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0889A - 試管夾、試管貼標單元及包含其在內的試管預備裝置 - Google Patents

試管夾、試管貼標單元及包含其在內的試管預備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0889A
TW201440889A TW103113535A TW103113535A TW201440889A TW 201440889 A TW201440889 A TW 201440889A TW 103113535 A TW103113535 A TW 103113535A TW 103113535 A TW103113535 A TW 103113535A TW 201440889 A TW201440889 A TW 2014408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tube
finger
clip
tube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6836B (zh
Inventor
Jung-Hun Kang
Kang-Hee Lee
Sang-Jun Park
Original Assignee
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410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9636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410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51262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410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96358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40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0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6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683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26Devices for applying labels
    • B65C9/30Roll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99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comprising robots or similar manip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4Labware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 B01L3/545Labware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for laboratory containers
    • B01L3/5453Labware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for laboratory containers for test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9/00Supporting devices; Holding devices
    • B01L9/06Test-tube stands; Test-tube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028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movable, e.g. pivoting gripping jaw surfa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722Communications; Identification
    • G01N35/00732Identification of carriers, materials or components in automatic analy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722Communications; Identification
    • G01N35/00732Identification of carriers, materials or components in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2035/00861Identification of carriers, materials or components in automatic analysers printing and sticking of identifi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Devices For Use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試管預備裝置,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改善試管預備裝置的必備結構,即容納部、移送部、貼標部等的空間配置和各部結構,以實現緊湊型、輕量化、移動性卓越,可更快、更精密地處理試管夾持、移送、貼標、排出等作業的試管預備裝置。為此,本發明的技術要旨在於,其結構包含:框架(100),其上方具有能以垂直狀態容納複數個試管(2)的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在所述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之間,形成試管可穿過、移動的一個以上的導向孔(115);夾子移送單元(200),安裝於框架(100)之上,將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移送至導向孔(115)內;與夾子移送單元(200)相接合,夾持或分離試管(2)的夾子(300);及設於導向孔(115)的下方,在穿過導向孔(115)而被移送的試管(2)的外圍貼標的貼標單元(400)。

Description

試管夾、試管貼標單元及包含其在內的試管預備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試管夾,試管貼標單元及包含其在內的試管預備裝置,尤其關於一種在醫院、研究所、大學等所用的試管上,黏貼並提供印有各種相關訊息的試管預備裝置,可快速、精密地完成插入至托盤中且排列好的試管之分離和移動的試管用夾,及試管貼標裝置,其具有擺動型排出部,可使試管流入至內部後,轉換貼有標標的試管的移送方向和移送位置,再將其排出,從而實現與貼標裝置相連接的傳送機,夾具等周圍移送單元的卓越的安裝兼容性。
通常,保管血液,動、植物的樣品,化學物等各種樣品時,會使用一側堵塞,且呈細管狀的試管。
在貼有記入內裝樣品訊息標籤的狀態下,使用這種試管,可提高作業效率。
尤其,如醫院,需使用大量採血管(試管)的情況下,已實現了自動化的標籤製程,不再依賴手工作業。
對此,本發明的申請人藉由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揭示一種試管預備裝置。
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所揭示的是試管預備裝置,其結構包含:安放有多個試管的容納部;置於該容納部上方,進行X-Y平面和升降移動,以夾持或鬆開裝載於容納部之上的試管的移送部;置於該移送部的下方,在從移送部墜落後被移送的試管的外圍貼標籤的貼標部;及置於該貼標部的下方,使貼完標籤的試管墜至下方,讓其脫離的排出部。
這種習知的試管預備裝置,共設有4層,其由具有2層結構的容納部,置於各容納部上方的移送部,貼標部和排出部構成,其優點在於,利用多個容納部和移送部,可有效完成多種試管的貼標作業,但由於過大、過重,導致移動性下降,且相對對於使用試管的使用者或安裝環境,兼容性較差。
另外,習知的試管預備裝置,由於各容納部為多層結構,其移送部亦為多層結構,導致裝置製造成本增加,生產率下降。
試管通常選用透明的玻璃或樹脂材料製造而成,以便於內容物的確認。
尤其,如醫院,需使用大量採血管(試管)的情況下,已不再依賴手工作業,而是使用自動移送系統來提高效率。
例如,如上所述的試管移送系統,在合適的位置上設有將試管移送至試管收集部,洗滌部,貼標部,檢測部,移送傳送機等各區域的移送單元。同時,在移送單元的輸出端,還具有夾持(Holding)試管的夾子。
通常,移送單元具有一個以上的直線(Linear)驅動部,多關節機器人等。
同時,如第1圖所示,為便於試管2的流通管理,在下端部插入到類似於雞蛋盤,由多個孔11形成的托盤內的狀態下,進行保管和管理。
有一種結構,可逐一移動、分離出這樣被插入到托盤10的孔11內且排列好的試管2,其使用夾子移送單元,將夾子移動至試管2,利用夾子的夾頭(夾持端)夾持,形成對試管2兩側面施壓的狀態,這樣,即可在試管被夾子夾持的狀態下,上升夾子移送單元,以使試管2從托盤10的孔11中分離出來。
最終,具有這種結構的習知試管夾,僅具有一種將試管置於中間,收攏或隔離夾頭(夾持端)的驅動工具,雖然便於夾子的緊湊、單一設計,但在夾子移送單元中,還需附加一種可使試管從托盤的孔中上升並分離出來的上升驅動部,因此,安裝有夾子的移送單元會出現相對較複雜、較大的傾向,夾子的夾持動作和移送單元的上升動作相互獨立完成,導致移送單元的控制更為複雜,更因夾持動作和上升動作需依此完成,使得分離、移動單個試管消耗的時間更長。
為解決這種問題,本發明的申請人揭示出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的試管預備裝置。
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中揭示的夾子結構,其由夾子主體;相對於上述夾子主體,可實現上下移動而構成的指部固定塊;使上述手動固定塊上下移動的上下驅動部;及一端固定接合於上述指部固定塊之上的固定指部;和一端可旋轉地鉸鏈接合於上述指部固定塊之上的移動指部構成。這時,上述移動指部藉由複位彈簧實現彈力安裝,以保持對固定指部的施壓狀態,上述夾子主體的下端部,具有與上述移動指部另一端的突出支撐端相接觸的傾斜導槽。
最終,具有這種結構的習知夾子,隨著上下驅動部的運轉,固定指部和移動指部位於夾子主體下方時,移動指部的突出支撐端將由傾斜導槽支撐,固定指部和移動指部相互隔離,以使試管容納至內部,隨著上下驅動部的運轉,固定指部和移動指部上升的同時,上述移動指部的突出支撐端也逃離傾斜導槽,借助複位彈簧的復原力,實現對試管施壓的夾持動作。
