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8518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8518A
TW201738518A TW106113558A TW106113558A TW201738518A TW 201738518 A TW201738518 A TW 201738518A TW 106113558 A TW106113558 A TW 106113558A TW 106113558 A TW106113558 A TW 106113558A TW 201738518 A TW201738518 A TW 2017385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header
connecting pipe
heat
pi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detake Hayashi
Akihiro Noguchi
Kousei Nishimura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38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851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1Walls with conduit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3/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flows in a continuous film, or trickles freely, over the conduits
    • F28D3/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flows in a continuous film, or trickles freely, over the conduits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1Compressor mounted in a housing in which a condenser is integr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201/00Insulation
    • F25D2201/10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 F25D2201/14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using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2001/0253Particular components
    • F28D2001/026Cores
    • F28D2001/0273Cores having special shape, e.g. curved,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實施形態的冰箱1包括:外箱2;內箱3,其與外箱2之間保持空間地配置;冷凝器8,其構成冷凍循環;以及散熱管10,其連接於冷凝器8,且形成為內部包括多條冷媒流路的扁平狀。

Description

冰箱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是有關於一種冰箱。
冰箱包括冷凍循環,該冷凍循環包括壓縮機(compressor)與冷凝器(condenser)。而且,以往,所述壓縮機與冷凝器設置於所謂的機械室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23821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近年來,隔熱性能已因真空隔熱材料的採用等而提高,因此,藉由使壁部變薄來使儲藏室大型化,隨著此種儲藏室的大型化,要求使機械室小型化。結果是正難以將體積大的冷凝器配置於機械室內。
而且,若為了收容於機械室而使冷凝器本身小型化,則冷凝器單獨難以取得散熱量,另外需要散熱管,但為了如以往般設置例如銅管等散熱管,例如需要於真空隔熱材料中大幅度地設置槽,隔熱性能及真空隔熱材料的強度有可能會下降。 因此,提供如下冰箱,該冰箱能夠使儲藏室大型化,並且藉由改善散熱管的散熱,能夠實現節能。 [解決課題之手段]
實施形態的冰箱包括:外箱;內箱,其與外箱之間保持空間地配置;冷凝器,其構成冷凍循環;以及散熱管,其連接於冷凝器,且形成為內部包括成為冷媒流路的多個中空部的扁平狀。
以下,參照圖式來對多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1至圖5來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冰箱1包括:外箱2,其形成為大致縱長的長方形;以及內箱3(亦參照圖2),其以與所述外箱2之間保持空間的狀態,重疊地收容於外箱2的內部。
而且,冰箱1在其下部側且在背面側包括下部機械室4,該下部機械室4由外箱2與內箱3之間的空間形成。而且,冰箱1在其頂板側且在背面側包括上部機械室5,該上部機械室5由外箱2與內箱3之間的空間形成。而且,圖示雖已省略,但眾所周知,冰箱1包括冷藏室或冷凍室等一個以上的儲藏室。在本實施形態中,於下部機械室4的前方設置有冷凍室,於上部機械室5的前方設置有冷藏室。以下,將圖1中的箭頭所示的方向作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來進行說明。
在所述冰箱1中,如圖2所示,於外箱2與內箱3之間的空間設置有真空隔熱材料6。詳細說明雖已省略,但真空隔熱材料6是利用薄膜包覆芯材,藉由對包覆的內部進行減壓而發揮高隔熱性能的隔熱構件。圖示雖已省略,但該真空隔熱材料6藉由黏接劑或雙面膠帶等而黏接於外箱2的內表面。而且,於真空隔熱材料6設置有配設後述的散熱管10的淺的槽部6a。
而且,在外箱2與內箱3之間,於除了真空隔熱材料6以外的空間填充有發泡隔熱材料16(參照圖5)。再者,在圖2中,為了簡化說明而僅圖示了配置於內箱3的左右、背面、底部的真空隔熱材料6,但亦可於頂板側設置真空隔熱材料6。而且,例如亦可為不於左右的壁部側填充發泡隔熱材料16而僅設置真空隔熱材料6的構成等。
如圖1所示,於下部機械室4配置有壓縮機7。而且,於上部機械室5配置有連接於壓縮機7的冷凝器8、與對冷凝器8進行冷卻的風扇9。藉由所述壓縮機7、冷凝器8、及未圖示的蒸發器等來構成所謂的冷凍循環。再者,於下部機械室4及上部機械室5內,亦配置有壓縮機7與冷凝器8以外的機械組件等。
如圖3所示,冷凝器8包括:中空圓筒狀的兩根集管11;多根扁平管12,其將各集管11之間予以連接;鰭片13,其由呈波狀地設置於扁平管12之間的金屬材料等形成;以及連接管14,其分別設置於各集管11,所述冷凝器8形成為大致外形薄的長方體狀。各扁平管12分別在內部形成有多條冷媒流路。
冷凝器8使冷媒在各扁平管12的內部,分別從在箭頭F所示的冷媒流動過程中處於上游側的圖示左方側的入口的集管11,流向在冷媒流動過程中處於下游側的圖示右方側的出口的集管11。即,冷凝器8是所謂的平行式的多流型冷凝器。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軸流型的風扇9來促進該冷凝器8散熱。此時,風扇9是與冷凝器8的本體部大致平行地配置,即,以使風扇9所輸送的風效率良好地吹至本體部的方式配置。
如圖1所示,散熱管10連接於冷凝器8的入口及出口。再者,於圖1中雖省略了圖示,但散熱管10經由連接管14而被連接。而且,散熱管10的設置位置或其路徑並不限定於圖1所示的設置位置或路徑。
如圖4所示,所述散熱管10的外形形成為扁平狀,並且在內部形成有多個中空部10a,冷媒在該中空部10a中流動。即,散熱管10成為與冷凝器8的扁平管12類似的構造。再者,設置於散熱管10的中空部10a的數量或形狀並不限定於圖4所示的數量或形狀。如圖5所示,所述散熱管10以抵接於外箱2的內表面的狀態,收容於真空隔熱材料6的槽部6a內。
而且,在此種構成的冰箱1的情況下,冷凝器8在扁平管12內包括多條冷媒流路,因此,與設置有一條冷媒流路的以往的鰭片13管型的冷凝器相比較,在內部流動的冷媒與扁平管12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結果是冷媒的熱會效率良好地傳遞至扁平管12。而且,由金屬材料形成的鰭片13以接觸狀態設置於各扁平管12,因此,扁平管12的熱會效率良好地傳遞至鰭片13。
而且,設置於冷凝器8的鰭片13呈波狀地形成於扁平管12之間,因此,表面積大,能夠藉由風扇9所輸送的風而效率良好地進行散熱即熱交換。因此,多流型的冷凝器8能夠效率良好地將在內部流動的冷媒的熱傳遞至鰭片13,有效利用大表面積來釋放所述熱,因此,與以往的鰭片13管型的冷凝器相比較,散熱效率提高。
因此,若使散熱量與以往的鰭片13管型相同,則能夠使冷凝器8小型化。即,能夠使收容冷凝器8所需的空間減少,換言之,能夠使儲藏室大型化。
而且,冷凝器8的能夠用於散熱的表面積大,因此,即使為風量相對較低的風扇9,即較小型的風扇9,亦能夠獲得高散熱效率。因此,亦能夠使風扇9小型化。即,散熱性能提高,藉此,能夠減少散熱所消耗的電力,從而能夠實現節能。
冷凝器8設置於冰箱1的頂板側及背面側的上部機械室5。冰箱1的頂板側及背面側雖亦取決於冰箱1的大小,但為使用者的手難以觸及的位置,而容易成為無效空間(dead space)。因此,藉由將上部機械室5設置於冰箱1的頂板側及背面側,且將冷凝器8配置於該上部機械室5,能夠有效地靈活運用無效空間。
而且,藉由將冷凝器8配置於上部機械室5,能夠節約下部機械室4的空間,從而能夠使下部機械室4小型化。藉此,能夠使儲藏室即本實施形態中的設置於下部機械室4前方的冷凍室大型化。
而且,散熱管10的外形形成為扁平狀,因此,與圓筒狀的散熱管相比較,與外箱2的內表面接觸的接觸面積增大,並且槽部6a的深度亦減小。藉此,能夠減少真空隔熱材料6的強度下降。 而且,由於將散熱管10配置於外箱2與真空隔熱材料6之間,故而能夠減少對於儲藏室的熱洩漏(heat leak)。 而且,對於散熱管10而言,由於冷凝器8的散熱性能高,故而與以往相比較,能夠縮短必需的長度。因此,不僅能夠減少價格成本,而且亦能夠減少製造時的作業成本。
而且,散熱管10是沿著外箱2的內表面而配設於外箱2與內箱3之間的空間,且連接壓縮機7與冷凝器8。藉此,溫度相對較高的冷媒在冰箱1的表面內側流動,由此能夠利用溫度來使冰箱1的表面變暖。即,能夠將冷凝器8所釋放的熱用於防露,從而能夠抑制於冰箱1的表面發生結露。
如此,根據冰箱1,由於能夠使機械室小型化,故而能夠使儲藏室大型化,並且藉由改善散熱管10的散熱,能夠實現節能,所述冰箱1包括:外箱2;內箱3,其與外箱2之間保持空間地配置;多流型的冷凝器8,其包括形成有冷媒所流經的多條流路的扁平管12;以及散熱管10,其連接於冷凝器8,且形成為內部包括成為冷媒流路的多個中空部10a的扁平狀。
