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0881B - 捆束機 - Google Patents

捆束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0881B
TWI830881B TW109107983A TW109107983A TWI830881B TW I830881 B TWI830881 B TW I830881B TW 109107983 A TW109107983 A TW 109107983A TW 109107983 A TW109107983 A TW 109107983A TW I830881 B TWI830881 B TW I8308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guide
feeding
locking member
feed g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7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5407A (zh
Inventor
吉田祐介
荒川健一
新藤茂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5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5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0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088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25Hand-hel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課題] 提供可控制一對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相對位置之捆束機。 [解決手段] 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進給線材W的線材進給部3A。線材進給部3A係包括:藉由旋轉動作進給線材W之第一進給齒輪30L、第二進給齒輪30R、以及使第二進給齒輪30R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位移於接近的方向以及遠離的方向之第一位移構件36。第一位移構件36係包括:控制第二進給齒輪30R之沿著軸方向的位置之位置控制部36R1、以及控制對於第二進給齒輪30R之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沿著軸方向的位置之位置控制部36L1。

Description

捆束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藉由線材捆束鋼筋等的捆束物的捆束機。
在過去,係提案有將線材捲於兩根以上的鋼筋,扭轉被捲於鋼筋的線材而將該兩根以上的鋼筋以線材捆束之被稱為鋼筋捆束機的捆束機。
捆束機係將線材夾持在一對的進給構件之間,並且藉由進給構件的旋轉動作進給線材。一對的進給構件係,彼此的外周表面上被設置有溝部,線材藉由溝部被夾持。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7/01426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一對的進給構件係,為了裝填線材,被構成為可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以及遠離的方向上移動。相對於此,若一對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相對位置偏移的話,線材偏向溝部的一部分而相接,溝部係偏磨耗。若溝部偏磨耗的話,則有著無法正常地進給線材的可能性。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此之課題,以提供一種可控制一對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相對位置的捆束機為目的。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為一種捆束機,包括進給被捲於捆束物的線材的線材進給部、扭轉被捲於捆束物的線材的捆束部、對藉由線材進給部被進給的線材施加彎曲捲度的捲曲導件、以及將藉由捲曲導件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誘導至捆束部的誘導導件。線材進給部係包括藉由包夾線材的進給路徑而相對向、以對於線材的進給路徑交叉之方向的軸為支點而旋轉的一對的進給構件、以及控制一對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相對位置的位置控制部。
在本發明中,在線材被夾持在一方的進給構件與另一方的進給構件之間的狀態下,可將一對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位置保持在預定位置。 [發明功效]
在本發明中,在將一對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位置保持在預定位置的狀態下,可進給線材。藉此,可抑制肇因於進給構件的偏磨耗之線材的進給不良的發生。
以下,參照圖面,進行有關作為本發明的捆束機的實施例之鋼筋捆束機之一例之說明。
<鋼筋捆束機的構成> 圖1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之從側面觀之的構成圖。圖2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位構成之一例之從側面觀之的構成圖。圖3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位構成之一例之從側面觀之的部份剖面立體圖。圖4A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之從前面觀之的構成圖。圖4B係圖2的A-A線段的剖面圖。又,圖5係鋼筋捆束機的外觀側視圖。圖6係鋼筋捆束機的外觀頂面圖。圖7係鋼筋捆束機的外觀前視圖。
鋼筋捆束機1A係,將線材W沿箭頭F所示的正方向進給,捲繞在作為捆束物的鋼筋S的周圍,在將已捲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線材W、沿箭頭R所示的逆方向進給而捲設於鋼筋S後,扭轉線材W,以線材W捆束鋼筋S。
鋼筋捆束機1A係,為了實現上述功能,包括收容線材W的匣2A、以及進給線材W的線材進給部3A。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在以線材進給部3A將線材W朝正方向進給的動作中、導引被拉入至線材進給部3A的線材W的第一線材導件4A1 、以及導引從線材進給部3A進給的線材W的第二線材導件4A2
此外,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構成將藉由線材進給部3A被進給的線材W捲繞在鋼筋S的周圍之路徑的捲曲形成部5A。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在以線材進給部3A將線材W朝逆方向進給的動作中、切斷已捲設於鋼筋S的線材W的切斷部6A、扭轉已捲設於鋼筋S上的線材W的捆束部7A、以及驅動捆束部7A的驅動部8A。
在匣2A為收容部之一例中,長條狀的線材W可輸出地被捲於捲軸20,捲軸20係可旋轉拆卸地被收納。線材W係,使用藉由可塑性變形的金屬線構成的線材、金屬線被樹脂覆蓋的線材、或絞線的線材。
捲軸20係包括,被捲有線材W之管狀的輪轂部21、以及一體地設置於此輪轂部21的軸方向兩端側的一對的凸緣部22、23。凸緣部22、23係為徑長比輪轂部21大的大致圓板狀的形狀,與輪轂部21同心地設置。捲軸20係,兩根線材W被捲於輪轂部21,成為可以同時從捲軸20拉出兩根線材W。
匣2A係,如圖4A和圖4B所示,對於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 與第二線材導件4A2 所規定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FL,沿著已沿著輪轂部21的軸方向之捲軸20的軸線方向,在朝一方向偏移的狀態下安裝捲軸20。在本例中,捲軸20的輪轂部21的整體係,成為對於線材W的進給路徑FL朝一方向偏移的形態。
圖8A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前視圖。圖8B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俯視圖。圖8C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側視圖。又,圖8D係圖8C的AA-AA線段的剖面圖。圖8E係圖8D的重要部分放大圖。接著,說明有關線材進給部3A的構造。線材進給部3A係包括,藉由旋轉動作進給線材W的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作為夾持並列的兩根線材W而進給的一對的進給構件。
第一進給齒輪30L係包括進行驅動力的傳動的齒部31L。齒部31L係,在本例中以構成正齒輪的形狀,形成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整個外周上。又,第一進給齒輪30L係包括線材W進入之溝部32L。溝部32L係,在本例中以剖面形狀大致V字形狀的凹部構成,在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整個外周上沿著圓周方向形成。
第二進給齒輪30R係包括進行驅動力的傳動的齒部31R。齒部31R係,在本例中以構成正齒輪的形狀,形成於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整個外周上。又,第二進給齒輪30R係包括線材W進入之溝部32R。溝部32R係,在本例中以剖面形狀大致V字形狀的凹部構成,在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整個外周上沿著圓周方向形成。
