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41152C -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41152C
CN100341152C CNB2004100979032A CN200410097903A CN100341152C CN 100341152 C CN100341152 C CN 100341152C CN B2004100979032 A CNB2004100979032 A CN B2004100979032A CN 200410097903 A CN200410097903 A CN 200410097903A CN 100341152 C CN100341152 C CN 10034115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s transistor
resistive element
circuit
transistor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979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24920A (zh
Inventor
奥岛基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24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4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115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1152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8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using passive elements as protective elements, e.g. resistors, capacitors, inductors, spark-gaps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IC器件,包括连接到连接在两个焊盘之间的内部电路的静电保护电路。内部电路包括用来调节两个焊盘之间的阻抗的匹配电路。匹配电路包括在两个焊盘之间并联连接的n个电阻元件,其中n是大于等于2的正数;n×m个晶体管,每m个并联连接的晶体管分别串联连接到n个电阻元件,其中m是大于等于2的正数;以及调节器,用来选择性地允许晶体管进行ON操作。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设为比要调节的阻抗更大的值。由此,可以增强浪涌电流控制作用,并防止晶体管击穿。

Description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IC)器件,更具体的,涉及可以防止放在内部电路的输入/输出侧中的晶体管的静电击穿的半导体IC器件。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IC器件中,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由加在包括电源焊盘和信号输入/输出焊盘的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的静电引起的内部电路1中的静电放电(ESD)击穿,与连接内部电路1和两个焊盘P1和P2的电路串联或并联地提供ESD电路2。ESD电路2消耗掉从高电位焊盘(例如,信号输入/输出焊盘(I/O焊盘))P1到低电位焊盘(例如,接地焊盘(GND焊盘))P2的ESD浪涌电流(下文中称作浪涌电流)。ESD电路2包括例如,MOS晶体管、二极管和晶闸管等半导体器件。具体的,在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稳流电阻)和MOS晶体管的ESD电路中,如在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0995中公开的,当施加浪涌电流时引起的寄生双极晶体管的快恢复(snap-back)允许浪涌电流泄放到GND,并且允许输入到内部电路的电压下降到快恢复电压,从而防止内部电路的MOS晶体管的ESD击穿。此时,如果浪涌电流超过快恢复电流,则一部分浪涌电流流入内部电路。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半导体IC器件的内部电路通常包括用于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进行阻抗匹配的匹配电路3。在许多情况下,匹配电路3包括较小变化的电阻元件和电阻值可以精确调节的可变电阻元件,从而提高匹配精度。对于可变电阻元件,可以使用MOS晶体管的ON操作时的电阻。图2示出了这种类型的常规匹配电路的例子。在该电路中,电阻元件R2与多个(在本例子中为8个)MOS晶体管M31到M38(它们的源极和漏极并联连接)串联连接,并且连接匹配调节器31,用来选择性地允许MOS晶体管M31到M38进行ON操作。在包括电阻元件R2和8个MOS晶体管M31到M38的匹配电路中,可以通过将处于ON状态的MOS晶体管M31到M38中的至少一个的ON电阻串联连接到电阻元件R2来调节整体电阻,即,电路的阻抗。通过使用小栅极宽度的MOS晶体管作为MOS晶体管M31到M38,可以增加每个MOS晶体管的ON电阻。因此,减小阻抗调节范围,从而提高匹配精度。
例如,在图2所示的匹配电路中,20Ω的电阻作为电阻元件R2,并且选择性地允许MOS晶体管M31到M38进行ON操作。对于该布置,八个MOS晶体管M31到M38的ON电阻(每个为240Ω)的并联电阻值调节为30Ω,从而实现50Ω的阻抗匹配。电阻元件R2的电阻值必须低于匹配阻抗。通过减小MOS晶体管M31到M38的ON电阻值,同时尽可能增加电阻元件R2的电阻值,MOS晶体管M31到M38的栅极宽度增加,并且占据非常大的面积,这不利于实现高集成的半导体IC器件。因此,在图2的电路中,电阻元件R2的电阻值设置为更小的值,而MOS晶体管M31到M38的ON电阻值设置为更大的值,从而最小化MOS晶体管的面积,并提高集成度。如果匹配电路只包括电阻元件,则由于电流连续流过电阻元件而使电流消耗增加。然而,如果匹配电路只使用MOS晶体管的ON电阻,则由于MOS晶体管的制造中的变化而难以实现高精度的阻抗。
