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0924A - 輪胎試驗機 - Google Patents

輪胎試驗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0924A
TW201920924A TW107122876A TW107122876A TW201920924A TW 201920924 A TW201920924 A TW 201920924A TW 107122876 A TW107122876 A TW 107122876A TW 107122876 A TW107122876 A TW 107122876A TW 201920924 A TW201920924 A TW 2019209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belt
conveying
coating
test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2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2626B (zh
Inventor
福田淳平
松原義明
住元優
住谷敬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0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0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26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26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2Tyres the tyr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2Tyres the tyr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 G01M17/024Tyres the tyr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combined with tyre surface correcting or marking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00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by contact with a member carr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a porous member loaded with a liquid to be applied as a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3/00Means for manipulating or holding work, e.g. for separate articles
    • B05C13/02Means for manipulating or holding work, e.g. for separate articles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02Inspecting 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02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07Inspecting tyres outsid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96Soap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61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9D2030/0066Tyre quality control during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12Integrated systems performing multiple operations, e.g. assembly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輪胎試驗機(1),是用來執行輪胎試驗的裝置,輪胎試驗機(1)的張力調節輥子部(8)構成:其「複數個輥子(80)中,較塗裝部(7)更位於搬送方向(D)的下游側,且離預先設定的基準位置(P1)最遠的最遠端輥子(80A)」、與前述基準位置(P1)之間的水平方向的距離(L1),成為「作為塗裝潤滑液的對象所預先設定的複數個輪胎中,最大的輪胎(T1)的半徑(R)」以上。

Description

輪胎試驗機
本發明關於輪胎試驗機的技術,特別是關於在輪胎試驗機中,用來將潤滑液塗裝於輪胎之輪胎的移載技術。
在車輛等的輪胎中,倘若關於輪胎的組成和形狀在周方向上存在不一致(不均勻)的部分,則有輪胎的行駛性能下降的情形。因此,對於生產線所製造之成形後的輪胎,利用均勻性測試機(uniformity machine)等的輪胎試驗機,執行均勻性的檢查。舉例來說,在均勻性測試機的場合中,以「輪胎的轉動中心線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勢來配置輪胎。相對於該輪胎的胎唇部(bead portion),設於心軸之前端的輪圈(試驗用輪圈)從上下嵌入。使該輪胎繞著心軸轉動,藉此執行均勻性的試驗。已執行試驗的輪胎,在從輪圈卸下後,送往後續的步驟。
然而,由於有時難以將輪胎從輪圈卸下(將輪胎從輪圈分離),因此一般的輪胎試驗機具備:在試驗開始前,對輪胎塗裝「容易從輪圈脫離的潤滑劑(潤滑液)」的潤滑部。
舉例來說,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一種設有「用來安裝輪胎之心軸」的輪胎試驗機,具備將輪胎送至心軸之中心位置的輸送機。該專利文獻1的輪胎試驗機,在輸送機的搬送方向中,於心軸的上游側具備對輪胎的胎唇部塗裝潤滑劑的潤滑器(潤滑部)。然後,在設有該潤滑器的位置,設有可確認潤滑器處是否存有輪胎的光電感測器。
專利文獻1的輪胎試驗機,不僅設有上述「設於潤滑器位置的光電感測器」,相對於該光電感測器,還在前述搬送方向的前後分別設有光電感測器。亦即,專利文獻1的輪胎試驗機,合計具備3個光電感測器。
在專利文獻1的輪胎試驗機中,利用3個光電感測器執行以下的動作。亦即,沿著搬送方向搬送輪胎,並同時實際測量輪胎的尺寸。在此之後,藉由對應於經實測之輪胎的尺寸,執行使輪胎朝向搬送方向的相反方向後退的動作(後退動作),使輪胎的中心到達設有潤滑器的位置。
在此之後,當對輪胎塗裝潤滑劑時,使張力調節輥子(free roller)部從輪胎的下方上升,藉此由該自由輥子部支承輪胎。然後,在由調節臂與潤滑器挾持著輪胎的狀態下,促使輪胎轉動並執行潤滑劑的塗裝。
