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1752A - 發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發光元件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1752A
TW201921752A TW107147017A TW107147017A TW201921752A TW 201921752 A TW201921752 A TW 201921752A TW 107147017 A TW107147017 A TW 107147017A TW 107147017 A TW107147017 A TW 107147017A TW 201921752 A TW201921752 A TW 2019217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xcited state
emitting element
fluorescent material
energ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7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9790B (zh
Inventor
瀬尾哲史
瀬尾広美
高橋辰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1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1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9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97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2Use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as binders, particle coatings or suspension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1Charge transfer complex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2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four rings, e.g. pyr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6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6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sulfur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benzothiop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07Non-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1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4Carbocyclic compounds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4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wo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9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sulfur as the only hetero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30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 or Fermi energy val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40Interrelation of parameters between multiple constituent active layers or sublayers, e.g. HOMO values in adja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4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six or more ring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4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as heteroato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將螢光材料用作發光物質的發光元件,其具有較高的發光效率。本發明提供一種包括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之混合物的發光元件。藉由對螢光材料的S1能階的吸收中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與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重疊,可將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S1能階的能量轉移到螢光材料的S1。可替代地,也可由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T1能階的能量的一部分生成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S1,且使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S1轉移到螢光材料的S1

Description

發光元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括有機化合物用作發光物質的發光元件。
近年來,已廣泛進行對利用電致發光(EL:Electroluminescence)的發光元件的研究開發。在這些發光元件的基本結構中,在一對電極之間夾有包含發光物質的層(EL層)。藉由對該元件施加電壓,可以獲得來自發光物質的發光。
由於這種發光元件是自發光型,因此具有如下優點,即其像素的可見度高於液晶顯示器並且不需要背光等,因此適合用作平面顯示元件。另外,包括這種發光元件的顯示器可以被製造成薄且輕,這也是極大的優點。再者,極快速反應也是這種元件的特徵之一。
因為這種發光元件的發光層可呈膜形,所以可以獲得面發光。因此,可以容易地形成大面積的光源。在由白熾燈和LED為代表的點光源或由螢光燈為代表的線光源中 難以獲得該特徵。因此,作為能夠應用於照明裝置等的面光源的發光元件利用價值也高。
在有機化合物用作發光物質且在一對電極之間設置有包含該發光物質的EL層的有機EL元件中,藉由對該對電極之間施加電壓,電子和電洞分別從陰極和陽極注入到發光性EL層,而使電流流過。藉由被注入的電子與電洞再結合,使該發光性有機化合物成為激發態,藉以發光。
有機化合物的激發態可為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且來自單重激發態(S1)的發光被稱為螢光,而來自三重激發態(T1)的發光被稱為磷光。在發光元件中,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統計學上生成比例被認為是S1:T1=1:3。因此,近年來已積極地開發包括能夠將三重激發態轉換為發光的磷光化合物的發光元件。
然而,現今可取得的磷光化合物的大部分是含有諸如銥的稀少金屬為中心金屬的錯合物,其成本及供應穩定性引起關切。
因此,作為不含有稀少金屬且能夠將三重激發態的一部分轉換為發光的材料,已進行研究發射延遲螢光的材料。在發射延遲螢光的材料中,藉由反系間竄躍(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自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而該單重激發態被轉換為發光。
專利文獻1及2揭露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的材料。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04-241374號公 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06-24830號公報
為提高發光元件的發光效率,重要的是:不僅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且從該單重激發態高效地得到發光,即提高螢光量子效率。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等的結構中,為進一步提高發光效率,需要發射TADF且螢光量子產率高的材料,然而製造同時滿足該兩個條件的材料是非常困難的。
於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較高發光效率的發光元件,其中發射螢光的材料(下文稱為螢光材料)用作發光物質。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包括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的材料和由該單重激發態有效地得到發光的另一材料。
更明確而言,將能夠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的材料和能夠從該單重激發態有效地得到發光的另一材料混合用於發光層。
使用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作為能夠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的材料。
在本說明書等中,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是能夠藉由反系間竄躍和熱活化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的材料。 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可包括藉由反系間竄躍由三重激發態本身生成單重激發態的材料,例如發射TADF的材料。可替代地,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可包含形成激態錯合物(exciplex)的兩種材料的組合。
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也可以是三重激發態接近單重激發態的材料。更明確而言,較佳地使用三重激發態和單重激發態的能階之間的差異為0.2eV或0.2eV以下的材料。換言之,較佳的是,該三重激發態和單重激發態的能階之間的差異為能夠藉由反系間竄躍自三重激發態本身生成單重激發態的材料的0.2eV或0.2eV以下,其中該材料為例如發射TADF的材料,或較佳的是,激態錯合物中三重激發態和單重激發態的能階之間的差異為0.2eV或0.2eV以下。
使用已知的螢光材料作為可從單重激發態有效地得到發光的材料。尤其是,較佳地使用螢光量子產率高的材料,例如螢光量子產率為50%或50%以上的材料。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提供一種發光元件,其中使用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作為能量施體且使用螢光材料作為能量受體。藉由此種結構且使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與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吸收中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重疊,可以將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到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可替代地,也可以由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量的一部分生成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並使 該單重激發態轉移到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
例如,在使用發射TADF的材料作為能量受體的結構中,為提高發光效率,需要發射TADF且螢光量子產率高的材料。但是,使用上述的結構,其中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用作能量施體,可以選擇與TADF有無或無關的螢光量子產率高的材料作為能量受體。
因此,可以將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和由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量的一部分生成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經過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更有效地轉換為發光。從而,可以形成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是一種發光元件,其包括:一對電極及夾在該對電極之間的EL層。該EL層至少包括發光層。該發光層至少包括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及螢光材料。
在上述發光元件中,較佳的是,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包括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形成激態錯合物。
在上述發光元件中,較佳的是,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光和該螢光材料的最低能量一側的吸收帶重疊。
在上述發光元件中,較佳的是,該螢光材料的最低能量一側的吸收帶的峰值波長和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光的峰值波長之間的能量換算值的差異為0.2eV或0.2eV以下。
在上述發光元件中,較佳的是,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光的峰值波長和該螢光材料的發光的峰值波長之間的差異為30nm或30nm以下。
在上述發光元件中,較佳的是,該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中的一個是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且另一個是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
在上述發光元件中,較佳的是,該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中的一個是缺π電子型雜芳族化合物,且另一個是富π電子型雜芳族化合物或芳族胺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藉由使用螢光材料作為發光物質的發光元件,可得到較高發光效率。
101‧‧‧第一電極
102‧‧‧第二電極
103‧‧‧EL層
111‧‧‧電洞注入層
112‧‧‧電洞傳輸層
113‧‧‧發光層
113A‧‧‧發光物質
113D‧‧‧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
113D1‧‧‧第一有機化合物
113D2‧‧‧第二有機化合物
114‧‧‧電子傳輸層
115‧‧‧電子注入層
400‧‧‧基板
401‧‧‧第一電極
402‧‧‧輔助電極
403‧‧‧EL層
404‧‧‧第二電極
405‧‧‧密封材料
406‧‧‧密封材料
407‧‧‧密封基板
412‧‧‧焊盤
420‧‧‧IC晶片
951‧‧‧基板
952‧‧‧電極
953‧‧‧絕緣層
954‧‧‧分隔壁層
955‧‧‧EL層
956‧‧‧電極
1001‧‧‧基板
1002‧‧‧基底絕緣膜
1003‧‧‧閘極絕緣膜
1006‧‧‧閘極電極
1007‧‧‧閘極電極
1008‧‧‧閘極電極
1020‧‧‧第一層間絕緣膜
1021‧‧‧第二層間絕緣膜
1022‧‧‧電極
1024B‧‧‧第一電極
1024G‧‧‧第一電極
1024R‧‧‧第一電極
1024W‧‧‧第一電極
1025‧‧‧分隔壁
1028‧‧‧EL層
1029‧‧‧第二電極
1030‧‧‧覆蓋層
1031‧‧‧密封基板
1032‧‧‧密封材料
1032a‧‧‧密封材料
1032b‧‧‧密封材料
1033‧‧‧透明基材
1034B‧‧‧藍色著色層
1034G‧‧‧綠色著色層
1034R‧‧‧紅色著色層
1035‧‧‧黑色層
1036‧‧‧覆蓋層
1037‧‧‧第三層間絕緣膜
1040‧‧‧像素部
1041‧‧‧驅動電路部
1042‧‧‧周邊部
1044B‧‧‧藍色發光區域
1044G‧‧‧綠色發光區域
1044R‧‧‧紅色發光區域
1044W‧‧‧白色發光區域
7101‧‧‧外殼
7103‧‧‧顯示部
7105‧‧‧固定元件
7107‧‧‧顯示部
7109‧‧‧操作鍵
7110‧‧‧分離式遠端遙控器
7201‧‧‧主機
7202‧‧‧外殼
7203‧‧‧顯示部
7204‧‧‧鍵盤
7205‧‧‧外部連接埠
7206‧‧‧指向裝置
7210‧‧‧第二顯示部
7301‧‧‧外殼
7302‧‧‧外殼
7303‧‧‧連接部
7304‧‧‧顯示部
7305‧‧‧顯示部
7306‧‧‧揚聲器部
7307‧‧‧儲存介質插入部
7308‧‧‧LED燈
7309‧‧‧操作鍵
7310‧‧‧連接端子
7311‧‧‧感測器
7312‧‧‧麥克風
7400‧‧‧行動電話機
7401‧‧‧外殼
7402‧‧‧顯示部
7403‧‧‧操作按鈕
7404‧‧‧外部連接埠
7405‧‧‧揚聲器
7406‧‧‧麥克風
2001‧‧‧外殼
2002‧‧‧光源
2003‧‧‧檯燈
3001‧‧‧室內照明設備
3002‧‧‧電視機
5000‧‧‧顯示器
5001‧‧‧顯示器
5002‧‧‧顯示器
5003‧‧‧顯示器
5004‧‧‧顯示器
5005‧‧‧顯示器
5011‧‧‧汽車牌照
5021‧‧‧錶針
5022‧‧‧顯示部
1100‧‧‧玻璃基板
1101‧‧‧第一電極
1103‧‧‧第二電極
1111‧‧‧電洞注入層
1112‧‧‧電洞傳輸層
1113‧‧‧發光層
1114a‧‧‧第一電子傳輸層
1114b‧‧‧第二電子傳輸層
1115‧‧‧電子注入層
圖1A至1C是發光元件的概念圖;圖2示出發光層的能量轉移;圖3A和3B是照明設備的示意圖;圖4A和4B是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的示意圖;圖5A和5B是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的示意圖;圖6是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的示意圖;圖7A至7E示出電子裝置;圖8A和8B示出照明設備;圖9A至9C示出車載顯示裝置及電子裝置;圖10A和10B說明激態錯合物的發光波長;圖11示出實施例1的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 的結構;圖12示出實施例1的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電壓-亮度特性;圖13示出實施例1的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圖14示出實施例1的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圖15示出實施例1的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亮度-外部量子效率;圖16示出實施例2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壓-亮度特性;圖17示出實施例2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圖18示出實施例2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壓-電流特性;圖19示出實施例2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圖20示出實施例2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亮度-外部量子效率特性;圖21示出實施例2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發射光譜;圖22示出實施例2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可靠性測試的結果;圖23示出實施例3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 的電壓-亮度特性;圖24示出實施例3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圖25示出實施例3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電壓-電流特性;圖26示出實施例3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圖27示出實施例3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亮度-外部量子效率特性;圖28示出實施例3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發射光譜;圖29示出實施例3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可靠性測試的結果;圖30示出實施例4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電壓-亮度特性;圖31示出實施例4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圖32示出實施例4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電壓-電流特性;圖33示出實施例4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圖34示出實施例4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亮度-外部量子效率特性;圖35示出實施例4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 的發射光譜;圖36示出實施例4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可靠性測試的結果。
