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8440B -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8440B
TWI808440B TW110123259A TW110123259A TWI808440B TW I808440 B TWI808440 B TW I808440B TW 110123259 A TW110123259 A TW 110123259A TW 110123259 A TW110123259 A TW 110123259A TW I808440 B TWI808440 B TW I8084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vector
optical
ribbon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3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6868A (zh
Inventor
佐藤大典
鯰江彰
大里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6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8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844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8Ribbon cab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G02B6/4404Multi-podd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82Code or colour mark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光纜,係具備複數個光纖單元。前述光纖單元,係具有間歇連結型的複數個光纖帶。於任意剖面,至少1個前述光纖單元,係: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中點作為M,以前述光纖帶的重心作為G,以中點M為起點且重心G為終點的向量作為向量MG,以將各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作為向量GU時,向量GU的長度,比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

Description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已知有將集束了複數根光纖的光纖集合體作為光纖單元,構成光纖纜線的技術。此時,一般而言係採用對於光纖束捲繞粗略捆綁線(束材),藉此抑制光纖束四散並且藉由束材的顏色辨識光纖單元的方法。例如,於專利文獻1,係記載有一種將複數張光纖帶集束而束帶化以形成光纖單元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3325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將複數張光纖帶集束而束帶化以構成光纖單元的情形,係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一般而言,複數張光纖帶係在層疊的狀態(疊合複數張光纖帶的狀態)集束。然而,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般,在使用於層疊複數張光纖帶的狀態下集束的光纖單元構成光纜的情形,對於光纜施加有負荷(例如彎曲或溫度變化等)時,負荷會集中於特定的光纖,而有傳輸損耗增大之虞。
本發明,係以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為目的。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達成前述目的之主要發明,係:一種光纜,係具備複數個光纖單元;其特徵為:前述光纖單元,係具有間歇連結型的複數個光纖帶,於任意剖面,至少1個前述光纖單元,係: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中點作為M,以前述光纖帶的重心作為G,以中點M為起點且重心G為終點的向量作為向量MG,以將各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作為向量GU時,向量GU的長度,係比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
針對本發明之其他特徵,係藉由後述之說明書及圖式之記載進行說明。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發明,係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自後述之說明書及圖式之記載,至少可得知以下事項。
可知一種光纜,係具備複數個光纖單元;其特徵為:前述光纖單元,係具有間歇連結型的複數個光纖帶,於任意剖面,至少1個前述光纖單元,係: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中點作為M,以前述光纖帶的重心作為G,以中點M為起點且重心G為終點的向量作為向量MG,以將各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作為向量GU時,向量GU的長度,係比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依據如此之光纜,係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較佳為:前述光纜的所有的前述光纖單元,在長度方向的至少任一剖面,前述向量GU的長度比構成該光纖單元的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前述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藉此,於任一光纖單元,皆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較佳為:前述複數個光纖單元係彼此撚合,前述光纜的所有的前述光纖單元,在撚合間距的範圍內的任一剖面,前述向量GU的長度比構成該光纖單元的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前述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藉此,容易使施加於光纖的應力往長度方向分散。
較佳為:前述光纖單元,係具有將前述複數個光纖帶集束的束材。藉此,能夠在層疊狀態解除了的狀態下保持複數個光纖帶。
較佳為: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至少1個前述光纖帶,在以前述向量MG的長度作為L,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L/L0係0.225以下。藉此,能夠抑制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的連結部的破損。
L/L0係0.149以下更佳。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的連結部的破損。
較佳為: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所有前述光纖帶,L/L0係0.225以下。藉此,能夠抑制所有光纖帶的連結部的破損。
較佳為:在以前述向量MG的長度作為L,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 L/L0的標準差係0.011以上。因向量MG的長度係如此般有所不均,故施加於光纖的應力容易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較佳為: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至少1個前述光纖帶, 在以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1,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L1/L0係0.205以上且1.490以下。藉此,能夠抑制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的連結部的破損。
L1/L0係0.490以上,為1.267更佳。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的連結部的破損。
較佳為: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所有前述光纖帶,L1/L0係0.205以上且1.490以下。藉此,能夠抑制所有光纖帶的連結部的破損。
較佳為:在以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1,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複數個光纖帶的L1/L0的標準差係0.018以上。因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L1係如此般有所不均,故施加於光纖的應力容易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較佳為:於前述剖面內,前述光纖單元的至少1個前述光纖帶,係具有使帶面的其中一方側凸出彎曲的部位,以及使前述帶面的相反側凸出彎曲的部位。藉此,使施加於光纖的應力容易往帶寬度方向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製造具有間歇連結型的複數個光纖帶的光纖單元,以及將複數個前述光纖單元收容於外包覆的內側一種光纜的製造方法,係;其特徵為:於任意剖面,至少1個前述光纖單元,係: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中點作為M,以前述光纖帶的重心作為G,以中點M為起點且重心G為終點的向量作為向量MG,以將各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作為向量GU時,以使向量GU的長度,比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的方式,製造使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層疊狀態解除了的前述光纖單元。依據如此之製造方法,係能夠製造可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的光纜。
