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9682A - 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9682A
CN107709682A CN201680036175.5A CN201680036175A CN107709682A CN 107709682 A CN107709682 A CN 107709682A CN 201680036175 A CN201680036175 A CN 201680036175A CN 107709682 A CN107709682 A CN 107709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s
unit
holding assembly
wire rod
re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61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09682B (zh
Inventor
长冈孝博
笠原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834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1677B/zh
Priority to CN202310845088.6A priority patent/CN1169886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09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09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6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23/00Feeding wire in wire-work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21F23/005Feeding discrete lengths of wire or r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7/00Twisting wire; Twisting wire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提供用简单的构造可靠地执行线材的握持操作的钢筋捆扎机。捆扎机包括:在与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一侧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上移位的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在与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另一侧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上移位的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使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进入和离开与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接触的弯曲单元(71),其中固定握持部件(70C)包括可旋转地支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轴(77),并且弯曲单元(71)包括开闭销(71a),开闭销推动被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中的开闭引导孔(77L)和被设置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中的开闭引导孔(77R)。

Description

捆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捆扎机,该捆扎机用于用线材捆扎捆扎物诸如钢筋。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已经提出一种被称为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该钢筋捆扎机绕两根或更多根钢筋缠绕线材,并使被缠绕的线材扭曲,以捆扎所述两根或更多根钢筋。
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具有将线材进给并绕钢筋缠绕并且然后扭曲并捆扎的构造。对于这种钢筋捆扎机,已经提出了一种钢筋捆扎机,在该钢筋捆扎机中,在线材被绕钢筋缠绕之后,线材在被彼此紧密接触地绕钢筋缠绕的状态下被切割,并且通过扭曲线材的一端和另一端的交叉点,用线材缠绕钢筋。
在绕钢筋缠绕的线材被绕钢筋缠绕的钢筋捆扎机中,当绕钢筋缠绕的线材的一侧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固定握持部件之间被握持并且线材的另一侧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和固定握持部件之间被握持时,执行绕钢筋缠绕线材的操作和扭曲线材的操作。
根据相关技术,已经提出一种构造,在该构造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通过平行移动而被打开和关闭(例如,见专利文献1)。还已经提出一种构造,在该构造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通过以轴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被打开和关闭(例如,见专利文献2)。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4747455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定专利申请公布S57-12511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通过平行移动被打开和关闭的根据相关技术的构造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移动被诸如沟槽或销的部件引导。因为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并列地移动,所以在横向方向上尺寸增加。因此,小型化是困难的。此外,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通过以轴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被打开和关闭的根据相关技术的构造中,需要用于旋转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机构,并且该结构是复杂的。
已经作出本发明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被小型化并且具有简单结构的捆扎机。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扎机,所述捆扎机包括:进给单元,所述进给单元能够进给线材并绕捆扎目标缠绕所述线材;和捆扎单元,所述捆扎单元握持并扭曲所述线材,其中所述捆扎单元包括:一对握持部件,在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另一端侧可旋转地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支撑,从而一端侧能够彼此朝向和离开地移动;和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握持部件是可移动握持部件,所述可移动握持部件具有配合部,从而所述移动部件被配合到所述配合部中,并且已配合的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扎机,所述捆扎机包括:进给单元,所述进给单元能够进给线材并绕捆扎目标缠绕所述线材;和捆扎单元,所述捆扎单元握持并扭曲所述线材,其中所述捆扎单元包括:一对握持部件,在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另一端侧可旋转地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支撑,从而一端侧能够彼此朝向和离开地移动;和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握持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开闭轴部,所述可移动部件具有配合部,所述开闭轴部被配合到所述配合部中,并且所述配合部被构造成能够在所述开闭轴部被配合的状态下使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在本发明中,所述一对握持部件的另一端可旋转地由所述轴支撑,从而所述一对握持部件的一端能够朝向和离开所述一对握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相对移动。通过配合部和被配合在配合部中的移动部件或者配合部和被配合在配合部中的开闭轴部在与所述轴延伸的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操作,所述一对握持部件绕作为支点的所述轴旋转。当所述一对握持部件的一端被朝向另一端移动时,线材能够被握持,并且当所述一对握持部件的一端被离开另一端移动时,被握持的线材能够被释放。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仅通过所述一对握持部件的另一端绕作为支点的所述轴的旋转,能够使握持部件的一端朝向和离开握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移动,并且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仅通过移动部件或可移动部件的移动能够旋转所述一对握持部件,并且因此结构简单。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总体构造的一个实例在被从侧面观察时的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总体构造的一个实例在被从前面观察时的前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进给齿轮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C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D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5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5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5C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5D是示出并列线材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5E是示出交叉的被扭曲线材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引导沟槽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8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8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9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9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视图。
图13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视图。
图1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视图。
图15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15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握持部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实例的外部视图。
图17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8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9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0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1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2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3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4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5A是绕钢筋缠绕线材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5B是绕钢筋缠绕线材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5C是绕钢筋缠绕线材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6A是由卷曲引导单元用线材形成圈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6B是用于由卷曲引导单元用线材形成圈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7A是弯曲线材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7B是弯曲线材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7C是弯曲线材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8A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28B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28C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28D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29A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29B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29C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30A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30B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30C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31A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1B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1C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一个实例。
图31D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一个实例。
图32A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2B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一个实例。
图33A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3B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一个实例。
图34A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4B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一个实例。
图35A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5B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一个实例。
图36A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6B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实例。
图37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37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37C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37D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37E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38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引导沟槽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39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线材进给单元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39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线材进给单元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40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型例的说明图。
图40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型例的说明图。
图40C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型例的说明图。
图41A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41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42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3A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3B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4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45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46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47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48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49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50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51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52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53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54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图。
图55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图。
图56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图。
图57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图。
图58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图。
图59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图。
图60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61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62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63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64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65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66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67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68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实例的外部视图。
图69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0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1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2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3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4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5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6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7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8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79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80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部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81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实例的外部视图。
图82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捆扎机的总体侧视图,该捆扎机的一部分被断开。
图83是图82的捆扎机的前视图(从图1的左侧看到的视图)。
图84是图82的捆扎机的内部结构视图。
图85是示出图84的线材进给单元的周边的前视图(沿着图84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86是示出图85的进给齿轮在被从顶部观察时的剖视图(沿着图85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87是示出图84的扭曲单元和它的周边的侧视图。
图88是示出图87的被扭曲部在被从顶部观察时的剖视图(沿着图87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
图89是示出图87的被扭曲部在被从顶部观察时的剖视图(沿着图87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
图90是图82的卷轴部当在中心位置处在竖直方向上被断开时如从前面观察的纵向剖视图。
图91示出(被设置在盖上的)限制部(突起)和示出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前视图(或者图2中的下部的部分放大视图)。
图92示出被设置在盖上的限制部(突起)和示出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前视图。
图93A示出倾斜部和示出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前视图。
图93B示出倾斜部和示出容纳单元在被从底部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93C示出倾斜部和示出容纳单元在被从顶部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94A是示出挤压机构的视图。
图94B是示出锁定装置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94C是图84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94D是图84的如从相反侧观察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94E是包括停止位置限制部的锁定杠杆的引导部的放大视图。
图94F是不包括停止位置限制部的锁定杠杆的引导部的放大视图。
图95示出线材进给过程和示出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前视图。
图96示出线材返回过程和类似于图87的被扭曲部等的侧视图。
图97示出线材切割过程和类似于图87的被扭曲部等的侧视图。
图98示出线材扭曲过程和类似于图87的被扭曲部等的侧视图。
图99示出线材释放过程和类似于图87的被扭曲部等的侧视图。
图100示出故障的第一实例和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视图。
图101示出故障的第二实例和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视图。
图102示出故障的第三实例和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视图。
图103示出故障的第三实例和被断开的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的视图。
图104是示出在附记1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105是示出包括在附记5中描述的配合部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106是示出包括在附记4中描述的配合部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107是示出在附记11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108是示出在附记11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109是示出在附记12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110是示出在附记11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实例。
<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构造的实例>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总体构造的一个实例在被从侧面看时的视图,并且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总体构造的一个实例在被从前面看时的视图。这里,图2示意地示出图1中的线A-A的内部构造。
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通过使用与具有大直径的传统线材相比具有较小直径的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捆扎作为捆扎物的钢筋S。在钢筋捆扎机1A中,如将在以后描述,通过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与钢筋S紧密接触地缠绕被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操作以及扭曲被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的操作,用线材W捆扎钢筋S。在钢筋捆扎机1A中,因为线材W在上述操作中的任何操作中被弯曲,通过使用具有比传统线材小的直径的线材W,用较小的力将线材缠绕在钢筋S上,能够用较小的力扭曲线材W。此外,通过使用两根或更多根线材,能够确保线材W对钢筋S的捆扎强度。此外,通过将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布置成被并列地进给,与用一根线材缠绕钢筋两次或更多次的操作相比,缠绕线材W所需要的时间能够被缩短。还应该指出绕钢筋S缠绕线材W以及与钢筋S紧密接触地缠绕被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被统称为缠绕线材W。可以在除了钢筋S之外的捆扎物中缠绕线材W。这里,作为线材W,使用由能够塑性变形的金属制成的单线材或被扭曲线材。
钢筋捆扎机1A包括:料盒2A,该料盒2A是容纳线材W的容纳单元;线材进给单元3A,该线材进给单元3A进给被容纳在料盒2A中的线材W;并列引导件4A,该并列引导件4A用于并列地布置被进给到线材进给单元3A的线材W和从线材进给单元3A进给出的线材W。钢筋捆扎机1A进一步包括:卷曲引导单元5A,该卷曲引导单元5A绕钢筋S缠绕被并列地进给出的线材W;和切割单元6A,该切割单元6A切割被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此外,钢筋捆扎机1A包括捆扎单元7A,该捆扎单元7A握持并扭曲被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
料盒2A是容纳单元的一个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卷轴20被可拆卸地容纳在料盒中,在该卷轴20中,两根长线材W被以可抽出方式缠绕。卷轴20设有:能够缠绕线材W的管状毂部20a;和被设置在毂部20a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相反端侧处的一对凸缘20b。凸缘20b具有比毂部20a大的直径,并且凸缘20b突出超过毂部20a的在轴向方向上的所述两个相反端侧。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在这个实例中,两根线材W)被绕毂部20a缠绕。在钢筋捆扎机1A中,在被容纳在料盒2A中的卷轴20旋转的同时,通过由线材进给单元3A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的操作和手动地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的操作,从卷轴20进给出所述两根线材W。此时,所述两根线材W被绕毂部20a缠绕,从而所述两根线材W在不被扭曲的情况下被进给出。
线材进给单元3A是构成进给单元的线材进给单元的一个实例,并且线材进给单元3A包括作为用于进给并列线材W的一对进给部件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第一进给齿轮30L具有通过旋转操作进给线材W的正齿轮形状,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也具有正齿轮形状,该正齿轮形状与第一进给齿轮30L夹持线材W。虽然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细节将在以后描述,但是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呈正齿轮的形式,在该正齿轮形状中,在圆盘状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齿。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彼此啮合,并且驱动力被从一个进给齿轮传递到另一个进给齿轮,从而所述两根线材W能够被适当地进给。可以使用其它驱动布置,并且布置不被限制于使用正齿轮。
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每一个由圆盘形部件形成。在线材进给单元3A中,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被设置成夹持线材W的进给路径,从而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外周表面彼此面对。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在与外周表面对置的部分之间夹持所述两根并列线材W。在所述两根线材W被彼此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沿着线材W的延伸方向进给两根线材W。
图3是示出这个实施例的进给齿轮的一个实例的装配或操作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第一进给齿轮30L在它的外周表面上包括齿部31L。第二进给齿轮30R在它的外周表面上包括齿部31R。
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彼此并列地布置,从而齿部31L和31R彼此面对。换言之,在沿着由被卷曲引导单元5A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即,沿着由线材W形成的圈Ru被视为圆的虚拟圆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并列地布置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在以下说明中,由被卷曲引导单元5A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也被称为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
第一进给齿轮30L在它的外周表面上包括第一进给沟槽32L。第二进给齿轮30R在它的外周表面上包括第二进给沟槽32R。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布置成使得: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沟槽32R彼此面对。
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外周表面上沿着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旋转的方向以V沟槽形状形成第一进给沟槽32L。第一进给沟槽32L具有第一倾斜表面32La和第二倾斜表面32Lb,第一倾斜表面32La和第二倾斜表面32Lb形成V形沟槽。第一进给沟槽32L具有V形横截面,从而第一倾斜表面32La和第二倾斜表面32Lb以预定角度彼此面对。当线材W被并列地保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时,第一进给沟槽32L被构造成使得:在并列地布置的线材W中的最外线材中的一根线材(在这个实例中,并列地布置的所述两根线材W中的一根线材W1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与第一倾斜表面32La及第二倾斜表面32Lb接触。
在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外周表面上沿着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旋转方向以V沟槽形状形成第二进给沟槽32R。第二进给沟槽32R具有第一倾斜表面32Ra和第二倾斜表面32Rb,第一倾斜表面32Ra和第二倾斜表面32Rb形成V形沟槽。类似于第一进给沟槽32L,第二进给沟槽32R具有V形横截面形状,并且第一倾斜表面32Ra和第二倾斜表面32Rb以预定角度彼此面对。当线材W被并列地保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时,第二进给沟槽32R被构造成使得:在并列地布置的线材W中的最外线材中的另一根线材(在这个实例中,并列地布置的所述两根线材W中的另一根线材W2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与第一倾斜表面32Ra及第二倾斜表面32Rb接触。
当线材W被夹压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时,第一进给沟槽32L被构造有深度和(在第一倾斜表面32La和第二倾斜表面32Lb之间的)角度,使得与第一倾斜表面32La及第二倾斜表面32Lb接触的一根线材W1的在与第二进给齿轮30R面对的那一侧上的部分从第一进给齿轮30L的齿底圆31La突出。
当线材W被夹压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时,第二进给沟槽32R被构造有深度和(在第一倾斜表面32Ra和第二倾斜表面32Rb之间的)角度,使得与第一倾斜表面32Ra及第二倾斜表面32Rb接触的另一根线材W2的在与第一进给齿轮30L面对的那一侧上的部分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齿底圆31Ra突出。
作为结果,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夹压的所述两根线材W被布置成使得:一根线材W1被挤压抵靠第一进给沟槽32L的第一倾斜表面32La和第二倾斜表面32Lb,并且另一根线材W2被挤压抵靠第二进给沟槽32R的第一倾斜表面32Ra和第二倾斜表面32Rb。然后,一根线材W1和另一根线材W2被挤压抵靠彼此。因此,通过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旋转,所述两根线材W(一根线材W1和另一根线材W2)在彼此接触的同时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被同时进给。在这个实例中,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沟槽32R具有V形横截面形状,但是它不必被限制于V沟槽形状,并且它可以例如是梯形形状或弓形形状。此外,为了将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旋转传递到第二进给齿轮30R,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可以设置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包括用于使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旋转的偶数个齿轮等。
线材进给单元3A包括:驱动单元33,该驱动单元33用于驱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移位单元34,该移位单元34用于将第二进给齿轮30R挤压抵靠第一进给齿轮30L和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
驱动单元33包括:进给马达33a,该进给马达33a用于驱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传递机构33b,该传递机构33b用于将进给马达33a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进给齿轮30L,该传递机构33b包括齿轮等的组合。
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中,进给马达33a的旋转操作经由传递机构33b被传递,并且第一进给齿轮30L旋转。在第二进给齿轮30R中,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旋转操作经由齿部31L被传递到齿部31R,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随着第一进给齿轮30L旋转。
