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0386A - 旋轉阻尼裝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轉阻尼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0386A
TW201510386A TW103118229A TW103118229A TW201510386A TW 201510386 A TW201510386 A TW 201510386A TW 103118229 A TW103118229 A TW 103118229A TW 103118229 A TW103118229 A TW 103118229A TW 201510386 A TW201510386 A TW 2015103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valve body
circumferential
raised portion
convex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8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ki Ogawa
Masahiro Yoshida
Original Assignee
Sugatsune Kogy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gatsune Kogyo filed Critical Sugatsune Kogyo
Publication of TW201510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038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14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with fluid brakes of the rotary typ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2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in hi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45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rotary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damping effect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o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0Brakes; Disengaging means; Holders; Stops; Val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3Actuation thereof
    • E05Y2201/232Actuation thereof by automatically acting means
    • E05Y2201/234Actuation thereof by automatically acting means direction depend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Toilet Supplies (AREA)

Abstract

於本發明之旋轉阻尼裝置中,使用1個閥體,於朝向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在制動力產生作用的旋轉角度中,而於朝向另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制動力則不產生作用,於朝向另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在制動力產生作用之旋轉角度中,而於朝向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制動力則不產生作用。 於殼體10及轉子20之一側之呈對向的第1周面上,設置壁部13,於另一側之呈對向的第2周面上,設置卡合凸部23,於第1周面與卡合凸部23之間設置閥體30。將閥體30以相對於卡合凸部23於圓周方向及徑向能夠產生相對位移之方式加以卡合,使閥體30配合旋轉之方向於圓周方向產生位移,並配合圓周方向之位置於徑向產生位移。閥體30係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及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將卡合凸部23與閥體30之間的連通路43加以開通,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及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將連通路43加以關閉。

Description

旋轉阻尼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旋轉阻尼裝置。
例如,專利文獻1之旋轉阻尼裝置於殼體之內周與轉子之外周之間設置有正轉用閥體及反轉用閥體。又,於殼體之內周面或轉子之外周面跨及圓周方向之一定區域形成有溝。當正轉時,正轉用閥體將殼體與轉子之間關閉,並且於正轉之起始端至中途,容許黏性流體通過上述溝而流通,藉此並不作用制動力,至正轉之終期,上述溝藉由轉子或殼體而堵塞,藉此作用制動力。於該正轉時,反轉用閥體閒置。亦即,退避至不妨礙正轉用閥體之開閉動作之位置。於反轉時,反轉用閥體將殼體與轉子之間關閉,並且於反轉之起始端至中途,容許黏性流體通過上述溝而流通,藉此並不作用制動力,至反轉之終期,上述溝藉由轉子或殼體而堵塞,藉此作用制動力。於該反轉時,正轉用閥體退避至不妨礙反轉用閥體之開閉動作之位置而閒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048452號公報
上述揭示之構造之習知裝置需要成對之正轉用閥體及反轉用閥體,零件件數較多。又,根據旋轉方向,僅正轉用閥體及反轉用閥體中之一閥體發揮閥功能,故而存在功能性之浪費。本發明鑒於上述情況,其目的在於,於旋轉阻尼裝置中使用1個閥體,於朝向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在制動力產生作用的旋轉角度中,而於朝向另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制動力則不產生作用,於朝向另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在制動力產生作用之旋轉角度中,而於朝向一側進行相對旋轉時制動力則不產生作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係使1個閥體具有4個相對位移位置者。即,本發明之旋轉阻尼裝置係具備有:殼體;轉子,其以可相對旋轉之方式被收納於上述殼體;至少1個壁部,其以自上述殼體及上述轉子中之一側之呈對向的第1周面而朝向另一側之呈對向的第2周面之方式加以設置;卡合凸部,其自上述第2周面而突出;及閥體,其設置在上述第1周面與上述卡合凸部之間,並且卡合於上述卡合凸部;藉由上述第1、第2周面及上述壁部之側面而形成有流體室,於上述流體室,填充有黏性流體,藉由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而於圓周方向將上述流體室加以分隔成2個室部分,且在上述卡合凸部與上述閥體之間,形成有將上述2個室部分彼此加以連結之連通路,並且藉由上述閥體使上述連通路產生開閉,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特徵在於:上述閥體係相對於上述卡合凸部而於圓周方向及徑向能夠產生相對位移,且配合上述第2周面之相對於上述第1周面之旋轉方向而於圓周方向產生位移,並且配合相對於上述第1周面之該閥體之圓周方向的位置而於徑向產生位移,更進一步,上述閥體,係當位移至圓 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及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開通,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及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
根據上述特徵構成,當第2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相對旋轉至圓周方向之一側時,上述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並且根據上述圓周方向之位置即旋轉角度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或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而且,於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之旋轉角度內,閥體將連通路關閉,藉此可作用制動力,於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之旋轉角度內,閥體將連通路開通,藉此可不作用制動力。另一方面,當第2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相對旋轉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時,上述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並且根據旋轉角度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或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而且,於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之旋轉角度內,閥體將連通路開通,藉此可不作用制動力,於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之旋轉角度內,閥體將連通路關閉,藉此可作用制動力。藉此,使用1個閥體,不僅可於一部分旋轉角度內作用制動力,於其他旋轉角度內不作用制動力,而且可於朝一側相對旋轉時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內,朝另一側相對旋轉時並不作用制動力,於朝另一側相對旋轉時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內,朝一側相對旋轉時並不作用制動力。亦即,藉由1個閥體具有4個相對位移位置,可形成朝圓周方向之一側相對旋轉時之連通路之開通狀態及關閉狀態、以及朝圓周方向之另一側相對旋轉時之連通路之開通狀態及關閉狀態之4個狀態。其結果,可削減零件件數。又,閥體不會根據旋轉方向而不發揮閥功能,可省去功能性之浪費。
