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12443A - 光纤单元、光纤分支方法以及光缆 - Google Patents
光纤单元、光纤分支方法以及光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12443A CN105612443A CN201480055140.7A CN201480055140A CN105612443A CN 105612443 A CN105612443 A CN 105612443A CN 201480055140 A CN201480055140 A CN 201480055140A CN 105612443 A CN105612443 A CN 1056124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ndle
- optical fibre
- optical
- fibre core
- bundl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3245 wor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heli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OC1=CC=CC=C1C=O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Terephtha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1=CC=C(C(O)=O)C=C1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244 ethylene-ethyl 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115 recruit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7119 Ananas comos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99147 Ananas comos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1615 conju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42 ethylene-ethyl 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3 imbib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olef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54 vi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4—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formed by bundles of fib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Optical cables built up from sub-bundles
- G02B6/4413—Helical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5—Optical cables with longitudinally spaced waveguide clamp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7—Optical cables with internal fluted support memb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6—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installing or repairing optical fibres or optical cab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利用束材集束光纤芯线的束的光纤单元,其使取出光纤芯线时的作业性提高,并且即便对束材施加了张力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本发明的光纤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多根光纤芯线、和集束所述多根光纤芯线的三根以上的束材,所述多根束材中的第1束材以卷绕于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沿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配置,在与第2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所述第2束材接合,并且在与不同于所述第2束材的第3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所述第3束材接合,在与所述第2束材接触的所述接触点以及与所述第3束材接触的所述接触点使相对于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单元、光纤分支方法以及光缆。
背景技术
公知有将集束了多根光纤芯线的光纤的集合体作为光纤单元而构成光缆的技术。此时,通常是通过在光纤芯线的束卷绕粗卷线(束材),来抑制光纤芯线的束松散的情况,并且根据束材的颜色来识别光纤单元的方法。
关于这种束材,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多根束材相对于光纤芯线的束卷绕成螺旋状,通过将束材彼此相互接合而捆束光纤芯线的束的技术。另外,在专利文献2(特别是专利文献2的图7)中公开了利用两根束材集束多根光纤芯线的束的周围,并且将两根束材卷绕为SZ状,在卷绕方向的反转位置粘合固定两根束材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99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88454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方法中,存在从光纤单元取出所希望的光纤芯线时的作业性降低的情况。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光纤芯线的束的周上将多根束材卷绕成螺旋状,并在束材彼此的交叉点相互接合,因此产生在取出特定的光纤芯线的中间分支作业中解开束材彼此的接合位置的需要。在该情况下,需要将束材牵引为螺旋状,因此取出光纤芯线的作业费事,另外,有在牵引的作业中因手指勾住光纤芯线等而产生光纤芯线的断线的担忧。
另外,在光纤芯线的束的周上将束材卷绕为螺旋状的情况、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两根束材以SZ状卷绕于多根光纤芯线的束的周围的情况下,若对束材施加张力,则光纤芯线蜿蜒,从而存在传输损失增加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利用束材集束光纤芯线的束的光纤单元,其目的在于提高取出光纤芯线时的作业性,并且即便对束材施加了张力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发明为一种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多根光纤芯线、和集束上述多根光纤芯线的三根以上的束材,上述多根束材中的第1束材以卷绕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沿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配置,在与第2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上述第2束材接合,并且在与不同于上述第2束材的第3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上述第3束材接合,在与上述第2束材的上述接触点以及与上述第3束材的上述接触点相对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清楚。
根据本发明,在利用束材集束光纤芯线的束的光纤单元中,能够使取出光纤芯线时的作业性提高,并且即便对束材施加了张力也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参考例中的光缆1的剖视图。
图2是第1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的示意图。
图3是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示意图。
图4是对束材12的剖面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第1参考例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6是对比较例1的光纤单元进行说明的图。
图7A是表示针对终端作业的作业性将第1参考例与比较例1进行了比较的结果的图。图7B是表示针对中间分支作业的作业性将第1参考例与比较例1进行了比较的结果的图。
图8是第1参考例的变形例中的光缆的剖视图。
图9是第2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的示意图。
图10是对第2参考例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的示意图。
图12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3A~图13C是将一根的束材12螺旋状地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周上的情况的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4A~图14C是如第1参考例那样将两根束材12以SZ状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周上的情况的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5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各个束材12施加了拉力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6是传输损失的评价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从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中至少明确出以下事项。
