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8969A - 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8969A
CN111688969A CN202010165329.9A CN202010165329A CN111688969A CN 111688969 A CN111688969 A CN 111688969A CN 202010165329 A CN202010165329 A CN 202010165329A CN 111688969 A CN111688969 A CN 1116889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nding
locking member
guide
wire
wi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53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8969B (zh
Inventor
吉田祐介
荒井健一
伊藤贵大
新藤茂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442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73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3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938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5418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030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88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8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9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25Hand-hel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B65B13/14Pairs of carriers or guides movable around opposite sides of th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184Strap accum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7/00Bundling particula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using string, wire, or narrow tape or band; Baling fibrous material, e.g. pea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B27/10Bundling rods, sticks, or like elongated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扎机,具体而言,提供一种能够引导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的钢筋捆扎机。钢筋捆扎机(1A)具备: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捆扎丝;卡定部件(70),将捆扎丝卡定;卷曲形成部(5A),使由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的捆扎丝形成环状的卷痕并向卡定部件(70)引导;以及进给限制部(9A),限制由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在进给限制部(9A)的供捆扎丝接触的面具备并列限制部(90),该并列限制部(90)将由卡定部件(70)卡定的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引导为环的径向。

Description

捆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等捆扎物的捆扎机。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将捆扎丝卷绕于两根以上的钢筋并将卷绕于钢筋的捆扎丝扭转从而以捆扎丝来捆扎该两根以上的钢筋的称为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
捆扎机通过使由马达的驱动力进给的捆扎丝穿过称为卷曲引导件等的对捆扎丝形成卷痕的引导件而卷绕于钢筋的周围。通过称为导向引导件等的引导件而将形成了该卷痕的捆扎丝向扭转捆扎丝的捆扎部引导,并通过捆扎部来扭转卷绕于钢筋的周围的捆扎丝,从而以捆扎丝来捆扎钢筋。
在这样的捆扎机中,为了提高钢筋彼此的捆扎力,提出了用两根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以往提出有如下钢筋捆扎机:该钢筋捆扎机具备:捆扎丝进给机构,将卷绕于卷盘的捆扎丝送出并卷绕于钢筋;把持机构,把持卷绕于钢筋的捆扎丝;以及捆扎丝扭转机构,驱动把持机构而使其旋转,从而扭转捆扎丝,通过触发操作,捆扎丝进给机构、把持机构以及捆扎丝扭转机构依次动作,从而进行一个循环的捆扎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这样的捆扎机中,提出有如下方法:通过把持机构来把持卷绕于钢筋的捆扎丝的前端,通过拉回剩余部分的捆扎丝而将捆扎丝卷绕于钢筋,提高捆扎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14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3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扭转捆扎丝的捆扎部中,在通过将两根捆扎丝卡定于彼此分离接触的一对卡定部件之间的动作而使两根捆扎丝沿与卡定部件分离接触的方向并列时,形成为如下形态:以在一对卡定部件之间形成有两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卡定两根捆扎丝。由此,施加于卡定部件的载荷变大。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引导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的捆扎机。
为了进一步提高捆扎力,也提出有使用两根捆扎丝的捆扎机。为了用夹持板把持两根捆扎丝,只要是与夹持板开闭的方向交叉且是两根捆扎丝并列的形态,就能够可靠地把持两根捆扎丝。
与此相对地,在两根捆扎丝沿夹持板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下,若以夹持板来把持两根捆扎丝,则夹持板无法闭合至预定的位置,施加于夹持板的载荷增加。另外,若构成为检测施加于夹持板的载荷的增加而中断捆扎动作,则作业效率差。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两根捆扎丝在预定的方向上并列这一情况的捆扎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捆扎机,该捆扎机具备: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两根捆扎丝;捆扎丝引导件,使两根捆扎丝并列;捆扎部,具有将捆扎丝卡定的卡定部件,扭转卷绕于捆扎物并卡定于卡定部件的捆扎丝;卷曲引导件,使由捆扎丝进给部进给的捆扎丝形成环状的卷痕;导向引导件,将由卷曲引导件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捆扎部引导;以及并列限制部,将由卡定部件卡定的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引导为环的径向。
被引导至捆扎部的两根捆扎丝被向在与相对于卡定部件分离接触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的方向引导,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形成为适合于基于卡定部件的卡定的方向。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捆扎机,该捆扎机具备: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两根捆扎丝;捆扎部,具有能够开闭的至少一对卡定部件,扭转通过闭合一对卡定部件而卡定的两根捆扎丝;以及控制部,执行动作,以消除沿一对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捆扎机,该捆扎机具备: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两根捆扎丝;捆扎部,具有能够开闭的至少一对卡定部件,扭转通过闭合一对卡定部件而卡定的两根捆扎丝;以及控制部,在将一对卡定部件闭合之后打开、且通过捆扎部扭转捆扎丝之前,再次执行闭合一对卡定部件的动作。
通过消除沿一对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在两根捆扎丝与一对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形态下,能够在一对卡定部件之间卡定两根捆扎丝。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形成为如下形态:在通过将两根捆扎丝卡定于彼此分离接触的一对卡定部件之间的动作而在一对卡定部件之间形成有一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下,卡定两根捆扎丝。由此,能够减轻施加于卡定部件的载荷,能够可靠地卡定两根捆扎丝W。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两根捆扎丝与一对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形态下,能够在一对卡定部件之间卡定两根捆扎丝,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捆扎部件的载荷。另外,能够继续捆扎动作,能够抑制作业效率变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4A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从正面观察的结构图。
图4B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侧视图。
图6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俯视图。
图7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主视图。
图8A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8B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9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9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9E是图9A的B-B线剖视图。
图9F是图9D的D-D线剖视图。
图9G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捆扎部以及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捆扎部以及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剖视图。
图10C是表示捆扎部以及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侧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以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11B是表示以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11C是表示以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11D是表示以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11E是表示以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1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A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13B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13C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B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15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5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15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15E是图15A的B-B线剖视图。
图15F是图15A的C-C线剖视图。
图15G是图15D的D-D线剖视图。
图15H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6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
图17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7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
图18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8B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具备电流检测部的钢筋捆扎机的控制功能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20A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20B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20C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22A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B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C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D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E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F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G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H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2I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6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7A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B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C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D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E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F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G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H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7I是表示在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中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8A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8B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0A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30B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31A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1B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控制功能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33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4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35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7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控制功能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38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9A是表示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9B是表示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9C是表示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钢筋捆扎机10A…主体部14A…控制部(并列状态推测单元)14B、14C…控制部16A…电流检测部(并列状态推测单元)2A…盒(收容部)20…卷盘21…轮毂部22、23…凸缘部3A…捆扎丝进给部30L…第一进给齿轮(进给部件)31L…齿部32L…槽部30R…第二进给齿轮(进给部件)31R…齿部32R…槽部33…进给马达36…第一位移部件37…第二移位部件38…弹簧4A1…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2…第二捆扎丝引导件5A…卷曲形成部50…卷曲引导件51A、51B、51C、51D、51E…导向引导件53…退避机构53a…第一导向销53b…第二导向销53c…第三导向销55…第一引导件55L…侧面部55R…侧面部55D…底面部55L1…第一引导部55L2…第二引导部55R1…第三引导部55R2…第四引导部55S…集束通路55E1…开口端部55E2…最窄部55EL1…开口端部55ER1…开口端部55EL2…最窄部55ER2…最窄部55EL3…假想线56A、56B、56C…进入角度限制部57…第二引导件57a…引导面58A、58B、58C、58D、58E…并列限制部6A…切断部60…固定刀部61…可动刀部62…传递机构7A…捆扎部70…卡定部件70L…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R…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C…固定卡定部件71…动作部件71a…开闭销71b1…弯曲部71b2…弯曲部72…旋转轴73…开闭导向孔74…旋转限制部8A…驱动部80…马达81…减速器9A、9B…进给限制部90…并列限制部100…并列检测传感器110…并列消除部件111…驱动部W…捆扎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个例子。