較佳為,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藉此,當第2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相對旋轉至圓周方向之一側時,於對應於隆起部之旋轉角度範圍內,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藉此可使連通路開通,於對應於非隆起部之旋轉角度範圍內,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藉此可將連通路關閉。又,當第2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相對旋轉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時,於對應於隆起部之旋轉角度範圍內,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藉此可將連通路關閉,於對應於非隆起部之旋轉角度範圍內,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藉此可將連通路開通。
較佳為,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係分別具有包含嵌合凸部或嵌合凹部之嵌合部,上述閥體,係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或者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之嵌合部彼此產生嵌合,藉此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當上述嵌合偏離時,於上述卡合凸部及閥體彼此之間形成有間隙,藉此可將上述連通路開通。藉此,可根據閥體之相對位移位置確實地使連通路開閉。
較佳為,於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中之一者,形成有成為上述連通路之一部分之缺口部,上述閥體,係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或者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中之另一者則將上述缺 口部加以堵塞,藉此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當解除上述缺口部之堵塞時,上述缺口部成為上述連通路之一部分,藉此可使上述連通路開通。藉此,可根據閥體之相對位移位置確實地使連通路開閉。
較佳為,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殼體及上述轉子之間,設置有藉由上述壁部於圓周方向而被加以隔開之第1、第2阻尼機構,上述第1、第2阻尼機構之各者係具有上述流體室、上述卡合凸部、上述閥體、上述隆起部、及上述非隆起部,於上述第2周面上形成有第2退避溝,當上述閥體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時,上述壁部係與上述第2退避溝呈對向,藉此使上述第1、第2阻尼機構之流體室彼此而經由上述第2退避溝產生連通。藉此,當朝圓周方向之一側相對旋轉時,即便於藉由使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而將連通路關閉時,當閥體位於上述既定部位時,黏性流體可經由第2退避溝於第1、第2阻尼機構之流體室之間流通,故而可不作用制動力。因此,可使朝一側相對旋轉時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範圍變窄。
較佳為,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第1周面之上述非隆起部上形成有第1退避溝,當上述閥體位於上述第1退避溝上時,上述2個室部分彼此係經由上述第1退 避溝而產生連通。藉此,當朝圓周方向之一側相對旋轉時,即便於藉由使閥體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而將連通路關閉時,當閥體位於第1退避溝上時,黏性流體可經由第1退避溝於2個室部分之間流通,故而可不作用制動力。因此,可使朝一側相對旋轉時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範圍變窄。
根據本發明之旋轉阻尼裝置,藉由使1個閥體具有4個相對位移位置,可使用該1個閥體,於朝一側相對旋轉時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內,朝另一側相對旋轉時並不作用制動力,於朝另一側相對旋轉時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內,朝一側相對旋轉時並不作用制動力。藉此,可削減零件件數,並且可省去功能性之浪費。
1、1A~1D‧‧‧旋轉阻尼裝置
1a‧‧‧第1阻尼機構
1b‧‧‧第2阻尼機構
2‧‧‧馬桶本體
3‧‧‧馬桶蓋
10‧‧‧殼體
10b‧‧‧底板部
11、21‧‧‧隆起部
11e、21e‧‧‧導引斜面
12、22‧‧‧非隆起部
13、26‧‧‧壁部
16、23‧‧‧卡合凸部(嵌合部)
16a、16b、23a、23b、32a、32b‧‧‧側面
16d、23d、30d、32d、32e、52d、53d‧‧‧嵌合凸部
17、18‧‧‧卡合凸部分(嵌合部)
17a、18a、24a、25a、52a、53a‧‧‧內側面
17d、24d、25d‧‧‧嵌合凹部
18b、25b、52b、53e‧‧‧缺口部
18c、52c‧‧‧底面
19‧‧‧圈蓋
20‧‧‧轉子
20e‧‧‧第1退避溝
20f‧‧‧凸緣
20g‧‧‧第2退避溝
24、25、25A、33、34‧‧‧卡合凸部分(嵌合部)
25c‧‧‧底部
29‧‧‧軸部
30、30A、30B、50、50A‧‧‧閥體
31、51‧‧‧閥基部
32、52、53‧‧‧閥凸部(嵌合部)
40‧‧‧流體室
41、42‧‧‧室部分
43‧‧‧連通路
CW‧‧‧順時針方向
CCW‧‧‧逆時針方向
R1、R2、R3‧‧‧旋轉角度範圍
S‧‧‧密封構件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圖1(a)係前視圖,圖1(b)係側視圖,圖1(c)係側面剖面圖。
圖2係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沿圖1之II-II線之前視剖面圖。
圖3(a)係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3(b)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殼體之立體圖。圖3(c)及(d)係分別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轉子之立體圖。圖3(e)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閥體之立體圖。
圖4(a)至(e)係逐步而表示關閉應用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馬桶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者,各者之左圖係旋轉阻尼裝置之剖面圖,中央圖係左圖之圓部之放大圖,右圖係表示馬桶蓋之旋轉角度及開閉方向之解說圖。再者,於右圖中,雙重圓弧係表示馬桶蓋之 旋轉範圍,該雙重圓弧上之小圓係表示馬桶蓋之旋轉角度。小圓位於雙重圓弧中之外側之圓弧上者係表示馬桶蓋朝閉方向旋轉,小圓位於雙重圓弧中之內側之圓弧上者係表示馬桶蓋朝開方向旋轉。進而,雙重圓弧中之粗實線係表示藉由旋轉阻尼裝置而作用制動力之區域,細實線係表示不作用制動力之區域。
圖5(a)至(d)係逐步而表示打開上述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與圖4相同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圖6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前視剖面圖。
圖7(a)係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7(b)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殼體之立體圖。圖7(c)及(d)係分別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轉子之立體圖。圖7(e)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閥體之立體圖。
圖8(a)至(e)係逐步而表示關閉應用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馬桶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4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圖9(a)至(d)係逐步而表示打開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5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前視剖面圖。
圖11(a)係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11(b)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殼體之立體圖。圖11(c)及(d)係分別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轉子之立體圖。圖11(e)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閥體之立體圖。
圖12(a)至(e)係逐步而表示關閉應用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馬桶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4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圖13(a)至(d)係逐步而表示打開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5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圖14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前視剖面圖。
圖15(a)係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15(b)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殼體之立體圖。圖15(c)及(d)係分別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轉子之立體圖。圖15(e)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閥體之立體圖。