===第1實施形態=== <光纜1的構成> 圖1A係光纜1的說明圖。
光纜1,係收容光纖8的纜線。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係不具備形成有收容光纖8的溝(槽)之槽桿的光纜,即所謂無槽型的光纜。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係具備複數個光纖單元2及外包覆3。又,光纜1在此雖係無槽型的光纜,然而為具有槽桿的槽型光纜亦可。然而,後述之光纖單元2,在使用於無槽型的光纜1的情形特別有效。
光纖單元2,係將複數個光纖8集束的構造體。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係具備複數個光纖單元2。針對光纖單元2的詳細構造係後述。複數個光纖單元2,係在被押捲帶5覆蓋的狀態下收容於外包覆3的內側。複數個光纖單元2,係在往單一方向撚合或撚合為SZ狀的狀態收容於外包覆3的內側亦可。於押捲帶5的內側,除了複數個光纖單元2以外,收容有中介物亦可。例如,於押捲帶5的內側、外側或雙方,收容有吸收材作為中介物亦可。並且,以吸水帶構成押捲帶5亦可。並且,無押捲帶5亦可。無中介物亦可。
外包覆3,係覆蓋複數個光纖單元2(及押捲帶5)的構件。外包覆3的外形,係為剖面大致圓形。於本實施形態,係在外包覆3的內側,收容有包裹了多個光纖單元2的押捲帶5。並且,於外包覆3,埋設有張力構件4。於外包覆3,除了張力構件4以外,埋設有其他構件(例如撕裂繩等)亦可。
圖1B係光纖單元2的說明圖。 光纖單元2,係將複數個光纖8集束而成的構造體。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2,係以束材10將複數個光纖8集束。然而,光纖單元2,不使用束材10,而是例如藉由撚合而將複數個光纖8集束的構造亦可。束材10係捲繞於光纖8的外周上,藉此使複數個光纖8被集束而不致散亂。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2,係將複數張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集束而構成。
圖2係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的說明圖。 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係將複數個(在此係12條)光纖8並排而間歇性連結的光纖帶7。相鄰之2條光纖8,係藉由連結部9A連結。在相鄰之2條光纖8之間,複數個連結部9A係於長度方向間歇性配置。並且,複數個連結部9A,係於長度方向及帶寬度方向二維地間歇性配置。相鄰之2條光纖8之間的連結部9A以外的區域,係非連結部9B。於非連結部9B,相鄰之2條光纖8彼此並未受到拘束。光纖帶7,係能夠對於帶寬度方向柔軟地變形,且能夠將多個光纖8以高密度集束。
又,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不限於圖中所示者。例如,變更連結部9A的配置亦可。並且,變更構成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的光纖8的數量亦可。並且,將相鄰的複數個(例如2條)光纖作為一組,使複數個組並排,並將相鄰組之相鄰的光纖8藉由連結部9A間歇性連結亦可。並且,間歇性配置的連結部9A的配置形態,並非一定的形態亦可。
束材10,係將複數個光纖8集束的構件。束材10,係能夠將複數個光纖8集束的構件,且係例如線狀、繩狀或帶狀的構件。束材10係捲繞於光纖8束的外周上。圖中之光纖單元2,雖係藉由2條束材10將光纖8集束,然而光纖單元2的束材10為1條亦可,為2條以上亦可。並且,光纖單元2不具備束材10亦可。
束材10,係以高熔點材料及低熔點材料的複合材構成,並在交點被熱熔著。然而,束材10並非由複合材構成,而是以單一材料構成亦可。例如,由高熔點材料或低熔點材料之任一者構成亦可,2條束材10的材質不同亦可。並且,取代熱熔著,將束材10彼此藉由接著劑接合亦可。並且,束材10的交點不接合亦可。
2條束材10,係如圖1B所示,分別對於光纖8以SZ狀捲繞。亦即,各束材10係於接合部15一邊使捲繞方向反轉,一邊各捲繞於光纖8束的外周的一半。然而,束材10的捲繞方法不限於此。例如,將1條束材10以螺旋狀捲繞於光纖8束的外周亦可。並且,將2條束材10分別往反方向以螺旋狀捲繞於光纖8束的外周亦可。於本實施形態,雖係藉由2條繩狀的束材10將複數個光纖帶7集束而構成光纖單元2,然而光纖單元2的構成不限於此。例如,將帶狀的束材10以包裹的方式捲繞於複數個光纖8束的外周上,而藉此構成光纖單元2亦可。例如,以押捲帶構成束材10亦可。並且,以例如鬆管、緊緩衝管等之管構成束材10亦可。因束材10係以追隨於光纖8束的外形的方式安裝,故能夠保持光纖8束的外形(因此,能夠在層疊狀態解除了的狀態(後述)下保持複數個光纖帶7)。
圖3係製造光纖單元2的單元製造裝置20的說明圖。 單元製造裝置20,係具有複數個帶供給部30、集合部40、單元形成部100。
帶供給部30,係供給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的裝置(供給源)。例如,帶供給部30,係以事先捲繞有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的滾筒(或是筒管)構成。又,帶供給部30,係以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的製造裝置構成亦可。於本實施形態,係從複數個帶供給部30分別對於集合部40供給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
集合部40,係集合複數個光纖帶7的裝置。集合部40,係將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集合為束狀。於本實施形態,集合部40,係將集合為束狀的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對於束帶安裝部50供給。
單元形成部100,係形成將複數個光纖帶7以束材10集束而成光纖單元2的裝置。單元形成部100,係具有束帶安裝部50、束帶接合部60。然而,在不接合束材10的情形,單元形成部100不具備束帶接合部60,而僅具備束帶安裝部50亦可。
束帶安裝部50,係對於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束的外周安裝束材10的裝置。於本實施形態,束帶安裝部50係將2條束材10以SZ狀進行捲繞。然而,束帶安裝部50不限於將束材10以SZ狀進行捲繞,例如將束材10往單一方向以螺旋狀捲繞亦可。並且,在束材為帶狀的情形,束帶安裝部50,係以包裹複數個光纖帶7束的方式捲繞束材亦可。並且,在束材為管狀的情形,將欲形成為管的樹脂擠出成形於光纖帶7束的外周亦可。
圖4係束帶安裝部50的說明圖。 束帶安裝部50,係具有第1旋轉構件51、第2旋轉構件52。束帶安裝部50,係具有以第1旋轉構件51及第2旋轉構件52構成的雙層筒構造。第1旋轉構件51,係筒狀的構件。第1旋轉構件51的中心部係光纖通過部50A,使集合為束狀的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通過。並且,第1旋轉構件51,係具有使束材10通過的第1通過部51A。第1旋轉構件51,係設為能夠旋轉。第2旋轉構件52,係配置於第1旋轉構件51的外側的筒狀的構件。第2旋轉構件52,係具有使束材10通過的第2通過部52A。第2旋轉構件52,係設為能夠對於第1旋轉構件51旋轉。
束帶安裝部50,係使第1旋轉構件51及第2旋轉構件52彼此往反方向擺動。藉此,能夠對於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束的外周以SZ狀捲繞2條束材10。一邊於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束的外周形成2條束材10的交點,一邊對於束帶接合部60供給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及束材10。又,於圖3中,雖於束帶安裝部50與束帶接合部60之間形成有複數個束材10的交點,然而束帶安裝部50與束帶接合部60的間隔係比束材10的交點的長度方向的間隔更短亦可。
束帶接合部60,係接合2條束材10的裝置。本實施形態之束帶接合部60,係以筒狀的加熱器構成。筒狀的加熱器的內壁面係加熱面。在複數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及束材10通過筒狀的加熱器的內側時,2條束材10的交點會被熔接接合,而形成接合部15。藉此,如圖1B所示般製造光纖單元2。又,束帶接合部60,不藉由熱熔著接合束材10,而是藉由接著劑接合束材10亦可。並且,如後述般,單元形成部100不具備束帶接合部60,而不接合束材10亦可。
又,如此般製造的複數個光纖單元2被集束,並且被押捲帶5捲繞,並於擠出成形裝置在押捲帶5的外側將成為外包覆3的熔融樹脂擠出成形,藉此製造光纜1。
<關於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 首先針對比較例的光纖單元的剖面形狀進行說明之後,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進行說明。
圖19係第1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於第1比較例,係將6張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在層疊的狀態下藉由束材10集束。於第1比較例中,光纖帶7不對於帶寬度方向彎曲,帶面平坦。並且,各個光纖帶7的平坦的帶面係彼此平行,且各個光纖帶7的帶面對齊。亦即,於第1比較例中,6張光纖帶7係有規律地層疊。
