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0750B - Chain sewing machine line control device - Google Patents

Chain sewing machine line control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0750B
TWI440750B TW097123147A TW97123147A TWI440750B TW I440750 B TWI440750 B TW I440750B TW 097123147 A TW097123147 A TW 097123147A TW 97123147 A TW97123147 A TW 97123147A TW I440750 B TWI440750 B TW I4407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line
hook
sewing machine
hook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23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6625A (en
Inventor
Yuuichi Tezuka
Osamu Kawamoto
Yukiyo Nomoto
Original Assignee
Ju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Kk filed Critical Ju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16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6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0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07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3/00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op-taker thread, e.g. for tensioning
    • D05B63/02Loop-taker thread take-up lev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0Double chain-stitch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02Loop takers, e.g. loopers for chain-stitch sewing machines, e.g. oscilla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30Driving-gear for loop ta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控制線鉤線之張力的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包含有在針板下方擺動的線鉤,且進行拷邊縫(overedge)或雙面鏈縫的縫紉機係藉重複以線鉤捕捉經縫針插穿之上線的線圈後,再以縫針捕捉經線鉤插穿之線鉤線之線圈的動作來進行縫紉。
此時,作為將線鉤線之張力保持固定的線控制裝置,如第13(a)圖所示,包含有線控制裝置110的縫紉機已被廣泛使用,且該線控制裝置110包含有作為線鉤線L1之路徑的2個穿線部111、112;設置於下軸且其外周部滑動接觸通過前述穿線部之間的線鉤線L1的2片線控制凸輪113、114;設置於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且設有用以使滑動接觸前述2片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L1通過的長孔部115a的線引導構件115。
在前述線控制裝置110中,從配置於第13(a)圖右側之繞線器(未圖示)所放出的線鉤線L1係設置成可依序通過穿線部111之孔部111a、線引導構件115之長孔部115a、及穿線部112之孔部112a。又,線控制凸輪113、114分別在穿線部111與線導引構件115之間、穿線部112與線導引構件115之間與線鉤線L1滑動接觸,且藉賦予線鉤線L1張力來保持線鉤線 L1的張力。
此外,使用線控制裝置110之縫紉機的縫製作業中,隨著線鉤的擺動等,線鉤線L1有時會在比穿線部111更靠近線鉤側之處產生斷頭。此時,會有如第13(b)圖所示,產生斷頭之線鉤線L1的繞線器側部分從線引導構件115或穿線部112下垂,且該線鉤線L1的下垂部滑動接觸並捲繞前述線控制凸輪113、114之間的軸部102a,並且隨著下軸102之旋轉而捲繞軸部102a好幾圈的情形產生。捲繞軸部102a好幾圈的線鉤線L1的除去是非常煩雜的,需花上許多時間,不但對操作者產生很大的負擔,並且會使縫製作業的效率明顯降低。又,於該除去之際使用刀具等進行切斷捲繞於軸部102a的線鉤線L1的作業時,有時會因進行該作業時失手使刀具接觸到線控制凸輪113、114的表面而產生損傷。此時,在除去線鉤線後進行的縫製作業中,會有線鉤線L1變得容易被該損傷部分鉤住,而容易引起線鉤線L1的切斷及捲繞的情形產生。
因此,在比線控制凸輪114更靠近繞線器側的線鉤線L1的路徑上,另外設置以對線鉤線L1重複進行接觸與非接觸之方式動作的切斷用刀刃,在線鉤線L1產生捲繞時,以該刀刃接觸線鉤線L1來切斷線鉤線L1的構造已為人所知(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實開平3-55077號公報
【發明內 發明揭示
然而,專利文獻1之習知縫紉機係構造成,相對於線鉤線L1的路徑大致平行地配接的刀刃抵接線鉤線L1時,一旦線鉤線L1被拉出,刀刃就會發揮作用。因此,根據線鉤線L1的粗細或材質不同,會有線鉤線L1相對刀刃滑動,使刀刃無法充分發揮功能進行切線的情形產生。因此,無法進行切斷時會有大量的線鉤線L1捲繞,使捲繞之線鉤線L1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問題。