作为结果,通过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旋转,由于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所述一根线材W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在第二进给齿轮30R和所述另一根线材W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在所述一根线材W1和所述另一根线材W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所述两根线材W在被彼此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被进给。
通过切换进给马达33a的旋转方向的正向方向和逆向方向,线材进给单元3A切换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旋转方向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旋转方向,并且线材W的进给方向的正向和反向被切换。
在钢筋捆扎机1A中,通过线材进给单元3A中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正向旋转,线材W在由箭头X1示出的正向方向上(即,在卷曲引导单元5A的方向上)被进给,并且在卷曲引导单元5A处被绕钢筋S缠绕。此外,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之后,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反向旋转,由此线材W在由箭头X2示出的逆向方向上(即,在料盒2A的方向上)被进给(拉回)。线材W被绕钢筋S缠绕并且然后被拉回,由此线材W与钢筋S形成紧密接触。
图4A、图4B、图4C和图4D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移位单元34是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并且移位单元34包括:第一移位部件35,在以图2中示出的轴34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中,该第一移位部件35使第二进给齿轮30R在第二进给齿轮30R与第一进给齿轮30L形成紧密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上移位;以及使第一移位部件35移位的第二移位部件36。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弹簧37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挤压,该弹簧37对通过以轴36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而移位的第二移位部件36进行偏压。因此,在这个实例中,所述两根线材W被保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二进给沟槽32R之间。此外,第一进给齿轮30L的齿部31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齿部31R彼此啮合。这里,在第一移位部件35和第二移位部件36之间的关系中,通过移位第二移位部件36以使得第一移位部件35进入自由状态,第二进给齿轮30R能够被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然而,第一移位部件35和第二移位部件36可以彼此联锁。
移位单元34包括:用于挤压第二移位部件36的操作按钮38;以及用于锁定和解锁该操作按钮38的释放杠杆39。操作按钮38是操作部件的一个实例,从主体10A向外突出,且被支撑从而能够在由箭头T1和T2示出的方向上移动。
操作按钮38具有第一锁定凹进38a和第二锁定凹进38b。该释放杠杆39在线材进给位置处被锁定到第一锁定凹进38a,在该线材进给位置处,线材W能够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释放杠杆39在线材装载位置处被锁定到第二锁定凹进38b,在该线材装载位置处,通过分离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能够装载线材W。
释放杠杆39是释放部件的一个实例,且被支撑从而能够在与操作按钮38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由箭头U1和U2示出的方向上移动。释放杠杆39包括锁定突起39a,以被锁定到操作按钮38的第一锁定凹进38a和第二锁定凹进38b。
释放杠杆39被弹簧39b在接近操作按钮38的箭头U1的方向上偏压,并且释放杠杆39被锁定使得:锁定突起39a在图4A中所示的线材进给位置中进入操作按钮38的第一锁定凹进38a,或者锁定突起39a在图4B中所示的线材装载位置中进入操作按钮38的第二锁定凹进38b。
在锁定突起39a上形成沿着操作按钮38的移动方向的引导斜面39c。在释放杠杆39中,通过将线材进给位置处的操作按钮38在箭头T2的方向上推动而推动引导斜面39c,并且锁定突起39a从第一锁定凹进38a脱离,由此使释放杠杆39在箭头U2的方向上移位。
移位单元34包括在与由线材进给单元3A中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后方(即,在主体10A中相对于线材进给单元3A而言的把手单元11A侧上)的第二移位部件36。而且,操作按钮38和释放杠杆39被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后方(即,在主体10A中相对于线材进给单元3A而言的把手单元11A侧上)。
如在图4A中所示,当操作按钮38在线材进给位置中时,释放杠杆39的锁定突起39a被锁定到操作按钮38的第一锁定凹进38a,并且操作按钮38被保持在线材进给位置处。
如在图4A中所示,在移位单元34中,当操作按钮38在线材进给位置中时,第二移位部件36被弹簧37挤压,并且第二移位部件36绕作为支点的轴36a旋转,并且第二移位部件36在第二进给齿轮30R第一进给齿轮30L挤压的方向上被移位。
如在图4B中所示,在移位单元34中,当操作按钮38在线材装载位置中时,释放杠杆39的锁定突起39a被锁定到操作按钮38的第二锁定凹进38b,并且操作按钮38被保持在线材装载位置处。
如在图4B中所示,在移位单元34中,当操作按钮38在线材装载位置中时,第二移位部件36被操作按钮38挤压,并且第二移位部件36以轴36a作为支点使第二进给齿轮30R在离开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移位。
图5A、图5B和图5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这里,图5A、图5B和图5C是沿着图2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并且示出被设置在引入位置P1处的并列引导件4A的横截面形状。此外,示出被设置在中间位置P2处的并列引导件4A的截面形状的沿着图2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和示出被设置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A的截面形状的沿着图2的线E-E截取的剖视图示出相同的形状。此外,图5D是示出并列线材的一个实例的视图,并且图5E是示出彼此交叉的被扭曲线材的一个实例的视图。
并列引导件4A构成进给单元,并且并列引导件4A限制已经被发送的多根(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的方向。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进入,并且并列引导件4A并列地进给所述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在并列引导件4A中,两根或更多根线材被沿着进给方向并列地布置,且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偏置(其中引导件限制线材相对于彼此的相对移动),并且引导件也能够控制线材的相对位置。具体地,优选地布置所述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使得:一根线材的轴线与另一根线材的轴线偏置的方向平行于由卷曲引导单元5A绕钢筋S缠绕的圈状线材W的轴向方向Ru1。并列引导件4A具有线材限制单元(例如,后述开口4AW),该线材限制单元限制所述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的方向并使得或维持它们并列。在这个实例中,并列引导件4A具有引导件主体4AG,并且该引导件主体4AG形成有开口4AW,该开口4AW是用于将多根线材W穿过(插入)的线材限制单元。开口4AW沿着线材W的进给方向贯穿引导件主体4AG。当所述多根线材W穿过开口4AW时和在穿过开口4AW之后,其取向被确定使得:所述多根线材W被并列地布置(即,所述多根线材W的轴线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径向方向)上偏置,并且所述多根线材W中的每一根线材W的轴线在进给方向上大致彼此平行)。因此,已经通过并列引导件4A的所述多根线材W在被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从并列引导件4A离开。以这种方式,并列引导件4A限制所述两根线材W在径向方向上对准的方向,从而所述两根线材W被并列地布置。因此,在开口4AW中,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比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且与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长。开口4AW具有沿着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更具体地,沿着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的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设置的纵向方向(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能够在该纵向方向上并置)。作为结果,通过开口4AW插入的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被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即,在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上)并列地进给。
在以下说明中,当描述开口4AW的形状时,将描述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将在每一个情形中描述在沿着线材W的进给方向的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
例如,当开口4AW(其横截面)是具有等于或大于线材W的直径的两倍的直径的圆时,或者是一条边的长度是线材W的直径的两倍或更大的大致正方形时,通过开口4AW的所述两根线材W在它们能够在径向方向上自由移动的状态下。
如果通过开口4AW的所述两根线材W能够在开口4AW内在径向方向上自由移动,则不能限制在径向方向上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由此从开口4AW发出的所述两根线材W可能不是并列的,并且可能变得扭曲或者彼此干涉。
鉴于此,开口4AW被形成为使得: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长度(即,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被设定为呈将所述多(n)根线材W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形式的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n)倍,并且在所述另一个方向上的长度(即,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被设定为一根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n)倍。在本实例中,开口4AW具有:是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和是一根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的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在本实施例中,并列引导件4A被构造成使得开口4AW的纵向方向是直线的并且横向方向是弓形的,但是不限于该构造。
在图5A中示出的实例中,并列引导件4A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被设定为作为优选长度的比一根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长度。然而,因为在并列引导件4A的纵向方向被沿着在卷曲引导单元5A处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取向的构造中,线材W在不交叉或被扭曲的情况下的并列状态下从开口4AW脱离是充分的,所以并列引导件4A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如在图5B中所示可以在从比一根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长度到比两根线材W的直径r稍短的长度的范围内。
此外,在并列引导件4A的纵向方向(或较大尺寸)在与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正交的方向上取向的构造中,如在图5C中所示,并列引导件4A在横向方向(或较短尺寸)上的长度L2可以在从比一根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长度到比两根线材W的直径r的长度稍短的范围内。
在并列引导件4A中,开口4AW的纵向方向沿着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在这个实例中,沿着在卷曲引导单元5A中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取向。
作为结果,并列引导件4A能够使两根线材沿着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并列地通过。
在并列引导件4A中,当开口4AW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比线材W的直径r的两倍短且比线材W的直径r稍长时,即使开口4AW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充分长到线材W的直径r的两倍或更多倍,仍然能够并列地进给或维持线材W。
然而,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越长(例如,接近线材W的直径r的两倍的长度)并且在纵向方向的长度L1上越长,线材W越能够进一步在开口4AW中且相对于彼此自由移动。然后,所述两根线材W的相应的轴线不在开口4AW中维持平行,并且存在线材W在通过开口4AW之后被扭曲、彼此交叉或干涉的高可能性。
因此,优选的是:开口4AW的纵向长度L1稍长于线材W的直径r的两倍,并且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也稍长于线材W的直径r,从而所述两根线材W被沿着进给方向并列地布置,并且在径向方向上限制在线材之间的相对移动。
并列引导件4A被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线材进给单元3A)的就用于在正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的进给方向而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的预定位置处。通过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上游侧上设置并列引导件4A,并列状态下的所述两根线材W进入线材进给单元3A。因此,线材进给单元3A能够适当地(并列地)进给线材W。进而,通过还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游侧上设置并列引导件4A,在维持从线材进给单元3A发送的所述两根线材W的并列状态的同时,线材W能够进一步被发送到下游侧。
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上游侧上的并列引导件4A被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与料盒2A之间的引入位置P1处,使得被进给到线材进给单元3A的线材W被在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
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游侧上的一个并列引导件4A被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与切割单元6A之间的中间位置P2处,使得被进给到切割单元6A的线材W被在该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
此外,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游侧上的另一个并列引导件4A被设置在设置切割单元6A的切割排出位置P3处,使得被进给到卷曲引导单元5A的线材W被在该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
设置在引入位置P1处的并列引导件4A具有其中至少开口4AW的下游侧就在正向方向上发送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而言限制线材W的径向方向的上述形状。另一方面,作为就在正向方向上发送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而言的开口4AW的上游侧的面向料盒2A(线材引入单元)的那一侧的开口面积具有比下游侧大的开口面积。具体地,开口4AW具有:管形孔部,该管形孔部限制线材W的方向;和圆锥形(漏斗形、渐缩)孔部,在该圆锥形(漏斗形、渐缩)孔部中,从该管形孔部的上游侧端到作为线材引入部的开口4AW的入口部,开口面积逐渐增加。通过使得线材引入部的开口面积最大并且从那里逐渐减小开口面积,容易允许线材W进入并列引导件4。因此,能够容易执行将线材W引入到开口4AW中的工作。
另一个并列引导件4A也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就在正向方向上发送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而言的下游开口4AW具有在径向方向上限制线材W的方向的上述形状。此外,关于另一个并列引导件4,可以使得就在正向方向上发送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而言的上游侧上的开口的开口面积大于下游侧上的开口的开口面积。
设置在引入位置P1处的并列引导件4A、设置在中间位置P2处的并列引导件4A和设置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A被布置成使得: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开口4AW的纵向方向在沿着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的轴向方向Ru1的方向上。
作为结果,如在图5D中所示,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发送的所述两根线材W在维持被在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上并列地布置的状态的同时被发送,并且如在图5E中所示,防止所述两根线材W在进给期间交叉和被扭曲。
在本实例中,开口4AW是从开口4AW的入口到出口(在线材W的进给方向上)具有预定深度(从开口4AW的入口到出口的预定距离或深度)的管形孔,但是开口4AW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开口4AW可以是几乎没有深度的平面孔,板状引导件主体4AG被打开有该平面孔。此外,替代贯穿引导件主体4AG的孔部,开口4AW可以是沟槽形引导件(例如,带有打开的上部的U形引导沟槽)。进而,在本实例中,使得作为线材引入部的开口4AW的入口部的开口面积大于其它部分,但是它不需要必须大于其它部分。开口4AW的形状不限于具体的形状,只要已经通过开口4AW并离开并列引导件4A的所述多根线材在并列状态下。
至此,描述了将并列引导件4A设置在上游侧(引入位置P1)和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游侧上的预定位置(中间位置P2和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实例。然而,安设并列引导件4A的位置不必被限制于这三个位置。即,并列引导件4A可以仅被安设在引入位置P1中,仅被安设在中间位置P2中,或者仅被安设在切割排出位置P3中,以及仅被安设在引入位置P1和中间位置P2中,仅被安设在引入位置P1和切割排出位置P3中,或者仅被安设在中间位置P2和切割排出位置P3中。此外,可以在引入位置P1和切割位置P3的下游侧上的卷曲引导单元5A之间的任何位置处设置四个或更多个并列引导件4A。引入位置P1还包括料盒2A的内部。即,并列引导件4A可以被布置在料盒2A的内部将线材W抽出的出口的附近。
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进给单元,并且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用于将所述两根线材W以圈形状绕钢筋S缠绕的传送路径。卷曲引导单元5A包括:第一引导单元50,该第一引导单元50用于卷曲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发送的线材W;和第二引导单元51,该第二引导单元51用于引导被从第一引导单元50进给到捆扎单元7A的线材W。
第一引导单元50包括:构成线材W的进给路径的引导沟槽52;和作为用于与引导沟槽52相协作地卷曲线材W的引导部件的导销53和53b。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引导沟槽的一个实例的视图。这里,图6是沿着图2的线G-G截取的剖视图。
引导沟槽52形成引导单元,并且引导沟槽52与并列引导件4A一起限制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线材W的径向方向上的方向。因此,在这个实例中,引导沟槽52由具有长的形状的开口构造,在该长的形状中,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比类似地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且与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长。
引导沟槽52具有:呈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线材W的形式的一根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或更多倍的纵向长度L1(即,在沟槽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和比一根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横向长度L2。在本实施例中,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是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在引导沟槽52中,开口的纵向方向被布置在沿着线材W的圈的轴向方向Ru1的方向上。应该指出,引导沟槽52可以不必具有在径向方向上限制线材W的方向的功能。在那种情形中,引导沟槽52在纵向方向上和在横向方向上的尺寸(长度)不限于上述大小。
导销53被设置在由第一引导单元50中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线材W的引入部侧上,并且导销53被引导沟槽52相对于线材W的进给路径布置在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导销53限制线材W的进给路径,从而沿着引导沟槽52进给的线材W不进入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
导销53b被设置在由第一引导单元50中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线材W的排出部侧上,并且导销53b被引导沟槽52相对于线材W的进给路径布置在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上。
在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发送的线材W中,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位置至少在三个点处被限制,所述三个点包括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上的两个点和在所述两个点之间的内侧上的至少一个点,从而线材W被卷曲。
在这个实例中,在被设置在就在正向方向上发送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而言的导销53的上游侧上的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A和被设置在导销53的下游侧上的导销53b的两个点处,限制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外部位置。此外,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内部位置由导销53限制。
卷曲引导单元5A包括撤退机构53a,该撤退机构53a用于允许导销53从线材W通过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而移动通过的路径撤退。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之后,与捆扎单元7A的操作相关联地使撤退机构53a移位,并且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定时之前,撤退机构53a使导销53从线材W移动的路径撤退。
第二引导单元51包括:作为第三引导单元的固定引导单元54,用于限制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位置(线材W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和用作第四引导单元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用于限制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沿着轴向方向Ru1的位置(线材W在圈Ru的轴向方向Ru1上的移动)。
图7、图8A、图8B、图9A和图9B是示出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图7是如从上方观察的第二引导单元51的平面图,图8A和图8B是第二引导单元51在被从一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并且图9A和图9B是第二引导单元51在被从另一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固定引导单元54设有作为在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上沿着线材W的进给方向延伸的表面的壁表面54a。当绕钢筋S缠绕线材W时,固定引导单元54的壁表面54a限制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位置。固定引导单元54被固定到钢筋捆扎机1A的主体10A,并且固定引导单元54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引导单元50被固定。固定引导单元54可以与主体10A一体地形成。另外,在作为单独构件的固定引导单元54被附接到主体10A的构造中,固定引导单元54不是完全被固定到主体10A,而是在形成圈Ru的操作中可以在能够限制线材W的移动的程度上可移动。
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设置在第二引导单元51的远端侧上,并且可移动引导单元55包括壁表面55a,该壁表面55a被设置在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沿着轴向方向Ru1的两侧上,并且壁表面55a从壁表面54a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向内竖立。当绕钢筋S缠绕线材W时,可移动引导单元55使用壁表面55a限制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沿着轴向方向Ru1的位置。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壁表面55a具有渐缩形状,在该渐缩形状中,壁表面55a的间隙在从第一引导单元50发送的线材W进入的末端侧处展开,并且朝向固定引导单元54b变窄。作为结果,从第一引导单元50发送的线材W在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上的位置被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壁表面55a限制,并且被可移动引导单元55引导到固定引导单元54。
在与从第一引导单元50发送的线材W进入的末端侧相反的一侧上,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轴55b支撑在固定引导单元54上。在可移动引导单元55中,通过由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沿着轴向方向Ru1的以轴55b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在与第一引导单元50形成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上打开和关闭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远端侧,从第一引导单元50进给的线材W进入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远端侧中。
在该钢筋捆扎机中,当捆扎钢筋S时,在被设置用于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一对引导部件之间,在这个实例中,在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插入(设定)钢筋,并且然后执行捆扎工作。当捆扎工作完成时,为了执行接着的捆扎工作,在完成捆扎之后从钢筋S拉出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在从钢筋S拉出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的情形中,如果使钢筋捆扎机1A在作为从钢筋S分离的一个方向的箭头Z3(见图1)的方向上移动,则能够无任何问题地从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拉出钢筋S。然而,例如,当钢筋S被沿着箭头Y2以预定间隔布置并且这些钢筋S被顺序地捆扎时,在每次捆扎时均在箭头Z3的方向上移动钢筋捆扎机1A是麻烦的,并且如果能够使钢筋捆扎机1A在箭头Z2的方向上移动,则能够快速地执行捆扎工作。然而,在例如在日本专利特许4747456中公开的传统的钢筋捆扎机中,因为与在本实例中的第二引导部件51对应的引导部件被固定到捆扎机本体,所以当试图在箭头Z2的方向上移动钢筋捆扎机时,引导部件被卡在钢筋S上。因此,在钢筋捆扎机1A中,如上所述使得第二引导单元51(可移动引导单元55)可移动,并且使钢筋捆扎机1A在箭头Z2的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从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拉出钢筋S。
因此,可移动引导单元55绕作为支点的轴55b旋转,并且因此在引导位置和撤退位置之间打开和关闭,在引导位置处,从第一引导单元50发送出的线材W能够被引导到第二引导单元51,在撤退位置处,钢筋捆扎机1A在箭头Z2的方向上移动,并且然后在从钢筋S拉出钢筋捆扎机1A的操作中使钢筋捆扎机1A撤退。
在推压单元(偏压单元)诸如扭转卷簧57使在第一引导单元50的末端侧和第二引导单元51的末端侧之间的距离减小的方向上推压可移动引导单元55,并且扭转卷簧57的力将可移动引导单元55保持在图8A和图9A中示出的引导位置中。另外,当通过从钢筋S拉出钢筋捆扎机1A的操作将可移动引导单元55推动到钢筋S时,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从引导位置打开到图8B和图9B中示出的撤退位置。引导位置是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壁表面55a在形成圈Ru的线材W通过的位置处存在的位置。撤退位置是钢筋S通过钢筋捆扎机1A的移动而挤压可移动引导单元55并且能够从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拉出钢筋S的位置。这里,钢筋捆扎机1A被移动的方向不是一律的,并且即使可移动引导单元55稍微从引导位置移动,仍然能够从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拉出钢筋S,并且因此将稍微从引导位置移动的位置也包括在撤退位置中。
钢筋捆扎机1A包括检测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打开和关闭的引导打开/关闭传感器56。该引导打开/关闭传感器56检测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并输出预定检测信号。
切割单元6A包括:固定刀片单元60;旋转刀片单元61,用于与固定刀片单元60相协作地切割线材W;和传递机构62,该传递机构62将捆扎单元7A的操作(在这个实例中,(后述)可移动部件83在直线方向上移动的操作)传递到旋转刀片单元61,并使旋转刀片单元61旋转。通过在线材W通过的开口中设置能够切割线材W的刀刃部而构造固定刀片单元60。在本实例中,固定刀片单元60包括被布置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A。
通过以轴61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旋转刀片单元61切割通过固定刀片单元60的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与捆扎单元7A的操作相关联地移位传递机构62,并且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之后,根据扭曲线材W的定时使旋转刀片单元61旋转,以切割线材W。
图10、图11、图12、图13A、图13B和图1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握持部的视图。图10是握持部的内部在被从上方观察时的顶视图,图11是握持部的内部在被从侧面观察时的侧视图,并且图12是握持部的内部在被从下方观察时的底视图。此外,图13A和图13B是握持部在被从上方观察时的顶视图,并且图14是捆扎单元的内部的侧视图。
捆扎单元7A是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并且捆扎单元7A包括:握持线材W的握持部70;和弯曲部71,该弯曲部71被构造成使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朝向钢筋S弯曲。在这个实例中,弯曲部71被构造成使由握持部70握持的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朝向钢筋S弯曲。
握持部70构成捆扎单元,并且握持部70包括固定握持部件70C、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经由固定握持部件70C被在横向方向上布置。具体地,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被设置在将绕固定握持部件70C缠绕的线材W的沿着轴向方向的一侧上,并且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设置在另一侧上。
固定握持部件70C具有以杆形状延伸的形状,并且固定握持部件70C包括轴77,该轴77可旋转地支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被构造成使得:线材W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作为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一侧的一个纵向端(远端)之间经过。另外,固定握持部件70C包括被设置在作为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另一侧的纵向另一端(后端)处的轴77,并且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后端可旋转地受轴77支撑。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固定握持部件70C被构造成使得线材W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作为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一侧的远端之间经过。固定握持部件70C包括被设置在作为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另一侧的后端处的轴77,并且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后端可旋转地受轴77支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被构造成使得:通过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另一侧的远端(一端)被在与固定握持部件70C或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形成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上移位。此外,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构造成使得:通过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另一侧的远端(一端)被在与固定握持部件70C或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形成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上移位。在这个实例中,支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轴77与支撑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轴77相同。轴77正交于由箭头F和R示出的弯曲部71的移动方向,并且在进给(或返回)线材W的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在这个实例中,由箭头F示出的方向是线材W的端被弯曲的方向。
例如,弯曲部71具有筒形中空结构,并且弯曲部71包括开闭销71a,该开闭销71a打开和关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此外,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包括用作通过开闭销71a的操作打开和关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第一开闭引导孔的第一开闭引导孔(配合部)77L。此外,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包括用作通过开闭销71a的操作打开和关闭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第二开闭引导孔的第二开闭引导孔(配合部)77R。
开闭销71a是移动部件的一个实例,并且开闭销71a通过贯穿弯曲部71的内部而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开闭销71a被固定到弯曲部71,并且随着被构造成使线材W弯曲的弯曲部71的移动,开闭销71a移动。开闭销71a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上共轴地延伸,并且与弯曲部71相关联地,开闭销71a在与作为开闭销71a的延伸方向的开闭销71a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上直线移动。在由于弯曲部71的移动而引起的开闭销71a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弯曲部71具有轴77。
