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4903B - 光纖單元、光纖單元製造方法以及光纜 - Google Patents

光纖單元、光纖單元製造方法以及光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4903B
TWI804903B TW110123683A TW110123683A TWI804903B TW I804903 B TWI804903 B TW I804903B TW 110123683 A TW110123683 A TW 110123683A TW 110123683 A TW110123683 A TW 110123683A TW I804903 B TWI804903 B TW I8049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ribbon
optical
aforementioned
ribb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3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8910A (zh
Inventor
山下典明
鯰江彰
大里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8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8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4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490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8Ribbon cab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G02B6/4404Multi-podd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82Code or colour mark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Manufacture, Treatment Of Glass Fiber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光纖單元之特徵為:具備:間歇連結型的多條光纖帶。至少1條前述光纖帶具有包含第1光纖及比前述第1光纖長的第2光纖之多條光纖。將連結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的連結部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的線長差設為c%,將帶體寬度方向上前述光纖的間隔設為Y時,c>100×

Description

光纖單元、光纖單元製造方法以及光纜
本發明係關於光纖單元以及光纖單元製造方法。
已知將綑紮多條光纖的光纖之集合體作為光纖單元,而構成光纖纜線的技術。此時,通常採用藉由在光纖束捲繞粗捲線(束材),而可一邊抑制光纖束散開,一邊依照束材的顏色識別光纖單元的方法。例如,專利文獻1揭露綑紮多條光纖帶予以束材化而形成光纖單元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33252號公報
綑紮多條光纖帶而構成光纖單元時,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多條光纖帶會以積層的狀態(疊合多條光纖 帶的狀態)綑紮。然而,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使用在將多條光纖帶積層的狀態綑紮的光纖單元而構成光纜時,對於光纜施加負載(例如彎曲或溫度變化等)時,有負載集中在特定的光纖,傳送損耗增大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抑制負載集中在特定的光纖。
達成上述目的之用的主要發明為一種光纖單元,其特徵為:具備:間歇連結型的多條光纖帶,至少1條前述光纖帶具有包含第1光纖及比前述第1光纖長的第2光纖之多條光纖,將連結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的連結部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的線長差設為c%,將帶體寬度方向上前述光纖的間隔設為Y時,c>100×
Figure 110123683-A0305-02-0004-2
並且c<0.05。
針對本發明的其他特徵,藉由後述的說明書及圖示的記載予以闡明。
若依照本發明,則可抑制負載集中在特定的光纖。
從後述的說明書及圖示之記載,至少可得知以下事項。
本發明已知可提供一種光纖單元,其特徵為:具備:間歇連結型的多條光纖帶,至少1條前述光纖帶具有包含第1光纖及比前述第1光纖長的第2光纖之多條光纖,將連結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的連結部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的線長差設為c%,將帶體寬度方向上前述光纖的間隔設為Y時,
Figure 02_image003
並且 c<0.05 。若依照此種光纖單元,則可抑制負載集中在特定的光纖。
另外,本發明的光纖單元較佳為具備綑紮多條前述光纖帶的束材。藉此,可藉由束材予以綑紮多條光纖帶而構成光纖單元。
另外,前述第2光纖較佳為前述光纖帶相對於前述帶體寬度方向以非對稱方式配置。藉此,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容易集合多條光纖帶。
第1光纖帶及第2光纖帶配置成使帶體面呈對向,從前述長度方向觀看前述第1光纖帶及前述第2光纖帶時,前述第1光纖帶中前述第2光纖在前述帶體寬度方向的配置、及前述第2光纖帶中前述第2光纖在前述帶體寬度方向的配置不同為較佳。藉此,進一步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變得容易使多條光纖帶集合。
本發明已知可提供一種光纖單元製造方法:準備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其具有包含第1光纖及比前述第1光纖長的第2光纖之多條光纖,將連結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的連結部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的線長差設為c%,將帶體寬度方向上前述光纖的間隔設為Y時,