下述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態樣。注意,本發明不侷限於下述說明,且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及範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改變和修飾。因此,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為侷限在下述實施態樣的說明。
實施態樣1
使用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的發光元件經過下述能量過程產生發光。
(1)在螢光材料中電子和電洞再結合,且該螢光材料被激發(直接再結合過程)。
(1-1)螢光材料的激發態是單重激發態的情況:發射螢光
(1-2)螢光材料的激發態是三重激發態的情況:發生熱失活
在上述(1)的直接再結合過程中,螢光量子效率越高,可以得到越高的發光效率。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較佳為高於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
(2)在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中電子和電洞再結合,且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處於激發態的情況(能量轉移過程)。
(2-1)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激發態是單重激發態的情況
當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高於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時,激發能從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轉移到螢光材料,且因此該螢光材料處於單重激發態。處於單重激發態的螢光材料發射螢光。由於螢光材料從單重基態到三重激發態的直接遷移是禁戒躍遷,從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向螢光材料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的能量轉移不可能成為主要的能量轉移過程,所以在此省略描述。也就是說,如下述公式(2-1)所示,從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1H*)到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1G*)的能量遷移是重要的(在該公式中,1G表示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且1H表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
1H*+1G→1H+1G* (2-1)
(2-2)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激發態是三重激發態的情況
當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高於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時,經過下述過程發光。首先,激發能藉由反系間竄躍從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到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 階。然後,激發能從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到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使得該螢光材料處於單重激發態。處於單重激發態的螢光材料發射螢光。
換言之,如下述公式(2-2)所示,藉由反系間竄躍由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3H*)生成單重激發態(1H*),然後能量轉移至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1G*)。
3H*+1G→(反系間竄躍)→1H*+1G→1H+1G* (2-2)
當上述(2)所示的所有能量過程有效地發生時,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能和單重激發態能兩者都有效地被轉換為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1G*)。因此,高效率發光是可能的。與此相反,在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之激發能轉移到螢光材料之前,當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本身藉以光或熱釋放激發能而失活時,發光效率降低。
接著,對上述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之間的分子間能量轉移過程的控制因素進行說明。作為分子間能量轉移的機制,已提出兩個機制,即福斯特(Förster)機制及德克斯特(Dexter)機制。
於福斯特機制(偶極-偶極相互作用)中,能量轉移不需要分子間的直接接觸,且藉由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之間的偶極振盪的共振現象發生能量轉移。藉由偶極振盪的共振現象,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提供能量給螢光材料,因此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處於基態,且該螢 光材料處於激發態。另外,公式(1)示出福斯特機制的速度常數kh*→g
在公式(1)中,ν表示振盪數,f'h(ν)表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標準化發射光譜(從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螢光光譜及從三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磷光光譜),εg(ν)表示螢光材料的莫耳吸光係數,N表示阿伏伽德羅(Avogadro)數,n表示介質的折射率,R表示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之間的分子間距離,τ表示所測量的激發態壽命(螢光壽命或磷光壽命),Φ表示發光量子效率(從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螢光量子產率及從三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磷光量子產率),且K2表示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之間的遷移偶極矩的配向的係數(0至4)。在無規配向中,K2=2/3。
在德克斯特機制(電子交換互相作用)中,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接近於彼等的軌道重疊的接觸有效範圍,且激發態的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基態的該螢光材料交換彼等的電子,導致發生能量轉移。公式(2)示出德克斯特機制的速度常數kh*→g
在公式(2)中,h表示普朗克(Planck)常數,K表示具有能量維數(energy dimension)的常數,ν表示振盪 數,f'h(ν)表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標準化發射光譜(從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螢光光譜及從三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磷光光譜),ε'g(ν)表示螢光材料的標準化吸收光譜,L表示有效分子半徑,且R表示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之間的分子間距離。
在此,可以認為以公式(3)表示從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到螢光材料的能量轉移效率ΦET。該公式中,kr表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光過程(從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螢光及從三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磷光)的速度常數,kn表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非發光過程(熱失活或系間竄躍)的速度常數,且τ表示所檢測出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激發態的壽命。
由公式(3)可知,藉由增大能量轉移的速度常數kh*→g,可提高能量轉移效率ΦET,使得其他競爭性速度常數kr+kn(=1/τ)相對變小。
在上述(2-1)和(2-2)的能量轉移過程中,因為能量從熱活性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1H*)轉移到螢光材料,所以福斯特機制(公式(1))和德克斯特機制(公式(2))兩者的能量轉移皆為可能。
首先,考慮福斯特機制的能量轉移。當從公式(1)及公式(3)刪掉τ時,可以說:當量子產率Φ(此處為螢 光量子效率,因為討論從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較高時,能量轉移效率ΦET較高。但是,實際上,更重要的因素是,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此處為螢光光譜,因為討論從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和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相當於從單重基態到單重激發態的遷移的吸收)大部分重疊(較佳的是該螢光材料的莫耳吸光係數也高)。這表示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螢光光譜和呈現在該螢光材料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重疊。
接著,考慮德克斯特機制的能量轉移。由公式(2)可知,為了增大速度常數kh*→g,較佳地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此處為螢光光譜,因為討論從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和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相當於從單重基態到單重激發態的遷移的吸收)大部分重疊。
上述建議,在(2-1)和(2-2)的能量轉移過程中,藉由使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和呈現在螢光材料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重疊,可使能量轉移效率最優化。
為了提高發光元件的發光效率,重要的是: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且螢光材料具有該螢光量子產率。
然而,可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且具有高螢光量子產率的材料的生成是非常困難的。
較佳的是,(2)的能量轉移過程的比例高,且(1)的直接再結合過程的比例低,因為可以減少(1-2)的熱 失活過程。因此,該螢光材料的濃度較佳為5重量%(wt%)或5重量%以下,更佳為1wt%或1wt%以下。
於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提供一種有效的技術,其能克服當螢光材料用作發光物質時從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到該螢光材料的能量轉移效率及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螢光量子效率的問題。下述說明彼等的實施態樣。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提供一種發光元件,其中使用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作為能夠有效地轉移能量給螢光材料的能量施體。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具有其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彼此接近的特徵。因此,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容易轉移到單重激發態。藉由使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與該螢光材料(即能量受體)的單重激發態的吸收中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相當於從單重基態到單重激發態的遷移的吸收)重疊,可以改善由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及單重激發態到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效率。
若發光物質包括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的物質和由該單重激發態得到發光效率的另一物質,則可選擇與熱活化延遲有關或無關的螢光量子產率高的材料(例如螢光量子產率為50%或50%以上的材料)作為該發光物質。
由此,可以將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及單重激發態的能量經過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更有效地轉換為發光。於是,可以形成具有高發光效率的發光元件。
如圖2所示,具有上述結構的發光元件有效地發生能量轉移。圖2表示在電極101和電極102之間設置有發光層113。各電極和發光層113之間也可以存在給定的層。能量從熱活性延遲螢光物質113D的單重激發態SD轉移到發光物質113A的單重激發態SA。此外,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113D的三重激發態TD藉由反系間竄躍被轉變為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113D的單重激發態SD,然後能量轉移至該發光物質113A的單重激發態SA。隨後,該發光物質113A的單重激發態SA發光。如上所述,在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的發光元件中,藉由包括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的物質和由該單重激發態得到發光效率的另一物質,能量轉移及發光進行良好;因此,該發光元件可具有高發光效率。
圖1A至1C示出本實施態樣的發光元件的概念圖。圖1A是發光元件的圖,且圖1B及1C是只有該發光層113放大的圖。
該發光元件包括被夾在第一電極101和第二電極102的一對電極之間的EL層103,該EL層103包含有機化合物作為發光物質。此外,該EL層包括發光層113,且該發光物質至少被包含在該發光層113中。對於發光層113之外的層沒有限制且也可以使用任何層作為其他層。典型的疊層結構包括電洞注入層111、電洞傳輸層112、電子傳輸層114和電子注入層115等。此外,也可以設置載子阻擋層等或設置多個發光層。
該發光層113包括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113D及發光物質113A。如圖1B所示,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113D可包括能夠本身藉由反系間竄躍由三重激發態生成單重激發態的材料。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113D可包括多種材料。尤其較佳地,如圖1C所示,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113D包括形成激態錯合物的兩種材料:第一有機化合物113D1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13D2。激態錯合物於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和三重激發態的能階之間的差異小,所以能量容易從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到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因此,使用形成該激態錯合物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的組合以形成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係適於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再者,考量發光效率和可靠性,較佳地使用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作為該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中的一者且使用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作為另一者,因為藉由調整該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的混合比率,可以容易地使發光層中電洞和電子的載子平衡最優化。注意,不排除下述可能:本實施態樣的發光元件中,發光層113包含其他物質。
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中,單重激發態接近三重激發態;特別地,該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之間的能量差較佳地大於或等於0eV且小於或等於0.2eV。
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較佳地組合,使得如上所述,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光和該發光物質 113A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重疊。由此,能量有效地從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轉移到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
可用於該發光物質113A的螢光材料的實例可舉出如下材料:5,6-雙[4-(10-苯基-9-蒽基)苯基]-2,2'-聯吡啶(簡稱:PAP2BPy)、5,6-雙[4'-(10-苯基-9-蒽基)聯苯基-4-基]-2,2'-聯吡啶(簡稱:PAPP2BPy)、N,N'-雙[4-(9-苯基-9H-茀-9-基)苯基]-N,N'-二苯基-芘-1,6-二胺(簡稱:1,6FLPAPrn)、N,N'-雙[4-(9H-咔唑-9-基)苯基]-N,N'-二苯基二苯乙烯-4,4'-二胺(簡稱:YGA2S)、4-(9H-咔唑-9-基)-4'-(10-苯基-9-蒽基)三苯胺(簡稱:YGAPA)、4-(9H-咔唑-9-基)-4'-(9,10-二苯基-2-蒽基)三苯胺(簡稱:2YGAPPA)、N,9-二苯基-N-[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簡稱:PCAPA)、苝、2,5,8,11-四-第三丁基苝(簡稱:TBP)、4-(10-苯基-9-蒽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APA)、N,N"-(2-第三丁基蒽-9,10-二基二-4,1-苯撐基)雙[N,N',N'-三苯基-1,4-苯二胺](簡稱:DPABPA)、N,9-二苯基-N-[4-(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簡稱:2PCAPPA)、N-[4-(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N,N',N'-三苯基-1,4-苯二胺(簡稱:2DPAPPA)、N,N,N',N',N",N",N''',N'''-八苯基二苯並[g,p]屈(chrysene;1,2-苯並菲)-2,7,10,15-四胺(簡稱:DBC1)、香豆素30、N-(9,10-二苯基-2-蒽基)-N,9-二苯基-9H-咔唑-3-胺 (簡稱:2PCAPA)、N-[9,10-雙(1,1'-聯苯基-2-基)-2-蒽基]-N,9-二苯基-9H-咔唑-3-胺(簡稱:2PCABPhA)、N-(9,10-二苯基-2-蒽基)-N,N',N'-三苯基-1,4-苯二胺(簡稱:2DPAPA)、N-[9,10-雙(1,1'-聯苯-2-基)-2-蒽基]-N,N',N'-三苯基-1,4-苯二胺(簡稱:2DPABPhA)、9,10-雙(1,1'-聯苯-2-基)-N-[4-(9H-咔唑-9-基)苯基]-N-苯基蒽-2-胺(簡稱:2YGABPhA)、N,N,9-三苯基蒽-9-胺(簡稱:DPhAPhA)、香豆素545T、N,N'-二苯基喹吖酮(簡稱:DPQd)、紅螢烯、5,12-雙(1,1'-聯苯-4-基)-6,11-二苯基稠四苯(簡稱:BPT)、2-(2-{2-[4-(二甲胺基)苯基]乙烯基}-6-甲基-4H-吡喃-4-亞基)丙烷二腈(簡稱:DCM1)、2-{2-甲基-6-[2-(2,3,6,7-四氫-1H,5H-苯並[ij]喹嗪-9-基)乙烯基]-4H-吡喃-4-亞基}丙烷二腈(簡稱:DCM2)、N,N,N',N'-四(4-甲基苯基)稠四苯-5,11-二胺(簡稱:p-mPhTD)、7,14-二苯基-N,N,N',N'-四(4-甲基苯基)苊並[1,2-a]熒蒽-3,10-二胺(簡稱:p-mPhAFD)、2-{2-異丙基-6-[2-(1,1,7,7-四甲基-2,3,6,7-四氫-1H,5H-苯並[ij]喹嗪-9-基)乙烯基]-4H-吡喃-4-亞基}丙烷二腈(簡稱:DCJTI)、2-{2-第三丁基-6-[2-(1,1,7,7-四甲基-2,3,6,7-四氫-1H,5H-苯並[ij]喹嗪-9-基)乙烯基]-4H-吡喃-4-亞基}丙烷二腈(簡稱:DCJTB)、2-(2,6-雙{2-[4-(二甲胺基)苯基]乙烯基}-4H-吡喃-4-亞基)丙烷二腈(簡稱:BisDCM)、2-{2,6-雙[2-(8-甲氧基-1,1,7,7-四甲基-2,3,6,7-四氫-1H,5H-苯並[ij]喹嗪-9-基 )乙烯基]-4H-吡喃-4-亞基}丙烷二腈(簡稱:BisDCJTM)等。