明确出一种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多根光纤芯线、和集束上述多根光纤芯线的三根以上的束材,上述多根束材中的第1束材以卷绕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沿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配置,在与第2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上述第2束材接合,并且在与不同于上述第2束材的第3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上述第3束材接合,在与上述第2束材的上述接触点以及与上述第3束材的上述接触点使相对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根据这种光纤单元,能够使取出光纤芯线时的作业性提高,并且即便对束材施加了张力也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利用四根束材集束上述多根光纤芯线。根据这种光纤单元,即便对束材施加了张力也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各上述束材以沿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分别描绘1/4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均匀配置。根据这种光纤单元,即便对束材施加了张力也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从某上述接触点观察在上述束的相反的一侧存在其他上述接触点。根据这种光纤单元,施加于光纤芯线的力被抵消,从而能够抑制光纤芯线的蜿蜒。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在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利用连结各上述束材的两个接触点的线形成多边形。根据这种光纤单元,难以产生光纤芯线弯曲至多边形的内侧的变形,因此光纤芯线难以蜿蜒,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相对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卷绕上述束材的范围为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的半周以下。根据这种光纤单元,能够将光纤芯线的变形抑制为更小。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利用以并列的方式排列的多根上述光纤芯线形成光纤带芯线,在上述光纤带芯线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间歇地配置连结邻接的两根上述光纤芯线的连结部。
根据这种光纤单元,通过集中多根光纤芯线形成为带状,而容易操作光纤芯线,并且,容易管理。
另外,明确出通过从上述光纤单元剥离上述第1束材,能够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取出规定的光纤芯线的光纤分支方法。
另外,明确出一种光缆,其特征在于,在内部收纳有多个上述光纤单元。
另外,从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中还至少明确出以下事项。
明确出一种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多根光纤芯线、和集束上述多根光纤芯线的多根束材,上述多根束材中的第1束材以卷绕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沿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配置,在与第2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上述第2束材接合,在上述接触点使相对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根据这种光纤单元,能够提高取出光纤芯线时的作业性。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相对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卷绕上述束材的范围不足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的一周。
根据这种光纤单元,无需将束材牵引为螺旋状等,仅通过向规定的方向拉动束材便能够简单地剥离,因此容易进行光缆的中间分支作业等。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上述第1束材相对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进行卷绕的方向、与上述第2束材相对于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进行卷绕的方向为相反方向。
根据这种光纤单元,通过向相互相反方向拉动两根束材,能够容易地将束材从光纤芯线的束剥离。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上述第2束材沿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直线状地配置。
根据这种光纤单元,通过拉动两根束材中的一方的束材,能够容易地将束材从光纤芯线的束剥离。
上述光纤单元优选在上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上,上述第1束材与上述第2束材的相邻的两个位置的接合点之间的距离为30mm以上200mm以下。
根据这种光纤单元,能够使在中间分支作业等中取出光纤芯线时的作业性提高。
===第1参考例===
<光纤单元的结构>
在第1参考例中,对由多根光纤芯线构成的光纤单元、以及具有该光纤单元的光缆进行说明。图1是第1参考例中的光缆1的剖视图。
光缆1具备:光纤单元10(10A~10C)、护套30、以及拉力构件40。光纤单元10通过利用束材12集束多根光纤芯线111进行捆束而形成为各光纤芯线111不松散的构造。在图1中,由光纤单元10A、10B、10C这三个光纤单元10构成光缆1,但光缆1所包含的光纤单元10的数量与线缆的用途等对应而适当地变更。光纤单元10A~10C的周围由利用无纺布等形成的按压卷绕件15覆盖,其外周部由作为光缆1的外被的护套30覆盖。另外,在护套30内设置有拉力构件40。
(光纤单元10)
图2是光纤单元10的示意图。图3是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示意图。
第1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是使由多根光纤芯线111构成的间歇固定带芯线11密集为束状,并通过在其周围卷绕束材12而捆束的部件。
间歇固定带芯线11是通过并列排列多根光纤芯线111,并利用连结部115连结邻接的两根光纤芯线111进行汇集,而将光纤芯线111形成为带状的所谓光纤带芯线。在图3中,由四芯光纤芯线111形成间歇固定带芯线11,但形成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光纤芯线111的芯数并不限定于此。
光纤芯线111是在作为传递光的传输路径的裸纤的外周覆盖有双层的覆盖层(软/硬)的部件。裸纤例如由直径125μm的玻璃材料等材料形成。覆盖层例如由紫外线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形成。而且,在覆盖层上形成有着色层,从而能够根据该着色层的颜色而按照颜色识别多根光纤芯线111。在第1参考例中,包含着色层的光纤芯线111的直径约为250μm。应予说明,也可以不形成着色层而对覆盖层的硬层本身添加色彩。
连结部115是将在宽度方向邻接的两根光纤芯线111连结的部件。如图3所示,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沿光纤芯线111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间歇地配置有多个连结部115。另外,多个连结部115在邻接的两根光纤芯线111之间沿宽度方向设置规定的分离距离。间歇固定带芯线11能够在连结部115的部分沿宽度方向弯折,能够形成为图2所示的束状。
应予说明,不将光纤芯线111形成为带状,使多根光纤芯线111以单芯集合为束状并利用束材12将其捆束的光纤单元也属于第1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
束材12是用于集束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部件,相对于一个光纤单元10设置有多根束材12。如图2所示,在第1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中设置有束材12A以及12B这两根束材。
图4是对束材12的剖面构造进行说明的图。束材12具有:沿光纤单元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根芯部121、和覆盖芯部121的外周并具有比芯部121的熔点低的熔点的覆盖部122。而且,束材12A以及12B能够利用通过将覆盖部122加热至熔点以上而显现的粘合性在两者的接触点进行热熔接。芯部121的熔点与覆盖部122的熔点之差优选为20℃以上。芯部121的熔点优选为160℃左右,覆盖部122的熔点优选为90℃~130℃左右。另外,对于覆盖部122要求如下:即便加热熔化也不与光纤芯线111粘合或即便粘合其粘合力也较低,而且不使光纤芯线111的覆盖层劣化。
对于芯部121以及覆盖部122的各自能够使用例如聚丙烯(PP)、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PET)等的高熔点树脂;或者聚丙烯纤维、聚酰胺纤维(作为注册商标的尼龙等)、聚酯纤维(PET纤维等)等的高熔点纤维;或者能够通过对PET、PP等的高熔点带或薄膜进行加热·冷却而可逆地反复软化·固化的热塑性树脂、例如聚乙烯(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之类的低熔点的材料;或者以热塑性树脂、橡胶为基底,并利用能够通过加热·冷却而可逆地反复软化·固化的所谓加热熔解型(热熔胶)粘合剂进行了覆盖的材料等。
