内涂层保护层41A、41B不同的对边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之上的左右的侧边端部1L、1R侧相互平行地分别配置直线状的电极42。
此一对电极42,直接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从其各电极42的前方端部延伸出的布线图形42A,分别引绕到内涂层保护层41B上地集中于前方中央,其端部向前边端部1F导出。
此外,覆盖各电极42上地,形成与内涂层保护层41A、41B同一高度地,使膜厚均匀化的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43,在左右的侧边端部1L、1R侧以膜厚45μm分别形成。这些内涂层保护层41A、41B及绝缘层43构成于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的一部分上。重叠于此框状外周部地形成涂覆保护层44及粘接层45。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31侧上,在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上的前边及左右的侧边端部位置上以膜厚45μm呈U字状地形成有内涂层保护层41C。
此外,在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上也直接配置有一对直线状的电极46。一对电极46中的一个电极46,在以U字状的内涂层保护层41C围成的区域内的前方位置上,此外另一电极46在基板31的后边端部上,相互平行地配置。
如果在这样形成的电极46的配置状态下,在通过设置缺口部31A而形状成为非矩形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中,可以减少施加电压时对线性特性的影响。此外,从各电极46延伸出的布线图形46A,在内涂层保护层41C上分别引绕至第二透明基板31的前方中央位置。
此外,覆盖各电极46上地,以膜厚45μm分别形成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47,在形成均匀高度的框状外周部上进一步形成框状的涂覆保护层48。
此外,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内涂层保护层41B上配置有布线图形46B,各布线图形46A在对应的各布线图形46B上以上下方向对向、分别通过电连接导体49连接。
此外,为设置FPC40而幅度较宽地形成涂覆保护层44、48及粘接层45的外部、前方部。因此,如果在此采取设置电连接导体49的构成的话,由于也可以得到大的电连接导体49故可以提高连接可靠性。此外,布线图形46B,集中于上述宽幅部的前方中央位置、其端部向前边端部1F导出。
此外,在配置电连接导体49的部分中,在配置涂覆保护层44、48及粘接层45的电连接导体49处设置有孔。这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此外,在涂覆保护层48上粘接粘接层45地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在对向状态下粘接固定。
此外,构成框状构件的涂覆保护层44、48及粘接层45的材质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
设置于FPC40的下表面的布线部(未图示),在缺口部31A内,热封地装配于集中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前边端部1F侧的各布线图形42A及46B端部。此时,由于即使FPC40的上表面是露出状态也无关紧要,故在容易地设定热封条件、操作性良好地可装配的方面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
此外,也可以形成在涂覆保护层48的下表面将粘接层框状地配置在粘接层之间粘接的构成。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得到更可靠的连接状态的部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这样构成的实施例2涉及的触摸面板,由于可以有效地利用设置于FPC40的宽幅处、可以在粘接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中将除去设置于FPC40的部分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尺寸较窄地构成,故可使触摸面板操作区域的面积实质上变广。
此外,在该构成中,由于框状外周部是含有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43和绝缘层47的构成,故即使外周部宽度较窄,也可以实现使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粘接状态稳定且表面平滑性及耐环境性优良的触摸面板。
此外,由于触摸面板的操作及制造方法与实施例1的几乎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此外,作为实施例2涉及的触摸面板,作为实际使用尺寸,制作装配于7英寸液晶板的尺寸(约170mm×110mm)。此外,试使FPC40及电连接导体49所配置的前边外周部的幅度为4-8mm、其他边的幅度为1.5-4mm、电连接导体49的尺寸为1-1.5mm见方、粘接层45的幅度与电连接导体49的某外周部的前边幅度相配合地为4-8mm。
将这样制成的触摸面板,在60℃95%RH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95℃的高温环境条件下,-40℃的低温环境下的三种环境条件下分别地进行2000小时以上的放置试验,即试进行环境试验。此外,作为热循环条件,试着进行将在-40℃下0.5小时,85℃0.5小时的气氛间移动为一周期地放置2000周期的环境实验。在这些环境试验后,测定触摸面板的电极端子间的电阻值、其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该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在触摸面板的端子间电阻值、该电阻值的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方面的大的劣化。此外,处于供触摸面板操作的第二透明基板上表面的表面平滑性也几乎维持在初始状态,未发现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方面的大的劣化。此外,将同样条件的环境实验也在10-15英寸尺寸的液晶板上进行,得到同样的理想的试验结果。
此外,第一透明基板21及第二透明基板31或构成框状外周部的各层等,可以采用与实施例1的同样材质的部件。此外,可以进行使透明导电膜仅留下必要部分的蚀刻加工等构成,此外,电极配置也可以与实施例1中所说明的相同。
(实施例3)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9是其分解立体图。实施例3涉及的触摸面板,与实施例2中的相比较,FPC52的设置状态等不同。此外,对与实施例2的构成同样的构成部分附上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第二透明基板51的下表面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53,此外在其上表面整个面上形成硬覆盖层54。第二透明基板51,由在FPC52的设置部分未开口的矩形状部件构成。第二透明基板51,是在粘接固定于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的FPC52上,将预定部分重叠地在与第一透明基板21对向状态下配置。
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51间,在含有为使膜厚均匀化而设置的绝缘层43、47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中,稳定地粘接固定方面与实施例2所涉及的相同。
