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22133B - Th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oxide film and the device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Th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oxide film and the device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22133B
TWI222133B TW091132474A TW91132474A TWI222133B TW I222133 B TWI222133 B TW I222133B TW 091132474 A TW091132474 A TW 091132474A TW 91132474 A TW91132474 A TW 91132474A TW I222133 B TWI222133 B TW I2221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xidized
oxide film
sample
forming
i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32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300580A (en
Inventor
Tetsuya Nishiguchi
Hidehiko Nonaka
Shingo Ichimura
Original Assignee
Meide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Nat Inst Of Advanced Ind Sci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de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Nat Inst Of Advanced Ind Scien filed Critical Meide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300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0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22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221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Azo dy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8/00Solid state diffusion of only non-metal elements into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s;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gas,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 C23C8/06Solid state diffusion of only non-metal elements into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s;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gas,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using gases
    • C23C8/08Solid state diffusion of only non-metal elements into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s;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gas,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using gases only one element being applied
    • C23C8/10Oxidising
    • C23C8/12Oxidising using elemental oxygen or ozo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225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 H01L21/0222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process other than a deposition process
    • H01L21/0223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process other than a deposition process formation by oxidation, e.g. oxidation of the substrate
    • H01L21/02233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process other than a deposition process formation by oxidation, e.g. oxidation of the substrate of the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or a semiconductor layer
    • H01L21/02236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process other than a deposition process formation by oxidation, e.g. oxidation of the substrate of the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or a semiconductor layer group IV semiconductor
    • H01L21/02238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process other than a deposition process formation by oxidation, e.g. oxidation of the substrate of the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or a semiconductor layer group IV semiconductor silicon in uncombined form, i.e. pure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225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 H01L21/0222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process other than a deposition process
    • H01L21/02255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process other than a deposition process formation by thermal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4Inorganic layers
    • H01L21/316Inorganic layers composed of oxides or glassy oxides or oxide based glass
    • H01L21/3165Inorganic layers composed of oxides or glassy oxides or oxide based glass formed by oxidation
    • H01L21/31654Inorganic layers composed of oxides or glassy oxides or oxide based glass formed by oxida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e.g. the body itself