又,由於在線鉤線L1的路徑上另外設置線切斷用刀刃,故會有為了設置該刀刃的設置空間而使得縫紉機的設計受到限制的問題。此外,專利文獻1之習知技術的縫紉機中,以藉由對線鉤線L1重複進行接觸與非接觸使該刀刃僅在線鉤線L1捲繞時切斷線鉤線L1之方式動作的機構是複雜的,故會有除了縫紉機的設計變複雜以外,用以切線的構造亦造成高成本的問題。
有鑑於前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係更適當地防止線鉤線的捲繞。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發明,一種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包含有:藉縫紉機馬達之旋轉而旋轉的下軸;與前述下軸之旋轉連動而擺動的線鉤;2個穿線部;配置於前述2個穿線部之間,且設置於前述下軸,使橫越前述2個穿線部之間的線鉤線滑動接觸其外周部的2片線控制凸輪;及設置於前述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供滑動接觸前述各 線控制凸輪的前述線鉤線插穿,並且設有使前述線鉤線沿著固定方向往返的長孔部的線引導構件,又,該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藉前述2片線控制凸輪之直徑變化來賦予前述線鉤線張力,其特徵在於:前述線引導構件(15)包含有切線機構(15b),且該切線機構沿著前述長孔部之長度方向設置於前述下軸側之內緣部途中,並可切斷前述線鉤線。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中,包含有線捕捉構件(20),且該線捕捉構件係比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前述線控制凸輪更靠近線鉤線供給源側,且在從前述線控制凸輪的外周到前述下軸之間的位置被固定於機架上,並可捕捉前述線鉤線之端部。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中,包含有:設置於前述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的第1圓筒部(14a)、及配置於前述第1圓筒部之外周面附近並可切斷前述線鉤線的切斷構件(21)。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中,設有固定於縫紉機機架並插穿下軸的第2圓筒部(4),且該第2圓筒部之一端部插入配置於前述第1圓筒部之位於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內側。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中,前述切線機構係鉤 線部(15b),且該鉤線部藉隨著前述線控制凸輪旋轉所產生之直徑變化來鉤住前述線鉤線,進而隨著前述直徑變化來切斷前述線鉤線。
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中,前述切線機構係設置於前述內緣部的凹部。
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中,前述切線機構係設置於前述內緣部的凸部。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發明,遭切斷之線鉤線捲繞於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所產生之間隙的軸部時,切線機構會切斷該線鉤線。此時,切線機構沿著線引導構件所設置之長孔部之長度方向設置於2個內緣部內,暨成為下軸側之內緣部途中側。即,切線機構設置成僅在因遭切斷之線鉤線捲繞於下軸而呈現出線鉤線之一端被下軸側拉扯的狀態時才會切斷線鉤線。藉此,切線機構在通常的縫製作業中將不會無謂地切斷線鉤線,且僅在因某種理由而遭切斷之線鉤線捲繞於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所產生之間隙的軸部時,才會切斷線鉤線。因此,更加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
又,切線機構會在大量的線鉤線產生捲繞前切斷線鉤線。此時,被切線機構切斷之線鉤線的供給源側之端部會被2片線控制凸輪當中的位於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排除,而不會再次捲繞於該軸部。藉此,捲繞於該軸部 之線鉤線變得極為少量,使捲繞之線鉤線的除去變得容易。因此,可解決因大量的線鉤線捲繞而使線鉤線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習知問題,大幅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及舒適性。
此外,由於切線機構被設置於線引導構件所設置之長孔部的內緣部,故無需如習知技術般確保用以另外固定刀刃的構件以及刀刃的設置空間,更加提昇了縫紉機在設計上的自由度。
此外,切線機構無需如習知技術般具有做出用以對線鉤線重複進行接觸與非接觸之動作的機構,故除了用以切斷線鉤線的構造變得極為簡單,且縫紉機的設計變得更容易以外,還可用極低成本提供可在線鉤線捲繞時切斷線鉤線的縫紉機。