在圖19所示之第1比較例的情形,於光纜彎曲時,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例如,在光纖單元2以圖中之N1-N1面作為中立面彎曲的情形,拉伸應力或壓縮應力會集中於構成圖中之第1號之光纖帶7或第6號之光纖帶7(層疊狀態的端部的光纖帶7)之光纖8,而應力難以分散至其他光纖8。並且,在光纖單元2以圖中之各光纖帶7的N2-N2面作為中立面彎曲的情形,拉伸應力或壓縮應力會集中於圖中之1號光纖或12號光纖(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而應力難以分散至其他光纖8。在如此般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而難以使負荷分散至其他光纖8的狀況下,負荷所集中之光纖8的傳輸損耗會增大,因此最大傳輸損耗(複數個光纖8的傳輸損耗當中之最大的傳輸損耗)會增大。因此,以使負荷不致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為佳。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如以下所說明般,在解除了複數個光纖帶7的層疊狀態下,構成光纖單元2。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係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而抑制光纜1(或是光纖單元2)的最大傳輸損耗。
圖5A係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的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圖5A係將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的剖面相片轉換為線圖的說明圖。圖5B係表示圖5A所示之光纖8的座標的圖表。圖5B所示之圖表,係表示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的剖面相片(二維圖像)測定各光纖8的XY座標的結果。於圖5A及圖5B,為了表示構成光纖帶7的複數個光纖8的配置,係將相鄰的光纖8彼此以實線連結表示。
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2,係如圖5A所示,在解除了複數個光纖帶7的層疊狀態的狀態下構成。在此,所謂「複數個光纖帶7的層疊狀態解除了的狀態」,係意指與圖19之第1比較例相比,光纖帶7彼此的相對性位置關係不同的狀態,且至少1張光纖帶7的帶面彎曲的狀態。又,在光纖帶7的帶面彎曲了的狀態下,於任意剖面,在以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點作為M,以光纖帶7的重心作為G時,則通常中點M與重心G會偏離配置(中點M與重心G一致係極為罕見)。
圖6A及圖6B係向量MG及向量GU的說明圖。於圖6A,係表示圖5B所示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之向量MG及向量GU。並且,於圖6B,係表示構成圖5B所示之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點M及重心G的座標,以及向量MG及向量GU的xy分量及長度。在此,於任意剖面,係將以中點M作為起點並以重心G作為終點的向量作為向量MG。並且,將構成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在此係6張光纖帶7)之各自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作為向量GU。
如圖6A及圖6B所示,於該光纖單元2的該剖面,向量GU的長度,係比構成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在此係6張光纖帶7)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在此,係1號帶的向量MG的長度)更短。如此,在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的情形,該光纖單元2,係於該剖面,複數個光纖帶7的彎曲方向(帶面的帶寬度方向之彎曲方向)不往特定方向偏靠的狀態。換言之,複數個光纖帶7的彎曲方向(帶面的帶寬度方向之彎曲方向)係接近隨機的狀態。因此,無論在光纜1往任何方向彎曲的情形,該光纖單元2皆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分散,與第1比較例相比,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又,即便在對於光纜1施加有溫度變化而外包覆3收縮的情形,該光纖單元2係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分散,與第1比較例相比,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亦即,任意剖面之向量GU的長度,係比構成光纖單元2之複數個光纖帶7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藉此抑制負荷(彎曲或溫度變化等)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而能夠抑制光纖單元2的最大傳輸損耗。
又,不於任意剖面之光纜1的所有光纖單元2使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亦可。亦即,於任意剖面之至少1個光纖單元2使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亦可。藉此,於該剖面,至少能夠抑制該光纖單元2的最大傳輸損耗。
另一方面,光纜1的所有光纖單元2,係於光纜1的長度方向的至少任一剖面,使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為佳。藉此,即便長度方向的任意位置(第1位置)之剖面或任意光纖單元2的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長,只要在其他位置(第2位置)的剖面中光纖單元2的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則光纜1在任意位置(第1位置)彎曲時(或是對於光纜1施加有溫度變化時),能夠將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拉伸應力或壓縮應力)於其他位置(第2位置)吸收,故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亦即,於長度方向的任一剖面使光纖單元2的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藉此能夠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往長度方向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
在構成光纜1的複數個光纖單元2彼此撚合的情形,為了使光纜1在任意位置(第1位置)彎曲時容易將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拉伸應力或壓縮應力)在其他位置(第2位置)吸收,換言之,為了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往長度方向分散,於撚合間距(1間距)的範圍內之任一剖面使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為佳。亦即,光纜1的所有光纖單元2,係於撚合間距(1間距)的範圍內之任一剖面,使向量GU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為佳。又,所謂撚合間距(1間距),在複數個光纖單元2往單一方向撚合的情形,係意指用以使配置為螺旋狀的光纖單元2往周方向繞1圈的長度方向之長度。並且,在複數個光纖單元2以SZ狀撚合的情形,所謂撚合間距(1間距),係從撚合方向反轉的位置至下個往相同方向反轉的位置之間的長度方向之長度(間隔)。
<關於帶面的彎曲方向> 圖7A係圖5A的1號的光纖帶7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於圖中之左起第3號的光纖8或第6號的光纖8的部位(圖中上側之箭號的部位),係使圖中之上側的帶面凸出,而使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彎曲。另一方面,於圖中之左起第5號的光纖8的部位(圖中下側之箭號的部位),係使圖中之下側的帶面凸出,而使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彎曲。如此,於任意剖面,較佳為具有使光纖帶7的其中一方側的帶面凸出彎曲的部位,以及使相反側的帶面凸出彎曲的部位。
圖7B係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往單一方向彎曲的情形的比較說明圖。如圖中之箭號所示,於帶面的凸出側,會於光纖8作用有拉引力。如圖7B般光纖帶7往單一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成為拉引力累積於各光纖8的帶面的凸出側的狀態,故於任意光纖8進一步作用有拉引力時,該拉引力難以分散至其他光纖8,而會有拉引力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亦即,在如圖7B般光纖帶7往單一方向彎曲的情形,難以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往帶寬度方向分散。 相對於此,圖7A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係例如當拉引力作用於左起第3號的光纖8的帶面凸出之側(圖中之上側)時,能夠使該拉引力分散至左起第5號的光纖8(於相反側凸出彎曲的部位)。如此,於任意剖面,具有使光纖帶7的其中一方側的帶面凸出彎曲的部位,以及使相反側的帶面凸出彎曲的部位,藉此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往帶寬度方向分散。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而進一步抑制光纖單元2的最大傳輸損耗。
