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5509A -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5509A
TW201705509A TW105116258A TW105116258A TW201705509A TW 201705509 A TW201705509 A TW 201705509A TW 105116258 A TW105116258 A TW 105116258A TW 105116258 A TW105116258 A TW 105116258A TW 201705509 A TW201705509 A TW 2017055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back sheet
solar cell
layer
so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6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oriyuki Tatsumi
Masato Horie
Toshihiro Sendai
Yu Shibata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705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550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01L31/049Protective back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3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thermal properties
    • B32B2307/304Insu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2Photovoltaic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種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係薄膜整體的空隙率為10%以上之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在該聚酯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中,從薄膜的一表面拉出與面方向垂直的線至另一表面,在分別通過在厚度方向上將從該一表面連結另一表面的線分成4等分的3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C1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1點)、(C2-2點))之與薄膜的面方向平行的線(分割水平線)的各線中,當將存在於通過C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μm2)、將存在於通過C2-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將存在於通過C2-2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時,(Sc/Scs)、(Sc/Scs’)當中至少一者為1.1以上35以下,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的末端羧基量為35當量/噸以下。 提供兼顧優異的輸出提升效果與緊貼性的太陽能電 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電池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Description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電池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本發明涉及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電池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作為半永久性且無公害的下一代能源,清潔能源(clean energy)的太陽光發電受到關注,太陽能電池正在迅速地普及。
將一般的太陽能電池的代表結構顯示於第1圖。太陽能電池,係在利用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之透明密封材2密封發電元件3而成之物上,貼合玻璃等之透明基板4、與被稱為太陽能電池背板1之樹脂板所構成。太陽光係通過透明基板4而導入至太陽能電池內。導入至太陽能電池內的太陽光被發電元件3吸收,所吸收的光能被轉換成電能。所轉換的電能係由與發電元件3連接的導線(第1圖中未顯示)導出,而使用於各種電器。此處,太陽能電池背板1係指設置成相對於太陽,比發電元件3更靠背面側,未與發電元件3直接接觸的板構件。對於此太陽能電池的系統或各構件,作出了各種提案,但對於太陽能電池背板1,主要使用聚乙烯系或聚酯系、 氟系的樹脂製的薄膜。(參照專利文獻1~3)
在現有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中,開發了藉由使通過太陽能電池單元(cell)彼此之間的光在太陽能電池背板反射並收容在單元內,而使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效率提升的技術。具體而言,提出了利用白色珠粒和白色結合劑(binder)在基材表面形成反射層,使模組效率提升的技術;或藉由形成包含空洞的層而提供高反射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4、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26108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1-18657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27002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2-84670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第4766192號公報
儘管如此,如專利文獻4,在藉由白色珠粒與白色結合劑在基材表面形成反射層的提案中,有因使用白色珠粒而與為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密封材之EVA或製作背板時貼合之其他構件薄膜的緊貼性降低的課題。此外,如專利文獻5,在藉由形成包含空洞的層而作成高反射的背板的提案中,有雖然可得到一定的發電效率提升效果,但是就太陽能電池模組的發電效率提升而言仍舊不 足這樣的課題。
因此,本發明有鑑於相關現有技術的背景,以提供兼顧優異的輸出提升效果與緊貼性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電池背板以及太陽能電池為目的。
即,本發明係一種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係薄膜整體的空隙率為10%以上之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在該聚酯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中,從薄膜的一表面拉出與面方向垂直的線至另一表面,在分別通過在厚度方向上將從該一表面連結另一表面的線分成4等分的3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C1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1點)、(C2-2點))之與薄膜的面方向平行的線(分割水平線)的各線中,當將存在於通過C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μm2)、將存在於通過C2-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將存在於通過C2-2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時,(Sc/Scs)、(Sc/Scs’)當中至少一者為1.1以上35以下,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的末端羧基量為35當量/噸以下。
根據本發明,與現有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太陽能電池背板相比,與為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密封材之EVA樹脂或當背板加工時貼合之其他構件薄膜的緊貼保持性(以下,稱為緊貼性)優異,進一步藉由搭載本 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而能提供發電效率(以下,稱為輸出提升性)比現有者高的太陽能電池。
1‧‧‧太陽能電池背板
2‧‧‧密封材
3‧‧‧發電元件
4‧‧‧透明基板
5‧‧‧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密封材2側的面
6‧‧‧太陽能電池背板的與密封材2為相反側的面
7‧‧‧薄膜的厚度方向
8‧‧‧薄膜的面方向
9‧‧‧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1點)
10‧‧‧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C1點)
11‧‧‧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2點)
12‧‧‧通過C2-1點的分割水平線
13‧‧‧通過C1點的分割水平線
14‧‧‧通過C2-2點的分割水平線
15‧‧‧空洞
16‧‧‧功能層B
17‧‧‧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18‧‧‧功能層B’
19‧‧‧接著層
第1圖係示意地顯示使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太陽能電池的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第2圖係示意地顯示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者。
第3圖係示意地顯示兩面具有功能層的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第4圖係示意地顯示使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之透過接著層而在單面具有功能層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第5圖係示意地顯示使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之透過接著層而在兩面具有功能層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薄膜整體的空隙率為10%以上之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其特徵在於,在該聚酯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中,從薄膜的一表面拉出與面方向垂直的線至另一表面,在分別通過在厚度方向上將從該一表面連結另一表面的線分成4等分的3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C1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1點)、(C2-2點))之與薄膜的面方 向平行的線(分割水平線)的各線中,當將存在於通過C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μm2)、將存在於通過C2-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將存在於通過C2-2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時,滿足(Sc/Scs)、(Sc/Scs’)當中至少一者為1.1以上35以下,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的末端羧基量為35當量/噸以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說明。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薄膜整體的空隙率為10%以上之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且以聚酯樹脂為主要成分。此處,以聚酯樹脂為主要成分係指相對於構成本發明的聚酯薄膜的樹脂,含有超過50質量%的聚酯樹脂。
本發明所使用的聚酯樹脂,能藉由1)二羧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以下,統稱為「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的縮聚合、2)一分子內具有羧酸或羧酸衍生物與羥基的化合物的縮聚合、以及1)2)的組合而得到。此外,聚酯樹脂的聚合能利用常用方法進行。
在1)中,作為二羧酸成分,可舉出以下作為代表例: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二聚物酸、二十烷二酸、庚二酸、壬二酸、甲基丙二酸、乙基丙二酸等之脂肪族二羧酸類;金剛烷二甲酸、降冰片烯二甲酸、環己烷二甲酸、十氫萘二甲酸等之脂環族二羧酸;對苯二甲酸、間苯二 甲酸、鄰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1,8-萘二甲酸、4,4’-二苯基二甲酸、4,4’-二苯基醚二甲酸、4,4’-二苯基碸二甲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苯基乙烷二甲酸、蒽二甲酸、菲二甲酸、9,9’-雙(4-羧基苯基)芴酸等之芳香族二羧酸、或是其酯衍生物等。此外,此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使用複數種。
此外,也能使用在上述的二羧酸成分的至少一方的羧基末端上,使1-丙內酯、d-丙內酯、羥基苯甲酸等之羥基酸及其衍生物或連結複數個該羥基酸而成者等進行縮合而成的二羧基化合物。
接著,作為二醇成分,可舉出以下作為代表例: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等之脂肪族二醇;環己烷二甲醇、螺甘油、異山梨醇(isosorbide)等之脂環式二醇;雙酚A、1,3-苯二甲醇、1,4-苯二甲醇、9,9’-雙(4-羥基苯基)芴等之芳香族二醇。此外,此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需要使用複數種。此外,也能使用在上述二醇成分的至少一方的羥基末端上使二醇類進行縮合所形成的二羥基化合物。
在2)中,作為一分子內具有羧酸或羧酸衍生物與羥基的化合物的例子,可舉出:1-丙內酯、d-丙內酯、羥基苯甲酸等之羥基酸、及其衍生物;羥基酸類之寡聚物;在二羧酸的一方的羧基上縮合羥基酸而成者等。
