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8586B - Actuator - Google Patents

Actua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38586B
TWI238586B TW092135620A TW92135620A TWI238586B TW I238586 B TWI238586 B TW I238586B TW 092135620 A TW092135620 A TW 092135620A TW 92135620 A TW92135620 A TW 92135620A TW I238586 B TWI238586 B TW I2385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ole
magnet
coil
stator
po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35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25613A (en
Inventor
Chikara Aoshima
Kaori Horiike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691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063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780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655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2809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0637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0425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5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385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3858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7/0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 H02K37/1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 H02K37/12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37/14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5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having an annular coil, e.g.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93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 H02K1/2795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25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having an annular armature c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axially facing the armatures, e.g. hub-type cycle dynam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7/0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 H02K37/1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 H02K37/12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37/125Magnet axially facing arm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Description

1238586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引動器,尤其係關於具有圓柱形的 引動器的改良。 【先前技術】 具有繞著旋轉軸的減小直徑及加強的輸出位準之步進 馬達係揭示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09-3 3 1 666號。 圖1顯示揭示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09· 3 3 1 6 66號之 步進馬達的分解透視圖。圖2顯示組合的步進馬達沿著其 軸的截面圖。 圖1及2顯示具有圓柱形的轉子1 〇 1,轉子1 〇 1係以永久 磁鐵(簡單稱爲”磁鐵”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09-3 3 1 666號)而形成,此轉子101分成四個部份於周圍方向 ,致使此四部份交替地磁化成不同極性,第一線圈1 02鄰 接配置至轉子1 〇 1於軸向,第二線圈1 0 3同樣地鄰接配置至 轉子101於軸向,第一定子104係以軟磁材料形成且由第一 線圈102而激勵,且第二定子105係以軟磁材料形成且由第 二線圈1 0 3而激勵。 第一定子104包括第一外側磁極部1〇4A及104B,其係 相對於轉子1 〇 1的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間隙於其間,及第一 內側磁極部104C及104D,其係相對於轉子1〇1的內周表面 以具有一間隙於其間。第二定子105包括第二外側磁極部 105A及105B,其係相對於轉子1〇1的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間 1238586 (2) 隙於其間,及第二內側磁極部1 Ο 5 C及1 Ο 5 D,其係相對於 轉子1 0 1的內周表面以具有一間隙於其間。 轉子101係固定至輸出軸106。輸出軸106係藉由第一 定子104的軸承部104E及第二定子105的軸承部105E。第 —定子104及第二定子105係藉由以非磁材料形成的連結環 1 〇 7而固,以具有一預定間隙於兩個定子之間。 以上述配置,流經第一線圈1 02的電流係反向於切換 第一外側磁極部1 04A及1 04B的極性與第一內側磁極部 104C及104D的極性之方向,及,流經第二線圈103的電 流同樣係反向於切換第二外側磁極部105A及105B的極性 與第二內側磁極部105C及105D的極性之方向。過程係重 複來旋轉轉子1 〇 1。 於上述步進馬達中,藉由致使電流流經線圈所產生之 磁通量線自外側磁極部通過至相反的內側磁極部,或自內 側磁極部通過至相反的外側磁極部,因此有效地作用在構 成配置在外側磁極部及內側磁極部間的轉子之每一磁鐵上 。再者,相互相對的外側磁極部及內側磁極部間的距離, 可被設定大約如具有圓柱形的磁鐵的厚度,因此使其可能 減小藉由外側磁極部及內側磁極部形成的磁路的阻抗。當 磁路的阻抗變更小時,更多的磁通量線可產生有一更小量 的電流,導致加強的輸出位準。 替代地,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10-2 2 96 70號揭 示藉由更加地改良以上的步進馬達所獲得之馬達的結構。 於此結構中,一內側磁極部係形成爲一圓柱形,插入內側 -5· 1238586 (3) 磁極部的內部之輸出軸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且附加至 一定子(包含內側磁極部及外側磁極部),且,可旋轉支 撐輸出軸之軸承係以軟磁材料形成的。依據建議的結構, 輸出軸亦包括於一磁路,增強馬達的輸出。定子及輸出軸 間的吸附,其可能由於建議結構中的磁性而發生,係藉由 形成非磁材料的軸承而防止的。 然而,揭示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I 0-2296 70 號之馬達具有一問題,其中藉由使電流流經第一線圈所產 生之磁通量線經由以軟磁材料形成的輸出軸而不利地影響 第二線圈、第二外側磁極部及第二內側磁極部,且,藉由 使電流流經第二線圈所產生之磁通量線經由以軟磁材料形 成的輸出軸而不利地影響第一線圈、第一外側磁極部及第 一內側磁極部,導致不穩定旋轉。 揭示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9-3 3 1 666號及日本 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10-229670號之馬達各具有一問題 ,其中一預定間隙係需要於磁鐵的內周與相對的內側磁極 部之間,且,間隙的操作於製造期間造成製造成本的增加 。存在有另一問題,其中定子需要包括形成爲圓柱形的外 側磁極部及內側磁極部,且,這是難以整體架構此些部份 在部件製程的項目中。再者,仍有另一問題,其中於此些 部份係分開製造然後整體組合之例子中,需要部件的數量 變大,造成製造成本的額外增加。 更替代地,使用如上述的步進馬達的相同原理所驅動 的步進馬達之輕量控制器係提議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 -6· 1238586 (4) 第 2 002-0490 76號中。 圖3顯示單獨地摘取自揭示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 第2002-049076號的輕量控制器之引動器的分解透視圖。 圖4顯示假設沿著其軸切割之圖3的引動器之例子的截面圖 〇 圖3及4顯示具有圓柱形的磁鐵201,其外周表面係分 成四個部件於周圍方向且交替地磁化成S極及N極,且 ,其可繞著旋轉的中心而旋轉,及,具有配置於磁鐵201 的軸向的圓柱形之線圈202。線圈202激勵定子203,定子 203包括具有齒狀的外側磁極部203 a於其尖部,且包括具 有柱狀部的內汽缸2 0 3 b於其尖部。外側磁極部2 0 3 a及內 汽缸2 0 3 b分別係相對於磁鐵2 0 1的外周表面及內周表面。 輔助定子204係固定至定子203的內汽缸203b,且,輔助定 子2 04及內汽缸203 b構成一內側磁極部。底板205包括與 設在磁鐵201的驅動銷201d接合之導縫205a。 上述的部份包含輕量控制器的引動器。 磁鐵201包括與底板205的導縫205a及軸部201e及 2〇lf接合之驅動銷201d,使得磁鐵201係藉由底板205及 定子203而旋轉支撐。磁鐵201、導縫205a與軸部201e及 2 0 1 f係統一模製。定子2 〇 3的外側磁極部2 0 3 a係相對於磁 鐵20 1的外周表面以具有間隙於其間。同樣地,內側磁極 部(包括定子203的內汽缸203 b及輔助定子204 )係相對 於磁鐵2 0 1的內周表面以具有一間隙於其間。 以具有上述配置之引動器,流經線圈202的電流係相 1238586 (5) 反於切換外側磁極部2 Ο 3 a及內側磁極部(內汽缸2 0 3 1)及 輔助定子204 )的極性之方向。此過程係重複反覆地磁鐵 201於一調整範圍內。注意到,用來反覆地磁鐵201之旋轉 調整係由設在底板2 0 5之導縫2 0 5 a及與導縫2 0 5 a接合的驅 動銷2 0 1 d而實施的。 於上述的引動器中,由造成電流流經線圈所產生的磁 通量線自外側磁極部203 a通過相對的內側磁極部,或自 內側磁極部通過至相對的外側磁極部,因此有效作用在置 於外側磁極部203a及內側磁極部間的磁鐵201。再者,相 互相對的外側磁極部203a及內側磁極部間的距離可設定 如磁鐵201的厚度,磁鐵201包括具有磁鐵201及外側磁極 部2 03 a間的間隙與磁鐵201及內側磁極部間的間隙之圓柱 形,因此使其可能減小藉由外側磁極部203 a及內側磁極 部所形成之磁路的阻抗。當磁路的阻抗變成更小時如上述 ,更多的磁通量線可產生有小量的電流,導致加強的輸出 位準。 依據上述的引動器,如上述,相互相對的外側磁極部 2 03 a及內側磁極部間的距離可設定如磁鐵201的厚度,磁 鐵201包括具有磁鐵201及外側磁極部203 a間的間隙及磁 鐵201及內側磁極部間的間隙之圓柱形,因此使其可能減 小磁路的阻抗。 然而,於上述配置中,磁鐵201確保分別地相對於外 側磁極部203a及內側磁極部之預定間隙。如果此些間隙 的一者被消除,外側磁極部203 a及內側磁極部間的距離 1238586 (6) 變更短達此間隙的寬度,使得磁路的阻抗的進一步減小可 被期待。注意到,爲了減小外側磁極部203a及內側磁極 部間的距離,可考慮到減小引動器的直徑及減小具有圓柱 形的磁鐵2 0 1的半徑厚度。然而,此種減小造成磁鐵2 01的 強度之問題,使其難以利用僅具有一較小厚度的磁鐵2 0 1 之結構。再者,於一預定間隙係需要在磁鐵2 0 1的內徑與 相對的內側磁極部之間的例子中如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 第2002-049076號所述,間隙的操縱亦需要於製造期間, 使得製造成本的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係依據上述問題而製作。