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5408A - 捆束機 - Google Patents
捆束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45408A TW202045408A TW109107984A TW109107984A TW202045408A TW 202045408 A TW202045408 A TW 202045408A TW 109107984 A TW109107984 A TW 109107984A TW 109107984 A TW109107984 A TW 109107984A TW 202045408 A TW202045408 A TW 20204540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ing member
- wires
- wire
- guide
- paralle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4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11 indu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79 co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25—Hand-held too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B65B13/14—Pairs of carriers or guides movable around opposite sides of the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184—Strap accumul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7/00—Bundling particula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using string, wire, or narrow tape or band; Baling fibrous material, e.g. pea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B27/10—Bundling rods, sticks, or like elongated objec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誘導兩條線材並列之方向之鋼筋捆束機。
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線材進給部3A,進給線材;卡止構件70,卡止線材;捲曲形成部5A,賦予環狀之捲曲癖好到被線材進給部3A所進給之線材,以誘導到卡止構件70;以及進給限制部9A,限制被線材進給部3A所進給之線材之進給;使誘導被卡止構件70所卡止之兩條線材並列之方向到環之徑向之並列限制部90,包括於進給限制部9A之線材接觸之面。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以線材捆束鋼筋等之捆束物之捆束機。
先前以來,提案有一種捲繞線材到兩條以上之鋼筋,扭轉捲繞到鋼筋後之線材,而以線材捆束該兩條以上之鋼筋之稱做鋼筋捆束機之捆束機。
捆束機係使藉馬達之驅動力而被進給之線材,藉通過稱做捲曲導引器等之賦予捲曲癖好到線材之導引器,捲繞到鋼筋的周圍。使被賦予此捲曲癖好後之線材,藉稱做誘導導引器等之導引器,誘導到扭轉線材之捆束部,以捆束部扭轉被捲繞到鋼筋周圍之線材,藉此,鋼筋係被線材所捆束。
在這種捆束機中,係為了提高鋼筋們之捆束力,而提案有一種以兩條線材捆束鋼筋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提案有一種包括:捆束線進給機構,發出被捲繞到捲筒之線材以繞繞鋼筋;握持機構,抓住被纏繞到鋼筋之線材;以及捆束線扭轉機構,旋轉驅動握持機構以扭轉線材;藉操作扳機,捆束線進給機構與握持機構與捆束線扭轉機構係依序動作,以進行一週期之捆束動作之鋼筋捆束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在這種捆束機中,係提案有一種以握持機構抓住被纏繞到鋼筋之線材的尖端,拉回剩餘份之線材,藉此,捲繞線材到鋼筋,以提高捆束力之機構。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7/0142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34305號公報
在扭轉線材之捆束部中,係藉卡止兩條線材到彼此接離之一對卡止構件間之動作,當兩條線材沿著卡止構件接離之方向以並列時,於一對卡止構件之間,在形成有兩條線材份之間隔後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之形態。藉此,施加在卡止構件之負載係變大。
本發明係用於解決這種課題所研發出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誘導兩條線材在並列方向上之捆束機。
為了更加提高捆束力,也提案有一種使用兩條線材之捆束機。為了以夾板抓住兩條線材,如果係兩條線材在夾板開閉之方向上交叉以並列之形態時,可確實地抓住兩條線材。
相對於此,在兩條線材沿著夾板開閉之方向以並列之形態下,當以夾板抓住兩條線材時,夾板係無法至既定位置關閉,施加在夾板之負載係增加。又,當係檢出施加在夾板之負載增加,中斷捆束動作之構造時,作業效率係惡化。
本發明係用於解決這種課題所研發出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消除兩條線材在既定方向上並列之捆束機。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一種捆束機,其包括:線材進給部,進給被捲繞到捆束物之兩條線材;線材導引器,並列兩條線材;捆束部,具有卡止有線材之卡止構件,被捲繞到捆束物,扭轉被卡止於卡止構件之線材;捲曲導引器,賦予環狀之捲曲癖好到被線材進給部所進給之線材;誘導導引器,誘導被捲曲導引器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到捆束部;以及並列限制部,誘導被卡止構件所卡止之兩條線材並列之方向到環之徑向。
被捆束部所誘導之兩條線材,係被誘導往與卡止構件接離之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並列之方向,兩條線材之並列方向,係成為適合於由卡止構件所做卡止之方向。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一種捆束機,其包括:線材進給部,進給被捲繞到捆束物之兩條線材;捆束部,具有可開閉之至少一對卡止構件,扭轉藉關閉一對卡止構件而卡止後之兩條線材;以及控制部,執行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又,本發明係一種捆束機,其包括:線材進給部,進給被捲繞到捆束物之兩條線材;捆束部,具有可開閉之至少一對卡止構件,扭轉藉關閉一對卡止構件而卡止後之兩條線材;以及控制部,在關閉一對卡止構件後再打開,在以捆束部扭轉線材前,再度執行關閉一對卡止構件之動作。
在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與一對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下,可卡止兩條線材於一對卡止構件之間。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中,藉卡止兩條線材到彼此接離之一對卡止構件間之動作,於一對卡止構件之間,形成有線材一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之形態。藉此,可減輕施加在卡止構件之負載,可確實卡止兩條線材W。
在本發明中,係於兩條線材與一對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下,可卡止兩條線材於一對卡止構件之間,所以,可減少施加在捆束構件之負載。又,可繼續捆束動作,可抑制作業效率之惡化。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當作本發明捆束機之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一例。
<鋼筋捆束機之構造例>
圖1係表示鋼筋捆束機整體構造之一例之自側面所見之構造圖;圖2係表示鋼筋捆束機之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自側面所見之構造圖;圖3係表示鋼筋捆束機之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局部剖開立體圖;圖4A係表示鋼筋捆束機之整體構造一例之自正面所見之構造圖;圖4B係圖2的A-A線剖面圖。又,圖5係鋼筋捆束機之外觀側視圖;圖6係鋼筋捆束機之外觀俯視圖;圖7係鋼筋捆束機之外觀前側視圖。
鋼筋捆束機1A係進給線材W往箭頭F所示之正方向,捲繞到做為捆束物之鋼筋S的周圍,使被捲繞到鋼筋S的周圍之線材W,進給到箭頭R所示之反方向以捲繞到鋼筋S後,扭轉線材W,以線材W捆束鋼筋S。
鋼筋捆束機1A係為了實現上述功能,其包括:匣體2A,收容有線材W;以及線材進給部3A,進給線材W。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第1線材導引器4A1
,藉以線材進給部3A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之動作,導引被拉入線材進給部3A之線材W;以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導引自線材進給部3A被送出之線材W。
而且,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構成使被線材進給部3A所進給之線材W,捲繞到鋼筋S周圍之路徑之捲曲形成部5A。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切斷部6A,藉以線材進給部3A進給線材W往反方向之動作,切斷被捲繞到鋼筋S之線材W;捆束部7A,扭轉被捲繞到鋼筋S之線材W;以及驅動部8A,驅動捆束部7A。
匣體2A係收容部之一例,可放出地捲繞有長形線材W之捲筒20係可旋轉及裝卸地被收納。線材W係使用由可塑性變形之金屬線所構成之線材、金屬線被樹脂被覆之線材、或絞線之線材。
捲筒20係包括:筒狀之樞紐部21,捲繞有線材W;以及一對法蘭部22,23,被一體設於此樞紐部21的軸向兩端側。法蘭部22,23係成直徑大於樞紐部21之概略圓板狀之形狀,被設成與樞紐部21同心。捲筒20係兩條線材W被捲繞到樞紐部21,成為兩條線材W同時自捲筒20拉出。
如圖4A及圖4B所示,匣體2A係對於由第1線材導引器4A1
與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定義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FL,沿著沿著樞紐部21軸向之捲筒20之軸線方向,在往一個方向偏移後之狀態下,安裝有捲筒20。在本例中,捲筒20的樞紐部21的全體,係成為相對於線材W之進給路徑FL而言,往一個方向偏移之形態。
圖8A係表示線材進給部一例之前側視圖;圖8B係表示線材進給部一例之俯視圖。接著,說明線材進給部3A之構造。線材進給部3A係做為夾持被並列之兩條線材W以進給之一對進給構件,其包括藉旋轉動作進給線材W之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
第1進給齒輪30L係包括進行驅動力之傳遞之齒部31L。齒部31L在本例中,係成構成正齒輪之形狀,被形成於第1進給齒輪30L外周的全周。又,第1進給齒輪30L係包括線材W會進入之凹槽部32L。凹槽部32L在本例中,係以剖面形狀略呈V字形之凹部所構成,在第1進給齒輪30L外周的全周,沿著圓周方向形成。
第2進給齒輪30R係包括進行驅動力之傳遞之齒部31R。齒部31R在本例中,係構成正齒輪之形狀,被形成於第2進給齒輪30R外周的全周。又,第2進給齒輪30R係包括線材W會進入之凹槽部32R。凹槽部32R在本例中,係以剖面形狀略呈V字形之凹部所構成,在第2進給齒輪30R外周的全周,沿著圓周方向形成。
線材進給部3A係使第1進給齒輪30L的凹槽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凹槽部32R相向,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係被設成夾持由第1線材導引器4A1
與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定義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FL。此線材W之進給路徑FL,係成為由一對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所做之線材進給部3A的寬度中心位置。而且,如圖4B等所示,捲筒20係被配置成相對於線材進給部3A之寬度中心位置而言,往一個方向偏移之狀態。
線材進給部3A之構造,係可位移往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彼此接近之方向及遠離之方向。在本例中,係使第2進給齒輪30R相對於第1進給齒輪30L而言位移。
在此,第1進給齒輪30L係相對於線材進給部3A的支撐構件301而言,藉軸300L而可旋轉地被支撐。又,線材進給部3A係包括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往相對於第1進給齒輪30L而言,接近之方向及遠離之方向之第1位移構件36。第1位移構件36係使第2進給齒輪30R在一邊之端部側,藉軸300R而可旋轉地被支撐。又,第1位移構件36係另一邊之端部將軸36a當作支點,而可旋轉地被支撐構件301所支撐。
線材進給部3A係包括位移第1位移構件36之第2位移構件37。第2位移構件37係在一邊之端部側,連結有第1位移構件36。又,第2位移構件37係在另一邊之端部側,連結有彈簧38。而且,第2位移構件37係一邊之端部側與另一邊之端部側之間,係將軸37a當作支點,而可旋轉地被支撐構件301所支撐。
第1位移構件36係透過第2位移構件37,被彈簧38按壓,以將軸36a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往箭頭V1方向位移。藉此,第2進給齒輪30R係以彈簧38之力,被按壓往第1進給齒輪30L方向。
於在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裝填有兩條線材W之狀態下,於一者之線材W進入第1進給齒輪30L的凹槽部32L,另一者之線材W進入第2進給齒輪30R的凹槽部32R之形態下,線材W係被夾持於第1進給齒輪30L的凹槽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凹槽部32R之間。
線材進給部3A係於在第1進給齒輪30L的凹槽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凹槽部32R之間,夾持線材W後之狀態下,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部31R係相咬合。藉此,在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由旋轉所做之驅動力係被傳遞。
線材進給部3A在本例中,係第1進給齒輪30L成為驅動側,第2進給齒輪30R成為被動側。
第1進給齒輪30L係被傳遞後述之進給馬達33之旋轉動作而旋轉。第2進給齒輪30R係藉齒部31L與齒部31R之咬合,被傳遞第1進給齒輪30L之旋轉動作,被動隨著第1進給齒輪30L而旋轉。
藉此,線材進給部3A係使夾持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間之線材W,沿著線材W之延伸方向進給。在進給兩條線材W之構造中,藉在第1進給齒輪30L的凹槽部32L與一者之線材W間所產生之摩擦力、在第2進給齒輪30R的凹槽部32R與另一者之線材W間所產生之摩擦力、及在一者之線材W與另一者之線材W間所產生之摩擦力,兩條線材W係在被並列之狀態下被進給。
線材進給部3A係藉切換進給馬達33之旋轉方向之正反,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旋轉方向係被切換,線材W之進給方向之正反係被切換。
接著,說明導引線材W進給之線材導引器。如圖4B所示,第1線材導引器4A1
係相對於往正方向被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被配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上游側。又,第2線材導引器4A2
係相對於往正方向被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被配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下游側。
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係包括線材W通過之導引孔40A。在鋼筋捆束機1A中,被線材進給部3A所進給之線材W之路徑,係被捲曲形成部5A所限制,藉此,線材W之軌跡係成為圖1之虛線所示之環Ru,線材W係被捲繞於鋼筋S周圍。
當將與由此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交叉之方向當作軸向時,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的導引孔40A,係以沿著環Ru之軸向,並列通過兩條線材W之形狀構成。而且,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也係沿著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並列之方向之方向。
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係在通過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間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FL上,設有導引孔40A。第1線材導引器4A1
係使通過導引孔40A之線材W,誘導到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間之進給路徑FL。
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係相對於被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做為導引孔40A的上游側之線材導入部,係成為與下游側相比較下,開口面積較大之圓錐形或角錐形等之推拔狀。藉此,對於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之線材W導入係變得容易。
接著,說明構成捲繞線材W到鋼筋S周圍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之捲曲形成部5A。捲曲形成部5A係包括: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到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進給之線材W;以及誘導導引器51A,誘導被捲曲導引器50所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到捆束部7A。
捲曲導引器50係包括:導引凹槽52,構成線材W之進給路徑;以及第1導引銷53a、第2導引銷53b及第3導引銷53c,做為藉與導引凹槽52之協同動作,賦予捲曲癖好到線材W之導引器構件。捲曲導引器50係以導引板50L、導引板50C及導引板50R被積層之構造,藉導引板50C構成導引凹槽52的導引面。又,藉導引板50L,50R,構成自導引凹槽52的導引面立設之側壁面。