<钢筋捆扎机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从侧面观察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4A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从正面观察的结构图,图4B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另外,图5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侧视图,图6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俯视图,图7是钢筋捆扎机的外观主视图。
钢筋捆扎机1A将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进给并卷绕于作为捆扎物的钢筋S的周围,将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捆扎丝W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进给并卷绕于钢筋S,之后,扭转捆扎丝W而以捆扎丝W来捆扎钢筋S。
钢筋捆扎机1A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具备收容捆扎丝W的盒2A和进给捆扎丝W的捆扎丝进给部3A。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通过以捆扎丝进给部3A沿正方向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对被拉入到捆扎丝进给部3A的捆扎丝W进行导向;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对从捆扎丝进给部3A送出的捆扎丝W进行导向。
进而,钢筋捆扎机1A具备卷曲形成部5A,该卷曲形成部5A构成将由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的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路径。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切断部6A,通过以捆扎丝进给部3A沿反方向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来切断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捆扎部7A,扭转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以及驱动部8A,驱动捆扎部7A。
盒2A是收容部的一个例子,将能够抽出地卷绕有长条状的捆扎丝W的卷盘20收容为能够旋转、装卸。捆扎丝W使用由能够塑性变形的金属线构成的捆扎丝、金属线被树脂包覆而成的捆扎丝或者绞线的捆扎丝。
卷盘20具备供捆扎丝W卷绕的筒状的轮毂部21和一体地设于该轮毂部21的轴向两端侧的一对凸缘部22、23。凸缘部22、23形成为直径比轮毂部21大的大致圆板状的形状,被设为与轮毂部21同心。卷盘20形成为供两根捆扎丝W卷绕于轮毂部21,并从卷盘20同时拉出两根捆扎丝W。
如图4A、图4B所示,盒2A以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规定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在沿轮毂部21的轴向的卷盘20的轴线方向上向一个方向偏置的状态安装有卷盘20。在本例中,形成为卷盘20的轮毂部21整体相对于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向一个方向偏置的形态。
图8A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8B是表示捆扎丝进给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接着,说明捆扎丝进给部3A的结构。捆扎丝进给部3A作为夹持并进给并列的两根捆扎丝W的一对进给部件而具备通过旋转动作来进给捆扎丝W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
第一进给齿轮30L具备进行驱动力的传递的齿部31L。在本例中,齿部31L以构成正齿轮的形状形成于第一进给齿轮30L的外周的整周。另外,第一进给齿轮30L具备供捆扎丝W进入的槽部32L。在本例中,槽部32L由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状的凹部构成,沿圆周方向形成于第一进给齿轮30L的外周的整周。
第二进给齿轮30R具备进行驱动力的传递的齿部31R。在本例中,齿部31R以构成正齿轮的形状形成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外周的整周。另外,第二进给齿轮30R具备供捆扎丝W进入的槽部32R。在本例中,槽部32R由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状的凹部构成,沿圆周方向形成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外周的整周。
捆扎丝进给部3A使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相向,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被设为夹着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规定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该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形成为基于一对第一进给齿轮30L和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捆扎丝进给部3A的宽度中心位置。并且,如图4B等所示,卷盘20被配置为相对于捆扎丝进给部3A的宽度中心位置向一个方向偏置的状态。
捆扎丝进给部3A构成为能够使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向相互靠近的方向以及远离的方向位移。在本例中,使第二进给齿轮30R相对于第一进给齿轮30L进行位移。
为此,第一进给齿轮30L被轴300L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捆扎丝进给部3A的支撑部件301进行旋转。另外,捆扎丝进给部3A具备使第二进给齿轮30R向相对于第一进给齿轮30L靠近的方向以及远离的方向位移的第一位移部件36。第一位移部件36在一方的端部侧通过轴300R将第二进给齿轮30R支撑为能够旋转。另外,第一位移部件36被支撑部件301支撑为另一方的端部能够以轴36a为支点进行旋转。
捆扎丝进给部3A具备使第一位移部件36位移的第二位移部件37。第二位移部件37在一方的端部侧连结有第一位移部件36。另外,第二位移部件37在另一方的端部侧连结有弹簧38。进而,第二位移部件37的一方的端部侧与另一方的端部侧之间被支撑部件301支撑为能够以轴37a为支点进行旋转。
第一位移部件36经由第二位移部件37被弹簧38按压,通过以轴36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向箭头V1方向位移。由此,第二进给齿轮30R被弹簧38的力向第一进给齿轮30L方向按压。
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装填有两根捆扎丝W的状态下,以使一方的捆扎丝W进入到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R并使另一方的捆扎丝W进入到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的方式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之间夹持捆扎丝W。
捆扎丝进给部3A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之间夹持有捆扎丝W的状态下,使第一进给齿轮30L的齿部31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齿部31R啮合。由此,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传递有基于旋转的驱动力。
在本例中,捆扎丝进给部3A的第一进给齿轮30L形成为驱动侧,第二进给齿轮30R形成为从动侧。
第一进给齿轮30L被传递有后述的进给马达33的旋转动作而旋转。第二进给齿轮30R通过齿部31L与齿部31R的啮合而被传递有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旋转动作,从而从动于第一进给齿轮30L而旋转。
由此,捆扎丝进给部3A将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夹持的捆扎丝W沿捆扎丝W的延伸方向进给。在进给两根捆扎丝W的结构中,通过在第一进给齿轮30L的槽部32L与一方的捆扎丝W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在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槽部32R与另一方的捆扎丝W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在一方的捆扎丝W与另一方的捆扎丝W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以并列的状态进给两根捆扎丝W。
捆扎丝进给部3A通过切换进给马达33的旋转方向的正反而切换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的旋转方向,切换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的正反。
接着,说明对捆扎丝W的进给进行导向的捆扎丝引导件。如图4B所示,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相对于被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配置于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上游侧。另外,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相对于被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配置于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30L第二进给齿轮30R的下游侧。
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具备供捆扎丝W穿过的导向孔40A。在钢筋捆扎机1A中,由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的捆扎丝W的路径被卷曲形成部5A限制,从而捆扎丝W的轨迹形成为图1中虚线所示的那样的环Ru,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
在将与由该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交叉的方向设为轴向时,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的导向孔40A构成为沿环Ru的轴向使两根捆扎丝W并列地穿过的形状。此外,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也是沿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排列的方向的方向。
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在穿过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上设有导向孔40A。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将穿过导向孔40A的捆扎丝W向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进给路径FL引导。
在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中,相对于被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导向孔40A的上游侧即捆扎丝导入部形成为开口面积比下游侧大的圆锥形状或者角锥形状等锥状。由此,捆扎丝W相对于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的导入变得容易。
接着,说明构成将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的卷曲形成部5A。卷曲形成部5A具备:卷曲引导件50,使由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捆扎丝W形成卷痕;以及导向引导件51A,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向捆扎部7A引导。
卷曲引导件50具备:导向槽52,构成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以及第一导向销53a、第二导向销53b以及第三导向销53c,作为通过与导向槽52的协作而使捆扎丝W形成卷痕的引导件件。卷曲引导件50是导向板50L、导向板50C以及导向板50R层叠而成的结构,由导向板50C构成导向槽52的引导面。另外,由导向板50L、50R构成从导向槽52的引导面竖立设置的侧壁面。
第一导向销53a设于在卷曲引导件50中由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导入部侧。第一导向销53a相对于基于导向槽52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配置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第一导向销53a限制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以使沿导向槽52进给的捆扎丝W不进入到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的内侧。
第二导向销53b设于第一导向销53a与第三导向销53c之间。第二导向销53b相对于基于导向槽52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配置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第二导向销53b的周面的一部分从导向槽52突出。由此,由导向槽52导向的捆扎丝W在设有第二导向销53b的部位与第二导向销53b接触。
第三导向销53c设于在卷曲引导件50中由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排出部侧。第三导向销53c相对于基于导向槽52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配置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第三导向销53c的周面的一部分从导向槽52突出。由此,由导向槽52导向的捆扎丝W在设有第三导向销53c的部位与第三导向销53c接触。
卷曲形成部5A具备使第一导向销53a退避的退避机构53。退避机构53通过使第一导向销53a向沿第一导向销53a的轴向的侧方移动而以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反方向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使第一导向销53a从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移动的路径退避。
接着,说明使捆扎丝W形成卷痕的作用。由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两点和该两点之间的内侧的一点这至少三点被限制了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位置,从而使捆扎丝W形成环状的卷痕。
在本例中,相对于被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在设于第一导向销53a的上游侧的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和设于第一导向销53a的下游侧的第三导向销53c这两点限制了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另外,通过第一导向销53a限制了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由此,使由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形成环状的卷痕。
此外,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通过在供被向第三导向销53c进给的捆扎丝W接触的位置的导向槽52设置第二导向销53b,能够防止导向槽52的磨损。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俯视图,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立体图,图9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主视图,图9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侧视图。另外,图9E是图9A的B-B线剖视图,图9F是图9D的D-D线剖视图,图9G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A。如图4A所示,导向引导件51A设于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规定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FL向卷盘20偏置的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另一方向偏置的位置。
导向引导件51A具备:第一引导件55,限制由通过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上的位置;以及第二引导件57,限制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位置。
第一引导件55相对于第二引导件57设于导入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的一侧。第一引导件55在位于卷盘20偏置的一个方向的一侧即一侧具备侧面部55L。另外,第一引导件55在位于与卷盘20偏置的一个方向相反方向的一侧即另一侧,与侧面部55L相向地具备侧面部55R。进而,第一引导件55在一侧竖立设置有侧面部55L,在另一侧竖立设置有侧面部55R,且具备连接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的底面部55D。
第二引导件57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具备引导面57a,该引导面57a由沿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朝向捆扎部7A延伸的面形成。
第一引导件55的一方的侧面部55L具备:第一引导部55L1,向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引导捆扎丝W;以及第二引导部55L2,沿引导面57a引导捆扎丝W。
第一引导件55的另一方的侧面部55R具备:第三引导部55R1,向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引导捆扎丝W;以及第四引导部55R2,沿引导面57a引导捆扎丝W。
导向引导件51A通过由一对侧面部55L、55R和底面部55D包围而成的空间来构成集束通路55S。另外,导向引导件51A形成有供捆扎丝W进入到集束通路55S的开口端部55E1。开口端部55E1是第一引导件55的远离第二引导件57的一侧的端部,在由一对侧面部55L、55R和底面部55D包围而成的空间开口。