此外实施例3与实施例2相比较,在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的布线图形的引绕状态不同。事实上,如图9所示,在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1上的前边端部1F上的内涂层保护层41B上仅引绕有从分别配置于左右侧边端部1L、1R的电极42延伸的布线图形42A。此两根布线图形42A,集中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前方中央位置,其端部向前边端部1F导出。
从分别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板51的前后边位置的电极46延伸的布线图形46C,引绕到内涂层保护层41C上,集中于第二透明基板51的前方中央位置,其端部向前边端部1F导出。
此外,FPC52是具有双面基板型部件。在其上下表面分别具有布线部,分别电连接于布线图形46C及布线图形42A上。
此外,涂覆保护层44、48及粘接层45,避开FPC52的至少对应布线部位置的位置地,即以避开的形式构成。
此外,该构成,由于是无需电连接导体的构成,故即使在涂覆保护层44、48及粘接层45上不设用于露出电连接导体的孔也可以,因此可以容易地形成各图形。在外部前边,由于可以将布线图形46C、42A仅在上下分别配置,故与实施例2相比可以使触摸面板的前方部的框状外周部400B的宽度尺寸狭窄地构成、可以实现框状外周部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此外,在构成该情况下,形成绝缘层43及47地在配置于台阶校正的框状外周部上的粘接层45中,由于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51粘接固定,即使在所谓窄框缘化触摸面板中也可以确保其可靠性。
此外,实施例3涉及的触摸面板,其中由于在第二透明基板51上未配置FPC52设置用的缺口部,故将FPC52夹置地与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51粘合。在此粘合工序的热封条件管理和操作性方面,不可否认比实施例1及实施例2所示的触摸面板稍差。但是,FPC52的压接部分可以通过第一透明基板21及第二透明基板51保护。而且由于FPC52由稳定粘接固定状态下的第一透明基板21及第二透明基板51等夹置,故FPC52的装配状态也稳定。
此外,特别地在第二透明基板51中,由于配置于整个面的第二透明导电膜53原封不动地为矩形,故电极46也可以不必设置于前后边的位置上,因此也可以增大设计自由度。
此外,以夹置FPC52的构成为特征的实施例3的触摸面板,优选考虑FPC52的厚度地设定对应FPC52设置范围区域的内涂层保护层41B、41C及使膜厚均匀化的绝缘层47等的厚度。
此外,为了装配于实际7英寸大小的液晶板,将实施例3所示的触摸面板制成(170mm×110mm)大小。此时,设置FPC52的前边的外周部的宽度为窄框缘化型的3-4mm、将其他边的宽度设定为1.5-3mm。
将这样制成的触摸面板,在60℃95%RH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95℃的高温环境条件下,和-40℃的低温环境下的三种环境条件下分别地进行2000小时以上的放置实验,即试进行环境实验。此外,作为热循环条件,试着进行将在-40℃下0.5小时,85℃下0.5小时的气氛间移动为一周期地放置2000周期的环境实验。在这些环境试验后,测定触摸面板的电极端子间的电阻值、其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其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在触摸面板的端子间电阻值、其电阻值的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方面的大的劣化。此外,处于供触摸面板操作的第二透明基板上表面的表面平滑性也几乎维持在初始状态,也未发现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方面的大的劣化。
此外,在实施例3所示的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51的上下基板间夹置FPC52进行保护的构成也可适用于实施例1及实施例2。
(实施例4)
实施例4是改善实施例2的光学特性的例子。对与实施例2涉及的触摸面板相同的构成部分附上同一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1是同图10所示的D-D线剖面图。
在图10-图11中,第二透明基板61,如用铸塑方法进行制造、由厚度为100μm左右的聚碳酸酯膜形成。在第二透明基板61的下表面整个面上形成有由ITO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2。第二透明导电膜32与第一透明导电膜22维持以约50-300μm的间隔地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61在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粘接。
此外,第二透明基板61具有缺口部61A,在该区域内FPC40在上表面露出的状态下安装于第一透明基板21,这是与实施例2的相同的。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61的上表面上,1/4λ相位差板62,与偏振板63层叠一体化地形成。偏振板63的上表面,由于暴露于笔或手指的操作,故其形状变形、产生裂纹。为了防止这样的裂纹等的产生,在偏振板63的上表面上设置由保护用的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相当于铅笔硬度为3H的硬覆盖层64。
此外,在由钠玻璃形成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下表面上粘合有与1/4λ相位差板62的轴角度变换90°的1/4λ相位差板65。
由于上述以外的构成部分与实施例2所示的触摸面板相同,故省略说明。在该构成中,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61在对向状态下粘接的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含有使膜厚均匀化的用于台阶校正的绝缘层47(图9所示的绝缘层43未图示)而构成。因此第一透明基板21及第二透明基板61间可以维持稳定地粘接。
将这样制成的触摸面板,在60℃95%RH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95℃的高温环境条件下,和-40℃的低温环境下的三种环境条件下分别地进行1000小时以上的放置实验,即试进行环境实验。此外,作为热循环条件,试着进行将在-40℃下0.5小时,85℃下0.5小时的气氛间移动为一周期地放置1000周期的环境实验。
在这些环境试验后,测定触摸面板的电极端子间的电阻值、其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其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在触摸面板的端子间电阻值、其电阻值的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方面的大的劣化。此外,处于供触摸面板操作的第二透明基板上表面的表面平滑性也几乎维持在初始状态,也未发现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方面的大的劣化。
在第二透明基板61的上方将1/4λ相位差板62、偏振板63以此顺序地装载。此外由于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下表面上设置1/4λ相位差板65,故可以减少触摸面板的基板界面的光线反射。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的反射率约为13%,但在实施例4中可以减少约5%。