<關於層疊狀態的解除方法> 圖8係解除了層疊狀態之狀態的光纖單元2的第1製造方法的說明圖。圖9係第1製造方法之束帶接合部60的剖面圖。圖9之上圖,係於XZ平面(平行於層疊狀態的光纖帶7的帶面之面)之束帶接合部60的剖面圖。圖9之下圖,係於YZ平面(平行於光纖帶7的層疊方向(Y方向)及長度方向(Z方向)之面)之束帶接合部60的剖面圖。又,於圖9之下圖,亦表示有束帶接合部60的長度方向之不同的3個部位之束帶接合部60的剖面圖(在垂直於長度方向之XY平面的剖面圖)。於圖9之左側,表示有層疊狀態的複數個光纖帶7。又,複數個光纖帶7,係如圖9(及圖3)所示,在形成有交點之束材10捲繞於外周的狀態下,插通於束帶接合部60的狀態。
束帶接合部60,係具有用以使光纖單元2(複數個光纖帶7及束材10)通過的單元通過部61(貫穿孔)。並且,束帶接合部60,係具有縮徑部62、第1推拔部63A、第2推拔部63B。
縮徑部62,係將以複數個光纖帶7構成的光纖8束縮徑為較細的部位。在複數個光纖帶7及束材通過縮徑部62時,束材會從縮徑部62的內壁面(加熱器)被加熱,而使2條束材的交點熔接。以層疊狀態的光纖帶7的帶寬度方向(X方向)的尺寸作為W0,以縮徑部62之相同方向(X方向)的單元通過部61的尺寸作為W1時,尺寸W1係比尺寸W0更窄(W1<W0)。藉此,在將2條束材的交點熔接連接之際,能夠使單元通過部61的內壁面與光纖帶7接觸,而使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變形。
第1推拔部63A,係位於比縮徑部62更靠入口側(上游側)的錐狀的部位。藉由設置第1推拔部63A,能夠不致對於光纖8施加過大的應力便將光纖8誘導至縮徑部62。第2推拔部63B,係位於比縮徑部62更靠出口側(下游側)的錐狀的部位。藉由設置第2推拔部63B,能夠抑制對於束材10的接合部15施加急遽的力,而能夠抑制接合部15解開之情事。
於第1製造方法,係使縮徑部62的內壁面與光纖帶7接觸,而使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變形。除此之外,於第1製造方法,縮徑部62的剖面係橢圓形,且係對於短軸對稱的形狀。對於短軸為對稱的形狀之縮徑部62,使於長軸方向(Y方向)層疊的複數個光纖帶7通過,藉此能夠以使位於短軸的上側之光纖帶7與位於短軸的下側之光纖帶7帶面的變形為反向的方式進行誘導。藉此,於光纖單元2的剖面,能夠以使向量GU的長度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的方式,形成複數個光纖帶7的彎曲方向不往特定方向偏靠的狀態。
又,使複數個光纖帶7的層疊狀態解除的方法,不限於前述方法。例如,並非於束材10熔接時,而是如以下所說明般,在複數個光纖帶7集合時使層疊狀態解除亦可。
圖10係解除了層疊狀態之狀態的光纖單元2的其他製造方法的說明圖,且係在複數個光纖帶7集合時使層疊狀態解除的方法的說明圖。集合部40,係具有中間構件41、集合構件42。在此,中間構件41係以複數個搬運滾輪41A構成,集合構件42係以集合滾輪42A構成。然而,中間構件41及集合構件42的構成不限於此。
搬運滾輪41A,係搬運光纖帶7的滾輪(包含滑輪或滾子等之旋轉體)。各個搬運滾輪41A,係搬運1張光纖帶7。集合滾輪42A,係搬運集合了的複數個光纖帶7的滾輪。集合滾輪42A,係將複數個光纖帶7在集合的狀態下搬運。在此,如圖10所示,將平行於集合滾輪42A的旋轉軸的方向稱為X方向。並且,將對於X方向及光纖帶7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作為Y方向(將光纖帶7的長度方向作為Z方向)。
如圖10所示,至少1個搬運滾輪41A的旋轉軸,係對於其他搬運滾輪41A的旋轉軸傾斜配置。具體而言,5個搬運滾輪41A的旋轉軸對於X方向平行,相對於此,1個搬運滾輪41A的旋轉軸對於X方向僅傾斜角度θ。在使任意光纖帶7的帶面對於其他光纖帶7的帶面傾斜的狀態下,使複數個光纖帶7集合,藉此能夠在層疊狀態解除了的狀態下使複數個光纖帶7集合。
並且,在使複數個光纖帶7集合時搬運位於Y方向中央部之光纖帶7的搬運滾輪41A的旋轉軸,係對於其他搬運滾輪41A的旋轉軸傾斜配置。藉此,能夠以使比傾斜的光纖帶更位於Y方向正側的光纖帶7與比傾斜的光纖帶更位於Y方向負側的光纖帶7之帶面的變形為反向的方式進行誘導。因此,於光纖單元2的剖面,能夠以使向量GU的長度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的方式,形成複數個光纖帶7的彎曲方向不往特定方向偏靠的狀態。
又,於圖9所示之製造方法中,例如藉由變更單元通過部61的形狀(縮徑部62、第1推拔部63A、第2推拔部63B的形狀),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例如,藉由使縮徑部62的帶寬度方向之尺寸W1縮窄,能夠使光纖帶7的彎曲增大。 並且,於圖10所示之製造方法中,例如藉由變更搬運滾輪41A的斜率θ,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例如,藉由使搬運滾輪41A的斜率θ增大,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增大。
又,光纖帶7的彎曲的變更方法(調整方法),係不限於單元通過部61(參照圖9)的形狀改變或搬運滾輪41A(參照圖10)的斜率變更。並且,於與圖9或圖10所示之製造方法不同的製造方法,或束材有無、束材種類不同的光纜,亦能夠變更光纖帶7的彎曲。 例如,藉由變更光纖帶7的連結部9A(參照圖2)的配置、形狀、物性,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例如,使於長度方向間歇性形成的連結部9A的長度方向的間隔增長,或是使各個連結部9A的長度方向的尺寸縮短,或是使連結部9A的楊氏模數降低,藉此能夠使光纖帶7的彎曲增大。 並且,藉由變更光纜1的形狀,亦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例如,藉由變更光纜內的光纖的安裝密度、束材等之中介物的數目等,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又,所謂光纜內的光纖的安裝密度,係從外包覆內的剖面積減去光纖以外的構件的剖面積之面積之每1mm2 之光纖的數目,例如藉由變更外包覆內的剖面積、光纖以外的構件(束材等之中介物)的剖面積、光纖的數目等,能夠變更安裝密度,而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例如,藉由提高光纜內的光纖的安裝密度,或增加束材等之中介物的數目等,能夠使光纖帶7的彎曲增大。又,例如,藉由變更配置於光纜的內部之中介物的位置,亦能夠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
如前述般,藉由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能夠調整光纜的剖面之向量MG的長度,而能夠使向量GU的長度比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又,藉由調整光纖帶7的彎曲,不僅是向量MG的長度,尚能夠以使向量MG的不均(後述)、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後述)、兩端距離的不均(後述)等亦滿足預定條件的方式進行調整。
<實施例> 作為實施例,製作864芯的光纜。光纖單元,係將6張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以捲繞為SZ狀的束材集束而構成。光纜係將12單元的光纖單元撚合為SZ狀,將撚合了的12單元的光纖單元以押捲帶包裹,再將押捲帶的外側以外包覆進行被覆。在此,使光纜內的光纖的安裝密度為8~20條/mm2 的範圍,而製作複數種的光纜。又,安裝密度,係將外包覆內的光纖的數目(在此係864條)除以自外包覆內的剖面積減去光纖以外的構件(押捲帶或夾雜物等)的剖面積之面積的值。亦即,安裝密度,係自外包覆內的剖面積減去光纖以外的構件的剖面積之面積的每1mm2 的光纖的數目。 並且,作為各個光纜的評估,係進行-40℃/+70℃之2循環的條件下之損耗溫度特性評估。又,使測定波長為1550nm,依據GR-20-CORE Issue4, 6.6.4.3 Optical Acceptance Criteria,測定光纜的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在測定結果為0.15dB/km以下的情形係評估為良(○),在測定結果比0.15dB/km更大的情形係評估為不合格(×)。
・實施例1 拍攝各個光纜的剖面,並如已說明般,根據光纜的剖面相片(二維圖像)測定各光纖8的XY座標,而測定各光纖單元之各自的光纖帶的向量MG及向量GU。就第n單元(n:1~12)各自的光纖帶而言,係算出將向量GU的長度除以向量MG的值,並將第n單元之最小值(將構成第n單元的複數個光纖帶之向量GU的長度除以向量MG的值之最小值)作為Xn。並且,將光纜內所有單元之Xn的最小值作為Xmin。又,在Xn低於1的情形,係意味於該光纖單元,向量GU的長度比複數個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並且,在Xmin低於1的情形,係意味於光纜的至少1個光纖單元,向量GU的長度比複數個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
圖11A,係表示各光纜的X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表。圖11B,係表示各光纜的X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圖表。
如圖11A所示,在Xmin低於1的情形,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係0.15dB/km以下(評估為「良」)。並且,如圖11B所示,在Xmin比1更大的情形,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顯著增加。Xmin係低於1為佳。亦即,在光纜的至少1個光纖單元,向量GU的長度比複數個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為佳。
・實施例2:向量MG的長度 圖12係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與彎曲試驗的評估結果的關係的表。 於圖中係表示將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值。具體而言,將根據於本實施形態的光纜1的剖面相片(二維圖像)之XY座標的向量MG的長度作為L,將在平坦狀態下之光纖帶7(參照第1比較例)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0(相當於XY座標上的長度2.75)時,將向量MG的長度L除以L0的值(L/L0)作為被無因次化的向量MG的長度。 於圖中係表示彎曲試驗的評估結果。彎曲試驗,係依據IEC60794-1-21 Method E18A,在張力2700N或1350N、心軸直徑600mm及彎曲角度90°的條件下進行。彎曲試驗之後,將光纜解體而評估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有無破損。在張力2700N或1350N之任一條件下皆於連結部9A無破損的情形係評估為優良(◎),在張力1350N之條件下於連結部9A無破損的情形係評估為良(○),在張力2700N或1350N之任一條件下皆於連結部9A有破損的情形係評估為不良(×)。