第1導引銷53a係被設於在捲曲導引器50中,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的導入部側。第1導引銷53a係相對於由導引凹槽52所做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而言,被配置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內側。第1導引銷53a係沿著導引凹槽52被進給之線材W,係限制線材W之進給路徑,使得不進入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內側。
第2導引銷53b係被設於第1導引銷53a與第3導引銷53c之間。第2導引銷53b係相對於由導引凹槽52所做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而言,被配置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外側。第2導引銷53b係周面的局部,自導引凹槽52突出。藉此,被導引凹槽52所導引之線材W,係在設有第2導引銷53b之部位,接觸到第2導引銷53b。
第3導引銷53c係被設於在捲曲導引器50中,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的排出部側。第3導引銷53c係相對於由導引凹槽52所做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而言,被配置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外側。第3導引銷53c係周面的局部,自導引凹槽52突出。藉此,被導引凹槽52所導引之線材W,係在設有第3導引銷53c之部位,與第3導引銷53c相接觸。
捲曲形成部5A係包括後退第1導引銷53a之後退機構53。後退機構53係往沿著第1導引銷53a之軸向之側邊,移動第1導引銷53a,藉此,藉以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進給線材W往反方向之動作,自被捲繞到鋼筋S之線材W移動之路徑,後退第1導引銷53a。
接著,說明賦予捲曲癖好到線材W之作用。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係以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外側的兩點,與此兩點間的內側的一點之至少三點,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位置係被限制,藉此,賦予環狀之捲曲癖好到線材W。
在本例中,係相對於被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以被設於第1導引銷53a的上游側之第2線材導引器4A2
,與被設於第1導引銷53a的下游側之第3導引銷53c之兩點,限制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外側之位置。又,以第1導引銷53a,限制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內側之位置。藉此,賦予環狀之捲曲癖好,到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
而且,在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外側之位置,於被第3導引銷53c所進給之線材W接觸之位置之導引凹槽52,設置第2導引銷53b,藉此,可防止導引凹槽52之磨耗。
圖9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俯視圖;圖9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立體圖;圖9C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前側視圖;圖9D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側視圖。又,圖9E係圖9A的B-B線剖面圖;圖9F係圖9D的D-D線剖面圖;圖9G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
接著,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A。如圖4A所示,誘導導引器51A係相對於由第1線材導引器4A1
與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定義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FL而言,被設於往做為捲筒20偏移之一個方向之相反方向之另一方向偏移之位置。
誘導導引器51A係包括:第1導引部55,限制由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軸向之位置;以及第2導引部57,限制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位置。
第1導引部55係相對於第2導引部57而言,被設於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導入之側。第1導引部55係在做為位於捲筒20偏移之一個方向之側之一側,包括側面部55L。又,第1導引部55係在做為位於捲筒20偏移之一個方向之相反方向之側之另一側,包括與側面部55L相向之側面部55R。而且,第1導引部55係側面部55L立設於一側,側面部55R立設於另一側,包括連接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之底面部55D。
第2導引部57係在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外側,包括由沿著線材W之進給方向,往捆束部7A延伸之面所做之導引面57a。
第1導引部55的一邊的側面部55L係包括:第1誘導部55L1,誘導線材W到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以及第2誘導部55L2,沿著導引面57a誘導線材W。
第1導引部55的另一邊的側面部55R係包括:第3誘導部55R1,誘導線材W到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以及第4誘導部55R2,沿著導引面57a誘導線材W。
誘導導引器51A係以被一對側面部55L,55R與底面部55D所包圍之空間,構成集束通路55S。又,誘導導引器51A係形成有線材W進入集束通路55S之開口端部55E1。開口端部55E1係第1導引部55的遠離第2導引部57之側的端部,在由一對側面部55L,55R與底面部55D所包圍之空間開口。
第1導引部55係第1誘導部55L1與第3誘導部55R1之間隔,隨著自開口端部55E1往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變得狹窄。藉此,第1導引部55係第1誘導部55L1與第3誘導部55R1之間隔,係在位於開口端部55E1之第1誘導部55L1的開口端部55E1與第3誘導部55R1的開口端部55ER1之間變得最寬。
又,第1導引部55係與第1誘導部55L1連接之第2誘導部55L2,係位於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的一側,與第3誘導部55R1連接之第4誘導部55R2,係位於導引面57a的另一側。第2誘導部55L2與第4誘導部55R2,係以並列之兩條線材W之徑向之寬度以上之既定間隔,彼此平行地相向。
藉此,第1誘導部55L1與第3誘導部55R1之間隔,係第1誘導部55L1與第2誘導部55L2連接,第3誘導部55R1與第4誘導部55R2相連接之部位係最窄。因此,第1誘導部55L1與第2誘導部55L2相連接之部位,係成為對於第3誘導部55R1之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又,第3誘導部55R1與第4誘導部55R2相連接之部位,係成為對於第1誘導部55L1之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
藉此,誘導導引器51A係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成為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誘導導引器51A係集束通路55S之剖面積,沿著線材W之進入方向,係自開口端部55E1往最窄部55E2,逐漸變窄。
誘導導引器51A係包括使進入集束通路55S之線材W之進入角度,改變為朝向最窄部55E2之進入角度限制部56A。
在鋼筋捆束機1A中,捲筒20係被配置往一個方向偏移。自往此一個方向偏移後之捲筒20,被線材進給部3A所進給,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之線材W,係朝向做為滾輪20偏移之一個方向之相反方向之另一方向。
因此,進入第1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間的集束通路55S之線材W,首先,係往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使往此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尖端,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亦即,朝向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方向。因此,在與側面部55R相向之側面部55L的第1誘導部55L1,係設有進入角度限制部56A。
進入角度限制部56A係被設於比藉連結集束通路55S的開口端部55E1與最窄部55E2之虛擬線,在本例中,係往做為比藉連結第1誘導部55L1的開口端部55EL1與最窄部55EL2之虛擬線55EL3,還要靠近側面部55R側之虛擬線55EL3的內側突出之位置。在本例中,進入角度限制部56A係在第1誘導部55L1中,使開口端部55EL1與最窄部55EL2之中間附近,成為往第3誘導部55R1方向突出之凸狀。藉此,第1誘導部55L1係在圖9A所示之俯視中,呈彎曲之形狀。
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係被導入第1導引部55的一對側面部55L,55R之間。誘導導引器51A係使沿著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軸向之位置,以第1導引部55的第1誘導部55L1與第3誘導部55R1限制,誘導到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
又,誘導導引器51A係使沿著由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之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軸向之位置,以第1導引部55的第2誘導部55L2與第4誘導部55R2限制,使由此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位置,以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限制。
誘導導引器51A係在本例中,第2導引部57被固定於鋼筋捆束機1A的本體部10A,第1導引部55係被固定於第2導引部57。而且,也可以在第1導引部55將軸55b當作支點而可旋轉之狀態下,被第2導引部57所支撐。在這種構造中,第1導引部55之構造係在開口端部55E1側被未圖示之彈簧,推壓往接近捲曲導引器50之方向後之狀態下,相對於捲曲導引器50而言,可往接離之方向開閉。藉此,以線材W捆束鋼筋S後,藉自鋼筋S抽出鋼筋捆束機1A之動作,後退第1導引部55,使自鋼筋S抽出鋼筋捆束機1A之動作較容易。
接著,說明切斷被捲繞於鋼筋S之線材W之切斷部6A。切斷部6A係包括:固定刃部60;可動刃部61,藉與固定刃部60之協同動作,切斷線材W;以及傳遞機構62,傳遞捆束部7A之動作到可動刃部61。固定刃部60係包括線材W通過之開口60a,在開口60a設有可切斷線材W之邊緣部。
可動刃部61係藉將固定刃部60當作支點軸之旋轉動作,切斷通過固定刃部60的開口60a之線材W。傳遞機構62係傳遞捆束部7A之動作到可動刃部61,與捆束部7A之動作連動以旋轉可動刃部61,切斷線材W。
固定刃部60係相對於被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被設於第2線材導引器4A2
的下游側,開口60a係構成線材導引器。
圖10A及圖10B係表示捆束部及驅動部一例之俯視剖面圖;圖10C係表示捆束部及驅動部一例之側剖面圖;接著,說明以線材W捆束鋼筋S之捆束部7A、及驅動捆束部7A之驅動部8A。
捆束部7A係包括:卡止構件70,卡止有線材W;作動構件71,開閉卡止構件70;以及旋轉軸72,作動卡止構件70及作動構件71。
卡止構件70係包括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及固定卡止構件70C,以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構成一對卡止構件,以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構成一對卡止構件。卡止構件70係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的尖端側,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位於一側,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的尖端側,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位於另一側。
卡止構件70係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的後端側,係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被軸76可旋轉地支撐。藉此,卡止構件70係藉將軸76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的尖端側,係往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接離之方向開閉。又,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的尖端側,係往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接離之方向開閉。
作動構件71與旋轉軸72係藉設於旋轉軸72外周之螺紋部,與設於作動構件71內周之螺帽部,旋轉軸72之旋轉動作,係被轉換為沿著箭頭A1及A2所示之旋轉軸72之軸向之作動構件71之前後方向之移動。作動構件71係包括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開閉銷體71a。
開閉銷體71a係被插入被設於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開閉導引孔73。開閉導引孔73係沿著作動構件71之移動方向延伸,具有使與作動構件71連動而移動之開閉銷體71a之直線方向之動作,轉換為由將軸76當作支點之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旋轉所做之開閉動作之形狀。而且,在圖10A及圖10B中,雖然圖示被設於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之開閉導引孔73,但是,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也設有左右對稱之形狀且同樣之開閉導引孔73。
在捆束部7A中,將設有卡止構件70之側當作前側,將設有作動構件71之側當作後側。卡止構件70係作動構件71往箭頭A2所示之後方向移動,藉此,藉開閉銷體71a之軌跡與開閉導引孔73之形狀,如圖10A所示,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藉將軸76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
藉此,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打開,在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形成有線材W通過之進給路徑。
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在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打開後之狀態下,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進給之線材W,係被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導引,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之間。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間之線材W,係被誘導到捲曲形成部5A。又,被捲曲形成部5A賦予捲曲癖好,被誘導到捆束部7A之線材W,係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
卡止構件70係藉作動構件71往箭頭A1所示之前方向移動,藉開閉銷體71a之軌跡與開閉導引孔73之形狀,如圖10B所示,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藉將軸76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藉此,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A,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R而言關閉。
當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關閉時,被夾持於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線材W,係以可移動於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形態被卡止。又,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關閉時,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線材W,係以無法自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抽出之形態被卡止。
作動構件71係包括:彎曲部71b1,使線材W的做為一邊端部之尖端WS側,往既定方向推押彎曲;以及彎曲部71b2,被切斷部6A所切斷之線材W的做為另一邊端部之終端(WE)側,往既定方向推壓彎曲。
作動構件71係藉往箭頭A1所示之前方向移動,以彎曲部71b1推壓被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所卡止之線材W的尖端WS側,而往鋼筋S側彎曲。又,作動構件71係藉往箭頭A1所示之前方向移動,被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所卡止,以彎曲部71b2推壓被切斷部6A所切斷之線材W的終端(WE)側,而往鋼筋S側彎曲。
捆束部7A係包括限制與旋轉軸72之旋轉動作連動之卡止構件70及作動構件71之旋轉之旋轉限制部74。旋轉限制部74係被設於作動構件71。旋轉限制部74係在自以卡止構件70卡止線材W之動作域,至以作動構件71的彎曲部71b1,71b2彎折彎曲線材W之動作域中,被未圖示之卡止部所卡止。藉此,與旋轉軸72之旋轉連動之作動構件71之旋轉係被限制,藉旋轉軸72之旋轉動作,作動構件71係往前後方向移動。又,旋轉限制部74係在扭轉被卡止構件70所卡止之線材W之動作域中,與未圖示之卡止部之卡止係被解除,與旋轉軸72之旋轉連動而旋轉作動構件71。卡止構件70係與作動構件71之旋轉連動,卡止線材W之固定卡止構件70C、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旋轉。
