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1911B - Stacker - Google Patents

Stack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1911B
TWI511911B TW100140119A TW100140119A TWI511911B TW I511911 B TWI511911 B TW I511911B TW 100140119 A TW100140119 A TW 100140119A TW 100140119 A TW100140119 A TW 100140119A TW I511911 B TWI511911 B TW I5119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hicle body
portions
pillars
pil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0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6289A (en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Kk filed Critical Daifuku Kk
Publication of TW201226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6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1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19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0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stacker c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Floor-to-roof stacking devices, e.g. "stacker cranes", "retri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Floor-to-roof stacking devices, e.g. "stacker cranes", "retrievers"
    • B66F9/072Travelling gear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堆高機
本發明係關於堆高機,其包括:在前後兩端部具有沿著行車軌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輪的下部框體、分別從該下部框體的前後兩端部設置的前後支柱、連接該前後支柱的上端部之間的上部框體、以及被引導在該前後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
一般而言,相關的堆高機係用於對於縱橫設置收納物品的收納部的物品收納棚,進行將物品收入的作業。
亦即,藉由堆高機沿著物品收納棚前面行走及升降台升降,裝設於升降台上的物品移載裝置被移動到對於物品收納棚的收納部的物品移載位置、對於物品入庫部的物品移載位置、以及對於物品出庫部的物品移載位置,主要用於進行將存放在物品入庫部的物品收納到收納部的入庫工作、以及將收納於收納部的物品移出到物品出庫部的出庫工作。
相關堆高機的習知例為,上部框體如下述般構成之物。
亦即,上部框體具有左右一對的框部分,該等框部分係由下述構成:分別和前後的支柱螺栓連結的前後一對的連結板;形成為在車身前後方向延長的長尺狀,且其兩端部螺栓連結於前後一對的連結板的上部框。
而且,左右一對的框部分,在使前後的支柱位於其之間的狀態下,連結於前後的支柱。
各個連結板係形成為比支柱還向上方突出的大小,該突出部分係構成為,具有在車體左右方向觀之為字狀的卡合部,而且,上部框係由斷面形狀為字狀的模型構材構成,在將該車身前後方向的端部卡合於連結板的卡合部的狀態下,螺栓連結於連結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亦即,在連結板形成卡合上部框的卡合部,在將上部框卡合於連結板的卡合部的狀態下,將連結板和上部框以螺栓連結,藉此,能夠確實地限制上部框相對於連結板上下搖動,在下部框體、前後的支柱以及上部框體組裝形成側面視為矩形狀的框體的狀態下,能夠確實抑制從組裝為該矩形狀的狀態變形,例如,前後的支柱以平行的姿態在前後方向相對於下部框體搖動。
另外,在專利文獻1中,左右的框部分的上部框之間,在將其螺栓連結的連結板上,於車身前後方向的複數個位置連結,上部框體形成為整體而言難以變形的梯狀。
另外,在專利文獻1中,分別支撐抵接於天花板側的導軌的橫側面的前後導輪的前後一對的安裝板,在承載於定位為夾住前方側的支柱的左右連結板、或夾住後方側的支柱的左右的連結板的上部的狀態下,和連結板螺栓連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2003-212308號公報
習知例的堆高機之上部框體,在螺栓連接於各個前後支柱的前後一對連結板上,形成卡合上部框的卡合部,在將上部框卡合於卡合部的狀態下,將連結板和上部框螺栓連結,由於連結板的形狀複雜且製造繁雜之故,其製造變得繁雜,亟需有改善之道。
另外,連結板和上部框係為,由螺栓連結而造成之摩擦力,來限制車身前後方向的相對移動,因此,連結板和上部框在車身前後方向的連結強度不足,例如,抑制前後的支柱在離間之側的移動強度不足等,前後的支柱在車身前後方向連結的強度有不足之虞,此點亦亟需要改善。
總之,習知的堆高機的上部框體,製造繁雜,而且,前後的支柱在車身前後方向連結的強度有不足之虞,亟需要改善。
另外,習知的上部框體,分別支撐抵接於天花板側的導軌的橫側面的前後導輪的前後一對的安裝板,係螺栓連結於定位為夾住前方側的支柱的左右連結板,或夾住後方側的支柱的左右的連結板,所以,藉由被導軌引導而施加在導輪上的力,作用在連結於支柱的連結板上,因此,連結板的強度必須要很強,而且將連結板安裝在支柱的強度也必須要很強。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實際情況,其目的為提供堆高機,其能使得上部框體容易被製造,並能夠將前後的支柱適當地與上部框體連結。
本發明的堆高機,其包括:在前後兩端部具有沿著行車軌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輪的下部框體;分別從該下部框體的前後兩端部設置的前後支柱;連接該前後支柱的上端部之間的上部框體;以及被引導在該前後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其中:該上部框體構成為,在具備延伸於車身前後方向的前後延伸部、以及分別從該前後延伸部的車身前後方向兩端向下方延伸的桅連結部的狀態下,由形成於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的主體部、以及從主體部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且在車身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下,形成於沿著水平方向的板體的補強部所構成;該主體部中的各個該前後桅連結部,抵接於該前後支柱的側面部的狀態下,螺栓連接於該前後支柱。