另外,切線機構不受限於刀具狀。亦可為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之發明中,捕捉藉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沿著下軸側之內緣部移動之線鉤線的移動並在途中阻止的構造。藉此,透過下軸與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拉扯線鉤線而可扯斷線鉤線,就結果上來說可發揮切線機構的功能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發明,線捕捉構件比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之外周更靠近線鉤線供給源側,且設置於從該外周到下軸之間的位置。即,可捕捉掉落至靠近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側的線鉤線之端部。藉此,可防止遭切斷之線鉤線 捲繞於線鉤線之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與支撐下軸使其可旋轉之軸承當中的設置於該側面側的軸承之間所產生的間隙。因此,可解決因大量的線鉤線捲繞於該間隙而使線鉤線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問題,大幅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及舒適性。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發明,第1圓筒部設置成在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與該線控制凸輪呈一體,並插穿下軸。即,第1圓筒部設置成可覆蓋該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側之下軸2的外周部。藉此,遭切斷之線鉤線端部位於該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側時,線鉤線會捲繞於第1圓筒部的外周部。因此,可防止線鉤線捲繞於下軸。又,此時,配置於接近圓筒部之外周部的切斷構件之刀刃部會切斷捲繞於第1圓筒部的線鉤線,故可切斷線鉤線使其不會大量捲繞於第1圓筒部的外周部。因此,可解決在線鉤線產生斷頭時,因線鉤線大量捲繞於下軸而使線鉤線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問題,大幅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及舒適性。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之發明,第1圓筒部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配置成可供固定於縫紉機機架之第2圓筒部插入其內側。例如,第1圓筒部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可將下軸的軸承插穿其內部。即,在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與該軸承之間,下軸的外周面將完全被第1圓筒部及第2圓筒部覆蓋。藉此,可防止遭切斷之線鉤線之端部捲繞於線鉤線供給源側 之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與該軸承之間的下軸的外周面。因此,可解決因大量的線鉤線捲繞於該間隙而使線鉤線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問題,大幅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及舒適性。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之發明,切線機構係可鉤住線鉤線的鉤線部。即,因遭切斷之線鉤線捲繞於下軸而呈現出線鉤線之一端被下軸側拉扯的狀態時,線鉤線會被設置於線引導構件之長孔部之下軸側之內緣部的鉤線部鉤住。此時,線鉤線以鉤線部為支點,會受到捲繞於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所產生之間隙之軸部的線鉤線藉下軸之旋轉而被捲入時所產生之拉扯力、及隨著藉與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線控制凸輪之滑動來變更線鉤線路徑時所產生之拉扯力。即,線鉤線會以鉤線部為支點,往不同的兩個方向被拉扯。藉此可在鉤線部扯斷線鉤線。因此,無需將切線機構加工成刀具狀,故可用更低的成本裝設切線機構。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記載之發明,切線機構係設置於線引導構件所設置之長孔部之內緣部的凹部,故無需另外設置刀刃等即可進行捲繞之線鉤線的切斷。
又,無需對習知線控制裝置施加大幅度的設計變更即可設置切線機構。因此,可用更低的成本裝設切線機構。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發明,切線機構係設置於線引導構件所設置之長孔部之內緣部的凸部,故無需另外設置刀刃等即可進行捲繞之線鉤線的切斷。
又,無需對習知線控制裝置施加大幅度的設計變更即 可設置切線機構。因此,可用更低的成本裝設切線機構。
實施發明之最佳態樣 (本發明之縫紉機的實施態樣的全體構造)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
本發明之縫紉機係使用藉設置於針板下方之線鉤引導之線鉤線L來進行縫紉的縫紉機,且係包含有控制線鉤線L之張力的線控制裝置10的縫紉機。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縫紉機所包含之線控制裝置10之構造的立體圖。
縫紉機包含有配接於縫紉機機架之底部內部的下軸2;在該底部上面所設置之針板下方與下軸2之旋轉連動而擺動的具鐮刀狀凸起部之線鉤(省略圖示);作為藉線鉤引導之線鉤線L之供給源的繞線器(省略圖示);設置成位於線鉤與繞線器之間的線鉤線L之路徑上的線控制裝置10。
又,縫紉機係採衆所周知的,於下端保持有縫針之針棒與藉縫紉機馬達旋轉之上軸連動而上下移動,並且上軸之旋轉會傳達至下軸2的構造。
配置於針棒下方的線鉤係衆所周知的,於鐮刀狀凸起部之前端部具有供線鉤線L通過的孔部,且透過藉下軸2之旋轉所產生之擺動,與針共同運作來形成環縫針跡的線鉤。
又,下軸2之旋轉可使線控制裝置10動作。關於線控制裝置10的動作將在後面說明。
(線控制裝置)
接著,詳細說明線控制裝置10。