在此,傳統的輪胎試驗機中,張力調節輥子是設成符合標準尺寸的輪胎。因此,在輪胎試驗機之試驗對象的輪胎,並非標準尺寸的輪胎,而是直徑較該標準尺寸更大的輪胎(大直徑輪胎)的場合中,產生以下的問題。亦即,在該場合中,倘若如以上所述,在大直徑輪胎的中心已到達設有潤滑器的位置的狀態下使張力調節輥子部上升,大直徑輥子無法由張力調節輥子部穩定地支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6027464號公報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所研發的發明,其目的是提供:即使在「預先設定為塗裝潤滑液之對象的複數個輪胎中,選擇了任一個輪胎」的場合中,當張力調節輥子部相對於搬送帶配置於相對上方的位置時,張力調節輥子部可穩定支承該輪胎的輪胎試驗機。
所提供的輪胎試驗機,是用來執行輪胎試驗的裝置。前述輪胎試驗機具備:搬送帶、塗裝部、調節臂、張力調節輥子部。前述搬送帶構成: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將前述輪胎朝搬送方向搬送。前述塗裝部構成:設在對應於「前述搬送方向中,前述搬送帶的中間部」的位置,對前述輪胎的內周面塗裝潤滑液。前述調節臂構成:調節前述輪胎相對於前述塗裝部於水平方向的位置。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具有沿著前述搬送帶配置的複數個輥子。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將前述輪胎支承成可朝水平方向自由移動。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構成:在「較前述搬送帶更下方的下側位置」與「較前述搬送帶更上方的上側位置」之間,相對於前述搬送帶,可朝上下方向相對移動。
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構成:「前述複數個輥子中,較前述塗裝部更位於前述搬送方向的下游側,且離預先設定的基準位置最遠的最遠端輥子」、與前述基準位置之間的水平方向的距離,成為「作為塗裝前述潤滑液的對象所預先設定的複數個輪胎之中,最大的輪胎的半徑以上」。前述基準位置,是當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相對於前述搬送帶從前述下側位置相對移動至前述上側位置時,成為供前述輪胎的中心配置之基準的位置,且是俯視視角中,包含於前述塗裝部之範圍內的位置。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參考圖面進行說明。然而,以下所說明的實施形態,僅是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個例子,本發明的構造並不侷限於以下的實施形態。以下,將輪胎的搬送方向稱為搬送方向D,將正交於輪胎之搬送方向D的水平方向,稱為寬度方向W(或者左右方向)。
首先,參考第1圖~第3圖說明輪胎試驗機1的整體構造。如第1圖~第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具有潤滑部2、輪胎試驗部3、標記部4。
潤滑部2構成:使輪胎轉動,並對輪胎的胎唇部塗裝潤滑液。輪胎試驗部3構成:藉由心軸使「在潤滑部2中塗裝了潤滑液的輪胎」轉動,並執行輪胎試驗,藉此偵測存在於輪胎的特異點。標記部4構成:對輪胎中特異點所在之周方向的位置,執行標記。這些潤滑部2、輪胎試驗部3及標記部4,沿著輪胎的搬送路徑(搬送方向D)朝向下游依序設置。
接著,參考第4圖~第6圖,具體地說明潤滑部2。如第4圖~第6圖所示,潤滑部2具備:一對搬送帶5、一對調節臂6、塗裝部7、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
一對搬送帶5,分別保持間隔配置於左右方向,分別沿著搬送方向D(水平方向)延伸。一對搬送帶5,是沿著搬送方向D水平配置之長條狀的帶式輸送機。一對搬送帶5,設成遍及於潤滑部2的全長。一對搬送帶5構成:在輪胎倒向水平方向的狀態,亦即輪胎的轉動中心線朝向上下方向的狀態下,支承著輪胎並將輪胎朝搬送方向D搬送。
塗裝部7,設在「搬送方向D中,對應於搬送帶5之中間部」的位置。塗裝部7,設在一對搬送帶5之間。塗裝部7構成:對構成輪胎之內周面的胎唇部塗裝潤滑液。
一對調節臂6構成:調節輪胎相對於塗裝部7於水平方向的位置。一對調節臂6,藉由與塗裝部7一起挾持輪胎,而執行輪胎的定位。
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構成:將輪胎支承成可朝水平方向自由移動。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分別具有沿著一對搬送帶5配置的複數個輥子80。在各張力調節輥子部8中,複數個輥子80分別配列於寬度方向W與搬送方向D。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構成:在較一對搬送帶5更下方的下側位置、與較一對搬送帶5更上方的上側位置之間,相對於一對搬送帶5,可朝上下方向相對移動。
第7圖,為顯示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之功能性構造的塊狀圖。輪胎試験機1,具備控制器60。控制器60,是由CPU、記憶各種控制程式的ROM、作為CPU之作業領域使用的RAM等所構成。控制器60,具備帶控制部61、輥子高度調節部62、塗裝高度調節部63、臂控制部64、外徑演算部65、搬送時間演算部66,而發揮功能。
帶控制部61,具有控制一對搬送帶5之動作的功能。輥子高度調節部62,具有調節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之高度的功能。塗裝高度調節部63,具有調節塗裝部7之高度的功能。臂控制部64,具有控制一對調節臂6之動作的功能。外徑演算部65,具有演算「由搬送帶5朝搬送方向D搬送之輪胎外徑」的功能。搬送時間演算部66,具有演算「在搬送路徑中,輪胎於特定區間之搬送時間」的功能。
如第6圖所示,搬送帶5具有:設於潤滑部2的上游端與下游端的一對帶輪41;在這些帶輪41之間,張掛成環狀(連續狀)的帶42。帶42,是採用橡膠等所形成。這些帶輪41的其中一個(在圖示的例子中,設在上游端的帶輪41),安裝有帶驅動用的馬達43(請參考第4圖)。
該馬達43,根據來自於帶控制部61的指令而作動。藉由馬達43的轉動,帶輪41形成轉動,使張掛於帶輪41的帶42朝向搬送方向D或其相反方向移動。帶控制部61,藉由「控制馬達43來切換馬達43的轉動方向」,而切換帶42的移動方向,將帶42上所載置的輪胎朝搬送方向D(前進方向)搬送、或者朝搬送方向D的相反方向(後退方向)搬送。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塗裝部7,在不對輪胎執行潤滑液的塗裝時,配置在較搬送帶5的上表面(搬送面)更下方的位置,亦即退避位置,而構成不會妨礙輪胎的搬送。另外,塗裝部7,當對輪胎執行潤滑液的塗裝時,從前述退避位置上升,配置於「塗裝部7的至少一部分與輪胎形成相同高度」的位置,亦即上升位置。
塗裝部7具有:刷子部44、支承部45、塗裝部升降機構46。刷子部44,在已使潤滑液浸滲該刷子部44的狀態下,按壓於輪胎的內周面。刷子部44構成:朝向上下方向繞著軸轉動,並可將潤滑液塗裝於輪胎的內周面。支承部45,將刷子部44支承成自由轉動。塗裝部升降機構46,具有使支承部45朝上下方向升降的功能。塗裝部升降機構46的動作,是由控制器60的塗裝高度調節部63所控制。