亦即,構成上部框體的主體部係為,於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上,夠成為具有前後延伸部及桅連結部的狀態,該主體部係在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上一體成形,因此,能夠提夠足夠的強度以作為抑制支柱在離間之側的移動的拉引強度。
另外,因為設有從主體部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且在車身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下,形成於沿著水平方向的板體的補強部,所以,雖然主體部是形成於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但可以由補強部抑制在車身橫幅方向彎曲,因此也能提供抑制前後支柱向互相接近側移動的強度。
另外,主體部,在具有分別從該前後延伸部的車身前後方向兩端向下方延伸的桅連結部的狀態下,與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板體形成為一體,因此,其對於桅連結部,能提供足夠的強度以作為抑制前後延伸部在上下方向折曲,因此,在下部框體、前後支柱、以及上部框體組裝形成為矩形狀的框體的狀態下,能夠確實抑制例如前後支柱對於下部框體平行地在前後方向搖動,從組裝為該矩形狀的狀態下變形的情況發生,而能夠適當地連結前後一對的支柱。
因此,在上部框體具有足夠大的強度以作為連接前後支柱的強度,而能夠由上部框體適當地連結前後支柱。
而且,主體部係在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上一體成形,所以其容易製造,也能簡單地對主體部設置補強部,例如,藉由將另外形成的補強部焊接在主體部上,或者將形成主體部的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之上端側部分向水平方向折彎加工成為補強部,而能夠謀求上部框體製造之容易化。
總之,依據本案發明之第1特徵構成,提供一堆高機,其能夠使上部框體容易製造,並且能夠適當地將前後支柱與上部框體連結。
本發明的堆高機之第2特徵構成為,在該第1特徵構成中,該上部框體包括左右一對的框部,其係由該主體部及補強部所構成;該左右一對的框部,係於前後支柱位於其間的狀態下,連結於該前後的支柱。
亦即,上部框體包括左右一對的框部,其係由該主體部及補強部所構成,該左右一對的框部,係於前後支柱位於其間的狀態下,連結於該前後的支柱,因此,將前後支柱連結於該左右一對的框部,所以能夠充分地提高連結前後支柱的強度。
再者,在將前後支柱連結於左右一對的框部的情況下,將連結左右框部的連結框,於其兩端部分別螺栓連結於左右框部的狀態下,在車身前後方向上設置複數個,以將上部框體形成為梯子狀亦可,不過因為由補強部補強了主體部,所以也不一定要設置像這樣的連結框。
總之,依據本案發明的第2特徵構成,提供一堆高機,其除了第1特徵構成的作用效果之外,還能充分地提高連結前後支柱的強度。
本發明的堆高機的第3特徵構成為,在上述第2特徵構成上,上述各個左右框部中的補強部,在朝向另一側框部延伸的狀態下,設置為從主體部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並抵接於該前後支柱的上端。
亦即,將左右一對的框部連結於前後支柱時,藉由將補強部抵接於前後支柱的上端,而限制左右框部相對於前後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從而,在將左右框部相對於前後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定位在適當的位置之狀態下,能夠將左右框部對於前後支柱連結。
總之,根據本發明的第3特徵構成,在上述第2特徵構成的作用效果之外,還提供一堆高機,其在相對於前後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為適當的狀態下,能夠將左右框部對於前後支柱連結。
本發明的堆高機的第4特徵構成為,上述第3特徵構成上,該補強部構成為具有:從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部分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屈曲部分;該下方屈曲部分的車身前後方向的兩端部係形成為,其位於在車身前後方向上較該突出部分的車身前後方向的端部更內方側;該下方屈曲部分中車身前後方向兩端的端緣部,和該前後支柱的外周面抵接,構成為限制上述左右一對框部在車身前後方向上相對於上述前後支柱的位置。
亦即,將左右一對的框部連結於前後支柱時,使得左右框部的補強部的下方屈曲部分中車身前後方向兩端的端緣部,和前後支柱的外周面抵接,藉此,限制左右框部在車身前後方向上相對於上述前後支柱的位置。
因此,在將左右框部相對於前後支柱的車身前後方向的位置定位在適當的位置之狀態下,能夠將左右框部對於前後支柱連結。
總之,根據本發明的第4特徵構成,提供一堆高機,其除了第3特徵構成的作用效果之外,其在左右框部相對於前後支柱的車身前後方向的位置為適當的狀態下,能夠在適當狀態下將其對於前後支柱連結。
本發明的堆高機的第5特徵構成為,在上述之第1~4特徵構成中任一者中,該下部框體構成為,將支撐該行走輪的前後的車輪支撐框連接於連結框;在該前後的車輪支撐框中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下端部形成載置部,其係承載該前後支柱中前方側的支柱的下端面,並且,在該前後的車輪支撐框之中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下端部形成載置部,其係承接該前後支柱中後方側的支柱的下端面;該前方側的支柱係設置為,其下端面由該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該載置部承載的狀態,且其側面部連結支撐於該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狀態下;該後方側的支柱係設置為,其下端面由該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該載置部承載的狀態,且其側面部連結支撐於該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狀態下。
亦即,因為前方側的支柱由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載置部承載,因此,前方側的支柱的荷重,係施加於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同樣地,因為後方側的支柱由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載置部承載,因此,後方側的支柱的荷重,係施加於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