該螢光材料於發光層113中的濃度較佳為5wt%或5wt%以下,更佳為1wt%或1wt%以下。藉由該濃度,可以增加(2)的能量轉移過程的比例且可以降低(1)的直接再結合過程的比例,使得可以減少(1-2)的熱失活過程。
若使用一種材料形成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則例如可以使用下述材料。
首先,可以舉出富勒烯或其衍生物、吖啶衍生物(諸如原黃素)及曙紅(eosin)。再者,可以舉出含有金屬的卟啉,諸如含有鎂(Mg)、鋅(Zn)、鎘(Cd)、錫(Sn)、鉑(Pt)、銦(In)或鈀(Pd)的卟啉。該含有金屬的卟啉的實例包括如下述結構式所示的原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Proto IX))、間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Meso IX))、血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Hemato IX))、糞卟啉四甲基酯-氟化錫錯合物(SnF2(Copro III-4Me))、八乙基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OEP))、初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Etio I))及八乙基卟啉-氯化鉑錯合物(PtCl2(OEP))。
可替代地,作為使用一種材料所構成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可使用具有富π電子型雜芳環及缺π電子型雜芳環的雜環化合物,諸如下述結構式表示的2-(聯苯基-4-基)-4,6-雙(12-苯基吲哚[2,3-a]咔唑-11-基)-1,3,5-三嗪(PIC-TRZ)。因為該雜環化合物具有富π電子型雜芳環及缺π電子型雜芳環且進而電子傳輸性及電洞傳輸性高,所以是較佳的。特佳地使用富π電子型雜芳環和缺π電子型 雜芳環直接結合的物質,因為富π電子型雜芳環的施體性和缺π電子型雜芳環的受體性都增強,且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和三重激發態的能階之間的差異變小。
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可以使用形成激態錯合物的兩種有機化合物,即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在此情況下,可以適當地使用已知的載子傳輸材料。特佳地,為了有效地形成激態錯合物,組合容易接受電子的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和容易接受電洞的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
這是因為:藉由使用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和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的組合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且藉由調節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和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的混合比率,可容易使發光層中電洞和電子之間的載子平衡最優化。發光層中電洞和電子之間的載子平衡的最優化可以防止電子和電洞再結合的區域免於位於該發光層的一側面。藉由防止電子和電洞再結合的區域免於位於一側面,可以 改善該發光元件的可靠性。
作為容易接受電子的化合物(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可以使用缺π電子型雜芳族或金屬錯合物等。特定的實例包括:諸如雙(10-羥基苯並[h]喹啉)鈹(II)(簡稱:BeBq2)、雙(2-甲基-8-羥基喹啉)(4-苯基苯酚)鋁(III)(簡稱:BAlq)、雙(8-羥基喹啉)鋅(II)(簡稱:Znq)、雙[2-(2-苯並噁唑基)苯酚]鋅(II)(簡稱:ZnPBO)或雙[2-(2-苯並噻唑基)苯酚]鋅(II)(簡稱:ZnBTZ)的金屬錯合物;諸如2-(4-聯苯基)-5-(4-第三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簡稱:PBD)、3-(4-聯苯基)-4-苯基-5-(4-第三丁基苯基)-1,2,4-三唑(簡稱:TAZ)、1,3-雙[5-(對第三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簡稱:OXD-7)、9-[4-(5-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基]-9H-咔唑(簡稱:CO11)、2,2',2"-(1,3,5-苯三基)三(1-苯基-1H-苯並咪唑)(簡稱:TPBI)或2-[3-(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1-苯基-1H-苯並咪唑(簡稱:mDBTBIm-II)的具有多唑骨架的雜環化合物;諸如2-[3-(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DBTPDBq-II)、2-[3'-(二苯並噻吩-4-基)聯苯-3-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DBTBPDBq-II)、2-[3'-(9H-咔唑-9-基)聯苯-3-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CzBPDBq)、4,6-雙[3-(菲-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PnP2Pm)或4,6-雙[3-(4-二苯並噻吩基)苯基]嘧啶(簡稱:4,6mDBTP2Pm-II)的具有二嗪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及,諸如3,5-雙[3-(9H-咔唑-9-基)苯 基]吡啶(簡稱:35DCzPPy)或1,3,5-三[3-(3-吡啶基)苯基]苯(簡稱:TmPyPB)的具有吡啶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其中,具有二嗪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和具有吡啶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具有良好可靠性,所以是較佳的。尤其是,具有二嗪(嘧啶或吡嗪)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具有高電子傳輸性以助於降低驅動電壓。
作為容易接受電洞的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可有益地使用富π電子型雜芳族化合物或芳族胺化合物等。特定的實例包括:諸如2-[N-(9-苯基咔唑-3-基)-N-苯基胺基]螺環-9,9'-聯茀(簡稱:PCASF)、4,4'-雙[N-(1-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簡稱:NPB)、N,N'-雙(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聯苯]-4,4'-二胺(簡稱:TPD)、4,4'-雙[N-(螺-9,9'-聯茀-2-基)-N-苯基胺基]聯苯(簡稱:BSPB)、4-苯基-4'-(9-苯基茀-9-基)三苯胺(簡稱:BPAFLP)、4-苯基-3'-(9-苯基茀-9-基)三苯胺(簡稱:mBPAFLP)、4-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A1BP)、4,4'-二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Bi1BP)、4-(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ANB)、4,4'-二(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NBB)、9,9-二甲基-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茀-2-胺(簡稱:PCBAF)或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螺-9,9'-聯茀-2-胺(簡稱:PCBASF)的具有芳族胺骨架的化合物;諸如1,3-雙(N- 咔唑基)苯(簡稱:mCP)、4,4'-二(N-咔唑基)聯苯(簡稱:CBP)、3,6-雙(3,5-二苯基苯基)-9-苯基咔唑(簡稱:CzTP)或9-苯基-9H-3-(9-苯基-9H-咔唑-3-基)咔唑(簡稱:PCCP)的具有咔唑骨架的化合物;諸如4,4',4"-(苯-1,3,5-三基)三(二苯並噻吩)(簡稱:DBT3P-II)、2,8-二苯基-4-[4-(9-苯基-9H-茀-9-基)苯基]二苯並噻吩(簡稱:DBTFLP-III)或4-[4-(9-苯基-9H-茀-9-基)苯基]-6-苯基二苯並噻吩(簡稱:DBTFLP-IV)的具有噻吩骨架的化合物;及,諸如4,4',4"-(苯-1,3,5-三基)三(二苯並呋喃)(簡稱:DBF3P-II)或4-{3-[3-(9-苯基-9H-茀-9-基)苯基]苯基}二苯並呋喃(簡稱:mmDBFFLBi-II)的具有呋喃骨架的化合物。其中,具有芳族胺骨架的化合物和具有咔唑骨架的化合物具有高可靠性和高電洞傳輸性以助於降低驅動電壓,所以是較佳的。
該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不侷限於此等實例,只要能傳輸載子、組合可形成激態錯合物且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光與發光物質的吸收光譜中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相當於從發光物質的單重基態遷移到單重激發態的吸收)重疊即可,且可使用已知的其他材料。
當使用具有電子傳輸性的材料和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作為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時,藉由該等化合物的混合比可控制載子平衡。特定地,該第一有機化合物與第二有機化合物的比例較佳為1:9至9:1。
在此,些微更詳細地說明形成激態錯合物的各種化合 物(第一有機化合物113D1及第二有機化合物113D2)及該激態錯合物。
圖10A和10B示出四種有機化合物的發射光譜及使用該等有機化合物所形成的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注意,在圖式中,化合物1是2-[4-(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1-苯基-1H-苯並咪唑(簡稱:DBTBIm-II),化合物2是2-[3-(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DBTPDBq-II),化合物3是4,4',4"-三[N-(1-萘基)-N-苯基胺基]三苯胺(簡稱:1'-TNATA),且化合物4是2,7-雙[N-(4-二苯基胺基苯基)-N-苯基胺基]-螺環-9,9'-聯茀(簡稱:DPA2SF)。激態錯合物1是化合物1和化合物3的激態錯合物,激態錯合物2是化合物2和化合物3的激態錯合物,激態錯合物3是化合物2和4,4'-雙[N-(1-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簡稱:NPB)的激態錯合物,且激態錯合物4是化合物2和化合物4的激態錯合物。
該等化合物的結構式如下所示。
圖10A示出激態錯合物1和2的發射光譜及化合物1至3的發射光譜。激態錯合物1的光譜示出以化合物1為基礎並添加少量的化合物3的材料的測量發光的結果,且激態錯合物2的光譜示出以化合物2為基礎並添加少量的化合物3的材料的測量發光的結果。換言之,在進行測量激態錯合物1的樣本中,化合物1和3中一者相當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13D1,且另一者相當於第二有機化合物113D2。在進行測量激態錯合物2的樣本中,化合物2和3中一者相當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13D1,且另一者相當於 第二有機化合物113D2。
由圖10A可知,即使該激態錯合物1和2皆含有少量成分的化合物3,該激態錯合物1和激態錯合物2的發光之間存有100nm或100nm以上的差異。此意謂藉由改變基礎物質,可容易地調整激態錯合物的發光波長。
激態錯合物1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為約520nm,所以包含化合物1和3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可較佳地與發藍綠色至紅色螢光的材料一起使用。
激態錯合物2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為約610nm,所以包含化合物2和3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可較佳地與發紅色螢光的材料一起使用。
圖10B示出激態錯合物3和4的發射光譜及化合物2和4的發射光譜。激態錯合物3的光譜示出以化合物2為基礎並添加少量的NPB的材料的測量發光的結果,且激態錯合物4的光譜示出以化合物2為基礎並添加少量的化合物4的材料的測量發光的結果。換言之,在進行測量激態錯合物3的樣本中,化合物2和NPB中一者相當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13D1,且另一者相當於第二有機化合物113D2。在進行測量激態錯合物4的測量中,化合物2和4中任一者相當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13D1,且另一者相當於第二有機化合物113D2。
由圖10B可知,即使激態錯合物3和4包含相同的基礎材料,該激態錯合物3和4的發光之間存有約100nm的差異。此意謂藉由改變少量成分的物質,可容易地調整 激態錯合物的發光波長。
該激態錯合物3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為約520nm,所以包含化合物2和NPB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較佳地可與發藍綠色至紅色螢光的材料一起使用。
激態錯合物4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為約580nm,所以包含化合物2和4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可較佳地與發橙色至紅色螢光的材料一起使用。
具有上述結構的發光元件對螢光材料具有高能量轉移效率且具有高發光效率。
當使用形成激態錯合物的兩種有機化合物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時,可降低發光元件的驅動電壓,此是較佳的。藉由降低驅動電壓,可形成低耗電量的發光元件。下面說明為何藉由使用激態錯合物可降低該發光元件的驅動電壓。
當使用形成激態錯合物的有機化合物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時,藉由載子再結合(或單重態激子)所形成的激態錯合物的電壓臨界值係根據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的能量測定。當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為例如620nm(2.0eV)時,使用電能形成該激態錯合物所需要的電壓的峰值也為約2.0V。
在此,若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的能量太高(即波長太短),則形成激態錯合物的電壓的臨界值也增大。此情況不是較佳的,因為需要較高電壓以使能量從激態錯合物轉移到螢光材料而使該螢光材料發光且因此耗費 過多能量。由此觀之,較佳的是,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的能量越低(即波長越長),因為上述電壓的臨界值越小。
因此,使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與位於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的峰值波長相比為較長或等長,可以得到驅動電壓低的發光元件。即使在此情況下,可藉由利用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和位於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重疊以進行能量轉移,所以可得到高發光效率。如上所述,藉由減少驅動電壓得到高發光效率(外部量子效率),因而達到高電力效率。
在上述發光元件中,因載子再結合所形成的激態錯合物的臨界電壓低於螢光材料因載子再結合開始發光的臨界電壓。也就是說,即使施加發光元件的電壓低於螢光材料開始發光的臨界電壓,載子再結合發生且形成激態錯合物;因此,再結合電流開始流過發光元件。從而,可提供驅動電壓較低(較佳電壓-電流特性)的發光元件。
由此,當電壓達到螢光材料開始發光的臨界電壓時,在發光層中存在足夠數量的載子,且有助於螢光材料發光的載子再結合可多次順利進行。因此,在接近螢光材料的臨界電壓(發光開始電壓)處,亮度顯著地提高。換言之,由於表示電壓-亮度特性的曲線在接近發光開始電壓處的上升部分成為陡峭,因此可降低得到所欲亮度所需的驅動電壓。此外,為獲得實用亮度,使用高於或等於螢光 材料的臨界電壓(發光開始電壓)的電壓以進行驅動,其中發光大多源自於螢光材料,且因此發光元件可具有高電流效率。
當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位於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與較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長30nm的區域內或者當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和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的能量換算值的差異為小於或等於+0.2eV時,上述電壓降低的效果很明顯。在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位於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與較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短30nm的區域內或者當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和螢光材料的發設光譜的峰值波長的能量換算值的差異為大於或等於-0.2eV時,可保持相對高的發光效率。
實施態樣2
在本實施態樣中,下述參照圖1A至1C說明實施態樣1所述的發光元件的結構的詳細實例。
本實施態樣的發光元件包括在一對電極之間包括多個層的EL層。在本實施態樣中,發光元件包括第一電極101、第二電極102及設置在第一電極101與第二電極102之間的EL層103。注意,在本實施態樣中,假設第一電極101用作陽極且第二電極102用作陰極而進行說明。也就是說,當對第一電極101和第二電極102之間施加電壓時,使得第一電極101的電位高於第二電極102的電 位,可得到發光。
由於第一電極101用作陽極,所以較佳地使用高功函數(特定地4.0eV或高於4.0eV之功函數)的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及它們的混合物等形成該第一電極101。特定地,例如,可舉出氧化銦-氧化錫(ITO:銦錫氧化物)、包含矽或氧化矽的氧化銦-氧化錫、氧化銦-氧化鋅、包含氧化鎢及氧化鋅的氧化銦(IWZO)等。雖然通常藉由濺射法形成這些導電金屬氧化物膜,但是也可以應用溶膠-凝膠法等製造。作為製造方法的實例:使用對氧化銦添加1wt%至20wt%的氧化鋅的靶材且藉由濺射法形成氧化銦-氧化鋅的方法。另外,可使用在氧化銦中含有0.5wt%至5wt%的氧化鎢和0.1wt%至1wt%的氧化鋅的靶材且藉由濺射法形成包含氧化鎢及氧化鋅的氧化銦(IWZO)。另外,可舉出金(Au)、鉑(Pt)、鎳(Ni)、鎢(W)、鉻(Cr)、鉬(Mo)、鐵(Fe)、鈷(Co)、銅(Cu)、鈀(Pd)或金屬材料的氮化物(例如,氮化鈦)等。也可使用石墨烯。藉由將後述的複合材料用於EL層103中接觸第一電極101的層,可選擇與功函數無關的電極材料。
EL層103的疊層結構並無特別限制,只要發光層113具有實施態樣1所示的結構即可。例如,藉由適當地組合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載子阻擋層、中間層等,可構成EL層103。在本實施態樣中,EL層103包括在第一電極101上依次層疊 的電洞注入層111、電洞傳輸層112、發光層113、電子傳輸層114及電子注入層115。構成各層的材料的特定實例說明如下。
電洞注入層111是包含高電洞注入性的材料的層。電洞注入層111可以使用鉬氧化物、釩氧化物、釕氧化物、鎢氧化物、錳氧化物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如下材料等來形成電洞注入層111:酞菁類化合物,諸如酞菁(簡稱:H2Pc)、銅酞菁(簡稱:CuPc)等;芳族胺化合物,諸如4,4'-雙[N-(4-二苯基胺基苯基)-N-苯基胺基]聯苯(簡稱:DPAB)、N,N'-雙{4-[雙(3-甲基苯基)胺基]苯基}-N,N'-二苯基-(1,1'-聯苯])-4,4'-二胺(簡稱:DNTPD)等;或者,高分子化合物,諸如聚(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等。
可替代地,作為電洞注入層111,可以使用在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中含有受體性的物質的複合材料。注意,藉由使用在電洞傳輸物質中含有受體性的物質的複合材料,可選擇與電極的功函數無關而形成電極的材料。也就是說,作為第一電極101,除了高功函數的材料以外,也可以使用低功函數的材料。作為具有受體性的物質,可以舉出7,7,8,8-四氰基-2,3,5,6-四氟醌二甲烷(簡稱:F4-TCNQ)、氯醌等。此外,可為過渡金屬氧化物。可為屬於元素週期表第4至8族的金屬的氧化物。特定地,較佳的是氧化釩、氧化鈮、氧化鉭、氧化鉻、氧化鉬、氧化鎢、氧化錳、氧化錸,因為彼等的電子接受性高。特別較 佳是氧化鉬,因為其在大氣中穩定,吸濕性低且容易處理。
作用複合材料的電洞傳輸性物質,可以使用各種有機化合物,諸如芳族胺化合物、咔唑衍生物、芳香烴、高分子化合物(低聚物、樹枝狀聚合物、聚合物等)等。作用複合材料的有機化合物較佳為具有高電洞傳輸性的有機化合物。特定地,較佳地使用電洞遷移率為10-6cm2/Vs或以上的物質。下述具體地列舉可以用作複合材料中電洞傳輸性物質的有機化合物。