在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0995中公开的ESD电路连接到上述匹配电路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被ESD电路耗散的浪涌电流加到匹配电路,由于电阻元件R2的电阻值为低于50Ω的匹配阻抗的20Ω,所以浪涌电流加到MOS晶体管M31到M38的每一个,而不能被电阻元件R2有效地控制。此外,由于MOS晶体管M31到M38的每一个的栅极宽度较小,如上所述,所以MOS晶体管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寄生双极型操作,并且MOS晶体管不能承受流过的电流。因此,MOS晶体管比ESD电路的MOS晶体管更早击穿。这是由于虽然在相同的标准下制造用在匹配电路中的多个MOS晶体管,但是由于制造条件的变化,在匹配电路中的多个MOS晶体管不可能同时进行寄生双极型操作。结果,这种类型的匹配电路不能被ESD电路保护,由此,包括匹配电路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被击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包括电阻元件和晶体管的匹配电路中的ESD击穿的半导体IC器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IC器件,其中静电保护电路连接到连接在两个焊盘之间的内部电路,两个焊盘包括电源焊盘和信号输入/输出焊盘。内部电路包括用来调节两个焊盘之间的阻抗的匹配电路。匹配电路包括在两个焊盘之间并联连接的n(n是大于等于2的正数)个电阻元件;n×m(m是大于等于2的正数)个晶体管,每m个并联连接的晶体管分别串联连接到n个电阻元件;以及调节器,用来选择性地允许晶体管进行ON操作。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设为比输入/输出焊盘之间要求的阻抗更大的值。调节器根据两个焊盘之间的阻抗选择性地允许n×m个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进行ON操作。
在本发明的半导体IC器件中,匹配电路包括在两个焊盘之间并联连接的n个电阻元件,并且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设为比阻抗更大的值。对于该结构,浪涌电流受到在该高电阻值上的电压降落的控制,并且可以防止每个晶体管的击穿。而且,通过为晶体管组提供电阻元件,可以最小化电阻元件的数量。此外,通过将多个晶体管的电阻值设置为较大的值,可以最小化晶体管的布局面积,有利于实现高集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匹配电路和常规匹配电路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框图;
图2是常规匹配电路的电路图;
图3A是ESD电路的电路图,图3B是ESD电路的剖面图,图3C示出了浪涌电流与浪涌电压之间的关系;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匹配电路的电路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匹配电路和ESD电路的布局;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匹配电路的布局;以及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匹配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半导体集成电路(IC)器件,MOS晶体管用作晶体管,其源极和漏极串联连接到电阻元件。m个MOS晶体管连接到n个电阻元件的每一个,最好这n×m个MOS晶体管布置在同一个扩散层区域中。或者,由分别连接到n个电阻元件的每m个MOS晶体管构成的n组MOS晶体管可以布置在不同扩散层区域中。另外,所有n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应当相同,并且所有m个MOS晶体管应当具有相同的布局尺寸。
在这些条件下,如果m个MOS晶体管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栅极宽度,则栅极宽度应当满足下面的公式(1)、(1’)、(2’)和(3)。
Wx×Idg×Rt+Vsp>Vesd...(1)
Wx=W1×N......(1’)
m×W1×Idg×Rt+Vsp>Vesd...(2’)
Wx×Rt>Wesd×Resd...(3)
这里,
Wx:当施加浪涌电流时,一起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总栅极宽度;
W1:每个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
N: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数量(1≤N≤m);
Idg:对于每个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的击穿电流值;
Rt:MOS晶体管的电阻(从MOS晶体管的源极焊盘到漏极焊盘的路径中的总电阻);
Vsp:在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中的快恢复电压;
Vesd:静电保护电路耗散浪涌电流要求的最大电压;
Wesd:在静电保护电路中的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如果多个MOS晶体管并联连接到稳流电阻,则为总栅极宽度);以及
Resd:静电保护电路的稳流电阻的电阻值。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具体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半导体IC器件。图1示出了采用本发明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一部分的框图。在本实施例中,静电放电(ESD)电路2并联连接到内部电路1,内部电路1连接到信号输入/输出焊盘(I/O焊盘)P1和接地焊盘(GND焊盘)P2。在根据本发明的半导体IC器件中,输入/输出焊盘用来接受浪涌电流,并且由电源焊盘和用来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焊盘形成,代替I/O焊盘和GND焊盘。在内部电路1中提供的匹配电路3在连接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的外部电路(未示出)与内部电路1之间实现阻抗匹配。
