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7151B - 捆束機 - Google Patents

捆束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7151B
TWI647151B TW105123017A TW105123017A TWI647151B TW I647151 B TWI647151 B TW I647151B TW 105123017 A TW105123017 A TW 105123017A TW 105123017 A TW105123017 A TW 105123017A TW I647151 B TWI647151 B TW I6471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guide
movable
holding member
reinforcing b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3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8343A (zh
Inventor
長岡孝博
笠原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8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8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7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71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23/00Feeding wire in wire-work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21F23/005Feeding discrete lengths of wire or r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7/00Twisting wire; Twisting wire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構造確實把持金屬絲的鋼筋捆束機,包括: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一側離接的方向;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另一側離接的方向;折彎部(71),使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接近與離開固定把持構件(70C)。固定把持構件(70C)包括:以能夠轉動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方式加以支持的軸(77)。折彎部(71)包括:開閉銷(71a),推壓設置於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開閉導孔(77L)及設置於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開閉導孔(77R)。

Description

捆束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以金屬絲捆束鋼筋等的捆束物的捆束機。
習知技術中有一種捆束機稱為鋼筋捆束機,其將2根以上的鋼筋以金屬絲纏繞,再將纏繞的金屬絲加以扭捻來捆束該2根以上的鋼筋。
習知的鋼筋捆束機送出金屬絲纏繞於鋼筋的周圍後,會扭捻金屬絲加以捆束。關於這種鋼筋捆束機,有一種被提出的鋼筋捆束機是金屬絲纏繞於鋼筋的周圍後,將鋼筋捲緊貼在鋼筋上再切斷,將鋼筋的一端部側與另一端部側相交的位置扭捻後來捆束鋼筋。
將纏繞於鋼筋的周圍的金屬絲捲緊在鋼筋上的鋼筋捆束機中,會以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固定把持構件之間把持纏繞於鋼筋的周圍的金屬絲的一側,以第2可動把持構件與固定把持構件之間把持金屬絲的另一側,藉此進行將鋼筋捲緊於鋼筋的動作以及扭捻鋼筋的動作。
習知技術提出一種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利用平行移動來開閉的構造(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又,也提出一種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利用以軸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來開閉的構造(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747455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57-12511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利用平行移動來開閉的習知構造中,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移動會被溝與插銷等的構件導引。又,因為是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平行移動的構造,所以橫方向的尺寸會變大。因此,小型化變得困難。又,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利用以軸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來開閉的習知構造中,需要有使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旋轉的機構,構造會複雜化。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而提供一種可小型化且構造簡單的捆束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捆束機,包括:能夠送出金屬絲並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進給構件;以及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捆束構件,其特徵在於捆束部包括:一對的把持構件,兩者為了使一端側移動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另一端側會以可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移動構件,延伸於第1方向且能夠移動於垂直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其中一對的把持構件的至少一者是可動把持 構件,具有讓移動構件嵌合,且嵌合的移動構件能夠移動於第2方向的嵌合部。
又,本發明提出一種捆束機,包括:能夠送出金屬絲並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進給構件;以及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捆束構件,其特徵在於捆束部包括:一對的把持構件,兩者為了使一端側移動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另一端側會以可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持;可動構件,能夠移動於垂直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其中一對的把持構件的至少一者具有延伸於第1方向的的開閉軸部,可動構件具有開閉軸部所嵌合的嵌合部,嵌合部能夠在開閉軸部嵌合的狀態下將可動構件往第2方向移動。
本發明中,為了使一對的把持構件的一端側能夠相對地移動於靠近方向及遠離方向,一對的把持構件的另一端側會被軸以可旋轉的方向支持。嵌合部、與嵌合於嵌合部的移動構件或開閉軸部會相對地移動與上述的軸延伸的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藉此一對的把持構件會以軸為支點旋轉。藉由一對的把持構件的一端側往靠近方向移動,能夠把持金屬絲,或藉由一對的把持構件的一端側往遠離方向移動,能夠放開金屬絲。
本發明中,只有使一對的把持構件的另一端側以軸為支點旋轉,就能夠使把持構件的一端側移動於彼此靠近的方向與分離的方向,因此,能夠小型化。又,只有使移動構件或可動構件移動,就能夠使一對的把持構件旋轉,因此構造簡單。
1A、1B‧‧‧鋼筋捆束機
2A‧‧‧彈匣
20‧‧‧捲軸
3A‧‧‧金屬絲進給部(進給構件)
4A、4B、4C、4D、4E、4F、4G1、4G2、4G3、4J1、4J2、4J3、4H1、4H2、4H3‧‧‧並排導引(進給構件)
5A‧‧‧捲曲導引部(進給構件)
6A‧‧‧切斷部
7A、7B‧‧‧捆束部(捆束構件)
8A‧‧‧捆束部驅動機構
10A‧‧‧本體部
10B‧‧‧本體部
11A‧‧‧握把部
12A、12B‧‧‧扳機
13A‧‧‧開關
14A‧‧‧控制部
15A‧‧‧電池
15B‧‧‧電池包
20a‧‧‧樞軸部
20b‧‧‧凸緣部
30L‧‧‧第1進給齒輪
30R‧‧‧第2進給齒輪
31L‧‧‧齒部
31La‧‧‧齒底圓
32L‧‧‧第1進給溝部
32La‧‧‧第1傾斜面
32Lb‧‧‧第2傾斜面
31R‧‧‧齒部
31Ra‧‧‧齒底圓
32R‧‧‧第2進給溝部
32Ra‧‧‧第1傾斜面
32Rb‧‧‧第2傾斜面
33‧‧‧驅動部
33a‧‧‧進給馬達
33b‧‧‧傳動機構
34‧‧‧位移部
35‧‧‧第1位移構件
36‧‧‧第2位移構件
36a‧‧‧軸
37‧‧‧彈簧
38‧‧‧操作按鈕
38a‧‧‧第1卡合凹部
38b‧‧‧第2卡合凹部
39‧‧‧解除桿
39a‧‧‧卡合凸部
39b‧‧‧彈簧
39c‧‧‧誘導斜面
4AW、4BW、4CW、4DW、4EW、4FW、40G1、40G2、40G3‧‧‧開口
4AG、41G1、41G2‧‧‧導引本體
40A、40B、40C、40D‧‧‧滑動構件(滑動部)
40E‧‧‧滾輪
42G1、42G2‧‧‧孔部
43‧‧‧軸
44G1、44G2‧‧‧安裝孔部
50‧‧‧第1導引部
51、51B‧‧‧第2導引部
52、52B‧‧‧導引溝
53‧‧‧導引銷
53a‧‧‧退避機構
54、54B‧‧‧固定導引部
54a‧‧‧壁面
55‧‧‧可動導引部
55a‧‧‧壁面
55b‧‧‧軸
55c‧‧‧導引軸
55d‧‧‧導引溝
60‧‧‧固定刃部
61‧‧‧旋轉刃部
61a‧‧‧軸
62‧‧‧傳動機構
70‧‧‧把持部
70C、700C、70C4‧‧‧固定把持構件
70L、700L、70L2、70L3‧‧‧第1可動把持構件
70L4‧‧‧可動把持構件
70La‧‧‧凹部
70Lb‧‧‧凸部
70Lp‧‧‧開閉銷
70R、700R、70R2、70R3‧‧‧第2可動把持構件
70R1‧‧‧可動把持構件
71‧‧‧折彎部
71a、71a1、71a4‧‧‧開閉銷(移動構件)
71c‧‧‧蓋部
72、702‧‧‧預備折彎部
72a‧‧‧預備折彎部
72b‧‧‧凸部
73‧‧‧凹部
74、701‧‧‧長度限制部
75‧‧‧拔出防止部
76‧‧‧脫落防止部
77‧‧‧軸
77C‧‧‧安裝部
77L、77L1、77R1‧‧‧開閉導孔(第1開閉導孔、嵌合部)
77R、77R1、77R2‧‧‧開閉導孔(第2開閉導孔、嵌合部)
77L4‧‧‧開閉導孔
77L4a‧‧‧第1待機部
77L4b‧‧‧第2待機部
77L4c‧‧‧開閉部
78C‧‧‧導孔(嵌合部)
78L、78R‧‧‧開閉部
80‧‧‧馬達
81‧‧‧減速機
82‧‧‧旋轉軸
83‧‧‧可動構件
84‧‧‧旋轉限制構件
101‧‧‧限制部
105‧‧‧突部
110‧‧‧收容部
110a‧‧‧捲軸收容部
110b‧‧‧金屬絲通路
111、112‧‧‧斜行部
120‧‧‧捲軸
121‧‧‧推壓機構
122‧‧‧上鎖桿
124‧‧‧旋轉軸
125‧‧‧上鎖桿
126‧‧‧上鎖裝置
127‧‧‧肋部
128‧‧‧凸緣
131‧‧‧接觸的部位
141‧‧‧停止防止部
142‧‧‧停止防止部
143、144‧‧‧導引面
145、146‧‧‧凸部
147‧‧‧不安定形狀部
150‧‧‧捆束部
160‧‧‧金屬絲進給部
170‧‧‧進給齒輪
180‧‧‧進給馬達
190‧‧‧進給溝部
200‧‧‧混凝土
201‧‧‧表面
210‧‧‧中間齒輪
220‧‧‧旋轉軸
250‧‧‧抵接部
3X‧‧‧金屬絲進給部
300R‧‧‧軸
310‧‧‧並排導引
310L、310R‧‧‧進給構件
320‧‧‧夾持部
320L、320R、320L2、320R2、320L3、320R3‧‧‧溝部
330‧‧‧並排導引
330a‧‧‧第1壁部
330b‧‧‧第2壁部
340‧‧‧位移部
340a‧‧‧連動機構
340Z‧‧‧切斷部
350‧‧‧第1位移構件
350a‧‧‧軸
350b‧‧‧被推壓部
360‧‧‧第2位移構件
360a‧‧‧軸
360b‧‧‧推壓部
370‧‧‧彈簧
370a‧‧‧彈簧抵接部
380‧‧‧操作按鈕
380a‧‧‧卡合凹部
380b‧‧‧操作部
380c‧‧‧旋轉限制部
380Z‧‧‧動作開關
390‧‧‧解除桿
390a‧‧‧卡合凸部
390b‧‧‧彈簧
390c‧‧‧軸
390d‧‧‧操作部
390Z‧‧‧控制裝置
400‧‧‧螺絲
400A、400B、400C‧‧‧導引溝
401‧‧‧導引本體
401Z‧‧‧孔部
402‧‧‧螺絲孔
402A、402B、402C‧‧‧開口部
403‧‧‧安裝座
410‧‧‧樞軸部
420‧‧‧凸緣部
430‧‧‧凸緣部
510‧‧‧內壁部
520‧‧‧周壁部
560‧‧‧外殼
570‧‧‧開口部
580‧‧‧蓋
580b‧‧‧壓部
610‧‧‧鉸鍊部
620‧‧‧上鎖裝置
650、660‧‧‧導引肋部
670‧‧‧導引凹部
680‧‧‧導引凸部
710a1‧‧‧第1開閉銷
710a2‧‧‧第2開閉銷
711‧‧‧折彎部
712a‧‧‧第1待機部
712b‧‧‧第2待機部
712c‧‧‧開閉部
770L‧‧‧第1待機部
770R‧‧‧第1待機部
771L‧‧‧第2待機部
771R‧‧‧第2待機部
772‧‧‧基部材
773、773a、773b‧‧‧軸
800‧‧‧上鎖開關
Ru‧‧‧圈
Ru1‧‧‧軸方向
Ru2‧‧‧徑方向
W、W1、W2、Wb‧‧‧金屬絲
Wp‧‧‧頂部
WS‧‧‧端部
WE‧‧‧另一端部
WS1、WE1‧‧‧第1折彎部位
WS1、WE2‧‧‧第2折彎部位
第1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側面觀看的構造圖。
第2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前面觀看的構造圖。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進給齒輪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D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D圖顯示並排的金屬絲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E圖係顯示相交且被扭捻的金屬絲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6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7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8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8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9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9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0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圖。
第11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圖。
第12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圖。
第13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圖。
第13B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圖。
第14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圖。
第15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主要部位構造圖。
第15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主要部位構造圖。
第16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
第17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8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9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20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21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22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23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24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25A圖係將金屬絲纏繞在鋼筋的動作說明圖。
第25B圖係將金屬絲纏繞在鋼筋的動作說明圖。
第25C圖係將金屬絲纏繞在鋼筋的動作說明圖。
第26A圖係透過捲曲導引部將金屬絲形成圈狀的動作說明圖。
第26B圖係透過捲曲導引部將金屬絲形成圈狀的動作說明圖。
第27A圖係折彎金屬絲的動作說明圖。
第27B圖係折彎金屬絲的動作說明圖。
第27C圖係折彎金屬絲的動作說明圖。
第28A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28B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28C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28D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29A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29B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29C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30A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30B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30C圖係顯示把持並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
第31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1B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1C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31D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32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2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33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3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34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4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35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5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36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6B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37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7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7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7D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7E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8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9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金屬絲進給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9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金屬絲進給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40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第40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第40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第41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41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42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3A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3B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4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5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6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47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48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 造圖。
第49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50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51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52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53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54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及動作的說明圖。
第55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及動作的說明圖。
第56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及動作的說明圖。
第57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及動作的說明圖。
第58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及動作的說明圖。
第59圖係顯示其他的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及動作的說明圖。
第6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 圖。
第6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62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63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6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6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66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6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6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69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2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3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6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79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8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8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
第82圖係顯示切開其他實施例的捆束機的一部分的全體側視圖。
第83圖係第82圖的捆束機的正視圖(從左側觀看第1圖的圖)。
第84圖係第82圖的捆束機的內部構造圖。
第85圖係顯示第84圖的金屬絲進給部周邊的正視圖(沿著第84圖的A-A線的剖面圖)。
第86圖係顯示從上方觀看第85圖的進給齒輪的剖面圖 (沿著第85圖的B-B線的剖面圖)。
第87圖係顯示第84圖的扭捻部及其週邊的側視圖。
第88圖係從上方觀看第87圖的扭捻部的剖面圖(沿著第87圖的C-C線的剖面圖)。
第89圖係從上方觀看第87圖的扭捻部的另一剖面圖(沿著第87圖的D-D線的剖面圖)。
第90圖係將第82圖的捲軸部分在中心位置沿著上下方向切開後從前側觀看的縱剖面圖。
第91圖係顯示了(設置在蓋的)限制部(突部)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正視圖(或第2圖的下部的部分放大圖)。
第92圖係顯示了設置在外殼的限制部(突部)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正視圖。
第93A圖係顯示了斜行部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正視圖。
第93B圖係顯示了斜行部之從下側觀看收容部的立體圖。
第93C圖係顯示了斜行部之從上側觀看收容部的立體圖。
第94A圖係推壓機構的圖第94B圖係顯示上鎖裝置的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第94C圖係第84圖的部分放大立體圖。
第94D圖係從相反側觀看第84圖的部分放大立體圖。
第94E圖係具備停止位置限制部的上鎖控制桿的導引部的放大圖。
第94F圖係不具備停止位置限制部的上鎖控制桿的導引部的放大圖。
第95圖係顯示了金屬絲進給步驟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正視圖。
第96圖係顯示金屬絲拉回步驟之與第87圖相同的扭捻部等的側視圖。
第97圖係顯示金屬絲切斷步驟之與第87圖相同的扭捻部等的側視圖。
第98圖係顯示金屬絲扭捻步驟之與第87圖相同的扭捻部等的側視圖。
第99圖係顯示金屬絲放開步驟之與第87圖相同的扭捻部等的側視圖。
第100圖係顯示第1異常例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圖。
第101圖係顯示第2異常例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圖。
第102圖係顯示第3異常例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圖。
第103圖係顯示第4異常例之切開收容部的一部分的圖。
第104圖係顯示附錄1所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05圖係顯示具備附錄5所記載的嵌合部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06圖係顯示具備附錄4所記載的嵌合部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07圖係顯示附錄11所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08圖係顯示附錄11所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09圖係顯示附錄12所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10圖係顯示附錄11所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做為本發明的捆束機的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構造例>
第1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側面觀看的構造圖。第2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前面觀看的構造圖。在此,第2圖是概要地圖示第1圖的A-A線的內部構造。
相較於習知技術中使用直徑較粗的金屬絲,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使用直徑較細的2根以上的金屬絲W,將做為捆束物的鋼筋S加捆束。鋼筋捆束機1A中,如後述,藉由將金屬絲W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動作、使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金屬絲W緊貼於鋼筋S的捲緊動作、將捲緊於鋼筋S的金屬絲W扭捻的動作等,以金屬絲W捆束鋼筋S。鋼筋捆束機1A中,不管是上述任一種動作鋼筋W都會彎曲,因此藉由使用直徑比習知的鋼筋更細的金屬絲W,能夠以較少的力捲繞金屬絲,且以較少的力扭捻金屬絲W。又,藉由使用2根以上的金屬絲,能夠確保鋼絲W對鋼筋S的捆束強度。又,藉由並排2根以上的金屬絲W進給的架構,能夠使捲繞金屬絲W的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變得比將1根金屬絲捲繞在鋼筋2圈以上的動作的時間短。另外。將纏繞金屬絲W於鋼筋S的周圍的動作、使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金屬絲W緊貼於鋼筋S的捲緊動作統稱為捲繞金屬絲W。金屬絲W捲繞的對象也可以是鋼筋S以外的捆束物。在此,金屬絲W會使用能夠塑性變形的金屬所構成的單線金屬絲,或者是絞線金屬絲。
鋼筋捆束機1A具備:彈匣2A,為收容金屬絲W的收容部;金屬絲進給部3A,送出收容於彈匣2A的金屬絲W;以及並排導引4A,使送進金屬絲進給部3A的金屬絲W與從金屬絲進給部3A送出的金屬絲W並排。又,鋼筋捆束機1A具備:捲曲導引部5A,將並排送來的金屬絲S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以及切斷部6A,切斷纏繞在鋼筋S上的金屬絲W。鋼筋捆束機1A更具備捆束部7A,把持纏繞在鋼筋S上的金屬絲W並加以扭捻。
彈匣2A是收容構件的一例,本例中,以可裝卸的方式收容著捲軸20,2根長條狀的金屬絲W以可自由伸出的方式捲在捲軸20上。捲軸20具備:筒狀的樞軸部20a,捲有金屬絲W;一對凸緣部20b,設置於沿著樞軸部20a的軸方向的兩端側。凸緣部20b具有比樞軸部20a的直徑更大的直徑,從樞軸部20a的軸方向兩端側往徑方向突出。樞軸部20a捲著2根以上的金屬絲W,在本例中是捲著2根金屬絲W。鋼筋捆束機1A中,利用以金屬絲進給部3A送出2根金屬絲W的動作、以及以手動送出2根金屬絲W的動作,收容於彈匣2A的捲軸20一邊轉動,2根金屬絲W一邊從捲軸20伸出。此時,2根的金屬絲W捲繞在樞軸部20a的方式,可讓2根的金屬絲W彼此不互相扭捻地伸出。
金屬絲進給部3A是構成進給構件的金屬絲進給構件的一例,做為送出並排的金屬絲W的一對的進給構件,包括:以旋轉動作送出金屬絲W的平齒輪狀的第1進給齒輪30L、以及與於第1進給齒輪30L之間一起夾住金屬絲W的同 樣是平齒輪狀的第2進給齒輪30R。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詳細說明將於後述,但兩者都是圓板狀的構件的外周面形成有齒部的平齒輪狀。然而,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只要能夠彼此咬合將驅動力從一個進給齒輪傳達到另一個進給齒輪,而適當地送出2根金屬絲W的話,也沒有限定一定要是平齒輪狀。
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各自都是以圓板狀的構件構成。金屬絲進給部3A中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挾著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而設置,藉此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外周面相向。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在外周面相向部位之間夾著並排的2根的金屬絲W。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在2根的金屬絲W並排的狀態下沿著金屬絲W的延伸方向推送。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進給齒輪的一例的構造圖。在此,第3圖是第2圖的B-B線剖面圖。第1進給齒輪30L在外周面具備齒部31L。第2進給齒輪30R在外周面具備齒部31R。
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並排配置成彼此的齒部31L、31R相向。換言之,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並排於捲曲導引部5A所纏繞的金屬絲W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上,也就是,將金屬絲W形成的圈Ru視為圓形時的假想圓的軸方向上。以下的說明中,捲曲導引部5A所纏繞的金屬絲W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也稱為 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
第1進給齒輪30L在外周面具備第1進給溝部32L。第2進給齒輪30R在外周面具備第2進給溝部32R。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配置成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溝部32R相向。
第1進給溝部32L在第1進給齒輪30L的外周面形成沿著第1進給齒輪30L的旋轉方向的V溝狀。第1進給溝部32L具有形成V溝狀的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第1進給溝部32L的剖面形狀形成V溝狀,使得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以既定的角度相向。當金屬絲W並排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的狀態被夾持時,第1進給溝部32L會與並排的金屬絲W的最外側的金屬絲中的一者接觸,在本例中,並排的2根金屬絲W的其中一根金屬絲W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會與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接觸。
第2進給溝部32R在第2進給齒輪30R的外周面形成沿著第2進給齒輪30R的旋轉方向的V溝狀。第2進給溝部32R具有形成V溝狀的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第2進給溝部32R的剖面形狀形成與第1進給溝部32L相同的V溝狀,使得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以既定的角度相向。當金屬絲W並排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的狀態被夾持時,第2進給溝部32R會與並排的金屬絲W的最外側的金屬絲中的另一者接觸,在本例中,並排的2根金屬絲W的另一根金屬絲W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會 與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接觸。