芳族胺化合物的實例為N,N'-二(對-甲苯基)-N,N'-二苯基-對-伸苯基二胺(簡稱:DTDPPA)、4,4'-雙[N-(4-二苯基胺基苯基)-N-苯基胺基]聯苯(簡稱:DPAB)、N,N'-雙{4-[雙(3-甲基苯基)胺基]苯基}-N,N'-二苯基-(1,1'-聯苯)-4,4'-二胺(簡稱:DNTPD)、1,3,5-三[N-(4-二苯基胺基苯基)-N-苯基胺基]苯(簡稱:DPA3B)等。
可用作複合材料的咔唑衍生物特定實例為3-[N-(9-苯基咔唑-3-基)-N-苯基胺基]-9-苯基咔唑(簡稱:PCzPCA1)、3,6-雙[N-(9-苯基咔唑-3-基)-N-苯基胺基]-9-苯基咔唑(簡稱:PCzPCA2)、3-[N-(1-萘基)-N-(9-苯基咔唑-3-基)胺基]-9-苯基咔唑(簡稱:PCzPCN1)等。
可用作複合材料的咔唑衍生物的其他實例為4,4'-二(N-咔唑基)聯苯(簡稱:CBP)、1,3,5-三[4-(N-咔唑 基)苯基]苯(簡稱:TCPB)、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簡稱:CzPA)、1,4-雙[4-(N-咔唑基)苯基]-2,3,5,6-四苯基苯等。
可用作複合材料的芳香烴的實例為2-第三丁基-9,10-二(2-萘基)蒽(簡稱:t-BuDNA)、2-第三丁基-9,10-二(1-萘基)蒽、9,10-雙(3,5-二苯基苯基)蒽(簡稱:DPPA)、2-第三丁基-9,10-雙(4-苯基苯基)蒽(簡稱:t-BuDBA)、9,10-二(2-萘基)蒽(簡稱:DNA)、9,10-二苯基蒽(簡稱:DPAnth)、2-第三丁基蒽(簡稱:t-BuAnth)、9,10-雙(4-甲基-1-萘基)蒽(簡稱:DMNA)、2-第三丁基-9,10-雙[2-(1-萘基)苯基]蒽、9,10-雙[2-(1-萘基)苯基]蒽、2,3,6,7-四甲基-9,10-二(1-萘基)蒽、2,3,6,7-四甲基-9,10-二(2-萘基)蒽、9,9'-聯蒽、10,10'-二苯基-9,9'-聯蒽、10,10'-雙(2-苯基苯基)-9,9'-聯蒽、10,10'-雙[(2,3,4,5,6-五苯基)苯基]-9,9'-聯蒽、蒽、稠四苯、紅螢烯、苝、2,5,8,11-四(第三丁基)苝等。此外,還可使用稠五苯、蔻等。特佳的是具有1×10-6cm2/Vs或以上的電洞遷移率且碳原子數為14至42的芳香烴。
可用作複合材料的芳香烴可具有乙烯基骨架。作為具有乙烯基的芳香烴的實例為4,4'-雙(2,2-二苯基乙烯基)聯苯(簡稱:DPVBi)、9,10-雙[4-(2,2-二苯基乙烯基)苯基]蒽(簡稱:DPVPA)等。
也可使用諸如聚(N-乙烯基咔唑)(簡稱:PVK)、 聚(4-乙烯基三苯胺)(簡稱:PVTPA)、聚[N-(4-{N'-[4-(4-二苯基胺基)苯基]苯基-N'-苯基胺基}苯基)甲基丙烯醯胺](簡稱:PTPDMA)、聚[N,N'-雙(4-丁基苯基)-N,N'-雙(苯基)聯苯胺](簡稱:Poly-TPD)等高分子化合物。
藉由形成電洞注入層111,可達到高電洞注入性,從而可以獲得驅動電壓低的發光元件。
電洞傳輸層112是包含具有電洞傳輸性的材料的層。作為電洞傳輸性物質的實例為芳族胺化合物,諸如4,4'-雙[N-(1-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簡稱:NPB)、N,N'-雙(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聯苯]-4,4'-二胺(簡稱:TPD)、4,4',4"-三(N,N-二苯基胺基)三苯胺(簡稱:TD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胺基]三苯胺(簡稱:MTDATA)、4,4'-雙[N-(螺-9,9'-聯茀-2-基)-N-苯基胺基]聯苯(簡稱:BSPB)、4-苯基-4'-(9-苯基茀-9-基)三苯胺(簡稱:BPAFLP)等。在此所述的物質具有高電洞傳輸性且主要是電洞遷移率為10-6cm2/Vs或以上的物質。也可以將作為上述複合材料中電洞傳輸性物質的實例的有機化合物用於電洞傳輸層112。也可使用諸如聚(N-乙烯基咔唑)(簡稱:PVK)或聚(4-乙烯基三苯胺)(簡稱:PVTPA)等高分子化合物。包含電洞傳輸性物質的層不限於單層,且也可為包括任一上述物質的二或多層的疊層。
發光層113是至少包含發光物質和熱活化延遲螢光物 質的層。由於發光層113包括實施態樣1所說明的結構,所以本實施態樣的發光元件可具有極高的發光效率。實施態樣1可參照作為發光層113的主要結構。
具有上述結構的發光層113可以藉由利用真空蒸鍍法的共蒸鍍、使用混合溶液的噴墨法、旋塗法、浸漬塗布法等進行成膜來製造。
電子傳輸層114是包含具有電子傳輸性材料的層。例如,可使用具有喹啉骨架或苯並喹啉骨架的金屬錯合物的層,該金屬錯合物諸如三(8-羥基喹啉)鋁(簡稱:Alq)、三(4-甲基-8-羥基喹啉)鋁(簡稱:Almq3)、雙(10-羥基苯並[h]喹啉)鈹(簡稱:BeBq2)、雙(2-甲基-8-羥基喹啉)(4-苯基苯酚鹽)鋁(簡稱:BAlq)等。可替代地,還可以使用雙[2-(2-羥基苯基)苯並噁唑]鋅(簡稱:Zn(BOX)2)、雙[2-(2-羥基苯基)苯並噻唑]鋅(簡稱:Zn(BTZ)2)等具有噁唑或噻唑為基礎的配位體的金屬錯合物。除了該金屬錯合物之外,還可以使用2-(4-聯苯基)-5-(4-第三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簡稱:PBD)、1,3-雙[5-(p-第三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簡稱:OXD-7)、3-(4-聯苯基)-4-苯基-5-(4-第三丁基苯基)-1,2,4-三唑(簡稱:TAZ)、紅啡啉(簡稱:BPhen)、浴銅靈(簡稱:BCP)等。所述物質具有高電子傳輸性且主要是具有10-6cm2/Vs或以上的電子遷移率的物質。也可以將任一上述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用於電子傳輸層114。
電子傳輸層114不限於單層且可為包含任一上述物質的二或多層的疊層。
可在電子傳輸層和發光層之間設置控制電子傳輸的層。這是對上述高電子傳輸性的材料添加少量的高電子捕捉性的物質所形成的層,且藉由遲延電子載子的轉移,該層可調節載子平衡。此結構能有效地預防因電子穿過發光層而發生的問題(例如元件的使用壽命減少)。
另外,可設置電子注入層115以與電子傳輸層114和第二電極102之間的第二電極102接觸。作為電子注入層115,可使用諸如氟化鋰(LiF)、氟化銫(CsF)、氟化鈣(CaF2)等鹼金屬、鹼土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包含鹼金屬、鹼土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且使用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物質所構成的層。作為電子注入層115,較佳地使用包含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且使用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物質所構成的層,其中可從第二電極102有效地注入電子。
作為第二電極102,可使用低功函數(特定地3.8eV或以下)的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及它們的混合物中任一者。作為該陰極材料的特定實例為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第1或2族的元素,諸如鋰(Li)或銫(Cs)等鹼金屬、鎂(Mg)、鈣(Ca)或鍶(Sr)等及它們的合金(MgAg、AlLi);稀土金屬,諸如銪(Eu)、鐿(Yb)、它們的合金等。然而,當在第二電極102和電子傳輸層之間設置電子注入層時,可使用與功函數無關的任何各種導電材料 (諸如Al、Ag、ITO、包含矽或氧化矽的氧化銦-氧化錫等)用作第二電極102。可以藉由濺射法、噴墨法、旋塗法等進行這些導電材料的成膜。
各種方法,不論乾處理或濕處理,皆可用於形成EL層103。例如,也可以使用真空蒸鍍法、噴墨法或旋塗法等。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形成方法以形成電極或層。
此外,電極既可藉由溶膠-凝膠法等濕處理形成,亦可藉由使用金屬材料的膏劑的濕處理形成。可替代地,電極也可藉由濺射法、真空蒸鍍法等乾處理形成。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發光元件中,電流因產生在第一電極101與第二電極102之間的電位差而流過,且電洞與電子在包含發光物質的層的發光層113中再結合而發光。換言之,在發光層113中形成發光區域。
發光經過第一電極101和第二電極102中一者或兩者被取出。因此,第一電極101和第二電極102中一者或兩者是透光性電極。當只有第一電極101是透光性電極時,光經過第一電極101被取出。當只有第二電極102是透光性電極時,光經過第二電極102被取出。當第一電極101和第二電極102皆是透光性電極時,光經過第一電極101及第二電極102被取出。
設置在第一電極101與第二電極102之間的層的結構不侷限於上述結構。但是,較佳地採用在離第一電極101及第二電極102遠的區域設置電洞與電子再結合的發光區域,藉以防止因發光區與用於電極或載子注入層的金屬接 近而發生的淬滅。
另外,為了可抑制從發光層產生的激子的能量轉移,接觸發光層113的電洞傳輸層或電子傳輸層,尤其是接觸發光層113的接近發光區域一側的載子傳輸層,較佳地由使用帶隙比發光物質的帶隙較寬的物質所構成。
本實施態樣的發光元件設置在玻璃、塑膠、金屬等構成的基板上。作為自發光元件的光穿透的基板,使用在可見光區域具有高透光性的基板。在基板上製造發光元件的順序,可從第一電極101一側依次層疊或可從第二電極102一側依次層疊。發光裝置中,雖然可在一個基板上形成一個發光元件,但是可在一個基板上形成多個發光元件。藉由在一個基板上製造多個發光元件,可製造元件被分割的照明設備或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可在由玻璃、塑膠等構成的基板上形成薄膜電晶體(TFT),且在與TFT電連接的電極上製造發光元件,因此可製造藉由TFT控制發光元件的驅動的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注意,對TFT的結構沒有特別的限制,該TFT可為交錯型TFT或反交錯型TFT。另外,用於TFT的半導體的結晶性也沒有特別的限制,且可使用非晶型半導體或結晶半導體。另外,形成在TFT基板的驅動電路可由N型TFT及P型TFT構成或由N型TFT或P型TFT中一者構成。
本實施態樣可與其他實施態樣適當地組合。
實施態樣3
在本實施態樣中,參照圖3A和3B對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用於照明設備的實例進行說明。圖3B是照明設備的俯視圖,且圖3A是沿著圖3B中線e-f切割的剖面圖。
在本實施態樣的照明設備中,在用作支撐體的透光性基板400上形成第一電極401。第一電極401相當於實施態樣2中的第一電極101。
在第一電極401上設置輔助電極402。本實施態樣示出從第一電極401一側取出光的實例,所以第一電極401係使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輔助電極402是為了補償具有透光性的材料的低導電性而設置的,且具有抑制因第一電極401的高電阻性所引起的電壓下降而使發光表面的亮度不均勻性的功能。輔助電極402使用導電性至少比第一電極401的材料較高的材料形成,較佳地使用鋁等高導電性的材料形成。較佳地輔助電極402中不與第一電極401接觸的表面被絕緣層覆蓋。上述結構可抑制不能取出的來自輔助電極402的上部的發光,藉以降低無效電流且抑制電力效率下降。也可在形成輔助電極402的同時形成對第二電極404供應電壓的焊盤412。
在第一電極401及輔助電極402上形成EL層403。EL層403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說明的結構。當從上方觀看時,所形成的EL層403較佳地比第一電極401稍微大,藉以作為能抑制第一電極401與第二電極404之間的短路的絕緣層。
以覆蓋EL層403的方式形成第二電極404。第二電極404相當於實施態樣2的第二電極102且具有與第二電極102相似的結構。在本實施態樣中,因為從第一電極401一側取出光,所以第二電極404較佳地由使用高反射率的材料所形成。在本實施態樣中,藉由使第二電極404與焊盤412連接,將電壓供應到第二電極404。
如上所述,本實施態樣所示的照明設備包括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包括第一電極401、EL層403及第二電極404(以及輔助電極402)。由於該發光元件具有高發光效率,所以本實施態樣的照明設備可為耗電量低的照明設備。
藉由使用密封材料405和406的密封基板407固定具有上述結構的發光元件並進行密封,藉以完成照明設備。可僅使用密封材料405或406中一者。另外,內側密封材料406可混合乾燥劑,藉以吸收濕氣並提高可靠性。
當延伸到密封材料405和406的外部時,焊盤412、第一電極401及輔助電極402皆可部分地用作外部輸入端子。也可在該外部輸入端子上設置安裝有轉換器等的IC晶片420等。
如上所述,由於本實施態樣所記載的照明設備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作為EL元件,因此照明設備可具有高發光效率和低耗電量。
實施態樣4
在本實施態樣中,參照圖4A和4B說明應用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以製造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圖4A是示出發光裝置的透視圖,且圖4B是沿著圖4A的X-Y線的剖面圖。在圖4A和4B中,在基板951上的電極952和電極956之間設置EL層955。電極952的端部被絕緣層953覆蓋。此外,在絕緣層953上設置分隔壁層954。分隔壁層954的側壁傾斜,使得一側壁與另一側壁之間的間隔朝向基板表面變窄。換言之,分隔壁層954窄邊方向的剖面是梯形,底邊(朝向與絕緣層953的平面方向同樣的方向且與絕緣層953接觸的邊)比上邊(朝向與絕緣層953的平面方向同樣的方向且與絕緣層953不接觸的邊)短。這樣可以藉由設置分隔壁層954防止靜電等所引起的發光元件的缺陷。該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可藉由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而具有高發光效率高和低耗電量。
實施態樣5
在本實施態樣中,參照圖5說明應用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所製造的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
圖5A和5B說明藉由設置著色層等實現全彩顯示的發光裝置的實例。圖5A示出基板1001、基底絕緣膜1002、閘極絕緣膜1003、閘極電極1006、1007及1008、第一層間絕緣膜1020、第二層間絕緣膜1021、周邊部1042、像素部1040、驅動電路部1041、發光元件的第一 電極1024W、1024R、1024G及1024B、分隔壁1025、EL層1028、發光元件的第二電極1029、密封基板1031、密封材料1032a、密封材料1032b等。該密封材料1032b可混合乾燥劑。另外,將著色層(紅色著色層1034R、綠色著色層1034G及藍色著色層1034B)設置在透明基材1033上。另外,還可設置黑色層(黑矩陣)1035。對設置有該著色層及黑色層的透明基材1033進行對準且固定到基板1001。該著色層及黑色層被覆蓋層1036覆蓋。本實施態樣中,自該發光層的部分的發光不透過著色層,而自該發光層的其他部分的發光透過該著色層。不透過該著色層的光為白光且透過任一該著色層的光成紅光、藍光或綠光,因此使用四種顏色的像素可呈現影像。
上述發光裝置是具有自TFT形成於該基板1001側取出光的結構(底部發射型)的發光裝置,但是可為具有自密封基板1031側取出光的結構(頂部發射型)的發光裝置。圖6示出具有頂部發光的發光裝置的剖面圖。在此情況下,基板1001可使用不透光的基板。至形成連接TFT與發光元件的陽極的連接電極的步驟的製程係與具有底部發光結構的發光裝置的製程相似。然後,形成第三層間絕緣膜1037以覆蓋電極1022。該絕緣膜可具有平坦化的功能。使用與該第二層間絕緣膜1021相似的材料可形成該第三層間絕緣膜1037,且可替代地使用其他已知的材料形成該第三層間絕緣膜1037。
發光元件的第一電極1024W、1024R、1024G及 1024B各別可作為陽極,但是可作為陰極。另外,在如圖6所示的具有頂部發射結構的發光裝置的情況下,第一電極較佳為反射電極。所形成的EL層1028具有與實施態樣1或2所說明的結構相似的結構,藉此可獲得白色發光。當使用兩層EL層時,作為能夠獲得白色發光的結構,可以舉出如下結構等:從一EL層的發光層獲得藍光且從另一EL層的發光層獲得橙光;及從一EL層的發光層獲得藍光且從另一EL層的發光層獲得紅光及綠光。另外,當使用三層EL層時,藉由從各發光層獲得紅光、綠光及藍色,可獲得呈現白色發光的發光元件。不必說,只要使用實施態樣1或2所示的結構,獲得白色發光的結構不侷限於此。
著色層各別設置在自發光元件的光透射到其外部的光路上。在圖5A所示的具有底部發射結構的發光裝置中,可將著色層1034R、1034G及1034B設置在透明底部基材1033上並固定到基板1001。如圖5B所示,可在閘極絕緣膜1003和第一層間絕緣膜1020之間設置著色層。在如圖6所示的頂部發射結構的情況下,可使用設置有著色層(紅色著色層1034R、綠色著色層1034G及藍色著色層1034B)的密封基板1031進行密封。密封基板1031可設置有位於像素與像素之間的黑色層(黑矩陣)1035。該等著色層(紅色著色層1034R、綠色著色層1034G及藍色著色層1034B)及黑色層(黑矩陣)可被覆蓋層1036覆蓋。使用透光性基板作為密封基板1031。
當對因此所獲得的發光元件的一對電極之間施加電壓,能獲得白色發光區域1044W。另外,藉由使用著色層,能獲得紅色發光區域1044R、藍色發光區域1044B及綠色發光區域1044G。本實施態樣的發光裝置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述的發光元件,所以能獲得具有驅動電壓低且耗電量低的發光裝置。
另外,雖然在此示出使用紅色、綠色、藍色及白色的四種顏色進行全彩色顯示的實例,但是並非特別限制,且可使用紅色、綠色及藍色的三種顏色進行全彩色顯示。
本實施態樣可與任何其他實施態樣自由地組合。
實施態樣6
本實施態樣說明電子裝置的實例,該等電子裝置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具有高發光效率和低耗電量。因此,本實施態樣所記載的電子裝置可各別包括具有低耗電量的發光部。
被施加上述發光元件的電子裝置的實例包括電視機(也稱為電視(TV)或電視接收機)、用於電腦等的顯示器、諸如數位相機和數位攝影機的影像拍攝裝置、數位相框、行動電話機(也稱為行動電話或行動電話裝置)、可攜式遊戲機、可攜式資訊終端機、音頻再生裝置、諸如彈珠機等大型遊戲機等。該等電子裝置的特定實例說明如下。
圖7A示出電視機的實例。在電視機中,外殼7101中組裝有顯示部7103。另外,在此示出能夠藉由固定元件7105在壁面支撐外殼7101。影像可顯示於顯示部7103上,且於顯示部7103內矩陣狀排列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可具有高發光效率。因此,具有使用該發光元件所構成的顯示部7103的電視機可具有低耗電量。
可以藉由利用外殼7101所配備的操作開關或分離式遠端遙控器7110進行電視機操作。藉由利用該遠端遙控器7110的操作鍵7109可控制頻道及音量,且可控制顯示在顯示部7103的影像。另外,該遠端遙控器7110可配置用來顯示從該遠端遙控器7110輸出的資訊的顯示部7107。
圖7B示出電腦,該電腦包括主機7201、外殼7202、顯示部7203、鍵盤7204、外部連接埠7205、指向裝置7206等。另外,該電腦藉由將與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相同的發光元件矩陣狀排列於顯示部7203而製造。圖7B所示的電腦可具有如圖7C所示的結構。圖7C所示的電腦設置有第二顯示部7210以代替鍵盤7204及指向裝置7206。該第二顯示部7210是觸摸式螢幕,且利用手指或專用筆可操作顯示輸入在第二顯示部7210上的輸入。第二顯示部7210還能顯示非輸入顯示的其他影像。顯示部7203也可以是觸摸式螢幕。兩個螢幕藉由鉸鏈部連接可防止問題發生;例如,當收納或搬運電腦時, 防止螢幕免於龜裂或破損。該電腦藉由將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矩陣狀排列於顯示部7203而製造。該發光元件可具有高發光效率。因此,具備使用該發光元件的顯示部7203的電腦耗電量低。
圖7D示出可攜式遊戲機,該可攜式遊戲機包括外殼7301和外殼7302,且藉由連接部7303可打開或關閉該可攜式遊戲機。外殼7301中組裝有顯示部7304,該顯示部7304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說明的呈矩陣狀排列的發光元件排列,且外殼7302中組裝有顯示部7305。另外,圖7D所示的可攜式遊戲機還包括揚聲器部7306、儲存介質插入部7307、LED燈7308、輸入機構(操作鍵7309、連接端子7310、感測器7311(具有測定下述的功能的感測器:力量、位移、位置、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轉動數、距離、光、液、磁、溫度、化學物質、聲音、時間、硬度、電場、電流、電壓、電力、輻射線、流量、濕度、斜率、振動、氣味或紅外線)或麥克風7312)等。當然,可攜式遊戲機的結構不侷限於上述結構,只要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且呈矩陣狀排列的發光元件的顯示部用於顯示部7304和顯示部7305中至少一者或兩者,且該結構可包括其他適當的附屬設備。圖7D所示的可攜式遊戲機具有如下功能:讀出儲存在儲存介質中的程式或資料並將其顯示在顯示部上,及藉由與其他可攜式遊戲機經無線通信分享資訊。圖7D所示的可攜式遊戲機的功能不侷限於此且可具有各式各樣的功能。具有該顯示部7304的 可攜式遊戲機耗電量較低,因為用於該顯示部7304的發光元件具有高發光效率。因為用於該顯示部7304的發光元件具有低驅動電壓,該可攜式遊戲機可為低驅動電壓的可攜式遊戲機。另外,因為用於該顯示部7304的發光元件的壽命長,該可攜式遊戲機可為具有高可靠性的可攜式遊戲機。
圖7E示出行動電話機的實例。行動電話機具備有組裝在外殼7401中的顯示部7402、操作按鈕7403、外部連接埠7404、揚聲器7405、麥克風7406等。行動電話機7400具有顯示部7402,該顯示部7402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呈矩陣狀排列的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可具有高發光效率。另外,可提供經低驅動電壓驅動的發光元件。另外,該發光元件的壽命長。因此,具備使用該發光元件所形成的顯示部7402的行動電話機的耗電量低。另外,可提供經低驅動電壓驅動的行動電話機。另外,可提供具有高可靠性的行動電話機。
當圖7E所示的行動電話機的顯示部7402是藉由手指等觸摸時,可將資訊輸入該行動電話機。在此情況下,藉由手指等觸摸該顯示部7402可進行諸如打電話或編寫電子郵件的操作。
顯示部7402主要有三種螢幕模式。第一種模式主要是顯示影像的顯示模式。第二種模式主要是輸入諸如字元的資訊的輸入模式。第三種模式是結合顯示模式和輸入模式的兩種模式的顯示輸入模式。
例如,在打電話或編寫電子郵件的情況下,可選擇顯示部7402設定為文字輸入為主的文字輸入模式,藉以可輸入在螢幕上顯示的文字。在此情況下,較佳為在顯示部7402的螢幕的大多部分中顯示鍵盤或號碼按鈕。