如此,前方側的支柱的荷重,施加於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而後方側的支柱的荷重,係施加於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所以,前方側的支柱或後方側的支柱難以向前後傾斜,而能夠使得上部框體所要具備的強度降低,並謀求上部框體的輕量化。
亦即,例如,在連結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和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連結框上,載置支撐前方側的支柱或後方側的支柱時,因為前方側或後方側的支柱的荷重,使得連結框之中央部分向下方凹陷彎曲,使得前方側的支柱和後方側的支柱的上部靠近,容易傾斜,所以上部框體必須要具備抑制上述傾斜之強度。
相對於此,在前方側的支柱的荷重施加於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後方側的支柱的荷重施加於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情況下,前方側的支柱和後方側的支柱,難以在其上部接近的型態下傾斜,而能夠使得上部框體所要具備的強度降低,並謀求上部框體的輕量化。
總之,依據本案發明的第5特徵構成,除了第1~第4特徵構成的任意一者的效果之外,還能夠提供堆高機,其能夠降低上部框體所要具備的強度,並謀求上部框體的輕量化及簡易化。
本發明的堆高機的第6特徵構成為,在上述第1-第5特徵構成的任意一者中,抵接於天花板側的導軌的橫側面的各個前後的導輪,係分別安裝於該前後支柱。
亦即,藉由被天花板側的導軌引導,而作用在導輪上的力,係施加於前後支柱,而不施加於上部框體,因此,能夠使得上部框體所要具備的強度更進一步降低,並更進一步謀求上部框體的輕量化。
亦即,將導輪安裝在上部框體時,施加於導輪上的力施加於上部框體,因此,必須要提高上部框體之強度,但因為導輪安裝在上述前後支柱,所以能夠使得上部框體所要具備的強度更進一步降低。
總之,根據本發明的第6特徵構成,除了第1-第5特徵構成的任意一者的作用效果之外,還提供能更進一步謀求上部框體的輕量化的堆高機。
依據圖式說明本發明實施的形態。
如第1圖以及第2圖所示,設置左右一對的物品收納棚B,其包含縱橫配置之用以收納桶狀容器等的物品P的複數收納部1,並設置在該等一對的物品收納棚B之間的作業通路E移動的堆高機A,在一對的物品收納棚B的各個橫側部相鄰接的位置分別設置:從外部搬入欲收入收納棚B的物品P的物品入庫部Da;以及將從物品收納棚B取出的物品P搬出到外部的物品出庫部Db,而且,由堆高機A構成自動倉庫,其執行將收納於收納部1的物品P取出到物品出庫部Db的出庫作業,並執行將由物品入庫部Da搬入的物品P收納到收納部1的入庫作業。
另外,物品入庫部Da以及物品出庫部Db係由例如載置搬送物品P的搬送輸送機所構成,而且,雖然沒有例示,在物品入庫部Da以及物品出庫部Db中和堆高機A之間的物品授受的位置上,裝設有使物品P升降的物品升降部,並構成為形成讓後述的物品移載用的叉具裝置F插入到物品P的下方的空間。
如第3圖以及第4圖所示,堆高機A包括:沿著順著上述作業通路E在地面上設置的單一行車軌2行走的下部框體3;直立設置於該下部框體3的行走方向的前後端部位置,並引導升降台4自在升降的前後一對的支柱5F、5R;將該等支柱5F、5R上端部之間連結的上部框體6。而且,前後一對的支柱5F、5R的各個上端側部分分別裝設左右一對的導輪8f、8r,其係與設置於作業通路E的天花板側的導軌7的橫側面抵接(參照第13圖)。
因此,堆高機A係構成為,能夠在由行車軌2和導軌7引導的狀態下在作業通路E上行走,並執行上述的入庫作業和出庫作業。
亦如第5圖及第8圖所示,下部框體3夠成為能夠沿著行車軌2行走,其前後方向的一端側具有:載置於行車軌2上面作為行走輪的驅動車輪9、以及和行車軌2橫側面抵接的左右一對導引輪10,而且,在該前後方向的另一端側具有:載置於行車軌2的上面作為行走輪的被動車輪11、以及和行車軌2橫側面抵接的左右一對導引輪12。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係以驅動車輪9所在之一側作為堆高機A的前方側,被動車輪11所在之一側為堆高機A的後方側進行說明。
因此,上述的前後一對的支柱5F、5R,其前方側的支柱5F係配置於驅動車輪9所在之一側、而後方側的支柱5R係配置於被動車輪11所在之一側。
此外,在以下的記載中,將堆高機A的前後方簡略記載為車身前後方向,而且,高機A的橫幅方向簡略記載為車身橫幅方向。
如第3圖、第4圖以及第16圖所示,作為升降用索體之升降用鋼索13A、13B分別連結升降台4之前後兩端部,以垂吊支撐之,2台叉具裝置F在車身前後方向上並列設置在升降台4上。
如第2圖所示,上述2台的叉具裝置F的設定間隔為與下述相同,物品收納棚B中的收納部1在相當於車身前後方向的棚橫幅方向的間隔,藉由2個叉具裝置F,能夠同時對於在棚橫幅方向並列的二個收納部1進行移載工作。
如第3圖以及第16圖所示,垂吊支撐升降台4的一對升降用鋼索13A、13B之中,連接於升降台4的車身前方側位置的升降用鋼索13A,從升降台4向上方伸長之後,在安裝於上部框體6的車身前方側部分的第1導引體14以及安裝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上端部的第2導引體15上,被引導向下方,並被捲在配置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下端部分的前方側處的卷筒16(參照第5圖)上。
另外,垂吊支撐升降台4的1對的升降用鋼索13A、13B之中,連接於升降台4的車身後方側處的升降用鋼索13B,從升降台4向上方伸長之後,首先,在安裝於上部框體6的車身後方側部分的第3導引體17之處,被引導向車身前方側,繼之,在安裝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上端部的第4導引體18之處,被引導向下方,並被捲在上述卷筒16上。
因此,卷筒16被升降用電動馬達16A正逆驅動回轉,以執行升降用鋼索13A、13B從卷筒16拉出及捲回卷筒16,藉此,構成為使得升降台4升降。
如第3圖、第4圖以及第16圖所示,在升降台4的車身前方側的端部設置有:抵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兩橫側面的橫位置限制用輪體19、以及抵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相當於車身後方側之面的前後位置限制用輪體20。
另外,在升降台4車身後方側的端部設置有:與後方側的支柱5R的兩橫側面抵接的橫位置限制用輪體21、以及抵接於後方側的支柱5R的相當於車身前方側的面的前後位置限制用輪體22。
因此,升降台4構成為,在車身橫幅方向和車身前後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而被前後的支柱5F、5R引導的狀態下,能夠使其沿著前後的支柱5F、5R升降。