Figure 02_image005
並且c<0.05;及將包含具有前述第2光纖的前述光纖帶之多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予以集合。若依照此種光纖單元製造方法,則可避免負載集中在特定的光纖。
===第1實施形態=== <光纜1的構成> 圖1A為光纜1的說明圖。
光纜1為收納光纖8的纜線。本實施形態的光纜1為不具有收納光纖8的溝(溝槽)被形成的溝槽條之光纜,也就是所謂的無溝槽型之光纜。本實施形態的光纜1具有:多個光纖單元2;及外覆層3。尚且,光纜1在此為無溝槽型的光纜,但也可為具有溝槽條之溝槽型的光纜。然而,後述的光纖單元2在用於無溝槽型的光纜1時特別有效。
光纖單元2為綑紮多條光纖8的構造體。本實施形態的光纜1具備多個光纖單元2。以下敘述光纖單元2的詳細構造。多個光纖單元2在由捲壓帶5所包覆的狀態下收納在外覆層3的內側。多個光纖單元2可在朝向一方向擰扭或擰扭為SZ狀的狀態下收納在外覆層3的內側。在捲壓帶5的內側,除了可收納多個光纖單元2,也可收納夾雜物。例如,在捲壓帶5的內側、外側、或兩方,可收納吸收材作為夾雜物。另外,捲壓帶5可由吸水帶體所構成。另外,可不具有捲壓帶5,也可不具有夾雜物。尚且,圖1為光纜1的概念圖,多個光纖單元2井然有序地配置,光纖單元2彼此的邊界沿著周方向或徑方向。然而,實際上,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為不規則的形狀,光纖單元2彼此的邊界呈彎曲。
外覆層3為披覆多個光纖單元2(及捲壓帶5)的構件。外覆層3的外形之剖面為略圓形。在本實施形態,於外覆層3的內側,收納包覆多個光纖單元2的捲壓帶5。另外,在外覆層3,埋設張力構件4。在外覆層3,除了張力構件4,也可埋設其他構件(例如拉索等)。
圖1B為光纖單元2的說明圖。 光纖單元2為綑紮多個光纖8之構造體。本實施形態的光纖單元2之多條光纖8由束材10所綑紮。然而,光纖單元2可不使用束材10,而是例如可為藉由彼此擰扭而綑紮多條光纖8的構造。束材10捲繞在光纖8的外周上,藉此將多條光纖8綑紮避免散開。本實施形態的光纖單元2構成為綑紮多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
圖2A及圖2B為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說明圖。在以下的說明,將多條光纖8的排列方向稱為「帶體寬度方向」,將相對於光纖8的長度方向及帶體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稱為「帶體厚度方向」。尚且,光纖帶7的帶體面成為平行於光纖8的長度方向及帶體寬度方向的方向。 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為將多條(在此為12條)的光纖8排列而間歇連結的光纖帶7。鄰接的2芯光纖8由連結部9A所連結。鄰接的2芯光纖8之間,多個連結部9A在長度方向間歇配置。另外,多個連結部9A在長度方向及帶體寬度方向以2維方式間歇配置。鄰接的2芯光纖8之間的連結部9A以外之區域成為非連結部9B。在非連結部9B,鄰接的2芯光纖8彼此束縛。光纖帶7可對於帶體寬度方向彈性變形,可將多條光纖8以高密度綑紮。
圖2B為包含具有線長差的光纖8B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說明圖。圖2B所示的光纖帶7具有包含第1光纖8A及比第1光纖8A長的第2光纖8B之多條光纖8。第2光纖8B成為相對於第1光纖8A具有線長差的光纖。多條光纖之中,將鄰接於第2光纖8B的光纖(經由第2光纖8B及連結部9A而連結的光纖)稱為第1光纖8A,其中,第2光纖8B以外的光纖具有與第1光纖8A相同的長度,故相對於第2光纖8B以外的光纖附加符號8A予以說明。尚且,第2光纖8B以外的光纖8之長度可彼此相異(後述)。第2光纖8B比第1光纖8A長,故如圖2B所示,變形為從帶體面上浮。
構成本實施形態的光纖單元2之多條光纖帶7的至少一者為包含圖2B所示之具有線長差的第2光纖8B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尚且,構成本實施形態的光纖單元2之多條光纖帶7的全部可為包含圖2B所示的第2光纖8B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
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不限於圖所示者。例如,可變更連結部9A的配置(後述:參考圖5A~圖5D)。另外,可變更構成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光纖8之數量。另外,第2光纖之數量不限於1條,可為2條以上。另外,如後述,可將相鄰的多條(例如2條)光纖作為一組,並且可將多個組排列,將相鄰組的鄰接之光纖8在連結部9A間歇連結(參考圖7C)。另外,間歇配置的連結部9A之配置圖案可不為固定圖案。
束材10為綑紮多條光纖8的構件。束材10為可將多條光纖8綑紮的構件,例如為線狀、紐狀或帶狀的構件。束材10捲繞在光纖8之束體的外周上。圖中的光纖單元2由2條束材10將光纖8綑紮,但光纖單元2的束材10可為1條,可為2條以上。另外,光纖單元2可不具備束材10。
束材10由高熔點材料與低熔點材料的複合材所構成,在交叉點熱熔接。然而,束材10可不為複合材,而是可由單一材料所構成。例如,可由高熔點材料或低熔點材料之任一者所構成,2條束材10的材質可不同。另外,可由黏著劑所接合以取代將束材10彼此熱熔接。另外,可不將束材10的交叉點接合。
2條束材10如圖1B所示,對於光纖8之束體分別以SZ狀捲繞。也就是說,各個束材10一邊在接合部15使捲繞方向反轉,一邊每次捲繞光纖8之束體的外周之半周量。然而,束材10的捲繞方法不限於此。例如,1條束材10可在光纖8之束體的外周以螺旋狀捲繞。另外,2條束材10可在光纖8之束體的外周分別以逆方向呈螺旋狀捲繞。在本實施形態,藉由2條紐狀的束材10將多條光纖帶7綑紮而構成光纖單元2,但光纖單元2的構成不限於此。例如,可藉由捲繞成在多條光纖8之束體的外周上包覆帶狀的束材10,而構成光纖單元2。例如,束材10可由按壓捲繞帶體所構成。另外,束材10例如可由鬆管、緊緩衝管等管體所構成。束材10安裝成順著光纖8之束體的外形,故可保持光纖8之束體的外形(結果,能夠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後述)下保持多條光纖帶7)。
圖3為製造光纖單元2之單元製造裝置20的說明圖。 單元製造裝置20具有:多個帶體供給部30;集合部40;及單元形成部100。