(第2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6至圖19來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對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冷凝器8的其他形狀等進行說明。
冷凝器8不限於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多流型的冷凝器,能夠使用與以往相同的鰭管型的冷凝器。 而且,冷凝器8能夠採用折返型的冷凝器8,該折返型的冷凝器8如圖6所示,入口與出口的連接管14設置於同一集管11。在該情況下,集管11成為如下構成,即,於連接管14之間設置有分隔部,從處於圖示上部側的入口的連接管14流入的冷媒在另一根集管11中折返,從處於圖示下部側的出口的連接管14流出。即使在採用了此種折返型的冷凝器8的情況下,亦能夠提高冷凝器8的散熱性能,因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能夠使機械室小型化,並且藉由改善散熱管10的散熱,能夠實現節能。
而且,能夠採用蜿蜒式的冷凝器8,該蜿蜒式的冷凝器8如圖7所示,使一根扁平管12蜿蜒而連接入口與出口。在該情況下,可如圖7所示,將集管11設置於大致長方體狀的本體部的同一邊側,亦可如圖8所示,將集管11設置於大致長方體狀的本體部的對角側。即使在採用了此種蜿蜒式的冷凝器8的情況下,亦能夠提高冷凝器8的散熱性能,因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能夠使機械室小型化,並且藉由改善散熱管10的散熱,能夠實現節能。
而且,如圖9所示,能夠採用平行式的冷凝器8,該平行式的冷凝器8例如傾斜地形成入口側的集管11,且改變各扁平管12的長度,藉此,包含傾斜狀的邊的整體形成為大致梯形狀的外形。而且,如圖10所示,能夠採用折返型的冷凝器8,該折返型的冷凝器8使處於入口側的集管11與處於出口側的集管11分離,形成為階差狀的外形。而且,如圖11所示,能夠採用蜿蜒式的冷凝器8,該蜿蜒式的冷凝器8藉由改變扁平管12的轉彎長度(turn length)而形成為階差狀的外形。
而且,如圖12所示,能夠採用蜿蜒式的冷凝器8,該蜿蜒式的冷凝器8藉由逐步改變轉彎長度而形成為包含傾斜狀的邊的大致梯形狀的外形。而且,冷凝器8亦能夠形成為包含傾斜狀的邊與階差狀的邊該兩者的形狀,例如亦能夠採用圖7所示的蜿蜒式的冷凝器8,該蜿蜒式的冷凝器8形成為如下形狀,即,為了避開配管等而於中間部設置有凹部。
如此,採用本體部為矩形以外的形狀的冷凝器8,藉此,成為例如沿著下部機械室4的斜面的形狀,因此,配置的自由度提高,能夠有效地靈活運用空間。藉此,多餘的空間消失,能夠實現機械室的小型化即儲藏室的大型化。
而且,如圖13所示,能夠一體地形成蜿蜒式的冷凝器8中的扁平管12、與散熱管10。即,藉由使散熱管10蜿蜒,亦可將散熱管10的一部分用作蜿蜒式的冷凝器8。根據此種構成,從冷凝器8的入口至出口為止,配管相同,即,內部的流路的形狀相同,能夠減少壓力損失。在該情況下,再者,當如第1實施形態般,經由連接管14來連接散熱管10時,能夠提高製造性或作業性。
而且,亦可如圖14所示,使散熱管10分支。藉此,能夠將散熱管10廣泛地配設於冰箱1的表面內側,從而能夠利用冰箱1的整個壁面進行散熱,預計能夠提高散熱性能以及提高防露性能。在該情況下,於氣體狀的冷凝器8的入口側,使冷媒分支,藉此,能夠不妨礙冷媒流動。當然,不限於在入口側使散熱管10分支,亦可使連接於出口側的散熱管10分支。
而且,能夠不使散熱管10分支,而是如圖15所示,將多根散熱管10連接於集管11。根據此種構成,亦能夠將散熱管10廣泛地配設於冰箱1的表面內側,從而能夠利用冰箱1的整個壁面進行散熱,預計能夠提高散熱性能以及提高防露性能。此對於平行式的冷凝器8亦相同。
而且,如圖18所示,能夠將散熱能力較配置於上部機械室5的冷凝器8更小的輔助冷凝器20配置於下部機械室4,連接壓縮機7與輔助冷凝器20的入口,連接輔助冷凝器20的出口與一根散熱管10,連接該散熱管10與冷凝器8的入口,且連接冷凝器8的出口與另一根散熱管10。藉此,從壓縮機7流出的溫度較高的冷媒首先,以某程度由輔助冷凝器20冷卻之後,藉由散熱管10而在冰箱1的表面內部流動。因此,能夠減少對於儲藏室內的熱洩漏。而且,輔助冷凝器20可為小型冷凝器,因此,能夠防止下部機械室4不必要地增大。
亦可使用如下冷凝器8,該冷凝器8如圖17所示,包括多個例如兩個由符號8a表示的本體部。該冷凝器8為平行式冷凝器,其扁平管12沿著寬度方向受到所謂的沿邊彎曲。而且,冷凝器8在扁平管12的彎折部分的前後,分別包括具有鰭片13的本體部8a。在此種冷凝器8的情況下,以從溫度相對較低的出口側(圖示下方側)的本體部8a向溫度相對較高的入口側(圖示上方側)的本體部8a送風的方式來配置風扇9,即,以使冷媒的入口側位於由風扇9形成的送風路徑的下游側的方式進行配置,藉此,能夠抑制散熱性能的下降。
在第1實施形態中,表示了與冷凝器8大致平行地配置軸流式的風扇9的例子,但如圖18所示,能夠採用離心式的風扇9。在離心式的風扇9的情況下,如箭頭B所示,從風扇9向圓周方向擴散地送風。因此,相對於風扇9的冷凝器8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而且,即使在需要配置多個冷凝器8的情況下,亦能夠利用一個風扇9來對多個冷凝器8送風。
而且,如圖19所示,將本體部形成為沿著風扇9的外形的弓狀等曲面狀,藉此,能夠有效率地利用風扇9所輸送的風。此時,將冷凝器8的本體部設為沿著風扇9的圓周方向的形狀,藉此,能夠延長本體部的長度,從而能夠相對地減小高度。而且,重疊地配置多個離心式的風扇9,藉此,即使對於例如具有圖2等所示的高度的冷凝器8,亦能夠對本體部的整個面送風。
在第1實施形態中,表示了將散熱管10收容於真空隔熱材料6的槽部6a的構成,但亦能夠形成如下構造,即,不於真空隔熱材料6中設置槽部6a,而是藉由真空隔熱材料6來將散熱管10推壓至外箱2的內表面。藉此,無需於真空隔熱材料6中設置槽部6a,能夠進一步減小強度下降的可能性。
(第3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20至圖44來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對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冷凝器8的其他形狀等進行說明。
如圖20所示,冰箱101的本體102形成為大致長方形。該本體102包括背板103、左側板104、右側板105、頂板106及底板107(參照圖21),且前表面開口。本體102的前表面的開口藉由門110a(參照圖21)而開閉。所述背板103、左側板104、右側板105、頂板106及底板107成為未圖示的例如真空隔熱面板或發泡聚胺基甲酸酯、或者併用有所述真空隔熱面板及發泡聚胺基甲酸酯的構造,且成為使儲藏室110(參照圖21)與冰箱101的外部之間隔熱的構造。
以下,在本說明書中,如圖20所示,將對冰箱101進行設置後的狀態下的沿著重力的方向稱為上下方向,將從正面觀察冰箱101的狀態下的從左側板104朝向右側板105的方向稱為左右方向,將從門110a朝向背板103側的方向稱為前後方向而進行說明。
在本體102內的下部設置有機械室108。而且,背板103、左側板104、右側板105及底板107在對應於機械室108的位置,形成有與機械室108內連通的開口部109。各開口部109在冷卻風扇120(參照圖21)作動時,作為將空氣從外部吸入至機械室108內的進氣口、或將空氣從機械室108內排出至外部的排氣口而發揮功能。根據機械室108內的冷卻風扇120的位置,決定開口部109是作為進氣口而發揮功能,還是作為排氣口而發揮功能。再者,開口部109可為單純的狹縫,可加工為百葉窗狀等,亦可設置有防塵濾網等。
如圖21所示,在機械室108內設置有壓縮機111、冷凝器112、冷卻風扇120等。所述壓縮機111及冷凝器112與未圖示的蒸發器(evaporator)一併構成冷凍循環121。在該機械室108內,亦設置有圖示省略的除了壓縮機111、冷凝器112、冷卻風扇120以外的其他組件。而且,當然,控制部亦設置於本體102內,該控制部對包含壓縮機111、冷凝器112、冷卻風扇120等的冰箱101的整體進行控制。而且,冷凝器112連接於圖示省略的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散熱管10等。
在機械室108的前方,例如設置有蔬菜室等儲藏室110,該儲藏室110藉由拉開式的門110a而開閉。而且,在機械室108的上方,例如設置有冷凍室等儲藏室110,該儲藏室110藉由拉開式的門110a而開閉。而且,圖示雖已省略,但在本體102內的上方,例如設置有冷藏室等儲藏室110,該儲藏室110例如藉由轉動式的門110a而開閉。由於壓縮機111與冷凝器112會發熱,故而所述機械室108與各儲藏室110之間由隔熱分隔壁110b分隔。
在本實施形態中,採用所謂的多流型的冷凝器作為設置於機械室108內的冷凝器112。多流型的冷凝器112的詳情將後述,但成為如下構成,即,如圖22等所示,集管113之間由扁平管14連接,在該扁平管114內平行地設置有多條流路。以下,方便起見,將所述構成稱為平行式。而且,亦存在如下構成的多流型的冷凝器112,該構成如圖23等所示,集管113之間由蜿蜒的一根扁平管114連接。以下,方便起見,將所述構成稱為蜿蜒式。而且,在各扁平管114之間設置有散熱片115。
其次,對所述構成的作用進行說明。 例如根據圖21能夠想像:為了擴大收納量而不導致本體102大型化,即,為了使儲藏室110實現高容積化,較為理想的是相對地使機械室108小型化。然而,若使機械室108小型化,則機械室108的容積會減少,因此,無法設置能夠確保充分的散熱量的大組件。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採用多流型的冷凝器112。多流型的冷凝器112即使小型,亦具有大表面積,因此,首先能夠確保充分的散熱量,並且亦能夠設置於小型化後的機械室108內。
然而,在設置冷凝器112的情況下,存在多個應注意的方面。例如,如上所述,在機械室108內亦設置有其他組件,因此,冷凝器112的配置部位有時會因其他組件的位置或開口部109的位置等而受到限制。而且,尤其在冰箱101的情況下,由於設置有冷藏室或冷凍室等儲藏室110,故而需要抑制發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而且,在實際的製造行程中,亦需要考慮與後述的配管117(參照圖23等)之間的易連接性等。
即,在將多流型的冷凝器112設置於冰箱101的情況下,不僅需要冷凝器112小型,而且亦需要對該冷凝器112的設置部位或設置方向進行創意設計。以下,首先對冷凝器112的多個構造(構造例A~構造例D)進行說明,然後,對構造例A~構造例D中的適當的設置例(設置例A~設置例D)進行說明。
<構造例A:平行式且冷媒向一個方向流動的構造> 參照圖22至圖24,對平行式且冷媒向一個方向流動的構造即構造例A進行說明。以下,方便起見,對該構造例A的冷凝器112附加後綴「A」而稱為冷凝器112A。再者,後述的各構造例亦相同,但在對各構造例進行通用說明的情況下,不附加後綴而進行說明。
如圖22所示,在冷凝器112A的兩根圓筒狀的集管113之間,平行地設置有多根扁平管114。各扁平管114在內部形成有多條流路,各流路連通於各集管113。因此,在扁平管114內,冷媒平行地流動。根據此種構造而稱為多流型或平行流(parallel flow)型。
