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8971B - 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8971B
CN111688971B CN202010166290.2A CN202010166290A CN111688971B CN 111688971 B CN111688971 B CN 111688971B CN 202010166290 A CN202010166290 A CN 202010166290A CN 111688971 B CN111688971 B CN 1116889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wire
binding
binding wire
cur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62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8971A (zh
Inventor
吉田祐介
荒井健一
新藤茂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88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8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25Hand-hel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23/00Feeding wire in wire-work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21F23/005Feeding discrete lengths of wire or r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产生进给不良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捆扎丝的去除的捆扎机。钢筋捆扎机(1A)具备:捆扎部(7A),扭转捆扎丝;卷曲引导件(50),使捆扎丝形成卷痕;及诱导引导件(51A),将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捆扎部(7A)诱导,卷曲引导件(50)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比捆扎部(7A)的卡止部件(70)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W)退避的退避引导部(54A)。

Description

捆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等捆扎物的捆扎机。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将捆扎丝卷绕于两个以上的钢筋并扭转卷绕于钢筋的捆扎丝而利用捆扎丝捆扎该两个以上的钢筋的称作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
捆扎机使通过马达的驱动力而进给的捆扎丝在称作卷曲引导件等的使捆扎丝形成卷痕的引导件通过,从而卷绕于钢筋的周围。通过称作诱导引导件等的引导件,将该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扭转捆扎丝的捆扎部诱导,并利用捆扎部扭转卷绕于钢筋的周围的捆扎丝,从而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
在这样的捆扎机中,当在无法正常地进给捆扎丝的状态下捆扎丝的进给继续时,捆扎丝从进给路径偏离,成为称为屈曲的折弯的状态。当屈曲的捆扎丝被夹在狭窄的位置时,难以去除残留的捆扎丝。因此,提出有即使在捆扎丝从进给路径偏离而屈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去除捆扎丝的捆扎机(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92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当在堵塞捆扎丝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障碍物的状态下向称作卷曲引导件等的引导件进给捆扎丝时,捆扎丝与障碍物接触,无法向比卷曲引导件靠前的位置进给捆扎丝W,有可能产生捆扎丝的进给不良。当产生伴随着屈曲而产生的捆扎丝的进给不良时,难以去除产生了进给不良的捆扎丝。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产生进给不良也可容易地进行捆扎丝的去除的捆扎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捆扎机具备: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捆扎丝;捆扎部,扭转被卷绕于捆扎物的捆扎丝;卷曲引导件,使由捆扎丝进给部进给的捆扎丝形成卷痕;及诱导引导件,将通过卷曲引导件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捆扎部诱导,相对于由捆扎丝进给部向通过卷曲引导件使捆扎丝形成卷痕的方向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方向,在比捆扎部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退避的退避引导部。
在本发明中,当在堵塞捆扎丝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障碍物的状态下向卷曲引导件进给捆扎丝时,与障碍物接触的捆扎丝在退避引导部通过而退避。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堵塞捆扎丝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障碍物的状态下,也能够向卷曲引导件进给捆扎丝,抑制屈曲等的产生,即使产生进给不良,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捆扎丝的去除。因此,能够抑制由捆扎丝的进给不良引起的障碍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4A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从正面观察的结构图。
图4B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侧视图。
图6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俯视图。
图7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主视图。
图8A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8B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9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9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9E是图9A中的B-B线剖视图。
图9F是图9D中的D-D线剖视图。
图9G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剖视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捆扎部及驱动部的一例的俯视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捆扎部及驱动部的一例的俯视剖视图。
图10C是表示捆扎部及驱动部的一例的侧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11B是表示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11C是表示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11D是表示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11E是表示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1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A是表示卡止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止状态的说明图。
图13B是表示卡止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止状态的说明图。
图13C是表示卡止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止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B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5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5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
图16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6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6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6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
图17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7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7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7D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
图20是表示使钢筋脱离卷曲形成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进行说明。
<钢筋捆扎机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4A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从正面观察的结构图,图4B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另外,图5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侧视图,图6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俯视图,图7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主视图。
钢筋捆扎机1A将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进给,并卷绕于作为捆扎物的钢筋S的周围,将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捆扎丝W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进给而缠绕于钢筋S后,扭转捆扎丝W,利用捆扎丝W捆扎钢筋S。
钢筋捆扎机1A为了实现上述功能而具备收纳捆扎丝W的料匣2A及对捆扎丝W进行进给的捆扎丝进给部3A。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对通过由捆扎丝进给部3A向正方向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而被捆扎丝进给部3A引入的捆扎丝W进行引导;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对从捆扎丝进给部3A送出的捆扎丝W进行引导。