帶體供給部30為供給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裝置(供給源)。例如,帶體供給部30預先由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被一再捲繞的滾筒(或捲筒)所構成。尚且,帶體供給部30可由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製造裝置所構成。在本實施形態,從多個帶體供給部30朝向集合部40分別供給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在本實施形態,至少1個帶體供給部30將包含如圖2B所示的第2光纖8B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朝向集合部40供給。
集合部40為集合多條光纖帶7的裝置。如後述,本實施形態的集合部40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使多條光纖帶7集合。在本實施形態,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之多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從集合部40朝向束材安裝部50供給。
單元形成部100為形成將多條光纖帶7以束材10綑紮的光纖單元2之裝置。在本實施形態,於單元形成部100,藉由在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之多條光纖帶7捲繞束材10,而形成有由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之多條光纖帶7所構成的光纖單元2。尚且,以下敘述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之多條光纖帶7。單元形成部100具有:束材安裝部50;及束材接合部60。然而,不進行束材10的接合時,單元形成部100可不具備束材接合部60,而是可僅具備束材安裝部50。
束材安裝部50為對於多條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之束體的外周安裝束材10的裝置。在本實施形態,束材安裝部50將2個束材10以SZ狀捲繞。然而,束材安裝部50不限於將束材10以SZ狀捲繞,例如可將束材10朝一方向以螺旋狀捲繞。另外,束材為帶狀時,束材安裝部50可捲繞束材以包覆多條光纖帶7之束體。另外,束材為管體時,可將成為管體的樹脂壓出成型為光纖帶7之束體的外周。其中,束材安裝部50藉由在多條光纖帶7之束體的外周將束材10以SZ狀捲繞,而一邊在多條光纖帶7之束體的外周形成2條束材10的交叉點,一邊將多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及束材10朝向束材接合部60供給。尚且,在圖3,在束材安裝部50與束材接合部60之間形成多個束材10的交叉點,但束材安裝部50與束材接合部60之間的間隔可比束材10的交叉點之長度方向的間隔短。
束材接合部60為接合束材10的裝置。本實施形態的束材接合部60由筒狀的加熱器所構成。筒狀的加熱器之內壁面成為加熱面。多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及束材10通過筒狀的加熱器之內側時,2條束材10的交叉點熔著接合,形成有接合部15。藉此,製造圖1B所示的光纖單元2。尚且,束材接合部60可藉由黏著劑而接合束材10,以取代藉由熱熔著而接合束材10。另外,單元形成部100可不具備束材接合部60,而是可使束材10不接合。
尚且,如此製造的多個光纖單元2被綑紮,同時被捲繞在捲壓帶5,在壓出成型裝置,於捲壓帶5的外側,成為外覆層3的熔融樹脂被壓出成型,藉此,製造光纜1。
<關於光纖單元2的剖面形狀> 首先,說明比較例之光纖單元的剖面形狀說明之後,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光纖單元2之剖面形狀。
圖4A為比較例之光纖單元2的多條光纖帶7之剖面形狀的說明圖。在比較例,於6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被積層的狀態下由束材10(在圖4A未圖示)綑紮。在比較例,光纖帶7對於帶體寬度方向不彎曲,帶體面呈平坦。另外,各個光纖帶7的平坦帶體面彼此平行,各個光纖帶7的帶體面整齊排列。也就是說,在比較例,6條光纖帶7規則積層。
圖4A所示的比較例之情況,光纜彎曲時,有負載集中在特定的光纖8之虞。例如,將圖中的N1-N1面作為中立面而使光纖單元2彎曲時,引張應力或壓縮應力會集中到構成圖中的第1條光纖帶7或第6條光纖帶7(積層狀態之端部的光纖帶7)之光纖8,應力會變得難以分散到其他光纖8。另外,將圖中的各光纖帶7之N2-N2面作為中立面而使光纖單元2彎曲時,引張應力或壓縮應力會集中到圖中的第1光纖或第12光纖(光纖帶7之兩端的光纖8),應力會變得難以分散到其他光纖8。如此一來,負載集中到特定的光纖8,並且負載難以分散到其他光纖8的狀況下,負載集中的光纖8之傳送損耗增加,結果,最大傳送損耗(多條光纖8的傳送損耗之中的最大傳送損耗)增加。因此,負載不集中到特定的光纖8為較佳。
圖4B為本實施形態之多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剖面形狀的說明圖。在本實施形態,如圖4B所示,使多條光纖帶7的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構成光纖單元2。藉此,抑制負載集中到特定的光纖8,並且抑制光纜1(或光纖單元2)的最大傳送損耗。尚且,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係指相較於圖4A所示的積層狀態,至少1條光纖帶7的相對位置關係不同的狀態。因此,在本實施形態,可為所有的光纖帶7相較於圖4A所示的積層狀態並非皆在不同的位置,例如如同圖4B所示,可為某個光纖帶7相較於圖4A所示的積層狀態在相同位置(可為其他光纖帶7相較於圖4A所示的積層狀態在不同位置)。若相較於圖4A所示的積層狀態,至少1條光纖帶7的相對位置關係不同,則相較於圖4A所示的情況,可抑制負載集中到特定的光纖8,並且可抑制光纜1(或光纖單元2)的最大傳送損耗。
在本實施形態,至少1個帶體供給部30將包含圖2B所示的第2光纖8B之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朝向集合部40供給。另外,集合部將包含圖2B所示的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的多條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集合。如圖2B所示,第2光纖8B比第1光纖8A長,故變形成為從由第1光纖8A所構成的帶體面上浮,因此,藉由第2光纖8B,其他光纖帶7的樣態崩壞,結果,在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多條光纖帶7集合。藉此,在本實施形態,如圖4B所示,能夠在多條光纖帶7的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而構成光纖單元2。