圖16(a)至(e)係逐步而表示關閉應用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馬桶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4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圖17(a)至(d)係逐步而表示打開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5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圖18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前視剖面圖。
圖19(a)係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19(b)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殼體之立體圖。圖19(c)及(d)係分別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轉子之立體圖。圖19(e)係自另一方向觀察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閥體之立體圖。
圖20(a)至(e)係逐步而表示關閉應用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之馬桶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4之剖 面圖及解說圖。
圖21(a)至(d)係逐步而表示打開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馬桶蓋時之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動作之相當於圖5之剖面圖及解說圖。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1。如圖4(a)之右圖示意性地所示,旋轉阻尼裝置1例如應用於將馬桶蓋3(第2構件)可旋轉地支持於西式馬桶之馬桶本體2(第1構件)之鉸鏈,且係以如下方式發揮功能,即,當打開馬桶蓋3時,於開始打開至中途之旋轉角度範圍R1~R2內不產生制動力,於打開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產生制動力,當關閉馬桶蓋3時,於開始關閉至中途之旋轉角度範圍R3~R2內不產生制動力,於關閉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產生制動力。
如圖1及圖3所示,旋轉阻尼裝置1具備殼體10及轉子20。殼體10成為有底之筒狀,且不可旋轉地連結於馬桶本體2。於該殼體10之內部可相對旋轉地收納有轉子20。於轉子20一體地設置有軸部29。軸部29自殼體10之敞開端(於圖1(c)中朝左)突出,不可旋轉地連結於馬桶蓋3。於殼體10之上述敞開端之內周與轉子20之外周之間設置有環狀之圈蓋19。
如圖2所示,於殼體10之內周面(第1周面)設置有2個(數個)壁部13、13。壁部13、13於圓周方向相隔180°。該等壁部13、13朝徑向內側向轉子20之外周面(第2周面)延伸。殼體10及轉子20之間之隔著連結壁部13、13彼此之對角線之一半周部分構成第1阻尼機構1a,另一半周部分構成第2阻尼機構1b。第1、第2阻尼機構1a、1b分別具有流體室40、卡合凸部23、及閥體30,且藉由壁部13相互 於圓周方向相隔,並且成為旋轉對稱。
詳細而言,於殼體10之內周面與轉子20之外周面之間形成有由壁部13隔開之2個流體室40、40。一流體室40構成第1阻尼機構1a之要素,另一流體室40構成第2阻尼機構1b之要素。於流體室40填充有黏性流體。如圖1(c)及圖3(a)所示,於轉子20之中間部設置有凸緣20f,藉由該凸緣20f劃分形成流體室40之軸向之一端面。又,藉由殼體10之底板部10b(於圖1(c)中為右端部)劃分形成流體室40之軸向之另一端面。於轉子20之較凸緣20f更靠軸部29側之外周嵌合有環狀之密封構件S。藉由該密封構件S,將殼體10與轉子20之間液密地密封。藉此,將黏性流體密封於流體室40內。
如圖2及圖3(c)~(d)所示,於轉子20一體地設置有一對卡合凸部23、23。一卡合凸部23構成第1阻尼機構1a之要素,另一卡合凸部23構成第2阻尼機構1b之要素。該等卡合凸部23、23於轉子20之圓周方向相互隔開180°且成為旋轉對稱。各卡合凸部23自轉子20之外周面突出,並且於轉子20之軸向(與圖2之紙面正交之方向)延伸。卡合凸部23包含在轉子20之圓周方向對面之一對卡合凸部分24、25,與軸線正交之剖面呈V字狀。圖2中CW側(順時針方向側)之卡合凸部分24之內側面24a以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遠離卡合凸部分25之方式相對於轉子20之徑向而傾斜。如圖3(c)所示,於內側面24a形成有嵌合凹部24d。卡合凸部分24構成包含嵌合凹部24d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卡合凸部分24亦稱為「嵌合部24」。嵌合凹部24d沿內側面24a之長邊方向(軸向)溝狀地延伸。於圖2中CCW側(逆時針方向側)之卡合凸部分25之長邊方向(軸向)之中間部形成有缺口部25b。缺口部25b於厚度方向上貫通卡合凸部分25,並且到達至卡合凸 部分25之前端。卡合凸部分25之內側面25a大致沿著轉子20之徑向。
如圖2及圖3(a)所示,於各阻尼機構1a、1b之卡合凸部23卡合有1個閥體30。閥體30係一體地包含閥基部31及閥凸部32,且於軸向延伸。閥基部31成為剖面圓弧形之板狀。閥基部31之徑向外側之面成為沿著殼體10之內周面之圓弧面。
閥凸部32具有三角形狀之剖面,且自閥基部31之CW側之端部朝徑向內側突出。閥凸部32之CW側之側面32a成為配合卡合凸部分24之內側面24a之斜度之斜面。如圖3(e)所示,於該側面32a以突出之方式形成有4個(數個)嵌合凸部32d、32e。該等4個嵌合凸部32d、32e於側面32a內於軸向及徑向相互隔開而配置。閥凸部32構成包含嵌合凸部32d、32e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閥凸部32亦稱為「嵌合部32」。閥凸部32之CCW側之側面32b對應於卡合凸部分25之內側面25a,且大致沿著轉子20之徑向。
如圖2所示,閥體30之閥基部31以夾於卡合凸部23之卡合凸部分25與殼體10之間之方式而配置。閥凸部32插入至卡合凸部分24、25彼此之間。藉此,使閥體30與卡合凸部23卡合。因此,閥體30與轉子20一併相對於殼體10於卡合凸部23碰觸至一壁部13之位置與碰觸至另一壁部13之位置之間之約半周之角度範圍內相對旋轉。並且,閥體30可於與卡合凸部23卡合之狀態下,於圓周方向及徑向相對於卡合凸部23分別位移既定範圍。亦即,閥體30相對於卡合凸部23具有下述4個相對位移位置(1)~(4)。
(1)CW側(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之相對位移位置(圖4(a)~(b))
(2)CW側且徑向外側(第1周面側)之相對位移位置(圖4(c)~(e))
(3)CCW側(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外側之相對位移位置(圖5(a)~(b))
(4)CCW側且徑向內側之相對位移位置(圖5(d))
進而,閥體30根據轉子20之旋轉方向(第2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之旋轉之朝向)而於圓周方向位移。即,當轉子20朝CCW側旋轉時,閥體30朝CW側位移(圖4(a)~(e))。當轉子20朝CW側旋轉時,閥體30朝CCW側位移(圖5(a)~(d))。又,閥體30根據轉子20之旋轉角度(閥體30相對於第1周面之圓周方向之位置)而於徑向位移。即,於角度範圍R1~R2內,閥體30朝徑向外側位移(第1周面側)(圖4(c)~(e)及圖5(a)~(b))。於角度範圍R3內,閥體30朝徑向內側位移(第2周面側)(圖4(a)~(b)及圖5(c)~(d))。
閥凸部32之頂部側(徑向內側)之嵌合凸部32d根據閥體30之相對位移位置,嵌合於嵌合凹部24d或自嵌合凹部24d於徑向或圓周方向偏移(圖4及圖5)。於嵌合凸部32d與嵌合凹部24d彼此嵌合之狀態下,閥凸部32之底部側(徑向外側)之嵌合凸部32e位於卡合凸部分24之前端與殼體10之內周面之間。藉此,使嵌合部24、32彼此嵌合(圖4(c)~(e))。
如圖2所示,藉由卡合凸部23及閥體30將流體室40於圓周方向分隔成CW側之室部分41、及CCW側之室部分42。並且,於卡合凸部23與閥體30之間形成有連通路43。連通路43根據閥體30之上述相對位移位置(1)~(4)而開通或關閉。藉由開通連通路43,使2個室部分41、42彼此經由連通路43連通。此時,並不作動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藉由關閉連通路43,將2個室部分41、42彼此阻隔。此時,可使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作動。
詳細而言,如圖4(a)~(b)所示,當閥體30位於朝向CW側且徑向之內側之相對位移位置(1)時,嵌合凹部24d與嵌合凸部32d彼此偏移,並且嵌合凸部32d、32e碰觸至卡合凸部分24之內側面24a,藉此,於閥凸部32之兩側面32a、32b與卡合凸部23之兩內側面24a、25a之間形成間隙,而將連通路43開通。如圖4(c)~(e)所示,當閥體30位於朝向CW側且徑向之外側之相對位移位置(2)時,嵌合凸部32d嵌入至嵌合凹部24d,進而嵌合部24、32彼此嵌合,而使閥凸部32之側面32a與卡合凸部23之內側面24a彼此緊密接觸,藉此,將連通路43關閉。如圖5(a)~(b)所示,當閥體30位於朝向CCW側且徑向之外側之相對位移位置(3)時,閥凸部32之側面32b碰觸至卡合凸部分25,並且於閥凸部32之前端與缺口部25b之底部25c之間形成間隙,而將連通路43開通。缺口部25b成為連通路43之一部分。如圖5(c)~(d)所示,當閥體30位於朝向CCW側且徑向之內側之相對位移位置(4)時,閥凸部32之側面32b碰觸至卡合凸部分25,並且閥凸部32堵塞缺口部25b,藉此,將連通路43關閉。
如圖2及圖3(b)所示,於殼體10之內周面之2個壁部13、13之間之各半周部分,於圓周方向並排設定有隆起部11與非隆起部12來作為相對於閥體30之徑向位移手段。一半周部分之隆起部11及非隆起部12構成第1阻尼機構1a之要素,另一半周部分之隆起部11及非隆起部12構成第2阻尼機構1b之要素。隆起部11配置於上述半周部分即閥體30相對於殼體10(第1周面)之圓周方向之相對移動範圍中之CW側(另一側),非隆起部12配置於上述半周部分中之圓周方向之中央及CCW側(一側)。隆起部11較非隆起部12更朝轉子20之外周面隆起。隆起部11之圓周方向之長度為非隆起部12之圓周方向 之長度之幾分之一左右。隆起部11之非隆起部12側之部分之隆起高度隨著靠近非隆起部12而遞減,藉此構成導引斜面11e。藉此,隆起部11與非隆起部12平滑地連結。自隆起部11之CW側(與非隆起部12為相反側)之端部突出有一突起13。自非隆起部12之CCW側(與隆起部11為相反側)之端部突出有另一突起13。
