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30777A - 堆高机 - Google Patents

堆高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30777A
CN102530777A CN2011104363231A CN201110436323A CN102530777A CN 102530777 A CN102530777 A CN 102530777A CN 2011104363231 A CN2011104363231 A CN 2011104363231A CN 201110436323 A CN201110436323 A CN 201110436323A CN 102530777 A CN102530777 A CN 102530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ar
vehicle body
state
aft direc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363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30777B (zh
Inventor
岩田昌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30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0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30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07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0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stacker c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Floor-to-roof stacking devices, e.g. "stacker cranes", "retri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Floor-to-roof stacking devices, e.g. "stacker cranes", "retrievers"
    • B66F9/072Travelling gear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堆高机,期能使得上部框体容易被制造,并能够将前后的支柱适当地与上部框体连结。该堆高机将分别设置于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的前后支柱5F、5R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上部框体6构成为,在具备延伸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延伸部L、以及分别从该前后延伸部L的车身前后方向两端向下方延伸的桅连结部Fj、Rj的状态下,由形成于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的主体部6a、以及从主体部6a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且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形成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板体的补强部6b所构成;该主体部6a中的各个该前后桅连结部Fj、Rj,抵接于该前后支柱5F、5R的侧面部的状态下,螺栓连接于该前后支柱5F、5R。

Description

堆高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堆高机,其包括:在前后两端部具有沿着行车轨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轮的下部框体、分别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设置的前后支柱、连接该前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上部框体、以及被引导在该前后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相关的堆高机用于对于纵横设置收纳物品的收纳部的物品收纳棚,进行将物品收入的作业。
亦即,通过堆高机沿着物品收纳棚前面行走及升降台升降,装设于升降台上的物品移载装置被移动到对于物品收纳棚的收纳部的物品移载位置、对于物品入库部的物品移载位置、以及对于物品出库部的物品移载位置,主要用于进行将存放在物品入库部的物品收纳到收纳部的入库工作、以及将收纳于收纳部的物品移出到物品出库部的出库工作。
相关堆高机的现有例为,上部框体如下述般构成之物。
亦即,上部框体具有左右一对的框部分,该等框部分由下述构成:分别和前后的支柱螺栓连结的前后一对的连结板;形成为在车身前后方向延长的长尺状,且其两端部螺栓连结于前后一对的连结板的上部框。
而且,左右一对的框部分,在使前后的支柱位于其之间的状态下,连结于前后的支柱。
各个连结板形成为比支柱还向上方突出的大小,该突出部分构成为,具有在车体左右方向观之为コ字状的卡合部,而且,上部框由断面形状为コ字状的模型构材构成,在将该车身前後方向的端部卡合於连结板的卡合部的状态下,螺栓连结於连结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亦即,在连结板形成卡合上部框的卡合部,在将上部框卡合于连结板的卡合部的状态下,将连结板和上部框以螺栓连结,由此,能够确实地限制上部框相对于连结板上下摇动,在下部框体、前后的支柱以及上部框体组装形成侧面视为矩形状的框体的状态下,能够确实抑制从组装为该矩形状的状态变形,例如,前后的支柱以平行的姿态在前后方向相对于下部框体摇动。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左右的框部分的上部框之间,在将其螺栓连结的连结板上,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连结,上部框体形成为整体而言难以变形的梯状。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分别支撑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的横侧面的前后导轮的前后一对的安装板,在承载于定位为夹住前方侧的支柱的左右连结板、或夹住后方侧的支柱的左右的连结板的上部的状态下,和连结板螺栓连结。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123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现有例的堆高机的上部框体,在螺栓连接于各个前后支柱的前后一对连结板上,形成卡合上部框的卡合部,在将上部框卡合于卡合部的状态下,将连结板和上部框螺栓连结,由于连结板的形状复杂且制造繁杂之故,其制造变得繁杂,亟需有改善之道。
另外,连结板和上部框为,由螺栓连结而造成的摩擦力,来限制车身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连结板和上部框在车身前后方向的连结强度不足,例如,抑制前后的支柱在离间之侧的移动强度不足等,前后的支柱在车身前后方向连结的强度有不足之虞,此点也亟需要改善。
总之,现有的堆高机的上部框体,制造繁杂,而且,前后的支柱在车身前后方向连结的强度有不足之虞,亟需要改善。