依據本發明的第一形 態,提供一種引動器,包含··一轉子,其包括:一磁鐵, 其具有一圓柱形及一外周表面,該外周表面交替地磁化成 不同極於圓周方向;及一軟磁構件,其固定至磁鐵的內徑 部;一線圈,其與磁鐵同中心,且鄰接配置在磁鐵於其軸 向;及一定子,其具有相對磁鐵的外周表面之磁極部,其 中包含轉子的軟磁構件及定子係藉由線圈而激勵的。於此 引動器中,配置相互相對的內側磁極部及外側磁極部間的 距離係藉由使固定至磁鐵的內徑部(與磁鐵一起包括轉子 的軟磁構件)之部份作爲內側磁極部。 再者,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形態,提供一種步進馬達, 包括:一磁鐵環,其係相等地切割於圓周方向,且包括一 永久磁鐵,該永久磁鐵具有一圓柱形並具有交替地磁化的 -9- 1238586 (7) 不同極;一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每一者具有一圓 該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係與磁鐵環同中心,且沿著 而配置於穿過磁鐵環的相對位置;一第一外側磁極 係相對於第一線圈的側上的磁鐵環的部份外周表面 一預定間隙,且係由第一線圈而激勵的;一第二外 部,其係相對於第二線圈的側上的磁鐵環的另一部 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且係由第二線圈而激勵的 一軸’其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插入第一線圈的 ,且固定至磁鐵環的內徑部;及一第二軸,其係以 料而形成的,插入第二線圈的內徑部,且固定至磁 內徑部。 再者,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形態提供一步進馬達 :一磁鐵環,其係相等地切割於圓周方向,且包括 磁鐵,該永久磁鐵具有一圓柱形並具有交替地磁化 極;一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該第一線圈及第二線 磁鐵環同中心,且沿著其軸向而配置於穿過磁鐵環 位置;一第一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 之磁鐵環的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一線圈而激勵 第二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端表面之 的另一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二線圈而激勵的; 軸,其: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係固定至磁鐵環 部;及包括至少一分別地相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及 側磁極部的一者之內側磁極部於其軸向範圍,且係 藉由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而激勵的。 柱形, 其軸向 部,其 以具有 側磁極 份外周 ;一第 內徑部 軟磁材 鐵環的 ,包括 一永久 的不同 圈係與 的相對 端表面 的;一 磁鐵環 一旋轉 的內徑 第二外 分別地 -10- !238586 (8) 再者,依據本發明的第四形態提供一步進馬達,一磁 鐵環’其係相等地切割於圓周方向,且包括一永久磁鐵, 該永久磁鐵具有一圓柱形並具有交替地磁化的不同極;一 第--線圈及第二線圈,該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係與磁鐵環 同中心’且沿著其軸向而配置於穿過磁鐵環的相對位置; —第一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端表面之磁鐵 環的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一線圈而激勵的;.一第二外 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端表面之磁鐵環的另一 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二線圈而激勵的;一旋轉軸,其 :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係固定至磁鐵環的內徑部;及 包括一第一內側磁極部及一第二內側磁極部係相對於第一 外側磁極部及第二外側磁極部於其軸向範圍,且係分別地 藉由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而激勵的;及係形成有一槽於相 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的第一內側磁極部的軸向範圍及相對 於第二外側磁極部的第二內側磁極部的軸向範圍之間。 在閱讀本說明書的以下說明及圖式之後,本發明的其 它目的及特徵將變得顯而易見。 【實施方式】 此後,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圖5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引動器的分解透視 圖,而,圖6係圖5的引動器在引動器已被組裝之後而沿著 -11 - 1238586 Ο) 其軸向的截面圖。圖7及圖8係顯示圖5所示的引動器反覆 地旋轉於一預定調整範圍內的方式之示意圖。圖7係圖6的 引動器於第一狀態而沿著A-A線之截面圖,其中設在一 轉子軟磁構件的突出接觸一固定構件的導槽的一端,而, 圖8係圖6的引動器於第二狀態沿著A-A線的截面圖,其 中設在轉子軟磁構件的突出接觸固定構件的導槽的另一端 〇 圖5至8顯示,以塑性磁鐵形成之具有實質地圓柱形的 磁鐵3 0 1具有突出3 0 1 e於其內徑部,且,突出3 01 e係用來 套入設在轉子軟磁構件3 05 (後述)槽3 0 5 e。磁鐵301的形 成係藉由將其外周表面分割成η部份(其中η係4於此實 施例中)於圓周方向,以及交替地磁化此η部成爲S極及 Ν極。更特別地,如圖7所示,磁部3 0 1 a及3 0 1 c的外周表 面已被磁化成N極,且,磁部301b及301d的外周表面已 被磁化成S極,以具有相對於設在內徑部的突出3 0 1 e之 恆定磁相。四個磁極被使用於此實施例,然而,只要至少 兩極被使用,任何數量的極可被使用。注意到,如果磁部 301a及301c的內周表面可被磁化成具有相對於施加至它 們外周表面的極性的相對極性之S極,磁部3 0 1 b及3 0 1 d 的內周表面可被磁化成具有相對於施加至它們外周表面的 極性的相對極性之N極。 具有圓柱形的線圈302係藉由捲繞以絕緣材料形成的 捲軸3 03而獲得。與磁鐵301同心的線圈3 02係配置於鄰接 在磁鐵3 0 1的位置於磁鐵3 0 1的旋轉軸的方向’且具有如磁 -12- 1238586 (10) 鐵3 0 1的外徑之大約相同尺寸的外徑。 以軟磁材料形成的定子3 0 4包括:於其尖部,具有齒 狀的n/2 ( 2於此實施例)外側磁極部3 04a及3〇4b ;垂直 至軸向且在相對於外側磁極部3 04a及3 04b的齒尖的相反 側上之表面304c;及具有一小高度且設在表面304c的中 央部的圓柱部3 0 4 d。外側磁極部3 0 4 a及3 0 4 b具有左延伸 於磁鐵3 0 1的旋轉方向的多磁極係配置於圓周方向之形狀 。各別磁鐵極係沿著相對磁鐵極之磁鐵3 0 1的表面的形狀 而配置。外側磁極部304a及3 04b係分別相對至磁鐵301的 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於其間。外側磁極部3 04a 及3 04b係形成偏移達72 0/n ( 180度於此實施例)。藉由將 外側磁極部304a及304b套入設在蓋子307 (後述)的內周 表面的槽307c及307d,定子304係固定至其上。一軸承( 後述)係固定套入其中之圓柱部3(Md具有此種直徑及高 度,以最小化對與定子3〇4—起形成一磁路的轉子軟磁構 件3 0 5 (後述)的柱狀部3 05d之距離。於此實施例中,圓 柱部3 04d的內徑D1係小於轉子軟磁構件3 05 (後述)的 柱狀部3 05 d的外徑,且係此種直徑以具有一重疊部在定 子304及轉子軟磁構件305之間,當自軸向而觀覽時。 轉子軟磁構件3 05係以軟磁材料形成以作爲引動器的 輸出軸,且與磁鐵301—起構成一轉子。轉子軟磁構件305 具有插入線圈302的內徑部之柱狀部305d,且具有直接固 定入磁鐵301的內徑部之柱狀部305a。當固定磁鐵301及轉 子軟磁構件3 0 5時,設在磁鐵3 0 1的內徑部之突出3 0 1 e係 -13- 1238586 (11) 固定地套入設在轉子軟磁構件3 Ο 5之槽3 Ο 5 e,藉此相對於 轉子軟磁構件3 0 5 (嚴格來說輸出銷3 0 5 f )的相來調整磁 鐵3 Ο 1的磁相。轉子軟磁構件3 0 5的柱狀部3 0 5 a係相對於 定子3 04的外側磁極部,此外側磁極部係相對於磁鐵3 Ο 1, 以形成一內側磁極部(以下柱狀部3 05 a稱爲”內側磁極部 3 0 5 a”)來夾住磁鐵3 0 1。轉子軟磁構件3 0 5的內側磁極部 3 0 5 a係藉由線圈3 02激勵成爲相對於定子3 04的外側磁極 部304a或304b的極之極。藉由設定柱狀部305d的外徑D2 儘可能大於不會接觸到線圈3 02的此種範圍,內側磁極部 3 0 5 a係有效地激勵由線圈3 02。再者,如圖6所示,柱狀 部3 05 d係設定大於定子304的圓柱部3 04d的內徑D1,以 具有一重疊部在定子3 04及轉子軟磁構件3 05之間,當自軸 向而觀覽時。因此,定子3 04及轉子軟磁構件3 05間的距離 ,更特別地,圓柱部3 04d及柱狀部3 0 5 d間的距離於軸向 ,變成更小(減小),且,磁路作用更有效,藉此提供具 有增大輸出的引動器。 以軟磁材料形成之軸承3 06,其係固定至定子3 04且其 中套入轉子軟磁構件3 05的軸部3 05b,可旋轉地支撐轉子 軟磁構件3 05。軸承3 06係較佳地以具有儘可能小的摩擦力 的材料而形成於其與轉子軟磁構件3 05的接觸表面。 覆蓋引動器的蓋子307包括:導槽307a。藉此將轉子 軟磁構件305的輸出銷305f帶入與導槽307a的兩個內端的 一者而鄰接,轉子軟磁構件305的旋轉被調整。蓋子307亦 包括套入部3 07b,轉子軟磁構件3 0 5的軸部3 0 5 c係可旋轉 -14- (12) 1238586 套入其中。蓋子307另包括:槽307c及槽307d (未顯示) 於其內側。定子3 04的外側磁極部3 04a及3 04b係分別地套 入槽307c及307d,藉由黏著劑或類似物而固定。蓋子307 中的導槽3 0 7a及槽3 0 7c及3 0 7d的相的關係係恆定的,且 ,磁鐵301的磁相及轉子軟磁構件3 05的輸出銷3 05 f的相 亦設定爲恆定。因此,定子3 04的外側磁極部3 04a及3 04b 的相及磁鐵3 0 1的磁部3 0 1 a及3 0 1 d的相可被決定於轉子軟 磁構件3 0 5的旋轉範圍。於第一實施例中,當步進馬達係 在引動器的可旋轉角度範圍的正中央時,有以下的相關係 ,其中不同極的磁鐵301間的邊界部係相反於具有定子304 的齒狀之外側磁極部3 04a或3 04b的中央部。 於圖7的狀態中(其參照第一狀態其中,雖然未顯示 於圖7,轉子軟磁構件3 0 5的輸出銷3 0 5 f緊靠蓋子3 07的導 槽3 0 7 a的一端),一電流被致使流經線圈3 0 2以激勵定子 3 0 4的外側磁極部3 0 4 a及3 0 4 b成S極,且,轉子軟磁構件 3 0 5的柱狀部3 0 5 a成N極。在此時,磁鐵3 0 1開始以順時 針而旋轉,且,結合至其上的轉子軟磁構件3 0 5同時開始 旋轉。然後,轉子軟磁構件3 05的輸出銷3 05f緊靠蓋子 3 0 7的導槽307a的另一端,使得磁鐵301及轉子軟磁構件 3 05停止旋轉,導致圖8所示的狀態。 於圖8的狀態(其稱爲第二狀態,其中,雖然未顯示 於圖8,轉子軟磁構件305的輸出銷305f緊靠蓋子307的導 槽3 0 7 a的一端),一反向電流被造成流經線圈3 0 2以激勵 定子3 04的外側磁極部3 04a及3(Hb至N極,且,轉子軟磁 -15· 1238586 (13) 構件3 05的內側磁極部3 05 a至S極。此時,磁鐵301開始 以逆時針而旋轉。然後,轉子軟磁構件305的輸出銷3 0 5 f 緊靠蓋子3 0 7的導槽3 07a的一端,使得磁鐵301及轉子軟 磁構件3 0 5停止旋轉,導致圖7所示的狀態。 如自以上所看到的,以上配置的引動器可藉由切換流 經線圈3 02的電流的方向而反覆地旋轉於一預定範圍(角 度)內。 依據第一實施例,磁鐵301具有固定至其內徑部的內 側磁極部3 0 5 a,以去除其間的間隙。因此,外側磁極部 3 04a及3 04b與內側磁極部3 05 a間的距離變小,更降低磁 阻。更特別地,外側磁極部304a及304b與內側磁極部 3 05 a間的距離變成只有磁鐵301的厚度及磁鐵301及外側 磁極部3 04a及3 04b間的間隙,使得此距離比較習知引動 器可被減小。因此,由線圈3 02所產生的磁力而有效作用 在磁鐵3 0 1上。 再者,磁鐵301的內徑部係以轉子軟磁構件3 05而充塡 的,因此具有一大機械強度。轉子軟磁構件3 05亦作用如 所謂的背墊金屬,用來降低產生於磁鐵3 0 1的內徑部之S 極及N極間的磁阻,使得磁路的導磁係數設定在高値。 因此,甚至在一高溫環境下使用,磁鐵3 0 1很少經歷由於 去磁的磁性劣化。 再者,如上述,磁鐵3 0 1具有一大機械強度且抑制磁 性劣化,使得其變得可能減小磁鐵3 0 1的徑向厚度。