此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构成将由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的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路径的卷曲形成部5A。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切断部6A,切断通过由捆扎丝进给部3A向反方向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而缠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捆扎部7A,扭转被缠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及驱动部8A,对捆扎部7A进行驱动。
料匣2A是收纳部的一例,将长条状的捆扎丝以能够放出的方式卷绕而成的W卷盘20收纳成可旋转、可拆装。捆扎丝W可使用由可塑性变形的金属线构成的捆扎丝、金属线由树脂包覆的捆扎丝或者绞合捆扎丝。
卷盘20具备供捆扎丝W卷绕的筒状的毂部21及一体地设于该毂部21的轴向两端侧的一对凸缘部22、23。凸缘部22、23设为直径大于毂部21的大致圆板状的形状,与毂部21同心地设置。卷盘20在毂部21卷绕有两个捆扎丝W,并使两个捆扎丝W同时从卷盘20放出。
如图4A、图4B所示,料匣2A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规定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以沿着卷盘20的轴线方向向一个方向偏置的状态安装卷盘20,上述卷盘20的轴线方向沿着毂部21的轴向。在本例中,成为卷盘20的毂部21整体相对于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向一个方向偏置的形态。
图8A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例的主视图,图8B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例的俯视图。接下来,对捆扎丝进给部3A的结构进行说明。捆扎丝进给部3A具备通过旋转动作而对捆扎丝W进行进给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作为夹持并进给并列的两个捆扎丝W的一对进给部件。
第一进给齿轮30L具备进行驱动力的传递的齿部31L。齿部31L在本例中为构成正齿轮的形状,形成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整个外周。另外,第一进给齿轮30L具备供捆扎丝W进入的槽部32L。槽部32L在本例中由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状的凹部构成,并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整个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
第二进给齿轮30R具备进行驱动力的传递的齿部31R。齿部31R在本例中为构成正齿轮的形状,形成在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整个外周。另外,第二进给齿轮30R具备供捆扎丝W进入的槽部32R。槽部32R在本例中由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状的凹部构成,在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整个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
捆扎丝进给部3A使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相向,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隔着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规定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地设置。该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成为基于一对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捆扎丝进给部3A的宽度中心位置。并且,如图4B等所示,卷盘20以相对于捆扎丝进给部3A的宽度中心位置向一个方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捆扎丝进给部3A构成为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能够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位移。在本例中,使第二进给齿轮30R相对于第一进给齿轮30L位移。
因此,第一进给齿轮30L相对于捆扎丝进给部3A的支撑部件301由轴300L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另外,捆扎丝进给部3A具备使第二进给齿轮30R向相对于第一进给齿轮30L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位移的第一位移部件36。第一位移部件36在一个端部侧通过轴300R将第二进给齿轮30R支撑为能够旋转。另外,第一位移部件36以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以轴36a为支点而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支撑部件301。
捆扎丝进给部3A具备使第一位移部件36位移的第二位移部件37。第二位移部件37在一个端部侧连结有第一位移部件36。另外,第二位移部件37在另一个端部侧连结有弹簧38。此外,第二位移部件37以能够以一个端部侧与另一个端部侧之间以轴37a为支点而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支撑部件301。
第一位移部件36经由第二位移部件37而被弹簧38按压,通过以轴36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箭头V1方向位移。由此,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弹簧38的力向第一进给齿轮30L方向按压。
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装填有两个捆扎丝W的状态下,以一个捆扎丝W进入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另一个捆扎丝W进入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的形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之间夹持捆扎丝W。
在捆扎丝进给部3A中,以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之间夹持有捆扎丝W的状态,第一进给齿轮30L的齿部31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齿部31R啮合。由此,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传递基于旋转的驱动力。
捆扎丝进给部3A在本例中,第一进给齿轮30L成为驱动侧,第二进给齿轮30R成为从动侧。
第一进给齿轮30L被传递未图示的进给马达的旋转动作而旋转。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旋转动作通过齿部31L与齿部31R之间的啮合而被传递,使第二进给齿轮30R从动于第一进给齿轮30L地旋转。
由此,捆扎丝进给部3A将夹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捆扎丝W沿着捆扎丝W的延伸方向进给。在进给两个捆扎丝W的结构中,通过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一个捆扎丝W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与另一个捆扎丝W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及一个捆扎丝W与另一个捆扎丝W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两个捆扎丝W以并列的状态进给。
捆扎丝进给部3A通过切换未图示的进给马达的旋转方向的正反,来切换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旋转方向,从而切换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的正反。
接下来,对引导捆扎丝W的进给的捆扎丝引导件进行说明。如图4B所示,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相对于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而配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上游侧。另外,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相对于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而配置在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游侧。
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具有供捆扎丝W通过的引导孔40A。在钢筋捆扎机1A中,由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的捆扎丝W的路径由卷曲形成部5A限制,从而捆扎丝W的轨迹成为图1中虚线所示那样的环Ru,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
在将与由该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交叉的方向设为轴向时,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的引导孔40A以使两个捆扎丝W沿着环Ru的轴向并列地通过的形状构成。另外,两个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也是沿着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排列的方向的方向。
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在通过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上设置引导孔40A。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将通过引导孔40A的捆扎丝W向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进给路径FL诱导。
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成为相对于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而在引导孔40A的上游侧的捆扎丝导入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下游侧的圆锥形状或者角锥形状等锥状。由此,捆扎丝W相对于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的导入变得容易。
