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5469A - 跨騎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騎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615469A TW201615469A TW104126384A TW104126384A TW201615469A TW 201615469 A TW201615469 A TW 201615469A TW 104126384 A TW104126384 A TW 104126384A TW 104126384 A TW104126384 A TW 104126384A TW 201615469 A TW201615469 A TW 20161546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windshield
- opening
- traveling wind
- win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05—Axle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xle being supported at one end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以提供:既可確保導風的流量,又可達成前整流罩的小型化之跨騎型車輛,作為發明的技術課題。
在縱長擋風鏡(23)的高度方向中央更下方處,具有朝車輛前後方向貫穿的開口(27)。第1行駛風(55)是通過擋風鏡(23)的開口(27)。這個第1行駛風(55)隨即被導引構件(46)改變風向而沿著擋風鏡(23)的背面上昇。利用這個上昇氣流來補正擋風鏡(23)背面的負壓。
[發明效果]
並非將開口設置在前整流罩,而是設置在擋風鏡,所以無需加大前整流罩的寬度,可達成小型化。擋風鏡是採用縱長擋風鏡,因而開口係可設成縱長形狀,可確保開口面積。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對車頭構造加以改良的跨騎型車輛。
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跨騎型車輛(參考專利文獻1的第1圖、第15圖),是利用整流罩來包覆車體。可藉由以整流罩來將行駛風的氣流予以順暢化而得以提昇行駛性。包覆車體的前部的整流罩被稱為前整流罩。這種前整流罩的形狀和構造,已經有人提出各種方案。
專利文獻1的第1圖所示的車輛(10)(此處之帶括弧的數字,是沿用在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元件符號,以下皆同),係具有前整流罩(21),這個前整流罩(21)是在中央上部具有導風口(32a)。
如專利文獻1的第15圖所示,從導風口(32a)流入的風(Fw),是沿著擋風鏡(31)的背面如同箭頭符號(Rw)所示般地流動。利用這種箭頭符號(Rw)的氣流,可將位於擋風鏡(31)背面的負壓予以補正。
如果有必要強化負壓補正作用的話,加大導風口(32a)的開口面積以增加導風的流量之作法是有效的。
然而,由專利文獻1的第1圖可明顯地看出,若要加大導風口(32a)的話,必須增加前整流罩(21)的寬度來維持剛性。如此一來,前整流罩(21)將會變得大型化,重量也會增加。
然而,在追求車輛的小型、輕量化的潮流當中,前整流罩的大型化和重量增加都不是合宜的作法。
因此,乃尋求一種既可確保導風的流量,又可達成前整流罩的小型化之跨騎型車輛。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153174號公報
本發明是以提供:既可確保導風的流量,又可達成前整流罩的小型化之跨騎型車輛,作為技術課題。
請求項1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其係具
備:具有車頭管的車體骨架、配置在前述車頭管的下方的前輪懸吊裝置、配置在前述車頭管的上方,用來轉向操作前述前輪懸吊裝置的車把、被支承於前述車體骨架,從車輛前方包覆前述前輪懸吊裝置的上部及前述車把的前整流罩、經由擋風鏡支架而被支承於前述車體骨架,並且被配置在前述前整流罩的上方之擋風鏡,其特徵為:前述擋風鏡是縱向的尺寸大於車輛寬度方向的尺寸之縱長擋風鏡,在縱長擋風鏡的高度方向中央更下方處,具有朝車輛前後方向貫穿的開口,在這個開口的後方,具有可使得從前述開口流入的第1行駛風沿著前述擋風鏡的背面流動的導引構件。
請求項2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其係在擋風鏡支架具有:左右的側導風面,該左右的側導風面係在兩者之間包夾著導引構件,並且用來抑制第1行駛風往車輛寬度方向進行擴散。
請求項3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從車輛側面觀看,其擋風鏡係被安裝成上部較之下部更位於車輛後方的傾斜狀,並且相對於水平線的安裝角度是設定在45°~80°的範圍。
請求項4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其擋風鏡是在較之高度方向中央更下部,而且是在開口的左右兩外側方,具有:朝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凹陷的左右的缺口部,並且在前整流罩設有:朝車輛後方延伸並且係與缺口部之間保持既定的間隔之內壁導風面,利用缺口部與內壁
導風面之間來導入第2行駛風。