因此 ,引動器不僅在直徑尺寸方面成爲一非常精緻的引動器’ -16- 1238586 (14) 且亦可更加地減小外側磁極部3 04a及3 04b與內側磁極部 3 0 5 a間的距離,以達到具有增大輸出的裝置。 換言之,具有高輸出、精緻及穩定性能特性之引動器 可被達到。 再者,依據第一實施例,磁鐵3 0 1僅在其外徑部的間 隙方面必須被操縱’藉此良好地促進其組合,達到製造成 本的降低,且降低造成缺陷的風險。 再者,磁鐵3 0 1係以突出3 0 1 e設在其內側,用來調整 磁鐵301相對於轉子軟磁構件3 05 (輸出銷3 05 f)的相,藉 此致使相對於轉子軟磁構件3 0 5的容易相調整。更者,如 果具有與磁鐵301的突出301e套合的槽之軸係使用作爲一 夾具,其變得可能配置數層的磁鐵301於它們軸向,且, 一次共同磁化磁鐵3 0 1。因此,工作效率變得大於分別磁 化磁鐵3 0 1的例子,藉此達到製造成本的降低。 第一實施例另外製造以下功效。 藉由致使電流流經線圈3 02而產生之磁通量通過配置 在定子3 04的外側磁極部3 04a及3 04b與轉子軟磁構件305 的內側磁極部3 0 5 a間的磁鐵3 0 1,導致有效的作用。再者 ,外側磁極部304a及304b係形成爲齒形,齒形延伸平行 於具有圓柱形的磁鐵3 0 1的軸向,藉此致使徑向尺寸的減 小。因此,具有圓柱形及非常小直徑的引動器可被達到。 更者,線圈3 02係配置如單一部件,達到用於電化的簡化 控制電路。就此方面同樣地,製造成本的降低可因此達到 -17- 1238586 (15) 第二實施例 圖9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引動器沿著其軸向 的截面圖。於圖9中,由參考號碼301、302、304、305及 J 〇 7標不的各別結構組件具有如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對應 組件的相同功能。因此’此些組件的說明將被省略。 於圖9中,捲軸313係非導電材料形成,線圈3〇2捲繞 捲軸313。考慮到可滑動性,捲軸313係由聚縮醛(p〇M ( poly acet al ))、聚硫化二甲苯(PPS(p〇Iyphenylene sulfide))、液晶聚合物(LCP ( liquid crystal polymer ))等模製而成。 捲軸3 1 3係固定至定子3 04,且包括轉子軟磁構件305 的軸部305b套入其中之套入部313a,使得捲軸313可旋轉 支撐轉子軟磁構件3 0 5。 捲軸313作爲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捲軸303的軸承3〇6兩 者。 於第二實施例中,分開提供作爲用於防止扭矩的減小 的部件之軸承3 0 6,係由捲軸3 1 3取代,扭矩的減小係由第 一實施例中的轉子軟磁構件3 0 5及軸承間的吸附所造成的 ,因此降低製造成本且易於組合。 依據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實施例,具有以下功效的引動 器可被獲得。 假設’固定於磁鐵3 0 1的內表面且相對於外側磁極部 3 04a及3 04b之轉子軟磁構件3 05的部份被稱爲內側磁極部 305a,產生自線圈302的磁通量線通過相對於磁鐵301的內 •18- 1238586 (16) 側磁極部3 Ο 5 a與固定至磁鐵3 Ο 1的內周表面的轉子軟磁構 件3 0 5的內側磁極部3 0 5 a的外側磁極部3 04a及3 04b之間 的區,藉此有效地作用在磁鐵3 0 1上。此時,不需要確保 一間隙在磁鐵3 0 1的內周表面及相對的內側磁極部3 0 5 a之 間,此間隙係習知引動器所需的。因此,其係可能減小外 側磁極部3 04a及3 04b與內側磁極部3 0 5 a之間的距離,且 ,磁阻變小。結果,引動器的輸出可被加強。 再者,磁鐵3 0 1僅必須被操縱在其外部與外側磁極部 3 04a及3 04b間的間隙的方面,因此大大地易於其組合, 達到製造成本的降低,且降低造成缺陷的風險,亦即,致 使確保穩定操作。 再者,磁鐵3 0 1具有固定至其內周部的轉子軟磁構件 3 0 5,藉此係顯著於機械強度且能夠減小厚度。因此,引 動器可被期待減小尺寸及增加輸出。再者,線圈302具有 如磁鐵3 0 1之實質相同的外徑,且係配置於磁鐵3 0 1的軸向 。換言之,引動器的直徑僅必須大於來使定子3 04的磁極 部相對磁鐵3 0 1的直徑。且,引動器於其軸向的長度可設 定如線圈302的長度加上磁鐵301的長度而獲得之長度。因 此,引動器可在直徑及尺寸上極度地減小。 再者,線圈3 02的內徑可設定具有一間隙於轉子軟磁 構件3 05及線圈3 02間之重疊部的外徑部,使得線圈3 02的 內徑比較習知引動器可更加地減小’亦即,線圈302的捲 繞數可最大化。因此,引動器的輸出可被加強。 再者,磁鐵301具有一大機械強度,且,轉子軟磁構 •19- 1238586 (17) 件3 Ο 5作用如背墊金屬。因此,很少經歷磁性劣化的引動 器可被獲得。 於上述的各別實施例中,配置兩個外側磁極部的實例 被顯示。然而,例如,外側磁極部3 04a可單獨配置,或 者,三個或更多外側磁極部可被提供。 再者,於實施例1及2中,以軟磁材料形成且配置在磁 鐵3 0 1的外徑側上之部份係設定如定子3 04,以軟磁材料形 成且固定至磁鐵3 0 1的內徑部之部份係設定如轉子軟磁構 件3 0 5,且,轉子軟磁構件3 0 5及磁鐵301構成一轉子,而 此結構未受限於此。藉由固定轉子軟磁材料至磁鐵3 0 1的 外徑部來取代固定軟磁材料至磁鐵3 0 1的內徑部,這是可 能使得,固定至磁鐵3 0 1的外徑部之部份係設定如一轉子 軟磁構件,以軟磁材料形成且配置相對於磁鐵3 0 1的內徑 部之部份係設定如一定子,且,固定至磁鐵3 0 1的外徑部 之轉子軟磁構件及磁鐵3 0 1構成轉子。 磁鐵301係藉由將其內周表面分成n部於周圍方向且 交替地磁化此η部成爲S極及Ν極而形成的。 於此例中,轉子軟磁構件可具有齒狀或僅僅的圓柱形 。自然地,轉子軟磁構件不會固定至蓋子3 07,然而係藉 由蓋子307而旋轉支撐。一突出係設在轉子軟磁構件的尖 部或外周部’且’用於調整突出的移動範圍之導槽3〇7a 係設在蓋子3 07。導槽3 07a不限制圖5、7或8所示的導槽 ’且,可依據設在轉子軟磁構件的突出的位置而設在一適 當部。 -20- (18) 1238586 配置相對於磁鐵3 Ο 1的內徑側之定子包括n/2內側磁極 部’其以如上述各別實施例所示的外側磁極部3 04a及 3〇4b之相同方式偏移達720/11 。內側磁極部可藉由設定 不符定子的內側磁極部之部的直徑小於符合內側磁極部之 部的直徑而形成。當不符內側磁極部之部的直徑減小時, 馬達的扭矩可被加強,而,定子的強度需要考慮到其形狀 的設定。注意到,如果用來連接定子及蓋子3 0 7的部係形 成具有不能旋轉的形狀,定子及蓋子3 07的相可容易被決 定。 第三實施例 圖10至13H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圖 10係步進馬達的分解透視圖,而,圖1 1係圖10的步進馬達 在已被組裝後沿著其軸向的截面圖。 於圖1 0至1 3H中,磁鐵環(以下簡稱爲”磁鐵”)401 具有一圓柱形且形成一轉子。作爲轉子的磁鐵40 1致使其 外周表面分成η部(其η係一偶數且係4於此實施例中) 在圓周方向的整齊間隔,且包括交替地磁化成S極及Ν 極的磁部 401Α、401Β、401C 及 401D。磁部 401Α 及 401C 的外周表面係S極,且’磁部401Β及401D的內周表面係 Ν極。磁鐵4 0 1係以藉由注模法形成的塑性磁鐵而構成的 ,且係小尺寸,因爲其簡單形狀。因此’這是容易將磁鐵 40 1形成爲一薄結構。且,藉由壓合的組合不會造成破裂 •21 - 1238586 (19) 第一線圈402具有一圓柱形,且,第二線圈403同樣地 具有一圓柱形。第一線圈402及第二線圈4〇3具有它們中央 部配置在相對於磁鐵40 1的中央部的重合線上,且係沿著 軸向配置以夾住磁鐵401。第一線圈402及第二線圈40 3的 外徑係實質地相同如磁鐵4 0 1的外徑。 第一定子40 8及第二定子40 9係各以一軟磁材料而形成 ,且,每一者包括具有一圓柱形的外圓柱部。第一定子 408包括第一外側磁極部408 A及40 8B,其各具有一梳齒狀 且係相對於磁鐵40 1的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於其間 。第一外側磁極部408 A及408B係藉由切除具有一圓柱形 之第一定子408的外圓柱部的尖部而獲得的,以分成多個 部件於其周圍方向,且係各以具有延伸於軸向的梳齒狀之 磁極而形成的。第一外側磁極部408 A及40 8B係形成以轉 移達3 60/ ( n/2 ) ,亦即,18 0 。第二定子409同樣地 包括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其各具有一梳齒狀且 係相對於磁鐵40 1的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於其間 。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係藉由切除具有一圓柱形 之第二定子409的外圓柱部的尖部而獲得的,以分成多個 部件於其周圍方向,且係各以具有延伸於軸向的梳齒狀之 磁極而形成的。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係形成以轉 移達 3 60/ ( n/2 ) ,亦即,1 80 。 第一定子4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408A及408B與第二 定子4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包括平行此軸而 延伸之凹口及齒。以此配置,磁極部可形成有保持最小化 -22- 1238586 (20) 的步進馬達的直徑。換言之,如果外側磁極部係以延伸於 徑向的凸凹狀形成,步進馬達的直徑變得更大達延伸長度 ,而,於第三實施例中,外側磁極部包括平行此軸延伸於 之凹口及齒,使得步進馬達的直徑可被最小化。 第一定子4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408A及408B與第二 定子4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具有相同形狀, 其中各具有梳齒狀之磁極部的尖部係配置相互相對。再者 ,第一定子408及第二定子409係配置有轉換達180/n 的 梳齒狀磁極部的相,亦即,45 。第一定子408係藉由第 一線圈402而激勵,且,第二定子409係藉由第二線圈403 而激勵。 以一軟&&材料形成之第一軸410作爲一輸出軸。第一 軸410係插至第一線圈402的內徑部,且固定至磁鐵401的 內徑部。第一內側磁極部4 1 0 A係形成於此種位置,以相 對磁鐵401的第一定子4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408 A及408B 而夾住磁鐵4 0 1。第一軸4 1 0的第一內側磁極部4 1 0 A係藉 由第一線圈402而激勵成爲對施加第一定子408的第一外側 磁極部408 A及408B的極性之相反極性。 如圖12所示,沿著垂直至其軸的方向之第一軸410的 第一內側磁極部4 1 0 A的截面形狀係相同如一柱狀的橫截 面形狀。 參考號碼411標示以一軟磁材料形成之第二軸。第二 軸41 1係插至第二線圈403的內徑部,且固定至磁鐵401的 內徑部。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係形成於此種位置,以相 •23- (21) 1238586 對於磁鐵401的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 4 09B而夾住磁鐵401。如圖1 1所示,第一內側磁極部41 0A 側上之第一軸4 1 0的端表面及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上之第 二軸4 1 1的端表面係配置以相互相反,且不會相互接觸。 第二軸4 1 1的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係藉由第二線圈 403而激勵成對施加至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 4 0 9 A及4 0 9 B的極性之相反極性。相似於第一軸4 1 0的第 一內側磁極部4 1 0 A,沿著垂直至其軸的方向之第二軸4 1 1 的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的截面形狀係相同如一柱狀的橫 截面形狀。 第一軸410及第二軸411係經由磁鐵401而固定的。然 而,賓爲磁鐵401不是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甚至於第一 軸410係由第一線圈402所激勵的例子中,此激勵不會造成 第二軸411的同步激勵。且,甚至於第二軸411係由第二線 圈4 03所激勵的相反例子中,此激勵不會造成第一軸410的 同步激勵。 第一軸410及第二軸41 1係架構而未直接相互接觸,且 ,未經由一軟磁構件而連接。於此結構中,磁通量線不會 通過第一軸410及第二軸411間的區。且,第一軸410及第 二軸411分別具有凹部410B及411B形成在相互相對之第 一內側磁極部4 1 0 A的端表面及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的端 表面上,使得第一軸410及第二軸411間的磁阻增大。且於 此例中,第一軸4 1 0的第一內側磁極部4 1 0 A相對第一定子 4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408A及408B之區域未減小,使得 -24- 1238586 (22) 第一軸41 0的第一內側磁極部41 0A及第一定子408的第一 外側磁極部40 8 A及40 8B間的磁阻未增大。