作為由前述的2成分所得到的聚酯樹脂,可適合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 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1,4-環己二甲酯(polycyclohexylene dimethylene terephthalate)及由這些混合物所構成者,更佳為就製膜性良好這樣的方面而言,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從能製成緊貼性更優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方面而言,最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中,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必須是末端羧基量為35當量/噸以下。較佳為30當量/噸以下,更佳為25當量/噸以下,再更佳為20當量/噸以下,特佳為17當量/噸以下。
目前,在要求與接著劑等之被接著體的緊貼性的用途上,已知能藉由提高緊貼表面的極性來進一步提高與接著劑等之被接著體的能量親和性。即,在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中,若提高構成薄膜的聚酯樹脂的末端羧基量,則構成薄膜的聚酯樹脂的極性變高,有與EVA等之密封劑的緊貼性升高的傾向。儘管如此,本發明人等銳意檢討,結果發現:若前述的末端羧基量超過35當量/噸,則初期緊貼性優異,但聚酯薄膜的耐濕熱性降低,結果在長期間放置在戶外的情況下,薄膜脆化,緊貼面受到破壞,結果與EVA或其他構件薄膜的緊貼性降低。此外,發現了有薄膜因濕熱劣化而變色,輸出提升性也因反射性受損而降低的情況。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如後所述將薄膜中含有的空洞的大小控制為特定的大小,從而即使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的末端 羧基量為35當量/噸以下,也變得可以使緊貼性提升,能夠兼顧目前難以兼顧的優異的緊貼性與耐濕熱性,甚至是輸出提升特性。
又,針對末端羧基量的下限,若在不損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的話,便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更佳為7當量/噸以上,再佳為11量/噸以上。在末端羧基量小於7當量/噸的情況下,表面的極性末端基不足,緊貼強度的絕對值變小,有本發明的緊貼性提升效果不足的情況。
此外,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的固有黏度IV較佳為0.63dl/g以上0.80dl/g以下,更佳為0.65dl/g以上,再更佳為0.67dl/g以上。在前述的固有黏度IV小於0.63dl/g的情況下,形成空洞的成核劑的分散性降低,結果有緊貼性降低的情況。此外,有聚酯薄膜的耐濕熱性亦降低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固有黏度IV超過0.80dl/g的情況下,有聚酯樹脂的擠出性變差的情況。由此,將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的固有黏度IV設為0.63dl/g以上0.80dl/g以下,從而能製成兼顧緊貼性與耐濕熱性、加工性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另外,聚酯樹脂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n較佳為8000~40000,更佳為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9000~30000,再佳為10000~20000。在前述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n小於8000的情況下,有耐濕熱性或耐熱性等之耐久性降低的情況。另一方面,若數量平均分子量Mn超過40000,則有聚合困難且即使能進行聚合也有聚酯樹脂的擠出性 變差的情況。
另外,聚酯樹脂中較佳為包含Mn或Na作為金屬元素。較佳為包含在50~200ppm範圍內的Mn、10~80ppm範圍的Na。更佳為包含在上述範圍內的Mn及Na。若聚酯樹脂中包含在前述範圍內的Mn或Na,便能夠抑制薄膜的水解,製成兼顧優異的耐濕熱性與緊貼性、輸出提升性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本發明的聚酯薄膜在內部具有空洞。在本發明中「空洞」係指使用微切片機,不會在厚度方向上壓壞薄膜而是相對於薄膜面方向垂直地切斷薄膜,當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薄膜的切斷面時,在所得之觀察影像內出現了所觀察的剖面積為0.1μm2以上的空隙。本發明的聚酯薄膜必須是空隙率(薄膜剖面中空洞所佔的比例)為10%以上。更佳為空隙率為15%以上,再更佳為20%以上。薄膜整體的空隙率能夠由觀察影像內的空洞部分的面積求出。空隙率的測定方法的細節將於後述。若空隙率小於10%,則反射性不足而輸出提升性降低。此外,若空隙過少,則應力集中在與其他構件薄膜的緊貼界面,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緊貼性降低。
使聚酯薄膜的內部形成空洞的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為藉由在使聚酯薄膜中含有空洞成核劑後進行拉伸來形成。由發泡劑等所形成的空洞係難以控制構造,有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緊貼性降低的情況。
此處,作為空洞成核劑,可舉出:與聚酯樹 脂不相容的烯烴系樹脂等之有機系成核劑、無機粒子或玻璃珠粒等之無機系成核劑。藉由後述的製造方法,從容易使空洞的形狀在厚度方向上具有梯度的方面而言,較佳為以有機系成核劑作為空洞成核劑。藉由使空洞的形狀在厚度方向上具有斜度,可提高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緊貼性。
作為有機系成核劑,也能使用烯烴系樹脂、尼龍6、尼龍66、尼龍610、尼龍11、尼龍12、尼龍46、尼龍MXD6、尼龍6T等之聚醯胺系樹脂;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之苯乙烯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等之丙烯酸系樹脂;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等之氟系樹脂;聚苯硫、聚碸、聚醚碸、聚芳香酯、聚醚醯亞胺等之超級工程塑膠;或者是與構成本發明的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不相容之不同種類的聚酯樹脂等。作為烯烴系樹脂,例如可舉出:聚丙烯、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甲基戊烯等之脂肪族聚烯烴樹脂;環烯烴聚合物或環烯烴共聚物等環狀聚烯烴樹脂等,其中,從藉由形成細微的空洞以更加提高反射性而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輸出提升性優異的方面而言,作為有機系成核劑,較佳為菲卡軟化點為140℃以上的烯烴系樹脂,更佳為180℃以上的烯烴系樹脂。在使用菲卡軟化點小於140℃的烯烴系樹脂作為有機系成核劑的情況下,空洞的形狀過於粗大化,有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緊貼性或輸 出提升性降低的情況。
此外,作為聚酯薄膜中所含的有機系成核劑量,較佳為相對於聚酯薄膜的總質量為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更佳為4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再更佳為8質量%以上、13質量%以下。此處,在聚酯薄膜中所含的有機系成核劑量小於1質量%的情況下,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緊貼性優異,但有因反射性降低而輸出提升性差的情況。另一方面,在有機系成核劑量超過30質量%的情況下,輸出提升性優異,但有空洞過多而緊貼性差的情況。
另外,在使用有機系成核劑的情況下,較佳為同時併用分散助劑。作為分散助劑,可較佳地使用將聚醚結構或彎曲骨架結構、大體積的環己烷骨架結構等進行共聚合的聚酯系彈性體或非晶性聚酯樹脂。從進一步使分散性提升的方面而言,亦較佳地使用併用2種以上的分散助劑的形態。此外,作為聚酯薄膜中所含的分散助劑量,相對於聚酯薄膜的總質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10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上、8質量%以下,再佳為3質量%以上、6質量%以下。此處,在聚酯薄膜中所含的分散助劑量小於1質量%的情況下,作為分散助劑的效果不足,有緊貼性降低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分散助劑量超過10質量%的情況下,有因分散性過度地提升,緊貼性反而降低的情況。進一步而言,有因結晶性的降低而聚酯薄膜的耐濕熱性也降低之虞。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如下的聚 酯薄膜:聚酯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的觀察影像內的空洞,係從薄膜的一表面拉出與面方向垂直的線至另一表面,在通過在厚度方向上將從一表面連結另一表面的線分成4等分的3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C1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1點)、(C2-2點))之與薄膜的面方向平行的線(分割水平線)中,當將存在於通過C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μm2)、將存在於通過C2-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將存在於通過C2-2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時,(Sc/Scs)、(Sc/Scs’)當中至少一者為1.1以上35以下。較佳為1.5以上20以下,更佳為2.0以上15以下,再佳為2.5以上10以下。又,對於Sc(μm2)、Scs(μm2)、Scs’(μm2)的求法的細節將於後述。
本發明人等銳意檢討,結果發現:在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中,若以(Sc/Scs)、(Sc/Scs’)當中至少一者成為1.1以上35以下的方式使薄膜中含有的空洞的大小在厚度方向上具有梯度,便使緊貼性驚人地提升。此效果係因何種理由引起的,尚未完全明確,但發明人等推測如下。若(Sc/Scs)、(Sc/Scs’)當中任一者小於1.1(薄膜中含有的空洞的大小在厚度方向上的梯度小),則即使在聚酯薄膜內部形成微細的空洞,使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密封材的EVA或製作背板時貼合的其他構件薄膜進行緊貼時,欲剝離緊貼面的力量過於均勻地施加在薄膜面內,因此太陽能電池背板 用薄膜的緊貼性降低。另一方面,若(Sc/Scs)、(Sc/Scs’)當中任一者超過35(薄膜中含有的空洞的大小在厚度方向上的梯度大),則厚度剖面內的空洞面積的不均衡變得過大,變得容易從粗大的空洞部分進行剝離,結果緊貼性降低。此外,由空洞所造成的光的反射性降低,因此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輸出提升性也降低,無法提高搭載的太陽能電池的發電輸出。
在本發明中,(Sc/Scs)或(Sc/Scs’)能藉由前述的空洞成核劑的種類、或空洞成核劑量、分散劑量、或在製造薄膜時的熔融擠出後的聚酯樹脂的冷卻速度來調整空洞的形狀。例如,使用菲卡軟化點為140℃以上的烯烴系樹脂作為有機系成核劑,在較佳的範圍內增大空洞成核劑量和分散助劑量,則空洞均勻地細微化而薄膜中的空洞量變多,(Sc/Scs)或(Sc/Scs’)變小。另一方面,在較佳的範圍內減小空洞成核劑量和分散助劑量,則厚度剖面內的空洞面積的不均衡變大,(Sc/Scs)或(Sc/Scs’)變大。此外,若在製造薄膜時的熔融擠出後的聚酯樹脂的冷卻速度快,則薄膜中含有的空洞的大小在厚度方向上的梯度有變小的傾向,(Sc/Scs)或(Sc/Scs’)變小。此外,若冷卻速度慢,則薄膜中含有的空洞的大小在厚度方向上的梯度有變小的傾向,(Sc/Scs)或(Sc/Scs’)變大。
即,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藉由在較佳的範圍內調整內部的空洞成核劑的種類、或空洞成核劑量、分散劑量、或在製造薄膜時的熔融擠出後的聚酯樹脂的冷卻速度,而可製成聚酯薄膜內部的空洞的 (Sc/Scs)、(Sc/Scs’)當中至少一者成為1.1以上35以下,兼顧優異的緊貼性與輸出提升性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又,在(Sc/Scs)與(Sc/Scs’)的值不同,僅一者在1.1以上35以下的範圍內的情況下,能藉由使(Sc/Scs)或(Sc/Scs’)成為較佳的範圍的面位於期待本發明的效果的面側來進一步提高緊貼性和輸出提升性。例如,在僅(Sc/Scs)為1.1以上35以下的情況下,以密封材位於靠近Scs的薄膜表面側的方式配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能兼顧緊貼性和輸出提升性。
此處,若(Sc/Scs)和(Sc/Scs’)皆在1.1以上35以下的範圍,則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兩表面緊貼性優異,因此即使在如例如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單面與其他構件薄膜貼合,並將另一單面直接貼合於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構成中,也可以得到薄膜兩表面優異的緊貼性,因而更佳。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可以用太陽能電池背板一邊將通過太陽能電池單元間的光擴散,一邊使其反射,從而將光再利用以提高發電輸出。此處,從提高光的擴散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使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組成物中含有無機粒子的形態。
作為此處使用的無機粒子,例如,可舉出:碳酸鈣、碳酸鎂、碳酸鋅、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氧化鎂、硫酸鋇、硫化鋅、磷酸鈣、礬土、雲母、雲母、滑石、黏土、高嶺土、氟化鋰、及氟化鈣等。再者,此等當 中,從容易與聚酯樹脂加工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鈦、氧化鋅、硫酸鋇,從可同時提高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耐紫外線性的觀點而言,更佳為氧化鈦。此外,作為氧化鈦,例如,能舉出如銳鈦礦型氧化鈦及金紅石型氧化鈦之結晶型的氧化鈦。從增大與所使用的聚酯的折射率的差這樣的觀點而言,較佳為折射率為2.7以上的氧化鈦,從同時地耐紫外線性更優異的觀點而言,更佳為使用金紅石型氧化鈦。