<關於線長差> 圖5為第2光纖8B之變形量X的說明圖。圖5為第2光纖8B之非連結部9B的光纖帶7之剖面的說明圖。
第2光纖8B比第1光纖8A長,故在第2光纖8B的非連結部9B,變形成為相對於鄰接的第1光纖8A上浮。在圖5,將第2光纖8B的中心設為O2,將鄰接第2光纖8B的第1光纖8A之中心設為O1,將鄰接第2光纖8B的2條第1光纖8A之中心O1的中點設為Ο’。中點Ο’相當於連結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被形成的位置之剖面上第2光纖8B的中心之位置。另外,中點Ο’相當於從中心O1朝向帶體寬度方向延伸的線、及從中心O2朝向帶體厚度方向的線之間的交叉點。於是,將圖中的中心O2及中點Ο’之間的距離設為變形量X(mm)。另外,將帶體寬度方向上光纖8的間隔設為光纖間距Y(mm)。圖中的中點Ο’與中心O1之間的距離也相當於光纖間距Y。另外,如圖所示,將連結中點Ο’與中心O2的線以及連結中心O1與中心O2的線之間的角度(角Ο’-O2-O1)設為θ(度)。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從帶體面上浮的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未圖示;重疊在圖5的光纖帶之上側的光纖帶)之樣態崩壞,藉此,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使多條光纖帶7集合。如此一來,為了藉由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的樣態崩壞,第2光纖8B必須至少突出1條光纖量以上。也就是說,為了藉由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的樣態崩壞,第2光纖8B的變形量X必須比光纖間距Y大(換言之,角度θ必須未達45度)。以下討論使X>Y的條件。
圖6為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一例的上視圖。
在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沿著長度方向以規定的重覆間距P週期形成有多個連結部9A。在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所有的光纖8(包含第1光纖8A、第2光纖8B)由連結部9A所連結。在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形成有連結區間91(91A~91D)及非連結區間92。連結區間91為連結部9A存在的區間。非連結區間92為連結部9A不存在的區間。其中,在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4個連結區間91(91A~91D)、及4個非連結區間92在長度方向交互形成。然而,如同後述,連結區間91及非連結區間92的數量不限於此。其中,在1個連結區間91,於帶體寬度方向形成有2~3個連結部9A。然而,如同後述,連結區間91之連結部9A的數量不限於此。其中,如圖6所示,將某個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中4個連結區間91從左邊開始依序稱為第1連結區間91A、第2連結區間91B、第3連結區間91C、第4連結區間91D。
圖6所示的第2光纖8B係藉由第1連結區間91A的連結部9A、及第4連結區間91D的連結部9A與鄰接的第1光纖8A連結。換言之,第2光纖8B藉由第1連結區間91A的連結部9A與第4連結區間91D的連結部9A之間的非連結部9B而為未束縛在第1光纖8A的狀態,故對於第1光纖8A於帶體厚度方向(垂直於帶體面的方向)可變形。於是,作為表示第2光纖8B對於第1光纖8A可變形的區域之長度的值,將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mm)。其中,如圖6所示,第1連結區間91A的連結部9A與第4連結區間91D的連結部9A之間的長度方向之間隔成為長度b(mm)。尚且,在圖中表示為長度b’的區域,第2光纖8B也未束縛在第1光纖8A,如此一來,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具有2種以上時,基於最長的間隔而決定長度b。尚且,如圖6所示,長度b的區域會橫跨連結區間91(在此為第2連結區間91B及第3連結區間91C)。
圖7A~圖7C為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其他範例的上視圖。
就圖7A所示的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而言,在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2個連結區間91(第1連結區間91A及第2連結區間91B)、及2個非連結區間92在長度方向交互形成。第1連結區間91A的多個連結部9A、及第2連結區間91B的多個連結部9A在帶體寬度方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如此一來,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中連結區間91(或非連結區間92)的數量不限於4,可為2,也可為其他數量(例如3)。
就圖7B所示的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而言,在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形成有1個連結區間91(及1個非連結區間92)。如此一來,1週期量的間距P之範圍中連結區間91(或非連結區間92)的數量不限於多個,可為1個。
就圖7C所示的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而言,在長度方向連續而連結的2束光纖8之對數(光纖對81)具備多個(在此為6對),鄰接的光纖對之間以間歇方式由連結部9A所連結。其中,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具備:5對第1光纖8A的光纖對81A;及1對第2光纖8B的光纖對81B。如此一來,可藉由2束光纖對81以間歇方式連結,而構成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