當在行動電話機內部設置包括諸如陀螺儀或加速度感測器以檢測傾斜度的感測器的檢測裝置時,藉由判斷行動電話機的位向(水平或垂直放置)可自動進行顯示部7402的螢幕顯示的切換。
藉由觸摸顯示部7402或對外殼7401的操作按鈕7403進行操作以進行螢幕模式的切換。可根據顯示在顯示部7402上的影像種類以切換螢幕模式。例如,當顯示在顯示部上的影像信號為動態影像的資料時,將螢幕模式切換為顯示模式。當該影像信號為文字資料時,將螢幕模式切換為輸入模式。
再者,在輸入模式下,當藉由檢測經顯示部7402的光感測器所檢測的信號而在一定期間內沒有顯示部7402的觸摸操作輸入時,可控制螢幕模式以從輸入模式切換為顯示模式。
該顯示部7402可用作影像感測器。例如,藉由手掌或手指觸摸,顯示部7402取得掌紋、指紋等影像以進行個人識別。另外,藉由在顯示部中發射近紅外光的背光源或感測用光源,可取得手指靜脈、手掌靜脈等影像。
本實施態樣所示的結構可適當地與實施態樣1至5所示的任一結構組合。
圖8A所示的檯燈2003是包括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的照明設備的實例。檯燈2003包括外殼2001和光源2002,且使用實施態樣1及2所記載的發光裝置於光源2002。圖8B示出實施態樣1及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用於室內照明設備3001及電視機3002的實例。將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用於這些照明設備可使該照明設備減少耗電量、較大面積照明且降低厚度。
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也可用於汽車的擋風玻璃或儀表板上。圖9A示出將實施態樣1及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用於汽車的擋風玻璃和儀表板的態樣。
顯示器5000和顯示器5001是設置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其中安裝有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藉由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電極所製造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可將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形成為能看到對側的所謂的透視式顯示裝置。即使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可設置該透視式顯示裝置而不妨礙視線。在設置用來驅動的電晶體等的情況下,較佳為使用具有透光性的電晶體,諸如使用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有機電晶體或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
顯示器5002是設置在立柱部分且安裝有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藉由顯示設置在車廂內的成像單元所取得的影像,顯示器5002可補充被該立柱遮擋的視界。同樣地,藉由顯示在車廂外側設置的成像單元所取得的影像,在儀表板部分上的顯示器5003能夠補充被車廂 遮擋的視界,藉以除去視界盲點並提高安全性。藉由補充駕駛人看不到的部分以顯示影像可使該駕駛人更簡單且放心地確認安全。
顯示器5004和顯示器5005可提供諸如導航資訊、速度表、轉速計、行車距離、加油量、排檔狀態、空調器設定等各種資訊。使用者可自由且適當地改變顯示內容及輸出。這些資訊也可由顯示器5000至5003顯示。顯示器5000至5005也可用作照明設備。
此外,如圖9B所示,可將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應用於汽車牌照5011的顯示部。由此,可改善汽車牌照5011的可見度。
如圖9C所示,可將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用於手錶的錶針5021或顯示部5022。由此,即使無用於慣用的發光型手錶的諸如氚的放射物質,可改善該手錶於黑暗中的可見度。
如上所述,具有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的應用範圍極寬,因而可將該發光裝置應用於各種領域的電子裝置。藉由使用實施態樣1或2所記載的發光元件,可得到低耗電量的電子裝置。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實際製造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和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比較發光元件並對 彼等進行比較。參照圖11至圖15,說明所得的比較結果。
下面,發光元件1是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比較發光元件1是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
用於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螢光材料是5,6,11,12-四苯基稠四苯(俗名:紅螢烯)。
在發光元件1中,使用形成激態錯合物的兩種有機化合物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特定地,使用2-[3-(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DBTPDBq-II)作為第一有機化合物,且使用2-[N-(9-苯基咔唑-3-基)-N-苯基胺基]螺-9,9'-聯茀(簡稱:PCASF)作為第二有機化合物。
在比較發光元件1中,使用2-[3-(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DBTPDBq-II)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也就是說,僅使用發光元件1的第一有機化合物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
下述示出本實施例所使用的材料的化學式。
下述說明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製造方法。
(發光元件1)
首先,在玻璃基板1100上藉由濺射法形成含氧化矽的氧化錫銦(ITSO),由此形成用作陽極的第一電極1101。另外,將其厚度設定為110nm,且將其電極面積設定為2mm×2mm(參照圖11)。
接著,作為用來在基板1100上形成發光元件的預處理,在用水洗滌基板表面並在200℃下進行焙燒1小時之後,進行UV臭氧處理370秒。
然後,在將基板放入到其內部被減壓到10-4Pa左右的真空蒸鍍裝置中,並在真空蒸鍍裝置的加熱室中以170℃進行30分鐘的真空焙燒之後,對基板1100進行約30分 鐘的冷卻。
接著,以使形成有第一電極1101的面成為下面的方式將形成有第一電極1101的基板1100固定在設置在真空蒸鍍裝置內的基板支架上,並減壓到10-4Pa左右,然後在第一電極1101上共蒸鍍1,3,5-三(二苯並噻吩-4-基)-苯(簡稱:DBT3P-II)和氧化鉬,從而形成電洞注入層1111。將電洞注入層1111的厚度設定為40nm,DBT3P-II與氧化鉬的質量比調節為1:0.5(=DBT3P-II:氧化鉬)。
接著,在電洞注入層1111上形成厚度為20nm的BPAFLP(簡稱)以形成電洞傳輸層1112。
再者,共蒸發2mDBTPDBq-II(簡稱)、PCASF(簡稱)和紅螢烯以在電洞傳輸層1112上形成發光層1113。在此,2mDBTPDBq-II、PCASF和紅螢烯的重量比調節為0.8:0.2:0.01(=2mDBTPDBq-II:PCASF:紅螢烯)。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30nm。
接著,在發光層1113上形成厚度為20nm的2mDBTPDBq-II(簡稱)以形成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
接著,在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上形成厚度為20nm的紅啡啉(簡稱:BPhen)膜以形成第二電子傳輸層1114b。
然後,在第二電子傳輸層1114b上蒸鍍厚度為1nm的氟化鋰(LiF)膜以形成電子注入層1115。
最後,作為用作陰極的第二電極1103,蒸鍍厚度為200nm的鋁膜以製造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
(比較發光元件1)
藉由共蒸鍍2mDBTPDBq-II(簡稱)和紅螢烯以形成比較發光元件1的發光層1113。在此,2mDBTPDBq-II(簡稱)和紅螢烯的重量比調節為1:0.01(=2mDBTPDBq-II:紅螢烯)。此外,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30nm。發光層1113之外的部分如發光元件1般被同樣地製造。
另外,在上述蒸鍍過程的蒸鍍都使用電阻加熱法。
表1示出藉由上述步驟得到的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元件結構。
在氮氛圍的手套箱中,以不使發光元件暴露於大氣的方式對發光元件進行密封,然後對發光元件的工作特性進 行測量。此外,在室溫下(在保持於25℃的氛圍中)進行測量。
圖12示出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的電壓-亮度特性。在圖12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亮度(cd/m2)。此外,圖13示出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在圖13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流效率(cd/A)。此外,圖14示出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在圖14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力效率(lm/W)。此外,圖15表示亮度-外部量子效率。在圖15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外部量子效率(%)。
此外,表2示出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中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電壓(V)、電流密度(mA/cm2)、CIE色度座標(x,y)、電流效率(cd/A)、電力效率(lm/W)及外部量子效率(%)。
如表2所示,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發光元件1的CIE色度座標為(x,y)=(0.47,0.52),而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比較發光元件1的CIE色度座標為(x,y)=(0.46,0.50)。由該結果可知,發光元件1及比較發光元件1得到來源於紅螢烯的黃色發光。
由表2、圖12至圖15可知,發光元件1的開始發光的臨界電壓(發光開始電壓)比比較發光元件1低,且發光元件1的電流效率、電力效率及外部量子效率比比較發光元件1高。由於用於發光層1113的2mDBTPDBq-II和PCASF形成激態錯合物,因此由發光層1113的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一部分生成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可認為是:藉由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到 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可提高發光效率。另外,還可認為是:形成該激態錯合物的影響導致發光開始電壓降低。
實施例2
如同實施例1,製造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及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比較發光元件以進行彼等的比較。參照圖16至圖22,說明比較結果。
下面,發光元件2是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比較發光元件2是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
用於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螢光材料是5,6,11,12-四苯基稠四苯(俗名:紅螢烯)。
在發光元件2中,使用形成激態錯合物的兩種有機化合物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特定地,使用4,6-雙[3-(9H-咔唑-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CzP2Pm)作為第一有機化合物,且使用N-(1,1’-聯苯-4-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9,9-二甲基-9H-茀-2-胺(簡稱:PCBBiF)作為第二有機化合物。
在比較發光元件2中,使用4,6-雙[3-(9H-咔唑-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CzP2Pm)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也就是說,僅使用發光元件2的第一有機化合物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
下面示出本實施例所使用的材料的化學式。
下述說明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製造方法。
(發光元件2)
首先,使用與發光元件1同樣的材料及條件在玻璃基板1100上形成第一電極1101、電洞注入層1111及電洞傳輸層1112。
接著,共蒸發4,6mCzP2Pm(簡稱)、PCBBiF(簡稱)和紅螢烯以在電洞傳輸層1112上形成發光層1113。在此,4,6mCzP2Pm、PCBBiF和紅螢烯的重量比調節為0.8:0.2:0.0075(=4,6mCzP2Pm:PCBBiF:紅螢烯)。 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40nm。
接著,在發光層1113上形成厚度為10nm的4,6mCzP2Pm(簡稱)以形成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
接著,在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上形成厚度為15nm的紅啡啉(簡稱:BPhen)膜以形成第二電子傳輸層1114b。
再者,藉由使用與發光元件1相同的材料及條件以形成電子注入層1115及第二電極,製造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2。
(比較發光元件2)
藉由共蒸鍍4,6mCzP2Pm(簡稱)和紅螢烯以形成比較發光元件2的發光層1113。在此,4,6mCzP2Pm和紅螢烯的重量比調節為1:0.005(=4,6mCzP2Pm:紅螢烯)。此外,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40nm。發光層1113之外的部分如發光元件2般同樣地被製造。
在上述蒸鍍過程的蒸鍍都使用電阻加熱法。
表3示出藉由上述步驟所得到的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元件結構。
在氮氛圍的手套箱中,以不使發光元件暴露於大氣的方式對發光元件進行密封,然後對發光元件的工作特性進行測量。此外,在室溫下(在保持於25℃的氛圍中)進行測量。
圖16示出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壓-亮度特性。在圖16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亮度(cd/m2)。此外,圖17示出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在圖17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流效率(cd/A)。此外,圖18示出電壓-電流特性。在圖18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電流(mA)。此外,圖19示出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在圖19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力效率(lm/W)。此外,圖20表示 亮度-外部量子效率。在圖20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外部量子效率(%)。
此外,表4示出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電壓(V)、電流密度(mA/cm2)、CIE色度座標(x,y)、電流效率(cd/A)、電力效率(lm/W)及外部量子效率(%)。
如表4所示,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發光元件2的CIE色度座標為(x,y)=(0.47,0.52),而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比較發光元件2的CIE色度座標為(x,y)=(0.47,0.50)。
另外,圖21示出使0.1mA的電流流過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時的發射光譜。在圖21中,縱軸表示發 光強度(任意單位),而橫軸表示波長(nm)。作為發光強度示出以1為最大發光強度時的相對值。如圖21所示,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發射光譜呈現在558nm附近具有最大發光波長的來源於紅螢烯的光譜,從而由此情況和表4所示的結果可知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是呈現黃色的發光的發光元件。
此外,圖22示出將初始亮度設定為5000cd/m2並以電流密度為一定的條件驅動發光元件2及比較發光元件2來進行可靠性測試而得到的結果。圖22示出將初始亮度設定為100%的歸一化亮度的變化。
由從表4、圖16至圖22得到的結果可知,發光元件2的開始發光的臨界電壓(發光開始電壓)比比較發光元件2低,且發光元件2的電流效率、電力效率及外部量子效率比比較發光元件2高。再者,還可知的是,發光元件2是隨著驅動時間經過發生的亮度下降小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的發光元件。
由於用於發光層1113的4,6mCzP2Pm和PCBBiF形成激態錯合物,因此由發光層1113中的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一部分生成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可認為是:藉由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到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可提高發光效率。另外,還可認為是:形成該激態錯合物的影響導致發光開始電壓降低。
實施例3
如同實施例1,製造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及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比較發光元件並進行彼等的比較。參照圖23至圖29,說明比較的結果。
下面,發光元件3是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比較發光元件3是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
用於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螢光材料是香豆素6(俗名)。
在發光元件3中,使用形成與實施例2相同的激態錯合物的兩種有機化合物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特定地,使用4,6-雙[3-(9H-咔唑-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CzP2Pm)作為第一有機化合物,且使用N-(1,1’-聯苯-4-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9,9-二甲基-9H-茀-2-胺(簡稱:PCBBiF)作為第二有機化合物。
在比較發光元件3中,使用與實施例2相同的4,6-雙[3-(9H-咔唑-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CzP2Pm)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也就是說,僅使用發光元件3的第一有機化合物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
至於本實施例所使用的材料的化學式,可參照實施例2的化學式。
下述說明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製造方法。
(發光元件3)
首先,以與發光元件1同樣的材料及條件在玻璃基板1100上形成第一電極1101、電洞注入層1111及電洞傳輸層1112。
接著,共蒸發4,6mCzP2Pm(簡稱)、PCBBiF(簡稱)和香豆素6以在電洞傳輸層1112上形成發光層1113。在此,4,6mCzP2Pm、PCBBiF和香豆素6的重量比調節為0.8:0.2:0.005(=4,6mCzP2Pm:PCBBiF:香豆素6)。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40nm。
接著,在發光層1113上形成厚度為10nm的4,6mCzP2Pm(簡稱)以形成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
接著,在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上形成厚度為15nm的紅啡啉(簡稱:BPhen)膜以形成第二電子傳輸層1114b。
再者,藉由以與發光元件1相同的材料及條件形成電子注入層1115及第二電極,製造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3。
(比較發光元件3)
藉由共蒸鍍4,6mCzP2Pm(簡稱)和香豆素6以形成比較發光元件3的發光層1113。在此,4,6mCzP2Pm和香豆素6的重量比調節為1:0.005(=4,6mCzP2Pm:香豆素6)。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40nm。發光層1113之 外的部分如發光元件3般同樣地被製造。