另外,如第4圖以及第14圖所示,前方側或後方側的支柱5F、5R係形成為角軸狀,具體言之係為角筒狀,而且,在側面部,沿著支柱長邊方向形成裡側部比入口部寬廣的凹入溝U,使用該凹入溝U,如後所述,而夠和他部材連接。
亦即,形成了螺絲孔的連結板(分接頭板)插入凹入溝U,藉由螺合於該連接用板的螺栓,將支柱5F、5R和他其部材連接。
如第5圖-第8圖所示,下部框體3構成為具有:支撐驅動車輪9以及正反向驅動該驅動車輪9的車輪驅動馬達9A的驅動車輪支撐框23;支撐被動車輪11的被動車輪支撐框24;架設為跨越該等驅動車輪支撐框23及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連結框25。
此外,驅動車輪支撐框23上,支撐了該導引輪10,另外被動車輪支撐框24上支撐了上述導引輪12。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驅動車輪支撐框23被動車輪支撐框24,係相當於前方側和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
如第8圖所示,驅動車輪支撐框23係形成為平面視的字狀,在其車身前方側的左右一對的端面上,用螺栓固定以自在轉動方式支撐驅動車輪9的左右一對的軸承單位26。
此外,驅動車輪9係裝設為,其車身後方側部分嵌入於驅動車輪支撐框23左右的框部分之間的狀態。
如第9圖以及第11圖所示,在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車身後方側的側面部的下端部,形成鍔狀載置部23a,其載置前方側的支柱5F下端,載置於載置部23a的前方側的支柱5F,藉由通過形成於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上端部的螺栓插通孔23b而安裝的螺栓,而與驅動車輪支撐框23連接。
另外,將前方側的支柱5F以螺栓連接於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時候,將上述連結板(分接頭板)插入支柱5F的凹入溝U,將插入穿過螺栓插通孔23b的螺栓螺合於連結板(分接頭板)。
如第6圖以及第12圖所示,被動車輪支撐框24形成為平面視的字狀,在其車身後方側的左右一對的端面上,用螺栓固定以自在轉動方式支撐被動車輪11的左右一對的軸承單位27。
此外,被動車輪11係裝設為,其車身前方側部分嵌入於被動車輪支撐框24左右的框部分之間的狀態。
如第10圖以及第11圖所示,在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車身前方側的側面的下端部,形成鍔狀載置部24a,其載置後方側的支柱5R下端,載置於載置部24a的後方側的支柱5R,藉由通過形成於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上端部的螺栓插通孔24b而安裝的螺栓,而與被動車輪支撐框24連接。
另外,被動車輪支撐框24和後方側的支柱5R的螺栓連結的方式,和驅動車輪支撐框23與前方側的支柱5F的螺栓連結相同。
如第12圖所示,為了讓將被動車輪11的左右一對的軸承單位27分別固定在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螺栓28插入穿過而形成於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插通孔29,係形成為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孔狀,擋住被動車輪11的軸承單位27的相對於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上方移動的位置限制用螺栓30,係社置於和被動車輪支撐框24螺合的狀態。
因此,藉由位置限制用螺栓30的正逆的旋轉調整,能夠調整被動車輪11的軸承單元27對於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上下位置,藉由該調整,能夠調整前後支柱5F、5R,亦即堆高機A的車身前後方向的傾斜。
如第5圖-第8圖所示,構成下部框體3的連結框25係配置於,驅動車輪支撐框23及被動車輪支撐框24中車身橫幅方向的單側位置,亦即右側位置。
而且,連結框25,在前後方向延伸的主體框部25A的前後兩端部,具有向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側面部的安裝部25a(參照第5圖)以及向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側面部的安裝部25b(參照第6圖)。
亦即,在主體框部25A的前後兩端,平面視形狀為L字狀的副框部25F、25R,藉由焊接安裝為從主體框部25A向上方立設的狀態,形成該安裝部25a、25b的L字狀屈曲的舌片,焊接於副框部25F、25R。
主體框部25A係使用斷面形狀為C字狀的型鋼而構成,在其內部形成為可以收納電線。此外,在例示圖中,裝有關閉主體框部25A的側部的開口的蓋體。
另外,在前方側的副框部25F以及後方側的副框部25R上,一體形成型架安裝部Tf、Tr,用以安裝以浮起狀態支撐下部框體3的型架。
亦即,堆高機A係於分解為下部框體3、前後支柱5F、5R、上部框體6、及升降台4的狀態下,從製造處搬運到在設置處,在並在設置處將其組合,但是從地面浮起狀態支撐下部框體3的型架係構成為能夠安裝在下部框體3。
如第7圖以及第9圖所示,在前方側的副框部25F中較主體框部25A還靠近車身內部側的部分的下端部,用於承接不同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下端面中由前方側的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載置部23a承接的前側的邊部分的右橫側的邊部分的前方支柱用載置體31F,係設置為將載置體形成用的角軸材焊接形成於副框部25F的狀態。
另外,如第7圖以及第10圖所示,在後方側的副框部25R中較主體框部25A還靠近車身內部側的部分的下端部,用於承接不同於後方側的支柱5R的下端面中由後方側的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載置部24a承接的前側的邊部分的右橫側的邊部分的前方支柱用載置體31R,係設置為將載置體形成用的角軸材焊接形成於副框部25R的狀態。
如第9圖所示,在前方側的副框部25F之較主體框部25A更靠近車身內部側的部分,形成螺栓插通孔Fb,該部分係由螺栓連結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側面部中的車身內面側的側面部。
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前方側的副框部25F係發揮前方支柱用支撐體的功能,其係連結於不同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側面部中由前方側的驅動車輪支撐框23支撐連接的前側面部的右側面部分。