但通常,下端部插入到托盤的孔內的試管很保持準確的垂直狀態,有時會呈稍微傾斜的狀態,在孔不良或試管沒有正確插入到托盤的孔內時,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
這樣,插入到托盤的孔中且排列好的試管處於傾斜狀態時,在利用移送單元,使夾子朝向試管前進的過程中,將發生試管與指部相撞的現象,若試管與固定於習知指部固定塊之上的固定指部相撞,插在托盤的孔內的試管即會翻倒,導致夾持和分離動作無法進行,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試管破損的現象。
保持相對傾斜狀態的試管,與其下端部相比,其上端部會出現較大的傾斜誤差,如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中揭示的夾子,是指部朝試管的下端部前進移動而形成的結構,因此,初期不會因移送單元而發生衝撞,很容易完成移動。
但是,指部朝試管上端部上升過程中,試管的上端部會發生較大的傾斜誤差,在夾持動作中很可能會出現誤動作。
另外,如果試管的下端部被強力壓入到托盤的孔內,在夾持住試管的狀態下,使夾子上升的過程中,孔與試管之間會出現很強的摩擦力,導致夾持試管的指部滑脫,出現試管無法順利分離的情況。
為解決這種指部從試管上滑脫的問題,藉由對移動指部施壓的複位彈簧的彈性係數的較高設置,來實現指部的強夾持力時,試管反而會因為過強的夾持力而出現歪斜或碎裂等問題。
實現指部的強夾持力的另一種方法,如可較窄設置固定指部和移動指部的間距,但這種情況下,還是會因為較強的夾持動作而導致試管破損,同時,初期借助移送單元朝試管前進的過程中,固定指部和移動指部間的空間會變窄,如上所述,試管易發生衝撞,為克服這個難題,需採取另外一種方案,如藉由貼附多個感測器等來實現精密控制。
是包含上述貼標裝置的試管移送系統中的一種。
依據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揭示的貼標裝置結構,其框架上具有停放空間部,使從移動單元上墜落分離出的試管流入至內部;固定安裝有驅動輪,其設置在靠近由上述停放空間部容納的試管外圍的位置處,以帶動試管的旋轉;安裝有一個以上的加壓輪,其上置放有試管,設於驅動輪的相反側,使試管貼近上述驅動輪;安裝有開閉凸輪,其設於上述停放空間部的下方,使貼有標籤的試管墜至下方。
最終,具有這種結構的貼標裝置,其結構即為:將從上方墜落、流入的試管插入到放空間之後,朝向驅動輪移動加壓輪,使試管固定緊貼於驅動輪和加壓輪之間,然後旋轉驅動輪,將標籤貼在試管外圍上。然後,將封堵住試管下方的開閉用凸輪打開,讓貼有標籤的試管墜至下方後,排出。
如上所述,依據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中揭示的貼標裝置,形成一種將完成貼標的試管,排出至貼標裝置下方的結構,因此,以貼標裝置為中心,上部和下部的移動單元需設計成疊層結構,故存在安裝兼容性較差的問題。
另外,依據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中揭示的貼標裝置,即使考慮另附一種可使標籤向側方移動的側方排出工具,完成貼標的試管,其插入空間的左側會受到帶動驅動輪旋轉的驅動部的干擾,而右側受到對加壓輪施壓的驅動部的干擾,導致很難實現更改試管排出方向的結構變更。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2008.11.03)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藉由改善試管預備裝置的必備結構,即容納部、移送部、貼標部等的空間配置和各部結構,以實現緊湊型、輕量化、移動性卓越的試管預備裝置。
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藉由改善容納部、移送部及排出部的空間配置和各部結構,以更快、更精密地處理貼標作業,及試管夾持、移送和排出等的試管預備裝置。
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更在於,提供一種不受相對於容納部出現前後、左右方向的傾斜,而保持位置不良狀態,或容納部中的試管插入狀態的影響,無任何誤動作,可安全實現試管夾持和分離動作的試管預備裝置。
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快速、準確分離並移動插在托盤的孔內且排列好的試管的試管用夾。
尤其,提供一種不受相對於孔出現前後、左右方向傾斜而位置不良狀態,或托盤的孔中的試管插入狀態的影響,無任何誤動作,可安全實現試管夾持和分離動作的試管用夾。
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更在於,提供一種貼標裝置,具有擺動型排出部,其使要進行貼標,從外部起開始移動的試管容納至內部,在無位置變化的情況下,完成貼標,然後,按規定角度旋轉試管,進行位置和方向轉換後,使其排出,以此來實現包含貼標裝置的試管移送系統的各種設計變更。
(二)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其結構包含:由上部具有以垂直狀態容納複數個試管2的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及在上述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 110B)之間,形成可使試管2穿過、移動的一個以上的導向孔115的框架100;
安裝於上述框架100之上,藉由上述導向孔115,移送容納於上述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內試管2的夾子移送單元200;
