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7620B -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 Google Patents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7620B
TWI537620B TW103134880A TW103134880A TWI537620B TW I537620 B TWI537620 B TW I537620B TW 103134880 A TW103134880 A TW 103134880A TW 103134880 A TW103134880 A TW 103134880A TW I537620 B TWI537620 B TW I5376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bundle
core
contact point
cor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4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7814A (zh
Inventor
Naoto Ito
Masayuki Ishioka
Kouji Tomikawa
Ken Osato
Masayoshi Yamanaka
Naoki Okada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27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7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7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76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7Optical cables with internal fluted support memb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Optical cables built up from sub-bundles
    • G02B6/4413Helical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4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formed by bundles of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6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installing or repairing optical fibres or optical cab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5Optical cables with longitudinally spaced waveguide clamp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光纖單元、光纖分支方法、以及光纖纜線
本發明係關於光纖單元、光纖分支方法、以及光纖纜線。
已知有將捆綁複數根光纖芯線的光纖之集合體作為光纖單元,而構成光纖纜線的技術。於此情況中,一般所使用的方法係藉由將粗捲紗(束材)捲繞於光纖芯線的束,而抑制光纖芯線的束變得散亂,同時依據束材的顏色來辨別光纖單元。
關於如此之束材,於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藉由將複數根束材對於光纖芯線的束捲繞成螺旋狀,將束材彼此相互接合,而將光纖芯線的束捆束之技術。此外,於專利文獻2(特別是專利文獻2之第7圖)中,係揭示有:利用2根束材來捆綁複數根光纖芯線的束的周圍,並且將2根束材捲繞成SZ狀,將2根束材接著固定於捲繞方向的反轉部位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699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88454號公報
但,於以往的方法中,會有將所期望的光纖芯線從光纖單元取出時之作業性變低的情況。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由於將複數根束材於光纖芯線的束之圓周上捲繞成螺旋狀,在束材彼此的交叉點相互接合,因此於取出特定的光纖芯線之中間分支作業中必須解開束材彼此之接合部位。於此情況中,由於必須將束材呈螺旋狀抽拉,因此會耗費工夫在取出光纖芯線的作業上,此外,亦恐有於抽拉的作業中因手指拉扯光纖芯線等而產生光纖芯線的斷線之虞。
此外,在將束材呈螺旋狀捲繞於光纖芯線的束之周上的情況中,或在如專利文獻2般地將2根束材呈SZ狀捲繞於複數根光纖芯線的束之周圍的情況中,恐有對束材施加張力時,會使光纖芯線蛇行,而增加傳送損失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在利用束材來捆綁光纖芯線的束的光纖單元中,提昇取出光纖芯線時之作業性,並且即使對束材施加張力亦能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用以達成上述目的之主要的發明,係一種光纖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複數根光纖芯線、及捆綁前述複數根光纖芯線的3根以上之束材,前述複數根束材當中的第1束材,係以捲繞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沿著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配置,於與第2束材接觸的接觸點與前述第2束材接合,並且於與和前述第2束材不同之第3束材接觸的接觸點與前述第3束材接合,且於與前述第2束材的前述接觸點及與前述第3束材的前述接觸點使其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
針對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係藉由後述之說明書及圖式的記載得以明暸。
依據本發明,可在利用束材來捆綁光纖芯線的束的光纖單元中,提昇取出光纖芯線時之作業性,並且即使對束材施加張力亦能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1‧‧‧光纖纜線
10‧‧‧光纖單元
10A、10B、10C‧‧‧光纖單元
11‧‧‧間歇固定帶芯線
111‧‧‧光纖芯線
115‧‧‧連結部
12‧‧‧束材
12A~12J‧‧‧束材
15‧‧‧緊壓捲繞體
20‧‧‧槽芯
21‧‧‧槽
22‧‧‧肋
25‧‧‧槽用緊壓捲繞體
30‧‧‧鞘
40‧‧‧抗張力體
[第1圖]係第1參考例之光纖纜線1的剖面圖。
[第2圖]係第1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的概略圖。
[第3圖]係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概略圖。
[第4圖]係針對束材12之剖面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第5圖]係針對第1參考例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進行說明的剖面圖。
[第6圖]係針對比較例1之光纖單元進行說明的圖。
[第7圖]第7A圖係表示針對末端作業之作業性,將第1參考例與比較例1進行比較所得之結果的圖。第7B圖係表示針對中間分支作業之作業性,將第1參考例與比較例1進行比較所得之結果的圖。
[第8圖]係第1參考例之變形例的光纖纜線的剖面圖。
[第9圖]係第2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的概略圖。
[第10圖]係針對第2參考例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進行說明的剖面圖。
[第11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10的概略圖。
[第12圖]係針對第1實施方式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進行說明的剖面圖。
[第13圖]第13A圖~第13C圖,係將1根束材12呈螺旋狀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周上的情況之比較例的說明圖。
[第14圖]第14A圖~第14C圖,係如第1參考例般地將2根束材12呈SZ狀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周上的情況之比較例的說明圖。
[第15圖]第15圖係對第1實施方式之各束材12施加拉扯力的情況之說明圖。