即,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藉由使構成具有前述的空洞的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組成物含有無機粒子,能進一步提高輸出提升性。
此處,作為使構成聚酯薄膜的樹脂組成物含有無機粒子的形態,沒有特別的限制,但較佳為具有3層以上的積層結構,構成兩表層(將一表層設為P2層,將另一表層設為P2’層)的樹脂組成物當中至少一者的樹脂組成物含有無機粒子,不具有表層的層(將該層設為P1層)為含有前述的空洞成核劑的結構,更佳為包含P2層/P1層/P2’層的3層的積層結構。
此外,若使P2層及P2’層中含有無機粒子,則有其等成為空洞成核劑而也在表層含有少量的空洞的情況。此時,P2層的空隙率(Ps)及P2’層的空隙率(Ps’)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再佳為3.5%以下。在P2層及P2’層的空隙率(Ps)及(Ps’)皆超過5.0%的情況下,有其表層側係空洞面積的不均衡變得不穩定而緊貼性降低的情況。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中,P2層的 空隙率(Ps)及P2’層的空隙率(Ps’)設為5.0%以下,從而能夠不會使緊貼性降低,不會將P1層的反射性和P2層或P2’層的擴散性分別抵消而變得可以活用,進一步提高輸出提升性。進一步而言,也能夠在製造聚酯薄膜時防止因空洞成核劑所造成的步驟污染。
又,在為僅P2層的空隙率(Ps)及P2’層的空隙率(Ps’)中任一者滿足5.0%以下的薄膜的情況下,能夠藉由使滿足上述範圍的P2層或P2’層位於期待本發明的效果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側來進一步提高緊貼性。
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表層具有含有具有前述的耐紫外線性的無機粒子的P2層或P2’層的結構,能兼顧輸出提升效果、並抑制因照射於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紫外線所造成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變色這樣的耐紫外線性,因此可說是更佳的形態。此外,構成P2層和P2’層的樹脂組成物之兩方皆具有無機粒子的積層結構,變得可以對照射於太陽能電池的背面的紫外線的反射光,發揮前述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側的耐紫外線性的效果,可說是更佳的形態。
P2層及P2’層(以下,有統一表示為P2層的情況)的主要成分,若在不損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的話,便能夠自由地選擇。例如,能藉由將P2層的主要成分設為與P1層相同的聚酯樹脂來製成P1層與P2層界面的緊貼性優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此外,變得可以藉由將丙烯酸系樹脂等用於P2層的主要成分來利用塗布法在P1層上設置更加高度填充無機粒子的P2層,能製成兼 顧優異的緊貼性與輸出提升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採用具有前述的P2層及/或P2’層的結構的情況下,當將P1層的厚度設為T1(μm)、將P2層的厚度設為T2(μm)、將P2’層的厚度設為T2’(μm)、將構成P2層的樹脂組成物中所含的無機粒子濃度設為W2(質量%)、將構成P2’層的樹脂組成物中所含的無機粒子濃度設為W2’(質量%)時,較佳為(T2/T1)×W2、(T2’/T1)×W2’當中至少一者滿足0.35以上1.50以下。更佳為0.75以上1.40以下,再更佳為0.90以上1.20以下。
此處,在(T2/T1)×W2、(T2’/T1)×W2’皆小於0.35的情況下,P2層及P2’層的擴散性不足,有即使將哪一層設置在太陽能電池單元側,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輸出提升性仍降低的情況。另一方面,在(T2/T1)×W2、(T2’/T1)×W2’皆超過1.50的情況下,P2層、P2’層的擴散性變得過強,到達P1層的光量會減少,因此有反而使輸出提升性降低的情況。
又,在為僅(T2/T1)×W2、(T2’/T1)×W2’中任一者滿足0.35以上1.50以下之薄膜的情況下,能夠藉由使滿足上述範圍的P2層或P2’層位於期待本發明的效果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側來進一步提高輸出提升性。例如,在僅(T2/T1)×W2為0.35以上1.50以下的情況下,以發電單元的密封材位於P2層側之方式所配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能兼顧緊貼性、輸出提升性。若(T2/T1)×W2、(T2’/T1)×W2’皆為0.35以上1.50以下,則輸出提升性特別優異,因而較佳。
此外,在前述的P1層中也包含無機粒子的情況下,從維持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優異緊貼性的觀點而言,無機粒子濃度係相對於P1層的總質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下,再更佳為3質量%以下。若P1層的無機粒子含量超過10質量%,則聚酯薄膜的(Sc/Scs)或(Sc/Scs’)變小,有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緊貼性降低的情況。
另外,表示相對於薄膜整體厚度P1層所佔的比例之T1/(T1+T2+T2’),較佳為在0.6以上0.99以下的範圍內,表示相對於薄膜整體厚度P2層、P2’層所佔的比例之T2/(T1+T2+T2’)、T2’/(T1+T2+T2’),較佳為0.01以上0.2以下。藉由滿足上述範圍,能兼顧優異的緊貼性和輸出提升。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中,除了前述的空洞成核劑或無機粒子以外,還可以在不損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根據需要摻合耐熱穩定劑、耐氧化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穩定劑、有機系/無機系的易滑劑、有機系/無機系的微粒子、填充劑、成核劑、染料、偶合劑等之添加劑。例如,在選擇紫外線吸收劑作為添加劑的情況下,變得可以進一步提高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耐紫外線性。此外,也能夠添加抗靜電劑等而使電性絕緣性提升。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整體的厚度較佳為25μm以上350μm以下,更佳為30μm以上300μm以下,再更佳為50μm以上260μm以下。在本發明的太陽能 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厚度小於25μm的情況下,有當與其他構件薄膜貼合加工時產生皺摺的情形。另一方面,若厚度比350μm厚,則有捲取性惡化的情況。又,若將薄膜整體的厚度設為45μm以上,則可明顯得到因前述的厚度方向的空洞面積的不均衡所造成之緊貼性的提升效果,此外,由於光的反射性良好,因此可得到輸出提升效果,因而較佳。更佳為48μm以上,再更佳為50μm以上。
另外,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導熱率較佳為0.9W/m.K以下,更佳為0.75W/m.K以下。在以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之際,有在與密封材緊貼的面的相反面(以下,稱為空氣側面)積層其他薄膜的情形,但能夠藉由將導熱率設為0.9W/m.K以下來遮斷單元的發熱,抑制與積層在空氣側面的薄膜的緊貼性的降低。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導熱率能藉由提高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隙率來壓低。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製造方法)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製造方法舉例說明。此為一個例子,本發明不應被解釋為僅限於由相關例子所得到者。
首先,成為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原料的聚酯樹脂,能藉由用周知的方法使二羧酸、或其酯衍生物與二醇進行酯交換反應、或酯化反應而獲得。作為現有公知的反應觸媒,能舉出:鹼金屬化合物、鹼土類金屬化合物、鋅化合物、鉛化合物、錳化合物、 鈷化合物、鋁化合物、銻化合物、鈦化合物、磷化合物等。較佳為在通常的製造方法結束以前的任意階段中,較佳為添加鹼金屬化合物、錳化合物、銻化合物或鍺化合物、鈦化合物作為聚合觸媒,從進一步提高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緊貼性的觀點而言,更佳為添加鈉化合物、錳化合物。作為這樣的方法,例如,若拿錳化合物作為例子,則較佳為直接添加錳化合物粉體。
此外,聚酯樹脂的末端羧基量,能夠藉由在聚合時的溫度、或將聚酯樹脂進行聚合後190℃~小於聚酯樹脂的熔點的溫度下,在減壓或如氮氣的惰性氣體的流通下進行加熱之所謂的固相聚合的時間來進行控制。具體而言,若聚合時的溫度變高,則末端羧基量增加,若固相聚合的時間增長,則末端羧基量變低。
使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中含有空洞成核劑或無機粒子等的方法,較佳為摻混預先使用排氣式二軸混練擠出機或縱排型擠出機將原料進行熔融混練而製作的母顆粒的方法。此時,由於母顆粒經歷加熱過程,因此有進行不少熱劣化的顧慮。因此,更佳為製作含有較高濃度的空洞成核劑或無機粒子的母顆粒,將它們混合稀釋來使用的方法。具體而言,在將空洞成核劑添加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之際,預先製作含量比聚酯薄膜中欲含有的空洞成核劑含量還多的母顆粒,將其與為聚酯薄膜的主要成分之聚酯樹脂混合以調整為目標含量。
接著,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製 膜方法,能使用在擠出機內將以成為聚酯薄膜的組成的方式調整好的原料進行加熱熔融,從模具擠出於已冷卻的鑄塑鼓輪上而加工成板狀的方法(熔融鑄塑法)。
此處,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較佳為以30以上80℃以下冷卻鑄塑鼓輪溫度,更佳為40℃以上70℃以下,再更佳為45℃以上60℃以下。在鑄塑鼓輪的溫度小於30℃的情況下,被熔融擠出的薄膜的冷卻速度過快,有聚酯薄膜的(Sc/Scs)或(Sc/Scs’)變小而超出較佳的範圍的情況。另一方面,若鑄塑鼓輪的溫度超過80℃,則有過度進行聚酯樹脂的結晶化而在拉伸時產生破裂的情況。
然後將所得到的板導引至經加熱至70~140℃的溫度的輥群,在長邊方向(縱方向,即板的行進方向)上進行拉伸,用20~50℃的溫度的輥群進行冷卻。然後,一邊用夾具把持板的兩端一邊導引至拉幅機,在經加熱至80~150℃的溫度的氣體環境中,在與長邊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寬度方向)上進行拉伸。此時,以面倍率計,拉伸倍率較佳為2倍以上、30倍以下的倍率,更佳為4倍以上、25倍以下,再更佳為6倍以上、20倍以下。藉由用前述的倍率予以拉伸,能在本發明的聚酯薄膜中形成具有適度大小的空洞。在面倍率小於2倍的情況下,有空洞變小而輸出提升性降低的情況。另一方面,若面倍率超過30倍,則有空洞變得過大而緊貼性降低的情況。此外,從對製膜機械的負擔變得過大的觀點而言,這也是不佳的。
另外,長邊方向(薄膜製膜時的行走方向)與薄膜的寬度方向的拉伸倍率的差較佳為4倍以下,更佳為2倍以下,再更佳為1倍以下。若前述的拉伸倍率的差超過4倍,則聚酯薄膜內部的空洞形狀偏向一方向,有緊貼性降低的情況。
即,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能藉由將聚酯薄膜設為長邊方向(薄膜製膜時的行走方向)與薄膜的寬度方向的拉伸倍率的差為4倍以下,且以面倍率計,用2倍以上、30倍以下的倍率進行拉伸,而製成兼顧優異的緊貼性或輸出提升性、耐濕熱性且加工性亦優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然後,在拉伸後,在拉幅機內進行熱固定。此時的設定溫度較佳為150℃以上250℃以下,更佳為170℃以上230℃以下,再更佳為180℃以上220℃以下。在以小於150℃進行熱固定的情況下,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熱尺寸穩定性降低,有背板加工時產生捲曲等問題之虞。另一方面,在以超過250℃的溫度進行熱固定的情況下,有薄膜內部的空洞成核劑會流動而無法得到所要的反射性能之虞。
此外,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具有P2層的情況下,例如,可較佳地使用:將構成P1層的原料和構成P2層的原料分別投入不同的二台擠出機進行熔融後,使其合流,從模具共擠出至已冷卻的鑄塑鼓輪上而加工成板狀的方法(共擠出法);或在單獨製作具有P1層的聚酯薄膜後,利用輥塗布法、浸漬塗布法、棒塗 布法、模塗布法及凹版輥塗布法等塗布溶於溶媒中的構成P2層的原料後,使溶媒乾燥,從而形成P2層的方法(塗布法)。
利用前述的製造方法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能夠一邊維持現有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具有的耐濕熱性、耐熱性、耐紫外線性、熱尺寸穩定性、加工性,一邊兼顧優異的緊貼性和輸出提升性。
(太陽能電池背板)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進行說明。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重要的是具有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與至少1層以上的功能層的太陽能電池背板。其中,利用後述的測定方法所求出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捲曲高度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5mm以下。藉由將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捲曲高度設為10mm以下,變得可以減少因捲曲而產生的位置偏移或單元破裂的發生率,提升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性。
此外,為了將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捲曲高度設為10mm以下,較佳為將前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楊格模數設為4.0GPa以下,將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楊格模數設為4.0GPa以下。更佳為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楊格模數為4.0GPa以下,更佳為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楊格模數為3.0GPa以下。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以及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楊格模數的下限值,只要不損害本發明的功能,便沒有特別的限制,若為0.5GPa以上的話便足夠。