例如,如图3A所示,在ESD电路2中稳流电阻R1和MOS晶体管M1串联连接。或者,如在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0995中公开的,ESD电路2包括多个MOS晶体管,其中漏极连接到两个焊盘,源极选择性地共享。而且,可以使用各种半导体器件,例如,双极型晶体管和二极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B的剖面图所示,N型MOS晶体管M1包括具有在P型阱W中形成的N型杂质扩散层的栅极G、源极S、漏极D和沟道停止层CS。稳流电阻R1连接到MOS晶体管M1的漏极D和I/O焊盘P1。MOS晶体管M1的源极S接地,即,连接到GND焊盘P2。
参考图3C,示出了浪涌电流与漏极电压之间的关系,当加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的浪涌电流增加从而达到预定电压时,由于在漏极D与P型阱W之间的PN结发生反向偏置引起雪崩击穿,从而流过击穿电流。当浪涌电流进一步增加从而达到电压Vt时,源极S与P型阱W之间的PN结发生正向偏置,从而寄生双极型晶体管Bi导通。这允许快恢复电流从漏极D流到源极S,由此漏极电压下降,并出现快恢复。这样,由快恢复引起的漏极电压下降抑制了加到内部电路1的浪涌电流,由此保护内部电路1。
图4示出了匹配电路3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在连接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的内部电路1的输入/输出侧提供匹配电路3,两个焊盘P1和P2连接到ESD电路2。匹配电路3包括一端连接到I/O焊盘P1的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个电阻元件R11到R14,和与每个电阻元件R11到R14的另一端串联连接的m(m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个彼此并联连接的N型MOS晶体管。即,在匹配电路3中提供m×n个N型MOS晶体管。在第一实施例中,n和m的值分别设为4和2。在相同的制造标准下形成八个(4×2)MOS晶体管M11到M18。特别是,在所有MOS晶体管中栅极宽度相同,从而实现简单的设计,如在后面将要介绍的。在MOS晶体管M11到M18中,它们中每两个的漏极分别连接到电阻元件R11到R14,而其所有源极连接到GND焊盘P2。栅极连接到匹配调节器31。根据匹配调节器31的控制将需要的信号选择性地输入到MOS晶体管M11到M18的栅极,从而选中的MOS晶体管进行ON操作。
图5示出了匹配电路3中的布局平面图。在元件区(扩散层区)11平行放置八个(=m×n=4×2)栅极G,由包括在半导体IC器件中的半导体衬底的元件隔离区隔离。而且,N型杂质扩散层布置在夹着每个栅极G的元件区中,从而提供源极S和漏极D。因此,在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相邻的MOS晶体管共享公共源极S或漏极D。此外,通过光刻高电阻材料,例如,多晶硅,形成的四(n)个电阻元件R11到R14布置在与元件区11相邻的区域中。电阻元件R11到R14的每一个的一端通过上布线12连接到I/O焊盘P1。而且,由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两个相邻的晶体管共享的漏极分别通过上布线13连接到四个电阻元件的另一端。此外,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源极通过上布线14连接到GND焊盘P2,每个栅极G通过上布线(未示出)连接到匹配调节器31。
对于该布置,如图1所示,匹配电路3与连接在I/O焊盘P1与GND焊盘P2之间并且包括MOS晶体管M1的ESD电路2并联连接。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中的现有技术所示,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的阻抗调节为50Ω,四个电阻元件R11到R14中每一个的电阻值设为80Ω,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ON电阻值设为240Ω。这样,虽然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ON电阻值等于在图2中的晶体管M31到M38中每一个的ON电阻值,电阻元件R11到R14中每一个的电阻值可以设置为图2中的电阻元件R2的电阻值的四倍。
根据匹配电路3,匹配调节器31对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栅极提供预定的电位,从而允许所有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进行ON操作。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ON电阻值为240Ω,并且两个晶体管M11和M12、M13和M14、M15和M16、M17和M18分别并联连接。因此,每个并联连接的两个MOS晶体管具有120Ω的ON电阻值,并且分别与80Ω的电阻元件串联连接。80Ω的每个电阻元件和并联连接的MOS晶体管的120Ω的电阻,在每个电阻元件R11到R14的路径中实现了200Ω的电阻值。由于四个电阻元件并联连接,所以总的阻抗为50Ω。此时,由于制造工艺中的变化导致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ON电阻值彼此稍稍不同,所以通过不向任何选中的MOS晶体管的栅极提供电压改变每个电阻元件与MOS晶体管之间的连接状态,并且连接到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也可以改变。因此,可以精确地调节总的阻抗。而且,在匹配电路3中,由于四个电阻元件R11到R14并联连接,所以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可以设为80Ω,大于50Ω的匹配阻抗。