在本實施形態中,刷子部44,是使刷子部44的刷子面朝向搬送方向D的下游側,而安裝於支承部45。塗裝部升降機構46,具備能使支承部45升降的電動致動器。塗裝部升降機構46構成:支承部45可上升至「刷子部44的刷子面能抵接於輪胎之內周面」的高度為止。在刷子部44的刷子面按壓於輪胎之內周面的狀態下,藉由來自於控制器60之圖示省略的刷子控制部的指令,使用來驅動刷子部44的驅動機構(圖示省略)轉動。如此一來,將潤滑液塗裝於輪胎的內周面(胎唇部)。
一旦潤滑液的塗裝結束,前述刷子控制部,為了停止刷子部44之驅動機構的轉動而控制驅動機構,塗裝高度調節部63,則控制塗裝部升降機構46使支承部45下降。如此一來,支承部45所支承的刷子部44,移動至較搬送帶5的搬送面更下方的前述退避位置,因此塗裝部7不會對「輪胎沿著水平方向的搬送」造成妨礙。
如第4圖所示,一對調節臂6,按壓輪胎的外周(行駛面(tread surface)),而與塗裝部7一起保持輪胎。輪胎,藉由被挾持於一對調節臂6與刷子部44之間,而形成定位。
具體地說,一對調節臂6,相對於一對搬送帶5,分別設在寬度方向W(左右方向)的外側。各調節臂6具有:棒狀的臂部47、設於臂部47前端的轉動輥子48。臂部47設成朝水平方向延伸,轉動輥子48可轉動地安裝於「臂部47中搬送方向D之下游側的端部(前端部)」。此外,臂部47中搬送方向D之上游側的端部(基端部),可朝上下方向繞著軸自由轉動地安裝於支承構件,如此一來,臂部47能以該基端部作為中心而轉動。
一對調節臂6中,左側的調節臂6以基端部作為中心在俯視視角中朝順時針方向轉動,從左側按壓輪胎而形成保持,右側的調節臂6以基端部作為中心在俯視視角中朝逆時針方向轉動,從右側按壓輪胎而形成保持。為了實現上述一對調節臂6的動作,在左右的調節臂6之間設有:連動於右側調節臂6的轉動,促使左側調節臂6轉動的連動連桿構件49。
連動連桿構件49,以架設於一對調節臂6之間的方式將一對調節臂6彼此連結,而構成一對調節臂6彼此連動而轉動。當左側的調節臂6朝「按壓輪胎的方向」轉動時,右側的調節臂6也朝「按壓輪胎的方向」轉動,當左側的調節臂6朝「從輪胎脫離的方向」轉動時,右側的調節臂6也朝「從輪胎脫離的方向」轉動。
一對調節臂6中,在左側調節臂6之基端部的部位(搬送方向D之上游側的端部)設有:促使左側的調節臂6轉動的臂轉動機構50。一旦使用臂轉動機構50令左側的調節臂6朝「按壓輪胎的方向」轉動,將藉由連動連桿構件49使右側的調節臂6也朝「按壓輪胎的方向」轉動,能從左右兩側將輪胎夾入而予以保持。
各調節臂6的轉動輥子48,可朝上下方向繞著軸自由轉動地由臂部47所支承,藉由接觸於輪胎的行駛面,構成能使輪胎轉動。輪胎在由調節臂6所保持的狀態下,一旦轉動輥子48形成轉動,輪胎將朝上下方向繞著軸轉動。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在輪胎的轉動中心線朝向上下方的狀態(橫倒狀態)下,將輪胎支承成可朝水平方向移動,並將輪胎支承成可自由轉動。具體地說,各張力調節輥子部8具有:形成平坦的板狀的本體部、安裝於本體部之複數個圓筒狀的轉動體(輥子80)。這些複數個轉動體(複數個輥子80)構成:可朝水平方向繞著軸自由轉動。複數個輥子80配置成相同的高度,如此一來,輪胎可由張力調節輥子部8穩定支承,並可朝水平方向移動。此外,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相對於一對搬送帶5,設在寬度方向W(左右方向)的外側。
在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下方,設有可升降這些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輥子升降機構51。輥子升降機構51構成:能使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朝上下方向移動。輥子升降機構51的動作,是由控制器60的輥子高度調節部62所控制。
輥子升降機構51具有:升降連桿構件52、升降驅動部53。升降連桿構件52,被設在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下方,並且構成可朝向左右方向繞著軸自由轉動。升降驅動部53,是用來促使升降連桿構件52轉動的構件。升降連桿構件52,被設成連結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下部與地板面,構成可藉由轉動而變更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下部與地板面之間的距離。此外,升降驅動部53,是朝上下方向形成自由伸縮的致動器,藉由使升降連桿構件52的一端在上下方向移動,可形成升降連桿構件52的轉動。
搬送帶5之帶驅動用的馬達43、塗裝部7的塗裝部升降機構46、刷子部44的驅動機構、調節臂6的臂轉動機構50、及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輥子升降機構51,是藉由從控制器60輸入訊號而作動。
接著,針對在輪胎試驗機1的潤滑部2,對大直徑尺寸的輪胎執行潤滑液之塗裝的場合進行說明為了與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比較,首先,說明參考例之潤滑部中輪胎的搬入動作及塗裝動作。
如第15圖所示,參考例的潤滑部,在一對搬送帶105之間具備塗裝部107。在搬送方向D中,塗裝部107被配置於搬送帶105之搬送方向D的中間部。此外,在一對搬送帶105的外側,設有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108。各張力調節輥子部108,具備搬送帶105之長度的1/2左右的長度。塗裝部107,被配置於張力調節輥子部108的搬送方向D之長度的大致中央。在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108的更外側,設有一對調節臂106。
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108的每一個中,「複數個輥子中,較塗裝部107更位於搬送方向D的下游側,且離塗裝部107中預先設定的基準位置P11最遠的最遠端輥子」、與基準位置P11之間的水平方向的距離L11,較本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機1中的後述距離L1更小。
參考例的輪胎試驗機,在潤滑部設有3個感測器(第1感測器154、第2感測器155、第3感測器156)。第1感測器154,可在較塗裝部107更朝搬送方向D之上游側的位置偵測輪胎,第2感測器155,可在塗裝部107附近的位置偵測輪胎,第3感測器156,可在較塗裝部107更朝搬送方向D之下游側的位置偵測輪胎。各感測器,一旦偵測到輪胎,將對控制器輸入表示「已偵測到輪胎」的訊號(「ON」訊號)。
如第16圖所示,在參考例的潤滑部,從較潤滑部更上游階段的步驟將輪胎朝潤滑部搬送,一旦輪胎到達第1感測器154的偵測位置,第1感測器154將對控制器輸入表示「已偵測到輪胎」的偵測訊號(「ON」訊號)。控制器接收該訊號並發出「驅動帶輪」的訊號,一旦由來自於控制器的訊號將帶輪驅動,搬送帶105將朝搬送方向D移動,搬送帶105上所載置的輪胎將朝搬送方向D搬送。輪胎伴隨著搬送帶105的移動而朝搬送方向D的下游側搬送,一旦到達塗裝部107附近,第2感測器155將對控制器輸入表示「已偵測到輪胎」的偵測訊號(「ON」訊號)。