同樣地,第二 軸41 1的第二內側磁極部41 1A相對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 側磁極部409 A及409B之區域未減小,使得第二軸41 1的 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及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 4 09 A及40 9B間的磁阻未增大。 凹部4 1 0B及4 1 1 B合意地具有一錐形爲了確保磁阻狀 態(在此狀態下磁阻增加)。於第三實施例中,凹部4 1 0B 及4 1 1 B具有一重合形狀。藉由利用將黏著劑注入錐狀凹 部410B及411B來相互固定磁鐵401、第一軸410及第二軸 411之方法,一足夠量的黏著劑可被使用,因此增強固定 強度。再者,因爲重合形狀,可防止黏著劑漏出,接觸一 定子或線圈,例如,及造成一缺陷,因此易於此組合。 以非磁性材料形成之第一軸承4 1 2係固定至第一定子 408,且可旋轉支撐第一軸4 1 0。同樣地,以非磁性材料形 成之第二軸承413係固定至第二定子409,且可旋轉支撐第 二軸41 ]。因爲第一軸承412及第二軸承41 3係各以非磁性 材料而形成的,這是可能使得,由於產生在第一定子408 及第一軸410間的磁力之吸附與由於產生在第二定子409與 第二軸4 1 1間的磁力之吸附被防止,且,它們旋轉特性及 耐久性可被增強。 注意到,第一軸承41 2及第二軸承41 3可以軟磁材料而 形成。於此例中,磁路的磁阻變小,且,其本身產生的扭 矩變大。自然地,一吸附力可能地能夠產生在第一軸承 -25- 1238586 (23) 412及第一軸410之間,或在第二軸承413及第二軸411之間 ,以造成由於滑動表面的摩擦力或損害耐久性之扭矩損失 。然而,藉使第一軸承412、第一軸410、第二軸承413或 第二軸41 1的表面受到潤滑劑、潤滑劑塗層(氟基潤滑劑 塗層、石墨基潤滑劑塗層、二硫化鉬基潤滑劑塗層或類似 塗層)、潤滑劑電鍍(例如,含有聚四氟乙烯(PTFE ) 顆粒的無電鎳的電鍍、使用Teflon (商標名)潤滑劑或類 似物的無電鎳的電鍍)、或類似的塗覆,由於滑動表面間 的摩擦之扭矩損失可被抑制,滑動表面的耐久性的損害可 被防止,且,具有大輸出扭矩之步進馬達可被達到。 第一線圈402係配置在第一定子408的外圓柱部及第一 軸4 1 0之間,且於經由第一軸承4 1 2配置的連結部附近,使 得磁鐵401的一端側(第一線圈402側)係夾在第一定子 4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408 A及408B與第一軸410的第一內 側磁極部41 0A之間。第二線圈403係配置在第二定子409 的外圓柱部及第二軸4 1 1之間,且於經由第二軸承4 1 3配置 的連結部附近,使得磁鐵401的另一端側(第二線圈403側 )係夾在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與 第二軸4 1 1的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之間。換言之,第一外 側磁極部408 A及40 8B與第二外側磁極部409 A及409B係 相對於磁鐵40 1的外周表面,第一內側磁極部4 1 0A與第二 內側磁極部4 1 1 A係位在磁鐵40 1的內周表面上,第一外側 磁極部408A及408B係相對於第一內側磁極部410A,且, 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係相對於第二內側磁極部 -26- 1238586 (24) 4 1 1 A。 以圓柱形形成之連結環414包括:形成在連結環414的 內部的一端側上之槽4 1 4 A及4 1 4B及形成在其另一端側上 之槽414C及414D。槽4]4C及414D的相與槽414A及414B 的相係轉移達180/n ,亦即,45 。槽414A及414B與槽 4 1 4C及4 1 4D係形成以具有一預定距離在其間。第一外側 磁極部408A及408B與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係分 別地套入槽414A及414B與槽414C及414D中,而藉由黏 著劑或類似物而固定。 由固定第一定子408與第二定子409至連結環414如上 述,第一定子408及第二定子409可配置成想要位置及相。 且,連結環41 4係以無磁鐵材料而形成,使得磁路可藉由 第一定子40 8及第二定子409間的區而分離,以使磁極難以 相互影響。 依據第三實施例,磁鐵401的內徑部係以第一軸410及 第二軸411而充塡,因此具有比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 H09-3 3 1 666中所提供的步進馬達或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 第H 1 0-229670中所提供之步進馬達更大的機械強度。第 一軸4 1 0及第二軸4 1 1亦作用如所謂的背墊金屬,用於減少 S極及N極間的磁阻,其產生於磁鐵40 1的內徑部,使得 磁路的導磁係數設高。因此,甚至使用在一高溫環境中, 磁鐵4 0 1很少經歷由於去磁的磁性劣化。 第一定子408及第二定子409的外圓柱部具有圓柱形, 因此易於組合。如果步進馬達係以如先前技術的段落中所 •27- 1238586 (25) 述的相同方式而架購,第一定子及第二定子的每~者需要 使其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整體形成,且,這是難以架 構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如單一部件在製造處理方面。 例如’這將花費更高的成本藉由金屬注模法來模製此部件 。這亦變得更難以藉由壓製單一地製造此部件,因爲此部 件在尺寸上變更小,比製造形成外側磁極部形成的部件的 例子’可更明顯地觀察到。再者,於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 極部係分開製造然後由塡隙、焊接、接合等而整體相互固 定的例子中,製造成本增加。 換言之,習知步進馬達總共(二線圈、一磁鐵、一輸 出軸、由用來形成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的兩部件構成 之第一定子、由用來形成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的兩部 件構成之第二定子及一連接環)需要至少9個部件,然而 ’依據第三實施例之步進馬達可藉由總共(二線圈、一磁 鐵、二輸出軸、由用來形成外側磁極部的一部件構成之第 一定子、由用來形成內側磁極部的一部件構成之第二定子 及一連接環)需要至少8個部件而架構,因此降低製造成 本且易於製造。 再者,習知步進馬達需要在保持精確度的同時磁鐵的 外側磁極部及外側磁極部間的間隙而組合。並且,內側磁 極部及磁鐵需要配置以具有一預定間隙在其間,使得由於 部件精確度的變化或組合精確度的不足,預定間隙可能無 法確保’增加造成內側磁極部接觸磁鐵之缺陷的風險。相 反地’依據第三實施例,磁鐵僅必須在其外徑部的間隙方 -28- 1238586 (26) 面而操縱,因此易於製造。 再者,習知步進馬達需要架構使得內側磁極部不會接 觸到磁鐵及輸出軸連接的部,使其不可能確保一足夠長度 ’用於內側磁極部及磁鐵相互相對的區的軸長度(由圖2 的L2標示)。相反地,依據第三實施例,如由圖1 1的L2 所標示,足夠長度可容易確保內側磁極部及磁鐵相互相對 的區的軸長度。因此,外側磁極部及磁鐵可有效使用,且 ,步進馬達的輸出可被增強。 圖13A至13H係沿著圖1 1的A-A線的截面圖及沿著圖 1 1的B-B線的截面圖,其將使用來解說步進馬達的旋轉驅 動。 圖1 3 A及1 3 E係及時在相同點獲得之截面圖,圖1 3 B 及13F係及時在相同點獲得之截面圖,圖13C及13G係及 時在相同點獲得之截面圖,及圖1 3 D及1 3 Η係及時在相同 點獲得之截面圖。 於圖13Α及13Ε所示的狀態中,當電流被致使流經第 一線圈402及第二線圈403以激勵第一定子408的第一外側 磁極部408Α及408Β成Ν極,且,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 側磁極部409Α及409Β成S極時,作爲一轉子的磁鐵401 係以逆時針而旋轉達45 ,導致圖13B及13F所示的狀態 中。然後,當流經第一線圈402的電流的方向被反向以激 勵第一定子40 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408 A及408B成S極’ 且,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成S極 時,作爲轉子的磁鐵401進一步地以逆時針旋轉達45 ’ •29- 1238586 (27) 導致圖1 3 C及1 3 G所示的狀態。其後,當流經第二線圈 4 0 3的電流的方向係反向以激勵第一定子4 0 8的第一外側磁 極部408A及408B成S極,且,第二定子409的第二外側 磁極部409A及409B成N極時,作爲轉子的磁鐵401進一 步地以逆時針旋轉達45 ,導致圖13D及13H所示的狀態 〇 從那時開始,由按順序地切換流經第一線圈402及第 二線圈403的電流的方向,作爲轉子的磁鐵401係旋轉以達 到符合由以下電流所界定的相之位置。 再者,藉由分割磁鐵40 1的外周表面而獲得之磁層可 設在軸向,使得相對於第一定子408的一磁層及相對於第 二定子409之其它磁層的相係轉移達180/n ,且,第一定 子408及第二定子409的相相互重合。 依據第三實施例,產生自線圈的磁通量係用來直接作 用在磁鐵上,因此致使步進馬達獲得增強輸出及減小的尺 寸。換言之,步進馬達的直徑僅具有夠大來使定子的磁極 相對磁鐵的直徑。且,步進馬達的軸長度僅具有相同如第 一線圈的長度加上第二線圈的長度所獲得之長度。因此, 因爲步進馬達的尺寸係由磁鐵及線圈的直徑及軸長度所決 定的,如果磁鐵及線圈的直徑及軸長度係極小時,步進馬 達可被微米化。 此時,如果磁鐵及線圈的直徑及軸長度係極小時,其 變得難以保持步進馬達的精確度。然而,步進馬達的精確 度之問題係藉由一簡單結構而解決,其中磁鐵係形成一中 -30- 1238586 (28) 空圓柱形’且’第一定子及第二定子的外側磁極部及內側 磁極部係相對於形成中空圓柱形之磁鐵的外周表面及內周 表面。再者’如上述,具有降低製造成本及增強輸出的步 進馬達可被達到。 第四實施例 圖14係依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步進馬達的截面圖 。如第三實施例的相同結構組件係由相同符號而表示。因 此,此些組件的明將被省略。 於圖14中,第一線圈402係捲於第一捲軸415。第一捲 軸4 1 5係以一非磁非導電材料形成,以使不會造成一不必 要的連續性在第一線圈402及第一定子408之間。第一捲軸 415係固定至第一定子408,且包括孔415A,第一軸410係 旋轉支撐在孔4 1 5 A,且,孔4 1 5 A同樣地作用在第三實施 例的第一軸承4〗2。 參考號碼416代表第二捲軸,且,第二線圈403係捲在 第二捲軸416。第二捲軸416亦以一非磁非導電材料形成, 以使不會造成一不必要的連續性在第二線圈4 0 3及第二定 子409之間。第二捲軸416係固定至第二定子409,且包括 孔4】6A,第二軸41 1係旋轉支撐在孔416A,且,孔416A 同樣地作用如第三實施例的第二軸承4 1 3。 依據第四實施例,不必要的連續性被防止在第一線圈 402及第一定子之間,然而,用於防止第一定子408及 第一軸4 1 0間的吸附之構件係以單一部件而形成,亦即, •31 - 1238586 (29) 第一捲軸4 1 5,因此達到容易地且以低成本組合並致使一 穩動操作之結構。同樣地,不必要的連續性被防止在第二 線圈4 0 3及第二定子4 0 9之間,然而,用於防止第二定子 4 0 9及第二軸4 1 1間的吸附之構件係以單一部件而形成,亦 即,第二捲軸4 1 6,因此達到容易地且以低成本組合並致 使一穩動操作之結構。 依據實施例3及4,假設,相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 408A及408B且固定至磁鐵401的內周表面之第一軸410的 部份被稱爲第一內側磁極部41 0A,產生自第一線圈402的 磁通量線通過相對於磁鐵40 1的外周表面的第一外側磁極 部408A及408B與固定至磁鐵401的內周表面的第一內側 磁極部4 1 0 A間的區,藉此有效地作用在磁鐵40 1上。此時 ,不需確保一間隙於磁鐵40 1的內周表面與相對的第一內 側磁極部4 1 0 A之間。因此,這是可能減小第一外側磁極 部4 0 8A及40 8B與第一內側磁極部4I0A間的距離,減小 磁阻且增強輸出。 相似於以上所述,設在,相對於第二外側磁極部 409A及409B且固定至磁鐵401的內周表面之第二軸411的 部份被稱爲第二內側磁極部41 1 A,產生自第二線圈403的 磁通量線通過相對於磁鐵40 1的外周表面的第二外側磁極 部409A及409B與固定至磁鐵401的內周表面的第二內側 磁極部4 1 1 A間的區,藉此有效地作用在磁鐵40 1上。此時 ,不需確保一間隙於磁鐵40 1的內周表面與相對的第二內 側磁極部4 1 1 A之間。因此,這是可能減小第二外側磁極 -32- (30) 1238586 部4 09 A及409B與第二內側磁極部41 1A間的距離,減小 磁阻且增強輸出。 再者,第一內側磁極部4 1 0 Α係包括於第一軸4 1 0,且 ,第二內側磁極部4 1 1 A係包括第二軸4 1 1,因此致使容易 且降低成本的製造。 再者,磁鐵401具有固定至其內徑部的第一軸410及第 二軸411,因此係突出於機械強度。 