如第10圖所示,在後方側的副框部25R之較主體框部25A更靠近車身內部側的部分,形成螺栓插通孔Rb,該部分係由螺栓連結於後方側的支柱5R的側面部中的車身內面側的側面部。
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後方側的副框部25R係發揮後方支柱用支撐體的功能,其係連結於不同於後方側的支柱5R的側面部中由後方側的被動車輪支撐框24支撐連接的後側面部的右側面部分。
如第9圖所示,由螺栓連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左側面部的L字狀的連接片23A,被螺栓連接在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左端部。
另外,如第10圖所示,由螺栓連接於後方側的支柱5R的左側面部的L字狀的連接片24A,被螺栓連接在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左端部。
因此,如第11圖所示,前方側的支柱5F,在其下端部由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載置部23a及前方支柱用載置體31F承接支撐的狀態下,藉由以螺栓連接於驅動車輪支撐框23、前方側的副框部25F以及連接片23A,而被下部框體3支撐。
另外,如第11圖所示,後方側的支柱5R,在其下端部由被動車輪支撐框24的載置部24a及後方支柱用載置體31R承接支撐的狀態下,藉由以螺栓連接於被動車輪支撐框24、後方側的副框部25R以及連接片24A,而被下部框體3支撐。
如第6圖以及第8圖所示,在前方側的副框部25F的上端部分,安裝具有卷筒16及升降用電動馬達16A的升降台升降驅動用的升降驅動裝置G的安裝框32,係設置為和副框部25F焊接的狀態。此外,安裝框32和副框部25F之間,設有上下的補強體32a。
而且,升降驅動裝置G係安裝為,在前方側的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上方處,與安裝框32螺栓連接的狀態。
如第6-8圖所示,在升降驅動裝置G的上方,在由支撐框33載置支撐的狀態下設置控制箱H。在控制箱H的內部放置控制裝置,其係控制使驅動車輪9驅動的車輪驅動馬達9A的動作、或者卷筒16的升降用電動馬達16A的動作。
控制箱H的支撐框33係由下列構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下框部33a、以及從該下框部33a的上端向後方延伸的上框部33b,控制箱H係被支撐為,如第7圖所示,被載置於上框部33b的狀態,並且如第3圖所示,其上端部被連接支撐於前方側支柱5F的狀態下。
而且,下框部33a的下端部係以螺栓連接於前方側的驅動車輪支撐框23的上端部,並且,下框部33a的上下中間部或上端部係以螺栓連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此外,下框部33a的車身橫幅方向右側的端緣部係以螺栓連接於前方側的副框部25F。
如第13-15圖所示,在堆高機A中的上部框體6係構成為具有左右框部6L、6R,左右框部6L、6R係於前後支柱5F、5R位於其間的狀態下,以螺栓連結於前後的支柱5F、5R。
左右框部6L、6R為同樣構成之物,係在具備延伸於車身前後方向的前後延伸部L、以及分別從該前後延伸部L的車身前後方向兩端向下方延伸的桅連結部Fj、Rj的狀態下,由形成於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的主體部6a、以及焊接於該主體部6a的補強部6b所構成。
而且,左右框部6L、6R構成為,在將主體部6a的前後兩端部的桅連結部Fj、Rj抵接於前方側支柱5F或者後方側支柱5R的橫外側面的狀態下,螺栓連接於前方側支柱5F或後方側支柱5R。
此外,將主體部6a的兩端部的桅連結部Fj、Rj螺栓連接於前方側支柱5F或後方側支柱5R時,將上述的連結板插入支柱5F、5R的凹入溝U,以將螺栓螺合於該連結板。
如第15圖所示,左右框部6L、6R中的補強部6b,在從主體部6a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且在車身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下,構成為沿著水平方向的板體。
亦即,在本實施型態中,於車身前後方向觀之,補強部6b形成為2段屈曲狀,其具有:於抵接於主體部6a內 面的狀態下被焊接的沿著上下方向的縱板部分N1、從該縱板部分N1的下端向內方側沿著水平方向伸出的突出部分N2、以及從該突出部分N2的端部朝下方延伸的下方屈曲部分N3,其中突出部分N2係相當於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且在車身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下,構成為沿著水平方向的板體。
左右一對的框部6L、6R中的補強部6b,係設置為朝向另一側的框部分延伸的狀態下,從主體部6a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補強部6b中的突出部分N2,係構成為和前後支柱5F、5R的上端抵接。
另外,如第14圖所示,補強部6b的前後兩端側部中的橫幅方向內側部分係形成為切口。亦即,補強部6b中下方屈曲部分N3的車身前後方向的兩端部係形成為,其位於在車身前後方向上較補強部6b中的突出部分N2的車身前後方向的端部更內方側,下方屈曲部分N3車身前後方向兩端的端緣部K,和前後支柱5F、5R的外周面抵接,構成為限制左右一對框部6L、6R在車身前後方向上相對於前後支柱5F、5R的位置。
亦即,將主體部6a的兩端部的桅連結部Fj、Rj螺栓連接於前方側支柱5F或後方側支柱5R時,補強部6b的突出部分N2抵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或後方側的支柱5R的上端面,藉此來限制左右框部6L、6R對於前方側支柱5F和後方側支柱5R的上下位置。
另外,將主體部6a的兩端部的桅連結部Fj、Rj螺栓 連接於前方側支柱5F或後方側支柱5R時,補強部6b的下方屈曲部分N3的前後兩端的端緣部K,係抵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或後方側的支柱5R的外周面,藉此來限制左右框部6L、6R相對於前方側的支柱5F或後方側的支柱5R的車身前後方向的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以自由轉動的方式支撐引導垂吊支撐升降台4的1對的升降用鋼索13A、13B中的,連接於升降台4的車身前方側處的升降用鋼索13A之第1導引體14的第1支撐體34,在抵接於上部框體6中右側框部分6R的前方側的桅連接部Fj外面的狀態下,被螺栓連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
另外,以自由轉動的方式支撐引導垂吊支撐升降台4的1對的升降用鋼索13A、13B中的,連接於升降台4的車身後方側處的升降用鋼索13B之第3導引體17的第2支撐體35,在抵接於上部框體6中左側框部分6L的後方側的桅連接部Rj外面的狀態下,被螺栓連接於後方側的支柱5R。