而且,流入至處於入口側的一根集管113的冷媒流經扁平管114內,到達處於出口側的另一根集管113。此時,散熱片115與各扁平管114接觸,因此,釋放出各扁平管114的熱,所述散熱片115例如是藉由將薄金屬板形成為波狀而設置在各扁平管114之間。以下,方便起見,將配置有各扁平管114與散熱片115的部位稱為本體部112a。該本體部112a整體上能夠視為呈外緣大致薄的長方體狀。
以下,將本體部112a的寬度方向,即,圖22中的從一根集管113朝向另一根集管113的方向稱為X軸。而且,將本體部112a的高度方向,即,圖22中的圓筒狀的集管113的延伸方向稱為Y軸。而且,將本體部112a的厚度方向,即,分別與X軸及Y軸正交的方向稱為Z軸。而且,在圖22中,將表示X軸、Y軸及Z軸的箭頭的方向設為正方向,以本體部112a為基準而對正方向附加「+」,且對與該正方向相反的負方向附加「-」而進行說明。
於各集管113分別設置有連接管116。該連接管116是為了與配管117(參照圖24)連接而設置,且牢固地連接於集管113,另一方面,與散熱管10等外部的配管117連接的一側形成為例如能夠彎曲或彎折的管狀,且藉由例如硬焊而與配管117連接。以下,方便起見,將冷媒入口側的連接管116稱為入口側連接管116a,且方便起見,將冷媒出口側的連接管116稱為出口側連接管116b。在該情況下,入口側連接管116a的方向大致為X-方向,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方向大致成為X+方向。
在如上所述的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如圖23中簡化所示,從入口側連接管116a流入的冷媒從設置有入口側連接管116a的集管113,如箭頭F所示,在各扁平管114內流向另一根集管113,且從出口側連接管116b流出。即,在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冷媒向一個方向流動。此時,冷媒在流入至入口側連接管116a時為氣體狀,藉由冷凝器112而冷凝,由此,在從出口側連接管116b流出時成為液體狀。
因此,對於冷凝器112而言,處於入口側的集管113的溫度相對升高,處於出口側的集管113的溫度相對降低。而且,扁平管114的入口側的溫度最高,溫度隨著靠近出口側而逐步降低。即,包含集管113在內,冷凝器112的本體部112a產生了溫度分佈。
而且,在不考慮由設置部位或設置方向產生的限制的情況下,認為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方向的自由度較高。具體而言,如圖24中的實線及虛線所示,入口側連接管116a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X-方向、Y+方向、Z+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同樣地,出口側連接管116b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X+方向、Y+方向、Z+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
再者,圖示雖已省略,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未必嚴格地與所述方向即各軸正交或平行,可稍微傾斜,亦可相對於各軸而大幅度地傾斜。而且,雖能夠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圖24所示的區域R,但在該情況下,由於入口與出口靠近,故而冷媒有可能無法均等地流入至全部的扁平管114,因此,在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較為理想的是儘可能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對角。
然而,連接於各連接管116的配管117在冷凝器112的附近,對應於連接管116的方向。因此,例如當如圖24所示,向X-方向延伸地設置入口側連接管116a,且向X+方向延伸地設置出口側連接管116b時,從X方向連接配管117,因此,在考慮了包含配管117的大小的情況下,在X方向即本體部112a的寬度方向上,需要某程度的設置冷凝器112A時所需的實際的設置空間。 同樣地,例如當沿著Z+方向延伸地設置入口側連接管116a時,在Z方向即本體部112a的厚度方向上,需要某程度的設置空間。即,設置空間根據各連接管116的方向而受到限制。
<構造例B:平行式且冷媒向兩個方向流動的構造> 參照圖25至圖27,對平行式且冷媒向兩個方向流動的構造即構造例B進行說明。
如圖25所示,冷凝器112B的基本構造與冷凝器112A相同,在兩根圓筒狀的集管113之間,平行地設置有多根扁平管114。各扁平管114在內部形成有多條流路,各流路連通於各集管113。因此,在扁平管114內,冷媒平行地流動。而且,在各扁平管114之間設置有散熱片115。
然而,在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一根集管113設置有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該兩者,在所述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之間設置有密封部13a。該密封部13a對圓筒狀的集管113的內部進行密封。即,密封部13a將一根集管113的內部劃分為兩個範圍。而且,密封部13a使處於入口側的扁平管114的數量相對較多,使處於出口側的扁平管114的數量相對較少。原因在於:冷媒在入口側為氣體狀,因此體積大,在出口側經過冷凝而成為液體狀,因此體積減小。藉此,能夠提高效率。
在如上所述的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如圖26中簡化所示,從入口側連接管116a流入的氣體狀的冷媒如箭頭F所示,在位於較密封部13a更靠入口側連接管116a側的各扁平管114內流向另一根集管113後,在另一根集管113內通過,在位於較密封部13a更靠出口側連接管116b側的各扁平管114內逆向流動後,從出口側連接管116b流出。即,在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冷媒向兩個方向流動。
在所述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若不考慮由設置部位或設置方向產生的限制,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方向的自由度亦較高。具體而言,如圖27中的實線及虛線所示,入口側連接管116a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X-方向、Y+方向、Z+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同樣地,出口側連接管116b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X-方向、Y+方向、Z+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
在所述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連接於各連接管116的配管117亦在冷凝器112的附近,對應於連接管116的方向,因此,設置空間根據各連接管116的方向而受到限制。再者,圖示雖已省略,但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可稍微傾斜,亦可相對於各軸而大幅度地傾斜。
<構造例C:蜿蜒式且將集管設置於同一側的構造> 參照圖28至圖30,對蜿蜒式且將集管113設置於同一側的構造,即,將冷媒的入口與出口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配置於同一側的構造例C進行說明。
如圖28所示,在冷凝器112C的兩根較小型的圓筒狀的集管113之間,蜿蜒地設置有一根扁平管114。該扁平管114在內部形成有多條流路,各流路連通於各集管113。因此,在扁平管114內,冷媒平行地流動。而且,在折返的扁平管114之間設置有散熱片115。而且,在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入口側的集管113及出口側的集管113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設置於同一側的位置。
在如上所述的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如圖29中簡化所示,從入口側連接管116a流入的氣體狀的冷媒如箭頭F所示,在扁平管114內流向另一根集管113,且從出口側連接管116b流出。再者,集管113的方向除了如圖28所示的與扁平管114垂直的方向以外,亦可考慮與扁平管114水平的方向或同軸的方向等,但在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由於集管113本身較小,故而認為空間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連接管116的方向。
在所述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若不考慮由設置部位或設置方向產生的限制,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方向的自由度亦較高。具體而言,如圖30中的實線及虛線所示,入口側連接管116a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Z+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同樣地,出口側連接管116b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Z+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
在所述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連接於各連接管116的配管117亦在冷凝器112的附近,對應於連接管116的方向,因此,設置空間根據各連接管116的方向而受到限制。再者,圖示雖已省略,但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可稍微傾斜,亦可相對於各軸而大幅度地傾斜。
<構造例C:蜿蜒式且將集管設置於對角側的構造> 參照圖31,對蜿蜒式且將集管113設置於對角側的構造,即,將冷媒的入口與出口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配置於對角線上的構造例D進行說明。