第一引导件55的第一引导部55L1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间隔随着从开口端部55E1朝向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而变窄。由此,第一引导件55的第一引导部55L1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间隔在位于开口端部55E1的第一引导部55L1的开口端部55EL1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开口端部55ER1之间最大。
另外,第一引导件55的与第一引导部55L1相连的第二引导部55L2位于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的一侧,与第三引导部55R1相连的第四引导部55R2位于引导面57a的另一侧。第二引导部55L2和第四引导部55R2以并列的两根捆扎丝W的径向上的宽度以上的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相向。
由此,第一引导部55L1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间隔在第一引导部55L1与第二引导部55L2相连、第三引导部55R1与第四引导部55R2相连的部位最窄。由此,第一引导部55L1与第二引导部55L2相连的部位形成为第一引导部55L1相对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L2。另外,第三引导部55R1与第四引导部55R2相连的部位形成为第三引导部55R1相对于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R2。
由此,导向引导件51A的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形成为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导向引导件51A的集束通路55S的截面积沿捆扎丝W的进入方向从开口端部55E1朝向最窄部55E2逐渐变窄。
导向引导件51A包括进入角度限制部56A,该进入角度限制部56A将进入到集束通路55S的捆扎丝W的进入角度改变为朝向最窄部55E2。
在钢筋捆扎机1A中,卷盘20被配置为向一个方向偏置。从向该一个方向偏置的卷盘20起由捆扎丝进给部3A进给并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朝向卷盘20偏置的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另一方向。
因此,进入到第一引导件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集束通路55S的捆扎丝W首先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使朝向该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即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方向。因此,在与侧面部55R相向的侧面部55L的第一引导部55L1设有进入角度限制部56A。
进入角度限制部56A设于比连结集束通路55S的开口端部55E1与最窄部55E2而得到的假想线、在本例中为连结第一引导部55L1的开口端部55EL1与最窄部55EL而得到的假想线55EL靠侧面部55R侧、即向假想线55EL3的内侧突出的位置。在本例中,在第一引导部55L1中,进入角度限制部56A将开口端部55EL1与最窄部55EL2的中间附近构成为向第三引导部55R1方向呈凸状的形状。由此,第一引导部55L1是在图9A所示的俯视时弯折的形状。
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被导入到第一引导件55的一对侧面部55L、55R之间。导向引导件51A通过第一引导件55的第一引导部55L1和第三引导部55R1来限制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沿轴向的位置,并向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引导。
另外,导向引导件51A通过第一引导件55的第二引导部55L2和第四引导部55R2来限制由引导至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的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沿轴向的位置,通过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来限制由该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位置。
在本例中,导向引导件51A的第二引导件57固定于钢筋捆扎机1A的主体部10A,第一引导件55固定于第二引导件57。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引导件55被第二引导件57支撑为能够以轴55b为支点进行旋转的状态。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一引导件55构成为,开口端部55E1侧在被未图示的弹簧朝向相对于卷曲引导件50靠近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能够在相对于卷曲引导件50分离接触的方向上开闭。由此,在通过捆扎丝W捆扎了钢筋S之后,通过从钢筋S拔出钢筋捆扎机1A的动作而使第一引导件55退避,使得从钢筋S拔出钢筋捆扎机1A的动作变得容易。
接着,说明切断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的切断部6A。切断部6A具备:固定刀部60;可动刀部61,通过与固定刀部60的协作来切断捆扎丝W;以及传递机构62,将捆扎部7A的动作向可动刀部61传递。固定刀部60具备供捆扎丝W穿过的开口60a,构成为在开口60a设置能够切断捆扎丝W的边缘部。
可动刀部61通过以固定刀部60为支点轴的旋转动作来切断穿过固定刀部60的开口60a的捆扎丝W。传递机构62将捆扎部7A的动作向可动刀部61传递,通过与捆扎部7A的动作联动而使可动刀部61旋转,从而切断捆扎丝W。
固定刀部60相对于被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设于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的下游侧,开口60a构成捆扎丝引导件。
图10A、图10B是表示捆扎部以及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剖视图,图10C是表示捆扎部以及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侧剖视图,接着,说明通过捆扎丝W来捆扎钢筋S的捆扎部7A以及驱动捆扎部7A的驱动部8A。
捆扎部7A具备:卡定部件70,供捆扎丝W卡定;动作部件71,对卡定部件70进行开闭;以及旋转轴72,使卡定部件70以及动作部件71动作。
卡定部件70具备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以及固定卡定部件70C,由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构成一对卡定部件,由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构成一对卡定部件。卡定部件70的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的前端侧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位于一侧,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前端侧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位于另一侧。
卡定部件70的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后端侧通过轴76被固定卡定部件70C支撑为能够旋转。由此,在卡定部件70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的前端侧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在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分离接触的方向上开闭。另外,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前端侧在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分离接触的方向上开闭。
动作部件71和旋转轴72通过设于旋转轴72的外周的螺纹部和设于动作部件71的内周的螺母部而将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转换为沿箭头A1、A2所示的旋转轴72的轴向的动作部件71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部件71具备对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行开闭的开闭销71a。
开闭销71a插入到设于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开闭导向孔73。开闭导向孔73具有将沿动作部件71的移动方向延伸并与动作部件71联动而进行移动的开闭销71a的直线方向上的动作转换为以轴76为支点的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旋转所引起的开闭动作的形状。此外,在图10A、图10B中,图示了设于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的开闭导向孔73,但是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也以左右对称的形状设有相同的开闭导向孔73。
在捆扎部7A中,将设有卡定部件70的一侧作为前侧,将设有动作部件71的一侧作为后侧。通过使动作部件71向箭头A2所示的后方移动,根据开闭销71a的轨迹和开闭导向孔73的形状,如图10A所示,在卡定部件70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
由此,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打开,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形成供捆扎丝W穿过的进给路径。
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打开的状态下,由第一进给齿轮30L以及第二进给齿轮30R进给的捆扎丝W被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和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导向而穿过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之间。穿过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之间的捆扎丝W被向卷曲形成部5A引导。另外,由卷曲形成部5A形成了卷痕并被引导至捆扎部7A的捆扎丝W穿过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
通过使动作部件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移动,根据开闭销71a的轨迹和开闭导向孔73的形状,如图10B所示,在卡定部件70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A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R闭合。
当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闭合时,被夹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被卡定为能够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移动的形态。另外,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闭合时,被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被卡定为不会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脱离的形态。
动作部件71具备:弯曲部71b1,将捆扎丝W的一方的端部即前端WS侧向预定的方向按压而使其弯曲;以及弯曲部71b2,将由切断部6A切断的捆扎丝W的另一方的端部即末端(WE)侧向预定的方向按压而使其弯曲。
动作部件71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移动而以弯曲部71b1按压由固定卡定部件70C和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卡定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侧,使其朝向钢筋S侧弯曲。另外,动作部件71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移动而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卡定,以弯曲部71b2按压由切断部6A切断的捆扎丝W的末端(WE)侧而使其朝向钢筋S侧弯曲。
捆扎部7A具备与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联动的卡定部件70以及限制动作部件71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74。旋转限制部74设于动作部件71。旋转限制部74从通过卡定部件70来卡定捆扎丝W的动作区域起在通过动作部件71的弯曲部71b1、71b2来弯折捆扎丝W的动作区域中卡定于未图示的卡定部。由此,与旋转轴72的旋转联动的动作部件71的旋转被限制,动作部件71通过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而朝向前后方向移动。另外,旋转限制部74在将由卡定部件70卡定的捆扎丝W扭转的动作区域中,解除与未图示的卡定部的卡定,使动作部件71与旋转轴72的旋转联动而旋转。卡定部件70与动作部件71的旋转联动,卡定有捆扎丝W的固定卡定部件70C、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旋转。
驱动部8A具备马达80以及进行减速以及扭矩的增幅的减速机81。在捆扎部7A和驱动部8A中,旋转轴72和马达80经由减速机81连结,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被马达80驱动。
上述第一导向销53a的退避机构53由将动作部件71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转换为第一导向销53a的位移的连杆机构构成。另外,可动刀部61的传递机构62由将动作部件71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转换为可动刀部61的旋转动作的连杆机构构成。
接着,说明限制捆扎丝W的进给的进给限制部9A。进给限制部9A构成为在穿过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上设置供捆扎丝W的前端WS抵接的部件。如图3、图4B所示,在本例中,进给限制部9A与构成卷曲引导件50的导向板50R构成为一体,从导向板50R朝向与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交叉的方向突出。
进给限制部9A具备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进行引导的并列限制部90。并列限制部90构成为在进给限制部9A的与捆扎丝W接触的面设置沿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限制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凹部。
接着,说明钢筋捆扎机1A的形状。钢筋捆扎机1A是作业者手持使用的形态,具备主体部10A和手柄部11A。钢筋捆扎机1A的上述卷曲形成部5A的卷曲引导件50和导向引导件51A设于主体部10A的前侧的端部。另外,钢筋捆扎机1A的手柄部11A从主体部10A向下方向延伸。进而,在手柄部11A的下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电池15A。另外,钢筋捆扎机1A的盒2A设于手柄部11A的前方。钢筋捆扎机1A将上述捆扎丝进给部3A、切断部6A、捆扎部7A以及驱动捆扎部7A的驱动部8A等收纳于主体部10A。
接着,说明钢筋捆扎机1A的操作部。钢筋捆扎机1A在手柄部11A的前侧设有触发器12A,在手柄部11A的内部设有开关13A。钢筋捆扎机1A根据通过触发器12A的操作而被按压的开关13A的状态,使控制部14A控制马达80以及未图示的进给马达。
图19是表示具备电流检测部的钢筋捆扎机的控制功能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钢筋捆扎机1A具备控制部14A,该控制部14A根据开关13A的状态来控制对马达80以及第一进给齿轮30L进行驱动的进给马达33。
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检测部16A。控制部14A和电流检测部16A构成并列状态推测单元,该并列状态推测单元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推测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
进而,钢筋捆扎机1A具备进行与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相应的告知的告知部17A。告知部17A由灯、显示器等显示部、蜂鸣器等声音输出部等构成。
<钢筋捆扎机的动作例>
图11A~图11E是表示通过捆扎丝来捆扎钢筋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接着,参照各图,说明通过钢筋捆扎机1A以两根捆扎丝W来捆扎钢筋S的动作。
在钢筋捆扎机1A中,两根捆扎丝W被夹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该捆扎丝W的前端WS位于第一进给齿轮30L同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夹持位置与切断部6A的固定刀部60之间的状态形成为待机状态。另外,如图10A所示,钢筋捆扎机1A在待机状态下为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打开、且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打开的状态。
当将钢筋S放入到卷曲形成部5A的卷曲引导件50与导向引导件51A之间并操作触发器12A时,控制部14A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而使第一进给齿轮30L正转,并且使第二进给齿轮30R从动于第一进给齿轮30L而正转。由此,被夹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被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进给。
相对于由捆扎丝进给部3A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在捆扎丝进给部3A的上游侧设有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在下游侧设有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从而两根捆扎丝W以沿由该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并列的状态被进给。
当捆扎丝W被向正方向进给时,捆扎丝W穿过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之间,通过卷曲形成部5A的卷曲引导件50的导向槽52。由此,捆扎丝W由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卷曲引导件50的第一导向销53a以及第三导向销53c这三点、进而由比第三导向销53c靠上游侧的第二导向销53b来形成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卷痕。