开闭引导孔77L被形成为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换言之,开闭引导孔77L沿着开闭销71a的移动方向延伸,并且由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开闭引导孔77L将开闭销71a的直线移动转换成开闭操作。开闭引导孔77L被构造成沿着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纵向方向延伸,以在中途被向外弯曲,并且开闭引导孔77L再次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具体地,开闭引导孔77L包括:距一端以第一待机距离沿着弯曲部7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待机部770L;从第一待机部770L向外弯曲并且倾斜地向外(向前)延伸的开闭部78L;和距开闭部78L以第二待机距离再次沿着弯曲部7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二待机部771L。利用开闭部78L通过被从第一待机部770L的一端倾斜向外地弯曲而延伸并且被联接到第二待机部771L的构造,当开闭销71a通过开闭部78L时,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被关闭。
开闭引导孔77R被形成为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换言之,开闭引导孔77R沿着开闭销71a的移动方向延伸,并且由于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开闭引导孔77R将开闭销71a的直线运动转换成开闭操作。开闭引导孔77R被构造成沿着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纵向方向延伸,以在中途被向外弯曲,并且开闭引导孔77R再次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具体地,开闭引导孔77R包括:距一端以第一待机距离沿着弯曲部7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待机部770R;从第一待机部770R向外弯曲并且倾斜向外(向前)延伸的开闭部78R;和距开闭部78R以第二待机距离再次沿着弯曲部7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二待机部771R。利用开闭部78R通过被从第一待机部770R的一端倾斜向外地弯曲而延伸并且被联接到第二待机部771R的构造,当开闭销71a通过开闭部78R时,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关闭。
固定握持部件70C包括由一个空间构成的安装部77C,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被在一侧处定位到该空间中,并且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在另一侧处定位到该空间中。另外,固定握持部件70C包括引导开闭销71a的直线移动的引导孔(配合部)78C。
弯曲部71包括沿着开闭销71a延伸的方向竖直地覆盖固定握持部件70C的盖部71c。如在图13A中所示,弯曲部71具有使得它用盖部71c覆盖开闭引导孔77L、开闭引导孔77R、开闭部78L、开闭部78R和引导孔78C的形状或构造。因此,开闭引导孔77L、开闭引导孔77R、开闭部78L、开闭部78R和引导孔78C不被暴露。
在握持部70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被从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一侧插入到安装部77C中,并且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从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另一侧插入到安装部77C中。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在安装部77C中在彼此可滑动的状态下垂直地彼此重叠,并且如在图14中所示,开闭引导孔77L与开闭引导孔77R彼此重叠。
被插入到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安装部77C中的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被轴77可旋转地支撑在固定握持部件70C上。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轴77可旋转地支撑在固定握持部件70C上。
当开闭销71a被插入到引导孔78C、开闭引导孔77L以及开闭引导孔77R中时,其中将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通过轴77安装到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握持部70被安装到弯曲部71。弯曲部71构成可移动部件83,并且弯曲部71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握持部70移动。
当弯曲部71在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上移动时,开闭销71a也随着弯曲部的移动而在向前方向上移动。当开闭销71a在向前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长于第一待机距离)时,开闭销71a从开闭引导孔77L的第一待机部770L移动到开闭部78L,并且开闭销71a开始推动开闭部78L。当开闭部78L被开闭销71a推动时,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通过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移动,类似地,当开闭销71a推动开闭引导孔77R的开闭部78R时,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通过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移动。
如在下述图29A、图29B、图29C、图30A、图30B和图30C中所示,当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在离开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方向上移动时,握持部70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形成进给路径,线材W通过该进给路径。相比之下,当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移动时,线材W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被握持。
当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在离开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方向上移动时,握持部70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形成进给路径,线材W通过该进给路径。然后,当弯曲部71如将在下面描述使线材W的另一端WE弯曲时,线材W被握持。当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移动时,线材W可以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被支撑或握持。
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发送并且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通过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并被引导到卷曲引导单元5A。在卷曲引导单元5A处具有卷曲趋势的线材W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之间经过。
因此,用于握持线材W的一端WS侧的第一握持单元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构成。此外,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构成第二握持单元,该第二握持单元用于握持被切割单元6A切割的线材W的另一端WE侧。
因为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可以是相对于弯曲部71(可移动部件)打开和关闭的机构,所以与以上实例相反,开闭销(移动部件)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上,并且开闭引导孔可以被设置在弯曲部71(可移动部件)上。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这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主要部分的视图。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包括在与固定握持部件70C面对的表面上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突出的突起70Lb。另一方面,固定握持部件70C在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面对的表面上包括凹进73,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突起70Lb被插入到该凹部73中。相应地,当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握持线材W时,线材W被朝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弯曲。
具体地,固定握持部件70C包括初步弯曲部72。该初步弯曲部72被构造成使得:在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面对的表面上,在沿着被在正向方向上进给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的下游端处,设置朝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突出的突起。
为了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之间握持线材W并防止被握持的线材W被拉出,握持部70在固定握持部件70C上具有突起部72b和凹进部73。突起部72b被设置在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面对的表面上,且被设置在沿着被在正向方向上进给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的上游端上,并且突起部72b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突出。凹进部73被设置在初步弯曲部72和突起部72b之间,并且凹进部73具有在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相反的方向上的凹进形状。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具有:凹进部70La,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初步弯曲部72进入该凹进部70La中;和突起部70Lb,该突起部70Lb进入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凹进部73。
作为结果,如在图15B中所示,通过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之间握持线材W的一端WS侧的操作,线材W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侧上被初步弯曲部72挤压,并且使线材W的一端WS在离开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握持的线材W的方向上弯曲。
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握持线材W包括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线材W能够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在某个程度上自由移动。这是因为: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中,必须使线材W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移动。
弯曲部71是弯曲单元的一个实例,该弯曲单元弯曲线材W使得:在捆扎目标的捆扎之后,线材W的端被定位得离捆扎目标比在离开捆扎目标的方向上最突出的线材W的顶部离捆扎目标近。在线材W被握持部70扭曲之前,弯曲部71弯曲由握持部70握持的线材W。
弯曲部71被设置在握持单元70的周围从而覆盖握持部70的一部分,并且弯曲部71被设置成能够沿着握持部70的轴向方向移动。具体地,弯曲部71接近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握持的线材W的一端WS侧和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握持的线材W的另一端WE侧,并且弯曲部71能够在线材W的一端WS侧和另一端WE侧被弯曲的方向上水平移动并离开被弯曲的线材W。
弯曲部71在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见图1)上移动,使得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握持的线材W的一端WS侧被以握持位置作为支点朝向钢筋S弯曲。此外,弯曲部71在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上移动,由此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的线材W的另一端WE侧被以握持位置作为支点朝向钢筋S弯曲。
通过弯曲部71的移动,线材W被弯曲,从而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经过的线材W被弯曲部71挤压,并且防止线材W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脱出。
捆扎单元7A包括长度限制单元74,该长度限制单元74限制线材W的一端WS的位置。通过在已经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之间经过的线材W的进给路径中设置一个部件来构成长度限制单元74,线材W的所述一端WS抵靠该部件。为了确保距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对线材W的握持位置的预定距离,在这个实例中将长度限制单元74设置在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中。
钢筋捆扎机1A包括捆扎单元驱动机构8A,该捆扎单元驱动机构8A驱动捆扎单元7A。捆扎单元驱动机构8A包括:马达80;经由执行减速和扭矩放大的减速器81由马达80驱动的旋转轴82;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操作被移位的可移动部件83;和旋转限制部件84,该旋转限制部件84限制与旋转轴82的旋转操作联锁的可移动部件83的旋转。
在旋转轴82和可移动部件83中,通过被设置在旋转轴82上的螺丝部和被设置在可移动部件83中的螺母部,旋转轴82的旋转操作被转换成可移动部件83沿着旋转轴82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可移动部件83在握持部70握持线材W的操作区域中被锁定到旋转限制部件84,并且然后线材W被弯曲部71弯曲,从而在旋转操作被旋转限制部件84限制的状态下,可移动部件8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外,在脱离旋转限制部件84的锁定时,旋转轴82的旋转操作使可移动部件83旋转。
在握持部70中,与可移动部件83及弯曲部71的旋转相关联,线材W被握持在的握持部件70C、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旋转。
导销53的撤退机构53a由连杆机构构造,该连杆机构将可移动部件83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转换成导销53的移位。旋转刀片部61的传递机构62由连杆机构构造,该连杆机构将可移动部件83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转换成旋转刀片部61的旋转操作。
图1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实例的外部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具有由工人用手使用的形式,并且包括主体10A和把手部11A。如在图1等中所示,钢筋捆扎机1A在主体10A中结合捆扎单元7A和捆扎单元驱动机构8A,并且钢筋捆扎机1A在主体10A的在纵向方向(第一方向Y1)上的一端侧处具有卷曲引导单元5A。此外,把手部11A被设置成从主体10A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向与纵向方向大致正交(交叉)的一个方向(第二方向Y2)突出。此外,相对于捆扎单元7A在沿着第二方向Y2的一侧上设置线材进给单元3A,相对于线材进给单元3A在沿着第一方向Y1的另一侧上(即,在主体10A中相对于线材进给单元3A而言的把手部11A侧上)设置移位单元34,并且相对于线材进给单元3A在沿着第二方向Y2的一侧上设置料盒2A。
因此,相对于料盒2A在沿着第一方向Y1的另一侧上设置把手部11A。在以下说明中,在沿着布置料盒2A、线材进给单元3A、移位单元34和把手部11A的方向的第一方向Y1上,设置料盒2A的一侧被称为前侧,并且设置把手部11A的一侧被称为后侧。在移位单元34中,在线材进给单元3A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后方,并且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与把手部11A之间,在与由线材进给单元3A中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设置第二移位部件36。用于移位第二移位部件36的操作按钮38、用于操作按钮38的释放锁定和锁定的释放杠杆39被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与把手部11A之间。
注意可以在用于使第二移位部件36移位的操作按钮38上安装用于释放锁定和锁定的释放功能(也用作释放杠杆)。即,移位单元34包括第二移位部件36和操作按钮38,第二移位部件36用于使线材进给单元3A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彼此朝向和离开地移位,操作按钮38使第二移位部件36移位,并且操作按钮38从主体10A向外突出,并且移位单元34在主体10A中位于线材进给单元3A和把手部11A之间。
以这种方式,通过如在图2中所示在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后方在第二进给齿轮30R和把手部11A之间设置用于使第二进给齿轮30R移位的机构,未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方的线材W的进给路径中设置用于使第二进给齿轮30R移位的机构。换言之,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方形成线材W的进给路径的料盒2A的内部能够被用作线材装载空间22,该线材装载空间22是用于将线材W装载到线材进给单元3A中的空间。即,能够在料盒2A的内部形成用于线材进给单元3A的线材装载空间22。
在把手部11A的前侧上设置触发器12A,并且根据通过触发器12A的操作挤压的开关13A的状态,控制单元14A控制进给马达33a和马达80。此外,电池15A被可拆卸地附接到把手部11A的下部。
<在该实施例中钢筋捆扎机的操作的实例>
图17到图24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的操作的图,并且图25A、图25B和图25C是用于解释绕钢筋缠绕线材的操作的图。图26A和图26B是由卷曲引导单元用线材形成圈的操作的说明图,并且图27A、图27B和图27C是弯曲线材的操作的说明图。此外,图28A、图28B、图28C和图28D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另外,图29A、图29B、图29C和图30A、图30B、图30C是示出握持并扭曲线材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细节的说明图。接着,参考附图,将描述由这个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用线材W捆扎钢筋S的操作。
为了装载绕容纳于料盒2A中的卷轴20缠绕的线材W,首先,在图5A中示出的线材进给位置中的操作按钮38被在箭头T2方向上推动。当操作按钮38被在箭头T2的方向上推动时,释放杠杆39的引导斜面39c被推动,并且锁定突起39a从第一锁定凹进38a脱出。作为结果,释放杠杆39被在箭头U2方向上移位。
当操作按钮38被推动到线材装载位置时,如在图4B中所示,释放杠杆39被弹簧39b在箭头U1的方向上推动,并且锁定突起39a被插入到操作按钮38的第二锁定凹进38b中并且被锁定。因此,操作按钮38被保持在线材装载位置处。
当操作按钮38在线材装载位置中时,第二移位部件36被操作按钮38挤压,并且第二移位部件36绕作为支点的轴36a使第二进给齿轮30R在离开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移位。因此,第二进给齿轮30R被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并且线材W能够被插入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
在装载线材W之后,如在图4C中所示,通过在箭头U2的方向上推动释放杠杆39,锁定突起39a从操作按钮38的第二锁定凹进38b脱出。作为结果,第二移位部件36被弹簧37挤压,并且第二移位部件36被绕作为支点的轴36a在挤压第二进给齿轮30R抵靠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移位。因此,线材W被夹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
当操作按钮38被第二移位部件36在箭头T1的方向上推动并且操作按钮38被移位到如在图4A中所示的线材进给位置时,释放杠杆39的锁定突起39a被锁定到操作按钮38的第一锁定凹进38a,并且操作按钮38被保持在线材进给位置处。
图17示出在线材的装载之后的原点状态(即,线材W尚未被线材进给单元3A发送的初始状态)。在该原点状态下,线材W的末端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等待。如在图25A中所示,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等待的线材W通过穿过在这个实例中将两根线材W设置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A(固定刀片部60)被在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
在切割排出位置P3和料盒2A之间的线材W由中间位置P2处的并列引导件4A、引入位置P1处的并列引导件4A、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在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
图18示出线材W被绕钢筋S缠绕的状态。当钢筋S被插入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并且触发器12A被操作时,进给马达33a被在正常旋转方向上驱动,并且因此第一进给齿轮30L在正向方向上旋转,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在跟随第一进给齿轮30L的同时在正向方向上旋转。
因此,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所述一根线材W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在第二进给齿轮30R和所述另一根线材W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在所述一根线材W1和所述另一根线材W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所述两根线材W在正向方向上进给。
通过就在正向方向上被进给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而言在线材进给单元3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设置并列引导件4A,进入第一进给齿轮30L的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二进给沟槽32R之间的两根线材W以及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排出的两根线材W被在预定方向上彼此并列地进给。
如在图28A、图29A和图30A中所示,当线材W被在正向方向上进给时,线材W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并且通过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的引导沟槽52。作为结果,线材W被卷曲从而被绕钢筋S缠绕。被引入到第一引导单元50中的所述两根线材W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被并列引导件4A保持在被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此外,因为所述两根线材W在被挤压抵靠引导沟槽52的外壁表面的状态下被进给,所以通过引导沟槽52的线材W也被保持在被在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
如在图26A中所示,从第一引导单元50进给的线材W被第二引导单元51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限制为沿着由将被缠绕的线材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移动,以被壁表面55a引导到固定引导单元54。在图26B中,线材W沿着被引导到固定引导单元54的圈Ru的径向方向的移动由固定引导单元54的壁表面54a限制,并且线材W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之间被引导。然后,当线材W的远端被进给到它抵靠长度限制单元74的位置时,进给马达33a的驱动被停止。
微量的线材W被在正向方向上进给直至线材W的远端抵靠长度限制单元74,并且然后停止进给,由此使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从图26B中的实线示出的状态如双点划线所示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扩大的方向上移位。当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扩大的方向上被移位时,由握持部70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之间引导的线材W的一端WS侧被向后移位。因此,如在图26B中所示,线材W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的位置受固定引导单元54的壁表面54a限制,由此抑制被引导到握持部70的线材W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的移位,并且抑制握持故障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当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之间引导的线材W的所述一端WS侧不被移位并且线材W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扩展的方向上被移位时,线材W在圈Ru的径向方向上的移位仍然受固定引导单元54抑制,由此抑制握持故障的发生。
作为结果,线材W被绕钢筋S以圈形状缠绕。此时,如在图25B中所示,绕钢筋S缠绕的所述两根线材W被保持在它们在不被扭曲的情况下被彼此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当由引导打开/关闭传感器56的输出检测到第二引导单元51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打开时,即使当触发器12A被操作时,控制单元14A仍然不驱动进给马达33a。替代地,由通知单元(未示出)诸如灯或蜂鸣器执行通知。这防止发生线材W的引导故障。
图19示出线材W被握持单元70握持的状态。在停止线材W的进给之后,马达80被在正常旋转方向上驱动,由此马达80使可移动部件83在作为向前方向的箭头F的方向上移动。即,在可移动部件83中,与马达80的旋转联锁的旋转操作受旋转限制部件84限制,并且马达80的旋转被转换成直线移动。作为结果,可移动部件83在向前方向上移动。与在向前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83的操作相关联地,弯曲部71在向前方向上移动。如在图29B中所示,当开闭销71a通过开闭引导孔77L的开闭部78L时,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通过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移动。作为结果,线材W的一端WS被握持。
此外,如在图30B中所示,当开闭销71a通过开闭引导孔77R的开闭部78R时,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通过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移动。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移动时,线材W在能够在延伸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被握持。
此外,在向前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83的操作被传递到撤退机构53a,并且导销53被从线材W移动通过的路径撤退。
图20示出线材W被绕钢筋S缠绕的状态。在线材W的所述一端WS侧被握持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并且进给马达33a被在反向旋转方向上驱动之后,第一进给齿轮30L反向旋转,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随着第一进给齿轮30L反向旋转。
因此,所述两根线材W被朝向料盒2A拉回,并且被在相反(逆向)方向上进给。在逆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的操作中,线材W被缠绕从而与钢筋S紧密接触。在这个实例中,如在图25C中所示,因为两根线材被彼此并列地布置,所以抑制了在相反方向上进给线材W的操作中由于线材W的扭曲引起的进给阻力的增加。此外,在将在如在传统情形中那样用单线材捆扎钢筋S的情形和如在这个实例中那样用两根线材W被捆扎钢筋S的情形之间获得相同的捆扎强度的情形中,通过使用两根线材W,能够使得每一根线材W的直径较细。因此,容易弯曲线材W,并且能够用小力使得线材W与钢筋S形成紧密接触。因此,能够用小力使线材W紧密接触地可靠地绕钢筋S缠绕。另外,通过使用两根细线材W,容易将线材W形成为圈形状,并且还能够减小在切割线材W时的负载。与此相伴,能够使钢筋捆扎机1A的每一个马达小型化,并且通过使机械部小型化而使整个主体小型化。另外,能够通过减小马达的大小和减小负载而减小电力消耗。
图21示出线材W被切割的状态。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并且停止线材W的进给之后,马达80被在正常旋转方向上驱动,由此在向前方向上移动可移动部件83。与在向前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83的操作相关联地,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在接近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方向上移位,并且线材W被握持。另外,可移动部件83在向前方向上移动的操作被传递机构62传递到切割单元6A,并且通过旋转刀片部61的操作,切割由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固定握持部件70C握持的线材W的所述另一端WE侧。
图22示出将线材W的一端朝向钢筋S弯曲的状态。通过在切割线材W之后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可移动部件83,如在图28B中所示,弯曲部71与可移动部件83一体地在向前方向上移动。
如在图27B和图27C中所示,弯曲部71在作为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的接近钢筋S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弯曲部包括弯曲部71b1,该弯曲部71b1与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及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握持的线材W的一端WS侧形成接触。此外,弯曲部71在作为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的接近钢筋S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弯曲部71包括弯曲部71b2,该弯曲部71b2与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及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握持的线材W的另一端WE侧形成接触。
当在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时,如在图28C中所示,弯曲部71在弯曲部71b1处朝向钢筋S挤压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握持的线材W的一端WS,并且弯曲部71以握持位置作为支点朝向钢筋S弯曲。在弯曲部71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29C中所示,开闭销71a在开闭引导孔77L中移动,并且因此线材W的一端WS在被握持的状态下被保持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另外,在弯曲部71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30C中所示,开闭销71a在开闭引导孔77R中移动,并且因此线材W的一端WE在被握持的状态下被保持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
如在图27A和图27B中所示,握持单元70包括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远端侧上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突出的滑移防止部75(突起部70Lb也可以用作滑移防止部75)。通过使弯曲部71在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上移动,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握持的线材W的一端WS侧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握持位置处以滑移防止部75作为支点被朝向钢筋S弯曲。在图27B中,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未被示出。
此外,通过使弯曲部71在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握持的线材W的另一端WE侧被弯曲部71b2向钢筋S挤压,并且被以握持位置作为支点朝向钢筋S侧弯曲。
如在图27A和图27C中所示,握持单元70设有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远端侧处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C突出的滑移防止部76。弯曲部71被在由箭头F示出的向前方向上移动,从而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握持的线材W的另一端WE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握持位置处以滑移防止部76作为支点被朝向钢筋S弯曲。在图27C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未被示出。
图23示出线材W被扭曲的状态。在线材W的一端被朝向钢筋S侧弯曲之后,马达80被进一步在正常旋转方向上驱动,由此马达80进一步使可移动部件83在作为向前方向的箭头F的方向上移动。当可移动部件83在箭头F的方向上移动到预定位置时,可移动部件83脱离旋转限制部件84的锁定,并且可移动部件83的旋转限制部件84对旋转的调整被释放。作为结果,马达80被进一步在正常旋转方向上驱动,由此握持线材W的握持部70旋转并如在图28D中所示扭曲线材W。握持部70被弹簧(未示出)向后偏压,并且握持部70在对线材W施加张力的同时扭曲线材W。因此,线材W不松弛,并且用线材W捆扎钢筋S。
图24示出被扭曲线材W被释放的状态。在线材W被扭曲之后,马达80被在反向旋转方向上驱动,从而马达80使可移动部件83在由箭头R示出的向后方向上移动。即,在可移动部件83中,与马达80的旋转联锁的旋转操作受旋转限制部件84限制,并且马达80的旋转被转换成直线移动。作为结果,可移动部件83在向后方向上移动。与在向后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83的操作相关联地,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被在离开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方向上移位,并且握持单元70释放线材W。当钢筋S的捆扎完成并且钢筋S被从钢筋捆扎机1A拉出时,传统上,钢筋S可能被引导单元卡住,并且钢筋S可能难以移除,这在某些情形中使得可操作性劣化。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二引导单元51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构造成能够在箭头H方向上旋转,当钢筋S被从钢筋捆扎机1A拉出时,第二引导单元51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不卡住钢筋S,并且因此提高可操作性。
<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作用和效果的实例>
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通过平行移动被打开和关闭的根据相关技术的构造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移动被诸如沟槽和销的部件引导。因此,当异物诸如灰尘进入沟槽时,销的移动受阻碍,并且因此存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几乎不能以正常方式移动的可能性。
当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方向由于过载等而被改变时,销的移动方向和沟槽的延伸方向彼此偏离,并且因此存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几乎不能以正常方式移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通过以轴77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被在与固定握持部件70C形成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上移位,所以它几乎不受灰尘或过载影响。
