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1981B - 電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91981B TWI691981B TW105115274A TW105115274A TWI691981B TW I691981 B TWI691981 B TW I691981B TW 105115274 A TW105115274 A TW 105115274A TW 105115274 A TW105115274 A TW 105115274A TW I691981 B TWI691981 B TW I69198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insulating layer
- layer
- substrate
- coi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7
- 239000003566 seal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2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70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47 magnetic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62 magnetic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72 electroless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CEUXSAXTBNJGO-UHFFFAOYSA-N [Ag].[Sn] Chemical compound [Ag].[Sn] QCEUXSAXTBNJG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32 epoxy adhesiv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949 i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6 inorganic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75 inorganic fill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90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28 sp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01F41/043—Printed circuit coils by thick film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01F41/046—Printed circuit coil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5—Via connections; Lands around holes or via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6—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 H05K1/165—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incorporating printed i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感器,包括線圈基板、包含磁性體並可選擇性地覆蓋線圈基板的密封材料、形成在密封材料外側的第一外部電極以及第二外部電極。線圈基板包括由多個構造體疊層而成的疊層體,各構造體分別包含導線、與導線形成在同一層且夾著導線相對配置的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導線串聯連接而形成螺旋狀線圈。第一連接部透過第一過孔導線連接,而形成與螺旋狀線圈的第一端部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第二連接部透過第二過孔導線連接,而形成與螺旋狀線圈的第二端部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第一外部電極以及第二外部電極分別與第一電極端子以及第二電極端子連接。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隨著遊戲機與智慧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小型化不斷加速,配用於這類電子設備的電感器等各種元件也被要求小型化。在配用於這類電子設備的電感器中,設在電感器內部的線圈部的兩端分別與外部電極連接,從而能夠安裝在基板等(例如,慘照專利文獻1~3)。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454712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13-13522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15-26812號公報
然而,在現有的電感器中,由於設在電感器內部的線圈部的兩端與外部電極的接觸面積小,因此導致產生線圈部的寄生電阻增大的問題。
本發明是鑒於以上問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
一種線圈部的寄生電阻低的電感器。
本發明的電感器包括線圈基板、密封材料、第一外部電極以及第二外部電極,上述線圈基板包括由多個構造體疊層而成的疊層體,上述多個構造體分別包含導線、與上述導線形成在同一層且夾著上述導線相對配置的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上述多個構造體的導線串聯連接而形成螺旋狀線圈。上述多個構造體的上述第一連接部透過第一過孔導線連接,形成與上述螺旋狀線圈的第一端部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上述多個構造體的上述第二連接部透過第二過孔導線連接,形成與上述螺旋狀線圈的第二端部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上述密封材料包含磁性體,並選擇性地覆蓋上述線圈基板。上述第一外部電極以及上述第二外部電極形成在上述密封材料的外側,並分別與上述第一電極端子以及上述第二電極端子連接。
根據以上公開的技術,能夠提供線圈部的寄生電阻低的電感器。
1‧‧‧線圈基板
1A‧‧‧第一構造體
1B‧‧‧第二構造體
1C‧‧‧第三構造體
1D‧‧‧第四構造體
1E‧‧‧第五構造體
1F‧‧‧第六構造體
1G‧‧‧第七構造體
1x‧‧‧貫穿孔
1y‧‧‧線圈基板的第一側面
1z‧‧‧線圈基板的第二側面
101~107、1M‧‧‧基板
10z‧‧‧齒孔
20-1~20-7、40-1~40-7‧‧‧絕緣層
30-1‧‧‧第一導線
30-2‧‧‧第二導線
30-3‧‧‧第三導線
30-4‧‧‧第四導線
30-5‧‧‧第五導線
30-6‧‧‧第六導線
30-7‧‧‧第七導線
35-1~35-7、37-4~37-7‧‧‧連接部
35TA‧‧‧第一電極端子
36‧‧‧總線
37TA‧‧‧第二電極端子
50-1~50-7‧‧‧黏合層
60-1~60-11、65-1~65-6、67-1~67-6‧‧‧過孔導線
70‧‧‧絕緣膜
80‧‧‧連接部
100、100A‧‧‧電感器
110‧‧‧密封材料
120、120A‧‧‧第一外部電極
130、130A‧‧‧第二外部電極
300-1‧‧‧金屬箔
301-1~301-7‧‧‧金屬層
C‧‧‧單獨區域
第1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圖。
第1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圖。
第1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圖。
第2圖是示意例示構成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各構造體的導線形狀的分解圖。
第3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圖。
第3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圖。
第4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一)。
第4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一)。
第5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二)。
第5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二)。
第6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三)。
第6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三)。
第7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四)。
第7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四)。
第7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四)。
第8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五)。
第8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五)。
第8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五)。
第9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六)。
第9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六)。
第9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六)。
第10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七)。
第10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七)。
第11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八)。
第11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八)。
第11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八)。
第12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九)。
第12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九)。
第12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九)。
第13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
第13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
第13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
第14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一)。
第14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一)。
第14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一)。
第15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二)。
第15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二)。
第16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三)。
第16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三)。
第16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三)。
第17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四)。
第17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四)。
第18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五)。
第19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六)。
第20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七)。
第21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八)。
第21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八)。
第21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其十八)。
第22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製造工序的圖。
第22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製造工序的圖。
第22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製造工序的圖。
第23A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電感器的圖。
第23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電感器的圖。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形態。在此,各附圖中對於相同的構成部分採用相同的符號,有時會省略重復的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
[線圈基板的構造]
首先,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構造進行說明。第1A圖~第1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圖。其中,第1C圖是平面圖,第1A圖是沿著第1C圖中的A-A線的剖面圖,第1B圖是沿著第1C圖中的B-B線的剖面圖。第2圖是示意例示構成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各構造體的導線形狀的分解圖。
參照第1A圖~第1C圖以及第2圖,線圈基板1大體上包括第一構造體1A、第二構造體1B、第三構造體1C、第四構造體1D、第五構造體1E、第六構造體1F、第七構造體1G、黏合層50-1~50-7以及絕緣膜70。第1C圖中省略了絕緣層20-7以及黏合層50-7的圖示。另外,第1C圖中,方便起見,將一部分部位顯示為犁紋模樣。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還將適當參照表示製造工序的圖。並且,第1A圖~第1C圖中,方便起見,省略了各開口部的符號,可適當參照表示製造工序的圖中的符號。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方便起見,將黏合層50-7側稱為上側或一側,將絕緣層20-1側稱為下側或另一側。並且,將各部位的黏合層50-7側的面稱為上面或一面(第一側面),將絕緣層20-1側的面稱為下面或另一面(第二側面)。然而,也能夠以上下顛倒的狀態或者配置成任意的角度來使用線圈基板1。另外,平視是指從絕緣層20-1的一面的法線方向觀視對象物,平面形狀是指從絕緣層20-1的一面的法線方向觀視對象物時的形狀。
關於線圈基板1的平面形狀,例如其大小程度可為,在使用線圈基板1製作下述電感器100(參照第3A圖以及第3B圖)時電感器100的平面形狀成為1.6mm×0.8mm、2.0mm×1.6mm等大致矩形。或者是,可構成3.0mm×3.0mm程度的正方形狀的大小。線圈基板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0.5mm程度。
線圈基板1的平面形狀(外緣)並非是單純的矩形,而是與構成線圈基板1的各導線(第七導線30-7等)的外緣相近的平面形狀。其理由在於,當使用線圈基板1製作下述電感器100時,能夠在線圈基板1的周圍形成更多的密封材料110。並且,在線圈基板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貫穿孔1x。其理由也在於,當使用線圈基板1製作下述電感器100時,能夠在線圈基板1的周圍形成更多的密封材料110。作為密封材料110,例如使用包含金屬磁性粉末或鐵素體(ferrite)等的磁性體充填物的密封材料,以對包括貫穿孔1x內等的線圈基板1周圍更多的部分進行密封,從而能夠使電感器100的電感增大。金屬磁性粉末的組成物,例如可以是鐵(Fe),或者可以是以鐵(Fe)為主並包括矽(Si)、鉻(Cr)、鎳(Ni)、鈷(Co)中的2種以上的合金成分。
第一構造體1A是包括絕緣層20-1、第一導電層(另一側的最外導線層)以及絕緣層40-1的構造體,第一導電層包括形成在絕緣層20-1上的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絕緣層40-1形成在絕緣層20-1上並覆蓋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