接合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夾持或分離上述試管2的夾子300;以及
位於上述導向孔115的下方,在穿過上述導向孔115被移送的試管2的外圍貼標的貼標單元400。
這時,上述框架100的設置層為:安裝有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的上部框架110,安裝有上述貼標單元400的下部框架150。
另外,結構更可包含:一種隔斷上述導向孔115,讓流入到內部的試管2處於等待狀態的裝載工具120。
另外,上述夾子移送單元包含:左右移送部210,其具有可使前後兩端相對於上述框架100,朝左右方向移動而接合的龍門式塊214;前後移送部230,其具有可相對於上述龍門式塊214,實現前後方向移動而接合的前後移動塊232;及旋轉移送部250,其具有可相對於上述前後移動塊232,實現旋轉而接合的夾子底板254,在相對於上述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朝前後方向X和前後方向Y移送與上述夾子底板254相連的夾子300時,更可使其朝向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旋轉。
另外,上述旋轉移送部250,更可藉由往返於上述左側容納部110A和上述右側容納部110B之間來實現旋轉。
本發明的試管夾,藉由夾持住下端部被插入到托盤10的孔11內的試管,將其從托盤10中分離,移送;
上述夾子300包含:夾子底板254;與上述夾子底板254相連,可旋轉地連接在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上的夾子主體330;相對於夾子主體330,可實現下移動而構成的指部固定塊340;使上述指部固定塊340上下移動的上下驅動部350;及接合於上述指部固定塊340之上,與指部固定塊340聯動,上、下移動,下降時,為使試管容納至內部,使相對的夾持端相互隔離,上升時,使相對的夾持端相互靠近移動而構成的指部360,相對於上述試管2的夾持和分離動作所產生的試管2前後方向Y’反力,上述夾子主體330能以上述夾子移動單元200為中心,朝前後方向旋轉,而相對於上述試管2的夾持和分離動作所產生的試管2左右方向X’反力,上述指部360能以指部固定塊340為中心,朝左右方向X’方向旋轉。
另外,更包含:第一複位彈簧325,其連接上述夾子主體330和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以旋轉軸為中心,向上述夾子主體330施壓,使其旋轉。
另外,上述指部360更包含:第一指部370,其具有與上述指部固定塊340相連接的第一固定邊371,及上述第一固定邊371延長而形成的第一夾持端373;第二指部380,其具有與上述指部固定塊340可旋轉式接合的第二固定邊381,及從上述第2固定邊起,與上述第一夾持端373對向延長而形成的第二夾持端383;第二複位彈簧390,其連接上述第一指部370和第二指部380,對上述第一夾持端373和第二夾持端383施壓,使其相互靠近。
另外,上述夾子主體330形成夾持聯動用導槽3325,其包含:傾斜導槽部3328,其在上述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最大限度下降後,接觸到第二固定邊381上形成的突出支撐端387,使第二夾持端383從第一夾持端373上隔離,而在上述第一指部、第二指部上升時,使第二夾持端383朝第一夾持端373慢慢靠近。
另外,上述第一固定邊371的連接結構,可實現從上述指部固定塊340起,朝左右方向X’的旋動。
另外,上述指部固定塊340連接的第一固定邊371的外周面上,具有限制第一指部370的左右方向旋動的第一支撐面、第二支撐面(3710,3712)。
另外,上述夾子主體330的結構包含:與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的夾子底板254相連接的上部固定台331;自上述上部固定台331起,向下隔離,限制上述指部360下降移動的下部固定台333;及連接上述上部固定台331和下部固定台333,引導上述指部固定塊340的上下移動的連接護罩332。
同時,上述貼標單元400包含:貼標框架410,其具有可支撐穿過上述導向孔115而移送的試管2的夾持構件420;驅動輪430,其設於上述試管2的外圍一側,與上述貼標框架410軸接,為上述試管2提供貼標所用的旋轉力;及加壓輪440,其將上述試管2置於其中間,設於上述驅動輪430的相反側,使試管朝上述驅動輪430發生接觸或隔離,上述夾持構件420的結構,可使穿過上述導向孔115而移送的試管2流入到內部的第一位置P1和使試管2向外部排除的第二位置P2的相隔區間實現旋轉。
另外,上述夾持構件420,在從上述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旋轉的同時,其從貼標框架410的內部,向外部突出。
另外,上述夾持構件420的結構,包含:使上述試管2流入至內部的上部流入口421;支撐試管2下端的下部擋塊422;及連接上述上部流入口421和下部擋塊422,且在一側形成有允許試管2脫離的側面開放口4230的側面擋塊423。
另外,上述貼標框架410,具有推進器470,其被插入到朝第二位置P2旋轉的夾持構件420內部,上述夾持構件420朝第二位置P2旋轉,使試2被插入到內部的上述推進器470中擠出,藉由側面開放口4230,使試管2分離出來。
另外,包含:調節試管插入深度的調節裝置,其具有移動性擋塊460,可支撐插入到上述夾持構件420內部的試管2下端。
另外,具有一個上述驅動輪430時,最好具有2個以上的上述加壓輪440,以確保可與上述驅動輪430,一同構成對試管2外圍的三個以上的支撐點。