与销在沟槽中滑动的构造相比,容易提高轴77的精度,并且耐磨性高。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相对于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松弛以及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的松弛。因此,线材W能够被可靠地握持。
当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开闭方向是左右方向并且开闭销71a的延伸方向是上下方向时,固定握持部件70C具有一种形状,在该形状中,安装部77C和引导孔78C使顶和底与左和右开口。
因此,当设置用于覆盖固定握持部件70C的顶和底与左和右的部件时,能够防止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强度的减小。然而,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左和右妨碍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开闭操作,并且因此不能被覆盖。因此,在这个实例中,弯曲部71设有用于覆盖固定握持部件70C的顶和底的盖部71c,该盖部71c不妨碍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开闭操作。作为结果,能够防止通过设置作为开口的安装部77C和引导孔78C而引起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强度的减小。
如在图13A中所示,弯曲部71具有用盖部71c覆盖开闭引导孔77L、开闭引导孔77R、开闭部78L、开闭部78R和引导孔78C的形状。因此,开闭引导孔77L、开闭引导孔77R、开闭部78L、开闭部78R和引导孔78C不被暴露。相应地,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引导孔78C等。
此外,轴77被设置在开闭销71a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由此,能够沿着打开和关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方向减小固定握持部件70C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另外,也能够减小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此外,因为轴77被设置在开闭销71a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所以即使当施加过载时仍然防止了开闭销71a的移动方向和引导孔78C的延伸方向彼此大大偏离,并且能够正常地操作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
图31A、图31B和图32A示出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实例,并且图31C、图31D和图32B是传统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实例。在下文中,将关于用线材W捆扎钢筋S的操作描述如与相关技术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一个实例。
如在图31C中所示,在将具有预定直径(例如,约1.6mm到2.5mm)的一根线材Wb绕钢筋S缠绕的传统构造中,如在图31D中所示,因为线材Wb的刚度高,所以除非线材Wb被以充分大的力绕钢筋S缠绕,在缠绕线材Wb的操作期间发生松弛J,并且在线材和钢筋S之间产生间隙。
另一方面,如在图31A中所示,在如与传统情形相比将具有小直径(例如,约0.5mm到1.5mm)的两根线材W绕钢筋S缠绕的本实施例中,如在图31B中所示,因为线材W的刚度低于传统线材的刚度,所以即使线材W被以比传统情形低的力绕钢筋S缠绕,仍然抑制在缠绕线材W的操作期间发生的线材W的松弛,并且线材在直线部K处被确实地绕钢筋S缠绕。考虑用线材W捆扎钢筋S的功能,线材W的刚度不仅根据线材W的直径而且还根据其材料等改变。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实例描述了具有约0.5mm到1.5mm的直径的线材W。然而,如果也考虑线材W的材料,则在线材W的直径的下限值和上限值之间,至少约公差的差异可以发生。
此外,如在图32B中所示,在将具有预定直径的一根线材Wb绕钢筋S缠绕并扭曲的传统构造中,因为线材Wb的刚度高,所以即使在扭曲线材Wb的操作中,仍然不消除线材Wb的松弛,并且在线材和钢筋S之间产生间隙L。
另一方面,如在图32A中所示,在如与相关技术相比将具有较小直径的两根线材W绕钢筋S缠绕并扭曲的本实施例中,如与传统的情形相比,线材W的刚度较低,通过扭曲线材W的操作,如与传统情形相比,在钢筋S和线材之间的间隙M能够被抑制为小,由此提高线材W的捆扎强度。
通过使用所述两根线材W,能够如与传统情形相比均衡钢筋保持力,并且能够抑制在捆扎之后在钢筋S之间的偏差。在本实施例中,两根线材W被同时(一起)进给,并且使用同时(一起)进给的所述两根线材W捆扎钢筋S。同时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意味着:当一根线材W和另一根线材W被以大致相同的速度进给时,即,当所述另一根线材W相对于所述一根线材W的相对速度大致是0时。在这个实例中,该含义不必被限制为这个含义。例如,即使当一根线材W和另一根线材W被以不同速度(定时)进给时,在所述两根线材W被彼此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所述两根线材W仍然在线材W的进给路径中并列地前进,因此,只要线材W被设定为在并列状态下绕钢筋S缠绕,这意味着两根线材被同时进给。换言之,所述两根线材W中的每一根线材W的横截面面积的总面积是确定钢筋保持力的因子,因此,即使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的定时有偏差,在确保钢筋保持力的方面,仍然能够获得相同的结果。然而,与使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的定时偏移的操作相比,因为能够为了同时(一起)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的操作而缩短进给需要的时间,所以优选的是同时(一起)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从而导致捆扎速度的提高。
图33A示出这个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一个实例,并且图33B示出传统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一个实例。在下文中,将描述关于捆扎钢筋S的线材W的形式的如与传统钢筋捆扎机相比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一个实例。
如在图33B中所示,在传统钢筋捆扎机中,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被在与被捆扎到钢筋S的线材W中的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取向。因此,作为捆扎钢筋S的线材W的被扭曲部的远端侧的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从钢筋S大大突出。如果线材W的远端侧大大突出,则存在突出部干涉操作并阻碍工作的可能性。
而且,在钢筋S被捆扎之后,混凝土200被浇注到铺设钢筋S的位置中。此时,为了防止线材W的所述一端WS和所述另一端WE从混凝土200突出,从被捆扎到钢筋S的线材W的末端到已经被浇注的混凝土200的表面201的厚度(在图33B的实例中,从线材W的所述一端WS到已经被浇注的混凝土200的表面201的厚度)必须被保持在预定尺寸S1。因此,在线材W的所述一端WS和所述另一端WE面向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的构造中,从钢筋S的铺设位置到混凝土200的表面201的厚度S12变厚。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线材W被弯曲部71弯曲,从而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一端WS被定位得离钢筋S比作为线材W的弯曲部的第一弯曲部WS1离钢筋S近,并且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另一端WE被定位得离钢筋S比作为线材W的弯曲部的第二弯曲部WE1离钢筋S近。在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线材W被弯曲部71弯曲使得:(i)在由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及固定握持部件70C握持线材W的操作中被初步弯曲部72弯曲的弯曲部和(ii)在绕钢筋S捆扎线材W的操作中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及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弯曲的弯曲部中的一个弯曲部成为线材W的顶部。该顶部是在将线材W从钢筋S分离开的方向上的最突出部。
作为结果,如在图33A中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被捆扎到钢筋S的线材W具有在被扭曲部WT和一端WS之间的第一弯曲部WS1,并且线材W的一端WS侧被朝向钢筋S侧弯曲,从而线材W的一端WS被定位得离钢筋S比第一弯曲部WS1离钢筋S近。第二弯曲部WE1被形成在被扭曲部WT和线材W的另一端WE之间。线材W的另一端WE侧被朝向钢筋S侧弯曲,从而线材W的另一端WE被定位得离钢筋S侧比第二弯曲部WE1离钢筋S侧近。
在图33A中示出的实例中,在线材W上形成两个弯曲部(在这个实例中,第一弯曲部WS1和第二弯曲部WE1)。在所述两个弯曲部中,在被捆扎到钢筋S的线材W中,在离开钢筋S的方向(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突出最多的第一弯曲部WS1是顶部Wp。线材W的所述一端WS和所述另一端WE这两者均被弯曲,从而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不突出超过顶部Wp。
以这种方式,通过将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设定为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不突出超过由线材W的弯曲部构成的顶部Wp,能够抑制由于线材W的一端的突出引起的可操作性的降低。因为线材W的一端WS侧被朝向钢筋S侧弯曲并且线材W的另一端WE侧被朝向钢筋S侧弯曲,所以从线材W的被扭曲部WT在远端侧上的突出量小于传统情形。因此,能够使得从钢筋S的铺设位置到混凝土200的表面201的厚度S2比传统的情形薄。因此,能够减少将使用的混凝土的量。
在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通过在正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被绕钢筋S缠绕,并且通过在相反方向上进给线材W而绕钢筋S缠绕并附接的线材W的一端WS侧在被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握持的状态下被弯曲部71朝向钢筋S侧弯曲。此外,在被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握持的状态下,由切割单元6A切割的线材W的另一端WE侧被弯曲部71朝向钢筋S侧弯曲。
作为结果,如在图27B中所示,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握持位置被取作支点71c1,并且如在图27C中所示,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握持位置被取作支点71c2,线材W能够被弯曲。另外,通过在接近钢筋S的方向上移位,弯曲部71能够施加在钢筋S的方向上挤压线材W的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因为线材W在握持位置处被牢牢地握持并且以支点71c1和71c2弯曲线材W,所以可行的是:挤压线材W的力被可靠地施加到期望方向(钢筋S侧)而不被分散到其它方向,由此使线材W的端WS和WE侧在期望方向(钢筋S侧)上可靠地弯曲。
另一方面,例如,在线材W不被握持的状态下在扭曲线材W的方向上施加力的传统捆扎机中,线材W的端能够被在扭曲线材W的方向上弯曲。但是弯曲线材W的力是在线材W不被握持的状态下施加的,从而弯曲线材W的方向是不固定的,并且在某些情形中线材W的端可能面向与钢筋S相反的外方。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因为线材W在握持位置处被牢固地握持并且以支点71c1和71c2弯曲线材W,所以线材W的端WS和WE侧能够可靠地指向钢筋S侧。
此外,如果在扭曲线材W以捆扎钢筋S之后线材W的端将被朝向钢筋S侧弯曲,则存在将线材W扭曲的捆扎部位松弛并且捆扎强度减小的可能性。进而,当扭曲线材W以捆扎钢筋S并且然后试图通过在进一步扭曲线材W的方向上施加力来弯曲线材端时,存在将线材W扭曲的捆扎部位被损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扭曲线材W以捆扎钢筋S之前,线材W的一端WS侧和另一端WE侧被朝向钢筋S侧弯曲,从而将线材W扭曲的捆扎部位不松弛并且捆扎强度不减小。而且,在扭曲线材W以捆扎钢筋S之后,没有力被在扭曲线材W的方向上施加,从而将线材W扭曲的捆扎部位不被损坏。
图34A和图35A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实例,并且图34B和图35B示出传统钢筋捆扎机的操作和问题的实例。在下文中,将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中防止线材W从握持单元脱出的方面描述如与传统情形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一个实例。
如在图34B中所示,钢筋捆扎机的传统的握持单元700包括固定握持部件700C、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0R,并且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抵靠的长度限制单元701被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中。
在逆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拉回)并且绕钢筋S缠绕它的操作和由握持单元700扭曲线材W的操作中,当从固定握持部件70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对线材W的握持位置到长度限制单元701的距离N2短时,由固定握持部件70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握持的线材W很可能脱落。
为了使得被握持的线材W难以脱落,简单地必须延长距离N2。然而,为此目的,必须延长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中的线材W的握持位置到长度限制单元701的距离。
然而,如果增加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中的线材W的握持位置到长度限制单元701的距离,则增加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的大小。因此,在传统构造中,延长从固定握持部件70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对线材W的握持位置到线材W的一端WS的距离N2不可行。
另一方面,如在图34A中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握持单元70中,线材W抵靠的长度限制单元74被设定为是独立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单独构件。
这使得能够:在不增加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大小的情况下,延长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中的线材W的握持位置到长度限制单元74的距离N1。
因此,即使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不被扩大,仍然能够在逆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以绕钢筋S缠绕的操作和由握持单元70扭曲线材W的操作期间防止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握持的线材W脱落。
如在图35B中所示,钢筋捆扎机的传统握持单元700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的与固定握持部件700C面对的表面上设有朝向固定握持部件700C突出的突起和将固定握持部件700C插入到的凹进,由此形成初步弯曲部702。
作为结果,在由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0C握持线材W的操作中,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0C的握持位置突出的线材W的一端WS侧被弯曲,并且在逆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以绕钢筋S缠绕的操作和由握持单元700扭曲线材W的操作中,能够获得防止线材W脱落的效果。
然而,因为线材W的一端WS侧被朝向在固定握持部件70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0R之间经过的线材W向内弯曲,所以线材W的被弯曲的一端WS侧可能与将被在逆向方向上进给以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接触地被卡住。
当被在逆向方向进给以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卡住线材W的被弯曲的一端WS侧时,存在线材W的缠绕变得不充分或者线材W的扭曲不充分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握持单元70中,如在图35A中所示,在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面对的表面上,设置了朝向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突出的突起和将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插入到的凹进,以形成初步弯曲部72。
因此,通过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握持线材W的操作,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握持位置突出的线材W的一端WS被弯曲,线材W的一端WS在由固定握持部件70C中的初步弯曲部72形成的突起、由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形成并进入初步弯曲部72的凹进的突起和由固定握持部件70C形成的另一个突起的三个点处被握持。因此,通过在反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并绕钢筋S缠绕它的操作和用握持部70扭曲线材W的操作,能够获得防止线材W的滑移的效果。
线材W的一端WS侧被向与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相反的外侧弯曲,从而抑制线材W的被弯曲的一端WS侧与被在逆向方向上进给以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接触。
因此,在逆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以绕钢筋S缠绕的操作中,防止线材W从握持单元70脱落,由此确实地缠绕线材W,并且在扭曲线材W的操作中,能够可靠地执行线材W的捆扎。
接着,将描述构成用于绕钢筋S缠绕线材的进给路径的引导件的存在的问题。在线材被进给并绕钢筋缠绕并且然后被扭曲以捆扎钢筋的钢筋捆扎机中,成圈的线材难以在圈的径向方向上展开,从而构成用于绕钢筋缠绕线材的进给路径的引导件是可移动的。
同时,在具有如下构造的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中,线材的进给被暂时停止以便切换线材进给方向,在该构造中,在线材被在正向方向上进给并绕钢筋缠绕之后,线材被在逆向方向上进给并通过在被绕钢筋缠绕时被切割,并且线材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彼此交叉的位置被扭曲以捆扎钢筋。
当线材的进给被暂时停止时,少量的线材被在正向方向上进给直至线材的进给被停止,并且因此绕捆扎目标缠绕的线材被在径向展开方向上移位。因此,在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中,构成用于绕钢筋缠绕线材的进给路径的引导件被固定。因此,钢筋被引导单元卡住并且难以被拉出,从而操作性差。
图36A和图36B是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实例。在下文中,将就将钢筋插入到卷曲引导单元中的操作和从卷曲引导单元拉动钢筋的操作而言描述这个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实例。例如,在用线材W捆扎构成基部的钢筋S的情形中,在使用钢筋捆扎机1A的工作中,在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的开口面向下。
当执行捆扎操作时,在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的开口指向下,并且如在图36A中所示使钢筋捆扎机1A如箭头Z1所示向下移动,钢筋S进入在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的开口。
当捆扎操作完成并且如在图36B中所示使钢筋捆扎机1A在由箭头Z2示出的横向方向上移动时,第二引导单元51被挤压抵靠被线材W捆扎的钢筋S,并且在第二引导单元51的远端侧上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绕作为支点的轴55b在箭头H的方向上旋转。
因此,每次线材W被捆扎到钢筋S时,仅通过每次在不提升钢筋捆扎机1A的情况下使钢筋捆扎机1A在横向方向上移动,能够相继地执行捆扎工作。因此,(因为如与向上移动钢筋捆扎机1A一次并向下移动它相比,简单地在横向方向上移动钢筋捆扎机1A就足够)能够在拉出被捆扎到线材W的钢筋S的操作中减小对钢筋捆扎机1A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的限制,由此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如在图26B中所示,在上述捆扎操作中,第二引导单元51的固定引导单元54在不被移位且能够限制线材W在径向方向Ru2上的位置的情况下被固定。相应地,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中,线材W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能够被固定引导单元54的壁表面54a限制,并且能够抑制在被引导到握持部70的线材W的方向上的移位,由此抑制握持故障的发生。如上所述,将线材绕钢筋缠绕并且然后扭曲以捆扎钢筋的根据相关技术的钢筋捆扎机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因为不存在用于拉回线材的任何进给并且不存在暂时停止线材的进给并颠倒进给方向的任何操作,所以成圈的线材难以在圈的径向方向上展开。因此,与本实施例的固定引导单元对应的引导件是不必要的。然而,即使在这种钢筋捆扎机中,当应用本发明的固定引导单元和可移动引导单元时,仍然能够抑制绕钢筋缠绕的线材的圈的径向扩大。
以下,将描述关于移位单元34的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操作效果的一个实例。在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如在图2中所示,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后侧上,即,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与把手部11A之间,移位单元34包括第二移位部件36。用于使第二移位部件36移位的操作按钮38、用于锁定和解锁操作按钮38的释放杠杆39被设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与把手部11A之间。
以这种方式,通过将用于使第二进给齿轮30R移位的机构设置在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后侧上在第二进给齿轮30R和把手部11A之间,无需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方的线材W的进给路径中设置用于使第二进给齿轮30R移位的机构。
如与在线材进给单元和料盒之间设置用于使一对进给齿轮移位的机构的构造相比,这使得能够将料盒2A靠近线材进给单元3A设置,由此减小装置的大小。此外,因为不在料盒2A和线材进给单元3A之间设置操作按钮38,所以料盒2A能够被靠近线材进给单元3A设置。
进而,因为料盒2A能够被靠近线材进给单元3A设置,所以如在图16中所示,在容纳圆筒形卷轴20的料盒2A中,根据卷轴20的形状突出的突起部21能够被设置在电池15A的安装位置的上方。因此,突起部21能够被靠近把手部11A设置,并且装置的大小能够被减小。
另外,因为不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方的线材W的进给路径中设置用于使第二进给齿轮30R移位的机构,所以在料盒2A中形成用于线材进给单元3A的线材装载空间22,并且不存在妨碍线材W的装载的构成元件,由此能够容易执行线材W的装载。
在由一对进给齿轮、用于将一个进给齿轮从另一个进给齿轮分离的移位部件和在一个进给齿轮被从另一个进给齿轮分离的状态下保持移位部件的保持部件构造的线材进给单元中。在这种构造中,当由于线材W的变形等将一个进给齿轮在离开另一个进给齿轮的方向上推动时,存在移位部件可能被锁定到保持部件从而一个进给齿轮被保持在从另一个进给齿轮分离的状态下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进给齿轮被保持在从另一个进给齿轮分离的状态下,则线材W不能被所述一对进给齿轮夹压,并且线材W不能被进给。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如在图4A中所示,将用于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移位部件的第一移位部件35及第二移位部件36与用于在第二进给齿轮30R被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的状态下释放锁定和解锁的操作按钮38及释放杠杆39制作为独立的构件。
相应地,如在图4D中所示,当由于线材W的变形等将第二进给齿轮30R在离开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推动时,第二移位部件36挤压弹簧37以使弹簧37移位,但是它不被锁定。因此,第二进给齿轮30R能够总是被弹簧37的力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挤压,并且即使第二进给齿轮30R被暂时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仍然能够恢复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夹压线材W的状态,并且能够继续线材W的进给。
<在该实施例中的钢筋捆扎机的变型例>
作为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描述了使用两根线材W的构造,但是可以用一根线材W或者两根或更多根线材W捆扎钢筋S。
在握持部70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在相同的定时被打开和关闭。另一方面,因为在返回线材W的操作中线材W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被握持就足够,所以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操作可以先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的操作。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的操作定时能够由开闭引导孔77L和开闭引导孔77R的形状控制。
图37A、图38B、图37C、图37D和图37E是示出本实施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图。在图37A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B中,开口4BW的横截面形状(即,开口4BW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被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开口4BW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为直线的。在并列引导件4B中,开口4BW在纵向方向(或较大尺寸)上的长度L1是呈将线材W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形式的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或更多倍,在横向方向(或较小尺寸)上的长度L2稍微长于一根线材W的直径r。在这个实例中的并列引导件4B中,开口4BW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是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
在图37B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C中,开口4CW的纵向方向被形成为直的形状,并且横向方向被形成为三角形形状。在并列引导件4C中,为了将多根线材W在开口4CW的纵向方向上并列地布置并且能够由倾斜平面将线材W在横向方向上引导,开口4CW的纵向长度L1是呈将线材W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形式的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或更多倍,并且横向长度L2稍微长于线材W的直径r。
在图37C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D中,开口4DW的纵向方向被形成为以凸形形状向内弯曲的弯曲形状,并且横向方向被形成为圆弧形状。即,以与并列线材W的外形相符的形状形成开口4DW的开口形状。在并列引导件4D中,开口4DW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是呈将线材W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形式的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或更多倍,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稍微长于一根线材W的直径r。在并列引导件4D中,在本实例中,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具有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的长度。
在图37D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E中,开口4EW的纵向方向被形成为以凸形形状向外弯曲的弯曲形状,并且横向方向被形成为圆弧形状。即,开口4EW的开口形状被形成为椭圆形形状。并列引导件4E具有呈将线材W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形式的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或更多倍的在开口4EW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并且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稍微长于一根线材W的直径r。在这个实例中,并列引导件4E具有线材W的直径r的稍微两倍或更多倍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
在图37E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F包括与线材W的数目匹配的多个开口4FW。每一根线材W一根接一根地通过另一个开口4FW。在并列引导件4F中,每一个开口4FW具有比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直径(长度)L1,并且通过布置开口4FW的方向,限制将多根线材W并列地布置的方向。
图38是示出这个实施例的引导沟槽的变型例的视图。引导沟槽52B具有比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宽度(长度)L1和深度L2。在一根线材W通过的一个引导沟槽52B和另一根线材W通过的另一个引导沟槽52B之间,沿着线材W的进给方向形成分段壁部。第一引导单元50通过布置多个引导沟槽52B的方向限制将所述多根线材彼此并列地布置的方向。
图39A和图39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线材进给单元的变型例的视图。在图39A中示出的线材进给单元3B包括一根接一根地进给线材W的第一线材进给单元35a和第二线材进给单元35b。第一线材进给单元35a和第二线材进给单元35b分别设有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
由第一线材进给单元35a和第二线材进给单元35b一根接一根地进给的每一根线材W由在图5A、图5B或图5C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A或者在图37A、图37B、图37C或37D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B到4E和在图6中示出的引导沟槽52在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
在图39B中示出的线材进给单元3C包括一根接一根地进给线材W的第一线材进给单元35a和第二线材进给单元35b。第一线材进给单元35a和第二线材进给单元35b分别设有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
由第一线材进给单元35a和第二线材进给单元35b一根接一根地进给的每一根线材W被在图37E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F和在图39B中示出的引导沟槽52B在预定方向上并列地布置。在线材进给单元30C中,因为所述两根线材W被独立地引导,所以如果第一线材进给单元35a和第二线材进给单元35b能够被独立地驱动,则还能够将进给所述两根线材W的定时偏移。即使通过从用所述两根线材W中的一根缠绕钢筋S的操作的中间开始另一根线材W的进给来执行缠绕钢筋S的操作,所述两根线材W仍然被视为被同时进给。而且,虽然同时开始两根线材W的进给,但是当一根线材W的进给速度不同于另一根线材W的进给速度时,所述两根线材W同样被视为被同时进给。
在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长度限制单元74被设置在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中,但是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等或另一个位置中,只要它是独立于握持部70的构件(例如支撑握持部70的结构)。
此外,在由弯曲部71朝向钢筋S侧弯曲线材W的一端WS侧和另一端WE侧的操作完成之前,可以开始握持部70的旋转操作,并且因此可以开始扭曲线材W的操作。此外,在通过开始握持部70的旋转操作而开始扭曲线材W的操作之后,在扭曲线材W的操作完成之前,可以开始和完成由弯曲部71朝向钢筋S侧弯曲所述一端WS侧和所述另一端WE侧的操作。
另外,虽然弯曲部71与可移动部件83一体地形成作为弯曲单元,但是握持部70和弯曲部71可以由独立的驱动单元诸如马达驱动。此外,替代弯曲部71,作为弯曲单元,以凹凸形状等形成的弯曲部可以被设置在固定握持部件70C、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中的任何一个中,以在握持线材W的操作中施加使线材W朝向钢筋S弯曲的弯曲力。
图40A、图40B和图40C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型例的说明图。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1A中,弯曲部71允许线材W的所述一端WS被定位得离钢筋S比线材W的第一弯曲部WS1离钢筋S近,并且弯曲部71允许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所述另一端WE被定位得离钢筋S比线材W的第二弯曲部WE1离钢筋S近。在图40A中示出的实例中,因为作为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的最突出部的第一弯曲部WS1是顶部Wp,所以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可以不超过在第一弯曲部WS1处形成的顶部Wp地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因此,如在图40A中所示,例如,如果线材W的一端WS在第一弯曲部WS1处被朝向钢筋S弯曲,则线材W的一端WS可以不面对钢筋S。
如在图40B中所示,弯曲单元可以被设置成使得:第一弯曲部WS2和第二弯曲部WE2被以弯曲形状弯曲。在这种情形中,因为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的最突出部是第一弯曲部WS2,所以第一弯曲部WS2成为顶部Wp,并且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可以不超过在第一弯曲部WS1处形成的顶部Wp地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此外,如在图40C中所示,线材W的一端WS被朝向钢筋S弯曲,从而线材W的一端WS被定位得离钢筋S比第一弯曲部WS1离钢筋S近。另外,线材W的另一端WE被朝向钢筋S弯曲,从而线材W的另一端WE被定位得离钢筋S比第二弯曲部WS2离钢筋S近。然后,在用于捆扎钢筋S的线材W中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最突出的第二弯曲部WE1可以被形成为顶部Wp,并且线材W的一端WS和另一端WE这两者均被弯曲从而不超过顶部Wp地在与钢筋S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图41A和图41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变型例的视图。引导轴55c和引导沟槽55d沿着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移位方向限制第二引导单元51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移位方向。例如,如在图41A中所示,可移动引导单元55包括沿着可移动引导单元55相对于第一引导单元50移动的方向(即,可移动引导单元55移动靠近和离开第一引导单元50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沟槽55d。固定引导单元54包括被插入到引导沟槽55d中且能够在引导沟槽55d中移动的引导轴55c。因此,通过在可移动引导单元55与第一引导单元50形成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图41A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平行移动,使可移动引导单元55从引导位置移位到撤退位置。
此外,如在图41B中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沟槽55d可以被设置在可移动引导单元55中。作为结果,通过执行从作为主体10A的一端的前端突出和撤退到主体10A的内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使可移动引导单元55从引导位置移位到撤退位置。在这种情形中的引导位置是可移动引导单元55从主体10A的前端突出从而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壁表面55a存在于形成圈Ru的线材W经过的位置处的位置。撤退位置是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全部或一部分已经进入主体10A的内部的状态。此外,可以采用一种构造,在该构造中,可移动引导单元55设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沟槽55d,该倾斜方向沿着与第一引导单元50接触和分离的方向,且在前后方向上。引导沟槽55d可以被形成为直线形状或者曲线形状诸如圆弧。