驅動部8A係包括:馬達80;以及減速機81,進行減速及扭力之增加。捆束部7A與驅動部8A係透過減速機81,被連結於旋轉軸72與馬達80,旋轉軸72係透過減速機81,被馬達80所驅動。
上述第1導引銷53a的後退機構53,係由轉換作動構件71之往前後方向之移動,為第1導引銷53a之位移之鏈結機構所構成。又,可動刃部61的傳遞機構62,係由轉換作動構件71之往前後方向之移動,為可動刃部61之旋轉動作之鏈結機構所構成。
接著,說明限制線材W之進給之進給限制部9A。進給限制部9A之構造係在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間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設置觸碰有線材W的尖端WS之構件。如圖3及圖4B所示,進給限制部9A在本例中,係與構成捲曲導引器50之導引板50R一體構成,自導引板50R往與線材W之進給路徑交叉之方向突出。
進給限制部9A係包括誘導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並列限制部90。並列限制部90之構造係在進給限制部9A的線材W接觸之面,設置相對於被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限制之兩條線材W之並列方向而言,往交叉之方向延伸之凹部。
接著,說明鋼筋捆束機1A之形狀。鋼筋捆束機1A係作業者手持以使用之形態,其包括本體部10A與握把部11A。鋼筋捆束機1A係上述之捲曲形成部5A的捲曲導引器50與誘導導引器51A,係被設於本體部10A的前側的端部。又,鋼筋捆束機1A係握把部11A自本體部10A,往下方延伸。而且,在握把部11A的下部,可裝卸地安裝有電池15A。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匣體2A被設於握把部11A之前方。鋼筋捆束機1A係上述之線材進給部3A、切斷部6A、捆束部7A、及驅動捆束部7A之驅動部8A等,被收納於本體部10A。
接著,說明鋼筋捆束機1A之操作部。鋼筋捆束機1A係在握把部11A的前側,設有扳機12A,在握把部11A的內部設有開關13A。鋼筋捆束機1A係對應藉扳機12A之操作而被推壓之開關13A之狀態,控制部14A控制馬達80及未圖示之進給馬達。
圖19係表示包括電流檢出部之鋼筋捆束機之控制功能一例之功能方塊圖。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對應開關13A之狀態,以控制驅動馬達80及第1進給齒輪30L之進給馬達33之控制部14A。
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之電流檢出部16A。控制部14A與電流檢出部16A,係構成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推測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之並列狀態推測機構。
而且,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進行對應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之告知之告知部17A。告知部17A係由電燈、顯示器等之顯示部、蜂鳴器等之聲音輸出部等所構成。
<鋼筋捆束機之動作例>
圖11A~圖11E係表示以線材捆束鋼筋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接著,參照各圖,說明藉鋼筋捆束機1A,以兩條線材W捆束鋼筋S之動作。
鋼筋捆束機1A係兩條線材W被夾持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此線材W的尖端WS,係自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夾持位置,到位於與切斷部6A的固定刃部60間之狀態,成為待機狀態。又,鋼筋捆束機1A係在待機狀態下,如圖10A所示,處於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打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打開之狀態。
鋼筋S係進入捲曲形成部5A的捲曲導引器50與誘導導引器51A之間,當扳機12A被操作時,控制部14A係進給馬達33被往正旋轉方向驅動,正轉第1進給齒輪30L,同時第2進給齒輪30R被第1進給齒輪30L驅動以正轉。藉此,被夾持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間之兩條線材W,係往箭頭F所示之正方向被進給。
相對於被線材進給部3A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在線材進給部3A的上游側,設有第1線材導引器4A1
,在下游側設有第2線材導引器4A2
,藉此,兩條線材W係在沿著由該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軸向以並列之狀態下,被進給。
當線材W被往正方向進給時,線材W係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之間,通過捲曲形成部5A的捲曲導引器50的導引凹槽52。藉此,線材W係以第2線材導引器4A2
與捲曲導引器50的第1導引銷53a及第3導引銷53c之三點、甚至比第3導引銷53c還要靠近上游側之第2導引銷53b,被賦予捲繞鋼筋S周圍之捲曲癖好。
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係被誘導導引器51A的第1導引部55誘導到第2導引部57。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後之線材W,如圖11A所示,尖端WS係與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相接觸。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係被線材進給部3A更往正方向進給,藉此,藉誘導導引器51A,被誘導到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而且,線材W係被進給,直到尖端WS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當線材W的尖端WS被進給到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之位置時,未圖示之進給馬達之驅動係被停止。
而且,自線材W的尖端WS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A,至線材進給部3A之驅動被停止為止,有若干之時間延遲,所以,如圖11B所示,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係直到接觸到誘導導引器51A的第1導引部55的底面部55D程度為止,往朝徑向擴大之方向撓曲。
在停止線材W往正方向進給後,控制部14A係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作動構件71係與馬達80之旋轉連動之旋轉軸72之旋轉動作,被旋轉限制部74所限制,馬達80之旋轉係被轉換為直線移動。藉此,作動構件71係往做為前方向之箭頭A1方向移動。
當作動構件71往前方向移動時,如圖10B所示,開閉銷體71a係通過開閉導引孔73。藉此,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係藉將軸76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當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關閉時,被夾持於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線材W,係以可移動於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之形態被卡止。
又,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藉將軸76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關閉時,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之線材W,係以無法自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抽出之形態被卡止。
而且,當作動構件71往前方向移動時,作動構件71之動作係被傳遞到後退機構53,第1導引銷53a係後退。
前進作動構件71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藉關閉動作,卡止線材W之位置後,控制部14A係暫時停止馬達80之旋轉,驅動未圖示之進給馬達33往逆旋轉方向。藉此,第1進給齒輪30L係逆轉,同時第2進給齒輪30R係被第1進給齒輪30L驅動以逆轉。
藉此,被夾持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間之兩條線材W,係往箭頭R所示之反方向被進給。線材W的尖端WS側,係以無法自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抽出之形態被卡止,所以,藉進給線材W往反方向之動作,如圖11C所示,線材W係被捲繞成密著於鋼筋S。
捲繞線材W於鋼筋S,而控制部14A停止進給馬達33之逆旋轉方向之驅動後,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藉此,移動作動構件71往箭頭A1所示之前方向。作動構件71往前方向移動之動作,係藉傳遞機構62而被傳遞到切斷部6A,藉此,可動刃部61係旋轉,被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所卡止之線材W,係藉固定刃部60與可動刃部61之動作而被切斷。
在切斷線材W後,移動作動構件71更往前方向,藉此,如圖11D所示,彎曲部71b1,71b2係往接近鋼筋S之方向移動。藉此,藉彎曲部71b1按壓被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所卡止之線材W的尖端WS側往鋼筋S側,以將卡止位置當作支點而往鋼筋S側彎曲。藉作動構件71更往前方向移動,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被卡止之線材W,係在被彎曲部71b1所夾持之狀態下被保持。
又,藉彎曲部71b2按壓被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所卡止,被切斷部6A所切斷後之線材W的終端WE側往鋼筋S側,以將卡止位置當作支點而往鋼筋S側彎曲。藉作動構件71更往前方向移動,在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被卡止之線材W,係在被彎曲部71b2所夾持之狀態下被保持。
彎折線材W的尖端WS側及終端WE側往鋼筋S側後,馬達80係更往正旋轉方向被驅動,藉此,作動構件71係更往前方向移動。作動構件71係移動至既定位置為止,藉此,旋轉限制部74之卡止係被解除。
藉此,藉馬達80更往正旋轉方向被驅動,作動構件71係與旋轉軸72連動而旋轉,同時保持線材W之卡止構件70係與作動構件71一體旋轉,如圖11E所示,扭轉線材W。
扭轉線材W後,控制部14A係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作動構件71係與馬達80之旋轉連動之旋轉軸72之旋轉動作,被旋轉限制部74所限制,馬達80之旋轉被轉換為直線移動。藉此,作動構件71係往做為後方向之箭頭A2方向移動。
當作動構件71往後方向移動時,彎曲部71b1,71b2係自線材W遠離,由彎曲部71b1,71b2所做之線材W之保持係被消除。又,當作動構件71往後方向移動時,如圖10A所示,開閉銷體71a係通過開閉導引孔73。藉此,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係藉將軸76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往遠離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又,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藉將軸76當作支點之旋轉動作,往遠離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藉此,線材W係自卡止構件70抽出。
圖12A及圖12B、圖12C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接著,說明以誘導導引器51A誘導線材W之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之線材W,係朝向做為捲筒20偏移之一個方向之相反方向之另一方向。因此,在誘導導引器51A中,進入第1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間之線材W,首先,係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以進入。
而且,先前之鋼筋捆束機,係將被捲曲導引器賦予捲曲癖好,以形成環之線材軌跡假設為圓時之直徑係50~70mm左右。相對於此,鋼筋捆束機1A係將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以形成環Ru之線材W之軌跡假設為圓時之長軸方向之長度,係成為75mm以上100mm以下左右。
如此一來,當將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以形成環Ru之線材W之軌跡假設為橢圓時,長軸方向之長度係成為75mm以上100mm以下左右時,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以進入之線材W之進入角度α1,係變得比先前之鋼筋捆束機還要大。
因此,在誘導導引器51A中,當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以進入之線材W的尖端WS,係與第3誘導部55R1相接觸時,線材W的尖端WS係沿著第3誘導部55R1被導引時之阻力增加。藉此,線材W係不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有可能產生進給不良。
在此,設置進入角度限制部56A,以使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以進入之線材W的尖端,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
亦即,進入第1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間之線材W,係往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藉此,位於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間之部位之線材W,如圖12B所示,與進入角度限制部56A相接觸。當線材W接觸到進入角度限制部56A時,將進入角度限制部56A當作支點,線材W的尖端WS係往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間之方向,使線材W旋轉之力係施加在該線材W。
藉此,如圖12C所示,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以進入之線材W之進入角度α2係變小(α2<α1),線材W的尖端WS係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藉此,可導入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到第1導引部55的一對第2誘導部55L2與第4誘導部55R2之間。
圖13A、圖13B、圖13C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接著,說明當在卡止構件70中,卡止兩條線材W時,誘導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作用效果。
在先前之鋼筋捆束機中,線材W係不與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相接觸地,線材W被誘導到捆束部7A的卡止構件70。相對於此,在鋼筋捆束機1A中,於誘導導引器51A中,藉第1導引部55的第1誘導部55L1與第3誘導部55R1,而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線材W,如圖11A及圖11B所示,係與導引面57a相接觸,藉此,被誘導到捆束部7A的卡止構件70。
當兩條線材W與導引面57a相接觸時,於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被導引面57a所限制之狀態下,線材W被誘導到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
導引面57a係平面,所以,當兩條線材W與導引面57a相接觸而被進給時,兩條線材W係以沿著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軸向之方向並列。
因此,如圖13C所示,兩條線材W係沿著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於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線材兩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W之形態。藉此,施加在卡止構件70之負載變大。
在此,使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以進給限制部9A誘導。圖14A及圖14B係表示進給限制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接著,說明以進給限制部9A誘導線材W之作用效果。
進給限制部9A係在線材W接觸之面,設有相對於被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限制之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而言,往交叉之方向延伸之並列限制部90。
並列限制部90係相對於被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成為凹狀,所以,當線材W的尖端WS被進給限制部9A壓抵時,線材W的尖端WS係朝向構成並列限制部90之凹部的頂點而被誘導。
藉此,如圖14A所示,當兩條線材W被往正方向進給,至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與進給限制部9A相接觸而被壓抵之位置時,如圖14B所示,兩條線材W的尖端WS,係沿著並列限制部90延伸之方向被誘導。藉此,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係被誘導到圖3所示之環Ru之徑向。
因此,如圖13A所示,可誘導兩條線材W為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在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並列。因此,如圖13B所示,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可卡止線材一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W之形態,可減輕施加在卡止構件70之負載,可確實地卡止兩條線材W。