第1進給溝部32L的深度及(第1傾斜面32La與第2傾斜面32Lb之間的)角度會設計成當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夾持住金屬絲W時,與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接觸的一根金屬絲W1的面向第2進給齒輪30R的部位會比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底圓31La更突出。
第2進給溝部32R的深度及(第1傾斜面32Ra與第2傾斜面32Rb之間的)角度會設計成當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夾持住金屬絲W時,與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接觸的另一根金屬絲W2的面向第1進給齒輪30L的部位會比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底圓31Ra更突出。
藉此,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夾著的2根金屬線W中的一根金屬線W1會被推壓在第1進給溝部32L的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上,另一根金屬線W2會被推壓在第2進給溝部32R的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上。然後,一根金屬線W1與另一根金屬線W2彼此推壓。因此,藉由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轉動,2根的金屬線W(一根金屬線W1與另一根金屬線W2)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彼此相接的狀態下,同時送出。另外,本例中,第1進給溝部32L及第2進給溝部32R的剖面形狀是V溝狀,但並不一定要限定於V溝狀,例如也可以是梯形狀或圓弧狀。又,為了將第1進給齒輪30L的旋轉傳達到第2進給齒輪30R,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可具備傳動機構,由讓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朝彼此相反方向旋轉的偶數的齒輪等構成。
金屬絲進給部3A具備:驅動部33,驅動第1進給齒輪30L;以及位移部34,使第2進給齒輪30R相對於第1進給齒輪30L推壓及離接。
驅動部33具備:進給馬達33a,驅動第1進給齒輪30L;以及傳動機構33b,是由將進給馬達33a的驅動力傳達到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輪等的組合所構成。
第1進給齒輪30L因為進給馬達33a的旋轉動作透過傳動機構33b傳達而來而旋轉。第2進給齒輪30R因為第1進給齒輪30L的旋轉動作透過齒部31L傳達到齒部31R,而跟著第1進給齒輪30L旋轉。
因此,藉由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旋轉,利用第1進給齒輪30L與一根金屬線W1之間產生的摩擦力、第2進給齒輪30R與另一根的金屬線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以及一根金屬線W1與另一根金屬線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2根金屬線以並排的狀態被送出。
金屬絲進給部3A藉由切換進給馬達33a的正反的旋轉方向,來切換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旋轉方向,切換金屬線W的正反的進給方向。
鋼筋捆束機1A中,以金屬絲進給部3A使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正旋轉,藉此金屬線W往箭頭X1所示的正方向,也就是往捲曲導引部5A的方向送出,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上。又,將金屬線W纏繞在鋼 筋S上後,藉由使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逆旋轉,金屬線W往箭頭X2所示的反方向,也就是往彈匣2A的方向送出(拉回)。藉由將金屬絲W纏繞在鋼筋S後再拉回,使金屬絲W捲緊在鋼筋S上。
第4A圖、第4B圖、第4C圖及4D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位移部34是位移構件的一例,具備:第1位移構件35,以第2圖所示的軸34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使第2進給齒輪30R在相對於第1進給齒輪30L離接的方向上位移;以及第2位移構件36,使第1位移構件35位移。因為彈簧37會對藉由以軸36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來位移的第2位移構件36偏壓,使得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往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藉此,本例中的2根金屬絲W被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夾持。又,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部31R咬合。在此,第1位移構件35與第2位移構件36的機構關係是,藉由位移第2位移構件36使第1位移構件35成為自由狀態,能夠讓第2進給齒輪30R從第1進給齒輪30L分離,但也可以做成第1位移構件35與第2位移構件36連動的機構。
位移部34具備:操作按鈕38,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及解除桿39,進行操作按鈕38的上鎖及上鎖解除。操作按鈕38是操作構件的一例,從本體部10A往外側突出,以可移動於箭頭T1、T2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被支持。
操作按鈕38具備:第1卡合凹部38a,當處於能 夠以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送出金屬絲W的位置(金屬絲進給位置)時與解除桿39卡合;以及第2卡合凹部38b,當處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分離而能夠裝填金屬線W的位置(金屬線裝填位置)時與解除桿39卡合。
解除桿39是解除構件的一例,以可移動於與操作按鈕38的移動方向相交的箭頭U1、U2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被支持。解除桿39具備卡合凸部39a,用以與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凹部38a及第2卡合凹部38b卡合。
解除桿39會被彈簧39b往靠近操作按鈕38的箭頭U1方向推壓,卡合凸部39a會進入第4A圖所示的位於金屬絲進給位置的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凹部38a,或者是,卡合凸部39a會進入第4B圖所示的位於金屬絲裝填位置的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這兩種型態下解除桿39與操作按鈕38卡合。
卡合凸部39a形成有沿著操作按鈕38的移動方向的誘導斜面39c。當位於金屬絲進給位置的操作按鈕38被朝向箭頭T2方向按下時,誘導斜面39c被推壓,卡合凸部39a從第1卡合凹部38a脫離,藉此,解除桿39往箭頭U2方向位移。
位移部34在金屬絲進給部3A中的與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送出金屬絲W的送出方向略垂直的方向上,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也就是在本體部10A內的金屬絲進給部3A的握把部11A側,具有第2位移構件36。又,操作按鈕38及解除桿39也設置於 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也就是本體部10A內的金屬絲進給部3A的握把部11A側。
位移部34如第4A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金屬絲進給位置,解除桿39的卡合凸部39a會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凹部38a,操作按鈕38被保持在金屬絲進給位置。
又,位移部34如第4A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金屬絲進給位置,第2位移構件36被彈簧37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到朝第1進給齒輪30L推壓的方向。
位移部34如第4B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金屬絲裝填位置,解除桿39的卡合凸部39a會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操作按鈕38被保持在金屬絲裝填位置。
又,位移部34如第4B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金屬絲裝填位置,第2位移構件36被操作按鈕38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到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第5A圖、第5B圖、第5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在此,第5A圖、第5B圖、第5C圖是第2圖的C-C線剖面圖,顯示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的剖面形狀。另外,顯示設置於中間位置P2的並排導引4A的剖面形狀的第2圖的D-D線剖面圖、顯示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的剖面形狀的第2圖的E-E線剖面 圖也會顯示相同的形狀。又,第5D圖係顯示並排的金屬絲的一例的構造圖。第5E圖係顯示交叉扭捻的金屬絲的一例的構造圖。
並排導引4A是構成進給構件,限制送來的複數根(2根以上)的金屬絲W的方向。並排導引4A將進入的2根以上的金屬絲W並排地送出。並排導引4A將2根以上的金屬絲並排在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體來說,就是將2根以上的金屬絲W並排在,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上。並排導引4A具有限制該2根以上的金屬絲W的方向並使其並排的金屬絲限制部(例如後述的開口4AW)。在本例中,並排導引4A具備導引本體4AG,導引本體4AG形成有讓複數根的金屬絲W通過(穿過)的金屬絲限制部,即開口4AW。開口4AW沿著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貫穿導引本體4AG。開口4AW的形狀會決定成,當送來的複數根的金屬絲W通過開口4AW時以及通過後,這些複數根的金屬絲W會並排(複數根的金屬絲W並排在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軸方向)的垂直方向(徑方向),且複數根的金屬絲W的軸彼此成為略平行的狀態)。因此,通過並排導引4A的複數根的金屬絲W會在並排的狀態下從並排導引4A送出。像這樣,並排導引4A限制2根金屬絲W排列在徑方向上的方向,使2根金屬絲W並排。因此,開口4AW是一種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一方向會比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且也與該一方向垂直的另一方向長的形狀。開口4AW(可並排2根以上的金屬絲W)會配置成,長邊方向沿著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更具體來說,就是沿著被捲曲導引部5A捲成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藉此,穿過開口4AW的2根以上的金屬絲W會排列在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就是被捲成該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上,並排地送出。
以下的說明中,在說明開口4AW的形狀的時,會說明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另外,要說明沿著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剖面形狀時,會隨時記載。
例如,開口4AW(的剖面)是直徑為金屬絲W的直徑的2倍以上的圓形時,又或者是,1邊的長度是金屬絲W的直徑的2倍以上的略正方形時,通過開口4AW的2根的金屬絲W會處在能夠在徑方向自由移動的狀態。
當通過開口4AW的2根金屬絲W處在開口4AW內能夠自由移動於徑方向的狀態下,有可能無法限制2根金屬絲W排列在徑方向上的方向,從開口4AW送出的2根的金屬絲W可能沒有並排,而是扭捻、交錯在一起。
因此,開口4AW的上述一方向的長度,也就是長邊方向的長度L1,會被設定成比複數(n)根金屬絲W並排在徑方向上的狀態下的複數(n)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總和稍長的長度。開口4AW的上述另一方向的長度,也就是短邊方向的長度L2,會被設定成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開口4AW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的金屬絲W的直徑r總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本例中,並排導引4A的 開口4AW的長邊方向形成直線狀,短邊方向形成圓弧狀,但並不限定於此。
第5A圖所示的例子中,並排導引4A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的較佳長度是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然而,金屬絲W不交錯、不扭捻在一起,以並排的狀態從開口4AW出來即可,因此在並排導引4A的長邊方向是沿著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配置的架構下,並排導引4A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如第5B圖所示,在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到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總和稍短的範圍內即可。
又,在並排導引4A的長邊方向是沿著與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垂直的方向配置的架構下,並排導引4A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如第5C圖所示,在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到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總和稍短的範圍內即可。
並排導引4A的開口4AW的長邊方向是配置成沿著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例中,是配置成沿著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
藉此,並排導引4A可以將2根金屬絲W並排在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上並使其通過。
另外,並排導引4A的開口4AW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比金屬絲W的直徑r的2倍的長度短,比金屬絲W的直徑稍長的情況下,即使開口4A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比複數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總和長很多,也能夠使金屬絲W並排通過。
然而,短邊方向的長度L2越長(例如接近金屬絲W的直徑r的2倍的長度),長邊方向的長度L1也越長的話,金屬絲W就越能夠更自由地在開口4AW內移動。這樣一來,在開口4AW內,2根的金屬絲W各自的軸不平行,通過開口4AW後,金屬絲W扭捻、交錯在一起的可能性提高。
因此,為了讓2根的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並排,開口4A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是比金屬絲W的直徑r的2倍稍長的長度為佳,短邊方向的長度L2是比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為佳。
相對於將金屬絲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並排導引4A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金屬絲進給部3A)的上流側及下流側的既定位置。藉由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上流側,2根金屬絲W以並排的狀態進入金屬絲進給部3A。因此,金屬絲進給部3A能夠將金屬絲W適當地(並列地)往前送。又,藉由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流側,能夠一邊維持從金屬絲進給部3A送來的2根金屬絲W的並排狀態,一邊將該金屬絲W往更下流側送出。
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上流側的並排導引4A,為了讓送到金屬絲進給部3A的金屬絲W會處於以上述既定方向並排的狀態,因而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第2進給齒輪30R與彈匣2A之間的導入位置P1。
又,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流側的並排導引4A中的一個,為了讓送到切斷部6A的金屬絲W會處於以上述既定方向並排的狀態,因而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第2進給齒輪30R與切斷部6A之間的中間位置P2。
又,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流側的並排導引4A的另一個,為了讓送到捲曲導引部5A的金屬絲W會處於以上述既定方向並排的狀態,因而設置在切斷部6A所配置的切斷排出位置P3。
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中,開口4AW在相對於將金屬絲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至少下流側,具有限制金屬絲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的上述形狀。相對於此,開口4AW在相對於將金屬絲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上流側,即面向彈匣2A的一側(金屬絲導入部)會比下流側形成更大的開口面積。具體來說,開口4AW是以限制金屬絲W所朝向的方向的筒狀的孔部、以及從該筒狀的孔部的上流側端部朝向金屬絲導入部(開口4AW的入口部分)開口面積逐漸變大的圓錐形狀(漏斗狀、錐狀)的孔部所構成。像這樣,使金屬絲導入部的開口面積最大,從該處漸漸地縮小開口面積,夠使金屬絲W容易進入並排導引4。因此,將金屬絲W導入開口4AW的作業變得容易進行。
其他的並排導引4A也是相同的構造,開口4AW在相對於將金屬絲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下流側,具有限制金屬絲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的上述形狀。又,即 使是其他的並排導引4,也可將開口面積在相對於將金屬絲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上流側,做成比下流側開口的開口面積大。
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設置於中間位置的並排導引4A、以及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是以垂直於金屬絲W進給方向的開口4AW的長邊方向是沿著纏繞於鋼筋S的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的方式來配置。
藉此,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遞送的2根的金屬絲W,如第5D圖所示,會保持在並排於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的狀態被遞送,抑制像第5E圖一樣,2根金屬線W在遞送途中扭捻在一起的情況。
另外,本例中,開口4AW會做成筒狀的孔部,從開口4AW的入口朝向出口(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有既定的長度(開口4AW的入口到出口為止的既定距離或深度),但開口4AW的形狀並沒有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開口4AW打開於板狀的導引本體4AG上這種幾乎沒有深度的平面孔等。又,開口4AW也可以不是貫穿導引本體4AG的孔部,而是溝狀的導引(例如上部開口的U字狀的導引溝)。又,本例中,使金屬絲導入部(開口4AW的入口部分)的開口面積比其他部分更大,但也可以不比其他部分更大。如上述,通過開口4AW從並排導引4A送出的複數根金屬絲形成並排狀態的話,開口4AW的形狀並沒有限定於特定的形狀。
以上,說明了並排導引4A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上流側(導入位置P1)與下流側的既定位置(中間位置P2及切斷排出位置P3)的例子,但並排導引4A所設置的位置並不一定限定在這3個位置。也就是說,並排導引4A可以只設置在導入位置P1,可以只設置在中間位置P2,可以只設置在切斷排出位置P3,可以只設置在導入位置P1及中間位置P2,可以只設置在導入位置P1及切斷排出位置P3,或者是可以只設置在中間位置P2及切斷排出位置P3。又,也可以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從導入位置P1到切斷位置P3的下流側的捲曲導引部5A之間的任意4個以上的位置。另外,導入位置P1指的是包含彈匣2A的內部。也就是說,也可以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彈匣2A的內部,送出金屬絲W的出口附近。
捲曲導引部5A是構成進給構件,將2根金屬絲繞成圓圈狀,構成纏繞鋼筋S的周圍的搬運路徑。捲曲導引部5A具備:第1導引部50,讓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送來的金屬絲W捲曲;第2導引部51,將從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導引到捆束部7A。
第1導引部50具備:導引溝52,構成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導引銷53、53b,是一種與導引溝52配合讓金屬絲W捲曲的導引構件。第6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一例的構造圖。在此,第6圖是第2圖的G-G線剖面圖。
導引溝52構成導引部,與並排導引4A共同限制住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金屬絲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 方向,因此,本例中,會構成開口,其形狀是垂直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一方向會比同樣垂直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且垂直於一方向的另一方向長。
導引溝52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也就是溝的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具有比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並排的型態下複數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總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導引溝52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金屬絲的直徑r的總和稍長的長度。然後,導引溝52會配置成開口的長邊方向所朝向的方向是圈狀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Ru1。另外,也不一定要讓導引溝52具備限制金屬絲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導引溝52的長邊方向及短邊方向的尺寸(長度)就不限定於上述的尺寸。
導引銷53設置於第1導引部50中的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來的金屬絲W的導入部側,配置的位置相對於導引溝52形成的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位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導引銷53會限制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使得沿著導引溝52進給的金屬絲W不會陷入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
導引銷53b設置於第1導引部50中的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來的金屬絲W的排出部側,配置的位置相對於導引溝52形成的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位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
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來的 金屬絲W會被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2點、以及這2點之間的內側的1點,至少總共3點,限制住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藉此捲曲金屬絲W。
本例中,對於被送往正方向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上,設置於導引銷53的上流側的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以及設置於導引銷53的下流側的導引銷53b這兩個點,限制住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的位置。又,導引銷53限制住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的位置。
捲曲導引部5A具有退避機構53a,從捲緊金屬絲W於鋼筋S的動作中金屬絲W所移動的路徑退開導引銷53。退避機構53a在金屬絲W纏繞於鋼筋S後,與捆束部7A的動作連動而位移,在將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時間點之前,使導引銷53從金屬絲W的移動路徑上退開。
第2導引部51具備:固定導引部54,作為第3導引部,限制住纏繞於鋼筋S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金屬絲W朝向圈Ru的徑方向的移動);以及可動導引部55,作為第4導引部,限制住纏繞於鋼筋S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上的位置(金屬絲W朝向圈Ru的軸方向的移動)。
第7圖、第8A圖、第8B圖、第9A圖及第9B圖係顯示構成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第7圖是從上方觀看第2導引部51的平面圖。第8A圖及第8B圖是從側面觀看第2導引部51的側視圖。第9A圖及第9B圖是從另一側面觀看 第2導引部51的側視圖。
固定導引部54設置有壁面54a,位於纏繞在鋼筋S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由延伸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面所形成。當金屬絲W纏繞於鋼筋S時,固定導引部54會藉由壁面54a來限制住纏繞在鋼筋S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固定導引部54固定於鋼筋捆束機1A的本體部10A,相對於第1導引部50的位置固定。另外,固定導引部54也可以與本體部10A一體成形。又,在將做為其他的零件的固定導引部54安裝於本體部10A的構造下,固定導引部54也可以不完全地固定於本體部10A,在能夠限制住形成圈Ru的動作中金屬絲W的移動的程度下,也可以是可動的。
可動導引部55設置於第2導引部51的前端側,在纏繞在鋼筋S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兩側設置有壁面55a,壁面55a面向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並且從壁面54a立起。當金屬絲W纏繞於鋼筋S時,可動導引部55藉由壁面55a來限制住纏繞在鋼筋S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位置。可動導引部55是壁面55a之間的間隔在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進入的前端側較寬,在朝向固定導引部54b變窄的形狀,壁面55a形成錐狀。藉此,從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被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限制住其纏繞在鋼筋S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位置,被可動導引部55誘導到固定導引部54。
可動導引部55中相對於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進入的前端側(一端側)的相反側(另一端側),被軸55b支持於固定導引部54。以沿著纏繞在鋼筋S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軸55b為支點做旋轉動作,可動導引部55中的從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進入的前端側會相對於第1導引部50開閉於離接方向。
鋼筋捆束機捆束鋼筋S時,會將鋼筋S放入(設置到)用於纏繞金屬絲W於鋼筋S而設置的一對的導引構件之間,在本例中就是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之後開始進行捆束作業。當捆束作業結束,為了進行下一次捆束作業,會將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從捆束完成後的鋼筋S拔出。將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從鋼筋S拔出的情況下,使鋼筋捆束機1A移動於離開鋼筋S的方向,也就是箭頭Z3(參照第1圖)方向的話,鋼筋S能夠毫無問題地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脫離。然而,例如當鋼筋S沿著箭頭Y2以既定間隔配置,並且要依序捆束這些鋼筋S的情況下,每次捆束都要將鋼筋捆束機1A往箭頭Z3方向移動相當不方便,如果能夠往箭頭Z2方向移動的話就能夠迅速地作業。然而,例如日本專利第4747456號公報所揭露的習知的鋼筋捆束機中,相當於本例的第2導引部51的導引構件固定於捆束機的本體部,因此如果要將鋼筋捆束機往箭頭Z2方向移動的話,導引構件會被鋼筋S卡住。因此,在鋼筋捆束機1A中,將第2導引部51(可動導引部55)做成如上述地可動,使鋼筋捆束機1A朝箭頭Z2方向移動時,鋼筋S會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脫離。
因此,可動導引部55藉由以軸55b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在導引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開閉。導引位置是可動導引部55能夠將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誘導到第2導引部51的位置。退避位置是將鋼筋捆束機1A往箭頭Z2方向移動,讓鋼筋捆束機1A從鋼筋S脫離的動作下可動導引部55退開的位置。
可動導引部55藉由扭轉線圈彈簧57等的加壓機構(加壓部),被加壓往第1導引部50的前端側與第2導引部51的前端側之間的間隔靠近的方向,以扭轉線圈彈簧57的力保持於第8A圖及第9A圖所示的導引位置。又,從鋼筋S拔開鋼筋捆束機1A的動作中,可動導引部55被鋼筋S推壓,藉此可動導引部55從導引位置打開到第8B圖及第9B圖所示的退避位置。另外,導引位置是指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存在於形成圈Ru的金屬絲W所通過的位置時的位置。又,退避位置是指在鋼筋捆束機1A的移動中鋼筋S推壓可動導引部55,使得鋼筋S能夠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拔出的位置。然而,移動鋼筋捆束機1A的方向不是只有單一方向,即使可動導引部55只有從導引位置稍微移動開,但因為鋼筋S仍然能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拔開,所以從導引位置稍微移動開的位置也包含在退避位置中。
鋼筋捆束機1A具備檢測可動導引部55的開閉的導引開閉感測器56。導引開閉感測器56檢測出可動導引部55的關閉狀態及打開狀態,輸出既定的檢測信號。
切斷部6A具備:固定刃部60;旋轉刃部61,與 固定刃部60共同動作而切斷金屬絲W;以及傳動機構62,將捆束部7A的動作(在本例中是後述可動構件83移動於直線方向的動作)傳達到旋轉刃部61,使旋轉刃部61旋轉。固定刃部60是在金屬絲W通過的開口設置有能夠切斷金屬絲W的邊緣部而構成。本例中,固定刃部60是由配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所構成。
旋轉刃部61藉由以軸61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切斷通過固定刃部60的並排導引4A的金屬線W。傳動機構62與捆束部7A的動作連動而位移,將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後,配合扭捻金屬絲W的時間點使旋轉刃部61旋轉,切斷金屬絲W。
第10圖、第11圖、第12圖、第13A圖、第13B圖及第14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圖。第10圖係從上方觀看把持部的內部的上視圖。第11圖係從側面觀看把持部的內部的側視圖。第12圖係從下方觀看把持部的內部的下視圖。又,第13A圖、第13B圖係從上方觀看把持部的上視圖。第14圖係從側面觀看捆束部的內部的側視圖。
捆束部7A是捆束構件的一例,具備把持金屬絲W的把持部70、以及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與另一端部WE側彎折到鋼筋S側的折彎71。本例中,折彎部71會將把持部70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及另一端部WE側彎向鋼筋S側。
把持部70構成把持構件,具備固定把持構件70C、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第1 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會透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而設置於左右方向。具體來說,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來說,配置於纏繞的金屬絲W的軸方向的一側。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配置於另一側。