[第16圖]係第16圖係傳送損失之評估結果的表。
根據後述之說明書及圖式的記載,至少可明瞭以下之事項。
即明瞭:一種光纖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複數根光纖芯線、及捆綁前述複數根光纖芯線的3根以上之束材,前述複數根束材當中的第1束材,係以捲繞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外周上的方式沿著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配置,於與第2束材接觸的接觸點與前述第2束材接合,並且於與和前述第2束材不同之第3束材接觸的接觸點與前述第3束材接合,且於與前述第2束材的前述接觸點及與前述第3束材的前述接觸點使其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
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可提昇取出光纖芯線時之作業性,並且即使對束材施加張力亦能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前述複數根光纖芯線,係藉由4根束材捆綁。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即使對束材施加張力亦能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各前述束材係以沿著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分別描繪1/4周量之圓弧的方式均等配置。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即使對束材施加張力亦能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從某個前述接觸 點觀察,於前述束的相反側存在其他前述接觸點。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施加於光纖芯線的力會被抵銷,而可抑制光纖芯線的蛇行。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當從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藉由連結各前述束材之2個接觸點的線而形成多角形。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由於不易引起如使光纖芯線彎曲至多角形的內側般之變形,因此光纖芯線不易蛇行,其結果,可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前述束材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捲繞範圍,係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外周之半周以下。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可將光纖芯線的變形抑制得更小。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藉由並列排列的複數根前述光纖芯線而形成光纖帶芯線,於前述光纖帶芯線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係間歇地配置有將鄰接的2個前述光纖芯線予以連結之連結部。
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藉由將複數根光纖芯線彙整而成為帶狀,而使光纖芯線變得容易處理,此外,亦變得容易管理。
此外,亦可明瞭:一種光纖分支方法,藉由從該光纖單元將前述第1束材剝離,而能夠從前述光纖芯線的束取出特定的光纖芯線。
此外,亦可明瞭:一種光纖纜線,其特徵在於,將該光纖單元複數個收納於內部。
此外,根據後述之說明書及圖式的記載,至少可明瞭以下之事項。
即明瞭:一種光纖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複數根光纖芯線、及捆綁前述複數根光纖芯線的複數根束材,前述複數根束材當中的第1束材,係以捲繞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沿著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配置,於與第2束材接觸的接觸點與前述第2束材接合,且於前述接觸點使其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
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可提昇取出光纖芯線時之作業性。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前述束材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捲繞範圍,係未滿前束光纖芯線的束的外周1周。
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由於不須將束材呈螺旋狀抽拉等,且可僅將束材朝特定方向拉扯便簡單地剝離,因此容易進行光纖纜線之中間分支作業等。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前述第1束材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外周之捲繞方向與前述第2束材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外周之捲繞方向為相反方向。
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藉由將2根束材朝彼此相反的方向拉扯,便可將束材容易地從光纖芯線的束剝離。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前述第2束材, 係沿著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呈直線狀配置。
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藉由拉扯2根束材當中之其中一根束材,便可將束材容易地從光纖芯線的束剝離。
於該光纖單元中,較理想為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前述第1束材與前述第2束材之相鄰接的2個部位之接合點間的距離為30mm以上200mm以下。
依據如此之光纖單元,可在中間分支作業等中提昇取出光纖芯線時之作業性。
===第1參考例=== <光纖單元之構造>
於第1參考例中,係針對藉由複數根光纖芯線所構成的光纖單元,及具有該光纖單元之光纖纜線進行說明。第1圖係第1參考例之光纖纜線1的剖面圖。
光纖纜線1,係具備:光纖單元10(10A~10C)、鞘30、以及抗張力體40。光纖單元10,係成為利用束材12來捆綁複數根光纖芯線111並加以捆束,而避免各光纖芯線111分散的構造。於第1圖中,雖藉由光纖單元10A、10B、10C之3個光纖單元10而構成光纖纜線1,但光纖纜線1所包含的光纖單元10之數量,係因應纜線之用途等而適當變更。光纖單元10A~10C之周圍,係被由不織布等所形成的緊壓捲繞體15覆蓋,其外 周部被作為光纖纜線1的外被之鞘30覆蓋。此外,於鞘30內係設置有抗張力體40。
(光纖單元10)
第2圖係光纖單元10的概略圖。第3圖係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概略圖。
第1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係藉由使由複數根光纖芯線111所構成的間歇固定帶芯線11密集成束狀,並將束材12捲繞於其周圍加以捆束而成者。
間歇固定帶芯線11,係藉由並列排列複數根光纖芯線111,並在連結部115將鄰接的2根光纖芯線111連結彙整,而使光纖芯線111成為帶狀之所謂的光纖帶芯線。於第3圖中,雖藉由4芯之光纖芯線111形成間歇固定帶芯線11,但形成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光纖芯線111之芯數並不僅限於此。
光纖芯線111,係將2層被覆層(軟/硬)被覆於傳遞光線的傳送路徑,即裸光纖之外周者。裸光纖,係藉由例如直徑125μm之玻璃材等材料所形成。被覆層,係藉由例如紫外線硬化樹脂或熱硬化樹脂所形成。接著,於被覆層之上形成著色層,而能夠依據該著色層的顏色辨別各個顏色的複數根光纖芯線111。於第1參考例中,包含著色層之光纖芯線111的直徑大約為250μm。另外,亦可不形成著色層,而於被覆層的硬層本身添附色調。
連結部115,係於寬度方向將鄰接的2個光纖芯線111予以連結的構件。如第3圖所示般,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個連結部115係間歇地配置於光纖芯線111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此外,於相鄰接的2個光纖芯線111之間,係於寬度方向設置有特定的間隔距離。間歇固定帶芯線11,係能夠在連接部115的部分朝寬度方向彎折,而可成為如第2圖所示的束狀。