閥體30隨著轉子20之旋轉而於隆起部11與非隆起部12之間移動。於角度範圍R3內,閥體30位於隆起部11上且位移至徑向內側。於角度範圍R2內,閥體30位於非隆起部12上之隆起部11側之部分(既定部位)且位移至徑向外側。於角度範圍R1內,閥體30位於非隆起部12上之與隆起部11為相反側之部分且位移至徑向外側。
進而,如圖2及圖3(c)~(d)所示,於轉子20之外周面之相互隔開180°之2部位形成有第2退避溝20g、20g。自各卡合凸部23朝CW側至第2退避溝20g之距離對應於隆起部11之圓周方向之長度。如圖4(c)所示,於角度範圍R2內,壁部13與第2退避溝20g對向。藉此,第1、第2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彼此經由第2退避溝20g而連通。
根據圖4~圖5,對上述構成之旋轉阻尼裝置1之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說明關閉馬桶蓋3時之動作。如圖4(a)所示,現將馬桶蓋3設為全開。此時,藉由使卡合凸部分24碰觸至較卡合凸部分24更靠CW側之壁部13,而使轉子20位於CCW方向之起始端(CW方向之終端)。藉由使閥體30位於隆起部11上,而使其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藉此,嵌合凸部32d偏移至較嵌合凹部24d更靠徑向內側,嵌合凸部32e位於嵌合凹部24d與卡合凸部分24之前端之間。
若自該全開狀態逐漸關閉馬桶蓋3,則轉子20朝CCW方向(圖4之逆時針方向)旋轉。換言之,第2周面(轉子20之內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殼體10之外周面)朝圓周方向之一側(CCW側)旋轉。藉此,閥體30相對地位移至CW側,嵌合凸部32d、32e碰觸至卡合凸部分24之內側面24a。亦即,閥體30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且徑向內側之位置(1)。於該相對位移位置(1),於閥凸部32之兩側面32a、32b與卡合凸部23之兩內側面24a、25a之間形成有間隙,從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CCW側之室部分42之黏性流體可經由連通路43流至CW側之室部分41。因此,於馬桶蓋3之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從而能夠以較輕之力迅速地關閉馬桶蓋3。
隨著轉子20朝CCW方向旋轉,卡合凸部分24將閥體30朝CCW側推動,藉此,使閥體30與轉子20一併旋轉。此時,自卡合凸部分24之傾斜之內側面24a對閥體30作用朝徑向外側之分力,並且自通過連通路43之黏性流體對閥體30作用朝徑向外側之流體壓力。藉此,將閥體30壓抵於殼體10之內周面。
繼而,如圖4(b)所示,若馬桶蓋3自旋轉角度範圍R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2內,則閥體30一方面藉由導引斜面11e而被導引一方面移至非隆起部12上,藉此,使閥體30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徑向外側(第1周面側)。亦即,閥體30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且徑向外側之位置(2)。如圖4(c)所示,於該相對位移位置(2),藉由使嵌合凸部32d嵌合於嵌合凹部24d,而使嵌合部24、32彼此嵌合。藉此,閥凸部32之側面32a與卡合凸部分24之內側面24a緊密接觸,而將連通路43關閉。 另一方面,於旋轉角度範圍R2內,壁部13與第2退避溝20g對向。藉此,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彼此經由第2退避溝20g而連通。因此,第1阻尼機構1a之室部分42之黏性流體可經由圖4(c)中10點鐘方向之第2退避溝20g流向第2阻尼機構1b之室部分41。並且,第2阻尼機構1b之室部分42之黏性流體可經由該圖中4點鐘方向之第2退避溝20g流至第1阻尼機構1a之室部分41。因此,即便於閥體30將連通路43關閉之後,亦不會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從而能夠繼續以較輕之力迅速地關閉馬桶蓋3。藉此,可縮小後述制動力作用之旋轉角度範圍R1,從而可縮短關閉馬桶蓋3所需之時間。
如圖4(d)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1內,則第2退避溝20g自壁部13於圓周方向偏移。因此,2個流體室40、40彼此由壁部13隔開,壁部13之前端與轉子20之外周面之間構成限流孔(orifice),藉此,限制黏性流體之流通。藉此,於關閉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會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從而抑制馬桶蓋3朝關閉側之旋轉速度。其結果,如圖4(e)所示,馬桶蓋3可緩慢到達全閉位置。因此,可避免馬桶蓋3猛烈地碰撞至馬桶本體2之上表面,從而可防止發生較大之衝撞聲等。於全閉位置,卡合凸部分25碰觸至較其更靠CCW側之壁部13,藉此,使轉子20位於CCW方向之終端(CW方向之起始端)。
其次,對打開馬桶蓋3時之旋轉阻尼裝置1之動作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當打開馬桶蓋3時,轉子20朝CW方向(圖5之順時針方向)旋轉。換言之,第2周面(轉子20之外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殼體10之內周面)朝CW側旋轉。如此,如圖5(a)所示,閥體30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閥凸部32之嵌 合凸部32d自嵌合凹部24d偏移,並且閥凸部32之側面32b碰觸至卡合凸部分25之內側面25a。而且,閥體30與轉子20一併相對於殼體10朝CW方向移動。又,閥體30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而被壓抵於徑向外側(第1周面側),藉此使閥體30接觸於非隆起部12。因此,閥體30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且徑向外側之位置(3)。於該相對位移位置(3),於閥凸部32之前端與缺口部25b之底部25c之間形成有間隙。藉此,將連通路43開通,室部分41之黏性流體可經由連通路43流至室部分42。因此,於開始打開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從而能夠以較輕之力打開馬桶蓋3。即便於在馬桶蓋3之關閉操作時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圖4(d)~(e)),於打開操作時可不作用制動力(圖5(a)~(b))。進而,於旋轉角度範圍R2內(圖5(b)與該圖(c)之間),壁部13與第2退避溝20g對向,故而黏性流體亦可經由第2退避溝20g於第1、第2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之間流通,從而能夠以更輕之力打開馬桶蓋3。
如圖5(c)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3內,則閥體30到達至導引斜面11e。同時,第2退避溝20g自壁部13於圓周方向偏移,2個流體室40、40彼此由壁部13隔開。進而,閥體30藉由利用導引斜面11e而被導引而移至隆起部11,從而朝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位移。亦即,閥體30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且徑向內側之位置(4)。於該相對位移位置(4),閥體30堵塞缺口部25b,而關閉連通路43。因此,於打開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黏性流體之流通得以限制,而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從而抑制馬桶蓋3朝打開側之旋轉速度。其結果,如圖5(d)所 示,可使馬桶蓋3緩慢地到達至全開位置。因此,可避免馬桶蓋3猛烈地碰撞至馬桶之後方之水槽或配管等構造體,從而可防止發生較大之衝撞聲等。如此,即便於在馬桶蓋3之關閉操作時不作用制動力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圖4(a)~(b)),於打開操作時亦可作用制動力(圖5(c)~(d))。
根據本發明裝置1,各阻尼機構1a、1b只要僅具備1個閥體30即可。藉由使該1個閥體30根據馬桶蓋3進而轉子20之旋轉方向及旋轉角度位移至4個相對位移位置(1)~(4),可於關閉操作時(朝CCW方向之旋轉時),僅於一部分旋轉角度範圍R1內顯現制動力,並且於打開操作時(朝CW方向之旋轉時),僅於與上述關閉操作時不同之一部分旋轉角度範圍R3內顯現制動力。因此,無需具備一對關閉操作用閥體與打開操作用閥體,可節省零件件數。又,閥體不會根據旋轉方向而發揮閥功能或閒置,可省去功能的浪費。於旋轉阻尼裝置1中,藉由包含2個(數個)阻尼機構1a、1b,與由單一之阻尼機構構成相比,可將制動力提高至2倍(數倍)。
其次,對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在圖式中對與既述之形態重複之構成標註同一符號而簡化說明。圖6~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如圖6及圖7所示,於第2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1A中,卡合凸部及閥體之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旋轉阻尼裝置1A之卡合凸部23包含1個凸部分。卡合凸部23具有台形狀之剖面,且於轉子20之軸向(與圖6之紙面正交之方向)延伸。卡合凸部23之兩側面23a、23b以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相互接近之方式相對於轉子20之徑向相互朝反方向傾斜。如圖6及圖7(c)所示,於圖6之CCW側之外側面23b之徑向內側之部分,於軸向 (圖6之紙面正交方向)相隔而形成有2個(數個)嵌合凸部23d。卡合凸部23構成包含嵌合凸部23d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卡合凸部23亦稱為「嵌合部23」(卡合凸部23之外側面23b之較嵌合凸部23d更靠徑向外側之部分係構成為嵌合部23之嵌合凹部)。
如圖6及圖7(e)所示,旋轉阻尼裝置1A之閥體50一體地具有閥基部51及一對閥凸部52、53,且與軸向正交之剖面呈字狀。閥基部51具有圓弧狀之剖面,且呈於軸向延伸之板狀。閥凸部52、53自閥基部51之圓周方向之兩端部朝徑向內側突出。圖6之CW側之閥凸部52之內側面52a成為與卡合凸部23之側面23a之斜度配合之斜面。於該閥凸部52之軸向之中間部形成有缺口部52b。缺口部52b於厚度方向上貫通閥凸部52,並且到達至閥凸部52之前端。CCW側之閥凸部53之內側面53a成為與卡合凸部23之側面23b之斜度配合之斜面。於該內側面53a之閥基部51側(徑向外側)之部分,於軸向(圖6之紙面正交方向)相隔而形成有2個(數個)嵌合凸部53d。閥凸部53構成包含嵌合凸部53d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閥凸部53亦稱為「嵌合部53」(閥凸部53之內側面53a之較嵌合凸部53d更靠徑向內側之部分構成嵌合部53之嵌合凹部)。上述閥體50之閥基部51夾於卡合凸部23與殼體10之間,並且於閥凸部52、53之間插入有卡合凸部23。藉此,閥體50與卡合凸部23可相互一併旋轉移動地卡合。並且,閥體50可於上述卡合之狀態下,相對於卡合凸部23於圓周方向及徑向分別相對位移既定範圍。藉此,旋轉阻尼裝置1A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於馬桶蓋3之關閉操作時及打開操作時之互不相同之角度範圍內作用制動力。