另外,现有的上部框体,分别支撑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的横侧面的前后导轮的前后一对的安装板,螺栓连结于定位为夹住前方侧的支柱的左右连结板,或夹住后方侧的支柱的左右的连结板,所以,通过被导轨引导而施加在导轮上的力,作用在连结于支柱的连结板上,因此,连结板的强度必须要很强,而且将连结板安装在支柱的强度也必须要很强。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为提供堆高机,其能使得上部框体容易被制造,并能够将前后的支柱适当地与上部框体连结。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堆高机,其包括:在前后两端部具有沿着行车轨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轮的下部框体;分别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设置的前后支柱;连接该前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上部框体;以及被引导在该前后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其中:该上部框体构成为,在具备延伸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延伸部、以及分别从该前后延伸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两端向下方延伸的桅连结部的状态下,由形成于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且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形成于沿着水平方向的板体的补强部所构成;该主体部中的各个该前后桅连结部,抵接于该前后支柱的侧面部的状态下,螺栓连接于该前后支柱。
亦即,构成上部框体的主体部为,于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上,够成为具有前后延伸部及桅连结部的状态,该主体部在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上一体成形,因此,能够提够足够的强度以作为抑制支柱在离间之侧的移动的拉引强度。
另外,因为设有从主体部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且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形成于沿着水平方向的板体的补强部,所以,虽然主体部是形成于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但可以由补强部抑制在车身横幅方向弯曲,因此也能提供抑制前后支柱向互相接近侧移动的强度。
另外,主体部,在具有分别从该前后延伸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两端向下方延伸的桅连结部的状态下,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体形成为一体,因此,其对于桅连结部,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以作为抑制前后延伸部在上下方向折曲,因此,在下部框体、前后支柱、以及上部框体组装形成为矩形状的框体的状态下,能够确实抑制例如前后支柱对于下部框体平行地在前后方向摇动,从组装为该矩形状的状态下变形的情况发生,而能够适当地连结前后一对的支柱。
因此,在上部框体具有足够大的强度以作为连接前后支柱的强度,而能够由上部框体适当地连结前后支柱。
而且,主体部在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上一体成形,所以其容易制造,也能简单地对主体部设置补强部,例如,通过将另外形成的补强部焊接在主体部上,或者将形成主体部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的上端侧部分向水平方向折弯加工成为补强部,而能够谋求上部框体制造的容易化。
总之,依据本案发明的第1特征构成,提供一堆高机,其能够使上部框体容易制造,并且能够适当地将前后支柱与上部框体连结。
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2特征构成为,在该第1特征构成中,该上部框体包括左右一对的框部,其由该主体部及补强部所构成;该左右一对的框部,于前后支柱位于其间的状态下,连结于该前后的支柱。
亦即,上部框体包括左右一对的框部,其由该主体部及补强部所构成,该左右一对的框部,于前后支柱位于其间的状态下,连结于该前后的支柱,因此,将前后支柱连结于该左右一对的框部,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连结前后支柱的强度。
再者,在将前后支柱连结于左右一对的框部的情况下,将连结左右框部的连结框,于其两端部分别螺栓连结于左右框部的状态下,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置多个,以将上部框体形成为梯子状也可,不过因为由补强部补强了主体部,所以也不一定要设置像这样的连结框。
总之,依据本案发明的第2特征构成,提供一堆高机,其除了第1特征构成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充分地提高连结前后支柱的强度。
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3特征构成为,在上述第2特征构成上,上述各个左右框部中的补强部,在朝向另一侧框部延伸的状态下,设置为从主体部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并抵接于该前后支柱的上端。
亦即,将左右一对的框部连结于前后支柱时,通过将补强部抵接于前后支柱的上端,而限制左右框部相对于前后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从而,在将左右框部相对于前后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定位在适当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左右框部对于前后支柱连结。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构成,在上述第2特征构成的作用效果之外,还提供一堆高机,其在相对于前后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为适当的状态下,能够将左右框部对于前后支柱连结。
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4特征构成为,上述第3特征构成上,该补强部构成为具有:从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部分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屈曲部分;该下方屈曲部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其位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较该突出部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更内方侧;该下方屈曲部分中车身前后方向两端的端缘部,和该前后支柱的外周面抵接,构成为限制上述左右一对框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前后支柱的位置。
亦即,将左右一对的框部连结于前后支柱时,使得左右框部的补强部的下方屈曲部分中车身前后方向两端的端缘部,和前后支柱的外周面抵接,由此,限制左右框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前后支柱的位置。
因此,在将左右框部相对于前后支柱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位置定位在适当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左右框部对于前后支柱连结。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构成,提供一堆高机,其除了第3特征构成的作用效果之外,其在左右框部相对于前后支柱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位置为适当的状态下,能够在适当状态下将其对于前后支柱连结。