    • H01L21/31658Inorganic layers composed of oxides or glassy oxides or oxide based glass formed by oxida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e.g. the body itself by thermal oxidation, e.g. of SiGe
    • H01L21/31662Inorganic layers composed of oxides or glassy oxides or oxide based glass formed by oxida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e.g. the body itself by thermal oxidation, e.g. of SiGe of silicon in uncombined for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Description

1222133 α增'十 玖、發明說明 1 . ·.:: ; - - * * * (發明說明應敘明: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先前技術、內容、實施方式及圖式簡單說明) (一)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在被氧化試料之表面形成氧化膜之方法及 其裝置,尤其和利用臭氧氣體在被氧化試料之表面形成氧 化膜之方法及其裝置相關。 臭氧(元素符號:〇3)因具有強氧化力,故被應用於水及污 水處理、或半導體光阻劑之灰化處理等各種分野。臭氧之 產生上,使用工業用之臭氧發生器(OZONIZER)。此發生器 係利用放電,從氧氣產生臭氣及氧之混合氣體。然而,在 常溫常壓下,含有一定濃度(約9體積百分比)以上之臭氧 的混合氣體因爲具有爆炸危險性,故一般所產生之混合氣 體的臭氧濃度抑制於數%以下。 另一方面,有一種方法可以得到高純度臭氧氣體,就是 利用臭氧及氧之低溫下的蒸氣壓差,只讓臭氧發生器產生 之臭氧混合氣體中的臭氧凝結成液體。利用臭氧之高純度 化’可期待其發揮大於數%之臭氧氣體的強氧化力。 (二) 先前技術 現在之半導體裝置係以MOSFET(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等 MOS(金屬氧化半導體)裝置爲構成因子。在電路之積體化 及高性能化的要求下,矽MOS裝置之閘極氧化膜的薄膜化 急速發展’預估2〇1〇年以後,厚度將會達到1奈米(nm)以 下。 ~ 6 - 1222133 現在之矽氧化方法,以乾〇2氧化、濕〇2氧化爲主流, 然而,不易形成TDD B (時間相依介電崩潰),壽命較長且具 高熱載子耐用性之裝置。又,隨著氧化膜之薄膜化的發展 ,而有因矽基板及氧化膜之界面附近存在矽低氧化層(結構 轉移層)而導致品質劣化,及因高溫熱處理(例如,1 000 °C) 而導致熱劣化之問題。又,厚度10奈米(nm)以下之薄膜, 已知會因爲矽氧化膜及矽之界面存在轉移層(不完全氧化層) 而使耐電壓及漏電電流等特性開始劣化。 爲了解決前述問題,檢討利用臭氧發生器產生含有數% 濃度臭氧之氧氣的氧化。臭氧衝撞矽表面時會分解而產生 反應性比氧分子高的氧基,故在低溫下可得到低氧化較少 之高品質氧化膜(例如,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7, 8 1 84(2000))。又,其他方法則可以在氮氣環境等實施後退 火,以減輕膜中之電子陷阱部位、孔陷阱部位的方式來對 應。 另一方面,快閃記憶體用之隧道氧化膜因會對1 〇奈米以 下之薄膜施加高電場(>6MV/cm)來執行資訊之寫入讀出(電 子之進出),故要求膜具有高耐電壓及施加高電壓時之信賴 性(經濟之安定性)。氧化膜之不完全性(存在缺陷或存在低 氧化層)爲降低信賴之原因。 又,T F T (薄膜電晶體)用之矽氧化皮膜因係在玻璃基板上 之成膜,故要求400 °C以下之處理。因需要較厚之膜厚(50 〜100奈米),現在以化學汽相沉積法(CVD)爲主。 另外,矽裝置方面,矽上之矽氧化膜被當做絕緣膜(元件 一 Ί 一 1222133 隔離膜)而應用於各部位。這些都是以CVD處理來製成, 然而,仍必須追求高品質化及提高信賴性。又’這些絕緣 膜之製作上,部分是因爲都是在最後階段才處理,爲了避 免對已製成之元件部η造成傷害,製作溫度愈低愈好。 讓高純度氧氣通過臭氧發生器而得到之臭氧濃度爲較低 的5〜1 0%,且臭氧爲分解性氣體,故具有高溫時會互相衝 撞而產生激烈分解的性質。結果,在到達實施氧化之試料 前,臭氧濃度已經降低,而且,在經過加熱之晶圓的上游 端及下游端之臭氧濃度也會不均一。因此,無法充分發揮 臭氧之氧化力,而使氧化膜有厚度不均一等問題。 又,使用於臭氧供應系及臭氧氧化處理系之材質,有些 很容易和臭氧產生反應或很容易腐触(尤其是金屬)。若氣 體供應管線採用此種材質,則會同時對被氧化試料提供臭 氧及反應生成物(尤其是蒸氣壓較低之金屬氧化物),也是 造成氧化膜品質下降的原因。 現在,在低溫(氧化或改質)以(聚)矽形成良質氧化膜之方 法上,以電漿氧氧化及紫外線照射氧化爲大家所熟知。前 者係在含有氧分子之環境下,利用產生電漿來產生高濃度 之具高運動能量(>10eV)的活化氧化物,例如,氧原子(分 子)離子、中性氧原子(分子),將其當做氧化(擴散)物使用 ,可實現氧化溫度之低溫化。後者則係將紫外線(例如準分 子UV燈)導入氧氣環境使其產生氧基,並將其當做氧化物 使用。 然而’前者之具高能量的離子氧化物會有對膜造成傷害 一 8 - 之問題。另一方面,後者則有基(自由基)之絕對產生量會 受到紫外線之光子密度的限制之問題。又,兩者都有下述 問題’就是產生之活化物(離子或基)會因相互間的高反應 性而無法有效導至處理基板,或者,必須下功夫實施以導 至基板爲目的之裝置配置。 又,近年來,因以CVD形成TFT用聚矽氧化膜,和熱氧 化膜相比,Si02/Si界面會有較多缺損,且膜之組成並非完 全是Si 02,而有耐電壓較低等氧化膜不完全性上的問題。 因此,以前述基爲氧化物之氧化界面的改質通常會在CVD 處理之前或其中途實施。其實例之一,就是有報告指出, 在CVD處理之中途,在實施6奈米膜厚左右之膜堆積後在 氧基環境實施處理,則氧原子可到達界面而使膜獲得改質( 例如,ChungYietal.,J.Vac.Sci.Technol.B 19, 2067(2001)) 〇 然而’此種方法需要複數之氧化處理步驟。這也是其生 產量會降低的原因。 (三)發明內容 有鑑於前述情形,本發明之目的就在提供一種氧化膜形 成方法及其裝置,可快速且有效地在相對較低溫度下形成 均一膜厚之氧化膜及改善氧化膜,又可提高其電性特性。 爲了達成此目的,本發明具有下述特徵。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係使被氧化試料曝露於臭 氧氣體中並在該試料表面形成氧化膜的氧化膜形成方法, 其特徵爲’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同 - 9- 時對該試料提供臭氧氣體。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 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以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 域照射紅外線來實施該被氧化區域之局部加熱。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 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將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 上’再以對此承受器進行加熱之方式,對被氧化試料之被 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使被氧化試料 曝露於臭氧氣體中,並在一定壓力下,對被氧化試料之被 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同時對該被氧化試料提供臭氧氣 體。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以調整前述壓 力來控制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 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前述壓力調整 爲 1〇〇 〜44000Pa。 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臭氧氣體爲臭 氧濃度約100%之氣體。 , 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以層流狀態對 - 10 - 1222133 該試料提供臭氧氣體。 