請求項5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其缺口部係在上部具有:朝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傾斜上昇的傾斜邊,前整流罩係在傾斜邊的後方位置,具有:沿著與傾斜邊大致平行的稜線往車輛後方彎折的傾斜片,沿著傾斜邊流動的第3行駛風係被傾斜片引導朝向車輛寬度中央。
請求項1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開口並非設在前整流罩,而是設在擋風鏡,所以前整流罩無須加大寬度,可達成小型化。因為擋風鏡是製作成縱長擋風鏡,所以可將開口形成縱長形狀,可確保開口面積。第1行駛風係可利用導引構件而沿著擋風鏡的背面流動。藉此,可抑制擋風鏡背面產生負壓。
因此,根據本發明,係可提供:既可確保導風(第1行駛風)的流量,又可達成前整流罩的小型化之跨騎型車輛。
請求項2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第1行駛風是受到配置在開口後方的左右的側導風面的導引,而可抑制其朝往車輛寬度方向擴散。因此,可使得第1行駛風毫不浪費地沿著擋風鏡的背面流動。藉由設置左右的側導風面,可以增加有效的導風量,因此亦可減少開口的面積。
請求項3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從車輛
側面觀看,擋風鏡係被安裝成上部較之下部更位於車輛後方的傾斜狀,並且相對於水平線的安裝角度是設定在45°~80°的範圍,因此即使是小擋風鏡,亦可發揮既定的擋風作用。擋風鏡小的話,即可謀求擋風鏡的輕量化。
請求項4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擋風鏡係在開口的左右外側方,具有左右的缺口部,係在前整流罩設有:朝車輛後方延伸並且與缺口部保持既定的間隔之內壁導風面,利用缺口部與內壁導風面之間來導入第2行駛風。第2行駛風是受到朝車輛前後方向延伸的內壁導風面所導引,因此,不會朝往車輛寬度方向彎曲,而是朝向車輛後方流動。結果,無須擔心第2行駛風被捲入到擋風鏡的背面。
請求項5所述的發明之跨騎型車輛,缺口部係在上部具有朝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傾斜上昇的傾斜邊,前整流罩係在傾斜邊的後方位置具有:沿著與傾斜邊大致平行的稜線往車輛後方彎折的傾斜片。沿著傾斜邊流動的第3行駛風係被傾斜片引導朝向車輛寬度中央。即使有局部的第1行駛風想要朝車輛寬度方向逃竄,第3行駛風亦可將其加以抑制。
第1行駛風加上第3行駛風,可強化將擋風鏡背面的負壓予以補正的效果。
(1),(2),(3)‧‧‧行駛風
10‧‧‧跨騎型車輛
11‧‧‧車體骨架
12‧‧‧前輪懸吊裝置
14‧‧‧車把
22‧‧‧前整流罩
23‧‧‧擋風鏡
24‧‧‧頭燈
26‧‧‧擋風鏡支架
27‧‧‧開口
28L、28R‧‧‧缺口部
29L、29R‧‧‧導入口
31L、31R‧‧‧方向指示燈
31L1、31R1‧‧‧方向指示燈的支柱部
32L、32R‧‧‧手指保護罩
33‧‧‧車頭管
34‧‧‧中間構件
34a‧‧‧開口
35‧‧‧內側整流罩
36‧‧‧轉向空間
37‧‧‧前部構件
37a‧‧‧頭燈整流罩部
38‧‧‧凹部
39‧‧‧切線
40‧‧‧空氣濾芯盒
41‧‧‧導風壁
41a‧‧‧導風壁的內端部
42、43‧‧‧吸氣口
44L、44R‧‧‧吸氣通風管
47L、47R‧‧‧側導風面
48L、48R‧‧‧內壁導風面
46‧‧‧導引構件
51‧‧‧傾斜邊
52‧‧‧稜線
53‧‧‧傾斜片
55‧‧‧第1行駛風
56‧‧‧第2行駛風
57‧‧‧第3行駛風
58‧‧‧第4行駛風
W‧‧‧擋風鏡的寬度尺寸
H‧‧‧擋風鏡的縱向尺寸
S‧‧‧間隔
θ‧‧‧安裝角度
第1圖是跨騎型車輛的左側面圖。
第2圖是跨騎型車輛的正面圖。
第3圖是第2圖的3-3剖面線的剖面圖。
第4圖是第2圖的4-4剖面線的剖面圖。
第5圖是用以說明行駛風的流動方向的立體圖。
第6圖是第5圖的6-6剖面線的剖面圖。
第7圖是第5圖的7-7剖面線的剖面圖。
茲佐以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如下。此外,剖面圖是採用朝剖面線的箭頭符號方向觀看的圖面。
如第1圖所示,跨騎型車輛10是具備:可進行轉向操作地安裝在車體骨架11的前部之前輪懸吊裝置12、可轉動自如地安裝在這個前輪懸吊裝置12的下部的前輪13、安裝在前輪懸吊裝置12的上部之轉向操作用的車把14、配置在這個車把14的下方,被車體骨架11所支承的燃料槽15、配置在這個燃料槽15的後方的坐墊16、配置在燃料槽15的下方,被車體骨架11所支承的引擎17、從車體骨架11朝後方延伸的搖臂18、可轉動自如地安裝在這個搖臂18的後輪19、在燃料槽15的前方,被配置成包圍前輪懸吊裝置12的前整流罩22、安裝在這
個前整流罩22的上部的擋風鏡23、安裝在前整流罩22的前部的頭燈24,而且是供騎士跨在坐墊16豎起上半身來進行騎乘的形態的車輛。
擋風鏡23,從車輛側面觀看,是被安裝成傾斜狀態,而其上部是較之下部更位於車輛後方,對於水平線的安裝角度θ是設定在45°~80°的範圍。
藉由將θ設定為45°以上的作法,既可縮短擋風鏡23之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以謀求輕量化,又可達成良好的防風性能。此外,藉由將θ設定為80°以下的作法,可以抑制擋風鏡23將行駛風予以過度地阻擋。因此,將θ設定在45°~80°的範圍,更好是設定在60°的程度。
擋風鏡23是安裝成豎立的狀態,因此,即使是小型的擋風鏡,亦可發揮既定的擋風作用。擋風鏡愈小的話,愈可謀求擋風鏡的輕量化。