藉由將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楊格模數設為 4.0GPa以下,能將在以輥狀態保管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捲曲折線,在積層於太陽能電池之際,利用太陽能電池背板本身的重量予以撫平。
又,將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楊格模數設為上述範圍的方法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但能用以下的方法等進行調整。例如,若提高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聚酯薄膜中的空隙率、降低製膜時的拉伸倍率,則有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楊格模數變低的傾向。此外,若降低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聚酯薄膜中的空隙率、提高製膜時的拉伸倍率,則有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楊格模數變高的傾向。此外,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楊格模數,有若太陽能電池背板中使用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楊格模數高則變高,若低則變低的傾向。除此之外,能利用積層於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層的楊格模數進行調整。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功能層,若為包含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當中至少一者、或複數之組合的層,則緊貼性變良好而較佳。特別是,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中,因在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與密封材之間具有前述功能層,變得可以具有與密封材的良好緊貼力。其中,特別是從耐候性、水蒸氣阻隔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聚乙烯。在以包含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當中至少一者、或複數之組合的層作為功能層的情況下,功能層的厚度較佳為30μm以上300μm以下,更佳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藉由將該層的厚度設為30μm以上,水蒸氣阻隔性或 絕緣性提升,藉由設為300μm以下,變得可以抑制因太陽能電池製造時的功能層B的滲出所造成的步驟污染。
以包含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當中至少一者、或複數之組合的層作為功能層並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積層的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可舉出:直接積層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方法;或在不妨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透過接著劑等積層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和功能層的方法。
此外,若本發明的背板的功能層為包含聚氟乙烯(PVF)、聚偏二氟乙烯(PVDF)、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六氟化聚丙烯共聚物(FEP)當中至少一者、或複數之組合的層,則變得可以改良背板的耐候性,因而較佳。特別是,若將前述功能層積層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氣側面,則能抑制因紫外線所造成的劣化,因而較佳。從耐候性的觀點而言,前述功能層較佳為包含PVF、PVDF當中至少一者。
在以包含PVF、PVDF、ETFE、FEP當中至少一者、或複數組合的層作為功能層的情況下,功能層的厚度較佳為25μm以上、125μm以下,更佳為25μm以上75μm以下。藉由將該層的厚度設為25μm以上,耐候性提升,藉由設為125μm以下,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加工性提升。
以包含PVF、PVDF、PTFE、ETFE當中至少一者、或複數之組合的層作為功能層並積層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可 舉出:直接積層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方法;或在不妨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透過接著劑等積層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和功能層的方法。
若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功能層為包含聚胺基甲酸酯的層,則緊貼性變良好,因而較佳。特別是,若前述功能層位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與密封材之間,則與密封材的緊貼力提升。此處所謂的聚胺基甲酸酯係由具有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具有羥基的化合物所得到的聚合物的統稱。作為具有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有三亞甲基二異氰酸酯(TDI)、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亞甲基雙(4,1-伸苯基)=二異氰酸酯(MDI)、3-異氰酸酯甲基-3,5,5-三甲基環己基異氰酸酯(IPDI)、伸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XDI)等之二異氰酸酯;或此等二異氰酸酯的三羥甲基丙烷加合物、為此等二異氰酸酯的三聚物之異三聚氰酸酯物、此等二異氰酸酯的二縮脲鍵結物、聚合型二異氰酸酯等,但其中,從色調的觀點而言,較佳為HDI。作為具有羥基的化合物,有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丙烯酸多元醇、氟系多元醇等,但從耐濕熱性、耐候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聚丙烯酸多元醇、氟系多元醇。
在以包含聚胺基甲酸酯的層作為功能層的情況下,功能層的厚度較佳為1μm以上、20μm以下,更佳為2μm以上10μm以下。在以包含聚胺基甲酸酯的層作為功能層的情況下,藉由將功能層的厚度設為1μm以上,耐候性提升,藉由設為20μm以下,背板的加工性提升。
以包含聚胺基甲酸酯的層作為功能層而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積層的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可舉出:輥塗布法、凹版輥塗布法、吻合塗布、及其他的塗布法、或者是藉由印刷法等進行積層的方法。
此外,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功能層較佳為包含無機化合物。藉由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功能層包含無機化合物,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水蒸氣阻隔性提升。作為功能層所包含的無機化合物,較佳為矽石、或礬土,在水蒸氣阻隔性、耐濕熱性方面上,特佳為矽石。
作為以包含無機化合物的層作為功能層而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積層的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可舉出:直接積層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方法;或將無機化合物積層於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不同的聚酯薄膜,在不妨害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透過接著劑等積層除了積層了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和無機化合物的聚酯薄膜以外的層(功能層)的方法。
此外,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若是透過接著層而將包含聚酯的功能層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積層,製成太陽能電池背板,則耐候性、加工性優異,因而較佳。
在以包含聚酯的層作為功能層的情況下,功能層的厚度較佳為25μm以上188μm以下,更佳為38μm以上125μm以下。藉由將前述層的厚度增厚為25μm以上,可以提升耐候性,藉由減薄為188μm以下,可以提升背 板的加工性。
又,在本發明中,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透過接著層積層功能層的情況下,空隙率或(Sc/Scs)、(Sc/Scs’)係設為不包含接著層或功能層而求出者。例如,在為具有包含聚酯的功能層/接著層/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的結構的積層薄膜的情況下,將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點設為C1點,將C1點與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的薄膜表面的中間點設為(C2-1點)、(C2-2點)。
(太陽能電池)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進行說明。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直接搭載前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或者是,以搭載前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作為特徵。
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的結構例顯示於第1圖。構成為將玻璃等之透明基板4與太陽能電池背板1貼合於用EVA樹脂等之透明的密封材2密封連接了導出電的導線(第1圖中未顯示)的發電元件者,但不限於此而能用於任意的結構。
此處,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中,太陽能電池背板1擔任保護設置在密封了發電元件的密封材2的背面的發電單元的角色。此處,太陽能電池背板係以P2層與密封材2接觸的方式配置,在提高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效率的方面上是較佳的。藉由設為此結構,能製成兼顧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優異的緊貼性和發電效率的太陽能電池。
發電元件3係將太陽光的光能轉換成電能者,能根據目的使用結晶矽系、多晶矽系、微晶矽系、非晶矽系、硒化銅銦系、化合物半導體系、色素增感系等任意的元件,能根據所要的電壓或電流將複數個串聯或並聯地連接使用。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基板4因位於太陽能電池的最表層,故可使用除了高透射率外,還具有高耐候性、高耐污染性、高機械強度特性的透明材料。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中,若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基板4滿足上述特性的話,便能使用任何材質,作為其例子,可較佳地舉出:玻璃、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聚氟乙烯樹脂(PVF)、聚偏二氟乙烯樹脂(PVDF)、聚四氟乙烯樹脂(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三氟氯乙烯樹脂(CTFE)、聚偏二氟乙烯樹脂等之氟系樹脂、烯烴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及此等的混合物等。在玻璃的情況下,更佳為使用經強化者。此外,在使用樹脂製的透光基材的情況下,從機械強度的觀點出發,可較佳地使用將上述樹脂進行一軸或二軸拉伸者。此外,為了對這些基材賦予與為發電元件的密封材料之EVA樹脂等的接著性,可較佳地進行對表面施加電暈處理、電漿處理、臭氧處理、易接著處理。
供密封發電元件用的密封材2,除了用樹脂被覆並固定發電元件的表面的凹凸、保護發電元件防範外部環境、電性絕緣的目的以外,為了與具有透光性的基材或背板和發電元件進行接著,而可使用具有高透明性、高耐候性、高接著性、高耐熱性的材料。作為其例子 ,可較佳地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樹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離子性化合物樹脂、聚乙烯丁醛樹脂、及此等的混合物等。
如上所述,與現有的太陽能電池相比,藉由以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而搭載於太陽能電池,即使是在長期間放置在戶外的情況下,也變得可以保持與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緊貼性,進一步提高發電效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不限於戶外用途、戶內用途,能適合用於太陽光發電系統、小型電子零件的電源等各種用途。
[特性的測定方法及評價方法]
(1)聚合物特性
(1-1)末端羧基量(表中記載為COOH量)
針對末端羧基量,係按照Maulice的方法,利用以下的方法進行測定。(文獻:M.J.Maulice,F.Huizinga,Anal.Chim.Acta,22 363(1960))在溫度80℃下,將測定試料2g溶解於鄰甲酚/氯仿(質量比7/3)50mL,利用0.05N的KOH/甲醇溶液進行滴定,測定末端羧基濃度,以當量/聚酯1t的值表示。又,滴定時的指示劑使用酚紅,以從黃綠色變為淡紅色的時候作為滴定的終點。又,在使測定試料溶解的溶液中有無機粒子等之不溶物的情況下,過濾溶液以進行不溶物的質量測定,實施以從測定試料質量減去不溶物的質量的值作為測定試料質量的補正。
(1-2)固有黏度IV
使測定試料溶解於鄰氯酚100ml(溶液濃度C(測定試料質量/溶液體積)=1.2g/ml),使用奧士瓦黏度計測定該溶液在25℃下的黏度。此外,同樣地測定溶媒的黏度。使用所得到的溶液黏度、溶媒黏度,利用下述式(4)算出[η],以所得到的值作為固有黏度(IV)。