一旦輪胎到達搬送帶105之下游側的端部,第3感測器156將對控制器輸入表示「已偵測到輪胎」的偵測訊號(「ON」訊號)。一旦第3感測器156偵測到輪胎,控制器便控制圖示省略的驅動機構,切換搬送帶105的轉動方向。
控制器,依據第1感測器154、第2感測器155及第3感測器156之輪胎的偵測結果(偵測時刻等);搬送帶105的搬送速度;感測器間的距離等,演算輪胎的尺寸。控制器,依據所演算之輪胎的尺寸,使搬送帶105朝向搬送方向D的相反方向移動,使輪胎形成後退動作直到輪胎的中心到達塗裝部107的基準位置P11為止。
如此一來,輪胎形成後退動作,直到輪胎的中心到達塗裝部107的基準位置P11為止。但是,在「輪胎試驗機之試驗對象的輪胎,並非標準尺寸的輪胎,而是直徑較該標準尺寸更大的大直徑輪胎」的場合中,參考例具有以下的問題。
亦即,倘若在大直徑輪胎的中心已到達塗裝部107之基準位置P11的狀態下張力調節輥子部108上升,大直徑輪胎無法穩定地由張力調節輥子部108支承,有時輪胎會從張力調節輥子部108的端部滑落。這是起因於:張力調節輥子部108中前述最遠端輥子、與基準位置P11之間的水平方向的距離L11,較前述大直徑輪胎的半徑更小,亦即,大直徑輪胎之周方向的整體,從張力調節輥子部108朝徑向外側突出。
因此,在參考例中,張力調節輥子部108為了穩定支承輪胎,如第19圖所示,藉由搬送帶105,使輪胎較「大直徑輪胎的中心與塗裝部107的基準位置P11一致的位置」,更朝搬送方向D的上游側後退。
一旦如第19圖所示,在使張力調節輥子部108上升後的場合,使輪胎後退至「輪胎不會從張力調節輥子部108上滑落」的位置,接著,控制器將使「位在較搬送帶105更下方之塗裝部107的刷子部」,上升至與「輪胎之內周面的高度」相等的位置。
接著,控制器,藉由控制調節臂106的動作使調節臂106轉動,而在張力調節輥子部108上,使輪胎朝向搬送方向D的上游側水平移動。如此一來,可使塗裝部107的刷子部接觸於輪胎的內周面。在此之後,使塗裝部107的刷子部轉動,將潤滑液塗裝於輪胎的內周面。
一旦如以上所述,使搬送帶105朝向與搬送方向D相反的方向轉動,執行使大直徑尺寸的輪胎後退的動作,便能某種程度地抑制上述的輪胎落下。但是,在使輪胎前進至第3感測器156的位置後,一旦執行使輪胎後退的動作,輪胎的搬送距離將變長,使輪胎試驗的循環時間變長。此外,在大直徑尺寸之輪胎的試驗中,由於搬送速度慢,而有循環時間變長的傾向。因此,由於這些理由,大直徑尺寸之輪胎的試驗的循環時間變得非常地長。
此外,大直徑尺寸的輪胎由於重量較重,藉由執行使輪胎後退的動作,將對搬送帶105施加大量的負荷,而成為搬送帶105的磨耗增加的原因。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即使在執行大直徑尺寸之輪胎試驗的場合中,當張力調節輥子部8相對於搬送帶5被配置在相對上方時,張力調節輥子部8可以穩定支承該輪胎。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如第5圖所示,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分別構成:「複數個輥子80中,較塗裝部7更位於搬送方向D的下游側,且離塗裝部7中預先設定的基準位置P1最遠的最遠端輥子80A」、與基準位置P1之間的水平方向的距離L1,成為「作為塗裝潤滑液的對象所預先設定的複數個輪胎之中,最大的輪胎T1的半徑R以上」。
此外,如第5圖所示,一對張力調節輥子部8,最好是分別構成:「在搬送方向D上,離前述基準位置P1最遠的輥子80」、與基準位置P1之間的搬送方向D的距離L2,成為前述最大的輪胎T1的半徑R以上。如此一來,張力調節輥子部8可以更穩定支承前述最大的輪胎T1。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前述基準位置P1,是當張力調節輥子部8相對於搬送帶5從前述下側位置相對移動至前述上側位置時,成為供輪胎的中心C配置之基準的位置,且是俯視視角中,包含於塗裝部7之範圍內的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作為塗裝潤滑液的對象所預先設定的複數個輪胎之中,最大的輪胎T1的半徑R,譬如是450mm~510mm的範圍內。在最大的輪胎T1的半徑R落入上述範圍的場合中,在搬送方向D上離基準位置P1最遠的輥子80、與基準位置P1之間的搬送方向D的距離L2,設定成410mm~440mm的程度即可。
具體地說,在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作為塗裝潤滑液的對象的輪胎,可列舉出譬如:客車用輪胎PC(Passenger Car)、輕型卡車用輪胎ULT(Ultra Light Truck)、小型卡車用輪胎LT(Light Truck)。然後,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作為塗裝潤滑液的對象所預先設定的複數個輪胎之中,最大的輪胎T1的外徑為1020mm(半徑510mm),前述複數個輪胎之中,最小的輪胎的外徑為480mm(半徑240mm)。該最小的輪胎,是上述分類中,客車用輪胎PC中最小的輪胎。
輪胎試驗機1,藉由具備上述尺寸的張力調節輥子部8,即使在「預先設定為塗裝潤滑液之對象的複數個輪胎中,選擇了任一個輪胎」的場合中,當張力調節輥子部8相對於搬送帶5配置於相對上方的上側位置時,張力調節輥子部8可穩定支承該輪胎。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調節臂6,臂的直徑較傳統的該類物品更大,具備高剛性。如此一來,可增強調節臂6的拉入力。因此,即使在執行重量較重且大直徑尺寸之輪胎試驗的場合中,調節臂6可使張力調節輥子部8上的輪胎移動。
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輪胎的搬入動作及塗裝動作,如以下所述地執行。在第8圖、第10圖~第14圖中,以一點鏈線54所表示的位置,是第1感測器54偵測輪胎T1之搬送方向D的位置(以下,稱為第1位置)。此外,以一點鏈線55所表示的位置,是第2感測器55偵測輪胎T1之搬送方向D的位置(以下,稱為第2位置)。第1位置,是較基準位置P1更位於搬送方向D之上游側的位置,第2位置,是較基準位置P1更位於搬送方向D之下游側的位置。
第10圖,顯示潤滑部2在輪胎T1被搬入搬送帶5之前的狀態。如第11圖所示,一旦將輪胎T1搬入搬送帶5上,在第11圖中將如實線所示,輪胎T1的前端部(搬送方向D之下游側的端部)到達第1位置54(第8圖及第9圖中,(B)狀態),第1感測器54將偵測輪胎,並將表示「已偵測到輪胎T1」的偵測訊號(「ON」訊號)輸入控制器60。控制器60接收該訊號並發出「驅動帶輪41」的訊號,一旦由來自於控制器60的訊號將帶輪41驅動,輪胎T1將藉由搬送帶5而朝搬送方向D移動。
輪胎T1由搬送帶5更進一步朝搬送方向D搬送,如第12圖所示,倘若輪胎T1的前端部到達第2位置55(第8圖及第9圖中,(C)狀態),第2感測器55將偵測輪胎T1,並將表示「已偵測到輪胎T1」的偵測訊號(「ON」訊號)輸入控制器60。
輪胎T1由搬送帶5更進一步朝搬送方向D搬送,倘若輪胎T1的後端部(搬送方向D之上游側的端部)到達第1位置54(第8圖及第9圖中,(D)狀態),第1感測器54將表示「未偵測到輪胎T1」的偵測訊號(「OFF」訊號)輸入控制器60。亦即,一旦輪胎T1的後端部通過第1位置54,從第1感測器54輸入控制器60的訊號,將從「ON」訊號變成「OFF」訊號。