如第2圖所示,擋風鏡23是配置在前整流罩22的上部。這個擋風鏡23是被擋風鏡支架26所支承。擋風鏡23是車寬度方向的尺寸W短於縱長尺寸H的縱長形擋風鏡,在縱長形擋風鏡的高度方向中央稍微下方處,具有朝車輛前後方向(圖面的深度方向)貫穿的開口27。此外,擋風鏡23,在其高度方向中央的更下部,係在開口27的左右外側方,宛如朝向車寬度方向的內側凹陷般地,具有左右兩個缺口部28L、28R(L是表示左邊、R是表示右邊的文字,以下亦同)。
前整流罩22,是在車寬度方向中央具備有頭
燈24,在這個頭燈24的左右外側方,具有由朝前方擴開的開口所形成的導入口29L、29R,在上部則是具有:左右的方向指示燈31L、31R及用來支承方向指示燈31L、31R的支柱部31L1、31R1。
這個方向指示燈31L、31R或者支柱部31L1、31R1,從車輛正面觀看時,是與位於後方處的手指保護罩32L、32R重疊在一起。
導入口29L、29R,係如第1圖所示般地,設在較之車把14更下方,而且是如第2圖所示般地,配置在前輪懸吊裝置12的車寬度方向的外側。
如第3圖所示,前整流罩22是在前部構件37的前方結合中間構件34而構成的,在前部構件37形成有:與形成於中間構件34的導入口29L、29R的後方構成連續而延伸的導風通道部49、49。
擋風鏡支架26是從設在車體骨架11的前部之車頭管33朝車輛前方延伸。又,前輪懸吊裝置12是可進行轉向操作地安裝在車頭管33。內側整流罩35配置在中間構件34的內側,這個內側整流罩35係包圍著車頭管33及前輪懸吊裝置12,同時也形成了可容許前輪懸吊裝置12進行轉向的轉向空間36。
頭燈24是具有LED光源,而且是從具有形成在前部構件37的頭燈用開口之頭燈整流罩部37a朝向前方露出。沿著前部構件37的頭燈整流罩部37a的外周,在中間構件34形成了開口34a。
此外,在前部構件37,利用一體成形的方式而具備有:配置在擋風鏡23的背面之導引構件(第4圖中的元件符號46)。
在前部構件37的車寬度方向外側位置,係在中間構件34設有朝車輛後方凹陷的凹部38、38,並在凹部38、38設置導入口29L、29R。而且,凹部38是較之頭燈整流罩部37a與中間構件34的凹部之車寬度方向外側相接的切線39更朝車輛後方凹陷。
當車輛過彎迴旋時,沿著頭燈24流動的行駛風係沿著切線39,如箭頭符號(1)、(1)所示般地順暢地流動。另外,當車輛直行時,來自車輛前方的行駛風,係如箭頭符號(2)、(2)所示般地直接的流入到導入口29L、29R。
因為設置有凹部38、38,所以當車輛在過彎迴旋時,行駛風係如箭頭符號(1)、(1)所示般地進行流動,因此,當過彎迴旋而將車輛予以傾斜壓車時,即使壓車傾斜角度有所改變,還是可將流經前整流罩前面的行駛風的風阻維持在大致一定。結果,可維持良好的行駛性能。
在本實施例中,導入口29L、29R是連接著:朝內側且又往上傾斜的導風壁41、41。行駛風係可利用導風壁41、41而朝向車體中心且朝上方流動。這種導風壁41、41是一體形成於內側整流罩35。
導風壁41的內端部41a,是與導入口29L的車寬度
方向內側的緣部29a相同或者更往車體中心側延伸。結果,在第2圖中,可以從導入口29L、29R看得見導風壁41、41。亦即,無法透過導入口29L、29R來看到內部(內部係存在著配線和吸氣通風管44等),因此可提昇外觀性。
由第3圖可看出,在車頭管33的車輛後方,係配置著空氣濾芯盒40,在這個空氣濾芯盒40內配置著引擎17的吸氣口42、43。在內側整流罩35與前整流罩22的中間構件34之間,配置著吸氣通風管44L、44R,一部分的行駛風,是從前整流罩22的下方經由吸氣通風管44L、44R而被導入空氣濾芯盒40內,如箭頭符號(3)、(3)所示般地被引導到吸氣口42、43。
又,箭頭符號(2)、(2)的行駛風是到達轉向空間36。這個轉向空間36,至少上面是呈開放,行駛風(箭頭符號(2)、(2))是在前整流罩22的後方且在騎士的前方朝上方(圖面的表面側)流動。更詳細地說,行駛風(箭頭符號(2)、(2))係在前整流罩22的後方且是在燃料槽15的前方,也就是在車把14的前方往上方流動。
因發生在前整流罩的背後及擋風鏡的背後的負壓而導致的流經前整流罩及擋風鏡的車寬度方向外側的行駛風被捲入到車寬度方向內側的現象,係可利用這個流經轉向空間的前叉的外側的導風來加以抑制。
此外,亦可省略掉吸氣通風管44L、44R,而
在內側整流罩35與中間構件34之間設置或者形成:用以導入引擎用的吸氣之吸氣通道。此外,亦可將外氣溫度感測器54支承於頭燈24的後部,來測定流經過導風通道部的行駛風的溫度。如此一來,因為隨時都是導入新空氣,所以可提昇外氣溫度的測量精準度。
如第4圖所示,是在擋風鏡23設有開口27,在這個開口27之車輛後方位置,設置有朝車輛後方往斜上方豎立的導引構件46。這個例子中,是在開口27的車輛後方,配置有儀表盒45,並將導引構件46的上端部置放或者接續在這個儀表盒45的前緣。
此外,用以支承擋風鏡23的擋風鏡支架26,係採用呈L字形斷面的構件,將其中一方的面與擋風鏡23保持平行,並將其中另一方的面朝車輛前後方向延伸。詳細地說,其中另一方的面是側導風面47L、47R,係被配置成:包夾著導引構件46。
此外,在擋風鏡23的缺口部28L、28R與中間構件34之間,係保持著既定的間隔S、S,而且在中間構件34設有朝車輛後方延伸的內壁導風面48L、48R。
如第5圖所示,擋風鏡23的缺口部28L,係在上部具有:以朝車寬度方向外側上昇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邊51。又,中間構件34,係在傾斜邊51的後方位置,具有:沿著與傾斜邊51大略平行的稜線52往車輛後方彎折的傾斜片53。至於缺口部28R也是與這個缺口部28L同樣。