图42、图43A、图43B和图44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一个实例的视图,其中图43A是沿着图42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43B是沿着图42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并且图44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另外,图45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被设置在引入位置P1处的并列引导件4G1和被设置在中间位置P2处的并列引导件4G2设有滑动部件40A,该滑动部件40A抑制当线材W通过引导件时由于线材W的滑动引起的磨损。被设置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G3不具有滑动部件40A。
并列引导件4G1是构成进给单元的限制单元的一个实例,并且并列引导件4G1由沿着线材W的进给方向贯穿的开口(线材限制单元)40G1构成。为了限制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径向方向,如在图43A和图44中所示,并列引导件4G1具有开口40G1,开口40G1具有一种形状,在该形状中,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上的长度L1长于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及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上的长度L2。
为了以被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形式设定所述两根线材W并且限制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并列引导件4G1被构造成使得: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开口40G1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是线材W的直径r的两倍,并且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具有比一根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长度。并列引导件4G1被构造成使得:开口40G1的纵向方向是直的,并且横向方向是弓形的或直的。
被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以圆弧形状成形的线材W被卷曲使得:在被设置在中间位置P2处的并列引导件4G2与第一引导单元50的导销53和53b的三个点处,限制该圆弧的两个外侧点和一个内侧点的位置,由此形成大致圆形的圈Ru。
当由线材W形成的在图45中示出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被取作基准时,如由图44中的单点划线Deg(延伸通过线材的轴线的线)所示,当在布置通过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两根线材W的方向上的倾斜(相对于开口40G1在圈Ru的轴向方向Ru1上延伸的边(在纵向方向L1上延伸的边,其中图44的L1的方向也对应于Ru1的方向)而言布置两根线材W的方向的倾斜)超过45度时,所述两根线材W被进给,并且因此存在由于被以两根线材进给而线材W被扭曲并彼此交叉的可能性。
因此,在并列引导件4G1中,为了使得布置通过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两根线材W的方向的倾斜相对于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而言为45度或更小,确定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和在开口40G1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的比率。在这个实例中,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和在开口40G1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的比率被构造成1:1.2或更大。考虑线材W的直径r,并列引导件4G1在开口40G1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超过线材W的直径r的1倍,并且被以1.5倍或更小的长度构造。注意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的倾斜更优选地是15度或更小。
并列引导件4G2是构成进给单元的限制单元的一个实例,并且并列引导件4G2由沿着线材W的进给方向贯穿的开口(线材限制单元)40G2构成。如在图43B中所示,为了在与进给方向正交的径向方向上限制线材W的方向,并列引导件4G2是具有如下形状的开口40G2,在该形状中,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上的长度L1长于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及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上的长度L2。
为了以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形式设定所述两根线材W并限制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并列引导件4G2被构造成使得: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开口40G2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比两根线材W的直径r长,并且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具有比一根线材W的直径r稍长的长度。另外,并列引导件4G2被构造成使得开口40G2的纵向方向是直的,横向方向是弓形的或直的。
即使在并列引导件4G2中,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和在开口40G2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L1的比率仍然被构造成1:1.2或更大,从而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的倾斜是45度或更小(优选地15度或更小)。考虑线材W的直径r,并列引导件4G2在开口40G2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L2被构造成大于线材W的直径r的1倍,并且是1.5倍或更小。
并列引导件4G3是构成进给单元的限制单元的一个实例,并且并列引导件4G3构成固定刀片部60。类似于并列引导件4G1和并列引导件4G2,并列引导件4G3是具有如下形状的开口(线材限制单元)40G3,在该形状中,在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是线材W的直径r的两倍,并且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稍长于一根线材W的直径r。
并列引导件4G3具有在开口40G3的横向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长度和在开口40G3的纵向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长度之间的1:1.2或更大的比率,从而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的倾斜是45度或更小(优选地15度或更小)。考虑线材W的直径r,并列引导件4G3在开口40G3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被构造成大于线材W的直径r的1倍,并且是1.5倍或更小,并且并列引导件4G3限制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
滑动部件40A是滑动单元的一个实例。滑动部件40A由被称为硬质合金的材料制成。硬质合金具有比构成设有并列引导件4G1的引导件主体41G1的材料和构成设有并列引导件4G2的引导件主体41G2的材料高的硬度。作为结果,滑动部件40A具有比引导件主体41G1和引导件主体41G2高的硬度。在这个实例中,滑动部件40A由被称为圆柱形销的部件构成。
引导件主体41G1和引导件主体41G2由铁制成。经受一般热处理的引导件主体41G1和引导件主体41G2的硬度是约500到800维氏硬度。另一方面,按照维氏硬度,由硬质合金制成的滑动部件40A的硬度是约1500到2000。
在滑动部件40A中,周表面的一部分在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处垂直于线材W的进给方向,且沿着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被从纵向方向上的内表面暴露。在滑动部件40A中,周表面的一部分在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处垂直于线材W的进给方向,且沿着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被从纵向方向上的内表面暴露。滑动部件40A垂直于线材W的进给方向,且沿着布置两根线材W的方向延伸。滑动部件40A使周表面的一部分在与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内表面及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内表面无级差的相同表面上暴露就足够。优选地,滑动部件40A的周表面的一部分从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内表面和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内表面突出,并被暴露。
引导件主体41G1设有孔部42G1,该孔部42G1具有直径,通过压配合将滑动部件40A固定到该直径。孔部42G1被设置在预定位置处,在该预定位置处,在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纵向内表面上暴露被压配合到孔部42G1中的滑动部件40A的周表面的一部分。孔部42G1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地且沿着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延伸。
引导件主体41G设有孔部42G2,该孔部42G2具有直径,通过压配合将滑动部件40A固定到该直径。孔部42G2被设置在预定位置处,在该预定位置处,在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内表面上暴露被压配合到孔部42G2中的滑动部件40A的周表面的一部分。孔部42G2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地且沿着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延伸。
通过由线材进给单元3A进给的操作,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在图45中示出的圈Ru的线材W能够被在圈Ru的径向方向Ru2上移动。在钢筋捆扎机1A中,进给由卷曲引导单元5A以圈形状形成的线材W的方向(在卷曲引导单元5A中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缠绕方向)和绕卷轴20缠绕线材W的方向被取向成相反。因此,通过由线材进给单元3A进给的操作,线材W能够在圈Ru的径向方向Ru2上移动。圈Ru的径向方向Ru2是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且与布置所述两根线材W的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当圈Ru的直径增加时,线材W相对于圈Ru的径向方向Ru2向外移动。当圈Ru的直径变小时,线材W相对于圈Ru的径向方向Ru2向内移动。
并列引导件4G1被构造成使得:从在图1等中示出的卷轴20抽出的线材W通过开口40G1。因此,通过并列引导件4G1的线材W在开口40G1的内表面上对应地在就图45中示出的线材W的圈Ru的径向方向Ru2而言的外部和内部位置处滑动。当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内表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由于线材W的滑动而磨损时,通过并列引导件4G1的线材W在圈Ru的径向方向Ru2上移动。
作为结果,被引导到线材进给单元3A的线材W如在图3中所示被移动离开第一进给齿轮30L的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二进给沟槽32R之间,并且难以将线材引导到线材进给单元3A。
因此,在并列引导件4G1中,在开口40G1的内表面的就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的线材W的圈Ru的径向方向Ru2而言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滑动部件40A。作为结果,在开口40G1中的磨损被抑制,并且通过并列引导件4G1的线材W能够被可靠地引导到线材进给单元3A。
此外,因为从线材进给单元3A进给出并且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圈Ru的线材W通过并列引导件4G2,所以线材W主要在开口40G2的内表面的就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的线材W的圈Ru的径向方向Ru2而言的外表面上滑动。当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1的内表面的外表面由于线材W的滑动而磨损时,通过并列引导件4G2的线材W朝向圈Ru的径向方向Ru2的外侧移动。因此,难以将线材W引导到并列引导件4G3。
因此,在开口40G2的内表面上,在就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的线材W的圈Ru的径向方向Ru2而言的外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并列引导件4G2设有滑动部件40A。作为结果,抑制了影响将线材W引导到并列引导件4G3的在预定位置处的磨损,并且通过并列引导件4G2的线材W能够被可靠地引导到并列引导件4G3。
当滑动部件40A具有与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内表面及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的内表面相同的没有级差的表面形状时,认为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内表面和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的内表面可能被稍微地磨损。然而,滑动部件40A不磨损,并且滑动部件40A保持原样,并且滑动部件40A从开口40G1的内表面和开口40G2的内表面突出,并被暴露。作为结果,抑制了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内表面和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的内表面的进一步磨损。
图46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如在图1中所示,线材W在卷轴20上的缠绕方向不同于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的线材W的圈Ru的缠绕方向。因此,在并列引导件4G1中,滑动部件40A可以仅被设置在开口40G1的内表面的就由卷曲引导单元5A形成的线材W的圈Ru的径向方向Ru2而言的内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
图47到图51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如在图47中所示,滑动单元不限于具有圆形横截面的上述销形滑动部件40A,而是可以是滑动部件40B,该滑动部件40B包括具有多边形横截面(诸如长方体形状、立方体形状等)的部件。
此外,如在图48中所示,并列引导件4G1的开口40G1的内表面和并列引导件4G2的开口40G2的内表面的预定位置可以与其它位置相比通过淬火等被进一步硬化,从而构造滑动单元40C。此外,构成并列引导件4G1的引导件主体41G1和构成并列引导件4G2的引导件主体41G2由具有比并列引导件4G3等高的硬度的材料制成,并且如在图49中所示,并列引导件4G1和并列引导件4G2可以作为整体是滑动单元40D。
此外,如在图50中所示,替代滑动单元,可以设置辊40E,该辊40E具有轴43,该轴43与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并且轴43能够随着线材W的进给而旋转。辊40E随同线材W的进给一起被旋转,并且与线材W的接触点被改变,从而抑制磨损。
此外,如在图51中所示,并列引导件4G1和并列引导件4G2设有孔部401Z,作为可拆卸部件的一个实例的螺丝400被插入这些孔部401Z中。此外,在图1等中示出的钢筋捆扎机1A包括具有螺丝孔402的安装基部403,螺丝400被紧固到该螺丝孔402。通过紧固和移除螺丝400实现的固定和固定释放,并列引导件4G1和并列引导件4G2可以可拆卸。因此,即使当并列引导件4G1和并列引导件4G2被磨损时,更换仍然是可能的。
图52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被设置在引入位置P1处的并列引导件4H1设有与线材W的数目匹配的两个孔部(开口),并限制在孔部的布置方向上彼此并列地布置线材W的方向。并列引导件4H1可以包括在图42、图43A、图43B、图44和图46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A、在图47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B、在图48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C、在图49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D或者在图50中示出的辊40E中的任何一个。
被设置在中间位置P2处的并列引导件4H2对应于在图4A等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A、在图37A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B、在图37B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C、在图37C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D或者在图37D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E中的任何一个。
此外,并列引导件4H2可以是具有作为滑动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在图42、图43A、图43B、图44和图46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A的并列引导件4G2。此外,并列引导件4H2可以是具有作为滑动单元的变型例的在图47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B的并列引导件4G2、具有在图48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C的并列引导件4G2、具有在图49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D的并列引导件4G2或者具有在图50中示出的辊40E的并列引导件4G2中的任何一个。
被设置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H3是在图4A等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A、在图37A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B、在图37B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C、在图37C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D或者在图37D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E中的任何一个。
图53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并列引导件的变型例的视图。被设置在引入位置P1处的并列引导件4J1是在图4A等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A、在图37A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B、在图37B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C、在图37C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D或者在图37D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E中的任何一个。
此外,并列引导件4J1可以是具有作为滑动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在图42、图43A、图43B、图44和图46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A的并列引导件4G2。此外,并列引导件4J1可以是具有作为滑动单元的变型例的在图47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B的并列引导件4G2、具有在图48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C的并列引导件4G2、具有在图49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D的并列引导件4G2或者具有在图50中示出的辊40E的并列引导件4G2中的任何一个。
被设置在中间位置P2处的并列引导件4J2由与线材W的数目匹配的两个孔部构造,并限制在并列引导件4J2的布置方向上彼此并列地布置线材W的方向。并列引导件4J2可以包括在图42、图43A、图43B、图44和图46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A、在图47中示出的滑动部件40B、在图48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C、在图49中示出的滑动单元40D或者在图50中示出的辊40E中的任何一个。
被设置在切割排出位置P3处的并列引导件4J3是在图4A等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A、在图37A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B、在图37B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C、在图37C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D或者在图37D中示出的并列引导件4E中的任何一个。
图54到图59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握持部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图,并且将关于线材W的一端WS被弯曲的方向的另一个实施例给出说明。
被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以圆弧形状成形的线材W被缠绕使得:在切割和排出位置P3处构成并列引导件4A的固定刀片部60与第一引导单元50的导销53和53b的三个点处,限制该圆弧的两个外侧点和一个内侧点的位置,由此形成大致圆形的圈Ru。
在用线材进给单元3A在逆向方向上进给线材W并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中,线材W在圈Ru的直径变小的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在图35A中所示,线材W的端WS被初步弯曲部72向与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相反的外方弯曲。作为结果,通过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使线材W的端WS从线材W的移动路径撤退。在图54和图5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当线材W的端WS被向与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相反的外方弯曲时,线材被在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上向内弯曲。在图56和图57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当线材W的端WS被向与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相反的外方弯曲时,线材被在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上向内弯曲。因此,握持部70设有初步弯曲部72a,该初步弯曲部72a使线材W从线材W的移动路径Ru3在线材W的端WS被撤退的预定方向上弯曲,线材W在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圈Ru的直径被减小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该移动路径Ru3。
在图54和图55中,初步弯曲部72a被设置在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面对的表面上,并且初步弯曲部72a在线材W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和沿着与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向Ru2而言向内弯曲的方向上突出。
因此,在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握持线材W的操作中,线材W的端WS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和沿着与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向Ru2而言被向内弯曲。此外,如在图35A中所示,线材W的端WS能够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而言被向与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相反的外方弯曲。
因此,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中,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经过的线材W的端WS不干涉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并且因此防止线材W的端WS被卡在线材中。
在图56和图57中,初步弯曲部72a被设置在固定握持部件70C的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面对的表面上,并且在将线材W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和沿着与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向Ru2而言向外弯曲的方向上,初步弯曲部72a突出。
因此,在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握持线材W的操作中,线材W的端WS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和沿着与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向Ru2而言被向内弯曲。此外,如在图35A中所示,线材W的端WS能够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而言被向与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相反的外方弯曲。
因此,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中,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经过的线材W的端WS不干涉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并且因此防止线材W的端WS被卡在线材W中。
在图54到57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如果能够通过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使线材W的端WS从线材W的移动路径撤退,则线材W的端WS可以被朝向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弯曲。在图58和图59中,长度限制部74被形成为使得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和沿着与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向Ru2而言将线材W的端WS引导到外侧,并且长度限制部74限制被设置在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中的线材W的一端WS的位置。
因此,当线材被进给并且线材W的端WS抵接在长度限制部74上时,就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和沿着与并列引导件4A的线材W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向Ru2而言,线材W的端WS被引导到外侧。
因此,因为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固定握持部件70C之间经过的线材W的端WS具有能够无干扰地在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上朝向在固定握持部件70C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之间经过的线材W弯曲的形状,所以在绕钢筋S缠绕线材W的操作中,防止线材W的端WS被卡在线材W中。
图60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第二引导单元51B包括:用作第三引导单元的基部引导单元54B,用于限制由从第一引导单元50进给的线材W形成的圈Ru2的径向位置;和用作第四引导单元的可移动引导单元55,用于限制圈Ru的沿着轴向方向Ru1的位置。
基部引导单元54B通过被设置在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Ru2的外侧的壁表面54a限制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径向方向Ru2的位置。
可移动引导单元55包括被设置在第二引导单元51B的远端上的壁表面55a,并且该壁表面55a被形成在由从第一引导单元50发送的线材W形成的圈Ru的沿着轴向方向Ru1的两侧上。因此,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的位置受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壁表面55a限制,并且线材W被可移动引导单元55引导到基部引导单元54B。
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沿着由线材W形成的圈Ru的轴向方向Ru1旋转的轴55b支撑在基部引导单元54B上。通过如由箭头H1和H2所示绕作为支点的轴55b旋转的旋转操作,可移动引导单元55在引导位置和撤退位置之间被打开和关闭,在引导位置处,从第一引导单元50发送的线材能够被引导到第二引导单元51B,在撤退位置处,钢筋捆扎机1A通过被从钢筋S拉出而被撤退。
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推压部诸如扭转卷簧57在第一引导单元50的远端侧和第二引导单元51B的远端侧之间的距离接近的由箭头H2示出的方向上推压,并且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扭转卷簧57的力保持在图36A中示出的引导位置中。另外,当通过从钢筋S拉出钢筋捆扎机1A的操作将可移动引导单元55推动到钢筋S时,可移动引导单元55在由箭头H1示出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从引导位置向在图36B中示出的撤退位置打开。
第二引导单元51B包括撤退机构(旋转机构)54C,该撤退机构(旋转机构)54C使基部引导单元54B在从第一引导单元50分离的方向上移位并撤退。撤退机构54C包括:支撑基部引导单元54B的轴58;和在预定引导位置处保持基部引导单元54B的弹簧59。
基部引导单元54B被支撑从而能够通过绕作为支点的轴58旋转的操作在由箭头Q1和Q2示出的方向上移位。弹簧59是推压部(推压部)的一个实例,并且例如用扭转卷簧构造。弹簧59具有比扭转卷簧57大的弹簧负载。基部引导单元54B被弹簧59保持在图60中示出的引导位置处。
图61到图64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引导单元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被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以圆弧形状成形的线材W被缠绕使得:在切割和排出位置P3处构成并列引导件4G3的固定刀片部60与第一引导单元50的导销53和53b的三个点处,限制该圆弧的两个外侧点和一个内侧点的位置,由此形成大致圆形的圈Ru。
因此,如在图61中所示,线材W的远端进入可移动引导单元55,由线材W形成的圈Ru在轴向方向Ru1上的位置受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壁表面55a限制,并且线材W被可移动引导单元55引导到基部引导单元54B。
当线材W被线材进给单元3A进给时,如在图62中所示,线材W被可移动引导单元55引导到基部引导单元54B。即使当由线材W形成的圈Ru在径向方向Ru2上向外扩大并且线材W与基部引导单元54B接触时,基部引导单元54B仍然在引导位置处被弹簧59的力保持在被固定的状态下。
当线材W被进一步进给时,如在图63中所示,线材W的远端抵接在长度限制部74上。当预定量的线材W被进一步进给直至线材W的进给被停止时,如在图64中所示,线材W的远端的位置受长度限制部74限制,并且因此在线材W的远端沿着长度限制部74向前移动的同时,由线材W形成的圈Ru在径向方向Ru2上向外扩大。然而,基部引导单元54B在引导位置处被弹簧59的力保持在被固定的状态下。
如上所述,在用从第一引导单元50发送的线材W形成圈Ru的操作中,即使当线材W抵接在基部引导单元54B上时,基部引导单元54B仍然在引导位置处被保持在被固定的状态下。
此外,即使在从钢筋S拉出钢筋捆扎机1A的操作中将可移动引导单元55推动到钢筋S并且因此可移动引导单元55被从引导位置向撤退位置打开的情形中,基部引导单元54B仍然在引导位置处被保持在被固定的状态下。
然而,当意外的外力被施加时,基部引导单元54B抵抗弹簧59的推压力而绕作为支点的轴58在由箭头Q1示出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基部引导单元54B因此被从外力释放。当被从外力释放时,基部引导单元54B被弹簧59挤压以在由箭头Q2示出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基部引导单元54B返回到引导位置。
因此,通过被设置在基部引导单元54B中的撤退机构54C,在外力等被施加的情形中,能够减小负载而不阻碍绕钢筋S缠绕的线材W的圈Ru的形成。特别地,因为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轴55b和基部引导单元54B的轴58彼此并列,所以能够通过被施加到可移动引导单元55的大的外力(例如被施加到可移动引导件55的力)使基部引导单元54B撤退。
通过用手的力在箭头H1的方向上打开可移动引导单元55并且能够在箭头H1的方向上打开基部引导单元54B的构造,能够增加第二引导单元51B的可移动范围。这便于维护或者去除线材堵塞等。基部引导单元54B可以通过参考图41A和图41B描述的直线运动可缩回。
图65到图67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的视图,并且图68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实例的外部视图。移位单元340是移位单元的一个实例,并且移位单元340包括第一移位部件350,该第一移位部件350通过以轴350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在由箭头V1和V2示出的方向上移位,并且第一移位部件350使第二进给齿轮30R在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的方向上移位。进而,移位单元340包括用于使第一移位部件350移位的第二移位部件360。
第一移位部件350是长板状部件,并且第一移位部件350具有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所述一端侧被可旋转地支撑到轴350a,第二进给齿轮30R被轴300R可旋转地支撑到所述另一端侧。注意第一移位部件350的形状不限于长板状部件。进而,第一移位部件350包括被挤压部350b,在沿着经由轴300R支撑的第二进给齿轮30R的轴向方向的厚度t的范围中,优选地,在第二进给沟槽32R的位置的附近,从第二移位部件360挤压该被挤压部分350b。
被挤压部350b被设置成从轴300R朝向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径向方向延伸。被挤压部350b具有U形状,并且被挤压部350b被附接到轴300R,从而用U形开口夹持第二进给齿轮30R。注意被挤压部350b的形状不限于U形。
第二移位部件360被可旋转地支撑到轴360a,并且通过以轴360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使第二移位部件360在由箭头W1和W2示出的方向上移位。第二移位部件360在夹持轴360a的一端侧处包括挤压部360b,该挤压部360b挤压第一移位部件350的被挤压部350b。在沿着第二进给齿轮30R的轴向方向的厚度t的范围中,优选地,在第二进给沟槽32R的位置的附近,挤压部360b挤压被挤压部350b。
通过以轴350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使第一移位部件350移位,并且通过以轴360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使第二移位部件360移位,但是它们的轴不彼此平行。挤压部360b由沿着以轴360a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的凸弧构造。进而,被挤压部350b由沿着以轴300R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的凸弧构造。作为结果,抑制了在挤压部360b和被挤压部350b之间的接触点由于第一移位部件350和第二移位部件360的旋转操作而大大偏离。
而且,在第一移位部件350中,至少被挤压部350b或全部由铁构造,并且在第二移位部件360中,至少挤压部360b或全部由铁构造。作为结果,在挤压部360b和被挤压部350b之间的接触点的磨损被抑制。
第二移位部件360在夹持轴360a的另一端侧处包括弹簧抵接部370a,由例如压缩卷簧构造的弹簧370抵接该弹簧抵接部370a。弹簧370被在推动弹簧抵接部370a的方向上推压。因此,第二移位部件360的一端侧(即挤压部360b)进入通过弹簧370的推压力挤压被挤压部350b的状态。
弹簧370挤压第二移位部件360,并且第二移位部件360的挤压部360b挤压第一移位部件350的被挤压部350b,从而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挤压。
作为结果,两根线材W被第一进给齿轮30L的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二进给沟槽32R夹持。进而,第一进给齿轮30L的齿部31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齿部31R彼此啮合。
移位单元340包括用于抵抗弹簧370的推压力而挤压第二移位部件360的操作按钮380。进而,移位单元340包括释放杠杆390,该释放杠杆390用于在预定状态(即操作按钮380挤压第二移位部件360的状态)下固定操作按钮380和释放该固定。