应予说明,束材12A以及12B也可以不为图4所示那样的高熔点材料(芯部121)与低熔点材料(覆盖部122)的复合材料,而由单一材料构成。例如,可以由高熔点材料或低熔点材料的任一种构成,也可以使束材12A与12B材质不同。
另外,束材12A与束材12B的接合也可以不通过热熔接进行,而使用粘合剂进行。作为在进行束材彼此的粘合时使用的粘合剂,例如能够采用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树脂、溶剂的改性烯烃系等的粘合剂;环氧系粘合剂等反应型粘合剂。
为了能够分别识别多个光纤单元10而对两根束材12A以及12B添加固有的颜色。例如,在图1中,在光缆1的内部收纳有光纤单元10A~10C这三个光纤单元。在该情况下,对卷绕于光纤单元10A~10C的束材12分别以规定的颜色预先进行着色,从而能够容易识别光纤单元10A~10C。
图5是对第1参考例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在第1参考例中,束材12A以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上、并以沿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描绘半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参照图2)配置。另一方面,束材12B以沿与束材12A相反的方向描绘半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配置。而且,在束材12A与束材12B接触的接触点接合束材12A与束材12B。在该接触点进行了接合之后,束材12A以及束材12B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发生反转。
在图5的情况下,束材12A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上侧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束材12B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下侧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然后,两者在接触点J11被接合之后,卷绕方向发生反转,束材12A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上侧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束材12B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下侧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在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位于与接触点J11相反的一侧的接触点J12再次将两者接合。通过反复该操作,而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
对束材12A以及12B的接合位置的强度而言,优选为该接合位置不会意外解开,在欲分离时容易通过人手使之分离的程度。这样一来,在从光缆所包含的光纤芯线111的束之中取出特定的光纤芯线111的中间分支作业中,能够不切断束材12A以及12B而用手分离粘合部扩大取出部位。并且,若接合强度为各束材的断裂强度以下,优选为屈服点强度以下,则能够不拉断束材12地进行剥离。
应予说明,在通过中间分支作业取出光纤芯线111之后,两根束材12A以及12B能够通过利用加热器加热、涂覆粘合剂而再次接合。
(护套30)
护套30覆盖由按压卷绕件15包围的状态下的光纤单元10的外周部,保护内部的光纤单元10(图1)。护套30例如由聚乙烯树脂等树脂形成。
(拉力构件40)
拉力构件40为用于使负载于光缆1的张力不直接传递至光纤芯线111的抗张力体(图1)。拉力构件40例如由钢丝构成。
<中间分支作业等的作业性>
使用比较例对从光缆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剥离护套30取出特定的光纤芯线111的中间分支作业的作业性、与从光缆1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取出特定的光纤芯线111的线缆终端作业的作业性进行了验证。
图6是对比较例1的光纤单元进行说明的图。在比较例1的光纤单元中,束材12的卷绕方式与第1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图2)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光纤单元10大致相同。如图6所示,在比较例1中具有束材12C与12D这两根束材。束材12C以及12D相互反向且螺旋状地被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然后,在束材12C以及12D相互交叉的位置(接触点)通过热熔接进行接合。
对具有这种光纤单元的比较例1的光缆、与第1参考例中的光缆1分别进行了使束材12的卷绕间距变化的情况下的各作业的作业性实验。应予说明,卷绕间距是指束材12彼此的相邻的两个位置的接合点在光纤单元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图7A以及图7B示出了各作业的验证结果。图7A是表示针对终端作业的作业性对第1参考例与比较例1进行了比较的评价结果的图。图7B是表示针对中间分支作业的作业性对第1参考例与比较例1进行了比较的评价结果的图。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均将能够容易进行作业的情况设为O,将难以进行作业的情况设为×,将能够进行作业但比O作业性差的情况设为△进行评价。
在图7A的终端作业中,在束材12的卷绕间距为250mm以上的情况下,第1参考例以及比较例1的情况的作业性均为△。这是因为:卷绕间距增大,从而束材12的可视性变差,进而难以识别光纤单元,因此作业性变差。在除此以外的情况(卷绕间距为200mm以下的情况)下,第1参考例、比较例1的情况的作业性均为O,可知具有良好的作业性。在终端作业中,即便在剥离线缆终端部的护套30并从终端向相反的一侧牵引束材12的情况下,束材12也难以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解开。因此,即便束材12的卷绕方式不同,在第1参考例与比较例1之间作业性也不产生大差异。
接下来,在图7B的中间分支作业中,在束材12的卷绕间距为250mm以上的情况下,第1参考例、比较例1的情况均与终端作业时相同,作业性为△。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卷绕间距增大,从而束材12的可视性变差。另一方面,在卷绕间距为60mm以下的情况下,在第1参考例与比较例1之间显示出大差异。
在比较例1中,卷绕间距为60mm以下的情况下的作业性形成为×。在束材12的卷绕间距的间隔为60mm以下的情况下,在中间分支作业中作业空间过窄,从而难以在保持卷绕了束材12的状态下从束材彼此的接合位置之间抽出特定的光纤芯线111。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在作业位置剥离束材12,使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露出的需要。在比较例1的情况下,束材12C以及12D分别被卷绕为螺旋状(图6),因此为了使光纤芯线111露出,而产生在剥离了束材12C以及12D的接合位置之后将各束材分别牵引为螺旋状的需要。因此,光缆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中的光纤芯线111的取出作业费事,并且,产生在牵引的作业中因手指勾住光纤芯线111等而产生光纤芯线的断线的担忧。
与此相对,在第1参考例的光缆1中,即便在卷绕间距为60mm以下的情况下作业性也形成为O。这是因为:第1参考例中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与比较例1中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相比容易剥离,容易使光纤芯线111露出。如图2以及图5中说明那样,光缆1的束材12A以及12B分别以描绘半周的圆弧的方式卷绕。因此,通过向相互相反方向拉动束材12A以及12B,能够一边剥离接合位置,一边简单地使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露出。例如,在图5中,通过向上侧拉动束材12A,向下侧拉动束材12B,能够简单地剥离束材。即,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卷绕束材12的范围不足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的一周,因此无需将束材牵引为螺旋状,仅通过向从供该束材接合的其他束材(例如束材12B)剥离的方向拉动束材(例如束材12A)便能够简单地拆下。由此,即便在卷绕间距短的情况,中间分支作业的作业效率也良好。
应予说明,即便是第1参考例的光缆1,在卷绕间距为20mm以下的范围内,作业性的评价也形成为△或者×。这是因为:根据作业者的手指的粗细不同,而有时在20mm左右的间隔下难以捏起束材12。
从以上的结果可知,只要束材12的卷绕间距为30mm~200mm的范围,便能够高效地进行中间分支作业等。
这样,根据第1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能够使取出光纤芯线111时的作业性提高。
<变形例>
在变形例的光缆中,光纤单元10的收纳方法不同。光纤单元10、束材12本身的结构与第1参考例大致相同。
图8是第1参考例的变形例中的光缆的剖视图。变形例的光缆是所谓插槽型光缆。插槽型光缆是在光缆内具有收纳光纤芯线的单芯、光纤带芯线的槽部亦即插槽的构造的光缆。
变形例的光缆具备:光纤单元10、插槽芯20、护套30、以及拉力构件40。插槽芯20以外的各部件的功能如图1所说明那样。
插槽芯20是相当于变形例的光缆的基部的部件,在外周按照规定间隔设置有多条插槽21。在图8所示的光缆中,在插槽芯20的外周部以等间隔设置有五条插槽21。插槽21是朝向插槽芯20的径向外侧(外周侧)开口的槽部,在该插槽21的两端部形成有肋22。在各插槽21分别收纳有汇集为束状的光纤单元10。在图8中,插槽21的形状为大致U字形,形成为容易收纳汇集为束状的光纤单元10的形状。应予说明,设置于插槽芯20的插槽21的条数、形状根据光缆的粗细、所收纳的光纤芯线111的芯数等而适当地变更。