ηsp/C=[η]+K[η]2‧C…(4)
(此處,ηsp=(溶液黏度/溶媒黏度)-1,K為赫金斯常數(設為0.343)。)
又,在使測定試料溶解的溶液中有無機粒子等之不溶物的情況下,使用以下的方法進行測定。
(i)使測定試料溶解於鄰氯酚100mL,作成溶液濃度比1.2g/mL濃的溶液。此處,以供給於鄰氯酚的測定試料的質量作為測定試料質量。
(ii)接著,過濾包含不溶物的溶液,進行不溶物的質量測定、與過濾後的濾液的體積測定。
(iii)在過濾後的濾液中追加鄰氯酚,以(測定試料質量(g)-不溶物的質量(g))/(過濾後的濾液的體積(mL)+追加的鄰氯酚的體積(mL))成為1.2g/100mL的方式進行調整。
(例如,當作成測定試料質量2.0g/溶液體積100mL的濃厚溶液時,在過濾該溶液時的不溶物的質量為0.2g,過濾後的濾液的體積為99mL的情況下,實施追加51mL的鄰氯酚的調整。((2.0g-0.2g)/(99mL+51mL)=1.2g/mL))
(iv)使用在(iii)所得到的溶液,使用奧士瓦黏度計測定在25℃下的黏度,使用所得到的溶液黏度、溶媒黏度 ,利用上述式(C)算出[η],以所得到的值作為固有黏度(IV)。
(1-3)金屬元素含量
針對Mg、Mn、Sb金屬元素量,以螢光X射線分析法(理學電機(股)製的螢光X射線分析裝置(型號:3270))進行定量,針對Na金屬元素,以原子吸光分析法(日立製作所製:偏光季曼原子吸光光度計180-80。火焰:乙炔-空氣)進行定量。
(2)空洞面積比
(2-1)薄膜剖面的觀察
使用微切片機或CP(cross-section polisher)剖面加工,不會在厚度方向上壓壞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地,相對於薄膜面方向垂直地切斷,露出剖面。接著,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日本電子(股)電場發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JSM-6700F”)得到觀察樣品的切斷面的影像。
(2-2)薄膜整體的空隙率的測定
以(2-1)的手法,在薄膜樣品中不同的部位任意選擇總共5個部位,針對在薄膜的長邊方向、及寬度方向上切斷薄膜剖面的總共10個部位,準備以能觀察薄膜的厚度方向整體的最大倍率觀察的影像。接著,在透明的薄膜上僅探查各個空洞部分,算出使用影像分析儀(Nireco股份公司製:LUZEX IID)測定的空洞面積、與觀察影像內的整體的薄膜剖面積的比,以10個部位的平均值作為薄膜整體的空隙率。
(2-3)薄膜表層的空隙率(Ps)、(Ps’)的測定
針對3層以上的積層薄膜,依以下的方法測定薄膜表層的空隙率(Ps)、(Ps’)。即,針對與(2-2)同樣地製作的總共10個部位的觀察剖面,準備以能在視野內觀察薄膜表層(P2層及P2’層)的表層整體的最大倍率觀察的影像,同樣地使用影像分析儀算出面積比,以10個部位的平均值作為薄膜表層的空隙率。
(2-4)存在於各水平線上的空洞的空洞面積的測定
針對與(2-2)同樣地製作的總共10個部位的觀察剖面,準備以能觀察薄膜的厚度方向整體的最大倍率觀察的影像。接著,針對各個觀察影像拉出與薄膜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線,拉出通過將該線分成4等分的3點(設為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C1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1點)、(C2-2點))之在薄膜中與厚度方向平行的線(分割水平線)。接著,在透明的薄膜上僅探查存在於分割水平線上的空洞部分,使用影像分析儀求出存在於各水平線上的空洞的平均面積。
又,針對進行探查的空洞的個數,設定為:在觀察影像內的存在於分割水平線上的空洞小於20個的情況下,針對全部的空洞進行探查,在存在20個以上的空洞的情況下,選擇20個空洞的重心接近C1點、C2-1點、C2-2點的空洞來進行探查。
(2-5)平均空洞面積比(Sc/Scs)、(Sc/Scs’)的算出
針對由(2-4)所得到的平均面積,將存在於通過C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μm2), 將存在於通過C2-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將存在於通過C2-2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算出空洞面積比(Sc/Scs)或(Sc/Scs’),以總共10個部位的平均值作為本發明的平均空洞面積比(Sc/Scs)、(Sc/Scs’)。
(3)緊貼性評價
(3-1)貼合樣品的製作
以接著劑(混合“TAKELAC”(註冊商標)A310(三井武田Chemical(股)製)90質量份、“TAKENATE”(註冊商標)A3(三井武田Chemical(股)製)10質量份者),將厚度125μm雙軸拉伸聚酯薄膜“Lumirror”(註冊商標)X10S(Toray(股)製)貼合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太陽能電池背板後,在溫度調整為40℃的恆溫槽進行48hr老化。
(3-2)緊貼性評價
針對在(3-1)所得到的樣品,以高度加速壽命試驗裝置壓力鍋(ESPEC(股)製),在溫度120℃、相對濕度100%的條件下進行48小時處理後,水平地固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側,測定在用200mm/分鐘的速度將貼合的部分實施180°剝離的剝離試驗之際的剝離強度,依以下方式判定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緊貼性。
剝離強度為6N/15mm以上的情況:A
剝離強度為4N/15mm以上、小於6N/15mm的情況:B
剝離強度為2N/15mm以上、小於4N/15mm的情況:C
剝離強度為1N/15mm以上、小於2N/15mm的情況:D
剝離強度小於1N/15mm的情況:E
緊貼性係A~D為良好,其中A最優。
(4)耐濕熱性評價
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太陽能電池背板切成測定片的形狀10mm×200mm後,以高度加速壽命試驗裝置壓力鍋(ESPEC(股)製),在溫度125℃、相對濕度100%RH的條件下進行48小時處理,之後,基於ASTM-D882(1997)測定斷裂伸長率。又,測定係設為夾具間50mm、伸展速度300mm/min、測定次數n=5,此外,分別對板的長邊方向、寬度方向進行測定後,以其平均值作為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長率。由所得到的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長率,依以下的方式判定耐濕熱性。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長率為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長率的60%以上的情況:A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長率為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長率的40%以上小於60%的情況:B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長率為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長率的20%以上小於40%的情況:C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長率為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長率的10%以上小於20%的情況:D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長率小於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長率的10%的情況:E
耐濕熱性係A~D為良好,其中A最優。
(5)耐紫外線性(紫外線處理試驗時的色調變化)
(5-1)色調(b值)測定
基於JIS-Z-8722(2000),使用分光式色差計SE-2000(日本電色工業(股)製,光源鹵素燈12V4A,0°~-45°後分光方式),利用反射法,以n=3測定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太陽能電池背板的色調(b值),以其平均值求出。
(5-2)色調變化△b
按照前述(5-1)項,測定以EYE Super紫外線測試機-S-W151(岩崎電氣(股)製),在溫度60℃、相對濕度60%、照度100mW/cm2(光源:金屬鹵化物燈,波長範圍:295~450nm,峰值波長:365nm)的條件下,對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太陽能電池背板照射48小時前後的色調(b值),由以下的(α)式算出紫外線照射後的色調變化(△b)。又,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單面具有P2層的結構的情況下,以對P2層側的表面照射紫外線試驗光的方式進行試驗。此外,在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情況下,以在實施例32至37、45至46、50至53中係對具有功能層B的面的相反面、在實施例38至44、47至49中係對具有功能層B的表面、在54至56中係對具有功能層B’的表面照射紫外線試驗光的方式進行試驗。
紫外線照射後的色調變化(△b)=b1-b0 (α)
b0:紫外線照射前的色調(b值)
b1:紫外線照射後的色調(b值)
由所得到的紫外線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依以下的方式判定耐紫外線性。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小於3的 情況:A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為3以上小於6的情況:B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為6以上小於10的情況:C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為10以上小於20的情況:D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為20以上的情況:E
耐紫外線性係A~D為良好,其中A最優。
(6)導熱率評價
作為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導熱率評價,基於ATSM E 1530進行試驗。將下部加熱器設定為30℃,將上部加熱器設定為80℃,以n=3進行測定,以其平均值作為導熱率,由所得到的導熱率,依以下的方式進行判定。
導熱率為0.08W/m.K以下:A
導熱率超過0.08W/m.K、0.12W/m.K以下:B
導熱率超過0.12W/m.K、0.14W/m.K以下:C
導熱率超過0.14W/m.K:D
導熱率係A~B為良好,其中A最優。
(7)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
(7-1)太陽能電池的輸出提升性評價
用分液器,在多晶矽型太陽能電池單元「Gintech公司製的G156M3」的表面和背面的銀電極部分塗布助焊劑 「HOZAN公司製的H722」,以離表面側的單元的單端10mm的地方成為配線材的端,然後背面側與表面側成為對稱的方式,將切斷成155mm長度的配線材「日立電線公司製的銅箔SSA-SPS0.2×1.5(20)」擺在表面和背面的銀電極上,使用焊料烙鐵,使焊料烙鐵從單元背面側接觸,同時將表面和背面進行焊料熔接,製作1單元串。
接著,以從製作的1單元串的單元跑出來的前述配線材的長邊方向、與切斷成180mm的導出電極「日立電線公司製的銅箔A-SPS0.23×6.0」的長邊方向成為垂直的方式放置,在前述的配線材與導出電極重疊的部分塗布前述的助焊劑進行焊料熔接,製作附導出電極的串。在此時刻,根據JIS C8914:2005的基準狀態實施短路電流的測定,作為單元單體的發電性能。
接著,依作為蓋材之190mm×190mm的玻璃(旭硝子公司製的太陽能電池用3.2mm厚白板熱處理玻璃)、作為表側密封材之190mm×190mm的乙烯-乙酸乙烯酯(Sanvic公司製的密封材0.5mm厚)、實施了單元單體的發電性能評價的附導出電極的串、作為背側密封材之190mm×190mm的乙烯-乙酸乙烯酯(Sanvic公司製的密封材0.5mm厚)、與裁斷成190mm×190mm之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順序加以重疊並固定,以與真空層疊機的熱板接觸的方式安裝該玻璃,在熱板溫度145℃、抽真空4分鐘、加壓1分鐘及保持時間10分鐘的條件下,進行真空層疊以製作評價用的太陽能電池。此時,附導出電極的串係以玻璃面成為單元表面側的方式安裝。又, 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單面具有P2層的結構的情況下,以朝向發電單元側的方式設置P2層側。
將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實施按照JIS C8914:2005的基準狀態實施經測定的短路電流的測定,作為搭載了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性能。
由依此方式操作所得到的單元單體的發電性能、與搭載了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性能,按照以下的(β)式,算出搭載了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提升率。
模組化所致之發電提升率(%)=(模組化後的發電性能/單元單體的發電性能-1)×100(%) (β)
從所得到的發電提升率,依以下方式判定輸出提升性。
發電提升率為8.0%以上的情況:A
發電提升率為7.5%以上、小於8.0%的情況:B
發電提升率為7.0%以上、小於7.5%的情況:C
發電提升率為6.5%以上、小於7.0%的情況:D
發電提升率小於6.5%的情況:E
太陽能電池的輸出提升性係A~D為良好,其中A最優。
(7-2)太陽能電池的緊貼性評價
準備10個在(7-1)項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在調整為85℃ 85%RH的恆溫恆濕槽(ESPEC(股)製)進行4000hr處理後,目視確認層疊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中有沒有產生剝離。太陽能電池的緊貼性係目視確認10個太陽能 電池當中,板發生剝離的有幾個,依以下的方式進行判定。
全部的太陽能電池並未發生剝離的情況:A
製作的太陽能電池當中1個以上小於4個的板從太陽能電池剝離的情況:B
製作的太陽能電池當中4個以上小於8個的板從太陽能電池剝離的情況:C
製作的太陽能電池當中8個以上的板從太陽能電池剝離的情況:D
全部的太陽能電池發生剝離的情況:E
太陽能電池的緊貼性係A~D為良好,其中A最優。
(8)楊格模數評價
基於ASTM-D882(1997)測定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楊格模數。又,測定係設為夾具間50mm、伸展速度300mm/min、測定次數n=5,此外,分別對板的長邊方向、寬度方向進行測定後,以其平均值作為楊格模數。由所得到的楊格模數,依以下的方式進行判定。
楊格模數為2.0GPa以下的情況:A
楊格模數超過2.0GPa、3.0GPa以下的情況:B
楊格模數超過3.0GPa、4.0GPa以下的情況:C