另外,不使光纖芯線111形成為帶狀,而將複數根光纖芯線111以單芯彙整成束狀並藉由束材12予以捆束者,亦包含於第1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中。
束材12,係用以捆綁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構件,且對於1個光纖單元10設置有複數根束材12。於第1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中,如第2圖所示般,係設置有束材12A及12B共2根束材。
第4圖係針對束材12之剖面結構進行說明的圖。束材12,係具有複數根芯部121、及被覆部122,該芯部121係在光纖單元10的長度方向延伸,該被覆部122係被覆芯部121的外周,且具有低於芯部121之熔點的熔點。接著,束材12A及12B,係藉由將被覆部122加熱至熔點以上而展現的接著性,可於兩者之接觸點進行熱熔接。芯部121之熔點與被覆部122之熔點的差較佳為20℃以上。芯部121之熔點,較佳為160℃左右,被覆部122之熔點較佳為90℃~130℃左右。此外,對於被覆部122,係要求即使加熱而熔化亦不會與光纖芯線111接 著,或者即使接著其接著力亦低,且不會使光纖芯線111之被覆層劣化。
於芯部121及被覆部122,係可分別使用以例如聚丙烯(PP)、聚醯胺(P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之高熔點樹脂、或者聚丙烯纖維、聚醯胺纖維(註冊商標之耐隆等)、聚酯纖維(PET纖維等)之高熔點纖維、或者能夠對於PET、PP等之高熔點帶或薄膜可逆地重複藉由加熱/冷卻而軟化/固化的熱塑性樹脂,例如聚乙烯(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之類的低熔點者、或者能夠將熱塑性樹脂或橡膠作為基質,並以能夠可逆地重複藉由加熱/冷卻而軟化/固化之所謂的加熱熔解型(熱熔)之接著劑覆蓋者等。
另外,束材12A及12B,不僅可為如第4圖所示般之高熔點材料(芯部121)與低熔點材料(被覆部122)之複合材,亦可為藉由單一材料所構成者。例如,可藉由高熔點材料或低熔點材料中任一者所構成,束材12A與12B材質亦可不同。
此外,束材12A與束材12B之接合,並非僅藉由熱熔著所進行,亦可使用接著劑來進行。作為在進行束材彼此之接著時所使用的接著劑,係可使用例如:使用紫外線硬化樹脂或溶劑的改質烯烴系等之接著劑、環氧系接著劑等之反應型接著劑。
對於2根束材12A及12B,係為了能夠分別 辨別複數個光纖單元10而添附固有的顏色。例如,於第1圖中,在光纖纜線1的內部,係收納有光纖單元10A~10C之3個光纖單元。於此情況中,藉由將捲繞於光纖單元10A~10C的束材12分別以特定的顏色著色,而可容易辨別光纖單元10A~10C。
第5圖係針對第1參考例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進行說明的剖面圖。於第1參考例中,束材12A,係以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之外周上的方式,並以沿著光纖芯線111的束之長度方向描繪半周量之圓弧的方式(參照第2圖)配置。另一方面,束材12B,係以於與束材12A相反方向描繪半周量之圓弧的方式配置。接著,於束材12A與束材12B接觸的接觸點,束材12A與束材12B被接合。於該接觸點接合之後,束材12A及束材12B對於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
於第5圖的情況中,束材12A,係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上側,束材12B,係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下側。接著,於接觸點J11兩者接合之後,捲繞方向會反轉,束材12A係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上側,束材12B係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下側,在位於相對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與接觸點J11相反側的接觸點J12兩者再度接合。藉由重複進行此步驟,而成為第2圖所示的狀態。
束材12A及12B之接合部位的強度,較佳為該接合部位不會突然解開,而欲剝開時徒手便容易剝開的程度。因而,於如同從光纖纜線所包含的光纖芯線111的束之中取出特定的光纖芯線111般的中間分支作業中,能夠不切斷束材12A及12B,用手剝開接著部而擴大取出部位。進而,接合強度為各束材之破斷強度以下,較理想為只要為降伏點強度以下,則能夠不拉斷束材12而剝離。
另外,2根束材12A及12B,係在中間分支作業取出光纖芯線111之後,能夠藉由以加熱器加熱,或塗佈接著劑而再度接合。
(鞘30)
鞘30,係被覆由緊壓捲繞體15包覆的狀態之光纖單元10的外周部,而保護內部的光纖單元10(第1圖)。鞘30,係藉由例如聚乙烯樹脂等之樹脂所形成。
(抗張力體40)
抗張力體40,係用以避免在光纖纜線1所負荷的張力直接傳遞至光纖芯線111的抗張力體(第1圖)。抗張力體40,係藉由例如鋼線所構成。
<針對中間分支作業等之作業性>
針對中間分支作業的作業性,及纜線末端作業的作業性,使用比較例進行驗證,該中間分支作業係從光纖纜線 1的長度方向之途中剝開鞘30取出特定的光纖芯線111,該纜線末端作業係從光纖纜線1的長度方向之末端部取出特定的光纖芯線111。
第6圖係針對比較例1之光纖單元進行說明的圖。於比較例1之光纖單元中,束材12的捲繞方式係與第1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第2圖)不同。除此之外,構造係與光纖單元10大致相同。如第6圖所示般,於比較例1中係具有束材12C與12D之2個束材。束材12C及12D,係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彼此逆向地呈螺旋狀捲繞。接著,藉由於束材12C及12D彼此交叉的部位(接觸點)進行熱熔著而接合。
針對具有如此之光纖單元的比較例1之光纖纜線,與第1參考例之光纖纜線1,針對分別改變束材12之捲繞間距的情況之各作業的作業性進行實驗。另外,捲繞間距,係指於光纖單元的長度方向之束材12彼此鄰接的2個接合點間的距離。
於第7A圖及第7B圖顯示各作業的驗證結果。第7A圖係表示針對末端作業之作業性,將第1參考例與比較例1進行比較所得之評估結果的圖。第7B圖係表示針對中間分支作業之作業性,將第1參考例與比較例1進行比較所得之評估結果的圖。無論是何種情況,皆將能夠容易地作業的情況評估為○,將作業困難的情況評估為×,將作業性較能夠作業而評估為○更差的情況評估為 △。
於第7A圖之末端作業,在束材12的捲繞間距為250mm以上的情況,第1參考例、及比較例1的情況,作業性皆為△。其原因在於,因捲繞間距變寬,束材12之視認性變差,而使辨別光纖單元一事變得困難,因此作業性差。除此以外的情況(捲繞間距為200mm以下的情況),係第1參考例、比較例1的情況,作業性皆為○,可知具有良好的作業性。於末端作業中,即使在剝開纜線末端部的鞘30,將束材12從末端朝相反側靠近的情況,束材12亦難以從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解開。因此,即使束材12的捲繞方式不同,在第1參考例與比較例1之間,作業性方面亦不會產生大的差異。
接著,於第7B圖之中間分支作業,在束材12的捲繞間距為250mm以上的情況中,第1參考例、比較例1的情況,係與末端作業的情況相同地作業性皆為△。如上所述,其原因在於,因捲繞間距變寬而使束材12之視認性變差。另一方面,於捲繞間距60mm以下的情況中,在第1參考例與比較例1之間顯示較大的差異。
於比較例1中,捲繞間距60mm以下的情況之作業性為×。束材12之捲繞間距的間隔為60mm以下時,因於中間分支作業中作業空間過窄,故難以在捲繞束材12的狀態下直接從束材彼此的接合部位之間拔出特定的光纖芯線111。於如此之情況中,產生於作業部位將束 材12剝離,使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露出之必要。於比較例1的情況中,由於束材12C及12D分別捲繞成螺旋狀(第6圖),因此為了使光纖芯線111露出,而產生在將束材12C及12D之接合部位剝離之後,分別將各束材呈螺旋狀抽拉之必要。因此,會耗費工夫在光纖纜線1之於長度方向中間部的光纖芯線111之取出作業上,此外,亦恐有於抽拉的作業中因手指拉扯光纖芯線111等而產生光纖芯線的斷線之虞。