如圖12所示,在L/L0為0.242以上的情形,在張力2700N或1350N之任一條件下皆確認到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有破損。又,若L/L0為較大的值,則會有光纖帶7於光纜的剖面以劇烈彎曲的方式變形的傾向,故在L/L0為0.242以上的情形,推測光纖帶7會以令光纖帶7的連結部9A破損的程度劇烈彎曲變形。因此,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係0.225以下為佳(L/L0≦0.225)。
如圖12所示,在L/L0為0.008以上且0.225以下的範圍,以張力1350N之條件進行彎曲試驗之後的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沒有破損。因此,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係0.008以上且0.225以下為佳(0.008≦L/L0≦0.225)。並且,在L/L0為0.008以上且0.149以下的範圍,以張力2700N之條件進行彎曲試驗之後的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沒有破損。因此,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係0.008以上且0.149以下為佳(0.008≦L/L0≦0.149)。
又,在光纖帶7的帶面彎曲了的狀態下,通常中點M與重心G會偏離配置(中點M與重心G一致係極為罕見),故於圖12所示之實施例,未獲得L/L0為0的情形之評估結果。然而,在L/L0為0的情形,因光纖帶7未以折曲的方式變形,故推測連結部9A未破損。因此,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亦可包含0的情形,故係0以上且0.225以下為佳(0≦L/L0≦0.225),係0以上且0.149以下更佳。亦即,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係0.225以下為佳(L/L0≦0.225),係0.149以下更佳。
又,不於任意剖面之光纜1的所有光纖帶7使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為0.225以下(或是0.149以下)亦可。亦即,於任意剖面之至少1個光纖帶7,使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為0.225以下(或是0.149以下)即可。藉此,於該剖面,至少能夠抑制該光纖帶7的連結部9A的損傷。另一方面,於構成光纖單元2的所有光纖帶7,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L/L0係0.225以下(或是0.149以下)為佳。藉此,能夠抑制構成光纖單元2的所有光纖帶7的連結部9A的損傷。
・實施例3:向量MG的不均
圖13A,係表示任意光纜之複數個光纖單元2之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與向量MG的長度的不均的表。圖13B,係表示任意光纜之複數個光纖單元2之向量MG的不均的圖表。又,於圖13A及圖13B,係表示將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的值。具體而言,將根據於本實施形態的光纜1的剖面相片(二維圖像)之XY座標的向量MG的長度作為L,將在平坦狀態下之光纖帶7(參照第1比較例)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0(相當於XY座標上的長度2.75)時,將向量MG的長度L除以L0的值(L/L0)作為被無因次化的向量MG的長度。
如圖13A及圖13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係於各光纖單元2,向量MG的長度產生不均。另一方面,於前述第1比較例中,6張光纖帶7係有規律地層疊的狀態,故向量MG的長度不會產生不均(向量MG的長度的標準差幾乎為零)。在如本實施形態般於向量MG的長度有不均的情形,因構成各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係以接近隨機的狀態彎曲之狀態,故無論在光纜1往任何方向彎曲的情形,該光纖單元2皆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分散,與第1比較例相比,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
在此,係以0.9<Xmin<1.0的方式製作複數種光纜,亦對於向量MG之不均的影響進行測定。具體而言,於n號單元之各個光纖帶,算出將向量MG的長度L除以L0的值(L/L0;被無因次化的向量MG的長度),並將n號單元之L/L0的值(構成n號單元之複數個光纖帶L/L0)的標準差作為Yn。並且,將光纜內所有單元之Yn的最小值作為Ymin。
圖14A,係表示各光纜的Y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表。圖14B,係表示各光纜的Y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圖表。在此,使測定波長為1550nm,依據GR-20-CORE Issue4, 6.6.4.3 Optical Acceptance Criteria,測定光纜的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在測定結果為0.15dB/km以下的情形評估為良(○),在測定結果為0.10dB/km以下的情形評估為優良(◎)。
如圖14A所示,在Ymin為0.011以上的情形,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係0.10dB/km以下(評估為優良)。並且,如圖14B所示,在Ymin低於0.011的情形,雖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係0.15dB/km以下,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顯著增加。因此,Ymin係0.011以上為佳。亦即,L/L0的值(將向量MG的長度L除以平坦狀態下的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L0之長度)的標準差,係0.011以上為佳。
又,不於光纜1的所有光纖單元2使L/L0的標準差為0.011以上亦可。亦即,於至少1個光纖單元2,使L/L0標準差為0.011以上即可。藉此,至少於該光纖單元2,因向量MG的長度有所不均,故施加於光纖的應力容易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另一方面,如本實施例所示,於光纜1的所有光纖單元2使L/L0的標準差為0.011以上為佳。藉此,於所有光纖單元2,因向量MG的長度有所不均,故施加於光纖的應力容易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實施例4:兩端距離 圖15,係表示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無因次化)與彎曲試驗的評估結果的關係的表。 圖中係表示將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距離(兩端距離)無因次化的值。具體而言,係將本實施形態的光纜1的剖面相片(二維圖像)之XY座標上的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1,將在平坦狀態下之光纖帶7(參照第1比較例)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0時,將L1除以L0的值(L1/L0)作為被無因次化的兩端距離。 於圖中係表示彎曲試驗的評估結果。彎曲試驗的方法、條件、評估,係與前述之實施例2相同。
如圖15所示,在L1/L0為0.135以下的情形,在張力2700N或1350N之任一條件下皆確認到連結部9A有破損。又,若L1/L0為較小的值,則會有光纖帶7於光纜的剖面以折疊的方式變形的傾向,故在L1/L0為0.135以下的情形,推測光纖帶7會以令光纖帶7的連結部9A破損的程度折疊變形。 並且,如圖15所示,在L1/L0為1.633以上的情形,在張力2700N或1350N之任一條件下皆確認到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有破損。若L1/L0為大幅超過1的值,則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會被往帶寬度方向拉引,故在L1/L0為1.633以上的情形,推測連結部9A會以令光纖帶7的連結部9A破損的程度被往帶寬度方向拉引。 另一方面,如圖15所示,在L1/L0為0.205以上且1.490以下的範圍,以張力1350N之條件進行彎曲試驗之後的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沒有破損。因此,表示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無因次化)的L1/L0係0.205以上且1.490以下為佳(0.205≦L1/L0≦1.490)。並且,在L1/L0為0.490以上且1.267以下的範圍,以張力2700N之條件進行彎曲試驗之後的光纖帶7的連結部9A沒有破損。因此,表示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無因次化)的L1/L0係0.490以上且1.267以下更佳(0.490≦L1/L0≦1.267)。