操作按钮380是操作部件的一个实例,并且操作按钮380被设置在经由第二移位部件360与弹簧370面对的位置处。在操作按钮380中,操作部380b从主体10A的一个侧表面向外突出,并且操作部380b被在由箭头T1示出的相对于主体10A而言的推动方向上和由箭头T2示出的从主体10A突出的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到主体10A。在推动主体10A的箭头T1的方向上推动操作按钮380的操作部380b,从而使夹持弹簧370的操作按钮380和第二移位部件360在箭头T1的方向上旋转。
在能够通过分离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装载线材W的线材装载位置处,操作按钮380包括释放杠杆390被锁定到的锁定凹进380a。在本实例中,通过在操作按钮380的前侧处设置凹进从而面对释放杠杆390而构造锁定凹进380a。
释放杠杆390是释放部件的一个实例,并且释放杠杆390被支撑从而能够通过以轴390c作为支点的旋转操作在与操作按钮38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由箭头U1和U2示出的方向上移动。
释放杠杆390包括锁定突起390a,当操作按钮380被挤压到预定状态时,该锁定突起390a与在操作按钮380中形成的锁定凹进380a接合。相应地,当操作按钮380被挤压到该预定状态时,操作按钮380被释放杠杆390固定在该位置处。释放杠杆390包括用于释放该固定的操作部390d。该操作部390d从主体10A的一个侧表面向外突出。释放杠杆390操作操作部390d以在从操作按钮380分离的方向上移动,从而锁定突起390a从锁定凹进380a脱离。
释放杠杆390例如被由扭转卷簧构造的弹簧390b朝向操作按钮380在箭头U1的方向上推压,从而锁定突起390a抵接操作按钮380。
图69到图71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并且示出释放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挤压的操作。当操作按钮380被在箭头T1的方向上推动时,第二移位部件360在压缩弹簧370的同时以轴360a作为支点被在箭头W1的方向上旋转。作为结果,第二移位部件360的挤压部360b被从第一移位部件350的被挤压部350b分离。
当操作按钮380被在箭头T1的方向上推动到锁定凹进380a与释放杠杆390的锁定突起390a面对的位置时,释放杠杆390被弹簧390b以轴390c作为支点在箭头U1的方向上利用弹簧390b的恢复力旋转。作为结果,释放杠杆390的锁定突起390a进入操作按钮380的锁定凹进380a,从而操作按钮380被保持在挤压第二移位部件360的状态下。因此,在装载线材W时,不必连续地推动操作按钮380。
图72到图74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并且示出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装载线材W的操作。在第二移位部件360的挤压部360b被从第一移位部件350的被挤压部350b分离的状态下,用于支撑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一移位部件350能够以轴350a作为支点被自由旋转。
作为结果,当并列地布置的两根线材W被插入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时,第一移位部件350被以轴350a作为支点在箭头V1的方向上旋转,从而第二进给齿轮30R被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分离。因此,并列地布置的所述两根线材W被插入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二进给沟槽32R之间。
图75到图77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并且示出释放操作按钮380的保持的操作。在线材W被插入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之后,使释放杠杆390以轴390c作为支点在箭头U2的方向上旋转。作为结果,释放杠杆390的锁定突起390a被从操作按钮380的锁定凹进380a拉出。
图78到图80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移位单元的操作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并且示出将第二进给齿轮30R挤压到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操作。当通过操作释放杠杆390将释放杠杆390的锁定突起390a从操作按钮380的锁定凹进380a拉出时,弹簧370的恢复力使第二移位部件360以轴360a作为支点在箭头W2的方向上旋转。
当第二移位部件360被在箭头W2的方向上旋转时,第二移位部件360的挤压部360b挤压第一移位部件350的被挤压部350b,从而使第一移位部件350以轴350a作为支点在箭头V2的方向上旋转,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弹簧370的力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挤压。
作为结果,在所述两根线材W被并列地布置的状态下,所述两根线材W被第一进给齿轮30L的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二进给沟槽32R夹持。第一进给齿轮30L的齿部31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齿部31R彼此啮合。
而且,使第二移位部件360在箭头W2的方向上旋转,从而操作按钮380在箭头T2的方向上移动。
第一移位部件350的被挤压部350b被第二移位部件360的挤压部360b挤压,从而用于挤压第二进给沟槽32R的位置的附近的力经由轴300R被传递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方向上挤压。
作为结果,抑制了第二进给齿轮30R相对于第一进给齿轮30L倾斜,从而抑制了偏负载被施加到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
因此,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偏磨损受抑制。进而,抑制了线材W被从第一进给齿轮30L的第一进给沟槽32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第二进给沟槽32R拉出。
图81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实例的外部视图。操作按钮380的操作部380b和释放杠杆390的操作部390d被设置在在主体10A的一个侧表面和触发器12A的前侧处,且被设置在料盒2A的上方。在主体10A的另一个侧表面和触发器12A的前侧处,在料盒2A的上方,设置用于抵接手指的手指抵接部16。
作为结果,当把手部11A被单手保持时,可行的是:单手在夹持操作按钮380的操作部380b和手指抵接部16的状态下操作操作按钮380的操作部380b。进而,可行的是:单手在夹持释放杠杆390的操作部390d和手指抵接部16的状态下操作释放杠杆390的操作部390d。因此,可行的是:在不在工作场所等处放置钢筋捆扎机1A的情况下,操作操作按钮380和释放杠杆390。
注意:因为如果它是能够在操作按钮380和释放杠杆390之间被牢固地保持和释放的机构就足够,所以可以设置具有在操作按钮380侧处的锁定突起形状和在释放杠杆390侧处的锁定凹进形状的锁定部件的机构。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型例中,替代同时进给多根线材W的构造,可以采用一种构造,在该构造中,在线材W被一根接一根地绕钢筋S缠绕从而缠绕所述多根线材之后,所述多根线材被在反向方向上进给并绕钢筋S缠绕。
注意本发明还能够被应用于用线材捆扎作为捆扎物的管道等的捆扎机。
在下文中,将描述捆扎机的另一个实施例。图82到图103用于解释另一个实施例。
<构造>在下文中,将对构造进行描述。
例如,如在图82的侧视图和图83的前视图中所示,钢筋捆扎机(捆扎机)1B被用于在建筑工地处捆扎(捆扎)物体(在下文中,称为钢筋S)诸如钢筋或线材。这个钢筋捆扎机1B使得能够通过卷曲线材W(或者赋予弧状弯曲性质)并进给以形成包围钢筋S的周边的圈Ru并拧紧圈Ru而捆扎钢筋S。
在下文中,将描述钢筋捆扎机1B。
上述钢筋捆扎机1B具有主体(捆扎机主体)10B和把手部11B。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方向,它基于在图82中示出的状态(钢筋捆扎机1B被升高的状态)。而且,主体10B的纵向方向(与图82中的左右方向对应的方向)被设定为前后方向,并且在与主体10B的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预定方向(与图82中的上下方向对应的方向)设定为上下方向(或高度方向),并且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此外,主体1B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被称为前侧或远端侧,主体10B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与钢筋S相反的一侧,即,图82的右侧)被称为后侧或后端侧。此外,图82的上侧被称为就主体10B而言的上侧,并且图82的下侧(把手部11B延伸的方向)被设定为就主体10B而言的下侧。此外,图82的纸面的内侧(图83的左侧)被设定为主体10B的右侧,并且图82的纸面的前侧(图83的右侧)被设定为主体10B的左侧。
把手部11B被设置成从主体10B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朝向大致向下方向延伸。把手部11B设有触发器12B和锁开关800,并且同时,把手部11B能够将电池组15B附接到其下部/从其下部拆卸。另外,当在电力开关被开启的状态下锁开关800被释放并且触发器12B被拉动时,操作钢筋捆扎机1B并且执行捆扎操作。
此外,在把手部11B的前侧中,设置了用于设定缠绕(捆扎)用于捆扎钢筋S的线材W的卷轴120的容纳单元(料盒)110。在这种情形中,相对于卷轴120使用线圈形状的线材W。卷轴120被构造为将一根或多根线材W同时拉出。被线材W缠绕的卷轴120被设定为相对于容纳单元110可拆卸。在这种情形中,卷轴120相对于容纳单元110的附接/拆卸方向是卷轴120的轴向方向。
此外,如在图84的内部结构视图中所示,主体10B设有线材进给单元160,该线材进给单元160用于朝向被设置在主体10B的远端侧处的捆扎单元150进给在卷轴120上缠绕的线材W。在这种情形中,线材进给单元160被设置在主体10B的远端侧的下部处。此外,容纳单元11被设置在线材进给单元160的下部处。容纳单元11在竖立状态下被安装在主体10B的远端和把手部11B的下端之间。
容纳单元110不必在竖立状态下被安装到主体10B。例如,如果线材W能够被从容纳单元110传送到主体10B,则容纳单元110可以被从主体10B分开地构造。
如上所述,通过在主体10B的前侧的下部处设置线材进给单元160和容纳单元110(例如,如与将容纳单元110设置在主体10B的后端侧处的情形相比),钢筋捆扎机1B的重量平衡被改善,使钢筋捆扎机1B变得容易操纵,并且线材W的路径变得更弯曲,从而能够容易制作线材W的圈Ru。
如在图85和图86的视图中所示,线材进给单元160包括:用于进给线材W的至少一对进给齿轮(进给部件)170;和用于旋转地驱动一对进给齿轮170中的一个进给齿轮170的进给马达180。进给齿轮170例如被以如下方式成对设置,该方式使得线材W被介入右侧和左侧之间。在所述一对左和右进给齿轮170中,一侧被设定为驱动轮,并且另一侧被设定为从动轮。被设定为从动轮的进给齿轮170可以是张力辊等,能够用期望的挤压力将该张力辊等推动离开在近距离处被设定为驱动轮的进给齿轮170。
在进给齿轮170的外周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设置用于接收线材W并摩擦地驱动线材W的V形进给机构(切口部)190,并且形成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的接合沟槽。此外,可以在进给齿轮170和输出齿轮之间适当地设置中间齿轮210等,该输出齿轮被安装在进给马达180的输出轴上。
而且,通过由进给马达180正向地旋转进给齿轮170,线材W能够被大致向上移动并被进给到捆扎单元150。另外,进给马达180反转进给齿轮170,由此被进给出的线材W能够被大致向下移动并被从捆扎单元150拉回到容纳单元110。在这种情形中,如在图84中所示,使进给齿轮170的旋转轴220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向前倾斜的状态下倾斜,并且线材W被朝向大致向前倾斜的方向进给。
此外,捆扎单元150设有能够与钢筋S形成接触的抵接部250。另外,捆扎单元150设有用于使得由线材进给单元160进给的线材W成为圈Ru的卷曲引导单元(弯曲形成部)5A。卷曲引导单元5A被构造成具有被竖直地成对地设置的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抵接部250被介入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之间。
第一引导单元50具有用于在它的内周侧上卷曲线材W(或者用于赋予线材W弧形弯曲性质)的卷曲沟槽部(引导沟槽)。第二引导单元51具有用于接收在它的内周侧上被第一引导单元50卷曲的线材W的接收沟槽。另外,使得线材W在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穿过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由此形成圈Ru。另外,在第一引导单元50和第二引导单元51(间隙)之间形成通过部,并且钢筋S通过该通过部通向抵接部250。
此外,如在图85中所示,主体10B分别在线材进给单元160的进入侧和退出侧与至少第一引导单元50的基部处设有用于引导或限制线材W的位置的并列引导件(线材引导件)310、320和330。并列引导件310、320和330形成进给单元。在它们中,被设置在线材进给单元160的进入侧上的并列引导件310被用于将线材W从卷轴120引导到线材进给单元160。被设置在线材进给单元160的退出侧上的并列引导件32被用于将线材W从线材进给单元160引导到切割单元340Z。该切割单元340Z被设置用于从其它部分切割线材W的已经变成圈Ru的部分,并且切割单元340Z被构造成具有固定刀片和可移动刀片。此外,至少被设置在第一引导单元50的基部处的并列引导件330能够以圈形状卷曲线材W。
另外,主体10B的远端侧的抵接部250(见图82)位于线材W的圈Ru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上,并且被以预定间隔左右成对地设置。在主体10B中,在右和左抵接部250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扭曲单元350,通过如在图87的侧视图、图88的平面图和图89的剖视平面图中所示扭曲并拧紧被制作为圈Ru的线材W,该扭曲单元350使得线材W能够相对于钢筋S被拧紧。扭曲单元350设有:用于配合、释放或保持线材W的握持部70;用于以预定次数扭曲(旋转)握持部70的扭曲马达370Z;和用于握持部70相对于线材W的打开操作或者扭曲或撤退操作的操作机构380Z。
如在图89中所示,握持部70设有固定握持部件(中央钩)70C以及一对左和右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钩)70L与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钩)70R,并且使握持部70能够被构造成具有左右线材引导部,用于使被制作成为圈Ru的线材W的重叠部中的每一个重叠部通过。此外,用于打开和关闭握持部70的操作机构380Z主要包括:螺旋轴380a;螺接并联接到螺旋轴380a的外周侧的套筒(可移动部件)380b;和螺旋机构,该螺旋机构具有用于对套筒380b施加旋转限制或释放该旋转限制的旋转限制部380c。
操作机构380Z被介入握持部70和扭曲马达(马达)370之间。通过利用由于螺旋轴380a的旋转而套筒380b相对于螺旋轴380a在纵向方向上的相对移位,操作机构380Z执行握持部70的开闭操作或扭曲操作。此外,使用联锁机构340a和330a(见图87),能够与切割单元340Z或第一引导单元50的基部的并列引导件330等相关联地操作操作机构380Z。
另外,当线材W被扭曲时,操作机构380Z关闭握持部70(其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以保持被制作成圈Ru的线材W的重叠部,并且然后将它扭曲。在线材W的圈Ru被完全扭曲之后,在握持部70(左和右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在打开状态下的情况下,操作机构380Z等待。握持部70的构造如在上述图10、图11、图12、图13A和图13B中所示。另外,握持部70的操作如在上述图29A、图29B、图29C、图30A、图30B和图30C中所示。
线材进给单元160、扭曲单元350等由被安设在主体10B的内部的控制装置390Z(见图84)控制。
而且,如在图90中所示,卷轴120设有:用作线材W的缠绕中心的管状毂部410;和一体地设置在该毂部410的两个轴向端部(或周边)处的一对凸缘部420和430。凸缘部420和430被形成为具有比毂部410大的直径的大致圆盘形形状,并且被与毂部410同心地设置。优选的是:所述一对凸缘部420和430具有相同的直径,或者基于卷轴120相对于容纳单元110的附接和拆卸方向在容纳单元110的内侧(在附图中的左侧上的与下述的开口570或盖580相反的一侧)上的凸缘部420可以具有比位于前侧(在附图中的右侧上的开口570或盖580侧)上的凸缘部430的直径小的直径。能够适当地在凸缘部420和430上形成增强肋、厚度减小部等(见图87等)。此外,卷轴120优选地由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和耐弯性的树脂诸如ABS树脂、聚乙烯和聚丙烯形成。
此外,卷轴120不是被驱动为特别地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旋转,而是使卷轴120随着线材W的拉动被旋转(驱动)。为此目的,用于支撑卷轴120的旋转的旋转轴部(或旋转引导单元)被设置在卷轴120和容纳单元110之间。
在这种情形中,通过卷轴120在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将线材W从卷轴120的下侧的前部的位置大致向上拉动(见图82)。此外,卷轴120被在偏置状态下被布置在左右方向的一侧处(例如,在机器的左侧(见图90的右侧)处从而由惯用右手的人操纵)。特别地,使得卷轴120相对于第一引导单元50在横向方向上完全偏置。然而,可以使得卷轴120相对于主体10B或线材进给单元160在与以上相反的一侧中偏置。
此外,前述基本或总体构造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构造。
(1)主体10B设有容纳单元110,该容纳单元110能够容纳并安设被绕着缠绕线材W的卷轴120。钢筋捆扎机1B包括从被容纳在容纳单元110中的卷轴120进给出线材W的线材进给单元160。此外,如在图91中所示,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设置在内壁510上,以(在预定位置等处)防止在容纳单元110中松弛的线材W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形成接触(见箭头a)并沿着内壁510在卷轴120的轴向方向上横向地移动(见箭头b)的情况。
这里,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示出构成容纳单元110的壁的全部内表面。在它们中,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特别地设置用于受到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的线材W的松弛影响的部分。更具体地,当卷轴120被容纳在容纳单元110(其卷轴容纳单元110a)中时,卷轴容纳单元110a的周壁520位于卷轴120的外周侧上,特别地位于与凸缘部420及430的周缘部对置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周壁520及其周边部分上。卷轴容纳单元110a的周壁520是具有比所述一对凸缘部420和430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的(部分)圆筒形表面等。
通过使卷轴120相对于主体10B和线材进给单元160在左右方向上向一侧偏置,引起线材W的横向移动,并且线材W的横向移动主要在偏置方向上(例如,向右侧)移动。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可以具有任何类型,但是优选如下。
(2)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可以是从内壁510朝向容纳单元110的内侧突出的突起105。
这里,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至少被设置在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的周壁520的位置处。用作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的突起105可以从周壁520的壁表面朝向容纳单元110的内侧突出,并且可以是任何突起,只要能够限制线材W的横向移动。突起105被设置在沿着周壁520横向地移动的线材W抵接(钩挂)的位置处,并且突起105具有使得线材W被可靠地卡住的形状和高度差。因此,突起105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已经横向移动的线材W的横向移动。突起105可以例如是突起、单一或多个杆状突起、突出壁等。
在容纳单元110中松弛的线材W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作最强接触的部分131(见图82和93A)中,突起105被设置在卷轴120的在偏置方向上偏置的位置处。
(3)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设置在位于经由卷轴120与线材进给单元160相反的一侧上的内壁510上。
这里,表述“位于经由卷轴120与线材进给单元160相反的一侧上”是在内壁510中离线材进给单元160比毂部410离线材进给单元160远的位置。更具体地,它是内壁510的底部周围的位置(图91中的下方位置)等。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位于远离线材进给单元160的位置处的原因是:它是容易成为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松弛的线材W在最早时间与内壁510形成接触的部分或者与内壁510形成最强接触的部分131的部分。
(4)容纳单元110能够容纳具有用作线材W的缠绕芯的毂部410和被设置在毂部410的两端侧处的所述一对凸缘部420和430的卷轴120。内壁510具有周壁520,当卷轴120被容纳时,该周壁520面对毂部410。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从周壁520的端部处或者周壁520的端部的附近的壁表面朝向卷轴120突出。
这里,虽然能够从周壁520的端部上或者周壁520的端部的附近的任意位置设置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但是它优选如下。
(5)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形成为从周壁520的端部处或者周壁520的端部的附近的壁表面朝向凸缘部420和430突出。
这里,能够为凸缘部420和430中的一个或两者设置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在这种情形中,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设置在凸缘部430侧上。
(6)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可以是从周壁520的壁表面延伸且具有不到达凸缘部420和430的长度的竖立壁。
这里,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可以具有在不到达凸缘部420和430的范围内的任何长度,但是优选的是将它们有微小间隙地布置成彼此面对,该微小间隙不引起与凸缘部420及430的周缘部的干涉。更优选的是:该间隙小于线材W的直径。作为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的竖立壁是被设置在周壁520中并向容纳单元110的内方延伸的壁,并且相对于内壁510的周壁520构成阶梯形部。优选的是竖立壁在卷轴120的周向方向上延伸。竖立壁的远端部具有直径比凸缘部420和430稍大且直径比构成外壳560的内壁510的周壁520稍小的弧形。
(7)在下文中,将描述容纳单元110的具体构造。容纳单元110包括诸如外壳560和盖580的部件,该外壳560能够容纳卷轴120,盖580能够打开和关闭用于安装被设置在外壳60中的卷轴120的开口570。
这里,外壳560是所谓的料盒等,并且是用于保护被从卷轴120拉出的线材W或卷轴120的保护性部件等。外壳560至少具有能够在其中容纳卷轴120的大致圆筒形凹进部(卷轴容纳单元110a)。
在外壳560中,在圆筒形卷轴容纳单元110a的上侧上,设置用于引导被从卷轴120抽出到线材进给单元160(输入侧并列引导件310)的线材W的部分(线材通道110b)(见图82)。线材通道110b与卷轴容纳单元110a一体地形成,并且线材通道110b构成线材W能够自由通过的空间(自由空间)。在这种情形中,线材通道110b具有从卷轴容纳单元110a朝向线材进给单元160逐渐收缩的上窄(或向下扩展)的侧向形状。外壳560是与主体10B一体地形成的树脂外壳。像卷轴120那样,外壳560优选地由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和耐弯性的树脂诸如AB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形成。
开口570可以被设置在外壳560在右侧和左侧上的任一侧上。在这种情形中,它被设置在偏置侧(装置的左侧)上。
另一方面,盖580是所谓的料盒盖等,并且由具有与外壳560的开口570大致相同的形状(即,下侧是圆并且上侧是变窄的上侧的形状)的边缘部的树脂制成。盖580被安装成相对于在铰链部610(见图82)上定中的外壳560打开和关闭。铰链部610被设置在容纳单元110的后侧上的位置处。在铰链部610中介入推压弹簧,该推压弹簧用于相对于外壳560将盖580在打开方向上推压。像外壳560和卷轴120那样,盖580优选地由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和耐弯性的树脂诸如AB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制成。
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设有用于将盖580保持在关闭状态下的锁定装置620(见图82和图93B)。在这种情形中,锁定装置620可以被设置在任何位置处,但是它将优选后述。
在容纳单元110包括外壳560和盖580的情形中,周壁520能够被设置成跨骑外壳560和盖580,并且就周壁520中避开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外壳560的开口570的边缘部的位置)的位置而言,设定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在图91中,与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的匹配部相比,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被形成在容纳单元110的前侧(图中的右侧)上即盖580侧上的位置处。
如在图90中所示,在位于容纳单元110的背侧上的卷轴120的凸缘部420的外表面和外壳560的卷轴容纳单元110a的侧表面之间,大和小同心引导肋650、660等被设置成从那里突出。类似地,在位于容纳单元110的前侧上的卷轴120的凸缘部430的外表面和盖58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圆形引导凹进670和引导突起680等。
可替代地,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在图92中所示,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可以被设置在外壳560侧上的内壁510(特别地,周壁520)上。
这里,外壳560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形成为与以上类似的突起105a。像被设置在图91的盖580中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那样,使外壳560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呈现为具有使得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松弛的线材W被确实地在横向方向上卡住的形状和高度差。突起105a被设置在相对于容纳单元110而言位于前侧上的凸缘部430的外周侧上的位置,或者被设置在比容纳单元110的背侧上的位置稍前的位置处。当线材W的横向移动方向被反向时,在相对于容纳单元110而言位于背侧上的凸缘部420的外周侧上的位置能够被设置在容纳单元110的稍前方的位置上。
在图92中,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a)被定位得离容纳单元110的内侧(图中的左侧)比在分别构成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的盖580和外壳560之间的匹配部离容纳单元110的内侧(图中的左侧)近。此外,盖580的边缘部与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a)的外侧表面(在图中的右侧上的侧表面)形成接触。
此外,除了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之外,可以适当地设置与每一个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105a)类似的构造,从而并不由于线材W进入外壳560和卷轴120之间或者进入盖580和卷轴120之间而发生麻烦。
(8)当卷轴120被容纳时,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从外壳560侧上或盖580侧上的内壁510延伸到在所述一对凸缘部420和430中在离开口570较近的一侧上的凸缘部430,但是它可以形成有朝向凸缘部430突出的竖立壁。
(9)此外,如在图93A(还参考图93B和图93C)中所示,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一部分中,可以在与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松弛的线材W交叉的方向上形成倾斜部111和112。在图93B和图93C中,(a)在外壳560侧上被附接到倾斜部111和112(即,111(a)、112(a)),并且(b)在盖580侧上被附接到倾斜部111(即,111(b)、112(b)),从而是可区分的。
这里,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是外壳560的开口570(的边缘)的位置。在这种情形中,开口570(匹配部)基本上被设定在相对于容纳单元110位于前侧上的卷轴120的凸缘部430的位置处或者该位置的附近。
此外,倾斜部111和112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形中倾斜部111)被插入外壳560和盖580之间或者外壳560和盖580之间,以防止线材W飞出到外部(进入防止单元或飞出防止单元)。
倾斜部111和112相对于卷轴120的周向方向和轴向方向倾斜。倾斜部111和112(特别地,倾斜部111)不特别地相对于外壳560的厚度方向倾斜,并且不被设计成改变外壳560的厚度。相对于卷轴120的轴向方向而言,倾斜部111和112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近似30°到60°(优选45°等)。
(10)此时,倾斜部111和112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部优选地被设置用于部分131(松弛的线材W在该部分131处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形成接触)或部分131的附近,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具有在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离开线材进给单元160移动时朝向容纳单元110的背侧的倾斜。
在这种情形中,位于图93A的下侧上的倾斜部111向下且逐渐朝向外壳560的背侧(与开口570相反的一侧)倾斜。作为结果,至少在倾斜部111的下方,与位于容纳单元110的前侧上的卷轴120的凸缘部430的内表面的位置及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的位置相比,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被部分地向容纳单元110的背侧移位。然后,下倾斜部111被设置用于部分131(参考图82)或被设置在部分131的附近,松弛的线材W在部分131处最强烈地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接触。更具体地,如在图93B中所示,在外壳560的下侧上且在后侧上,下倾斜部111被设置于在铰链部610和锁定装置620之间的位置处。
倾斜部111能够被与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105a)相组合地设置。另外,倾斜部112被适当地设置用于调节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形状。
(11)如在图93A(还见图90)中所示,外壳560可以具有挤压机构121,该挤压机构121朝向外壳560弹性地挤压并保持盖580。
这里,挤压机构121包括用于防止线材W进入外壳560和盖580之间并防止线材W从外壳560和盖580之间向外部飞出的装置(用于防止进入的装置或飞出防止单元)。挤压机构121可以被设置在铰链部610等上,但是在这种情形中,挤压机构121被与锁定装置620一体地设置。
如在图90中所示,锁定装置620包括:用于从外侧挤压盖580的锁定杠杆122;用销123等附接到锁定杠杆122的端部的旋转轴124;和轴孔125,该轴孔125容纳并支撑旋转轴124,以使旋转轴124能够在卷轴120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和能够旋转。当在锁定装置620中结合挤压机构121时,进一步设置用于朝向盖580推压锁定杠杆122的推压单元126。
锁定杠杆122沿着盖580的表面延伸。盖580设有被锁定杠杆122挤压的挤压部580b(见图94B)。旋转轴124和轴孔125在卷轴120的轴向方向上延伸。轴孔125是被设置在外壳560的周边部分中的阶梯形孔,并且盖580侧是具有与旋转轴124大致相同的直径的小直径部,并且是大直径部,在该大直径部中,与盖580相反的一侧大于旋转轴124。锁定杠杆122被附接,从而能够相对于被插入到轴孔125中并朝向盖580侧突出的旋转轴124的端部绕旋转轴124旋转。
推压单元126是被插入在旋转轴124和轴孔125的大直径部之间的卷簧。该卷簧在压缩状态下被介入在轴孔125的小直径部和大直径部之间的阶梯形部或在阶梯形部处形成的肋127和在旋转轴124的(在与锁定杠杆122相反的一侧上的)端部处形成的凸缘128之间(压缩弹簧)。
挤压机构121能够适当地被与倾斜部111及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和105a)组合地设置。
(12)挤压机构121在盖580中挤压并保持容纳单元110中与松弛的线材W形成接触的内壁510对应的部分131或部分131的附近。
这里,松弛的线材W(最强地)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形成接触的部分131是位于容纳单元110的下侧上的卷轴容纳单元110a的周边部分。因为卷轴容纳单元110a位于钢筋捆扎机1B的下侧上,所以松弛的线材W由于它的自重而容易面向,并且被线材进给单元160拉回的线材W也位于那里。因此,松弛的线材W(最强地)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形成接触的部分131位于卷轴容纳单元110a中的周壁520特别地周壁520的底部的附近(下半部的下侧的部分)等。在这种情形中,挤压机构121挤压并保持盖580的最下部或盖580的最下部的周边的位置。
(13)如在图94B到图94E(主要参考图94E)中所示,作为用于防止锁定杠杆122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停止的停止位置限制单元,设置停止防止部141和142。
这里,用于引导锁定杠杆122的旋转的引导表面143和144分别被设置在外壳560和锁定杠杆122的基部之间。在引导表面143和144中,山状突起145和146被形成为在作为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边界的位置处彼此越过。山状突起145和146明确地划分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并防止锁定杠杆122被不慎地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引导表面143和144与突起145和146构成锁定杠杆122的引导单元。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上设置不稳定形状部147作为停止防止部141和142。
这里,引导表面143和144被形成为具有与锁定杠杆122的旋转轴124垂直的表面的平坦圆形形状或环形状。相对于引导表面143和144在周向方向上以需要的间隔设置一个或多个山状突起145和146。在这种情形中,在周向方向上设置四个位置。
此外,如在图94F中所示,突起145和146的顶部(停止防止部141和142)能够是与引导表面143及144并列的平坦部。然而,因为这些平坦部具有稳定的形状,所以如果使得突起145和146的顶点是长的平坦部,则可以使锁定杠杆122稳定地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的位置处停止。以这种方式,当锁定杠杆122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的位置处停止时,锁定杠杆122从外壳560浮动,从而盖580相对于外壳560被稍微打开以形成间隙,并且存在线材W被从该间隙吹出的可能性。
因此,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处设置不稳定形状部147作为停止防止部141和142。例如,不稳定形状部147可以被设置成使得:突起145和146的顶部是圆状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是尖末端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是短平坦部,或者突起145和146的顶部是倾斜部(与突起145和146的倾斜相比,该倾斜的倾斜较小)等。
此外,替代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处的不稳定形状部147,或者除了不稳定形状部147之外,在锁定杠杆122的末端部和盖580的挤压部580b之间,锁定杠杆122能够提供能够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停止的另一个停止防止部。在锁定杠杆122的末端部和盖580的挤压部580b之间的另一个停止防止部可以例如是尖峰部等。
<操作>
将在下面描述这个实施例的操作。
如在图82和图84中所示,钢筋捆扎机1B在容纳单元110中安装被缠绕线材W的卷轴120,并且钢筋捆扎机1B从卷轴120的下前部的位置顺时针旋转卷轴120。通过被向上拉动并通过线材进给单元160、卷曲引导单元5A的第一引导单元50等,线材W在可使用状态下。
为了将卷轴120安装到容纳单元110,首先,锁定装置620被释放,盖580相对于外壳560被打开,卷轴120被安装在外壳560中,并且在安装卷轴120之后将盖580关闭到外壳560,并且由锁定装置620锁定盖580。因此,相对于外壳560,被绕着缠绕线材W的卷轴120和被从卷轴120拉出的线材W被容纳并保护。
此外,主体10B的电力开关被开启,锁开关800被释放,钢筋S与主体10B(的捆扎单元150)的抵接部250形成接触,并且触发器12B被拉动。因此,操作捆扎机1B并且捆扎钢筋S。
此时,当触发器12B被拉动时,首先,如在图95中所示,线材进给单元160的进给齿轮170将线材W朝向上方的第一引导单元50进给规定量,线材W被卷曲从而被第一引导单元50(卷曲沟槽)向前和向下引导。被卷曲的线材W的末端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弯并跳跃到第二引导单元51中,并且受第二引导单元51引导以穿过被扭曲部350的握持部70的内部和钢筋S的周边,并且通过封装钢筋S的周边的圈Ru撞击抵靠第一引导单元50的基部(线材进给过程)。
接着,被扭曲部350被操作,并且在第一引导单元50的基部处的并列引导件330变成圈Ru的线材W的末端的位置经由联锁机构330a(见图87)等受限制,并且线材W的末端部被握持部70保持(线材握持过程)。