此外,实施例4涉及的触摸面板,将1/4λ相位差板62及偏振板63的整个表面彼此粘合地层叠于第二透明基板61上。因此,在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上,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61以大的粘接力进行固定。因此,即使在1/4λ相位差板62及偏振板63上发生弯曲,也可以降低其影响程度。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61上,除了铸塑法形成的聚碳酸酯膜外,可以采用光学相位差小的膜,如聚烯烃膜(JSR株式会社制Arton等)或聚烯丙基化物膜等。这些膜的厚度为0.01-0.4mm,优选实用的为0.025-0.2mm。
此外,作为第一透明基板21,除了钠玻璃之外,可以采用光学相位差小的膜,如铸塑法形成的聚碳酸酯膜、聚烯烃膜及聚烯丙基化物膜等。其厚度为0.1-10mm,优选实用的为0.15-3mm。
此外,粘接于第二透明基板61上表面的1/4λ相位差板62及偏振板63,没必要为与第二透明基板61相同的尺寸。只要能确保预定的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就足够了。
此外,同样地,粘接于第一透明基板21下表面的1/4λ相位差板65,也可以不粘接于第一透明基板21下表面地粘接在配置于触摸面板下表面的液晶显示元件或有机EL元件的上表面。
此外,也可以除去1/4λ相位差板62、65在第二透明基板61上仅粘接偏振板63。根据实验,在这样的构成下触摸面板的反射率约为9%。这样的构成,与设置相位差板62、65相比较虽然反射率变差,但可以比实施例2的构成更低价地得到。此外,使用圆偏振板也可以得到与上述说明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5)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相关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E-E线剖面图。
在图12、图13中,在钠玻璃形成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上表面侧整个面地形成有由ITO形成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第一透明导电膜22上,在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中以预定节距设置有由绝缘性环氧树脂形成的微小尺寸的点衬垫20。
在厚度为188μm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下表面整个面上形成有由ITO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2。
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在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外部,即框状外周部400A、400B及400C上粘接。第一透明导电膜2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32在维持约20-500μm的间隔的绝缘状态下对向配置。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上表面侧,为了防止用笔或手指操作时产生裂纹,设置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相当于铅笔硬度为3H的硬覆盖层33。
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粘接部分,即框状外周部400B(400A、400C)中,以预定图形形成向由将银粉分散到树脂中的导电性涂料的印刷干燥剂形成的布线及透明导电膜供给电压的电极(以下称布线·电极图形)80、绝缘性的内涂层保护层90、涂覆保护层100和粘接固定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粘接层110等。
在第二透明基板31侧也同样地,在触摸面板操作区域的外部,即框状外周部400B上构成有布线·电极图形120、绝缘性的内涂层保护层130及涂覆保护层140等。
此外,FPC150,是用于将从第一透明导电膜3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34导出的导出信号输送到外部电路(未图示)的连接器。具体地采用柔性布线基板。构成FPC150的基体材料膜160的材质为聚酰亚胺、以多根预定的图形配置于其单面的布线图形170由镀金铜箔构成,此外具有覆盖各布线图形170的不必要露出部分的聚酰亚胺的敷层180。
此FPC150,通过以环氧树脂和镀金树脂珠为主体的各向异性导电膜190,热压接连接固定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上表面外部端部,其尾部连接于外部电路(未图示)。
此时,在FPC150的固定状态下,各布线图形170的端部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190电连接于布线·电极图形80及120上。
进而,保护层200A及210由湿硬化性的有机硅树脂形成,涂敷于FPC150向第一透明基板21的压接部周边。FPC150的粘接力的加强及第一透明基板21的布线·电极图形80及FPC150的布线图形170的硫化,在防止移动的目的等方面,在通过以分布器等的涂敷形成上与以往的情况一样。
FPC150粘接固定于第一透明基板21侧,与第二透明基板31以预定的距离Y配置。此距离Y的大小优选为2mm以上。其理由是由于在距离Y为2mm以下的情况下,FPC150的端部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端部由于制造上的参差不齐而导致产生相接触的问题。此外由于,即使这两者不相接触,也会产生保护层200A的一部分与第二透明电极31侧的一部分相接触的问题。
此外,距离Y的上限值由框状外周部的大小所制约。例如如果是15英寸大小的触摸面板的话,由于框上外周部的大小为20mm的程度,故距离Y的上限值为20mm。
如图13所示地,实施例5涉及的触摸面板,在将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上表面侧的保护层200A在与第二透明基板31不接触的状态下硬化构成的方面与以往的不同。
接下来,对实施例5涉及的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表面上,如通过溅射法形成由ITO构成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在第二透明基板31上,在单面上将以丙烯酸类树脂为主成分的涂料且以滚筒涂敷的硬覆盖层33、在其背面上将如通过溅射法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膜32分别地形成。
此外,点衬垫20、内涂层保护层90、130及布线·电极图形80、120及涂覆保护层100、140及粘接层110等如通过丝网印刷等形成。
此外,在形成以粘接层110为始的上述各层后,将玻璃构成的第一透明基板21划线为预定的触摸面板的尺寸,随后切断。此外,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第二透明基板31也冲切成预定形状。
随后,将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32对向地通过粘接层110粘合。此外,进行用于加强触摸面板操作区域400的外部,即框外外周部400B(400A、400C)的粘接性的外周部压紧工序及用于稳定表面平滑性的老化工序等。随后,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的与布线·电极图形80的粘接固定部分上采用胶带状的各向异性导电膜190将FPC150热封地粘接固定。