如第6圖所示,在開口27的背後,設置了導引構件46,從開口27導入的第1行駛風55係沿著擋風鏡23的背面往上方流動。導引構件46的上端部46a是較之通過開口27的上緣27a的水平線更往上方延伸,從車輛正面觀看時,開口27係與導引構件46重疊在一起。亦即,導引構件46與開口27係在前後方向上重疊。尤其是,在開口27的高度方向上,整體係與導引構件46重疊。
如第7圖所示,利用傾斜片53使得第3行駛風57進行轉向,而沿著擋風鏡23的背面且朝往車輛寬度中心上昇。
茲佐以第5圖詳細地說明第1行駛風55等的形態。
第5圖所示的第1行駛風55,係通過擋風鏡23的開口27。這個第1行駛風55隨後馬上就因為導引構件46而改變風向,沿著擋風鏡23的背面進行上昇。如此一來,可對於擋風鏡23背面的負壓進行補正。
此時,第4圖所示的左右的側導風面47L、47R係可有效發揮作用。亦即,可利用側導風面47L、47R來抑制第1行駛風55撞擊導引構件46之後,就往車寬度方向擴散的現象。
由第5圖可看出,第2行駛風56係被導入缺口部28L與內壁導風面(第4圖中的元件符號48L)之間。如第4圖所示,內壁導風面48L、48R係往車輛後方
延伸,因此,由第5圖可看出,第2行駛風56並沒有被捲入到擋風鏡23的背後,而是朝往車輛後方流出。
由第5圖可看出,第3行駛風57是利用傾斜片53來使得行駛風轉向而沿著擋風鏡23的背面,朝往車輛寬度中心進行上昇。因受到第4圖所示的側導風面47L、47R的作用而寬度受到限制的第1行駛風55,在較之擋風鏡支架(第2圖中的元件符號26)更上方處,雖然想要朝車輛寬度方向擴散,但是,由第5圖可看出,受到朝往車輛寬度中央的第3行駛風57的作用,第1行駛風55的擴展受到限制。因而,第1行駛風55係在朝往車輛寬度方向擴散受到限制的狀態下,沿著擋風鏡23的背面進行上昇,而可對於發生在擋風鏡23背面,特別是發生在擋風鏡23的背面上邊附近的負壓進行補正。
在第2圖中,手指保護罩32L、32R,為了將騎士之握持車把上的轉把的手予以完整地包覆住,乃採用正面面積很大的手指保護罩。
如第5圖所示,第4行駛風58是先抵達方向指示燈31L或支柱部31L1,在該處被分散,而將前進路徑改變成朝上方向。結果,在手指保護罩32L處的風壓就受到緩和。
此外,本發明在實施方式中,雖然是應用於兩輪式車輛,但也可以適用於三輪式或四輪式的跨騎型車輛。
本發明適用於具備擋風鏡及前整流罩的兩輪式車輛。
23‧‧‧擋風鏡
24‧‧‧頭燈
27‧‧‧開口
28L、28R‧‧‧缺口部
29L‧‧‧導入口
31L‧‧‧方向指示燈
31L1‧‧‧支柱部
32L‧‧‧手指保護罩
46‧‧‧導引構件
51‧‧‧傾斜邊
52‧‧‧稜線
53‧‧‧傾斜片
55‧‧‧第1行駛風
56‧‧‧第2行駛風
57‧‧‧第3行駛風
58‧‧‧第4行駛風
Claims (5)
- 一種跨騎型車輛,其係具備:具有車頭管(33)的車體骨架(11)、配置在前述車頭管(33)的下方的前輪懸吊裝置(12)、配置在前述車頭管(33)的上方,用來轉向操作前述前輪懸吊裝置(12)的車把(14)、被支承於前述車體骨架(11),從車輛前方包覆前述前輪懸吊裝置(12)的上部及前述車把(14)的前整流罩(22)、經由擋風鏡支架(26)而被支承於前述車體骨架(11),並且被配置在前述前整流罩(22)的上方之擋風鏡(23),其特徵為:前述擋風鏡(23)是縱向的尺寸大於車輛寬度方向的尺寸之縱長擋風鏡,在縱長擋風鏡的高度方向中央更下方處,具有朝車輛前後方向貫穿的開口(27),在這個開口(27)的後方,具有可使得從前述開口(27)流入的第1行駛風(55)沿著前述擋風鏡(23)的背面流動的導引構件(46)。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係在前述擋風鏡支架(26)具有:左右的側導風面(47L、47R),該左右的側導風面(47L、47R)係在兩者之間包夾著前述導引構件(46),並且用來抑制第1行駛風(55)往車輛寬度方向進行擴散。
- 如請求項2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從車輛側面觀看,前述擋風鏡(23)係被安裝成上部較之下部更位於車輛後方的傾斜狀,並且相對於水平線的安裝角度 (θ)是設定在45°~80°的範圍。
- 如請求項1至3的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前述擋風鏡(23)是在較之高度方向中央更下部,而且是在前述開口(27)的左右兩外側方,具有:朝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凹陷的左右的缺口部(28L、28R),並且在前整流罩(22)設有:朝車輛後方延伸並且係與前述缺口部(28L、28R)之間保持既定的間隔(S、S)之內壁導風面(48L、48R),利用前述缺口部(28L、28R)與前述內壁導風面(48L、48R)之間來導入第2行駛風(56)。
- 如請求項4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前述缺口部(28L、28R)係在上部具有:朝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傾斜上昇的傾斜邊(51),前述前整流罩(22)係在前述傾斜邊(51)的後方位置,具有:沿著與前述傾斜邊(51)大致平行的稜線(52)往車輛後方彎折的傾斜片(53),沿著前述傾斜邊(51)流動的第3行駛風(57)係被前述傾斜片(53)引導朝向車輛寬度中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02150A JP6001615B2 (ja) | 2014-09-30 | 2014-09-30 | 鞍乗り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15469A true TW201615469A (zh) | 2016-05-01 |