換言之,步進馬達具有一小量的結構部件,且係以容 易製造的部件構成。且,第一內側磁極部4 1 0 A及第二內 側磁極部4 1 1 A可形成具有一大長度。因此,第一外側磁 極部408A及408B、第二外側磁極部409A及409B與磁鐵 401可有效利用,且,步進馬達的輸出可被增強。再者, 磁鐵4 0 1僅必須操縱於外徑部相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4 〇 8 a 及4 0 8 B與第二外側磁極部4 0 9 A及4 0 9 B的間隙的方面, 因此易於組合。再者,磁鐵401的機械強度增加,且,第 一軸410及第二軸411作用如背墊金屬。因此,步進馬達很 少經歷磁性劣化。 再者,第一線圈402及第二線圈403具有實質地如磁鐵 4〇1的相同直徑,且係配置以軸向地夾住磁鐵4〇1。因此, 步進馬達的外徑尺寸可減小。 第五實施例 圖15至18H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之示意圖。圖 1 5係步進馬達的分解透視圖’而,圖】6係在步進馬達已組 -33- 1238586 (31) 合之後之圖15的步進馬達沿著其軸向的截面圖。 於圖15至1 8H中,磁鐵環(以下,稱爲”磁鐵”)501 具有一圓柱形且形成一轉子。作爲轉子的磁鐵環5 0〗使外 周表面分割成η部(其中η係偶數且係4於此實施例中) 在周圍方向的整齊間隔’且包括交替地磁化成S極及Ν 極之磁部 501Α、501Β、501C 及 501D。磁部 501Α 及 501C 的外周表面係S極,且,磁部5 01 Β及5 0 1 D的內周表面係 Ν極。磁鐵環5 0 1係以藉由注模法形成的塑性磁鐵而構成 的,且係小尺寸,因爲其簡單形狀。因此,這是容易形成 薄結構之磁鐵環5 0 1。且,藉由壓合的組合不會造成破裂 。第一線圈502具有一圓柱形’且,第二線圈5 03同樣地具 有一圓柱形。第一線圈502及第二線圈5 03具有配置在相對 於磁鐵環5 0 1的中央部的重合線上之中央部,且係沿著軸 向配置以夾住磁鐵環5 0 1。 第一定子5 0 8及第二定子5 09係各以一軟磁材料而形成 ,且,每一者包括具有一圓柱形的外圓柱部。第一定子 5 08包括第一外側磁極部5 0 8 Α及5 0 8Β,其各具有一梳齒狀 且係相對於磁鐵環5 0 1的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於其 間。第一外側磁極部5 0 8 A及5 0 8 B係藉由切除具有一圓柱 形之第一定子5 08的外圓柱部的尖部而獲得的,以分成多 個部件於其周圍方向’且係以具有一梳齒狀之磁極而形成 ,此梳齒狀自磁鐵環501的一端面而延伸於軸向。第一外 側磁極部5 0 8A及5 0 8 B係形成以轉移達3 60/ ( n/2 ) ,亦 即,180 。第二定子5 09同樣地包括第二外側磁極部 -34- 1238586 (32) 5 09A及5 09B,其各具有一梳齒狀且係相對於磁鐵環501的 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於其間。第二外側磁極部 5 09A及5 09B係藉由切除具有一圓柱形之第二定子5 09的 外圓柱部的尖部而獲得的,以分成多個部件於其周圍方向 ,且係各以具有延伸於軸向的梳齒狀之磁極而形成的。第 二外側磁極部5 09A及509B係形成以轉移達3 60/ ( n/2 ) ,亦即,1 8 0 。 第一定子5 0 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5 08 A及5 08B與第二 定子5 0 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5 0 9A及50 9B包括平行此軸而 延伸之凹口及齒。以此配置,磁極部可形成有保持最小化 的步進馬達的直徑。換言之,如果外側磁極部係以延伸於 徑向的凸凹狀形成,步進馬達的直徑變得更大達延伸長度 ,而,於第三實施例中,外側磁極部包括平行此軸延伸於 之凹口及齒,使得步進馬達的直徑可被最小化。 第一定子5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508A及508B與第二 定子5 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509A及5 09B具有相同形狀, 其中各具有梳齒狀之磁極部的尖部係配置相互相對。再者 ,第一定子5 08及第二定子5 09係配置有轉換達180/n 的 梳齒狀磁極部的相,亦即,4 5 。第一定子5 0 8係藉由第 一線圈502而激勵,且,第二定子509係藉由第二線圈503 而激勵。 以軟磁材料形成的旋轉軸5 1 0係固定至磁鐵環50 1的內 周部。於磁鐵環501相對於第一定子5 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 508A及508B之軸向範圍,具有圖16的D1的外徑尺寸之 -35- (33) 1238586 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A被形成,以第一外側磁極部5 0 8 A及 5 0 8 B夾住磁鐵環501。旋轉軸510具有插入第一線圈5 02的 內徑部之部5 1 0C,且,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係由第一線 圈5 02激勵入相對施加至第一定子5 0 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 5 0 8 A及5 0 8 B的極性之相反極性。如圖17所示,沿著垂直 至其軸的方向之第一軸5 1 0的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的截面 形狀係相同如一柱狀的橫截面形狀。於磁鐵環5 0 1相對於 第二定子5 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5 09A及5 09B之軸向範圍 ,具有圖1 6的D 1的外徑尺寸之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B被形 成,以第二外側磁極部5 09A及509B夾住磁鐵環501。旋 轉軸510具有插入第二線圈5 03的內徑部之部510D,且, 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 B係由第二線圈5 0 3激勵入相對施加至 第二定子5 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509 A及5 0 9B的極性之相 反極性。相似於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沿著垂直至其軸 的方向之第一軸5 1 0的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的截面形狀係 相同如一柱狀的橫截面形狀。磁鐵環5 0 1係經由第一內側 磁極部5 1 0A及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B而固定至旋轉軸5 1 0 〇 再者,具有圖16的D2的直徑尺寸之槽510E係形成在 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A及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B之間。自然 地,D 1係大於D 2。因爲D 2的小直徑,第一內側磁極部 5 10A及第二內側磁極部510B可被配置以具有一大磁阻於 其間。結果,可防止以下情況,藉由致使一電流通過第一 線圈5 02所產生之磁通量線經由以軟磁材料形成的輸出軸 -36- 1238586 (34) 而不利地影響到第二線圈5 03、第二外側磁極部5 09A及 5 0 9B及第二內側磁極部51 0B,且,由致使一電流通過第 二線圈5 03所產生之磁通量線經由以軟磁材料形成的輸出 軸而不利地影響到第一線圈5 02、第一外側磁極部5 08 A及 5 08B及第一內側磁極部510A,其可造成不穩定旋轉。注 意到,甚至D 1 =D2,如以下後述,此結構的優點在於,磁 鐵的機械強度增加;由於如背墊金屬的功能,磁路設高的 磁路的導磁係數,甚至使用在一高溫環境中,磁鐵很少經 歷由於去磁的磁性劣化;第一定子5 0 8及第二定子5 0 9可形 成爲具有凹部設在其圓柱部之簡單杯狀,易於製造及組合 ;足夠長度可容易固定於內側磁極部及磁鐵相互相對之軸 向範圍,增強步進馬達的輸出;及優點。亦即,甚至槽 5 1 0E未形成使得D 1大於D2,相較於習知結構,此結構 係充份地有利。 以非磁性材料形成之第一軸承5 1 2係固定至第一定子 5 0 8,且可旋轉支撐旋轉軸5 1 0。同樣地,以非磁性材料形 成之第二軸承513係固定至第二定子509,且可旋轉支撐旋 轉軸5 1 0。因爲第一軸承5 1 2及第二軸承5 1 3係各以非磁性 材料而形成的,這是可能使得,由於產生在第一定子508 及旋轉軸510間的磁力之吸附與由於產生在第二定子5 09與 旋轉軸5 1 0間的磁力之吸附被防止,且,它們旋轉特性及 耐久性可被增強。 第一軸承512及第二軸承513可以軟磁材料而形成。於 此例中,磁路的磁阻變小,且,其本身產生的扭矩變大。 -37- 1238586 (35) 自然地,一吸附力可能地能夠產生在第一軸承5 1 2及旋轉 軸5 1 0之間,或在第二軸承5 1 3及旋轉軸5 1 0之間,以造成 由於滑動表面的摩擦力或損害耐久性之扭矩損失。然而, 藉使第一軸承5 1 2、旋轉軸5 1 0或第二軸承5 1 3的表面受到 潤滑劑、潤滑劑塗層(氟基潤滑劑塗層、石墨基潤滑劑塗 層、二硫化鉬基潤滑劑塗層或類似塗層)、潤滑劑電鍍( 例如,含有聚四氟乙烯(PTFE )顆粒的無電鎳的電鍍、 使用Teflon (商標名)潤滑劑或類似物的無電鎳的電鍍) 、或類似的塗覆,由於滑動表面間的摩擦之扭矩損失可被 抑制,滑動表面的耐久性的損害可被防止,且,具有大輸 出扭矩之步進馬達可被達到。 第一線圈5 02係配置在第一定子5 0 8的外圓柱部及旋轉 軸510之間,且於經由第一軸承51 2配置的連結部附近,使 得磁鐵環5 0 1的一端側係夾在第一定子5 0 8的第一外側磁極 部5 0 8 A及5 0 8 B與旋轉軸510的第一內側磁極部51 0A之間 。第二線圈5 03係配置在第二定子5 09的外圓柱部及旋轉軸 510之間,且於經由第二軸承513配置的連結部附近,使得 磁鐵環501的另一端側係夾在第二定子5 09的第二外側磁極 部5 09 A及5 09B與旋轉軸510的第二內側磁極部51 0B之間 。換言之,第一外側磁極部5 0 8 A及5 0 8 B與第二外側磁極 部509A及509B係相對於磁鐵環501的外周表面,內側磁 極部510A與510B係位在磁鐵環501的內周表面上,第一 外側磁極部5 0 8 A及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A係相互相對,且 同樣的,第二外側磁極部509A及5 09B係相互相對。 -38- 1238586 (36) 以圓柱形形成之連結環514包括:形成在連結環514的 內部的一端側上之槽5 1 4 A及5 1 4B及形成在其另一端側上 之槽514C及514D。槽514C及514D的相與槽514A及514B 的相係轉移達180/n ,亦即,45 。槽514A及514B與槽 5 1 4C及5 1 4D係形成以具有一預定距離在其間。第一外側 磁極部5 0 8 A及5 0 8B與第二外側磁極部5 09 A及5 09B係分 別地套入槽514A及514B與槽514C及514D中,而藉由黏 著劑或類似物而固定。藉由固定第一定子5 08與第二定子 5 09至連結環514如上述,第一定子5 08及第二定子509可配 置成想要位置及相。且,連結環5 1 4係以無磁鐵材料而形 成,使得磁路可藉由第一定子508及第二定子509間的區而 分離,以使磁極難以相互影響。 依據第五實施例,磁鐵環5 0 1的內徑部係以旋轉軸5 1 0 的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A及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B而充塡, 因此具有比習知步進馬達大的機械強度。再者,旋轉軸 5 1 〇亦作用如所謂的背墊金屬,用於減少產生於磁鐵環5 0 1 的內徑部的S極及N極間的磁阻,使得磁路的導磁係數 設高。因此,甚至使用在一高溫環境中,磁鐵環501很少 經歷由於去磁的磁性劣化。 第一定子508及第二定子509各具有一簡單杯狀,其具 有設於其外圓柱部的凹部,因此易於組合。如果步進馬達 係以如習知步進馬達的相同方式而架購,第一定子及第二 定子的每一者需要使其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整體形成 ’且’這是難以架構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如單一部件 -39· 1238586 (37) 在製造處理方面。例如,這將花費更高的成本藉由金屬注 模法來模製此部件。這亦變得更難以藉由壓製單一地製造 此部件,因爲此部件在尺寸上變更小,比製造形成外側磁 極部形成的部件的例子,可更明顯地觀察到。再者,於內 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係分開製造然後由塡隙、焊接、接 合等而整體相互固定的例子中,製造成本增加。換言之, 習知步進馬達總共(二線圈、一磁鐵環、一輸出軸、由用 來形成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的兩部件構成之第一定子 、由用來形成內側磁極部與外側磁極部的兩部件構成之第 二定子及一連接環)需要至少9個部件,然而,依據第五 實施例之步進馬達可藉由總共(二線圈、一磁鐵環、符合 輸出軸的旋轉軸、由用來形成外側磁極部的一部件構成之 第一定子、由用來形成內側磁極部的一部件構成之第二定 子及一連接環)需要至少7個部件而架構,因此降低製造 成本且易於製造。 