線材進給部3A係設置為,使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相對向,第一進給齒輪30L和第二進給齒輪30R包夾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 與第二線材導件4A2 所規定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FL。此線材W的進給路徑FL係藉由一對的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成為線材進給部3A的寬度中心位置。所以,如圖4B等所示,捲軸20係,對於線材進給部3A的寬度中心位置,在朝一方向偏移的狀態下被配置。
線材進給部3A係被構成為,可在第一進給齒輪30L和第二進給齒輪30R彼此接近的方向以及遠離的方向位移。在本例中,使第二進給齒輪30R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位移。
在此,第一進給齒輪30L係,對於線材進給部3A的支撐構件301,藉由軸300L可旋轉地被支撐。第一進給齒輪30L係,以對於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 與第二線材導件4A2 所規定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FL交叉的方向的軸300L為支點旋轉。又,線材進給部3A係包括,使第二進給齒輪30R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位移於接近的方向以及遠離的方向之第一位移構件36。第一位移構件36係,在一方的端部側藉由軸300R可旋轉地支撐第二進給齒輪30R。第二進給齒輪30R係,以對於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與第二線材導件4A2所規定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FL交叉的方向的軸300R為支點旋轉。又,第一位移構件36係,另一方的端部以軸36a作為支點而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支撐構件301。
線材進給部3A包括使第一位移構件36位移的第二位移構件37。第二位移構件37係,第一位移構件36連接於一方的端部側。又,第二位移構件37係,彈簧38連接另一方的端部側。此外,第二位移構件37係,一方的端部側與另一方的端部側之間以軸37a為支點而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支撐構件301。
第一位移構件36係,經由第二位移構件37被彈簧38按壓,藉由以軸36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朝箭頭V1的方向位移。藉此,第二進給齒輪30R係藉由彈簧38的力朝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方向被按壓。
在第一進給齒輪30L和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填裝有兩根線材W的狀態下,藉由一方的線材W進入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另一方的線材W進入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的形態,線材W被夾持在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和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之間。
線材進給部3A係,在將線材W夾持在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之間的狀態下,第一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齒部31R係咬合。藉此,藉由旋轉的驅動力被傳動於第一進給齒輪30L和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
線材進給部3A係,在本例中,第一進給齒輪30L成為驅動側,第二進給齒輪30R成為從動側。
第一進給齒輪30L係傳動未圖示的進給馬達的旋轉動作而旋轉。第二進給齒輪30R係,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旋轉動作藉由齒部31L與齒部31R的咬合被傳動,從動於第一進給齒輪30L而旋轉。
藉此,線材進給部3A係,將夾持於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的線材W沿著線材W的延伸方向進給。在進給兩根線材W之構成中,藉由產生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與一方的線材W之間的摩擦力、產生於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與另一方的線材W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產生於一方的線材W與另一方的線材W之間的摩擦力,兩根線材W係在並列的狀態下被進給。
線材進給部3A係,藉由切換未圖示的進給馬達的旋轉方向的正反,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旋轉方向被切換,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正反被切換。
第一位移構件36係包括,控制對於第二進給齒輪30R之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沿著軸方向之位置的位置控制部36L1。在位置控制部36L1為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之一例中,從第一位移構件36朝第一進給齒輪30L方向突出,設置於與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軸方向之一面30L1相對向的部位,與第一進給齒輪30L的一面30L1相接。
第一位移構件36係包括,控制第二進給齒輪30R之沿著軸方向之位置的位置控制部36R1。位置控制部36L1係,從第一進給齒輪30L的一面30L1之側,控制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沿著軸方向之位置。相對於此,作為另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之一例之位置控制部36R1係,從與第一進給齒輪30L為相反側的面之側,控制第二進給齒輪30R之沿著軸方向之位置。在此,位置控制部36R1係,設置於與位於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之另一面30R1相對向的部位,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另一面30R1相接。然而,亦可將控制第二進給齒輪30R之沿著軸方向之位置的位置控制部,構成為也設置於與位於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之另一面相對向的部位。
圖8F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前視圖。圖8G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剖面圖。圖8H係圖8G的重要部分放大圖。接著,說明有關使第二進給齒輪30R朝遠離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方向移動而可裝填線材W的狀態。
若第二位移構件37的另一方的端部側被推的話,彈簧38被壓縮,同時第二位移構件37以軸37a為支點旋轉,一方的端部朝箭頭V2方向移動。藉此,與第二位移構件37連接的第一位移構件36係,藉由以軸36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朝箭頭V2方向位移,第二進給齒輪30R朝遠離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方向移動。於是,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形成可插拔線材W的空間。
如此,第二位移構件37係成為承受使第二進給齒輪30R朝遠離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方向移動之操作的釋放桿。又,在第二進給齒輪30R移動至遠離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既定位置的狀態下,控制第二位移構件37的移動之未圖示的卡止機構被設置,在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可保持形成可插拔線材W之空間的狀態。此外,若第二位移構件37的卡止被未圖示的卡止機構解除的話,第二位移構件37被彈簧38按壓,第一位移構件36係經由第二位移構件37被彈簧38按壓,而藉由以軸36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朝箭頭V1方向位移。藉此,第二進給齒輪30R係藉由彈簧38的力朝第一進給齒輪30L方向被按壓。
第一進給齒輪30L係,藉由設置於第一位移構件36的位置控制部36L1,沿著軸方向的位置從第一進給齒輪30L的一面30L1側被控制。又,第二進給齒輪30R係,藉由設置於第一位移構件36的位置控制部36R1,沿著軸方向的位置從與第一進給齒輪30L為相反側的第二進給齒輪30R的另一面30R1側被控制。