外徑演算部65,依據第1感測器54的上述偵測結果、及由帶控制部61所控制之搬送帶5的搬送速度V,演算由搬送帶5朝搬送方向D搬送之輪胎T1的外徑(2R)。具體地說,外徑演算部65,是依據從「輪胎T1的前端部到達第1位置54」的時間點(第8圖及第9圖,(B)狀態)到「輪胎T1的後端部到達第1位置54」的時間點(第8圖及第9圖,(D)狀態)為止的時間(t1)、及搬送帶5的搬送速度(V),並由以下的計算式(1)演算輪胎T1的外徑(2R)。 t1 = 2R/V (秒)......(1)
此外,當將「塗裝部7的基準位置P1、與第2位置之間於搬送方向D的距離」作為兩點距離S2時(請參考第8圖及第10圖),搬送時間演算部66,依據外徑(2R)、搬送速度(V)及兩點距離(S2),並由以下的計算式(2)演算搬送時間(t2)。 t2 = (R - S2)/V (秒)......(2)
接著,帶控制部61,從「輪胎T1的前端部被第2感測器55所偵測到的時間點,亦即偵測時間點(第8圖及第9圖,(C)狀態)」起,經過了搬送時間(t2)時,控制搬送帶5的動作而使搬送帶5停止。如此一來,如第13圖所示,能將輪胎T1的中心C正確地配置於塗裝部7的基準位置P1(第8圖及第9圖,(E)狀態)。
在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如以上所述,並未設有相當於「參考例之輪胎試驗機的第3感測器156」的感測器,不須使輪胎T1朝向與搬送方向D相反的方向形成後退動作,便能將輪胎T1的中心C配置於塗裝部7的基準位置P1。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前述兩點距離S2是設定成:較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的半徑更小的長度。因此,即使在「預先設定為塗裝潤滑液之對象的複數個輪胎中,選擇了任一個輪胎」的場合中,也不需要:從輪胎的前端部被第2感測器55所偵測到的偵測時間點起,使輪胎回到搬送方向D之上游側的動作(後退動作)。
在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中,塗裝高度調節部63是將塗裝部7的高度調節至以下的位置:在輪胎的中心C已到達基準位置P1的狀態中,將塗裝部7的刷子部44配置在較輪胎T1的胎唇部更徑向內側,且相對於胎唇部,將塗裝部7的刷子部44,調節至面向徑向的高度位置。當塗裝高度調節部63將塗裝部7的高度調節至前述高度位置時,基準位置P1設定在:塗裝部7的刷子部44不會接觸最小的輪胎之胎唇部的位置。
因此,即使成為輪胎試驗對象的輪胎,是前述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由於調節塗裝部7之高度的動作,而不需要「輪胎T1的位置朝搬送方向D移動」等的動作。如此一來,能更進一步抑制輪胎試驗的循環時間變長。
塗裝高度調節部63控制塗裝部升降機構46的動作而使塗裝部7的刷子部44上升,同時臂控制部64控制臂轉動機構50的動作,而由調節臂6從左右將輪胎T1夾入。如此一來,如第14圖所示,藉由調節臂6的挾持動作而水平移動的輪胎T1,接觸於塗裝部7的刷子部44,而保持於張力調節輥子部8上。在此之後,可藉由使輪胎T1轉動,而對輪胎T1的胎唇部執行潤滑液的塗裝。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列舉了「在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上升動作之後,執行刷子部44的上升動作、及調節臂6的轉動動作」的場合作為例子,但是這些動作亦可同時執行。亦即,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上升動作與塗裝部7的上升動作同時執行亦無妨,此外,張力調節輥子部8的上升動作、塗裝部7的上升動作、調解臂6的轉動動作同時執行亦無妨。
本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由於可以在搬送帶5(輸送機)與張力調節輥子部8之間穩定地移載輪胎,相較於試驗對象僅限於小直徑之普通客車用輪胎的傳統輪胎試驗機,可以對小直徑到大直徑等各種尺寸的輪胎執行試驗。
本次所揭示的的實施形態,其所有的內容僅是範例罷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特別是在本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中,未明確地揭示的事項,譬如運轉條件和操作條件、各種參數、構成物的尺寸、重量、體積等,並未脫離該業者所通常實施的範圍,而是採用一般該業者可輕易推定的值。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使在「預先設定為塗裝潤滑液之對象的複數個輪胎中,選擇了任一個輪胎」的場合中,當張力調節輥子部相對於搬送帶配置於相對上方的位置時,張力調節輥子部可穩定支承該輪胎的輪胎試驗機。
所提供的輪胎試驗機,是用來執行輪胎試驗的裝置。前述輪胎試驗機具備:搬送帶、塗裝部、調節臂、張力調節輥子部。前述搬送帶構成: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將前述輪胎朝搬送方向搬送。前述塗裝部構成:設在對應於「前述搬送方向中,前述搬送帶的中間部」的位置,對前述輪胎的內周面塗裝潤滑液。前述調節臂構成:調節前述輪胎相對於前述塗裝部於水平方向的位置。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具有沿著前述搬送帶配置的複數個輥子。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將前述輪胎支承成可朝水平方向自由移動。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構成:在「較前述搬送帶更下方的下側位置」與「較前述搬送帶更上方的上側位置」之間,相對於前述搬送帶,可朝上下方向相對移動。
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構成:「前述複數個輥子中,較前述塗裝部更位於前述搬送方向的下游側,且離預先設定的基準位置最遠的最遠端輥子」、與前述基準位置之間的水平方向的距離,成為「作為塗裝前述潤滑液的對象所預先設定的複數個輪胎之中,最大的輪胎的半徑以上」。前述基準位置,是當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相對於前述搬送帶從前述下側位置相對移動至前述上側位置時,成為供前述輪胎的中心配置之基準的位置,且是俯視視角中,包含於前述塗裝部之範圍內的位置。
根據該輪胎試驗機,由於前述最遠端輥子與前述基準位置之間的前述距離,為前述最大的輪胎的半徑以上,因此,在俯視視角中以「前述最大的輪胎的中心與前述基準位置形成一致」的方式配置前述最大的輪胎的狀態下,當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相對於搬送帶從前述下側位置相對移動至前述上側位置時,前述最大的輪胎由張力調節輥子部穩定支承。不僅如此,在該輪胎試驗機中,由於前述基準位置是在俯視視角中包含於塗裝部之範圍內的位置,因此,較輪胎的胎唇部更徑向內側的中空部分(供輪框配置的領域),配置在對應於塗裝部的位置。因此,藉由後續執行之塗裝部的高度調節,能容易地將塗裝部的刷子部配置於前述中空部分。