絕緣層20-1形成在線圈基板1的最外層(第1A圖與第1B圖中為最下層)。作為絕緣層20-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環氧類絕緣性樹脂等。絕緣層20-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8~12um程度。
在絕緣層20-1上,與第一導線30-1在同一層,並以在Y方向上夾著第一導線30-1相對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連接部35-1與連接部37-1。連接部35-1與第一導線30-1電連接,而連接部37-1不與第一導線30-1連接。
作為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銅(Cu)或銅合金等。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2~50μm程度,寬度例如可以是50~130μm程度,而為了低電阻化優選厚度為20μm以上、寬度100μm以上。
第一導線30-1是構成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一層導線(大致1圈),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圖形化而呈大致橢圓形。第一導線30-1的短邊方向的剖面形狀可為大致矩形。在此,將沿著螺旋的方向(Y方向)稱為長邊方向,並將與其垂直的寬度方向(X方向)稱為短邊方向。
連接部35-1是第一導線30-1延伸而形成的部分,其與第一導線30-1的一端部一體化形成。連接部35-1的與第一導線30-1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7-1以空出預定間隙的方式被形成在第一導線30-1的另一端部側。連接部37-1的與第一
導線30-1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
絕緣層40-1以覆蓋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的方式被形成在絕緣層20-1上。絕緣層40-1具有使第一導線30-1的上面露出的開口部(第5A圖、5B的開口部40-11),過孔導線60-1的一部分充填於開口部內並與第一導線30-1電連接。另外,絕緣層40-1具有使連接部35-1的上面露出的開口部(第5A圖、第5B圖的開口部40-12),過孔導線65-1的一部分充填於開口部內並與連接部35-1電連接。另外,絕緣層40-1具有使連接部37-1的上面露出的開口部(第5A圖、第5B圖的開口部40-13),過孔導線67-1的一部分充填於開口部內並與連接部37-1電連接。作為絕緣層40-1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感光性的環氧類絕緣性樹脂等。絕緣層40-1的厚度(從第一導線30-1的上面開始的厚度)例如可以是5~30μm程度,優選為10μm以下。
第二構造體1B透過黏合層50-1疊層在第一構造體1A上。第二構造體1B是將包括絕緣層20-2、第二導電層以及絕緣層40-2的構造體上下顛倒的構造,第二導電層包括形成在第二絕緣層20-2上的第二導線30-2、連接部35-2以及連接部37-2,絕緣層40-2形成在絕緣層20-2上並覆蓋第二導線30-2、連接部35-2以及連接部37-2。
作為黏合層50-1,例如可以使用以環氧類黏合劑或者聚醯亞胺類黏合劑等絕緣性樹脂製成的耐熱性黏合劑。黏
合層50-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0~40μm程度。在此,若對絕緣層20-n、絕緣層40-n以及黏合層50-n(n為2以上的自然數)的形狀及厚度、材料等未作特別說明,則與絕緣層20-1、絕緣層40-1以及黏合層50-1同樣。
另外,方便起見對絕緣層20-n與絕緣層40-n採用了不同的符號,然而均作為覆蓋導線的絕緣層發揮功能。另外,黏合層50-n也發揮作為絕緣層的功能。另外,有時也將絕緣層20-n稱為第一絕緣層、將絕緣層40-n稱為第二絕緣層、將黏合層50-n稱為第三絕緣層。並且,無需對第一絕緣層、第二絕緣層以及第三絕緣層進行區別的情況下,亦可簡稱為絕緣層。
絕緣層(絕緣層20-n、絕緣層40-n、黏合層50-n)中的至少一個的彈性模量為3GPa以上、且至少另一個的彈性模量小於3GPa為佳。其理由在於,利用彈性模量為3GPa以上的絕緣層的高剛性、以及彈性模量小於3GPa的絕緣層的高密接性,能夠實現整體構造堅固的線圈基板1。例如可以是絕緣層20-n以及40-n的彈性模量小於3GPa,而黏合層50-n的彈性模量為3GPa以上。
例如,在透過下述第22A圖所示的工序來形成密封材料110的情況下,為了不使磁性體的充填密度下降,需要高壓,而透過使線圈基板1具有堅固的構造,即使在高壓下也能夠穩定地進行成型。其結果,能夠實現高電感。可以透過選擇絕緣層的構成材料,絕緣層的構成材料中包含的充填劑的種類或量,來調整絕緣層的彈性模量。例如,作為充填劑可以使
用二氧化矽、氧化鋁、玻璃粉末等無機充填物,以提高彈性模量。
絕緣層40-2疊層在黏合層50-1上。第二導線30-2的底面以及側面被絕緣層40-2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2露出。第二導線30-2是構成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二層導線(1圈的大致3/4),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圖形化而構成大致半橢圓形的一部分。第二導線30-2的短邊方向的剖面形狀可以是大致矩形。
與第二導線30-2在同一層,並以在Y方向上夾著第二導線30-2而相對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連接部35-2與連接部37-2。第二導線30-2、連接部35-2以及連接部37-2構成第二導電層。
連接部35-2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導線30-2的一端部側,並且不與第二導線30-2連接。連接部35-2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5-2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2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2露出。
此外,連接部37-2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導線30-2的另一端部側,並且不與第二導線30-2連接。連接部37-2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在此,連接部37-2的底
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2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2露出。
第二導線30-2、連接部35-2以及連接部37-2的材料及厚度等,可與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相同。
絕緣層20-2疊層在第二導線30-2上、連接部35-2與37-2上以及絕緣層40-2上。絕緣層20-2覆蓋第二導線30-2的上面、連接部35-2的上面以及連接部37-2的上面。
第二構造體1B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2、第二導線30-2以及絕緣層40-2的開口部,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1的開口部以及絕緣層40-1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7A圖~第7C圖的開口部10-25)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1。第二導線30-2透過過孔導線60-1,與第一導線30-1串聯連接。另外,第二構造體1B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2並露出第二導線30-2的上面的開口部(第7A圖~第7C圖的開口部10-21),開口部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2。第二導線30-2與過孔導線60-2電連接。
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2、連接部35-2以及絕緣層40-2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1的開口部以及絕緣層40-1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7A圖~第7C圖的開口部10-26)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5-1。連接部35-2透過過孔導線65-1,與連接部35-1電連接。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2、連接部37-2以及絕緣層40-2的開口部,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1的開口部以及絕緣層40-1的開口部連
通。連通的開口部(第7A圖~第7C圖的開口部10-27)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7-1。連接部37-2透過過孔導線67-1,與連接部37-1電連接。
過孔導線65-1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5-1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5-1以及35-2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5-1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5-1以及35-2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
過孔導線67-1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7-1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7-1以及37-2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7-1的與第二導線30-2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7-1以及37-2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
第三構造體1C透過黏合層50-2,疊層在第二構造體1B上。第三構造體1C是將包括絕緣層20-3、第三導電層以及絕緣層40-3的構造體上下顛倒的構造,第三導電層包括形成在絕緣層20-3上的第三導線30-3、連接部35-3以及連接部37-3,絕緣層40-3形成在絕緣層20-3上且覆蓋第三導線30-3、連接部35-3以及連接部37-3。
絕緣層40-3疊層在黏合層50-2上。第三導線30-3
的底面以及側面被絕緣層40-3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3露出。第三導線30-3是構成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三層導線(大致1圈),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圖形化而構成大致橢圓形。第三導線30-3的短邊方向的剖面形狀可以是大致矩形。
與第三導線30-3在同一層,並以在Y方向上夾著第三導線30-3相對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連接部35-3以及連接部37-3。第三導線30-3、連接部35-3以及連接部37-3構成第三導電層。
連接部35-3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三導線30-3的一端部側,並且不與第三導線30-3連接。連接部35-3的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5-3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3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3露出。
此外,連接部37-3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三導線30-3的另一端部側,並且不與第三導線30-3連接。連接部37-3的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7-3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3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3露出。
第三導線30-3、連接部35-3以及連接部37-3的材料及厚度等,可與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
相同。
絕緣層20-3疊層在第三導線30-3上、連接部35-3與37-3上、以及絕緣層40-3上。絕緣層20-3覆蓋第三導線30-3的上面、連接部35-3的上面以及連接部37-3的上面。
第三構造體1C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3、第二導線30-3以及絕緣層40-3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1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9A圖~第9C圖的開口部10-35)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3。過孔導線60-3與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的開口部內形成的過孔導線60-2電連接。第三導線30-3透過過孔導線60-2以及60-3,與第二導線30-2串聯連接。另外,第三構造體1C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3並露出第三導線30-3的上面的開口部(第8A圖的開口部10-31),開口部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4。第三導線30-3與過孔導線60-4電連接。
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3、連接部35-3以及絕緣層40-3的開口部,並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2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9A圖~第9C圖的開口部10-36)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5-2。連接部35-3透過過孔導線65-2,與連接部35-2電連接。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3、連接部37-3以及絕緣層40-3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2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9A圖~第9C圖的開口部10-37)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7-2。連接部37-3透過過孔導線67-2,與連接部37-2電連接。
過孔導線65-2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5-2的
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5-2以及35-3的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5-2的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5-2以及35-3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
過孔導線67-2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7-2的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7-2以及37-3的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7-2的與第三導線30-3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7-2以及37-3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
第四構造體1D透過黏合層50-3,疊層在第三構造體1C上。第四構造體1D是將包括絕緣層20-4、第四導電層以及絕緣層40-4的構造體上下顛倒的構造,第四導電層包括形成在絕緣層20-4上的第四導線30-4、連接部35-4以及連接部37-4,絕緣層40-4形成在絕緣層20-4上並覆蓋第四導線30-4、連接部35-4以及連接部37-4。
絕緣層40-4疊層在黏合層50-3上。第四導線30-4的底面以及側面被絕緣層40-4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4露出。第四導線30-4是構成線圈的一部分的第四層導線(1圈的大致3/4),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圖形化而構成大致半橢圓形的一部分部。
與第四導線30-4在同一層,並以在Y方向上夾著第四導線30-4相對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連接部35-4與連接部37-4。第四導線30-4、連接部35-4以及連接部37-4構成第四導電層。