而且,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也可以藉誘導導引器誘導。圖15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俯視圖;圖15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立體圖;圖15C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前側視圖;圖15D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側視圖。又,圖15E係圖15A之B-B線剖面圖;圖15F係圖15A之C-C線剖面圖;圖15G係圖15D之D-D線剖面圖;圖15H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
在第2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B中,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51A同等之構造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B,係在導引面57a包括並列限制部58B。並列限制部58B之構造,係沿著與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交叉之軸向,使複數之面設於導引面57a。亦即,並列限制部58B之構造,係在導引面57a設置沿著導引面57a之延伸方向之落差。設有並列限制部58B之位置,係由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所形成之環Ru接觸之位置。並列限制部58B係相對於導引面57a而言,朝向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外側,成為凹狀。
藉此,如圖15F所示,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中之一條線材W1,係與導引面57a相接觸,另一條線材W2係相對於導引面57a而言,與凹狀之並列限制部58B相接觸。因此,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之並列方向,係偏移往環Ru之徑向。藉此,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係被誘導到環Ru之徑向。
因此,如圖13A所示,可誘導兩條線材W為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在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並列。因此,如圖13B所示,於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可卡止線材一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W之形態,可減輕施加在卡止構件70之負載,可確實地卡止兩條線材W。
圖16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面圖;圖16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在第3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C中,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A同等之構造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
第3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C,係於導引面57a包括並列限制部58C。並列限制部58相對於由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定義之兩條線材並列之方向而言,以非平行之面構成。亦即,並列限制部58C之構造,係在導引面57a設置往與導引面57a之延伸方向交叉之方向,且沿著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方向傾斜之斜面。藉此,並列限制部58C係自第2誘導部55L2往第4誘導部55R2傾斜之面。並列限制部58C傾斜之方向,在圖16A中,係自第2誘導部55L2往第4誘導部55R2下降之方向,使得在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之中,位於第2誘導部55L2側之線材W,位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內側。而且,並列限制部58C傾斜之方向,也可以係自第4誘導部55R2往第2誘導部55L2下降之方向,使得位於第2誘導部55L2側之線材W,位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外側。
藉此,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中之一條,係在構成並列限制部58C之斜面中,與位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外側之面相接觸,另一條係與位於環Ru之徑向之內側之面相接觸。因此,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之並列方向,係往環Ru之徑向偏移。藉此,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係被誘導往環Ru之徑向。
圖17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面圖;圖17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在第4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D中,係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A同等之構造部位,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
第4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D,係在導引面57a包括並列限制部58D。並列限制部58D之構造,係在導引面57a,設置往與導引面57a之延伸方向交叉之方向,且沿著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方向傾斜之兩面之斜面。亦即,並列限制部58D係沿著導引面57a之延伸方向之剖面形狀,以V狀之凹槽部構成。
藉此,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中之一條,係在構成並列限制部58D之斜面中,與位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外側之面相接觸,另一條係與位於環Ru之徑向之內側之面,或者,位於環Ru之徑向之外側之線材W相接觸。因此,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之並列方向,係往環Ru之徑向偏移。藉此,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係被往環Ru之徑向誘導。
圖18A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面圖;圖18B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在第5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E中,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A同等之構造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
第5實施形態之誘導導引器51E,係在導引面57a包括並列限制部58E。並列限制部58E之構造,係在導引面57a,設置沿著導引面57a之延伸方向之剖面形狀為U狀之凹槽部。
藉此,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中之一條,係在構成並列限制部58E之面中,與位於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徑向之外側之面相接觸,另一條係與位於環Ru之徑向之內側之面,或者,與位於環Ru之徑向之外側之線材W相接觸。因此,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兩條線材W之並列方向,係往環Ru之徑向偏移。藉此,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係被誘導往環Ru之徑向。
<使兩條線材在既定方向並列之作用效果例>
接著,說明當在卡止構件70中,卡止兩條線材W時,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兩條線材W並列之形態。
先前之鋼筋捆束機,係將被捲曲導引器賦予捲曲癖好,以形成環之線材軌跡假設為圓時之直徑,係50~70mm左右。因此,在先前之鋼筋捆束機中,線材W不接觸到第2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地,線材W係被誘導到捆束部7A的卡止構件70。
相對於此,鋼筋捆束機1A係將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以形成環Ru之線材W之軌跡假設為圓時之長軸方向之長度,係成為75mm以上100mm以下左右。
如此一來,在將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以形成環Ru之線材W之軌跡假設為圓時,長軸方向之長度係成為75mm以上100mm以下左右時,被誘導到第2導引部57之線材W,如圖12A及圖12B所示,係與導引面57a相接觸,藉此,被誘導到捆束部7A的卡止構件70。
當兩條線材W與導引面57a相接觸時,於兩條線材W之並列方向被導引面57a所限制之狀態下,線材W係被誘導到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
當兩條線材W與導引面57a相接觸以被進給時,兩條線材W係以沿著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軸向之方向並列。在鋼筋捆束機1A中,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開閉之方向,為沿著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之軸向之方向。
藉此,被誘導到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間之兩條線材W,很容易成為沿著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圖20A、圖20B及圖20C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
當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夾持兩條線材W後,兩條線材W與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係表示於圖20A。又,兩條線材W沿著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以並列之形態係表示於圖20B。而且,藉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兩條線材W之動作,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係表示於圖20C。
如圖20A所示,如果係兩條線材W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時,於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約線材一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W之形態。藉此,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隔,係成為與線材W之直徑同等。
相對於此,如圖20B所示,當係兩條線材W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時,於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約線材兩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W之形態。藉此,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隔,係成為與線材W直徑兩倍之長度同等。
當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有兩條線材W時,於圖20A所示之形態下,可卡止兩條線材W,所以,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可動範圍係被決定。
因此,當兩條線材W以圖20B所示之形態並列時,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夾持兩條線材W後,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無法往更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
在此,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控制,使得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在既定方向上並列。
圖21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6實施形態之流程圖;圖22A~圖22I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以下,說明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解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之實施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圖21之步驟SA1中,當判斷開關13A係既定之狀態,在本例中,係判斷開關13A成為ON後,在步驟SA2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被誘導到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如圖22A所示,當被進給至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之位置時,在步驟SA3,停止進給馬達33之驅動,停止線材W往正方向之進給。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時,在步驟SA4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如圖22B所示,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以關閉卡止構件70。
藉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兩條線材W之動作,如果兩條線材W可以圖20A所示之形態並列時,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往接近之方向移動,至既定之位置為止。亦即,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於形成有線材一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也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連動,而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往接近之方向移動,至既定之位置為止。
相對於此,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當以圖20B所示之形態並列時,成為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線材兩條份之間隔之狀態。
如果無法成為如圖20A之形態地,消除兩條線材W以圖20B所示之形態並列之方向時,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無法自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線材兩條份之間隔之狀態,往更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施加在卡止構件70之負載係增加。
又,即使繼續旋轉馬達80往正方向,旋轉軸72係變得無法旋轉。因此,當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可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直到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線材一條份之間隔之位置為止之情形相比較下,流到馬達80之電流係增加。
在此,控制部14A係檢出施加在卡止構件70之負載,或者,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而且,控制部14A係對應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亦即,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A5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既定值時,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如圖20A所示,可推測其係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正常形態。藉此,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既定之門檻值時,在步驟SA6中,執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既定之門檻值時,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如圖20B所示,可推測其係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以並列之異常形態。藉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於正常形態下,兩條線材W不並列之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首先,說明藉打開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情形。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A7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如圖22C所示,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
如上所述,自線材W的尖端WS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A,至線材進給部3A之驅動被停止為止,有若干時間差,所以,在尖端WS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A後之狀態下,線材W係往正方向被進給若干量,藉此,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係在往徑向擴大之方向上撓曲。