固定把持構件70C具備延伸成棒狀,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持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軸77。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會構成,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的一側,也就是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前端側)之間,可讓金屬絲W通過。又,固定把持構件70C的軸77設置於另一側,也就是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側(後端側),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後端側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會構成,在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的一側,也就是前端側之間,可讓金屬絲W通過。又,固定把持構件70C的軸77設置於另一側,也就是後端側,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後端側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會藉由以軸77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使另一側,也就是前端側(一端側),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或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靠近與分離的方向。又,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會藉由以軸77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使另一側,也就是前端側(一端側),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或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靠近與分離的方向。支持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軸77與支持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軸77在本例中是同軸。軸77垂直於箭頭F、R所示的折彎部71的移動方向,且 延伸於金屬絲W送出(或者是收回)方向(第1方向)。在此,箭頭F方向在本例中是折彎金屬絲W的端部的方向。
折彎部71具備例如筒狀的中空構造體,使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開閉的開閉銷71a。又,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具備開閉導孔(嵌合部)77L,做為以開閉銷71a的動作來開閉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第1開閉導孔。又,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具備開閉導孔(嵌合部)77R,做為以開閉銷71a的動作來開閉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第2開閉導孔。
開閉銷71a是移動構件的一例,貫通折彎部71的內部,延伸於上述的第1方向。開閉銷71a固定於折彎部71,會跟隨著用以折彎金屬絲W的折彎部71的移動而移動。開閉銷71a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側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側是延伸於同軸上,在與開閉銷71a延伸方向(也就是開閉銷71a的軸方向)垂直的方向(第2方向)上,與折彎部71連動並移動於直線方向。折彎部71在因為折彎部71的移動而形成的開閉銷71a的移動路徑的延長線上具備軸77。
開閉導孔77L形成沿著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長度方向延伸。換言之,開閉導孔77L沿著開閉銷71a的移動方向延伸,將開閉銷71a的直線方向的動作轉換成以軸77為支點的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旋轉所構成的開閉動作。開閉導孔77L形成沿著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長度方向延伸,在途中往外側彎曲,然後再往長度方向延伸。具體來說,開閉導孔77L具備沿著折彎部71的移動方向從一端部延伸第1待機 距離的第1待機部770L、從第1待機部770L往外側彎曲並朝斜外側(前方)延伸的開閉部78L、從開閉部78L再沿著折彎部71的移動方向延伸第2待機距離的第2待機部771L。使開閉部78L從第1待機部770L的一端部彎曲向斜外側方向,並延伸與第2待機部771L連接,藉此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會在開閉銷71a通過開閉部78L時關閉。
開閉導孔77R形成沿著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長度方向延伸。換言之,開閉導孔77R沿著開閉銷71a的移動方向延伸,將開閉銷71a的直線方向的動作轉換成以軸77為支點的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旋轉所構成的開閉動作。開閉導孔77R形成沿著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長度方向延伸,在途中往外側彎曲,然後再往長度方向延伸。具體來說,開閉導孔77R具備沿著折彎部71的移動方向從一端部延伸第1待機距離的第1待機部770R、從第1待機部770R往外側彎曲並朝斜外側(前方)延伸的開閉部78R、從開閉部78R再沿著折彎部71的移動方向延伸第2待機距離的第2待機部771R。使開閉部78R從第1待機部770R的一端部彎曲向斜外側方向,並延伸與第2待機部771R連接,藉此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會在開閉銷71a通過開閉部78R時關閉。
固定把持構件70C具備安裝部77C,由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從一側嵌入,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從另一側嵌入的空間所構成。又,固定把持構件70C具備導引開閉銷71a的直線方向的運動的導孔(嵌合部)78C。
折彎部71具備蓋部71c,蓋上沿著開閉銷71a的延伸方向的固定把持構件70C的上下方向。折彎部71如第13A圖所示,是蓋部71c蓋住開閉導孔77L、開閉導孔77R、開閉部78L、開閉部78R、導孔78C的形狀,開閉導孔77L、開閉導孔77R、開閉部78L、開閉部78R、導孔78C不會露出來。
把持部70中,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從固定把持構件70C的一側進入安裝部77C,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從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另一側進入安裝部77C。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在安裝部77C內,以彼此可滑動的狀態重疊於上下方向,如第14圖所示,開閉導孔77L與開閉導孔77R重疊。
進入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安裝部77C的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以可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繞軸77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也以可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繞軸77旋轉的方式被支持。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透過軸77安裝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把持部70,會藉由開閉銷71a插入導孔78C、開閉導孔77L及開閉導孔77R,來安裝到折彎部71上。折彎部71構成可動構件83,且可相對於把持部70移動。
當折彎部71朝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移動,開閉銷71a也會伴隨著往前方向移動。然後,當開閉銷71a往前方向移動既定距離(第1待機距離以上),開閉銷71a會從開閉導孔77L的第1待機部770L往開閉部78L移動,開始推開閉部78L。當開閉部78L被開閉銷71a推動,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 會以軸77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同樣地,當開閉銷71a推開閉導孔77R的開閉部78R,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會以軸77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
把持部70如後述的第29A圖、第29B圖、第29C圖、第30A圖、第30B圖、第30C圖所示,藉由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往離開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形成金屬絲W通過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進給路徑。相對於此,藉由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金屬絲W被把持於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
又,把持部70中,藉由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往離開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形成金屬絲W通過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進給路徑。然後,折彎部71折彎後述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藉此金屬絲W被把持。另外,也藉由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使金屬絲W被支持或把持於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
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推送,通過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的金屬絲W,會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被導引到捲曲導引部5A。被捲曲導引部5A捲彎的金屬絲W會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
藉此,構成以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 構件70L把持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的第1把持部。又,構成以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把持被切斷部6A切斷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的第2把持部。
另外,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是對折彎部71(可動構件)開閉的機構即可,因此也可以與上述的例子相反,設置開閉銷(移動構件)於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側,設置開閉導孔於折彎部71(可動構件)側。
第15A圖、第15B圖是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主要部分構造圖。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在與固定把持構件70C相對的面具有朝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突出的凸部70Lb。另一方面,固定把持構件70C在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相對的面具有能夠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凸部70Lb進入的凹部73。因此,當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金屬絲W,金屬絲W會被彎向第1把持構件70L側。
具體來說,固定把持構件70C具備預備折彎部72。預備折彎部72是在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面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面上,在沿著往正方向送出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下流側的端部,設置朝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方向突出的凸部而構成。
把持部70將金屬絲W把持於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為了使把持的金屬絲W不脫落,固定把持構件70C上具備凸部72b與凹部73。凸部72b 設置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面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面上,位於沿著往正方向送出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上流側的端部,朝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方向突出。凹部73設置於預備折彎部72與凸部72b之間,形成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相反方向的凹狀。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具有讓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預備折彎部72進入的凹部70La,以及進入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凹部73的凸部70Lb。
藉此,如第15B圖所示,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把持於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動作中,金屬絲W被預備折彎部72推壓到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側,金屬絲W的一端部WS被彎折向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方向。
所謂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把持金屬絲W,包含金屬絲W在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能夠有某種程度自由移動的狀態。這是因為,將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中,金屬絲W必須能夠在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移動。
折彎部71是折彎構件的一例,折彎金屬絲W,拾得捆束完捆束物後的金屬絲W的端部會位於比離開捆束物方向上最突出的金屬絲W的頂部更靠捆束物側。折彎部71在把持部70扭捻金屬絲W前,會折彎把持部70所把持的金屬絲W。
折彎部71是以覆蓋把持部70的一部分的方式設 置於把持部70周圍,以可沿著把持部70的軸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具體來說,折彎部71接近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以及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E側,並且能夠移動於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與另一端部WE側折彎的方向、以及遠離折彎的金屬絲W的方向(前後方向)。
折彎部71移動於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參照第1圖),藉此將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向鋼筋S側。又,折彎部71移動於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藉此將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向鋼筋S側。
利用折彎部71的移動來折彎金屬絲W,藉此,通過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及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金屬絲W被折彎部71推壓,抑制了金屬絲W從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脫落。
捆束部7A具備長度限制部74,限制住金屬絲W的一端部WS的位置。長度限制部74是設置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抵接的構件於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上而構成。長度限制部74為了確保距離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金屬W的把持位置的既定距離,在本例中設置於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
鋼筋捆束機1A具備驅動捆束部7A的捆束部驅動機構8A。捆束部驅動機構8A具備:馬達80;旋轉軸82,透過進行減速及力矩的放大的減速機81而被馬達80驅動;可動構件83,藉由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而位移;以及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連動於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的可動構件83的旋轉。
旋轉軸82與可動構件83藉由設置於旋轉軸82的螺紋部、以及設置於可動構件83上的螺帽部,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會轉換成可動構件83沿著旋轉軸82朝前後方向的移動。捆束部驅動機構8A中,折彎部71會與可動構件83一體設置,藉由可動構件83移動於前後方向,折彎部71也會移動於前後方向。
可動構件83及折彎部71在把持部70保持金屬絲以及折彎部71折彎金屬絲W的動作區域,卡合於旋轉限制構件84,藉此在被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住旋轉動作的狀態下移動於前後方向。又,可動構件83及折彎部71藉由脫離旋轉限制構件84的卡合,就可利用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旋轉。
把持部70中,與可動構件83及折彎部71的旋轉連動,把持金屬絲W的固定把持構件70C、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會跟著旋轉。
上述的導引銷53的退避機構53a是以將可動構件83的前後方向的移動轉換成導引銷83的位移的連動機構所構成。又,旋轉刃部61的傳動機構62是以將可動構件83的前後方向的移動轉換成旋轉刃部61的旋轉動作的連動機構所構成。
第16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是作業者手持使用的型態,具備本體部10A及握把部11A。鋼筋捆束機1A如第1圖等所示,在本體部10A內藏有捆束部7A及捆束部驅動機構8A,在本體部10A的長邊方向(第1方向Y1)的一端側具備捲曲導引部5A。又,握把部11A設置成從本體部10A的長邊方向的另一端側朝向與該長邊方向略垂直(相交)的方向(第2方向Y2)突出。又,捆束部7A的沿著第2方向Y2側設置有金屬絲進給部3A。金屬絲進給部3A的沿著第1方向Y1的另一側,也就是在本體部10A內金屬絲進給部3A的握把部11A側,設置有位移部34。金屬絲進給部3A的沿著第2方向Y2側設置有彈匣2A。
藉此,彈匣2A的沿著第1方向Y1的另一側設置有握把部11A。以下的說明中,沿著彈匣2A、金屬絲進給部3A、位移部34及握把部11A排列的方向的第1方向Y1中,將設置彈匣2A側稱為前方,將設置握把部11A側稱為後方。位移部34中,在與金屬絲進給部3A的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出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略垂直方向上,金屬絲進給部3A的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設置有位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的第2位移構件36。又,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的操作按鈕38、進行操作按鈕38的上鎖及解鎖的解除桿39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
另外,也可在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的操作按鈕38上,搭載上鎖及解鎖的功能(兼用解除桿的功能)。也就是說,位移部34具備:第2位移構件36,使金屬絲進給部3A的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分離的方向的第2位移構件36;以及操作按鈕38,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從本體部10A往外側突出。位移部34形成在本體部10A內位於金屬絲進給部3A與握把部11A之間的構造。
像這樣,將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設置於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的第2進給齒輪30R於握把部11A之間,藉此如第2圖所示,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上不設置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也就是說,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能夠將做成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的彈匣2A的內部做為將金屬絲W裝填到金屬絲進給部3A用的空間(金屬絲裝填空間22)來利用。也就是說,彈匣2A的內部能夠形成對金屬絲進給部3A提供金屬絲W的金屬絲裝填空間22。
握把部11A的前端設置有扳機12A,因應於扳機12A的操作所按下的開關13A的狀態,控制部14A控制進給馬達33a與馬達80。又,握把部11A的下部以可裝卸的方式安裝了電池15A。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例>
第17圖~第24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的動作說明圖。第25A圖、第25B圖及第25C圖係將金屬絲捲在鋼筋上的動作說明圖。又,第26A圖及第26B圖係捲曲導引部將金屬絲形成圈狀的動作說明圖。第27A圖、第27B圖及第27C圖係折彎線圈的動作說明圖。又,第28A圖、第28B圖、第28C圖及第28D圖係顯示把持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又,第29A圖、第29B圖、第29C圖、第30A圖、第30B圖、第30C圖係顯示把持扭捻金屬絲的動作的一例的細節的動作說明圖。接著,參照各圖,說明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以金屬絲W捆束鋼筋S的動作。
為了裝填捲在捲軸20(收容於彈匣2A內)的金屬絲W,首先,位於第4A圖所示的金屬絲進給位置的操作按鈕38被按往箭頭T2方向。當操作按鈕38被按往箭頭T2方向,解除桿39的誘導斜面39被推壓,卡合凸部39a從第1卡合凹部38a脫離。藉此,解除桿39位移到箭頭U2方向。
當操作按鈕38被按壓到金屬絲裝填位置,如第4B圖所示,解除桿39被彈簧39b推往箭頭U1方向,卡合凸部39a進入並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藉此,操作按鈕被保持於金屬絲裝填位置。
又,當操作按鈕38位於金屬絲裝填位置,第2位移構件36被操作按鈕38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遠離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移動。因此,第2進給齒輪30R與第1進給齒輪30L分離,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變得能夠插入金屬絲W。
裝填金屬絲W後,如第4C圖所示,將解除桿39推往箭頭U2方向,卡合凸部39a從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脫離。藉此,第2位移構件36被彈簧37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推壓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移動。因此,金屬絲W被夾持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
又,操作按鈕38被第2位移構件36推到箭頭T1方向,如第4A圖所示,移動到金屬絲進給位置,解除桿39的卡合凸部39a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凹部38a,操作按鈕38被保持於金屬絲進給位置。
第17圖顯示金屬絲W裝填後的原點狀態,也就是金屬絲W還沒有被金屬絲進給部3A送出的初始狀態。在原點狀態,金屬絲W的前端在切斷排出位置P3待機。如第25A圖所示,在切斷排出位置P3待機的金屬絲W,在本例中是2根金屬絲W,會通過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固定刃部60),而並排於既定的方向上。
即使是切斷排出位置P3與彈匣2A之間的金屬絲W,透過中間位置P2的並排導引4A及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也會並排於既定的方向上。
第18圖顯示金屬絲W纏繞於鋼筋S的狀態。將鋼筋S放入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與第2導引部51之間,當操作扳機12A時,進給馬達33a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第1進給齒輪301正轉,且跟隨著第1進給齒輪30L,第2進 給齒輪30R也會正轉。
藉此,第1進給齒輪30L與一根金屬絲W1之間產生的摩擦力、第2進給齒輪30R與另一根金屬絲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以及一根金屬絲W1與另一根金屬絲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會將2根金屬絲W往正方向推送。
在往正方向推送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上,金屬絲進給部3A的上流側與下流側各自設置有並排導引4A,藉此,進入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之間的2根金屬絲W、從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排出的2根金屬絲W,會以排列在既定方向的狀態被送出。
當金屬絲W往正方向送出,如第28A圖、第29A圖及第30A圖所示,金屬絲W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通過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的導引溝52。藉此,金屬絲W被彎捲,用來纏繞鋼筋S的周圍。導入第1導引部50的2根金屬絲W被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保持在並排狀態。又,因為2根金屬絲W是在被推壓在導引溝52的外側壁面的狀態下被輸送,所以通過導引溝52的金屬絲W也能夠保持在排列於既定方向的狀態。
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如第26A圖所示,被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限制住沿著纏繞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移動,並且被壁面55a誘導到固定導部54。被誘導到固定導引部54的金屬絲W如第26B圖所示,被固定導引部54的壁面54a限制住沿著圈Ru的徑方 向的移動,被誘導到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然後,當金屬絲W被送到前端碰到長度限制部74的位置時,進給馬達33a的驅動被停止。
金屬絲W被送到前端碰到長度限制部74的位置,在進給停止前的這段期間會有若干量的金屬絲W往正方向送出,因此纏繞於鋼筋S的金屬絲W會從第26B圖所示的實線所示的狀態往二點鏈線所示的朝向圈Ru的徑方向Ru2擴大的方向位移。纏繞於鋼筋S的金屬絲W位移到朝向圈Ru的徑方向Ru2擴大的方向時,被誘導到把持部70中的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位移到後方。因此,如第26B圖所示,固定導引部54的壁面54a限制了線圈W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位置,因此被誘導到把持部70的金屬絲W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位移被限制,進而抑制把持不良的發生。另外,本實施型態中,即使被誘導到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不位移,但金屬絲W往圈Ru的徑方向Ru2擴大的方向位移的情況下,固定導引部54也會抑制金屬絲W往圈Ru的徑方向Ru2的位移,進而抑制把持不良的發生。
藉此,金屬絲W以圈狀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此時,纏繞於鋼筋S的2根金屬絲W如第25B圖所示,被保持於彼此不互相扭捻的並排狀態。在此,當控制部14A從導引開閉感測器56的輸出當中檢測出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打開時,即使扳機12A被操作,也不會驅動進給馬達33a,而以燈或蜂鳴器等未圖示的通知構件進行通知。藉此,防止金屬 絲W的誘導不良發生。
第19圖係顯示以把持部70把持金屬絲W的狀態。停止金屬絲W的進給後,馬達80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藉此馬達80將可動構件83移動往前方向(箭頭F方向)。也就是說,可動構件83連動於馬達80旋轉的旋轉動作會被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馬達80的旋轉被轉換成直線移動。藉此,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連動於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的動作,折彎部71往前方移動,藉此如第29B圖所示,當開閉銷71a通過開閉導孔77L的開閉部78L,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利用以軸77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藉以把持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
又,如第30B圖所示,當開閉銷71a通過開閉導孔77R的開閉部78R,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利用以軸77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藉由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往接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移動,金屬絲W會在可移動於延伸方向的狀態下被把持。
又,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的動作傳達到退避機構53a,使得導引銷53從金屬絲W移動的路徑上退開。
第20圖顯示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狀態。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把持於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後,將進給馬達33a往逆旋轉方向驅動,藉此使第1進給齒輪30L逆旋轉,且第2進給齒輪30R跟隨第1進給齒輪30L而逆旋轉。
藉此,2根金屬絲W被拉回彈匣2A方向,送往逆 方向。利用將金屬絲W往逆方向送的動作,金屬絲W捲緊貼合在鋼筋S上。本例中,如第25C圖所示,2根金屬絲並排,因此將金屬絲W送往逆方向的動作會抑制因為金屬絲W之間扭捻等所造成的進給阻抗增加。又,如習知技術以1根金屬絲捆束鋼筋S的情況,以及如本例以2根金屬絲W捆束鋼筋S的情況,當想要獲得相同的捆束強度時,使用2根金屬絲W的一方能夠將各金屬絲W的直徑做得更細。因此,容易將金屬絲W彎曲,並且能夠以較小的力量將金屬絲W緊貼於鋼筋S。這樣一來,能夠以較小的力量將金屬絲W緊貼於鋼筋S。又,因為使用直徑較細的2根金屬絲W,容易將金屬絲W彎成圈狀,且能夠嘗試減低切斷金屬絲W時的負荷。伴隨於此,鋼筋捆束機1A的各馬達的小型化、機構部位的小型化使本體部全體能夠小型化。又,因為馬達的小型化、負荷的減低,能夠減低消耗電力。
第21圖係顯示切斷金屬絲W的狀態。將金屬絲W捲緊在鋼筋S並停止金屬絲W的進給後,馬達80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藉此使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的動作被傳動機構62傳達到切斷部6A,被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被旋轉刃部61的動作切斷。
第22圖係顯示將金屬絲W的端部折彎到鋼筋S側的狀態。切斷金屬絲W後,使可動構件83更往前方向移動,藉此如第28B圖所示,折彎部71與可動構件83一起往前方向移動。
折彎部71如第27B圖及第27C圖所示,具備彎部71b1,其藉由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接近鋼筋S的方向)移動,而與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相接。又,折彎部71具備彎部71b2,其藉由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接近鋼筋S的方向)移動,而與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相接。
折彎部71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移動既定距離,藉此如第28C圖所示,將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以彎部71b1推壓往鋼筋S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向鋼筋S側。折彎部71更往前方向移動,藉此如第29C圖所示,開閉銷71a在開閉導孔77L內移動,藉此保持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把持於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狀態。又,折彎部71更往前方向移動,藉此如第30C圖所示,開閉銷71a在開閉導孔77R內移動,藉此保持金屬絲W的一端部WE側被把持於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狀態。
把持部70如第27A圖及第27B圖所示,具備脫落防止部75(也可以用凸部70Lb兼做拔出防止部75),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前端側往固定把持構件70C方向突出。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因為折彎部71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移動,而在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形成的把持位 置,以脫落防止部75為支點,被折彎向鋼筋S側。另外,在第27B圖中,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未圖示。