藉此,第一進給齒輪30L與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朝接近遠離之方向位移之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位置係,藉由第一位移構件36而明確地被決定。於是,在兩根線材W被夾持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與第二進給 齒輪30R的溝部32R之間的狀態下,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位置可被保持在預定位置。
於是,在將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位置保持在預定位置的狀態下,可進給兩根線材W。藉此,可抑制肇因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的偏磨耗之線材的進給不良的發生。
接著,說明有關導引線材W的進給的線材導件。如圖4B所示,第一線材導件4A1係,對於被進給於正方向之線材W的進給方向,被配置於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的上游側。又,第二線材導件4A2係,對於被進給於正方向之線材W的進給方向,被配置於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的下游側。
第一線材導件4A1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係包括線材W通過之導引孔40A。在鋼筋捆束機1A中,藉著以捲曲形成部5A控制藉由線材進給部3A被進給之線材W的路徑,線材W的軌跡成為如圖1的虛線所示的圈Ru,線材W被捲繞於鋼筋S的周圍。
當與被此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交叉之朝向作為軸方向時,第一線材導件4A1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的導引孔40A係,構成為使沿著圈Ru的軸方向之兩根線材W並列通過的形狀。然而,兩根線材W並列的方向係,也是沿著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並排方向的方向。
第一線材導件4A1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係,在通過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FL上設置導引孔40A。第一線材導件4A1係,將通過導引孔40A的線材W,誘導至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的進給路徑FL。
第一線材導件4A1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係,對於朝正方向被進給之線材W的進給方向為導引孔40A的上游側的線材導入部成為比下游側開口面積更大之圓錐形狀或角錐形狀等的推拔狀。藉此,對於第一線材導件4A1 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 之線材W的導入係變得容易。
接著,說明有關構成將線材W捲繞於鋼筋S周圍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之捲曲形成部5A。捲曲形成部5A係包括,對藉由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被進給的線材W施加彎曲捲度的捲曲導件50、以及將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誘導至捆束部7A的誘導導件51A。
捲曲導件50係包括,構成線材W的進給路徑之導引溝52、藉由與導引溝52協同動作對線材W施加彎曲捲度之作為導引構件的第一導引銷53a、第二導引銷53b以及第三導引銷53c。捲曲導件50係,在導引板50L、導引板50C以及導引板50R被層積之構成中,藉由導引板50C構成導引溝52的導引面。又,藉由導引板50L、50R,構成從導引溝52的導引面立設之側壁面。
第一導引銷53a係,在捲曲導件50中設置於藉由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朝正方向被進給的線材W的導入部側。第一導引銷53a係,對於經由導引溝52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被配置於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第一導引銷53a係,以沿著導引溝52被進給的線材W不進入於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的方式,控制線材W的進給路徑。
第二導引銷53b係,設置於第一導引銷53a與第三導引銷53c之間。第二導引銷53b係,對於經由導引溝52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被配置於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第二導引銷53b係,周面的一部分從導引溝52突出。藉此,藉由導引溝52導引的線材W係,在第二導引銷53b被設置的部位與第二導引銷53b相接。
第三導引銷53c係,在捲曲導件50中設置於藉由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朝正方向被進給的線材W的排出部側。第三導引銷53c係,對於經由導引溝52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被配置於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第三導引銷53c係,周面的一部分從導引溝52突出。藉此,藉由導引溝52導引的線材W係,在第三導引銷53c被設置的部位與第三導引銷53c相接。
捲曲形成部5A係包括,使第一導引銷53a退避的退避機構53。退避機構53係,藉由使第一導引銷53a朝沿著第一導引銷53a的軸方向之側方移動,在藉由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朝逆方向進給線材W的動作中,將第一導引銷53a從捲設於鋼筋S之線材W所移動的路徑退避。
接著,說明有關對線材W施加彎曲捲度之作用。藉由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朝正方向被進給的線材W係,在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的兩處、以及此兩處之間的內側一處之至少三處,藉由控制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對線材W施加圈狀的彎曲捲度。
在本例中,對於朝正方向被進給之線材W的進給方向,藉由設置於第一導引銷53a的上游側的第二線材導件4A2 、以及設置於第一導引銷53a的下游側的第三導引銷53c之兩處,控制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的位置。又,藉由第一導引銷53a,控制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的位置。藉此,對藉由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朝正方向被進給的線材W施加圈狀的彎曲捲度。
然而,在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的位置,藉由在與朝第三導引銷53c被進給之線材W相接之位置的導引溝52設置第二導引銷53b,可防止導引溝52的磨耗。
圖9A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俯視圖。圖9B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立體圖。圖9C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前視圖。圖9D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側視圖。又,圖9E係圖9A的B-B線段的剖面圖。圖9F係圖9D的D-D線段的剖面圖。圖9G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剖視立體圖。
接著,說明有關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51A。誘導導件51A係,如圖4A所示,對於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 與第二線材導件4A2 所規定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FL,設置於在作為捲軸20偏移之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之另一方向偏移的位置。
誘導導件51A係包括,控制被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的位置之第一導引部55、以及控制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之第二導引部57。
第一導引部55係,對於第二導引部57,設置於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被導入之側。第一導引部55係,在作為位於捲軸20偏移之一方向之側的一側,包括側面部55L。又,第一導引部55係,在作為位於與捲軸20偏移之一方向之為相反方向之側的另一側,包括與側面部55L相對向的側面部55R。此外,第一導引部55係包括,側面部55L立設於一側、側面部55R立設於另一側、與側面部55L和側面部55R相連的底面部55D。
第二導引部57係,在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包括以沿著線材W的進給方向朝向捆束部7A延伸的面構成之導引面57a。