如第1圖所示,線控制裝置10包含有穿線部11、12;線控制凸輪13、14;線引導構件15;旋動構件16。穿線部11、12係設置於下軸2上方,且設有成為線鉤線L之路徑的孔部11a、12a者;線控制凸輪13、14係固定支撐於下軸並且設置成可遮蔽穿線部11、12之間,且其外周與通過孔部11a、12a的線鉤線L滑動接觸者;線引導構件15係設置於線控制凸輪13、14之間,且設有成為線鉤線L之路徑的長孔部15a者;旋動構件16係支撐穿線部11、12及線引導構件15使該等可上下旋動者。又,縫紉機包含有軸承3、4;線路徑部5;線捕捉構件20(參照第5圖)。軸承3、4係固定保持於縫紉機機架且支撐下軸2使其可旋轉者;線路徑部5係設置於縫紉機機架,且成為從作為線鉤線L之供給源的繞線器導出之線鉤線L的路徑者;線捕捉構件20係設置於軸承4,且從上面覆蓋線控制凸輪14與軸承4之間所產生之間隙2b者。
穿線部11、12及線引導構件15均受到旋動構件16支撐。旋動構件16受到軸支撐而可在縫紉機機架旋轉,使其底端部(第1圖內側)可將前端部(第1圖前側)往下軸2之上下方向接離。穿線部11、12及線引導構件15設置於旋動構件16的前端部,並藉旋動構件16之旋動而可切換成接近下軸2的使用時位置(第1圖的位置)、及為了維修等而從下軸2往上方隔離的非使用時位置(參照第7圖)。
又,如前述,穿線部11、12設有成為線鉤線L之路徑的孔部11a、12a。又,線引導構件15設有成為線鉤線L之路徑 的長孔部15a。從線路徑部5導出之線鉤線L首先通過孔部12a,接著通過長孔部15a,最後通過孔部11a並朝線鉤導出。此時,線鉤線L在孔部12a與長孔部15a之間與線控制凸輪14的外周部滑動接觸,且在長孔部15a與孔部11a之間與線控制凸輪13的外周部滑動接觸。
旋動構件16位於使用時位置時,線引導構件15配置成傾斜狀態,使長孔部15a之前端側(下軸側端部15c側)抬高(第2圖上方)。
如第4圖所示,隨著下軸2之順時針方向旋轉而旋轉的線控制凸輪13、14的外周部會從長孔部15a之下側(下軸側)的內緣部15d往長孔部15a之上側(針板側)的內緣部15e移動。
此外,長孔部15a之下側的內緣部15d的長度方向中間部設有缺口部15b,且該缺口部15b係切除下方而形成之凹部。另外,關於缺口部15b將在後面說明。
線控制凸輪13、14為相同形狀,其外周部的形狀係部分外周變化成比其他部分(小徑部)大的大徑部的形狀。第3圖係線控制凸輪13、14之大徑部與線鉤線L抵接的狀態。
線控制凸輪13、14將下軸2作為旋轉軸,進行旋轉的同時線鉤線L會滑動接觸其外周部。即,一旦線控制凸輪13、14藉下軸2之旋轉而旋轉,則會形成線控制凸輪13、14的小徑部與線鉤線L滑動接觸的時機(第1圖的狀態)及線控制凸輪13、14的大徑部與線鉤線L滑動接觸的時機(第3圖的狀態),藉此線鉤線L的路徑可在線引導構件15之長孔部15a內 沿著長度方向變化。
此時,線控制凸輪13、14的相對線鉤線L之直徑變化的時機會對應線鉤的擺動時機。
例如,線鉤相對於縫針後退時,線鉤與線控制裝置10之距離會變短。此時,線控制凸輪13、14會以大徑部與線鉤線L滑動接觸之方式動作。藉此,從穿線部11之孔部11a到線鉤之間的線鉤線L會被線控制凸輪13拉扯,而賦予線鉤與孔部11a之間的線鉤線L張力,故線鉤線L不會鬆弛。又,此時,線控制凸輪14會拉扯線路徑部5側的線鉤線L。藉此,線鉤線L會從作為線鉤線L之供給源的繞線器被拉出。
另一方面,線鉤相對於縫針前進時,線鉤與線控制裝置10之距離會變長。此時,線控制凸輪13、14的小徑部會與線鉤線L滑動接觸,藉此,因從線控制凸輪13、14的大徑部移動到小徑部而鬆弛的線鉤線L會被線鉤拉扯鬆弛的部分,而被賦予張力。依前述所示來保持對應線鉤之擺動的線鉤線L的張力。
通常的縫製作業中,即,未產生斷頭的線鉤線L,會藉與線控制凸輪13、14之外周部之滑動,而在線引導構件15之長孔部15a內移動路徑。具體而言,從第4(a)圖所示之線鉤線L的路徑經過第4(b)圖所示之線鉤線L的路徑後,再往第4(c)圖所示之線鉤線L的路徑移動。此時,如第4(a)圖~第4(c)圖所示,因線鉤線L維持在線控制凸輪13、14的外周部,故可在不接觸線引導構件15之長孔部15a之下側的內緣部15d的情況下移動。即,未產生斷頭的線鉤線L不會被缺口 部15b鉤住。
(線鉤線的斷頭及捲繞)
一般來說,使用縫紉機的縫製作業中,線鉤線L的斷頭大多發生在比線控制凸輪13更靠近線鉤之處(第5(a)圖左側)。線鉤線L遭切斷時,如第5(b)圖所示,隨著下軸2之旋轉,線鉤線L之切斷端部L1會藉與線控制凸輪13之外周之滑動而被排除,並從穿線部11之孔部11a掉落。此時,如第5(c)圖所示,一旦線鉤線L之端部L1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3與線引導構件15之間,則端部L1會藉與線控制凸輪13、14間的軸部2a之滑動接觸而捲繞於軸部2a外周,且從繞線器側(第5圖右側)拉出線後,會使線鉤線L更進一步捲繞。
(切線機構)
一旦端部L1如前述般掉落,則線鉤線L將會接觸前述線引導構件15之長孔部15a之下側的內緣部15d。然後,一旦在線鉤線L開始捲繞於軸部2a的狀態下繼續旋轉下軸2,則線鉤線L會被線控制凸輪14導引,使線鉤線L相對於線引導構件15之長孔部15a通過第6(a)圖~第6(c)圖的路徑。即,一旦在端部L1捲繞於軸部2a的狀態下使線控制凸輪14與線鉤線L滑動接觸,則線鉤線L的路徑會以與前述長孔部15a之下側的內緣部15d滑動接觸,並且同時從第6圖左方往右方靠近之方式移動。因此,如第6(b)圖所示,以滑動接觸長孔部15a之下軸側的內緣部之方式移動的線鉤線L會被往內緣部15d下方切除而形成之缺口部15b鉤住。
缺口部15b的移動方向後方側端緣直立為垂直狀態。因 此,如第6(c)圖所示,線鉤線L會卡合於缺口部15b之後方側端緣,而可阻止線鉤線L往移動方向後方側移動,接著,使下軸2旋轉以藉由線控制凸輪14賦予張力,藉此使線鉤線L可被缺口部15b之後方側端緣扯斷。
即,從缺口部15b到軸部2a之路徑上的線鉤線L會往箭頭B的方向被拉扯。因此,線鉤線L以缺口部15b為支點,往箭頭A的方向與箭頭B的方向被拉扯,藉此可在缺口部15b的位置產生極強的卡合力。藉由該張力可將缺口部15b作為支點來扯斷線鉤線L。因此,缺口部15b可發揮「鉤線部」及「切線機構」的功能。
另外,如第2圖所示,為了使被缺口部15b鉤住的線鉤線L在被缺口部15b切斷前不會從缺口部15b滑出,期望缺口部15b當中的卡止線鉤線L之側的側部與長孔部15a之下軸部的內緣部15d形成的凸出部15f之角度為0度以上直角以下。
又,捲繞於軸部2a的線鉤線L的長度僅止於從線鉤線L產生斷頭時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1到被缺口部15b切斷的線鉤線L之端部為止的長度。藉此,線鉤線L在縫紉機的縫製動作中產生斷頭後,即使下軸2進行某種程度的旋轉,捲繞於軸部2a的線鉤線L的量亦可控制在少量,而可輕易地進行捲繞於軸部2a的線鉤線L的除去。