不於任意剖面之光纜1的所有光纖帶7使表示兩端距離(無因次化)的L1/L0為0.205以上且1.490以下(或是0.490以上且1.267以下)亦可。亦即,於任意剖面之至少1個光纖帶7,使表示兩端距離(無因次化)的L1/L0為0.205以上且1.490以下(或是0.490以上且1.267以下)即可。藉此,於該剖面,至少能夠抑制該光纖帶7的連結部9A的損傷。另一方面,於構成光纖單元2的所有光纖帶7,表示兩端距離(無因次化)的L1/L0為0.205以上且1.490以下(或是0.490以上且1.267以下)為佳。藉此,能夠抑制構成光纖單元2的所有光纖帶7的連結部9A的損傷。
・實施例5:兩端距離的不均
圖16A,係表示複數個光纖單元2之各自的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無因次化)及兩端距離的不均的表。圖16B,係表示各個光纖單元2之兩端距離的不均的圖表。又,圖16A及圖16B,係表示將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距離(兩端距離)無因次化的值。具體而言,係將本實施形態的光纜1的剖面相片(二維圖像)之XY座標上的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1,將在平坦狀態下之光纖帶7(參照第1比較例)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0時,將L1除以L0的值(L1/L0)作為被無因次化的兩端距離。
如圖16A及圖16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係於各光纖單元2,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產生不均。另一方面,於前述第1比較例中,6張光纖帶7皆係以平坦的狀態層疊,故兩端距離不會產生不均(兩端距離的標準差幾乎為零)。在如本實施形態般於任一光纖單元2中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皆有不均的情形,因構成各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係以接近隨機的狀態彎曲之狀態,故無論在光纜1往任何方向彎曲的情形,該光纖單元2皆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分散,與第1比較例相比,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
在此,係以0.9<Xmin<1.0的方式製作複數種光纜,亦對於兩端距離(L1/L0)之不均的影響進行測定。具體而言,於n號單元之各個光纖帶,算出將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L1除以L0的值(L1/L0;被無因次化的兩端距離),並將n號單元之L1/L0的值(構成n號單元之複數個光纖帶7的L1/L0)的標準差作為Zn。並且,將光纜內所有單元之Zn的最小值作為Zmin。
圖17A,係表示各光纜的Z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表。圖17B,係表示各光纜的Z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圖表。在此亦同樣測定光纜的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在測定結果為0.15dB/km以下的情形評估為良(○),在測定結果為0.10dB/km以下的情形評估為優良(◎)。
如圖17A所示,在Zmin為0.18以上的情形,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係0.10dB/km以下(評估為優良)。並且,如圖17B所示,在Zmin低於0.18的情形,雖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係0.15dB/km以下,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顯著增加。因此,Zmin係0.18以上為佳。亦即,將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L1除以L0的值的標準差,係0.018以上為佳。
又,不於光纜1的所有光纖單元2使L1/L0的標準差為0.018以上亦可。亦即,於至少1個光纖單元2,使L1/L0標準差為0.018以上即可。藉此,至少於該光纖單元2,複數個光纖帶7係以接近隨機的狀態彎曲之狀態,故無論在光纜1往任何方向彎曲的情形,該光纖單元2皆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另一方面,如本實施例所示,於光纜1的所有光纖單元2使L1/L0的標準差為0.018以上為佳。藉此,於所有的光纖單元2,構成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係以接近隨機的狀態彎曲之狀態,故無論在光纜1往任何方向彎曲的情形,該光纖單元2皆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容易分散,而能夠抑制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
<與其他比較例之對比> 圖18係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2與比較例的剖面形狀的對比表。因已針對第1比較例(參照圖19)進行說明,故在此係主要針對第2~第4比較例進行說明。
・第2比較例 圖20A係第2比較例之光纜的剖面圖。第2比較例的光纜,係具備了具有複數個槽(溝)之桿的槽型光纜。於各個槽,係收容有以複數個光纖帶7構成的光纖單元2。
圖20B係第2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於第2比較例中,光纖帶7亦係以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構成。因此,於第2比較例中,光纖帶7係沿著槽的內壁面變形。亦即,於第2比較例中,收容於共通的槽的複數個光纖帶7,係沿著共通的槽的內壁面以相同的方式變形。因此,於第2比較例中,構成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之各自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係幾乎皆朝向共通的方向,故向量GU相對較長。亦即,於第2比較例中,係複數個光纖帶7的彎曲方向往特定方向偏靠的狀態。因此,於第2比較例中,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因此,不限於第2比較例般之槽型的光纜,就複數個光纖帶7的彎曲方向往特定方向偏靠的狀態而言,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
亦即,於第2比較例中,複數個光纖帶7,係沿著共通的槽的內壁面以相同的方式變形,故向量MG的長度不易產生不均,而與本實施形態相比,向量MG的長度的標準差較小。因此,於第2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的配置與本實施形態相比係具有規律而不具有隨機性,故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並且,於第2比較例中,複數個光纖帶7,因沿著共通的槽的內壁面以相同的方式變形,兩端距離的不均(以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1,以平坦的狀態之光纖帶7的兩端的光纖8的中心間距離作為L0時,複數個光纖帶7的L1/L0的標準差)較小。如此,於第2比較例中,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
又,於第2比較例中,各個光纖帶7,係容易沿著槽的底側的帶面凸出彎曲。亦即,於第2比較例中,係如圖20B所示,各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往單一方向彎曲。因此,第2比較例,係難以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往帶寬度方向分散。
・第3比較例 圖21A係第3比較例之光纜的剖面圖。第3比較例的光纜,係與第2比較例相同,具備了具有複數個槽(溝)之桿的槽型光纜。於各個槽,係收容有以複數個光纖帶7構成的光纖單元2。
圖21B係第3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於第3比較例中,光纖帶7亦係以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構成。於第3比較例中,各個光纖帶7,複數個光纖8係以漩渦狀配置。換言之,於第3比較例中,各個光纖帶7,係以使帶面成為漩渦狀的方式變形。於第3比較例中,構成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之各自的向量MG係幾乎皆朝向共通的方向,故向量GU相對較長。因此,於第3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有規律地配置,而不具有隨機性,故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
並且,於第3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係以使帶面成為漩渦狀的方式同樣地變形,故向量MG的長度不易產生不均,而與本實施形態相比,向量MG的長度的標準差較小。因此,於第3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的配置與本實施形態相比係具有規律而不具有隨機性,故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並且,於第3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係以使帶面成為漩渦狀的方式同樣地變形,故兩端距離的不均(複數個光纖帶7的L1/L0的標準差)較小。如此,於第3比較例中,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
・第4比較例 圖22A係第4比較例之光纜的剖面圖。第4比較例之光纜,係與本實施形態相同,為無槽型的光纜。第4比較例之光纜,係具備於周方向均等地配置之複數個光纖單元2。