連接部35-4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四導線30-4的一端部側,並且不與第四導線30-4連接。連接部35-4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5-4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4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4露出。
另外,連接部37-4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四導線30-4的另一端部側,且不與第四導線30-4連接。連接部37-4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在此,連接部37-4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4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4露出。
第四導線30-4、連接部35-4以及連接部37-4的材料及厚度等,可與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相同。
絕緣層20-4疊層在第四導線30-4上、連接部35-4與37-4上、以及絕緣層40-4上。絕緣層20-4覆蓋第四導線30-4的上面、連接部35-4的上面以及連接部37-4的上面。
第四構造體1D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4、第四導線30-4以及絕緣層40-4、且下側與黏合層50-3的開口部連通的開口部,連通的開口部(第11A圖~第11C圖的開口部10-45)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5。過孔導線60-5與第三構造體1C的絕緣層20-3的開口部內形成的過孔導線60-4電連接。第四導線30-4透過過孔導線60-4以及60-5,與第三導線30-3串聯連接。另外,第四構造體1D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4並露出第四導線30-4的上面的開口部(第11A圖~第11C圖的開口部10-41),且開口部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6。第四導線30-4與過孔導線60-6電連接。
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4、連接部35-4以及絕緣層40-4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3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1A圖~第11C圖的開口部10-46)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5-3。連接部35-4透過過孔導線65-3,與連接部35-3電連接。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4、連接部37-4以及絕緣層40-4的開口部,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3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1A圖~第11C圖開口部10-47)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7-3。連接部37-4透過過孔導線67-3與連接部37-3電連接。
過孔導線65-3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5-3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5-3以及35-4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5-3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53以及354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
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
過孔導線67-3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7-3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7-3以及37-4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7-3的與第四導線30-4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7-3以及37-4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
另外,第四構造體1D與第二構造體1B為相同構造,相當於以XY平面的法線為軸使第二構造體1B旋轉了180°之後的構造。開口部10-41以及10-42分別與開口部10-21以及10-22對應。
第五構造體1E透過黏合層50-4,疊層在第四構造體1D上。第五構造體1E是將包括絕緣層20-5、第五導電層以及絕緣層40-5的構造體上下顛倒的構造,第五層導線層包括形成在絕緣層20-5上的第五導線30-5、連接部35-5以及連接部37-5,絕緣層40-5形成在絕緣層20-5上且覆蓋第五導線30-5、連接部35-5以及連接部37-5。
絕緣層40-5疊層在黏合層50-4上。第五導線30-5的底面以及側面被絕緣層40-5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5露出。第五導線30-5是構成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五層導線(大致1圈),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圖形化而構成大致橢圓形。第五導線30-5的短邊方向的剖面形狀可以是大致矩形。
與第五導線30-5在同一層,並以在Y方向上夾著第五導線30-5相對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連接部35-5與連接部37-5。第五導線30-5、連接部35-5以及連接部37-5構成第五導電層。
連接部35-5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五導線30-5的一端部側,且不與第五導線30-5連接。連接部35-5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5-5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5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5露出。
另外,連接部37-5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五導線30-5的另一端部側,且不與第五導線30-5連接。連接部37-5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7-5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5,上面從絕緣層405露出。
第五導線30-5、連接部35-5以及連接部37-5的材料及厚度等,可與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相同。
絕緣層20-5疊層在第五導線30-5上、連接部35-5與37-5上、以及絕緣層40-5上。絕緣層20-5覆蓋第五導線30-5的上面、連接部35-5的上面、以及連接部37-5的上面。
第五構造體1E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5、第五導線30-5以及絕緣層40-5且下側與黏合層50-4的開口部連通的開口部,連通的開口部(第13A圖~第13C圖的開口部10-55)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7。過孔導線60-7與第四構造體1D的絕緣層20-4的開口部內形成的過孔導線60-6電連接。第五導線30-5透過過孔導線60-6以及60-7,與第四導線30-4串聯連接。另外,第五構造體1E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5並露出第五導線30-5的上面的開口部(第12B圖、C的開口部10-51),開口部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8。第五導線30-5與過孔導線60-8電連接。
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5、連接部35-5以及絕緣層40-5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4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3A圖~第13C圖的開口部10-56)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5-4。連接部35-5透過過孔導線65-4,與連接部35-4電連接。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5、連接部37-5以及絕緣層40-5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4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3A圖~第13C圖的開口部10-57)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7-4。連接部37-5透過過孔導線67-4,與連接部37-4電連接。
過孔導線65-4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5-4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5-4以及35-5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5-4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5-4以及35-5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
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
過孔導線67-4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7-4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7-4以及37-5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7-4的與第五導線30-5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7-4以及37-5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
另外,第五構造體1E與第三構造體1C為相同構造,相當於以XY平面的法線為軸使第三構造體1C旋轉了180°之後的構造。開口部10-51以及10-52分別與開口部10-31以及10-32對應。
第六構造體1F透過黏合層50-5,疊層在第五構造體1E上。第六構造體1F是將包括絕緣層20-6、第六導電層以及絕緣層40-6的構造體上下顛倒的構造,第六導電層包括形成在絕緣層20-6上的第六導線30-6、連接部35-6以及連接部37-6,絕緣層40-6形成在絕緣層20-6上且覆蓋第六導線30-6、連接部35-6以及連接部37-6。
絕緣層40-6疊層在黏合層50-5上。第六導線30-6的底面以及側面被絕緣層40-6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6露出。第六導線30-6是構成線圈的一部分的第六層導線(1圈的大致3/4),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圖形化而構成大致半橢圓形的一部分。第六導線30-6的短邊方向的剖面形狀可以是大致矩
形。
與第六導線30-6在同一層,並以在Y方向上夾著第六導線30-6相對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連接部35-6與連接部37-6。第六導線30-6、連接部35-6以及連接部37-6構成第六導電層。
連接部35-6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六導線30-6的一端部側,且不與第六導線30-6連接。連接部35-6的與第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5-6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覆蓋絕緣層40-6,上面從絕緣層40-6露出。
另外,連接部37-6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六導線30-6的另一端部側,且不與第六導線30-6連接。連接部37-6的與第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在此,連接部37-6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的側面被絕緣層40-6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6露出。
第六導線30-6、連接部35-6、以及連接部37-6的材料及厚度等,可與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相同。
絕緣層20-6疊層在第六導線30-6上、連接部35-6與37-6上、以及絕緣層40-6上。絕緣層20-6覆蓋第六導線
30-6的上面、連接部35-6的上面、以及連接部37-6的上面。
第六構造體1F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6、第六導線30-6以及絕緣層40-6且下側與黏合層50-5的開口部連通的開口部,連通的開口部(第14A圖~第14C圖的開口部10-65)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9。過孔導線60-9與第五構造體1E的絕緣層20-5的開口部內形成的過孔導線60-8電連接。第六導線30-6透過過孔導線60-8以及60-9,與第五導線30-5串聯連接。另外,第六構造體1F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6並露出第六導線306的上面的開口部(第14A圖~第14C圖的開口部10-61),開口部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10。第六導線30-6與過孔導線60-10電連接。
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6、連接部35-6以及絕緣層40-6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5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4A圖~第14C圖的開口部10-66)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5-5。連接部35-6透過過孔導線65-5與連接部35-5電連接。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6、連接部37-6以及絕緣層40-6的開口部,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5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4A圖~第14C圖的開口部10-67)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7-5。連接部37-6透過過孔導線67-5,與連接部37-5電連接。
過孔導線65-5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5-5的與第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5-5以及35-6的與第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5-5的與第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
接部35-5以及35-6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
過孔導線67-5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7-5的與第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7-5以及37-6的與第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7-5的與六導線30-6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7-5以及37-6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
另外,方便起見對第六構造體1F採用了不同的符合,然而其構造與第二構造體1B相同,開口部10-61以及10-62分別對應開口部10-21以及10-22。
第七構造體1G透過黏合層50-6,疊層在第六構造體1F上。第七構造體1G是將包含絕緣層20-7、第七導電層以及絕緣層40-7的構造體上下顛倒的構造,第七導電層包括形成在絕緣層20-7上的第七導線30-7、連接部35-7以及連接部37-7,絕緣層40-7形成在絕緣層20-7上且覆蓋第七導線30-7、連接部35-7以及連接部37-7。