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由导向引导件51A的第一引导件55向第二引导件57引导。如图11A所示,被引导至第二引导件57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与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接触。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进一步被捆扎丝进给部3A向正方向进给,从而被导向引导件51A向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引导。并且,捆扎丝W被进给至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为止。当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时,停止驱动未图示的进给马达。
此外,由于从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起至捆扎丝进给部3A的驱动停止为止存在有少许的时滞,因此如图11B所示,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在朝向径向扩展的方向上挠曲直到与导向引导件51A的第一引导件55的底面部55D接触的程度为止。
在停止了捆扎丝W朝向正方向的进给之后,控制部14A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在动作部件71中,与马达80的旋转联动的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被旋转限制部74限制,马达80的旋转被转换为直线移动。由此,动作部件71向前方即箭头A1方向移动。
当动作部件71向前方移动时,如图10B所示,开闭销71a通过开闭导向孔73。由此,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闭合时,被夹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被卡定为能够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移动。
另外,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闭合时,被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捆扎丝W被卡定为不会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脱离。
进而,当动作部件71向前方移动时,动作部件71的动作向退避机构53传递,第一导向销53a退避。
在通过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闭合的动作而使动作部件71前进至卡定捆扎丝W的位置之后,控制部14A使马达80的旋转暂时停止,并向反转方向驱动未图示的进给马达33。由此,第一进给齿轮30L反转,并且第二进给齿轮30R从动于第一进给齿轮30L而反转。
由此,被夹持在第一进给齿轮30L与第二进给齿轮30R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被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进给。由于捆扎丝W的前端WS侧被卡定为不会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脱离的形态,因此通过将捆扎丝W向反方向进给的动作,如图11C所示,捆扎丝W被卷绕为紧贴于钢筋S。
在将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控制部14A使进给马达33的反转方向上的驱动停止之后,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从而使动作部件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移动。通过传递机构62而将动作部件71向前方移动的动作传递至切断部6A,从而可动刀部61旋转,由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和固定卡定部件70C卡定的捆扎丝W通过固定刀部60和可动刀部61的动作被切断。
在切断了捆扎丝W之后,通过使动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如图11D所示,弯曲部71b1、71b2朝向接近钢筋S的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弯曲部71b1朝向钢筋S侧按压由固定卡定部件70C和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卡定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侧,使其以卡定位置为支点朝向钢筋S侧弯曲。通过使动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被卡定的捆扎丝W被保持为被弯曲部71b1夹着的状态。
另外,通过弯曲部71b2而朝向钢筋S侧按压由固定卡定部件70C和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卡定且由切断部6A切断的捆扎丝W的末端WE侧,使其以卡定位置为支点朝向钢筋S侧弯曲。通过使动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被卡定的捆扎丝W被保持为被弯曲部71b2夹着的状态。
在将捆扎丝W的前端WS侧以及末端WE侧向钢筋S侧弯折之后,进一步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从而使动作部件7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通过使动作部件71移动至预定的位置,旋转限制部74的卡定被解除。
由此,通过进一步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动作部件71与旋转轴72联动地旋转,并且保持捆扎丝W的卡定部件70与动作部件71一体地旋转,如图11E所示,扭转捆扎丝W。
在扭转了捆扎丝W之后,控制部14A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在动作部件71中,与马达80的旋转联动的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被旋转限制部74限制,马达80的旋转被转换为直线移动。由此,动作部件71向后方即箭头A2方向移动。
当动作部件71向后方移动时,弯曲部71b1、71b2离开捆扎丝W,弯曲部71b1、71b2对捆扎丝W的保持被消除。另外,当动作部件71向后方移动时,如图10A所示,开闭销71a通过开闭导向孔73。由此,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另外,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通过以轴76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由此,捆扎丝W从卡定部件70脱落。
图12A、图12B、图12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接着,说明通过导向引导件51A来引捆扎丝W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朝向卷盘20偏置的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另一方向。因此,在导向引导件51A中,进入到第一引导件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捆扎丝W首先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
另外,以往的钢筋捆扎机将由卷曲引导件形成了卷痕而形成环的捆扎丝轨迹假定为圆时的直径为50mm~70mm左右。与此相对地,钢筋捆扎机1A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而形成环Ru的捆扎丝W的轨迹假定为圆时的长轴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75mm以上且100mm以下左右。
这样,在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而形成环Ru的捆扎丝W的轨迹假定为椭圆时,若长轴方向上的长度为75mm以上且100mm以下左右,则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进入角度α1变得比以往的钢筋捆扎机大。
因此,在导向引导件51A中,当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与第三引导部55R1接触时,捆扎丝W的前端WS沿第三引导部55R1被引导时的阻力增加。由此,存在有捆扎丝W不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而产生进给不良的可能性。
为此,设置进入角度限制部56A,使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
即,进入到第一引导件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捆扎丝W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从而位于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部位的捆扎丝W如图12B所示那样与进入角度限制部56A接触。当捆扎丝W与进入角度限制部56A接触时,对捆扎丝W施加要使该捆扎丝W以进入角度限制部56A为支点向使捆扎丝W的前端WS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的方向旋转的力。
由此,如图12C所示,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进入角度α2变小(α2<α1),捆扎丝W的前端WS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由此,能够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导入到第一引导件55的一对第二引导部55L2、第四引导部55R2之间。
图13A、图13B、图13C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接着,说明在卡定部件70中对两根捆扎丝W进行卡定时对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进行引导的作用效果。
在以往的钢筋捆扎机中,捆扎丝W不与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接触,捆扎丝W被引导至捆扎部7A的卡定部件70。与此相对地,在钢筋捆扎机1A中,在导向引导件51A中,被第一引导件55的第一引导部55L1和第三引导部55R1引导至第二引导件57的捆扎丝W如图11A、图11B所示,通过与引导面57a接触而被向捆扎部7A的卡定部件70引导。
当两根捆扎丝W与引导面57a接触时,在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引导面57a限制的状态下,捆扎丝W被向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引导。
由于引导面57a为平面,因此当两根捆扎丝W与引导面57a接触而被进给时,两根捆扎丝W以沿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的方向并列。
因此,如图13C所示成为如下形态:两根捆扎丝W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并列,以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两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卡定两根捆扎丝W。由此,施加于卡定部件70的载荷变大。
为此,通过进给限制部9A来引导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图14A、图14B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接着,说明由进给限制部9A来引导捆扎丝W的作用效果。
进给限制部9A在供捆扎丝W接触的面设有沿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限制的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并列限制部90。
由于并列限制部90相对于被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形成为凹状,因此当捆扎丝W的前端WS被按压于进给限制部9A时,捆扎丝W的前端WS被引导为朝向构成并列限制部90的凹部的顶点。
由此,如图14A所示,当两根捆扎丝W被向正方向进给至穿过了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同进给限制部9A接触而被按压的位置时,如图14B所示,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沿并列限制部90延伸的方向被引导。由此,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向图3所示的环Ru的径向引导。
因此,如图13A所示,能够将两根捆扎丝W引导为在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因而,如图13B所示成为如下形态:以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能够卡定一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卡定两根捆扎丝W,能够减轻施加于卡定部件70的载荷,能够可靠地卡定两根捆扎丝W。
此外,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也可以由导向引导件来引导。图15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俯视图,图15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立体图,图15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主视图,图15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侧视图。另外,图15E是图15A的B-B线剖视图,图15F是图15A的C-C线剖视图,图15G是图15D的D-D线剖视图,图15H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B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A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B在引导面57a具备并列限制部58B。并列限制部58B构成为,沿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交叉的轴向在引导面57a设置多个面。即,并列限制部58B构成为,在引导面57a设置沿引导面57a的延伸方向的台阶。设有并列限制部58B的位置是供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形成的环Ru接触的位置。并列限制部58B相对于引导面57a朝向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而形成为凹状。
由此,如图15F所示,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中的一根捆扎丝W1与引导面57a接触,另一根捆扎丝W2相对于引导面57a与凹状的并列限制部58B接触。因而,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在环Ru的径向上错开。由此,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引导为环Ru的径向。
因此,如图13A所示,能够将两根捆扎丝W引导为在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因而,如图13B所示,形成为如下形态:以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能够卡定一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卡定两根捆扎丝W,从而能够减轻施加于卡定部件70的载荷,能够可靠地卡定两根捆扎丝W。
图16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视图,图16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C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A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C在引导面57a具备并列限制部58C。并列限制部58C由与通过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来规定的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不平行的面构成。即,并列限制部58C通过在引导面57a设置在与引导面57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且是沿着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方向上倾斜的斜面而构成。由此,并列限制部58C是从第二引导部55L2朝向第四引导部55R2倾斜的面。并列限制部58C倾斜的方向在图16A中是以使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中的、位于第二引导部55L2侧的捆扎丝W位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的方式从第二引导部55L2朝向第四引导部55R2下降的方向。此外,并列限制部58C倾斜的方向也可以是以使位于第二引导部55L2侧的捆扎丝W位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方式从第四引导部55R2朝向第二引导部55L2下降的方向。
由此,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中的一根捆扎丝在构成并列限制部58C的斜面上与位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面接触,另一根捆扎丝与位于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的面接触。因而,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在环Ru的径向上错开。由此,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引导为环Ru的径向。
图17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视图,图17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D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A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D在引导面57a具备并列限制部58D。并列限制部58D通过在引导面57a设置在与引导面57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是沿着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方向上倾斜的两个斜面而构成。即,并列限制部58D由沿引导面57a的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V状的槽部构成。