当浪涌电流加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时,由于在ESD电路2中的MOS晶体管M1中的快恢复引起漏极电压下降。但是,如果浪涌电流很大,则同时有一部分浪涌电流加到匹配电路3。在匹配电路3中,四个电阻元件R11到R14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并联连接,并且电阻元件R11到R14中每一个的电阻值设置为大于匹配阻抗的值。因此,浪涌电流由该高电阻处的电压降落来控制。因此,高电位没有加在连接到电阻元件R11到R14的MOS晶体管M11到M18,并且可以防止MOS晶体管M11到M18的击穿。即,在图2所示已知技术中的电阻元件R2的电阻值为20Ω,低于50Ω的匹配阻抗,而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为80Ω,高于50Ω的匹配阻抗。结果,电流控制效果成为四倍,并且有效地防止八个MOS晶体管的击穿。
作为图4中所示的电路的修改,电阻元件串联连接到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的每一个,并且这些电阻元件和MOS晶体管并联在两个焊盘P1和P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当进行阻抗匹配时,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也可以设置为大于预定阻抗的值,并且可以增强电流控制效果。但是,在该结构中,需要对应于八个MOS晶体管的八个电阻元件。由于电阻元件的半导体衬底上的布局面积大于MOS晶体管的面积,所以随着电阻元件数量的增加,半导体IC器件的集成度随之降低。因此,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通过为多个MOS晶体管提供电阻元件,可以最小化电阻元件的数量,并且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可以设为足够大的值,以获得电流控制作用。
如上所述,当浪涌电流加到匹配电路3时,通过电阻元件R11到R14的电流控制作用可以防止MOS晶体管M11到M18的击穿。但是,当施加更大的浪涌电流时,八个MOS晶体管M11到M18中的任何一个进行双极型操作,即,双极型晶体管寄生于MOS晶体管,从而引起快恢复,并且进一步增加的浪涌电流可以导致MOS晶体管击穿。为了防止击穿,以下面的方式设置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栅极宽度。
即,设置MOS晶体管M11到M18中每一个的栅极宽度,从而当施加浪涌电流时,在匹配电路3中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耐压的总电压和MOS晶体管的快恢复电压大于ESD电路2泄放浪涌电流所需的最大电压。
例如,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当MOS晶体管M11到M18具有相同的栅极宽度时,设计MOS晶体管满足以下公式(1):
Wx×Idg×Rt+Vsp>Vesd...(1)。
但是,
Wx=W1×N...(1’)。
这里,
Wx:当施加浪涌电流时,一起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总栅极宽度;
W1:每个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
N: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数量(1≤N≤m);
Idg:对于每个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的击穿电流值;
Rt:MOS晶体管的电阻(从MOS晶体管的源极焊盘到漏极焊盘的路径中的总电阻);
Vsp:在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中的快恢复电压;以及
Vesd:ESD电路耗散浪涌电流要求的最大电压。
通过设计MOS晶体管,从而满足公式(1),则即使N个MOS晶体管进行双极型操作,也能够防止N个MOS晶体管的静电击穿。上述Rt严格表示在连接到MOS晶体管的源极焊盘的输入/输出焊盘中的一个与连接到漏极焊盘的另一个输入/输出焊盘之间的总电阻。但是,Rt可以看作源极焊盘与漏极焊盘之间的总电阻。
在公式(1)中,假设在m个MOS晶体管中只有一个进行双极型操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满足N=1,并且可以得到以下公式(2):
W1×Idg×Rt+Vsp>Vesd...(2)。
在这种情况下,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最大。通过设计MOS晶体管,从而满足公式(2),即使MOS晶体管中的一个进行寄生双极型操作,也可以防止MOS晶体管的静电击穿。
另一方面,假设所有的MOS晶体管进行双极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满足N=m,并且可以得到以下公式(2’):
m×W1×Idg×Rt+Vsp>Vesd...(2’)。
在这种情况下,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最小。如通过公式(2’)所理解的,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必须大于公式(2’)中的栅极宽度。因此,在本发明中,如果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数量用m表示,则设计MOS晶体管满足公式(2’)。
由于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数量依赖于浪涌电流值和其它因素,所以难以指定数量。但是,通过预先测量加在每个MOS晶体管上的脉冲电压的电流可以估计大概数量。例如,当通过使用称作TLP的脉冲施加装置对每个MOS晶体管施加预定的脉冲时,假设测得10mA的电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浪涌电流为30mA,则可以估计三个MOS晶体管进行了双极型操作。这样,当施加脉冲电压时,通过测量在半导体IC器件的每个MOS晶体管中的电流可以估计根据浪涌电流进行双极型操作的MOS晶体管的数量N,并且根据公式(2)和(2’)可以发现每个MOS晶体管合适的栅极宽度。