接下来,对构成使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卷曲形成部5A进行说明。卷曲形成部5A具备使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捆扎丝W形成卷痕的卷曲引导件50及将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向捆扎部7A诱导的诱导引导件51A。
卷曲引导件50具备构成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引导槽52和通过与引导槽52的协作而使捆扎丝W具有的作为引导部件的第一引导销53a、第二引导销53b及第三引导销53c。卷曲引导件50是层叠引导板50L、引导板50C及引导板50R而成的结构,且通过引导板50C构成引导槽52的引导面。另外,通过引导板50L、50R构成从引导槽52的引导面立设的侧壁面。
第一引导销53a在卷曲引导件50中设于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导入部侧。第一引导销53a相对于基于引导槽52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而配置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第一引导销53a限制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以避免沿着引导槽52进给的捆扎丝W进入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
第二引导销53b设于第一引导销53a与第三引导销53c之间。第二引导销53b相对于基于引导槽52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而配置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第二引导销53b的周面的一部分从引导槽52突出。由此,由引导槽52引导的捆扎丝W在设有第二引导销53b的部位处与第二引导销53b接触。
第三引导销53c在卷曲引导件50中设于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排出部侧。第三引导销53c相对于基于引导槽52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而配置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的外侧。第三引导销53c的周面的一部分从引导槽52突出。由此,由引导槽52引导的捆扎丝W在设有第三引导销53c的部位处与第三引导销53c接触。
卷曲形成部5A具备使第一引导销53a退避的退避机构53。退避机构53通过使第一引导销53a向第一引导销53a的沿着轴向的侧方移动,而在通过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反方向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中使第一引导销53a从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所移动的路径退避。
接下来,对使捆扎丝W形成卷痕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两点和这两点之间的内侧的一点这至少三点被限制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位置,从而使捆扎丝W形成环状的卷痕。
在本例中,在相对于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而设于第一引导销53a的上游侧的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和设于第一引导销53a的下游侧的第三引导销53c这两点限制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另外,通过第一引导销53a限制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由此,使通过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形成环状的卷痕。
另外,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在向第三引导销53c进给的捆扎丝W所接触的位置的引导槽52设置第二引导销53b,从而能够防止引导槽52的磨损。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俯视图,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立体图,图9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主视图,图9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侧视图。另外,图9E是图9A中的B-B线剖视图,图9F是图9D中的D-D线剖视图,图9G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的剖视立体图。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51A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诱导引导件51A在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规定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而设于向与卷盘20所偏置的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另一个方向偏置的位置。
诱导引导件51A具备:第一引导部55,对由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及第二引导部57,对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第一引导部55相对于第二引导部57设于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导入的一侧。第一引导部55在作为位于卷盘20所偏置的一个方向侧的一侧具备侧面部55L。另外,第一引导部55在位于与卷盘20所偏置的一个方向相反方向的一侧即另一侧,与侧面部55L相向地具备侧面部55R。此外,在第一引导部55中,侧面部55L在一侧立设,侧面部55R在另一侧立设,而具备连接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的底面部55D。
第二引导部57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具备引导面57a,上述引导面57a由沿着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而向捆扎部7A延伸的面形成。
第一引导部55的一个侧面部55L具备向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诱导捆扎丝W的第一诱导部55L1和沿着引导面57a诱导捆扎丝W的第二诱导部55L2。
第一引导部55的另一个侧面部55R具备向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诱导捆扎丝W的第三诱导部55R1和沿着引导面57a诱导捆扎丝W的第四诱导部55R2。
诱导引导件51A在由一对侧面部55L、55R和底面部55D包围的空间构成集束通路55S。另外,诱导引导件51A在集束通路55S形成供捆扎丝W进入的开口端部55E1。开口端部55E1是第一引导部55的离开第二引导部57的一侧的端部,且在由一对侧面部55L、55R和底面部55D包围的空间开口。
在第一引导部55中,第一诱导部55L1与第三诱导部55R1之间的间隔随着从开口端部55E1靠近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而变窄。由此,在第一引导部55中,第一诱导部55L1与第三诱导部55R1之间的间隔在位于开口端部55E1的第一诱导部55L1的开口端部55EL1与第三诱导部55R1的开口端部55ER1之间最大。
另外,在第一引导部55中,与第一诱导部55L1相连的第二诱导部55L2位于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的一侧,与第三诱导部55R1相连的第四诱导部55R2位于引导面57a的另一侧。第二诱导部55L2与第四诱导部55R2以并列的两个捆扎丝W的径向上的宽度以上的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相向。
由此,第一诱导部55L1与第三诱导部55R1之间的间隔在第一诱导部55L1与第二诱导部55L2相连且第三诱导部55R1与第四诱导部55R2相连的部位最窄。由此,第一诱导部55L1与第二诱导部55L2相连的部位成为第一诱导部55L1相对于第三诱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L2。另外,第三诱导部55R1与第四诱导部55R2相连的部位成为第三诱导部55R1相对于第一诱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R2。
由此,在诱导引导件51A中,第一诱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诱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成为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诱导引导件51A的集束通路55S的截面积沿着捆扎丝W的进入方向而从开口端部55E1朝着最窄部55E2逐渐地变窄。
诱导引导件51A具备进入角度限制部56A,上述进入角度限制部56A将捆扎丝W向集束通路55S进入的进入角度改变为朝向最窄部55E2。
在钢筋捆扎机1A中,卷盘20向一个方向偏置地配置。从向该一个方向偏置的卷盘20通过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且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朝向与卷盘20所偏置的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另一个方向。
因此,向第一引导部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集束通路55S进入的捆扎丝W首先朝着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向该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朝向第一诱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诱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即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方向。因此,在与侧面部55R相向的侧面部55L的第一诱导部55L1设置进入角度限制部56A。
进入角度限制部56A设置在比连结集束通路55S的开口端部55E1和最窄部55E2的假想线,在本例中为连结第一诱导部55L1的开口端部55EL1和最窄部55EL2的假想线55EL3向侧面部55R侧即假想线55EL3的内侧突出的位置。在本例中,进入角度限制部56A在第一诱导部55L1中将开口端部55EL1与最窄部55EL2的中间附近构成为向第三诱导部55R1方向突出的凸状的形状。由此,在图9A所示的俯视时,第一诱导部55L1为屈曲的形状。
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第一引导部55的一对侧面部55L、55R之间导入。诱导引导件51A通过第一引导部55的第一诱导部55L1和第三诱导部55R1来限制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沿着轴向的位置,并向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诱导。