再者,由習知步進馬達需要在保持精確度的同時磁鐵 的外側磁極部及外側磁極部間的間隙而組合提議的馬達。 並且,內側磁極部及磁鐵需要配置以具有一預定間隙在其 間,使得由於部件精確度的變化或組合精確度的不足,預 定間隙可能無法確保,增加造成內側磁極部接觸磁鐵之缺 陷的風險。相反地,依據第五實施例,磁鐵僅必須在其外 徑部的間隙方面而操縱,因此易於製造。再者,於第五實 施例中,第一內側磁極部及第二內側磁極部係以單一部件 一體形成以取代使用不同部件,藉此使其可能獲得具有小 •40- 1238586 (38) 相互差別的兩個部份且具有改善的精確度。 再者,習知步進馬達需要架構使得內側磁極部不會接 觸到磁鐵及輸出軸連接的部,使其不可能確保一足夠長度 ,用於內側磁極部及磁鐵捐互相對的區的軸長度(由圖2 的L1標示)。相反地,依據第三實施例,如由圖16的L2 所標示,足夠長度可容易確保內側磁極部及磁鐵相互相對 的區的軸長度。因此,外側磁極部及磁鐵可有效使用,且 ,步進馬達的輸出可被增強。 圖18A至18H係沿著圖16的A-A線的截面圖及沿著圖 16的B-B線的截面圖,其將使用來解說步進馬達的旋轉驅 動。圖1 8A及18E係及時在相同點獲得之截面圖,圖18B 及18F係及時在相同點獲得之截面圖,圖18C及18G係及 時在相同點獲得之截面圖,及圖1 8D及1 8H係及時在相同 點獲得之截面圖。 於圖18A及18E所示的狀態中,當電流被致使流經第 一線圈5 02及第二線圈503以激勵第一定子508的第一外側 磁極部508A及508B成N極,且,第二定子509的第二外 側磁極部5 09A及5 09B成S極時,作爲一轉子的磁鐵環 501係以逆時針而旋轉達45 ,導致圖18B及18F所示的 狀態中。然後,當流經第一線圈502的電流的方向被反向 以激勵第一定子5 08的第一外側磁極部508A及5 08B成S 極,且,第二定子5 09的第二外側磁極部509A及509B成S 極時,作爲轉子的磁鐵環501進一步地以逆時針旋轉達45 ,導致圖1 8C及1 8G所示的狀態。其後,當流經第二線 -41 - 1238586 (39) 圈503的電流的方向係反向以激勵第一定子508的第一外側 磁極部508A及508B成S極,且,第二定子509的第二外 側磁極部5 09A及5 09B成N極時,作爲轉子的磁鐵環501 進一步地以逆時針旋轉達4 5 ,導致圖1 8 D及1 8 Η所示的 狀態。 從那時開始,由按順序地切換流經第一線圈5 02及第 二線圈5 03的電流的方向,作爲轉子的磁鐵環501係旋轉以 達到符合由以下電流所界定的相之位置。 再者,藉由分割磁鐵環501的外周表面而獲得之磁層 可設在軸向,使得相對於第一定子508的一磁層及相對於 第二定子5 09的其它磁層的相係轉移達180/η ,且,第一 定子5 0 8及第二定子5 09的相相互重合。 依據第五實施例所述,產生自線圈的磁通量係用來直 接作用在磁鐵上,因此致使步進馬達獲得增強輸出及減小 的尺寸。換言之,步進馬達的直徑僅具有夠大來使定子的 磁極相對磁鐵的直徑。且,步進馬達的軸長度僅具有相同 如第一線圈的長度加上第二線圈的長度所獲得之長度。因 此,因爲步進馬達的尺寸係由磁鐵及線圈的直徑及軸長度 所決定的,如果磁鐵及線圈的直徑及軸長度係極小時,步 進馬達可被微米化。 此時,如果磁鐵及線圈的直徑及軸長度係極小時,其 變得難以保持步進馬達的精確度。然而,步進馬達的精確 度之問題係藉由一簡單結構而解決,其中磁鐵係形成一中 空圓柱形,且,第一定子及第二定子的外側磁極部及內側 -42- 1238586 (40) 磁極部係相對於形成中空圓柱形之磁鐵的外周表面及內周 表面。再者,如上述,具有降低製造成本及增強輸出的步 進馬達可被達到。注意到,僅一定子可使其內側磁極部配 置以具有相對於磁鐵的內徑部之預定間隙,且,另一定子 可使其內側磁極部以如上述實施例所述的軟磁材料的旋轉 軸而形成。且於此例中,相較於習知的步進馬達,改善性 能可被獲得。 第六實施例 圖1 9係依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步進馬達的截面圖 。如第五實施例的相同結構組件係由相同符號而表示。因 此,此些組件的明將被省略。 於圖19中,第一線圈502係捲於第一捲軸515。第一捲 軸5 1 5係以一非磁非導電材料形成,以使不會造成一不必 要的連續性在第一線圈5 02及第一定子5 0 8之間。第一捲軸 515係固定至第一定子508,且包括孔515A,旋轉軸510係 旋轉支撐在孔5 1 5 A,且,孔5 1 5 A同樣地作用在第五實施 例的第一軸承512。第二線圈503係捲在第二捲軸516。第 二捲軸5 1 6亦以一非磁非導電材料形成,以使不會造成〜 不必要的連續性在第二線圈503及第二定子509之間。第二 捲軸516係固定至第二定子509,且包括孔5] 6A,旋轉軸 5 1 〇係旋轉支撐在孔5 1 6 A,且,孔5 1 6 A同樣地作用如第五 實施例的第二軸承5 1 3。 依據第六實施例,不必要的連續性被防止在第一線圈 -43- (41) 1238586 502及第一定子5 0 8之間,然而,用於防止第一定子5 0 8及 旋轉軸5 1 0間的吸附之構件係以單一部件而形成,亦即, 第一捲軸5 1 5,因此達到容易地且以低成本組合並致使一 穩動操作之結構。同樣地,不必要的連續性被防止在第二 線圈503及第二定子509之間,然而,用於防止第二定子 5 0 9及旋轉軸510間的吸附之構件係以單一部件而形成,亦 即,第二捲軸5 1 6,因此達到容易地且以低成本組合並致 使一穩動操作之結構。 依據實施例5及6,假設,相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 508A及508B且固定至磁鐵環501的內周表面之旋轉軸510 的部份被稱爲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產生自第一線圈5 02 的磁通量線通過相對於磁鐵環5 0 1的外周表面的第一外側 磁極部508A及508B與固定至磁鐵環501的內周表面的第 一內側磁極部510A間的區,藉此有效地作用在磁鐵環501 上。此時,不需確保一間隙於磁鐵環5 0 1的內周表面與相 對的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之間。因此,這是可能減小第 一外側磁極部5 08 A及5 0 8B與第一內側磁極部51 0A間的 距離,減小磁阻且增強輸出,相較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 告第H09-3 3 1 666或日本專利先行公開公告第H 1 0-229670 中所提議之步進馬達。 同樣地,設在,相對於第二外側磁極部5 09A及5 09B 且固定至磁鐵環501的內周表面之旋轉軸510的部份被稱爲 第二內側磁極部510B,產生自第一線圈502的磁通量通過 相對於磁鐵環501的外周表面的第二外側磁極部509A及 -44- 1238586 (42) 509B與固定至磁鐵環501的內周表面的旋轉軸510的第二 內側磁極部5 1 0B間的區,藉此有效地作用在磁鐵環5 〇 1上 。此時,不需確保一間隙於磁鐵環5 0 1的內周表面與相對 的旋轉軸5 1 0的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 B之間。因此,這是可 能減小第二外側磁極部509A及5 09B與第二內側磁極部 5 1 0B間的距離,減小磁阻且增強輸出。 再者,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及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 B 係以單一旋轉軸5 1 0而形成,因此致使容易地且低成本地 製造。再者,磁鐵環501具有固定至其內徑部之旋轉軸510 ,因此係突出於其機械強度。 換言之,步進馬達具有一小量的結構部件,且係以容 易製造的部件構成。且,內側磁極部5 1 0A及5 1 0B可形成 具有一大長度。因此,外側磁極部508A及508B、509A及 5 09B與磁鐵環501可有效利用,且,步進馬達的輸出可被 增強。再者,磁鐵環5 0 1僅必須操縱於外徑部相對於外側 磁極部5 0 8A及5 0 8 B與5 09A及5 09B的間隙的方面,因此 易於組合。再者,磁鐵環501的機械強度增加,且,旋轉 軸5 1 0作用如背墊金屬。因此,步進馬達很少經歷磁性劣 化。 再者,第一線圈5 02及第二線圈503具有實質地如磁鐵 環5 0 1的相同直徑,且係配置以軸向地夾住磁鐵環5 0 1。因 此,步進馬達的外徑尺寸可減小。 再者,旋轉軸510固定至磁鐵環501的內徑部之旋轉軸 5 1 0之部份係於此種軸向範圍,以相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 -45- 1238586 (43) 5 0 8A及5 0 8B,亦即,第一內側磁極部510A,且,於此種 軸向範圍,以相對於第二外側磁極部5 09A及5 09B,亦即 ,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B,各具有D 1的外徑尺寸。具有小 於D 1的D2的外寸之槽係形成在第一內側磁極部5 1 0 A及 第二內側磁極部5 1 0B之間,使得槽中的磁阻變大。結果 ,可防止以下情況,藉由致使一電流經由第一線圈5 02所 產生之磁通量線經由以軟磁材料形成的旋轉軸5 1 0不利影 響第二線圈503、第二外側磁極部509A及509B與第二內 側磁極部5 1 0B,且,藉由致使一電流經由第二線圈5 0 3所 產生之磁通量線經由以軟磁材料形成的旋轉軸5 1 0不利影 響第一線圈5 02、第一外側磁極部5 08 A及5 0 8 B與第一內 側磁極部510A。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習知步進馬達的分解透視圖; 圖2係顯示圖1的步進馬達已被組裝的狀態之截面圖; 圖3係另一習知引動器的分解透視圖; 圖4係圖3的引動器在步進馬達已被組裝之後而沿著其 軸向的截面圖; 圖5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引動器的分解透視 圖; 圖6係圖5的引動器在步進馬達已被組裝之後而沿著其 軸向的截面圖; 圖7係圖5的引動器於第一狀態沿著圖6的A-A線的截 -46 - 1238586 (44) 面圖; 圖8係圖5的引動器於第二狀態沿著圖6的A - A線的截 面圖; 圖9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引動器沿著其軸向 的截面圖; 圖1 〇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之步進馬達的分解透 視圖; 圖1 1係顯示圖1 0的步進馬達已被組裝的狀態之截面圖 圖12係自垂直至步進馬達的轉子的軸的方向所觀覽之 圖11的步進馬達的截面圖; 圖 13A、13B、13C、13D、13E、13F、13G 及 13H 係 用來解說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之步進馬達的轉子的旋 轉操作之示意圖; 圖1 4係依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步進馬達沿著其軸 向的截面圖; 圖15係依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之步進馬達的分解透 視圖; 圖1 6係顯示圖1 5的步進馬達已被組裝的狀態之截面圖 圖17係自垂直至步進馬達的轉子的軸的方向所觀覽之 圖16的步進馬達的截面圖; 圖 18A、18B、18C、18D、18E、18F、18G 及 18H 係 用來解說依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之步進馬達的轉子的旋 -47- 1238586 (45) 轉操作之示意圖; 圖1 9係依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步進馬達沿著其軸 向的截面圖。 [圖號說明] 10 1 轉子 1 02 第一線圈 1 03 第二線圈 1 04 第一定子 1 04 A 及 1 04B 第一外側磁極部 104C 及 1 04D 第一內側磁極部 1 04E 軸承部 1 05 第二定子 1 05 A 及 1 05B 第二外側磁極部 105C 及 1 05D 第二內側磁極部 1 05E 軸承部 106 輸出軸 107 連結環 201 磁鐵 201d 驅動銷 201e 及 201f 軸部 202 線圈 203 定子 203 a 外側磁極部 -48- (46)1238586 203 b 內 汽 缸 204 輔 助 定 子 205 底 板 2 0 5 a 導 縫 301 磁 鐵 301a 及 301c 磁 部 301b 及 301d 磁 部 301e 突 出 302 線 圈 303 捲 軸 304 定 子 3 04a 、3 04b 外 側 磁 極 部 3 04c 表 面 3 04d 圓 柱 部 305 轉 子 軟 磁 構件 3 05 a 柱 狀 部 3 0 5 b 軸 部 3 05 d 柱 狀 部 3 0 5 e 槽 3 0 5 f 輸 出 銷 306 軸 承 307 蓋 子 3 07a 導 槽 3 0 7b 套 入 部 -49- 1238586 (47) 3 0 7c 、3 0 7d 槽 3 13 捲 軸 3 13a 套 入 部 40 1 磁 鐵 40 1 A 401B、 磁 部 40 1 C 及 40 1 D 402 第 一 線 圈 403 第 二 線 圈 408 第 一 定 子 40 8 A 及 408B 第 一 外 側 磁 極 部 409 第 二 定 子 409 A 及 409B 第 二 外 側 磁 極 部 4 10 第 一 軸 4 1 0 A 第 一 內 側 磁 極 部 4 1 OB 及 4 1 1 B 凹 部 4 11 第 二 軸 4 1 1 A 第 二 內 側 磁 極 部 4 12 第 一 軸 承 4 13 第 二 軸 承 4 14 連 結 環 4 1 4 A 及 4 1 4B 槽 414C 及 414D 槽 4 15 第 一 捲 軸 4 1 5 A 孔 -50- 1238586 (48) 4 16 4 1 6 A 501