当ESD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稳流电阻R1和保护晶体管(这里,为MOS晶体管M1)时,如图3A所示,设计MOS晶体管从而满足下面的公式(3):
Wx×Rt>Wesd×Resd...(3)。
这里,
Wesd:在ESD电路中的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如果多个MOS晶体管并联连接到稳流电阻,则为总栅极宽度);以及
Resd:稳流电阻的电阻值。
通过设计MOS晶体管,从而满足公式(3),则即使x个MOS晶体管如公式(1)那样进行寄生双极型操作,也可以防止MOS晶体管的静电击穿。
接着,介绍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IC器件。图6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匹配电路的布局,简化了其中的一部分。在第二实施例中,每两个(m=2)并联连接的晶体管M11和M12、M13和M14、M15和M16、M17和M18连接到四个电阻元件R11到R14,并且分别布置在被元件隔离区隔离开的四个元件区(扩散层区)11a、11b、11c和11d中。这里,在相同的标准下形成四个元件区11a到11d。在每个元件区中延伸两个栅极电极,并且在所有MOS晶体管中的栅极长度和栅极宽度相同。分别对应于四个元件区11a到11d放置四个电阻元件R11到R14。四个电阻元件R11到R14中每一个的一端连接到I/O焊盘P1,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到在四个元件区11a到11d中的MOS晶体管M11到M18的漏极。每个MOS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到GND焊盘P2。
在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到电阻元件R11到R14的每两个MOS晶体管布置在各个元件区11a到11d中。对于该结构,可以避免在不同元件区中的MOS晶体管之间双极操作的互相影响。此外,通过在四个元件区中分离地提供MOS晶体管,可以增加MOS晶体管M11到M18和电阻元件R11到R14的布局自由度,从而简化设计,提高集成度。
接着,介绍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IC器件。图7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匹配电路的电路图。在第三实施例中,每三个(m=3)并联连接的晶体管M11到M13、M14到M16、M17到M19、M20到M22分别串连连接到四个电阻元件R11到R14,并且每个电阻元件具有80Ω的电阻值。在该匹配电路中,更多数量的MOS晶体管(总共12个MOS晶体管)连接到每个电阻元件R11到R14,从而提高匹配精度。同时,MOS晶体管M11到M22的ON电阻值可以设置为更大的值——360Ω,并且可以小型化MOS晶体管。但是,随着MOS晶体管数量的增加,在半导体IC器件中MOS晶体管的布局面积变大。因此,应当考虑在小型化与元件数量之间的折衷,并且应该设置MOS晶体管的数量,从而实现良好的布局。

Claims (6)

1.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其中静电保护电路连接到连接在两个焊盘之间的内部电路,两个焊盘包括电源焊盘和信号输入/输出焊盘,内部电路包括用来调节两个焊盘之间的阻抗的匹配电路,
所述匹配电路包括:
在两个焊盘之间并联连接的n个电阻元件,每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设为比两个焊盘之间要求的阻抗更大的值,其中n是大于或等于2的正数;
n×m个晶体管,每m个并联连接的晶体管分别串联连接到n个电阻元件,其中m是大于或等于2的正数;以及
调节器,用来选择性地允许晶体管进行ON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其中调节器根据两个焊盘之间的阻抗选择性地允许n×m个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进行ON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其中晶体管包括MOS晶体管,并且其源极和漏极分别串联连接到电阻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其中在相同的扩散层区域中布局n×m个MOS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3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其中分别连接到n个电阻元件的由m个MOS晶体管构成的n组晶体管布局在彼此不同的扩散层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其中n个电阻元件设置为相同的电阻值,m个MOS晶体管具有相同的布局尺寸。
CNB2004100979032A 2003-12-04 2004-12-06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Active CN10034115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405468 2003-12-04
JP2003405468A JP3949647B2 (ja) 2003-12-04 2003-12-04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4920A CN1624920A (zh) 2005-06-08
CN100341152C true CN100341152C (zh) 2007-10-03

Family

ID=34463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79032A Active CN100341152C (zh) 2003-12-04 2004-12-06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38995B2 (zh)
EP (1) EP1538671A3 (zh)
JP (1) JP3949647B2 (zh)