第一導引部55的一方之側面部55L係包括,誘導線材W至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之第一誘導部55L1、以及誘導線材W沿著導引面57a之第二誘導部55L2。
第一導引部55的另一方之側面部55R係包括,誘導線材W至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之第三誘導部55R1、以及誘導線材W沿著導引面57a之第四誘導部55R2。
誘導導件51A係,藉由一對的側面部55L、55R、與底面部55D所圍繞的空間構成集束通路55S。又,誘導導件51A係,形成線材W朝集束通路55S進入之開口端部55E1。開口端部55E1係,為第一導引部55之遠離第二導引部57之側的端部,藉由一對的側面部55L、55R、與底面部55D所圍繞的空間而開口。
第一導引部55係,第一誘導部55L1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間隔從開口端部55E1隨著朝向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而變窄。藉此,第一導引部55係,第一誘導部55L1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間隔,在位於開口端部55E1之第一誘導部55L1的開口端部55EL1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開口端部55ER1之間成為最寬。
又,第一導引部55係,與第一誘導部55L1相連的第二誘導部55L2位於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的一側,與第三誘導部55R1相連的第四誘導部55R2位於導引面57a的另一側。第二誘導部55L2與第四誘導部55R2係,以並列之兩根線材W的徑方向的寬度以上之既定的間隔相互平行地對向。
藉此,第一誘導部55L1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間隔係,在第一誘導部55L1與第二誘導部55L2相連、且第三誘導部55R1與第四誘導部55R2相連之部位成為最窄。於是,第一誘導部55L1與第二誘導部55L2相連的部位係,對於第三誘導部55R1成為第一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又,第三誘導部55R1與第四誘導部55R2相連之部位係,對於第一誘導部55L1成為第三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
藉此,誘導導件51A係,第一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成為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誘導導件51A係,集束通路55S的剖面積成為沿著線材W的進入方向、從開口端部55E1朝向最窄部55E2緩緩變窄。
誘導導件51A係包括,將進入集束通路55S之線材W的進入角度改變為朝向最窄部55E2之進入角度控制部56A。
在鋼筋捆束機1A中,捲軸20係被配置為朝一方向偏移。從此朝一方向偏移的捲軸20藉由線材進給部3A進給、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係,朝向作為捲軸20偏移之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之另一方向。
因此,進入第一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之間的集束通路55S之線材W,首先,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將此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前端,朝向第一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換言之,朝向集束通路55S的最窄部55E2之方向。因此,在與側面部55R相向之側面部55L的第一誘導部55L1,設置進入角度控制部56A。
進入角度控制部56A係設置於,比連結集束通路55S的開口端部55E1與最窄部55E2的虛擬線,在本例中,比連結第一誘導部55L1的開口端部55EL1與最窄部55EL2之虛擬線55EL3更朝作為側面部55R側之虛擬線55EL3的內側之位置。在本例中,進入角度控制部56A係構成為,在第一誘導部55L1中,將開口端部55EL1與最窄部55EL2的中間附近成為朝第三誘導部55R1方向凸出狀之形狀。藉此,第一誘導部55L1係,在圖9A所示的俯視圖中為彎曲的形狀。
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係,被導入第一導引部55的一對的側面部55L、55R之間。誘導導件51A係,將沿著被線材W形成的圈Ru之軸方向的位置,藉由第一導引部55的第一誘導部55L1與第三誘導部55R1控制,誘導至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
又,誘導導件51A係,將沿著被誘導至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之線材W形成的圈Ru之軸方向的位置,藉由第一導引部55的第二誘導部55L2與第四誘導部55R2控制,將此被線材W形成的圈Ru之徑方向的位置,藉由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控制。
誘導導件51A係,在本例中,第二導引部57被固定於鋼筋捆束機1A的本體部10A,第一導引部55被固定於第二導引部57。然而,亦可構成為第一導引部55在以軸55b為支點可旋轉的狀態下被支撐於第二導引部57。在如此之構成中,第一導引部55係構成為,在開口端部55E1側藉由未圖示的彈簧朝對於捲曲導件50接近之方向偏壓的狀態下,在對於捲曲導件50接近遠離的方向上可開關。藉此,在藉由線材W將鋼筋S捆束後,在將鋼筋捆束機1A從鋼筋S脫離之動作中使第一導引部55退避,將鋼筋捆束機1A從鋼筋S脫離之動作變得容易。
接著,說明有關切斷已捲設於鋼筋S之線材W之切斷部6A。切斷部6A係包括,固定刀部60、藉由與固定刀部60之協同動作切斷線材W的可動刀部61、以及將捆束部7A的動作朝可動刀部61傳動的傳動機構62。固定刀部60係,包括線材W通過之開口60a,構成作為在開口60a設置可切斷線材W的邊緣部。
可動刀部61係,藉由以固定刀部60為支點軸的旋轉動作,切斷通過固定刀部60的開口60a的線材W。傳動機構62係,將捆束部7A的動作朝傳動可動刀部61傳動,與捆束部7A的動作連動而使可動刀部61旋轉,切斷線材W。
固定刀部60係,設置於對於被進給於正方向之線材W的進給方向設置於第二線材導件4A2 的下游側,開口60a構成線材導件。
圖10A、圖10B係顯示捆束部和驅動部之一例的俯視剖面圖。圖10C係顯示捆束部和驅動部之一例的側剖面圖。接著,說明有關以線材W捆束鋼筋S的捆束部7A、以及驅動捆束部7A的驅動部8A。
捆束部7A係包括,卡止線材W的卡止構件70、開關卡止構件70的運作構件71、以及使卡止構件70以及運作構件71運作的旋轉軸72。
卡止構件70係包括,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以及固定卡止構件70C。卡止構件70係,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的前端側位於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之一側,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的前端側位於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之另一側。
卡止構件70係,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的後端側藉由軸76可旋轉地被支撐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藉此,卡止構件70係,藉由以軸76為支點之旋轉動作,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的前端側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在接近遠離的方向上開關。又,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的前端側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在接近遠離的方向上開關。
運作構件71與旋轉軸72係,藉由設置於旋轉軸72的外周之螺絲部、以及設置於運作構件71的內周之螺紋部,旋轉軸72的旋轉動作變換成如箭頭A1、A2所示之沿著旋轉軸72的軸方向之運作構件71的朝前後方向之移動。運作構件71係包括,開關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開關銷71a。
開關銷71a係,被插入於設置在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開關導引孔73。開關導引孔73係,沿著運作構件71的移動方向延伸,具有將與運作構件71連動而移動之開關銷71a的直線方向之動作變換成以軸76為支點之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的旋轉之開關動作的形狀。然而,在圖10A、圖10B中,雖然圖示了開關導引孔73設置於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但在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也藉由左右對稱的形狀同樣地設置開關導引孔73。
在捆束部7A、將設置卡止構件70之側作為前側,將設置運作構件71之側作為後側。卡止構件70係,藉由運作構件71如箭頭A2所示之朝後方向之移動,藉由開關銷71a的軌跡與開關導引孔73的形狀,如圖10A所示,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藉由以軸76為支點之旋轉動作朝遠離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