另外,诱导引导件51A通过第一引导部55的第二诱导部55L2和第四诱导部55R2来限制由被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诱导的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沿着轴向的位置,并通过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对由该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在本例中,诱导引导件51A的第二引导部57固定于钢筋捆扎机1A的主体部10A,第一引导部55固定于第二引导部57。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引导部55以能够以轴55b为支点旋转的状态支撑于第二引导部57。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一引导部55构成为,开口端部55E1侧能够以由未图示的弹簧向相对于卷曲引导件50接近的方向施力的状态在相对于卷曲引导件50离开和接近的方向上开闭。由此,在由捆扎丝W捆扎了钢筋S后,通过使钢筋S脱离钢筋捆扎机1A的动作而使第一引导部55退避,使钢筋S脱离钢筋捆扎机1A的动作变得容易。
接下来,对切断缠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的切断部6A进行说明。切断部6A具备:固定刀部60、通过与固定刀部60的协作而切断捆扎丝W的可动刀部61及将捆扎部7A的动作向可动刀部61传递的传递机构62。固定刀部60具备供捆扎丝W通过的开口60a,并在开口60a设置能够切断捆扎丝W的边缘部而构成。
可动刀部61通过以固定刀部60为支点轴的旋转动作而将在固定刀部60的开口60a通过的捆扎丝W切断。传递机构62将捆扎部7A的动作向可动刀部61传递,与捆扎部7A的动作连动地使可动刀部61旋转,而切断捆扎丝W。
固定刀部60相对于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而设于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的下游侧,开口60a构成捆扎丝引导件。
图10A、图10B是表示捆扎部及驱动部的一例的俯视剖视图,图10C是表示捆扎部及驱动部的一例的侧剖视图,接下来,对利用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捆扎部7A及驱动捆扎部7A的驱动部8A进行说明。
捆扎部7A具备:卡止捆扎丝W的卡止部件70、上卡止部件70开闭的工作部件71、使卡止部件70及工作部件71工作的旋转轴72。
卡止部件70具备: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及固定卡止部件70C。在卡止部件70中,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的前端侧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位于一侧,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的前端侧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位于另一侧。
在卡止部件70中,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的后端侧由轴7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固定卡止部件70C。由此,卡止部件70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使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的前端侧在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离开和接近的方向上开闭。另外,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的前端侧在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离开和接近的方向上开闭。
工作部件71和旋转轴72通过设于旋转轴72的外周的螺纹部和设于工作部件71的内周的螺母部,热将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转换为沿着箭头A1、A2所示的旋转轴72的轴向的工作部件71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工作部件71具备使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开闭的开闭销71a。
开闭销71a插入于在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上设置的开闭引导孔73。开闭引导孔73沿着工作部件71的移动方向延伸,具有将与工作部件71连动地移动的开闭销71a的直线方向上的动作转换为基于以轴76为支点的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的旋转的开闭动作的形状。另外,在图10A、图10B中,图示了设于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的开闭引导孔73,但在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上也以左右对称的形状设有相同的开闭引导孔73。
在捆扎部7A中,将设有卡止部件70的一侧设为前侧,将设有工作部件71的一侧设为后侧。卡止部件70通过工作部件71向箭头A2所示的后方向移动,而根据开闭销71a的轨迹和开闭引导孔73的形状,如图10A所示,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离开固定卡止部件70C的方向移动。
由此,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A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张开,在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形成供捆扎丝W通过的进给路径。
在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张开的状态下,由第一进给齿轮30L及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捆扎丝W被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引导,而在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之间通过。通过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之间的捆扎丝W被卷曲形成部5A诱导。另外,通过卷曲形成部5A而形成了卷痕并被诱导至捆扎部7A的捆扎丝W在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通过。
卡止部件70通过工作部件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而根据开闭销71a的轨迹和开闭引导孔73的形状,如图10B所示,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接近固定卡止部件70C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A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闭合。
当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闭合时,夹在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能够在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移动的形态卡止。另外,当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闭合时,夹在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不会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脱落的形态卡止。
工作部件71具备:弯曲部71b1,将捆扎丝W的一个端部即前端WS侧向预定方向按压而使其弯曲;及弯曲部71b2,将由切断部6A切断后的捆扎丝W的另一个端部即终端(WE)侧向预定方向按压而使其弯曲。
工作部件71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而由固定卡止部件70C和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卡止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侧被弯曲部71b1按压而向钢筋S侧弯曲。另外,工作部件71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而由固定卡止部件70C和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而卡止且由切断部6A切断后的捆扎丝W的终端(WE)侧被弯曲部71b2按压而向钢筋S侧弯曲。
捆扎部7A具备对与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连动的卡止部件70及工作部件71的旋转进行限制的旋转限制部74。旋转限制部74设于工作部件71。旋转限制部74在从通过卡止部件70卡止捆扎丝W的动作域至通过工作部件71的弯曲部71b1、71b2折弯捆扎丝W的动作域中与未图示的卡止部卡止。由此,与旋转轴72的旋转连动的工作部件71的旋转被限制,通过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而工作部件71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在扭转由卡止部件70卡止的捆扎丝W的动作域中,旋转限制部74与未图示的卡止部之间的卡止被解除,使工作部件71与旋转轴72的旋转连动地旋转。卡止部件70与工作部件71的旋转连动地使卡止有捆扎丝W的固定卡止部件70C、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旋转。
驱动部8A具备马达80和进行减速及扭矩的放大的减速器81。在捆扎部7A和驱动部8A中,旋转轴72和马达80经由减速器81而连结,旋转轴72经由减速器81而被马达80驱动。
上述第一引导销53a的退避机构53由将工作部件71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转换为第一引导销53a的位移的连杆机构构成。另外,可动刀部61的传递机构62由将工作部件71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转换为可动刀部61的旋转动作的连杆机构构成。
接下来,对限制捆扎丝W的进给的进给限制部9A进行说明。进给限制部9A在通过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设置供捆扎丝W的前端WS抵接的部件而构成。如图3、图4B所示,在本例中,进给限制部9A与构成卷曲引导件50的引导板50R一体地构成,并从引导板50R向与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交叉的方向突出。