列舉具體的例子,在前述輪胎試驗機中,前述最大的輪胎的前述半徑,可以是450mm ~ 510mm的範圍內。
最好是,前述輪胎試驗機,更進一步具備:第1感測器,可在較前述基準位置更朝前述搬送方向之上游側的第1位置,偵測由前述搬送帶所搬送的前述輪胎;第2感測器,可在較前述基準位置更朝前述搬送方向之下游側的第2位置,偵測由前述搬送帶所搬送的前述輪胎;帶控制部,用來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外徑演算部,依據前述第1感測器的偵測結果、及前述帶控制部所控制之前述搬送帶的搬送速度,演算前述輪胎的外徑;搬送時間演算部,用來演算搬送時間,亦即從「前述輪胎之前述搬送方向的下游側的端部,被前述第2感測器所偵測到的時間點」的偵測時間點起、到「前述輪胎的中心到達前述基準位置」為止所需的時間,前述搬送時間演算部構成:依據前述基準位置與前述第2位置之間於前述搬送方向上的距離,亦即兩點距離、與前述外徑及前述搬送速度,演算前述搬送時間,前述帶控制部構成:當從前述偵測時間點起經過前述搬送時間後,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使前述搬送帶停止。
在該樣態中,能將輪胎的中心正確地配置於前述基準位置。具體如以下所述。輪胎的外徑,可根據「從輪胎的前端部(輪胎於前述搬送方向之下游側的端部)在第1位置被第1感測器所偵測到的時間點起、到輪胎的後端部(輪胎於前述搬送方向之上游側的端部)在第1位置被第1感測器所偵測到的時間點為止」的時間、與搬送帶的搬送速度而算出。然後,由於前述兩點距離,是輪胎試驗機中所預先設定的一定(特定)距離,因此能依據輪胎的前述外徑、前述兩點距離及前述搬送速度來演算前述搬送時間,亦即,從「輪胎的前端部被第2感測器偵測到的偵測時間點」起、到「輪胎的中心到達前述基準位置」為止所需的時間。依據該演結果,帶控制部,從前述偵測時間點起,經過了前述搬送時間時,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而使搬送帶停止。如此一來,能將輪胎的中心正確地配置於前述基準位置。
,在前述的輪胎試驗機中,前述兩點距離最好是設定成:較前述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的半徑更小的長度。
在該樣態中,由於前述兩點距離是設定成:較前述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的半徑更小的長度,因此,在「輪胎的前端部在第2位置被第2感測器偵測到」的偵測時間點,前述最小的輪胎的中心,位在較前述基準位置更朝前述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因此,為了使輪胎的中心與前述基準位置形成一致,只要將輪胎更進一步朝前述搬送方向的下游側搬送即可。亦即,在該樣態中,在「輪胎的前端部在第2位置被第2感測器偵測到」的偵測時間點之後,即使不執行使輪胎回到前述搬送方向的上游側的動作(後退動作),也能使輪胎的中心與前述基準位置形成一致。如以上所述,由於可省略後退動作,因此可抑制:因後退動作而引起之「輪胎的搬送距離變大」、和試驗時間變長的問題。如此一來,能抑制輪胎試驗的循環時間變長。此外,由於能抑制「作用於搬送帶的負荷」變大,因此能抑制搬送帶之磨耗的增加。
最好是,前述輪胎試驗機更進一步具備:帶控制部,用來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塗裝高度調節部,用來調節前述塗裝部的高度,前述帶控制部構成:在前述搬送方向中,當前述輪胎的中心已到達前述基準位置時,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使前述搬送帶停止,前述塗裝高度調節部,是構成將前述塗裝部的高度,調節至以下的位置:在前述輪胎的中心已到達前述基準位置的狀態中,前述塗裝部的一部分被配置在較前述輪胎的胎唇部更徑向內側,且前述塗裝部的前述一部分相對於前述胎唇部而面向徑向的高度位置,前述基準位置是設定在:當已藉由前述塗裝高度調節部將前述塗裝部的高度調節至前述高度位置時,前述塗裝部的前述一部分,不會接觸前述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的胎唇部。
在該樣態中,當在輪胎的中心已到達前述基準位置的狀態中,已將塗裝部的高度調節至前述高度位置時,前述基準位置設定在:前述塗裝部的前述一部分(譬如,塗裝部的刷子部)不會接觸最小的輪胎之胎唇部的位置。因此,即使成為輪胎試驗對象的輪胎,是前述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由於調節塗裝部之高度的動作,而不需要「輪胎的位置朝搬送方向移動」等的動作。如此一來,能更進一步抑制輪胎試驗的循環時間變長。
列舉具體的例子,在前述輪胎試驗機中,前述最小的輪胎的半徑,可以是205mm~250mm的範圍內(前述最小的輪胎的直徑為410mm~500mm的範圍內)。
在前述輪胎試驗機中,前述基準位置,是將前述輪胎配置於預先設定的設定位置(譬如,第8圖(E)中輪胎的位置、和第13圖中以實線表示的輪胎的位置)時,在俯視視角中對前述輪胎的中心形成一致的位置,前述設定位置,是為了將由前述複數個輥子所支承的前述輪胎,配置於預先設定的塗裝位置(譬如,第14圖所示之輪胎的位置)而開始前述調節臂的動作亦即調節動作時前述輪胎的位置,是較前述塗裝位置更朝前述搬送方向之下游側的位置,前述塗裝位置,也可以是塗裝前述潤滑液時前述輪胎的位置。
C‧‧‧輪胎的中心
D‧‧‧搬送方向
L1‧‧‧距離
L11‧‧‧距離
L2‧‧‧距離
P1‧‧‧基準位置
P11‧‧‧基準位置
R‧‧‧半徑
T1‧‧‧輪胎
W‧‧‧寬度方向(左右方向)
1‧‧‧輪胎試驗機
2‧‧‧潤滑部
3‧‧‧輪胎試驗部
4‧‧‧標記部
5‧‧‧搬送帶
6‧‧‧調節臂
7‧‧‧塗裝部
8‧‧‧張力調節輥子部
41‧‧‧帶輪
42‧‧‧帶
43‧‧‧馬達
44‧‧‧刷子部
45‧‧‧支承部
46‧‧‧塗裝部升降機構
47‧‧‧臂部
48‧‧‧轉動輥子
49‧‧‧連動連桿構件
50‧‧‧臂轉動機構
51‧‧‧輥子升降機構
52‧‧‧升降連桿構件
53‧‧‧升降驅動部
54‧‧‧第1感測器(第1位置)
55‧‧‧第2感測器(第2位置)
60‧‧‧控制器
61‧‧‧帶控制部
62‧‧‧輥子高度調節部
63‧‧‧塗裝高度調節部
64‧‧‧臂控制部
65‧‧‧外徑演算部
66‧‧‧搬送時間演算部
80‧‧‧輥子
80A‧‧‧最遠端輥子
105‧‧‧搬送帶
106‧‧‧調節臂
107‧‧‧塗裝部
108‧‧‧張力調節輥子部
154‧‧‧第1感測器
155‧‧‧第2感測器
156‧‧‧第3感測器