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5特征构成为,在上述的第1~4特征构成中任一者中,该下部框体构成为,将支撑该行走轮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连接于连结框;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中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载该前后支柱中前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并且,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之中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接该前后支柱中后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该前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该后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
亦即,因为前方侧的支柱由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承载,因此,前方侧的支柱的荷重,施加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同样地,因为后方侧的支柱由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承载,因此,后方侧的支柱的荷重,施加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
如此,前方侧的支柱的荷重,施加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而后方侧的支柱的荷重,施加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所以,前方侧的支柱或后方侧的支柱难以向前后倾斜,而能够使得上部框体所要具备的强度降低,并谋求上部框体的轻量化。
亦即,例如,在连结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和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连结框上,载置支撑前方侧的支柱或后方侧的支柱时,因为前方侧或后方侧的支柱的荷重,使得连结框的中央部分向下方凹陷弯曲,使得前方侧的支柱和后方侧的支柱的上部靠近,容易倾斜,所以上部框体必须要具备抑制上述倾斜的强度。
相对于此,在前方侧的支柱的荷重施加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后方侧的支柱的荷重施加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情况下,前方侧的支柱和后方侧的支柱,难以在其上部接近的型态下倾斜,而能够使得上部框体所要具备的强度降低,并谋求上部框体的轻量化。
总之,依据本案发明的第5特征构成,除了第1~第4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供堆高机,其能够降低上部框体所要具备的强度,并谋求上部框体的轻量化及简易化。
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6特征构成为,在上述第1-第5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中,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的横侧面的各个前后的导轮,分别安装于该前后支柱。
亦即,通过被天花板侧的导轨引导,而作用在导轮上的力,施加于前后支柱,而不施加于上部框体,因此,能够使得上部框体所要具备的强度更进一步降低,并更进一步谋求上部框体的轻量化。
亦即,将导轮安装在上部框体时,施加于导轮上的力施加于上部框体,因此,必须要提高上部框体的强度,但因为导轮安装在上述前后支柱,所以能够使得上部框体所要具备的强度更进一步降低。
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构成,除了第1-第5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的作用效果之外,还提供能更进一步谋求上部框体的轻量化的堆高机。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仓库的正面图;
图2为同仓库的概略平面图;
图3为堆高机的侧面图;
图4为堆高机的横向平面图;
图5为下部框体的斜视图;
图6为同框体的斜视图;
图7为同框体的斜视图;
图8为同框体的分解斜视图;
图9为下部框体中前侧支柱的安装部的斜视图;
图10为下部框体中后侧支柱的安装部的斜视图;
图11为下部框体的一部分省略侧面图;
图12为被动车轮的安装部的一部分分解斜视图;
图13为上部框体的斜视图;
图14为上部框体的分解斜视图;
图15为上部框体的纵断图;
图16为升降台的被引导构成的斜视图;
图17为第3导引体的安装部的一部分切口平面图;
图18为第3导引体的安装部的切口背面图;
图19a至图19b为同部的侧面图;
图20a至图20b为阻止脱落体的安装部的切口背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行车轨;             3~下部框体;
4~升降台;             5F、5R~支柱;
6~上部框体;           6a~主体部;
6b~补强部;            6L、6R~框部;
9、11~行走轮;         23、24~车轮支撑框;
23a~载置部;           24a~载置部;
25~连结框;            Fj、Rj~桅连结部;
K~端缘部;             L~前后延伸部;
N1~纵板部分;          N2~突出部分;
N3~下方屈曲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依据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的形态。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设置左右一对的物品收纳棚B,其包含纵横配置的用以收纳桶状容器等的物品P的多个收纳部1,并设置在该等一对的物品收纳棚B之间的作业通路E移动的堆高机A,在一对的物品收纳棚B的各个横侧部相邻接的位置分别设置:从外部搬入欲收入收纳棚B的物品P的物品入库部Da;以及将从物品收纳棚B取出的物品P搬出到外部的物品出库部Db,而且,由堆高机A构成自动仓库,其执行将收纳于收纳部1的物品P取出到物品出库部Db的出库作业,并执行将由物品入库部Da搬入的物品P收纳到收纳部1的入库作业。
另外,物品入库部Da以及物品出库部Db由例如载置搬送物品P的搬送输送机所构成,而且,虽然没有例示,在物品入库部Da以及物品出库部Db中和堆高机A之间的物品授受的位置上,装设有使物品P升降的物品升降部,并构成为形成让后述的物品移载用的叉具装置F插入到物品P的下方的空间。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堆高机A包括:沿着顺着上述作业通路E在地面上设置的单一行车轨2行走的下部框体3;直立设置于该下部框体3的行走方向的前后端部位置,并引导升降台4自在升降的前后一对的支柱5F、5R;将该等支柱5F、5R上端部之间连结的上部框体6。而且,前后一对的支柱5F、5R的各个上端侧部分分别装设左右一对的导轮8f、8r,其与设置于作业通路E的天花板侧的导轨7的横侧面抵接(参照图13)。
因此,堆高机A构成为,能够在由行车轨2和导轨7引导的状态下在作业通路E上行走,并执行上述的入库作业和出库作业。
也如图5及图8所示,下部框体3够成为能够沿着行车轨2行走,其前后方向的一端侧具有:载置于行车轨2上面作为行走轮的驱动车轮9、以及和行车轨2横侧面抵接的左右一对导引轮10,而且,在该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具有:载置于行车轨2的上面作为行走轮的被动车轮11、以及和行车轨2横侧面抵接的左右一对导引轮1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驱动车轮9所在的一侧作为堆高机A的前方侧,被动车轮11所在的一侧为堆高机A的后方侧进行说明。
因此,上述的前后一对的支柱5F、5R,其前方侧的支柱5F配置于驱动车轮9所在的一侧、而后方侧的支柱5R配置于被动车轮11所在的一侧。
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将堆高机A的前后方简略记载为车身前后方向,而且,高机A的横幅方向简略记载为车身横幅方向。