藉此,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係,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開啟,在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形成線材W通過之進給路徑。
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係,在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開啟的狀態下,藉由第一進給齒輪30L以及第二進給齒輪30R被進給的線材W在第一線材導件4A1 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 被導引,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之間。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之間的線材W係,被誘導至捲曲形成部5A。又,藉由捲曲形成部5A被施加彎曲捲度、被誘導至捆束部7A的線材W係,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
卡止構件70係,藉由運作構件71如箭頭A1所示之朝前方向移動,藉由開關銷71a的軌跡與開關導引孔73的形狀,如圖10B所示,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藉由以軸76為支點之旋轉動作朝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藉此,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係,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關閉。
若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關閉的話,被夾於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的線材W係,在可移動於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的形態下被卡止。又,若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關閉的話,被夾於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的線材W係,在不能從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脫離的形態下被卡止。
運作構件71係包括,將作為線材W的一方端部之前端WS側朝既定的方向推而彎曲之彎曲部71b1、以及將作為藉由切斷部6A切斷之線材W的另一方端部之終端(WE)側朝既定的方向推而彎曲之彎曲部71b2。
運作構件71係,藉由如箭頭A1所示之朝前方向移動,藉由彎曲部71b1推被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卡止之線材W的前端WS側,朝鋼筋S側彎曲。又,運作構件71係,藉由如箭頭A1所示之朝前方向移動,藉由彎曲部71b2推被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卡止、被切斷部6A切斷之線材W的終端(WE)側,朝鋼筋S側彎曲。
捆束部7A係包括,控制與旋轉軸72的旋轉動作連動之卡止構件70以及運作構件71的旋轉的旋轉控制部74。旋轉控制部74係,設置於運作構件71。旋轉控制部74係,在從藉由卡止構件70卡止線材W之動作範圍至藉由運作構件71的彎曲部71b1、71b2折彎線材W之動作範圍中,卡止於未圖示的卡止部。藉此,連動於旋轉軸72的旋轉之運作構件71的旋轉係被控制,運作構件71藉由旋轉軸72的旋轉動作朝前後方向移動。又,旋轉控制部74係,在扭轉藉由卡止構件70卡止之線材W之動作範圍中,與未圖示的卡止部之卡止被解除,使連動於旋轉軸72的旋轉之運作構件71旋轉。卡止構件70係,與運作構件71的旋轉連動,而卡止線材W之固定卡止構件70C、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旋轉。
驅動部8A係包括,馬達80、以及進行減速以及扭矩增幅的減速機81。捆束部7A與驅動部8A係,旋轉軸72與馬達80經由減速機81連接,旋轉軸72經由減速機81被馬達80驅動。
上述之第一導引銷53a的退避機構53係,藉由將運作構件71朝前後方向的移動變換為第一導引銷53a的位移之連桿機構構成。又,可動刀部61的傳動機構62係,藉由將運作構件71朝前後方向的移動變換為可動刀部61的旋轉動作之連桿機構構成。
接著,說明有關控制線材W的進給之進給控制部9A。進給控制部9A係構成為,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通過之線材W的進給路徑,設置突抵線材W的前端WS之構件。進給控制部9A係,如圖3、圖4B所示,在本例中與構成捲曲導件50之導引板50R構成為一體,從導引板50R朝與線材W的進給路徑交叉之方向突出。
進給控制部9A係包括,誘導線材W的並列之朝向的並列控制部90。並列控制部90係構成為,在進給控制部9A與線材W相接之面,對於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 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 控制之兩根線材W的並列方向,設置朝交叉方向延伸之凹部。
接著,說明有關鋼筋捆束機1A的形狀。鋼筋捆束機1A係,作為作業員手持使用的形態,包括本體部10A與把手部11A。鋼筋捆束機1A係,上述之捲曲形成部5A的捲曲導件50與誘導導件51A設置在本體部10A的前側的端部。又,鋼筋捆束機1A係,把手部11A從本體部10A朝下方向延伸。此外,把手部11A的下部可拆裝地安裝有電池15A。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匣2A設置於把手部11A的前方。鋼筋捆束機1A係,上述之線材進給部3A、切斷部6A、捆束部7A、驅動捆束部7A的驅動部8A等被收納於本體部10A。
接著,說明有關鋼筋捆束機1A的操作部。鋼筋捆束機1A係,扳機12A設置於把手部11A的前側,開關13A設置於把手部11A的內部。鋼筋捆束機1A係,對應藉由扳機12A的操作被推之開關13A的狀態,管制部14A管制馬達80以及未圖示之進給馬達。
<鋼筋捆束機的動作例> 圖11A至圖11E係顯示以線材捆束鋼筋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接著,參照各圖,說明有關以鋼筋捆束機1A藉由兩根線材W捆束鋼筋S之動作。
鋼筋捆束機1A係,兩根線材W被夾持於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此線材W的前端WS從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夾持位置,成為位於切斷部6A的固定刀部60之間的狀態之待機狀態。又,鋼筋捆束機1A係,在待機狀態下,如圖10A所示,作為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開啟、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開啟之狀態。
鋼筋S進入捲曲形成部5A的捲曲導件50與誘導導件51A之間,若扳機12A被操作的話,未圖示之進給馬達被驅動於正旋轉方向,第一進給齒輪30L正轉,同時從動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第二進給齒輪30R係正轉。藉此,被夾持於於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的兩根線材W係朝如箭頭F所示之正方向被進給。
對於藉由線材進給部3A被進給於正方向之線材W的進給方向,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 配置於線材進給部3A的上游側,第二線材導件4A2 配置於下游側,兩根線材W係在沿著該線材W形成的圈Ru之軸方向並列的狀態下被進給。
若線材W朝正方向被進給的話,線材W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之間,通過捲曲形成部5A的捲曲導件50的導引溝52。藉此,線材W係,藉由第二線材導件4A2 、捲曲導件50的第一導引銷53a以及第三導引銷53c之三處,此外,藉由比第三導引銷53c更上游側的第二導引銷53b,被施加捲繞於鋼筋S周圍之彎曲捲度。
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係,藉由誘導導件51A的第一導引部55被誘導至第二導引部57。被誘導至第二導引部57的線材W係,如圖11A所示,前端WS係與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相接。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係,藉由更進一步地以線材進給部3A朝正方向進給,被誘導導件51A朝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誘導。所以,線材W係,前端WS被進給至突抵進給控制部9A為止。若線材W的前端WS被進給至突抵進給控制部9A為止之位置的話,未圖示之進給馬達的驅動係停止。
然而,因為從線材W的前端WS與進給控制部9A相接,至線材進給部3A的驅動停止為止,有著稍微的時間延遲,如圖11B所示,被線材W形成的圈Ru係,在與誘導導件51A的第一導引部55的底面部55D相接的程度為止,朝徑方向之伸展方向撓曲。
在停止線材W朝正方向的進給後,馬達80被驅動於正旋轉方向,運作構件71係,與馬達80的旋轉連動之旋轉軸72的旋轉動作被旋轉控制部74控制,將馬達80的旋轉變換成直線移動。藉此,運作構件71係朝作為前方向之箭頭A1方向移動。