在变形例中,插槽21以相对于插槽芯20的轴向(光缆的长度方向)向一个方向描绘螺旋的方式设置。另外,插槽21也可以以周期性地交替反复连接S卷绕Z卷绕的方式设置的所谓描绘SZ型的螺旋形状的插槽。在该情况下,光缆也称为SZ插槽型光缆。
在插槽芯20与护套30之间设置有插槽用按压卷绕件25。插槽用按压卷绕件25是以包入插槽芯20的方式覆盖插槽芯20的外周部的片状的部件,通过设置该插槽用按压卷绕件25,能够抑制护套30从外侧坠入插槽21的开口部的情况。
即便是这种构造的光缆,也与第1参考例同样向收纳于内部的光纤单元10卷绕束材12,从而能够使中间分支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第2参考例===
在第2参考例中,对变更了光纤单元的束材的卷绕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光缆的基本结构与第1参考例相同。
图9是第2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的示意图。图10是对第2参考例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第2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具有束材12E以及束材12F这两根束材。
束材12E以被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并以沿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描绘一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参照图9)配置。束材12F(在图9中用斜线表示)沿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配置成直线状。然后,在束材12E与束材12F接触的接触点将束材12E与束材12F接合。在该接触点进行接合后,束材12E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在图10的情况下,束材12E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并与配置于该束的下侧的束材12F在接触点J21接触。然后,两者在接触点J21接合后,束材12E的卷绕方向发生反转,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与束材12F在接触点J22再次接触并接合。通过反复该操作,而成为图9所示的状态。
即便是第2参考例的光纤单元10,也在中间分支作业、终端作业中具有良好的作业性。例如,在进行中间分支作业时欲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剥离束材12的情况下,在图10中向上方向拉动束材12E、或向下方向拉动束材12F即可。这样一来,束材12E与束材12F的接合位置剥离,能够简单地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剥离束材12。换句话说,在第2参考例的情况下,也由于束材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卷绕不足一周,所以无需将束材牵引为螺旋状,仅通过向规定的方向进行拉动便能够简单地剥离。由此,中间分支作业等的作业效率变得良好。
===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增加了光纤单元的束材的根数的例子进行说明。光缆的基本结构与第1参考例相同。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的示意图。图12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束材12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具有束材12G、束材12H、束材12I、以及束材12J这四根束材。
束材12G以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并以沿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描绘1/4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参照图9)配置。束材12H~12J也同样,以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并以沿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描绘1/4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配置。然后,在束材12G与束材12H接触的接触点,将束材12G与束材12H接合,在该接合点使束材12G以及束材12H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分别反转。另外,在束材12G与束材12J接触的接触点,将束材12G与束材12J接合,在该接合点使束材12G以及束材12J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分别反转。这样,若着眼于束材12G,则束材12G(相当于第1束材)在与束材12H(相当于第2束材)接触的接触点J31与束材12H接合,并且在与束材12J(相当于第3束材)接触的接触点J32与束材12J接合,在接触点J31以及接触点J32使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同样,其他束材(例如束材12H)也在与所邻接的束材12(例如束材12G)接触的接触点与该束材接合,并且在与其他邻接的束材(例如束材12I)接触的接触点与该束材接合,并在两个接触点(例如接触点J31、J33)使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在图12的情况下,束材12G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另一方面,束材12H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然后,在接触点J31将两者接合后,束材12G、束材12H均使卷绕方向反转。束材12G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在与束材12J接触的接触点亦即接触点J32与束材12J接合,并再次使卷绕方向反转。另一方面,束材12H在接触点J31使卷绕方向反转,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在与束材I的接触点亦即接触点J33与束材I接合,并再次使卷绕方向反转。同样,束材12I与束材12J在接触点J34接合后,分别使卷绕方向反转。通过反复该操作,而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
即便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也在中间分支作业、终端作业中具有良好的作业性。例如,在进行中间分支作业时欲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剥离束材12的情况下,在图12中通过将束材12G~12J中的任一束材向光纤单元10的径向外侧拉动,能够将各束材简单地剥离。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也由于各个束材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卷绕不足一周,所以无需将束材牵引为螺旋状等,仅通过向规定的方向进行拉动便能够简单地剥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选择性地剥离四根束材12G~12J中的所希望的束材,因此无需剥离的位置的束材能够以保持原样不变的状态进行作业,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难以松散,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作业。
<使束材12形成为三根以上的情况的优点>
在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使束材12形成为三根以上的情况下,具有如下优点:不仅能够使取出光纤芯线111时的作业性提高,而且即便对束材12施加张力也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因此,首先对束材12为一根或者两根的比较例进行了说明之后,对使束材12形成为三根以上的情况的优点进行说明。
图13A~图13C是将一根束材12螺旋状地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周上的情况的比较例的说明图。图13A是对卷绕为螺旋状的一根束材12施加长度方向的拉力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B是从束材12施加于光纤芯线111的力的说明图。图13C是光纤蜿蜒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对束材12施加了长度方向的拉力的情况下(参照图13A),使束材12以通过最短距离的方式变形,使束材12以接近直线的方式变形。换句话说,如图13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描绘圆形的轨迹的束材12朝向圆形的轨迹的中心(或者,从长度方向观察时的束材12的重心位置)变形。由此,如图13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光纤芯线111从束材12承受朝向束材12的圆形的轨迹的中心的力。其结果是,如图13C所示,光纤芯线111在长度方向蜿蜒,产生光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是,如后所述在光缆因温度变化而在长度方向收缩时,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显著。