又,折彎部71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移動既定距離,將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E側,用彎部71b2推壓到鋼筋S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到鋼筋S側。
把持部70如第27A圖及第27C圖所示,具備脫落防止部76,在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前端側往固定把持構件70C方向突出。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因為折彎部71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移動,而在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形成的把持位置,以脫落防止部76為支點,被折彎向鋼筋S側。另外,在第27C圖中,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未圖示。
第23圖顯示扭捻金屬絲W的狀態。將金屬絲W的端部往鋼筋S側折彎後,馬達80更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馬達80將可動構件83更往前方向(箭頭F方向)移動。藉由可動構件83移動到箭頭F方向的既定位置,可動構件83從與旋轉限制構件84的卡合中脫離,解除了旋轉限制構件84對可動構件83的旋轉限制。如此一來,當馬達80被更往正旋轉方向驅動,把持金屬絲W的把持部70旋轉,如第28D圖所示,扭捻金屬絲W。把持部70被未圖示的彈簧往後方偏壓,一邊對金屬絲施加張力一邊扭捻。這樣,金屬絲W不會鬆弛,鋼筋S被金屬絲W所捆束。
第24圖係顯示離開扭捻的金屬絲W的狀態。扭捻金屬絲W後,馬達80被驅動往逆旋轉方向,馬達80將可動構件83往箭頭R所示的後方向移動。也就是說,可動構件83連動於馬達80的旋轉的旋轉動作會被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馬達80的旋轉轉換為直線移動。如此一來,可動構件83往後方向移動。連動於可動構件83往後方向移動的動作,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往離開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位移,把持部70鬆開金屬絲W。另外,當鋼筋S的捆束結束,並要從鋼筋捆束機1A拔出鋼筋S時,習知技術下,鋼筋S會被導引部卡住而難以拔出,使得作業性惡化。相對於此,將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構成可在箭頭H方向旋轉,將鋼筋S從鋼筋捆束機1A拔出時,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不會卡到鋼筋S,而使得作業性提升。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平行移動來進行開閉的習知構造中,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移動被溝及插銷等的構件導引。因此,當粉塵等的異物進入溝,會阻礙插銷的移動,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有可能變得無法正常移動。
又,當因為過負荷使得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朝向改變時,插銷的移動方向與溝的延伸方向偏開,第1可動把持構件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有可能變得無法正常移動。
對此,本實施型態中,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 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藉由以軸77為支點的旋轉動作而位移於離開與接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因此不容易受到粉塵或過負荷的影響。
提升軸77的精度比起插銷在溝內滑動的構造容易,且耐磨耗性高。因此,能夠抑制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鬆動,以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鬆動。藉此能夠確實地把持金屬絲W。
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開閉的方向設定為左右方向,將開閉銷71a延伸的方向設定為上下方向的情況下,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形狀會因為安裝部77C及導孔78C而開口於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因此,設置蓋住固定把持構件70C的上下及左右的構件的話,就能夠抑制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強度下降。然而,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左右不能覆蓋,否則會妨礙到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開閉動作。因此,本例中,折彎部71具備蓋住固定把持構件70C的上下方向的蓋部71c,不會妨礙到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開閉動作。藉此,能夠抑制因為設置開口的安裝部77C及導孔78C而導致的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強度下降。
又,折彎部71如第13A圖所示,是蓋部71c蓋住開閉導孔77L、開閉導孔77R、開閉部78L、開閉部78R、導孔78C的形狀。因此,開閉導孔77L、開閉導孔77R、開閉部78L、開閉部78R、導孔78C不會露出。因此,能夠抑制粉塵 進入導孔78C等。
又,開閉銷71a的移動路徑的延長線上具備軸77。藉此,固定把持構件70C中,能夠縮小沿著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開閉的方向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又,就算是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也能夠縮小左右方向的長度。
又,藉由開閉銷71a的移動路徑的延長線上具備軸77,即使有過負荷,也能夠抑制開閉銷71a的移動方向與導孔78C的延伸方向之間大幅偏移,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能夠正常動作。
第31A圖、第31B圖及第32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第31C圖、第31D圖、第32B圖係習知技術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以下,關於以金屬絲W捆束鋼筋S的動作,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與習知技術相比較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
如第31C圖所示,將具有既定直徑(例如1.6mm~2.5mm左右)的1根金屬絲Wb捲緊於鋼筋S的習知構造中,如第31D圖所示,鋼筋Wb的剛性高,因此如果不用相當大的力將金屬絲Wb捲緊於鋼筋S上,在捲緊金屬絲Wb的動作中金屬絲Wb會發生鬆弛J,與鋼筋S之間產生間隙。
相對於此,如第31A圖所示,將比起習知技術直徑細(例如0.5mm~1.5mm左右)的2根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本實施型態中,如第31B圖所示,金屬絲W的剛性比習知技術低,因此即使以比習知技術低的力將金屬絲W捲緊 於鋼筋S上,仍然會在捲緊金屬絲W的動作中抑制金屬絲W產生鬆弛,以直線部K確實地捲緊於鋼筋S上。在此,考慮到以金屬絲W捆束鋼筋S的機能,金屬絲W的剛性不只因為金屬絲W的直徑,也也因為材質等的差異而變化。例如,本實施型態中,以直徑為0.5mm~1.5mm左右的金屬絲W為例來說明,但也考慮到金屬絲W的材質等的話,金屬絲W的直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至少會產生有公差的程度的差值也是有可能的。
又,如第32B圖所示,以具有既定直徑的1根金屬絲Wb捲緊扭捻於鋼筋S的習知架構中,鋼筋Wb的剛性高,因此即使做扭捻金屬絲Wb的動作,也不會消除金屬絲Wb的鬆弛,而在與鋼筋S之間產生間隙L。
相對於此,如第32A圖所示,比起習知技術,以直徑較細的2根金屬絲W捲緊扭捻於鋼筋S的本實施型態中,金屬絲W的剛性比習知技術低,因此,透過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比起習知技術至少能夠抑制與鋼筋S之間的間隙,因而提升金屬絲W的捆束強度。
然後,透過使用2根金屬絲W,能夠使鋼筋保持力與習知技術相等,且抑制捆束後的鋼筋S之間的偏移。本實施型態中,將2根金屬絲同時送出,使用同時送出的這兩根金屬絲W來捆束鋼筋S。在此,所謂將2根金屬絲同時送出是指當一根金屬絲W與另一根金屬絲W以略相同速度送出的情況,也就是一根金屬絲相對於另一根金屬絲相對速度略等於0的情況,但在本例中,並不一定限定在這個意思。例如,即使 一根金屬絲W與另一根金屬絲W以不同速度(時間點)送出的情況下,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上2根金屬絲W相鄰並排前進,金屬絲W在並排狀態下纏繞於鋼筋S的話,這也算是2根金屬絲同時送出。也就是說,2根金屬絲W各自的剖面面積總和的總面積是決定鋼筋保持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即使錯開送出2根金屬絲的時間點,就確保鋼筋保持力這點上有相同的結果。然而,比較起錯開送出2根金屬絲W的時間點的動作,將2根金屬絲W同時送出的動作能夠縮短進給所需要的時間,因此將2根金屬絲W同時送出的方式最終能夠提升捆束速度。
第33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第33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以下,關於捆束鋼筋S的金屬絲W的型態,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與習知比較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
以習知的鋼筋捆束機捆束於鋼筋S上的金屬絲W如第33B圖所示,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朝向與鋼筋S的相反方向。藉此,捆束鋼筋S的金屬絲W中,形成比扭捻部位更前端側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從鋼筋S大幅突出的型態。當金屬絲W的前端側大幅突出,突出部分可能會妨礙作業而形成作業的阻礙。
又,鋼筋S的捆束後,在鋼筋S鋪設部位流入混凝土200,但此時為了不要讓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從混凝土200突出,捆束於鋼筋S的金屬絲W的前端在第33B圖的例子中,金屬絲W的一端部WS與流入混凝土 200的表面201之間的厚度必須保持在既定的尺寸S1。因此,在金屬絲W的一端部WS與另一端部WE朝向與相反於鋼筋S的方向的型態中,從鋼筋S的鋪設位置到混凝土200的表面201的表面201之間的厚度S12變厚。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藉由折彎部71,金屬絲W會彎曲成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會位於比金屬絲W的彎部位(第1折彎部位WS1)更靠鋼筋S側,且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會位於比金屬絲W的彎部位(第2折彎部位WE1)更靠鋼筋S側。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折彎部71折彎金屬絲W時,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金屬絲W的動作中被預備折彎部72折彎的部位、以及在將金屬絲W纏繞於鋼筋S的動作中被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折彎的部位,兩者中的一者會成為金屬絲W在離開鋼筋S的方向上最突出的頂部。
藉此,以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捆束於鋼筋S的金屬絲W如第33A圖所示,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向鋼筋S側,使得第1折彎部位WS1形成於扭捻部位WT與一端部WS之間,金屬絲W的一端部WS位於比第1折彎部位WS1更靠鋼筋S側。又,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被折彎向鋼筋S側,使得第2折彎部位WE1形成於扭捻部位WT與另一端部WE之間,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位於比第2折彎部位WE1更靠鋼筋S側。
在第33A圖所示的例子中,金屬絲W形成有2個 折彎部,在本例中是第1折彎部位WS1與第2折彎部位WE1,其中捆束鋼筋S的金屬絲W之中最往遠離鋼筋S的方向(鋼筋S的相反方向)最突出的第1折彎部位WS1形成頂部Wp。然後,金屬絲W的一端部WS與另一端部WE的任一者都不會超過頂部Wp往鋼筋S的相反方向突出。
像這樣,使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不會超過金屬絲W折彎部位所構成的頂部Wp往鋼筋S的相反方向突出,藉此能夠抑制金屬絲W的端部突出所造成的作業性的下降。又,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到鋼筋S側,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也被折彎到鋼筋S側,因此金屬絲W從扭捻部位WT向外突出的前端側的突出量比習知技術少。因此,比起習知技術,能夠減薄鋼筋S的鋪設位置到混凝土200的表面201之間的厚度S2,因而能夠減低混凝土的使用量。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在金屬絲W的正方向送出中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在金屬絲W的逆方向送出中捲緊於鋼筋S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會在被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把持的狀態下,被折彎部71折彎到鋼筋S側。又,被切斷部6A切斷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會在被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把持的狀態下,被折彎部71折彎到鋼筋S側。
藉此,如第27B圖所示,能夠將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形成的把持位置做為支點71c1來折彎金屬絲W。如第27C圖所示,能夠將固定把持構件70C 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形成的把持位置做為支點71c2來折彎金屬絲W。又,折彎部71能夠藉由靠近鋼筋S方向的位移,施加將鋼筋W推壓往鋼筋S方向的力。
像這樣,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在把持位置緊緊把持金屬絲W,以支點71c1、71c2為支點折彎金屬絲W,因此不將推壓金屬絲W的力量往其他方向分散,就能夠確實地將金屬絲W的端部WS、WE側彎向希望的方向(鋼筋S側)。
相對於此,例如在不把持金屬絲W的狀態下,施加力往扭捻金屬絲W的方向的習知的捆束機中,能夠將金屬絲W的端部沿著扭捻方向彎折。然而,因為是在不把持金屬絲W的狀態下施加彎折金屬絲W的力,所以彎折金屬絲W的方向不固定,金屬絲W的端部也有可能朝向與鋼筋S相反的外側。
然而,本實施型態中,如上所述,在把持位置緊緊把持金屬絲W,以支點71c1、71c2為支點折彎金屬絲W,就能夠確實地將金屬絲W的端部WS、WE側彎向鋼筋S側。
又,扭捻金屬絲W捆束鋼筋S後,當打算將金屬絲W的端部折向鋼筋S側時,有可能扭捻金屬絲W的捆束部位變鬆,捆束強度降低。又,扭捻金屬絲W捆束鋼筋S後,當打算進一步施加在扭捻金屬絲W的方向上的力來彎折金屬絲端部時,扭捻金屬絲W的捆束部位有可能會損傷。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中,在扭捻金屬絲W捆束鋼筋S之前,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與另一端部WE側折 向鋼筋S側,因此扭捻金屬絲W的捆束部位不會變鬆,捆束強度不會下降。又,扭捻金屬絲W捆束鋼筋S後,不會進一步施加在扭捻金屬絲W的方向上的力,因此扭捻金屬絲W的捆束部位不會損傷。
第34A圖、第35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第34B圖、第35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以下,關於透過將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來防止金屬絲W從把持部脫落,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與習知比較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
鋼筋捆束機的習知把持部700如第34B圖所示,具備固定把持構件700C、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0R,並且具有將捲緊於鋼筋S的金屬絲W會抵住的長度限制部701設計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中。
將金屬絲W往逆方向送(拉回)來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以及用把持部700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中,固定把持構件70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所形成的金屬絲W的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01之間的距離N2如果較短,被固定把持構件70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所把持的金屬絲W容易脫落。
為了使把持的金屬絲難以脫落,將距離N2設計得較長即可,為此,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中的金屬絲W的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01之間的距離必須增長。
然而,如果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中的金屬絲W的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01之間的距離增長的話,第1可 動把持構件700L會大型化。因此,習知構造中,不能夠將固定把持構件70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所形成的金屬絲W的把持位置到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之間的距離N2增長。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70如第34A圖所示,將金屬絲W所抵接的長度限制部74做成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獨立的其他零件。
藉此,不必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大型化,就能夠增長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中的金屬絲W的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4之間的距離N1。
因此,即使不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大型化,將金屬絲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以及以把持部70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能夠抑制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金屬絲W脫落。
又,鋼筋捆束機的習知的把持部700如第35B圖所示,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的面向固定把持構件700C的面,設置朝向固定把持構件700C的方向突出的凸部以及讓固定把持構件700C進入的凹部,形成預備折彎部702。
藉此,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0C把持金屬絲W的動作,會將從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0C所形成的把持位置突出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彎折,將金屬絲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以及以把持部700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能夠獲得防止金屬絲W脫落的效果。
然而,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到朝向通 過固定把持構件70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0R之間的金屬絲W的內側,因此被折彎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有可能會接觸到因為要捲緊鋼筋S而朝逆方向送的金屬絲W而被捲入。
如果被折彎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捲入到因為要捲緊鋼筋S而朝逆方向送的金屬絲W的話,金屬絲W的捲緊可能會變得不牢靠,金屬絲W的扭捻也可能變得不牢靠。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70中,如第35A圖所示,在固定把持構件70C面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面,設置朝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方向突出的凸部以及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進入的凹部,形成預備折彎部72。
藉此,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金屬絲W的動作,會將從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C所形成的把持位置突出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彎折,利用固定把持構件70C上的預備折彎部72的凸部、進入預備折彎部72的凹部的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上的凸部、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另一凸部這3點,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把持。因此,將金屬絲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以及以把持部70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能夠獲得防止金屬絲W脫落的效果。
然後,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到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的相反方向的外側,因此能夠抑制被折彎的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接觸到因為要捲緊鋼筋S而朝逆方向送的金屬絲W。
藉此,將金屬絲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會抑制金屬絲W從把持部70脫落,確實執行金屬絲W的捲緊,而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會確實執行金屬絲W的捆束。
接著,關於構成將金屬絲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進給路徑的導引,說明習知的問題。送出金屬絲並纏繞金屬絲於鋼筋的周圍後,扭捻金屬絲來捆束的習知的鋼筋捆束機中,形成圈狀的金屬絲難以在圈的徑方向擴大,因此構成將金屬絲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進給路徑的導引是可動構造。
對此,將金屬絲往正方向送,把金屬絲纏繞於鋼筋的周圍,然後將金屬絲往反方向送,把金屬絲捲緊於鋼筋後切斷,扭捻金屬絲的一端部側與另一端部側來進行捆束的鋼筋捆束機中,因為會切換金屬絲的送出方向,所以金屬絲的進給會暫時地停止。
當金屬絲的進給暫時停止時,直到進給停止為止的期間還會有若干量的金屬絲往正方向送出,因此纏繞於捆束物的金屬絲會往徑方向擴大的方向位移。因此,習知的鋼筋捆束機中,構成將金屬絲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進給路徑的導引是固定構造。因此,鋼筋會被導引部卡住而難以拔出,作業性不佳。
第36A圖、第36B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以下,關於將鋼筋放入捲曲導引部的動作以及從捲曲導引部拔出鋼筋的動作,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例如,以金屬絲W捆束構成基底的鋼筋S的情況下,在使用鋼筋捆束機1A的作業中,會形成捲曲 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的開口朝向下方的狀態。
進行捆束作業時,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的開口朝向下方,如第36A圖所示,將鋼筋捆束機1A朝向箭頭Z1所示的下方移動,藉此讓鋼筋S進入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的開口。
然後,捆束作業結束,如第36B圖所示,將鋼筋捆束機1A朝箭頭Z2所示的橫方向移動,第2導引部51會被被金屬絲W捆束的鋼筋S推壓,第2導引部51的前端側的可動導引部55會以軸55b為支點旋轉向箭頭H方向。
藉此,每次捆束金屬絲W於鋼筋S時,即使不每次都將鋼筋捆束機1A往上提,也能夠僅僅藉由將鋼筋捆束機1A往橫方向移動來進行接下來的捆束作業。這樣一來,(因為比起將鋼筋捆束機1A先往上移動再往下移動,單純橫方向移動較好)將被金屬絲W捆束的鋼筋S拔出的作業中,鋼筋捆束機1A的移動方向及移動量的限制能夠減少,而提升作業效率。
又,上述的捆束作業中,如第26B圖所示,第2導引部51的固定導引部54會固定成不位移且可限制金屬絲W的徑方向Ru2的位置的狀態。藉此,在金屬絲W纏繞於鋼筋S的動作中,固定導引部54的壁面54a能夠限制金屬絲W的徑方向Ru2的位置,抑制朝向被把持部70誘導的金屬絲W的徑方向的位移,並且抑制把持不良的發生。另外,如上述,送出金屬絲將金屬絲纏繞於鋼筋的周圍後,扭捻金屬絲來進行捆束 的習知的鋼筋捆束機中,沒有拉回金屬絲的固定,沒有暫時停止金屬絲的送出並反轉進給方向的動作,所以形成圈狀的金屬絲不容易往圈的徑方向擴大。因此,並不需要相當於本實施型態的固定導引部的導引。然而,即使是這種鋼筋捆束機,藉由是用本發明的固定導引部及可動導引部,也能夠形成抑制纏繞於鋼筋的周圍的金屬絲的圈的徑方向擴大。
以下,關於位移部34,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如第2圖所示,位移部34在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略垂直的方向上,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也就是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具有第2位移構件36。又,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的操作按鈕38、進行操作按鈕38的上鎖與解鎖的解除桿39,會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
像這樣將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設置於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的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上就不需要設置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
藉此,比起在金屬絲進給部與彈匣之間具備使一對進給齒輪位移的機構這樣的架構,能夠將彈匣2A靠近金屬絲進給部3A配置,因此可嘗試將裝置小型化。又,因為不是彈匣2A與金屬絲進給部3A之間具備操作按鈕38的架構,所以能夠將彈匣2A靠近金屬絲進給部3A配置。
又,因為能將彈匣2A靠近金屬絲進給部3A配置,如第16圖所示,在收容了圓筒狀的捲軸的彈匣2A中,能夠將配合捲軸20的形狀而突出的凸部21,配置到比電池15A的安裝位置更上方。這樣一來,能夠將凸部21靠近握把部11A配置,可嘗試將裝置小型化。
又,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金屬絲W的進給路徑上,沒有設置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因此彈匣2A的內部會形成往金屬絲進給部3A輸送的金屬絲裝填空間22,對金屬絲W的裝填沒有構成阻礙的要素,能夠容易地進行金屬絲W的裝填。
在一對進給齒輪構成的金屬絲進給部中,會考慮一種架構,具備:位移構件,使一個進給齒輪離開另一進給齒輪;以及保持構件,在一個進給齒輪與另一進給齒輪分離的狀態下保持位移構件。在這種架構中,當因為金屬絲W的變形等原因使得一個進給齒輪被推往離開另一進給齒輪的方向時,有可能位移構件被保持構件卡合,而保持住一個進給齒輪與另一進給齒輪分離的狀態。
當保持住一個進給齒輪與另一進給齒輪分離的狀態時,一對的進給齒輪變得難以夾住金屬絲W,而變得無法將金屬絲W送出。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如第4A圖所示,會將使第2進給齒輪30R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的位移構件,即第1位移構件35及第2位移構件36,與操作第2進給齒輪30R與第1進給齒輪30L分離的狀態的上鎖及解除 的操作按鈕38及解除桿39,分別做成獨立的零件。
藉此,如第4D圖所示,因為金屬絲W的變形等的原因使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往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的話,第2位移構件36會推壓彈簧37而位移,但不會上鎖。因此,彈簧37的力量能夠持續地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推壓,即使第2進給齒輪30R暫時地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也能夠恢復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夾住金屬絲W的狀態,能夠繼續金屬絲W的進給。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變形例>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是以使用2根金屬絲W的構造為例來說明,但也可以使用2根以上的金屬絲W來捆束鋼筋S。
在把持部70中,使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在相同的時間點開閉。相對於此,拉回金屬絲W的動作中,以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把持金屬絲W即可,因此可以使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動作比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動作先進行。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動作時間點可以藉由開閉導孔77L與開閉導孔77R的形狀來控制。
第37A圖、第37B圖、第37C圖、第37D圖及第37E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以2根以上的金屬絲捆束鋼筋S的構造當中,第37A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B的開口4BW的剖面形狀,也就是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開口4BW的剖面形狀形成矩形,開口4BW 的長邊方向及短邊方向構成直線狀。並排導引4B的開口4B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金屬絲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並排導引4B在本例中,開口4B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
第37B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C的開口4CW的長邊方向是直線狀,短邊方向構成三角狀。並排導引4C為了能夠使複數根金屬絲W並排在開口4CW的長邊方向並且用短邊方向的斜面來導引金屬絲W,開口4C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金屬絲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
第37C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D的開口4DW的長邊方向彎曲成向內側方向突出的曲線狀,短邊方向構成圓弧狀。也就是,開口4DW的開口形狀形成沿著並排的金屬絲W的外形狀。並排導引4D的開口4D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金屬絲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並排導引4D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
第37D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E的開口4EW的長邊方向彎曲成向外側方向突出的曲線狀,短邊方向構成圓弧狀。也就是,開口4EW的開口形狀形成橢圓形狀。並排導引4E的 開口4E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金屬絲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並排導引4E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
第37E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F是配合金屬絲W的根數的複數的開口4FW所構成。各金屬絲W各自通過不同的開口4FW。並排導引4F的各開口4FW具有比金屬絲W的直徑r稍長的直徑(長度)L1,利用開口4FW的排列方向來限制複數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
第38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變形例的構造圖。導引溝52B具有比金屬絲W的直徑r更長的寬度(長度)L1及深度L2。一根金屬絲W通過的一導引溝52B與另一根金屬絲W通過的另一導引溝52B之間,形成有沿著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分隔壁部。第1導引部50利用複數的導引溝52B的排列方向來限制複數根金屬絲的並排方向。
第39A圖及第39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金屬絲進給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第39A圖所示的金屬絲進給部3B具備各自送出1根金屬絲W的第1金屬絲進給部35a及第2金屬絲進給部35b。第1金屬絲進給部35a及第2金屬絲進給部35b各自都具有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
分別被第1金屬絲進給部35a及第2金屬絲進給部35b送出的1根金屬絲W會被第5A圖、第5B圖或第5C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A、或者是第37A圖、第37B圖、第37C 圖或第37D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B~4E,與第6圖所示的導引溝52,並排在既定的方向上。