就圖7A~圖7C所示的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而言,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b(mm)成為表示各個圖所示的區域之長度的值。尚且,就圖7C所示的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而言,某條第2光纖8B經由構成光纖對的其他第2光纖8B而以間接方式與第1光纖8A連結,故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b(mm)如圖7C所示決定。尚且,圖5所示的變形量X在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b(mm)之區域的中間點成為最大。
接下來,將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的線長差設為c(%)。其中,第2光纖8B比第1光纖8A長,故線長差c(%)係指第2光纖8B比第1光纖8A長c%。例如,將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剪下規定的長度之後予以單心分離,第1光纖8A的長度為L1,第2光纖8B的長度為L2時,線長差c(%)如下式所示。
Figure 02_image007
如同上述,將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的線長差設為c%時,長度b的區域之中間點上第2光纖8B的變形量X係基於長度b及線長差c而由下式所示。
Figure 02_image009
其中,為了藉由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的樣態崩壞,第2光纖8B的變形量X(參考圖5)必須比光纖間距Y大(X>Y),角度θ(參考圖5)必須未達45度。因此,藉由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的樣態崩壞的條件如下所述。
Figure 02_image011
尚且,基於上式(數學式2),成為X>Y所需的間隔b、線長差c的條件如下式所述導出。
Figure 02_image013
Figure 02_image015
另外,線長差c變大的話,線長差所導致的第2光纖8B之傳送損耗會增加,故光纜的最大傳送損耗會增加。 圖8為表示線長差c、及光纜的傳送損耗之間的關係之圖表。其中,作成圖1A所示的構成之1728芯的光纜(纜線A)及3456芯的光纜(纜線B)。作成使線長差c不同的光纜,在-30℃/+70℃之循環下的損耗溫度特性評估,量測1550nm的量測波長下損耗增量(初期狀態下的傳送損耗與溫度特性實驗下的傳送損耗之最大值之間的差距)。在GR-20的規格,規定損耗增量為0.15dB/km以下,相較之下,如同圖中的圖表所示,線長差c為0.05%時,損耗增量為由GR-20所規定的損耗增量之範圍內。因此,線長差c較佳為未達0.05%(c<0.05)。
因此,如同上述,將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的線長差設為c%,將帶體寬度方向的光纖8之間隔(光纖間距)設為Y時,較佳為線長差c滿足前述的條件式(數學式4),並且c<0.05。藉此,可藉由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的樣態崩壞,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可將多條光纖帶7予以集合,故可抑制負載集中到特定的光纖8。
尚且,如同上述所說明,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從帶體面上浮的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的樣態崩壞。因此,第2光纖8B較佳為不配置在帶體寬度方向的端部,而是配置在比帶體寬度方向的端部更靠內側處。
圖9A為表示光纖間距Y為0.25mm時的長度b與線長差c之間的關係之表格。通常,光纖帶7的光纖間距Y為0.25mm。如表格所示,光纖間距Y為0.25mm時,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b必須比15.8mm大(長度b為15.8mm以下時,變得無法滿足前述的條件式(數學式4)或c<0.05的至少一方的條件)。
圖9B為表示光纖間距Y為0.20mm時的長度b與線長差c之間的關係之表格。如同表格所示,光纖間距Y為0.20mm時,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b必須比12.7mm大。
圖10A為第2光纖8B之配置、及光纖帶7之彎曲的說明圖。將剖面以白圓點表示的光纖為第1光纖8A。將剖面以黑圓點表示的光纖為第2光纖8B,並且比第1光纖8A長。
第2光纖8B相對於光纖帶7的帶體寬度方向以非對稱方式配置時,第2光纖8B的線長差導致光纖帶7彎曲。例如,如圖10A所示,以非對稱方式配置成第2光纖8B偏向光纖帶7的左側時,如同圖中的點線所示,以光纖帶7的左側面凸出的方式,光纖帶7具有彎曲的傾向。將具有此種彎曲的傾向之光纖帶7連同其他光纖帶7以束材10綑紮的話,具有彎曲傾向的光纖帶7矯正成沿著長度方向,光纖帶7的帶體面變形成為彎曲,藉此,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變得容易使多條光纖帶7集合。因此,第2光纖8B較佳為相對於光纖帶7的帶體寬度方向以非對稱方式配置。
圖10B為從前述長度方向觀看第2光纖8B以非對稱方式配置之2條光纖帶7的說明圖。一邊使2條光纖帶7的帶體面對向一邊予以集合時,較佳為一方的光纖帶7中第2光纖8B的帶體寬度方向上的配置、與另一方的光纖帶7中第2光纖8B的帶體寬度方向上的配置不同。例如,如同圖10B所示,較佳為以非對稱方式配置成第2光纖8B偏向左側的光纖帶7、及以非對稱方式配置成第2光纖8B偏向右側的光纖帶7,一邊使彼此的帶體面對向,一邊予以集合。藉此,將具有朝向逆方向彎曲的傾向之多條光纖帶7以束材10綑紮時,2條光纖帶7的帶體面變形成為朝向逆方向彎曲,故在使積層狀態進一步崩壞的狀態下變得容易使多條光纖帶7集合。
===附註=== <關於線長差c的量測方法> 在上述的說明,將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剪下規定的長度之後予以單心分離,將第1光纖8A的長度設為L1,將第2光纖8B的長度設為L2,將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的線長差設為c(%)=100×(L2-L1)/L1予以求得。如此一來,量測線長差c(%)時,首先,將光纖帶7剪下一定的長度α(mm),分離剪下的光纖帶7之連結部9A,藉此,將構成光纖帶7的多條光纖8分離成每1條。接下來,量測已分離的各光纖8之長度β(mm)。光纖帶7由N條光纖8所構成時,將第i條(i=1, 2, ...N)光纖8的光纖8之長度設為βi 。然後,第m條光纖成為第1光纖8A,第n條(n=m-1或者n=m+1)光纖成為第2光纖8B時,線長差c(%)可作為c(%)=100×(βnm )/βm 予以求得。