在上述蒸鍍過程的蒸鍍都使用電阻加熱法。
表5示出藉由上述步驟所得的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元件結構。
在氮氛圍的手套箱中,以不使發光元件暴露於大氣的方式對發光元件進行密封,然後對發光元件的工作特性進行測量。此外,在室溫下(在保持於25℃的氛圍中)進行測量。
圖23示出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電壓-亮度特性。在圖23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亮度( cd/m2)。圖24示出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在圖24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流效率(cd/A)。圖25示出電壓-電流特性。在圖25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電流(mA)。圖26示出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在圖26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力效率(lm/W)。此外,圖27表示亮度-外部量子效率。在圖27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外部量子效率(%)。
此外,表6示出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電壓(V)、電流密度(mA/cm2)、CIE色度座標(x,y)、電流效率(cd/A)、電力效率(lm/W)及外部量子效率(%)。
如表6所示,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發光元件3的CIE色度座標為(x,y)=(0.28,0.60),而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比較發光元件3的CIE色度座標為(x,y)=(0.26,0.58)。
另外,圖28示出使0.1mA的電流流過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時的發射光譜。在圖28中,縱軸表示發光強度(任意單位),而橫軸表示波長(nm)。作為發光強度示出以1為最大發光強度時的相對值。如圖28所示,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發射光譜呈現在500nm附近具有最大發光波長的來源於香豆素6的光譜,從而由此情況和表6所示的結果可知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是呈現綠色發光的發光元件。
圖29示出將初始亮度設定為5000cd/m2並以電流密度為一定的條件驅動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以進行可靠性測試所得到的結果。圖29示出將初始亮度設定為100%的歸一化亮度的變化。
由從表6、圖23至圖29得到的結果可知,發光元件3的開始發光的臨界電壓(發光開始電壓)比比較發光元件3低,且發光元件3的電流效率、電力效率及外部量子效率比比較發光元件3高。發光元件3是隨著驅動時間經過發生的亮度下降小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由於用於發光層1113的4,6mCzP2Pm和PCBBiF形成激態錯合物,因此由發光層1113的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一部分生成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可認為 是:藉由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到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可提高發光效率。可認為是:形成該激態錯合物的影響導致發光開始電壓降低。
實施例4
如同實施例1,製造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及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比較發光元件並對彼等進行比較。參照圖30至圖35,說明比較的結果。
下面,發光元件4是混合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比較發光元件4是混合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和螢光材料以用於發光層的發光元件。
用於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螢光材料是{2-第三丁基-6-[2-(1,1,7,7-四甲基-2,3,6,7-四氫-1H,5H-苯並[ij]喹嗪-9-基)乙烯基]-4H-吡喃-4-亞基}丙二腈(簡稱:DCJTB)。
在發光元件4中,使用形成與實施例2的激態錯合物的兩種相同有機化合物作為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特定地,使用4,6-雙[3-(9H-咔唑-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CzP2Pm)作為第一有機化合物,且使用N-(1,1’-聯苯-4-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9,9-二甲基-9H-茀-2-胺(簡稱:PCBBiF)作為第二有機化合物。
在比較發光元件4中,使用與實施例2相同的4,6-雙 [3-(9H-咔唑-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CzP2Pm)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也就是說,僅使用發光元件4的第一有機化合物作為不發射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材料。
至於本實施例所使用的材料的化學式,可參照實施例2的化學式。
下述說明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製造方法。
(發光元件4)
首先,以與發光元件1同樣的材料及條件在玻璃基板1100上形成第一電極1101、電洞注入層1111及電洞傳輸層1112。
接著,共蒸發4,6mCzP2Pm(簡稱)、PCBBiF(簡稱)和DCJTB(簡稱)以在電洞傳輸層1112上形成發光層1113。在此,4,6mCzP2Pm、PCBBiF和DCJTB的重量比調節為0.8:0.2:0.005(=4,6mCzP2Pm:PCBBiF:DCJTB)。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40nm。
接著,在發光層1113上形成厚度為10nm的4,6mCzP2Pm(簡稱)以形成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
接著,在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上形成厚度為15nm的紅啡啉(簡稱:BPhen)膜以形成第二電子傳輸層1114b。
再者,藉由以與發光元件1相同的材料及條件形成電子注入層1115及第二電極,製造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4。
(比較發光元件4)
藉由共蒸鍍4,6mCzP2Pm(簡稱)和DCJTB(簡稱)以形成比較發光元件3的發光層1113。在此,4,6mCzP2Pm和DCJTB的重量比調節為1:0.005(=4,6mCzP2Pm:DCJTB)。將發光層1113的厚度設定為40nm。發光層1113之外的部分如發光元件4般同樣地被製造。
在上述蒸鍍過程的蒸鍍都使用電阻加熱法。
表7示出藉由上述步驟所得的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元件結構。
在氮氛圍的手套箱中,以不使發光元件暴露於大氣的方式對發光元件進行密封,然後對發光元件的工作特性進行測量。此外,在室溫下(在保持於25℃的氛圍中)進行測量。
圖30示出發光元件3及比較發光元件3的電壓-亮度特性。在圖30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亮度(cd/m2)。圖31示出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在圖31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流效率(cd/A)。圖32示出電壓-電流特性。在圖32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電流(mA)。圖33示出亮度-電力效率特性。在圖33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力效率(lm/W)。此外,圖34表示亮度-外部量子效率。在圖34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外部量子效率(%)。
表8示出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電壓(V)、電流密度(mA/cm2)、CIE色度座標(x,y)、電流效率(cd/A)、電力效率(lm/W)以外部量子效率(%)。
如表8所示,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發光元件4的CIE色度座標為(x,y)=(0.57,0.43),而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比較發光元件4的CIE色度座標為(x,y)=(0.56,0.41)。
另外,圖35示出使0.1mA的電流流過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時的發射光譜。在圖35中,縱軸表示發光強度(任意單位),而橫軸表示波長(nm)。作為發光強度示出以1為最大發光強度時的相對值。如圖35所示,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的發射光譜呈現在595nm附近具有最大發光波長的來源於DCJTB的光譜,從而由此情況和表8所示的結果可知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是呈現黃色發光的發光元件。
圖36示出將初始亮度設定為5000cd/m2並以電流密 度為一定的條件驅動發光元件4及比較發光元件4以進行可靠性測試所得到的結果。圖36示出將初始亮度設定為100%的歸一化亮度的變化。
由從表8、圖30至圖36得到的結果可知,發光元件4的開始發光的臨界電壓(發光開始電壓)比比較發光元件4低,且發光元件4的電流效率、電力效率及外部量子效率比比較發光元件4高。發光元件4是隨著驅動時間經過發生的亮度下降小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由於用於發光層1113的4,6mCzP2Pm和PCBBiF形成激態錯合物,因此由發光層1113的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一部分生成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可認為是:藉由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到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可提高發光效率。還可認為是:形成該激態錯合物的影響導致發光開始電壓降低。

Claims (16)

  1. 一種發光裝置,其包括: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及螢光材料,其中能量由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其中藉由在該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的最長波長一側上的吸收帶,該能量由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及其中由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發出螢光。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能量是藉由反系間竄躍而由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裝置,其中在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中,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之間的能量差異為0eV或以上且0.2eV或0.2eV以下。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與在該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的最長波長一側上的吸收帶重疊。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和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之間的差異為30nm或30nm以下。
  6. 一種發光裝置,其包括: 第一有機化合物;第二有機化合物;及螢光材料,其中該第一有機化合物與該第二有機化合物配置成形成激態錯合物,其中能量由該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其中該能量由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及其中由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發出螢光。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能量是藉由反系間竄躍而由該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裝置,其中在該激態錯合物中,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之間的能量差異為0eV或以上且0.2eV或0.2eV以下。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與在該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的最長波長一側上的吸收帶重疊。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較長於或等於在該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的最長波長一側上的吸收帶的峰值波長。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位於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 峰值與波長較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長30nm的區域內。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位於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與波長較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短30nm的區域內。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和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的能量換算值的差異為小於或等於+0.2eV。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激態錯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和該螢光材料的發射光譜的峰值波長的能量換算值的差異為大於或等於+0.2eV。
  15. 一種於發光裝置中發光的方法,該發光裝置包括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及螢光材料,該方法包括:將能量由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及藉由在該螢光材料的吸收光譜的最長波長一側上的吸收帶將該能量由該熱活化延遲螢光物質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其中由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發出螢光。
  16. 一種於包括發光層的發光裝置中發光的方法,該發光層包括第一有機化合物、第二有機化合物及螢光材料,該方法包括:藉由該第一有機化合物與該第二有機化合物形成激態 錯合物,將能量由該激態錯合物的三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及將該能量由該激態錯合物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轉移至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其中由該螢光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能階發出螢光。
TW107147017A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I679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2830 2012-08-03
JP2012172830 2012-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1752A true TW201921752A (zh) 2019-06-01
TWI679790B TWI679790B (zh) 2019-12-11

Family

ID=50024594

Famil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6105A TWI638472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07135507A TWI666299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07147017A TWI679790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11124024A TW202309245A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06140132A TWI650399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08142189A TWI720697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10104513A TWI792181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6105A TWI638472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07135507A TWI666299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4024A TW202309245A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06140132A TWI650399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08142189A TWI720697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TW110104513A TWI792181B (zh) 2012-08-03 2013-07-22 發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9) US9276228B2 (zh)
JP (16) JP2014045179A (zh)
KR (6) KR102014549B1 (zh)
CN (3) CN107579161B (zh)
TW (7) TWI6384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96809B1 (ko) * 2011-04-07 2023-11-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KR101803537B1 (ko) 2012-02-09 2017-11-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CN104471733B (zh) * 2012-03-14 2017-06-0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101419810B1 (ko) * 2012-04-10 2014-07-15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엑시플렉스를 형성하는 공동 호스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1909775B1 (ko) 2012-04-20 2018-10-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DE112013002110B4 (de) 2012-04-20 2017-09-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TWI638472B (zh) 2012-08-03 2018-10-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JP6312960B2 (ja) * 2012-08-03 2018-04-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照明装置及び複素環化合物