第39B圖所示的金屬絲進給部3C具備各自送出1根金屬絲W的第1金屬絲進給部35a及第2金屬絲進給部35b。第1金屬絲進給部35a及第2金屬絲進給部35b各自都具有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
分別被第1金屬絲進給部35a及第2金屬絲進給部35b送出的1根金屬絲W會被第37E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F與第39B圖所示的導引溝52B,並排在既定的方向上。金屬絲進給部30C中,2根金屬絲W獨立地被導引,因此做成能夠獨立驅動第1金屬絲進給部35a及第2金屬絲進給部35b的機構的話,也就可能將2根金屬絲的進給時序錯開。另外,在2根金屬絲W中的其中一者纏繞鋼筋S的動作的途中,才開始另一者的金屬絲W的進給進行纏繞鋼筋S的動作,2根金屬絲也是同時被進給。又,即使2根金屬絲W的進給同時開始,一根金屬絲W的進給速度與另一根金屬絲W的進給速度不同的情況下,2根金屬絲也是同時被進給。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是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配置有長度限制部74的架構,但如果是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等的把持部70獨立的零件的話,也可以配置在其他部位,例如可以配置在支持把持部70的構造物中。
又,也可以在用折彎部71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及另一端部WE側折彎到鋼筋S側的動作結束之前,開始把持部70的旋轉動作,開始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又,也可以在把持部70的旋轉動作開始、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開始之後,扭捻金屬絲W的動作結束之前,開始或結束用折彎部71將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及另一端部WE側折彎到鋼筋S側的動作。
又,做為折彎構件,折彎部71與可動構件83做成一體的構造,但也可以做成獨立的構造。把持部70與折彎部71可以是用獨立的馬達等的驅動構件來驅動的構造。又,也可以取代折彎部71,做為折彎構件,在固定把持構件70C、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上,具備凹凸型狀等形成的折彎部,其利用把持金屬絲W的動作來施加將金屬絲W往鋼筋S側折彎的力。
第40A圖、第40B圖、第40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折彎部71使金屬絲W的一端部WS位於比金屬絲W的第1折彎部位WS1更靠鋼筋S側,且使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位於比金屬絲W的第2折彎部位WE1更靠鋼筋S側。然後,在第40A圖所示的例子中,鋼筋S的相反方向上最突出的部位,也就是第1折彎部位WS1形成頂部Wp,因此使金屬絲W的一端部WS與另一端部WE不要超過第1折彎部位WS1所形成的頂部Wp往鋼筋S的相反的方向突出即可。因此,如第40A圖所示,例如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因為第1折彎部位WS1彎向鋼筋S側的話,金屬絲W的一端部WS也可以不朝向鋼筋S側。
又,如第40B圖所示,也可以具備彎曲構件,將 第1折彎部位WS2及第2折彎部位WE2彎曲成彎形狀。在這個情況下,鋼筋S的相反方向上最突出的部位,變成第1折彎部位WS2,因此第1折彎部位WS2形成頂點Wp,使金屬絲W的一端部WS與另一端部WE不要超過第1折彎部位WS2所形成的頂部Wp往鋼筋S的相反的方向突出。
又,如第40C圖所示,金屬絲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向鋼筋S側,使得金屬絲W的一端部WS位於比第1折彎部位WS1更靠鋼筋S側。又,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側被折彎向鋼筋S側,使得金屬絲W的另一端部WE位於比第2折彎部位WE1更靠鋼筋S側。然後,可以讓捆束鋼筋S的金屬絲W中的鋼筋S的相反方向上最突出的第2折彎部位WE1形成頂部Wp,並彎折成金屬絲W的一端部WS與另一端部WE任一者不要超過頂部Wp往鋼筋S的相反的方向突出。
第41A圖及第41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藉由導引軸55c與沿著可動導引部55的位移方向的導引溝55d來限制位移方向。例如,如第41A圖所示,可動導引部55具備導引溝55d,延伸於可動導引部55相對於第1導引部50的移動方向,也就是可動導引部55靠近及遠離第1導引部50的方向。固定導引部54具備導引軸55c,其插入導引溝55d中且能夠在導引溝55d內移動。藉此,可動導引部55會利用相對於第1導引部50遠離或接近的方向(第41A圖的上下方向)上的平行移動,從導引位置位移到退避位置。
又,如第41B圖所示,可動導引部55也可以具備 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導引溝55d。藉此,可動導引部55會在從本體部10A的一端(前端)突出的位置退避到本體部10A的內部的前後方向的移動中,從導引位置位移到退避位置。這個情況的導引位置是可動導引部55從本體部10A的前端突出的位置,會使得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存在於形成圈Ru的金屬絲W所通過的位置。又,退避位置是可動導引部55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進入本體部10A的內部的狀態。又,可動導引部55也可以具備在延伸於與第1導引部50離接方向以及前後方向雙方的斜方向上的導引溝55d。另外,導引溝55d可以是直線狀也可以是圓弧等的曲線狀。
第42圖、第43A圖、第43B及第4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第43A圖是第42圖的A-A剖面圖,第43B圖是第42圖的B-B剖面圖,第44圖是其他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又,第4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G1與設置於中間位置P2的並排導引4G2具備滑動構件40A,用以抑制金屬絲W通過導引內時因為金屬絲W的滑動造成的磨耗。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G3並不具備滑動構件40A。
並排導引4G1是構成進給構件的限制構件的一例,以沿著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貫通的開口40G1所構成。並排導引4G1為了限制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如第43A圖、第44圖所示,開口40G1會是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一方向的長度L1會比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及一方向都垂直的其他方向的長度L2更長的形狀。
並排導引4G1為了將2根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排列,並且限制2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開口40G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會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和更長,短邊方向的長度L2會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更長。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長邊方向會構成直線狀、短邊方向會構成圓弧狀或直線狀。
被導引構件部5A的第1導引部50形成圓弧狀的金屬絲W會在設置於中間位置P2的並排導引4G2、第1導引部50的導引銷53、53b共3個點,被限制住圓弧的外側的2點與內側的1點的位置而彎曲,形成略圓形的圈Ru。
將由金屬絲W形成的第45圖所示的圈Ru的軸方向Ru1為基準的情況下,如第44圖的一點鏈線Deg所示,通過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2根金屬絲並排的方向傾斜角(2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相對於開口40G1的沿著圈Ru的軸方向Ru1的邊(延伸於長邊方向的邊)的傾斜角)超過45度的話,2根金屬絲W被進給時有可能被扭捻交錯。
因此,會決定出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與長邊方向的長度L1的比例,使得通過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2根金屬絲並排的方向,相對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傾斜角在45度以下。本例中,開口40G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與長邊方向的長度L1的比例設定在1:1.2以上。考慮到金屬絲W的直徑r的話,並 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設定成超過金屬絲W的直徑r的1倍且在1.5倍以下。另外,2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的傾斜在15度以下更佳。
並排導引4G2是構成進給構件的限制構件的一例,以沿著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貫通的開口40G2所構成。並排導引4G2為了限制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如第43B圖所示,開口40G2會是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一方向的長度L1會比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及一方向都垂直的其他方向的長度L2更長的形狀。
並排導引4G2為了將2根金屬絲W沿著徑方向排列,並且限制2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開口40G2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會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和更長,短邊方向的長度L2會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更長。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長邊方向會構成直線狀、短邊方向會構成圓弧狀或直線狀。
即使是並排導引4G2,也會設定成開口40G2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與長邊方向的長度L1的比例在1:1.2以上,使得2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的傾斜角在45度以下,甚至更好的是在15度以下。考慮到金屬絲W的直徑r的話,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會設定成超過金屬絲W的直徑r的1倍且在1.5倍以下。
並排導引4G3是構成進給構件的限制構件的一例,且構成固定刃部60。並排導引4G3與並排導引4G1及並排導引4G2相同地,開口40G3會是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 直的長邊方向的長度比2根金屬絲W的直徑r的和長,短邊方向的長度比1根金屬絲W的直徑r長的形狀。
並排導引4G3會設定成開口40G3的短邊方向的至少1部分的長度與長邊方向的至少1部分的長度的比例在1:1.2以上,使得2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的傾斜角在45度以下,甚至更好的是在15度以下。考慮到金屬絲W的直徑r的話,並排導引4G3的開口40G3的短邊方向的長度會設定成超過金屬絲W的直徑r的1倍且在1.5倍以下,藉此限制2根金屬絲W的並排方向。
滑動構件40A是滑動部的一例。滑動構件40A是以稱為超硬合金的材質構成。超硬合金具有比構成並排導引4G1的導引本體41G1的材質以及構成並排導引4G2的導引本體41G2的材質更高的硬度。藉此,滑動構件40A具有比導引本體41G1及導引本體41G2更高的硬度。滑動構件40A在本例中是以稱為圓筒狀的銷的構件構成。
導引本體41G1及導引本體41G2是以鐵構成。進行一般熱處理的導引本體41G1及導引本體41G2的硬度是維氏硬度的500~800左右。相對於此,以超硬合金構成的滑動構件40A的硬度是維氏硬度的1500~2000左右。
滑動構件40A的圓周面的一部分在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中,會設置成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且在本例中從沿著2根金屬絲W排列方向的長邊方向的內面露出。又,滑動構件40A的圓周面的一部分在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中,會設置成與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且在本例中從沿著2根金屬絲W排列方向的長邊方向的內面露出。滑動構件40A垂直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且沿著2根金屬絲W排列的方向延伸。滑動構件40A的圓周面的一部分露出至與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長邊方向的內面沒有高低差的平面,以及露出至與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長邊方向的內面沒有高低差的平面就足夠了。但較佳的是,滑動構件40A的圓周面的一部分會從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長邊方向的內面以及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長邊方向的內面突出並露出。
導引本體41G1設置有孔部42G1,具有滑動構件40A壓入後會被固定的直徑。孔部42G1會設在既定的位置,使得壓入孔部42G1中的滑動構件40A的圓周面的一部分會露出到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長邊方向的內面。孔部42G1垂直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且沿著2根金屬絲W排列的方向延伸。
導引本體41G2設置有孔部42G2,具有滑動構件40A壓入後會被固定的直徑。孔部42G2會設在既定的位置,使得壓入孔部42G2中的滑動構件40A的圓周面的一部分會露出到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長邊方向的內面。孔部42G2垂直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且沿著2根金屬絲W排列的方向延伸。
被捲曲導引部5A形成第45圖所示的圈Ru的金屬絲W,能夠在金屬絲進給部3A的進給動作中往圈Ru的徑方向Ru2移動。又,鋼筋捆束機1A中,被捲曲導引部5A形成 圈狀的金屬絲W所進給的方向(以捲曲導引部5A纏繞鋼筋S的周圍的金屬絲W的捲繞方向)與捲軸20捲繞金屬絲W的方向相反。因此,金屬絲W在金屬絲進給部3A的進給動作中,能夠在圈Ru的徑方向Ru2上移動。圈Ru的徑方向Ru2是垂直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也垂直於2根金屬絲W排列方向的方向。圈Ru的徑變大的情況下,金屬絲W就會往圈Ru的徑方向Ru2的外側移動。又,圈Ru的徑變小的情況下,金屬絲W就會往圈Ru的徑方向Ru2的內側移動。
並排導引4G1會設計成從第1圖等所示的捲軸20所伸出的金屬絲W會通過開口40G1。因此,通過並排導引4G1的金屬絲W在開口40G1的內面中,會滑動於相當於第45圖所示的金屬絲W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外側與內側的位置的面上。因為金屬絲W的滑動而與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內面的外側的面與內側的面磨耗的話,通過並排導引4G1的金屬絲W會往圈Ru的徑方向Ru2移動。
這樣一來,往金屬絲進給部3A誘導的金屬絲W會從第3圖所說明的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之間脫落,往金屬絲進給部3A的誘導變得困難。
因此,並排導引4G1在開口40G1的內面當中,相對於被捲曲導引部5A所形成的金屬W構成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外側的面與內側的面的既定位置,具備滑動構件40A。藉此,開口40G1內的磨耗受到抑制,通過並排導引4G1的金屬絲W能夠確實地被誘導到金屬絲進給部3A。
又,並排導引4G2會有從金屬絲進給部3A送出且被捲曲導引部5A形成圈狀Ru的金屬絲W通過,因此,金屬絲W會滑動於開口40G2的內面中,主要在被捲曲導引部5A所形成的金屬絲W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外側的面上。因為金屬絲W的滑動而與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1的內面的外側的面磨耗的話,通過並排導引4G2的金屬絲W會往圈Ru的徑方向Ru2的外側移動。金屬絲W往並排導引4G3的誘導會變得困難。
因此,並排導引4G2在開口40G2的內面當中,相對於被捲曲導引部5A所形成的金屬W構成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外側的面的既定位置,具備滑動構件40A。藉此,影響金屬絲W往並排導引4G3的誘導的上述既定位置的磨耗受到抑制,通過並排導引4G2的金屬絲W能夠確實地被誘導到並排導引4G3。
又,滑動構件40A如果是與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內面以及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內面之間沒有高低差的表面形狀的情況下,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內面以及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內面會有若干的摩擦。然而,滑動構件40A不會產生磨耗就這樣留著,從開口40G1的內面及開口40G2的內面突出並露出。藉此,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內面以及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內面的磨耗會進一步被抑制。
第46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如第1圖所示,捲軸20上的金屬絲W的捲繞方向 與捲曲導引部5A所形成的金屬絲W的圈Ru的捲繞方向不同。因此,並排導引4G1能夠在開口40G1的內面中,僅在捲曲導引部5A所形成的金屬絲W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內側的面的既定位置,具備滑動構件40A。
第47圖~第5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滑動部並不限定於剖面形狀為圓形的上述銷狀的滑動構件40A,如第47圖所示,也可以是長方體、立方體等的剖面形狀為多角形的構件所構成的滑動構件40B。
又,如第48圖所示,能夠將並排導引4G1的開口40G1的內面及並排導引4G2的開口40G2的內面的既定位置,藉由淬火等的加工使其硬度比其他部位高,來構成滑動部40C。又,也能夠將構成並排導引4G1的導引本體41G1及構成並排導引4G2的導引本體41G2,用比並排導引4G3等的硬度更高的材質構成,如第49圖所示,將並排導引4G1及並排導引4G2的全體當作是滑動部40D。
又,也能夠如第50圖所示,以具備垂直於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軸43且會跟著金屬絲W的進給而轉動的滾輪40E,來取代滑動部。滾輪40E在跟隨著金屬絲W進給的旋轉中,與金屬絲W的接觸部位會改變,因此摩擦受到抑制。
又,如第51圖所示,並排導引4G1及並排導引4G2具備做為裝卸構件的一例的螺絲400所插入的孔部401。又,第1圖等所示的鋼筋捆束機1A中,具備安裝座403,形成有讓螺絲400鎖上的螺絲孔402。將螺絲400鎖上及取下,可以將並排導引4G1及並排導引4G2固定及解除固定,自由裝卸。藉此,並排導引4G1及並排導引4G2產生磨耗的情況下,也能夠進行更換。
第52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H1具有配合金屬絲W數目的2個孔部(開口),用孔部的排列方向來限制金屬絲W並排的方向。並排導引4H1可以具備第42圖、第43A圖、第43B圖、第44圖、第46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A、第47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B、第48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C、第49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D、或者是第50圖所說明的滾輪40E中任一者。
設置於中間位置P2的並排導引4H2可以是第4A圖等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A、第37A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B、第37B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C、第37C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D、第37D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E中任一者。
又,做為滑動部的例子,並排導引4H2也可以是具備第42圖、第43A圖、第43B圖、第44圖、第46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A的並排導引4G2。又,做為滑動部的變形例,並排導引4H2可以是具備第47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B的並排導引4G2、具備第48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C的並排導引4G2、具備第49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D的並排導引4G2、或者是具備第50圖所說明的滾輪40E的並排導引4G2中的任一者。
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H3可以是第4A圖等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A、第37A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 4B、第37B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C、第37C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D、第37D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E中任一者。
第53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J1是是第4A圖等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A、第37A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B、第37B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C、第37C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D、第37D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E中任一者。
又,做為滑動部的例子,並排導引4J1也可以是具備具備第42圖、第43A圖、第43B圖、第44圖、46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A的並排導引4G2。又,做為滑動部的變形例,並排導引4J1可以是具備第47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B的並排導引4G2、具備第48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C的並排導引4G2、具備第49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D的並排導引4G2、或者是具備第50圖所說明的滾輪40E的並排導引4G2中的任一者。
設置於中間位置P2的並排導引4J2具有配合金屬絲W數目的2個孔部,用並排導引4J2的排列方向來限制金屬絲W並排的方向。並排導引4J2可以具備第42圖、第43A圖、第43B圖、第44圖、46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A、第37圖所說明的滑動構件40B、第48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C、第49圖所說明的滑動部40D、或者是第50圖所說明的滾輪40E中任一者。
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J3可以是第4A圖等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A、第37A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 4B、第37B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C、第37C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D、第37D圖所說明的並排導引4E中任一者。
第54圖~第59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構造及動作的說明圖,說明折彎金屬絲W的一端部WS的方向的其他實施型態。
被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形成圓弧狀的金屬絲W會在切斷排出位置P3構成並排導引4A的固定刃部60、第1導引部50的導引銷53、53b共3個點,被限制住圓弧的外側的2點與內側的1點的位置而彎曲,形成略圓形的圈Ru。
以金屬絲進給部3A將金屬絲W往逆方向進給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中,金屬絲W往圈Ru的徑縮小的方向移動。
上述實施型態中,如第35A圖所示,藉由預備折彎部72將金屬絲W的端部WS折彎到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的相反的外側。藉此,將金屬絲W的端部WS從捲緊金屬絲W於鋼筋S的動作中的金屬絲W的移動路徑退開。第54圖、第55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將金屬絲W的端部WS折彎到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的相反的外側的情況下,是彎向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第56圖、第57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將金屬絲W的端部WS折彎到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的相反的外側的情況下,是彎向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因此,把持部70具備預備折彎部 72a,將金屬絲W折彎向既定方向,使得金屬絲W的端部WS會從金屬絲W要捲緊於鋼筋S時金屬絲W的圈Ru的徑縮小的方向上金屬絲W的移動路徑Ru3退開。
第54圖及第55圖中,預備折彎部72a設置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相對的面上,相對於與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以及與並排導引4A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Ru2,朝向將金屬絲W往內側折彎的方向突出。
藉此,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金屬絲W的動作中,金屬絲W的端部WS被折彎,朝向相對於與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以及與並排導引4A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Ru2的內側。又,金屬絲W的端部WS相對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如第35A圖所示,會朝向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相反的外側彎折。
藉此,利用將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通過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金屬絲W的端部WS不會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干涉,能夠抑制金屬絲W的端部WS捲入金屬絲W中。
第56圖及第57圖中,預備折彎部72a設置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相對的面上,相對於與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以及與並排導引4A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Ru2,朝向將金屬絲W往 外側折彎的方向突出。
藉此,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金屬絲W的動作中,金屬絲W的端部WS被折彎,朝向相對於與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以及與並排導引4A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Ru2的外側。又,金屬絲W的端部WS相對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如第35A圖所示,會朝向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相反的外側彎折。
藉此,利用將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通過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金屬絲W的端部WS不會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干涉,能夠抑制金屬絲W的端部WS捲入金屬絲W中。
相對於第54圖~第57圖中說明的實施型態,能夠將金屬絲W的端部WS從金屬絲W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中的金屬絲W的移動路徑退開的話,也可以將金屬絲W的端部WS彎折向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金屬絲W側。第58圖及第59圖中,設置於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來限制金屬絲W的一端部WS的位置的長度限制部74,會形成將金屬絲W的端部WS,往相對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以及垂直於並排導引4A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方向Ru2的外側導引。
藉此,推送金屬絲W使金屬絲W的端部WS抵到長度限制部74的動作中,金屬絲W的端部WS會朝向相對於 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以及垂直於並排導引4A的金屬絲W的進給方向的方向Ru2的外側彎折。
藉此,通過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金屬絲W的端部WS會被折彎成,相對於金屬絲W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上,不往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通過的金屬絲W側干涉的型態,因此,在金屬絲W的端部WS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中,抑制金屬絲W的端部WS被捲入金屬絲W。
第6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第2導引部51B具備:基部導引部54B,做為第3導引部,用來限制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位置;可動導引部55,做為第4導引,用來限制沿著圈Ru的軸方向Ru1的位置。
基部導引部54B利用設置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外側的壁面54a,限制於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Ru2的位置。
可動導引部55設置於第2導引部51B的前端側,沿著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兩側,形成有壁面55a。藉此,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位置被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限制,金屬絲W被可動導引部55誘導到基部導引部54B。
可動導引部55透過沿著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軸55b,被基部導引部54B所支持。可動導引部55藉由以軸55b為支點的箭頭H1、H2所示的旋轉動作, 開閉於能夠將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誘導到第2導引部51B的導引位置、以及會在從鋼筋S拔出鋼筋捆束機1A的動作中退開的退避位置之間。
可動導引部55因為扭轉線圈彈簧57等的加壓機構,被加壓往第1導引部50的前端側與第2導引部51B的前端側之間的間隔靠近的箭頭H2方向,以扭轉線圈彈簧57的力保持於第36A圖所示的導引位置。又,從鋼筋S拔開鋼筋捆束機1A的動作中,可動導引部55被鋼筋S推壓,藉此可動導引部55往箭頭H1方向旋轉,從導引位置打開到第36B圖所示的退避位置。
第2導引部51B具備退避機構(轉動機構)54C,使基部導引部54B朝向遠離第1導引部50的方向移動退避。退避機構54C具備支持固定導引部54的軸58、將基部導引部54B保持在既定的導引位置的彈簧59。
基部導引部54B藉由以軸58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以可在箭頭Q1、Q2所示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被支持。彈簧59是加壓構件的一例,例如以扭轉線圈彈簧構成。彈簧59比扭轉線圈彈簧57的彈簧係數大。基部導引部54B透過彈簧59保持於第60圖所示的導引位置。
第61圖~第6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被捲曲導引5A的第1導引部50形成圓弧狀的金屬絲W會被在切斷排出位置P3構成並排導引4G3的固定刃部60、第1導引部50的導引銷53、53b共3個點,限制住圓弧的外側的2點與內側的1個點的位置,因此被 彎曲而形成略圓形的圈Ru。
藉此,如第61圖所示,金屬絲W的前端進入可動導引部55,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位置被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限制,金屬絲W被可動導引部55誘導到基部導引部54B。
當金屬絲W被金屬絲進給部3A運送時,如第62圖所示,會被可動導引部55誘導到基部導引部54B。即使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往徑方向Ru2的外側膨脹,使金屬絲W接觸到基部導引部54B,基部導引部54B會利用彈簧59的力保持著固定在導引位置的狀態。
當金屬絲W更進一步被送出,如第63圖所示,金屬絲W的前端碰到長度限制部74。當金屬絲W的進給停止之前還有既定量的金屬絲W送出的話,如第64圖所示,金屬絲W的前端的位置會被長度限制部74限制,因此金屬絲W的前端會沿著長度限制部74往前方移動,同時金屬絲W所形成的圈Ru會往徑方向Ru2的外側膨脹。然而,基部導引部54B會利用彈簧59的力保持著固定在導引位置的狀態。