CN (1) CN10034115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78998B2 (ja) * 2004-03-12 2012-07-18 ロー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7872283B2 (en) 2006-11-09 2011-01-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ulti-chip module
US8084821B2 (en) * 2008-01-30 2011-12-2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a power MOS transistor
US8396164B2 (en) * 2008-03-17 2013-03-12 Denso Corporation Receiving device including impedance control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impedance control circuit
US7881029B1 (en) * 2008-07-07 2011-02-01 Rf Micro Devices, Inc. Depletion-mod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bas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
US7881030B1 (en) * 2008-07-07 2011-02-01 Rf Micro Devices, Inc. Enhancement-mod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bas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
US10541527B2 (en) * 2013-03-19 2020-01-21 Texas Instruments Deutschland Gmbh Inductive isolation of capactive load in amplitude limiters
JP6081385B2 (ja) 2014-01-30 2017-02-15 株式会社東芝 ドライバ回路、および、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回路
JP6509037B2 (ja) * 2015-05-22 2019-05-0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それを備えた半導体システム及び半導体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838240B2 (ja) 2017-01-19 2021-03-03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CN108735729B (zh) * 2017-04-21 2021-04-06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具备esd防护功能的芯片内部电路
JP6948167B2 (ja) * 2017-06-15 2021-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0998720B2 (en) 2017-10-19 2021-05-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coil enhanced ESD protection with passive equalization
TWI673850B (zh) * 2018-11-13 2019-10-01 台灣類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積體電路及其電子熔絲元件的主動式靜電放電保護電路
CN112787647A (zh) * 2019-11-04 2021-05-11 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nmos开关管共享限流电阻芯片电路
TW202306273A (zh) * 2021-04-14 2023-02-01 南方科技大學 靜電放電保護電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6361A (ja) * 1991-12-12 1993-07-02 Hitachi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2000031811A (ja) * 1998-05-22 2000-01-28 Lucent Technol Inc 線形的に制御される抵抗性要素の装置
JP2001110995A (ja) * 1999-10-08 2001-04-20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64233A (ja) * 2002-03-07 2003-09-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7695A (en) * 1993-12-28 1998-06-16 Takekuma; Toshitsugu Fast transmission line implemented with receiver, driver, terminator and IC arrangements
JPH07221272A (ja) 1994-02-03 1995-08-18 Hitachi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
DE69531058D1 (de) * 1995-12-20 2003-07-17 Ibm Halbleiter IC chip mit elektrisch verstellbaren Widerstandstrukturen
JP2000510653A (ja) * 1997-04-16 2000-08-15 ザ ボード オブ トラスティーズ オブ ザ リーランド スタンフォード ジュニア ユニバーシティ 高速集積回路のための分散型esd保護デバイス