图14A~图14C是如第1参考例那样将两根束材12以SZ状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周上的情况的比较例的说明图。图14A是对两根束材12施加长度方向的拉力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B是从束材12施加于光纤芯线111的力的说明图。图14C是光纤蜿蜒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对两根束材12分别施加了长度方向的拉力的情况下(图14A),也使各束材12以通过最短距离的方式变形,使束材12以接近直线的方式变形。束材12在与另一方的束材12的接触点J使卷绕方向反转,因此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束材12朝向由半圆弧状的轨迹与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围起的区域的内侧变形,并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变形。由此,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光纤芯线111从束材12承受从描绘半圆弧状的轨迹的束材12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的力。
如第1参考例那样在束材12为两根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连结一方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为与连结另一方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相同的线。因此,在对两根束材12施加了拉力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两根束材12朝向相同的线变形。另外,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以一方的接触点J朝向另一方的接触点J的方式使束材12变形。其结果是,如图14C所示,光纤芯线111在长度方向蜿蜒,产生光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是,如后所述光缆因温度变化而在长度方向收缩时,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显著。
另外,如第1参考例那样在为两根束材12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从束材12的接触点J观察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相反的一侧不存在接触点J的(相反的一侧的接触点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不同)。因此,若一方的接触点J朝向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中心进行位移,则光纤芯线111在长度方向蜿蜒。
图15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各个束材12施加了拉力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对第1实施方式的束材12分别施加了长度方向的拉力的情况下,使各束材12以通过最短距离的方式变形,使束材12以接近直线的方式变形。然后,束材12在接触点J使卷绕方向反转,因此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束材12朝向由圆弧状的轨迹与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围起的区域的内侧变形,并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变形。由此,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光纤芯线111从束材12承受从描绘圆弧状的轨迹的束材12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图中的点线)的力。
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束材12为三根以上的情况下,某束材12(例如束材12G)能够配置为在与所邻接的束材(例如束材12H)的接触点、以及与其他邻接的束材(例如束材12J)的接触点使相对于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若这样配置束材12,则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连结某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不与连结其他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一致,利用连结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多边形(此处为四边形)。由此,在使束材12朝向由圆弧状的轨迹与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围起的区域的内侧变形时,束材12成为在该多边形的内侧难以变形的状态。另外,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在以某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中的一方的接触点J朝向另一方的接触点J的方式使束材12变形时,束材12也成为在比该多边形更靠内侧的空间难以变形的状态。
应予说明,在利用连结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多边形(此处为四边形)的情况下,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卷绕束材12的范围优选为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的半周以下。换言之,从长度方向观察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最大角度优选为180度以下。由此,光纤芯线111的束的中心位于由多边形围起的区域的内侧,从而由多边形围起的区域的剖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将光纤芯线111的变形抑制为更小。
因此,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将束材12形成为三根以上的情况下,即便对束材12施加了张力,光纤芯线111难以产生弯曲至图15所示的多边形(在从图15所示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利用连结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的多边形)的内侧的变形。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光纤芯线111难以蜿蜒,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另外,如后所述,即便光缆因温度变化而在长度方向收缩时,也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另外,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束材12为四根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从某接触点J观察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相反的一侧存在其他接触点J。因此,在使一方的接触点J朝向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中心位移时,使相对于该接触点J处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相反的一侧的其他接触点J也朝向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中心位移。其结果是,施加于光纤芯线111的力被抵消,从而能够抑制光纤芯线111的蜿蜒。应予说明,在束材12为四根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若各束材12以朝向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分别描绘1/4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均匀配置,则从束材12的接触点J观察在光纤芯线111的束的相反的一侧存在其他接触点J,从而能够抑制光纤芯线111的蜿蜒。
在图15中,对束材12的根数为四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束材12的根数为三根以上即可。若束材12的根数为三根以上,则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能够利用连结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其结果是,光纤芯线111难以蜿蜒,从而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
接下来,制造图1所示的构成的光缆来验证传输损失。
作为将束材12卷绕为螺旋状的光缆,制造了将一根束材12向一个方向卷绕为螺旋状的单独卷绕的光缆(参照图13A)、和将两根束材12向相互相反方向卷绕为螺旋状的交叉卷绕的光缆(参照图6)。应予说明,在上述光缆中,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角度为360度。
作为将两根束材12卷绕为SZ状的光缆,制造了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角度不同的三种光缆。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最大角度分别形成为270度、225度以及180度(另一方的束材12的轨迹的角度分别形成为90度、135度、180度)。
作为将三根束材12卷绕为SZ状的光缆,制造了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角度不同的三种光缆。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最大角度分别形成为240度、180度以及120度。同样,作为将四根束材12卷绕为SZ状的光缆,制造了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角度不同的三种光缆。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最大角度分别形成为180度、120度以及90度。