像這樣,第1導引部50送出的金屬絲W形成圈Ru的動作中,即使金屬絲W接觸到基部導引部54B,基部導引部54B也會保持著固定在導引位置的狀態。
又,從鋼筋S拔出鋼筋捆束機1A的動作中,藉由將可動導引部55推向鋼筋S,即使是可動導引部55從導引位置打開到退避位置的動作,基部導引部54B還是會保持著固定在導引位置的狀態。
然而,施加非本意的外力等的情況下,基部導引部54B藉由抵抗彈簧59的壓力而以軸58為支點往箭頭Q1方向旋轉,就能夠洩掉外力。一旦當外力解除後,基部導引部54B會被彈簧59推壓而往箭頭Q2的方向旋轉,恢復到導引位置。
因此,藉由使基部導引部54B具備退避機構54C,不會對要纏繞於鋼筋S的金屬絲W形成圈Ru造成阻礙,還能夠減輕當有外力等施加的情況下的負荷。特別是,使可動導引部55的軸55b與基部導引部54B的軸58平行,當可動導引部55被施加很大的外力等的情況下,施加於可動導引部55的力能夠使基部導引部54B退避。
又,這個構造能夠用手的力量將可動導引部55往箭頭H1的方向打開,且將基部導引部54B往箭頭H1的方向打開,所以能夠擴大第2導引部51B的可動範圍。藉此,除去金屬絲堵塞或維護都會變得容易。另外,基部導引部54B也可以做成第41A圖及第41B圖所說明的以直線動作退避。
第65~6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第6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位移部340是位移構件的一例,具備第1位移構件350,透過以軸35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在箭頭V1、V2所示的方向上位移,將第2進給齒輪30R移動於接近及遠離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又,位移部340具備第2位移構件360,將第1位移構件350位移。
第1位移構件350是長條的板狀構件,一端側以可繞軸350a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第2進給齒輪30R以透過軸 300R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持於另一端側。另外,第1位移構件350的形狀並不限定於長條的板狀構件。又,第1位移構件350在沿著透過軸300R所支持的第2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厚度t的範圍內,較佳的是第2進給溝部32R的位置附近,具備被第2位移構件360推壓的被推壓部350b。
被推壓部350b被配置成從軸300R朝向第2進給齒輪30R的徑方向延伸。被推壓部350b呈U字狀,安裝於軸300R時會以U字狀的開口部夾住第2進給齒輪30R。另外,被推壓部350b的形狀並不限定於U字狀。
第2位移構件360以可繞軸360a旋轉的方式被支持,透過以軸36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位移於箭頭W1、W2所示的方向。第2位移構件360具備推壓部360b,將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推壓向挾著軸360a的一端側。推壓部360b在沿著第2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厚度t的範圍內,較佳的是在第2進給溝部32R的位置附近,推壓被推壓部350b。
在此,第1位移構件350透過以軸35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位移,第2位移構件360透過以軸36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位移,但彼此的軸並不平行。因此,推壓部360b構成沿著以軸300R為支點的旋轉方向的凸狀圓弧。又,被推壓部350b構成沿著以軸360a為支點的旋轉方向的凹狀圓弧。藉此,利用第1位移構件350與第2位移構件360的旋轉動作,抑制了推壓部360b與被推壓部350b之間的接觸部位發生大幅偏移。
又,第1位移構件350中至少被推壓部350b的部 分或者是全體由鐵所構成,第2位移構件360中至少推壓部360b的部分或者是全體由鐵所構成。藉此,抑制推壓部360b與被推壓部350b之間的接觸部位的磨耗。
第2位移構件360在挾著軸360a的另一端側具備彈簧抵接部370a,會與例如由壓縮線圈彈簧所構成的彈簧370抵接。彈簧370將彈簧抵接部370a往推出方向偏壓。因此,第2位移構件360的一端側,也就是推壓部360b,會因為彈簧370的偏壓力而處在推壓著被推壓部350b的狀態。
藉由彈簧370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推壓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向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藉此,第2金屬絲W被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所夾持。又,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部31R彼此咬合。
位移部340具備操作按鈕380,抵抗彈簧370的偏壓力來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又,位移部340具備解除桿390,將操作按鈕380固定於既定的狀態(也就是操作按鈕380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的狀態)以及解除該固定。
操作按鈕380是操作構件的一例,設置於透過第2位移構件360與彈簧370相對的位置。操作按鈕380被支持於本體部10A,使得操作部380b從本體部10A的一側面朝外側突出,並且能夠移動於箭頭T1所示的朝本體部10A推的方向以及箭頭T2所示的從本體部10A突出的方向。藉由將操作按 鈕380的操作部380b往朝本體部10A推的箭頭T1的方向推壓,彈簧370收縮,被操作按鈕380與彈簧370所夾的第2位移構件360旋轉於箭頭W1方向。
操作按鈕380具備卡合凹部380a,解除桿390會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分離而能夠裝填金屬絲W的位置(金屬絲裝填位置)與卡合凹部380a卡合。卡合凹部380a與解除桿390相對,在操作按鈕380的本例中是由設置在前側的凹部所構成。
解除桿390是解除構件的一例,藉由以軸390c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以能夠移動於與操作按鈕380的移動方向相交的箭頭U1、U2所示的方向上的方式被支持。
解除桿390具備卡合凸部390a,當操作按鈕380被推壓到既定的狀態時,會卡合到形成於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中。因此,當操作按鈕380被推壓到既定的狀態,會藉由解除桿390而被固定在該位置。解除桿390具備用以解除固定的操作部390d。操作部390d從本體部10A的一個側面往外側突出。解除桿390會藉由操作操作部390d而移動於遠離操作按鈕380的方向,使卡合凸部390a從卡合凹部380b退出。
解除桿390藉由例如扭轉線圈彈簧所構成的彈簧390b而被偏壓到往操作按鈕380靠近的箭頭U1的方向,卡合凸部390a抵住操作按鈕380。
第69~7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解除第2進給齒輪30R的推壓的動 作。當操作按鈕380被推往箭頭T1方向,一邊會壓縮彈簧370,一邊第2位移構件360會以軸360a為支點往箭頭W1方向旋轉。藉此,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會從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離開。
又,當操作按鈕380被往箭頭T1方向按到卡合凹部380a與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相向的位置時,透過彈簧390b的恢復力,解除桿390會因為彈簧390b而以軸390c為支點旋轉往箭頭U1方向。藉此,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會進入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操作按鈕380被保持在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的狀態。因此,裝填金屬絲W時不需要持續地按住操作按鈕380。
第72~7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將金屬絲W裝填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的動作。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從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分離的狀態下,支持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1位移構件350能夠以軸350a為支點自由地旋轉。
藉此,將2根金屬絲W並排並插入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時,第1位移構件350會以軸350a為支點往箭頭V1的方向旋轉,第2進給齒輪30R遠離第1進給齒輪30L。因此,2根金屬絲W以並排的狀態插入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之間。
第75~7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 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解除操作按鈕380的保持的動作。當金屬絲W插入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後,以軸390a為支點使解除桿390往箭頭U2方向旋轉,藉此,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會從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脫出。
第78~8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第1進給齒輪30L推壓的動作。利用解除桿390的操作,使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會從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脫出時,彈簧370的恢復力會使得第2位移構件360以軸360a為支點往箭頭W2的方向旋轉。
當第2位移構件360往箭頭W2方向旋轉,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會推壓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藉此第1位移構件350以軸350a為支點而往箭頭V1方向旋轉,利用彈簧370的力,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往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藉此,2根金屬絲在並排的型態下被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所夾持。又,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部31R咬合。
又,藉由第2位移構件360往箭頭W2方向旋轉,操作按鈕380往箭頭T2方向移動。
藉由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被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推壓,推壓第2進給溝部32R的位 置附近的力會透過軸300R被傳達,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往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藉此,抑制第2進給齒輪30R對第1進給齒輪30L的傾斜,抑制偏移負載施加到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上。
因此,抑制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偏磨耗。又,抑制金屬絲W從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脫落。
第8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操作按鈕380的操作部380b及解除桿390的操作部390d在本體部10A的一個側面,設置在扳機12A的前方且彈匣2A的上方。在本體部10A的另一側面,扳機12A的前方且彈匣2A的上方具備有讓手指碰觸的指觸部16。
藉此,以單手抓住握把部11A的話,就能夠形成夾住操作按鈕380的操作部380b與指觸部16的型態,以單手就能夠操作操作按鈕380的操作部380b。又,形成夾住解除桿390的操作部390d與指觸部16的型態,以單手就能夠操作操作解除桿390的操作部390d。因此,不需要鋼筋捆束機1A放置在作業場所等,就能夠操作操作按鈕380及解除桿390。
另外,只要是能夠將操作按鈕380與解除桿390之間固定保持與解除的機構即可,因此卡合構件的機構也可以做成操作按鈕380側具有卡合凸部形狀,解除桿390側具有卡合凹部形狀。
做為本實施型態的其他變形例,也可以取代將複 數根金屬絲W同時送出的架構,一次送出1根的金屬絲W纏繞於鋼筋S,等纏繞了複數的金屬絲後再將複數的金屬絲往反方向送使它們捲緊於鋼筋S。
另外,本發明也可以適用於將做為捆束物的配管等以金屬絲捆束的捆束機中。
以下,說明捆束機的其他的實施型態。第82~103圖是用來說明其他的實施型態。
<構造>以下,說明構造。
例如,如第82圖的側視圖及第83圖的正視圖所示,在建築現場捆束鋼筋或電線等的(捆束)對象物(以下鋼筋S),會使用鋼筋捆束機(捆束機)1B。這種捆束機1B將金屬絲W一邊彎曲(或者是一邊彎成圓弧形)一邊送出,圍繞鋼筋S的周圍做成圈Ru,再扭捻這個圈Ru來捆束鋼筋S。
以下,說明鋼筋捆束機1B。
上述鋼筋捆束機1B具有本體部(捆束機本體)10B及握把部11B。
以下的說明中,關於方向會以第82圖的狀態(使鋼筋捆束機1B立起的狀態)為基準。然後,將本體部10B的長度方向(相當於第82圖的左右方向)當作是前後方向,將與本體部10B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既定的一個方向(相當於第82圖的上下方向)當作是上下方向(或是高度方向),將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方向當作是左右方向(或是寬度方向)。又,將本體部10B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朝向鋼筋S側,第82圖的左側)當作是前側或前端側,將本體部10B 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側(與鋼筋S相反側,第82圖的右側)當作是後側或後端側。又,以本體部10B為基準將第82圖的上側當作是上,以本體部10B為基準將第82圖的下側(握把部11B的延伸方向)當作是下。然後,將第82圖的進入紙面側(第83圖的左側)當作是本體部10B的右,將第82圖的離開紙面側(第83圖的右側)當作是本體部10B的左。
握把部11B以從本體部10B的長度方向的幾乎中間部朝向幾乎下方延伸的方式設置。這種握把部11B上設置有扳機12B與上鎖開關800,且下部有可裝卸的電池包15B。然後,在開啟電源開關的狀態下,解除上鎖開關800並拉動扳機12B,藉此使鋼筋捆束機1B動作,進行捆束動作。
然後,握把部11B的前側設置有收容部(彈匣)110,用來設置纏繞著使用來捆束鋼筋S的金屬絲W的捲軸120。在這個情況下,金屬絲W會使用可以以線圈狀捲在捲軸120上的類型。捲軸120能夠使金屬絲W同時伸出1根或複數根。捲有金屬絲W的捲軸120會設置成可相對於收容部110裝卸。收容部110能夠收容卷軸120的話,可以是任意的類型。在這個情況下,捲軸120相對於收容部110的裝卸方向會被當作是捲軸120的軸線方向。
又,如第84圖的內部構造圖所示,本體部10B設置有進給部160,用來將捲在捲軸120上的金屬絲W往設置於本體部10B的前端側的捆束部150送出。在這個情況下,金屬絲進給部160會設置於本體部10B的前端側下部。又,收容部110會設置於金屬絲進給部160的下部。金屬絲進給部160構 成進給構件。收容部11會以在本體部10B的前端與握把部11B的下端之間架設的狀態安裝。
另外,收容部110也不一定要以架設在本體部10B的狀態來安裝,例如,能夠將金屬絲W從收容部110搬運到本體部10B的話,收容部110也可以與本體部10B分開構成。
像這樣,將金屬絲進給部160與收容部110設置於本體部10B的前側下部的位置,(比起例如將收容部110設置於本體部10B的後端側的情況下)藉此使鋼筋捆束機1B的重量平衡變佳,讓鋼筋捆束機1B容易使用,且因為金屬絲W的路徑變成更為曲線狀,所以能夠容易地做成金屬絲W的圈Ru。
金屬絲進給部160如第85圖、第86圖的機構圖所示,至少具備:用來送出金屬絲W的一對的進給齒輪(進給構件)170、用來旋轉驅動一對的進給齒輪170中的一者的進給馬達180。進給齒輪170例如設置成一對從左右夾住金屬絲W。左右一對的進給齒輪170中一者是驅動輪,另一者是被動輪。被當作是被動輪的進給齒輪170也可以做成相對於被當作是驅動輪的進給齒輪170有需要的推壓力,能夠靠近分離反轉的張力滾輪等。
進給齒輪170的外周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設置有接受並摩擦驅動金屬絲W的V字狀的進給溝部(切口部)190,形成延伸於周方向的咬入用溝部。另外,進給齒輪170與安裝於進給馬達18的輸出軸的輸出齒輪之間,能夠適當地設置中間齒輪210等。
然後,藉由進給馬達180使進給齒輪170正轉動,能夠使金屬絲W朝向幾乎上側移動往捆束部150進給。又,藉由進給馬達180使進給齒輪170反轉動,能夠使送出的金屬絲W朝幾乎下側移動從捆束部150拉回收容部110。在這個情況下,進給齒輪170的旋轉軸220如第84圖所示,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配置成前傾狀態,將金屬絲W朝向幾乎前斜上方送出。
又,捆束部150上設置有可以與鋼筋S抵接的抵接部250。又,捆束部150上設置有將金屬進給部160送出的金屬絲W彎成圈Ru的捲曲導引部(彎曲形成部)5A。捲曲導引部5A具有(上下)挾著抵接部250的設置一對的第1導引部50與第2導引部51。
第1導引部50具有捲曲用溝部(導引溝),用其內周側來捲曲金屬絲W(或者是使金屬絲W彎成圓弧狀)。第2導引部51具有收受溝,其內周側的收受第1導引部50所捲曲的金屬絲W。然後,金屬絲W會以圖中的逆時針方向通過第1導引部50與第2導引部51之間,形成圈Ru。然後,第1導引部50與第2導引部51之間(間隙)會形成讓鋼筋S朝向抵接部250通過的通過部。
又,如第85圖所示,本體部10B至少在金屬絲進給部160的進入側、離開側以及第1導引部50的至少基部的位置,分別設置有並排導引(金屬絲導引)310、320、330,用來導引金屬絲W並限制金屬絲W的位置。並排導引310、320、330構成進給構件。在這之中,配置於金屬絲進給部160 的進入側的並排導引310是用來將來自捲軸120的金屬絲W往金屬絲進給部160導引,配置於金屬絲進給部160的離開側的並排導引320是用來將來自金屬絲進給部160的金屬絲W往切斷部340Z導引。切斷部340Z是為了將金屬絲W的形成圈Ru的部分與其他部分切開而設置,具有固定刃與可動刃。又,至少配置在第1導引部50的基部的位置的並排導引330能夠將金屬絲W捲曲成迴圈狀。
再加上,本體部10B的前端側的抵接部250(參照第82圖)位於金屬絲W的圈Ru的軸方向兩側,以既定的間隔左右設置成一對。在本體部10B的內部的左右的抵接部250之間的位置,如第87圖的側視圖、第88圖的平面圖、第89圖的平剖面圖所示,設置有扭捻部350,藉由扭捻形成圈Ru的金屬絲W來將金屬絲W拉緊於鋼筋S上。扭捻部350具備:能夠夾住、放開、掛住金屬絲W的把持部70、使把持部70旋轉既定圈數來扭捻(捻轉)保持的金屬絲的捻轉用馬達370Z、使把持部70相對於金屬絲W開閉、捻轉、進退的動作機構380Z。
如第89圖所示,把持部70具備固定把持構件(中心鉤)70C與左右一對的第1可動把持構件(鉤)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鉤)70R,能夠構成左右的金屬絲通過部,用以讓形成圈Ru的金屬絲W的重疊部分分別通過。又,開閉操作把持部70的動作機構380Z是由螺絲機構等所形成,主要具有螺絲軸(旋轉軸)380a、套在這個螺絲軸380a的外周側的螺帽(可動構件)380b、給予螺帽380b旋轉限制及解除旋轉 限制用的旋轉限制部380c。
動作機構380Z介於把持部70與扭轉用馬達(馬達)370之間的位置。動作機構380Z利用螺絲軸380a的旋轉使螺帽380b相對於螺絲軸380a的長度方向的位移,來進行把持部70的開閉動作或捻轉等。又,動作機構380Z能夠使用連動機構340a、330a(參照第87圖)來連動切斷部340Z或第1導引部50的基部的並排導引330等使其動作。
然後,動作機構380Z在扭捻金屬絲W時,會關閉把持部70(的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保持形成圈Ru的金屬絲W的重疊部分後,加以捻轉。然後,動作機構380Z在扭捻完金屬絲W的圈Ru後,使把持部70(的左右的的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在打開的狀態下待機。另外,把持部70的構造如上述第10圖、第11圖、第12圖、第13A圖、第13B圖等所示。又,把持部70的動作如上述第29A圖、第29B圖、第29C圖、第30A圖、第30B圖、第30C圖等所示。
金屬絲進給部160或扭捻部350等會被設置於本體部10B的內部的控制裝置390Z(參照第84圖)所控制。
然後,如第90圖所示,捲軸120具有形成金屬絲W的捲芯的筒狀的樞軸部410、一體地設置於這個樞軸部410的軸方向兩端部(或其周邊)的一對的凸緣部420、430。凸緣部420、430會做成比樞軸部410的徑更大的幾乎是圓板的形狀,並與樞軸部410同心設置。一對的凸緣部420、430可以設置成同徑,也可以把相對於收容部110的捲軸120的裝卸方向做為基準,使位於靠收容部110的內側(後述的開口部570或蓋580的相反側,圖的左側)的凸緣部420比位於靠外側(開口部570或蓋580側,圖的右側)的凸緣部430更小徑。凸緣部420、430能夠適當地形成補強肋或挖空部等(參照第87圖等)。另外,捲軸120能夠以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對於磨耗與彎曲有優秀耐性的樹脂來形成。
又,捲軸120在收容部110的內部沒有特別地被旋轉驅動,而是伴隨著金屬絲W的伸出等而跟隨地轉動。因此,捲軸120與收容部110之間會設置有支承捲軸120的旋轉用的旋轉軸部(或旋轉導引部)等。
在這個情況下,金屬絲W從捲軸120,以捲軸120的順時針旋轉(參照第82圖)而往幾乎上方伸出。又,捲軸120會配置成相對於本體部10B或金屬絲進給部160的寬度中心位置,偏移在左右方向的一方(例如裝置的左側(第90圖的右側)等,使右撇子的人容易使用)的狀態(參照第83圖、第85圖)。特別是,捲軸120相對於第1導引部50會完全往橫方向上偏移。然而,捲軸120也可相對於本體部10B或金屬絲進給部160,偏移到與上述相反的一側。
然後,對於以上的基本或全體構造,本實施例具備以下構造。
(1)本體部10B具備能夠收容捲繞著金屬絲W的捲軸120的收容部110。鋼筋捆束機1B具備將金屬絲W從收容於收容部110的捲軸120送出的金屬絲進給部160。然後,如第91圖所示,在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會接觸到收 容部110的內壁部510(參照箭頭a),而內壁部510設置有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以預先決定的位置等)限制住沿著內壁部510往捲軸120的軸線方向的橫移動(參照箭頭b)。
在此,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指的是構成收容部110的壁的內面全體。在這之中,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特別會針對收容部110的內部會受到金屬絲W鬆弛的影響的部分而設置。更具體來說,是收容部110(的捲軸收容部110a)中收容捲軸120時位於捲軸120的外周側的捲軸收容部110a的周壁部520,特別是在周壁部520的寬度方向的端部之與凸緣部420、430的周緣部相對的圓形或圓弧型的部分及其週邊部分為主。捲軸收容部110a的周壁部520會被做成比一對的凸緣部420、430的徑長若干大的(部分)圓筒面等。
金屬絲W的橫移動會伴隨著將捲軸120相對於本體部10B或金屬絲進給部160往左右方向的一者偏移而表面化,金屬絲W的橫移動主要是朝向偏移方向(例如第91圖的右側)。然後關於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能夠是任意的型態,較佳的是做成如以下的型態。
(2)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能夠做成突部105,從內壁部510朝向收容部110的內部突設。
在此,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設置於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中的至少周壁部520的位置。做為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的突部105會從周壁部520的壁面朝向收容部110的內部突出,能夠限制金屬絲W的橫移動的話任意形式皆可。然後,突部105設置於沿著周壁部520橫移動的金屬絲W抵 接(卡住)位的置,且具有該金屬絲W會確實卡住的形狀或高低差。因此,橫移動而來的金屬絲W會因為突部105而確實地阻止了更進一步的橫移動。突部105能夠例如是突條、單數或複數個棒狀的突起、突壁等。
突部105會設置在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對於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以力道最強地接觸的部位131(參照第82圖、第93A圖)之靠向捲軸120的偏移方向的位置。
(3)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會設置在位於透過捲軸120與金屬絲進給部160相反側的內壁部510。
在此,位於透過捲軸120與金屬絲進給部160相反側是指在內壁部510之比樞軸部410更遠離金屬絲進給部160的位置。具體來說,是內壁部510的底部週邊的位置(第91圖的下側的位置)等。像這樣,將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設置在遠離金屬絲進給部160的位置是因為那是容易成為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對於內壁部510最早接觸的部位,或者是力道最強地接觸的部位131的部分。
(4)收容部110被做成能夠收容捲軸120,捲軸120具有形成金屬絲W的捲芯的樞軸部410、設置於樞軸部410的兩端側的一對的凸緣部420、430。內壁部510具有捲軸120收容時與樞軸部410相對向的周壁部520。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是從周壁部520的端部或者是其附近的壁面朝捲軸120突設。
在此,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能夠從周壁部520的端部或者是其附近的的任意位置設置,但較佳的是如以下所 述。
(5)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從周壁部520的端部或者是其附近的壁面朝向凸緣部420、430突設。
在此,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能夠針對凸緣部420、430的一者或兩者設置。在這個情況下,使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設置於凸緣部430側。
(6)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能夠做成從周壁部520的壁面延伸,但不到達凸緣部420、430的長度的立壁。
在此,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在不到達凸緣部420、430的範圍內可以是任意長度,但與凸緣部420、430的周緣部之間隔著不產生干涉的程度的些許間隙對向配置為佳。另外,間隙是比金屬絲W的徑更小者為佳。做為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的立壁是設置於周壁部520,朝向收容部110內延伸的壁部,針對內壁部510的周壁部520構成段部。立壁以延伸於捲軸120的周方向者為佳。立壁的前端部會做成比凸緣部420、430的徑長稍大,又比構成外殼560的內壁部510的周壁部520的徑長稍小的圓弧狀。
(7)以下,說明收容部110的具體構造。收容部110是以能夠收容捲軸120的外殼560、夠開閉開口部570(用以安裝設置於外殼560的捲軸120)的蓋580等的構件組成。
在此,外殼560被稱為彈匣等,被當作是用來保護從捲軸120或從捲軸120伸出的金屬絲W的保護構件等。外殼560的內部至少具有能夠收容捲軸120的幾乎圓筒狀的凹部(捲軸收容部110a)。
外殼560內的圓筒狀的捲軸收容部110a的上側,設置有將從捲軸120伸出的金屬絲W導引到金屬絲進給部160(的進入側的並排導引310)用的部分(金屬絲通路110b,參照第82圖)。金屬絲通路110b與捲軸收容部110a連成一體,構成金屬絲W能夠自由通過內部的空間(自由空間)。在這個情況下,金屬絲通路110b形成從捲軸收容部110a往金屬絲進給部160逐漸縮窄的上窄(或下寬)的側面形狀等。另外,外殼560是與本體部10B形成一體的樹脂製的外殼。外殼560與捲軸120同樣是以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對於磨耗與彎曲有優秀耐性的樹脂來形成為佳。
開口部570針對開口部560設置於左右哪一側的面都可。這個情況下,會設置在偏移側(裝置左側)的面。
另一方面,蓋580也被稱為彈匣蓋等,是具有與外殼560的開口部570幾乎相同形狀(也就是,下側是圓形,上側是上窄的形狀)的緣部的樹脂製品。蓋580對於外殼560是以鉸鍊部610(參照第82圖)為中心來開閉的方式安裝。鉸鍊部610設置於收容部110的後方側的位置。鉸鍊部610上裝設有給予蓋580相對於外殼560朝向持續打開的方向偏壓的偏壓彈簧。另外,蓋580與外殼560或捲軸120同樣地,以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對於磨耗與彎曲有優秀耐性的樹脂來形成為佳。
外殼560與蓋580之間設置有用來使蓋580保持在關閉狀態的上鎖裝置620(參照第82圖、第93B圖)。在這個情況下,上鎖裝置620設置在哪一個位置都可,但較佳的 是如後所述。
然後,當收容部110具有外殼560及蓋580的情況下,周壁部520能夠跨過外殼560及蓋580設置,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會設定在周壁部520中避開外殼560及蓋580的靠合部(外殼560的開口部570的緣部的位置)的位置。第91圖中,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會形成於比外殼560及蓋580的靠合部更靠收容部110的出來側(圖中右側)的位置,也就是蓋580側。
另外,如第90圖所示,位於收容部110的進入側的捲軸120的凸緣部420的外面以及外殼560的捲軸收容部110a的側面之間,突出設置了形成大小同心圓狀的導引肋部650、660等。同樣地,位於收容部110的朝外側的捲軸120的凸緣部430的外面以及蓋580的內面之間,形成有彼此可自由轉動地嵌合的圓形的導引凹部670或導引凸部680等。
或者是,做為其他的實施例,如第92圖所示,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也可以設置在外殼560的側邊的內壁部510(特別是周壁部520)。
在此,外殼560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被做成與上述相同的突部105a。外殼560的金屬絲移動限制構件101與設置於第91圖的蓋580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同樣地,具有在橫方向上會確實地卡住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的形狀或者是高低差。突部105a設置於相對收容部110來說位於出來側的凸緣部430的外周側的位置,或者是比該位置稍微往收容部110的進入側的位置等。另外,金屬絲W的 橫移動方向相反的情況下,就會設置在相對收容部110來說位於進入側的凸緣部420的外周側的位置,或者是比該位置稍微往收容部110的出來側的位置等。
在第92圖中,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a)會形成於比構成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的蓋580及外殼560的靠合部更靠收容部110的進入側(圖中左側)的位置。然後,使蓋580的緣部抵接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a)的外側面(圖中右側的側面)。
又,與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105a)相同的構造除了設置在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之外,也可以針對外殼560與捲軸120之間、或蓋580與捲軸120之間等,以不產生因為金屬絲W的進入所造成的異常的方式設置。
(8)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也可以是以突設的立壁所形成。該立壁是從捲軸120被收容時的外殼560側或蓋580側的內壁部510朝向一對的凸緣部420、430中的靠近開口部570的一側的凸緣部430突設。
(9)然後,如第93A圖(與第93B圖、第93C圖一併參照)所示,在外殼560與蓋580之間靠合部的一部分,可以設置朝向與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斜行部111、112。另外,第93B圖、第93C圖中,將外殼560側的斜行部111、112添加(a)的標示(也就是111(a)、112(a)),將蓋580側的斜行部111、112添加(b)的標示(也就是111(b)、112(b)),就能夠區別開來。
在此,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會成為外殼560 的開口部570(的緣部)的位置。在這個情況下,開口部570(靠合部)基本上設定於位於收容部110的出來側之捲軸120的凸緣部430或其周邊的位置。
然後,斜行部111、112中的至少一者(這個情況下是斜行部111)是用來發揮防止金屬絲W進入外殼560與蓋580之間的功能,或是防止金屬絲W從外殼560與蓋580之間往外部彈出的功能的構件(進入防止構件及彈出防止構件)。
斜行部111、112相對於捲軸120的周方向及軸線方向傾斜。另外,斜行部111、112(特別是斜行部111)相對於外殼560的厚度方向沒有特別傾斜,而且,也沒有形成改變外殼560的厚度的形狀。斜行部111、112的傾斜角度相對於捲軸120的軸線方向是幾乎30°~60°左右,較佳的是45°等。
(10)此時,斜行部111、112的至少一者會設置在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接觸到收容部110的內壁部的部位131或其附近,具有隨著遠離金屬絲進給部160而朝向收容部110的進入側前進的傾斜為佳。
在這個情況下,位於第93A圖的下側的斜行部111是朝向外殼560的進入側(與開口部570相反的一側)而下降傾斜。藉此,在至少比斜行部111的更下側的部位,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會部分地變更到位於收容部110的出來側的捲軸120的凸緣部430的內面位置,以及比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的位置更往收容部110的進入側。然後,下側的斜行部111會設置在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接觸到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的力道最強的部位131(參照第82圖)或者是其附 近。具體來說,下側的斜行部111如第93B圖所示,設置於外殼560的下側且後側之鉸鍊部610與上鎖裝置620之間的部位。
另外,斜行部111能夠配合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105a)設置。又,斜行部112是為了調整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的形狀而適當設置。
(11)或者是,如第93A圖(與第90圖一併參照)所示,外殼560也可以具有推壓機構121,彈性地將蓋580朝向外殼560推壓保持。
在此,推壓機構121是用來發揮防止金屬絲W進入外殼560與蓋580之間的功能,或是防止金屬絲W從外殼560與蓋580之間往外部彈出的功能的構件(進入防止構件及彈出防止構件)。推壓機構121可以設置於鉸鍊部610等,但在這個情況下,會一體地設置於上鎖裝置620上。
上鎖裝置620如第90圖所示,具備:上鎖桿122,從外側推壓蓋580;旋轉軸124,以插銷123等安裝於上鎖桿122的端部;以及軸孔125,使旋轉軸124能夠移動於捲軸120的軸線方向且以可轉動的方式收容保持。然後,將推壓機構121安裝進上鎖裝置620的情況下,更具備將上鎖桿122朝向蓋580偏壓的偏壓構件126。
上鎖桿122會沿著蓋580的面延伸。蓋580上設置有被上鎖桿122壓住的壓部580b(參照第94B)圖。旋轉軸124及軸孔125會沿著捲軸120的軸線方向延伸。軸孔125是設置於外殼560的周緣部的有階差的孔,在蓋580側會是與旋轉軸124幾乎同徑的小徑部,在與蓋580相反側會是比旋轉軸 124更大徑的大徑部。然後,相對於穿過軸孔125的旋轉軸124之朝向蓋580側突出的端部,上鎖桿122以能夠將旋轉軸124做為中心旋轉的方式安裝。