另外,上述加壓輪430的結構包含:固定安裝於上述貼標框架410之上的固定性加壓輪441;及為實現朝上述試管2的旋轉中心靠近或隔離,連接安裝於上述貼標框架410之上的移動性加壓輪443。
另外,更包含旋動構件445,其中央部與上述貼標框架410實現鉸鏈4451接合,以上述鉸鏈4451為中心,一端接合可旋轉的上述移動性加壓輪443,另一端連接有運轉氣缸446。
(三)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效果在於,藉由對容納部、移送部、貼標部和排除部的兩層框架結構的集約配置改善,使得試管預備裝置的大小更為緊湊,輕量化,移動性更加卓越,相對於周圍環境的安裝兼容性亦十分卓越。
另外,單個試管各部的作業時間也得到最佳分配,排除不必要的驅動環境,快速、精密,使作業效率更佳。
另外,容納部中容納的試管排列位置保持不良狀態,或試管在容納部中保持壓入狀態下,亦不會出現誤動作,可安全完成試管的夾持和分離動作,有效提高試管的移送效率。
本發明的效果在於,若下端部插入到托盤的孔中的試管的排列位置保持不良狀態,或是托盤空與試管下端部之間存在較強的摩擦力,亦不會出現誤動作,可安全完成試管的夾持和分離動作,有效提高試管的移送效率。
本發明的效果在於,容納至第一位置之後,在容納的第一位置處貼標,按規定的角度旋轉第一位置的試管,轉換其位置和方向後排出,與周圍移送單元的安裝兼容性極為卓越。

1...試管預備裝置
2...試管
10...托盤
11...孔
100...框架
110...上部框架
110A...左側容納部
110B...右側容納部
111...前後方框架
1110...導軌
112...中央框架
115...導向孔
1151...第一導向孔
1152...第二導向孔
116...導槽
117...開閉用封蓋
117a...傾斜導槽
120...裝載工具
121...導向孔構件
123...隔斷板
1231...鉸鏈
125...裝載驅動部
130...支撐框架
150...下部框架
200...夾子移送單元
210...左右移送部
212...左右移送塊
214...龍門式塊
2140...水平台
2141...前後方支撐台
216...左右驅動部
2160...左右驅動馬達
2161...驅動軸
2162...被動軸
2163...皮帶
230...前後移送部
232...前後移動塊
2320...連接孔
234...前後驅動部
2340...前後驅動馬達
2341...驅動軸
2342...被動軸
2343...皮帶
250...旋轉移送部
252...固定支撐塊
252a...擋塊
2520...連接凸起部
2521...電源連接口
254...夾子底板
254a...棱塊
2540...旋轉軸
2543...第一限位擋塊
2545...第二限位擋塊
2547...軸孔
256...旋轉驅動部
2560...旋轉驅動馬達
2561...減速齒輪組
300...夾子
320...傾斜旋轉軸
325...第一複位彈簧
330...夾子主體
331...上部固定台
3310...軸孔
332...連接護罩
3320...連接板
3321...黏滑面
3322...導軌
3325...夾持聯動用導槽
3326...垂直導槽部
3328...傾斜導槽部
333...下部固定台
340...指部固定塊
341...軸孔
343...導向槽
345...指部支撐部
350...上下驅動部
351...上下驅動馬達
353...上下驅動軸
355...鉸鏈軸
360...指部
370...第一指部
371...第一固定邊
3710...第一支撐面
3712...第二支撐面
373...第一夾持端
375...第一軸孔
380...第二指部
381...第二固定邊
383...第二夾持端
385...第二軸孔
387...突出支撐端
390...第二複位彈簧
400...貼標單元
410...貼標框架
410a...試管流入孔
410b...試管排出孔
410c...供給用插槽
411...背面框架
412...正面框架
413...上部框架
420...夾持構件
421...上部流入口
4210...傾斜引導部
422...下部擋塊
423...側面擋塊
4230...側面開放口
424...延長支架
4240...軸孔
425...旋轉軸
426...擺動馬達
430...驅動輪
431...鉸鏈軸
432...旋轉馬達
440...加壓輪
441...固定性加壓輪
443...移動性加壓輪
445...旋動構件
4451...鉸鏈
446...運轉氣缸
460...移動性擋塊
462...升降馬達
4620...螺絲
470...推進器
500...標籤供給裝置
510...襯紙卷
511...標籤襯紙
520...剝離紙卷
521...剝離紙
530...供應輪
540...印刷工具
D1...前後方向旋轉角
D3...傾斜度
L...標籤紙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S1...感測器
t...托槽
X...方向
Y...方向
X’...方向
Y’...方向
第1圖係為試管預備裝置之透視圖。
第2圖係為開放試管預備裝置之透視圖。
第3圖係為取下試管預備裝置的封蓋構件後所示之透視圖。
第4圖係為上部框架之透視圖(a)和平面圖(b)。
第5圖係為顯示一實施例的裝載工具的結構和運轉之平面示意圖。
第6圖係為顯示另一實施例的導向孔和裝載工具的結構之透視圖。
第7圖係為顯示另一實施例的裝載工具的結構和運轉之平面示意圖。
第8圖至第10圖係為顯示夾子移送單元的結構和運轉之透視圖。
第11圖係為顯示夾子結構之分離透視圖。
第12圖係為夾子之側面圖,顯示傾斜旋轉軸之動作的運轉示例。
第13圖係為顯示連接護罩結構之透視圖和剖面透視圖。
第14圖係為顯示連接護罩與指部固定塊之連接結構之截面圖。
第15圖係為顯示指部固定塊和指部結構及連接結構之透視圖。