若運作構件71朝前方向移動的話,如圖10B所示,開關銷71a通過開關導引孔73。藉此,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係,藉由以軸76為支點的旋轉動作,朝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若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關閉的話,被夾於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的線材W係,在可移動於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的形態下被卡止。
又,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係,藉由以軸76為支點之旋轉動作朝接近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移動。若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關閉的話,被夾於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的線材W係,在不能從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脫離的形態下被卡止。
此外,若運作構件71朝前方向移動的話,運作構件71的動作傳動至退避機構53,第一導引銷53a係退避。
在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以及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關閉之動作使運作構件71前進至線材W位於卡止位置為止後,暫時停止馬達80的旋轉,未圖示之進給馬達驅動於逆旋轉方向。藉此,第一進給齒輪30L逆轉,同時從動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第二進給齒輪30R係逆轉。
於是,被夾持於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之間的線材W係朝如箭頭R所示之逆方向被進給。 線材W的前端WS側係,在不能從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脫離的形態下被卡止,所以藉由將線材W朝逆方向進給之動作,如圖11C所示,線材W以緊密接觸於鋼筋S的方式捲設。
在將線材W捲設於鋼筋S、停止未圖示之進給馬達的逆旋轉方向的驅動後,藉由馬達80驅動於正旋轉方向,使運作構件71朝如箭頭A1所示之前方向移動。藉由運作構件71朝前方向移動之動作被傳動機構62朝切斷部6A傳動使可動刀部61旋轉,藉由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被卡止的線材W係,藉由固定刀部60與可動刀部61的動作被切斷。
切斷線材W後,藉由使運作構件71更進一步地朝前方向移動,如圖11D所示,彎曲部71b1、71b2係朝接近鋼筋S之方向移動。藉此,將藉由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被卡止的線材W的前端WS側,藉由彎曲部71b1朝鋼筋S側按壓,以卡止位置為支點朝鋼筋S側彎曲。藉由使運作構件71更進一步地朝前方向移動,被卡止於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的線材W係,被保持在藉由彎曲部71b1被夾的狀態。
又,將藉由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被卡止、被切斷部6A切斷之線材W的終端WE側,藉由彎曲部71b2朝鋼筋S側按壓,以卡止位置為支點朝鋼筋S側彎曲。藉由使運作構件71更進一步地朝前方向移動,被卡止於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與固定卡止構件70C之間的線材W係,被保持在藉由彎曲部71b2被夾的狀態下。
在將線材W的前端WS側以及終端WE側朝鋼筋S側彎曲後,藉由馬達80更進一步地被驅動於正旋轉方向,運作構件71係更進一步地朝前方向移動。藉由運作構件71移動至既定的位置,旋轉控制部74的卡止係被解除。
藉此,藉由馬達80更進一步地被驅動於正旋轉方向,與旋轉軸72連動之運作構件71旋轉,同時保持線材W之卡止構件70係與運作構件71一體地旋轉,如圖11E所示,扭轉線材W。
在扭轉線材W後,馬達80朝逆旋轉方向驅動。運作構件71係,與馬達80的旋轉連動之旋轉軸72的旋轉動作被旋轉控制部74控制,將馬達80的旋轉變換成直線移動。藉此,運作構件71係朝作為後方向之箭頭A2方向移動。
若運作構件71朝後方向移動的話,彎曲部71b1、71b2係遠離線材W,藉彎曲部71b1、71b2之線材W的保持被解除。又,若運作構件71朝後方向移動的話,如圖10A所示,開關銷71a係通過開關導引孔73。藉此,第一可動卡止構件70L係,藉由以軸76為支點之旋轉動作,移動於遠離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又,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係,藉由以軸76為支點之旋轉動作,移動於遠離固定卡止構件70C之方向。藉此,線材W從卡止構件70脫離。
圖12A、圖12B、圖12C係顯示在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中之線材的動向的說明圖。接著,說明有關藉由誘導導件51A誘導線材W之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係,朝向作為捲軸20偏移之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之另一方向。因此,在誘導導件51A中,進入第一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之間的之線材W係,首先,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
然後,以往的鋼筋捆束機係,將藉由捲曲導件被施加彎曲捲度而形成圈的線材軌跡假設為圓的時候的直徑成為50至70mm的程度。相對於此,鋼筋捆束機1A係,將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而形成圈Ru的線材W的軌跡假設為圓的時候的長軸方向的長度成為75mm以上100mm以下的程度。
如此,將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而形成圈Ru的線材W的軌跡假設為橢圓的時候,若長軸方向的長度成為75mm以上100mm以下的程度的話,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進入角度α1係,相較於以往的鋼筋捆束機更大。
因此,在誘導導件51A中,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前端WS若與第三誘導部55R1相接的話,線材W的前端WS,在沿著第三誘導部55R1被導引時之阻抗係增加。於是,線材W係,有著不朝向第一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發生進給不良的可能性。
在此,設置進入角度控制部56A,將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前端WS,朝向第一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
換言之,進入第一導引部55的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之間的線材W,藉由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位於側面部55L與側面部55R之間的部位的線材W係,如圖12B所示地與進入角度控制部56A相接。若線材W與進入角度控制部56A相接的話,以進入角度控制部56A作為支點,線材W的前端WS係,朝著朝向第一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的方向,使線材W旋轉的力被施加於該線材W。
藉此,如圖12C所示,朝向側面部55R的第三誘導部55R1進入之線材W的進入角度α2變小(α2<α1),線材W的前端WS係,朝向第一誘導部55L1的最窄部55EL2與第三誘導部55R1的最窄部55ER2之間。於是,可將藉由捲曲導件50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W導入第一導引部55的一對的第二誘導部55L2、第四誘導部55R2之間。
圖13A、圖13B、圖13C係顯示在卡止構件中之線材的卡止狀態的說明圖。接著,說明有關在卡止構件70中之兩根線材W卡止時、誘導兩根線材W的並列之朝向之作用效果。
在以往的鋼筋捆束機中,線材W不與第二導引部57的導引面57a相接,線材W係被誘導至捆束部7A的卡止構件70。相對於此,在鋼筋捆束機1A中,在誘導導件51A中,被第一導引部55的第一誘導部55L1與第三誘導部55R1誘導至第二導引部57的線材W係,如圖11A、圖11B所示,藉由與導引面57a相接,被誘導至捆束部7A的卡止構件70。
若兩根線材W與導引面57a相接的話,在兩根線材W的並列之朝向藉由導引面57a控制的狀態下,線材W被誘導至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
因為導引面57a為平面,若兩根線材W與導引面57a相接而被進給的話,兩根線材W係,在沿著被線材W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之朝向並列。
因此,如圖13C所示,兩根線材W沿著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之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開關方向並列,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在形成線材兩根份量的間隔之狀態下,成為卡止兩根線材W之形態。藉此,施加於卡止構件70的負載係變大。