TWI576263B TWI576263B (zh) | 2017-04-01 |
Family
ID=54207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26384A TWI576263B (zh) | 2014-09-30 | 2015-08-13 | 跨騎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34268B2 (zh) |
EP (1) | EP3002190B1 (zh) |
JP (1) | JP6001615B2 (zh) |
AU (1) | AU2015210469B2 (zh) |
BR (1) | BR102015024316B1 (zh) |
TW (1) | TWI57626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9529A (zh) * | 2018-09-28 | 2020-04-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整流罩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44473B2 (en) * | 2013-11-15 | 2018-12-04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traddle-type vehicle |
JP6001615B2 (ja) * | 2014-09-30 | 2016-10-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6129888B2 (ja) * | 2015-02-18 | 2017-05-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6277526B2 (ja) * | 2015-03-30 | 2018-02-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走行風取り入れ構造 |
EP3636525B1 (en) | 2017-06-07 | 2021-06-30 | Honda Motor Co., Ltd. | Saddled vehicle |
JP2022069340A (ja) * | 2020-10-23 | 2022-05-11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2022104683A (ja) * | 2020-12-29 | 2022-07-1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7328290B2 (ja) * | 2021-08-30 | 2023-08-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7519971B2 (ja) * | 2021-09-07 | 2024-07-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リー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8412282A (en) * | 1981-07-09 | 1983-01-13 | Bertrand Cadart | Windshield for motorcycle |
JP2527188B2 (ja) * | 1987-06-19 | 1996-08-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
JP2688913B2 (ja) * | 1988-03-11 | 1997-12-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装置 |
JP3379720B2 (ja) * | 1993-09-22 | 2003-02-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用防風装置 |
JP4386994B2 (ja) * | 1999-06-25 | 2009-12-1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4318798B2 (ja) * | 1999-06-25 | 2009-08-2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開閉ダンパー配設構造 |
JP4306890B2 (ja) * | 1999-08-31 | 2009-08-0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
JP3807218B2 (ja) * | 2000-09-29 | 2006-08-0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
JP4153174B2 (ja) | 2001-03-28 | 2008-09-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
JP4318939B2 (ja) * | 2003-03-14 | 2009-08-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