如图3、图4以及图16所示,作为升降用索体的升降用钢索13A、13B分别连结升降台4的前后两端部,以垂吊支撑之,2台叉具装置F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在升降台4上。
如图2所示,上述2台的叉具装置F的设定间隔为与下述相同,物品收纳棚B中的收纳部1在相当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棚横幅方向的间隔,通过2个叉具装置F,能够同时对于在棚横幅方向并列的两个收纳部1进行移载工作。
如图3以及图16所示,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一对升降用钢索13A、13B之中,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前方侧位置的升降用钢索13A,从升降台4向上方伸长之后,在安装于上部框体6的车身前方侧部分的第1导引体14以及安装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上端部的第2导引体15上,被引导向下方,并被卷在配置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下端部分的前方侧处的卷筒16(参照图5)上。
另外,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1对的升降用钢索13A、13B之中,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后方侧处的升降用钢索13B,从升降台4向上方伸长之后,首先,在安装于上部框体6的车身后方侧部分的第3导引体17之处,被引导向车身前方侧,继之,在安装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上端部的第4导引体18之处,被引导向下方,并被卷在上述卷筒16上。
因此,卷筒16被升降用电动马达16A正逆驱动回转,以执行升降用钢索13A、13B从卷筒16拉出及卷回卷筒16,由此,构成为使得升降台4升降。
如图3、图4以及图16所示,在升降台4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设置有: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两横侧面的横位置限制用轮体19、以及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相当于车身后方侧之面的前后位置限制用轮体20。
另外,在升降台4车身后方侧的端部设置有: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两横侧面抵接的横位置限制用轮体21、以及抵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相当于车身前方侧的面的前后位置限制用轮体22。
因此,升降台4构成为,在车身横幅方向和车身前后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而被前后的支柱5F、5R引导的状态下,能够使其沿着前后的支柱5F、5R升降。
另外,如图4以及图14所示,前方侧或后方侧的支柱5F、5R形成为角轴状,具体言之为角筒状,而且,在侧面部,沿着支柱长边方向形成里侧部比入口部宽广的凹入沟U,使用该凹入沟U,如后所述,而够和他部材连接。
亦即,形成了螺丝孔的连结板(分接头板)插入凹入沟U,通过螺合于该连接用板的螺栓,将支柱5F、5R和他其部材连接。
如图5-图8所示,下部框体3构成为具有:支撑驱动车轮9以及正反向驱动该驱动车轮9的车轮驱动马达9A的驱动车轮支撑框23;支撑被动车轮11的被动车轮支撑框24;架设为跨越该等驱动车轮支撑框23及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连结框25。
此外,驱动车轮支撑框23上,支撑了该导引轮10,另外被动车轮支撑框24上支撑了上述导引轮12。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驱动车轮支撑框23被动车轮支撑框24,相当于前方侧和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
如图8所示,驱动车轮支撑框23形成为平面视的コ字状,在其车身前方侧的左右一对的端面上,用螺栓固定以自在转动方式支撑驱动车轮9的左右一对的轴承单位26。
此外,驱动车轮9装设为,其车身后方侧部分嵌入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左右的框部分之间的状态。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在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车身后方侧的侧面部的下端部,形成锷状载置部23a,其载置前方侧的支柱5F下端,载置于载置部23a的前方侧的支柱5F,通过通过形成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上端部的螺栓插通孔23b而安装的螺栓,而与驱动车轮支撑框23连接。
另外,将前方侧的支柱5F以螺栓连接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时候,将上述连结板(分接头板)插入支柱5F的凹入沟U,将插入穿过螺栓插通孔23b的螺栓螺合于连结板(分接头板)。
如图6以及图12所示,被动车轮支撑框24形成为平面视的コ字状,在其车身後方侧的左右一对的端面上,用螺栓固定以自在转动方式支撑被动车轮11的左右一对的轴承单位27。
此外,被动车轮11装设为,其车身前方侧部分嵌入于被动车轮支撑框24左右的框部分之间的状态。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车身前方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形成锷状载置部24a,其载置后方侧的支柱5R下端,载置于载置部24a的后方侧的支柱5R,通过通过形成于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上端部的螺栓插通孔24b而安装的螺栓,而与被动车轮支撑框24连接。
另外,被动车轮支撑框24和后方侧的支柱5R的螺栓连结的方式,和驱动车轮支撑框23与前方侧的支柱5F的螺栓连结相同。
如图12所示,为了让将被动车轮11的左右一对的轴承单位27分别固定在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螺栓28插入穿过而形成于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插通孔29,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孔状,挡住被动车轮11的轴承单位27的相对于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上方移动的位置限制用螺栓30,社置于和被动车轮支撑框24螺合的状态。
因此,通过位置限制用螺栓30的正逆的旋转调整,能够调整被动车轮11的轴承单元27对于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上下位置,通过该调整,能够调整前后支柱5F、5R,亦即堆高机A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倾斜。
如图5-图8所示,构成下部框体3的连结框25配置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及被动车轮支撑框24中车身横幅方向的单侧位置,亦即右侧位置。
而且,连结框25,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主体框部25A的前后两端部,具有向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侧面部的安装部25a(参照图5)以及向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侧面部的安装部25b(参照图6)。
亦即,在主体框部25A的前后两端,平面视形状为L字状的副框部25F、25R,通过焊接安装为从主体框部25A向上方立设的状态,形成该安装部25a、25b的L字状屈曲的舌片,焊接于副框部25F、25R。
主体框部25A使用断面形状为C字状的型钢而构成,在其内部形成为可以收纳电线。此外,在例示图中,装有关闭主体框部25A的侧部的开口的盖体。