在此,將兩根線材W並列之朝向藉由進給控制部9A誘導。圖14A、圖14B係顯示在進給控制部中之線材的動向的說明圖。接著,說明有關藉由進給控制部9A誘導線材W之作用效果。
進給控制部9A係,在與線材W相接之面,對於藉由第一線材導件4A1 以及第二線材導件4A2 控制之兩根線材W的並列方向,設置朝交叉方向延伸之並列控制部90。
並列控制部90係,對於被進給於正方向之線材W的進給方向成為凹狀,所以若線材W的前端WS朝進給控制部9A被按壓的話,線材W的前端WS被誘導朝向構成並列控制部90之凹部的頂點。
藉此,如圖14A所示,直到通過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的兩根線材W的前端WS位於與進給控制部9A相接而被按壓的位置為止,若兩根線材W朝正方向被進給的話,如圖14B所示,兩根線材W的前端WS係,被誘導沿著並列控制部90延伸之方向。於是,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的兩根線材W並列之朝向係,被誘導於如圖3所示之圈Ru的徑方向。
因此,如圖13A所示,能夠以並列於與對於固定卡止構件70C之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開關方向交叉之方向的方式誘導兩根線材W。於是,如圖13B所示,在固定卡止構件70C與第二可動卡止構件70R之間,成為在形成可卡止線材一根份量的間隔之狀態下、卡止兩根線材之形態,施加於卡止構件70的負載係減輕,可確實卡止兩根線材W。
圖15A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前視圖。圖15B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剖面圖。圖15C係圖15B的重要部分放大圖。接著,說明有關第二實施例的線材進給部3B。然而,在第二實施例的線材進給部3B中,有關與第一實施例的線材進給部3A相同構成的部位係,附加相同的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第一位移構件36係包括,控制對於第二進給齒輪30R之第一進給齒輪30L之沿著軸方向之位置的位置控制部36L1、36L2。在位置控制部36L1為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之一例中,從第一位移構件36朝第一進給齒輪30L方向突出,設置於與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軸方向之一面30L1相對向的部位,與第一進給齒輪30L的一面30L1相接。又,在位置控制部36L2為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之一例中,從第一位移構件36朝第一進給齒輪30L方向突出,設置於與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軸方向之另一面30L2相對向的部位,與第一進給齒輪30L的另一面30L2相接。
第一位移構件36係包括,控制第二進給齒輪30R之沿著軸方向之位置的位置控制部36R1。在位置控制部36R1係另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之一例中,設置於與位於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之另一面30R1相對向的部位,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另一面30R1相接。
第一進給齒輪30L係,藉由設置於第一位移構件36的位置控制部36L1、36L2,沿著軸方向的位置從第一進給齒輪30L的一面30L1側與第一進給齒輪30L的另一面30L2側被控制。又,第二進給齒輪30R係,藉由設置於第一位移構件36的位置控制部36R1,沿著軸方向的位置從與第一進給齒輪30L為相反側的第二進給齒輪30R的另一面30R1側被控制。
藉此,第一進給齒輪30L係,沿著軸方向之朝一面30L1側以及另一面30L2的移動被控制,第一進給齒輪30L、與對於第一進給齒輪30L朝接近遠離之方向位移之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位置,藉由第一位移構件36而明確地被決定。於是,在兩根線材W被夾持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之間的狀態下,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位置可被保持在預定位置。
於是,在將第一進給齒輪30L與第二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位置保持在預定位置的狀態下,可進給兩根線材W。藉此,可抑制肇因於第一進給齒輪30L的溝部32L、第二進給齒輪30R的溝部32R的偏磨耗之線材的進給不良的發生。
1A:鋼筋捆束機
10A:本體部
11A:把手部
12A:扳機
13A:開關
14A:管制部
15A:電池 2A:匣(收容部) 20:捲軸 21:輪轂部 22,23:凸緣部 3A,3B:線材進給部 30L:第一進給齒輪(進給構件) 30L1:一面 30L2:另一面 30R:第二進給齒輪(進給構件) 30R1:另一面 300L:軸 300R:軸 301:支撐構件 31L:齒部 31R:齒部 32L:溝部 32R:溝部 36:第一位移構件 36a:軸 36L1:位置控制部 36L2:位置控制部 36R1:位置控制部 37:第二位移構件 37a:軸 38:彈簧 4A1:第一線材導件 4A2:第二線材導件 40A:導引孔 5A:捲曲形成部 50:捲曲導件 50C:導引板 50L:導引板 50R:導引板 51A:誘導導件 52:導引溝 53:退避機構 53a:第一導引銷 53b:第二導引銷 53c:第三導引銷 55:第一導引部 55b:軸 55D:底面部 55E1:開口端部 55E2:最窄部 55EL1:開口端部 55EL2:最窄部 55EL3:虛擬線 55ER1:開口端部 55ER2:最窄部 55L:側面部 55L1:第一誘導部 55L2:第二誘導部 55R:側面部 55R1:第三誘導部 55R2:第四誘導部 55S:集束通路 56A:進入角度控制部 57:第二導引部 57a:導引面 6A:切斷部 60:固定刀部 61:可動刀部 62:傳動機構 7A:捆束部 70:卡止構件 70C:固定卡止構件 70L:第一可動卡止構件 70R:第二可動卡止構件 71:運作構件 71a:開關銷 71b1:彎曲部 71b2:彎曲部 72:旋轉軸 73:開關導引孔 74:旋轉控制部 76:軸 8A:驅動部 80:馬達 81:減速機 9A:進給控制部 90:並列控制部 FL:線材的進給路徑 W:線材
圖1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之從側面觀之的構成圖。 圖2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位構成之一例之從側面觀之的構成圖。 圖3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重要部位構成之一例之從側面觀之的部份剖面立體圖。 圖4A係顯示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之從前面觀之的構成圖。 圖4B係圖2的A-A線段的剖面圖。 圖5係鋼筋捆束機的外觀側視圖。 圖6係鋼筋捆束機的外觀頂面圖。 圖7係鋼筋捆束機的外觀前視圖。 圖8A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前視圖。 圖8B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8C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8D係圖8C的AA-AA線段的剖面圖。 圖8E係圖8D的重要部分放大圖。 圖8F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前視圖。 圖8G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8H係圖8G的重要部分放大圖。 圖9A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俯視圖。 圖9B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立體圖。 圖9C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前視圖。 圖9D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側視圖。 圖9E係圖9A的B-B線段的剖面圖。 圖9F係圖9D的D-D線段的剖面圖。 圖9G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的剖視立體圖。 圖10A係顯示捆束部和驅動部之一例的俯視剖面圖。 圖10B係顯示捆束部和驅動部之一例的俯視剖面圖。 圖10C係顯示捆束部和驅動部之一例的側剖面圖。 圖11A係顯示以線材捆束鋼筋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圖11B係顯示以線材捆束鋼筋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圖11C係顯示以線材捆束鋼筋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圖11D係顯示以線材捆束鋼筋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圖11E係顯示以線材捆束鋼筋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圖12A係顯示在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中之線材的動向的說明圖。 圖12B係顯示在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中之線材的動向的說明圖。 圖12C係顯示在第一實施例的誘導導件中之線材的動向的說明圖。 圖13A係顯示在卡止構件中之線材的卡止狀態的說明圖。 圖13B係顯示在卡止構件中之線材的卡止狀態的說明圖。 圖13C係顯示在卡止構件中之線材的卡止狀態的說明圖。 圖14A係顯示在進給控制部中之線材的動向的說明圖。 圖14B係顯示在進給控制部中之線材的動向的說明圖。 圖15A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前視圖。 圖15B係顯示線材進給部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15C係圖15B的重要部分放大圖。