此外,在FPC150的压接部的上表面侧的周围将有机硅树脂形成的保护层200A、此外在FPC150的压接部的背面侧周围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端面部将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保护层210,例如利用分布器分别涂敷,在常温下通过硬化,形成触摸面板。
此外,在上述有机硅树脂的涂敷工序中,在硬化后使保护层200A不接于第二透明基板31的端部地调整有机硅树脂的涂敷位置及涂敷量等。
在使用实施例5涉及的触摸面板时,从硬覆盖层33及第二透明基板31的上方用手指或笔按压预定位置地操作。第二透明基板31以其操作部分为中心部分地向下弯曲,与该处的第一透明导电膜22和第二透明导电膜32接触。此外,将接触点的电压比率通过FPC150导出、将其通过外部电路(未图示)检测出。此时,上述操作处以外,被点衬垫20所限制,维持在非接触状态。
接下来,作为实施例5涉及的触摸面板,制成2-15英寸大小,分别进行环境实验。环境试验,是在85℃85%RH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进行2000小时以上的放置后,测定触摸面板的外观实验及主要的电特性。其测定结果是,该触摸面板的第二透明基板31的表面平滑性未损伤。此外,在触摸面板的电极端子间电阻值及其线性等的特性上也未发现劣化。
这样理想的试验结果,是由于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上表面侧的FPC150周围的保护层200A的作用效果很大。即,保护层200A,由于是与第二透明基板31不相接触的结构,故通过粘接层110可以将由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热膨胀率差所引起的应力的缓和达到整体地均匀。
即,通过将保护层200A与第二透明基板31不相接触地构成,即使在高温高湿的苛刻环境下,也可以排除第二透明基板31的伸缩状态的部分的限制部分,使由粘接层110所实现的应力缓和功能在触摸面板上普遍地同一条件下作用。
即,通过保护层200A和粘接层110的共同作用,可以提高防止触摸面板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形状变形及应力吸收、应力缓和的效果。
这样地,实施例5涉及的触摸面板,可以提供即使在高温高湿的苛刻使用条件下,第二透明基板31的表面平滑性的变动微小到实际使用时可以忽视的程度的、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优良的且具有耐苛刻使用环境的耐持久性设备。
此外,作为第一透明基板21,除钠玻璃以外,还可以采用将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环己二烯类树脂及降冰片烯树脂等的通过一般的挤压成型、铸塑成型或注射模塑成型而形成的树脂片。此外,也可以采用双轴拉伸聚酯膜或聚碳酸酯膜等的膜、其厚度为0.1-10mm,优选为0.15-3mm。
此外,第二透明基板31,除了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外,还可以采用双轴拉伸聚邻苯二酸乙二酯或单轴拉伸聚邻苯二酸乙二酯等的拉伸膜、通过铸塑法形成的聚碳酸酯或聚烯烃膜。
任一种中,其厚度为0.01-0.4mm,优选为0.025-0.2mm。此外作为第一透明导电膜2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32,除ITO外,可以采用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金(Au)薄膜、银(Ag)薄膜等。
此外作为第一透明导电膜22及第二透明导电膜32的形成方法,除了溅射法外,可以采用CVD法(化学气相淀积法)、真空蒸镀法、离子镀及金属有机物的涂敷烧结法等。
进而,内涂层保护层90、130及涂覆保护层100、140,在环氧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之外可以采用聚酯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及酚醛树脂等的任一种或这些的组合。无论哪种,选择与其印制面粘接性良好的是重要的。
此外,布线·电极图形80、120,除了银粉和聚酯类树脂之外,作为导电粉,还可以采用银粉和碳粉的混合粉、铜粉及金粉等。此外作为树脂成分也可以从环氧类、酚醛类、丙烯酸类及聚氨酯中一个或这些的组合中,在电阻值、接合性、导电粉的分散性及耐环境性等方面合适的物质中适宜地选择。
此外,内涂层保护层90、130及涂覆保护层100、140及布线·电极图形80、120及粘接层110,可采用丝网印制以外的印制方法,例如胶版印刷等,或其他的液墨涂敷方法、例如通过绘图头的液墨图形涂敷方法等。此外粘接层110,也可以将两面粘接胶布图形状地加工粘合。
进而,FPC150的基体材料膜160和敷层180除了聚酰亚胺外还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材质。布线图形170也是除了镀金铜箔外,可以采用由将镀焊锡铜箔或将银粉等分散到树脂中的导电糊料的印刷、硬化而形成的材料。
此外,作为各向异性导电膜190的主成分,除环氧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及镀金树脂珠之外,还可以采用镀焊锡树脂珠、陶瓷珠、金属粒。
此外,保护层200A、210与FPC150的基体材料膜160及第一透明基板21的涂覆保护层100、此外第一透明基板21的玻璃的接合性良好,故优选采用耐湿度性优良的部件。除有机硅树脂之外,可以从丙烯酸类、环氧类树脂此外硅变性的丙烯酸树脂中合适地选择出一种或将其组合。
此外,实施例5中,对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压接FPC150的同时,将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上表面侧的保护层200A不接触于第二透明基板31的结构进行说明。但即使是在第二透明基板31侧压接FPC150、将设置于第二透明基板31的FPC压接部周围的保护层200A与第一透明基板21不接触的结构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实施例5,即图12、图13所示的保护层200A、210也可适用于从实施例1到实施例4所示的触摸面板的结构。
即,也可以是兼具保护层200A、210及绝缘层27的构成。这样的构成在防止触摸面板厚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形状变形、应力吸收及应力缓和上起作用。
(实施例6)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6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此外,对与实施例5涉及的同一构成部分附上同一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实施例6涉及的触摸面板,如图14所示地,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第二透明基板31的接近FPC150的压接部附近的部分上设置缺口部32A。且,使缺口部32A的端部和FPC150间的距离e确保最低为2mm以上的构成上不同。此外,作为保护层200A等的材料,将以JIS K 7117-2,粘度为3.0Pa·s的有机硅树脂涂敷硬化形成的方面与实施例5不同。
其他构成部分,由于与实施例5涉及的相同,省略说明。对于实施例6涉及的触摸面板也与实施例5涉及的同样地,制成2-15英寸大小,对其进行环境试验。环境试验与上述的实施例所述的条件近似相同。即,进行在85℃85%RH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进行2000小时以上的放置的环境试验。其环境试验的结果是,第二透明基板31的表面平滑性几乎保持在原来状态。此外,在触摸面板的电极端子间电阻值及其线性等的主要电特性上也未发现劣化地几乎保持初始状态的特性。
即,即使在如实施例6所示地设置缺口部的触摸面板的构成中,在高温高湿气氛的苛刻环境条件下,由于第二透明基板31的表面平滑性的变动极微小,故可以得到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等优良的耐苛刻使用环境的耐持久性触摸面板。