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更以紫外線照 射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 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在經過紫外線 照射後再將臭氧氣體提供給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 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i 0 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其特徵爲,將被氧化試料 收容於冷壁型處理爐內,並對該處理爐提供臭氧氣體。 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發明,係使被氧化試料曝露於臭 氧氣體中並在該試料表面形成氧化膜的氧化膜形成裝置, 其特徵爲具有設置於該爐內且載置著被氧化試料之承受器 、以及對該試料實施局部加熱之加熱裝置。 申δβ專利範圍第1 3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 之氧化膜形成裝置,其特徵爲,加熱裝置爲發出紅外線之 光源,並以照射被氧化試料來對該試料進行局部加熱。 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 之氧化膜形成裝置,其特徵爲,加熱裝置爲以對前述承受 器進行加熱之方式來對該試料進行局部加熱。 申Μ專利範圍第1 5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2至 !4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裝置,其特徵爲,具有會發出 紫外線之光源。 申δ靑專利範圍第1 6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圔第丨5項 -11- 1222133 之氧化膜形成裝置,其特徵爲,以照射承受器之上游側方 式配置會發出紫外線之光源。 申請專利範圍第丨7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2至 1 6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形成裝置,其特徵爲,具有以調整 前述處理爐內之壓力値來控制該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的 壓力調整裝置。 以上之本發明的氧化膜形成方法及其裝置中,係以對被 氧化試料之被氧化處理面整體進行局部加熱同時提供臭氧 氣體,可將被氧化處理物之上游的臭氧熱分解抑制於最小 ,同時可使臭氧濃度維持於較高濃度之狀態下提供給被氧 化處理物,故可快速而有效地形成氧化膜。臭氧氣體在周 圍溫度爲1〇〇°C以下之狀況下,幾乎不會分解而可安定存在 ,此時,汽相中之臭氧分子間的反應會極爲遲緩。因本發 明只對被氧化試料進行加熱,故可在未對處理爐之構造有 任何限制之情形下,對處理表面提供幾乎1 00%濃度之臭氧 氣體。局部加熱方法有間接加熱方法及直接加熱方法。間 接加熱方法如利用紅外線實施加熱之方法等。直接加熱方 法則如利用加熱器等加熱裝置之輻射熱來直接對承受器實 施加熱之方法等。 本發明中,亦將氧化力比臭氧接觸被氧化試料表面時產 生之氧分子更強的氧基當做氧化物提供給被氧化試料,故 處理效率比利用氧分子之熱氧化更佳。又,氧基之擴散性 較氧分子爲佳,故處理溫度雖然爲低於傳統溫度條件之溫 度,亦可形成連被氧化試料界面都可保持完全氧化狀態之 - 1 2 - 1222133 良質氧化膜(完全氧化處理)。此時,適度調整收容被氧化 試料之反應系的壓力即可增加氧基之量,故可快速實施被 氧化試料之氧化處理。 又’本發明因可實現不依存被氧化試料之定向的氧化速 度’對具有各種定向之被氧化試料都可實施均一氧化處理 ’且可得到期望膜厚之氧化膜。 又’本發明因倂用紫外線照射,因紫外線及臭氧之反應 而產生激發狀態之氧原子的氧化力會較臭氧更強,故將其 提供給被氧化試料表面,可進一步實現氧化處理之快速化 0 又’本發明之提供臭氧氣體的配管、接受該氣體之爐(以 下稱爲氧化爐)、及承受器之材料,可採用石英製或不銹鋼 製。石英製及不銹鋼製具有高臭氧耐性,且石英之紅外線 及紫外線的透過效率較高,即使臭氧滯留,亦可維持高臭 氧殘存率。又,被氧化處理物之氧化處理上,只要先讓臭 氧供應管線曝露於臭氧氣體中,即可使配管及爐內皆可維 持高臭氧殘留率。 又,載置於承受器上之被氧化試料,應以不會使被局部 加熱之承受器高溫部外露的方式覆蓋於該承受器上,可防 止因爲臭氧直接接觸承受器之表面而使臭氧分解。又,因 可使以局部加熱爲目的而提供之熱的發散抑制於最小,故 可減少局部加熱時之能量流失。 射出紅外線及紫外線的光源,可採用既知之紅外線及紫 外線燈、或雷射。光源應適度附帶反射鏡等,使光線射出 -13- 1222133 之光可集中照射於承受器上之被氧化處理區域。 又,本發明係以層流狀態對被氧化處理物提供臭氧氣體 ,故可更有效地形成均一膜厚之氧化膜。具體而言,臭氧 氣體流量之調整上,應使氧化爐內之臭氧氣體流體的雷諾 數(Re)爲臨界雷諾數Re以下之定値(例如,0.1Re)(Re = (p • v · h)///、Re:雷諾數、p :流體密度、V:流速(流量/氧化 爐之剖面積)、h:有效寬度(effective width))。更具體而言 ,實施例如臭氧氣體供應流量、爐內壓力等之監視,並將 監視値回饋至雷諾數之調整上。此時,氧化爐內之承受器 的設置角度有時必須進行適度調整。 又,應以使紫外線之吸收區域在被氧化處理表面之附近 擴散之方式來構成氧化爐,並對應光源之光量調整爐內壓 力及臭氧流速即可。具體而言,例如,氧化爐採雙重構造 ,未提供臭氧氣體之外側部提供不會吸收紫外線之氣體, 可使光致分解出現在被氧化處理表面附近,即使周圍有氧 原子及反應活化臭氧滯留,亦可有效地將激發狀態之氧原 子導引至被氧化處理面。紫外線之光源若能自由調整光量 更佳。此時,例如在紫外線照射區域內,相對於每秒進入 該區域之臭氧分子數(流速)及固定滯留之臭氧分子數(壓力) ’以光子數相對較大之方式調整光量,則激發狀態之氧原 子會維持未被臭氧分解之狀態而提供給被氧化處理面,故 可獲得更有效果之氧化處理。此時,照射紫外線之光線可 以位於氧化爐內之承受器上游側的任意位置。 又,本發明之氧化處理對象並未限定爲如前述之半導體 -1 4 - 1222133 又,必須抑制被氧化試料上游側之臭氧的分解率’提高 接觸被氧化試料之分子當中的臭氧分子殘留率。因爲由(1) 之實驗可以發現’接觸到被加熱至100°c以上之材料表面會 降低臭氧殘留率(但,分解率會因材料而不同),故其對策 上,只要選擇最適材料--例如石英製或不銹鋼製即可。 然而,即使無論如何都無法排除被氧化試料之上游側的 高溫部區域時(同時處理複數被氧化試料時之下游側的被氧 化試料),仍必須控制臭氧氣體之流動,將臭氧分子到達想 要實施氧化之被氧化試料前之臭氧自我分解反應抑制於最 /J、〇 前述目的之裝置上,有1)增加臭氧氣體的流速,縮短臭 氧分子到達被氧化試料之時間,使臭氧之殘存區域延伸至 下游側(由第2圖之結果可確認其效果);2)以臭氧氣體之流 量、氧化爐之剖面積(構造)、及被氧化試料之配置的最佳 化使氣體之流動爲層流狀態等方法。 1) 之方法方面,由銅板之氧化實驗可知,被氧化成氧化 銅(CuO)可到達下游方向的距離,會和臭氧之流速成正比( 由銅板表面變黑可確認)。 2) 之方法方面,氣流爲層流或是亂流,則可以下述公式 計算之雷諾數來推定,當此値超過臨界値(一般之臨界雷諾 値約爲2000),則由層流轉變成亂流。
Re = (p · v. h)l μ ……(1)
Re:雷諾數、ρ :流體密度、ν:流速(流量/氧化爐之剖面積) 、h:有效寬度(effective width)(li = 4rh = 4A/S、A:配管之剖面 -17 - 1222133 積、S··管周之長度,例如,剖面爲圓形時h = (47ir2)/(27ir), 亦即直徑,長方形時爲短邊之長度的2倍)。 因此,不論氧化爐之剖面爲圓筒形或長方形,使氧化爐 之直徑或剖面之短邊爲必要最小,代表無論設定多大的臭 氧流速亦不會形成亂流,故能符合期望。 由(1)之檢驗實驗可知,被氧化試料之加熱最好爲只對氧 化爐中之被氧化區域加熱的局部加熱。又,因爲氧化時間 較長時,熱輻射的影響下會使承受器之周圍的臭氧分子處 於容易分解之狀況,故最好設定較短之氧化時間。 滿足前述條件之加熱方法有間接加熱及直接加熱之局部 加熱方法。間接加熱方法如利用紅外線實施加熱之方法等 。直接加熱方法則如利用加熱器等加熱裝置之輻射熱來直 接對承受器實施加熱之方法等。 又,由(2)之考察可知,應在可確保安全之範圍內儘可能 提高氧化爐內之壓力(例如、lOOOOPa),且應在可使流過之 臭氧氣體處於層流狀態之範圍內設定臭氧氣體之流速及_ 化爐的有效寬度。此時,配置於氧化爐內之被氧化試料應 不會攪亂層流。 又,被氧化試料之局部加熱上,採用紫外線可進一步g 高臭氧之氧化力。 使用臭氧實施氧化時,當臭氧衝撞被氧化試料表面時# 發生臭氧分解,而產生基態之氧原子。 03 + 〇2 + 0(3P) (〇(3P)爲基態之氧原子)...(2) 其會成爲擴散種並在被氧化試料內擴散而形成氧化β莫。 -1 8 - ^22133 1:通過1大氣壓之臭氧層d(cm)後的紫外線強度、ί():初期 紫外線強度、α:吸收係數(對254nm2光約爲3〇8cnrl)。 例如’ 1氣壓(1 0 1 3 2 5 P a)、0 · 0 0 8 c m時,吸收入射光之9 0 °/〇 。