JP4397636B2 (ja) * | 2003-07-07 | 2010-01-1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
TWI237612B (en) * | 2004-08-16 | 2005-08-11 | Kwang Yang Motor Co | Arrangement for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
JP4550735B2 (ja) * | 2005-12-27 | 2010-09-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
JP2008189179A (ja) * | 2007-02-06 | 2008-08-21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の冷風装置 |
TWI394679B (zh) * | 2007-02-06 | 2013-05-01 | Honda Motor Co Ltd | Windshield device |
JP2008215506A (ja) * | 2007-03-05 | 2008-09-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無段変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
JP2008265625A (ja) * | 2007-04-23 | 2008-11-06 | Kawasaki Heavy Ind Ltd | レジャービークル |
JP5060895B2 (ja) * | 2007-09-28 | 2012-10-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
JP5033582B2 (ja) * | 2007-10-31 | 2012-09-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
JP2009173208A (ja) * | 2008-01-25 | 2009-08-06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
JP5033751B2 (ja) * | 2008-09-30 | 2012-09-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5277121B2 (ja) * | 2009-09-11 | 2013-08-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
JP5474732B2 (ja) * | 2009-12-17 | 2014-04-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5495909B2 (ja) * | 2010-04-09 | 2014-05-21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乗物の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取付構造 |
JP5734149B2 (ja) * | 2011-09-27 | 2015-06-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JP5912718B2 (ja) * | 2012-03-22 | 2016-04-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防風構造 |
JP2014028588A (ja) * | 2012-07-31 | 2014-02-13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5941810B2 (ja) * | 2012-09-28 | 2016-06-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
EP2743161B1 (en) * | 2012-12-12 | 2016-04-06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Vehicle |
JP6088259B2 (ja) * | 2013-01-19 | 2017-03-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を備えた車両 |
JP5922172B2 (ja) * | 2014-03-19 | 2016-05-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
JP6051188B2 (ja) * | 2014-09-30 | 2016-12-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6001615B2 (ja) * | 2014-09-30 | 2016-10-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6129888B2 (ja) * | 2015-02-18 | 2017-05-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6306533B2 (ja) * | 2015-03-30 | 2018-04-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2014