另外,將由第1導引體14引導的升降用鋼索13A引導向下方的第2導引體15,以及,將由第3導引體17引導的升降用鋼索13B向下方引導的第4導引體18,係由共用的第3支撐體36所支撐,該第3支撐體36係螺栓連接於前方側的支柱5F的前面側。
此外,第3支撐體36支撐,抵接於天花板側的導軌7的前後的導輪8f、8r之中的前方側的左右導輪8f。
另外,抵接於天花板側的導軌7的前後的導輪8f、8r之中的後方側的左右導輪8r,係由螺栓連接於後方側的支柱5R的第4支撐體37所支撐。
根據第17圖以及第18圖,若就第3導引體17的支撐構造加以說明,則於平面觀之,第2支撐體35形成為具有字狀的主體部分、以及從其兩端部向車身前方側或車身後方側延伸的板部分。
而且,從第2支撐體35的主體部分向車身後方側延伸的板部分,在將上部框體6左側的框部6L的主體部6a夾在和後方側支柱5R之間的狀態下,由螺栓38A對後方側支柱5R連結,而且,從第2支撐體35的主體部分向車身前方側延長的板部分,由貫通上部框體6在左側的框部6L的主體部6a及補強部6b的縱板部分N1的螺栓38B,連結於上部框體6左側的框部6L。
支撐第3導引體17的支撐軸17A,係設置為透過軸承39以自由轉動的方式支撐第3導引體17,該支撐軸17A係設置為,其長邊方向的中間部被第2支撐體35所貫穿,而且,其基端部嵌合於形成在上部框體6左側的框部6L的主體部6a的嵌合孔40的狀態。
而且構成為,第2支撐體35和軸承39之間插入了隔片41,螺合於支撐軸17A的尖端部的螺栓42,透過環狀的推壓體43,將軸承39向靠近第2支撐體35的一側推壓。
另外,雖然並未詳述,第1導引體14係由相同於第3導引體17的構成所支撐。
另外,藉由螺合於支撐軸17A的尖端部的螺栓42,將覆蓋第3導引體17側面的蓋體44鎖住安裝。
而且,如第13圖以及第14圖所示,第1~第4導引體14~18都對應設有像這樣的蓋體44。
如第14圖、第15圖以及第18圖所示,對應於第1~第4導引體14~18所設置的蓋體44,其周緣部係由支撐棒45所支撐。
根據第18圖,以第3導引體17中的支撐棒45的安裝部為代表進行說明,其構成為,支撐棒45的車身橫幅方向內方側部分,係由貫穿第2支撐體35的螺栓46A連結於第2支撐體35,被第2支撐體35支撐,而且,貫穿蓋體44的螺栓46B被螺合於在支撐棒45的車身橫幅方向外方側部分,蓋體44的周緣部由支撐棒45所支撐。
另外,支撐分別對應於第1~第4導引體14~18而設置的蓋體44的周緣部的支撐棒45,係被使用作為阻止脫落具47(參照第18圖)的支撐體,其中阻止脫落具47係阻止升降用鋼索13A、13B從第1~第4導引體14~18脫落。
根據第18圖-第20圖,以對於第3導引體17的蓋體44的支撐棒45為代表進行說明,阻止脫落具47係形成為圓筒狀,係以可自由滑動的方式外嵌於支撐棒45。
亦即,阻止脫落具47構成為,藉由沿著支撐棒45的長邊方向滑動,在擋住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切換,擋住位置如第18圖、第19(b)圖以及第20(b)圖所示,其係位於和第3導引體17相對的狀態,擋住升降用鋼索13B以防止其從第3導引體17脫落;解除位置如第19(a)圖以及第20(a)圖所示,其係位於離開第3導引體17的狀態,解除對升降用鋼索13B的阻擋。
再者,在阻止脫落具47上,裝有可沿著其徑方向自由螺進移動的定位用螺絲釘48,在支撐棒45上,當阻止脫落具47位於擋住位置時,形成定位用螺絲釘48的尖端可自由卡合的定位用環狀溝49。
因此,在安裝升降用鋼索13B時,將阻止脫落具47切換到解除位置,藉此,能夠在第3導引體17和支撐棒45之間,形成用於讓升降用鋼索13B插入貫通的大空間,再者,在升降用鋼索13B安裝好之後,將阻止脫落具47切換到擋住位置,使定位用螺絲釘48卡合於定位用環狀溝49,藉此,限制升降用鋼索13B從第3導引體17脫落。
[其他實施形態]
繼之,列舉其他的實施形態。
(1)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例示上部框體具有左右一對的框部的情況,但亦可以在上部框體僅具有一側的框部的形態下實施。
再者,在上部框體上設置左右一對的框部的情況下,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例示未將左右的框部連結的情況,但亦可以為:使得連結左右的框部的連結框,在其兩端部分別螺栓連結於左右的框部的狀態下,在車身前後方向上設置複數個,以將上部框體形成為梯子狀。
(2)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例示:構成上部框體的補強部分具有突出的部分和下方屈曲部分的情況,但亦可以在不具有下方屈曲部分的形態下實施。
像這樣不具有下方屈曲部分的情況下,使得形成主體部分的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的上端部分,形成為在車身橫幅方向折彎,以此折彎部分作為補強部分的型態下亦可實施。
(3)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例示,前後支柱的下端面載置於作為車輪支撐框架的驅動車輪支撐框或被動車輪支撐框的載置部上,並載置於設於下部框體的支柱載置體上的情況,但亦可以在省略該支柱載置體的形態下實施。
(4)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例示,具有驅動車輪和被動車輪作為行走輪的情況,但亦可以在裝設驅動車輪的形態下實施。
(5)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例示,連結框配置於前後的車輪支撐框的橫面一側處的情況,但亦可以於將連結框配置於前後的車輪支撐框的左右兩側處的形態下實施,而且,亦可以在將連結框配置於相當於前後車輪支撐框的左右中央處的位置之型態下實施。
2‧‧‧行車軌
3‧‧‧下部框體
4‧‧‧升降台
5F、5R‧‧‧支柱
6‧‧‧上部框體
6a‧‧‧主體部
6b‧‧‧補強部
6L、6R‧‧‧框部
8f、8r‧‧‧導輪
9、11‧‧‧行走輪
14‧‧‧第1導引體
15‧‧‧第2導引體
17‧‧‧第3導引體
18‧‧‧第4導引體
23、24‧‧‧車輪支撐框
23a‧‧‧載置部
24a‧‧‧載置部
25‧‧‧連結框
34‧‧‧第1支撐體
35‧‧‧第2支撐體
36‧‧‧第3支撐體
37‧‧‧第4支撐體
44‧‧‧蓋體
45‧‧‧支撐棒
Fj、Rj‧‧‧桅連結部
K‧‧‧端緣部
L‧‧‧前後延伸部
N1‧‧‧縱板部分
N2‧‧‧突出部分
N3‧‧‧下方屈曲部分
U‧‧‧凹入溝
第1圖為自動倉庫的正面圖。
第2圖為同倉庫的概略平面圖。
第3圖為堆高機的側面圖。
第4圖為堆高機的橫向平面圖。
第5圖為下部框體的斜視圖。
第6圖為同框體的斜視圖。
第7圖為同框體的斜視圖。
第8圖為同框體的分解斜視圖。
第9圖為下部框體中前側支柱的安裝部的斜視圖。
第10圖為下部框體中後側支柱的安裝部的斜視圖。
第11圖為下部框體的一部分省略側面圖。
第12圖為被動車輪的安裝部的一部分分解斜視圖。
第13圖為上部框體的斜視圖。
第14圖為上部框體的分解斜視圖。
第15圖為上部框體的縱斷圖。
第16圖為升降台的被引導構成的斜視圖。
第17圖為第3導引體之安裝部的一部份切口平面圖。
第18圖為第3導引體之安裝部的切口背面圖。