又’減壓下吸收深度D2會變深,例如,i〇〇〇Pa時爲〇.8cm 〇 此區域內之臭氧分子30會以某機率發生光致分解反應(3) ’產生激發狀態氧原子3 02。依據比耳-朗伯脫吸收定律, 垂直光照射方向之單位長度臭氧層吸收之光子3〗〇數爲一 定。亦即,被在層流3 2流動之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3 1之 光子310數爲一定。亦即,因激發狀態氧原子302不會集 中於局部空間,不論被氧化試料之配置(相對於臭氧之流動 的被氧化試料之角度),而使面內隨時都能獲得均一氧化。 然而,激發狀態氧原子3 0 2很容易和周圍之臭氧分子3 0 發生再結合反應。 * 0(^) + 03+ 202 (反應常數 k = 2.4x 10·1(^ηι3ηι〇ΐΊ)···(5) 而爲了延長激發狀態氧原子3 0 2之壽命使其能到達被氧 化試料表面,在使光照射區域(從臭氧開始吸收光子至完全 吸收爲止之空間)之照射光子3 1 0多於臭氧分子3 0數的條 件下貫施I外線照射’會具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光子密 度比一般紫外線光源大之雷射光等。 在此條件下,對反應系提供之全部臭氧分子3 0會在照射 區域(光吸收區域300)充分吸收存在之光子,而在其後之下 游側則只存在氧分子301及激發狀態氧原子3 02 (第4圖)。 結果’依據到達被氧化試料表面之反應式(5 ),可減少原 - 2 0 - 1222133 子狀氧原子之損失。又,激發狀態氧原子3 02及氧分子3〇1 間,雖然會發生反應式(6)所示之氧原子去活化反應,但和 反應式(5)相比’卻極不易發生。縱然發生,基態之氧原子 依然會殘留’故仍可得到充分之光照射效果。 0(1〇) + 02 + 〇(3p) + 〇2 (反應常數 k=4x lO-Icn^mor1,))··#) 利用此方式’使紫外線照射區域、臭氧流速、紫外線或 紫外線雷射之能量密度(光子數)最佳化,創造光照射區域 內之光子數多於從上游流下之臭氧數的狀態,反應式(2)產 生之激發狀態氧原子可到達被氧化試料,而不會發生因長 距離(時間)而去活化。 又’臭氧細度之谷許範圍方面,若被氧化試料下游端之 臭氧濃度維持在90%以上,由實驗結果可知,在被氧化區 域全面可實現膜厚誤差爲3 %以內之均一氧化。 第5圖係特定被氧化試料溫度下之氧化處理時間及氧化 膜厚的關係。此時,係在900Pa之壓力環境下對3 20〜 590C之被氧化g式料(n型半導體、lOmmx 10mm、l〇Qcm)供 應臭氧氣體(1 〇 〇 % )時’在該試料上形成之氧化膜厚(n m )的 時效變化。又’膜厚係以χ射線光電子分光法或橢圓偏光 解析法等進行定量。 又’第6圖係特定溫度環境下之壓力及氧化膜厚的關係 。被氧化試料及膜厚之定量法與第5圖之實驗相同。 由第5圖及第6圖之結果可知,利用臭氧流速及被氧化 試料溫度、以及臭氧之滯留時間及壓力的控制,可以極薄 之任意膜厚(例如、〇·5〜1〇·〇奈米)在該試料上形成氧化膜 - 2 1 - 1222133 具最好具有反射鏡,可將光聚集於設置在氧化爐中央之承 受器上的氧化面上。 又,光源2 3不限定爲紅外線,亦可採用可產生紫外線帶 域(200〜3 00奈米、最好爲2 5 0奈米左右)之明線(光子)的 燈或雷射。臭氧分子會快速吸收此波長帶域之光子,且產 生強氧化力之激發狀態氧原子((0(1 D))。此光源之燈具如水 銀燈或水銀氙燈等。又,半導體雷射亦可具有可自由調變 傳送波長之調變器。 臭氧氣體之供應路徑、爐20、承受器21、及支持台22 ,最好爲不會級收紅外線及紫外線之材質,且,以具良好 臭氧耐性…亦即不會分解臭氧(不會和臭氧反應)之材料。具 體而言,採用石英製者(例如:合成石英)或不銹鋼製者(例 如、SUS3 1 6L)。 如第7圖所示’承受器可配合必要而相對於氣體流向成 傾斜。此時,若承受器6 1可自由設定傾斜角度更佳。使承 受器61傾斜’可將承受器6 1之最上游側的氣流亂流抑制 於最小,具有可容易維持晶圓1 0上之層流的優點。該圖中 ,承受器之上面部61a及下面部61b配置著複數晶圓10。 此時,光源63a之設置上,係照設上面部6 1 a上之晶圓1 〇 ,而光源63b之設置上,係照設下面部61b上之晶圓1〇。 又,應調整臭氧氣體流量,使晶圓1〇(複數時爲最下游之 晶圓10)的下游側表面.臭氧濃度爲90%以上。又,爐60之 剖面(直徑或短邊)設定上,應能維持層流又能維持臭氧分 子3 0之流速。利用此構成,可在晶圓1 0上獲得均一膜厚 - 2 3 - 1222133 分布之氧化fl吴。又’承受器21上之晶圓10’最好以不會 使承受器2 1之表面露出的方式載置。利用此方式,可防止 臭氧直接接觸承受器61之表面而產生臭氧分解。又,亦可 將以局部加熱爲目的之熱的發散抑制於最小,故可減少局 部加熱時之能量損失。 泵3爲如減壓泵,最好爲可調整流量者。泵可以採用如 真空泵。 臭氧產生裝置1可以採用已知之裝置,例如,採用曰本 特公平5-17164公開之高純度臭氧束發生裝置等。 臭氧濃度測量裝置4亦可採用已知之裝置,例如,採用 利用紅外線分析法或前述低溫吸附分離分析法之測量裝置 〇 其次,槪述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製造裝置的動作實例。 該裝置利用圖上省略之控制裝置執行本發明之半導體氧化 膜形成方法。臭氧產生裝置1產生之臭氧氣體利用泵3導 入至氧化爐2內。此時,利用光源23對承受器21實施局 部加熱。又,監視臭氧氣體流量及爐20內壓力。利用控制 裝置將監視値提供給以調整爐20內流體之雷諾數爲目的之 演算處理,調整氣流使其在爐20內爲層流狀態。又,氧化 時間應配合目的氧化膜厚來進行設定。 ’ (實施形態2) 第8圖係實施形態例2之氧化爐的槪略構成圖。 此處則係在實施形態1之光源上倂用紫外線燈。第8圖 中,光源73a、73b係沿臭氧氣體之流向交錯配置紫外線燈 - 2 4 - 1222133 及紅外線燈。 氧化爐之有效寬度(爐70內壁及晶圓10之距離)和實施 形態1相同,設定上,即使臭氧氣體之壓力爲低真空(例如 、:I 0 0 0 P a),紫外線吸收區域亦位於晶圓1 0表面附近。 在本實施形態中,爐7 0內之配管7 4爲同軸狀配置之2 重構造。此時,臭氧氣體701會流過配管74之內側。而如 氧、氬等不會吸收紫外線及紅外線之氣體72則會流過配管 7 4之外側。又,晶圓1 0和實施形態1同樣採傾斜設定時 ,配管74之配置上,亦會和晶圓10表面及配管74管壁平 行。利用此方式使配管7 4具有2重構造,且使不會吸收紫 外光之冷卻氣體流過其外側,不但可在晶圓1 0附近產生光 致分解反應而形成氧原子,更可利用縮短配管7 4及晶圓1 〇 之距離來抑制配管74表面之臭氧分解,故即使配管74表 面及晶圓1 0之距離極小,亦不會形成問題。又,使用不會 吸收紫外線且不會吸收紅外線之氣體,主要是爲了避免對 紅外線之加熱造成影響。利用此構成,光致分解會在晶圓 10表面附近發生,即使周圍有氧原子及反應活化之臭氧滯 留,亦可將激發狀態氧原子有效導引至晶圓1 〇。又,晶圓 1 〇上(其他之晶圓亦同)之所有區域的激發狀態氧濃度亦會 均一,而可得到膜厚更爲均一之氧化膜。 (實施形態3) 第9圖係實施形態3之氧化爐的槪略構成圖。 本實施形態係在實施形態1之半導體氧化膜形裝置上, 在紅外線光源63之上游側附設紫外線光源64。 -25- 1222133 用連接於承受器之鋁鎳-鋁鎳熱電對,而氧化膜厚之測量, 則係利用X射線光電子分光法及橢圓偏光計(橢圓偏光解析 法)。又,在置入氧化爐之前一瞬間會實施去除水分處理。 表1 氧化膜厚(nm) 實施例1 3.1 實施例2 3.4 比較例 2.2 表1中,實施例1係利用實施形態1之半導體氧化膜形 成方法對前述樣本實施氧化處理。紅外線光源則採用鹵素 燈(功率:400瓦)。 實施例2係利用前述實施形態3之半導體氧化膜形成方 法對前述樣本實施氧化處理。紅外線光源採用鹵素燈(功率 :40 0瓦),而紫外線光源則採用氙水銀燈(功率:30毫瓦/平 方公分)。 比較例則係利用傳統技術之冷壁型氧化爐對前述樣本實 施氧化處理。紫外線光源則採用氙水銀燈(功率:3〇毫瓦/平 方公分)。 由表1之結果可知,和傳統比較例相比’利用本發明之 半導體氧化膜形成方法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形成半導體氧化 膜。 又,實施例2中已確認,臭氧分子之光子吸收率爲10% ,臭氧氣體之光致分解爲1 〇%。因此,在實施例2中’以 臭氧分子之光子吸收率爲100%、臭氧氣體之光致分解爲 -27- 1222133 1 ο ο %之方式控制臭氧氣體之流速及紫外線之光量,則可知 該實施例具有優良之效果。 (實施形態4) 第1 〇圖係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槪略圖。又,和第1圖 中之裝置相同構成的裝置,會對該裝置相同符號,且適度 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以直接加熱方式對被氧化試料進行局部 加熱。此時,在一定壓力下對被氧化試料進行局部加熱, 同時對該被氧化試料提供臭氧氣體。 臭氧產生裝置1係以對處理爐提供臭氧氣體爲目的之裝 置。臭氧產生裝置1可採用已知之物,最好採用可提供1 0 0 % 之臭氧氣體。例如,如實施形態1所述之日本特公平5-17164 所示之高純度臭氧束產生裝置等。 氧化爐8係在一定溫度及壓力下使被氧化試料(晶圓1 〇) 曝露於臭氧氣體下,且在該試料之表面形成氧化膜之裝置 ,具有壓力測量裝置84及壓力調整裝置85。