进给限制部9A具备对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进行诱导的并列限制部90。并列限制部90在进给限制部9A的捆扎丝W所接触的面设置凹部而构成,上述凹部沿着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限制的两个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接下来,对钢筋捆扎机1A的形状进行说明。钢筋捆扎机1A是作业者手持使用的形态,具备主体部10A和手柄部11A。钢筋捆扎机1A的上述卷曲形成部5A的卷曲引导件50和诱导引导件51A设于主体部10A的前侧的端部。另外,钢筋捆扎机1A的手柄部11A从主体部10A向下方向延伸。此外,在手柄部11A的下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有电池15A。另外,钢筋捆扎机1A的料匣2A设于手柄部11A的前方。钢筋捆扎机1A的上述捆扎丝进给部3A、切断部6A、捆扎部7A、驱动捆扎部7A的驱动部8A等收纳于主体部10A。
接下来,对钢筋捆扎机1A的操作部进行说明。钢筋捆扎机1A在手柄部11A的前侧设有扳机12A,在手柄部11A的内部设有开关13A。钢筋捆扎机1A根据由扳机12A的操作按压的开关13A的状态,控制部14A控制马达80及未图示的进给马达。
<钢筋捆扎机的动作例>
图11A~图11E是表示利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接下来,参照各图来对通过钢筋捆扎机1A利用两个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钢筋捆扎机1A中,两个捆扎丝W被夹持于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且该捆扎丝W的前端WS位于从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夹持的夹持位置至切断部6A的固定刀部60之间的状态成为待机状态。另外,钢筋捆扎机1A在待机状态下,如图10A所示,成为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张开、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张开的状态。
当钢筋S进入卷曲形成部5A的卷曲引导件50与诱导引导件51A之间,并操作了扳机12A4,未图示的进给马达向正转方向被驱动,第一进给齿轮30L正转,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从动于第一进给齿轮30L地正转。由此,夹持于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两个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进给。
相对于由捆扎丝进给部3A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而在捆扎丝进给部3A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在下游侧设置有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从而两个捆扎丝W以沿着由该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并列的状态进给。
当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时,捆扎丝W通过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之间,并在卷曲形成部5A的卷曲引导件50的引导槽52通过。由此,通过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和卷曲引导件50的第一引导销53a及第三引导销53c这三点、还通过比第三引导销53c靠上游侧的第二引导销53b,使捆扎丝W形成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卷痕。
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由诱导引导件51A的第一引导部55向第二引导部57诱导。如图11A所示,被诱导至第二引导部57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与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接触。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进一步由捆扎丝进给部3A向正方向进给,从而由诱导引导件51A向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诱导。并且,捆扎丝W被进给至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为止。当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时,未图示的进给马达的驱动停止。
另外,从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起至捆扎丝进给部3A的驱动停止为止,存在一些时间滞后,因此,如图11B所示,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向在径向上扩张的方向挠曲至与诱导引导件51A的第一引导部55的底面部55D接触的程度为止。
在停止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后,马达80被向正转方向驱动。在工作部件71中,与马达80的旋转连动的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由旋转限制部74限制,马达80的旋转被转换为直线移动。由此,工作部件71向前方向即箭头A1方向移动。
当工作部件71向前方向移动时,如图10B所示,开闭销71a在开闭引导孔73通过。由此,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接近固定卡止部件70C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闭时合,夹在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能够在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移动的形态被卡止。
另外,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接近固定卡止部件70C的方向移动。当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闭合时,夹在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不会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脱落的形态被卡止。
当工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时,工作部件71的动作传递至退避机构53,第一引导销53a退避。
在使工作部件71前进至通过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及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闭合的动作而卡止捆扎丝W的位置后,暂时停止马达80的旋转,将未图示的进给马达向反转方向驱动。由此,第一进给齿轮30L反转,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从动于第一进给齿轮30L地反转。
由此,夹持于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捆扎丝W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进给。捆扎丝W的前端WS侧以不会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脱落的形态卡止,因此通过将捆扎丝W向反方向进给的动作,如图11C所示,使捆扎丝W以紧贴于钢筋S的方式缠绕。
在使捆扎丝W缠绕于钢筋S并停止未图示的进给马达的反转方向的驱动后,将马达80向正转方向驱动,从而使工作部件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工作部件71向前方向移动的动作由传递机构62向切断部6A传递,从而可动刀部61旋转,通过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和固定卡止部件70C卡止的捆扎丝W由于固定刀部60和可动刀部61的动作而被切断。
在切断了捆扎丝W后,使工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从而如图11D所示,弯曲部71b1、71b2向接近钢筋S的方向移动。由此,由固定卡止部件70C和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卡止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侧被弯曲部71b1向钢筋S侧按压并以卡止位置为支点而向钢筋S侧弯曲。工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从而卡止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由弯曲部71b1夹着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由固定卡止部件70C和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卡止且由切断部6A切断后的捆扎丝W的终端WE侧被弯曲部71b2向钢筋S侧按压而以卡止位置为支点向钢筋S侧弯曲。工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从而卡止于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与固定卡止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由弯曲部71b2夹着的状态被保持。
在将捆扎丝W的前端WS侧及终端WE侧向钢筋S侧折弯后,马达80进一步向正转方向被驱动,从而工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通过工作部件71移动至规定位置,而将旋转限制部74的卡止解除。
由此,马达80进一步被向正转方向驱动,而工作部件71与旋转轴72连动地旋转,并且保持捆扎丝W的卡止部件70与工作部件71一体地旋转,如图11E所示,扭转捆扎丝W。
在扭转了捆扎丝W后,马达80被向反转方向驱动。在工作部件71中,与马达80的旋转连动的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由旋转限制部74限制,马达80的旋转被转换为直线移动。由此,工作部件71向后方向即箭头A2方向移动。
当工作部件71向后方向移动时,弯曲部71b1、71b2离开捆扎丝W,弯曲部71b1、71b2对捆扎丝W的保持消除。另外,当工作部件71向后方向移动时,如图10A所示,开闭销71a在开闭引导孔73通过。由此,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L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离开固定卡止部件70C的方向移动。另外,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离开固定卡止部件70C的方向移动。由此,捆扎丝W从卡止部件70脱离。
图12A、图12B、图12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诱导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接下来,对通过诱导引导件51A诱导捆扎丝W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朝向与卷盘20偏置的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另一个方向。因此,在诱导引导件51A中,进入第一引导部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捆扎丝W首先朝着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