偏壓構件126是插入旋轉軸124與軸孔125的大徑部之間的線圈彈簧。線圈彈簧以壓縮狀態安裝於軸孔125的小徑部與大徑部之間的階差部或是形成於階差部的肋部127,與形成於旋轉軸124的(與上鎖桿122相反側的)端部的凸緣128之間(壓縮彈簧)。
另外,推壓機構121能夠適當組合斜行部111或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105a)來設置。
(12)推壓機構121會推壓保持蓋580上的相當於收容部110內的鬆弛的金屬絲W接觸到內壁部510的部位131或者其附近。
在此,鬆弛的金屬絲W(以最強的力道)接觸到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的部位131,會成為位於收容部110的下側的捲軸收容部110a的周邊部分。捲軸收容部110a位於鋼筋捆束機1B的下側,因此鬆弛的金屬絲W會因為本身重量容易朝向該方向,且也會位於被金屬絲進給部160拉回的金屬絲W所朝向的方向。因此,鬆弛的金屬絲W(以最強的力道)接觸到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的部位131,是捲軸收容部110a的周壁部520,特別是周壁部520的底部周邊(比下半部更下側的部分)等為佳。在這個情況下,推壓機構121能夠推壓保持蓋580的最下部或其周邊的位置。
(13)然後,如第94B圖~第94E圖(主要參照 第94E圖)所示,為了使上鎖桿122不停止在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的中間位置,會設置停止防止部141、142來做為停止位置限制部。
在此,外殼560與上鎖桿122的基部之間,分別設置了導引上鎖桿122的轉動的導引面143、144。導引面143、144上,在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的邊界位置,設置有能夠互相超越的山狀的凸部145、146。山狀的凸部145、146是用來明確地區隔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且使上鎖桿122在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不會意外地移位。導引面143、144與凸部145、146構成上鎖桿122的導引部。然後,在凸部145、146的頂部設置不安定形狀部147來做為停止防止部141、142。
在此,導引面143、144是具有與上鎖桿122的旋轉軸124垂直的平面的平坦圓形或環形。山狀的凸部145、146在導引面143、144上會在周方向隔著既定間隔設置單數或複數個。在這個其況下,周方向上設置了4個。
然後,凸部145、146的頂部(停止防止部141、142)如第94F圖所示,能夠做成與導引面143、144平行的平坦部,但因為平坦部形成安定的形狀,所以如果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長的平坦部的話,在凸部145、146的頂部的位置上鎖桿122有可能會安定地停止。像這樣,上鎖桿122在凸部145、146的頂部位置停止的話,上鎖桿122會從蓋560浮起,因此蓋580會相對於外殼560打開了一點間隙,金屬絲W有可能從間隙露出來。
因此,凸部145、146的頂部會形成不安定形狀部147來做為停止防止部141、142。不安定形狀部147能夠以例如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曲線狀部、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尖端部,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短的平坦部,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比山狀的凸部145、146的傾斜更緩和的)傾斜部等方式設置。
又,能夠替代凸部145、146的頂部的不安定形狀部147,或者是不只有設置不安定形狀部147,在上鎖桿122的前端部與蓋580的壓部580b之間設置別的停止防止部,來防止上鎖桿122停止於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的中間位置。上鎖桿122的前端部與蓋580的壓部580b之間的別的停止防止部能夠是例如前端較尖的山部等。
<作用>以下,說明這個實施例的作用。
如第82圖、第84圖所示,鋼筋捆束機1B將纏繞金屬絲W的捲軸120安裝於收容部110,以順時針旋轉捲軸120使金屬絲W從捲軸120的下側前部的位置朝上伸出,通過金屬絲進給部160或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等,形成能夠使用的狀態。
為了將捲軸120安裝到收容部110,首先解除上鎖裝置620將蓋580相對於外殼560打開,將捲軸120安裝到外殼560的內部,且在捲軸120安裝後將蓋580相對於外殼560關上,以上鎖裝置620將蓋580上鎖。藉此,纏繞著金屬絲W的捲軸120或從捲軸120伸出的金屬絲W會收容於外殼560而被保護。
然後,按下本體部10B的電源開關,解除上鎖開 關800,使鋼筋S抵接本體部10B的前端(的捆束部150)的抵接部250,扣下扳機12B使鋼筋捆束機1B動作,進行鋼筋S的捆束。
此時,當扣下扳機12B時,首先,如第95圖所示,金屬絲W被金屬絲進給部160的進給齒輪170朝上方的第1導引部50送出既定量,金屬絲W再被第1導引部50(的捲曲用溝部)彎成朝向前側且下方。被捲曲的金屬絲W的前端以逆時針旋繞而進入第2導引部51,在第2導引部51內被導引而通過扭捻部350的把持部70內,形成圍繞鋼筋S的周圍的圈Ru,抵碰住第1導引部50的基部(金屬絲進給步驟)。
接著,扭捻部350動作,透過連動機構330a(參照第87圖)等,第1導引部50的基部的並排導引330會限制形成圈Ru的金屬絲W的前端的位置,且同時會以把持部70保持金屬絲W的前端部分(金屬絲緊握步驟)。
又,如第96圖所示,金屬絲進給部160的進給齒輪170反轉將金屬絲W往下方拉回既定量(金屬絲拉回步驟)。因為這個金屬絲W的拉回,能夠抑制1次捆束所使用的金屬絲W的量到最小限度,增加可捆束的圈數。又,捆束鋼筋S的金屬絲W的卷繞狀態會收攏得較小。然而,當拉回金屬絲W時,收容部110的內部有可能發生金屬絲W的鬆弛。又,金屬絲W的鬆弛除了上述情況以外,例如在金屬絲W拉回時等因為旋轉慣性使得捲軸120旋轉過多的情況下,或者是捆束時鋼筋捆束機1B發生振動等造成捲軸120有一點過剩地旋轉的情況下也會發生。
接著,如第97圖所示,切斷部340Z動作,切斷金屬絲W(金屬絲切斷步驟)。
之後,如第98圖所示,扭捻部350的把持部70捻轉來扭捻金屬絲W,且同時把持部70前進,藉此使圈Ru縮小並且使金屬絲W的扭捻部分靠近鋼筋S,以旋緊來進行捆束(金屬絲扭捻步驟)。
最後,如第99圖所示,把持部70從鋼筋S後退,且離開金屬絲W的扭捻部分,藉此完成捆束動作(金屬絲放開步驟)。
<效果>根據這個實施例,能夠獲得以下的效果。
(效果1)在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會以在收容部110的內部朝捲軸120的外側展開的方式膨脹,接觸到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箭頭a)。當金屬絲W更加膨脹,金屬絲W形成緊貼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的狀態。當金屬絲W從這個狀態更進一步鬆弛,金屬絲W需要更多的容置空間(如第91圖箭頭b所示)而沿著收容部110(的捲軸收容部110a)的內壁部510(一邊膨脹並)朝捲軸120的軸線方向橫移動。
結果,例如第100圖、第101圖所示,沒有採取什麼對策的情況下,因為橫移動(箭頭b)金屬絲W會進到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與捲軸120(的出來側的凸緣部430)之間而被夾住、或者是進到收容部110與捲軸120之間的金屬絲W更越過收容部110與捲軸120之間,最後導致從收容部110彈出到外部這種類異常。
因此,如第91圖所示,設置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於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以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來限制金屬絲的橫移動。藉此,能夠確實地防止金屬絲W的橫移動造成的異常(例如金屬絲W進入收容部110與捲軸120之間或金屬絲W彈出到外部等)。也就是說,能夠以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有效地處置收容部110內的金屬絲W鬆弛所造成的異常。
(效果2)此時,將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做成突部105,將金屬絲W的橫移動停止在預先設定的突部105的位置。藉此,能夠以簡單的構造來確實地限制金屬絲W的橫移動在預先決定的位置。又,突部105構造簡單,因此很容易設置在對限制金屬絲W的橫移動最適合的位置,因此設置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很方便。
(效果3)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設置在位於透過捲軸120與金屬絲進給部160相反側的內壁部510。藉此,針對與金屬絲進給部160相反側的金屬絲W容易產生鬆弛的位置,能夠有效果地設置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
(效果4)收容部110能夠收容捲軸120,捲軸120具有形成金屬絲W的捲芯的樞軸部410、設置於樞軸部410的兩端側的一對的凸緣部420、430。內壁部510具有收容捲軸120時會與樞軸部410相對向的周壁部520。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會從周壁部520的端部或其附近的壁面朝向捲軸120突設。藉此,藉由朝向捲軸120突設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能夠在周壁部520的端部或其附近的位置限制從捲軸120鬆弛 的金屬絲W的橫移動。
(效果5)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從周壁部520的端部或其附近的壁面朝向凸緣部420、430突設,藉此,藉由朝向凸緣部420、430突設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能夠在凸緣部420、430正前的位置限制從捲軸120鬆弛的金屬絲W的橫移動。
(效果6)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被做成從周壁部520的壁面延伸且沒有到達凸緣部420、430的長度的立壁。藉此,一邊使立壁成為確實將金屬絲W卡住的高度,一邊防止立壁與凸緣部420、430干涉。又,將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做成立壁,能夠有效果地限制金屬絲W的橫移動。特別是,使立壁延伸於捲軸120的周方向,能夠在周方向廣範圍地接受金屬絲W的橫移動。
(效果7)收容部110被做成具備外殼560及蓋580。藉此,將捲軸120安裝於外殼560關上蓋580,能夠一邊保護金屬絲W不露出到外部,一邊確實地將捲軸120收容保持在收容部110內。
然後,以外殼560及蓋580構成收容部110的情況下,外殼560與捲軸120之間(參照第100圖、第101圖)或蓋580與捲軸120之間(參照第101圖、第102圖)或外殼560與蓋580之間(參照第102圖)會產生有金屬絲W容易進入的部分,又,金屬絲W也有可能從外殼560與蓋580之間彈出到外部。
另外,第100圖、第101圖顯示了幾乎沒有金屬 絲移動限制部101,所以金屬絲W不會在到達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之前停止,而會繼續橫移動的例子。
又,第102圖顯示的例子是不存在防止金屬絲W進入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所以金屬絲W不會在到達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之前停止,而會繼續橫移動。而且因為設置於蓋580的緣部的突部580a會將金屬絲W停止於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的位置,反而會造成金屬絲W容易跑進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中。
然而,如第91圖所示,即使是收容部110具有外殼560及蓋580的情況下,預先在收容部110的內壁部510的適當位置(例如蓋580側的位置)設置能夠適當發揮功能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的話,就能夠防止金屬絲W進入各部或金屬絲W的彈出。
又,如第92圖所示,也可以將突部105a等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設置在外殼560側的內壁部510。藉此,在外殼560內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的位置限制在收容部110的內部鬆弛的金屬絲W的橫移動,能夠防止鬆弛的金屬絲W從外殼560移動往蓋580,進入外殼560與蓋580之間的靠合部。結果,能夠將設置了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的零件限定為只有外殼560,而能夠使收容部110的構造簡略化、或者是使收容部110的製造簡單化等。
又,將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設置在外殼560側的內壁部510,在外殼560的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的位置限制金屬絲W的橫移動,藉此能夠使鬆弛的金屬絲W橫移動不會到達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因此,能夠防止金屬絲W將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擴大而進入(被夾入)、進入靠合部的金屬絲W從靠合部彈出到外部、或金屬絲進入外殼560與捲軸120之間、進入到外殼560與蓋580之間等。結果,能夠防止例如因為金屬絲W的夾入等成的鋼筋捆束機1B的動作異常(或捆束異常)或金屬絲W的變形等。
(效果8)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是以立壁形成,在收容捲軸120時從外殼560側或蓋580側內壁部510朝向一對的凸緣部420、430中靠近開口部570一側的凸緣部430突設。藉此,能夠防止金屬絲W進入靠近開口部570側的凸緣部430與外殼560側或是蓋580側的內壁部510之間。
(效果9)如第93A圖(~第93C圖)所示,設置斜行部111、112(特別是斜行部111)於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藉此,利用斜行部111、112,將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的一部分朝捲軸120的軸線方向移位,能夠使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全部不存在於與捲軸120的軸線方向垂直的同一平面上。結果,例如,能夠將靠合部的一部分(例如靠合部的下側部分等)往收容部110的進入側偏移,使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遠離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突部105、105a)。藉此,能夠做成金屬絲W難以進入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或難以從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彈出等的構造。
又,例如第103圖所示,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因為尺寸精度的關係而有小階差部710等產生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設置斜行部111的話,成為橫移動的金屬絲W跨越 小階差部710的機會的部位變得不存在,因此金屬絲W可能會卡在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的小階差部710,而導致卡在小階差部710的金屬絲W將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擴大而進入,或者是進入間隙的金屬絲W從靠合部彈出到外部。
然而,如第93A圖所示,藉由設置沿著與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斜行部111,即使在上述的情況下,金屬絲W暫時卡在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的小階差部710,斜行部111會發揮做為金屬絲W的跨越起點的功能,因此金屬絲W能夠從斜行部111的位置跨越小階差部710而橫移動到金屬絲移動限制部101。這樣一來,能夠防止金屬絲W一直卡在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的小階差部710、卡在小階差部710的金屬絲W將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擴大而進入、或者是進入間隙的金屬絲W從靠合部彈出到外部等異常狀況。
另外,在上述記載中,設置上鎖裝置620或推壓機構121的話,金屬絲W從卡在小階差部710到跨越斜行部111為止的短暫期間,上鎖裝置620或推壓機構121會防止金屬絲W進入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因此有加乘的效果。
(效果10)此時,斜行部111、112的至少一者可以在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接觸到收容部110的內壁部的部位131或其附近,以可將靠合部部分地位移到收容部110的進入側的方式設置。又,斜行部111、112的至少一者可以隨著離開金屬絲進給部160而朝向收容部110的進入側傾斜。將斜行部111、112的至少一者做成上述構造,能夠使金 屬絲W進入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或金屬絲W從外殼560與蓋580的靠合部彈出等變得更加地困難。
(效果11)如第94A圖(第90圖)所示,設置推壓機構121將蓋580朝向外殼560彈性地推壓保持。像這樣,以需要的力持續地將蓋580朝外殼560彈接,能夠抑制蓋580與外殼560之間的鬆動,且壓制住避免鬆弛的金屬絲W作用的力將蓋580與外殼560之間的間隙擴大。結果,能夠有效地防止鬆弛的金屬絲W進入蓋580與外殼560之間的間隙,或從間隙彈出到外部。
而且,即使外殼560與蓋580之間的靠合部存在有小階差部710的情況下,推壓機構121也能夠有效地防止鬆弛的金屬絲W進入蓋580與外殼560之間的間隙,或從間隙彈出到外部。
又,藉由將推壓機構121設置於上鎖裝置620,將兩者一體化,就能夠不需勉強地將推壓機構121設置於蓋580與外殼560之間。另外,推壓機構121設置於鉸鍊部610等在構造上也是可行的。
(效果12)然後,將推壓機構121設置在蓋580上之收容部110內鬆弛的金屬絲W接觸到內壁部510的部位131或其附近。藉此,能夠有效地對蓋580與外殼560之間的間隙最容易打開的位置分配推壓機構121。能夠確實且有效率地藉由推壓機構121來抑制蓋580與外殼560之間的間隙的間隙擴大。
(效果13)設置停止防止部141、142,是為了使 上鎖桿122不停在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的中間位置。藉此,能夠防止因為上鎖桿122停在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的中間位置,而造成例如蓋580相對於外殼560稍微開啟而形成間隙,金屬絲W從間隙露出的異常的狀況發生。
將不安定形狀部147做成例如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曲線狀部、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尖端部,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短的平坦部,將凸部145、146的頂部做成(比山狀的凸部145、146的傾斜更緩和的)傾斜部,能夠確實地使上鎖桿122位於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中的一者。
又,能夠替代凸部145、146的頂部的不安定形狀部147,或者是不只有設置不安定形狀部147,在上鎖桿122的前端部與蓋580的壓部580b之間設置別的停止防止部,來防止上鎖桿122停止於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的中間位置。上鎖桿122的前端部與蓋580的壓部580b之間的別的停止防止部能夠是例如前端較尖的山部等,藉此能夠確實地使上鎖桿122位於上鎖位置與解除位置中的一者。
以上,雖然根據圖式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實施形態只不過是本發明的例示。因此,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形態的構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的設計變更等,當然也包含於本發明中。又,例如各實施形態包括複數的構造的情況下,即使沒有特別記載,當然也包括這些構造可能的組合。又,實施形態中揭露了複數的實施例或變形例做為本發明的情況下,即使沒有特別記載,當然也包含跨越各例子的構造組合中的各種可能。又,關於描繪於圖式的構造,即使沒有特別記載,當然也包含於本發明中。又,記載有「等」的用語的情況下,表示包含有同等之物。又,記載有「幾乎」、「約」、「左右」等的用語的情況下,表示包含常識下被認可的範圍或精度之物。
上述實施形態的一例或全部能夠如以下附錄所記載。
(附錄1)一種捆束機,包括:能夠放出金屬絲的收容部;將該收容部放出的金屬絲送出的金屬絲進給部;彎曲該金屬絲進幾部送出的金屬絲並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捲曲導引部;把持並扭捻被該捲曲導引部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金屬絲的捆束部。該捆束部包括: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兩者為了使一端側移動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另一端側會以可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移動構件,延伸於該第1方向且能夠移動於垂直該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該第2可動把持構件分別具有讓該移動構件嵌合,且嵌合的該移動構件能夠移動於該第2方向的嵌合部。
(附錄2)如附錄1所記載的捆束機,其中該嵌合部延伸於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該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長方向而形成。
(附錄3)如附錄2所記載的捆束機,其中該嵌合部延伸於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長方向,在途中往外側彎曲,再沿著該長方向延伸而形成。
(附錄4)如附錄1至附錄3任一者所記載的捆束 機,其中該嵌合部是溝。
(附錄5)如附錄1至附錄3任一者所記載的捆束機,該嵌合部是貫通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孔。
(附錄6)如附錄1至附錄5任一者所記載的捆束機,其中該捆束部具有延伸於該第2方向的固定把持構件,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中間隔過該固定把持構件而設置於該固定把持構件的兩側,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的一端側藉由旋轉的方式而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該固定把持部的方向,該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一端側藉由旋轉的方式而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該固定把持部的方向。
(附錄7)如附錄6所記載的捆束機,其中固定把持構件具有嵌合到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的該嵌合部及該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該嵌合部的該移動構件會嵌合且能夠移動於該第2方向的嵌合部。
(附錄8)如附錄7所記載的捆束機,其中該固定把持構件的該嵌合部是延伸於該第2方向的溝。
(附錄9)如附錄7所記載的捆束機,其中該固定把持構件的該嵌合部是貫通該固定把持部,延伸於該第2方向的孔。
(附錄10)如附錄6至附錄9任一者所記載的捆束機,其中該軸設置於該固定把持構件。
(附錄11)一種捆束機,包括:能夠放出金屬絲的收容部;將該收容部放出的金屬絲送出的金屬絲進給部;彎 曲該金屬絲進給部送出的金屬絲並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捲曲導引部;把持並扭捻被該捲曲導引部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金屬絲的捆束部。該捆束部包括: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兩者為了使一端側移動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另一端側會以可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持;可動構件,可移動於與該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該第2可動把持構件具有延伸於該第1方向的開閉軸部。該可動構件具有該開閉軸部嵌合的嵌合部。該嵌合部能夠在該開閉軸部嵌合的狀態下將該可動構件朝該第2方向移動。
(附錄12)一種捆束機,包括:能夠放出金屬絲的收容部;將該收容部放出的金屬絲送出的金屬絲進給部;彎曲該金屬絲進給部送出的金屬絲並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捲曲導引部;把持並扭捻被該捲曲導引部纏繞於捆束物的周圍的金屬絲的捆束部。該捆束部包括:固定把持構件;可動把持構件,為了使一端側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該固定把持構件的方向,另一端側會以可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持於該固定把持構件;移動構件,延伸於該第1方向且能夠移動於垂直該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該可動把持構件具有讓該移動構件嵌合,且嵌合的該移動構件能夠移動於該第2方向的嵌合部。
以上,附錄所記載的內容雖表現了上述實施形態的一部分或全部,但以下說明關於附錄的補充說明。第104圖係顯示附錄1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第105圖係顯示 具備附錄5記載的嵌合部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捆束部7B具備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來做為一對的把持構件。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彼此能夠以軸773為支點而來回轉動。
將軸773的軸方向(即軸773的延伸方向)設定為第1方向,將垂直於第1方向的方向設定為第2方向時,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會沿著第2方向延伸。第1方向以箭頭P1表示,第2方向以箭頭P2表示。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為了使沿著第2方向的長方向的一端側能夠移動於彼此靠近及遠離的方向(也稱為離接或接離),會讓各自的另一端側以能夠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773旋轉的方式被基部材772支持。軸773是圓柱狀構件,從基部材772往第1方向突出。
捆束部7B具備延伸於第1方向且能夠移動於第2方向的開閉銷71a1(移動構件)。開閉銷71a1安裝於上述折彎部(彎部)71。折彎部71延伸於第2方向,且是略圓筒狀、角筒狀等,內部形成有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的一部分進入的空間。開閉銷71a1朝向折彎部71的內側的空間往第1方向突出。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具備開閉銷71a1嵌合的開閉導孔(嵌合部)77L1。開閉導孔77L1如附錄2所記載,沿著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的長方向延伸。又,開閉導孔77L1如附錄5所記載,是貫通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的孔。
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具備開閉銷71a1嵌合的 開閉導孔(嵌合部)77R1。開閉導孔77R1如附錄2所記載,沿著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的長方向延伸。又,開閉導孔77R1如附錄5所記載,是貫通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的孔。另外,如附錄3所記載,關於具備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的嵌合部的一部分會往外側彎曲的構造,如上述,記載於第10圖等。
開閉銷71a1會透過開閉導孔77L1而貫通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會透過開閉導孔77R1而貫通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
當折彎部71往第2方向移動,開閉銷71a1會沿著開閉導孔77L1朝第2方向移動。又,開閉銷71a1會沿著開閉導孔77R1朝第2方向移動。
當折彎部71朝向沿著第2方向的一方向(即箭頭P2f方向)移動,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會以軸773為支點朝向一端側彼此靠近的方向旋轉。當折彎部71朝向沿著第2方向的另一方向(即箭頭P2r方向)移動,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1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1會以軸773為支點朝向一端側彼此遠離的方向旋轉。
第106圖係顯示具備附錄4記載的嵌合部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捆束部7B具備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2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2來做為一對的把持構件。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2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2以彼此能夠以軸773為支點而來回轉動的方式被支持的構造,如第104圖所示。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2具備第1開閉銷710a1嵌 合的開閉導溝(嵌合部)77L2。開閉導溝77L2沿著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2的長方向延伸。又,開閉導溝77L2如附錄4所記載,是不貫通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2的溝。
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2具備第2開閉銷710a2嵌合的開閉導溝(嵌合部)77R2。開閉導溝77R2沿著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2的長方向延伸。又,開閉導溝77R2如附錄4所記載,是不貫通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2的溝。
折彎部71是以第1開閉銷710a1及第2開閉銷710a2同軸的方式設置。第1開閉銷710a1及第2開閉銷710a2朝向折彎部71的內側的空間往第1方向突出,各自延伸於第1方向。
當折彎部71朝向第2方向移動,第1開閉銷710a1會沿著開閉導溝77L2往第2方向移動。又,第2開閉銷710a2會沿著開閉導溝77R2往第2方向移動。
第107圖、第108圖係顯示附錄11所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捆束部7C具備固定把持構件70C3、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會隔著固定把構件70C3而配置於左右方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會以軸773a為支點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3旋轉(來回轉動)。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會以軸773a為支點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3旋轉(來回轉動)。
將軸773的軸方向(即軸773a的延伸方向)設定為第1方向,將垂直於第1方向的方向設定為第2方向時,固 定把持構件70C3、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會沿著第2方向延伸。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為了使沿著第2方向的長方向的一端側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一端側的方向(也稱為離接或接離),會讓另一端側以能夠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773a旋轉的方式被固定把持構件70C3支持。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為了使沿著第2方向的長方向的一端側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一端側的方向,會讓另一端側以能夠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773a旋轉的方式被固定把持構件70C3支持。軸773是圓柱狀構件,從固定把持構件70C3往第1方向突出。
因此,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為了使一端側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一端側的方向,會讓另一端側以能夠繞著軸773a旋轉的方式被固定把持構件70C3支持。又,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為了使一端側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一端側的方向,會讓另一端側以能夠繞著軸773a旋轉的方式被固定把持構件70C3支持。
捆束部7B具備延伸於第1方向的開閉銷(開閉軸部)70Lp。開閉銷70Lp會安裝於第1可動開閉把持構件70L3及未圖示的第2可動開閉把持構件70R3,並且從第1可動開閉把持構件70L3及第2可動開閉把持構件70R3往第1方向突出。開閉銷70Lp利用以軸773a為支點的第1可動開閉把持構件70L3及第2可動開閉把持構件70R3的轉動,而通過圓弧狀的軌跡。
捆束部7B具備能夠移動於第2方向的可動構件711。可動構件711是上述的折彎部(彎部)。可動構件711具備讓開閉銷70Lp嵌合的開閉導孔(嵌合部)712。開閉導孔712沿著可動構件711的長方向延伸。詳細來說,開閉導孔712具備:沿著可動構件711的移動方向延伸第1待機距離的第1待機部712a;沿著可動構件711的移動方向延伸第2待機距離的第2待機部712b;從第1待機部712a的一端部彎向斜外側方向延伸,連結到第2待機部712b的開閉部712c。雖未圖示,但設置於第2可動把持構件70LR3的開閉銷70Lp所嵌合的開閉導孔也是相同的構造。
當可動構件711往第2方向移動,開閉導孔712會往第2方向移動。當開閉導孔712的開閉部712c通過開閉銷70Lp的位置,開閉銷70Lp會藉由開閉部712c的形狀而位移。
藉此,當可動構件711朝向沿著第2方向的一方向(即箭頭P2f方向)移動,如第86圖所示,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會以軸773a為支點朝向一端側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方向旋轉。又,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會以軸773a為支點朝向一端側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方向旋轉。