相對於此,於第1參考例之光纖纜線1中,即使於捲繞間距為60mm以下的情況中作業性亦為○。此原因在於,第1參考例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較比較例1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更容易剝離,而容易使光纖芯線111露出。如第2圖及第5圖所說明般,光纖纜線1之束材12A及12B,係以分別描繪半周之圓弧的方式捲繞。因而,藉由將束材12A及12B朝彼此相反方向拉扯,而可一邊剝離接合部位,一邊簡單地使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露出。例如,於第5圖中,藉由將束材12A朝上側拉扯,並將束材12B朝下側拉扯,而能夠簡單地剝離束材。亦即,由於束材12對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捲繞範圍,係未滿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的外周1周,因此無須將束材呈螺旋狀抽拉,可僅將束材(例如束材12A)從接合有該束材之其他的束材(例如束材12B)朝剝離方向拉扯而簡單地取下。藉此,即使於捲繞間距短的情況中,中間分支作業之作業效 率亦會成為良好。
另外,即使為第1參考例之光纖纜線1,於捲繞間距為20mm以下之範圍中,作業性之評估成為△或×。其原因在於,隨著作業者之手指的大小,會有於20mm左右之間隔時難以摘取束材12的情況。
依據以上的結果,可知若束材12的捲繞間距為30mm~200mm之範圍,則可效率佳地進行中間分支作業等。
如上所述,依據第1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可提昇取出光纖芯線111時之作業性。
<變形例>
於變形例之光纖纜線中,光纖單元10之收納方法不同。光纖單元10或束材12本身之構造係與第1參考例大致相同。
第8圖係第1參考例之變形例的光纖纜線的剖面圖。變形例之光纖纜線,係所謂槽型之光纖纜線。槽型之光纖纜線,係指於光纖纜線內具有槽之結構的光纖纜線,該槽係收納光纖芯線之單芯或光纖帶芯線的溝部。
變形例之光纖纜線,係具備:光纖單元10、槽芯20、鞘30、以及抗張力體40。槽芯20以外之各構件的功能係如第1圖所說明般。
槽芯20,係相當於變形例之光纖纜線的基部之構件,於外周每隔特定的間隔地設置有複數個槽21。 於第8圖所示之光纖纜線中,於槽芯20之外周部以等間隔設置有5個槽21。槽21,係朝向槽芯20之半徑方向外側(外周側)呈開口的溝部,於該槽21的兩端部係形成肋22。於各槽21係分別收納彙整成束狀的光纖單元10。於第8圖中,槽21的形狀為略U字型,成為容易收納彙整成束狀之光纖單元10的形狀。另外,設置於槽芯20之槽21的數目及形狀,係依據光纖纜線的大小或所收納的光纖芯線111之芯數等而適當變更。
於變形例中,槽21,係以對於槽芯20的軸方向(光纖纜線之長度方向)朝1個方向描繪螺旋的方式設置。此外,槽21,亦可為設置成將S捲Z捲相互週期性地反覆相連之所謂的描繪SZ型之螺旋形狀。於此情況中,光纖纜線亦可稱為SZ槽型之光纖纜線。
於槽芯20與鞘30之間,係設置有槽用緊壓捲繞體25。槽用緊壓捲繞體25,係以包覆槽芯20之外周部的方式覆蓋之薄片狀的構件,藉由具備該槽用緊壓捲繞體25,而可抑制鞘30從外側落入槽21之開口部。
即使為如此之結構的光纖纜線,針對收納於內部之光纖單元10與第1參考例相同地可藉由捲繞束材12,而可提昇中間分支作業之作業性。
===第2參考例===
於第2參考例中,係針對變更光纖單元之束材的捲繞方式的例子進行說明。光纖纜線的基本構造係與第1參考 例相同。
第9圖係第2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的概略圖。第10圖係針對第2參考例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進行說明的剖面圖。第2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係具有束材12E、及束材12F之2個束材。
束材12E,係以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之外周上的方式,並以沿著光纖芯線111的束之長度方向描繪1周量之圓弧的方式(參照第9圖)配置。束材12F(於第9圖中以斜線表示),係沿著光纖芯線111的束的長度方向呈直線狀配置。接著,於束材12E與束材12F接觸的接觸點,束材12E與束材12F被接合。於該接觸點接合之後,束材12E對於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
於第10圖的情況中,束材12E,係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並在接觸點J21與配置於該束的下側之束材12F接觸。接著,於接觸點J21兩者接合之後,束材12E的捲繞方向會反轉,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在接觸點J22再度與束材12F接觸而接合。藉由重複進行此步驟,而成為第9圖所示的狀態。
即使為第2參考例之光纖單元10,於中間分支作業或末端作業中亦具有良好的作業性。例如,於進行中間分支作業時欲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剝離束材12時,於第10圖中,只要將束材12E朝上方向拉扯,或者 將束材12F朝下方向拉扯即可。藉由如此方式,能夠將束材12E與束材12F之接合部位剝離,而簡單地將束材12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剝離。也就是說,於第2參考例的情況中,由於束材對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捲繞係未滿1周,因此無須將束材呈螺旋狀抽拉等,而可簡單地僅朝特定的方向拉扯而剝離。藉此,中間分支作業等之作業效率成為良好。
===第1實施方式===
於第1實施方式中,係針對增加光纖單元之束材的數目的例子進行說明。光纖纜線的基本構造係與第1參考例相同。
第11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10的概略圖。第12圖係針對第1實施方式之束材12的捲繞方式進行說明的剖面圖。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10,係具有束材12G、及束材12H、束材12I、及束材12J之4個束材。
束材12G,係以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之外周上的方式,並以沿著光纖芯線111的束之長度方向描繪1/4周量之圓弧的方式(參照第9圖)配置。針對束材12H~12J亦相同地,以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之外周上的方式,並以沿著光纖芯線111的束之長度方向描繪1/4周量之圓弧的方式配置。接著,於束材12G與束材 12H接觸的接觸點,束材12G與束材12H被接合,於該接合點束材12G及束材12H分別對於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此外,於束材12G與束材12J接觸的接觸點,束材12G與束材12J被接合,於該接合點束材12G及束材12J分別對於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如此一來,若著眼於束材12G,則束材12G(相當於第1束材),係於與束材12H(相當於第2束材)接觸的接觸點J31與束材12H接合,並且於與和束材12J(相當於第3束材)接觸的接觸點J32接觸的接觸點J32與束材12J接合,且於接觸點J31及接觸點J32使其對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相同地,其他束材(例如束材12H)亦於與鄰接之束材12(例如束材12G)接觸的接觸點與該束材接合,並且於與其他相鄰接的束材(例如束材12I)接觸的接觸點與該束材接合,且於2個接觸點(例如接觸點J31、J33)使其對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
於第12圖的情況中,束材12G係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另一方面,束材12H係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接著,於接觸點J31兩者接合之後,束材12G、束材12H之捲繞方向反轉。束材12G係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於與束材12J的接觸點即接觸點J32,與束材12J接合,捲繞方向再度反轉。另一方面, 束材12H,係於接觸點J31捲繞方向反轉,順時針方向捲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外周,在與束材I的接觸點即接觸點J33與束材I接合,捲繞方向再度反轉。相同地,束材12I與束材12J,係於接觸點J34接合之後,捲繞方向分別反轉。藉由重複進行此步驟,而成為第11圖所示的狀態。