第1圖:為概略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機的俯視圖。   第2圖:為概略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機的側視圖。   第3圖:為概略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機的前視圖。   第4圖:為放大顯示第1圖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lubrication)部的俯視圖(圖面中的上方為輪胎搬入側)。   第5圖:為放大顯示第4圖的潤滑部之重要部分的俯視圖。   第6圖:為放大顯示第2圖的輪胎試驗機中潤滑部之重要部分的側視圖,是將前述潤滑部的局部作為剖面圖描繪的圖。   第7圖:為顯示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之功能性構造的塊狀圖。   第8圖:為用來說明在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中,對輪胎塗裝潤滑液之潤滑步驟的示意圖。   第9圖:為用來說明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前述潤滑步驟的時序圖。   第10圖:為顯示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1圖:為顯示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2圖:為顯示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3圖:為顯示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4圖:為顯示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5圖:為顯示參考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6圖:為顯示參考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7圖:為顯示參考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8圖:為顯示參考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19圖:為顯示參考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第20圖:為顯示參考例的輪胎試驗機中之潤滑步驟的概略俯視圖。

Claims (7)

  1. 一種輪胎試驗機,是用來執行輪胎試驗的裝置,   具備:   搬送帶,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將前述輪胎朝搬送方向搬送;   塗裝部,設在對應於前述搬送方向中前述搬送帶之中間部的位置,對前述輪胎的內周面塗裝潤滑液;   調節臂,用來調節前述輪胎相對於前述塗裝部之水平方向的位置;   張力調節輥子部,具有沿著前述搬送帶配置的複數個輥子,將前述輪胎支承成可朝水平方向自由移動,並且在較前述搬送帶更下方的下側位置、與較前述搬送帶更上方的上側位置之間,相對於前述搬送帶,可朝上下方向相對移動,   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構成:前述複數個輥子中,較前述塗裝部更位於前述搬送方向的下游側且離預先設定的基準位置最遠的最遠端輥子、與前述基準位置之間的水平方向的距離,形成作為塗裝前述潤滑液的對象所預先設定的複數個輪胎之中,最大的輪胎的半徑以上,   前述基準位置,是當前述張力調節輥子部相對於前述搬送帶從前述下側位置相對移動至前述上側位置時,成為供前述輪胎的中心配置之基準的位置,且是俯視視角中,包含於前述塗裝部之範圍內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最大的輪胎的前述半徑,為450mm~510mm的範圍內。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更進一步具備:   第1感測器,可在較前述基準位置更朝前述搬送方向之上游側的第1位置,偵測由前述搬送帶所搬送的前述輪胎;   第2感測器,可在較前述基準位置更朝前述搬送方向之下游側的第2位置,偵測由前述搬送帶所搬送的前述輪胎;   帶控制部,用來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   外徑演算部,依據前述第1感測器的偵測結果、及由前述帶控制部所控制之前述搬送帶的搬送速度,演算前述輪胎的外徑;   搬送時間演算部,用來演算搬送時間,該搬送時間為:從前述輪胎之前述搬送方向的下游側的端部由前述第2感測器所偵測到的時間點亦即偵測時間點起、到前述輪胎的中心到達前述基準位置為止所需的時間,   前述搬送時間演算部構成:依據兩點距離、前述外徑及前述搬送速度,演算前述搬送時間,前述兩點距離,是前述搬送方向中前述基準位置與前述第2位置之間的距離,   前述帶控制部構成:從前述偵測時間點起,經過了前述搬送時間時,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而使搬送帶停止。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兩點距離是設定成:較前述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的半徑更小的長度。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更進一步具備:   帶控制部,用來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   塗裝高度調節部,用來調節前述塗裝部的高度,   前述帶控制部構成:在前述搬送方向中,當前述輪胎的中心已到達前述基準位置時,控制前述搬送帶的動作而使前述搬送帶停止,   前述塗裝高度調節部,是構成將前述塗裝部的高度調節至以下的位置:在前述輪胎的中心已到前述達基準位置的狀態中,將前述塗裝部的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輪胎的胎唇部更徑向內側,且前述塗裝部的一部分在徑向上面對前述胎唇部的高度位置,   前述基準位置設定在:當前述塗裝高度調節部將前述塗裝部的高度調節至前述高度位置時,前述塗裝部的前述一部分不會接觸前述複數個輪胎中最小的輪胎之胎唇部的位置。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最小的輪胎的半徑,為205mm~250mm的範圍內。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基準位置,是將前述輪胎配置於預先設定的設定位置時,在俯視視角中與前述輪胎的中心形成一致的位置,   前述設定位置,是為了將由前述複數個輥子所支承的前述輪胎,配置於預先設定的塗裝位置而開始前述調節臂的動作亦即調節動作時前述輪胎的位置,是較前述塗裝位置更朝前述搬送方向之下游側的位置,   前述塗裝位置,是塗裝前述潤滑液時前述輪胎的位置。
TW107122876A 2017-07-03 2018-07-03 輪胎試驗機 TWI6926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0449 2017-07-03
JP2017-130449 2017-07-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0924A true TW201920924A (zh) 2019-06-01
TWI692626B TWI692626B (zh) 2020-05-01

Family