由此,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中的一根捆扎丝在构成并列限制部58D的斜面上与位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面接触,另一根捆扎丝与位于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的面、或者位于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捆扎丝W接触。因而,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在环Ru的径向上错开。由此,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引导为环Ru的径向。
图18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视图,图18B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的剖切立体图。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E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A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导向引导件51E在引导面57a具备并列限制部58E。并列限制部58E通过在引导面57a设置沿引导面57a的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U状的槽部而构成。
由此,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中的一根捆扎丝在构成并列限制部58E的面上与位于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面接触,另一根捆扎丝与位于环Ru的径向上的内侧的面、或者位于环Ru的径向上的外侧的捆扎丝W接触。因而,被第二引导件57引导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在环Ru的径向上错开。由此,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引导为环Ru的径向。
<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作用效果例>
接着,说明在卡定部件70中卡定两根捆扎丝W时两根捆扎丝W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并列的形态。
以往的钢筋捆扎机将由卷曲引导件形成了卷痕而形成环的捆扎丝轨迹假定为圆时的直径为50mm~70mm左右。因此,在以往的钢筋捆扎机中,捆扎丝W不与第二引导件57的引导面57a接触而捆扎丝W被引导至捆扎部7A的卡定部件70。
与此相对地,钢筋捆扎机1A在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而形成环Ru的捆扎丝W的轨迹假定为圆时的长轴方向上的长度为75mm以上且100mm以下左右。
这样,在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而形成环Ru的捆扎丝W的轨迹假定为圆时,若长轴方向上的长度为75mm以上且100mm以下左右,则如图12A、图12B所示,被引导至第二引导件57的捆扎丝W与引导面57a接触,从而被向捆扎部7A的卡定部件70引导。
当两根捆扎丝W与引导面57a接触时,在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被引导面57a限制的状态下,捆扎丝W被向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引导。
当两根捆扎丝W与引导面57a接触而被进给时,两根捆扎丝W以沿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的方向并列。在钢筋捆扎机1A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是沿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的方向。
由此,被引导至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易于形成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
图20A、图20B以及图20C是表示卡定部件中的捆扎丝的卡定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20A中示出在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情况下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形态。另外,在图20B中示出两根捆扎丝W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进而,在图20C中示出通过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如图20A所示,若是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形态,则形成为以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大致一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卡定两根捆扎丝W的形态。由此,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间隔与捆扎丝W的直径相等。
与此相对地,如图20B所示,若是两根捆扎丝W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则形成为以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大致两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卡定两根捆扎丝W的形态。由此,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间隔与捆扎丝W的直径的两倍的长度相等。
由于在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情况下,能够以图20A所示的形态卡定两根捆扎丝W,因此能够决定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可动范围。
因此,当两根捆扎丝W以图20B所示的形态并列时,在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之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无法进一步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
为此,执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控制,以使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以预定的方向并列。
图21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图22A~图22I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以下,说明推测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的实施方式。
控制部14A在图21的步骤SA1中判断为开关13A为预定的状态、在本例中为开关13A接通时,在步骤SA2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将两根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
如图22A所示,当被引导至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时,在步骤SA3中,控制部14A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控制部14A在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时,在步骤SA4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如图22B所示,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若通过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而使两根捆扎丝W能够以图20A所示的形态并列,则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靠近的方向移动至预定的位置为止。即,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至形成有一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为止。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也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联动地朝向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靠近的方向移动至预定的位置为止。
与此相对地,若被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以图20B所示的方式并列,则形成为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两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
若无法以形成为图20A的形态的方式消除两根捆扎丝W以图20B所示的形态并列的方向,则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无法从形成有两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状态起进一步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施加于卡定部件70的载荷增加。
另外,即使马达80继续朝向正方向旋转,旋转轴72也无法旋转。因此,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能够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至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一根捆扎丝的量的间隔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增加。
为此,控制部14A检测施加于卡定部件70的载荷,或者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来推测两根导线W的并列状态。并且,控制部14A根据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执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
即,在步骤SA5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预定值,则能够推测为被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如图20A所示那样为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正常的形态。由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预定的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A6中执行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预定的阈值,则能够推测为被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如图20B所示那样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异常的形态。由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两根捆扎丝W未以正常的形态并列的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执行如下动作: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
首先,说明通过打开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动作来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情况。
在步骤SA7中,控制部14A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如图22C所示,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
如上所述,由于从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起至捆扎丝进给部3A的驱动停止为止存在有若干时间差,因此通过在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的状态下将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若干量,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在朝向径向扩展的方向上挠曲。
通过将停止进给的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如图22B所示,两根捆扎丝W以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按压的位置为支点弯曲,从而捆扎丝W的前端WS远离进给限制部9A。
由此,当从图22B所示的状态打开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时,如图22D所示,通过在朝向径向扩展的方向上挠曲的捆扎丝W的弹性,捆扎丝W的前端WS侧要朝向进给限制部9A的方向移动。由于当两根捆扎丝W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时,一方的捆扎丝W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因此难以移动。与此相对地,另一方的捆扎丝W不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容易移动。因此,当通过打开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而使捆扎丝W移动时,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由此,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如图22E所示,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接着,说明通过再次闭合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动作来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情况。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A8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如图22F所示,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通过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两根捆扎丝W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固定卡定部件70C方向按压,以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70C2为支点而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由此,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如图22G所示,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另外,如图22F所示,存在有即使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也无法消除捆扎丝W的预定的方向上的并列的情况、即不是图20C那样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22H所示那样,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时,两根捆扎丝W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固定卡定部件70C方向进一步按压,以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70C2为支点而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也能够形成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如图22I所示,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在步骤SA9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通过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动作消除了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则在向正转方向驱动了马达80的情况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会超过预定值。因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A6中继续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推测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并未消除,判断为发生了错误,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此外,异常检测阈值也可以是可变的。例如,根据闭合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第一次动作中的异常检测阈值,将闭合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第二次动作中的异常检测阈值设定为较小的值。控制部14A在一次捆扎动作中,根据闭合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次数来切换异常检测阈值。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A10中,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然后,在步骤SA11中,驱动告知部17A告知发生了错误。
图23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以下,说明对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进行推测而消除沿第七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
控制部14A在图23的步骤SB1中判断为开关13A为预定的状态、在本例中为开关13A接通时,在步骤SB2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将两根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