第16圖係為指部位於下降位置時,從不同方向觀看到之夾子結構圖。
第17圖係為指部位於上升位置時,從不同方向觀看到之夾子結構圖。
第18圖係為顯示指部固定塊和第一指部的連接結構之截面圖。
第19圖係為顯示指部夾持動作,沿第16圖的線C-C截取之截面圖(a),及沿第17圖的線D-D截取之截面圖(b)。
第20圖係為顯示在試管的夾持動作中,可由試管傳遞的反力之概念圖。
第21圖係為顯示貼標單元結構之透視圖。
第22圖係為顯示標籤供給裝置結構之平面示意圖。
第23圖係為貼標單元之正面透視圖。
第24圖係為貼標單元之背面透視圖。
第25圖係為分離正面框架後表示的貼標單元之正面透視圖。
第26圖係為顯示貼標單元結構之分離透視圖。
第27圖係為顯示夾持構件結構而從不同方向觀看到之示意圖。
第28圖係為顯示調節試管插入深度的調節裝置之結構之分離透視圖(a)和運轉示例圖(b)。
第29圖係為顯示驅動輪和加壓輪之正面圖。
第30圖係為沿第29圖的線A-A截取之截面示例圖。
第31圖係為顯示由驅動輪和加壓輪帶動貼標動作之平面圖。
第32圖係為顯示試管朝貼標單元方向流入的狀態之運轉示例圖。
第33圖係為顯示試管從貼標單元中排出的狀態之運轉示例圖。
有關上述記載,或未記載的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和效果,以下將結合參照相關圖式的本發明之實施例,作以更明確的說明。
第1圖是試管預備裝置之透視圖,第2圖是開放試管預備裝置之透視圖,第3圖是取下試管預備裝置的封蓋構件後所示之透視圖。
根據本發明之試管預備裝置1,其包括框架100、夾子移送裝置200、夾子300、貼標單元400。
框架100,作為支撐構成上述試管預備裝置的各單元和試管2的構件,其結構包含:上部框架110,支撐框架130和下部框架150。
參照第4圖,上述上部框架110,其上面具有:可容納複數個試管2的左側容納部110A和右側容納部110B,為這種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提供可容納以垂直狀態預先插放複數個試管2的一個以上的托盤10的空間。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可容納相同種類的試管2,也可以是不同種類的試管2。
另外,上部框架110更具有一個以上的導向孔115,使由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移送的試管2向下移動。這種導向孔115設於左側容納部110A與右側容納部110B相對的上部框架110的中央部上。
依據實施例的上部框架110,其具有前後方框架111,連接前後方框架111的中央部的中央框架112,由此,將上述中央框架112置於中間,兩側設有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最終,在上述中央框架112上,形成一個以上的導向孔115,以使試管2插入後,向下移動。這種導向孔115形成於中央框架112長度方向上的任何一個位置均無妨,但如圖所示,形成於中央框架112前方一側是最可取的。
參照第5圖,上述導向孔115具有裝載工具120,使由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移送的試管2在安放好的狀態下等待。即,這種裝載工具120是為了應對之前移動的試管2在下方配置的貼標單元400未完成貼標作業,或貼標單元400因維修等而無法進行驅動準備的情況,使由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移送的試管2穿過導向孔115後,暫時無法墜落,讓其處於等待狀態。
參照第6圖,依據實施例的裝載工具120包含:導向孔構件121,隔斷板123和裝載驅動部125。
上述導向孔構件121,作為形成導向孔115的構件,其接合於上述中央框架112的前方一端。
上述隔斷板123,是使導向孔開放或隔斷的構件,一端利用鉸鏈1231接合於上述導向孔構件上,以鉸鏈1231為中心,可朝導向孔115的側方旋動。最終,以鉸鏈1231為中心旋動,開閉形成於導向孔構件上的導向孔115。
上述裝載驅動部125提供隔斷板123以鉸鏈1231為中心可旋動的驅動力,設於上述導向孔構件121之上,與上述隔斷板123相連。這種裝載驅動部125可由氣缸或電動馬達等構成。
最終,隔斷板123根據裝載驅動部125的伸長或收縮驅動,以鉸鏈1231為中心開始旋動,開閉導向孔115,這樣,經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移送後,安放於上述導向孔115內的試管2,其下端由上述隔斷板123支撐,形成位置固定狀態,或開放導向孔115,使試管穿過導向孔115後,向下方移動。
同時,上述導向孔構件121可具有兩個以上的導向孔115。
參照第4圖,例如,由兩個導向孔115構成時,兩個導向孔115中的一個導向孔在試管預備裝置的運轉初期,利用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將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移送至導向孔115的動作中,先藉由手動(由使用者)將一個試管2安放在導向孔內,經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完成試管2的初期移送動作,同時,上述貼標單元400更可對上述先藉由手動安放好的試管2,預先進行貼標作業。之後,上述貼標單元400對經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移送的試管2,依次繼續執行貼標作業。