楊格模數超過4.0GPa的情況:D
楊格模數係A~C為良好,其中A最優。
(9)捲曲高度評價
用以下的順序進行捲曲高度(捲曲性)的評價作為太 陽能電池背板的評價。
1.將剪裁成200mm×200mm的太陽能電池背板捲在外徑84.2mm的紙管並固定,在40℃ 50%RH下保管1星期,從紙管取下所得到的薄膜而得到捲曲高度評價用板。
2.在25℃的環境下,將所得到的捲曲高度評價用板,朝捲曲高度評價用板的中央部與板接觸的方向放置在平坦的板上。
3.用游標尺測定捲曲高度評價用板的4個部位的角落離板的距離(捲曲高度)。
4.取得在3.所得到的4個部位的捲曲高度的平均值,從所得到的捲曲高度的平均值,依以下的方式判定捲曲高度評價。
捲曲高度的平均值小於5mm:A
捲曲高度的平均值為5mm以上、小於10mm:B
捲曲高度的平均值為10mm以上、小於15mm:C
捲曲高度的平均值為15mm以上:D
捲曲高度係A~C為良好,其中A最優。
(10)水蒸氣阻隔性評價
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水蒸氣阻隔性的評價,根據JIS K7129(2008)的紅外線感測法,測定測定面積50cm2、40℃ 90%RH環境下的水蒸氣透過率。從所得到的值,依以下的方式判定水蒸氣阻隔性。
水蒸氣透過率小於0.5g/m2/day:A
水蒸氣透過率為0.5g/m2/day以上、小於1.0g/m2/day:B
水蒸氣透過率為1.0g/m2/day以上、小於2.0g/m2/day:C
水蒸氣透過率為2.0g/m2/day以上、小於3.0g/m2/day:D
水蒸氣透過率為3.0g/m2/day以上:E
水蒸氣阻隔性係A~D為良好,其中A最優。
[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舉出實施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未必限於這些實施例。
(P1層中使用的聚酯系樹脂原料)
1.PET原料A(PET-a)
在150℃、氮氣環境下熔融對苯二甲酸二甲酯100質量份、乙二醇57.5質量份、醋酸錳四水合物0.03質量份、三氧化銻0.03質量份。一邊攪拌此熔融物一邊花3小時升溫至230℃,使甲醇餾出,結束酯交換反應。酯交換反應結束後,添加將磷酸0.005質量份與磷酸二氫鈉二水合物0.021質量份溶解於乙二醇0.5質量份的乙二醇溶液(pH5.0)。此時的聚酯組成物的固有黏度小於0.2。之後,在最終到達溫度285℃、真空度0.1Torr下進行聚合反應,得到固有黏度0.52、末端羧基量為15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在160℃下乾燥6小時,使所得到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結晶化。之後,進行220℃、真空度0.3Torr、8小時的固相聚合,得到固有黏度0.82、末端羧基量為10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a)。所得到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組成物的玻璃轉移溫度為82℃,熔點為 255℃。
2.PET原料B(PET-b)
除了將固相聚合的時間設為10小時以外,與PET原料A同樣地進行,得到固有黏度0.85、末端羧基量為6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b)。
3.PET原料C(PET-c)
除了設為聚合反應的最終到達溫度290℃以外,與PET原料A同樣地進行,得到固有黏度0.79、末端羧基量為15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c)。
4.PET原料D(PET-d)
除了設為聚合反應的最終到達溫度295℃以外,與PET原料A同樣地進行,得到固有黏度0.77、末端羧基量為20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d)。
5.PET原料E(PET-e)
除了設為聚合反應的最終到達溫度300℃以外,與PET原料A同樣地進行,得到固有黏度0.75、末端羧基量為28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e)。
6.PET原料F(PET-f)
除了以醋酸鎂二水合物0.03質量份取代醋酸錳作為反應觸媒、在酯交換反應結束後僅添加磷酸0.005質量份以外,與PET原料A同樣地進行,得到固有黏度0.80、末端羧基量為10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f)。
7.PET原料G(PET-g)
除了設為聚合反應的最終到達溫度297℃以外,與PET原料A同樣地進行,得到固有黏度0.76、末端羧基量 為24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g)。
8.PET原料H(PET-h)
除了設為聚合反應的最終到達溫度305℃以外,與PET原料A同樣地進行,得到固有黏度0.65、末端羧基量為34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h)。
9.空洞成核劑母顆粒A
在經排氣的290℃的擠出機內,將由上述1.項所得到的PET樹脂A(PET-a)42質量份、與Polyplastics股份公司製的環烯烴共聚物(COC)“TOPAS”(註冊商標)6018(菲卡軟化點=188℃)、40質量份、Toray-Dupont股份公司製的聚酯系彈性體(TPE)“Hytrel”(註冊商標)724718質量份進行熔融混練,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A。
10.空洞成核劑母顆粒B
除了使用由上述2.項所得到的PET樹脂B取代PET樹脂A以外,用與7.項的空洞成核劑母顆粒A同樣的組成、及方法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B。
11.空洞成核劑母顆粒C
除了使用由上述3.項所得到的PET樹脂C取代PET樹脂A以外,用與7.項的空洞成核劑母顆粒A同樣的組成、及方法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C。
12.空洞成核劑母顆粒D
除了使用由上述4.項所得到的PET樹脂D取代PET樹脂A以外,用與7.項的空洞成核劑母顆粒A同樣的組成、及方法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D。
13.空洞成核劑母顆粒F
除了使用由上述5.項所得到的PET樹脂F取代PET樹脂A以外,用與7.項的空洞成核劑母顆粒A同樣的組成、及方法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F。
14.空洞成核劑母顆粒G
在經排氣的290℃的擠出機內,將由上述1.項所得到的PET樹脂A(PET-a)26.3質量份、與Polyplastics股份公司製的環烯烴共聚物“TOPAS”(註冊商標)6018(菲卡軟化點=188℃)、40質量份、Toray-Dupont股份公司製的聚酯系彈性體(TPE)“Hytrel”(註冊商標)724718質量份、Eastman Chemical公司製的非晶性PET樹脂(PET-G)Copolyester GN071 15.3質量份進行熔融混練,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G。
15.空洞成核劑母顆粒H
在經排氣的290℃的擠出機內,將由上述1.項所得到的PET樹脂A(PET-a)60質量份、與Polyplastics股份公司製的環烯烴共聚物“TOPAS”(註冊商標)6018(菲卡軟化點=188℃)、40質量份進行熔融混練,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H。
16.空洞成核劑母顆粒I
在經排氣的290℃的擠出機內,將由上述1.項所得到的PET樹脂A(PET-a)42質量份、與三井化學股份公司製的聚甲基戊烯(PMP)“TPX”(註冊商標)DX820(菲卡軟化點=172℃)、40質量份、Toray-Dupont股份公司製的聚酯系彈性體(TPE)“Hytrel”(註冊商標)7247 18質量份進行熔融混練,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I。
17.空洞成核劑母顆粒J
在經排氣的290℃的擠出機內,將由上述1.項所得到的PET樹脂A(PET-a)56質量份、與住友化學股份公司製的聚丙烯(PP)“NOBRENE”(註冊商標)FLX80E4(菲卡軟化點=135℃)、40質量份、三洋化成工業股份公司製的酸改性聚丙烯(酸改性PP)“Umex”(註冊商標)PP1010 4質量份進行熔融混練,製作空洞成核劑母顆粒J。
18.氧化鈦母顆粒
在經排氣的290℃的擠出機內,將由上述1.項所得到的PET樹脂A(PET-a)100質量份、與平均粒徑210nm的金紅石型氧化鈦粒子(TiO2)100質量份進行熔融混練,製作氧化鈦母顆粒。
19.硫酸鋇母顆粒
在經排氣的290℃的擠出機內,將由上述1.項所得到的PET樹脂A(PET-a)100質量份、與平均粒徑1.5μm的硫酸鋇粒子(BaSO4)100質量份進行熔融混練,製作硫酸鋇母顆粒。
(功能層B中使用的薄膜、塗布劑)
20.聚乙烯薄膜
使用Toray Film加工(股)製的白色聚乙烯薄膜“4807W”。
21.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薄膜
使用將聚乙烯-乙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含量5質量%)的碎片50質量份、與使數量平均二次粒徑0.25μm的二氧化鈦30質量%分散之作為無機粒子的聚乙烯母碎片(含 有相對於母碎片總量為30質量%的二氧化鈦)50質量份,供給至經加熱為190℃的溫度的擠出機,從T模所擠出的聚乙烯-乙酸乙烯酯薄膜。
22.聚丙烯薄膜
使用Toray Film加工(股)製的白色聚丙烯薄膜“B011W”。
23.PVF薄膜
使用Dupont公司製的“TEDLAR’’(註冊商標)。
24.PVD薄膜
使用Arkema公司製的“KYNAR”(註冊商標)。
25.ETFE薄膜
使用Daikin工業(股)製的“NEOFLON”(註冊商標)EF系列。
26.胺基甲酸酯塗布用塗劑(塗劑a、塗劑b)
作為塗劑a的調合,依表9的主劑的欄所示之摻合,將著色顏料的Teika(股)製的氧化鈦粒子JR-709、及溶劑一次性混合於日本觸媒(股)製的為丙烯酸系塗布劑之“HALSHYBRID”(註冊商標)聚合物UV-G301(固體成分濃度:40質量%),使用珠磨機使這些混合物分散。之後,添加作為塑化劑的DIC(股)製的聚酯系塑化劑“Polycizer”(註冊商標)W-220EL,得到固體成分濃度為51質量%之樹脂層形成用的塗劑a的主劑。
以與前述的樹脂層形成用主劑的質量比成為100/4的比的方式,將預先計算量的表10所示之為脲酸酯型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樹脂之住化BAYER URETHANE( 股)製的“Desmodur”(註冊商標)N3300(固體成分濃度:100質量%)摻合於依上述方式所得到的主劑,進一步以成為固體成分濃度20質量%的方式秤取預先算出的表9所示之稀釋劑:醋酸正丙酯,攪拌15分鐘,從而得到固體成分濃度20質量%的塗劑a。
作為塗劑b的調合,以與前述的樹脂層形成用主劑的質量比成為65/12的方式,摻合預先計算量的表11所示之為氫化伸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之三井化學(股)公司製的“TAKENATE”(註冊商標)D120N、與Daikin工業(股)製的“ZEFFLE”(註冊商標)GK570,進一步以成為固體成分濃度20質量%的方式秤取預先算出的表10所示的稀釋劑:醋酸正丁酯,攪拌15分鐘,從而得到固體成分濃度20質量%的塗劑b。
27.無機化合物薄膜
使用三菱化學(股)製的“Techbarrier”(註冊商標)LX。
28.聚酯薄膜
使用Toray(股)製的“Lumirror”(註冊商標)MX11作為聚酯薄膜。
29.積層用接著劑(塗劑c)
作為積層用接著劑,秤取36質量份的DIC(股)製的乾式層疊劑“DICDRY”(註冊商標)TAF-300、3質量份的作為硬化劑的以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系樹脂為主要成分的DIC(股)製的TAF HARDENER AH-3、及30質量份的醋酸乙酯,攪拌15分鐘,從而得到固體成分濃度30質量%的為積層用接著劑之塗劑c。
(實施例1)
以成為表1所示的組成的方式,混合77.5質量份的作為構成P1層的原料的在180℃下真空乾燥2小時的PET原料A(PET-a)、與22.5質量份的空洞成核劑母顆粒A,另一方面,混合72質量份的作為構成P2層的原料的在180℃下真空乾燥2小時的PET原料A(PET-a)、與28質量份的氧化鈦母顆粒,使其分別在不同的2台升溫為280℃的擠出機內熔融並吐出,使其以積層為P2/P1/P2的方式在供料塊合流後,從T模進行共擠出。接著,用靜電施加法使共擠出的熔融板緊貼、冷卻、固化於保持為表面溫度50℃的鼓輪上,得到未拉伸板。然後,用加熱為80℃的溫度的輥群將該未拉伸板預熱後,藉由在加熱為88℃的溫度的輥與調整為25℃的溫度的輥之間給予3倍的速度差來在長邊方向(縱方向)上拉伸成3倍後,用25℃的溫度的輥群進行冷卻以得到一軸拉伸板。接著,一邊用夾具把持所得到的單軸拉伸板的兩端一邊導入拉幅機內的溫度80℃的預熱區,接著連續地在保持為90℃的加熱區、在與長邊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寬度方向)上拉伸成3.5倍。再接著,在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在220℃下施加20秒鐘的熱處理,進一步地一邊在寬度方向上進行4%的鬆弛處理一邊均勻地慢慢冷卻,製作聚酯薄膜。
以用前述的方法製膜後的聚酯薄膜的積層比(P2:P1:P2)成為1:13:1的方式調整擠出機的吐出量,進一步以整體厚度成為150μm的方式調整線速度,得到實施例1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隙率後,整體的空隙率為21%,表層的空隙率係Ps、Ps’皆為2.5%,確認空洞面積比後,(Sc/Scs)、(Sc/Scs’)皆為3.5。此外,測定聚合物特性後,固有黏度IV為0.70dl/g,末端羧基量為14當量/噸,在金屬元素方面,包含了Mn 69ppm、Sb 241ppm、Na 29ppm。
此外,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太陽能電池背板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具有非常優異的緊貼性和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導熱率。進一步進行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具有非常優異的輸出提升性和緊貼性。
(實施例2~11)
除了按照表1變更空洞成核劑母顆粒量、及使用空洞成核劑母顆粒G~I、還有於P1層混合P2層所使用的氧化鈦母顆粒、變更P1的組成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如表2所示,(Sc/Scs)、(Sc/Scs’)係依空洞成核劑量或種類、或者分散助劑而改變。具體而言,與實施例1相比,空洞成核劑量變多、分散助劑的種類增加的實施例2、4~6係空洞面積比變小。另一方面,確認了與實施例1相比,使用聚甲基戊烯作為空洞成核劑種、空洞成核劑量少、不包含分散助劑的實施例3、7~9係空洞面積比變大。此外,確認了與實施例1相比,針對在P1層添加無機粒子的實施例10、11,空洞面積比稍微變小。
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太陽能電池背板特性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一部分的緊貼性和導熱率差,但在良好的範圍內。