進行捲繞於軸部2a的線鉤線L的除去時,在使縫紉機的動作停止後,打開設置於位於線控制裝置10上方之底部上面的蓋部(省略圖示),如第7圖所示使旋動構件16往上方旋 動,即可輕易地對線控制裝置10各部進行手動作業。並且,可藉鑷子等除去捲繞於軸部2a的線鉤線L。
另外,被缺口部15b切斷的線鉤線L當中,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2(參照第8圖)將在後面說明。
(線捕捉構件)
接著,詳細說明線捕捉構件20。
如第5圖所示,線捕捉構件20設置成可覆蓋軸承4的外周面當中,線控制凸輪14與軸承4之間所產生之間隙2b的上半部左右。又,線捕捉構件20的表面設有沿著軸承4之外周部之圓弧的帶狀起絨,線的端部掉落至該表面時,會藉摩擦力來捕捉該線的端部。又,為了不在線捕捉構件20之線控制凸輪14側之側端部與線控制凸輪14之間產生間隙,線捕捉構件20被配接成該側端部可與線控制凸輪14抵接。
如第8(a)圖所示,被缺口部15b切斷的線鉤線L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2,會被線控制凸輪14排除。此時,如第8(b)圖所示,線鉤線L會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與旋動構件16之間的間隙。此時,如第8(c)圖所示,端部L2會掉落至線捕捉構件20的上面部,並被設置於上面部的起絨捕捉,然後將不再移動。即,由於線鉤線L的端部被線捕捉構件20捕捉,故不會捲入線控制凸輪14與軸承4之間所產生之間隙2b內而引起捲繞。因此,被缺口部15b切斷的線鉤線L的端部L2不會再次引起捲繞,而可更輕易地進行產生斷頭之線鉤線L的處理。
另外,線鉤線L產生斷頭時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1 在不捲繞於軸部2a的情況下,有時會被線控制凸輪14排除而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與旋動構件16之間的間隙。此時,端部L1會被線捕捉構件20捕捉,然後將不再移動。因此不會引起線鉤線L的捲繞。
又,線捕捉構件20所捕捉之線鉤線L之端部L1、L2的處理,採與捲繞於軸部2a之線鉤線L的處理幾乎相同的方式進行。即,在使縫紉機的動作停止後,打開設置於位於線控制裝置10上方之底部上面的蓋部(省略圖示),如第7圖所示使旋動構件16往上方旋動,即可輕易地對線控制裝置10各部進行手動作業。並且,藉鑷子等除去線捕捉構件20所捕捉之線鉤線L之端部L1、L2後,由操作者引導線鉤線L,使線鉤線L可再次通過孔部12a、長孔部15a及孔部11a並朝線鉤導出。
(前述實施態樣之縫紉機的作用效果)
根據前述實施態樣,遭切斷之線鉤線L捲繞於2片線控制凸輪13、14之間的軸部2a時,缺口部15會鉤斷線鉤線L。此時,缺口部15b沿著線引導構件15所設置之長孔部15a之長度方向設置於成為2個內緣部之下側的內緣部15d。即,缺口部15b設置成僅在因遭切斷之線鉤線L捲繞於下軸而呈現出線鉤線L之一端被下軸側拉扯的狀態時才會切斷線鉤線L。藉此,缺口部15b在通常的縫製作業中將不會無謂地切斷線鉤線L,且僅在因某種理由而遭切斷之線鉤線L捲繞於線控制凸輪13、14之間的軸部2a時,才會切斷線鉤線L。因此,更加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
又,缺口部15b會在大量的線鉤線L隨著下軸2之旋轉產生捲繞前切斷線鉤線L。此時,被缺口部15b切斷之線鉤線L的供給源側之端部L2會被線控制凸輪14排除,而不會再次捲繞於軸部2a。藉此,捲繞於軸部2a的線鉤線L變得極為少量,使捲繞之線鉤線L的除去變得容易。因此,可解決因大量的線鉤線L捲繞而使線鉤線L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習知問題,大幅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及舒適性。
此外,由於缺口部15b被設置於線引導構件15所設置之長孔部15a的內緣部,故無需如習知技術般確保用以另外固定刀刃的構件以及刀刃的設置空間,更加提昇了縫紉機在設計上的自由度。
此外,缺口部15b無需如習知技術般具有做出用以對線鉤線L重複進行接觸與非接觸之動作的機構,故除了用以切斷線鉤線L的構造變得極為簡單,且縫紉機的設計變得更容易以外,還可用極低成本提供可在線鉤線L捲繞時切斷線鉤線L的縫紉機。
此外,線捕捉構件20比線控制凸輪14的外周更靠近線鉤線供給源側,且設置於從該外周到下軸2a之間的位置。即,可捕捉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之線鉤線L之供給源側之側面側的線鉤線L之端部。藉此,可防止遭切斷之線鉤線L之端部L2捲繞於線控制凸輪14之線鉤線L之供給源側之側面與設置於該側面側之下軸2的軸承4之間所產生的間隙2b。因此,可解決因大量的線鉤線L捲繞於間隙2b而使線鉤線L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問題,大幅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 及舒適性。
此外,由於缺口部15b係設置於線引導構件15所設置之長孔部15a之內緣部的凹部,故無需另外設置刀刃等即可進行捲繞之線鉤線L的切斷。因此,無需如習知技術般確保用以另外固定刀刃的構件以及刀刃的設置空間,更加提昇了縫紉機在設計上的自由度。又,無需對習知線控制裝置施加大幅度的設計變更即可設置切線機構。因此,可用更低的成本裝設切線機構。
此外,缺口部15b係以鉤住線之方式來切斷線,故亦可不將缺口部15b之內緣部加工成刀具狀。因此,可用更低的成本裝設切線機構。另外,雖然說不將缺口部15b之內緣部加工成刀具狀亦可發揮切線機構的功能,但更期望將缺口部15b之內緣部加工成刀具狀。
(第2實施態樣)
接著,說明第2實施態樣。