另外,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以及后方侧的副框部25R上,一体形成型架安装部Tf、Tr,用以安装以浮起状态支撑下部框体3的型架。
亦即,堆高机A于分解为下部框体3、前后支柱5F、5R、上部框体6、及升降台4的状态下,从制造处搬运到在设置处,在并在设置处将其组合,但是从地面浮起状态支撑下部框体3的型架构成为能够安装在下部框体3。
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中较主体框部25A还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的下端部,用于承接不同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下端面中由前方侧的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载置部23a承接的前侧的边部分的右横侧的边部分的前方支柱用载置体31F,设置为将载置体形成用的角轴材焊接形成于副框部25F的状态。
另外,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在后方侧的副框部25R中较主体框部25A还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的下端部,用于承接不同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下端面中由后方侧的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载置部24a承接的前侧的边部分的右横侧的边部分的前方支柱用载置体31R,设置为将载置体形成用的角轴材焊接形成于副框部25R的状态。
如图9所示,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的较主体框部25A更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形成螺栓插通孔Fb,该部分由螺栓连结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侧面部中的车身内面侧的侧面部。
亦即,在本实施形态中,前方侧的副框部25F发挥前方支柱用支撑体的功能,其连结于不同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侧面部中由前方侧的驱动车轮支撑框23支撑连接的前侧面部的右侧面部分。
如图10所示,在后方侧的副框部25R的较主体框部25A更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形成螺栓插通孔Rb,该部分由螺栓连结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侧面部中的车身内面侧的侧面部。
亦即,在本实施形态中,后方侧的副框部25R发挥后方支柱用支撑体的功能,其连结于不同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侧面部中由后方侧的被动车轮支撑框24支撑连接的后侧面部的右侧面部分。
如图9所示,由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左侧面部的L字状的连接片23A,被螺栓连接在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左端部。
另外,如图10所示,由螺栓连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左侧面部的L字状的连接片24A,被螺栓连接在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左端部。
因此,如图11所示,前方侧的支柱5F,在其下端部由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载置部23a及前方支柱用载置体31F承接支撑的状态下,通过以螺栓连接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前方侧的副框部25F以及连接片23A,而被下部框体3支撑。
另外,如图11所示,后方侧的支柱5R,在其下端部由被动车轮支撑框24的载置部24a及后方支柱用载置体31R承接支撑的状态下,通过以螺栓连接于被动车轮支撑框24、后方侧的副框部25R以及连接片24A,而被下部框体3支撑。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的上端部分,安装具有卷筒16及升降用电动马达16A的升降台升降驱动用的升降驱动装置G的安装框32,设置为和副框部25F焊接的状态。此外,安装框32和副框部25F之间,设有上下的补强体32a。
而且,升降驱动装置G安装为,在前方侧的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上方处,与安装框32螺栓连接的状态。
如图6-图8所示,在升降驱动装置G的上方,在由支撑框33载置支撑的状态下设置控制箱H。在控制箱H的内部放置控制装置,其控制使驱动车轮9驱动的车轮驱动马达9A的动作、或者卷筒16的升降用电动马达16A的动作。
控制箱H的支撑框33由下列构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下框部33a、以及从该下框部33a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上框部33b,控制箱H被支撑为,如图7所示,被载置于上框部33b的状态,并且如图3所示,其上端部被连接支撑于前方侧支柱5F的状态下。
而且,下框部33a的下端部以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上端部,并且,下框部33a的上下中间部或上端部以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此外,下框部33a的车身横幅方向右侧的端缘部以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副框部25F。
如图13-图15所示,在堆高机A中的上部框体6构成为具有左右框部6L、6R,左右框部6L、6R于前后支柱5F、5R位于其间的状态下,以螺栓连结于前后的支柱5F、5R。
左右框部6L、6R为同样构成之物,在具备延伸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延伸部L、以及分别从该前后延伸部L的车身前后方向两端向下方延伸的桅连结部Fj、Rj的状态下,由形成于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的主体部6a、以及焊接于该主体部6a的补强部6b所构成。
而且,左右框部6L、6R构成为,在将主体部6a的前后两端部的桅连结部Fj、Rj抵接于前方侧支柱5F或者后方侧支柱5R的横外侧面的状态下,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或后方侧支柱5R。
此外,将主体部6a的两端部的桅连结部Fj、Rj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或后方侧支柱5R时,将上述的连结板插入支柱5F、5R的凹入沟U,以将螺栓螺合于该连结板。
如图15所示,左右框部6L、6R中的补强部6b,在从主体部6a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且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构成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板体。
亦即,在本实施型态中,于车身前后方向观之,补强部6b形成为2段屈曲状,其具有:于抵接于主体部6a内面的状态下被焊接的沿着上下方向的纵板部分N1、从该纵板部分N1的下端向内方侧沿着水平方向伸出的突出部分N2、以及从该突出部分N2的端部朝下方延伸的下方屈曲部分N3,其中突出部分N2相当于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且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构成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板体。
左右一对的框部6L、6R中的补强部6b,设置为朝向另一侧的框部分延伸的状态下,从主体部6a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补强部6b中的突出部分N2,构成为和前后支柱5F、5R的上端抵接。