絕緣層40-7疊層在黏合層50-6上。第七導線30-7的底面以及側面被絕緣層40-7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7露出。第七導線30-7是最上層的導線,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圖形化而構成大致橢圓形。
與第七導線30-7在同一層,並以在Y方向上夾著
第七導線30-7相對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連接部35-7與連接部37-7。第七導線30-7、連接部35-7以及連接部37-7構成第七導線層。
連接部35-7以空開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在第七導線30-7的一端部側,且不與第七導線30-7連接。連接部35-7的與第七導線30-7為相反側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5-7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7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7露出。
另外,連接部37-7是第七導線30-7延伸而形成的構造,被一體形成在第七導線30-7的另一端部。連接部37-7的側面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另外,連接部37-7的底面以及除了露出部之外的側面被絕緣層40-7覆蓋,上面從絕緣層40-7露出。
第七導線30-7、連接部35-7以及連接部37-7的材料及厚度等,可與第一導線30-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相同。
絕緣層20-7疊層在第七導線30-7上、連接部35-7與37-7上、以及絕緣層40-7上。絕緣層20-7覆蓋第七導線30-7的上面、連接部37-7的上面、以及連接部37-7的上面。
第七構造體1G上設有貫穿絕緣層20-7、第七導線30-7以及絕緣層40-7且下側與黏合層50-6的開口部連通的開
口部,連通的開口部(第16A圖~第16C圖的開口部10-75)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0-11。過孔導線60-11與第六構造體1F的絕緣層20-6的開口部內形成的過孔導線60-10電連接。第七導線30-7透過過孔導線60-10以及60-11,與第六導線30-6串聯連接。如上所述,線圈基板1中,構成鄰接的構造體的導線層的導線彼此串聯連接,從而形成從連接部35-1至連接部37-7的螺旋狀線圈。
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7、連接部35-7以及絕緣層40-7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6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6A圖~第16C圖的開口部10-76)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5-6。連接部35-7透過過孔導線65-6,與連接部35-6電連接。另外,設有貫穿絕緣層20-7、連接部37-7以及絕緣層40-7的開口部,且開口部的下側與黏合層50-6的開口部連通。連通的開口部(第16A圖~第16C圖的開口部10-77)內充填有過孔導線67-6。連接部37-7透過過孔導線67-6,與連接部37-6電連接。
過孔導線65-6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5-6的與第七導線30-7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5-6以及35-7的與第七導線30-7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5-6的與第七導線30-7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5-6以及35-7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且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一部分。
過孔導線67-6為大致半圓柱狀,過孔導線67-6的
與第七導線30-7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平面狀,並與連接部37-6以及37-7的與第七導線30-7為相反側的側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過孔導線67-6的與第七導線30-7為相反側的側面,與連接部37-6以及37-7的側面一同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露出部構成用於與電感器的電極進行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線圈基板1中,與各導線在同一層、並在平視時大致重疊的位置上設有連接部35-1~35-7(第一連接部)。然後,以過孔導線65-1~65-6(第一過孔導線)將連接部35-1~35-7電連接成第一電極端子35TA,並連接於螺旋狀線圈的一端側。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與各構造體的導線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大致同一平面,並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該露出面可與電感器的一方電極連接。
另外,與各導線在同一層、並在平視時大致重疊的位置上設有連接部37-1~37-7(第二連接部)。然後,以過孔導線67-1~67-6(第二過孔導線)將連接部37-1~37-7電連接成第二電極端子37TA,並連接於螺旋狀線圈的另一端側。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與各構造體的導線為相反側的側面為大致同一平面,並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且露出面可與電感器的另一方電極連接。
黏合層50-7疊層在第七構造體1G上。黏合層50-7並未形成有開口部。即,第一構造體1A至第七構造體1G疊層而成疊層體的上側,被作為絕緣層的黏合層507所覆蓋,不露出導電體。
在第一構造體1A至第七構造體1G被疊層而成的疊層體中,除了側面1y以及1z之外,露出於疊層體的外壁面(側壁)或貫穿孔1x的內壁面的各導線的端面被絕緣膜70覆蓋。設置絕緣膜70的目的在於,防止從疊層體露出的各導線的端面,與在製作電感器100(參照第3A圖、第3B圖)時密封材料110中可能包含的導電體(磁性體的充填物等)發生短路。作為絕緣膜70,例如可以使用電沈積保護層。絕緣膜70的厚度例如可以是5~50μm程度,優選為10μm以下。然而,作為絕緣膜70,例如可以使用環氧類或丙烯酸類絕緣性樹脂等。在此情況下,形成對疊層體的外壁面(側壁)、黏合層50-7的上面、以及貫穿孔1x的內壁面進行連續覆蓋的絕緣膜70。
第3A圖、第3B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圖,第3A圖為剖面圖,第3B圖為立體圖。參照第3A圖,電感器100是一個以密封材料110選擇性地覆蓋線圈基板1,並形成有第一外部電極120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的晶片電感器。電感器100的平面形狀例如可以是1.6mm×0.8mm、2.0mm×1.6mm等的大致矩形。或者可以是3.0mm×3.0mm程度的正方形狀。線圈基板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0.5mm程度。
在電感器100中,密封材料110對除了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以及第二側面1z之外的部分進行密封。即,密封材料110覆蓋著線圈基板1的除了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以及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被露出的面之外的部分。在此,貫穿孔1x內也形成密封材料110。作為密封材料110,例如可以使用包含金屬磁性粉末或鐵素體等磁性體充填物的
密封材料。透過使用這類密封材料,密封材料110作為磁性體發揮功能。磁性體具有增大電感器100的電感的功能。密封材料110優選包含90~99wt%的磁性體,更優選包含95wt%以上的磁性體。
如上所述,線圈基板1上形成有貫穿孔1x,且貫穿孔1x也被包含有90~99wt%、更優選為95wt%以上的磁性體的密封材料110充填,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電感。在貫穿孔1x內,可以配置鐵素體等磁性體的芯,形成含芯的密封材料110。芯的形狀例如可以是圓柱狀或立方體狀等。
第一外部電極120形成在密封材料110的外側的一端側。第一外部電極120的內壁面與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的整面彼此面與面接觸,兩者構成電連接。另外,第一外部電極120被形成在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並從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向密封材料110的一端側的周圍4個面連續延伸而形成。即,第一外部電極120,在密封材料110的外側的一端側,與包含露出有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密封材料110的側面在內的密封材料110的5個面連續形成。
第二外部電極130形成在密封材料110的外側的另一端側。第二外部電極130的內壁面,與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的整面彼此面與面接觸,兩者構成電連接。另外,第二外部電極130形成在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並從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向密封材料110的另一端側的周圍4個面連續延伸而形成。即,第
二外部電極130,在密封材料110的外側的另一端側,與包含露出有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密封材料110的側面在內的密封材料110的5個面連續形成。
第一外部電極120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的材料優選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例如可以使用銀(Ag)、Ni(鎳)、銅(Cu)、銅合金等。在此,第一外部電極120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可以是多個金屬層的疊層構造。
如上所述,在電感器100中,線圈基板1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與第一外部電極120的面彼此接觸,第二電極端子37TA與第二外部電極130的面彼此接觸。因此,相比於現有技術,可使線圈基板1的電極端子與電感器的外部電極的接觸面增大,而使線圈基板1的電極端子與電感器的外部電極之間產生的電阻變小。另外,有望提高電極端子與外部電極的接合部的長期信賴性。
〔線圈基板的製造方法〕
以下,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第4A圖~第21C圖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工序的圖。首先,關於第4A圖與第4B圖的工序進行說明。第4A圖為平面圖,第4B圖表示了在第4A圖的1個單獨區域C(詳述見後)的近旁,沿著與第4A圖的YZ平面平行的方向的斷面。在第4A圖以及第4B圖所示的工序中,首先,作為基板10-1(第一基板)例如準備卷盤狀(膠帶狀)且具有可撓性的絕緣樹脂薄膜。
然後,透過沖壓加工法等,在基板10-1的短邊方
向(圖中的縱(Y)方向)的兩端部,沿著基板10-1的長邊方向(圖中的橫(X)方向)以大致一定的間隔連續形成齒孔10z。然後,在除了形成有齒孔10z的基板10-1兩端部之外的區域,在基板10-1的一面上依次疊層絕緣層20-1以及金屬箔300-1。具體是,例如,在基板10-1的一面上依次疊層半硬化狀態的絕緣層20-1以及金屬箔300-1,並進行加熱而使半硬化狀態的絕緣層20-1硬化。
在形成有齒孔10z的基板10-1兩端部內側的由虛線所示的多個區域C是最終將被沿著虛線切斷、被單片化而分別成為線圈基板1的區域(以下,稱之為單獨區域C)。多個單獨區域C,例如可以縱橫排列。此時,多個單獨區域C,如第4A圖所示,可以按預定的間隔排列,還可以彼此接觸排列。另外,可任意決定單獨區域C的個數或齒孔10z的個數。另外,D表示用於在後續工序中將卷盤狀(膠帶狀)的基板10-1等切斷成薄片狀的切斷位置(以下,稱之為切斷位置D)。
作為基板10-1,例如可以使用聚苯硫醚薄膜或聚醯亞胺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等。基板10-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50~75μm程度。
作為絕緣層20-1,例如可以使用薄膜狀的環氧類絕緣性樹脂等。或者,作為絕緣層20-1也可以使用液體狀或膏體狀的環氧類絕緣性樹脂等。絕緣層20-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8~12μm程度。金屬箔300-1是透過圖形化而成為金屬層301-1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的部位,例如可以使用銅箔。金屬箔300-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2~50μm程度。
另外,齒孔10z是用於在製作線圈基板1的過程中基板10-1被安裝在各種製造裝置等時,與透過電動機等被驅動的鏈輪的銷進行嚙合,從而進行基板10-1送料的貫穿孔。可根據基板10-1被安裝的製造裝置,相應地決定基板10-1的寬度(與齒孔10z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Y方向))。
基板10-1的寬度例如可以是40~90mm程度。另外,可任意決定基板10-1的長度(齒孔10z的排列方向(X方向))。在第4A圖中,單獨區域C為5行10列。此外,基板10-1可以更長,例如單獨區域C的個數可達到100列程度。
然後,在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的工序(第5B圖為平面圖,第5A圖是沿著第5B圖的A-A線的剖面圖)中,對第4B圖所示的金屬箔300-1進行圖形化,來製作在基板10-1上形成了金屬層301-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的第一構造體1A。另外,對第4B圖所示的金屬箔300-1進行圖形化,在基板10-1上形成與連接部35-1連接的總線36、以及與連接部371連接的總線36。金屬層3011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作為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一層導線(大致1圈)即第一導線301的部分。
總線36用於在後續工序中進行電鍍時供電,其與各單獨區域C的金屬層301-1、連接部35-1以及連接部37-1電連接。在此,後工序中若不進行電鍍,則無需形成總線36。金屬層301-1上形成有切口部301x。形成切口部301x的目的在於,在後續工序中成形線圈基板(模切等)時容易使線圈形成螺旋形狀。
金屬箔300-1的圖形化,例如可以利用光刻法進行。即,在金屬箔300-1上塗敷感光性保護層,並在預定區域進行露光以及顯影,從而在保護層形成開口部,可透過蝕刻除去露出於開口部內的金屬箔300-1,實現圖形化。在此,金屬層301-1、連接部35-1、連接部37-1以及總線36被一體形成。然而,在各單獨區域C內,金屬層301-1與連接部37-1並不電連接。
然後,用絕緣層40-1覆蓋金屬層301-1、連接部35-1、連接部37-1以及總線36。例如可透過用薄膜狀的感光性環氧類絕緣性樹脂等進行壓層來形成絕緣層40-1,或者,也可以透過塗敷液體狀或膏體狀的感光性環氧類絕緣性樹脂等來形成。絕緣層40-1的厚度(從金屬層301-1的上面開始的厚度)例如可以是5~30μm程度。
然後,在第一構造體1A的絕緣層40-1上,形成露出金屬層301-1的上面的開口部40-11、露出連接部35-1的上面的開口部40-12以及露出連接部37-1的上面的開口部40-13。開口部40-11、40-12以及40-13的平面形狀,例如可以是直徑150μm程度的圓形。例如可以透過沖壓加工法或鐳射加工法等,來形成開口部40-11、40-12以及40-13。也可以透過感光性絕緣層40-1的露光以及顯影來形成開口部40-11、40-12以及40-13。另外,第5B圖中省略了絕緣層40-1的圖示。另外,在第5B圖中,與金屬層301-1的開口部40-11、40-12以及40-13對應的區域如虛線所示。
接下來,在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的工序(第6B
圖是平面圖,第6A圖是沿著第6B圖的A-A線的剖面圖)中,製作在基板10-2(第二基板)上形成有金屬層301-2、連接部35-2以及連接部37-2的第二構造體1B。金屬層301-2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作為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二層導線(1圈的大致3/4)即第二導線30-2的部分。具體是,與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的工序同樣,在基板10-2上形成齒孔之後,在除了形成有齒孔10z的基板10-2的兩端部之外的區域,在基板10-2上依次疊層絕緣層20-2以及金屬箔(未圖示)。