3A:線材進給部
30L:第一進給齒輪(進給構件)
30L1:一面
30R:第二進給齒輪(進給構件)
30R1:另一面
300L:軸
300R:軸
301:支撐構件
32L:溝部
32R:溝部
36:第一位移構件
36L1:位置控制部
36R1:位置控制部
W:線材

Claims (4)

  1. 一種捆束機,包括:線材進給部,進給被捲於捆束物的線材;捆束部,扭轉被捲於捆束物的線材;捲曲導件,對藉由該線材進給部送出的線材施加彎曲捲度;以及誘導導件,將藉由該捲曲導件被施加彎曲捲度的線材誘導至該捆束部;該線材進給部係包括:一對的進給構件,藉由包夾線材的進給路徑而相對向,以對於線材的進給路徑交叉之方向的軸為支點而旋轉;以及位置控制部,控制一對的該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相對位置;該位置控制部包括:一方的位置控制部,對於一方的該進給構件,與位於軸方向之面相接;以及另一方的位置控制部,對於另一方的該進給構件,與位於軸方向之面相接。
  2. 如請求項1之捆束機,其中,該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係,對於一方的該進給構件,藉由與位於軸方向之面相接而控制該一方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位置;該另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係,對於另一方的該進給構件,藉由與位於軸方向、且與該一方的進給構件的面為相反側之面相接而控制該另一方的進給構件的軸方向位置。
  3. 如請求項1之捆束機,更包括:位移構件,對於一方的該進給構件,在接近以及遠離另一方的該進給構件的方向上被位移;該位置控制部係,在該位移構件包括該一方的位置控制部與該另一方的位 置控制部。
  4. 如請求項1或2之捆束機,其中,該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係,對於一方的該進給構件,與位於軸方向之一面以及另一面相接;以及該另一方的位置控制部係,對於另一方的該進給構件,與位於軸方向之另一面相接。
TW109107983A 2019-03-11 2020-03-11 捆束機 TWI830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4292A JP7283142B2 (ja) 2019-03-11 2019-03-11 結束機
JP2019-044292 2019-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5407A TW202045407A (zh) 2020-12-16
TWI830881B true TWI830881B (zh) 2024-02-01

Family

ID=69804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7983A TWI830881B (zh) 2019-03-11 2020-03-11 捆束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5330B2 (zh)
EP (1) EP3715558A1 (zh)
JP (1) JP7283142B2 (zh)
CN (1) CN111688970B (zh)
AU (1) AU2020201769A1 (zh)
TW (1) TWI83088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4275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TW201718344A (zh) * 2015-07-22 2017-06-01 Max Co Ltd 捆束機
CN108394597A (zh) * 2018-03-27 2018-08-14 广东顺德华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扎丝切断机构及钢筋捆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91527A1 (fr) * 1980-10-07 1982-04-09 Lafon Guy Machine portative pour realiser automatiquement les ligatures sur des armatures de beton arme, et procede de fonctionnement
US4359070A (en) * 1980-11-03 1982-11-16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Bundling tie applying kit
JP3050516B2 (ja) * 1995-12-14 2000-06-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におけるワイヤの捨て打ち防止機構
US5678613A (en) 1995-06-30 1997-10-21 Max Co., Ltd.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US5842506A (en) * 1997-09-12 1998-12-01 Peters; Rudolph W. Hand tool for forming and applying wire ties
CN100421745C (zh) * 2006-05-17 2008-10-01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后装治疗机源线驱动系统
CN103775611A (zh) * 2012-10-18 2014-05-07 天津市七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无侧隙齿轮传动副
CN104494897B (zh) * 2014-12-17 2016-08-24 广东顺德华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捆扎机
JP6798167B2 (ja) 2015-07-22 2020-12-0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HRP20220997T1 (hr) 2015-07-22 2022-11-11 Max Co., Ltd. Aparat za vezanje
JP6566310B2 (ja) 2015-07-22 2019-08-2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PL3327224T3 (pl) * 2015-07-22 2021-08-02 Max Co., Ltd. Maszyna wiążąca
JP6972552B2 (ja) 2016-12-29 2021-11-2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6972553B2 (ja) 2016-12-29 2021-11-2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4275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TW201718344A (zh) * 2015-07-22 2017-06-01 Max Co Ltd 捆束機
CN108394597A (zh) * 2018-03-27 2018-08-14 广东顺德华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扎丝切断机构及钢筋捆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90110A1 (en) 2020-09-17
JP2020147299A (ja) 2020-09-17
CN111688970A (zh) 2020-09-22
AU2020201769A1 (en) 2020-10-01
EP3715558A1 (en) 2020-09-30
CN111688970B (zh) 2023-08-22
TW202045407A (zh) 2020-12-16
JP7283142B2 (ja) 2023-05-30
US11305330B2 (en)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14266A1 (ja) 結束機
JP6922221B2 (ja) 結束機
TWI660885B (zh) 捆束機
JP7004037B2 (ja) 結束機
JP6972552B2 (ja) 結束機
JP2024084764A (ja) 結束機
TWI828876B (zh) 捆束機
JP7047880B2 (ja) 結束機
TWI830881B (zh) 捆束機
JP7302302B2 (ja) 結束機
JP7367313B2 (ja) 結束機
JP7259425B2 (ja) 結束機
EP4361378A1 (en) Binding machine
EP4361051A1 (en) Binding machine
US20220316223A1 (en) Binding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