应予说明,对于光缆内的光纤芯线111的密度而言,任一光缆均为10芯/mm2。另外,对于束材12的卷绕间距而言,任一光缆均为100mm。
将初始值设为+20℃,将低温、高温分别设为-30℃、+70℃并以IEC60794-1-2Temperaturecycling为基准测定了传输损失。测定结果如图16所示。应予说明,表中的低温或者高温下的传输损失是三个周期的实施中的传输损失最大的光纤芯号以及周期的摘录。
对于表中的评价结果而言,将相对于初始状态的损失增加量为0.07dB以上的情况评价为×(不良),将损失增加量比0.07dB小的情况评价为O(良)。从表中的评价结果能够确认到:在将三根以上的束材12卷绕为SZ状的光缆中,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本发明的理解,并非是用于解释为限定本发明。当然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
<间歇固定带芯线>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间歇固定带芯线11,对连结有四芯光纤芯线11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构成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光纤芯线的芯数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增加芯数也可以减少芯数。另外,连结所邻接的两根光纤芯线111的连结部115的连结位置、连结个数能够根据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用途进行变更。
<束材的根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被卷绕于光纤芯线的束的束材的根数为四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设置于一个光纤单元的束材的根数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三根、或五根以上。如上所述,若考虑利用束材供给的吸水性物质的量、光缆的中间分支作业中的作业性,则优选针对一个光纤单元设置多根束材,并使它们分别简单地剥离。
附图标记说明:
1…光缆;10…光纤单元;10A、10B、10C…光纤单元;11…间歇固定带芯线;111…光纤芯线;115…连结部;12…束材;12A~12J…束材;15…按压卷绕件;20…插槽芯;21…插槽;22…肋;25…插槽用按压卷绕件;30…护套;40…拉力构件。
Claims (9)
1.一种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根光纤芯线、和集束所述多根光纤芯线的三根以上的束材,
所述多根束材中的第1束材以卷绕于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沿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配置,
在与第2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所述第2束材接合,并且在与不同于所述第2束材的第3束材接触的接触点与所述第3束材接合,
在与所述第2束材的所述接触点以及与所述第3束材的所述接触点相对于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光纤芯线通过四根束材被集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束材以沿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分别描绘1/4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均匀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
从某所述接触点观察在所述束的相反的一侧存在其他所述接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通过连结各所述束材的两个接触点的线形成多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光纤芯线的束卷绕所述束材的范围为所述光纤芯线的束的外周的半周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单元,其特征在于,
利用以并列的方式排列的多根所述光纤芯线形成光纤带芯线,
在所述光纤带芯线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间歇地配置有连结邻接的两根所述光纤芯线的连结部。
8.一种光纤分支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从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单元剥离所述第1束材,能够从所述光纤芯线的束取出规定的光纤芯线。
9.一种光缆,其特征在于,
在内部收纳有多个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10084 | 2013-10-07 | ||
JP2013-210084 | 2013-10-07 | ||
PCT/JP2014/076259 WO2015053146A1 (ja) | 2013-10-07 | 2014-10-01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分岐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12443A true CN105612443A (zh) | 2016-05-25 |
CN105612443B CN105612443B (zh) | 2018-06-26 |
Family
ID=5281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5514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12443B (zh) | 2013-10-07 | 2014-10-01 | 光纤单元、光纤分支方法以及光缆 |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18717B2 (zh) |
EP (2) | EP3056932B1 (zh) |
JP (1) | JP6318161B2 (zh) |
CN (1) | CN105612443B (zh) |
AU (1) | AU2014333089B2 (zh) |
BR (1) | BR112016006804A2 (zh) |
CA (1) | CA2922660C (zh) |
MX (1) | MX350410B (zh) |
MY (1) | MY178099A (zh) |
PH (1) | PH12016500623A1 (zh) |
RU (1) | RU2663689C2 (zh) |
TW (2) | TWI545358B (zh) |
WO (2) | WO2015052951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54471A (zh) * | 2016-08-30 | 2016-11-23 | 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 | 全干式大数据光电网线缆的生产方法及大数据光电网线缆 |
TWI646362B (zh) * | 2016-09-20 | 2019-01-01 |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
CN110088654A (zh) * | 2016-12-21 | 2019-08-02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光纤单元、光纤电缆以及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3939754A (zh) * | 2019-05-09 | 2022-01-14 | 光互通控股有限公司 | 多光纤线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215448A (ja) * | 2014-05-09 | 2015-12-03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6027186B1 (ja) * | 2015-05-21 | 2016-11-16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JP6163516B2 (ja) * | 2015-05-26 | 2017-07-12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6078586B2 (ja) * | 2015-05-26 | 2017-02-08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2017009925A (ja) * | 2015-06-25 | 2017-01-12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US9869838B2 (en) | 2015-11-25 | 2018-01-16 | Fujikura Ltd. |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JP6657976B2 (ja) * | 2016-01-13 | 2020-03-04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
EP3404460A4 (en) * | 2016-01-13 | 2019-08-21 |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CORE FOR GLASS FIBER BELT OF INTERMITTENT CONNECTION TYPE, OPTICAL CAB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RE FOR GLASS FIBER BAND FROM THE INTERMITTENT CONNECTION TYPE |