然後,與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的工序同樣,對金屬箔進行圖形化,從而在絕緣層20-2上形成如第6B圖所示的圖形化金屬層301-2。另外,與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的工序同樣,對金屬箔進行圖形化,在金屬層301-2的一端部以空出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連接部35-2,並在金屬層301-2的另一端部以空出預定間隙的方式形成連接部37-2。然後,用絕緣層40-2覆蓋金屬層301-2、連接部35-2以及連接部37-2。然後,在基板10-2以及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上,形成露出金屬層301-2的下麵的開口部10-21。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2、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金屬層301-2以及絕緣層40-2的開口部10-22(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2、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以及絕緣層40-2、連接部35-2的開口部10-23(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2、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以及絕緣層40-2、連接部37-2的開口部10-24(貫穿孔)。
開口部10-21、10-22、10-23以及10-24各自的平
面形狀,例如可以是直徑150μm程度的圓形。例如可以透過沖壓加工法或鐳射加工法等,形成開口部10-21、10-22、10-23以及10-24。開口部10-22、10-23、10-24分別被形成在,第一構造體1A與第二構造體1B按預定方向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開口部40-11、40-12、40-13重疊的位置上。在此,第6B圖中省略了絕緣層40-2的圖示。另外,在第6B圖中,與金屬層301-2的開口部10-21對應的區域如虛線所示。
另外,基板10-n以及金屬箔300-n(n為2以上的自然數)的形狀或厚度、材料等,若無特別說明,則與基板10-1以及金屬箔300-1同樣。
以下,關於第7A圖~第7C圖所示的工序進行說明。在此,第7A圖~第7C圖是與第5A圖對應的剖面圖。首先,在第7A圖所示的工序中,準備黏合層50-1,然後透過沖壓加工或鐳射加工等,形成貫穿黏合層50-1的開口部50-11、50-12以及50-13(均為貫穿孔)。開口部50-11、50-12以及50-13被形成在,第一構造體1A與第二構造體1B透過黏合層50-1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開口部40-11以及10-22、40-12以及10-23、40-13以及10-24重疊的位置上。作為黏合層50-1,例如可以使用由環氧類黏合劑或聚醯亞胺系黏合劑等絕緣性樹脂製成的耐熱性黏合劑(熱硬化性)。例如可以透過使用薄膜狀的黏合劑進行壓膜來形成黏合層50-1。或者,也可以透過使用液體狀或膏體狀的黏合劑進行塗敷來形成。黏合層50-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0~40μm程度。
然後,將基板10-2以及第二構造體1B從第6A圖
所示的狀態反轉,並透過黏合層50-1,將其疊層在第一構造體1A上。即,第一構造體1A與第二構造體1B,透過黏合層50-1相對配置,以基板10-1與基板10-2位元於外側的方式進行疊層。然後,使黏合層50-1硬化。此時,開口部40-11、50-11以及10-22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25,在其底部露出金屬層301-1的上面。另外,開口部40-12、50-12以及10-23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26,在其底部露出連接部35-1的上面。另外,開口部40-13、50-13以及10-24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27,在其在底部露出連接部37-1的上面。
另外,在第6A圖、第6B圖以及第7A圖所示的工序中,也可以在設置各開口部之前,透過黏合層50-1將第二構造體1B疊層在第一構造體1A上,然後透過沖壓加工或鐳射加工等來形成開口部10-21、10-22、10-23、10-24、50-11、50-12以及50-13。
然後,在第7B圖所示的工序中,從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上除去(剝離)基板10-2。例如,可以透過機械性的方式從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剝離基板10-2。
其次,在第7C圖所示的工序中,在開口部10-25底部露出的金屬層30-11上,形成例如由銅(Cu)等構成的過孔導線60-1。金屬層301-1與金屬層301-2透過過孔導線60-1串聯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26底部露出的連接部35-1上,形成例如由銅(Cu)等構成的過孔導線65-1。連接部35-1與連接部35-2透過過孔導線65-1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27底部露出的連接部37-1上,形成例例如由銅(Cu)等構成的
過孔導線67-1。連接部37-1與連接部37-2透過過孔導線67-1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21底部露出的金屬層301-2上,形成例如由銅(Cu)等構成的過孔導線60-2。金屬層301-2與過孔導線60-2電連接。
例如可以透過從金屬層301-1以及301-2側分別由總線36供電的電鍍法來使銅(Cu)等析出,從而形成過孔導線60-1、60-2、651-以及67-1。此外,例如也可以在各開口部內充填銅(Cu)等的金屬膏體來形成過孔導線60-1、60-2、65-1以及67-2。可以使各個過孔導線60-1、60-2、65-1以及67-2的上面與絕緣層20-2的上面成為大致同一面。透過該工序,在第一構造體1A上疊層第二構造體1B而成的疊層體中,金屬層301-1、過孔導線60-1以及金屬層301-2串聯連接。該串聯連接的部分最終被成形(模切等),而成為大致1圈又3/4的線圈。
然後,在第8A圖~第8C圖所示的工序中,與第6A圖、第6B圖所示的工序同樣,製作在基板10-3上形成有金屬層301-3、連接部35-3以及連接部37-3的第三構造體1C。其中,第8C圖是平面圖,第8A圖是沿著第8C圖的A-A線的剖面圖,第8B圖是沿著第8C圖的E-E線的剖面圖。金屬層301-3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作為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三層導線(大致1圈)即第三導線30-3的部分。金屬層301-3上形成有切口部301y。設置切口部301y的目的在於,在後續工序中成形線圈基板(模切等)時使線圈容易形成螺旋形狀。
然後,在基板10-3以及第三構造體1C的絕緣層
20-3上,形成露出金屬層301-3的下麵的開口部10-31。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3、第三構造體1C的絕緣層20-3、金屬層301-3以及絕緣層40-3的開口部10-32(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3、第三構造體1C的絕緣層20-3以及絕緣層40-3、連接部35-3的開口部10-33(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3、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20-2以及絕緣層40-2、連接部37-2的開口部10-34(貫穿孔)。
開口部10-31、10-32、10-33以及10-34的平面形狀及加工法,例如可以與開口部10-21等相同。開口部10-32、10-33以及10-34被形成在,第二構造體1B與第三構造體1C以預定方向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過孔導線60-2、65-1以及67-1重疊的位置上。另外,第8C圖中省略了絕緣層40-3的圖示。另外,在第8C圖中,與金屬層301-3的開口部10-31對應的區域由虛線顯示。
以下,關於第9A圖~第9C圖所示的工序進行說明。在此,第9A圖~第9C圖是與第7A圖對應的剖面圖。首先,在第9A圖所示的工序中,準備黏合層502,形成貫穿黏合層50-2的開口部50-21、50-22以及50-23(均為貫穿孔)。開口部50-21、50-22以及50-23被形成在,第二構造體1B與第三構造體1C透過黏合層502以預定方向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過孔導線60-2、65-1以及67-1重疊的位置上。另外,黏合層50-n(n是2以上的自然數)的形狀或厚度、材料等,若無特別說明與黏合層50-1同樣。
然後,使基板10-3以及第三構造體1C從第8B圖
所示的狀態反轉,並透過黏合層50-2,將其疊層在第二構造體1B上。即,第二構造體1B與第三構造體1C,透過黏合層50-2相對配置,並以基板10-1與基板10-3位元於外側的方式進行疊層。然後,使黏合層50-2硬化。此時,開口部50-21以及10-32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35,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0-2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22以及10-33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36,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5-1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23以及10-34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37,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7-1的上面。
另外,在第8A圖~第8C圖以及第9A圖所示的工序中,也可以在設置各開口部之前,透過黏合層50-2將第三構造體1C疊層在第二構造體1B上,然後形成開口部10-31、10-32、10-33、10-34、50-21、50-22、以及50-23。
然後,在第9B圖所示的工序中,從第三構造體1C的絕緣層20-3上除去(剝離)基板10-3。例如,可以透過機械性的方式從第三構造體1C的絕緣層20-3上剝離基板10-3。
然後,在第9C圖所示的工序中,在開口部10-35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0-2上形成過孔導線60-3。金屬層301-2與金屬層301-3,透過過孔導線60-2以及60-3串聯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31(未圖示)底部露出的金屬層301-3上形成過孔導線60-4(未圖示)。金屬層301-3與過孔導線60-4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36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5-1上形成過孔導線65-2。連接部35-2與連接部35-3透過過孔導線65-2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37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7-1上形
成過孔導線67-2。連接部37-2與連接部37-3透過過孔導線67-2電連接。
例如與過孔導線60-1等同樣,可以透過由總線36供電的電鍍法或透過充填金屬膏體來形成過孔導線60-3、60-4、65-2以及67-2。作為過孔導線60-3、60-4、65-2以及67-2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銅(Cu)等。可以使各過孔導線60-3、60-4、65-2以及67-2的上面與絕緣層20-3的上面成為大致同一面。透過該工序,在第一構造體1A至第三構造體1C被疊層而成的疊層體中,金屬層301-1、301-2以及301-3透過過孔導線串聯連接。該串聯連接的部分最終被成形(模切等)而成為大致2圈又3/4的線圈。
然後,在第10A圖、第10B圖所示的工序(第10B圖是平面圖,第10A圖是沿著第10B圖的F-F線的剖面圖)中,與第6A圖、第6B圖所示的工序同樣,製作在基板10-4上形成有金屬層301-4、連接部35-4以及連接部37-4的第四構造體1D。金屬層301-4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作為線圈的一部分的第四層導線(1圈的大致3/4)即第四導線30-4的部分。
然後,在極板10-4以及第四構造體1D的絕緣層20-4上,形成露出金屬層301-4的下麵的開口部10-41。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4、第四構造體1D的絕緣層20-4、金屬層301-4以及絕緣層40-4的開口部10-42(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4、第四構造體1D的絕緣層20-4以及絕緣層40-4、連接部35-4的開口部10-43(貫穿孔)。另外,形成貫
穿基板10-4、第四構造體1D的絕緣層20-4以及絕緣層40-4、連接部37-4的開口部10-44(貫穿孔)。
開口部10-41、10-42、10-43以及10-44的平面形狀或加工法,例如可以與開口部10-21等同樣。開口部10-42、10-43以及10-44被形成在,第三構造體1C與第四構造體1D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與過孔導線60-4、65-2以及67-2分別重疊的位置上。另外,第10B圖中省略了絕緣層40-4的圖示。另外,在第10B圖中,與金屬層301-4的開口部10-41對應的區域如虛線所示。
以下,關於第11A圖~第11C圖所示的工序進行說明。在此,第11A圖~第11C圖是與第10A圖。首先,在第11A圖所示的工序中,準備黏合層50-3,形成貫穿黏合層50-3的開口部50-31、50-32以及50-33(均為貫穿孔)。開口部50-31、50-32以及50-33被形成在,第三構造體1C與第四構造體1D透過黏合層50-3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孔導線60-4、65-2以及67-2重疊的位置上。
然後,使基板10-4以及第四構造體1D從第10A圖所示的狀態反轉,並透過黏合層50-3,將其疊層在第三構造體1C上。即,第三構造體1C與第四構造體1D透過黏合層50-3相對配置,並以基板10-1與基板10-4位元於外側的方式進行疊層。然後,使黏合層50-3硬化。此時,開口部50-31以及10-42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45,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0-4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32以及10-43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46,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5-2的上面。另外,開
口部50-33以及10-44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47,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7-2的上面。
另外,在第10A圖、第10B圖以及第11A圖所示的工序中,在設置各開口部之前,也可以將第四構造體1D透過黏合層50-3疊層在第三構造體1C上,然後形成開口部10-41、10-42、10-43、10-44、50-31、50-32以及50-33。
然後,在第11B圖所示的工序中,從第四構造體1D的絕緣層20-4上除去(剝離)基板10-4。例如,可以透過機械性的方式從第四構造體1D的絕緣層20-4上剝離基板10-4。
然後,在第11C圖所示的工序中,在開口部10-45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0-4上形成過孔導線60-5。金屬層301-3與金屬層301-4,透過過孔導線60-4以及60-5串聯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41底部露出的金屬層301-4上形成過孔導線60-6。金屬層301-4與過孔導線60-6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46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5-2上形成過孔導線65-3。連接部35-3與連接部35-4,透過過孔導線65-3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47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7-2上形成過孔導線67-3。連接部37-3與連接部37-4透過過孔導線67-3電連接。
例如與過孔導線60-1等同樣,可以透過由總線36供電的電鍍法或透過充填金屬膏體來形成過孔導線60-5、60-6、65-3以及67-3。作為過孔導線60-5、60-6、65-3以及67-3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銅(Cu)等。可以使各過孔導線60-5、60-6、65-3以及.67-3的上面,與絕緣層20-4的上面成
為大致同一面。透過該工序,在第一構造體1A至第四構造體1D被疊層而構成的疊層體中,金屬層301-1、301-2、301-3以及301-4透過過孔導線串聯連接。該串聯連接的部分最終被成形(模切等)而成為大致3圈的線圈。