圖22B係第4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光纖單元2,係具有扇形(或心型)的剖面形狀。在此,光纖單元2,係具備6張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將3張光纖帶7作為1組,並將2組光纖帶7對稱地配置,藉此構成光纖單元2。構成1組之3張光纖帶7,係在疊合的狀態下往相同方向彎曲配置。因此,於第4比較例中,構成光纖單元2的複數個光纖帶7之各自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係幾乎皆朝向共通的方向,故向量GU相對較長。亦即,於第4比較例中,係複數個光纖帶7的彎曲方向往特定方向偏靠的狀態。因此,於第4比較例中,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
並且,於第4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係在使3張光纖帶7疊合為1組的狀態往相同方向彎曲,且2組光纖帶7係對稱地配置,故向量MG的長度不易產生不均,而與本實施形態相比,向量MG的長度的標準差較小。因此,於第4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的配置與本實施形態相比係具有規律而不具有隨機性,故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並且,於第4比較例中,因複數個光纖帶7係在使3張光纖帶7疊合為1組的狀態往相同方向彎曲,且2組光纖帶7係對稱地配置,故兩端距離的不均(複數個光纖帶7的L1/L0的標準差)較小。如此,於第4比較例中,在光纜往特定方向彎曲的情形,會有負荷集中於特定的光纖8之虞。
又,於第4比較例中,各個光纖帶7,係使外側的帶面凸出而彎曲配置。亦即,於第4比較例中,係如圖22B所示,各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往單一方向彎曲。因此,第4比較例,係難以使施加於光纖8的應力往帶寬度方向分散。
===其他實施形態=== 前述之實施形態僅係用以容易理解本發明者,而非限定本發明者。本發明,係能夠在不脫離其主旨的情形下進行變更、改良,且本發明亦當然包含其均等物。並且,前述之各實施形態亦能夠適當組合。
1:光纜 2:光纖單元 3:外包覆 4:張力構件 5:押捲帶 7:光纖帶 8:光纖 9A:連結部 9B:非連結部 10:束材 11:芯部 12:被覆部 15:接合部 20:單元製造裝置 30:帶供給部 40:集合部 50:束帶安裝部 50A:光纖通過部 51:第1旋轉構件 51A:第1通過部 52:第2旋轉構件 52A:第2通過部 60:束帶接合部 100:單元形成部
[圖1]圖1A係光纜1的說明圖。圖1B係光纖單元2的說明圖。 [圖2]圖2係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的說明圖。 [圖3]圖3係製造光纖單元2的單元製造裝置20的說明圖。 [圖4]圖4係束帶安裝部50的說明圖。 [圖5]圖5A係本實施形態之光纜1的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圖5B係表示圖5A所示之光纖8的座標的圖表。 [圖6]圖6A及圖6B係向量MG及向量GU的說明圖。 [圖7]圖7A係圖5A的1號的光纖帶7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圖7B係光纖帶7對於帶寬度方向往單一方向彎曲的情形的比較說明圖。 [圖8]圖8係解除了層疊狀態之狀態的光纖單元2的第1製造方法的說明圖。 [圖9]圖9係第1製造方法之束帶接合部60的剖面圖。 [圖10]圖10係解除了層疊狀態之狀態的光纖單元2的第2製造方法的說明圖。 [圖11]圖11A,係表示各光纜的X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表。圖11B,係表示各光纜的X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圖表。 [圖12]係表示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與彎曲試驗的評估結果的關係的表。 [圖13]圖13A,係表示複數個光纖單元2之向量MG的長度(無因次化)與向量MG的長度的不均的表。圖13B,係表示各個光纖單元2之向量MG的不均的圖表。 [圖14]圖14A,係表示各光纜的Y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表。圖14B,係表示各光纜的Y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圖表。 [圖15]圖15,係表示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無因次化)與彎曲試驗的評估結果的關係的表。 [圖16]圖16A,係表示複數個光纖單元2之各自的光纖帶7的兩端距離(無因次化)及兩端距離的不均的表。圖16B,係表示各個光纖單元2之兩端距離的不均的圖表。 [圖17]圖17A,係表示各光纜的Z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表。圖17B,係表示各光纜的Zmin及最大傳輸損耗增加量Δmax的測定結果的圖表。 [圖18]圖18係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2與比較例的剖面形狀的對比表。 [圖19]圖19係第1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 [圖20]圖20A係第2比較例之光纜的剖面圖。圖20B係第2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 [圖21]圖21A係第3比較例之光纜的剖面圖。圖21B係第3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 [圖22]圖22A係第4比較例之光纜的剖面圖。圖22B係第4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的說明圖。

Claims (14)

  1. 一種光纜,係具備複數個光纖單元;其特徵為:前述光纖單元,係具有間歇連結型的複數個光纖帶,於任意剖面,至少1個前述光纖單元,係: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中點作為M,以前述光纖帶的重心作為G,以中點M為起點且重心G為終點的向量作為向量MG,以將各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作為向量GU時,向量GU的長度,比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纜,其中,前述光纜的所有的前述光纖單元,在長度方向的至少任一剖面,前述向量GU的長度比構成該光纖單元的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前述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纜,其中,前述複數個光纖單元係彼此撚合,前述光纜的所有的前述光纖單元,在撚合間距的範圍內的任一剖面,前述向量GU的長度比構成該光纖單元的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前述向量MG的最大長度更短。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纜,其中,前述光纖單元,係具有將前述複數個光纖帶集束的束材。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纜,其中,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至少1個前述光纖帶,在以前述向量MG的長度作為L,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L/L0係0.225以下。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纜,其中,L/L0係0.149以下。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纜,其中,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所有前述光纖帶,L/L0係0.225以下。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纜,其中,在以前述向量MG的長度作為L,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L/L0的標準差係0.011以上。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纜,其中,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至少1個前述光纖帶,在以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1,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L1/L0係0.205以上且1.490以下。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纜,其中,L1/L0係0.490以上且1.267以下。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纜,其中,於構成前述光纖單元的所有前述光纖帶,L1/L0係0.205以上且1.490以下。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纜,其中,在以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1,以平坦的狀態之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距離作為L0時,複數個光纖帶的L1/L0的標準差係0.018以上。
  13.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光纜,其中,於前述剖面內,前述光纖單元的至少1個前述光纖帶,係具有使帶面的其中一方側凸出彎曲的部位,以及使前述帶面的相反側凸出彎曲的部位。