使進給被停止之兩條線材W,藉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動作,如圖22B所示,兩條線材W係以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所按壓之位置為支點而彎曲,藉此,線材W的尖端WS係自進給限制部9A遠離。
藉此,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自圖22B所示之狀態打開時,如圖22D所示,藉在往徑向擴大之方向上撓曲後之線材W之彈性,線材W的尖端WS側係移動往進給限制部9A之方向。兩條線材W係當為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開閉方向並列之形態時,一者之線材W係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所以,很難移動。相對於此,另一者之線材W係不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很容易移動。因此,當藉打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而線材W移動時,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之動作,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係消除,如圖22E所示,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接著,說明藉再度關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情形。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A8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如圖22F所示,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以關閉卡止構件70。
藉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兩條線材W之動作,兩條線材W係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固定卡止構件70C方向推壓,以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70C2為支點,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如圖22G所示,可成為兩條線材W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又,如圖22F所示,有時當即使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也不會消除線材W之既定方向之並列,亦即,有時無法成為如圖20C。即使在該情形下,如圖22H所示,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時,兩條線材W係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往固定卡止構件70C方向推壓,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70C2當作支點,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加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如圖22I所示,兩條線材W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A9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如果藉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時,當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後,流到馬達80之電流變得不會超過既定值。因此,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A6中,繼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推測為尚未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判斷為已經產生錯誤,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而且,異常檢出門檻值也可以係可變。例如,關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第2次動作中之異常檢出門檻值,係被設定為小於藉關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第1次動作中之異常檢出門檻值之數值。控制部14A係在一次之捆束動作中,對應關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次數,切換異常檢出門檻值。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A10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而且,在步驟SA11中,驅動告知部17A,告知錯誤已經產生。
圖23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7實施形態之流程圖,以下,說明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解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7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之另一實施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圖23之步驟SB1中,當判斷開關13A為既定之狀態,在本例中,係判斷開關13A成為ON後,在步驟SB2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被誘導到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被進給至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之位置為止時,在步驟SB3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時,在步驟SB4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關閉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B5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B6中,執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同時若干量地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B7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打開卡止構件70時,在步驟SB8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控制部14A係當既定若干量地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時,在步驟SB9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
兩條線材W係當為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時,如上所述,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一者之線材W,係很難移動。相對於此,不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另一者之線材W,係很容易移動。因此,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打開,線材W係往正方向被進給若干量,藉此,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又,線材W係往正方向被進給若干量,藉此,線材W的尖端WS變得很容易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A。當線材W的尖端WS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A時,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藉此,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之動作與進給線材W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停止進給線材W時,在步驟SB10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關閉卡止構件70。
藉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兩條線材W之動作,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又,藉若干量地進給線材W,即使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及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線材W相接觸之位置改變,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也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又,當即使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有時也無法消除線材W之既定方向之並列,亦即,有時無法成為如圖20C。即使在該情形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係更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時,兩條線材W係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往固定卡止構件70C方向推壓,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加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B11中,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如果藉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及若干量地進給線材W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時,當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後,流到馬達80之電流變得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因此,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B6中,繼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推測為尚未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判斷為已經產生錯誤,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而且,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也可以設定為異常檢出門檻值係可切換。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B12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而且,在步驟SB13中,驅動告知部17A,以告知錯誤已經產生。
圖24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8實施形態之流程圖,以下,說明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解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之再一實施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圖24之步驟SC1中,當判斷為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等係成為上述之待機狀態時,在步驟SC2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被誘導到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被進給至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之位置為止時,在步驟SC3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時,在步驟SC4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關閉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C5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C6中,執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同時若干量地進給線材W往反方向,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C7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打開卡止構件70時,在步驟SC8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逆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反方向。控制部14A係當以既定之若干量,進給線材W往反方向時,在步驟SC9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反方向。
兩條線材W係當為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時,如上所述,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一者之線材W,係很難移動。相對於此,不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另一者之線材W,係很容易移動。因此,即使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線材W係若干量地往反方向被進給,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也作用。藉此,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之動作、及進給線材W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停止進給線材W時,在步驟SC10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關閉卡止構件70。
藉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兩條線材W之動作,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又,藉若干量地進給線材W,即使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及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線材W相接觸之位置改變,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也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又,當即使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有時也無法消除線材W之既定方向之並列,亦即,有時無法成為如圖20C。即使在該情形時,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移動往更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時,兩條線材W係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往固定卡止構件70C方向推壓,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加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C11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藉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及若干量地進給線材W之動作,如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時,當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後,流到馬達80之電流變得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因此,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C6中,繼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推測為尚未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之並列,判斷為已經產生錯誤,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而且,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係也可以設定為異常檢出門檻值可切換。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C12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而且,在步驟SC13中,驅動告知部17A,以告知錯誤已經產生。
圖25係表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局部剖開立體圖;圖26係表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剖面圖。變形例之鋼筋捆束機1B,係在進給限制部9B包括誘導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並列限制部90。其他構造係與上述鋼筋捆束機1A相同。