如圖31所示,冷凝器112D雖與冷凝器112C大致相同,但兩根圓筒狀的集管113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設置於對角的位置。 在所述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若不考慮由設置部位或設置方向產生的限制,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方向的自由度亦較高。具體而言,入口側連接管116a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Z+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同樣地,出口側連接管116b能夠相對於本體部112a而向Z+方向、X+方向、Y+方向、Z-方向等各種方向設置。
在所述冷凝器112D的情況下,連接於各連接管116的配管117亦在冷凝器112的附近,對應於連接管116的方向,因此,設置空間根據各連接管116的方向而受到限制。再者,圖示雖已省略,但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可稍微傾斜,亦可相對於各軸而大幅度地傾斜。
而且,所述構造例A~構造例D所示的冷凝器112的設置方向亦有多種。例如在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可考慮如圖32(a)所示,沿著重力方向來設置本體部112a的高度方向的狀態,即,集管113沿著重力方向且扁平管114與設置面水平的狀態。再者,圖32(a)~圖32(d)中省略了連接管116的圖示。
而且,可考慮如圖32(b)所示,沿著重力方向來設置本體部112a的寬度方向的狀態,即,集管113與設置面水平且扁平管114沿著重力方向的狀態。而且,可考慮如圖32(c)所示,沿著重力方向來設置本體部112a的厚度方向的狀態;或如圖32(d)所示,相對於重力方向傾斜地設置本體部112a的厚度方向的狀態等。再者,圖示雖已省略,但亦可考慮相對於重力方向傾斜地設置集管113的狀態(參照圖39)。
<設置例A> 以下,參照圖33及圖34(a)~圖34(d)來對設置例A進行說明。 圖33表示設置例A,且示意性地表示了從上方觀察機械室108的狀態。在該設置例A中,冷凝器112是以使本體部112a與機械室108前方的儲藏室110大致平行的方式設置。在該情況下,從設置於底板107的開口部109吸入外部氣體而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後,一面對壓縮機111進行冷卻,一面從設置於左側板104的開口部109排氣。
首先,如上所述,在機械室108的前方及上方設置有儲藏室110,因此,較為理想的是冷凝器112所釋放的熱對所述儲藏室110造成的影響少。在該情況下,由於直至機械室108的前方側的儲藏室110為止的距離相同,因此,認為考慮對於機械室108的上部側的儲藏室110(參照圖21)的影響。
而且,如上所述,冷凝器112將氣體狀的冷媒冷凝為液體狀,因此,較為理想的是出口側連接管116b位於下方。而且,在冷凝器112的圖示右方側存在右側板105,因此,難以確保冷凝器112右側的空間。而且,為了使機械室108小型化,若朝向冷凝器112上方的空間增大,則不佳。
在參考了這些注意點的情況下,例如對於冷凝器112A而言,較佳為如圖34(a)所示,沿著重力方向設置集管113,以向Z+方向(與紙面垂直的近前側)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側的集管113,且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或虛線所示的X-方向(圖示左方側)延伸的方式,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圖示左側的集管113。再者,圖34(a)~圖34(d)示意性地表示從圖33的箭頭XV觀察到的狀態。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與上下地配置集管113的情況(參照圖32(b))相比較,能夠抑制發熱對於機械室108的上部側的儲藏室110的影響。而且,溫度較高的入口側配置於外部側,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發熱對於儲藏室110及機械室108內的其他組件的影響。
而且,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配置於上方側,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配置於下方側,因此,從氣體狀轉變為液體狀的冷媒的流動亦不會因重力而受到妨礙。而且,在圖33中的冷凝器112的圖示下方側存在比較空間,因此,容易確保設置空間,且容易連接配管117。即,認為在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4(a)所示的配置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B而言,較為理想的是如圖34(b)所示,沿著重力方向設置集管113,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圖示右側的集管113,並且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隔著密封部13a而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下方側。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4(b)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C而言,可如圖34(c)所示,以位於右側板105側的方式設置各集管113,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側上部的集管113,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側下部的集管113。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4(c)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D而言,可如圖34(d)所示,以處於右側板105側與該右側板105側的對角側的方式設置集管113,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側上部的集管113,並且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左側下部的集管113。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4(b)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設置例B> 以下,參照圖35及圖36(a)~圖36(d)來對設置例B進行說明。 圖35表示設置例B,且示意性地表示了從上方觀察機械室108的狀態。在該設置例B中,冷凝器112是以使本體部112a與機械室108前方的儲藏室110大致垂直的方式設置。在該情況下,從設置於底板107及右側板105的開口部109吸入外部氣體而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後,一面對壓縮機111進行冷卻,一面從設置於左側板104的開口部109排氣。
在所述情況下,認為若使冷凝器112的入口側遠離機械室108的前方側的儲藏室110,則由發熱產生的影響會減少。而且,在冷凝器112的圖示下方側存在背板103,因此,認為難以在冷凝器112的圖示下方側確保設置空間。
在參考了這些注意點的情況下,例如對於冷凝器112A而言,較佳為如圖36(a)所示,以沿著重力方向,且使入口側的集管113處於圖示近前側(圖35中的圖示下方側)的方式設置集管113,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圖示右方側)或虛線所示的Z-方向(圖示左方側)延伸的方式,設置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再者,圖36(a)~圖36(d)示意性地表示了從圖35的箭頭XVII觀察到的狀態,並且在圖36(a)中,利用虛線示意性地表示了集管113的方向。而且,為了表示集管113是處於圖示近前側,還是處於裏側,示意性地表示了連接管116連接於虛線所示的集管113的形態。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抑制發熱對於機械室108的前方側及上方側的各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溫度較高的入口側配置於背板103側,故而能夠進一步抑制發熱對於儲藏室110及機械室108內的其他組件的影響。而且,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配置於上方側,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配置於下方側,因此,從氣體狀轉變為液體狀的冷媒的流動亦不會因重力而受到妨礙。
在所述情況下,將冷卻風扇120設置於由入口側連接管116a與出口側連接管116b形成的空間(S),即,不足從本體部112a突出的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長度的範圍。再者,冷卻風扇120當然為能夠收納於空間(S)的大小。
藉此,能夠節省空間。而且,在圖35中的冷凝器112的圖示右方側存在比較空間,因此,容易確保設置空間,且容易連接配管117。而且,在以向Z-方向(圖示左方側)延伸的方式設置了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情況下,可將冷卻風扇120設置於所述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側,即,本體部112a的圖示左方側。即,認為在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6(a)所示的配置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B而言,較佳為如圖36(b)所示,沿著重力方向設置集管113,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圖示右方側)或虛線所示的Z-方向(圖示左方側)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處於圖示近前側的集管113。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且能夠節省空間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6(b)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C而言,較佳為如圖36(c)所示,以位於背板103側的方式設置各集管113,且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或虛線所示的Z-方向(圖示左方側)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上部的集管113,而且,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下方的集管113。