即,如圖8所示,當關閉馬桶蓋3時,藉由使轉子20 相對於殼體10朝CCW方向旋轉,閥體50於相對位移至CW側之狀態下與轉子20一併朝CCW方向移動。進而,閥體50藉由形成卡合凸部23之斜面之外側面23b被擠壓至徑向外側,並且亦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被擠壓至徑向外側,而被壓抵於殼體10之內周面。又,如圖8(a)所示,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之閥體50藉由移至隆起部11上而位移至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亦即,閥體30位於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且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嵌合凸部53d碰觸至繫止凸部23之外側面23b,並且嵌合凸部23d碰觸至閥凸部53之內側面53a。藉此,於繫止凸部23之外側面23b與閥凸部53之內側面53a之間形成間隙,從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於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如圖8(b)所示,其後,藉由使馬桶蓋3自旋轉角度範圍R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2內,閥體50沿導引斜面11e移動至非隆起部12上,並且位移至徑向外側(第1周面側)。亦即,閥體30位於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且徑向外側。如圖8(c)所示,於該相對位移位置,嵌合凸部53d位於較卡合凸部23之前端更靠徑向外側,並且嵌合凸部23d位於較閥凸部53之前端更靠徑向內側,進而嵌合部23、53彼此嵌合。藉此,使閥凸部53之內側面53a與卡合凸部23之外側面23b緊密接觸,而將連通路43關閉。另一方面,於旋轉角度範圍R2內,壁部13與第2退避溝20g對向,藉此,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彼此經由第2退避溝20g而連通。因此,尚未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繼而,如圖8(d)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 R1內,則第2退避溝20g自壁部13於圓周方向偏移,從而利用壁部13將2個流體室40、40彼此隔開。因此,如圖8(d)~(e)所示,於關閉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如圖9所示,當打開馬桶蓋3時,轉子20相對於殼體10朝CW方向(圖9之順時針方向)相對旋轉,藉此,閥體50於相對地位移至CCW側之狀態下與轉子20一併朝CW方向移動。又,如圖9(a)~(b)所示,開始打開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之閥體50位於非隆起部12上,且藉由形成卡合凸部23之斜面之外側面23a被擠壓至徑向外側,並且亦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被擠壓至徑向外側,從而與非隆起部12接觸。因此,閥體50位於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且徑向外側(第1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中,於卡合凸部23之前端與缺口部52b之底面52c之間形成有間隙,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於開始打開至中途之旋轉角度範圍R1~R2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進而,於旋轉角度範圍R2內(圖9(b)與該圖(c)之間),壁部13位於第2退避溝20g上,2個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係彼此經由第2退避溝20g而連通,故而能夠以更輕之力打開馬桶蓋3。
如圖9(c)所示,其後,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3內,則第2退避溝20g自壁部13於圓周方向偏移,並且閥體50自非隆起部12到達至導引斜面11e,藉由被導引斜面11e導引而移至隆起部11。藉此,閥體50位移至相對於卡合凸部23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且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卡合凸部23之前端突出至較缺口部52b之底面52c更靠徑向外側,而使卡合凸部23堵塞缺口部52b。因此,如圖9(c)~(d)所示,於打開結束之旋轉角 度範圍R3內,連通路43關閉,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圖10~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如圖10及圖11所示,於第3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1B中,設置有壁部及隆起部之構件以及設置有卡合凸部之構件與第1實施形態相反。亦即,於轉子20設置有壁部26及隆起部21,於殼體10設置有卡合凸部16。因此,殼體10之內周面構成申請專利範圍之「第2周面」,轉子20之外周面構成申請專利範圍之「第1周面」。又,圖10之CW側成為申請專利範圍之「圓周方向之一側」,CCW側成為申請專利範圍之「圓周方向之另一側」。
若進行詳細敍述,則於旋轉阻尼裝置1B中,於轉子20之圓周方向相隔180°配置有2個(數個)壁部26、26。各壁部26自轉子20之外周面(第1周面)朝徑向外側突出,其前端面碰觸至殼體10之內周面(第2周面),藉此,將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彼此分隔。於殼體10相互隔開180°而旋轉對稱狀地設置有2個(數個)卡合凸部16、16。各卡合凸部16具有一對卡合凸部分17、18,且自殼體10之內周面朝徑向內側V字狀地突出。一對卡合凸部分17、18之內側面17a、18a以隨著朝向徑向內側而相互遠離之方式相對於徑向而傾斜。如圖10及圖11(b)所示,於CCW側之卡合凸部分17之內側面17a形成有嵌合凹部17d。嵌合凹部17d成為沿內側面17a之長邊方向(軸向)延伸之溝狀。卡合凸部分17構成包含嵌合凹部17d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卡合凸部分17亦稱為「嵌合部17」。於CW側之卡合凸部分18形成有缺口部18b。缺口部18b於厚度方向上貫通卡合凸部分18,並且到達至卡合凸部分18之徑向內側之前端及凸緣20f側之側端。
如圖10及圖11(a)、(e)所示,於各阻尼機構1a、1b設 置有1個閥體30A。閥體30A包含閥基部31及閥凸部32,成為使第1實施形態之閥體30於徑向反轉而成之構造。板狀之閥基部31之徑向內側之面成為沿轉子20之外周面之圓弧面。剖面三角形狀之閥凸部32自閥基部31之CCW側之端部朝徑向外側突出。於閥凸部32之CCW側之側面32a,於軸向及徑向相互隔開而設置有4個嵌合凸部32d、32e。閥體30A之閥基部31夾於卡合凸部分18與轉子20之間,並且閥凸部32插入至卡合凸部分17與卡合凸部分18之間。藉此,使閥體30A與卡合凸部16相互卡合。並且,閥體30A可於上述卡合狀態下相對於卡合凸部16於圓周方向及徑向分別位移既定範圍,並且根據轉子20之旋轉方向於圓周方向位移,並且根據轉子20之旋轉角度(閥體30A相對於第1周面之圓周方向之位置)於徑向位移。
於轉子20之外周面(第1周面)之2個壁部26、26之間之各半周部分,於圓周方向並排設定有隆起部21與非隆起部22。一半周部分之隆起部21及非隆起部22構成第1阻尼機構1a之要素,另一半周部分之隆起部21及非隆起部22構成第2阻尼機構1b之要素。隆起部21配置於上述半周部分之CCW側(另一側),非隆起部22配置於上述半周部分之圓周方向之中央及CW側(一側)。隆起部21較非隆起部22更朝殼體10之內周面隆起。隆起部21之圓周方向之長度為非隆起部22之圓周方向之長度之幾分之一左右。隆起部21之非隆起部22側(CW側)之部分之隆起高度隨著靠近非隆起部22而遞減,藉此構成導引斜面21e。藉此,隆起部21與非隆起部22平滑地連結。自隆起部21之CCW側(與非隆起部22為相反側)之端部突出有一突起26。自非隆起部22之CW側(與隆起部21為相反側)之端部突出有另一突起26。進而,於非隆起部22之導引斜面21e側(CCW側)之部分形成有第1退 避溝20e。
於旋轉阻尼裝置1B中,亦於馬桶蓋3之關閉操作時及打開操作時之互不相同之角度範圍內作用制動力。即,如圖12所示,當關閉馬桶蓋3時,轉子20朝CCW方向(圖12之逆時針方向)旋轉。換言之,殼體10及轉子20以使第2周面(殼體10之內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轉子20之外周面)朝圓周方向之一側(CW方向)旋轉之方式而相對旋轉。此時,閥體30A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位移至CCW側,而碰觸至卡合凸部分17。又,如圖12(a)所示,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之閥體30A移至隆起部21,而朝徑向外側位移。因此,閥體30A位於相對於卡合凸部16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外側(第2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閥凸部32之頂部側之嵌合凸部32d偏移至較嵌合凹部17d更靠徑向外側,閥凸部32之底部側之嵌合凸部32e位於卡合凸部分17之前端與嵌合凹部17d之間。藉此,於卡合凸部分17之內側面17a與閥凸部32之側面32a之間形成間隙,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於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隨著轉子20之旋轉,閥體30A藉由形成卡合凸部分17之斜面之內側面17a被擠壓至徑向內側,並且亦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被擠壓至徑向內側。