限制線材W之進給之進給限制部9B之構造,係與進給限制部9A同樣地,在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間之線材W之進給路徑,設置線材W的尖端WS所觸碰之構件。進給限制部9B係與構成捲曲導引器50之導引板50R一體構成,自導引板50R往與線材W之進給路徑交叉之方向突出。
並列限制部90之構造,係在進給限制部9B的接觸線材W之面,設置相對於被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限制之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而言,往交叉之方向延伸之凹部。
圖27A~圖27I係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以下,說明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解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之又一實施形態。而且,控制流程圖係雖然參照圖21所示之例,但是,也可以係圖23或圖24所示之例。
控制部14A係在圖21之步驟SA1中,當判斷為開關13A係既定之狀態,在本例中係開關13A成為ON後,在步驟SA2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被誘導到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如圖27A所示,係被進給到被進給限制部9B所觸碰之位置為止時,在步驟SA3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
圖28A及圖28B係表示進給限制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接著,說明以進給限制部9B誘導線材W之作用效果。
進給限制部9B係在線材W接觸之面,設有相對於被第1線材導引器4A1
及第2線材導引器4A2
所限制之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而言,在交叉之方向上延伸之並列限制部90。
並列限制部90係相對於被往正方向進給之線材W之進給方向而言,成為凹狀,所以,當線材W的尖端WS被壓抵於進給限制部9B時,線材W的尖端WS係被誘導朝向構成並列限制部90之凹部的頂點。
藉此,如圖28A所示,當兩條線材W被往正方向進給,至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B以被壓抵之位置為止時,如圖28B所示,兩條線材W的尖端WS,係沿著並列限制部90延伸之方向被誘導。
因此,如圖20A所示,可誘導兩條線材W為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在相對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而言交叉之方向上並列。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時,在步驟SA4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如圖27B所示,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以關閉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而且,控制部14A係對應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亦即,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A5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如圖20A所示,可推測為其係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正常形態。藉此,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A6中,執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被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如圖20B所示,係可推測為其係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異常形態。藉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A7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如圖27C所示,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以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
如上所述,自線材W的尖端WS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B,至停止驅動線材進給部3A為止,係有若干時間差,所以,在尖端WS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B後之狀態下,藉線材W往正方向被進給若干量,由線材W所形成之環Ru,係往向徑向擴大之方向撓曲。
藉被停止進給後之兩條線材W,夾持於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動作,如圖27B所示,以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所按壓之位置為支點,兩條線材W係彎曲,藉此,線材W的尖端WS係自進給限制部9B遠離。
藉此,當自圖27B所示之狀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時,如圖27D所示,藉往向徑向擴大之方向撓曲之線材W之彈性,線材W的尖端WS側係欲往進給限制部9B之方向移動。兩條線材W係當為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時,如上所述,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一者之線材W,係很難移動。相對於此,不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另一者之線材W,係較容易移動。因此,當藉打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線材W移動時,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又,當藉打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線材移動時,有時線材W的尖端WS係與進給限制部9B相接觸。當線材W的尖端WS與進給限制部9B相接觸時,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如圖27E所示,兩條線材W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A8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如圖27F所示,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以關閉卡止構件70。
藉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兩條線材W之動作,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如圖27G所示,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又,如圖27F所示,當即使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有時也無法消除線材W之既定方向之並列,亦即,有時無法成為如圖20C。即使在該情形下,如圖27H所示,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往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時,兩條線材W係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往固定卡止構件70C方向推壓,以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70C2為支點,以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加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如圖27I所示,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A9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藉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如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時,當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後,流到馬達80之電流就變得不超過既定值。因此,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A6中,繼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推測為尚未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判斷為已經產生錯誤,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而且,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也可以設定為異常檢出門檻值可切換。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A10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以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而且,在步驟SA11中,驅動告知部17A,以告知錯誤已經產生。
如以上說明所示,在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對應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以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各實施形態中,如圖20A所示,於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可卡止線材一條份之間隔後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W之形態,可減輕施加在卡止構件70之負載,以確實地卡止兩條線材W。又,可繼續捆束動作。而且,在各實施形態中,在一次之捆束動作中,雖然對應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兩次,但是,也可使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次數為可變。
圖29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9實施形態之流程圖,以下,說明不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解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之實施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圖29之步驟SD1中,當判斷為開關13A係既定之狀態,在本例中,係判斷為開關13A成為ON後,在步驟SD2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被誘導到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被進給至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之位置為止時,在步驟SD3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時,在步驟SD4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以關閉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關閉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D5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以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
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時,如上所述,藉往向徑向擴大之方向撓曲後之線材W之彈性,線材W的尖端WS側係欲往進給限制部9A之方向移動。兩條線材W當係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時,如上所述,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一者之線材W,係很難移動。相對於此,不與固定卡止構件70C的凸部70C1相接觸之另一者之線材W,係很容易移動。因此,當藉打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而線材W移動時,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打開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D6中,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以關閉卡止構件70。
藉在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夾持兩條線材W之動作,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又,當即使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也有時無法消除線材W之既定方向之並列,亦即,有時無法如圖20C所示。即使在該情形下,當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往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時,兩條線材W係更加被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固定卡止構件70C方向推壓,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之力係作用,如圖20C所示,可成為很容易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因此,藉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更加關閉之動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兩條線材W係可成為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
控制部14A係在步驟SD7中,以電流檢出部16A檢出流到馬達80之電流。藉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動作,如果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時,當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後,流到馬達80之電流變得不會超過既定值。因此,控制部14A係如果流到馬達80之電流,不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在步驟SD8中,繼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A係當流到馬達80之電流,超過異常檢出門檻值時,推測為尚未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判斷為已經產生錯誤,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而且,如上所述,控制部14A也可以被設定為異常檢出門檻值可切換。
控制部14A係當停止驅動馬達80往正旋轉方向時,在步驟SD9中,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移動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往自固定卡止構件70C遠離之方向,以打開卡止構件70。
控制部14A係當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至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打開既定量時,停止驅動馬達80往逆旋轉方向。而且,在步驟SD10中,驅動告知部17A,以告知錯誤已經產生。
如上所述,在不推測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之實施形態中,也藉開閉卡止構件70之動作,如圖20A所示,於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形成有可卡止線材一條份之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條線材W之形態,可減輕施加在卡止構件70之負載,可確實地卡止兩條線材W。
圖30A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側視圖;圖30B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側視圖;圖31A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剖面圖;圖31B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剖面圖;圖32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之控制功能一例之功能方塊圖。
鋼筋捆束機1C係包括檢出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之並列檢出偵知器100。
並列檢出偵知器100係做為並列狀態推測機構之並列狀態檢出機構之一例,在進給限制部9A中,被設於線材W的尖端WS接觸之位置或其旁邊。並列檢出偵知器100係由光學偵知器、磁力偵知器、接觸偵知器等之任一者所構成,如果係光學偵知器、磁力偵知器時,如圖30A及圖31A所示,在進給限制部9A中,於線材W的尖端WS接觸之位置旁邊,被設於可檢出接觸到進給限制部9A之線材W之位置。又,如果係接觸偵知器時,如圖30B及圖31B所示,在進給限制部9A中,係被設於線材W的尖端WS接觸之位置。
並列檢出偵知器100如果係光學偵知器時,例如係影像偵知器,自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之方向,拍攝兩條線材W,檢出拍攝之線材W係一條或兩條。