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且能夠節省空間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6(c)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D而言,較佳為如圖36(d)所示,以位於背板103側的方式設置入口側的集管113,以位於背板103側的對角側的方式設置出口側的集管113,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或虛線所示的Z-方向(圖示左方側)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上部的集管113,而且,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下方的集管113。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且能夠節省空間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D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6(d)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設置例C> 以下,參照圖37及圖38(a)~圖38(d)來對設置例C進行說明。 圖37表示設置例C,且示意性地表示了從上方觀察機械室108的狀態。在該設置例C中,冷凝器112是以使本體部112a與底板107平行的方式設置。在該情況下,從設置於底板107的開口部109吸入外部氣體而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後,一面對壓縮機111進行冷卻,一面從設置於左側板104或背板103的開口部109排氣。
在所述情況下,由於較靠近機械室108的前方側的儲藏室110,故而認為若儘可能地使冷凝器112的入口側遠離所述機械室108的前方側的儲藏室110,則由發熱產生的影響會減少。而且,在冷凝器112的圖示上方側存在隔熱分隔壁110b,因此,認為難以在冷凝器112的圖示上方側確保設置空間。
在參考了這些注意點的情況下,例如對於冷凝器112A而言,較佳為如圖38(a)所示,以與重力方向大致垂直,且使入口側的集管113處於圖示近前側(圖36(a)~圖36(d)中的圖示下方側)的方式設置集管113,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圖示上方側)延伸的方式設置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再者,圖38(a)~圖38(d)示意性地表示了從圖37的箭頭XIX觀察到的狀態,並且在圖38(a)中,利用虛線示意性地表示了集管113的方向。而且,為了表示集管113是處於圖示近前側,還是處於裏側,示意性地表示了連接管116連接於虛線所示的集管113的形態。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抑制發熱對於機械室108的前方側的儲藏室110的影響。而且,對溫度相對升高的入口側的集管113進行冷卻後的空氣逐步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發熱對於機械室108內的其他組件的影響。在該情況下,為了促使冷媒流動,亦可使設置有入口側連接管116a的集管113較設置有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集管113稍向上方傾斜(參照圖32(d))。
而且,將冷卻風扇120設置於由入口側連接管116a與出口側連接管116b形成的空間(S)。藉此,能夠節省空間。而且,認為若從冷凝器112的上方進行連接,則容易連接配管117。即,認為在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8(a)所示的配置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B而言,較佳為如圖38(b)所示,沿著重力方向設置集管113,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處於圖示近前側的集管113。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且能夠節省空間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8(b)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C而言,較佳為如圖38(c)所示,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處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方即遠離儲藏室110的一側的集管113,而且,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處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左方即靠近儲藏室110的一側的集管113。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且能夠節省空間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8(c)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D而言,較佳為如圖38(d)所示,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處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近前側即遠離儲藏室110的一側的集管113。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且能夠節省空間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D的情況下,如所述圖38(d)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設置例D> 以下,參照圖39及圖40(a)~圖40(d)來對設置例D進行說明。 圖39表示設置例D,且示意性地表示了從側方觀察機械室108的狀態。在該設置例D中,冷凝器112是以使本體部112a沿著隔熱分隔壁110b的傾斜部分的方式,設置於大致靠近隔熱分隔壁110b的上端的一側。而且,圖示雖已省略,但冷凝器112設置於靠近右側板105的一側。在該情況下,從設置於底板107的開口部109吸入外部氣體而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
在所述情況下,冷凝器112的集管113與機械室108前方的儲藏室110之間的距離固定,另一方面,集管113與機械室108上部的儲藏室110之間的距離根據集管113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因此,認為在此種設置的情況下,藉由將集管113設置於下方,能夠抑制發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另一方面,若將入口側的集管113配置於圖示下方側即重力方向上的下方側,則有可能會阻礙冷媒的流動。
在參考了這些注意點的情況下,例如對於冷凝器112A而言,較佳為如圖40(a)所示,沿著隔熱分隔壁110b配置集管113,並且以向Z+方向(大致為圖示近前側)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方即靠近側板的一側的集管113,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大致為圖示近前側)或虛線所示的X-方向(圖示左方)延伸的方式,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左方側的集管113。再者,圖40(a)~圖40(d)示意性地表示了從冰箱101的背面側觀察到的狀態。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抑制發熱對於機械室108的上方側的儲藏室110的影響。此時,若從側方觀察冷凝器112A,則其狀態大致如圖38(a)所示,冷卻風扇120配置於由入口側連接管116a與出口側連接管116b形成的空間(S)。藉此,能夠節省空間。即,認為在冷凝器112A的情況下,如所述圖40(a)所示的配置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B而言,較佳為如圖40(b)所示,沿著隔熱分隔壁110b設置集管113,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處於圖示右方側的集管113。而且,在該情況下,亦較佳為將冷卻風扇120配置於由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形成的空間(S)。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由於確保設置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故而能夠容易地連接配管117,且能夠節省空間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B的情況下,如所述圖40(b)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C而言,較佳為如圖40(c)所示,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處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方的集管113,而且,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處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左方的集管113。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能夠節省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C的情況下,如所述圖40(c)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而且,例如對於冷凝器112D而言,較佳為如圖40(d)所示,以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將入口側連接管116a設置於處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方的集管113,以向實線所示的Z+方向或虛線所示的X-方向(圖示左方側)延伸的方式,將出口側連接管116b設置於處於本體部112a的圖示右方的集管113。