此外,将对应FPC150的压接部附近位置的第二透明基板31的缺口部32A端部和FPC150间的距离e最低设为2mm以上,进而,由于将保护层200A用上述的粘度为3.0Pa·s的常温硬化有机硅树脂涂敷、可以抑制有机硅树脂的涂敷时的润湿扩散,故可以通过分布器等容易地形成保护层200A、可以有效地避免保护层200A和第二透明基板31的接触地生产。
此外,在设置第二透明基板31的缺口部32A的边上,其缺口部32A的FPC150附近以外可以确保较宽幅度的粘接层的面积,对应于窄框缘也可以容易地得到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优良的触摸面板。
此外在上述中,对采用粘度为3.0Pa·s的常温硬化有机硅树脂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如果是粘度为0.7Pa·s以上的话,该有机硅树脂的涂敷时的润湿扩散少可以涂敷。特别地,若考虑到涂敷性等,可知特别是1.5Pa·s以上的含有实施例5的构成等,可以提高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的生产性。此外,保护层200A的粘度上限值优选为30Pa·s。如果粘度超过30Pa·s的话就不能确保充分的润湿性。
(实施例7)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涉及的电子设备的汽车导航液晶监视器的分解立体图。7英寸型的触摸面板71配置于上部壳体72的下表面。触摸面板71,例如,可以使其具有与在实施例1(参照图1-图3)中说明的触摸面板相同形状下的相同尺寸。
此外,也可以采用与实施例5中所采用的触摸面板相同的形状。此外,也可是使用各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摸面板。此外,如实施例5后部分所述地,可以采用兼具图3所示的绝缘层和图13所示的保护层200A。
7英寸型的液晶显示装置73配置于具有上述构成的触摸面板71的下方。监视器控制电路部分74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73的下方、由未图示的中央处理机、存储元件等的电子部件构成。
在上部壳体72和下部壳体75所构成的空间内部,以预定的位置关系容纳维持这些各构件及各部件。从触摸面板71和液晶显示装置73的各侧部导出的FPC77、78分别连接于配置在监视器控制电路部分74上的连接器上。此外,汽车导航控制系统主体76连接于监视器控制电路部分74上。这样地实施例7涉及的电子设备具体地可以适用于汽车导航系统。
此外,实际使用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时,在液晶显示装置73上,显示各操作功能的状态下,用手指或笔对与希望的功能显示处对应的触摸面板71上的位置进行按压操作。基于由此得来的触摸面板71输出的坐标位置信号在监视器控制电路部74上进行预定控制。例如,进行监视器的开/关、程序的选择、实现被选择的程序的功能等。
将上述的汽车导航系统如上述各实施例所述地进行环境试验。其条件与上述实验环境相同。即,进行在60℃95%RH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的1000小时的放置实验及作为热循环条件,将在-40℃下0.5小时,85℃下0.5小时的气氛间移动为一周期地放置1000周期的环境实验。在这些试验后,进行触摸面板的功能评价。其功能评价的结果是,触摸面板71的操作无异常,汽车导航系统的良好的操作性及可靠性等本来的功能原样地保持。
此外,对超过7英寸的液晶板也同样的适用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71地进行上述环境实验。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相同的结果,将耐环境性优良的本来的操作性及功能原样地保持。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即使在高温高湿的苛刻使用环境下也可以提供一种形成于触摸面板操作面侧的第二透明基板的表面平滑性的变动微小、可视性、操作性、质量等优良的触摸面板。因此对向在以车载用途为主的在苛刻使用环境下所要求的领域的触摸面板装载设备的应用等方面有用。
此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是在将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成对向状态下粘接固定的框状外周部含有膜厚台阶校正用的绝缘层、通过在以上述绝缘层进行台阶校正的均匀高度位置配置的粘接层将基板间粘接的触摸面板。因此,将其粘接固定状态稳定化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粘接力。其结果是,作为粘接部的框状外周部的宽度窄地构成的窄框缘化触摸面板,表面平滑性及耐环境性优良,也可对应于车载用途等的苛刻环境下耐环境特性。
此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对装配于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面侧,构成对应于显示项目及显示内容通过笔或手指的按压可以输入坐标位置的输入操作部的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各种电子设备有用。
此外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由于在高温高湿气氛中的苛刻环境下也能充分使用,故可以提供一种可视性、操作性及质量等优良、在以车载用途为主的苛刻使用环境中耐持久性高的优良的电子设备。

Claims (11)

1.一种触摸面板,包括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透明导电膜的第一透明基板,在下表面形成有第二透明导电膜的第二透明基板和使上述各导电膜彼此以预定间隔对向的同时使上述各透明基板粘接的框状外周部,在上述框状外周部上存在校正该框状外周部内的台阶的校正用绝缘层,在以上述绝缘层校正的台阶处形成有粘接层,通过上述粘接层将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粘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外部设备连接用的连接器连接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的任一方的一边上,在未设置上述连接器的基板上,设置有用于避开上述连接器外形的缺口部,并且在此缺口部的某边及其对边上设置有该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的电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外部设备连接用的连接器连接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任一方的一边,仅在连接上述连接器的一边上设置有电连接于另一方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电极的电连接导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外部设备连接用连接器是夹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间设置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外部设备连接用连接器是两面基板型,在夹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间设置的同时,在配置于上述连接器的两面的布线部分上分别电连接有从上述各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的电极导出的布线图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在第二透明基板上配置有偏振板或圆偏振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具有压接、连接于上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连接器和涂敷于上述连接器的连接部分的保护层,