氧化爐8上 ,連接著以導入臭氧產生裝置1提供之臭氧氣體爲目的之 管路101、及排出爐內氣體之管路102,壓力測量裝置84 附設於氧化爐8上,壓力調整裝置85則設置於管路102上 。管路1 0 1之配管材料最好爲不會因臭氧而產生氧化分解 者,例如,採用經過電場硏磨處理之不銹鋼等。又,管路 1 〇2則連接於臭氧供應裝置1,將氧化爐8排出之氣體提供 給臭氧產生裝置1用來產生臭氧。 氧化爐8採用冷壁型爐80。在第10圖中,臭氧氣體爲 -28 - 1222133 從側面方向導入之形態(和被氧化處理面平行),然而,並 未限定爲此導入形態,亦可從上面方向導入(垂直被氧化處 理面之方向)臭氧。又,本實施形態亦可如實施形態2及3 所示,使氧化爐8具有可發出紫外線之光源。 氧化爐8之爐80內,具有以可取下之方式載置著被氧化 試料(可確保較大之臭氧流量時,亦可爲複數)之承受台8 i 承受台81會對被氧化試料(晶圓10)進行加熱。利用加熱 器等之加熱裝置8 3的輻射熱直接對承受台8 1進行加熱。 此時,利用溫度測量裝置8 2監視承受台8 1之溫度,並利 用控制裝置9進行適度調整。承受台8 1之材料採用和前面 所述之承受器21相同的材料。承受台8 1亦可如實施形態 1〜3所示,以相對於氣體流向成傾斜方式配置於氧化爐2 內。又,被氧化試料以覆蓋於承受台81上且實施局部加熱 之承受器高溫部分不會外露之方式載置,此點亦和實施形 態1〜3之說明相同。 壓力測量裝置84會測量爐80內之壓力。測得之壓力値 會提供給以控制爐80內之壓力爲目的的控制裝置9。 壓力調整裝置85會依據控制裝置9提供之控制信號,執 行爐80內之壓力控制。壓力調整裝置85具有例如依據控 制裝置9提供之控制信號調整管路1 0 1之開合度的閥門裝 置。 控制裝置9會依據溫度測量裝置82及壓力測量裝置84 提供之測量信號執行演算處理,並執行承受台8 1之溫度及 壓力調整裝置8 5之控制。例如,將承受器之溫度控制於1 0 0 - 2 9 - 1222133 〜4 Ο 0 °C。又,爐8 0內之壓力則利用壓力調整裝置8 5控制 於 100〜44000Pa° 第1 1圖係氧化爐內之壓力、及形成於被氧化試料上之氧 化膜的生長膜厚之關係特性圖。此處係被氧化試料爲η型 S i (1 0 0 )、氧化時間1 0分鐘、臭氧飽和流量爲2 0 s c c m時之 特性。括弧內之數字爲密勒指數。由圖可知,氧化膜厚4nm 以上時,可以利用臭氧環境執行氧化生長速度之嚴密控制 。又,可知生長之氧化膜厚在臭氧流量爲飽和時,會和壓 力之〇 . 8次方成正比。因此,例如在4 1 0 °C下處理時,若將 處理爐壓力設定爲lOOOOPa,則10分鐘即可製成5〇nm膜 厚之氧化膜。由後面所述,在廣泛之處理能力範圍內,因 氧化速度之矽各向異性現象較小,故預測聚矽亦可以相同 比率處理。又,由圖之結果可知,因氧化膜之成膜速度(生 產量)較快,幾乎可和CVD之成膜相比,故本發明可以成 爲CVD處理之替代裝置。 第1 2圖係處理時間及氧化膜厚之關係特性圖。此處係在 260°C至8 3 0°C之溫度範圍下,臭氧之飽和流量爲2〇SCCm、 氧化壓力爲900Pa時之處理時間及氧化膜厚的關係。又, 亦標示出比較例在氧環境下、83 (TC之處理時的特性。 由第1 2圖可知,即使在減壓狀態下,臭氧氣體環境下之 處理時的氧化速度,亦明顯大於氧環境下之處理速度。例 如,6 0 0 °C下,確認可在3分鐘內形成6 n m之氧化膜。又, 或許是因爲臭氧產生之氧原子成爲擴散種,確認臭氧環境 下之溫度條件可比氧環境下之溫度條件低5 0 0 °C (8 3 0 °C〜 - 30- 1222133 此時,J爲電流密度、A爲常數、E爲電場、m爲自由電 子之質量、m。"爲氧化物之自由電子的質量、0。爲單位eV 之障壁高度。 第16圖係FN圖。由圖中所示之直線斜率可得到Si及Si〇2 間之障壁高度。圖中,若Si02及Si之界面的障壁高度爲 3.2eV(理想値),則可說明所有漏電電流之動態。亦即,由 第1 6圖可確認,即使S i 0 2爲薄膜、或爲4 0 0 °C之極低的製 作溫度時’亦可形成理想界面。 且已確認,本發明中,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並不會受 到定向之影響。 第1 7圖係處理壓力及膜厚之關係特性圖。此時,係以聚 矽爲被氧化試料,且在41 0°C下實施臭氧處理。圖中,Si(100) 及Si(l 1 1)之括弧內的數字爲密勒指數。由第17圖之結果 可知,氧化膜厚之生長速度幾乎不受定向之影響。因此, 利用壓力控制即可實現被氧化試料之均一氧化。 且確認即使在熱氧氣環境下形成氧化膜後,在400 °C至 600 °C之環境下的後臭氧處理亦可改善電性特性。亦即,在 後臭氧處理後,利用XPS分析結果可確認氧化膜之Si3+、 Si2+已減少。又,亦確認可減少界面等級密度、固定電荷 密度、及漏電電流,且可提高耐電壓性。又,後臭氧處理 之實例上,例如,改善10奈米之熱氧化膜時,在900Pa臭 氧環境下實施600 °C、9分鐘之處理(形成10奈米之臭氧膜 的條件)。 又,以上各實施形態說明之本發明技術,雖然爲極低溫 _33- 1222133 之處理,亦可形成高品質之矽氧化薄膜,故應可適用於各 種氧化處理上,例如,除了可應用於薄膜電晶體(TFT)之閘 極氧化膜製作處理以外,亦可應用於以快閃記憶體等爲代 表之非揮發性記憶體用高性能閘極氧化膜製作處理。亦即 ,非揮發性記憶體之閘極氧化膜的膜厚雖然爲最尖端之邏 輯裝置及DRAM尖端裝置之2奈米左右的數倍,卻被要求 具有低漏電電流値及高破壞電壓等氧化薄膜之高信賴性, 故各實施形態說明之本發明技術,應爲可解決前述課題之 方向。 # 如以上說明所示,利用本發明之氧化膜形成方法及其裝 置來實施被氧化試料之氧化處理時,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形 - 成氧化膜,且可在相對較低之溫度下形成並改善氧化膜的 厚度均一性,同時可改善其電性特性。 亦即’本發明因爲只對被氧化試料進行局部加熱,可將 試料之上游側的臭氧熱分解抑制於最小,且在維持幾乎達 100%之臭氧濃度下提供給被氧化試料。 φ 又’利用本發明之局部加熱,因可在短時間內對被氧化 試料實現加熱,除了可縮短氧化時間以外,尙可抑制因熱 輻射·導致被氧化試料表面周圍溫度上昇所造成的臭氧分解 _ ’而可維持其氧化處理能力。 - 又’以層流狀態提供臭氧氣體,除了可減少流向之單位 長度的臭氧分解率以外,尙可以在臭氧流向上並排複數被 氧化試料,不但可增加生產量,亦可提高量產性。 又’紫外線照射之倂用,可將因紫外線之臭氧光致分解 - 3 4 - 1222133 而產生的激發狀態氧原子應用於氧化處理上,故可更快速 且有效地形成氧化膜。 又,本發明中,可利用處理系內之壓力來任意控制氧化 速度。 又,本發明中,被氧化試料之氧化相關的所有氧化物, 皆爲熱能量之中性,不會有因爲高能量及離子種類而對氧 化膜造成傷害的情形。 又,被氧化試料之氧化膜的形成上,因加熱溫度比利用 氧氣體之熱氧化處理降低5 00°C以上,可以低廉成本形成氧 化膜。 又,因本發明之氧化速度的溫度依存性爲氧氣體之氧化 速度的溫度依存性之1 /4以下,即使較熱壁型氧化爐更不 易實現均一溫度控制之冷壁型氧化爐,亦可形成具有均一 膜厚之氧化膜。而且,因爲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幾乎不 具定向依存性,故可形成良質之絕緣膜。 又,利用本發明所獲得之氧化膜的電性特性,和1 0 0 0 °C 下氧化所得之氧化膜相等或更佳。尤其是對膜施加高電場 時之漏電電流,即使膜厚較薄時亦很少而十分理想,其絕 緣耐電壓亦高於利用熱氧氣體所得之氧化膜。 其次,對已形成之氧化膜應用本發明,可改善膜質(利用 氧化原子鈍化之緻密化)。又,在矽上形成矽絕緣膜之現在 的CVD處理中,亦可應用本發明來形成品質大幅改善之氧 化膜。此時,無論任一種情形皆無需後退火處理。 (五)圖式簡單說明 - 35- 1222133 第1圖係本發明氧化膜形成方法之實施形態例的槪略構 成圖。 第2圖係將加熱至任意溫度之試料曝露於臭氧氣體時之 臭氧殘留率的變化特性圖。 第3圖係光吸收區域之臭氧分子數大於紫外線光子數時 之臭氧光致分解的模式圖。 第4圖係光吸收區域之紫外線光子數大於臭氧分子數時 之臭氧光致分解的模式圖。 第5圖係特定被氧化試料溫度下之氧化處理時間及氧化 膜厚的關係特性圖。 第6圖係特定溫度環境下之壓力及氧化膜厚的關係特性 圖。 第7圖係實施形態1之氧化爐的槪略構成圖。 第8圖係實施形態2之氧化爐的槪略構成圖。 第9圖係實施形態3之氧化爐的槪略構成圖。 第1 0圖係實施形態4之槪略圖。 第1 1圖係壓力値及生長膜厚之關係特性圖。 第1 2圖係處理時間及氧化膜厚之關係特性圖。 第13圖係速度常數(B)及絕對溫度(T)之關係特性圖。 第14圖係利用本發明形成之氧化膜高頻及低頻C-V特性 的特性圖。 第1 5圖係對A1電極施加正電壓時之J-E特性的特性圖 第16圖係FN(富爾諾罕穿隧效應拉出、FowlerNordheim) 1222133 圖。 第1 7圖係處理壓力及膜厚之關係特性圖。 [元件符號之說明] 1 臭氧產生裝置 2、8、 氧化爐 3 泵 4 臭氧濃度測量裝置 9 控制裝置 10 晶圓 20 、 60 ' 70 ' 80 爐 21、61 承受器 22 ^ 81 支持台 23、63 a、63 b、 73 a、73 b 光源 30 臭氧分子 31 紫外線 32 層流 63 紅外線光源 64 紫外線光源 74 配管 82 溫度測量裝置 83 加熱裝置 84 壓力測量裝置 85 壓力調整裝置 101 、 102 管路