即使為第1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10,於中間分支作業或末端作業中亦具有良好的作業性。例如,於進行中間分支作業時欲從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剝離束材12時,於第12圖中,將束材12G~12J中任一者之束材朝光纖單元10的半徑方向外側拉扯,藉此而能夠簡單地將各束材剝離。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中,由於束材對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捲繞係未滿1周,因此無須將束材呈螺旋狀抽拉等,而可簡單地僅朝特定的方向拉扯而剝離。此外,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可選擇剝離4個束材12G~12J當中所期望的束材,因此不須剝離的位置之束材係能夠在原本的狀態下進行作業,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不易分散,而可更有效率地進行作業。
<將束材12設為3根以上的情況之優點>
如第1實施方式般地將束材12設為3根以上的情況,係有不僅可提昇取出光纖芯線111時之作業性,且即使對束材12施加張力亦能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之優點。因此,在首先針對束材12為1根或2根之比較例進行了 說明之後,針對將束材12設為3根以上的情況之優點進行說明。
第13A圖~第13C圖,係將1根束材12呈螺旋狀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周上的情況之比較例的說明圖。第13A圖係當對捲繞成螺旋狀的1根束材12施加長度方向之拉扯力時的狀態之說明圖。第13B圖係從束材12對光纖芯線111施加的力之說明圖。第13C圖係光纖蛇行的狀態之說明圖。
於對束材12施加長度方向之拉扯力的情況中(參照第13A圖),束材12係以使通過最短距離的方式變形,使束材12變形為近似直線。也就是說,如第13B圖所示般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描繪圓形狀之軌跡的束材12,係朝向圓形狀之軌跡的中心(或者,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重心位置)變形。藉此,如第13B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光纖芯線111,係從束材12承受束材12朝向圓形狀的軌跡之中心的力。其結果,如第13C圖所示般,光纖芯線111,係於長度方向上蛇行,而發生光訊號之傳送損失的增加。尤其,如後述般地,當光纖纜線因溫度變化而朝長度方向進行收縮時,傳送損失的增加會變得特別顯著。
第14A圖~第14C圖,係如第1參考例般地將2根束材12呈SZ狀捲繞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周上的情況之比較例的說明圖。第14A圖係當對2根束材12施加長度方向之拉扯力時的狀態之說明圖。第14B圖 係從束材12對光纖芯線111施加的力之說明圖。第14C圖係光纖蛇行的狀態之說明圖。
於對2根束材12分別施加長度方向之拉扯力的情況中(參照第14A圖),各束材12係以使通過最短距離的方式變形,使束材12變形為近似直線。束材12,由於在與其他的束材12的接觸點J其捲繞方向反轉,因此如第14B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束材12,係朝向以半圓弧狀的軌跡與連結2個接觸點J的線所圍繞之區域的內側變形,而朝向連結2個接觸點J的線變形。藉此,如第14B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光纖芯線111,係從束材12承受從描繪半圓弧狀的軌跡之束材12朝向連結2個接觸點J的線之力。
如第1參考例般,於束材12為2根的情況中,如第14B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連結一方之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係成為與連結另一方之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相同的線。因而,於對2根束材12施加拉扯力的情況中,如第14B圖所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2根束材12會朝向相同的線變形。此外,如第14B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束材12係以使一方之接觸點J朝向另一方之接觸點J的方式變形。其結果,如第14C圖所示般,光纖芯線111,係於長度方向上蛇行,而發生光訊號之傳送損失的增加。尤其,如後述般地,光纖纜線因溫度變化而朝長度方向進行收縮時,傳送損失的增加會變得特別顯著。
此外,如第1參考例般,於2根束材12的情況中,如第14A圖所示般地從束材12的接觸點J觀察,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相反側並不存在接觸點J(相反側的接觸點,其長度方向的位置不同)。因而,若使一方的接觸點J朝向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中心位移,則光纖芯線111,係於長度方向上蛇行。
第15圖係對第1實施方式之各束材12施加拉扯力的情況之說明圖。
於對第1實施方式之束材12分別施加長度方向之拉扯力的情況中,各束材12亦以通過最短距離的方式變形,使束材12變形為近似直線。接著,束材12,由於在接觸點J其捲繞方向反轉,因此如第15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朝向以圓弧狀的軌跡與連結2個接觸點J的線所圍繞之區域的內側變形,而朝向連結2個接觸點J的線變形。藉此,如第15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光纖芯線111,係從束材12承受從描繪圓弧狀的軌跡之束材12朝向連結2個接觸點J的線(圖中之點線)之力。
如第1實施方式般於束材12為3根以上的情況中,某根束材12(例如束材12G),係可於與相鄰接之束材(例如束材12H)的接觸點與和其他相鄰接之束材(例如束材12J)的接觸點,配置成對於複數根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如此一來,若配置束材12,則如第15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連結某束 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並不會與連結其他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一致,而是藉由連結各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而形成多角形(在此為四角形)。藉此,當束材12朝向以圓弧狀的軌跡與連結2個接觸點J的線所圍繞之區域的內側變形時,束材12係在此多角形的內側會成為不易變形之狀態。此外,如第15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當束材12以使某根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當中之其中一方的接觸點J朝向另一方的接觸點J之方式變形時,束材12係在較此多角形更內側的空間亦會成為不易變形之狀態。
另外,於藉由連結各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而形成多角形(在此為四角形)的情況中,束材12對於光纖芯線111的束之捲繞範圍,較理想為光纖芯線111的束之外周的半周以下。換句話說,當從長度方向觀察時,束材12的軌跡之最大角度較理想為180度以下。藉此,由於使光纖芯線111的束之中心位於以多角形所圍繞的區域之內側,以多角形所圍繞的區域之剖面積變大,因此可將光纖芯線111的變形抑制得更小。
因而,如第1實施方式般,於將束材12設為3根以上的情況中,即使對束材12施加張力,光纖芯線111,亦不易引起如第15圖所示之彎曲至多角形(如第15圖所示般地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藉由連結各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而形成之多角形)的內側般之變形。因而,於第1實施方式中,光纖芯線111係不易成 為蛇行,其結果,可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此外,如後述般地,即使光纖纜線因溫度變化而朝長度方向進行收縮時,亦可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此外,如第1實施方式般,於束材12為4根的情況中,如第11圖所示般地從某接觸點J觀察,於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相反側存在其他的接觸點J。因而,當一方的接觸點J朝向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中心位移時,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與該接觸點J相反側的另一接觸點J亦朝向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束之中心位移。其結果,施加於光纖芯線111的力會被抵銷,而可抑制光纖芯線111的蛇行。另外,於束材12為4根的情況中,如第11圖所示般,若各束材12以沿著光纖芯線111的束的長度方向分別描繪1/4周量之圓弧的方式均等配置,則從束材12的接觸點J觀察,於光纖芯線111的束之相反側存在另一接觸點J,而可抑制光纖芯線111的蛇行。