US10268009B2 (en) * | 2016-01-28 | 2019-04-23 |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Optical fiber cable |
JP2017134267A (ja) * | 2016-01-28 | 2017-08-03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6409813B2 (ja) * | 2016-04-07 | 2018-10-24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6138999B1 (ja) * | 2016-05-20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6212183B1 (ja) * | 2016-08-18 | 2017-10-11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検査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6298507B1 (ja) * | 2016-09-20 | 2018-03-20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
JP6310522B2 (ja) * | 2016-09-20 | 2018-04-11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6305493B1 (ja) * | 2016-11-08 | 2018-04-04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TWI647500B (zh) * | 2016-12-22 | 2019-01-11 | 日商古河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Optical fiber unit,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fiber unit |
JP6353582B2 (ja) * | 2017-04-26 | 2018-07-04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6453970B1 (ja) * | 2017-10-05 | 2019-01-16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及び、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
US10107980B1 (en) * | 2017-12-08 | 2018-10-23 | Ofs Fitel, Llc | Optical fiber cable with rollable ribbons contained in a central tube without intended stranding |
WO2019142841A1 (ja) * | 2018-01-18 | 2019-07-25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7063107B2 (ja) * | 2018-05-18 | 2022-05-09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コネクタケーブル及び金属部材 |
WO2020071125A1 (ja) | 2018-10-04 | 2020-04-09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保護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保護方法 |
MX2021003864A (es) | 2018-10-04 | 2021-05-27 | Fujikura Ltd | Tubo reticulado, unidad de proteccion de fibra optica, metodo de proteccion de fibra optica, y metodo de fabricacion de tubo reticulado. |
JP7156178B2 (ja) * | 2019-06-04 | 2022-10-19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7157026B2 (ja) * | 2019-09-12 | 2022-10-19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整列方法、光ファイバ融着方法、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間欠連結型の光ファイバテープ |
AU2021302572B2 (en) * | 2020-07-01 | 2024-04-18 | Fujikura Ltd. | Optical cable and optical-cable manufacturing method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69939A (ja) * | 2010-02-16 | 2011-09-01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2012088454A (ja) * | 2010-10-18 | 2012-05-10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2012128304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Fujikura Ltd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
CN103064159A (zh) * | 2011-10-21 | 2013-04-24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多芯光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02446A (en) * | 1969-09-29 | 1971-08-31 | American Optical Corp |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bundles of optical fibers |
US5378856A (en) * | 1992-12-11 | 1995-01-03 | Belden Wire & Cable Company | Transmission cable having a nonhalogenated jacket formulation |
JPH07333475A (ja) * | 1994-06-03 | 1995-12-22 | Fujikura Ltd | 多芯リボンを収納し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H09178989A (ja) * | 1995-12-25 | 1997-07-11 |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
JPH10319284A (ja) * | 1997-05-21 | 1998-12-04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スペーサ型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US6160938A (en) * | 1999-04-15 | 2000-12-12 | Little, Jr.; William D. | Concentric lay stranding for optical fiber cable |
US6707558B2 (en) * | 2000-08-02 | 2004-03-16 | Kvh Industries, Inc. | Decreasing the effects of linear birefringence in a fiber-optic sensor by use of Berry's topological phase |
AU2002358588A1 (en) * | 2002-12-03 | 2004-06-23 | Pirelli And C. S.P.A. | High count telecommunication optical cable with controlled fiber lengt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7099542B2 (en) * | 2004-12-15 | 2006-08-29 | Furukawa Electric North America | Low temperature dry loose tube fiber optic cable |
JP2009251145A (ja) * | 2008-04-03 | 2009-10-29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5272066B2 (ja) * | 2011-03-23 | 2013-08-28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
JP2013097320A (ja) * | 2011-11-04 | 2013-05-20 | Fujikura Ltd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JP5735402B2 (ja) * | 2011-11-22 | 2015-06-17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ケーブル |
JP5914057B2 (ja) * | 2012-03-08 | 2016-05-11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作製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JP5902007B2 (ja) * | 2012-03-12 | 2016-04-13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AU2013300716B2 (en) * | 2012-08-09 | 2016-04-28 | Fujikura Ltd. | Binder fiber for optical fiber unit |