501 A、501B、 501C 、 501D 502 503 508
508A 、 508B 509
509A 、 509B 5 10 5 1 0 A 5 1 OB 5 IOC 5 1 OD 5 1 OE 5 12 5 13 5 14
514A 、 514B 514C 、 514D 5 15 5 1 5 A 第二捲軸 孔 磁鐵環 磁部 第一線圈 第二線圈 第一定子 第一外側磁極部 第二定子 第二外側磁極部 旋轉軸 第一內側磁極部 第二內側磁極部 部 部 槽 第一軸承 第二軸承 連結環 槽 槽 第一捲軸 孔 -51 - 1238586 (49) 5 16 第二捲軸 5 1 6 A 孔

Claims (1)

  1. 半喷4 一 __一—-二一:^ ”,一‘」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 2 1 3 5 6 2 0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4年3月24日修正 1· 一種引’動器,包含: 一磁鐵,其具有一圓柱形,及磁鐵的外周表面於圓周 方向交替地磁化成不同極; 一線圈,其與磁鐵同中心,且於其軸向鄰接配置在磁 鐵; 一轉子,其係以軟磁材料形成的,插入線圈的內徑部 ’及固定至磁鐵的內徑部;及 一定子,其具有相對於磁鐵的外周表面之磁極部, 其中構成轉子的軟磁構件及定子係藉由線圈而激勵的 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引動器,其中定子的磁極 咅β係形成爲沿著磁鐵的相對表面的形狀而延伸於磁鐵的旋 轉軸的方向之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引動器,其中該軟磁構件 係配置在磁鐵的內徑側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引動器,其中構成轉子的 軟磁構件係一輸出軸。 5 . —種引動器,包含: 一磁鐵,其具有一圓柱形,及磁鐵的內周表面於圓周 1238586 ί 、 . .': :'J'·· :-(2) ·. V ! · 」二:———」'.·:」 方向交替地磁化成不同極; 一線圈,其與磁鐵同中心,且於其軸向鄰接配置在磁 鐵; ’ 一轉子,其係以軟磁材料形成的,插入線圈的內徑部 ,及固定至磁鐵的外徑部;及 一定子,其具有相對於磁鐵的內周表面之磁極部, 其中構成轉子的軟磁構件及定子係藉由線圈而激勵的 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引動器,其中定子的磁極 部係形成爲沿著磁鐵的相對表面的形狀而延伸於磁鐵的旋 轉軸的方向之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引動器,其中構成轉子的 軟ίϋ構件係一輸出軸。 8 ·—種引動器,包含: 一磁鐵環,其係相等地切割於圓周方向,且包括一永 久磁鐵,該永久磁鐵具有一圓柱形並具有交替地磁化的不 0 同極; 一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每一者具有一圓柱形,該第 ~線圈及第二線圈係與磁鐵環同中心,且沿著其軸向而配 置於穿過磁鐵環的相對位置; 一第一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第一線圈的側上的磁 鐡環的部份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且係由第一線圈 而激勵的; ~第二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第二線圈的側上的磁 -2- 且係由第二 鐵環的另一部份外周表面以具有一預定間隙, 線圈而激勵的; 一第一軸,其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插入第一線圈 的內徑部,且固定至磁鐵環的內徑部;及 桌一軸,其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插入第二線圈 的內徑部’且固定至磁鐵環的內徑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引動器,其中第一軸係一 輸出軸。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引動器,其中: 第一軸係藉由固定至第一外側磁極部的第一軸承而旋 轉支撐的;及 第二軸係藉由固定至第二外側磁極部的第二軸承而旋 轉支撐的。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引動器,另包含分別地作 爲第一軸承及第二軸承之第一捲軸及第二捲軸。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引動器,其中: 第一軸係固定至第一外側磁極部,且藉由以軟磁材料 形成的第一軸承而旋轉支撐的; 第二軸係固定至第二外側磁極部,且藉由以軟磁材料 形成的第二軸承而旋轉支撐的;及 第一軸、第一軸承、第二軸及第二軸承的至少一者具 有其滑動表面受到潤滑劑塗層及潤滑劑電鍍的一者,且具 有其滑動部受到潤滑劑塗覆。 】3·—種引動器,包含·· 1238586 L 一: (4) 一磁鐵環’其係相等地切割於圓周方向,且包括一永 久磁鐵’該永久磁鐵具有一圓柱形並具有交替地磁化的不 同極; 一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該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係與 磁鐵環同中心’且沿著其軸向而配置於穿過磁鐵環的相對 位置; 一第一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端表面之 磁鐵環的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一線圈而激勵的; 一第二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端表面之 磁鐵環的另一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二線圈而激勵的; 一旋轉軸,其: 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 係固定至磁鐵環的內徑部;及 包括至少一分別地相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及第二外側 磁極部的一者之內側磁極部於其軸向範圍,且係分別地藉 由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而激勵的。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引動器,其中該引動器 係一步進馬達。 15. —種引動器,包含: 一磁鐵環’其係相等地切割於圓周方向,且包括一永 久磁鐵,該永久磁鐵具有一圓柱形並具有交替地磁化的不 同極; 一第一線圈及一第二線圈,該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係 與磁鐵環同中心,且沿著其軸向而配置於穿過磁鐵環的相 -4 - (5) 1238586 94 3. 24 對位置; 一第一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端表面之 磁鐵環的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一線圈而激勵的; 一第二外側磁極部,其係相對於更接近其一端表面之 磁鐵環的另一部份外周表面,且係由第二線圈而激勵的; 一旋轉軸,其: 係以軟磁材料而形成的; 係固定至磁鐵環的內徑部;及 包括一第一內側磁極部及一第二內側磁極部,其係相 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及第二外側磁極部於其軸向範圍,且 係分別地藉由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而激勵的;及 係形成有一槽於相對於第一外側磁極部的第一內側磁 極部的軸向範圍及相對於第二外側磁極部的第二內側磁極 部的軸向範圍之間。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引動器,其中該引動器 係一步進馬達。
TW092135620A 2002-12-20 2003-12-16 Actuator TWI238586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69125A JP4006330B2 (ja) 2002-12-20 2002-12-20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2002378032A JP4065520B2 (ja) 2002-12-26 2002-12-26 駆動装置
JP2003280919A JP4006370B2 (ja) 2003-07-28 2003-07-28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5613A TW200425613A (en) 2004-11-16
TWI238586B true TWI238586B (en) 2005-08-21

Family

ID=32397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35620A TWI238586B (en) 2002-12-20 2003-12-16 Actuator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79918B2 (zh)
EP (1) EP1432106B1 (zh)
KR (1) KR100570788B1 (zh)
CN (1) CN100444504C (zh)
DE (1) DE60327734D1 (zh)
MY (1) MY134566A (zh)
TW (1) TWI2385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2437B (zh) * 2009-02-20 2013-07-21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of the hollow shaft manufacturing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89825A1 (en) * 2004-01-29 2005-09-01 Philipp Brodt Bistable rotary solenoid
JP4387858B2 (ja) * 2004-04-14 2009-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US7446442B2 (en) * 2004-04-21 2008-1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tepping motor and drive device
JP4324025B2 (ja) * 2004-06-14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4047317B2 (ja) * 2004-09-14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ATE453947T1 (de) * 2005-04-22 2010-01-15 Infranor Holding S A System zur befestigung von dauermagneten
US7151332B2 (en) * 2005-04-27 2006-12-19 Stephen Kundel Motor having reciprocating and rotating permanent magnets
CA2619347C (en) 2005-08-16 2014-06-0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esonant actuator for a personal care appliance having a programmable actuation capability
JP4745010B2 (ja) * 2005-09-29 2011-08-10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CN1964160B (zh) * 2005-11-11 2012-03-21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内转子马达结构
DE102006023275B3 (de) * 2006-05-18 2007-04-26 Dr.Ing.H.C. F. Porsche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einer Soll-Ausgangsspannung eine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angeordneten Generators