另外,依據本發明的試管預備裝置,與實際上利用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將上述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內容納的試管2移送至導向孔115的時間相比,其利用上述貼標單元400,對一個試管2進行貼標所消耗的時間要短,所以,如第5圖所示,即使構成一個導向孔115,也不會造成試管2移動停滯的問題。但,如果與利用上述夾子單元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將上述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內容納的試管2移送至導向孔的時間相比,其利用貼標單元400,對試管2進行貼標所消耗的時間更長時,如第6圖,第7圖所示,構成兩個以上的導向孔,這樣,可預防利用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的試管移送動作出現間歇性的停止,上述貼標單元400亦不會停止,可持續執行貼標作業。
第6圖和第7圖是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顯示具有兩個導向孔時,上述裝載工具的結構和動作之透視圖和平面示意圖(a)(b)。
兩個導向孔115即,具有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1151,1152)的情況下,裝載工具120亦可以具有如上述第6圖所示的相同結構。即,其結構可包含導向孔構件121,隔斷板123和裝載驅動部125,在此,省略各結構的相關重複說明。未說明符號「S1」是感應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1151, 1152)內是否有試管處於等待的試管感應感測器,「116」是「導槽」,其可在由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朝A方向移送的試管,最後從夾子300上分離出來時,無傾斜地垂直下降,插至導向孔115內。
但,參照第7圖,構成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1151,1152)時,隔斷板123將根據裝載驅動部125的伸長或收縮,以鉸鏈1231為中心,帶動上述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1151,1152)之間的旋動。也就是說,如第7圖之(a)所示,裝載驅動部125收縮,使隔斷板123隔斷第一導向孔1151的同時,又使第二導向孔1152開放,如第7圖之(b)所示,裝載驅動部125伸長,使隔斷板相反地,開放第一導向孔1151,同時隔斷第二導向孔1152。
最終,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可相互交替地向第一導向孔1151和第二導向孔1152移送並供給試管2,有時,卻只能向第一導向孔1151和第二導向孔1152中的一個導線孔持續供應試管2。這樣,構成兩個以上的導向孔115時,參照第32圖和第33圖,包含傾斜導槽117a,使試管2不論流入到哪個導向孔內115,都可正確引導試管2朝下方設置的貼標單元400移動,其設在導向孔115的下方,越向下越窄。
接下來,如第1圖和第2圖所示,上部框架110更可具有開閉用封蓋117。這種開閉用封蓋117在試管預備裝置運轉過程中,使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與外部隔離,確保試管2和後述移送單元200的清潔狀態,預防在開啟狀態下,因不注意而導致試管位置出現不良,或移送單元200出現誤動作。為便於這種開閉用封蓋117在關閉狀態下的內部識別,建議選用透明材質。同時,開閉用封蓋117可如第1圖之(a)和(b)所示,同時開閉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或可如第2圖之(a)和第2圖之(b)所示,相對於左側容納部110A和右側容納部110B分別進行獨立設置。另外,圖中雖未作顯示,但開閉用封蓋117除旋動式開閉結構之外,更可以是滑動式開閉結構。
上述支撐框架130,是支撐上部框架110與底面保持一定高度的構件,可相互連接這種支撐框架130來設置側面封蓋。
上述下部框架150,是為從上述上部框架110的導向孔115,流入到下方的試管2提供移動空間的構件,在這種下部框架150上,安裝有上述貼標單元400。另外,下部框架150的一側開放部上,具有托槽t,用以置放上述完成貼標的試管2。另外,依據實施例的下部框架150,其如抽屜一樣,相對於上述支撐框架130形成滑動式開閉結構,藉由形成這種滑動式開閉結構,其設於內部的貼標單元400的標籤紙更換,及貼標單元400的維護管理變得更加容易。這種滑動式開閉結構屬公開技術事項,故省略相關的詳細說明。
如上所述,本發明是將形成有導向孔115的上部框架110置於中間,上側設置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 ,110B)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下側形成由貼標單元400和排出部構成的兩層結構,相比於習知韓國授權專利第0866410號,可滿足整體的緊湊型結構,因此,極其便於醫院、實驗室、研究室等使用者,完成在狹小空間內的安裝和移動。
以下,後述的夾子移送單元200,夾子300和貼標單元400的形態,亦可滿足試管預備裝置的緊湊型結構。
第8圖至第10圖是顯示夾子移送單元的結構和運轉之透視圖。