TWI733065B (zh) 2012-08-03 2021-07-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JP6513565B2 (ja) * 2013-03-29 2019-05-22 株式会社Kyulux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10043982B2 (en) 2013-04-26 2018-08-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6545934B2 (ja) 2013-06-28 2019-07-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001353B1 (ko) 2013-08-26 2019-07-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JP6470181B2 (ja) * 2013-09-17 2019-02-13 株式会社Kyulux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9362517B2 (en) 2013-12-02 2016-06-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module, lighting module,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lian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5905916B2 (ja) * 2013-12-26 2016-04-2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715527B (zh) 2014-02-21 2021-01-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裝置
EP3117470B1 (de) 2014-03-13 2020-12-23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WO2015139808A1 (de) * 2014-03-18 2015-09-24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TWI777568B (zh) 2014-05-30 2022-09-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DE102015213426B4 (de) 2014-07-25 2022-05-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elekronisches Gerät,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und organische Verbindung
JP6367340B2 (ja) * 2014-08-22 2018-08-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発光方法
KR102353647B1 (ko) 2014-08-29 2022-01-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CN106716668B (zh) * 2014-09-30 2020-04-28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US20160104855A1 (en) 2014-10-10 2016-04-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6494079B2 (ja) * 2014-10-31 2019-04-03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有機発光素子
US9957280B2 (en) 2014-12-15 2018-05-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uminescent compound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xhibiting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KR101706752B1 (ko) * 2015-02-17 2017-02-27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호스트, 인광 도펀트 및 형광 도펀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US10062861B2 (en) * 2015-02-24 2018-08-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US10903440B2 (en) 2015-02-24 2021-01-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TWI737594B (zh) 2015-03-09 2021-09-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顯示裝置,電子裝置,與照明裝置
TWI814143B (zh) 2015-03-09 2023-09-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CN106206996A (zh) * 2015-04-29 2016-12-07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6206997B (zh) * 2015-04-29 2018-03-20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KR102382005B1 (ko) * 2015-05-13 2022-04-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0571341B (zh) 2015-05-21 2022-04-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TWI757234B (zh) 2015-05-21 2022-03-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裝置
CN113889586A (zh) * 2015-07-08 2022-01-0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WO2017037571A1 (en) 2015-09-04 2017-03-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Compou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US10008648B2 (en) * 2015-10-08 2018-06-26 Semicon Light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2362839B1 (ko) 2015-10-28 2022-02-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그 유기 발광 소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JP6622569B2 (ja) * 2015-11-13 2019-12-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素子
KR102397823B1 (ko) * 2015-11-30 2022-05-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6920884B (zh) * 2015-12-25 2019-08-16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WO2017109637A1 (en) 2015-12-25 2017-06-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Compou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GB201523037D0 (en) * 2015-12-29 2016-02-10 Univ St Andrews Light emitting compounds
US20170271610A1 (en) * 2016-03-18 2017-09-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KR102488916B1 (ko) * 2016-05-06 2023-01-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10988447B2 (en) 2016-06-30 2021-04-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ipyridi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uses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KR20190045299A (ko) * 2016-09-06 2019-05-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큐럭스 유기 발광 소자
WO2018061987A1 (ja) * 2016-09-28 2018-04-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00476A1 (en) 2016-11-30 2018-06-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06654030A (zh) * 2016-12-14 2017-05-1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06816540B (zh) * 2016-12-28 2019-04-23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装置
US10276801B2 (en) 2017-01-25 2019-04-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iazine-based compound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7221603B (zh) * 2017-04-24 2019-10-11 中山大学 一种非掺杂白光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72111B (zh) * 2017-06-01 2018-11-2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
KR102515298B1 (ko) 2017-07-10 2023-03-29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발광 소자,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조명 장치 및 센서
US11217763B2 (en) 2017-09-05 2022-01-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light-emitting layer in which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bodies and quantum dots are disperse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962773B2 (ja) * 2017-10-12 2021-11-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9671850A (zh) * 2017-10-16 2019-04-23 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WO2019082024A1 (en) 2017-10-27 2019-05-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11656549A (zh) 2017-11-02 2020-09-1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102516057B1 (ko) 2017-11-17 2023-03-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10908289B2 (en) 2017-11-19 2021-02-02 Sensonica Limited Navigation system, navigation method and receivers
EP3486688A1 (en) 2017-11-19 2019-05-22 Sensonica Limited Radia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9935723A (zh) * 2017-12-18 2019-06-25 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8232025B (zh) * 2018-01-31 2020-07-2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E112019001181T5 (de) 2018-03-07 2020-12-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Anzeige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organische Verbindung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EP3565018A1 (en) * 2018-05-04 2019-11-06 cynora Gmb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mitting blue light
WO2019215535A1 (ja) 2018-05-11 2019-11-1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電子機器、有機化合物及び照明装置
WO2020012304A1 (en) 2018-07-11 2020-01-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organic compound, and lighting device
KR20200029072A (ko) * 2018-09-07 2020-03-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용 축합 다환 화합물
KR20210089685A (ko) 2018-11-09 2021-07-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디바이스, 발광 기기,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WO2020111205A1 (ja) 2018-11-30 2020-06-04 株式会社Kyulux 有機発光素子
KR102384496B1 (ko) * 2018-11-30 2022-04-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13412508A (zh) 2019-02-06 2021-09-1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器件、发光设备、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WO2020183264A1 (ja) 2019-03-08 2020-09-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デバイス、発光機器、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CN113728074A (zh) 2019-04-25 2021-11-3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器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WO2020229918A1 (ja) 2019-05-10 2020-11-1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デバイス、発光機器、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US11930701B2 (en) * 2019-08-29 2024-03-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Compound,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TW202110791A (zh) 2019-08-29 2021-03-16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化合物、發光器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KR20210051998A (ko) * 2019-10-31 2021-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CN110878062A (zh) * 2019-11-27 2020-03-1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致发光器件
DE102020134845A1 (de) 2019-12-27 2021-07-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Verbindung,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Licht emittierende Ein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CN113224244B (zh) * 2020-04-10 2022-12-20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003502A1 (ja) 2020-07-03 2022-01-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化合物、発光デバイス、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2493132B1 (ko) * 2020-09-11 2023-01-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TW202229305A (zh) 2020-10-02 2022-08-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器件、能量施體材料、發光裝置、顯示裝置、照明設備以及電子裝置
EP4242200A2 (en) * 2020-11-05 2023-09-13 Idemitsu Kosan Co., Ltd Compound, material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230137317A (ko) 2021-01-28 2023-10-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디바이스,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표시 장치,조명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5972A (ja) 1993-09-20 1995-03-31 Toshiba Corp 有機el素子
US5574288A (en) * 1995-04-17 1996-11-1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for measuring residual radiation-curable monomers or oligomers
DE19638770A1 (de) 1996-09-21 1998-03-26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tes Bauelement mit Exciplex
ATE344532T1 (de) 1999-05-13 2006-11-15 Univ Princeton Lichtemittierende, organische, auf elektrophosphoreszenz basierende anordnung mit sehr hoher quantenausbeute
JP5062797B2 (ja) * 2000-05-22 2012-10-3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発光材料
TW518768B (en) 2000-05-22 2003-01-21 Showa Denko Kk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material
KR100776285B1 (ko) 2000-05-22 2007-11-13 쇼와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및 발광 재료
DE60111473T3 (de) 2000-10-30 2012-09-06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Organische lichtemittierende Bauelemente
SG2009086778A (en) 2000-12-28 2016-11-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TW519770B (en) 2001-01-18 2003-0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ITTO20010692A1 (it) 2001-07-13 2003-01-13 Consiglio Nazionale Ricerche Dispositivo elettroluminescente organico basato sull'emissione di ecciplessi od elettroplessi e sua realizzazione.