其中,在以往的钢筋捆扎机中,将通过卷曲引导件而形成卷痕并形成环的捆扎丝轨迹假定为圆时的直径为50~70mm左右。与此相对,在钢筋捆扎机1A中,将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卷痕并形成环Ru的捆扎丝W的轨迹假定为圆时的长轴方向的长度为75mm以上且100mm以下左右。
这样,在将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卷痕并形成环Ru的捆扎丝W的轨迹假定为椭圆时,当长轴方向的长度为75mm以上且100mm以下左右时,朝着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进入角度α1比以往的钢筋捆扎机变大。
因此,在诱导引导件51A中,当朝着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与第三诱导部55R1接触时,捆扎丝W的前端WS沿着第三诱导部55R1被引导时的阻力增加。因此,有可能捆扎丝W不朝向第一诱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诱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而产生进给不良。
因此,设置进入角度限制部56A来使向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朝向第一诱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诱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
即,向第一引导部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进入的捆扎丝W朝着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从而位于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部位的捆扎丝W如图12B所示与进入角度限制部56A接触。当捆扎丝W与进入角度限制部56A接触时,欲使捆扎丝W以进入角度限制部56A为支点向使捆扎丝W的前端WS朝向第一诱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诱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的方向旋转的力施加于该捆扎丝W。
由此,如图12C所示,朝着侧面部55R的第三诱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进入角度α2变小(α2<α1),捆扎丝W的前端WS朝向第一诱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诱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因此,能够将通过卷曲引导件50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导入第一引导部55的一对第二诱导部55L2、第四诱导部55R2之间。
图13A、图13B、图13C是表示卡止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止状态的说明图,接下来,对在卡止部件70中卡止两个捆扎丝W时诱导两个捆扎丝W并列的朝向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以往的钢筋捆扎机中,以捆扎丝W不与第二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接触的方式将捆扎丝W向捆扎部7A的卡止部件70诱导。与此相对,在钢筋捆扎机1A中,在诱导引导件51A中,由第一引导部55的第一诱导部55L1和第三诱导部55R1诱导至第二引导部57的捆扎丝W如图11A、图11B所示,与引导面57a接触,从而被向捆扎部7A的卡止部件70诱导。
当两个捆扎丝W与引导面57a接触时,以两个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被引导面57a限制的状态,向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诱导捆扎丝W。
引导面57a是平面,因此当两个捆扎丝W与引导面57a接触地被进给时,两个捆扎丝W以沿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的方向并列。
因此,如图13C所示,成为两个捆扎丝W沿着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开闭的方向并列,在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以形成有两个捆扎丝的大小的间隔的状态卡止两个捆扎丝W的形态。由此,施加于卡止部件70的载荷变大。
因此,通过进给限制部9A诱导两个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图14A、图14B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接下来,对由进给限制部9A诱导捆扎丝W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进给限制部9A在供捆扎丝W接触的面设有并列限制部90,上述并列限制部90沿着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限制的两个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并列限制部90相对于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成为凹状,因此当捆扎丝W的前端WS被按压于进给限制部9A时,向构成并列限制部90的凹部的顶点诱导捆扎丝W的前端WS。
由此,如图14A所示,当两个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至通过了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的两个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并被按压的位置时,如图14B所示,两个捆扎丝W的前端WS沿着并列限制部90延伸的方向被诱导。由此,在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两个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诱导成图3所示的环Ru的径向。
因此,如图13A所示,能够将两个捆扎丝W诱导为沿着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止部件70C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并列。因此,如图13B所示,成为以在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R之间形成有能够供一个量的捆扎丝卡止的间隔的状态卡止两个捆扎丝W的形态,能够减少施加于卡止部件70的载荷而可靠地卡止两个捆扎丝W。
图1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5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5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
在卷曲引导件50中,当在堵塞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某些障碍物的状态下进给捆扎丝W时,无法将捆扎丝W进给到比卷曲引导件50靠前的位置,有可能产生捆扎丝W的进给不良。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A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比捆扎部7A的卡止部件70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W退避的退避引导部54A。退避引导部54A设于卷曲引导件50A,并能够在比构成卡止部件70的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位70L之间形成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更靠下游侧处使捆扎丝W从卷曲引导件50A退避。
位于卷曲引导件50A的一方的侧部的引导板50L具备凸部50AL,上述凸部50AL与位于卷曲引导件50A的中央的引导板50C相比,更向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另外,位于卷曲引导件50A的另一方的侧部的引导板50R具备凸部50AR,上述凸部50AR与引导板50C相比,更向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引导板50L的凸部50AL及引导板50R的凸部50AR比引导板50C向该上方向突出大于一个捆扎丝W的量的直径的长度。
引导板50L及引导板50R向凸部50AL及凸部50AR比引导板50C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突出的方向倾斜。
由此,引导板50L的凸部50AL及引导板50R的凸部50AR成为比引导板50C向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的形态。
因此,退避引导部54A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卷曲引导件50A的前端,在引导板50L的凸部50AL与引导板50R的凸部50AR之间,设置能够使捆扎丝W向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通过的空间而构成。
由此,在卷曲引导件50A中,当在堵塞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某些障碍物的状态下进给捆扎丝W时,与障碍物接触的捆扎丝W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通过退避引导部54A,而向卷曲引导件50A的外侧进给。由此,可抑制屈曲等的产生,即使产生进给不良,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捆扎丝W的去除。因此,能够抑制由捆扎丝W的进给不良引起的障碍的产生。
图16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6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6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6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B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A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B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比捆扎部7A的卡止部件70更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W退避的退避引导部54B。退避引导部54B设于卷曲引导件50B,能够在比形成于构成卡止部件70的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位70L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更靠下游侧处使捆扎丝W从卷曲引导件50B退避。