若被引导至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则在步骤SB3中,控制部14A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控制部14A在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时,在步骤SB4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在步骤SB5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未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B6中执行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执行如下动作: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并且将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若干量,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
在步骤SB7中,控制部14A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
控制部14A在打开卡定部件70时,在步骤SB8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将两根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控制部14A在将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预定的若干量时,在步骤SB9中,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当两根捆扎丝W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时,如上所述,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一方的捆扎丝W难以移动。与此相对地,不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另一方的捆扎丝W容易移动。因此,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捆扎丝W被向正方向进给若干量,从而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另外,通过将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若干量,捆扎丝W的前端WS易于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当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时,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由此,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由此,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动作和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而停止捆扎丝W的进给时,在步骤SB10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通过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另外,通过将捆扎丝W进给若干量,即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以及固定卡定部件70C与捆扎丝W接触的位置发生变化,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也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另外,存在即使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也无法消除捆扎丝W的预定的方向上的并列的情况,即不是图20C那样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时,两根捆扎丝W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固定卡定部件70C方向推压,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也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在步骤SB11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通过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动作以及将捆扎丝W进给若干量的动作来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则在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的情况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会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因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未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B6中继续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推测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并未消除,判断为发生了错误,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此外,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也可以设定为能够切换异常检测阈值。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B12中,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然后,在步骤SB13中,驱动告知部17A,告知发生了错误。
图24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以下,说明对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进行推测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
控制部14A在图24的步骤SC1中判断为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等处于上述待机状态时,在步骤SC2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将两根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
当被引导至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时,在步骤SC3中,控制部14A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控制部14A在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时,在步骤SC4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在步骤SC5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在马达80中流过的电流未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C6中执行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执行如下动作: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并且将捆扎丝W向反方向进给若干量,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
在步骤SC7中,控制部14A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
控制部14A在打开卡定部件70时,在步骤SC8中,向反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而向反方向进给两根捆扎丝W。当将捆扎丝W向反方向进给预定的若干量时,在步骤SC9中,控制部14A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反方向上的进给。
当两根捆扎丝W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时,如上所述,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一方的捆扎丝W难以移动。与此相对地,不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另一方的捆扎丝W容易移动。因此,即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捆扎丝W被向反方向进给若干量,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也发挥作用。由此,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动作和进给捆扎丝W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而停止捆扎丝W的进给时,在步骤SC10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通过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另外,通过将捆扎丝W进给若干量,即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以及固定卡定部件70C与捆扎丝W接触的位置发生变化,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也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另外,存在即使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也无法消除捆扎丝W的预定的方向上的并列的情况,即不是图20C那样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时,两根捆扎丝W进一步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固定卡定部件70C方向推压,改变两根的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也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在步骤SC11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通过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动作以及将捆扎丝W进给若干量的动作来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则在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的情况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会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因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未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C6中继续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推测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并未消除,判断为发生了错误,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此外,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也可以设定为能够切换异常检测阈值。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C12中,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然后,在步骤SC13中,驱动告知部17A,告知发生了错误。
图25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26是表示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变形例的钢筋捆扎机1B在进给限制部9B具备引导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的并列限制部90。其它结构与上述钢筋捆扎机1A相同。
限制捆扎丝W的进给的进给限制部9B与进给限制部9A相同,通过在穿过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的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上设置供捆扎丝W的前端WS抵接的部件而构成。进给限制部9B与构成卷曲引导件50的导向板50R构成为一体,从导向板50R朝向与捆扎丝W的进给路径交叉的方向突出。
并列限制部90通过在进给限制部9B的供捆扎丝W接触的面设置沿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限制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凹部而构成。
图27A~图27I是表示以具备并列限制部的结构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以下,说明对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进行推测而消除沿第二可动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此外,控制流程图虽然参照图21所示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图23或者图24所示的例子。
控制部14A在图21的步骤SA1中判断为开关13A为预定的状态、在本例中为开关13A接通时,在步骤SA2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而向正方向进给两根捆扎丝W。
如图27A所示,当被引导至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B抵接的位置时,在步骤SA3中,控制部14A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图28A、图28B是表示进给限制部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接着,说明通过进给限制部9B来引导捆扎丝W的作用效果。
进给限制部9B在供捆扎丝W接触的面设有沿相对于由第一捆扎丝引导件4A1以及第二捆扎丝引导件4A2限制的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并列限制部90。
由于并列限制部90相对于被向正方向进给的捆扎丝W的进给方向形成为凹状,因此当捆扎丝W的前端WS被向进给限制部9B按压时,捆扎丝W的前端WS被朝向构成并列限制部90的凹部的顶点引导。
由此,如图28A所示,当两根捆扎丝W被向正方向进给直到穿过了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B接触而被按压的位置时,如图28B所示,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沿并列限制部90延伸的方向被引导。
因此,如图20A所示,能够将两根捆扎丝W引导为在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列。
控制部14A在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时,在步骤SA4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如图27B所示,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推测两根导线W的并列状态。并且,控制部14A根据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执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
即,在步骤SA5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能够推测为被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如图20A所示为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正常的形态。由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A6中执行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能够推测为被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如图20B所示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异常的形态。由此,当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时,控制部14A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执行如下动作: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
在步骤SA7中,控制部14A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如图27C所示,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
如上所述,由于从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B接触起至捆扎丝进给部3A的驱动停止为止存在有若干时间差,因此通过在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B接触的状态下将捆扎丝W向正方向进给若干量,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在朝向径向扩展的方向上挠曲。
通过将停止了进给的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如图27B所示,两根捆扎丝W以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按压的位置为支点弯曲,从而捆扎丝W的前端WS远离进给限制部9B。