繼而,如圖12(b)~(c)所示,若馬桶蓋3移動至旋轉角度範圍R2內,則閥體30A一面藉由導引斜面21e朝徑向內側被導引一面移動至非隆起部22上。藉此,閥體30A位於上述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內側(第1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嵌合凸部32e配置於卡合凸部分17之前端與轉子20之外周面之間,並且嵌合凸部32d嵌入至嵌合凹部17d,藉此,使嵌合 部17、32彼此嵌合。藉此,閥凸部32之側面32a與卡合凸部分17之內側面17a緊密接觸,從而將連通路43關閉。另一方面,於旋轉角度範圍R2內,閥體30A位於第1退避溝20e上,藉此,流體室40之2個室部分41、42彼此經由第1退避溝20e而連通。因此,尚未作用各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繼而,如圖12(d)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1內,則閥基部31自第1退避溝20e於圓周方向偏移,藉此,室部分41、42彼此由閥體30A隔開。因此,如圖12(d)~(e)所示,於關閉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如圖13所示,當打開馬桶蓋3時,轉子20朝CW方向(圖13之順時針方向)旋轉。換言之,殼體10及轉子20以使第2周面(殼體10之內周面)相對於第1周面(轉子20之外周面)朝圓周方向之另一側(CCW方向)旋轉之方式而相對旋轉。此時,閥體30A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位移至CW側,而碰觸至卡合凸部分18。又,如圖13(a)所示,開始打開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之閥體30A位於非隆起部22上。並且,閥體30A藉由形成卡合凸部分18之斜面之內側面18a被擠壓至徑向內側,並且亦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被擠壓至徑向內側,而與非隆起部22接觸。因此,閥體30A位於相對於卡合凸部16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內側(第1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於閥凸部32之頂部與缺口部18b之底面18c之間形成間隙,從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如圖13(a)~(b)所示,於開始打開至中途之旋轉角度範圍R1~R2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進而,於旋轉角度範圍R2(圖13(b)與該圖(c)之間)內,閥體30A位於第1退避溝20e上,2個室部分41、42彼此經由連通路43以及第 1退避溝20e而連通,故而能夠以更輕之力打開馬桶蓋3。
其後,如圖13(c)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3內,則閥體30A藉由被導引斜面21e導引而移至隆起部21。藉此,閥體30A位於相對於卡合凸部16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外側(第2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閥凸部32之頂部突出至較缺口部18b之底面18c更靠徑向外側,閥體30A堵塞缺口部18b。因此,如圖13(c)~(d)所示,於打開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連通路43關閉,而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圖14~圖1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如圖14及圖15所示,於第4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1C中,於卡合凸部16由1個凸部分構成,並且閥體50A呈剖面字狀之方面與第3實施形態不同。卡合凸部16之兩側面16a、16b以隨著靠近徑向內側而相互接近之方式相對於殼體10之徑向相互朝反方向傾斜。如圖14及圖15(b)所示,於CW側之側面16b之徑向外側之部分形成有嵌合凸部16d。卡合凸部16構成包含嵌合凸部16d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卡合凸部16亦稱為「嵌合部16」(卡合凸部16之外側面16b之較嵌合凸部16d更靠徑向內側之部分構成嵌合部16之嵌合凹部)。
如圖14及圖15(e)所示,閥體50A一體地包含閥基部51及一對閥凸部52、53,概略而言,成為將第2實施形態之字狀之閥體50於徑向反轉而成之構造。板狀之閥基部51之徑向內側之底面成為沿著轉子20之外周面之圓弧面。閥凸部52、53分別自閥基部51之圓周方向之兩端部朝徑向外側突出。閥凸部52、53之內側面52a、53a成為分別與卡合凸部16之側面16b、16a之斜度配合之斜面。於CW側之閥凸部52之內側面52a之徑向內側之部分形成有嵌合凸部52d。 閥凸部52構成包含嵌合凸部52d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閥凸部52亦稱為「嵌合部52」(閥凸部52之內側面52a之較嵌合凸部52d更靠徑向外側之部分構成嵌合部52之嵌合凹部)。於CCW側之閥凸部53之內側面53a形成有凹狀之缺口部53e。凹狀缺口部53e到達至閥凸部53之前端。閥基部51夾於卡合凸部16與轉子20之間,並且於閥凸部52、53之間插入有卡合凸部16。藉此,閥體50A與卡合凸部16相互卡合。並且,閥體50A可於上述卡合狀態下相對於卡合凸部16分別於圓周方向及徑向位移既定範圍,並且根據轉子20之旋轉方向於圓周方向位移,且根據轉子20之旋轉角度(閥體50A相對於第1周面之圓周方向之位置)於徑向位移。旋轉阻尼裝置1C之轉子20成為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
於旋轉阻尼裝置1C中,亦於馬桶蓋3之關閉操作時及打開操作時之互不相同之角度範圍內作用制動力。即,如圖16所示,當關閉馬桶蓋3時,轉子20朝CCW方向側旋轉,閥體50A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而位移至CCW側,閥凸部52碰觸至卡合凸部16。又,如圖16(a)所示,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之閥體50A移至隆起部21,而朝徑向外側位移。因此,閥體50A位於相對於卡合凸部16之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外側(第2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閥凸部52之內側面52a碰觸至卡合凸部16之嵌合凸部16d,並且閥凸部52之嵌合凸部52d碰觸至卡合凸部16之外側面16b。藉此,於閥凸部52之內側面52a與卡合凸部16之外側面16b之間形成間隙,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於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隨著轉子20之旋轉,閥體50A藉由形成卡合凸部16之 斜面之外側面16b被擠壓至徑向內側,並且亦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被擠壓至徑向內側。繼而,如圖16(b)~(c)所示,若馬桶蓋3自旋轉角度範圍R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2內,則閥體50A藉由導引斜面21e一面朝徑向內側被導引一面移動至非隆起部22上。藉此,閥體50A位於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內側(第1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嵌合凸部52d位於較卡合凸部16之前端更靠徑向內側,並且嵌合凸部16d位於較閥凸部52之前端更靠徑向外側,藉此,使嵌合部16、52彼此嵌合,而使閥凸部52之內側面52a與卡合凸部16之外側面16b緊密接觸。藉此,將連通路43關閉。另一方面,於旋轉角度範圍R2內,閥體50A位於第1退避溝20e上,藉此,使流體室40之室部分41、42彼此經由第1退避溝20e連通,故而尚未作用各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繼而,如圖16(d)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1內,則閥基部51自第1退避溝20e於圓周方向偏移,藉此,使室部分41、42彼此由閥體50A隔開。因此,如圖16(d)~(e)所示,於關閉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如圖17所示,當打開馬桶蓋3時,轉子20旋轉至CW側,閥體50A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位移至CW側,閥凸部53碰觸至繫止凸部16。又,如圖17(a)所示,開始打開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之閥體50A位於非隆起部22上,並且藉由形成繫止凸部16之斜面之外側面16a被擠壓至徑向內側,且亦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被擠壓至徑向內側,而與非隆起部22接觸。因此,閥體50A位於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內側(第1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於卡合凸部16之前端與缺口部53e之徑向內側之端部之間形 成間隙,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如圖17(a)~(b)所示,於開始打開至中途之旋轉角度範圍R1~R2內,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並且,於旋轉角度範圍R2內(圖17(b)與該圖(c)之間),2個室部分41、42彼此不僅經由連通路43而且亦經由第1退避溝20e而連通,故而能夠以更輕之力打開馬桶蓋3。