另外,在包含有線控制裝置10A的縫紉機中,因線鉤線L斷頭而在線鉤側產生之端部L1捲繞於線控制凸輪13、14之間的軸部2a時,以設置於線引導構件15之長孔部15a之下側之內緣部15d的缺口部15b切斷該線鉤線L的構造、以及缺口部15b切斷之線鉤線L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2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與旋動構件16之間的間隙時的線路徑均與第1實施態樣相同。
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第2實施態樣之線控制裝置10A包含有圓筒部14a及切線刀21。圓筒部14a係設置成從線控 制凸輪14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沿著軸方向延長且與線控制凸輪14呈一體者;切線刀21係其刀刃部21a被設置於接近圓筒部14a之外周部者。
圓筒部14a設置成隨著線控制凸輪14之旋轉而旋轉,且可供軸承4插入圓筒狀之端部之內側(內徑側)。即,圓筒部14a被覆著線控制凸輪14與軸承4之間所產生的間隙2b。因此,圓筒部14a可發揮「第1圓筒部」的功能。又,軸承4可發揮「第2圓筒部」的功能。
切線刀21如第10圖所示,具有配置於接近圓筒部14a之圓周狀之外周部的刀刃部21a。又,切線刀21被固定支撐於縫紉機機架上。
在第11圖中,線鉤線L產生斷頭時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1或被缺口部15b切斷之線鉤線L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2與第8(b)圖相同,有時會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與旋動構件16之間的間隙。此種情況下,線鉤線L的端部L1或L2會抵接圓筒部14a之外周部。此時,線控制凸輪14因縫紉機持續進行縫製作業等理由而旋轉的話,線鉤線L會因圓筒部14a之旋轉而被扯斷,且捲繞於圓筒部14a。
捲繞於圓筒部14a的線鉤線L如第11圖所示,沿著圓筒部14a之圓周狀之外周部捲繞,且因線鉤線L進行捲繞而在圓筒部14a之外周部捲繞2、3圈左右時,如相對圓筒部14a之外周部之外側增加厚度般地捲繞之線鉤線L會接觸到切線刀21的刀刃部21a,而使得線鉤線L被切斷。因此,切線刀21可發揮「切斷構件」的功能。
之後,可藉鑷子等除去捲繞於圓筒部14a的線鉤線L。
即,包含有線控制裝置10A的縫紉機在縫製作業中,線鉤線L在比線控制凸輪13更靠近線鉤之側產生斷頭時,在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1捲繞於2片線控制凸輪13、14之間的軸部2a的情況下,缺口部15b會與前述實施態樣同樣地切斷捲繞於軸部2a的線鉤線L。又,因缺口部15b切斷之線鉤線L之端部當中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L2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與旋動構件16之間的間隙而捲繞於圓筒部14a時,切線刀21的刀刃部21a會切斷線鉤線L。又,在線鉤線L之端部L1未捲繞於軸部2a,且被線控制凸輪14排除而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與旋動構件16之間的間隙並捲繞於圓筒部14a的情況下,切線刀21的刀刃部21a亦會切斷線鉤線L。藉此,可防止線鉤線L大量捲繞於軸部2a、間隙2b等容易引起線鉤線L捲繞的下軸2之各部的問題產生。
(第2實施態樣之縫紉機的作用效果)
根據第2實施態樣,線鉤線L掉落至線控制凸輪14與旋動構件16之間隙時,線鉤線L會捲繞於圓筒部14a的外周部。又,圓筒部14a的線鉤線供給源之端部被配置為供軸承4插入其內側。即,線控制凸輪14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與軸承4之間所產生的間隙2b位於圓筒部14a的內側。藉此,可防止遭切斷之線鉤線L之端部L1或L2捲繞於間隙2b。
又,此時,切線刀21的刀刃部21a會切斷捲繞於圓筒部14a的線鉤線L,故可切斷線鉤線L使其不會大量捲繞於圓筒部14a的外周部。因此,可解決在線鉤線L產生斷頭時因線 鉤線L大量捲繞於間隙2b而使線鉤線L的除去變得非常煩雜的問題,大幅提昇了縫紉機的信賴性及舒適性。
(其他)
第12圖係顯示線引導構件之其他實施態樣之構造的側視圖。
另外,前述實施態樣及第2實施態樣的切線機構係缺口部15b,且該缺口部15b係作為設置於線引導構件15之長孔15a之下側之內緣部的凹部者,但只要是在捲繞於軸部2a時,可鉤斷以滑動接觸該內緣部之方式移動的線鉤線L的機構即可。例如,亦可為第12圖所示之設置於線引導構件15A之長孔15Aa之下軸側之內緣部的凸部15Ab。另外,使用該線引導構件15A的線控制裝置的構造當中,線引導構件15A以外的構造均與前述實施態樣之線控制裝置10相同。又,為了使被凸部15Ab鉤住的線鉤線L在被切斷前不會從凸部15Ab滑出,期望凸部15Ab當中的卡止線鉤線L之側的側部與長孔部15a之下軸部的內緣部15Ad形成的卡止部15Af之角度為0度以上直角以下。
此種構造的情況下,凸部15Ab係設置於線引導構件15A所設置之長孔部15Aa之內緣部的凸部,故與前述實施態樣相同,無需另外設置刀刃等即可進行捲繞之線鉤線L的鉤斷。因此,無需如習知技術般確保用以另外固定刀刃的構件以及刀刃的設置空間,更加提昇了縫紉機在設計上的自由度。又,無需對習知線控制裝置施加大幅度的設計變更即可設置切線機構。因此,可用更低的成本裝設切線 機構。
又,線引導構件15之缺口部15b之內周部亦可整形成刀具狀。藉此可更適當地切斷被缺口部15b鉤住的線鉤線L。
又,線引導構件15A之凸部15Ab當中的卡止線鉤線L之側的側部亦可整形成刀具狀。藉此可更適當地切斷被卡止部15Af鉤住的線鉤線L。此時,除了凸部15Ab當中的卡止線鉤線L之側的側部以外,亦將卡止部15Af附近之下軸側的內緣部15Ad整形成刀具狀,藉此可更適當地切斷線鉤線L。
又,線捕捉構件不一定非得設置於軸承4的外周面不可,只要位於可使線鉤線L之端部L1、L2不會掉落至間隙2b,且可捕捉線鉤線L之端部L1、L2之處即可。例如,亦可將線捕捉構件設置於間隙2b之上方,暨被固定設置於常低於線控制凸輪14之外周部之位置的縫紉機機架的上面。
又,前述實施態樣中,線捕捉構件20係藉沿著軸承4之外周部之圓弧的帶狀起絨來捕捉遭切斷之線鉤線L之端部L1、L2,但線捕捉構件只要是可捕捉遭切斷之線之端部的構造即可。例如,線捕捉構件的表面亦可為具有黏著性的素材。