上述保护层与上述第二透明基板不相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未粘接上述连接器的透明基板具有与涂敷于上述连接器的粘接部分周围的保护层不相接触的缺口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连接器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中未粘接上述连接器一方的透明基板的距离设定为2mm或2mm以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连接器的粘接部周围的保护层由材料为按照JIS K 7117-2的粘度为0.7Pa·s至30Pa·s的常温硬化或热固化型树脂的涂敷剂形成。
11.一种电子设备,其将如权利要求1及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配置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将通过此触摸面板的操作得到的预定信号在控制电路部上进行判断。
CNB2004100569875A 2003-08-26 2004-08-24 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8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0884/2003 2003-08-26
JP2003300884A JP2005071123A (ja) 2003-08-26 2003-08-26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350497/2003 2003-10-09
JP2003350497A JP4356416B2 (ja) 2003-10-09 2003-10-09 タッチ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1466A CN1591466A (zh) 2005-03-09
CN100363878C true CN100363878C (zh) 2008-01-23

Family

ID=34220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698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878C (zh) 2003-08-26 2004-08-24 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046622A1 (zh)
CN (1) CN10036387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7777B2 (ja) * 2004-08-27 2010-08-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保護シート付きタッチパネル
KR101246830B1 (ko) * 2006-06-09 2013-03-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US20080001868A1 (en) * 2006-06-16 2008-01-03 Wintek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resistive touch panel
KR20080017773A (ko) * 2006-08-22 2008-0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연성부재
JP4916852B2 (ja) 2006-11-29 2012-04-1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JP4978997B2 (ja) * 2006-12-25 2012-07-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101525B2 (ja) * 2007-01-04 2012-12-19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機能を有する保護パネル
US20100214233A1 (en) * 2007-02-02 2010-08-26 Ampnt, Inc. Touch panel having closed loop electrode for equipotential build-u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90015761A1 (en) * 2007-05-04 2009-01-15 Itronix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transparent touch pane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tack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200919140A (en) * 2007-10-23 2009-05-01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In-mould molding touch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276023B1 (ko) * 2007-10-31 2013-06-19 니폰샤신인사츠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기기 표시창의 터치입력기능을 가진 보호패널 및 전자기기
TWI374379B (en) 2007-12-24 2012-10-11 Wintek Corp Transparent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354274B1 (ko) * 2008-02-21 2014-01-24 주식회사 옵솔 터치패널 일체형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224242B2 (ja) * 2008-04-09 2013-07-03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用製造方法
JP5156093B2 (ja) * 2008-05-30 2013-03-06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タッチ入力機能付き保護パネルの実装方法
JP2010014996A (ja) * 2008-07-04 2010-01-21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表示装置
TWI365028B (en) * 2008-10-15 2012-05-21 Htc Corp Touch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JP5451036B2 (ja) * 2008-11-21 2014-03-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65032A (ja) * 2009-01-13 2010-07-29 Hitachi Displays Ltd タッチ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100188341A1 (en) * 2009-01-23 2010-07-29 Mitac Technology Corp.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module thereof