US20090046421A1 (en) * 2007-08-15 2009-02-19 Richard Sohaney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ooling Fan Noise
KR100932687B1 (ko) * 2007-10-24 2009-12-21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고 토크밀도 하이브리드 스테핑 모터
JP5919280B2 (ja) 2010-09-29 2016-05-18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磁気作用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用の共振アクチュエータ
EP2441997B1 (en) * 2010-10-18 2012-11-28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AB A pipe coupling
US9371856B2 (en) 2012-08-03 2016-06-21 Stephen Kundel Non-contact thrust bearing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DE102013107759B4 (de) * 2013-07-19 2018-05-03 Trelleborgvibracoustic Gmbh Schwingungstilger und Schwingungstilgeranordnung
FR3009459A1 (fr) * 2013-07-31 2015-02-06 Sonceboz Automotive Sa Actionneur electromagnetique destine notamment au pilotage d'une soupape de decharge pour turbocompresseur
DE102017222289A1 (de) * 2017-12-08 2019-06-13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motor
JP7255382B2 (ja) * 2018-07-25 2023-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01A (en) * 1867-03-12 Improved handle toe beushes
US15923A (en) * 1856-10-21 Improvement in carriages
US8491A (en) * 1851-11-04 Improvement in paint-oil from rosin
DE1907137B2 (de) * 1969-02-13 1973-09-20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 8000 Muenchen Polarisierter Synchron Kleinst motor
US4445061A (en) * 1980-06-17 1984-04-24 Synetron Corporation Wide air gap permanent magnet motors
JPS61128762A (ja) 1984-11-27 1986-06-16 Copal Co Ltd ステツピングモ−タ
IT1245838B (it) * 1990-11-15 1994-10-24 Getters Spa Motore elettrico senza spazzole e rotore relativo.
US5168187A (en) * 1991-02-20 1992-12-01 Dana Corporation, Warner Electric Brake & Clutch Division Axial pole stepping motor
US5384506A (en) * 1992-05-29 1995-01-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tepper motor
JP2733824B2 (ja) * 1995-04-19 1998-03-30 日本サーボ株式会社 2相式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US5831356A (en) * 1996-04-08 1998-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pact cylindrical stepping motor and advancing device
JP3133270B2 (ja) 1996-04-08 2001-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繰出し装置
DE69707829T2 (de) * 1996-12-27 2002-04-04 Canon Kk Kompakter Schrittmotor
JPH10215557A (ja) * 1997-01-30 1998-08-11 Canon Inc モータ
DE69801244T2 (de) * 1997-02-14 2002-05-08 Canon Kk Motor mit Leistungsabtriebsmitteln
JP3548370B2 (ja) 1997-02-17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5945753A (en) * 1997-02-21 1999-08-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tor
DE69841192D1 (de) * 1997-07-07 2009-11-12 Canon Kk Motor
JP3517556B2 (ja) * 1997-07-17 2004-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3517586B2 (ja) * 1998-04-10 2004-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3548425B2 (ja) * 1998-04-17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6400055B1 (en) * 1998-04-20 2002-06-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tor
US6465916B2 (en) * 1998-12-04 2002-10-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tor
US6316851B1 (en) * 1998-12-07 2001-1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tor
JP2000232766A (ja) 1998-12-07 2000-08-22 Canon Inc モータ
SG90135A1 (en) * 1999-03-30 2002-07-23 Canon Kk Motor
JP2001045734A (ja) * 1999-07-30 2001-02-16 Canon Electronics Inc モータ
US6713985B2 (en) 2000-03-31 2004-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e control apparatus for stepping motor
JP2001298938A (ja) * 2000-04-18 2001-10-26 Canon Inc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該駆動伝達装置を用いた絞り羽根駆動装置
US6559569B2 (en) * 2000-04-18 2003-05-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tor device
JP4636658B2 (ja) 2000-08-02 2011-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量調整装置
US6897579B2 (en) 2001-09-28 2005-05-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tor
US6784582B1 (en) * 2001-11-19 2004-08-31 Valeo Electrical Systems, Inc. Magnet shaping and pole concentration for reduction of cogging torque in permanent magnet motors
JP3978332B2 (ja) * 2001-12-06 2007-09-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US6617747B1 (en) * 2002-07-02 2003-09-09 Peterse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M motor and generator with a vertical stator core assembly formed of pressure shaped processed ferromagnetic particles
JP3834282B2 (ja) * 2002-11-08 2006-10-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メモリマクロおよび半導体集積回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2437B (zh) * 2009-02-20 2013-07-21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of the hollow shaft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327734D1 (de) 2009-07-09
EP1432106A1 (en) 2004-06-23
EP1432106B1 (en) 2009-05-27
US20040124719A1 (en) 2004-07-01
TW200425613A (en) 2004-11-16
CN100444504C (zh) 2008-12-17
CN1520012A (zh) 2004-08-11
MY134566A (en) 2007-12-31
KR100570788B1 (ko) 2006-04-13
US6979918B2 (en) 2005-12-27
KR20040055693A (ko) 2004-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38586B (en) Actuator
JP4387858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US6800970B2 (en) Motor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0364581B1 (ko) 모터
TWI232019B (en) Motor
US7443061B2 (en) Driving device
JP4065531B2 (ja) 駆動装置
JP4272948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006330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TWI278164B (en) Stepping motor
JP4006359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2005143207A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065520B2 (ja) 駆動装置
JP4006370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416475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455095B2 (ja) 駆動装置
JP2006280105A (ja) 駆動装置
JP2005115237A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光量調節装置
JP2003333820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2010615A (ja) モータ
JP2003309962A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