使用此種量測方法時,為了正確量測線長差c(%),為了量測線長差c(%)而剪下的光纖帶7之長度α(mm)愈長愈佳。另外,如同上述,本實施形態的線長差c未達0.05%,故可將線長差c(%)正確量測到小數第2位較佳。若剪下的光纖帶7為10m以上,則藉由將分離成每1條的各光纖8之長度β(mm)量測到1mm的單位,而可將線長差c(%)量測到小數第2位。因此,為了量測線長差c(%)而剪下的光纖帶7之長度α(mm)較佳為10m以上。
另外,剪下一定的長度α(mm)之光纖帶7時,剪下的光纖帶7之中必須包含至少1週期量的間距P(mm)之範圍。因此,為了量測線長差c(%)而剪下的光纖帶7之長度α(mm)較佳為比間距P(mm)的2倍大。也就是說,α>2×P為較佳。
另外,在上述的量測方法,求得長度α(mm)之間的平均線長差,故間接求得第2光纖8B對於第1光纖8A可變形的區域(第2光纖8B未由第1光纖8A束縛的區域;相當於圖6之長度b的區域)之線長差c(%)。然而,線長差c(%)不限於此種量測方法。例如,可直接量測第2光纖8B對於第1光纖8A可變形的區域(相當於圖6的長度b之區域)之第1光纖8A及第2光纖8B,並且將該區域的第1光纖8A之長度設為L1,將該區域的第2光纖8B之長度設為L2,將線長差作為c(%)=100×(L2-L1)/L1求得。藉此,可直接求得第2光纖8B對於第1光纖8A可變形的區域(相當於圖6的長度b之區域)的線長差c(%)。
<關於光纖間距Y的量測方法> 光纖間距Y的量測方法例如如下所述。首先,藉由固定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一端,並且在另一端安裝100g左右的砝碼,而成為對於光纖帶7施加張力的狀態。對於光纖帶7施加張力的狀態下從垂直於帶體面的方向將帶體面以照相機拍攝。被拍攝的光纖帶7之影像上,構成光纖帶7的多條光纖8沿著長度方向排列。於是,將被拍攝的光纖帶7之影像上的光纖之芯彼此的間隔(帶體寬度方向的間隔)作為光纖間距Y量測。尚且,光纖間距Y的量測方法不限於此。 <關於長度b的量測方法> 第2光纖8B對於第1光纖8A可變形的區域之長度b(參考圖6、圖7A~圖7C)的量測方法例如如下所示。首先,設成固定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一端,在另一端安裝100g左右的砝碼,對於光纖帶7施加張力的狀態。對於光纖帶7施加張力的狀態下從垂直於帶體面的方向將帶體面以照相機拍攝。尚且,量測長度b時,對於光纖帶7施加張力的狀態下將光纖帶7拍攝時,將光纖帶7載置於載置台為較佳。在被拍攝的光纖帶7之影像上,構成光纖帶7的多個光纖8沿著長度方向排列。於是,在被拍攝的光纖帶7之影像上,將連接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2個連結部9A之內側的邊緣部彼此的間隔(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作為前述的長度b量測。尚且,如圖6所示,連結第1光纖8A與第2光纖8B的連結部9A之長度方向的間隔具有2種以上時,不量測圖中的較短方之間隔b’,而是量測最長間隔,並且將該量測結果設為長度b。
<關於第1光纖8A及第2光纖8B> 在圖2B所示的光纖帶7,第2光纖8B以外的光纖係與第1光纖8A具有相同的長度。然而,構成光纖帶7的多條光纖的長度可為彼此不同的長度。
構成光纖帶7的光纖之長度分別不一致時,在構成光纖帶7的多條光纖之中至少任一鄰接之2條光纖,將較短方的光纖設為第1光纖8A,將較長方的光纖(與第1光纖8A鄰接的光纖)設為第2光纖8B時,第2光纖8B對於第1光纖8A的線長差也就是c(%)滿足前述的線長差c之條件(數學式4所示的條件式,並且c<0.05)即可。另外,滿足前述的線長差c之條件(數學式4所示的條件式,並且c<0.05)的第2光纖8B不限於1條,可具有2條以上。
圖11為光纖8的長度分別不一致時的第2光纖8B之變形量X的說明圖。圖11為第2光纖8B的非連結部9B之光纖帶7的剖面之說明圖。
線長差c滿足前述的條件(數學式4所示的條件式,並且c<0.05)時,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的變形量X變得比光纖間距Y大(換言之,圖中的角度θ成為未達45度)。因此,線長差c在滿足前述的條件(數學式4所示的條件式,並且c<0.05)時,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至少突出光纖1條量以上。藉此,可藉由從帶體面上浮的第2光纖8B,而使其他光纖帶7(未圖示;重疊在圖11的光纖帶之上側的光纖帶)的樣態崩壞,藉此,在使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可使多條光纖帶7集合。
尚且,在圖11,將第2光纖8B的中心設為O2,將鄰接第2光纖8B的圖中右側之第1光纖8A的中心設為O1,將從中心O1朝向帶體寬度方向延伸的線、與從中心O2朝向帶體厚度方向延伸的線之間的交叉點設為點O’。如同上述所說明,在本實施形態,連結點O’與中心O2的線、與連結中心O1與中心O2的線之間的角度(角O’-O2-O1)設為θ(度)時,角度θ成為未達45度。藉此,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鄰接第2光纖8B的右側之光纖),至少突出光纖1條量以上。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若將鄰接於第2光纖8B的圖中左側之光纖設為第1光纖8A,將該中心設為O1,將角O’-O2-O1設為θ(度)時,角度θ未達45度較佳。也就是說,將鄰接於第2光纖2B的一方之光纖8設為第1光纖8A時,將鄰接於另一方的光纖8設為第1光纖8A時,第2光纖8B相對於第1光纖8A的線長差c滿足前述的條件(數學式4所示的條件式,並且c<0.05)也較佳。藉此,第2光纖8B相對於鄰接於兩側的光纖8(第1光纖8A),至少突出光纖1條量以上。藉此,藉由第2光纖8B,使其他光纖帶7(未圖示;重疊在圖11的光纖帶之上側的光纖帶)的樣態更容易崩壞。
===其他實施型態=== 上述的實施形態之目的在於便於理解本發明,並未用於限定解釋本發明。本發明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下,可變更・改良,同時本發明誠然包含其等價物。另外,可將上述的各實施形態適當組合。
1:光纜 2:光纖單元 3:外覆層 4:張力構件 5:捲壓帶 7:光纖帶 8:光纖 8A:第1光纖 8B:第2光纖 9A:連結部 9B:非連結部 10:束材 15:接合部 20:單元製造裝置 30:帶體供給部 40:集合部 50:束材安裝部 60:束材接合部 81A,81B:光纖對 91(91A~91D):連結區間 92:非連結區間 100:單元形成部 b:長度 b’:長度 O1:第1光纖8A的中心 O2:第2光纖8B的中心 O’:中點 P:間距 X:變形量 Y:光纖間距 θ:角度