另外,如图14所示,补强部6b的前后两端侧部中的横幅方向内侧部分形成为切口。亦即,补强部6b中下方屈曲部分N3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其位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较补强部6b中的突出部分N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更内方侧,下方屈曲部分N3身体前后方向两端的端缘部K,和前后支柱5F、5R的外周面抵接,构成为限制左右一对框部6L、6R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前后支柱5F、5R的位置。
亦即,将主体部6a的两端部的桅连结部Fj、Rj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或后方侧支柱5R时,补强部6b的突出部分N2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或后方侧的支柱5R的上端面,由此来限制左右框部6L、6R对于前方侧支柱5F和后方侧支柱5R的上下位置。
另外,将主体部6a的两端部的桅连结部Fj、Rj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或后方侧支柱5R时,补强部6b的下方屈曲部分N3的前后两端的端缘部K,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或后方侧的支柱5R的外周面,由此来限制左右框部6L、6R相对于前方侧的支柱5F或后方侧的支柱5R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引导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1对的升降用钢索13A、13B中的,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前方侧处的升降用钢索13A的第1导引体14的第1支撑体34,在抵接于上部框体6中右侧框部分6R的前方侧的桅连接部Fj外面的状态下,被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
另外,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引导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1对的升降用钢索13A、13B中的,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后方侧处的升降用钢索13B的第3导引体17的第2支撑体35,在抵接于上部框体6中左侧框部分6L的后方侧的螺栓连接部Rj外面的状态下,被螺栓连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
另外,将由第1导引体14引导的升降用钢索13A引导向下方的第2导引体15,以及,将由第3导引体17引导的升降用钢索13B向下方引导的第4导引体18,由共用的第3支撑体36所支撑,该第3支撑体36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前面侧。
此外,第3支撑体36支撑,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7的前后的导轮8f、8r之中的前方侧的左右导轮8f。
另外,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7的前后的导轮8f、8r之中的后方侧的左右导轮8r,由螺栓连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第4支撑体37所支撑。
根据图17以及第18图,若就第3导引体17的支撑构造加以说明,则於平面观之,第2支撑体35形成为具有コ字状的主体部分、以及从其两端部向车身前方侧或车身後方侧延伸的板部分。
而且,从第2支撑体35的主体部分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板部分,在将上部框体6左侧的框部6L的主体部6a夹在和后方侧支柱5R之间的状态下,由螺栓38A对后方侧支柱5R连结,而且,从第2支撑体35的主体部分向车身前方侧延长的板部分,由贯通上部框体6在左侧的框部6L的主体部6a及补强部6b的纵板部分N1的螺栓38B,连结于上部框体6左侧的框部6L。
支撑第3导引体17的支撑轴17A,设置为通过轴承39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第3导引体17,该支撑轴17A设置为,其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被第2支撑体35所贯穿,而且,其基端部嵌合于形成在上部框体6左侧的框部6L的主体部6a的嵌合孔40的状态。
而且构成为,第2支撑体35和轴承39之间插入了隔片41,螺合于支撑轴17A的尖端部的螺栓42,通过环状的推压体43,将轴承39向靠近第2支撑体35的一侧推压。
另外,虽然并未详述,第1导引体14由相同于第3导引体17的构成所支撑。
另外,通过螺合于支撑轴17A的尖端部的螺栓42,将覆盖第3导引体17侧面的盖体44锁住安装。
而且,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第1~第4导引体14~18都对应设有像这样的盖体44。
如图14、图15以及图18所示,对应于第1~第4导引体14~18所设置的盖体44,其周缘部由支撑棒45所支撑。
根据图18,以第3导引体17中的支撑棒45的安装部为代表进行说明,其构成为,支撑棒45的车身横幅方向内方侧部分,由贯穿第2支撑体35的螺栓46A连结于第2支撑体35,被第2支撑体35支撑,而且,贯穿盖体44的螺栓46B被螺合于在支撑棒45的车身横幅方向外方侧部分,盖体44的周缘部由支撑棒45所支撑。
另外,支撑分别对应于第1~第4导引体14~18而设置的盖体44的周缘部的支撑棒45,被使用作为阻止脱落具47(参照图18)的支撑体,其中阻止脱落具47阻止升降用钢索13A、13B从第1~第4导引体14~18脱落。
根据图18-图20,以对于第3导引体17的盖体44的支撑棒45为代表进行说明,阻止脱落具47形成为圆筒状,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外嵌于支撑棒45。
亦即,阻止脱落具47构成为,通过沿着支撑棒45的长边方向滑动,在挡住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切换,挡住位置如图18、图19b以及图20b所示,其位于和第3导引体17相对的状态,挡住升降用钢索13B以防止其从第3导引体17脱落;解除位置如图19a以及图20a所示,其位于离开第3导引体17的状态,解除对升降用钢索13B的阻挡。
再者,在阻止脱落具47上,装有可沿着其径方向自由螺进移动的定位用螺丝钉48,在支撑棒45上,当阻止脱落具47位于挡住位置时,形成定位用螺丝钉48的尖端可自由卡合的定位用环状沟49。
因此,在安装升降用钢索13B时,将阻止脱落具47切换到解除位置,由此,能够在第3导引体17和支撑棒45之间,形成用于让升降用钢索13B插入贯通的大空间,再者,在升降用钢索13B安装好之后,将阻止脱落具47切换到挡住位置,使定位用螺丝钉48卡合于定位用环状沟49,由此,限制升降用钢索13B从第3导引体17脱落。
〔其他实施形态〕
继之,列举其他的实施形态。
(1)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上部框体具有左右一对的框部的情况,但也可以在上部框体仅具有一侧的框部的形态下实施。
再者,在上部框体上设置左右一对的框部的情况下,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未将左右的框部连结的情况,但也可以为:使得连结左右的框部的连结框,在其两端部分别螺栓连结于左右的框部的状态下,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置多个,以将上部框体形成为梯子状。
(2)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构成上部框体的补强部分具有突出的部分和下方屈曲部分的情况,但也可以在不具有下方屈曲部分的形态下实施。
像这样不具有下方屈曲部分的情况下,使得形成主体部分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的上端部分,形成为在车身横幅方向折弯,以此折弯部分作为补强部分的型态下也可实施。