此外,如在图96中所示,线材进给单元160的进给齿轮170反向旋转,以将线材W向下拉回预定量(线材返回过程)。通过拉回线材W,能够最小化用于一次捆扎的线材W的量并增加捆扎的次数。另外,捆扎钢筋S的线材W的缠绕形状是小的且在被良好形成的状态下。然而,当线材W被拉回时,线材W的松弛可能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发生。另外,例如,当由于在抽出线材W时的旋转惯性而卷轴120过度旋转时,或者由于在钢筋捆扎机1B中发生的振动等而卷轴120被一点一点地过度旋转的情形,可能引起线材W的松弛。
随后,如在图97中所示,切割单元340Z被操作以切割线材W(线材切割过程)。
此后,如在图98中所示,被扭曲部350的握持部70被扭曲以扭曲线材W,并且握持部70前进从而减小圈Ru并将线材W的被扭曲部设定于钢筋S,并且通过拧紧执行捆扎(线材扭曲过程)。
最后,如在图99中所示,握持部70被从钢筋S抽出,并且通过释放线材W的被扭曲部,捆扎被终止(线材释放过程)。
<效果>
根据这个实施例,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效果1)
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松弛的线材W隆起,从而向容纳单元110的内部的卷轴120的外侧展开并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形成接触(箭头a)。此外,当线材W隆起时,线材W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形成紧密接触。当线材W从这个状态进一步松弛时,线材W寻找进一步的逃离部位(如由图91中的箭头b所示),并且线材W沿着容纳单元110的(卷轴容纳单元110a的)内壁510(在隆起的同时)在卷轴120的轴向方向上横向地移动。
作为结果,例如,如在图100和图101中所示,当不采取对策时,横向移动(箭头b)使线材W移动,从而线材W被插入在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和卷轴120的(在近侧上的凸缘部430)之间,并且进入在容纳单元110和卷轴120之间的线材W进一步在容纳单元110和卷轴120之间经过,并且最后可以从容纳单元110向外部飞出。
因此,如在图91中所示,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设置在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上,从而线材W的横向移动受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限制。这使得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线材W的横向移动引起的故障(例如,线材W在容纳单元110和卷轴120之间进入、线材W向外部飞出等)。即,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能够有效地应对由容纳单元110中的线材W的松弛引起的故障。
(效果2)
此时,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用作突起105,从而线材W的横向移动在预先设定的突起105的位置处被停止。这使得能够用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将线材W的横向移动限制于预定位置。另外,因为突起105的构造简单,所以容易相对于对于限制线材W的横向移动而言最佳的位置设置突起105,这对于设置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而言是方便的。
(效果3)
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被设置在位于经由卷轴120与线材进给单元160相反的一侧上的内壁510上。这使得能够有效地在与线材进给单元160相反的一侧上相对于容易在线材W中发生松弛的位置设置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
(效果4)
容纳单元110能够容纳具有用作线材W的缠绕芯的毂部410和被设置在毂部410的两端侧上的一对凸缘部420和430的卷轴120。内壁510具有周壁520,当卷轴120被容纳时,该周壁520面对毂部410。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在周壁520的端部处或者周壁520的端部的附近的壁表面朝向卷轴120突出。相应地,从卷轴120松弛的线材W的横向移动能够在周壁520的端部处或者周壁520的端部的附近受被设置成朝向卷轴120伸出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限制。
(效果5)
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从在周壁520的端部处或者周壁520的端部的附近的壁表面朝向凸缘部420和430突出。相应地,从卷轴120松弛的线材W的横向移动能够在刚好在凸缘部420和430之前的位置处受被设置成朝向凸缘部420和430突出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限制。
(效果6)
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是从周壁520的壁表面延伸且具有不到达凸缘部420和430的长度的竖立壁。因此,能够在将竖立壁设定于线材W可靠地卡住的高度的同时防止竖立壁干涉凸缘部420和430。此外,通过使用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作为竖立壁,能够有效地控制线材W的横向移动。特别地,通过将竖立壁设定为在卷轴120的周向方向上延伸,能够在周向方向上的宽范围中接收线材W的横向移动。
(效果7)
容纳单元110设有外壳560和盖580。因此,通过在外壳560上安装卷轴120并关闭盖580,在保护线材W免于被暴露于外部的同时,卷轴120能够被可靠地容纳并保持在容纳单元110中。
当容纳单元110由外壳560和盖580构成时,在盖580和卷轴120之间(见图101和图102),或者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见图102),存在线材W可能从外壳560和盖580之间飞出的可能性。
图100和图101示出一个实例,其中因为没有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所以线材W在不停止的情况下横向地移动,直至线材W到达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
此外,在图102中,因为没有用于防止线材W进入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所以线材W被停止直至线材W到达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线材W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位置处被设置在盖580的边缘部上的突起580a停止,并且因此,线材W容易进入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
然而,如在图91中所示,即使在容纳单元110具有外壳560和盖580的情形中,仍然能够将容纳单元110的内壁510设定在适当的位置(例如,在盖580侧上的位置)处。另一方面,如果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突起105)被预先设置从而正确地工作,则能够防止线材W进入每一部分并防止线材W飞出。
此外,如在图92中所示,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诸如突起105a可以被设置在外壳560侧上的内壁510上。作为结果,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松弛的线材W的横向移动受外壳560中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的位置限制。因此,能够防止松弛的线材W从外壳560转移到盖580的情况,并且外壳560进入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作为结果,能够将设有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的构件限制于仅外壳560,简化容纳单元110的结构,便于容纳单元110的制造等。
进而,通过在外壳560侧上的内壁510上设置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从而在外壳560的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的位置处限制线材W的横向移动,松散的线材W不到达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因此,线材W变宽并进入(介入)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并且已经进入匹配部的线材W从匹配部飞出,或者线材W与外壳560及卷轴120形成接触从而不进入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作为结果,例如,能够防止由于线材W的夹压引起的钢筋捆扎机1B的故障(或者不良捆扎)、线材W的屈曲等。
(效果8)
当卷轴120被容纳时,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由竖立壁形成,该竖立壁被设置成从外壳560或盖580侧上的内壁510朝向凸缘部430突出到所述一对凸缘部420和430的开口570。这使得能够防止线材W进入在离开口570近的一侧上的凸缘部430和外壳560侧或盖580侧上的内壁510之间。
(效果9)
如在图93A(到图93C)中所示,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处设置倾斜部111和112(特别地,倾斜部111)。作为结果,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一部分被倾斜部111和112在卷轴120的轴向方向上移位,从而外壳560和盖580的所有的匹配部不存在于与卷轴120的轴向方向垂直的同一平面中。作为结果,例如,匹配部的一部分(例如,匹配部的下部等)向壳体110的背侧偏移,并且能够使得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离开线材移动调整单元101(105、105a)。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线材W难以:进入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或者从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飞出。
此外,例如,如在图103中所示,在由于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中的尺寸精度而产生小的阶梯形部710等的情形中,当不设置倾斜部111时,没有触发被横向地移动的线材W越过小的阶梯形部710的部分。因此,例如,线材W被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小阶梯形部710卡住,并且被小阶梯形部710卡住的线材W加宽在匹配部之间的间隙,并且已经进入该间隙的线材W可能从匹配部飞出。
然而,如在图93A中所示,通过设置在与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松弛的线材W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部111,在如上所述的情形中,即使线材W被暂时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小阶梯形部710卡住,因为倾斜部111用作用于移动线材W的始点,所以线材W仍然从倾斜部111的位置越过小阶梯形部710,从而它能够横向地移动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101。因此,线材W被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的小阶梯形部710卡住,或者被小阶梯形部710卡住的线材W加宽匹配部的间隙,能够防止线材W从匹配部向外部飞出的这种故障。
在以上说明中,如果设置了锁定装置620和挤压机构121,则对于从当线材W被小阶梯形部710卡住时到当线材W越过倾斜部111时的短时间,将线材W插入在外壳560和盖580(盖580)之间,锁定装置620和挤压机构121防止锁定装置620和挤压机构121进入匹配部,并且因此能够获得协同的效果。
(效果10)
此时,倾斜部111和112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部可以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松弛的线材W与容纳单元110的内壁形成接触的部分131或者部分131的附近将匹配部向部分110的背侧部分地移位。随着距线材进给单元160的距离增加,倾斜部111和112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部可以具有朝向容纳单元110的内侧的倾斜。通过如上所述形成倾斜部111和112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部,能够防止:线材W进入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或者线材W从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飞出。
(效果11)
如在图94A(图90)中所示,挤压机构121被设置成使得:盖580被弹性地朝向外壳560挤压并保持。以这种方式,通过用需要的力恒定地保持盖580与外壳560弹性地接触,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抑制游隙,并且能够由从松弛的线材W施加的力挤压,从而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的间隙不扩展。作为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松弛的线材W进入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的间隙或者从该间隙向外部飞出。
而且,即使在外壳560和盖580之间的匹配部中存在小阶梯形部710的情形中,挤压机构121仍然能够防止松弛的线材W进入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的间隙,并且有效防止它从该间隙向外部飞出。
进而,通过在锁定装置620中设置推动机构121,能够将它们成一体并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无困难地安设推动机构121。将挤压机构121设置到铰链部610等在结构上是可能的。
(效果12)
此外,挤压机构121被设置在盖580的部分131中或者该部分131的附近,在部分131处,在容纳单元110的内部松弛的线材W与内壁510形成接触。这使得能够相对于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的间隙最可能被打开的位置有效地设置挤压机构121,并且能够可靠地且高效地挤压在盖580和外壳560之间的间隙从而间隙不被挤压机构121加宽。
(效果13)
为了防止锁定杠杆122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停止,设置停止防止单元141和142。作为结果,例如,因为锁定杠杆122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停止,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盖580稍微向外壳560打开以形成间隙并且线材W从该间隙脱离该间隙的故障。
例如,在不稳定形状部147中,突起145和146的顶部被形成为圆状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被形成为尖末端部,或者突起145和146的顶部被形成为短平坦部,或者突起145和146的顶部被形成为倾斜部(该倾斜小于突起145和146的倾斜)。因此,锁定杠杆122能够可靠地位于锁定位置或释放位置处。
此外,替代在突起145和146的顶部处的不稳定形状部147,或者除了不稳定形状部147之外,在锁定杠杆122的末端部和盖580的挤压部580b之间,可以设置能够防止锁定杠杆122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停止的另一个停止防止单元。在锁定杠杆122的末端部和盖580的挤压部580b之间的另一个停止防止部例如是尖峰部等。因此,锁定杠杆122能够被可靠地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虽然已经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例。因此,本发明不仅限于实施例的构造,并且不用说,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在设计等方面的改变被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例如,当在每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多个构造时,不用说,包括了这些构造的可能的组合,即使未具体描述。此外,在实施例中公开了多个实施例和变型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情形中,即使未被描述,仍然包括在跨越它们的构造的组合中的可能的组合。另外,自然包括在附图中描绘的构造,即使未特别提及。进而,当存在术语“等”时,它是在它包括等同物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另外,当存在术语诸如“几乎”、“约”、“程度”等时,它们是在它们包括在通常的意义上接受的范围和精度的意义上被使用的。
某些或者所有的以上实施例能够被描述如下。
(附记1)
一种捆扎机,包括:
能够抽出线材的壳体;
进给从壳体抽出的线材的线材进给单元,
卷曲由线材进给单元进给的线材并绕捆扎物缠绕的卷曲引导件;和
握持并扭曲由卷曲引导件绕捆扎物缠绕的线材的捆扎单元,
其中捆扎单元包括:
在另一端侧上被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上从而一端侧能够在彼此朝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和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的移动部件,
其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中的每一个具有配合部,从而移动部件被配合到配合部并且已配合的移动部件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附记2)
根据(1)的捆扎机,其中配合部被形成为沿着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纵向方向延伸。
(附记3)
根据(2)的捆扎机,其中配合部被形成为沿着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纵向方向延伸,以在配合部的端部之间向外弯曲并再次沿着纵向方向延伸。
(附记4)
根据(1)到(3)中的任何一个附记所述的捆扎机,其中配合部是沟槽。
(附记5)
根据(1)到(3)中的任何一个附记所述的捆扎机,其中配合部是贯穿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孔。
(附记6)
根据(1)到(5)中的任何一个附记所述的捆扎机,其中捆扎单元包括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固定握持部件,并且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经由固定握持部件被设置在固定握持部件的两侧上,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的一端侧被构造成能够通过旋转在朝向和离开固定握持部的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一端侧被构造成能够通过旋转在朝向和离开固定握持部的方向上移动。
(附记7)
根据(6)的捆扎机,其中固定握持部件具有配合部,通过配合被配合到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的配合部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配合部的移动部件,固定握持部件的配合部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附记8)
根据(7)的捆扎机,其中固定握持部件的配合部是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沟槽。
(附记9)
根据(7)的捆扎机,其中固定握持部件的配合部是穿过固定握持部且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孔。
(附记10)
根据(6)到(9)中的任何一个附记所述的捆扎机,其中轴被设置在固定握持部件上。
(附记11)
一种捆扎机,包括:
能够抽出线材的壳体;
进给从壳体抽出的线材的线材进给单元;
卷曲由线材进给单元进给的线材并绕捆扎物缠绕的卷曲引导件;和
握持并扭曲在卷曲引导单元处绕捆扎物缠绕的线材的捆扎单元,
其中捆扎单元包括:
在另一端侧上被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上从而一端侧能够在彼此朝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和
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
其中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开闭轴部,
可移动部件具有配合部,开闭轴部被配合到配合部中,并且
配合部被构造成使得在开闭轴部被配合到配合部中的状态下,可移动部件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附记12)
一种捆扎机,包括:
能够抽出线材的壳体;
进给从壳体抽出的线材的线材进给单元;
卷曲由线材进给单元进给的线材并绕捆扎物缠绕的卷曲引导件;和
握持并扭曲在卷曲引导件处绕捆扎物缠绕的线材的捆扎单元,
其中捆扎单元包括:
固定握持部件;
可移动握持部件,可移动握持部件在另一端侧处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可旋转地受固定握持部件支撑,从而能够在一端侧接近固定握持部件的方向上和在离开固定握持部件的方向上移动;和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的移动部件,
其中可移动握持部件具有配合部,移动部件被配合到配合部,并且已配合的移动部件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虽然在附记中描述的内容表达以上实施例的一部分或全部,但是以下将参考附录给出补充解释。图104是示出在附记1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图,并且图105是示出具有在附记5中描述的配合单元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图。捆扎单元7B包括作为一对握持部件的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相对于作为支点的轴773可旋转(可旋转)。
当轴773延伸的作为轴773的轴向方向的方向是第一方向并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第二方向时,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由箭头P1示出,并且第二方向由箭头P2示出。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被布置成使得:在沿着第二方向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能够在彼此离开的方向(还称为接近和分离)上移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773和其另一端侧可旋转地受基部件772支撑。轴773是柱状部件,并且轴773从基部件772在第一方向上突出。
捆扎单元7B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的开闭销71a1(移动部件)。开闭销71a1被附接到上述弯曲部(弯曲部)71。弯曲部71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弯曲部71形成诸如大致圆筒形形状、长方柱形形状的空间,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的一部分进入该空间的内部。开闭销71a1朝向弯曲部71的内侧的空间在第一方向上突出。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具有将开闭销71a1配合到的开闭引导孔(配合部)77L1。开闭引导孔77L1如在附记2中所述沿着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的纵向方向延伸。另外,开闭引导孔77L1是如在附记5中所述穿过第一可移动保持部件70L1的孔。
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包括将开闭销71a1配合到的开闭引导孔(配合部)77R1。开闭引导孔77R1如在附记2中所述沿着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的纵向方向延伸。另外,开闭引导孔77R1是如在附记5中所述穿过第二可移动保持部件70R1的孔。如在附记3中所述,如上所述在图10等中描述了被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上的配合部的一部分向外弯曲的构造。
开闭销71a1穿过开闭引导孔77L1,穿过第一可移动保持部件70L1,穿过开闭引导孔77R1,并穿过第二可移动保持部件70R1。
当弯曲部7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开闭销71a1沿着开闭引导孔77L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此外,开闭销71a1沿着开闭引导孔77L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当弯曲部71在作为沿着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向的箭头P2f的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绕支点移动轴773。当弯曲部71在作为沿着第二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的箭头P2r的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1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1朝向支点移动轴773。
图106是示出具有在附记4中描述的配合部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图。捆扎单元7B包括作为一对握持部件的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2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2。图104示出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2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2以轴773作为支点被可旋转地支撑(可旋转)的结构。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2具有将第一开闭销710a1配合到的开闭引导沟槽(配合部)77L2。开闭引导沟槽77L2沿着第一可移动保持部件70L2的纵向方向延伸。此外,如在附记4中所述,开闭引导沟槽77L2是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2不贯穿的沟槽。
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2包括将第二开闭销710a2配合到的开闭引导沟槽(配合部)77R2。开闭引导沟槽77R2沿着第二可移动保持部件70R2的纵向方向延伸。另外,开闭引导孔77R2如在附记4中所述是第二可移动保持部件70R2不通过的沟槽。
在弯曲部71中,第一开闭销710a1和第二开闭销710a2被共轴地设置。第一开闭销710a1和第二开闭销710a2分别朝向弯曲部71的内侧的空间在第一方向上突出并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当弯曲部7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开闭销710a1沿着开闭引导沟槽77L2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此外,第二开闭销710a2沿着开闭引导沟槽77R2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图107和图108是示出在附记11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图。捆扎单元7C包括固定握持部件70C3、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经由固定握持部件70C3被在横向方向上布置。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以轴773a作为支点相对于固定握持部件70C3可旋转(可旋转)。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以轴773a作为支点相对于固定握持部件70C3可旋转(可旋转)。
当作为轴773a的轴向方向的轴773a延伸的方向是第一方向并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第二方向时,固定握持部件70C3与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及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沿着第二方向延伸。
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能够以如下方式移动,该方式使得在沿着第二方向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能够在离开(朝向和离开)固定握持部件70C3的一端侧的方向上移动。轴773a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另一端侧可旋转地受固定握持部件70C3支撑。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773a,从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在第二方向上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能够在离开固定握持部件70C的所述一端侧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另一端侧可旋转地受固定握持部件70C3支撑。轴773a是柱状部件,并且轴773a从固定握持部件70C3在第一方向上突出。
因此,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在另一端侧上利用轴773a可旋转地受固定握持部件70C3支撑,从而一端侧能够在从固定握持部件70C3的所述一端侧接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在其另一端处被轴773a可旋转地支撑在固定握持部件70C3上,从而一端侧能够在从固定握持部件70C3的所述一端侧接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
捆扎单元7B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开闭销(开闭轴部)70Lp。开闭销70Lp被附接到第一可移动开闭保持部件70L3和第二可移动开闭保持部件70R3(未示出),并且开闭销70Lp从第一可移动开闭保持部件70L3和第二可移动开闭保持部件70R3在第一方向上突出。通过第一可移动开闭保持部件70L3和第二可移动开闭保持部件70R3以轴773a作为支点的旋转,开闭销70Lp通过弧形轨迹。
捆扎单元7B包括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711。可移动部件711是前述弯曲部。可移动部件711包括将开闭销70Lp配合到的开闭引导孔(配合部)712。开闭引导孔712沿着可移动部件711的纵向方向延伸。具体地,开闭引导孔712包括:沿着可移动部件711的移动方向以第一待机距离延伸的第一待机部712a;沿着可移动部件71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二待机部712b;和延伸以被从第一待机部712a的一端倾斜向外弯曲并连接到第二待机部712b的开闭部712c。虽然未示出,但是将第二可移动保持部件70LR3中设置的开闭销70Lp配合到的开闭引导孔具有相同的构造。
当可移动部件71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开闭引导孔712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当开闭引导孔712的开闭部712c经过开闭销70Lp的位置时,开闭部712c的形状使开闭销70Lp移位。
作为结果,当可移动部件711在作为沿着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向的箭头P2f的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86中所示,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的一端侧以轴773a作为支点在接近固定握持部件70C3的方向上旋转。此外,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的一端侧以轴773a作为支点在接近固定握持部件70C3的方向上旋转。
当弯曲部71在作为沿着第二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的箭头P2r的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83中所示,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的一端侧以轴773a作为支点在从固定握持部件70C3分离的方向上旋转。此外,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70R3的一端侧以轴773a作为支点在从固定握持部件70C分离的方向上旋转。
此外,在参考图107和图108描述的捆扎单元中,可以如在附记1中那样设置一对可移动握持部件。
图109和图110是示出在附记12中描述的捆扎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图。捆扎单元7D包括作为一对握持部件的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和固定握持部件70C4。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以轴773b作为支点相对于固定握持部件70C4可旋转(可旋转)。
当作为轴773b的轴向方向的轴773b延伸的方向被设定为第一方向并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被设定为第二方向时,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和固定握持部件70C4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一方向由箭头P1示出,并且第二方向由箭头P2示出。
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的另一端侧可旋转地受固定握持部件70C4支撑,从而在沿着第二方向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能够在离开(朝向和离开)接近固定握持部件70C4的一端侧的方向的方向上移动。轴773b是柱状部件,并且轴773b从固定握持部件70C4在第一方向上突出。
捆扎单元7D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的开闭销71a4(移动部件)。开闭销71a4被附接到上述弯曲部71。弯曲部71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弯曲部71形成有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方管形形状等的空间,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的一部分和固定握持部件70C4的一部分进入该空间中。开闭销71a4朝向弯曲部71的内侧的空间在第一方向上突出。
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具有将开闭销71a4配合到的开闭引导孔(配合部)77L4。开闭引导孔77L4沿着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70L3的纵向方向延伸。具体地,开闭引导孔77L4具有:沿着弯曲部7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一待机距离的第一待机部77L4a;沿着弯曲部7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二待机距离的第二待机部77L4b;和延伸以被从第一待机部77L4a的一端倾斜向外弯曲并连接到第二待机部77L4b的开闭部77L4c。
当弯曲部7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开闭销71a4沿着开闭引导孔77L4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当弯曲部71在作为沿着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向的箭头P2f的方向上移动时,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的一端侧以轴773b作为支点在接近固定握持部件70C4的方向上旋转。当弯曲部71在作为沿着第二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的箭头P2r的方向上移动时,可移动握持部件70L4的一端侧以轴773b作为支点在被从固定握持部件70C4分离的方向上旋转。在参考图109和图110描述的捆扎单元中,可移动握持部件可以设有开闭轴部,并且移动部件(弯曲部)可以设有如在附记11中所述的配合部。
该申请基于并要求在2015年7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45263和在2016年7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35748和特愿2016-136070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用而被并入。
附图标记列表
1A…钢筋捆扎机,
2A…料盒,
20…卷轴,
3A…线材进给单元(进给单元),
4A…并列引导件(进给单元),
5A…卷曲引导单元(进给单元),
6A…切割单元,
7A…捆扎部(捆扎单元),
8A…捆扎单元驱动机构,
30L…第一进给齿轮,
30R…第二进给齿轮,
31L…齿部,
31La…齿底圆,
32L…第一进给沟槽,
32La…第一倾斜表面,
32Lb…第二倾斜表面,
31R…齿部,
31Ra…齿底圆,
32R…第二进给沟槽,
32Ra…第一倾斜表面,
32Rb…第二倾斜表面,
33…驱动单元,
33a…进给马达,
33b…传递机构,
34…移位部,
50…第一引导单元,
51…第二引导单元,
52…引导沟槽,
53…导销,
53a…撤退机构,
54…固定引导单元,
54a…壁表面,
55…可移动引导单元,
55a…壁表面,
55b…轴,
60…固定刀片部,
61…旋转刀片部,
61a…轴,
62…传递机构,
70…握持部,
70C…固定握持部件,
70L…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
70R…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
71…弯曲部,
71a…开闭销(移动部件),
77…轴,
77C…安装部,
77L…开闭引导孔(第一开闭引导孔、配合部),
77R…开闭引导孔(第二开闭引导孔、配合部),
78C…引导孔(配合部),
78L、78R…开闭部,
80…马达,
81…减速齿轮,
82…旋转轴,
83…可移动部件,
101…限制部,
105…突起,
110…容纳单元,
111…倾斜部,
120…卷轴,
121…挤压机构,
131…接触点,
141…停止防止部,
142…停止防止部,
410…毂部,
420…凸缘部,
430…凸缘部,
510…内壁部,
520…周壁部,
560…外壳,
570…开口,