2‧‧‧下軸
2a‧‧‧軸部
2b‧‧‧間隙
3‧‧‧軸承
4‧‧‧軸承
5‧‧‧線路徑部
10‧‧‧線控制裝置
10A‧‧‧線控制裝置
11‧‧‧穿線部
11a‧‧‧孔部
12‧‧‧穿線部
12a‧‧‧孔部
13‧‧‧線控制凸輪
14‧‧‧線控制凸輪
14a‧‧‧圓筒部
15‧‧‧線引導構件
15A‧‧‧線引導構件
15Aa‧‧‧長孔
15Ab‧‧‧凸部
15Ad‧‧‧內緣部
15Af‧‧‧卡止部
15a‧‧‧長孔部
15b‧‧‧缺口部
15c‧‧‧下軸側端部
15d‧‧‧內緣部
15e‧‧‧內緣部
15f‧‧‧凸出部
16‧‧‧旋動構件
20‧‧‧線捕捉構件
21‧‧‧切線刀
21a‧‧‧刀刃部
102‧‧‧下軸
102a‧‧‧軸部
110‧‧‧線控制裝置
111‧‧‧穿線部
111a‧‧‧孔部
112‧‧‧穿線部
112a‧‧‧孔部
113‧‧‧線控制凸輪
114‧‧‧線控制凸輪
115‧‧‧線引導構件
115a‧‧‧長孔部
A‧‧‧箭頭
B‧‧‧箭頭
L‧‧‧線鉤線
L1‧‧‧線鉤線
L1‧‧‧端部
L2‧‧‧端部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縫紉機所包含之線控制裝置之構造的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線引導構件與下軸之位置關係的說明圖。
第3圖係顯示線控制凸輪之大徑部與線鉤線抵接時的線控制裝置的立體圖。
第4圖係顯示線引導構件之長孔部之內緣部中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另外,第4(a)圖係顯示通過缺口上方前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第4(b)圖係顯示通過缺口上方時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第4(c)圖係顯示通過缺口上方後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
第5圖係顯示線鉤線產生斷頭時的線鉤線之移動的說明圖。另外,第5(a)圖係顯示線鉤線在比穿線部更靠近線鉤的線鉤側被切斷之瞬間的說明圖。第5(b)圖係顯示被線控制凸輪排除之線鉤線的說明圖。第5(c)圖係顯示線鉤線捲繞於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的軸部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6圖係顯示線鉤線捲繞於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的軸部時,相對線引導構件之長孔部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另外,第6(a)圖係顯示通過缺口之配接位置前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第6(b)圖係顯示被缺口鉤住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第6(c)圖係顯示以缺口為支點,往兩個方向被拉扯的線鉤線之路徑的說明圖。
第7圖係顯示使旋動部往上方旋動的線控制裝置的立體圖。
第8圖係顯示被缺口切斷之線鉤線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之路徑的說明圖。另外,第8(a)圖係顯示線鉤線被缺口切斷之瞬間的說明圖。第8(b)圖係顯示被線控制凸輪排除之線鉤線的說明圖。第8(c)圖係顯示線鉤線之端部被線捕捉構件捕捉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9圖係顯示第2實施態樣之線控制裝置之構造的說明 圖。
第10圖係從沿著下軸之方向來看第2實施態樣之線控制裝置之構造的說明圖。
第11圖係顯示藉切線刀切斷捲繞於圓筒部之線鉤線的結構的說明圖。
第12圖係顯示其他實施態樣之線引導構件之構造的立體圖。
第13圖係顯示習知線控制裝置中的線鉤線之狀態的說明圖,且第13(a)圖係顯示通常的縫製時的線鉤線的狀態,而第13(b)圖係顯示線鉤線對軸部引起捲繞的狀態。
2a‧‧‧軸部
12‧‧‧穿線部
12a‧‧‧孔部
14‧‧‧線控制凸輪
15‧‧‧線引導構件
15a‧‧‧長孔部
15b‧‧‧缺口部
15c‧‧‧下軸側端部
15d‧‧‧內緣部
15e‧‧‧內緣部
A‧‧‧箭頭
B‧‧‧箭頭
L‧‧‧線鉤線

Claims (7)

  1. 一種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包含有:下軸,係藉縫紉機馬達之旋轉而旋轉者;線鉤,係與前述下軸之旋轉連動而擺動者;2個穿線部;2片線控制凸輪,係配置於前述2個穿線部之間,且設置於前述下軸,使橫越前述2個穿線部之間的線鉤線滑動接觸其外周部者;及線引導構件,係設置於前述2片線控制凸輪之間,供滑動接觸前述各線控制凸輪的前述線鉤線插穿,並且設有使前述線鉤線沿著固定方向往返的長孔部者,又,該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藉前述2片線控制凸輪之直徑變化來賦予前述線鉤線張力,其特徵在於:前述線引導構件包含有切線機構,且該切線機構沿著前述長孔部之長度方向設置於前述下軸側之內緣部途中,並可切斷前述線鉤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包含有線捕捉構件,且該線捕捉構件比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前述線控制凸輪更靠近線鉤線供給源側,且在從前述線控制凸輪的外周到前述下軸之間的位置被固定於機架上,並可捕捉前述線鉤線之端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包含有:設置於前述線控制凸輪的線鉤線供給源側之側面的第1圓筒部、及配置於前述第1圓筒部之外周面附近並 可切斷前述線鉤線的切斷構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係設有固定於縫紉機機架並插穿下軸的第2圓筒部,且該第2圓筒部之一端部插入配置於前述第1圓筒部之位於線鉤線供給源側之端部內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其中前述切線機構係鉤線部,且該鉤線部藉隨著前述線控制凸輪旋轉所產生之直徑變化來鉤住前述線鉤線,進而隨著前述直徑變化來切斷前述線鉤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其中前述切線機構係設置於前述內緣部的凹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鏈縫縫紉機之線控制裝置,其中前述切線機構係設置於前述內緣部的凸部。