然後,在第12A圖~第12C圖所示的工序中,與第6A圖、第6B圖所示的工序同樣,製作在基板10-5上形成有金屬層301-5、連接部35-5以及連接部37-5的第五構造體1E。在此,第12C圖是平面圖,第12A圖是沿著第12C圖的F-F線的剖面圖,第21B圖是沿著第12C圖的G-G線的剖面圖。金屬層301-5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作為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五層導線(大致1圈)即第五導線30-5的部分。在金屬層301-5上形成有切口部301y。設置切口部301y的目的在於,在後續工序中成形線圈基板(模切等)時,容易使線圈形成螺旋形狀。
然後,在基板10-5以及第五構造體1E的絕緣層20-5上,形成露出金屬層301-5的下麵的開口部105-1。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5、第五構造體1E 絕緣層20-5、金屬層301-5以及絕緣層40-5的開口部10-52(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5、第五構造體1E的絕緣層20-5以及絕緣層40-5、連接部35-5的開口部10-53(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5、第五構造體1E的絕緣層20-5以及絕緣層40-5、連接部37-5的開口部10-54(貫穿孔)。
開口部10-51、10-52、10-53以及10-54的平面形狀或加工法,例如可以與開口部10-21等同樣。開口部10-52、
10-53以及10-54被形成在,第四構造體1D與第五構造體1E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過孔導線60-6、65-3、67-3重疊的位置上。另外,第12C圖中省略了絕緣層40-5的圖示。另外,在第12C圖中,與金屬層301-5的開口部10-51對應的區域如虛線所示。
以下,關於第13A圖~第13C圖所示的工序進行說明。在此,第13A圖~第13C圖是與第11A圖~第11C圖對應的剖面圖。首先,在第13A圖所示的工序中,準備黏合層50-4,形成貫穿黏合層50-4的開口部50-41、50-42以及50-43(均為貫穿孔)。開口部50-41、50-42以及50-43被形成在,第四構造體1D與第五構造體1E透過黏合層50-4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過孔導線60-6、65-3以及67-3重疊的位置上。
然後,使基板10-5以及第五構造體1E從圖12所示的狀態反轉,並透過黏合層50-4,將其疊層在第四構造體1D上。即,第四構造體1D與第五構造體1E透過黏合層50-4相對配置,並以基板10-1與基板10-5位元於外側的方式進行疊層。然後,使黏合層50-4硬化。此時,開口部50-41以及10-52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55,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0-6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42以及10-53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56,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5-3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43以及10-54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57形成,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7-3的上面。
另外,在圖12以及第13A圖所示的工序中,也可
以在設置各開口部之前透過黏合層50-4將第五構造體1E疊層在第四構造體1D上,然後形成開口部10-51、10-52、10-53、10-54、50-41、50-42以及5043。
然後,在第13B圖所示的工序中,從第五構造體1E的絕緣層20-5上除去(剝離)基板10-5。例如,可以透過機械性的方式從第五構造體1E的絕緣層20-5上剝離基板10-5。
然後,在第13C圖所示的工序中,在開口部10-55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0-6上形成過孔導線60-7。金屬層301-5與金屬層301-4,透過過孔導線60-6以及60-7串聯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51(未圖示)底部露出的金屬層301-5上形成過孔導線60-8(未圖示)。金屬層301-5與過孔導線60-8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56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5-3上形成過孔導線65-4。連接部35-4與連接部35-5,透過過孔導線65-4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57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7-3上形成過孔導線67-4。連接部37-4與連接部37-5,透過過孔導線67-4電連接。
例如與過孔導線60-1等同樣,可以透過由總線36供電的電鍍法或透過充填金屬膏體來形成過孔導線60-7、60-8、65-4以及67-4。作為過孔導線60-7、60-8、65-4以及67-4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銅(Cu)等。可以使各過孔導線60-7、608-、65-4以及67-4的上面與絕緣層20-5的上面成為大致同一面。透過該工序,在第一構造體1A至第五構造體1E被疊層而成的疊層體中,金屬層301-1、301-2、301-3、301-4
以及301-5透過過孔導線串聯連接。該串聯連接的部分最終被成形(模切等)而成為大致4圈的線圈。
以下,關於第14A圖~第14C圖所示的工序進行說明。在此,第14A圖~第14C圖是與第7A圖對應的剖面圖。首先,在第14A圖所示的工序中,與圖6
所示的工序同樣,製作在基板10-6上形成有金屬層301-6、連接部35-6以及連接部37-6的第六構造體1F。金屬層301-6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作為線圈的一部分的第六層導線(1圈的大致3/4)即第六導線30-6的部分。然後,在基板10-6以及第六構造體1F的絕緣層20-6上,形成露出金屬層301-6的下麵的開口部10-61。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6、第六構造體1F的絕緣層20-6、金屬層301-6以及絕緣層40-6的開口部10-62(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6、第六構造體1F的絕緣層20-6以及絕緣層40-6、連接部35-6的開口部10-63(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6、第六構造體1F的絕緣層20-6以及絕緣層40-6、連接部37-6的開口部10-64(貫穿孔)。在此,方便起見對第六構造體1F採用了不同符號,然而其與圖6所示的第二構造體1B為相同構造,開口部10-61以及10-62分別與開口部10-21以及10-22對應。
然後,準備黏合層50-5,形成貫穿黏合層50-5的開口部50-51、50-52以及50-53(均為貫穿孔)。開口部50-51、50-52以及50-53被形成在,第六構造體1F與第五構造體1E透過黏合層50-5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過孔
導線60-8、65-4以及67-4重疊的位置上。
然後,與第7A圖同樣,使基板10-6以及第六構造體1F從第6A圖所示的狀態反轉,並透過黏合層50-5,將其疊層在第五構造體1E上。即,第五構造體1E與第六構造體1F,透過黏合層50-5相對配置,並以基板10-1與基板10-6位元於外側的方式進行疊層。然後,使黏合層50-5硬化。此時,開口部50-51以及10-62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65,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0-8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52以及10-63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66,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5-4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53以及10-64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67,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7-4的上面。
然而,在第6A圖、第6B圖以及第14A圖所示的工序中,也可以在設置各開口部之前,透過黏合層50-5將第六構造體1F疊層在第五構造體1E上,然後設置開口部10-61、10-62、10-63、10-64、50-51、50-52以及50-53。
然後,在第14B圖所示的工序中,從第六構造體1F的絕緣層20-6除去(剝離)基板10-6。例如,可以透過機械性的方式從第六構造體1F的絕緣層20-6上剝離基板10-6。
然後,在第14C圖所示的工序中,在開口部10-65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0-8上形成過孔導線60-9。金屬層301-5與金屬層301-6,透過過孔導線60-8以及60-9串聯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61底部露出的金屬層301-6上形成過孔導線60-10。金屬層301-6與過孔導線60-10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66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5-4上形成過孔導線65-5。連
接部35-5與連接部35-6透過過孔導線65-5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67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7-4上形成過孔導線67-5。連接部37-5與連接部37-6透過過孔導線67-5電連接。
例如與過孔導線60-1等同樣,可以透過由總線36供電的電鍍法或透過充填金屬膏體,形成過孔導線60-9、60-10、65-5以及67-5。作為過孔導線60-9、60-10、65-5以及67-5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銅(Cu)等。可以使各過孔導線60-9、60-10、65-5以及67-5的上面與絕緣層20-6的上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透過該工序,在第一構造體1A至第六構造體1F疊層而成的疊層體中,金屬層301-1、301-2、301-3、301-4、301-5以及301-6透過過孔導線串聯連接。該串聯連接的部分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大致4圈又3/4的線圈。
然後,在第15A圖、第15B圖所示的工序中,與第6A圖、第6B圖所示的工序同樣,製作在基板10-7上形成有金屬層301-7、連接部35-7以及連接部37-7的第七構造體1G。金屬層301-7是最終被成形(模切等),構成作為線圈的一部分的第七層導線(大致1圈)即第七導線30-7的部分。具體是,在絕緣層20-7上形成金屬層301-7。另外,在金屬層301-7的一端部形成連接部37-7。在此,金屬層301-7以及連接部37-7被一體形成。金屬層301-7上形成有切口部301x。設置切口部301x的目的在於,在後續工序中成形(模切等)線圈基板時,容易使線圈形成螺旋形狀。
然後,形成貫穿基板10-7、第七構造體1G的絕緣層20-7、金屬層301-7以及絕緣層40-7的開口部10-72(貫穿
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7、第七構造體1G的絕緣層20-7以及絕緣層40-7、連接部35-7的開口部10-73(貫穿孔)。另外,形成貫穿基板10-7、第七構造體1G的絕緣層20-7以及絕緣層40-7、連接部37-7的開口部107-4(貫穿孔)。另外,第15B圖是平面圖、第15A圖是沿著第15B圖的A-A線的剖面圖。
開口部10-72、10-73以及10-74的平面形狀及加工法,例如可以與開口部10-21等同樣。開口部10-72、10-73以及10-74被設置在,第六構造體1E與第七構造體1G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過孔導線60-10、65-5以及67-5重疊的位置上。另外,第15B圖中省略了絕緣層40-7的圖示。
以下,關於第16A圖~第16C圖所示的工序進行說明。在此,第16A圖~第16C圖是與圖14對應的剖面圖。首先,在第16A圖所示的工序中,準備黏合層506,形成貫穿黏合層50-6的開口部50-61、50-62以及50-63(均為貫穿孔)。開口部50-61、50-62以及50-63被設置在,第六構造體1F與第七構造體1G透過黏合層50-6在預定方向上被疊層時,平視下分別與過孔導線60-10、65-5、以及67-5重疊的位置。
然後,使基板10-7以及第七構造體1G從第15A圖所示的狀態反轉,並透過黏合層50-6,將其疊層在第六構造體1F上。即,第六構造體1F與第七構造體1G透過黏合層50-6相對配置,並以基板10-1與基板10-7位置外側的方式進行疊層。然後,使黏合層50-6硬化。此時,開口部50-61以及10-72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75,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0-10
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62以及10-73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76,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5-5的上面。另外,開口部50-63以及10-74連通而形成1個開口部10-77,在其底部露出過孔導線67-5的上面。
另外,在圖15以及第16A圖所示工序中,也可以在設置各開口部之前,透過黏合層50-6將第七構造體1G疊層第六構造體1F上,然後設置開口部10-72、10-73、10-74、50-61、50-62以及50-63。
然後,在第16B圖所示的工序中,從第七構造體1G的絕緣層20-7上除去(剝離)基板10-7。例如,可以透過機械性的方式從第七構造體1G的絕緣層20-7上剝離基板10-7。
然後,在第16C圖所示的工序中,在開口部10-75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0-10上形成過孔導線60-11。金屬層301-6與金屬層301-7,透過過孔導線60-10以及60-11串聯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76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5-5上形成過孔導線65-6。連接部35-6與連接部35-7,透過過孔導線65-6電連接。另外,在開口部10-77底部露出的過孔導線67-5上形成過孔導線67-6。連接部37-6與連接部37-7,透過過孔導線67-6電連接。
例如與過孔導線60-1等同樣,可以透過由總線36供電的電鍍法或透過充填金屬膏體形成過孔導線60-11、65-6以及67-6。作為過孔導線60-11、65-6以及67-6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銅(Cu)等。可以使過孔導線60-11、65-6以及67-6
的上面與絕緣層20-7的上面構成大致同一面。透過該工序,在第一構造體1A至第七構造體1G疊層而成的疊層體重,金屬層301-1、301-2、301-3、301-4、301-5、301-6以及301-7透過過孔導線串聯連接。該串聯連接的部分,最終被成形(模切等)而構成大致5圈又1/2的線圈。另外,連接部35-1、35-2、35-3、35-4、35-5、35-6以及35-7透過過孔導線電連接。另外,連接部37-1、37-2、37-3、37-4、37-5、37-6以及37-7透過過孔導線電連接。
然後,在第17A圖所示的工序,在第七構造體1G上疊層未形成開口部的黏合層50-7。然後,第17B圖所示的工序中,在圖4所示的切斷位置D切斷第17A圖所示的構造體進行個片化,而獲得薄片狀的基板1M。在圖17的例中,基板1M上形成有50個單獨區域C。另外,也可以不執行第17B圖所示的工序,將完成第2圖1所示的工序之後的卷盤狀(膠帶狀)構造體直接作為產品出貨。
接下來,在第18圖~第21A圖所示的工序中,進行基板1M成形(模切等)並除去不需要的部分,使形成在各層的金屬層成為具有用於構成螺旋狀線圈的一部分的形狀的導線。第18圖是例示進行基板1M成形(模切等)之前的金屬層301-7的平面圖(省略了比金屬層3017更為上層的圖示)。第19圖是示意性例示進行基板1M成形(模切等)之前形成於各層的金屬層形狀的立體圖。使用模具,對形成有如第18圖以及第19圖所示的各金屬層的基板1M實施沖壓加工法等,而獲得如第20圖以及第21A圖所示的形狀。在此,第20
圖是與第18圖對應的平面圖,第21A圖是沿著第20圖的A-A線的剖面圖。在此,第20圖以及第21A圖所示的構造體的各層導線的形狀如第2圖所示。除了利用模具進行沖壓加工法等之外,也可以採用鐳射加工法等來成形基板1M。
透過該工序,在第一構造體1A至第七構造體1G疊層而成的疊層體中,金屬層301-1被成形而成為第一導線30-1。同樣,金屬層301-2、301-3、301-4、301-5、301-6以及301-7被成形而分別成為第二導線30-2、第三導線30-3、第四導線30-4、第五導線30-5、第六導線30-6以及第七導線30-7。第一導線30-1、第二導線30-2、第三導線30-3、第四導線30-4、第五導線30-5、第六導線30-6以及第七導線30-7透過過孔導線串聯連接,構成大致5圈又1/2的螺旋狀線圈。