JPH11185479A (ja) * 1997-12-22 1999-07-09 Toshiba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6091595A (en) * 1998-07-13 2000-07-18 Vantis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NMOS pull up transistors of a 5.0 volt compatible output buffer using 2.5 volt process transistors
US6424169B1 (en) * 2000-01-24 2002-07-23 Broadcom Corporation Active termination network
US6605958B2 (en) * 2000-10-11 2003-08-12 Vitess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Precision on-chip transmission line termination
US6586964B1 (en) * 2001-12-10 2003-07-01 Xilinx, Inc. Differential termination with calibration for differential signaling
US6815980B2 (en) * 2003-02-27 2004-11-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ermination circuit for a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line
JP4428504B2 (ja) 2003-04-23 2010-03-10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7068065B1 (en) * 2004-01-13 2006-06-27 Innovative Semiconductors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impedance match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6361A (ja) * 1991-12-12 1993-07-02 Hitachi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2000031811A (ja) * 1998-05-22 2000-01-28 Lucent Technol Inc 線形的に制御される抵抗性要素の装置
JP2001110995A (ja) * 1999-10-08 2001-04-20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64233A (ja) * 2002-03-07 2003-09-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22646A1 (en) 2005-06-09
EP1538671A3 (en) 2009-04-01
EP1538671A2 (en) 2005-06-08
CN1624920A (zh) 2005-06-08
US7538995B2 (en) 2009-05-26
JP2005167049A (ja) 2005-06-23
JP3949647B2 (ja) 2007-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1152C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US9013848B2 (en) Active clamp protection circuit for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for high frequency switching
US8222698B2 (en) Bond pad with integrated transient over-voltage protection
US785908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JP5585593B2 (ja) 半導体装置
US2017017911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855494A (zh) 用于半导体装置的具有scr结构的esd保护电路
CN101064309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841873A (zh) 静电放电防护电路及其布局
CN101039027A (zh) 改进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
CN1728394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CN1828897A (zh) 半导体装置
CN1324716C (zh) 半导体元件
CN1624913A (zh) 用于esd保护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CN1404149A (zh) 具有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半导体器件
CN1914731A (zh) 具有静电放电保护功能的缓冲器电路
CN1127142C (zh) 半导体器件
US7170135B2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ESD protection
CN1156911C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
CN1473362A (zh) 具有改进的静电放电耐压的半导体装置
CN1538519A (zh) 具有保护内部电路的保护电路的半导体器件
CN1922728A (zh) 半导体装置
CN1241262C (zh) 静电放电防护电路与相关的金属氧化半导体晶体管结构
CN1774805A (zh) 用于硅绝缘体技术上的静电放电(esd)保护的低电压可控硅整流器(scr)
JP4821086B2 (ja) 半導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NEC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