由此,当从图27B所示的状态打开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时,如图27D所示,通过在朝向径向扩展的方向上挠曲的捆扎丝W的弹性,捆扎丝W的前端WS侧要朝向进给限制部9B的方向移动。当两根捆扎丝W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时,如上所述,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一方的捆扎丝W难以移动。与此相对地,不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另一方的捆扎丝W容易移动。因此,当通过打开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而使捆扎丝W移动时,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另外,当通过打开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而使捆扎丝移动时,存在有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B接触的情况。当捆扎丝W的前端WS与进给限制部9B接触时,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如图27E所示那样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当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A8中,控制部14A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如图27F所示,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通过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如图27G所示那样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另外,如图27F所示,存在即使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也无法消除捆扎丝W的预定的方向上的并列的情况,即不是图20C那样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27H所示,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时,两根捆扎丝W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固定卡定部件70C方向按压,以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70C2为支点而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也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如图27I所示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在步骤SA9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通过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动作而消除了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则在向正转方向驱动了马达80的情况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会超过预定值。因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A6中继续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推测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并未消除,判断为发生了错误,停止马达80朝正转方向的驱动。此外,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也可以设定为能够切换异常检测阈值。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A10中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然后,在步骤SA11中,驱动告知部17A,告知发生了错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推测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根据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来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20A所示,以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能够供一根捆扎丝的量卡定的间隔的状态形成为卡定两根捆扎丝W的形态,从而能够减轻施加于卡定部件70的载荷,能够可靠地卡定两根捆扎丝W。另外,能够继续捆扎动作。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在一次捆扎动作中,根据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而将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两次,但是也可以将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次数设为可变。
图29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以下,说明不推测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的实施方式。
控制部14A在图29的步骤SD1中判断为开关13A为预定的状态、在本例中为开关13A接通时,在步骤SD2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而向正方向进给两根捆扎丝W。
当被引导至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时,在步骤SD3中,控制部14A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控制部14A在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时,在步骤SD4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正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闭合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D5中,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
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时,如上所述,通过在朝向径向扩展的方向上挠曲的捆扎丝W的弹性,捆扎丝W的前端WS侧要朝向进给限制部9A的方向移动。当两根捆扎丝W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时,如上所述,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一方的捆扎丝W难以移动。与此相对地,不与固定卡定部件70C的凸部70C1接触的另一方的捆扎丝W容易移动。因此,当通过打开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而使捆扎丝W移动时,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D6中,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闭合卡定部件70。
通过将两根捆扎丝W夹在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动作,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另外,存在即使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也无法消除捆扎丝W的预定方向上的并列的情况,即不是图20C那样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靠近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时,两根捆扎丝W被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向固定卡定部件70C方向推压,改变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如图20C所示,能够形成为易于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形态。
因而,通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一步闭合的动作,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两根捆扎丝W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
在步骤SD7中,控制部14A通过电流检测部16A来检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若通过开闭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的动作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则在向正转方向驱动了马达80的情况下,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会超过预定值。因此,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在步骤SD8中继续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若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超过异常检测阈值,则控制部14A推测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并未消除,判断为发生了错误,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此外,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也可以设定为能够切换异常检测阈值。
控制部14A在停止马达80朝向正转方向的驱动时,在步骤SD9中,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朝向远离固定卡定部件70C的方向移动,打开卡定部件70。
控制部14A在向反转方向将马达80驱动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打开的预定量时,停止马达80朝向反转方向的驱动。然后,在步骤SD10中,驱动告知部17A,告知发生了错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不推测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开闭卡定部件70的动作,如图20A所示,也能够形成为以在固定卡定部件70C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之间形成有能够供一根捆扎丝的量卡定的间隔的状态卡定两根捆扎丝W的形态,从而能够减轻施加于卡定部件70的载荷,能够可靠地卡定两根捆扎丝W。
图30A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30B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31A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31B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32是表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的钢筋捆扎机的控制功能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钢筋捆扎机1C具备检测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的并列检测传感器100。
并列检测传感器100是作为并列状态推测单元的并列状态检测单元的一个例子,设于在进给限制部9A中供捆扎丝W的前端WS接触的位置或者其附近。并列检测传感器100由光学传感器、磁力传感器、接触传感器等中的任一个构成,若是光学传感器、磁力传感器,则如图30A、图31A所示,在进给限制部9A中供捆扎丝W的前端WS接触的位置的附近,设于能够检测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的捆扎丝W的位置。另外,若是接触传感器,则如图30B、图31B所示,设于在进给限制部9A中供捆扎丝W的前端WS接触的位置。
若是光学传感器,则并列检测传感器100例如是图像传感器,从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拍摄两根捆扎丝W,检测拍摄到的捆扎丝W是一根还是两根。
若拍摄到的捆扎丝W为一根,则如图20A所示,控制部14B判断为两根捆扎丝W是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形态。与此相对地,若拍摄到的捆扎丝W为两根,则如图20B所示,控制部14B判断为两根捆扎丝W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相对于固定卡定部件70C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
另外,并列检测传感器100若是光学传感器,则例如是由一对受光发光元件构成的透射传感器,使光从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射出,检测遮挡光的宽度是一根捆扎丝W的量还是两根捆扎丝W的量。
进而,并列检测传感器100若是磁力传感器,则能够通过霍尔IC从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检测磁场,检测两根捆扎丝W是沿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形态还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
另外,并列检测传感器100若是接触传感器,则通过压力传感器来检测两根捆扎丝W是以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形态接触、还是以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接触。
控制部14B在检测到捆扎丝W时,判断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另外,由于在捆扎丝W与进给限制部9A接触时,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有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控制部14B在检测到捆扎丝W时,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判断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
图33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以下,说明检测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的实施方式。
控制部14B在图33的步骤SE1中判断为开关13A为预定的状态、在本例中为开关13A接通时,在步骤SE2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而向正方向进给两根捆扎丝W。
在被引导至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时,在步骤SE3中,控制部14B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当在步骤SE4中并列检测传感器100检测到捆扎丝W时,在步骤SE5中,控制部14B判断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控制部14B在判断为两根捆扎丝W是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正常的形态时,在步骤SE6中,执行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控制部14B在判断为两根捆扎丝W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异常的形态时,在步骤SE7中,例如如上所述那样,执行如下动作:对第一可动卡定部件70L以及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进行开闭,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
图34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35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36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37是表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的钢筋捆扎机的控制功能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钢筋捆扎机1D具备消除两根捆扎丝W的预定的并列状态的并列消除部件110。并列消除部件110被设为能够在相对于穿过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分离的位置和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被螺线管等驱动部111驱动。并列消除部件110具有在两根捆扎丝W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的情况下能够与两根捆扎丝W接触的宽度。另外,并列消除部件110的与两根捆扎丝W接触的面在两根捆扎丝W为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形态的情况下向与一方的捆扎丝W先行接触的方向倾斜,形成并列消除面110a。
控制部14C根据由上述电流检测部16A检测出的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来推测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或者由并列检测传感器100来检测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状态,并根据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来驱动驱动部111。
图38是表示使两根捆扎丝以预定的方向并列的控制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以下,说明通过并列消除部件110来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的实施方式。
控制部14C在图38的步骤SF1中判断为开关13A为预定的状态、在本例中为开关13A接通时,在步骤SF2中,向正转方向驱动进给马达33而向正方向进给两根捆扎丝W。
在被引导至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与固定卡定部件70C之间的两根捆扎丝W的前端WS被进给至与进给限制部9A抵接的位置时,在步骤SF3中,控制部14C停止进给马达33的驱动。停止捆扎丝W的正方向上的进给。
控制部14C在步骤SF4中,如上述那样,通过在闭合卡定部件70的动作中由电流检测部16A检测出的在马达80中流动的电流、或者由并列检测传感器100推测、判断两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
控制部14C在步骤SF5中判断为两根捆扎丝W是与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交叉而并列的正常的形态时,在步骤SF6中,执行上述通常的捆扎动作。
与此相对地,控制部14C在判断为两根捆扎丝W是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并列的异常的形态时,在步骤SF7中驱动驱动部111,使并列消除部件110向并列消除面110a与捆扎丝W接触的位置移动。由此,执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
此外,也可以通过并列消除部件来按压导向引导件51A等,对两根捆扎丝W进行加振,从而能够执行消除沿第二可动卡定部件70R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W的并列的动作。
<通过导向引导件来引导捆扎丝的作用效果>