US6869695B2 (en) 2001-12-28 2005-03-22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White light emitting OLEDs from combined monomer and aggregate emission
US6863997B2 (en) 2001-12-28 2005-03-08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White light emitting OLEDs from combined monomer and aggregate emission
US6951694B2 (en) 2002-03-29 2005-10-04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with electron blocking layers
ITBO20020165A1 (it) 2002-03-29 2003-09-29 Consiglio Nazionale Ricerche Dispositivo elettroluminescente organico con droganti cromofori
TWI314947B (en) 2002-04-24 2009-09-21 Eastman Kodak Comp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with improved operational stability
JP2004241374A (ja) 2003-01-17 2004-08-26 Sogo Pharmaceut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941006B2 (ja) * 2003-02-12 2007-07-04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カ除去装置及びシリカ含有水の処理方法
TWI316827B (en) 2003-02-27 2009-11-01 Toyota Jidoshokki Kk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4531342B2 (ja) 2003-03-17 2010-08-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白色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2005032629A (ja) * 2003-07-08 2005-02-03 Univ Nihon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US7175922B2 (en) 2003-10-22 2007-02-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Aggrega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with improved operational stability
JP2006024830A (ja) 2004-07-09 2006-01-26 Sogo Pharmaceut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767316B2 (en) 2004-09-20 2010-08-03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composition
US7597967B2 (en) 2004-12-17 2009-10-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Phosphorescent OLEDs with exciton blocking layer
JP2006203172A (ja) 2004-12-22 2006-08-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20060134464A1 (en) 2004-12-22 2006-06-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20070090756A1 (en) 2005-10-11 2007-04-26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4593631B2 (ja) 2005-12-01 2010-12-08 新日鐵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化合物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CN101321773B (zh) 2005-12-05 2015-02-2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有机金属配合物和使用它的发光元件、发光设备和电子设备
JP2007217312A (ja) * 2006-02-15 2007-08-30 Canon Inc ナフトジチオフェン化合物、ナフトジチオフェンオリゴマー化合物、および有機発光素子
EP2254173B1 (en) 2006-03-21 2013-09-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ometallic complex an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organometallic complex
JP5238227B2 (ja) 2006-12-27 2013-07-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有機金属錯体および有機金属錯体を用いた発光素子、発光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8288344A (ja) 2007-05-16 2008-11-2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有機el素子
WO2008143113A1 (en) 2007-05-18 2008-1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ometallic complex, composition an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including the organometallic complex
US8034465B2 (en) 2007-06-20 2011-10-11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Phosphorescent oled having double exciton-blocking layers
CN101114700B (zh) * 2007-08-30 2010-09-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能发出白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8080811B2 (en) * 2007-12-28 2011-12-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vaporation donor substrat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JP5325707B2 (ja) 2008-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
MY150594A (en) * 2008-09-05 2014-0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596226B1 (ko) 2008-09-05 2016-0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JP2010084729A (ja) 2008-10-02 2010-04-1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の制御方法
JP2010114425A (ja) 2008-10-10 2010-05-20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
JP2010114428A (ja) * 2008-10-10 2010-05-20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
DE102008054234A1 (de) * 2008-10-31 2010-05-0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Strahlungs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KR20110116184A (ko) 2009-01-22 2011-10-25 호도가야 가가쿠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피리딜기가 연결된 트리아졸환 구조를 갖는 화합물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US8476823B2 (en) * 2009-05-22 2013-07-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8766269B2 (en) 2009-07-02 2014-07-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486440B2 (ja) 2009-08-27 2014-05-07 日本放送協会 有機el素子、表示装置、照明機器
JP2011088887A (ja) * 2009-09-22 2011-05-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ハロゲン化ジアリールアミ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の合成方法
US9054317B2 (en) 2009-10-05 2015-06-09 Thorn Lighting Ltd. Multilayer organic device
KR101352116B1 (ko) 2009-11-24 2014-01-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EP3176241A1 (en) 2009-12-07 2017-06-07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ical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materia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EP2363398B1 (en) 2010-03-01 2017-10-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Heterocyclic compou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EP2366753B1 (en) 2010-03-02 2015-06-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JP2011204801A (ja) 2010-03-24 2011-10-13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JP2011213643A (ja) * 2010-03-31 2011-10-27 Canon Inc 銅錯体化合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
KR20110122051A (ko) 2010-05-03 2011-11-09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유기광전소자용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광전소자
JP5602555B2 (ja) 2010-05-17 2014-10-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JP5594031B2 (ja) * 2010-10-01 2014-09-24 東レ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材料および発光素子
US9214637B2 (en) * 2010-10-12 2015-12-15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ical Co., Ltd. Chalcogen-containing aromatic compound, organic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US8766249B2 (en) 2010-10-13 2014-07-01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ical Co., Ltd. Nitrogenated aromatic compound, organic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CN103254241B (zh) 2010-10-22 2015-06-1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101831015B1 (ko) 2011-01-20 2018-02-21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일렉트로 루미네선스 소자
JP5870385B2 (ja) * 2011-02-08 2016-03-01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成形金型および樹脂封止装置
KR102134951B1 (ko) 2011-02-16 2020-07-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DE112012000828B4 (de) 2011-02-16 2017-09-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emittierendes Element
WO2012111680A1 (en) 2011-02-16 2012-08-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body, light-emitting layer,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12195572A (ja) 2011-02-28 2012-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層および発光素子
TWI680600B (zh) * 2011-02-28 2019-12-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KR20190014600A (ko) 2011-03-23 2019-02-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KR101650996B1 (ko) 2011-03-25 2016-08-24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일렉트로 루미네선스 소자
KR102255816B1 (ko) 2011-03-30 2021-05-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KR102596809B1 (ko) 2011-04-07 2023-11-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TWI727297B (zh) 2011-08-25 2021-05-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照明裝置以及新穎有機化合物
CN103959502B (zh) * 2011-12-02 2017-03-01 九州有机光材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元件及使用其的迟滞荧光材料以及化合物
JP2013116975A (ja) * 2011-12-02 2013-06-13 Kyushu Univ 遅延蛍光材料、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化合物
KR101803537B1 (ko) 2012-02-09 2017-11-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JP2013232629A (ja) * 2012-04-06 2013-11-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419810B1 (ko) 2012-04-10 2014-07-15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엑시플렉스를 형성하는 공동 호스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JP6158542B2 (ja) * 2012-04-13 2017-07-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JP6158543B2 (ja) * 2012-04-13 2017-07-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909775B1 (ko) * 2012-04-20 2018-10-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KR102198635B1 (ko) * 2012-04-20 2021-01-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유기 화합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DE112013002110B4 (de) * 2012-04-20 2017-09-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US8994013B2 (en) * 2012-05-18 2015-03-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EP2858136B1 (en) 2012-06-01 2021-05-26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material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US20140014930A1 (en) * 2012-07-13 2014-01-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ic Compou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5959970B2 (ja) * 2012-07-20 2016-08-0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9985218B2 (en) * 2012-07-31 2018-05-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6312960B2 (ja) * 2012-08-03 2018-04-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照明装置及び複素環化合物
KR20230136678A (ko) * 2012-08-03 2023-09-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TWI733065B (zh) * 2012-08-03 2021-07-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DE102013214661B4 (de) * 2012-08-03 2023-01-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TWI638472B (zh) * 2012-08-03 2018-10-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US10062861B2 (en) * 2015-02-24 2018-08-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11656549A (zh) 2017-11-02 2020-09-1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10626A (ko) 2021-01-27
KR102207668B1 (ko) 2021-01-25
CN103579530B (zh) 2017-09-15
JP2018152589A (ja) 2018-09-27
US10505132B2 (en) 2019-12-10
JP2019054257A (ja) 2019-04-04
TW201809217A (zh) 2018-03-16
CN103579530A (zh) 2014-02-12
JP2020115560A (ja) 2020-07-30
TWI679790B (zh) 2019-12-11
KR102481960B1 (ko) 2022-12-27
KR20180121852A (ko) 2018-11-09
KR102440283B1 (ko) 2022-09-06
JP2015065448A (ja) 2015-04-09
JP7202491B2 (ja) 2023-01-11
KR102208540B1 (ko) 2021-01-28
TWI720697B (zh) 2021-03-01
KR102014549B1 (ko) 2019-08-26
JP2019054258A (ja) 2019-04-04
US20160172605A1 (en) 2016-06-16
JP2016006905A (ja) 2016-01-14
TWI650399B (zh) 2019-02-11
US20240049493A1 (en) 2024-02-08
TWI666299B (zh) 2019-07-21
JP2019041114A (ja) 2019-03-14
KR20140018133A (ko) 2014-02-12
TW202309245A (zh) 2023-03-01
US11355722B2 (en) 2022-06-07
JP2023071999A (ja) 2023-05-23
US10644254B2 (en) 2020-05-05
US9559313B2 (en) 2017-01-31
KR20180133352A (ko) 2018-12-14
JP2021022744A (ja) 2021-02-18
CN107579161B (zh) 2021-05-11
TW201417365A (zh) 2014-05-01
US20190067615A1 (en) 2019-02-28
JP2017195389A (ja) 2017-10-26
JP2016006906A (ja) 2016-01-14
JP2022065158A (ja) 2022-04-26
US20190267564A1 (en) 2019-08-29
US20170133617A1 (en) 2017-05-11
US9947885B2 (en) 2018-04-17
US20220293879A1 (en) 2022-09-15
JP2020141138A (ja) 2020-09-03
US10734594B2 (en) 2020-08-04
TW202125864A (zh) 2021-07-01
US20180226600A1 (en) 2018-08-09
JP2022009808A (ja) 2022-01-14
JP7245308B2 (ja) 2023-03-23
KR20230005088A (ko) 2023-01-09
US9276228B2 (en) 2016-03-01
KR20220124673A (ko) 2022-09-14
TWI638472B (zh) 2018-10-11
TW201908461A (zh) 2019-03-01
US20210050545A1 (en) 2021-02-18
JP6345159B2 (ja) 2018-06-20
JP6684332B2 (ja) 2020-04-22
JP2014045179A (ja) 2014-03-13
CN107591492A (zh) 2018-01-16
CN107579161A (zh) 2018-01-12
TW202029548A (zh) 2020-08-01
CN107591492B (zh) 2021-08-31
JP6629261B2 (ja) 2020-01-15
US11730007B2 (en) 2023-08-15
JP7030927B2 (ja) 2022-03-07
TWI792181B (zh) 2023-02-11
JP2023036820A (ja) 2023-03-14
US20140034930A1 (en) 2014-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2491B2 (ja)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