控制部14B係如果拍攝之線材W為一條時,如圖20A所示,判斷為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兩條線材W係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相對於此,控制部14B係如果拍攝之線材W為兩條時,如圖20B所示,判斷為相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而言,兩條線材W係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以並列之形態。
又,並列檢出偵知器100如果係光學偵知器時,例如係由一對收發光元件所構成之透過偵知器,自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之方向射出光,檢出遮蔽光之寬度係線材W之一條份或兩條份。
而且,並列檢出偵知器100如果係磁力偵知器時,其係霍爾IC,使其自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之方向,可檢出磁場,檢出兩條線材W係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或者,兩條線材W係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
又,並列檢出偵知器100如果係接觸偵知器時,其係壓力偵知器,檢出兩條線材W係於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形態相接觸,或者,兩條線材W係於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相接觸。
控制部14B當檢出線材W時,判斷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又,當線材W係與進給限制部9A相接觸時,可改變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所以,控制部14B係當檢出線材W時,於經過既定時間後,判斷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
圖33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10實施形態之流程圖,以下,說明檢出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解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之實施形態。
控制部14B係在圖33之步驟SE1中,當開關13A係既定之狀態,在本例中,係判斷為開關13A成為ON後,在步驟SE2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B係當被誘導到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被進給至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之位置為止時,在步驟SE3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B係在步驟SE4中,當並列檢出偵知器100檢出線材W時,在步驟SE5中,判斷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控制部14B係當判斷為兩條線材W係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正常形態時,在步驟SE6中,執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B係當判斷為兩條線材W係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異常形態時,在步驟SE7中,例如如上所述,開閉第1可動卡止構件70L及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圖34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側視圖;圖35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剖面圖;圖36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俯視圖;圖37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之控制功能一例之功能方塊圖。
鋼筋捆束機1D係包括消除兩條線材W之既定之並列狀態之消除並列構件110。消除並列構件110係被設成可在相對於通過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而言,遠離之位置與接觸之位置之間移動,被電磁閥等之驅動部111所驅動。消除並列構件110係當兩條線材W為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時,具有可與兩條線材W相接觸之寬度。又,消除並列構件110係與兩條線材W相接觸之面,當係兩條線材W為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形態時,往與一者之線材W先接觸之方向傾斜,以形成有消除並列面110a。
控制部14C係由以上述電流檢出部16A所檢出之流到馬達80之電流,推測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或者,以並列檢出偵知器100檢出兩條線材W之並列狀態,對應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驅動驅動部111。
圖38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11實施形態之流程圖,以下,說明以消除並列構件110,解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之實施形態。
控制部14C係在圖38之步驟SF1中,判斷為開關13A係既定之狀態,在本例中,係判斷為開關13A成為ON後,在步驟SF2中,驅動進給馬達33往正旋轉方向,進給兩條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C係當被誘導到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間之兩條線材W的尖端WS,被進給至觸碰到進給限制部9A之位置為止時,在步驟SF3中,停止驅動進給馬達33,停止進給線材W往正方向。
控制部14C係在步驟SF4中,如上所述,係以藉關閉卡止構件70之動作,由電流檢出部16A檢出之流到馬達80之電流,或者,藉並列檢出偵知器100,推測及判斷兩條線材W並列之方向。
控制部14C係在步驟SF5中,當判斷為兩條線材W係與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交叉以並列之正常形態時,在步驟SF6中,執行上述之通常之捆束動作。
相對於此,控制部14C係當判斷為兩條線材W係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異常形態時,在步驟SF7中,驅動驅動部111,移動消除並列構件110往消除並列面110a接觸到線材W之位置。藉此,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而且,也可以藉消除並列構件推壓誘導導引器51A等,震動兩條線材W,以執行消除兩條線材W沿著第2可動卡止構件70R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以誘導導引器誘導線材之作用效果>
圖39A及圖39B、圖39C係表示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接著,說明以誘導導引器51A誘導線材W之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之線材W,係朝向做為捲筒20偏移之一個方向之相反方向之另一方向。因此,在誘導導引器51A中,進入第1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間之線材W,首先,係往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
如上所述,當假設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以形成環Ru之線材W之軌跡為橢圓時,當長軸方向之長度成為75mm以上100mm以下左右時,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之進入角度α1,係變得大於先前之鋼筋捆束機。
因此,在誘導導引器51A中,當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尖端WS,與第3誘導部55R1相接觸時,線材W的尖端WS係沿著第3誘導部55R1以被導引時之阻力增加。藉此,線材W係有可能不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而產生進給不良。
在此,設置進入角度限制部56A,使往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尖端,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
亦即,進入第1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間之線材W,係往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藉此,位於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間之部位之線材W,如圖39B所示,係與進入角度限制部56A相接觸。當線材W與進入角度限制部56A相接觸時,線材W的尖端WS係將進入角度限制部56A當作支點,往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間之方向,欲旋轉線材W之力係施加在該線材W。
藉此,如圖39C所示,朝向側面部55R的第3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之進入角度α2係變小(α2<α1),線材W的尖端WS,係朝向第1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3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藉此,可導入被捲曲導引器50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W,到第1導引部55的一對第2誘導部55L2與第4誘導部55R2之間。
1A,1B,1C:鋼筋捆束機
10A:本體部
14A:控制部(並列狀態推測機構)
14B,14C:控制部
16A:電流檢出部(並列狀態推測機構)
2A:匣體(收容部)
20:捲筒
21:樞紐部
22,23:法蘭部
3A:線材進給部
30L:第1進給齒輪(進給構件)
31L:齒部
32L:凹槽部
30R:第2進給齒輪(進給構件)
31R:齒部
32R:凹槽部
33:進給馬達
36:第1位移構件
37:第2位移構件
38:彈簧
4A1:第1線材導引器
4A2:第2線材導引器
5A:捲曲形成部
50:捲曲導引器
51A,51B,51C,51D,51E:誘導導引器
53:後退機構
53a:第1導引銷
53b:第2導引銷
53c:第3導引銷
55:第1導引部
55L:側面部
55R:側面部
55D:底面部
55L1:第1誘導部
55L2:第2誘導部
55R1:第3誘導部
55R2:第4誘導部
55S:集束通路
55E1:開口端部
55E2:最窄部
55EL1:開口端部
55ER1:開口端部
55EL2:最窄部
55ER2:最窄部
55EL3:虛擬線
56A,56B,56C:進入角度限制部
57:第2導引部
57a:導引面
58A,58B,58C,58D,58E:並列限制部
6A:切斷部
60:固定刃部
61:可動刃部
62:傳遞機構
7A:捆束部
70:卡止構件
70L:第1可動卡止構件
70R:第2可動卡止構件
70C:固定卡止構件
71:作動構件
71a:開閉銷體
71b1:彎曲部
71b2:彎曲部
72:旋轉軸
73:開閉導引孔
74:旋轉限制部
8A:驅動部
80:馬達
81:減速機
9A,9B:進給限制部
90:並列限制部
100:並列檢出偵知器
110:消除並列構件
111:驅動部
W:線材
〔圖1〕係自表示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造一例之側面所見之構造圖。
〔圖2〕係係自表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側面所見之構造圖。
〔圖3〕係表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局部剖開立體圖。
〔圖4A〕係自表示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造一例之正面所見之構造圖。
〔圖4B〕係圖2之A-A線剖面圖。
〔圖5〕係鋼筋捆束機之外觀側視圖。
〔圖6〕係鋼筋捆束機之外觀俯視圖。
〔圖7〕係鋼筋捆束機之外觀前側視圖。
〔圖8A〕係表示線材進給部一例之前側視圖。
〔圖8B〕係表示線材進給部一例之俯視圖。
〔圖9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俯視圖。
〔圖9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立體圖。
〔圖9C〕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前側視圖。
〔圖9D〕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側視圖。
〔圖9E〕係圖9A之B-B線剖面圖。
〔圖9F〕係圖9D之D-D線剖面圖。
〔圖9G〕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
〔圖10A〕係表示捆束部及驅動部一例之俯視剖面圖。
〔圖10B〕係表示捆束部及驅動部一例之俯視剖面圖。
〔圖10C〕係表示捆束部及驅動部一例之側剖面圖。
〔圖11A〕係表示以線材捆束鋼筋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11B〕係表示以線材捆束鋼筋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11C〕係表示以線材捆束鋼筋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11D〕係表示以線材捆束鋼筋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11E〕係表示以線材捆束鋼筋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12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2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2C〕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3A〕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
〔圖13B〕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
〔圖13C〕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
〔圖14A〕係表示進給限制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4B〕係表示進給限制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5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俯視圖。
〔圖15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立體圖。
〔圖15C〕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前側視圖。
〔圖15D〕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側視圖。
〔圖15E〕係圖15A之B-B線剖面圖。
〔圖15F〕係圖15A之C-C線剖面圖。
〔圖15G〕係圖15D之D-D線剖面圖。
〔圖15H〕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
〔圖16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面圖。
〔圖16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
〔圖17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面圖。
〔圖17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
〔圖18A〕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面圖。
〔圖18B〕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誘導導引器之剖開立體圖。
〔圖19〕係表示包括電流檢出部之鋼筋捆束機之控制功能一例之功能方塊圖。
〔圖20A〕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
〔圖20B〕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
〔圖20C〕係表示卡止構件中之線材之卡止狀態之說明圖。
〔圖21〕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6實施形態之流程圖。
〔圖22A〕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B〕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C〕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D〕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E〕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F〕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G〕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H〕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2I〕係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3〕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7實施形態之流程圖。
〔圖24〕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8實施形態之流程圖。
〔圖25〕係表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局部剖開立體圖。
〔圖26〕係表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剖面圖。