JP4730443B2 (ja) * 2009-02-04 2011-07-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TWI434097B (zh) * 2009-05-22 2014-04-11 Au Optronics Corp 內建式液晶顯示模組以及其製造方法
JP5407599B2 (ja) * 2009-07-01 2014-02-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5886489B2 (ja) * 2009-09-21 2016-03-16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
US9019233B2 (en) * 2010-01-26 2015-04-28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102698A (en) * 2010-01-26 2011-01-16 Mastouch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ies Co Ltd Single-layer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TWI409684B (zh) * 2010-03-10 2013-09-21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電容式觸控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KR101127589B1 (ko) * 2010-03-23 2012-03-26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947399B2 (en) 2010-05-11 2015-02-03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Dual-substrat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O2011142331A1 (ja) * 2010-05-12 2011-11-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84848B1 (ko) * 2010-08-26 2011-11-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
KR20120035490A (ko) * 2010-10-05 2012-04-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디지털 저항막방식 터치패널
CN102478992B (zh) * 2010-11-26 2015-02-2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摸屏
CN104536618A (zh) * 2010-11-26 2015-04-22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摸屏
KR101734555B1 (ko) * 2011-01-03 2017-05-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US8592935B2 (en) * 2011-06-06 2013-11-26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gS solar-blind UV radiation detector
TWI447978B (zh) 2011-06-09 2014-08-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512555B (zh) 2011-06-09 2015-12-1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面板及其製備方法
TWI428667B (zh) 2011-06-09 2014-03-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457808B (zh) 2011-06-09 2014-10-2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
TWI425562B (zh) 2011-06-09 2014-02-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CN102819366A (zh) * 2011-06-09 2012-12-12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面板及触摸屏
TWI528388B (zh) 2011-06-09 2016-04-01 識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圖案化導電元件
US8804344B2 (en) * 2011-06-10 2014-08-12 Scott Moncrieff Injection molded control panel with in-molded decorated plastic film
JP5871307B2 (ja) * 2011-09-30 2016-03-01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センサユニットおよび位置検出装置
JP2013122745A (ja) * 2011-11-11 2013-06-20 Panasonic Corp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02357B (zh) * 2011-11-16 2015-05-27 浙江金徕镀膜有限公司 一种遮挡结构、使用该遮挡结构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9253892B2 (en) * 2012-04-13 2016-02-02 Wistron Corporation Peripheral circuit of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74367B (zh) * 2012-05-31 2017-03-11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其製造方法及應用其之顯示裝置
JP5860837B2 (ja) * 2013-05-16 2016-02-16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パネル
JP5860845B2 (ja) 2013-07-09 2016-02-16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タッチ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CN204833228U (zh) * 2014-07-07 2015-12-0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触摸窗
CN104317091A (zh) * 2014-11-13 2015-01-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JP6363046B2 (ja) * 2015-04-10 2018-07-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表示装置
CN106293172B (zh) * 2015-05-20 2024-04-30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9851837B2 (en) * 2015-12-28 2017-12-26 Olympus Scientific Solutions Americas, Inc. Touchscreen display assembly for harsh environment