[圖1]圖1A為光纜1的說明圖。圖1B為光纖單元2的說明圖。 [圖2]圖2A及圖2B為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的說明圖。圖2B為包含具有線長差之光纖的間歇連結型之光纖帶7的說明圖。 [圖3]圖3為製造光纖單元2之單元製造裝置20的說明圖。 [圖4]圖4A為比較例的多條光纖帶7之剖面形狀的說明圖。圖4B為本實施形態之積層狀態崩壞的狀態下多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剖面形狀的說明圖。 [圖5]圖5為第2光纖8B之變形量X的說明圖。 [圖6]圖6為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一例的上視圖。 [圖7]圖7A~圖7C為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7之其他範例的上視圖。 [圖8]圖8為表示線長差c、與光纜的傳送損耗之間的關係之圖表。 [圖9]圖9A為表示光纖間距Y為0.25mm時的長度b與線長差c之間的關係之表格。圖9B為表示光纖間距Y為0.20mm時的長度b與線長差c之間的關係之表格。 [圖10]圖10A為第2光纖8B之配置、及光纖帶7之彎曲的說明圖。圖10B為從長度方向觀看第2光纖8B以非對稱方式配置之2片光纖帶的帶體面對向之樣態的說明圖。 [圖11]圖11為光纖8的長度不一致時的第2光纖8B之變形量X的說明圖。
8A(8):第1光纖
8B(8):第2光纖
O1:第1光纖8A的中心
O2:第2光纖8B的中心
O’:中點
X:變形量
Y:光纖間距
θ:角度

Claims (4)

  1. 一種光纖單元,其特徵為:具備:間歇連結型的多條光纖帶,至少1條前述光纖帶具有包含第1光纖及比前述第1光纖長的第2光纖之多條光纖,將連結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的連結部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的線長差設為c%,將帶體寬度方向上前述光纖的間隔設為Y時,c>100×
    Figure 110123683-A0305-02-0031-3
    並且c<0.05;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光纖帶的前述帶體寬度方向以非對稱方式配置,第1光纖帶及第2光纖帶配置成使帶體面對向,從前述長度方向觀看前述第1光纖帶及前述第2光纖帶時,前述第1光纖帶中前述第2光纖在前述帶體寬度方向的配置、及前述第2光纖帶中前述第2光纖在前述帶體寬度方向的配置不同。
  2. 如請求項1的光纖單元,其具備綑紮多條前述光纖帶的束材。
  3. 一種光纖單元製造方法,其特徵為: 準備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其具有包含第1光纖及比前述第1光纖長的第2光纖之多條光纖,將連結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的連結部之長度方向的間隔設為b,將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的線長差設為c%,將帶體寬度方向上前述光纖的間隔設為Y時,c>100×
    Figure 110123683-A0305-02-0032-4
    並且c<0.05;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光纖帶的前述帶體寬度方向以非對稱方式配置,及將包含具有前述第2光纖的前述光纖帶之多條間歇連結型的光纖帶予以集合,並使第1光纖帶及第2光纖帶配置成帶體面對向,從前述長度方向觀看前述第1光纖帶及前述第2光纖帶時,前述第1光纖帶中前述第2光纖在前述帶體寬度方向的配置、及前述第2光纖帶中前述第2光纖在前述帶體寬度方向的配置不同。
  4. 一種光纜,其特徵為:具有如請求項1的光纖單元。
TW110123683A 2020-07-01 2021-06-29 光纖單元、光纖單元製造方法以及光纜 TWI804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4330 2020-07-01
JP2020-114330 2020-07-01
PCT/JP2021/023658 WO2022004498A1 (ja) 2020-07-01 2021-06-22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WOPCT/JP2021/023658 2021-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8910A TW202208910A (zh) 2022-03-01
TWI804903B true TWI804903B (zh) 2023-06-11

Family

ID=79316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3683A TWI804903B (zh) 2020-07-01 2021-06-29 光纖單元、光纖單元製造方法以及光纜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6556A1 (zh)
EP (1) EP4177651A1 (zh)
JP (1) JP7422230B2 (zh)
CN (1) CN115769119A (zh)
AU (1) AU2021302843B2 (zh)
CA (1) CA3184254A1 (zh)
TW (1) TWI804903B (zh)
WO (1) WO2022004498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16955C (zh) * 2002-11-06 2009-07-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带和使用光纤带的光缆
JP2014211526A (ja) * 2013-04-18 2014-11-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間欠接着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ケーブル
JP2015052692A (ja) * 2013-09-06 2015-03-1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