ID=64950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2876A TWI692626B (zh) 2017-07-03 2018-07-03 輪胎試驗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3857B2 (zh)
EP (1) EP3627136A4 (zh)
JP (1) JP2019015724A (zh)
KR (1) KR102295814B1 (zh)
CN (1) CN110770564B (zh)
TW (1) TWI692626B (zh)
WO (1) WO2019009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06800A (ja) * 2019-06-28 2021-01-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およびタイヤ試験機におけるタイヤ搬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7464B2 (ja) 1976-09-28 1985-06-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高画素密度変換装置
JPS62242525A (ja) * 1986-04-15 1987-10-23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機におけるタイヤビ−ド部塗布装置
US6082191A (en) * 1997-01-24 2000-07-04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Inlet conveyor for tire testing systems
DE10007019B4 (de) 2000-02-16 2009-01-22 Schenck Rotec Gmbh Reifenfüllstation und Verfahren zur Reifenfüllung
US8991038B2 (en) * 2008-09-04 2015-03-31 Android Industries Llc Robotic indexing station
JP5416427B2 (ja) 2009-02-10 2014-02-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高速fvの推定システム
WO2012081226A1 (ja) * 2010-12-15 2012-06-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784347B2 (ja) 2011-04-07 2015-09-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6027464B2 (ja) 2013-03-07 2016-11-1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CN105074414B (zh) * 2013-03-15 2018-01-09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轮胎测试机
JP6018540B2 (ja) * 2013-05-08 2016-11-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2015014592A (ja) * 2013-06-03 2015-01-2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の走行試験装置
JP2014235120A (ja) * 2013-06-04 2014-12-1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のルブリケータ装置
JP6234718B2 (ja) * 2013-07-02 2017-11-2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173964B2 (ja) * 2014-04-16 2017-08-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WO2018225154A1 (ja) * 2017-06-06 2018-12-13 三菱重工機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保持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及びタイヤ保持装置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27136A1 (en) 2020-03-25
US20200217755A1 (en) 2020-07-09
JP2019015724A (ja) 2019-01-31
WO2019009168A1 (ja) 2019-01-10
CN110770564B (zh) 2021-04-20
KR102295814B1 (ko) 2021-09-01
US11193857B2 (en) 2021-12-07
EP3627136A4 (en) 2021-03-03
TWI692626B (zh) 2020-05-01
CN110770564A (zh) 2020-02-07
KR20200016332A (ko) 2020-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5276B2 (ja) タイヤ搬送方法、タイヤ搬送固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US9429498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KR101553760B1 (ko) 타이어 시험기용 반입 장치
CN106164642B (zh) 轮胎保持装置、轮胎试验系统
JP2014173915A (ja)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6018540B2 (ja)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5955476B1 (ja) 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TWI692626B (zh) 輪胎試驗機
TWI699518B (zh) 輪胎試驗機
KR101967082B1 (ko) 타이어 검사 장치, 및 타이어의 자세 검출 방법
JP4872811B2 (ja) タイヤの検査装置および方法
TWI564178B (zh) 輪胎保持裝置、輪胎試驗系統
JPH0958231A (ja) タイヤ試験機
TW202102829A (zh) 輪胎試驗機及輪胎試驗機中的輪胎搬運方法
JP4202530B2 (ja) タイヤのビード幅測定装置
JP2020011801A (ja) ダンサーローラ荷重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未加硫ゴム長尺部材の搬送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