第19(a)圖至第19(b)圖為同部的側面圖。
第20(a)圖至第20(b)圖為阻止脫落體之安裝部的切口背面圖。
5F、5R...支柱
6...上部框體
6a...主體部
6b...補強部
6L、6R...框部
8f、8r...導輪
14...第1導引體
15...第2導引體
17...第3導引體
18...第4導引體
34...第1支撐體
35...第2支撐體
36...第3支撐體
37...第4支撐體
44...蓋體
45...支撐棒
Fj、Rj...桅連結部
K...端緣部
L...前後延伸部
N1...縱板部分
N2...突出部分
N3...下方屈曲部分
U...凹入溝

Claims (6)

  1. 一種堆高機,其包括:在前後兩端部具有沿著行車軌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輪的下部框體;分別從該下部框體的前後兩端部設置的前後支柱;連接該前後支柱的上端部之間的上部框體;以及被引導在該前後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其中:該上部框體構成為,在具備延伸於車身前後方向的前後延伸部、以及分別從該前後延伸部的車身前後方向兩端向下方延伸的桅連結部的狀態下,由形成於沿著上下方向的板體的主體部、以及從主體部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且在車身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下,形成為沿著水平方向的板體的補強部所構成;該主體部中的各個該前後桅連結部,抵接於該前後支柱的側面部的狀態下,螺栓連接於該前後支柱。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堆高機,該上部框體包括左右一對的框部,其係由該主體部及補強部所構成;該左右一對的框部,係於前後支柱位於其間的狀態下,連結於該前後的支柱。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堆高機,上述各個左右框部中的補強部,在朝向另一側框部延伸的狀態下,設置為從主體部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並抵接於該前後支柱的上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堆高機,其中:該補強部構成為具有:從朝向車身橫幅方向突出部分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屈曲部分;該下方屈曲部分的車身前後方向的兩端部係形成為,其位於在車身前後方向上較該突出部分的車身前後方向的端部更內方側;該下方屈曲部分中車身前後方向兩端的端緣部,和該前後支柱的外周面抵接,構成為限制上述左右一對框部在車身前後方向上相對於上述前後支柱的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堆高機,其中:該下部框體構成為,將支撐該行走輪的前後的車輪支撐框連接於連結框;在該前後的車輪支撐框中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下端部形成載置部,其係承載該前後支柱中前方側的支柱的下端面,並且,在該前後的車輪支撐框之中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下端部形成載置部,其係承接該前後支柱中後方側的支柱的下端面;該前方側的支柱係設置為,其下端面由該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該載置部承載的狀態,且其側面部連結支撐於該前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狀態下;該後方側的支柱係設置為,其下端面由該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該載置部承載的狀態,且其側面部連結支撐於該後方側的車輪支撐框的狀態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堆高機,其中:抵接於天花板側的導軌的橫側面的各個前後的導輪,係分別安裝於該前後支柱。
TW100140119A 2010-12-24 2011-11-03 Stacker TWI5119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8592A JP5459558B2 (ja) 2010-12-24 2010-12-24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6289A TW201226289A (en) 2012-07-01
TWI511911B true TWI511911B (zh) 2015-12-11

Family

ID=45440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0119A TWI511911B (zh) 2010-12-24 2011-11-03 Stacker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169109B2 (zh)
EP (1) EP2468677B1 (zh)
JP (1) JP5459558B2 (zh)
KR (1) KR101748445B1 (zh)
CN (1) CN102530777B (zh)
DK (1) DK2468677T3 (zh)
ES (1) ES2469365T3 (zh)
TW (1) TWI5119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15054A1 (de) * 2011-03-24 2012-09-27 GaUp GmbH Regalbediengerät
CN104520211B (zh) * 2012-09-04 2017-06-0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堆装起重机
CN104512732A (zh) * 2013-09-28 2015-04-15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堆垛机立柱的上端支撑导向结构
JP6428564B2 (ja) * 2015-10-28 2018-11-2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台車
CN109534231B (zh) * 2018-11-13 2020-06-12 林阿成 直升式堆叠装置
JP2022188782A (ja) * 2019-11-22 2022-12-2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NO346274B1 (en) * 2020-03-30 2022-05-16 Autostore Tech As Container handling vehicle