- 2014-09-30 JP JP2014202150A patent/JP60016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8-10 AU AU2015210469A patent/AU2015210469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5-08-13 TW TW104126384A patent/TWI57626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5-09-22 BR BR102015024316-2A patent/BR102015024316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9-28 EP EP15187178.7A patent/EP3002190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1-13 US US14/941,116 patent/US9834268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9529A (zh) * | 2018-09-28 | 2020-04-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整流罩结构 |
CN110979529B (zh) * | 2018-09-28 | 2021-07-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整流罩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02190B1 (en) | 2017-06-21 |
JP6001615B2 (ja) | 2016-10-05 |
AU2015210469B2 (en) | 2016-12-08 |
AU2015210469A1 (en) | 2016-04-14 |
JP2016068853A (ja) | 2016-05-09 |
TWI576263B (zh) | 2017-04-01 |
US9834268B2 (en) | 2017-12-05 |
US20160244117A1 (en) | 2016-08-25 |
BR102015024316B1 (pt) | 2022-02-15 |
BR102015024316A2 (pt) | 2016-08-02 |
EP3002190A1 (en) | 2016-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6263B (zh) | 跨騎型車輛 | |
US9120521B2 (en) | Front cowl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 |
US9815503B2 (en) | Front cowl for a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 |
CN102464050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 |
US10450026B2 (en) | Air guide structure of a saddle-type vehicle | |
JP555558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ェアリング構造 | |
EP2757028B1 (en) | Vehicle with windscreen | |
US9328703B2 (en) | Air intake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TWI584986B (zh) | 跨騎型車輛 | |
JP682666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4322289B2 (ja) | 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の取付構造 | |
JP2016159881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 |
JP2022140926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ナンバープレート取付構造 | |
JP666452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17159755A (ja) | 車両のサイドカバー | |
JP7184863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219115626U (zh) |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 | |
JP735702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23034296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