另外,由第一構造體1A至第七構造體1G疊層而成的疊層體形成在各單獨區域C,並透過包含鄰接的單獨區域C之間形成的絕緣層40-7等在內的連接部80相互連接(並非電連接)。另外,構成各單獨區域C的疊層體的絕緣層40-7等也被成形為與導線大致相同的形狀,並且在疊層體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貫穿各層的貫穿孔1x。可根據需要的電感器特性,適當改變各導線與貫穿孔1x的比率。
然後,在第21B圖所示的工序中,從絕緣層20-1上剝離基板10-1。然後,在第21C圖所示的工序中,形成絕緣膜70,其覆蓋由第一構造體1A至第七構造體1G疊層而成的疊層體的表面。各導線的端面等露出在疊層體的外壁面(側壁)或貫穿孔1x的內壁面的情況下,製作電感器100(參照圖3)
時,若密封材料110包含有上述金屬磁性粉末,則可能會與各導線發生短路。透過在疊層體的表面上形成絕緣膜70,能夠防止與密封材料110包含的導電體(磁性體的充填物等)發生短路。
具體是,作為絕緣膜70使用環氧類或丙烯酸類或者醯亞胺類絕緣性樹脂等的電沈積保護層,透過電沈積塗層法形成絕緣膜70。在此情況下,如第21C圖所示,只有露出在疊層體的外壁面(側壁)或貫穿孔1x的內壁面的各導線端面被電沈積保護層覆蓋。絕緣膜70的厚度例如可以是20~50μm程度。
此外,例如還可以使用環氧類或丙烯酸類絕緣性樹脂等,透過旋轉塗層法或噴射塗層法等來形成絕緣膜70。並且,絕緣膜70也可以包含矽石等的充填物。在此情況下,形成連續覆蓋形成在各單獨區域C的疊層體的外壁面(側壁)、黏合層507的上面、以及貫穿孔1x的內壁面的絕緣膜70。
經以上工序,完成各單獨區域C上的線圈基板1(參照圖1)。另外,各單獨區域C的線圈基板1,透過鄰接的單獨區域C之間的形成的連接部80相連接(並非電連接)。
製作電感器100(參照圖3)時,如第22A圖所示,在透過第21C圖所示的連接部80相連接的線圈基板1的狀態下,在單獨區域C整體形成密封材料110。作為密封材料110,例如可以使用包含鐵素體等磁性體充填物的環氧類絕緣樹脂等絕緣樹脂。
具體是,例如,將透過連接部80相連接的線圈基
板1以及密封材料110配置在模具內,並進行壓縮成型。作為壓縮成型的方法,適合採用機械、油壓、靜水壓沖壓等方式。此時,為了提高密封材料110包含的磁性體的成形密度,優選再加熱狀態下進行壓縮(焙燥機)。
然後,如第22B圖所示,按每個單獨區域C切斷第22A圖所示的構造體。如上所述,可除去連接部80,完成個片化的多個線圈基板1。在該工序中,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各連接部以及各過孔導線在厚度方向(疊層方向)上被切斷,各連接部以及各過孔導線的斷面作為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而從各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另外,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各連接部以及各過孔導線在厚度方向上被切斷,各連接部以及各過孔導線的斷面作為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而從各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
然後,如第22C圖所示,透過浸漬、濺射、塗敷導電性膏體、無電鍍等,在密封材料110的一側面(向Y方向)、上面以及下面的一部分、連接上面與下面的2個面連續形成第一外部電極120。第一外部電極120的內壁面與從線圈基板1的第一側面1y露出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彼此面與面接觸,兩者構成電連接。同樣,透過浸漬、濺射、塗敷導電性膏體、無電鍍等,在密封材料110的另一側面、上面以及下面的一部分、連接上面與下面的2個面連續形成第二外部電極130。第二外部電極130的內壁面與從線圈基板1的第二側面1z露出的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彼此面與面接觸,兩者構成電連接。第一外部電極120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的材料優
選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例如可以使用銀(Ag)、鎳(Ni)、銅(Cu)、銅合金等。另外,第一外部電極120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可以是多個金屬層的疊層構造。如上所述,完成電感器100。
如上所述,在電感器100中,線圈基板1的第一電極端子35TA與第一外部電極120彼此面與面接觸,第二電極端子37TA與第二外部電極130彼此面與面接觸。從而,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使線圈基板1的電極端子與電感器的外部電極的接觸面積增大,而使線圈基板1的電極端子與電感器的外部電極之間產生的電阻減小。另外,有望提高電極端子與外部電極的接合部的長期信賴性。
此外,在電感器100所使用的線圈基板1中,設有由絕緣層覆蓋作為螺旋狀線圈的一部分的導線而成的多個構造體,並透過黏合層使這些構造體疊層,透過過孔導線使各層導線間串聯連接,從而製作成1條螺旋狀線圈。因此,透過增加構造體的疊層數,就能夠實現任意圈數的線圈,而無需變更平面形狀。即,透過比現有技術小的尺寸(例如,平面形狀為1.6mm×0.8mm、2.0mm×1.6mm等的大致矩形狀,或3.0mm×3.0mm程度的正方形狀),能使線圈的圈數(匝數)增加。
另外,例如還可以考慮預先在各構造體形成具有可構成線圈的一部分的形狀的導線,然後使各構造體疊層的方法。然而,透過這種方法,可能因各導線左右錯位而無法構成平視下完全重疊的疊層。並且,在疊層體上形成貫穿孔等時,
可能會除去錯位導線的一部分。為瞭解決這種問題,可以預先在各構造體上形成細的導線,然而這將導致線圈的直流電阻增加。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的線圈基板的製造方法中,在各構造體預先形成平面形狀比導線大的金屬層,並使各構造體疊層而形成疊層體,在厚度方向上形成該疊層體,將各金屬層同時加工成具有可構成螺旋狀線圈的一部分的形狀的導線。從而,各導線不會左右錯位,從而能夠由平視下重疊的高精度疊層導線形成螺旋狀線圈。其構造,能夠減小直流電阻。即,無需考慮各導線左右錯位,能夠使各導線增粗,而使直流電阻減小。
另外,透過增加構造體的疊層數,無需變更平面形狀,也能夠增加線圈的圈數,因此容易形成小型且電感大的線圈基板。
另外,形成1個構造體(1層)的導線可以是線圈的1圈以下,因此能夠使構成構造體(1層)的導線的寬度增大。即,能夠使導線寬度方向的斷面面積增加,從而使與電感器性能有著直接關係的圈線電阻降低。
另外,在線圈基板1的製造工序中,作為基板10-n使用具有可撓性的絕緣樹脂薄膜(例如,聚苯硫醚薄膜等),然而最至被剝離而不會殘留於產品上,因此可實現線圈基板1的薄型化。
另外,透過作為基板10-n使用卷盤狀(膠帶狀)的具有可撓性的絕緣樹脂薄膜(例如,聚苯硫醚薄膜等),能
夠以卷盤對卷盤的方式在基板10-n上製造線圈基板1。由此,透過大量生產而能夠實現線圈基板1的低成本化。
〈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
在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將介紹電感器的外部電極構造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的例子。另外,在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與以上說明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部,有時將省略其說明。
第2圖3是例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電感器的圖,第23A圖是剖面圖,第23B圖是立體圖。在第一實施形態的電感器100(參照圖3)中,在密封材料110外側的一端側,第一外部電極120與包括第一電極端子35TA被露出的密封材料110側面在內的密封材料110的5個面連續形成。另外,在密封材料110外側的另一端側,第二外部電極130與包括第二電極端子37TA被露出的密封材料110側面在內的密封材料110的5個面連續形成。
相對於此,在電感器100A中,第一外部電極120A被形成在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並從第一電極端子35TA的側面向密封材料110一端側的周圍4個面中的僅1個面(第2圖3中為上面)連續延伸而形成。即,在密封材料110外側的一端側,第一外部電極120A與包括第一電極端子35TA被露出的密封材料110的側面在內的密封材料110的2個面連續形成。
另外,第二外部電極130A被形成在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並從第二電極端子37TA的側面向密封材料110
的另一端側的周圍4個面中的僅1個面(第2圖3中為上面)連續延伸而形成。即,在密封材料110外側的另一端側,第二外部電極130A與包括第二電極端子37TA被露出的密封材料110側面在內的密封材料110的2個面連續形成。
一般而言,透過錫銀類的無鉛焊錫的再流焊等,將電感器安裝於基板上時,根據外部電極的構造,附著於2個外部電極上的焊錫的表面張力有差距,因此有時會出現加熱時電感器抵抗重力而倒立的現象(所謂的曼哈頓現象)。
在電感器100A中,第一外部電極120A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A僅被形成在密封材料110的2個面,因此將電感器100A安裝於基板時,焊錫可均衡地附著在第一外部電極120A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A上。其結果,能夠降低第一外部電極120A以及第二外部電極130A上的焊錫表面張力的差距,從而防止出現電感器100A抵抗重力而倒立的現象。另外,電感器100A中,第2圖3的上面側成為與基板相對的側。
以上,詳細說明瞭優選的實施形態,然而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的記載範圍的前提下,可對上述實施形態進行各種變更以及置換。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展示了在基板10-1上依次疊層各構造體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不將各構造體疊層在基板10-1上。例如,可以在圖5的階段除去基板10-1,並在第7A圖僅在第一構造體1A上疊層第二構造體1B等。
另外,1個構造體(1層)上形成的導線的圈數可以是任意組合。如以上的實施形態所述,可以組合大致1圈導
線與大致3/4圈導線,也可以組合大致1圈的導線與大致1/2圈的導線。使用大致3/4圈的導線時,需要4種模式(在上述例中,第二導線30-2、第三導線30-3、第四導線30-4、第五導線30-5)的導線,而使用大致1/2圈的導線時,可以只用2種模式的導線構成。
另外,可透過絕緣層40-2~40-7,對各構造體進行黏合及疊層。在此情況下,不需要各構造體間的黏合層50-1~50-6。在此情況下,預先使絕緣層40-2~40-7樹脂成為半硬化狀態,在保持黏合性的狀態下進行各構造體的疊層。例如,在圖6的狀態下,預先使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40-2成為錯位半硬化狀態,在第7A圖中,可將第二構造體1B的絕緣層40-2直接黏合在第一構造體1A來進行疊層。
1‧‧‧線圈基板
1x‧‧‧貫穿孔
1y‧‧‧線圈基板的第一側面
1z‧‧‧線圈基板的第二側面
30-1‧‧‧第一導線
30-2‧‧‧第二導線
30-3‧‧‧第三導線
30-4‧‧‧第四導線
30-5‧‧‧第五導線
30-6‧‧‧第六導線
30-7‧‧‧第七導線
35-1~35-7、37-4~37-7‧‧‧連接部
35TA‧‧‧第一電極端子
37TA‧‧‧第二電極端子
65-1~65-6、67-1~67-6‧‧‧過孔導線
100‧‧‧電感器
110‧‧‧密封材料
120‧‧‧第一外部電極
130‧‧‧第二外部電極
Claims (10)
- 一種電感器,包括線圈基板、密封材料、第一外部電極以及第二外部電極,上述線圈基板包括由多個構造體疊層而成的疊層體,上述多個構造體分別包含導線、與上述導線形成同一導線層且夾著上述導線相對配置的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上述多個構造體的導線串聯連接而形成螺旋狀線圈,上述多個構造體的上述第一連接部透過第一過孔導線連接,形成與上述螺旋狀線圈的第一端部連接的第一電極端子,上述多個構造體的上述第二連接部透過第二過孔導線連接,形成與上述螺旋狀線圈的第二端部連接的第二電極端子,上述密封材料包含磁性體,並選擇性地覆蓋上述線圈基板,上述第一外部電極以及上述第二外部電極形成在上述密封材料的外側,並分別與上述第一電極端子以及上述第二電極端子連接,其中,上述線圈基板包括彼此位於相反側的第一側面以及第二側面,在上述線圈基板的上述第一側面,上述第一連接部以及上述第一過孔導線的整體從上述密封材料露出,構成與上述第一外部電極接觸的第一電極端子的面,在上述線圈基板的上述第二側面,上述第二連接部以及上述第二過孔導線的整體從上述密封材料露出,構成與上述第二外部電極接觸的第二電極端子的面。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感器,其中,在疊層的上述多個構造體的第一最外構造體上,沿著疊層的上述多個構造體的疊層方向,上述第一連接部從上述導線延伸,在疊層的上述多個構造體的第二最外構造體上,沿著疊層的上述多個構造體的疊層方向,上述第二連接部從上述導線延伸。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感器,其中,在上述多個構造體的每一個中,上述導線層被第一絕緣層以及第二絕緣層覆蓋,上述多個構造體之間設有第三絕緣層。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感器,其中,上述第一絕緣層、上述第二絕緣層、及上述第三絕緣層中的至少一個的彈性模量為3GPa以上,且至少另一個的彈性模量小於3GPa。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感器,其中,形成有貫穿上述線圈基板的貫穿孔,上述密封材料充填於上述貫穿孔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感器,其中,上述導線具有與上述貫穿孔相對的、且被絕緣膜覆蓋的端面。
- 一種電感器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電感器包括:線圈基板,具有螺旋狀線圈、連接於上述螺旋狀線圈的一端側的第一電極端子、以及連接於上述螺旋狀線圈的另一端側的第二電極端子;上述線圈基板的製作方法包括: 製作多個構造體的工序,上述多個構造體分別包含金屬層、與上述金屬層在同一層並夾著上述金屬層相對配置的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的導線層;以及將上述多個構造體依次疊層來製作疊層體的工序,在製作上述疊層體的工序中,上述多個構造體的上述金屬層彼此串聯連接,上述多個構造體的上述第一連接部彼此透過第一過孔導線連接而形成上述第一電極端子,上述多個構造體的上述第二電極端子彼此透過第二過孔導線連接而形成上述第二電極端子。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之製造方法,還包括:對彼此串聯連接的上述金屬層同時進行加工,使各個上述金屬層具有構成螺旋狀線圈的一部分的形狀,形成螺旋狀線圈的工序;以及形成上述螺旋狀線圈之後,由包含磁性體的密封材料覆蓋上述疊層體的工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之製造方法,還包括:在預定位置切斷被上述密封材料覆蓋的上述疊層體的工序,在切斷上述疊層體的工序中,在上述多個構造體的疊層方向上切斷上述第一連接部以及上述第一過孔導線,上述第一連接部以及上述第一過孔導線的斷面從上述疊層體的第一側面露出,在上述多個構造體的疊層反向上切斷上述第二連接部以及上述第二過孔導線,上述第二連接部以及上述第二過孔導線的斷面從上述疊層體的第二側面露出。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對所屬金屬層同時進行加工的工序中,還形成貫穿上述疊層體的貫穿孔,在覆蓋上述疊層體的工序中,上述密封材料還充填上述貫穿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01992A JP6507027B2 (ja) | 2015-05-19 | 2015-05-19 |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5-101992 | 2015-05-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42287A TW201642287A (zh) | 2016-12-01 |
TWI691981B true TWI691981B (zh) | 2020-04-21 |
Family
ID=57326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15274A TWI691981B (zh) | 2015-05-19 | 2016-05-18 | 電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062490B2 (zh) |
JP (1) | JP6507027B2 (zh) |
KR (1) | KR102360532B1 (zh) |
CN (1) | CN106169355B (zh) |
TW (1) | TWI6919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010984A (ja) * | 2015-06-17 | 2017-01-12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 |
KR101792365B1 (ko) * | 2015-12-18 | 2017-11-0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2545035B1 (ko) * | 2016-10-27 | 2023-06-1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전자 부품 |
KR101973432B1 (ko) * | 2016-10-28 | 2019-04-2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JP7288288B2 (ja) * | 2017-05-02 | 2023-06-07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磁気結合型コイル部品 |