另外,進行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隨著空洞面積比的增加而輸出提升性降低,但和緊貼性一樣都在良好的範圍內。
(實施例12~16)
除了如表3所示,將為P1層及P2層的主要成分之PET樹脂變更為PET-b~f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如表4所示,(Sc/Scs)、(Sc/Scs’)皆與實施例1相同。此外,測定聚合物特性後,實施例12~15係固有黏度IV與末端羧基量改變,實施例16係含有的金屬元素的種類與含量改變。
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太陽能電池背板特性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實施例12~15係緊貼性差,但在良好的範圍內。此外,耐濕熱性係隨著固有黏度IV的降低、及末端羧基量的增加而降低。此外,知道了導熱率係與實施例1同樣優異者。
另外,進行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隨著末端羧基量的增加而輸出提升性降低,但和緊貼性一樣都在良好的範圍內。此外,知道了儘管 實施例16與實施例1係固有黏度或末端羧基量相同,但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緊貼性或太陽能電池的輸出提升性、緊貼性差,但在良好的範圍內。
(實施例17~25)
除了如表3所示,變更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積層比或薄膜結構、P2層的無機粒子量、鑄塑溫度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如表4所示,實施例25係(Sc/Scs)、(Sc/Scs’)皆變得比實施例1小。此外,針對聚合物特性,係與實施例1相同。
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太陽能電池背板特性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實施例17~23係當將P1層的厚度設為T1(μm)、將P2層的厚度設為T2(μm)、將構成P2層的樹脂組成物中所含的無機粒子濃度設為W2(質量%)時的(T1/T2)×W2越大則緊貼性越差,但在良好的範圍內。此外,耐紫外線性隨著P2層的無機粒子濃度的降低而降低。導熱率係與實施例1同樣優異者。另外,進行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T1/T2)×W2越小則輸出提升性越差,(T1/T2)×W2越大則緊貼性越差,但在良好的範圍內。此外,知道了實施例25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具有非常優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緊貼性、及太陽能電池的輸出提升性、緊貼性,但在薄膜製膜時空洞成核劑附著在步驟輥上。
(實施例26)
除了如表3所示,為P1層單膜的薄膜結構、於P1層中高濃度添加無機粒子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如表4所示,(Sc/Scs)、(Sc/Scs’)皆變得比實施例1小。此外,針對聚合物特性,末端羧基量變得比實施例1多。
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太陽能電池背板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緊貼性差,但在良好的範圍內,導熱率係與實施例1同樣優異者。知道了在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方面,輸出提升性、緊貼性也差,但在良好的範圍內。此外,知道了與實施例25同樣地,在薄膜製膜時空洞成核劑附著在步驟輥上。
(實施例27)
除了為了使用硫酸鋇粒子作為P2層的無機粒子而使用硫酸鋇母顆粒、以聚酯薄膜的積層比(P2:P1:P2)成為1:1:1的方式調整擠出機的吐出量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如表4所示,(Sc/Scs)、(Sc/Scs’)皆變得比實施例3小。
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太陽能電池背板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具有雖比實施例3差但良好的緊貼性。導熱率係與實施例1同樣優異者。另外,進 行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知道了具有雖比實施例3差但良好的緊貼性,輸出提升性在沒有問題的範圍內。
(實施例28)
除了按照表3,將為P1層及P2層的主要成分之PET樹脂變更為PET-g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Sc/Scs)、(Sc/Scs’)為與實施例1相同程度。此外,測定聚合物特性後,如表所示,固有黏度IV與末端羧基量改變。
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特性評價,結果如表所示,知道了緊貼性良好。此外,耐濕熱性係隨著固有黏度IV的降低、及末端羧基量的增加而稍微降低,但在沒有問題的範圍內。此外,知道了導熱率係與實施例1同樣優異者。
另外,進行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如表所示,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隨著末端羧基量的增加而輸出提升性稍微降低,但和緊貼性一樣都在良好的範圍內。
(實施例29~31)
除了在製膜時變更線速度、按照表3變更薄膜的整體厚度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Sc/Scs)、(Sc/Scs’)皆為與實施例1相同程度。
針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進行太陽能電池背板特性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知道了就薄膜厚度 薄的薄膜而言,緊貼性稍微降低。此外,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導熱率也稍微降低,但在良好的範圍內。
另外,進行太陽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如表所示,知道了隨著薄膜厚度的降低而太陽能電池的緊貼性稍微降低。此外,知道了與實施例1相比,輸出提升性稍微降低,但在良好的範圍內。
(實施例32~44)
在由實施例1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P2層的一面,使用準備作為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線棒進行塗布,以在80℃的溫度下乾燥45秒鐘,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的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
接著,將表5所示的功能層B積層在接著劑層上,在40℃的溫度下進行3天的老化而製成太陽能電池背板。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係緊貼性、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良好,至少楊格模數、捲曲高度、水蒸氣阻隔性皆優異。此外,太陽能電池特性優異。
(實施例45~49)
與實施例32~44同樣地操作,將表6所示的功能層B積層在接著劑層上,在40℃的溫度下進行3天的老化而製成太陽能電池背板。所得到的實施例45~49所示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係緊貼性、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良好,楊格模數、捲曲高度變大,但水蒸氣阻隔性優異。此外,太陽能電池特性優異。
(實施例50~53)
以乾燥後的功能層B的厚度成為表6所示的厚度的方 式,按照表6使用線棒,分別將塗料a、塗料b塗布於由實施例1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P2層的一面,在100℃的溫度下乾燥60秒鐘而製作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又,實施例50~53係空隙率或(Sc/Scs)、(Sc/Scs’)為以包含功能層B的積層薄膜為基礎求出)。使用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而實施評價後,背板特性、太陽能電池特性皆優異。
(實施例54、55)
在由實施例1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P2層的一面,使用準備作為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線棒進行塗布,以在80℃的溫度下乾燥45秒鐘,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的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
接著,將表6所示的功能層B’積層在接著劑層上,在40℃的溫度下進行3天的老化。再者,在沒有積層功能層B’的另一P2層,使用準備作為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線棒進行塗布,以在80℃的溫度下乾燥45秒鐘,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的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將表6所示的功能層B積層在積層用接著劑層上,在40℃的溫度下進行3天的老化而製成太陽能電池背板。所得到的實施例54、55所示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係緊貼性、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良好,楊格模數、捲曲高度、水蒸氣阻隔性優異。此外,太陽能電池特性優異。
(實施例56)
以乾燥後的功能層B的厚度成為表6所示的厚度的方式,按照表6使用線棒,將塗料a塗布於由實施例1所得到 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P2層的一面,在100℃的溫度下乾燥60秒鐘而得到具有功能層B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再者,在沒有積層功能層B的單方的P2層,使用準備作為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線棒進行塗布,以在80℃的溫度下乾燥45秒鐘,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的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將表6所示的功能層B’積層在積層用接著劑層上,在40℃的溫度下進行3天的老化而製成太陽能電池背板。所得到的實施例56所示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係楊格模數、捲曲高度變大,但水蒸氣阻隔性優異。此外,太陽能電池特性也優異。
(比較例1)
除了將P1層的空洞成核劑設為3質量%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隙率後,知道了薄膜整體的空隙率為9%且超出本發明的範圍外。
另外,知道了在比較例1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緊貼性、導熱率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此外,針對太陽能電池特性,也知道了是輸出提升性、及緊貼性差的太陽能電池。
(比較例2~6)
除了為了按表設定P1層的組成而使用空洞成核劑母顆粒量、及空洞成核劑母顆粒G~J,還有為了在P1層中使用硫酸鋇粒子作為空洞成核劑而使用硫酸鋇母顆粒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 面積比後,知道了(Sc/Scs)、(Sc/Scs’)皆超出本發明的範圍外。
再者,知道了由比較例1~4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緊貼性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知道了比較例6係導熱率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此外,針對太陽能電池特性,也知道了是輸出提升性、及緊貼性中至少某一個差的太陽能電池。
(比較例7)
除了以聚酯薄膜的積層比(P2:P1:P2)成為1:1:1的方式調整擠出機的吐出量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後,知道了在通過C2-1點及C2-2點的分割水平線上沒有空洞存在。
再者,知道了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緊貼性、導熱率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此外,針對太陽能電池特性,也知道了是輸出提升性、及緊貼性差的太陽能電池。
(比較例8)
除了將為P1層及P2層的主要成分之PET樹脂變更為PET-h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Sc/Scs)、(Sc/Scs’)皆與實施例1相同,但測定聚合物特性後,末端羧基量降低至40當量/噸。
再者,知道了由比較例8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緊貼性和耐濕熱性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此外,針對太陽能電池特性,也知道了是輸出提升性、及緊貼性兩者皆差的太陽能電池。
(比較例9)
除了當製膜時用加熱成70℃的溫度的輥群,將為P1層的單膜結構且從T模擠出並冷卻所得到的未拉伸板進行預熱後,以設置在離板的兩表面15mm的位置的紅外線加熱器,用50W/cm的輸出功率加熱0.72秒鐘,在長邊方向(縱方向)上拉伸為3倍以外,與比較例2同樣地得到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
確認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空洞面積比後,與比較例2不同,看到了厚度方向的空洞面積不均衡。儘管如此,僅有在從薄膜表面到深度10μm的範圍內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變小,在相對於薄膜整體厚度25~75%的深度中,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沒有差別,(Sc/Scs)、(Sc/Scs’)為1.0。
知道了在比較例9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係與比較例2相同,為緊貼性差的太陽能電池背板。此外,針對太陽能電池特性,也知道了是輸出提升性、及緊貼性兩者皆差的太陽能電池。