1222133 300 光吸收區域 301 氧分 302 激發 310 光子 701 臭氧 702 不會 子 狀態氧原子 氣體 吸收紫外線及紅外線之氣體

Claims (1)

1222133 拾、申請專利範圍 〜__ ' | ' · 7义 +? 第川3 2474號「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及# (93年2月4日修正本) !·—種氧化膜之形成方法,係使被氧化試料曝露於臭氧氣 體中,在該試料表面形成氧化膜,其特徵爲.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同時對該 試料提供臭氧氣體。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被氧化試料曝露於臭氧氣體時,在一定壓力下對被氧 讀 化試料實施局部加熱’同時對該被氧化試料提供臭氧氣 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前述一定壓力係藉由調整來設定,利用所設定之壓力 來控制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前述壓力係在100〜44000Pa之範圍被調整設定。 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 4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 法,其中 更進一步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紫外線。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 法,其中 曝露於該氧化試料之該臭氧氣體係在曝胃& _外線後 再提供給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 一 1 一 1222133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曝露於該氧化試料之該臭氧氣體係在曝露於紫外線後 再提供給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將被氧化試料收容於冷壁型處理爐內,並對該處理爐 提供臭氧氣體。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將被氧化試料收容於冷壁型處理爐內,並對該處理爐 提供臭氧氣體。 ·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將被氧化試料收容於冷壁型處理爐內,並對該處理爐 提供臭氧氣體。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 將被氧化試料收容於冷壁型處理爐內,並對該處理爐 — 提供臭氧氣體。 -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 法,其中 ¥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一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I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2 - 1222133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圔第1 〇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1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 以層流狀態對該試料之被氧化區域提供臭氧氣體。 i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 法,其中臭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氧 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氧 · 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 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氧 0 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氧 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 0 0 %。 - 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氧 、 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一 3- 1222133 2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2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j 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〇0%。 2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〇0%。 3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 〇 〇 %。 3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 〇 〇 %。 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 〇 〇 %。 3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 〇 0 %。 3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00%。 3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 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臭 氧氣體之臭氧濃度爲約1 0 0 %。 3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 法,其中利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 對該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3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用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區 -4 一 1222133 域實施局部加熱。 3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用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區 域實施局部加熱。 3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用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區 域實施局部加熱。 4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用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區 域實施局部加熱。 4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用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區 域實施局部加熱。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貫施局部加熱。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一 5 - 1222133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4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4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一 6 - 1222133 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5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一Ί 一 1222133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用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域實施局部加熱。 