於第15圖中,雖針對束材12的數目為4根的例子進行說明,但只要束材12的數目為3根以上即可。若束材12的數目為3根以上,則當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可藉由連結各束材12的2個接觸點J的線而形成多角形(例如三角形),其結果,光纖芯線111變得不易蛇行,而可抑制傳送損失的增加。
接著,製成第1圖所示之構造的光纖纜線來驗證傳送損失。
製成將束材12朝一方向呈螺旋狀捲繞而成的單一捲繞之光纖纜線(參照第13A圖)、與將2根束材12朝彼此相反方向呈螺旋狀捲繞而成的交叉捲繞之光纖纜線(參照第6圖)作為將束材12呈螺旋狀捲繞而成的光纖纜線。另外,於此等之光纖纜線中,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軌跡之角度為360度。
製成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軌跡之角度不同的3種光纖纜線作為將2根束材12呈SZ狀捲繞而成的光纖纜線。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軌跡之最大角度,係分別設為270度、225度及180度(其他之束材12的軌跡之角度,係分別成為90度、135度、180度)。
製成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軌跡之角度不同的3種光纖纜線作為將3根束材12呈SZ狀捲繞而成的光纖纜線。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軌跡之最大角度,係分別設為240度、180度及120度。相同地,製成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軌跡之角度不同的3種光纖纜線作為將4根束材12呈SZ狀捲繞而成的光纖纜線。從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之束材12的軌跡之最大角度,係分別設為180度、120度及90度。
另外,光纖纜線內之光纖芯線111的密度,係任一個光纖纜線皆設為10芯/mm2。此外,束材12的捲繞間距,係任一個光纖纜線皆設為100mm。
傳送損失,係初期值為+20℃、低高溫分別為 -30℃、+70℃,並依據IEC60794-1-2 Temperature cycling來進行測定。測定結果係顯示於第16圖。另外,表中在低溫或高溫之傳送損失,係3次循環之實施中的最大傳送損失之光纖芯線及循環。
表中之評估結果,係將相對於初期狀態之損失增加量為0.07dB以上者評估為×(不良),將損失增加量小於0.07dB者評估為○(良)。依據表中之評估結果,可確認:於將3根以上之束材12呈SZ狀捲繞而成的光纖纜線中,可得到良好的結果。
===其他的實施方式===
上述之實施方式,係用以容易理解本發明者,並非用以將本發明限定解釋者。本發明在不脫離該主旨,得以變更/改良,並且,於本發明中,當然包含該等價物。
<間歇固定帶芯線>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間歇固定帶芯線11,針對連結了4芯之光纖芯線111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構成間歇固定帶芯線11之光纖芯線的芯數並不僅限於此,可增加或減少芯數。此外,連結鄰接的2個光纖芯線111之連結部115的連結位置或連結數目,係可因應間歇固定帶芯線11的用途而加以變更。
<針對束材的數目>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係針對捲繞於光纖芯線的束之束材的數目為4根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設置於1個光纖單元的束材之數目並不僅限於此。例如,亦可為3根,或5根以上。如上所述般,若考慮由束材所供給的吸水性物質之量或光纖纜線的中間分支作業之作業性,則較理想為對於1個光纖單元設置有複數根束材,而能分別簡單地剝離。
11‧‧‧間歇固定帶芯線
111‧‧‧光纖芯線
12G、12H、12I、12J‧‧‧束材

Claims (9)

  1. 一種光纖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複數根光纖芯線、及捆綁前述複數根光纖芯線的3根以上之束材,前述複數根束材當中的第1束材,係以捲繞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外周上的方式沿著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配置,於與第2束材接觸的接觸點與前述第2束材接合,並且於與和前述第2束材不同之第3束材接觸的接觸點與前述第3束材接合,且於與前述第2束材的前述接觸點及與前述第3束材的前述接觸點使其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捲繞方向反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纖單元,其中,前述複數根光纖芯線,係藉由4根束材捆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纖單元,其中,各前述束材係以沿著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分別描繪1/4周量之圓弧的方式均等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述之光纖單元,其中,從某個前述接觸點觀察,於前述光纖芯線之束的相反側存在其他前述接觸點。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纖單元,其中,當從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長度方向觀察剖面時,藉由 連結各前述束材之2個接觸點的線而形成多角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纖單元,其中,前述束材對於前述光纖芯線的束之捲繞範圍,係前述光纖芯線的束的外周之半周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纖單元,其中,藉由並列排列的複數根前述光纖芯線而形成光纖帶芯線,於前述光纖帶芯線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係間歇地配置有將鄰接的2個前述光纖芯線予以連結之連結部。
  8. 一種光纖分支方法,其特徵在於,從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纖單元將前述第1束材剝離,而能夠從前述光纖芯線的束取出特定的光纖芯線。
  9. 一種光纖纜線,其特徵在於,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纖單元複數個收納於內部。
TW103134880A 2013-10-07 2014-10-07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TWI537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0084 2013-10-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7814A TW201527814A (zh) 2015-07-16
TWI537620B true TWI537620B (zh) 2016-06-11

Family

ID=5281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4524A TWI545358B (zh) 2013-10-07 2014-04-22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TW103134880A TWI537620B (zh) 2013-10-07 2014-10-07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4524A TWI545358B (zh) 2013-10-07 2014-04-22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9618717B2 (zh)
EP (2) EP3056932B1 (zh)
JP (1) JP6318161B2 (zh)
CN (1) CN105612443B (zh)
AU (1) AU2014333089B2 (zh)