CN107578898B (zh) * | 2017-09-29 | 2024-08-02 | 东翔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一种内置多层电路的变压器骨架及其制备方法 |
FR3073662B1 (fr) * | 2017-11-14 | 2022-01-21 | Arjo Wiggins Fine Papers Ltd | Inducteur multicouches |
KR102067250B1 (ko) * | 2018-08-13 | 2020-01-1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KR102632370B1 (ko) * | 2018-09-28 | 2024-02-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전자 부품 |
CN113474853B (zh) * | 2019-02-27 | 2023-04-04 | 住友电工印刷电路株式会社 | 印刷配线板及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
KR102198534B1 (ko) * | 2019-04-19 | 2021-01-0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KR102178529B1 (ko) * | 2019-05-07 | 2020-11-1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전자부품 |
KR102208281B1 (ko) * | 2019-05-15 | 2021-01-27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KR20210017661A (ko) * | 2019-08-09 | 2021-02-17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JP7371473B2 (ja) * | 2019-12-10 | 2023-10-31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7493998B2 (ja) * | 2020-05-08 | 2024-06-03 |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インダクタ |
CN113539589B (zh) * | 2021-06-01 | 2022-11-04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Bitter型水冷磁体的绝缘片及其绝缘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39367Y2 (ja) * | 1991-01-30 | 1997-06-2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積層型電子部品 |
JPH09199329A (ja) * | 1996-01-22 | 1997-07-31 | Murata Mfg Co Ltd | 積層シ−ト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110425A (ja) * | 2000-09-27 | 2002-04-12 | Tdk Corp | 高周波コイル |
US6639298B2 (en) * | 2001-06-28 | 2003-10-28 | Agere Systems Inc. | Multi-layer inductor formed in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JP2003152490A (ja) * | 2001-11-16 | 2003-05-23 | Murata Mfg Co Ltd | 積層型lc複合部品 |
KR20050093808A (ko) * | 2002-12-27 | 2005-09-23 |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 수지조성물, 수지경화물, 시트형상 수지경화물, 적층체,프리프레그, 전자부품 및 다층기판 |
JP4524774B2 (ja) * | 2003-06-13 | 2010-08-1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JP4317107B2 (ja) * | 2004-09-30 | 2009-08-19 | Tdk株式会社 | 有機材料系絶縁層を有する電子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07080680A1 (ja) | 2006-01-16 | 2007-07-19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
US7791445B2 (en) * | 2006-09-12 | 2010-09-07 |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 Low profile layered coil and cores for magnetic components |
CN101765893B (zh) * | 2007-07-30 | 2012-10-10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片状线圈元器件 |
JP5195758B2 (ja) | 2007-09-14 | 2013-05-1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積層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683071B2 (ja) * | 2008-05-16 | 2011-05-11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2009295819A (ja) * | 2008-06-05 | 2009-12-17 | Murata Mfg Co Ltd | 電子部品 |
JP5281090B2 (ja) * | 2008-07-30 | 2013-09-04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積層インダク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チョークコイル |
US7859382B2 (en) * | 2008-09-26 | 2010-12-28 | Lincoln Global, Inc. | Planar transformer |
TWI402867B (zh) * | 2009-07-31 | 2013-07-21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 Laminated coil part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TWI501269B (zh) * | 2010-04-21 | 2015-09-21 | Taiyo Yuden Kk | Laminated inductors |
US8410576B2 (en) * | 2010-06-16 | 2013-04-02 |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Inductiv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inductive structure with an attached core structure |
WO2012023315A1 (ja) * | 2010-08-18 | 2012-02-2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434351B1 (ko) * | 2010-10-21 | 2014-08-26 |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5206775B2 (ja) * | 2010-11-26 | 2013-06-12 | Tdk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 |
JP5048155B1 (ja) * | 2011-08-05 | 2012-10-17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積層インダクタ |
JP5881992B2 (ja) * | 2011-08-09 | 2016-03-09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積層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862409B1 (ko) | 2011-12-22 | 2018-07-05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칩 인덕터 및 칩 인덕터 제조방법 |
JP5459327B2 (ja) * | 2012-01-24 | 2014-04-0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JP6102420B2 (ja) * | 2013-03-29 | 2017-03-29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KR101397488B1 (ko) | 2012-07-04 | 2014-05-20 |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 코일 부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JP6024243B2 (ja) * | 2012-07-04 | 2016-11-09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900373B2 (ja) * | 2013-02-15 | 2016-04-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JP6030512B2 (ja) * | 2013-07-09 | 2016-11-24 | 東光株式会社 | 積層型電子部品 |
JP2015026812A (ja) | 2013-07-29 | 2015-02-05 | サムソン エレクトロ−メカニ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チップ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5026760A (ja) * | 2013-07-29 | 2015-02-0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積層コイル |
CN105518811B (zh) * | 2013-09-02 | 2017-11-2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 |
JP6425375B2 (ja) * | 2013-10-11 | 2018-11-21 |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インダクタ |
KR102047560B1 (ko) * | 2014-04-30 | 2019-11-2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커먼 모드 필터, 신호 전달 모듈 및 커먼 모드 필터 제조방법 |
JP6331953B2 (ja) * | 2014-10-15 | 2018-05-3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CN204425289U (zh) * | 2014-11-05 | 2015-06-24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共模噪声滤波器 |
JP6578719B2 (ja) * | 2015-04-14 | 2019-09-2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とコンデンサを含む積層複合電子部品 |
-
2015
- 2015-05-19 JP JP2015101992A patent/JP65070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5-10 US US15/150,532 patent/US1006249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5-16 KR KR1020160059332A patent/KR10236053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05-18 TW TW105115274A patent/TWI691981B/zh active
- 2016-05-18 CN CN201610329827.6A patent/CN106169355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24 US US16/043,569 patent/US11437174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343489A1 (en) | 2016-11-24 |
JP6507027B2 (ja) | 2019-04-24 |
JP2016219579A (ja) | 2016-12-22 |
CN106169355B (zh) | 2019-07-12 |
TW201642287A (zh) | 2016-12-01 |
US10062490B2 (en) | 2018-08-28 |
KR102360532B1 (ko) | 2022-02-10 |
KR20160136236A (ko) | 2016-11-29 |
CN106169355A (zh) | 2016-11-30 |
US20180330861A1 (en) | 2018-11-15 |
US11437174B2 (en) | 2022-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91981B (zh) | 電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 |
US9595384B2 (en) | Coil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substrate, and inductor | |
JP6425375B2 (ja) | コイル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インダクタ | |
US10854373B2 (en) | Inductor device | |
US10566130B2 (en) |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
JP2019068089A (ja) |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2647854A (zh) | 电感元件、内置有该元件的印刷电路板及电感元件的制造方法 | |
US9472332B2 (en) | Coil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inductor | |
CN104934298B (zh) | 电感器、线圈基板以及线圈基板的制造方法 | |
JP2005217268A (ja) | 電子部品 | |
KR20160107347A (ko) | 미니어처 파워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2014038884A (ja) |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
JP2013258393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該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 |
JP3543955B2 (ja) | チップ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 |
JP2020027820A (ja) | 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8186241A (ja) |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4022551A (ja) | 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 |
JP7229706B2 (ja) |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661489B2 (ja) | 超小型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450652B2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10074474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component | |
US11289825B2 (en) | Radio frequenc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adio frequency module | |
JP6863244B2 (ja) |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
JP7095739B2 (ja) | 電気素子の製造方法 | |
US20210134505A1 (en) | Thin-film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