6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利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照射紅外線來對該被氧化 ^域實施局部加熱。 6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 -8 - 法’其中將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 進行加熱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6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被 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來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被 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來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被 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來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被 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來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被 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來 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一 9一 7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7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1 0 - 1222133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_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8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 1卜 1222133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1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9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氧化膜之形成方法,其中將 -12- 1222133 被氧化試料載置於承受器上,並以對該承受器進行加熱 來對被氧化試料之被氧化區域實施局部加熱。 10〇. —種氧化膜形成裝置,係使被氧化試料曝露於臭氧氣 體中’在該試料表面形成氧化膜,其特徵爲具有: 可接受臭氧氣體之爐,設置於該爐內且可載置被氧化試 料之承受器,以及對該試料實施局部加熱之加熱裝置。 10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裝置,其中: 加熱裝置係發出紅外線之光源,利用對被氧化試料進 行照射來實施該試料之局部加熱。 1〇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0項之氧化膜之形成裝置,其中: 加熱裝置係利用對前述承受器進行加熱來實施該試料 之局部加熱。 — 1〇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至1〇2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 -形成裝置,其中: ^ 具有發出紫外線之光源。 . 10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裝置,其中 發出紫外線之光源,係照射承受器之上游側般地設置 〇 1 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 0至1 0 2項中任一項之氧化膜之 形成裝置,其中: · 具有壓力調整裝置,可調整前述處理爐內之壓力値, 控制該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 1 0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4項之氧化膜之形成裝置,其中: - 13 - 1222133 具有壓力調整裝置,可調整前述處理爐內之壓力値, 控制該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 10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3項之氧化膜之形成裝置,其中: 具有壓力調整裝置,可調整前述處理爐內之壓力値, 控制該被氧化試料之氧化速度。
一 14-
TW091132474A 2001-11-08 2002-11-04 Th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oxide film and the device thereof TWI22213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43237 2001-11-08
JP2002243242A JP4376496B2 (ja) 2001-11-08 2002-08-23 酸化膜形成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0580A TW200300580A (en) 2003-06-01
TWI222133B true TWI222133B (en) 2004-10-11

Family

ID=26624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32474A TWI222133B (en) 2001-11-08 2002-11-04 Th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oxide film and the device thereof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214412B2 (zh)
JP (1) JP4376496B2 (zh)
KR (1) KR100623570B1 (zh)
CN (1) CN100338744C (zh)
TW (1) TWI222133B (zh)
WO (1) WO20030411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3081A (en) * 1996-07-12 2000-11-07 Tokyo Electron Limited Film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film modif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613587B2 (ja) * 2004-08-11 2011-01-19 株式会社明電舎 酸化膜形成方法とその装置
JP4785497B2 (ja) * 2005-02-22 2011-10-05 株式会社明電舎 酸化膜形成方法とその装置
JP4621848B2 (ja) * 2006-03-20 2011-01-26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酸化薄膜の作成方法
JP5072288B2 (ja) * 2006-08-25 2012-11-14 株式会社明電舎 ゲート絶縁膜の形成方法、半導体素子の製造装置
DE102007002415B4 (de) * 2007-01-17 2011-04-28 Atlas Material Testing Technology Gmbh Vorrichtung zur Licht- oder Bewitterungsprüfung enthaltend ein Probengehäuse mit integriertem UV-Strahlungsfilter
TW200907612A (en) * 2007-06-08 2009-02-16 Cabot Corp Carbon blacks, toners, and composit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JP4986054B2 (ja) * 2007-11-13 2012-07-25 株式会社明電舎 酸化膜形成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5246846B2 (ja) * 2008-02-08 2013-07-24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高密度シリコン酸化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により製造する高密度シリコン酸化膜を有するシリコン基板、半導体デバイス