BR (1) BR112016006804A2 (zh)
CA (1) CA2922660C (zh)
MX (1) MX350410B (zh)
MY (1) MY178099A (zh)
PH (1) PH12016500623B1 (zh)
RU (1) RU2663689C2 (zh)
TW (2) TWI545358B (zh)
WO (2) WO201505295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8440B (zh) * 2020-07-01 2023-07-11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215448A (ja) * 2014-05-09 2015-12-0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027186B1 (ja) 2015-05-21 2016-11-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163516B2 (ja) * 2015-05-26 2017-07-1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078586B2 (ja) * 2015-05-26 2017-02-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7009925A (ja) * 2015-06-25 2017-01-1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9869838B2 (en) 2015-11-25 2018-01-16 Fujikura Ltd.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6657976B2 (ja) * 2016-01-13 2020-03-0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WO2017122518A1 (ja) * 2016-01-13 2017-07-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光ケーブルおよび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製造方法
JP6958361B2 (ja) * 2016-01-28 2021-11-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7134267A (ja) * 2016-01-28 2017-08-0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409813B2 (ja) * 2016-04-07 2018-10-2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138999B1 (ja) * 2016-05-20 2017-05-3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212183B1 (ja) 2016-08-18 2017-10-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検査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6154471B (zh) * 2016-08-30 2023-04-28 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 全干式大数据光电网线缆的生产方法及大数据光电网线缆
JP6310522B2 (ja) * 2016-09-20 2018-04-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298507B1 (ja) * 2016-09-20 2018-03-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JP6298508B1 (ja) * 2016-09-20 2018-03-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305493B1 (ja) * 2016-11-08 2018-04-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KR20190094390A (ko) 2016-12-21 2019-08-13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섬유 유닛, 광섬유 케이블 및 광섬유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TWI647500B (zh) * 2016-12-22 2019-01-11 日商古河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fiber unit,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fiber unit
JP6353582B2 (ja) * 2017-04-26 2018-07-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453970B1 (ja) * 2017-10-05 2019-01-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及び、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US10107980B1 (en) * 2017-12-08 2018-10-23 Ofs Fitel, Llc Optical fiber cable with rollable ribbons contained in a central tube without intended stranding
US10914906B2 (en) * 2018-01-18 2021-02-09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fiber cable
JP7063107B2 (ja) * 2018-05-18 2022-05-0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ケーブル及び金属部材
CN112639564A (zh) 2018-10-04 2021-04-09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保护单元以及光纤保护方法
SG11202103399UA (en) 2018-10-04 2021-05-28 Fujikura Ltd Reticulated tube, optical fiber protective unit, method for protecting optical fi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ticulated tube
JP7156178B2 (ja) * 2019-06-04 2022-10-1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US11131817B2 (en) * 2019-05-09 2021-09-28 Go!Foton Holdings, Inc. Multi-fiber cable
JP7157026B2 (ja) * 2019-09-12 2022-10-1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整列方法、光ファイバ融着方法、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間欠連結型の光ファイバテー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02446A (en) * 1969-09-29 1971-08-31 American Optical Corp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bundles of optical fibers
US5378856A (en) * 1992-12-11 1995-01-03 Belden Wire & Cable Company Transmission cable having a nonhalogenated jacket formulation