位于卷曲引导件50B的一方的侧部的引导板50L具备凸部50BL,上述凸部50BL与位于卷曲引导件50B的中央的引导板50C相比,更向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另外,位于卷曲引导件50B的另一方的侧部的引导板50R具备凸部50BR,上述凸部50BR与引导板50C相比,更向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引导板50L的凸部50BL及引导板50R的凸部50BR比引导板50C向该上方向突出大于一个捆扎丝W的量的直径的长度。
引导板50L的凸部50BL及引导板50R的凸部50BR比引导板50C向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呈半圆形状地突出。
由此,引导板50L的凸部50BL及引导板50R的凸部50BR成为比引导板50C向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的形态。
因此,退避引导部54B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卷曲引导件50B的前端,在引导板50L的凸部50BL与引导板50R的凸部50BR之间,设置能够使捆扎丝W向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通过的空间而构成。
由此,在卷曲引导件50B中,当在堵塞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某些障碍物的状态下进给捆扎丝W时,与障碍物接触的捆扎丝W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通过退避引导部54B,而向卷曲引导件50B的外侧进给。因此,可抑制屈曲等的产生,即使产生进给不良,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捆扎丝W的去除。因此,能够抑制由捆扎丝W的进给不良引起的障碍的产生。
图17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7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7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7D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D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A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D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比捆扎部7A的卡止部件70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W退避的退避引导部54DL、54DR。退避引导部54DL、54DR设于卷曲引导件50D,能够在比形成于构成卡止部件70的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位70L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更靠下游侧处使捆扎丝W从卷曲引导件50D退避。
被引导板50L、50R夹着且位于卷曲引导件50D的中央的引导板50C具备凸部50DC,上述凸部50DC比引导板50L、50R向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引导板50C的凸部50DC比引导板50L、50R向该上方向突出大于一个捆扎丝W的量的直径的长度。
引导板50C向凸部50DC比引导板50L、50R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突出的方向倾斜。
由此,引导板50C的凸部50DC成为比引导板50L、50R向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下游侧突出的形态。
因此,退避引导部54DL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卷曲引导件50D的前端,相对于引导板50C的凸部50DC而在引导板50L侧设置能够使捆扎丝W向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沿着轴向的外侧通过的空间而构成。另外,退避引导部54DR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卷曲引导件50D的前端,相对于引导板50C的凸部50DC而在引导板50R侧,设置能够使捆扎丝W向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沿着轴向的外侧通过的空间而构成。
由此,在卷曲引导件50D中,当在堵塞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某些障碍物的状态下进给捆扎丝W时,与障碍物接触的捆扎丝W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沿着轴向的外侧通过退避引导部54DL或者退避引导部54DR,而向卷曲引导件50D的外侧进给。因此,可抑制屈曲等的产生,即使产生进给不良,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捆扎丝W的去除。因此,能够抑制由捆扎丝W的进给不良引起的障碍的产生。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E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A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E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比捆扎部7A的卡止部位70靠下游侧处,具体而言在比形成于构成卡止部件70的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位70L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靠下游侧处,具备能够使捆扎丝W从卷曲引导件50E退避的退避引导部54CE。
退避引导部54CE在位于卷曲引导件50E的中央的引导板50C设置凹部而构成,上述凹部从引导槽52沿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扩张。退避引导部54CE设于比第三引导销53c靠上游侧处。退避引导部54CE在具备第二引导销53b的结构中,设于比第三引导销53c靠上游侧处且第二引导销53b与第三引导销53c之间。
由此,在卷曲引导件50E中,当在堵塞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某些障碍物K的状态下进给捆扎丝W时,与障碍物接触的捆扎丝W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在比第一引导销53a靠下游侧处挠曲,并进入退避引导部54CE。因此,能够抑制由捆扎丝W的进给不良引起的障碍的产生。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的主要部分分解侧视图。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F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A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卷曲引导件50F在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比捆扎部7A的卡止部位70靠下游侧处,具体而言在比形成于构成卡止部件70的固定卡止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止部位70L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靠下游侧处具备能够使捆扎丝W从卷曲引导件50E退避的退避引导部54CF。
退避引导部54CF在位于卷曲引导件50F的中央的引导板50C设置孔部而构成,上述孔部从引导槽52沿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扩张并贯通引导板50C。退避引导部54CF设于比第三引导销53c靠上游侧处,并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而与卷曲引导件50E的外部连通。退避引导部54CF在具备第二引导销53b的结构中,设于比第三引导销53c靠上游侧处且第二引导销53b与第三引导销53c之间,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而与卷曲引导件50E的外部连通。
由此,在卷曲引导件50F中,当在堵塞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位置存在某些障碍物K的状态下进给捆扎丝W时,与障碍物接触的捆扎丝W朝着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而在比第一引导销53a靠下游侧处挠曲,并进入退避引导部54CF,向卷曲引导件50F的外侧进给。由此,能够抑制由捆扎丝W的进给不良引起的障碍的产生。
图20是表示使钢筋脱离卷曲形成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在钢筋捆扎机1A中,在构成卷曲形成部5A的卷曲引导件50中,相对于捆扎丝W的向正方向的进给而言的卷曲引导件50的前端50S与导入引导51A的开口端部55E1之间成为钢筋S的插拔口59。关于插拔口59,卷曲引导件50的前端50S与导入引导51A的开口端部55E1之间的中心O1相对于成为捆扎部7A的旋转的中心的捆扎轴O而向诱导引导件51A侧偏移。
诱导引导件51A的与卷曲引导件50相向的部位相随着靠近插拔口59而相对于捆扎轴O离开卷曲引导件50的方向倾斜。与此相对,关于卷曲引导件50,也在与诱导引导件51A相向的部位具备第一排出诱导面50E1,上述第一排出诱导面50E1随着靠近插拔口59而相对于捆扎轴O向接近诱导引导件部51A的方向即向插拔口59的偏移方向以预定角度β倾斜。另外,具备将第一排出诱导面50E1与插拔口59相连的第二排出诱导面50E2。
由此,即使在由于使利用捆扎丝W捆扎后的钢筋S脱离卷曲形成部5A的动作而钢筋S与卷曲引导件50接触的情况下,也将钢筋S沿着第一排出诱导面50E1的倾斜向第二排出诱导面50E2诱导,而能够从插拔口59抽出。
附图标记说明
1A...钢筋捆扎机;10A...主体部;2A...料匣(收纳部);20...卷盘;21...毂部;22、23...凸缘部;3A...捆扎丝进给部;30L...第一进给齿轮(进给部件);31L...齿部;32L...槽部;30R...第二进给齿轮(进给部件);31R...齿部;32R...槽部;36...第一位移部件;37...第二位移部件;38...弹簧;4A1...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2...第二捆扎丝引导件;5A...卷曲形成部;50、50A、50B、50D、50E、50F...卷曲引导件;50AL、50AR、50BL、50BR、50DC...凸部;50S...前端;50E1...第一排出诱导面;50E2...第二排出诱导面;51A...诱导引导件;52...引导槽;53...退避机构;53a...第一引导销;53b...第二引导销;53c...第三引导销;54A、54B、54DL、54DR、54CE、54CF...退避引导槽;55...第一引导部;55L...侧面部;55R...侧面部;55D...底面部;55L1...第一诱导部;55L2...第二诱导部;55R1...第三诱导部;55R2...第四诱导部;55S...集束通路;55E1...开口端部;55E2...最窄部;55EL1...开口端部;55ER1...开口端部;55EL2...最窄部;55ER2...最窄部;55EL3...假想线;56A...进入角度限制部;57...第二引导部;57a...引导面;59...插拔口;6A...切断部;60...固定刀部;61...可动刀部;62...传递机构;7A...捆扎部;70...卡止部件;70L...第一可动卡止部件;70R...第二可动卡止部件;70C...固定卡止部件;71...工作部件;71a...开闭销;71b1...弯曲部;71b2...弯曲部;72...旋转轴;73...开闭引导孔;74...旋转限制部;8A...驱动部;80...马达;81...减速器;9A...进给限制部;90...并列限制部;W...捆扎丝。