以如上所述的狀態進行設置,藉此,能夠獲得與所述冷凝器112A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夠抑制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且能夠節省空間而不會妨礙冷媒流動等。即,認為在冷凝器112D的情況下,如所述圖40(d)所示的設置方向及構造適當。
再者,在設置例D中設想了冷凝器112靠近右側板105的狀態,但在冷凝器112靠近左側板104的狀態的情況下,只要根據與所述各例相反的想法,對入口側連接管116a及出口側連接管116b的方向進行設定即可。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冰箱101根據機械室108中的設置位置而採用不同構造的冷凝器112。
根據以上所說明的實施形態,能夠獲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冰箱101使用多流型的冷凝器112進行冷凍循環121的熱交換,所述多流型的冷凝器112包括:扁平管114,其形成為扁平狀,且內部形成有冷媒所流經的多條流路;以及集管113,其成為流向扁平管114的冷媒的入口或出口。藉此,多流型的冷凝器112小型且性能高,因此,能夠設置於小型化後的機械室108內。因此,能夠藉由設置於機械室108內的冷凝器112來確保必需的散熱量。
而且,能夠期待多流型的冷凝器112產生相同體積的冷凝器的約2倍~3倍的散熱效果,因此,能夠簡化構造,並且能夠降低製造成本。而且,對於儲藏庫的熱洩漏減少,亦能夠有助於節能。
冷凝器112可以使扁平管114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冰箱101的設置面水平的方式配置,亦可以使扁平管114的延伸方向與設置面垂直的方式配置,且可以使本體部112a與設置面水平的方式配置,亦可以使本體部112a相對於設置面傾斜的方式配置。即,能夠根據機械室108的形狀,或兼顧機械室108內的其他組件,對冷凝器112的設置方向進行設定。藉此,能夠提高設置的自由度。
冷凝器112在已設置的狀態下,冷媒從上部側流入。藉此,冷凝而成為液體狀的冷媒因重力而向下方移動,因此,能夠效率良好地使冷媒液化,即提高冷凍循環121的性能。
冷凝器112的冷媒入口側向遠離儲藏室110的方向配置。藉此,能夠抑制儲藏室110或隔熱分隔壁110b因冷凝器112所發出的熱而變暖,能夠減少熱洩漏。
冷凝器112配置於機械室108,該機械室108設置於冰箱101的本體102內。於機械室108設置有用以對壓縮機111進行冷卻的開口部109,容易導入及排出外部氣體。因此,藉由將冷凝器112設置於機械室108,能夠效率良好地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以及效率良好地將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而被加熱後的空氣排出。
冷凝器112包括連接管116,該連接管116為冷媒的入口或出口,且形成為從配置有扁平管114的本體部112a突出的長度。而且,對該冷凝器112進行冷卻的冷卻風扇120形成得較本體部112a的外形更小,且較連接管116的突出長度更薄,並且配置於在本體部112a與連接管116的前端之間形成的空間(S。space)內。 藉此,能夠將冷卻風扇120設置於設置冷凝器112時所必需的空間內,從而能夠節省空間。
而且,如上所述,多流型的冷凝器112小型且性能高,並且即使風量較少,亦能夠有效果地進行熱交換,因此,收納於由本體部112a與連接管116形成的空間(S)內的冷卻風扇120亦能夠充分地進行冷卻。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所例示的內容,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範圍的範圍內,任意地進行變形或擴展,例如以如下方式進行變形或擴展。
在第3實施形態中,表示了藉由冷卻風扇120來對一個冷凝器112進行冷卻的例子,但例如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如圖41(a)~圖41(c)所示,利用一個冷卻風扇120來對兩個以上的多個冷凝器112進行冷卻。在該情況下,例如亦可如圖41(a)所示,相對於冷卻風扇120的送風面而傾斜地配置冷凝器112,且如箭頭Y所示,使冷卻風扇120所輸送的風吹至各冷凝器112。而且,亦可如圖41(b)所示,將冷凝器112重疊地配置於送風面,使冷卻風扇120所輸送的風吹至各冷凝器112。而且,亦可如圖41(c)所示,將多個冷凝器112並排地配置於送風面。
以所述方式設置多個冷凝器112,藉此,能夠提高冷凍循環121的能力,並且利用一個冷卻風扇120來對多個冷凝器112進行冷卻,藉此,能夠節省空間。在該情況下,可分別設置平行式或蜿蜒式的冷凝器,亦可混合地設置平行式或蜿蜒式的冷凝器。
在第3實施形態中,例示了包括一個本體部112a的冷凝器112,但例如亦可如圖42(a)及圖42(b)所示,使用包括多個本體部112a的冷凝器112。藉此,能夠提高冷凍循環121的能力而不會導致冷凝器112過度地大型化。藉此,能夠增大冷凝器112的表面積,或使冷凝器112薄型化,從而能夠減小冷凝器112所佔據的空間。而且,亦能夠散熱效率。
再者,圖42(a)及圖42(b)中表示了兩個本體部112a,但亦可包括3個以上的本體部112a。而且,亦可並非如圖42(a)及圖42(b)般地摺疊,而是對於本體部112a彼此設置角度。而且,多個本體部112a可串聯地連接,亦可並聯地連接。 在第3實施形態中,表示了藉由冷卻風扇120來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的例子,但例如亦可如圖43(a)及圖43(b)所示,設為使除霜水(W)從冷凝器112的上方滴下的構成。再者,除霜水是附著於未圖示的冷卻器的霜溶解時所產生的水。藉此,能夠藉由除霜水來效率良好地對冷凝器112進行冷卻。
此時,只要以使扁平管114沿著重力方向的方式來設定冷凝器112的方向,則能夠促使除霜水利用重力而沿著扁平管114流下,冷卻水不會滯留於散熱片115,能夠效率良好地進行冷卻。 在所述情況下,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使除霜水從正面,即從第3實施形態中所述的Z軸的方向滴下至本體部112a。而且,可設為始終使除霜水(W)滴下的構成,亦可設為定期地使除霜水(W)滴下的構成。藉此,能夠防止由灰塵等引起的散熱片115的堵塞。
第3實施形態所例示的冰箱101的構成為一例,儲藏室110的數量亦可不同,或者功能或配置亦可不同,例如於最下部設置冷凍室等。而且,例如圖21等示意性地表示了構成或構造,例如壓縮機111與冷凝器、冷卻風扇120與開口部109等的大小或設置部位等亦可未必為圖示的關係。
而且,如圖44所示,亦可為將機械室108設置於本體102內的上部的冰箱101。即,機械室108的形狀或本體102內的配置並不限定於實施形態所例示的形狀或配置。在該圖44的情況下,使處於入口側的集管113朝向上部部,使處於出口側的集管113朝向下部,在從左側板104側觀察的情況下,使冷凝器112大致朝向圖36(a)所示的設置方向,藉此,能夠抑制對於儲藏室110的影響,並且能夠節省空間。
各實施形態是作為例子而提示的實施形態,並不意圖對發明的範圍進行限定。這些新穎的實施形態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能夠在不脫離發明宗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本實施形態及其變形包含於發明的範圍或宗旨,並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
1‧‧‧冰箱 2‧‧‧外箱 3‧‧‧內箱 4‧‧‧下部機械室 5‧‧‧上部機械室 6‧‧‧真空隔熱材料 6a‧‧‧槽部 7‧‧‧壓縮機 8‧‧‧冷凝器 8a‧‧‧本體部 9‧‧‧風扇 10‧‧‧散熱管 10a‧‧‧中空部 11‧‧‧集管 12‧‧‧扁平管 13‧‧‧鰭片 14‧‧‧連接管 15‧‧‧發泡隔熱材料 20‧‧‧輔助冷凝器 101‧‧‧冰箱 102‧‧‧本體 103‧‧‧背板 104‧‧‧左側板 105‧‧‧右側板 106‧‧‧頂板 107‧‧‧底板 108‧‧‧機械室 109‧‧‧開口部 110‧‧‧儲藏室 110a‧‧‧門 110b‧‧‧隔熱分隔壁 111‧‧‧壓縮機 112‧‧‧冷凝器 112A‧‧‧冷凝器 112a‧‧‧本體部 112B‧‧‧冷凝器 112C‧‧‧冷凝器 112D‧‧‧冷凝器 113‧‧‧集管 113a‧‧‧密封部 114‧‧‧扁平管 115‧‧‧散熱片 116a‧‧‧入口側連接管 116b‧‧‧出口側連接管 117‧‧‧配管 120‧‧‧冷卻風扇 121‧‧‧冷凍循環 B‧‧‧箭頭 F‧‧‧箭頭 R‧‧‧區域 S‧‧‧空間 W‧‧‧除霜水 X‧‧‧軸 XV‧‧‧箭頭 XVII‧‧‧箭頭 XIX‧‧‧箭頭 Y‧‧‧軸、箭頭 Z‧‧‧軸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的冰箱的圖。 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真空隔熱材料的圖。 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的圖。 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散熱管的剖面的圖。 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散熱管的配設形態的圖。 圖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其他冷凝器的圖之一。 圖7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冷凝器的圖之二。 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冷凝器的圖之三。 圖9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冷凝器的圖之四。 圖10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冷凝器的圖之五。 圖11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冷凝器的圖之六。 圖12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冷凝器的圖之六。 圖13是示意性地表示散熱管的其他連接例的圖之一。 圖14是示意性地表示散熱管的其他連接例的圖之二。 圖15是示意性地表示散熱管的其他連接例的圖之三。 