580…盖,
W…线材。

Claims (26)

1.一种捆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给单元,所述进给单元能够进给线材并绕捆扎物缠绕所述线材;和
握持并扭曲所述线材的捆扎单元,其中
所述捆扎单元包括:
一对握持部件,在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另一端侧可旋转地受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支撑,从而一端侧能够彼此朝向和离开移动;和
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
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握持部件是具有配合部的可移动握持部件,从而所述移动部件被配合到所述配合部中,并且已配合的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被形成为在所述可移动握持部件的纵向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被形成为在所述可移动握持部件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以在所述配合部的端部之间向外弯曲并再次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是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是贯穿所述可移动握持部件的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握持部件是: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所述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具有所述配合部,从而所述移动部件被配合到所述配合部,并且已配合的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和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所述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具有所述配合部,从而所述移动部件被配合到所述配合部,并且已配合的所述移动部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捆扎单元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固定握持部件,并且
所述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和所述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经由所述固定握持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固定握持部件的两侧上,所述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的一端侧被构造成能够通过旋转在朝向和离开所述固定握持部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一端侧被构造成能够通过旋转在朝向和离开所述固定握持部的方向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握持部件具有配合部,通过配合被配合到所述第一可移动握持部件的所述配合部和所述第二可移动握持部件的所述配合部的所述移动部件,所述固定抓持部件的所述配合部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握持部件的所述配合部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沟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握持部件的所述配合部是贯穿所述固定握持部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孔。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被设置在所述固定握持部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被设置在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安装有所述移动部件,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盖部,所述盖部覆盖所述配合部。
14.一种捆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给单元,所述进给单元能够进给线材并绕捆扎物缠绕所述线材;和
握持并扭曲所述线材的捆扎单元,其中
所述捆扎单元包括:
一对握持部件,在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另一端侧可旋转地受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支撑,从而一端侧能够彼此朝向和离开移动;和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
所述一对握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握持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开闭轴部,
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配合部,所述开闭轴部被配合到所述配合部中,并且
所述配合部被构造成能够在所述开闭轴部被配合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14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容纳卷轴,在所述卷轴上缠绕线材,并且所述容纳单元能够抽出所述线材,
其中所述壳体设有内壁,并且所述容纳单元具有线材移动限制单元,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限制松散的线材与所述内壁形成接触并沿着所述内壁在所述卷轴的轴向方向上横向地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是从所述内壁朝向所述壳体的内侧突出的突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单元包括线材进给单元,所述线材进给单元进给从所述壳体抽出的所述线材,并且
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被设置在位于通过所述卷轴与所述线材进给单元相反的一侧上的所述内壁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能够容纳所述卷轴,所述卷轴包括用作所述线材的缠绕芯的毂部和被设置在所述毂部的两端侧处的一对凸缘部,
所述内壁具有当所述卷轴被容纳时与所述毂部面对的周壁,并且
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从所述周壁的端部处或所述周壁的所述端部的附近的壁表面朝向所述卷轴突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在所述周壁的所述端部处或所述周壁的所述端部附近从所述壁表面朝向所述凸缘部突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是竖立壁,所述竖立壁从所述周壁的所述壁表面延伸,并且所述竖立壁具有不到达所述凸缘部的长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20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盖,所述外壳能够容纳所述卷轴,所述盖能够打开和关闭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用于安装所述卷轴的开口,并且
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被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的所述内壁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移动限制单元被形成为当所述卷轴被容纳时从所述外壳或所述盖的所述内壁朝向所述一对凸缘部中的离所述开口较近的所述凸缘部突出的竖立壁。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容纳被所述线材缠绕的卷轴,并且所述容纳单元从所述卷轴抽出所述线材,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盖,所述外壳具有能够容纳所述卷轴的空间,所述盖能够打开和关闭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用于安装所述卷轴的开口,并且
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盖之间的匹配部的一部分中设置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在与所述壳体中的松散的线材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单元包括线材进给单元,所述线材进给单元进给从所述壳体抽出的所述线材,并且
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松散的线材与所述容纳单元的所述内壁形成接触的部分处或者其附近,并且所述倾斜部具有在所述容纳单元中的所述松散的线材离开所述线材进给单元移动时朝向所述壳体的背侧的倾斜。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容纳被所述线材缠绕的卷轴,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盖,所述外壳具有能够容纳所述卷轴的空间,所述盖能够打开和关闭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用于安装所述卷轴的开口,并且
所述外壳包括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朝向所述外壳弹性地挤压并保持所述盖。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捆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机构挤压并保持所述盖的一部分或者所述盖的所述一部分的附近,所述盖的所述一部分对应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松散的线材形成接触的所述内壁。
CN201680036175.5A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Active CN1077096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3499.1A CN111691677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CN202310845088.6A CN116988655A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5263 2015-07-22
JP2015-145263 2015-07-22
JP2016136070 2016-07-08
JP2016135748 2016-07-08
JP2016-135748 2016-07-08
JP2016-136070 2016-07-08
PCT/JP2016/071441 WO2017014280A1 (ja) 2015-07-22 2016-07-21 結束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45088.6A Division CN116988655A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CN202010483499.1A Division CN111691677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9682A true CN107709682A (zh) 2018-02-16
CN107709682B CN107709682B (zh) 2020-06-26

Family

ID=5783492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3499.1A Active CN111691677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CN201680036175.5A Active CN107709682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CN202310845088.6A Pending CN116988655A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3499.1A Active CN111691677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45088.6A Pending CN116988655A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22)

Country Link
US (4) US10738489B2 (zh)
EP (3) EP4310013A3 (zh)
JP (1) JP6763385B2 (zh)
KR (2) KR102341046B1 (zh)
CN (3) CN111691677B (zh)
AU (3) AU2016297047C1 (zh)
BR (1) BR112017027389B1 (zh)
CA (2) CA3067501A1 (zh)
CL (1) CL2017003254A1 (zh)
DK (1) DK3327224T3 (zh)
ES (1) ES2856950T3 (zh)
HR (1) HRP20210505T1 (zh)
HU (1) HUE054079T2 (zh)
IL (1) IL256409B (zh)
LT (1) LT3327224T (zh)
NZ (1) NZ738523A (zh)
PL (2) PL3327224T3 (zh)
PT (1) PT3327224T (zh)
RU (2) RU2764843C1 (zh)
SI (1) SI3327224T1 (zh)
TW (3) TWI766300B (zh)
WO (1) WO2017014280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3962A (zh) * 2018-11-30 2019-06-07 安庆市睿霞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
CN110142721A (zh) * 2019-06-28 2019-08-20 义乌纹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线束安装固定机构及其生产控制终端
CN111688969A (zh) * 2019-03-11 2020-09-22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1688971A (zh) * 2019-03-11 2020-09-22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2173212A (zh) * 2019-07-05 2021-01-05 株式会社牧田 钢筋捆扎机
CN113247338A (zh) * 2020-02-10 2021-08-13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4750996A (zh) * 2021-01-12 2022-07-15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自动绑扎装置
CN114750998A (zh) * 2021-01-12 2022-07-15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具有回退功能的绑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0354B2 (ja) 2015-07-22 2020-09-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リール
CA2990150C (en) 2015-07-22 2019-08-20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DK3326921T3 (da) * 2015-07-22 2022-08-15 Max Co Ltd Bindemaskine
DE112017006047T5 (de) * 2017-01-10 2019-09-12 Makita Corporation Bindewerkzeug
EP3816377B1 (en) 2017-10-03 2024-04-17 Volvo Car Corporation Hood latch crash opening prevention
JP7354687B2 (ja) 2018-09-07 2023-10-0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516735B2 (ja) * 2019-08-28 2024-07-1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23-05-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68386B2 (ja) * 2019-02-13 2023-05-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367313B2 (ja) * 2019-03-11 2023-10-2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83142B2 (ja) * 2019-03-11 2023-05-3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13995B2 (ja) * 2019-08-26 2023-01-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JP7427994B2 (ja) 2020-02-10 2024-02-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427992B2 (ja) * 2020-02-10 2024-02-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427993B2 (ja) * 2020-02-10 2024-02-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KR20220005912A (ko) 2020-07-07 2022-01-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광투과성 성형품 및 자동차 내장재
KR102479593B1 (ko) * 2020-11-30 2022-12-21 주식회사 서진메카트로닉스 자동 결속기
JP2022164437A (ja) * 2021-04-16 2022-10-2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23061808A (ja) * 2021-10-20 2023-05-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US20240025584A1 (en) * 2022-07-21 2024-01-25 Abb Schweiz Ag Drive assembly
CA3224775A1 (en) * 2022-12-27 2024-06-27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3540A (zh) * 1986-05-17 1988-01-27 株式会社丰田机贩 钢筋捆扎机
EP0391013B1 (de) * 1989-04-07 1993-12-15 STYNER &amp; BIENZ AG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mindestens zwei Stäben
DE4319349A1 (de) * 1993-06-11 1994-12-15 Willi Leffelsend Werkzeug zur Herstellung und zum Binden von Draht- oder Bandschlaufen
KR20050078786A (ko) * 2004-02-02 2005-08-08 문주연 배근 결속장치용 결속헤더 어셈블리
EP1415917A4 (en) * 2001-07-19 2009-05-20 Max Co Ltd MACHINE FOR BINDING REINFORCEMENT STEEL BARS
CN101585423A (zh) * 2008-05-19 2009-11-25 美克司株式会社 钢筋捆扎机
CN102556393A (zh) * 2008-05-19 2012-07-11 美克司株式会社 钢筋捆扎机的钢丝卷筒的制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3880B2 (ja) * 1995-06-30 2000-02-2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結束用ワイヤの捩り締め機構
US3249319A (en) * 1963-12-30 1966-05-03 Lawrence W Wasson Wire reel
US3313498A (en) * 1964-11-27 1967-04-11 Lawrence W Wasson Tie wire dispenser
DE2804300A1 (de) * 1978-02-01 1979-08-02 Adolf Runkel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bzw. roedeln von mindestens zwei staeben, stangen o.dgl.
JPS57125111A (en) 1981-01-13 1982-08-04 Takigawa Kogyo Kk Bundling device and its turning twisting head
IT1205140B (it) * 1987-06-11 1989-03-15 Nunzio Auletta Pinza ad azionamento elettrico particolarmente studiata per attorcigliare e tranciare spezzoni di filo di ferro e simili
US4865087A (en) * 1988-05-03 1989-09-12 Ingersoll-Rand Company Wire tying mechanism
US5178195A (en) 1989-04-07 1993-01-12 Styner & Bienz Ag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t least two rods
US5279336A (en) * 1992-05-21 1994-01-18 Max Co., Ltd. Wire binder
JP3077731B2 (ja) * 1993-11-08 2000-08-1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における結束用ワイヤのガイド機構
JP2858728B2 (ja) * 1994-03-24 1999-02-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自動結束機
EP0751269B1 (en) 1995-06-30 2000-09-20 Max Co., Ltd. Wire guide mechanism for a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and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DE19528022C2 (de) 1995-07-31 1999-02-11 Bau Und Maschinenschlosserei F Transportable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Bewehrungseisen
JPH10250703A (ja) 1997-03-13 1998-09-22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3496463B2 (ja) * 1997-06-18 2004-02-0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針金捩り装置
JP2000263461A (ja) * 1999-03-19 2000-09-26 Takayasu Sawano 結束機
JP4747456B2 (ja) 2001-07-30 2011-08-1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クランプ装置
JP4747455B2 (ja) 2001-07-30 2011-08-1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クランプ装置
EP1418124B1 (en) * 2001-07-25 2017-04-19 Max Co., Ltd. Reinforcing steel bar tying machine
JP4016785B2 (ja) * 2001-09-28 2007-12-0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及びリール
EP1439015B1 (en) 2001-09-28 2017-02-15 MAX Kabushiki Kaisha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reel,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rotation of reel
EP1430971B1 (en) * 2001-09-28 2019-09-18 MAX Kabushiki Kaisha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and reel used for the machine
JP4016784B2 (ja) * 2001-09-28 2007-12-0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リール
JP3624873B2 (ja) 2001-10-29 2005-03-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捩り装置
RU28884U1 (ru) * 2002-10-18 2003-04-20 Анпилов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вязывания арматурных стержней проволокой
SE0300687D0 (sv) 2003-03-18 2003-03-18 Peter Hoyaukin Sätt och maskin för sammanbindning av långsträckta föremål
SE0302276L (sv) 2003-03-18 2004-04-06 Peter Hoyaukin Sätt och maskin för sammanbindning av långsträckta föremål
CN2652552Y (zh) * 2003-10-17 2004-11-03 李国昌 钢筋捆绑扎线器
JP4396384B2 (ja) * 2004-05-07 2010-01-1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EP2029834B1 (en) * 2006-06-07 2010-07-28 Revelin Evaristo & Figli SNC Tool for tying metal bars
GB0621428D0 (en) * 2006-10-27 2006-12-06 Tymatic Ltd Consumables authentication
CN201110004Y (zh) * 2007-10-30 2008-09-03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冠荣电子厂 一种用于钢筋捆扎机的线盘制动器
CN201178909Y (zh) * 2008-03-06 2009-01-14 吕文广 翻盖式直饮杯
JP4858488B2 (ja) * 2008-05-19 2012-01-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JP5532610B2 (ja) 2008-05-19 2014-06-2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ワイヤリール及び鉄筋結束機
TWI500843B (zh) 2008-05-19 2015-09-21 Max Co Ltd 鐵筋捆紮機
JP5126101B2 (ja) * 2008-05-19 2013-01-2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CN101353088B (zh) * 2008-06-20 2010-07-28 蔡昌开 钢筋捆扎机
TWI516415B (zh) 2008-12-12 2016-01-11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鐵筋捆紮機
JP5309947B2 (ja) 2008-12-12 2013-10-0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ワイヤ端部保持機構
TWD136590S1 (zh) * 2009-04-14 2010-08-21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鋼筋捆束機
KR101043002B1 (ko) * 2009-04-16 2011-06-21 김용경 철근자동결속장치
GB0906575D0 (en) 2009-04-16 2009-05-20 Tymatic Ltd Wire binding machines
CN201671348U (zh) * 2009-05-18 2010-12-15 华建威 钢筋捆扎机的线盘金属丝的压紧装置
RU2564184C2 (ru) * 2009-05-27 2015-09-27 Йбй Мекатроник Апс Связы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201693447U (zh) * 2010-02-08 2011-01-05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研磨机压盖锁紧装置
DE102012216831A1 (de) 2012-09-19 2014-03-20 Wobben Properties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Verdrillen von Metalldrähten, insbesondere zum Verbinden benachbarter, vorzugsweise sich überkreuzender Strukturelemente
JP3180307U (ja) * 2012-09-28 2012-12-13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GB2507082B (en) * 2012-10-18 2015-09-30 Tyco Electronics Ltd Uk Cable tie and retention system
CN203271154U (zh) * 2013-04-10 2013-11-06 国家电网公司 自固定式钢绞线绑扎器
CN203237416U (zh) 2013-05-23 2013-10-16 台州市新大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钢丝绕丝总成以及钢筋捆扎机
CN203528856U (zh) 2013-11-04 2014-04-09 台州市新大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旋转锁定装置的钢筋捆扎机
JP6242225B2 (ja) 2014-02-03 2017-12-06 村角工業株式会社 収納ケース
JP2016135748A (ja) 2015-01-23 2016-07-28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トリアゾール連結型オリゴリボヌクレオチドを含むオリゴリボヌクレオチド類縁体を用いるポリペプチドの製造方法
JP6413794B2 (ja) 2015-01-23 2018-10-31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加熱炉
CA2990150C (en) 2015-07-22 2019-08-20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DK3326921T3 (da) 2015-07-22 2022-08-15 Max Co Ltd Bindemaskin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3540A (zh) * 1986-05-17 1988-01-27 株式会社丰田机贩 钢筋捆扎机
EP0391013B1 (de) * 1989-04-07 1993-12-15 STYNER &amp; BIENZ AG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mindestens zwei Stäben
DE4319349A1 (de) * 1993-06-11 1994-12-15 Willi Leffelsend Werkzeug zur Herstellung und zum Binden von Draht- oder Bandschlaufen
EP1415917A4 (en) * 2001-07-19 2009-05-20 Max Co Ltd MACHINE FOR BINDING REINFORCEMENT STEEL BARS
KR20050078786A (ko) * 2004-02-02 2005-08-08 문주연 배근 결속장치용 결속헤더 어셈블리
CN101585423A (zh) * 2008-05-19 2009-11-25 美克司株式会社 钢筋捆扎机
CN102556393A (zh) * 2008-05-19 2012-07-11 美克司株式会社 钢筋捆扎机的钢丝卷筒的制动单元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3962A (zh) * 2018-11-30 2019-06-07 安庆市睿霞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
CN111688969A (zh) * 2019-03-11 2020-09-22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1688971A (zh) * 2019-03-11 2020-09-22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1688971B (zh) * 2019-03-11 2023-08-22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1688969B (zh) * 2019-03-11 2023-12-22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0142721A (zh) * 2019-06-28 2019-08-20 义乌纹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线束安装固定机构及其生产控制终端
CN112173212A (zh) * 2019-07-05 2021-01-05 株式会社牧田 钢筋捆扎机
US11851898B2 (en) 2019-07-05 2023-12-26 Makita Corporation Rebar tying tool
CN113247338A (zh) * 2020-02-10 2021-08-13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CN114750996A (zh) * 2021-01-12 2022-07-15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自动绑扎装置
CN114750998A (zh) * 2021-01-12 2022-07-15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具有回退功能的绑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I3327224T1 (sl) 2021-07-30
US20240337120A1 (en) 2024-10-10
EP4310013A3 (en) 2024-03-27
RU2675829C1 (ru) 2018-12-25
RU2764843C1 (ru) 2022-01-21
US20180155940A1 (en) 2018-06-07
JP6763385B2 (ja) 2020-09-30
AU2019206124A1 (en) 2019-08-29
HRP20210505T1 (hr) 2021-05-28
CN116988655A (zh) 2023-11-03
KR20180052561A (ko) 2018-05-18
ES2856950T3 (es) 2021-09-28
EP3327224B1 (en) 2021-02-17
PL3789565T3 (pl) 2023-12-27
WO2017014280A1 (ja) 2017-01-26
NZ746520A (en) 2024-04-26
NZ738523A (en) 2019-03-29
CA2990151C (en) 2020-03-10
US20200399914A1 (en) 2020-12-24
DK3327224T3 (da) 2021-03-29
PT3327224T (pt) 2021-04-08
CL2017003254A1 (es) 2018-06-22
US20230003039A1 (en) 2023-01-05
US11976480B2 (en) 2024-05-07
JPWO2017014280A1 (ja) 2018-08-23
EP3789565C0 (en) 2023-08-30
CA3067501A1 (en) 2017-01-26
AU2019206124B2 (en) 2021-10-07
TW202041426A (zh) 2020-11-16
AU2016297047A1 (en) 2018-01-18
CA2990151A1 (en) 2017-01-26
CN107709682B (zh) 2020-06-26
TWI700217B (zh) 2020-08-01
US10738489B2 (en) 2020-08-11
CN111691677A (zh) 2020-09-22
EP3327224A1 (en) 2018-05-30
AU2016297047B2 (en) 2019-08-08
AU2022200036A1 (en) 2022-02-03
TWI647151B (zh) 2019-01-11
IL256409B (en) 2021-09-30
EP3789565A3 (en) 2021-06-09
EP3789565B1 (en) 2023-08-30
IL256409A (en) 2018-02-28
BR112017027389A2 (pt) 2018-08-21
EP4310013A2 (en) 2024-01-24
EP3327224A4 (en) 2018-12-26
EP3789565A2 (en) 2021-03-10
BR112017027389B1 (pt) 2022-07-19
KR102341046B1 (ko) 2021-12-20
TW201906766A (zh) 2019-02-16
PL3327224T3 (pl) 2021-08-02
AU2016297047C1 (en) 2019-11-07
KR20200083667A (ko) 2020-07-08
CN111691677B (zh) 2023-08-01
HUE054079T2 (hu) 2021-08-30
KR102130574B1 (ko) 2020-07-06
AU2022200036B2 (en) 2024-07-11
TWI766300B (zh) 2022-06-01
US11459778B2 (en) 2022-10-04
TW201718343A (zh) 2017-06-01
LT3327224T (lt) 2021-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9682A (zh) 捆扎机
CN107709166A (zh) 捆扎机
CN107849859A (zh) 捆扎机
CN107735537A (zh) 捆扎机
CN107849858A (zh) 捆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