(3)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前后支柱的下端面载置于作为车轮支撑框架的驱动车轮支撑框或被动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上,并载置于设于下部框体的支柱载置体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在省略该支柱载置体的形态下实施。
(4)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具有驱动车轮和被动车轮作为行走轮的情况,但也可以在装设驱动车轮的形态下实施。
(5)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连结框配置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横面一侧处的情况,但也可以于将连结框配置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左右两侧处的形态下实施,而且,也可以在将连结框配置于相当于前后车轮支撑框的左右中央处的位置的型态下实施。

Claims (6)

1.一种堆高机,其包括:
在前后两端部具有沿着行车轨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轮的下部框体;
分别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设置的前后支柱;
连接该前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上部框体;以及
被引导在该前后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
其中:
该上部框体构成为,在具备延伸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延伸部、以及分别从该前后延伸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两端向下方延伸的桅连结部的状态下,由形成于沿着上下方向的板体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且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形成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板体的补强部所构成;
该主体部中的各个该前后桅连结部,抵接于该前后支柱的侧面部的状态下,螺栓连接于该前后支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高机,该上部框体包括左右一对的框部,其由该主体部及补强部所构成;
该左右一对的框部,在前后支柱位于其间的状态下,连结于该前后的支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高机,上述各个左右框部中的补强部,在朝向另一侧框部延伸的状态下,设置为从主体部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并抵接于该前后支柱的上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堆高机,其中:
该补强部构成为具有:从朝向车身横幅方向突出部分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屈曲部分;
该下方屈曲部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其位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较该突出部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更内方侧;
该下方屈曲部分中身体前后方向两端的端缘部,和该前后支柱的外周面抵接,构成为限制上述左右一对框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前后支柱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堆高机,其中:
该下部框体构成为,将支撑该行走轮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连接于连结框;
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中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载该前后支柱中前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并且,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之中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接该前后支柱中后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
该前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
该后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堆高机,其中: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的横侧面的各个前后的导轮,分别安装于该前后支柱。
CN201110436323.1A 2010-12-24 2011-12-22 堆高机 Active CN102530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8592A JP5459558B2 (ja) 2010-12-24 2010-12-24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JP2010-288592 2010-12-24
JPJP2010-288592 2010-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0777A true CN102530777A (zh) 2012-07-04
CN102530777B CN102530777B (zh) 2016-04-27

Family

ID=45440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36323.1A Active CN102530777B (zh) 2010-12-24 2011-12-22 堆高机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169109B2 (zh)
EP (1) EP2468677B1 (zh)
JP (1) JP5459558B2 (zh)
KR (1) KR101748445B1 (zh)
CN (1) CN102530777B (zh)
DK (1) DK2468677T3 (zh)
ES (1) ES2469365T3 (zh)
TW (1) TWI51191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81689A (ja) * 2015-10-28 2017-05-1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台車
CN109534231A (zh) * 2018-11-13 2019-03-29 林阿成 直升式堆叠装置
TWI828949B (zh) * 2019-11-22 2024-01-11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堆高式起重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15054A1 (de) * 2011-03-24 2012-09-27 GaUp GmbH Regalbediengerät
KR101699373B1 (ko) * 2012-09-04 2017-01-24 무라다기카이가부시끼가이샤 스태커 크레인
CN104512732A (zh) * 2013-09-28 2015-04-15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堆垛机立柱的上端支撑导向结构