  14. 一種光纜的製造方法,係進行:製造具有間歇連結型的複數個光纖帶的光纖單元,以及將複數個前述光纖單元收容於外包覆的內側;其特徵為:於任意剖面,至少1個前述光纖單元,係:前述光纖帶的兩端的光纖的中點作為M,以前述光纖帶的重心作為G,以中點M為起點且重心G為終點的向量作為向量MG,以將各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合成的向量作為向量GU時,以使向量GU的長度,比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向量MG 的最大長度更短的方式,製造使複數個前述光纖帶的層疊狀態解除了的前述光纖單元。
TW110123259A 2020-07-01 2021-06-25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TWI808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4332 2020-07-01
JP2020-114332 2020-07-01
PCT/JP2021/022747 WO2022004362A1 (ja) 2020-07-01 2021-06-15 光ケーブル及び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WOPCT/JP2021/022747 2021-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6868A TW202206868A (zh) 2022-02-16
TWI808440B true TWI808440B (zh) 2023-07-11

Family

ID=79316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3259A TWI808440B (zh) 2020-07-01 2021-06-25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1450A1 (zh)
EP (1) EP4177652A1 (zh)
JP (1) JPWO2022004362A1 (zh)
CN (1) CN115668020A (zh)
AU (1) AU2021302572B2 (zh)
CA (1) CA3182058A1 (zh)
TW (1) TWI808440B (zh)
WO (1) WO20220043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7419A1 (ja) * 2021-12-27 2023-07-0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WO2023127418A1 (ja) * 2021-12-27 2023-07-0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WO2023127420A1 (ja) * 2021-12-27 2023-07-0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81089A (ja) * 2009-10-05 2011-04-21 Sekisui Chem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光ファイバ連接ケーブル
TWI537620B (zh) * 2013-10-07 2016-06-11 Fujikura Ltd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CN106132269A (zh) * 2014-03-24 2016-11-1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弯曲形状推测系统、管状插入系统及弯曲部件的弯曲形状推测方法
JP2019159078A (ja) * 2018-03-13 2019-09-1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CN110337603A (zh) * 2017-03-22 2019-10-15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通道结构的光缆
US20200183113A1 (en) * 2018-12-06 2020-06-11 Sterlite Technologies Limited Rollable optical fiber ribbon with colour line mark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3252A (ja) 2006-03-03 2007-09-13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12027164A (ja) * 2010-07-22 2012-02-0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US20140233899A1 (en) * 2011-09-21 2014-08-21 Afl Telecommunications Llc Optical trunk cable
JP2014016530A (ja) * 2012-07-10 2014-01-3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6148709A (ja) * 2015-02-10 2016-08-1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81089A (ja) * 2009-10-05 2011-04-21 Sekisui Chem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光ファイバ連接ケーブル
TWI537620B (zh) * 2013-10-07 2016-06-11 Fujikura Ltd Fiber units, fiber branching methods, and fiber optic cables
CN106132269A (zh) * 2014-03-24 2016-11-1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弯曲形状推测系统、管状插入系统及弯曲部件的弯曲形状推测方法
CN110337603A (zh) * 2017-03-22 2019-10-15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通道结构的光缆
JP2019159078A (ja) * 2018-03-13 2019-09-1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US20200183113A1 (en) * 2018-12-06 2020-06-11 Sterlite Technologies Limited Rollable optical fiber ribbon with colour line mark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04362A1 (zh) 2022-01-06
WO2022004362A1 (ja) 2022-01-06
CN115668020A (zh) 2023-01-31
EP4177652A1 (en) 2023-05-10
US20230251450A1 (en) 2023-08-10
AU2021302572B2 (en) 2024-04-18
CA3182058A1 (en) 2022-01-06
TW202206868A (zh) 2022-02-16
AU2021302572A1 (en)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08440B (zh) 光纜以及光纜的製造方法
KR910006733B1 (ko) 파동형 광섬유 리본구조 및 광케이블
TW201535004A (zh) 光纜
EP0023154B1 (en) Optical fibres cab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t
US4329018A (en) Optical telecommunications cable
TWI529439B (zh) 光纜
GB1583383A (en) Optical cables
TWI804903B (zh) 光纖單元、光纖單元製造方法以及光纜
JPS6173913A (ja) 光フアイバケ−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802857B (zh) 光纖纜線
JP2022012477A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方法、光ケーブル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装置及び光ケーブル製造装置
CN217820983U (zh) 一种光纤线
JP4134500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WO2023127524A1 (ja)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及び光ケーブル
WO2023127528A1 (ja)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及び光ケーブル
CN114280740A (zh) 一种柔性光纤线及其制作方法
TWI663440B (zh)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JP2023114328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H0256511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301159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TW202331325A (zh) 光纖集合體、光纖電纜、及光纖集合體的製造方法
JP4008324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334445B2 (zh)
JPS612110A (ja) 光フアイバ多心素線
JP2004061963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