圖16是示意性地表示輔助冷凝器的配置形態的圖。 圖17是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與風扇的位置關係的圖之一。 圖18是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與風扇的位置關係的圖之二。 圖19是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與風扇的位置關係的圖之三。 圖2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冰箱的圖。 圖21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於本體內的機械室的圖。 圖22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A中的冷凝器的構造的圖。 圖23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A中的冷媒的流動的圖。 圖24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A中的連接管的安裝形態的圖。 圖25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B中的冷凝器的構造的圖。 圖26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B中的冷媒的流動的圖。 圖27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B中的連接管的安裝形態的圖。 圖28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C中的冷凝器的構造的圖。 圖29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C中的冷媒的流動的圖。 圖30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C中的連接管的安裝形態的圖。 圖31是示意性地表示構造例D中的冷凝器的構造的圖。 圖32(a)~圖32(d)是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的設置方向的圖。 圖33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A中的機械室內的組件配置例的圖。 圖34(a)~圖34(d)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A中的冷凝器的設置方向的一例的圖。 圖35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B中的機械室內的組件配置例的圖。 圖36(a)~圖36(d)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B中的冷凝器的設置方向的一例的圖。 圖37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C中的機械室內的組件配置例的圖。 圖38(a)~圖38(d)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C中的冷凝器的設置方向的一例的圖。 圖39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D中的機械室內的組件配置例的圖。 圖40(a)~圖40(d)是示意性地表示設置例D中的冷凝器的設置方向的一例的圖。 圖41(a)~圖41(c)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實施形態中的冷卻風扇與冷凝器的設置例的圖。 圖42(a)及圖42(b)是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的其他構造的圖。 圖43(a)及圖43(b)是示意性地表示使除霜水滴下時的冷凝器的設置方向的一例的圖。 圖44是示意性地表示機械室的其他配置例的圖。
1‧‧‧冰箱
2‧‧‧外箱
4‧‧‧下部機械室
5‧‧‧上部機械室
7‧‧‧壓縮機
8‧‧‧冷凝器
9‧‧‧風扇
10‧‧‧散熱管

Claims (12)

  1. 一種冰箱,其特徵在於包括: 外箱; 內箱,其與所述外箱之間保持空間地配置; 冷凝器,其構成冷凍循環;以及 散熱管,其連接於所述冷凝器,且形成為內部包括成為冷媒的流路的多個中空部的扁平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冷凝器為包括扁平管的多流型冷凝器,所述扁平管形成有所述冷媒所流經的多條流路, 所述散熱管與構成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扁平管一體地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冷凝器在所述冷媒的入口側及出口側分別包括集管, 所述散熱管經由所述集管而連接於所述冷凝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包括: 設置於所述外箱與所述內箱之間的真空隔熱材料, 所述散熱管設置於所述真空隔熱材料與所述外箱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中 從所述冷凝器分支地設置有多根所述散熱管。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包括: 對所述冷凝器送風的風扇, 所述冷凝器為包括扁平管的多流型冷凝器,所述扁平管形成有所述冷媒所流經的多條流路,所述冷凝器為使所述扁平管沿著寬度方向折返而成的折返式的冷凝器,且以使所述冷媒的入口側位於由所述風扇形成的送風路徑的下游側的方式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包括: 對所述冷凝器送風的風扇, 所述風扇為離心式風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冷凝器形成為沿著所述風扇的外形的曲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散熱管沿著所述外箱的內表面而配設於所述外箱與所述內箱之間的所述空間, 將所述冷凝器所釋放的熱用於防露。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冷凝器為包括扁平管的多流型冷凝器,所述扁平管形成有所述冷媒所流經的多條流路,所述冷凝器為使所述扁平管沿著厚度方向彎折而蜿蜒的蜿蜒式的冷凝器,且藉由改變所述扁平管的轉彎長度,形成為階差狀、傾斜狀、或包含階差與傾斜兩者的形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冷凝器為包括扁平管的多流型冷凝器,所述扁平管形成有所述冷媒所流經的多條流路,所述冷凝器為平行地配置有多根所述扁平管的平行式的冷凝器,且藉由改變所述扁平管的長度,形成為階差狀、傾斜狀、或包含階差與傾斜兩者的形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其包括: 散熱能力較所述冷凝器更小的輔助冷凝器, 所述散熱管將所述輔助冷凝器與所述冷凝器之間予以連接。
TW106113558A 2016-04-27 2017-04-24 冰箱 TW2017385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9338 2016-04-27
JP2016160117A JP7164286B2 (ja) 2016-04-27 2016-08-17 冷蔵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8518A true TW201738518A (zh) 2017-11-01

Family

ID=6026435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540A TWI719196B (zh) 2016-04-27 2017-04-24 冰箱
TW106113558A TW201738518A (zh) 2016-04-27 2017-04-24 冰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540A TWI719196B (zh) 2016-04-27 2017-04-24 冰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2) EP3450890A4 (zh)
JP (3) JP7164286B2 (zh)
CN (2) CN109073311A (zh)
TW (2) TWI71919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8388B (zh) * 2019-08-02 2022-09-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TWI826494B (zh) * 2018-07-27 2023-12-21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76564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JP2019219073A (ja) * 2018-06-15 2019-12-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111928705B (zh) * 2019-05-13 2022-03-25 亚浩电子五金塑胶(惠州)有限公司 具有重力型回路热管的散热装置
CN110612015B (zh) * 2019-08-05 2020-10-20 南京理工大学 具有叠层结构的相变型自然对流散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6387U (ja) * 1982-06-04 1983-12-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蔵庫
JPS6334466A (ja) * 1986-07-29 1988-02-15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凝縮器
JPH02115668U (zh) * 1989-02-28 1990-09-17
JP3129721B2 (ja) * 1989-07-26 2001-01-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凝縮器及び冷媒凝縮器のチューブ群数の設定方法
JP2517872Y2 (ja) * 1989-12-29 1996-11-20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3218053B2 (ja) * 1991-05-15 2001-10-1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凝縮器