Claims (8)

1.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捆扎丝;
捆扎部,扭转被卷绕于捆扎物的捆扎丝;
卷曲引导件,使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进给的捆扎丝形成卷痕;及
诱导引导件,将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所述捆扎部诱导,
相对于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向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使捆扎丝形成卷痕的方向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方向,在比所述捆扎部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退避的退避引导部,
所述卷曲引导件具有位于中央的引导板和构成所述捆扎丝的进给路径的引导槽,
所述退避引导部在所述引导板设置凹部而构成,所述凹部位于所述卷曲引导件的中部并从所述引导槽沿着由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形成卷痕的捆扎丝形成的环的径向扩张。
2.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捆扎丝;
捆扎部,扭转被卷绕于捆扎物的捆扎丝;
卷曲引导件,使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进给的捆扎丝形成卷痕;及
诱导引导件,将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所述捆扎部诱导,
相对于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向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使捆扎丝形成卷痕的方向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方向,在比所述捆扎部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退避的退避引导部,
所述卷曲引导件具有位于中央的引导板和构成所述捆扎丝的进给路径的引导槽,
所述退避引导部在所述引导板设置孔部而构成,所述孔部位于所述卷曲引导件的中部并从所述引导槽沿着由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形成卷痕的捆扎丝形成的环的径向扩张并贯通所述引导板。
3.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捆扎丝;
捆扎部,扭转被卷绕于捆扎物的捆扎丝;
卷曲引导件,使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进给的捆扎丝形成卷痕;及
诱导引导件,将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而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所述捆扎部诱导,
相对于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向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使捆扎丝形成卷痕的方向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方向,在比所述捆扎部靠下游侧处具备使捆扎丝退避的退避引导部,
所述卷曲引导件具备第一引导板、第二引导板和被所述第一引导板及所述第二引导板夹着的第三引导板,所述第三引导板与所述第一引导板及所述第二引导板相比,相对于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向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使捆扎丝形成卷痕的方向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方向而向下游侧突出,
所述退避引导部设于所述第三引导板的两侧的所述第一引导板及所述第二引导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退避引导部设于由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形成卷痕的捆扎丝形成的环的径向上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退避引导部设于由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而形成卷痕的捆扎丝形成的环的轴向上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相对于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向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使捆扎丝形成卷痕的方向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方向,所述退避引导部设于所述卷曲引导件的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退避引导部与所述卷曲引导件的外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5、6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退避引导部与所述卷曲引导件的外部连通。
CN202010166290.2A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Active CN111688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4290A JP7459454B2 (ja) 2019-03-11 2019-03-11 結束機
JP2019-044290 2019-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8971A CN111688971A (zh) 2020-09-22
CN111688971B true CN111688971B (zh) 2023-08-22

Family

ID=69804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6290.2A Active CN111688971B (zh)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0780B2 (zh)
EP (1) EP3708741A1 (zh)
JP (1) JP7459454B2 (zh)
CN (1) CN111688971B (zh)
TW (1) TWI8278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2030B (zh) * 2022-07-11 2024-04-26 深圳市施威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捆扎工具及扎带工具的定形锁紧机构
US20240025584A1 (en) * 2022-07-21 2024-01-25 Abb Schweiz Ag Drive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687A (zh) * 1992-02-28 1993-09-01 株式会社宾特库 捆扎一件或多件物件的方法及装置
WO2000010874A1 (fr) * 1997-02-19 2000-03-02 Yoshiaki Tange Fardeleuse
CN102046472A (zh) * 2008-04-23 2011-05-04 奥格派克有限公司 带有储能器的捆扎设备
WO2017014280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18109299A (ja) * 2016-12-29 2018-07-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86370B1 (it) * 1996-10-31 1998-07-08 Thomas & Betts Corp Utensile automatico per la installazione di fascette serracavi
JP5126101B2 (ja) * 2008-05-19 2013-01-2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NZ748611A (en) * 2014-07-31 2020-04-24 Max Co Ltd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CN106592983B (zh) * 2016-12-02 2019-03-01 台州市新大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出丝导丝机构及钢筋捆扎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687A (zh) * 1992-02-28 1993-09-01 株式会社宾特库 捆扎一件或多件物件的方法及装置
WO2000010874A1 (fr) * 1997-02-19 2000-03-02 Yoshiaki Tange Fardeleuse
CN102046472A (zh) * 2008-04-23 2011-05-04 奥格派克有限公司 带有储能器的捆扎设备
WO2017014280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N107709682A (zh) * 2015-07-22 2018-02-16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JP2018109299A (ja) * 2016-12-29 2018-07-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59454B2 (ja) 2024-04-02
JP2020147297A (ja) 2020-09-17
TW202045409A (zh) 2020-12-16
TWI827813B (zh) 2024-01-01
US11420780B2 (en) 2022-08-23
US20200290760A1 (en) 2020-09-17
CN111688971A (zh) 2020-09-22
EP3708741A1 (en) 202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54928B (zh) 捆扎机
CN111688971B (zh) 捆扎机
EP3342952B1 (en) Binding machine
EP4067605A1 (en) Binding machine
CN111688972B (zh) 捆扎机
EP3945180B1 (en) Binding machine
EP3862512B1 (en) Binding machine
EP4124702A1 (en) Binding machine
CN111688970B (zh) 捆扎机
JP7302302B2 (ja) 結束機
JP7259425B2 (ja) 結束機
JP7367313B2 (ja) 結束機
EP4361378A1 (en) Binding machine
EP4361051A1 (en) Binding machine
EP4332325A1 (en) Bind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