JP6727827B2 (ja) * 2016-02-05 2020-07-2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9074194B (zh) * 2016-04-13 2021-10-29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传感器单元和具备该传感器单元的输入装置
TWI652606B (zh) * 2017-06-29 2019-03-01 日商阿爾普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Input device
CN111132822B (zh) * 2017-10-17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密封方法
JP2020091418A (ja) * 2018-12-06 2020-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0518050A (zh) * 2019-08-30 2019-11-2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230094215A (ko) * 2021-12-20 2023-06-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4525A (ja) * 1991-03-13 1992-10-09 Nitto Denko Corp アナログ式タッチパネル用基板
JPH1091345A (ja) * 1996-09-11 1998-04-10 Hitachi Aic Inc タッチパネル
JP2002157089A (ja) * 2000-11-20 2002-05-31 Fujikura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87906A (ja) * 2001-03-23 2002-10-04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タッチパネ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3382A (ja) * 1995-01-31 1996-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ナログ式透明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020226A (ja) * 1998-07-06 2000-01-21 Alps Electric Co Ltd 座標入力装置
JP2000029611A (ja) * 1998-07-15 2000-01-28 Smk Corp 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
US7106307B2 (en) * 2001-05-24 2006-09-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Touch screen for use with an OLED display
JP2003114764A (ja) * 2001-10-04 2003-04-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6885157B1 (en) * 2003-11-25 2005-04-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and OLED flat-panel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4525A (ja) * 1991-03-13 1992-10-09 Nitto Denko Corp アナログ式タッチパネル用基板
JPH1091345A (ja) * 1996-09-11 1998-04-10 Hitachi Aic Inc タッチパネル
JP2002157089A (ja) * 2000-11-20 2002-05-31 Fujikura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87906A (ja) * 2001-03-23 2002-10-04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タッチ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1466A (zh) 2005-03-09
US20050046622A1 (en) 2005-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3878C (zh) 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US7483016B1 (en) Compact integrated touch panel display for a handheld device
US7499038B2 (en) Thin-frame touch panel
US20050099402A1 (en) Touch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6305073B1 (en) One-sided electrode arrangement on an intermediate spacer for a touchscreen
US8350727B2 (en)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7692728B2 (en) Touch panel
US7746662B2 (en) Touch panel
EP2251771B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display
US7538287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734469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090134001A1 (en) Touch panel
US8941599B2 (en) Touch panel-attached display device and antistatic structure
CN112117319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贴合方法
CN101110010A (zh) 触摸面板
US20070200259A1 (en) Touch panel
JP2005071123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35641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8223135B2 (en) Touch panel
CN108363523B (zh) 触控显示装置
KR2004001135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1290523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触控模块
CN109640522B (zh) 电子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181200B (zh) 触控显示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19122534U (zh) 一种低成本车载液晶显示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