(比較例10)
除了使用比較例6的薄膜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以外,與實施例32同樣地操作,積層表9所示的功能層B,在40℃的溫度下進行3天的老化而製成太陽能電池背 板。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係楊格模數、捲曲高度差者。此外,針對太陽能電池特性,緊貼性較比較例6獲得改善,但為輸出提升性差的太陽能電池。
(比較例11)
除了使用比較例6的薄膜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以外,與實施例42同樣地操作,積層表9所示的功能層B,在40℃的溫度下進行3天的老化而製成太陽能電池背板。所得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係楊格模數、捲曲高度差者。此外,針對太陽能電池特性,是緊貼性、及輸出提升性差的太陽能電池。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與現有的太陽能電池相比,藉由以本發明的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而搭載於太陽能電池,即使是在長期間放置在戶外的情況下,也變得可以保持與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緊貼性,進一步提高發電效率。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不限於戶外用途、戶內用途,能適合用於太陽光發電系統、小型電子零件的電源等各種用途。

Claims (14)

  1. 一種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係含有空洞的聚酯薄膜,薄膜整體的空隙率為10%以上,在該聚酯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中,從薄膜的一表面拉出與面方向垂直的線至另一表面,在分別通過在厚度方向上將從該一表面連結另一表面的線分成4等分的3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C1點)、薄膜厚度方向中心點與薄膜表面的中間點(C2-1點)、(C2-2點))之與薄膜的面方向平行的線(分割水平線)的各線中,當將存在於通過C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μm2)、將存在於通過C2-1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將存在於通過C2-2點的分割水平線上的每1個空洞的平均面積設為Scs’(μm2)時,(Sc/Scs)、(Sc/Scs’)當中至少一者為1.1以上35以下,構成聚酯薄膜的聚酯樹脂的末端羧基量為35當量/噸以下,(又,(Sc/Scs)、(Sc/Scs’)係以從聚酯薄膜的任意5個部位中的與薄膜的長邊方向平行地切斷薄膜的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與薄膜的寬邊方向平行地切斷薄膜的薄膜的厚度方向剖面所得到的值的平均值求出)。
  2. 如請求項1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中聚酯薄膜的整體厚度為45μm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中該聚酯薄膜具有3層以上的積層結構,構成兩表層(將一表層設為P2層,將另一表層設為P2’層)的樹脂組成物當中至少一者的樹脂組成物含有無機粒子,不具有表層的層(將該層設為P1層)含有空洞。
  4. 如請求項3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中當將P1層的厚度設為T1(μm),將P2層的厚度設為T2(μm),將P2’層的厚度設為T2’(μm),將構成P2層的樹脂組成物中所含的無機粒子濃度設為W2(質量%),將構成P2’層的樹脂組成物中所含的無機粒子濃度設為W2’(質量%)時,(T1/T2)×W2、(T1/T2’)×W2’當中至少一者為0.35以上1.50以下。
  5. 如請求項3或4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中當將P1層的厚度設為T1(μm),將P2層的厚度設為T2(μm),將P2’層的厚度設為T2’(μm)時,T1/(T1+T2+T2’)為0.6以上0.99以下,T2/(T1+T2+T2’)及T2’/(T1+T2+T2’)為0.01以上0.2以下。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中P2層的空隙率(Ps)及P2’層的空隙率(Ps’)為5.0%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其中導熱率為0.9W/m.K以下。
  8. 一種太陽能電池背板,其係具有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與至少1層以上之功能層的太陽能電池背板,該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的楊格 模數為4.0GPa以下,該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楊格模數為4.0GPa以下。
  9. 如請求項8的太陽能電池背板,其中該功能層包含來自以下群組1中的至少一者、或複數之組合,群組1: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10. 如請求項8的太陽能電池背板,其中該功能層包含來自以下群組2中的至少一者、或複數之組合,群組2:聚氟乙烯(PVF)、聚偏二氟乙烯(PVDF)、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
  11. 如請求項8的太陽能電池背板,其中該功能層包含聚胺基甲酸酯。
  12. 如請求項8的太陽能電池背板,其中該功能層包含無機化合物。
  13. 如請求項8的太陽能電池背板,其中該功能層包含聚酯,該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與該功能層係透過接著層積層。
  14. 一種太陽能電池,其使用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或如請求項8至13中任一項之太陽能電池背板。
TW105116258A 2015-05-27 2016-05-25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TW2017055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7210 2015-05-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5509A true TW201705509A (zh) 2017-02-01

Family

ID=57393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6258A TW201705509A (zh) 2015-05-27 2016-05-25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743698B2 (zh)
KR (1) KR20180013845A (zh)
CN (1) CN107534067B (zh)
TW (1) TW201705509A (zh)
WO (1) WO201619014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8157B (zh) * 2018-06-21 2020-10-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處理裝置、資料處理方法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0618A1 (ja) * 2015-12-24 2017-06-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樹脂シート、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樹脂多層基板の製造方法
JP7060921B2 (ja) * 2017-04-18 2022-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07553999A (zh) * 2017-09-08 2018-01-09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et片材及其应用
CN110079223A (zh) * 2019-05-15 2019-08-02 王崧 一种高粘附、低透水的光伏电池组件封装用eva胶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0788A (ja) * 2000-09-20 2002-04-05 Mitsubishi Alum Co Ltd 太陽電池カバー材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3139926A (ja) * 2001-10-31 2003-05-14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2569451B (zh) * 2010-10-20 2014-10-15 苏州尚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含非溶剂型粘合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及其制造方法
FR2974243B1 (fr) * 2011-04-18 2013-04-12 Arkema France Film bi-couches d'un module photovoltaique
JP2012253203A (ja) * 2011-06-03 2012-12-20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051589B2 (ja) * 2012-05-11 2016-12-27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4058154A (ja) * 2012-08-23 2014-04-0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ガスバリア性フィル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保護シート
JP2014162107A (ja) * 2013-02-25 2014-09-08 Fujifilm Corp 白色多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積層フィル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8157B (zh) * 2018-06-21 2020-10-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處理裝置、資料處理方法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4067B (zh) 2020-07-07
JP6743698B2 (ja) 2020-08-19
CN107534067A (zh) 2018-01-02
KR20180013845A (ko) 2018-02-07
WO2016190146A1 (ja) 2016-12-01
JPWO2016190146A1 (ja) 2018-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27766B1 (ko) 이축 배향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6051868B2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81212B2 (en) Polyester film, laminated film, solar battery backsheet and solar battery
TW201705509A (zh)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JP2006270025A (ja) 太陽電池用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
JP2014075508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
TW201712088A (zh) 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及太陽電池模組
WO2016052133A1 (ja) 積層体
JP5505018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led光源用反射板。
WO2013015259A1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034117A1 (ja) 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125525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を巻き取ってなる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8086750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積層体、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721243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5098520A1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
JP2018083873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
JP2014233951A (ja) 積層シート、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
JP201811699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9137842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
JP2018202866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6076537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90968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8088508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812094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9171729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