其後,如圖17(c)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3內,則閥體50A藉由被導引斜面21e導引而移至隆起部21。藉此,閥體50A位於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外側(第2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卡合凸部16之前端突出至較缺口部53e更靠徑向內側,缺口部53e藉由卡合凸部16而堵塞。因此,如圖17(c)~該圖(d)所示,於打開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連通路43關閉,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圖18~圖2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如圖18及圖19所示,第5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1D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樣態,其具備閥體30B來代替第1實施形態中之30。閥體30B具有剖面三角形狀之剖面且於軸向延伸。閥體30B之徑向外側之面成為沿著殼體10之內周面之圓弧面。該閥體30B夾於卡合凸部23之卡合凸部分24、25A彼此之間。藉此,閥體30B與卡合凸部23可相互一併旋轉移動地卡合。並且,閥體30B可於上述卡合狀態下,相對於卡合凸部23分別於圓周方向及徑向位移既定範圍,並且根據轉子20之旋轉方向於圓周方向位移,且根據轉子20之旋轉角度於徑向位移。
如圖18及圖19(e)所示,於在閥體30B之CW側之側面32a形成有嵌合凸部32d、32e,並且於V字狀之卡合凸部23之卡合凸部分24之內側面24a形成有嵌合凹部24d之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相 同。閥體30B之較圓周方向之中央更靠CW側之部分構成包含嵌合凸部32d、32e之嵌合部33。如圖18及圖19(a)所示,於閥體30B之CCW側之側面32b,於軸向及徑向相互隔開而形成有4個(數個)嵌合凸部30d。該等嵌合凸部30d之徑向之配置間隔窄於嵌合凸部32d、32e彼此之配置間隔。閥體30B之較圓周方向之中央更靠CCW側之部分構成包含嵌合凸部30d之嵌合部34。如圖18及圖19(d)所示,於V字狀之卡合凸部23之卡合凸部分25A之內側面25a,於徑向並排形成有2個(數個)嵌合凹部25d。各嵌合凹部25d成為於內側面25a之長邊方向(軸向)延伸之溝狀。2個嵌合凹部25d彼此之間隔與嵌合凸部30d之徑向之配置間隔相等。卡合凸部分25A構成包含嵌合凹部25d之嵌合部。以下,適當將嵌合凹部25A亦稱為「嵌合部25A」。
於旋轉阻尼裝置1D中,亦於馬桶蓋3之關閉操作時及打開操作時之互不相同之角度範圍內作用制動力。如圖20所示,關閉馬桶蓋3時之旋轉阻尼裝置1D之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裝置1相同。即,如圖20(a)~(b)所示,於開始關閉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閥體30B位於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藉此,嵌合凹部24d與嵌合凸部32d彼此偏移,而將連通路43開通,並不作用制動力。又,如圖20(c)所示,於關閉中途之旋轉角度範圍R2內,閥體30B位於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W側(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外側(第1周面側),藉此,使嵌合凸部32d嵌合於嵌合凹部24d,進而使嵌合部24、33彼此嵌合,而將連通路43關閉,但2個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彼此經由第2退避溝20g連通,藉此,並不作用制動力。繼而,如圖20(d)~(e)所示,於關閉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第2退避溝20g被阻隔,並且上述閥體30B 將連通路43關閉,藉此,作用制動力。
如圖21所示,當打開馬桶蓋3時,藉由轉子20朝CW方向旋轉,閥體30B於位移至CCW側之狀態下與轉子20一併旋轉。又,如圖21(a)所示,開始打開之旋轉角度範圍R1內之閥體30B位於非隆起部12上,並且藉由黏性流體之流通壓力被擠壓至徑向外側,而與非隆起部12接觸。因此,閥體30B位於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外側(第1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閥體30B之嵌合凸部30d與卡合凸部分25A之嵌合凹部25d於徑向偏移。因此,於開始打開至中途之旋轉角度範圍R1~R2內,於閥體30B之側面32b與卡合凸部分25A之內側面25a之間形成間隙,而將連通路43開通。因此,並不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並且,於旋轉角度範圍R2(圖21(b)與該圖(c)之間)內,壁部13位於第2退避溝20g上,2個阻尼機構1a、1b之流體室40、40彼此經由第2退避溝20g而連通,故而能夠以更輕之力打開馬桶蓋3。
其後,如圖21(c)所示,若馬桶蓋3進入至旋轉角度範圍R3內,則閥體30B藉由被導引斜面11e導引而移至隆起部11。藉此,閥體30位移至相對位移範圍內之CCW側(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內側(第2周面側)。於該相對位移位置,嵌合凸部30d嵌合於嵌合凹部25d,藉此,使嵌合部25A、34彼此嵌合,而使卡合凸部分25A之內側面25a與閥體30B之外側面32b緊密接觸。藉此,如圖21(c)~(d)所示,於打開結束之旋轉角度範圍R3內,將連通路43關閉,作用阻尼機構1a、1b之制動力。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採用各種變形例。例如,本發明並不限於馬桶,可作為 門、附有開閉功能之電子機器(筆記型電腦等)、其他各種相互相對旋轉之第1、第2構件彼此之旋轉連結構造之旋轉阻尼而應用。亦可使殼體10側之第1構件為旋轉系統,使轉子20側之第2構件為固定系統。亦即,亦可使殼體10不可移動地連結於馬桶蓋等旋轉系統,使轉子20不可移動地連結於馬桶本體等固定系統。可使殼體10與第1構件成為一體,亦可使轉子20之軸部與第2構件成為一體。隆起部11與非隆起部12之圓周方向之長度(周長)之大小關係並不限於實施形態者,可使隆起部11與非隆起部12具有大致相同之周長,亦可使非隆起部12之周長較隆起部11之周長長。關於隆起部21及非隆起部22亦相同。亦可於朝圓周方向之一側或另一側旋轉時之中間之旋轉角度範圍R2內作用制動力,於兩側之旋轉角度範圍R1、R3內不作用制動力。亦可將隆起部11配置於突起13、13彼此之間之半周部分之圓周方向之中間部。關於隆起部21亦相同。於各阻尼機構1a、1b中,亦可於圓周方向隔開設置數個隆起部11、21。亦可於殼體10之內周面(第2周面)或殼體10之底板部10b之內面之對應於旋轉角度範圍R2之既定部位形成第2退避溝。旋轉阻尼裝置亦可由單一之阻尼機構構成。於此情形時,亦可僅具備1個壁部。使閥體30根據旋轉角度相對於卡合凸部23於徑向相對移動之徑向位移手段並不限於殼體10之內周面之隆起部11及非隆起部12,例如亦可為使轉子20根據旋轉角度而偏芯之凸輪等偏芯手段。關於閥體30A、50、50A、30B之徑向位移手段亦相同。於第1實施形態(圖1~圖5)中,亦可省略嵌合凸部32d、32e中之任一者。當省略嵌合凸部32d時,亦可省略嵌合凹部24d,於此情形時,卡合凸部分24本身構成嵌合部24之嵌合凸部。又,亦可於卡合凸部分24之內側面24a設置嵌合凸部,於閥凸部32之側面32a設置嵌合凹部。 以上方面於第5實施形態(圖18~圖21)中亦相同。於第2實施形態(圖6~圖9)中,亦可省略嵌合凸部23d、53d中之任一者。當省略嵌合凸部23d時,卡合凸部23本身構成嵌合部23之嵌合凸部。當省略嵌合凸部53d時,閥凸部53本身構成嵌合部53之嵌合凸部。於第3實施形態(圖10~圖13)中,亦可省略嵌合凸部32d、32e中之任一者。當省略嵌合凸部32d時,亦可省略嵌合凹部17d,於此情形時,卡合凸部分17本身構成嵌合部17之嵌合凸部。又,亦可於卡合凸部分17之內側面17a設置嵌合凸部,於閥凸部32之側面32a設置嵌合凹部。於第4實施形態(圖14~圖17)中,亦可省略嵌合凸部16d、52d中之任一者。當省略嵌合凸部16d時,卡合凸部16本身構成嵌合部16之嵌合凸部。當省略嵌合凸部52d時,閥凸部52本身構成嵌合部52之嵌合凸部。
1‧‧‧旋轉阻尼裝置
1a‧‧‧第1阻尼機構
1b‧‧‧第2阻尼機構
10‧‧‧殼體
11‧‧‧隆起部
11e‧‧‧導引斜面
12‧‧‧非隆起部
13‧‧‧壁部
20‧‧‧轉子
20g‧‧‧第2退避溝
23‧‧‧卡合凸部(嵌合部)
24d‧‧‧嵌合凹部
24、25‧‧‧卡合凸部分(嵌合部)
24a、25a‧‧‧內側面
25b‧‧‧缺口部
25c‧‧‧底部
30‧‧‧閥體
31‧‧‧閥基部
32‧‧‧閥凸部(嵌合部)
32a、32b‧‧‧側面
32d、32e‧‧‧嵌合凸部
40‧‧‧流體室
41、42‧‧‧室部分
43‧‧‧連通路
CW‧‧‧順時針方向
CCW‧‧‧逆時針方向

Claims (11)

  1. 一種旋轉阻尼裝置,其具備有:殼體;轉子,其以可相對旋轉之方式被收納於上述殼體;至少1個壁部,其以自上述殼體及上述轉子中之一側之呈對向的第1周面而朝向另一側之呈對向的第2周面之方式加以設置;卡合凸部,其自上述第2周面而突出;及閥體,其設置在上述第1周面與上述卡合凸部之間,並且卡合於上述卡合凸部;藉由上述第1、第2周面及上述壁部之側面而形成有流體室,於上述流體室,填充有黏性流體,藉由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而於圓周方向將上述流體室加以分隔成2個室部分,且在上述卡合凸部與上述閥體之間,形成有將上述2個室部分彼此加以連結之連通路,並且藉由上述閥體使上述連通路產生開閉,上述旋轉阻尼裝置之特徵在於:上述閥體係相對於上述卡合凸部而於圓周方向及徑向能夠產生相對位移,且配合上述第2周面之相對於上述第1周面之旋轉方向而於圓周方向產生位移,並且配合相對於上述第1周面之該閥體之圓周方向的位置而於徑向產生位移,更進一步,上述閥體,係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及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開通,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及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在上述第1 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係分別具有包含嵌合凸部或嵌合凹部之嵌合部,且上述閥體,係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或者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之嵌合部彼此產生嵌合,藉此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係分別具有包含嵌合凸部或嵌合凹部之嵌合部,且上述閥體,係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或者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之嵌合部彼此產生嵌合,藉此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於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中之一者,形成有成為上述連通路之一部分之缺口部,且上述閥體,係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另一側且徑向之第1周面側時,或者當位移至圓周方向之一側且徑向之第2周面側時,上述卡合凸部及上述閥體中之另一者則將上述缺口部加以堵塞,藉此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 