DE102021117938A1 (de) * 2021-07-12 2023-01-12 Amova Gmbh Regalbediengerät für ein Hochregallag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4528A (en) * 1994-02-07 1996-10-15 Daifuku Co., Ltd. Inward/outward delivery device of automated warehouse
US20040228709A1 (en) * 2003-03-20 2004-11-18 Daifuku Co. Ltd. Article conveying apparatus
TW200824996A (en) * 2006-09-28 2008-06-16 Ihi Corp Stacker crane
CN101610961A (zh) * 2007-02-14 2009-12-23 株式会社大福 物品输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3898A (ja) 1988-08-03 1990-02-14 West Electric Co Ltd 超音波トランスジューサ
JPH0243898U (zh) * 1988-09-16 1990-03-27
JPH0810568Y2 (ja) * 1990-11-26 1996-03-2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JPH07251904A (ja) * 1994-03-16 1995-10-03 Daifuku Co Ltd 自動倉庫用の出し入れ装置
JP4085637B2 (ja) * 2002-01-24 2008-05-1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移載装置
JP4013558B2 (ja) * 2002-01-24 2007-11-2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移載装置における昇降台
KR100565747B1 (ko) * 2004-03-25 2006-03-2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스토커 시스템 및 그의 운전방법
JP4079129B2 (ja) * 2004-07-27 2008-04-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TWI382949B (zh) * 2005-06-15 2013-01-21 Daifuku Kk Item handling device
JP2008074545A (ja) * 2006-09-21 2008-04-03 Murata Mach Ltd ユニット化した移載装置
JP4013990B1 (ja) * 2006-09-28 2007-11-28 株式会社Ihi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US20110014017A1 (en) * 2009-07-14 2011-01-20 Pflow Industries, Inc. Storage retrieval machine
JP5459557B2 (ja) * 2010-12-16 2014-04-02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JP5472167B2 (ja) * 2011-03-15 2014-04-1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4528A (en) * 1994-02-07 1996-10-15 Daifuku Co., Ltd. Inward/outward delivery device of automated warehouse
US20040228709A1 (en) * 2003-03-20 2004-11-18 Daifuku Co. Ltd. Article conveying apparatus
TW200824996A (en) * 2006-09-28 2008-06-16 Ihi Corp Stacker crane
CN101610961A (zh) * 2007-02-14 2009-12-23 株式会社大福 物品输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8677B1 (en) 2014-03-19
CN102530777B (zh) 2016-04-27
KR20120073123A (ko) 2012-07-04
CN102530777A (zh) 2012-07-04
ES2469365T3 (es) 2014-06-18
KR101748445B1 (ko) 2017-06-16
DK2468677T3 (da) 2014-06-16
US20120168256A1 (en) 2012-07-05
JP2012136310A (ja) 2012-07-19
US9169109B2 (en) 2015-10-27
TW201226289A (en) 2012-07-01
JP5459558B2 (ja) 2014-04-02
EP2468677A1 (en) 2012-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1911B (zh) Stacker
TWI508911B (zh) Stacker
KR101479798B1 (ko) 지게차용 마스트 조립체
KR20190000753U (ko) 차량 크레인
KR101644351B1 (ko) 운반장치
KR20130132031A (ko) 시야 확보가 가능한 지게차 마스트 구조
JP5444049B2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
JP5555440B2 (ja) 岸壁クレーン
KR102597345B1 (ko) 차량용 리프트
KR20200001730U (ko) 지게차 부착용 화물승강장치
JP2019156558A (ja) 搬器ユニット、及び、エレベータ
JP5633957B2 (ja) 部品搬送システム
JP2006001725A (ja) 物品搬送装置
JP3934572B2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の搬器
JP5857478B2 (ja) 物品収納設備
WO2018131411A1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JP5522478B2 (ja)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の下部枠体用冶具及び同クレーンの組付け方法
JP2017178468A (ja) 物品搬送装置
JPH04131473A (ja) 立体駐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