图39A、图39B、图39C是表示导向引导件中的捆扎丝的动作的说明图,接着,说明通过导向引导件51A来引导捆扎丝W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朝向卷轴20偏置的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另一方向。因此,在导向引导件51A中,进入到第一引导部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捆扎丝W首先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
如上所述,在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而形成环Ru的捆扎丝W的轨迹假定为椭圆时,若长轴方向上的长度为75mm以上且100mm以下左右,则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进入角度α1与以往的钢筋捆扎机相比变大。
因此,在导向引导件51A中,当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WS与第三引导部55R1接触时,捆扎丝W的前端WS沿第三引导部55R1被引导时的阻力增加。由此,存在有捆扎丝W不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而产生进给不良的可能性。
为此,设置进入角度限制部56A,使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前端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
即,进入到第一引导件55的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捆扎丝W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从而位于侧面部55L与侧面部55R之间的部位的捆扎丝W如图39B所示那样与进入角度限制部56A接触。当捆扎丝W与进入角度限制部56A接触时,对捆扎丝W施加要使该捆扎丝W以进入角度限制部56A为支点向使捆扎丝W的前端WS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的方向旋转的力。
由此,如图39C所示,朝向侧面部55R的第三引导部55R1进入的捆扎丝W的进入角度α2变小(α2<α1),捆扎丝W的前端WS朝向第一引导部55L1的最窄部55EL2与第三引导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间。由此,能够将由卷曲引导件50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W导入到第一引导部55的一对第二引导部55L2、第四引导部55R2之间。

Claims (20)

1.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两根捆扎丝;
捆扎丝引导件,使两根捆扎丝并列;
捆扎部,具有将捆扎丝卡定的卡定部件,扭转被卷绕于捆扎物并卡定于所述卡定部件的捆扎丝;
卷曲引导件,使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进给的捆扎丝形成环状的卷痕;
导向引导件,将由所述卷曲引导件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向所述捆扎部引导;以及
并列限制部,将由所述卡定部件卡定的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引导为环的径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并列限制部通过在限制由所述捆扎丝进给部进给的捆扎丝的进给的进给限制部设置供捆扎丝的前端抵接的凹部而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并列限制部通过在所述进给限制部的供捆扎丝接触的面设置沿与由所述捆扎丝引导件规定的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凹部而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导向引导件在由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形成的环的径向上的外侧具备引导面,
所述并列限制部通过沿与由捆扎丝形成的环的径向交叉的轴向在所述引导面设置多个面而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并列限制部通过在所述引导面设置在由捆扎丝形成的环的径向上呈凹状或者凸状的台阶而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导向引导件在由通过所述卷曲引导件形成了卷痕的捆扎丝形成的环的径向上的外侧具备引导面,
所述并列限制部通过在所述引导面设置与由所述捆扎丝引导件规定的两根捆扎丝并列的方向不平行的面而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并列限制部通过在所述引导面设置凹部而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并列限制部通过在所述引导面设置斜面而构成。
9.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两根捆扎丝;
捆扎部,具有能够开闭的至少一对卡定部件,扭转通过闭合一对所述卡定部件而卡定的两根捆扎丝;以及
控制部,执行动作,以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推测穿过一对所述卡定部件之间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
若推测为两根捆扎丝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则执行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的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对一对所述卡定部件施加的载荷,推测两根捆扎丝是否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捆扎机具备电流检测部,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在驱动所述捆扎部的马达中流动的电流,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出的电流,推测两根捆扎丝是否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推测两根捆扎丝是否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的电流的阈值进行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捆扎机具备并列检测传感器,所述并列检测传感器检测穿过一对所述卡定部件之间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状态,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所述并列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捆扎丝的并列状态而推测出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时,执行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的动作。
15.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闭合一对所述卡定部件而推测出两根捆扎丝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时,执行打开一对所述卡定部件而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的动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闭合一对所述卡定部件而推测出两根捆扎丝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时,执行开闭一对所述卡定部件而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的动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推测出两根捆扎丝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并列时,执行进给两根捆扎丝而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的动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捆扎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所述并列消除部件与穿过一对所述卡定部件之间的两根捆扎丝中的至少一根捆扎丝接触,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捆扎机具备并列消除部件,所述并列消除部件对穿过一对所述卡定部件之间的两根捆扎丝进行加振,消除沿一对所述卡定部件开闭的方向的两根捆扎丝的并列。
20.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进给部,进给向捆扎物卷绕的两根捆扎丝;
捆扎部,具有能够开闭的至少一对卡定部件,扭转通过闭合一对所述卡定部件而卡定的两根捆扎丝;以及
控制部,在将一对所述卡定部件闭合之后打开、且通过所述捆扎部扭转捆扎丝之前,再次执行闭合一对所述卡定部件的动作。
CN202010165329.9A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Active CN1116889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54182.XA CN117703090A (zh)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4291A JP7367313B2 (ja) 2019-03-11 2019-03-11 結束機
JP2019-044291 2019-03-11
JP2019-103942 2019-06-03
JP2019103942A JP7293880B2 (ja) 2019-06-03 2019-06-03 結束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54182.XA Division CN117703090A (zh)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8969A true CN111688969A (zh) 2020-09-22
CN111688969B CN111688969B (zh) 2023-12-22

Family

ID=698044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54182.XA Pending CN117703090A (zh)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CN202010165329.9A Active CN111688969B (zh)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54182.XA Pending CN117703090A (zh) 2019-03-11 2020-03-11 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571733B2 (zh)
EP (1) EP3719239A3 (zh)
CN (2) CN117703090A (zh)
AU (1) AU2020201774A1 (zh)
TW (1) TWI82781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9569A (zh) * 2020-09-25 2021-01-15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避乔割灌收集打捆智能装置
CN112343350A (zh) * 2020-11-19 2021-02-09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绑扎装置及自动绑扎机器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30190A (ja) * 2021-02-25 2022-09-0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US20240025584A1 (en) * 2022-07-21 2024-01-25 Abb Schweiz Ag Drive assembly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2192A (en) * 1981-03-05 1982-12-07 Furlong Donn B Wire tying power tool
JPH053494U (ja) * 1991-07-03 1993-01-19 マツ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の針金案内装置
JPH0740411U (ja) * 1993-12-21 1995-07-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における線材のガイド機構
JP2013227728A (ja) * 2012-04-24 2013-11-07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
JP2017024752A (ja) * 2015-07-22 2017-02-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N107709682A (zh) * 2015-07-22 2018-02-16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EP3326921A1 (en) * 2015-07-22 2018-05-30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23242B2 (ja) 1996-03-15 1999-07-26 大木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JP4729817B2 (ja) 2001-07-25 2011-07-2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US7143792B2 (en) 2001-07-19 2006-12-05 Max Co., Ltd. Reinforcing steel bar tying machine
JP3624873B2 (ja) * 2001-10-29 2005-03-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捩り装置
JP2004332494A (ja) 2003-05-12 2004-11-25 Kuroki Sakae 鉄筋交差部分の結束機
JP4710438B2 (ja) 2005-07-01 2011-06-2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RU2513552C2 (ru) 2007-11-20 2014-04-20 Йбй Мекатроник Апс Связы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RU2564184C2 (ru) 2009-05-27 2015-09-27 Йбй Мекатроник Апс Связы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6473394B2 (ja) 2015-07-13 2019-02-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装置
WO2017014276A1 (ja) 2015-07-22 2017-01-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A2990150C (en) 2015-07-22 2019-08-20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N107849859B (zh) * 2015-07-22 2020-09-04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JP6887760B2 (ja) 2016-05-20 2021-06-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2192A (en) * 1981-03-05 1982-12-07 Furlong Donn B Wire tying power tool
JPH053494U (ja) * 1991-07-03 1993-01-19 マツ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の針金案内装置
JPH0740411U (ja) * 1993-12-21 1995-07-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における線材のガイド機構
JP2013227728A (ja) * 2012-04-24 2013-11-07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
JP2017024752A (ja) * 2015-07-22 2017-02-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N107709682A (zh) * 2015-07-22 2018-02-16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EP3326921A1 (en) * 2015-07-22 2018-05-30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9569A (zh) * 2020-09-25 2021-01-15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避乔割灌收集打捆智能装置
CN112219569B (zh) * 2020-09-25 2021-12-03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避乔割灌收集打捆智能装置
CN112343350A (zh) * 2020-11-19 2021-02-09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绑扎装置及自动绑扎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19239A2 (en) 2020-10-07
US20200290109A1 (en) 2020-09-17
US11571733B2 (en) 2023-02-07
TWI827812B (zh) 2024-01-01
EP3719239A3 (en) 2021-01-06
AU2020201774A1 (en) 2020-10-01
CN111688969B (zh) 2023-12-22
CN117703090A (zh) 2024-03-15
TW202045408A (zh) 2020-12-16
US20230166319A1 (en) 2023-06-01
US11779996B2 (en) 202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8969A (zh) 捆扎机
AU2022200036B2 (en) Binding machine
CN107709166B (zh) 捆扎机
CN107849859B (zh) 捆扎机
CA2990150A1 (en) Binding machine
US11898359B2 (en) Binding machine
CN116853585A (zh) 捆扎机
US12031341B2 (en) Binding machine
CN111688971B (zh) 捆扎机
AU2020201050A1 (en) Binding machine
TWI843939B (zh) 捆束機
CN111688972B (zh) 捆扎机
JP7293880B2 (ja) 結束機
TWI830881B (zh) 捆束機
NZ762526A (en) Binding machine
CN117927029A (zh) 捆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