JP5616591B2 (ja) * 2008-06-20 2014-10-29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JP5130589B2 (ja) * 2009-03-26 2013-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酸化処理装置
JP5403683B2 (ja) * 2010-01-22 2014-01-29 株式会社明電舎 酸化膜形成方法
JP5487522B2 (ja) * 2010-08-31 2014-05-07 株式会社明電舎 酸化膜改質方法及び酸化膜改質装置
CN102345087A (zh) * 2011-06-17 2012-02-08 范犇 一种用于金属防腐蚀的纳米放射处理装置
JP2013163846A (ja) * 2012-02-10 2013-08-22 Denso Corp 成膜装置及び成膜方法
CN105322046B (zh) * 2014-06-13 2017-06-09 南京华伯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晶体硅进行钝化的设备及方法
CN104238296B (zh) * 2014-08-06 2018-12-11 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微波辐射法辅助制备彩色碳粉的方法
KR102520541B1 (ko) * 2018-02-14 2023-04-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산화물 박막의 제조 장치와 제조 방법 및 그 산화물 박막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22041077A (ja) * 2020-08-31 2022-03-1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22072305A (ja) * 2020-10-29 2022-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活性酸素供給装置
CN113930712B (zh) * 2021-09-29 2024-03-22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超临界发电机组腐蚀防护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8682B2 (ja) * 1986-04-08 1994-06-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酸化方法とその装置
JPH0724266B2 (ja) * 1986-08-06 1995-03-15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酸化膜形成方法
JPH0517164A (ja) * 1991-07-02 1993-01-2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ガラス微粒子の合成方法
JP2963975B2 (ja) * 1995-06-06 1999-10-18 工業技術院長 シリコン酸化膜の形成方法
JP3252781B2 (ja) * 1998-01-09 2002-02-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0286251A (ja) 1999-03-31 2000-10-13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紫外線処理装置
JP4176236B2 (ja) * 1999-06-07 2008-11-05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における紫外線ランプの光量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030589A (ja) 1999-07-16 2001-02-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61179B2 (ja) 1999-12-27 2009-11-11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オゾン処理装置及びオゾン処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91864A1 (en) 2005-09-01
CN100338744C (zh) 2007-09-19
JP4376496B2 (ja) 2009-12-02
JP2003209108A (ja) 2003-07-25
TW200300580A (en) 2003-06-01
CN1592958A (zh) 2005-03-09
KR100623570B1 (ko) 2006-09-14
KR20040074984A (ko) 2004-08-26
US7214412B2 (en) 2007-05-08
WO2003041151A1 (fr) 2003-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22133B (en) Th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oxide film and the device thereof
US4558660A (e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ng apparatus
TW201943016A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方法
TWI478224B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JP6817752B2 (ja) エッチング方法およ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JPH0786271A (ja) シリコン酸化膜の作製方法
TWI722186B (zh) 利用電漿連同快速熱活化製程的原子層蝕刻方法
TW20103536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wing thin oxide films on silicon while minimizing impact on existing structures
TW201913802A (zh)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JP6563142B2 (ja) ミリ秒アニールシステムのための予熱プロセス
US6664184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n etching treatment
TWI713587B (zh) 以暴露於uv輻射之水性液體介質處理基板的方法
JP2012036040A (ja) グラフェンシート系材料の形成方法およびグラフェンシート系材料
JP2009234815A (ja) グラフェンシート系材料の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2000235975A (ja) ゲート酸化膜の形成方法
JP4286158B2 (ja) オゾン処理装置
TW202045772A (zh) 用於釕選擇性移除的光輔助化學氣相蝕刻
TWI229384B (en)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
JP5193488B2 (ja) 酸化膜の形成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387857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23470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JP5510522B2 (ja) グラフェンシート系材料の処理方法
JP2009260333A (ja) 酸化膜改質方法とその装置及びプロセス装置
JP2004343087A (ja) 層間絶縁膜の表面改質方法及び表面改質装置
JP3716762B2 (ja) 光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