〔圖27A〕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B〕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C〕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D〕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E〕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F〕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G〕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H〕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7I〕係表示以包括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動作一例之動作說明圖。
〔圖28A〕係表示進給限制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28B〕係表示進給限制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29〕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9實施形態之流程圖。
〔圖30A〕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側視圖。
〔圖30B〕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側視圖。
〔圖31A〕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剖面圖。
〔圖31B〕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之其他例之剖面圖。
〔圖32〕係表示包括並列檢出偵知器之鋼筋捆束機之控制功能一例之功能方塊圖。
〔圖33〕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10實施形態之流程圖。
〔圖34〕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側視圖。
〔圖35〕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剖面圖。
〔圖36〕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分構造一例之俯視圖。
〔圖37〕係表示包括消除並列構件之鋼筋捆束機之控制功能一例之功能方塊圖。
〔圖38〕係表示使兩條線材以既定方向並列之控制之第11實施形態之流程圖。
〔圖39A〕係表示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39B〕係表示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39C〕係表示誘導導引器中之線材之動作之說明圖。
4A1:第1線材導引器
4A2:第2線材導引器
5A:捲曲形成部
9A:進給限制部
20:捲筒
21:樞紐部
22,23:法蘭部
30L:第1進給齒輪
30R:第2進給齒輪
40A:導引孔
50:捲曲導引器
50C:導引板
50R:導引板
50L:導引板
52:導引凹槽
60:固定刃部
60a:開口
61:可動刃部
70:卡止構件
70C:固定卡止構件
70R:第2可動卡止構件
70L:第1可動卡止構件
90:並列限制部
FL:進給路徑
W:線材
Claims (20)
- 一種捆束機,其包括: 線材進給部,進給捲繞到捆束物之兩條線材; 線材導引器,並列兩條線材; 捆束部,具有卡止有線材之卡止構件,扭轉捲繞到捆束物,被卡止到該卡止構件之線材; 捲曲導引器,賦予環狀之捲曲癖好到被該線材進給部所進給之線材; 誘導導引器,誘導被該捲曲導引器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到該捆束部;以及 並列限制部,誘導被該卡止構件所卡止之兩條線材並列之方向到環之徑向。
- 如請求項1之捆束機,其中該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係在限制被該線材進給部所進給之線材之進給之進給限制部,設置觸碰有線材的尖端之凹部。
- 如請求項2之捆束機,其中該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係在該進給限制部的線材接觸之面,設置相對於被該線材導引器所定義之兩條線材並列之方向而言,往交叉之方向延伸之凹部。
- 如請求項1~請求項3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誘導導引器係在由被該捲曲導引器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所形成之環之徑向之外側,包括導引面, 該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係在沿著與由線材所形成之環之徑向交叉之軸向之複數面,設置該導引面。
- 如請求項4之捆束機,其中該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係使在由線材所形成之環之徑向上,成為凹狀或凸狀之落差,設於該導引面。
- 如請求項1~請求項3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誘導導引器係在由被該捲曲導引器賦予捲曲癖好後之線材所形成之環之徑向之外側,包括導引面, 該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係在相對於被該線材導引器所定義之兩條線材並列之方向而言,非平行之面,設置該導引面。
- 如請求項6之捆束機,其中該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係在該導引面設置凹部。
- 如請求項6之捆束機,其中該並列限制部之構造,係在該導引面設有斜面。
- 一種捆束機,其包括: 線材進給部,進給被捲繞在捆束物之兩條線材; 捆束部,具有可開閉之至少一對卡止構件,藉關閉一對該卡止構件而扭轉卡止之兩條線材;以及 控制部,執行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 如請求項9之捆束機,其中該控制部係推測通過一對該卡止構件間之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 當推測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時,執行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 如請求項10之捆束機,其中該控制部係因應施加在一對該卡止構件之負載,推測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正在並列。
- 如請求項10之捆束機,其中其包括檢出流過驅動該捆束部之馬達之電流之電流檢出部, 該控制部係依據由該電流檢出部所檢出之電流,推測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正在並列。
- 如請求項12之捆束機,其中該控制部係切換推測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正在並列之電流之門檻值。
- 如請求項10之捆束機,其中其包括檢出通過一對該卡止構件間之兩條線材之並列狀態之並列檢出偵知器, 該控制部係依據該並列檢出偵知器所檢出之線材之並列狀態,當推測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正在並列時,執行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 如請求項10~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控制部係關閉一對該卡止構件,當推測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正在並列時,打開一對該卡止構件,執行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 如請求項10~請求項14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控制部係關閉一對該卡止構件,當推測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正在並列時,開閉一對該卡止構件,執行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 如請求項10~請求項14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控制部係當推測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正在並列時,進給兩條線材,執行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動作。
- 如請求項10~14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其包括與通過一對該卡止構件間之兩條線材之至少一條相接觸,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消除並列構件。
- 如請求項10~14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其包括施加震動到通過一對該卡止構件間之兩條線材,消除兩條線材沿著一對該卡止構件開閉之方向並列之消除並列構件。
- 一種捆束機,其包括: 線材進給部,進給捲繞到捆束物之兩條線材; 捆束部,具有可開閉之至少一對卡止構件,藉關閉一對該卡止構件而扭轉卡止後之兩條線材;以及 控制部,關閉一對該卡止構件後再打開,在以該捆束部扭轉線材前,再度執行關閉一對該卡止構件之動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44291 | 2019-03-11 | ||
JP2019044291A JP7367313B2 (ja) | 2019-03-11 | 2019-03-11 | 結束機 |
JP2019-103942 | 2019-06-03 | ||
JP2019103942A JP7293880B2 (ja) | 2019-06-03 | 2019-06-03 | 結束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5408A true TW202045408A (zh) | 2020-12-16 |
TWI827812B TWI827812B (zh) | 2024-01-01 |
Family
ID=69804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7984A TWI827812B (zh) | 2019-03-11 | 2020-03-11 | 捆束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571733B2 (zh) |
EP (1) | EP3719239A3 (zh) |
CN (2) | CN117703090A (zh) |
AU (1) | AU2020201774A1 (zh) |
TW (1) | TWI8278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19569B (zh) * | 2020-09-25 | 2021-12-03 | 东北林业大学 | 一种避乔割灌收集打捆智能装置 |
CN112343350A (zh) * | 2020-11-19 | 2021-02-09 |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绑扎装置及自动绑扎机器人 |
JP2022130190A (ja) * | 2021-02-25 | 2022-09-06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鉄筋結束機 |
US20240025584A1 (en) * | 2022-07-21 | 2024-01-25 | Abb Schweiz Ag | Drive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62192A (en) * | 1981-03-05 | 1982-12-07 | Furlong Donn B | Wire tying power tool |
JPH053494U (ja) * | 1991-07-03 | 1993-01-19 | マツクス株式会社 | 結束機の針金案内装置 |
JP2582353Y2 (ja) * | 1993-12-21 | 1998-09-30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結束機における線材のガイド機構 |
JP2923242B2 (ja) | 1996-03-15 | 1999-07-26 | 大木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 鉄筋結束機 |
US7143792B2 (en) | 2001-07-19 | 2006-12-05 | Max Co., Ltd. | Reinforcing steel bar tying machine |
JP4729817B2 (ja) | 2001-07-25 | 2011-07-20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鉄筋結束機 |
JP3624873B2 (ja) * | 2001-10-29 | 2005-03-02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捩り装置 |
JP2004332494A (ja) | 2003-05-12 | 2004-11-25 | Kuroki Sakae | 鉄筋交差部分の結束機 |
JP4710438B2 (ja) | 2005-07-01 | 2011-06-29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鉄筋結束機 |
CN101910531B (zh) | 2007-11-20 | 2013-05-22 | Jbj机电一体化有限责任公司 | 捆绑装置 |
CN102459784B (zh) | 2009-05-27 | 2014-06-25 | Jbj机电一体化有限责任公司 | 捆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JP5929468B2 (ja) * | 2012-04-24 | 2016-06-0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鉄筋結束機 |
JP6473394B2 (ja) | 2015-07-13 | 2019-02-2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鉄筋結束装置 |
JP6566310B2 (ja) * | 2015-07-22 | 2019-08-2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結束機 |
PT3326921T (pt) * | 2015-07-22 | 2022-09-12 | Max Co Ltd | Máquina de amarração |
RU2764843C1 (ru) | 2015-07-22 | 2022-01-21 | Макс Ко., Лтд. |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
CN107849859B (zh) * | 2015-07-22 | 2020-09-04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捆扎机 |
RU2689108C1 (ru) | 2015-07-22 | 2019-05-23 | Макс Ко., Лтд. |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
CN111706084B (zh) | 2015-07-22 | 2022-07-15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捆扎机 |
JP6887760B2 (ja) | 2016-05-20 | 2021-06-16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鉄筋結束機 |
-
2020
- 2020-03-10 EP EP20162114.1A patent/EP3719239A3/en active Pending
- 2020-03-11 US US16/815,484 patent/US1157173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3-11 CN CN202311654182.XA patent/CN117703090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3-11 AU AU2020201774A patent/AU202020177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3-11 TW TW109107984A patent/TWI827812B/zh active
- 2020-03-11 CN CN202010165329.9A patent/CN111688969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12-20 US US18/085,194 patent/US11779996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19239A3 (en) | 2021-01-06 |
EP3719239A2 (en) | 2020-10-07 |
US11779996B2 (en) | 2023-10-10 |
CN117703090A (zh) | 2024-03-15 |
US20200290109A1 (en) | 2020-09-17 |
US11571733B2 (en) | 2023-02-07 |
CN111688969A (zh) | 2020-09-22 |
US20230166319A1 (en) | 2023-06-01 |
AU2020201774A1 (en) | 2020-10-01 |
CN111688969B (zh) | 2023-12-22 |
TWI827812B (zh) | 2024-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2045408A (zh) | 捆束機 | |
JP6919747B2 (ja) | 結束機 | |
CN107709166B (zh) | 捆扎机 | |
JP7004037B2 (ja) | 結束機 | |
DK1418124T3 (en) | REINFORCED STEEL BINDING MACHINE. | |
AU2022200036A1 (en) | Binding machine | |
TWI843938B (zh) | 捆束機 | |
WO2017014276A1 (ja) | 結束機 | |
TW201718346A (zh) | 捆束機 | |
US12031341B2 (en) | Binding machine | |
JP2020040695A (ja) | 結束機 | |
TWI843939B (zh) | 捆束機 | |
TWI828876B (zh) | 捆束機 | |
JP2020133129A (ja) | 結束機 | |
JP7293880B2 (ja) | 結束機 | |
CN115675986A (zh) | 捆扎机 | |
JP2023110995A (ja) | 結束機 | |
NZ762526A (en) | Binding machine | |
JP7259425B2 (ja) | 結束機 | |
TW202426744A (zh) | 捆束機 | |
KR20240104043A (ko) | 결속기 | |
JP2019070256A (ja) | 結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