NO346274B1 (en) * 2020-03-30 2022-05-16 Autostore Tech As Container handling vehicle
DE102021117938A1 (de) * 2021-07-12 2023-01-12 Amova Gmbh Regalbediengerät für ein Hochregallag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4528A (en) * 1994-02-07 1996-10-15 Daifuku Co., Ltd. Inward/outward delivery device of automated warehouse
JP2003212308A (ja) * 2002-01-24 2003-07-30 Daifuku Co Ltd 物品移載装置
JP2003212311A (ja) * 2002-01-24 2003-07-30 Daifuku Co Ltd 物品移載装置における昇降台
CN1532123A (zh) * 2003-03-20 2004-09-29 ������������ʽ���� 物品输送装置
JP2006036454A (ja) * 2004-07-27 2006-02-09 Murata Mach Ltd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3898A (ja) 1988-08-03 1990-02-14 West Electric Co Ltd 超音波トランスジューサ
JPH0243898U (zh) * 1988-09-16 1990-03-27
JPH0810568Y2 (ja) * 1990-11-26 1996-03-2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JPH07251904A (ja) * 1994-03-16 1995-10-03 Daifuku Co Ltd 自動倉庫用の出し入れ装置
KR100565747B1 (ko) * 2004-03-25 2006-03-2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스토커 시스템 및 그의 운전방법
TWI382949B (zh) * 2005-06-15 2013-01-21 Daifuku Kk Item handling device
JP2008074545A (ja) * 2006-09-21 2008-04-03 Murata Mach Ltd ユニット化した移載装置
JP4013990B1 (ja) * 2006-09-28 2007-11-28 株式会社Ihi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JP3982562B1 (ja) * 2006-09-28 2007-09-26 株式会社Ihi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JP2008195503A (ja) * 2007-02-14 2008-08-28 Daifuku Co Ltd 物品搬送装置
US20110014017A1 (en) * 2009-07-14 2011-01-20 Pflow Industries, Inc. Storage retrieval machine
JP5459557B2 (ja) * 2010-12-16 2014-04-02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JP5472167B2 (ja) * 2011-03-15 2014-04-1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4528A (en) * 1994-02-07 1996-10-15 Daifuku Co., Ltd. Inward/outward delivery device of automated warehouse
JP2003212308A (ja) * 2002-01-24 2003-07-30 Daifuku Co Ltd 物品移載装置
JP2003212311A (ja) * 2002-01-24 2003-07-30 Daifuku Co Ltd 物品移載装置における昇降台
CN1532123A (zh) * 2003-03-20 2004-09-29 ������������ʽ���� 物品输送装置
JP2006036454A (ja) * 2004-07-27 2006-02-09 Murata Mach Ltd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81689A (ja) * 2015-10-28 2017-05-1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台車
TWI687367B (zh) * 2015-10-28 2020-03-11 日商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搬運台車
CN109534231A (zh) * 2018-11-13 2019-03-29 林阿成 直升式堆叠装置
CN109534231B (zh) * 2018-11-13 2020-06-12 林阿成 直升式堆叠装置
TWI828949B (zh) * 2019-11-22 2024-01-11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堆高式起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8677B1 (en) 2014-03-19
KR101748445B1 (ko) 2017-06-16
EP2468677A1 (en) 2012-06-27
DK2468677T3 (da) 2014-06-16
US20120168256A1 (en) 2012-07-05
JP5459558B2 (ja) 2014-04-02
ES2469365T3 (es) 2014-06-18
JP2012136310A (ja) 2012-07-19
TWI511911B (zh) 2015-12-11
TW201226289A (en) 2012-07-01
KR20120073123A (ko) 2012-07-04
CN102530777B (zh) 2016-04-27
US9169109B2 (en) 2015-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0777A (zh) 堆高机
CN102556899A (zh) 堆高机
CN101503102B (zh) 两轮摩托车的风挡
EP3048067B1 (en) Rack for freight
CN101878342B (zh) 一种无避让型立体停车位的车台板结构
CA2370398A1 (en) Elevating platform assembly
CN105625941A (zh) 具有自动换杆功能的履带式全液压坑道钻机
CN110436387A (zh) 用于在车辆上使用的伸缩组件
CN102155031A (zh) 工作机
CN102155029B (zh) 工作机
CN101397014B (zh) 输送装置
CN110758224A (zh) 一种轮胎式隧道管廊运架车
US20120186893A1 (en) Rover Wheel
CN110775892B (zh) 叉车臂支撑装置及叉车
CN205914918U (zh) 一种钢管束卧式焊接装置
CN215205116U (zh) 一种平台车
KR101619366B1 (ko) 호이스트
CN101575982A (zh) 大通道直线导向式放顶煤过渡液压支架
CN212221434U (zh) 一种台车式悬挂链输送系统
CN211071617U (zh) 一种通用型钢筋笼定位架
CN207953633U (zh) 一种石油管道连接夹具
RU2712483C1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вращатель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транспортном средстве или передвижной рабочей машине
CN102344035A (zh) 带状体的连接构造
CN111038926A (zh) 一种台车式悬挂链输送系统
CN112627724A (zh) 一种快速拆装钻杆及下放钻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