當可動構件711朝向沿著第2方向的另一方向(即箭頭P2r方向)移動,如第83圖所示,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3會以軸773a為支點朝向一端側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方向旋轉。又,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3會以軸773a為支點朝向一端側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3的方向旋轉。
另外,第107圖及第108圖所說明的捆束部中,如附錄1所述,也可以是具備一對的可動把持構件的構造。
第109圖、第110圖係顯示附錄12所記載的捆束部的一例的構造圖。捆束部7D具備可動把持構件70L4與固定把持構件70C4。可動把持構件70L4能夠以軸773b為支點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4旋轉(來回轉動)。
將軸773b的軸方向(即軸773b的延伸方向)設定為第1方向,將垂直於第1方向的方向設定為第2方向時,可動把持構件70L4及可動把持構件70C4會沿著第2方向延伸。第1方向以箭頭P1表示,第2方向以箭頭P2表示。
可動把持構件70L為了使沿著第2方向的長方向的一端側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4的一端側的方向(也稱為離接或接離),會讓各自的另一端側以能夠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773b旋轉的方式被固定把持構件70C4支持。軸773b是圓柱狀構件,從固定把持構件70C4往第1方向突出。
捆束部7D具備延伸於第1方向且能夠移動於第2方向的開閉銷71a4(移動構件)。開閉銷71a4安裝於上述折彎部(彎部)71。折彎部71延伸於第2方向,且是略圓筒狀、角筒狀等,內部形成有讓可動把持構件70L4的一部分進入的空間。開閉銷71a4朝向折彎部71的內側的空間往第1方向突出。
可動把持構件70L4具備開閉銷71a4嵌合的開閉導孔(嵌合部)77L4。開閉導孔77L4沿著第1可動把持構件 70L3的長方向延伸。詳細來說,開閉導孔77L4具備:沿著折彎部71的移動方向延伸第1待機距離的第1待機部77L4a;沿著折彎部71的移動方向延伸第2待機距離的第2待機部77L4b;從第1待機部77L4a的一端部彎向斜外側方向延伸,連結到第2待機部77L4b的開閉部77L4c。
當折彎部71往第2方向移動,開閉銷71a4會沿著開閉導孔77L4往第2方向移動。
當折彎部71朝向沿著第2方向的一方向(即箭頭P2f方向)移動,可動把持構件70L4會以軸773b為支點朝向一端側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4的方向旋轉。當折彎部71朝向沿著第2方向的另一方向(即箭頭P2r方向)移動,可動把持構件70L4會以軸773b為支點朝向一端側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4的方向旋轉。另外,第109圖及第110圖所說明的捆束部中,如附錄11所示,也可以是可動把持構件具備開閉軸部,可動構件(折彎部)設置有嵌合部的構造。
本申請案係根據2015年7月22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5-145263、2016年7月8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6-135748及2016年7月8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6-136070,這些內容將做為參考內容併入本發明的說明書中。

Claims (26)

  1. 一種捆束機,包括:收容部,收容金屬絲;金屬絲進給部,將收容於該收容部的金屬絲送出;捲曲導引部,使該金屬絲進給部送出的金屬絲形成為圈狀,纏繞於捆束物;以及捆束部,扭捻被該捲曲導引部纏繞於捆束物的金屬絲;其中該捆束部包括:一對的把持構件,使一端側移動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另一端側會以可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移動構件,延伸於該第1方向且能夠移動於垂直該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其中該一對的把持構件的一者是第1可動把持構件,具有讓該移動構件嵌合、且嵌合的該移動構件能夠移動於該第2方向的第1嵌合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一對的把持構件的另一者是第2可動把持構件,具有讓該移動構件嵌合、且嵌合的該移動構件能夠移動於該第2方向的第2嵌合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第1以及第2嵌合部中至少其中一者係,沿著該第1或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長方向延伸而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第1以及第2嵌合部中至少其中一者係,沿著該第1或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長方向延伸,在途中彎曲,然後再沿著該長方向延伸而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第1以及第2嵌合部中至少其中一者是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第1以及第2嵌合部中至少其中一者是貫通該第1或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捆束部具有延伸於該第2方向的固定把持構件,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中間隔過該固定把持構件而設置於該固定把持構件的兩側,該第1可動把持構件的一端側藉由旋轉的方式而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該固定把持部的方向被構成,該第2可動把持構件的一端側藉由旋轉的方式而能夠移動於靠近及遠離該固定把持部的方向被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固定把持構件具有嵌合於被該第1嵌合部及該第2嵌合部嵌合的該移動構件、且能夠移動於該第2方向的第3嵌合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第3嵌合部是延伸於該第2方向的溝。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第3嵌合部是貫通該固定把持部且延伸於該第2方向的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軸設置於該固定把持構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軸設置於該移動構件的移動路徑的延長線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更包括:可動構件,安裝了該移動構件且能夠移動於該第2方向,該可動構件具備蓋住該第1嵌合部的蓋部。
  14. 一種捆束機,包括:收容部,收容金屬絲;金屬絲進給部,將收容於該收容部的金屬絲送出;捲曲導引部,使該金屬絲進給部送出的金屬絲形成為圈狀,纏繞於捆束物;以及捆束部,扭捻被該捲曲導引部纏繞於捆束物的金屬絲;其中該捆束部包括:第1以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使一端側移動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另一端側會以可繞著延伸於第1方向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持;可動構件,能夠移動於垂直該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其中該第1以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各自具有延伸於該第1方向的開閉軸部,其中該可動構件具有該開閉軸部所嵌合的嵌合部,該嵌合部能夠在該開閉軸部嵌合的狀態下將該可動構件往該第2方向移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收容部係,能夠收容纏繞金屬絲的捲軸,設置有內壁部,並具有金屬絲移動限制部,限制鬆弛的金屬絲接觸到該內壁部後沿著該內壁部往該捲軸的軸線方向橫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金屬絲移動限制部是從該內壁部朝向該收容部內突設的突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金屬絲移動限制部設置於位於隔著該捲軸與該金屬絲進給部相反側的該內壁部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收容部能夠收容捲軸,該捲軸包括:樞軸部,成為金屬絲的捲芯;以及一對的凸緣部,設置於該樞軸部的兩端側,該內壁部具有在該捲軸被收容時與該樞軸部相對向的周壁部,該金屬絲移動限制部從該周壁部的端部或其附近的壁面朝向該捲軸突設。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金屬絲移動限制部從該周壁部的端部或其附近的壁面朝向該凸緣部突設。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金屬絲移動限制部是從該周壁部的壁面延伸但長度沒有到達該凸緣部的立壁。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收容部包括:外殼,能夠收容該捲軸;以及蓋,能夠開閉用以安裝設置於該外殼的該捲軸的開口部,該金屬絲移動限制部設置於該外殼側或該蓋側的該內壁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金屬絲移動限制部是以立壁形成,該立壁在該捲軸被收容時從該外殼側或該蓋側的該內壁部朝向該一對的凸緣部之中的靠近該開口部那一側的凸緣部突設。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收容部包括:外殼,具有能夠收容捲軸的空間;以及蓋,能夠開閉用以安裝該捲軸而設置於該外殼的開口部,該外殼與該蓋之間的靠合部的一部分設置有延伸於與該收容部內鬆弛的金屬絲相交的方向上的斜行部。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斜行部相對該收容部內鬆弛的金屬絲接觸到該收容部的內壁部的部位或其附近而被設置,具有隨著遠離該金屬絲進給部而朝向該收容部的進入側前進的傾斜。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收容部包括:外殼,具有能夠收容捲軸的空間;以及蓋,能夠開閉用以安裝該捲軸而設置於該外殼的開口部,該外殼具有將該蓋朝向該外殼彈性地推壓保持的推壓機構。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推壓機構推壓保持相當於在該蓋中之該收容部內鬆弛的金屬絲接觸到的該收容部的內壁部的部位或者是其附近。
TW105123017A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TWI647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5263 2015-07-22
JP2015145263 2015-07-22
JP2016135748 2016-07-08
JP2016136070 2016-07-08
JP2016-135748 2016-07-08
JP2016-136070 2016-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343A TW201718343A (zh) 2017-06-01
TWI647151B true TWI647151B (zh) 2019-01-11

Family

ID=5783492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1610A TWI766300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TW105123017A TWI647151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TW107140542A TWI700217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1610A TWI766300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0542A TWI700217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Country Status (22)

Country Link
US (3) US10738489B2 (zh)
EP (3) EP4310013A3 (zh)
JP (1) JP6763385B2 (zh)
KR (2) KR102341046B1 (zh)
CN (3) CN111691677B (zh)
AU (3) AU2016297047C1 (zh)
BR (1) BR112017027389B1 (zh)
CA (2) CA2990151C (zh)
CL (1) CL2017003254A1 (zh)
DK (1) DK3327224T3 (zh)
ES (1) ES2856950T3 (zh)
HR (1) HRP20210505T1 (zh)
HU (1) HUE054079T2 (zh)
IL (1) IL256409B (zh)
LT (1) LT3327224T (zh)
NZ (1) NZ738523A (zh)
PL (2) PL3789565T3 (zh)
PT (1) PT3327224T (zh)
RU (2) RU2764843C1 (zh)
SI (1) SI3327224T1 (zh)
TW (3) TWI766300B (zh)
WO (1) WO20170142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0354B2 (ja) 2015-07-22 2020-09-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リール
CA3047264C (en) 2015-07-22 2023-10-24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A3065654C (en) 2015-07-22 2023-10-24 Max Co., Ltd. Reel for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WO2018131218A1 (ja) * 2017-01-10 2018-07-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結束機
EP3816377B1 (en) 2017-10-03 2024-04-17 Volvo Car Corporation Hood latch crash opening prevention
JP2021031150A (ja) * 2019-08-28 2021-03-01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23-05-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N109853962B (zh) * 2018-11-30 2021-10-15 孙中 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
JP7268386B2 (ja) 2019-02-13 2023-05-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83142B2 (ja) * 2019-03-11 2023-05-3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459454B2 (ja) 2019-03-11 2024-04-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367313B2 (ja) * 2019-03-11 2023-10-2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EP3719239A3 (en) 2019-03-11 2021-01-06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N110142721B (zh) * 2019-06-28 2021-04-27 东莞利富高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线束安装固定机构
JP7280767B2 (ja) * 2019-07-05 2023-05-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US20220298813A1 (en) * 2019-08-26 2022-09-22 Makita Corporation Rebar tying tool
JP7427994B2 (ja) 2020-02-10 2024-02-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427993B2 (ja) * 2020-02-10 2024-02-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427992B2 (ja) * 2020-02-10 2024-02-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BR102021002428A2 (pt) 2020-02-10 2021-08-24 Max Co., Ltd. Máquina de ligação
KR20220005912A (ko) 2020-07-07 2022-01-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광투과성 성형품 및 자동차 내장재
KR102479593B1 (ko) * 2020-11-30 2022-12-21 주식회사 서진메카트로닉스 자동 결속기
CN114750996A (zh) * 2021-01-12 2022-07-15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自动绑扎装置
CN114750998A (zh) * 2021-01-12 2022-07-15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具有回退功能的绑扎装置
JP2022164437A (ja) * 2021-04-16 2022-10-2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23061808A (ja) 2021-10-20 2023-05-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US20240025584A1 (en) * 2022-07-21 2024-01-25 Abb Schweiz Ag Drive assembl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95224A2 (en) * 1987-06-11 1988-12-14 Nunzio Auletta Electrically operated pliers,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twisting and cutting iron wire lengths and the like
JPH116299A (ja) * 1997-06-18 1999-01-12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の針金捩り装置
TW200300120A (en) * 2001-10-29 2003-05-16 Max Co Ltd Stranded wire twisting device of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JP2003175904A (ja) * 2001-09-28 2003-06-2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3880B2 (ja) * 1995-06-30 2000-02-2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結束用ワイヤの捩り締め機構
US3249319A (en) * 1963-12-30 1966-05-03 Lawrence W Wasson Wire reel
US3313498A (en) * 1964-11-27 1967-04-11 Lawrence W Wasson Tie wire dispenser
DE2804300A1 (de) * 1978-02-01 1979-08-02 Adolf Runkel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bzw. roedeln von mindestens zwei staeben, stangen o.dgl.
JPS57125111A (en) 1981-01-13 1982-08-04 Takigawa Kogyo Kk Bundling device and its turning twisting head
JPS62270238A (ja) 1986-05-17 1987-11-24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US4865087A (en) * 1988-05-03 1989-09-12 Ingersoll-Rand Company Wire tying mechanism
US5178195A (en) 1989-04-07 1993-01-12 Styner & Bienz Ag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t least two rods
DE58906452D1 (de) * 1989-04-07 1994-01-27 Styner & Bienz Ag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mindestens zwei Stäben.
US5279336A (en) * 1992-05-21 1994-01-18 Max Co., Ltd. Wire binder
DE4319349A1 (de) * 1993-06-11 1994-12-15 Willi Leffelsend Werkzeug zur Herstellung und zum Binden von Draht- oder Bandschlaufen
JP3077731B2 (ja) * 1993-11-08 2000-08-1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における結束用ワイヤのガイド機構
JP2858728B2 (ja) * 1994-03-24 1999-02-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自動結束機
DE69610371T2 (de) * 1995-06-30 2001-01-25 Max Co Ltd Draht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Vorrichtung zum Binden von Armierungseisen und Vorrichtung zum Binden von Armierungseisen
DE19528022C2 (de) 1995-07-31 1999-02-11 Bau Und Maschinenschlosserei F Transportable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Bewehrungseisen
JPH10250703A (ja) 1997-03-13 1998-09-22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2000263461A (ja) * 1999-03-19 2000-09-26 Takayasu Sawano 結束機
US7143792B2 (en) * 2001-07-19 2006-12-05 Max Co., Ltd. Reinforcing steel bar tying machine
JP4747455B2 (ja) 2001-07-30 2011-08-1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クランプ装置
JP4747456B2 (ja) 2001-07-30 2011-08-1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クランプ装置
ES2624236T3 (es) 2001-07-25 2017-07-13 Max Co., Ltd. Atadora de barras de acero de refuerzo
JP4016785B2 (ja) * 2001-09-28 2007-12-0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及びリール
KR101084399B1 (ko) 2001-09-28 2011-11-18 막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철근 결속기 및 릴
EP3427857A1 (en) * 2001-09-28 2019-01-16 MAX Kabushiki Kaisha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and reel used for the machine
RU28884U1 (ru) * 2002-10-18 2003-04-20 Анпилов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вязывания арматурных стержней проволокой
SE523239C2 (sv) 2003-03-18 2004-04-06 Peter Hoyaukin Sätt och maskin för sammanbindning av långsträckta föremål
SE0300687D0 (sv) 2003-03-18 2003-03-18 Peter Hoyaukin Sätt och maskin för sammanbindning av långsträckta föremål
CN2652552Y (zh) * 2003-10-17 2004-11-03 李国昌 钢筋捆绑扎线器
KR100532219B1 (ko) * 2004-02-02 2005-11-29 주식회사 영진하이텍 배근 결속장치용 결속헤더 어셈블리
JP4396384B2 (ja) 2004-05-07 2010-01-1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ATE475758T1 (de) * 2006-06-07 2010-08-15 Revelin Evaristo & Figli Snc Werkzeug zur bindung von metallstangen
GB0621428D0 (en) * 2006-10-27 2006-12-06 Tymatic Ltd Consumables authentication
CN201110004Y (zh) * 2007-10-30 2008-09-03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冠荣电子厂 一种用于钢筋捆扎机的线盘制动器
CN201178909Y (zh) * 2008-03-06 2009-01-14 吕文广 翻盖式直饮杯
JP4858488B2 (ja) * 2008-05-19 2012-01-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JP5532610B2 (ja) 2008-05-19 2014-06-2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ワイヤリール及び鉄筋結束機
TWI500843B (zh) 2008-05-19 2015-09-21 Max Co Ltd 鐵筋捆紮機
EP3483360B1 (en) 2008-05-19 2022-06-22 Max Co., Ltd. Brake system of wire reel in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JP5126101B2 (ja) * 2008-05-19 2013-01-2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JP5045547B2 (ja) 2008-05-19 2012-10-1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CN101353088B (zh) * 2008-06-20 2010-07-28 蔡昌开 钢筋捆扎机
JP5309947B2 (ja) * 2008-12-12 2013-10-0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ワイヤ端部保持機構
TWI516415B (zh) 2008-12-12 2016-01-11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鐵筋捆紮機
CA131818S (en) * 2009-04-14 2010-08-23 Max Co Ltd Rebar tying machine
KR101043002B1 (ko) * 2009-04-16 2011-06-21 김용경 철근자동결속장치
GB0906575D0 (en) 2009-04-16 2009-05-20 Tymatic Ltd Wire binding machines
CN201671348U (zh) * 2009-05-18 2010-12-15 华建威 钢筋捆扎机的线盘金属丝的压紧装置
WO2010136530A2 (en) * 2009-05-27 2010-12-02 Jbj Mechatronic Aps A binding apparatus
CN201693447U (zh) * 2010-02-08 2011-01-05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研磨机压盖锁紧装置
DE102012216831A1 (de) 2012-09-19 2014-03-20 Wobben Properties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Verdrillen von Metalldrähten, insbesondere zum Verbinden benachbarter, vorzugsweise sich überkreuzender Strukturelemente
JP3180307U (ja) * 2012-09-28 2012-12-13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GB2507082B (en) * 2012-10-18 2015-09-30 Tyco Electronics Ltd Uk Cable tie and retention system
CN203271154U (zh) * 2013-04-10 2013-11-06 国家电网公司 自固定式钢绞线绑扎器
CN203237416U (zh) 2013-05-23 2013-10-16 台州市新大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钢丝绕丝总成以及钢筋捆扎机
CN203528856U (zh) 2013-11-04 2014-04-09 台州市新大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旋转锁定装置的钢筋捆扎机
JP6242225B2 (ja) 2014-02-03 2017-12-06 村角工業株式会社 収納ケース
JP2016135748A (ja) 2015-01-23 2016-07-28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トリアゾール連結型オリゴリボヌクレオチドを含むオリゴリボヌクレオチド類縁体を用いるポリペプチドの製造方法
JP6413794B2 (ja) 2015-01-23 2018-10-31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加熱炉
CA3047264C (en) 2015-07-22 2023-10-24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A3065654C (en) 2015-07-22 2023-10-24 Max Co., Ltd. Reel for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95224A2 (en) * 1987-06-11 1988-12-14 Nunzio Auletta Electrically operated pliers,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twisting and cutting iron wire lengths and the like
JPH116299A (ja) * 1997-06-18 1999-01-12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の針金捩り装置
JP2003175904A (ja) * 2001-09-28 2003-06-2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リール
TW200300120A (en) * 2001-10-29 2003-05-16 Max Co Ltd Stranded wire twisting device of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52561A (ko) 2018-05-18
AU2016297047A1 (en) 2018-01-18
IL256409B (en) 2021-09-30
JPWO2017014280A1 (ja) 2018-08-23
BR112017027389A2 (pt) 2018-08-21
CA2990151A1 (en) 2017-01-26
EP3327224A4 (en) 2018-12-26
AU2016297047B2 (en) 2019-08-08
CN107709682B (zh) 2020-06-26
EP3789565A2 (en) 2021-03-10
AU2016297047C1 (en) 2019-11-07
US10738489B2 (en) 2020-08-11
TWI766300B (zh) 2022-06-01
AU2019206124A1 (en) 2019-08-29
CN107709682A (zh) 2018-02-16
CL2017003254A1 (es) 2018-06-22
CN111691677B (zh) 2023-08-01
HRP20210505T1 (hr) 2021-05-28
TW201718343A (zh) 2017-06-01
KR102341046B1 (ko) 2021-12-20
SI3327224T1 (sl) 2021-07-30
US11459778B2 (en) 2022-10-04
EP3789565A3 (en) 2021-06-09
LT3327224T (lt) 2021-04-26
PL3789565T3 (pl) 2023-12-27
EP4310013A2 (en) 2024-01-24
TW202041426A (zh) 2020-11-16
TW201906766A (zh) 2019-02-16
KR102130574B1 (ko) 2020-07-06
JP6763385B2 (ja) 2020-09-30
WO2017014280A1 (ja) 2017-01-26
EP3327224B1 (en) 2021-02-17
BR112017027389B1 (pt) 2022-07-19
EP3789565B1 (en) 2023-08-30
EP3327224A1 (en) 2018-05-30
KR20200083667A (ko) 2020-07-08
EP3789565C0 (en) 2023-08-30
AU2022200036A1 (en) 2022-02-03
TWI700217B (zh) 2020-08-01
ES2856950T3 (es) 2021-09-28
CA2990151C (en) 2020-03-10
IL256409A (en) 2018-02-28
HUE054079T2 (hu) 2021-08-30
CA3067501A1 (en) 2017-01-26
NZ738523A (en) 2019-03-29
PL3327224T3 (pl) 2021-08-02
US11976480B2 (en) 2024-05-07
US20180155940A1 (en) 2018-06-07
US20200399914A1 (en) 2020-12-24
US20230003039A1 (en) 2023-01-05
CN111691677A (zh) 2020-09-22
AU2019206124B2 (en) 2021-10-07
RU2764843C1 (ru) 2022-01-21
EP4310013A3 (en) 2024-03-27
DK3327224T3 (da) 2021-03-29
RU2675829C1 (ru) 2018-12-25
CN116988655A (zh) 2023-11-03
PT3327224T (pt) 2021-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7151B (zh) 捆束機
TWI660886B (zh) 捆束機
TWI642599B (zh) 捆束機
JP7004037B2 (ja) 結束機
TWI671236B (zh) 捆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