JPH0633277U (ja) * 1992-10-06 1994-04-28 株式会社クボタ 自動販売機の冷却装置
JPH08105670A (ja) * 1994-10-04 1996-04-23 Calsonic Corp 自動車用冷房装置用コンデンサ
JP3110650B2 (ja) * 1995-04-24 2000-11-20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H0926252A (ja) * 1995-07-11 1997-01-28 Sharp Corp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GB2346680A (en) * 1999-02-11 2000-08-16 Llanelli Radiators Ltd Condenser
JP2001235255A (ja) * 2000-02-22 2001-08-31 Showa Denko Kk 凝縮器
JP2003004359A (ja) * 2001-06-22 2003-01-08 Hitachi Ltd 冷蔵庫
DE50210310D1 (de) 2002-01-16 2007-07-26 Waertsilae Nsd Schweiz Ag Zylinderdeckel mit einem Kühlkanalsystem für eine Hubkolbenbrennkraftmaschine
JP2004150658A (ja) * 2002-10-29 2004-05-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CN1781010A (zh) * 2003-04-28 2006-05-3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热交换器的侧板、热交换器以及用于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JP4512596B2 (ja) * 2003-11-20 2010-07-28 アルチュリク・アノニム・シルケチ 冷却装置
US7281387B2 (en) * 2004-04-29 2007-10-16 Carrier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Inc. Foul-resistant condenser using microchannel tubing
JP4609316B2 (ja) * 2005-12-28 2011-0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4989979B2 (ja) 2007-01-10 2012-08-0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08249284A (ja) * 2007-03-30 2008-10-16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凝縮器
CN101769656A (zh) * 2009-02-05 2010-07-07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冰箱用蛇形平行流冷凝器
JP2011208909A (ja) * 2010-03-30 2011-10-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
KR101786965B1 (ko) * 2010-10-28 2017-11-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헤더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JP2012200769A (ja) * 2011-03-25 2012-10-22 Mitsubishi Alum Co Ltd 熱交換器用扁平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55910A (ja) * 2012-01-30 2013-08-1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蔵庫
EP2851641B1 (en) * 2012-04-26 2019-09-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KR20140006681A (ko) * 2012-07-06 2014-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4020680A (ja) * 2012-07-19 2014-02-03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14059073A (ja) * 2012-09-14 2014-04-03 Sharp Corp 凝縮装置および冷凍冷蔵庫
JP5578266B1 (ja) * 2012-12-27 2014-08-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6301593B2 (ja) * 2013-06-07 2018-03-28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15052400A (ja) * 2013-09-05 2015-03-1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および冷蔵庫の製造方法
KR102168630B1 (ko) * 2013-11-05 2020-10-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의 냉각 사이클
CN103743164A (zh) * 2013-12-27 2014-04-23 河南科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微通道冷凝器
JP6399774B2 (ja) * 2014-03-18 2018-10-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203810801U (zh) * 2014-03-19 2014-09-03 海尔集团公司 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冰箱
CN103925744A (zh) * 2014-05-05 2014-07-16 安徽康佳同创电器有限公司 冰箱及冰箱换热器
JP6373655B2 (ja) * 2014-06-26 2018-08-15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104390395A (zh) * 2014-11-19 2015-03-04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器和冰箱
CN104359255A (zh) * 2014-11-19 2015-02-18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器和冰箱
CN104493449A (zh) * 2014-11-26 2015-04-08 浙江康盛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冰箱、冷柜用蛇形平行流冷凝器的制造工艺
CN105180566A (zh) * 2015-10-22 2015-12-23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的冷凝系统及其冰箱
CN105444472A (zh) * 2015-11-09 2016-03-30 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用冷凝器组件、冰箱制冷系统及冰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6494B (zh) * 2018-07-27 2023-12-21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TWI778388B (zh) * 2019-08-02 2022-09-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50890A4 (en) 2020-01-08
JP7164286B2 (ja) 2022-11-01
JP2020169814A (ja) 2020-10-15
TWI719196B (zh) 2021-02-21
JP2017201231A (ja) 2017-11-09
TW201738517A (zh) 2017-11-01
EP3450890A1 (en) 2019-03-06
EP3450889A4 (en) 2020-01-08
JP6740057B2 (ja) 2020-08-12
CN109073312A (zh) 2018-12-21
JP2017201230A (ja) 2017-11-09
CN109073311A (zh) 2018-12-21
EP3450889A1 (en) 2019-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38518A (zh) 冰箱
JP6399774B2 (ja) 冷蔵庫
CN109631455B (zh) 冰箱
JP2013257114A (ja) 冷蔵庫
JP2009079778A (ja) 冷蔵庫
JP2014048030A (ja) 冷却庫
WO2014013636A1 (ja) 冷蔵庫
JP2002295954A (ja) 冷蔵庫
JP2003287342A (ja) 冷蔵庫
JP5575532B2 (ja) 冷蔵庫
WO2017188147A1 (ja) 冷蔵庫
JP5964702B2 (ja) 冷却庫
WO2017188146A1 (ja) 冷蔵庫
JP5260091B2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
JP7209554B2 (ja) 冷蔵庫
JP2012255638A (ja) 冷蔵庫
JP2011257087A (ja) 冷凍庫用冷凍装置
JP2008101814A (ja) 冷蔵庫
JP2011080692A (ja) 冷蔵庫
JP2004333093A (ja) 冷凍冷蔵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蔵庫
JP2022140876A (ja) 冷蔵庫
JP2008292093A (ja) 冷蔵庫
JP2019070484A (ja) 冷蔵庫
JP2006343080A (ja) 冷蔵庫
JP2024064113A (ja) 冷蔵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