TW201800789A (zh) * 2016-01-13 2018-01-01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間歇聯結型光纖帶心線、光纜及間歇聯結型光纖帶心線之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3252A (ja) 2006-03-03 2007-09-13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12208225A (ja) * 2011-03-29 2012-10-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JP6139264B2 (ja) * 2013-05-22 2017-05-3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光ケーブル
JP6657976B2 (ja) * 2016-01-13 2020-03-0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CN110383130B (zh) * 2017-03-03 2021-06-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
BR112020014340A2 (pt) 2018-01-15 2020-12-08 Prysmian S.P.A. Método de produção de uma fita de fibra óptica e fita de fibra óptic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16955C (zh) * 2002-11-06 2009-07-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带和使用光纤带的光缆
JP2014211526A (ja) * 2013-04-18 2014-11-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間欠接着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ケーブル
JP2015052692A (ja) * 2013-09-06 2015-03-1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
TW201800789A (zh) * 2016-01-13 2018-01-01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間歇聯結型光纖帶心線、光纜及間歇聯結型光纖帶心線之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04498A1 (ja) 2022-01-06
CA3184254A1 (en) 2022-01-06
JPWO2022004498A1 (zh) 2022-01-06
JP7422230B2 (ja) 2024-01-25
US20230266556A1 (en) 2023-08-24
EP4177651A1 (en) 2023-05-10
CN115769119A (zh) 2023-03-07
AU2021302843B2 (en) 2024-02-08
AU2021302843A1 (en) 2023-02-02
TW202208910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1480B2 (ja) ロール可能な光ファイバリボン
US20200088963A1 (en) Round and small diameter optical cables with a ribbon-like optical fiber structure
JP4143651B2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前記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を収納し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TWI654455B (zh) Loose tube fiber unit
US20230251450A1 (en) Optical cable and optical-cab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37624B (zh) Fiber optic cable
TWI711849B (zh) 間歇聯結型光纖帶心線及光纜
US4329018A (en) Optical telecommunications cable
JP2018520376A (ja) 結合コア要素付きの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TWI804903B (zh) 光纖單元、光纖單元製造方法以及光纜
JP2020008612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ならびに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KR101968453B1 (ko) 광섬유 유닛 및 광섬유 케이블
JP6353582B2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23127528A1 (ja)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及び光ケーブル
WO2023127524A1 (ja)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及び光ケーブル
TWI840038B (zh) 光纖集合體及光纜
JP2022012477A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方法、光ケーブル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装置及び光ケーブル製造装置
JP2022012476A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装置
JPS612110A (ja) 光フアイバ多心素線
JP2022014544A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H04241306A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ケーブル
JP2004126164A (ja) 平型光ファイバコ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153608A (ja) フアイバ融着型光カプ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