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殼體及上述轉子之間,設置有藉由上述壁部於圓周方向而被加以隔開之第1、第2阻尼機構,上述第1、第2阻尼機構之各者係具有上述流體室、上述卡合凸部、上述閥體、上述隆起部、及上述非隆起部,於上述第2周面上形成有第2退避溝,當上述閥體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時,上述壁部係與上述第2退避溝呈對向,藉此使上述第1、第2阻尼機構之流體室彼此而經由上述第2退避溝產生連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殼體及上述轉子之間,設置有由上述壁部於圓周方向而被加以隔開之第1、第2阻尼機構,上述第1、第2阻尼機構之各者係具有上述流體室、上述卡合凸部、上述閥體、上述隆起部、及上述非隆起部,於上述第2周面上形成有第2退避溝,當上述閥體將上述連通路加以關閉時,上述壁部係與上述第2退避溝呈對向,藉此使上述第1、第2阻尼機構之流體室彼此而經由上述第2退避溝產生連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 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第1周面之上述非隆起部上形成有第1退避溝,當上述閥體位於上述第1退避溝上時,上述2個室部分彼此係經由上述第1退避溝而產生連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第1周面之上述非隆起部上形成有第1退避溝,當上述閥體位於上述第1退避溝上時,上述2個室部分彼此係經由上述第1退避溝而產生連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在上述第1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第1周面之上述非隆起部上形成有第1退避溝,當上述閥體位於上述第1退避溝上時,上述2個室部分彼此係經由上述第1退避溝而產生連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旋轉阻尼裝置,其中,在上述第1 周面上,以沿著圓周方向而排列之方式設置有隆起部與非隆起部,上述隆起部係較上述非隆起部為更朝向上述第2周面而隆起,上述閥體係在上述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2周面側,在上述非隆起部上而位移至徑向之第1周面側,更進一步,在上述第1周面之上述非隆起部上形成有第1退避溝,當上述閥體位於上述第1退避溝上時,上述2個室部分彼此係經由上述第1退避溝而產生連通。
TW103118229A 2013-05-31 2014-05-26 旋轉阻尼裝置 TW2015103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5167 2013-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0386A true TW201510386A (zh) 2015-03-16

Family

ID=51988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8229A TW201510386A (zh) 2013-05-31 2014-05-26 旋轉阻尼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78640B2 (zh)
TW (1) TW201510386A (zh)
WO (1) WO201419251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7792A (zh) * 2016-04-27 2017-11-03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流体缓冲装置、带缓冲的设备以及西式马桶单元
CN112294169A (zh) * 2019-07-29 2021-02-0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流体阻尼装置
CN112294172A (zh) * 2019-07-29 2021-02-0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流体阻尼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0185B (zh) * 2016-02-02 2017-10-13 王湘冀 一种衰减自修复的旋转阻尼器
DE102018116187A1 (de) * 2018-07-04 2020-01-09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Drehdämpfer
US11072958B2 (en) * 2018-08-07 2021-07-27 Kem Hongkong Limited Damper hinge and western-style toilet using the same
JP6678881B1 (ja) * 2019-04-26 2020-04-15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ダンパーヒンジ並びにこのダンパーヒンジを用いた洋式便器
JP7336655B2 (ja) * 2020-02-27 2023-09-01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マネージメ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6108B2 (ja) * 1995-12-28 1999-07-05 トックベ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トルク調整機能付き回転ダンパ
JP4395427B2 (ja) * 2004-10-15 2010-01-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ダンパー装置およびダンパ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714083B2 (ja) * 2006-06-08 2011-06-29 トックベ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回転ダンパの弁機構
JP5727775B2 (ja) * 2010-12-14 2015-06-03 加藤電機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ーヒンジ
JP2012207770A (ja) * 2011-03-30 2012-10-25 Toto Ltd ダンパー装置
WO2012133388A1 (ja) * 2011-03-31 2012-10-04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ダンパ
JP5657453B2 (ja) * 2011-03-31 2015-01-2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JP2013076442A (ja) * 2011-09-30 2013-04-25 Tok Bearing Co Ltd 有限角ロータリーダンパー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7792A (zh) * 2016-04-27 2017-11-03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流体缓冲装置、带缓冲的设备以及西式马桶单元
CN107307792B (zh) * 2016-04-27 2022-12-27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流体缓冲装置、带缓冲的设备以及西式马桶单元
CN112294169A (zh) * 2019-07-29 2021-02-0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流体阻尼装置
CN112294172A (zh) * 2019-07-29 2021-02-0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流体阻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92519A1 (ja) 2014-12-04
JP5878640B2 (ja) 2016-03-08
JPWO2014192519A1 (ja)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10386A (zh) 旋轉阻尼裝置
US7322450B2 (en) Rotating damper
US8807369B2 (en) Fuel-filling aperture open-closing device
EP1331417A1 (en) Rotating damper
CN110621903B (zh) 具备简易自立机构的旋转阻尼器
JP6528539B2 (ja) 流路仕切構造及び流体制御弁
CN109154349B (zh) 旋转式阻尼器
WO2018168788A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6920728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付き回転ダンパ装置
EP2664818B1 (en) Damper device
JP5189208B2 (ja) 回転ダンパ
CN108852131B (zh) 流体阻尼装置及带阻尼的设备
JP6774786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5341260B2 (ja) 回転ダンパ
JP2007327578A (ja) 回転ダンパの弁機構
JP4164312B2 (ja) ヒンジ装置
JP4825242B2 (ja) 回転ダンパ
JP2008069676A (ja) 内燃機関用カム軸位相可変装置および位相可変装置
JP7346132B2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
WO2011039922A1 (ja) 回転ダンパ
RU2417336C2 (ru) Вентиль со сферической поворотной заглушкой
JP2015227719A (ja) 簡易自立機構
JPH09184529A (ja) トルク調整機能付き回転ダンパ
JPH0719277A (ja) 有限角回転ダンピング装置
WO2013031515A1 (ja) 回転ダン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