JPH07333475A (ja) * 1994-06-03 1995-12-22 Fujikura Ltd 多芯リボンを収納し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H09178989A (ja) * 1995-12-25 1997-07-11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JPH10319284A (ja) * 1997-05-21 1998-12-0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スペーサ型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US6160938A (en) * 1999-04-15 2000-12-12 Little, Jr.; William D. Concentric lay stranding for optical fiber cable
US6707558B2 (en) * 2000-08-02 2004-03-16 Kvh Industries, Inc. Decreasing the effects of linear birefringence in a fiber-optic sensor by use of Berry's topological phase
US7200307B2 (en) * 2002-12-03 2007-04-03 Pirelli & C. S.P.A. High count telecommunication optical cable with controlled fiber lengt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099542B2 (en) * 2004-12-15 2006-08-29 Furukawa Electric North America Low temperature dry loose tube fiber optic cable
JP2009251145A (ja) * 2008-04-03 2009-10-2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224403B2 (ja) * 2010-02-16 2013-07-03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2088454A (ja) * 2010-10-18 2012-05-1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200094B2 (ja) * 2010-12-17 2013-05-1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JP5272066B2 (ja) * 2011-03-23 2013-08-2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CN103064159A (zh) * 2011-10-21 2013-04-24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芯光缆
JP2013097320A (ja) * 2011-11-04 2013-05-20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5735402B2 (ja) * 2011-11-22 2015-06-1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
JP5914057B2 (ja) * 2012-03-08 2016-05-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作製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5902007B2 (ja) * 2012-03-12 2016-04-1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5707539B2 (ja) * 2012-08-09 2015-04-30 宇部エクシモ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抱合用繊維
WO2015098204A1 (ja) * 2013-12-26 2015-07-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束の製造方法
JP2015129887A (ja) * 2014-01-08 2015-07-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圧送用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8440B (zh) * 2020-07-01 2023-07-11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22660A1 (en) 2015-04-16
EP3056932B1 (en) 2020-04-01
EP3270202A1 (en) 2018-01-17
MX350410B (es) 2017-09-06
EP3056932A4 (en) 2017-08-02
EP3056932A1 (en) 2016-08-17
WO2015053146A1 (ja) 2015-04-16
AU2014333089B2 (en) 2017-02-23
BR112016006804A2 (pt) 2017-08-01
CA2922660C (en) 2017-09-05
MY178099A (en) 2020-10-02
CN105612443B (zh) 2018-06-26
RU2016112920A (ru) 2017-11-13
RU2663689C2 (ru) 2018-08-08
MX2016004426A (es) 2016-07-05
TW201527814A (zh) 2015-07-16
JP6318161B2 (ja) 2018-04-25
RU2016112920A3 (zh) 2018-03-27
US20160223769A1 (en) 2016-08-04
PH12016500623A1 (en) 2016-05-30
CN105612443A (zh) 2016-05-25
JPWO2015053146A1 (ja) 2017-03-09
TW201514562A (zh) 2015-04-16
WO2015052951A1 (ja) 2015-04-16
US9618717B2 (en) 2017-04-11
TWI545358B (zh) 2016-08-11
AU2014333089A1 (en) 2016-04-28
PH12016500623B1 (en) 2016-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7620B (zh)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TWI615648B (zh) 光纖纜線
JP5272066B2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US1034554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fiber cable
JP4224092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その分岐方法
JP5823247B2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777998B2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0026196A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JP6413593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3195746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139018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304348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H02211412A (ja) 光ファイバ心線並びにケーブル及び当該ケーブルの後分岐方法
JP2007034159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3182094A (ja) 光ケーブル
JP2013101174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92803A (ja) ケーブルの端末構造、保護体
JP2006243624A (ja) 光ケーブ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43623A (ja) 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18132541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