EP3088341A4 (en) * | 2013-12-26 | 2017-10-25 | Olympus Corporatio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fiber bundles |
JP2015129887A (ja) * | 2014-01-08 | 2015-07-16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圧送用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
2014
- 2014-04-08 WO PCT/JP2014/060155 patent/WO201505295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4-22 TW TW103114524A patent/TWI545358B/zh active
- 2014-10-01 MY MYPI2016700989A patent/MY178099A/en unknown
- 2014-10-01 BR BR112016006804A patent/BR112016006804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4-10-01 AU AU2014333089A patent/AU2014333089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4-10-01 EP EP14851501.8A patent/EP3056932B1/en active Active
- 2014-10-01 CA CA2922660A patent/CA2922660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10-01 EP EP17183465.8A patent/EP327020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10-01 WO PCT/JP2014/076259 patent/WO201505314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0-01 RU RU2016112920A patent/RU2663689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10-01 US US14/915,657 patent/US96187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0-01 JP JP2015541542A patent/JP631816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0-01 MX MX2016004426A patent/MX350410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10-01 CN CN201480055140.7A patent/CN10561244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10-07 TW TW103134880A patent/TWI53762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6
- 2016-04-06 PH PH12016500623A patent/PH12016500623A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69939A (ja) * | 2010-02-16 | 2011-09-01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2012088454A (ja) * | 2010-10-18 | 2012-05-10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JP2012128304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Fujikura Ltd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
CN103064159A (zh) * | 2011-10-21 | 2013-04-24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多芯光缆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54471A (zh) * | 2016-08-30 | 2016-11-23 | 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 | 全干式大数据光电网线缆的生产方法及大数据光电网线缆 |
CN106154471B (zh) * | 2016-08-30 | 2023-04-28 | 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 | 全干式大数据光电网线缆的生产方法及大数据光电网线缆 |
TWI646362B (zh) * | 2016-09-20 | 2019-01-01 |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
US10705305B2 (en) | 2016-09-20 | 2020-07-07 | Fujikura Ltd. | Optical fiber unit and optical fiber cable |
CN110088654A (zh) * | 2016-12-21 | 2019-08-02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光纤单元、光纤电缆以及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3939754A (zh) * | 2019-05-09 | 2022-01-14 | 光互通控股有限公司 | 多光纤线缆 |
CN113939754B (zh) * | 2019-05-09 | 2024-08-09 | 光互通控股有限公司 | 多光纤线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45358B (zh) | 2016-08-11 |
MY178099A (en) | 2020-10-02 |
EP3056932B1 (en) | 2020-04-01 |
PH12016500623B1 (en) | 2016-05-30 |
EP3270202A1 (en) | 2018-01-17 |
MX2016004426A (es) | 2016-07-05 |
US20160223769A1 (en) | 2016-08-04 |
AU2014333089A1 (en) | 2016-04-28 |
JPWO2015053146A1 (ja) | 2017-03-09 |
JP6318161B2 (ja) | 2018-04-25 |
WO2015053146A1 (ja) | 2015-04-16 |
CN105612443B (zh) | 2018-06-26 |
BR112016006804A2 (pt) | 2017-08-01 |
AU2014333089B2 (en) | 2017-02-23 |
RU2663689C2 (ru) | 2018-08-08 |
US9618717B2 (en) | 2017-04-11 |
EP3056932A1 (en) | 2016-08-17 |
EP3056932A4 (en) | 2017-08-02 |
TW201527814A (zh) | 2015-07-16 |
CA2922660C (en) | 2017-09-05 |
WO2015052951A1 (ja) | 2015-04-16 |
RU2016112920A3 (zh) | 2018-03-27 |
CA2922660A1 (en) | 2015-04-16 |
RU2016112920A (ru) | 2017-11-13 |
TWI537620B (zh) | 2016-06-11 |
MX350410B (es) | 2017-09-06 |
TW201514562A (zh) | 2015-04-16 |
PH12016500623A1 (en) | 2016-05-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12443A (zh) | 光纤单元、光纤分支方法以及光缆 | |
US10345545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fiber cable | |
WO2015170633A1 (ja)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
CN107209336B (zh) | 光纤单元和光缆 | |
JP5272066B2 (ja)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 |
JP2016218267A (ja)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
JP2020106734A (ja)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装置 | |
JP6163516B2 (ja)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JP6310522B2 (ja) |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
JP6408289B2 (ja) | スロット型光ケーブル、スロット型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ケーブル用スロットコア | |
JP5735399B2 (ja)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9139018A1 (ja)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JP2018132541A (ja)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6 Termination date: 201910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