TW097123147A 2007-06-25 2008-06-20 Chain sewing machine line control device TWI440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66686A JP2009000440A (ja) 2007-06-25 2007-06-25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6625A TW200916625A (en) 2009-04-16
TWI440750B true TWI440750B (zh) 2014-06-11

Family

ID=40196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23147A TWI440750B (zh) 2007-06-25 2008-06-20 Chain sewing machine line control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00440A (zh)
KR (1) KR101398081B1 (zh)
CN (1) CN101333736B (zh)
TW (1) TWI4407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84247A (ja) * 2009-06-10 2010-12-24 Juki Corp ミシン
CN108070960A (zh) * 2016-11-10 2018-05-25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用的供线部及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2447A (en) 1996-09-24 1997-12-02 Amf Reece, Inc. Knife mechanism drive for a buttonhole sewing machine
JP4194171B2 (ja) * 1999-04-27 2008-12-10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1173089C (zh) * 2000-09-20 2004-10-27 顾飞龙 改进的缝纫机切线器
JP2002095879A (ja) 2000-09-22 2002-04-02 Juki Corp 穴かがりミシンの布切りメス装置
JP3824923B2 (ja) 2001-12-18 2006-09-20 Juki株式会社 2本針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3736A (zh) 2008-12-31
KR20080114533A (ko) 2008-12-31
KR101398081B1 (ko) 2014-05-26
TW200916625A (en) 2009-04-16
JP2009000440A (ja) 2009-01-08
CN101333736B (zh) 2013-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2573B2 (ja) ミシン
JP4164157B2 (ja) 糸切り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JP6560913B2 (ja) ミシン
TWI440750B (zh) Chain sewing machine line control device
KR101079498B1 (ko) 재봉틀의 실 끊기 장치
JP2007289692A (ja) ミシンのための糸引出ブレード
JP2008068001A (ja) ミシン
JP3186538U (ja) ミシン用の糸引きブレード、糸切断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の種の糸引きブレードを備えたミシン
JP2009528149A (ja) ミシンの鉛直軸まわりに回転可能な釜本体のケース収容部にはめ込むためのボビンケース
JP2009011547A (ja) ミシン
KR100798510B1 (ko) 밑실권회장치
JP3926454B2 (ja) 下糸巻回装置
KR100515898B1 (ko) 재봉틀의 회전북장치
JP2007029437A (ja) ミシンの釜機構
US20100126398A1 (en) Bobbin thread feeder of sewing machine
CN101922088B (zh) 环缝缝纫机
JP5588104B2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JP3193920U (ja)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用グリッパ
JPH0731779A (ja) 下糸自動供給装置
TWI523987B (zh) Sewing machine
JP2008255523A (ja) 糸巻付切替手段付サンプル整経機及び整経方法
JP3986142B2 (ja) 刺繍縫いミシン
JP4181005B2 (ja) ミシンの再起動方法
JP2008018166A (ja) ミシンの水平釜
KR20170139409A (ko) 지그재그 재봉용 수직전회전북통, 이 수직전회전북통에 의해 만들어진 스티치 및 스티치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