夾子移送單元300安裝於上述上部框架110之上,是將上部框架110的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移送至上部框架110的導向孔115內的單元。也就是說,夾子移送單元200將夾子300移送至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內,或是將夾持試管2的夾子300移送至上述導向孔115內。
為此,夾子移送單元200的結構包含:左右移送部210,前後移送部300和旋轉移送部250。
上述左右移送部210,作為朝上部框架110的左右方向,移送夾子300的工具,其結構包含:左右移動塊212,龍門式塊214和左右驅動部216。
上述左右移動塊212,是相對於上述上部框架110的前後方框架111,可分別朝左右方向滑行移動而接合的構件,導軌式接合結構可滿足上述前後方框架110和左右移動塊212的黏滑面。
上述龍門式塊214,是接合於上述左右移動塊212之上,與左右移動塊212聯動的龍門式結構,其由在上部框架110前後方向,具有一定長度的水平台2140,及分別支撐該水平台2140兩端的前後方支撐台2141構成,上述前後方支撐台2141的下方分別於上述左右移動塊212相接合。
在這裡,為便於上述左右移動塊212和龍門式塊214的前後方支撐台2141的接合與分離,藉由連接件進行接合。這是為了便於龍門式塊214,安裝在該龍門式塊214上的前後移送部230,旋轉移送部250和夾子300的更換等維修作業。
上述左右驅動部216,是為上述左右移動塊212提供左右方向驅動力的工具,如第8圖所示,依據實施例的左右驅動部216,在上述上部框架110的前後方框架111兩端,驅動軸2161與被動軸2162相互隔離安裝,上述驅動軸2161和被動軸2162藉由滑輪和皮帶2163相互連接聯動,上述皮帶2163上固定接合有上述左右移動塊212的下端。最終,根據與驅動軸2161相連接的左右驅動馬達2160的正、反方向旋轉,龍門式塊214與左右移動塊212開始在前後方框架111上,朝上部框架110的左右方向往返移動。上述藉由滑輪和皮帶實現動力傳遞的構件,可由鏈輪,鏈條,螺釘螺絲和螺母塊,齒條小齒輪等構成。
第8圖中的為說明符號「1110」,是前後方框架111上具備的,與左右移動塊212實現軌道接合,用以引導左右方向移動的導軌。
上述前後移送部230,是朝上部框架110的前後方向,移動夾子300的工具,其結構包含:前後移動塊232,前後驅動部234。
上述前後移動塊232,是與上述龍門式塊214的水平台2140相接合,可朝前後方向實現滑行移動的構件,導軌接合結構可滿足上述水平台2140的下方與前後移動塊232上方的黏滑面。
上述前後驅動部234,是為上述前後移動塊232提供前後方向驅動力的工具,參照第9圖,依據實施例的前後驅動部234,在龍門式塊214的水平台2140的兩端,分別安裝有驅動軸2341和被動軸2342,上述驅動軸2341和被動軸2342藉由滑輪和皮帶2343相互連接聯動,上述皮帶2343上固定接合有上述前後移動塊232。最終,根據與驅動軸2341相連接的前後驅動馬達2340的正、反方向旋轉,前後移動塊232開始在龍門式塊214的水平臺上,朝前後方向往返移動。
上述旋轉移送部250,作為可使夾子300能夠朝向左側容納部110A或右側容納部110B,帶動夾子300旋轉的工具,其結構包含:固定支撐塊252,夾子底板254和旋轉驅動部256。
上述固定支撐部塊252與上述前後移動塊232固定接合,可與前後移動塊232實現聯動。
在這裡,為便於前後移動塊232和固定支撐塊252的接合與分離,藉由連接件進行接合。這是為了便於安裝於上述固定支撐塊252之上的旋轉驅動部256,及夾子300的更換等維修作業。尤其是,在固定支撐塊252的上面,形成連接凸起部2520,使形成於前後移動塊232下面的連接孔2320插入其內,前後移動塊232與固定支撐塊252接合時,可保持連接凸起部2520至連接孔2320內的自然插入過程,及固定支撐塊252的電源連接口2521的快速、準確連接和裝配位置。
上述夾子底板254,作為支撐後述夾子300的構件,實現可相對於固定支撐塊252的旋轉接合。也就是說,夾子底板254藉由上述固定支撐塊252下端的垂直旋轉軸2540連接而成。
在這裡,上述夾子底板254相對於上述固定支撐塊252,以旋轉軸2540為中心,持續朝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轉,最可取的就是,其可使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的相隔區間(180度)實現來回旋轉。也就是說,以上部框架110的前方(朝導向孔的0度)為中心,左、右側呈90度的旋轉角度即可。為此,在上述固定支撐塊252的一側具有擋塊252a,在夾子底板254上,形成與其對應的,可限制最大旋轉角的棱塊254a。
上述旋轉驅動部256,是為上述夾子底板254提供旋轉驅動力的工具,依據實施例的旋轉驅動部256,其由上述固定支撐塊252上安裝的旋轉驅動馬達2560,和夾子底板254的旋轉軸2540連接減速齒輪組2561而形成。
第11圖和第12圖是夾子結構之示意圖。
參照第11圖和第12圖,夾子300的結構包含:夾子主體330,指部固定塊340,上下驅動部350和指部360。
夾子底板254,與夾子移送單元相連接。即,這種夾子底板254,是接合於直線(Linear)驅動部,多關節機器人等的輸出端,用來支撐本發明的夾子主體330的構件,這種夾子底板254為與不同種類的移送單元相接合,與圖式不同,其可形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或在不同結構中,另外附加支架。
依據實施例的底板310和與夾子主體330相接合的下端部構成板結構,一端(前方)具有可使傾斜旋轉軸320穿過的軸孔311。
夾子主體330,是支持並保護夾子300各部的護罩結構,其接合於上述旋轉移送部250的基板254下方,保持垂直向下延長的塊體形狀。
這時,夾子主體330以上述夾子底板254和傾斜旋轉軸320作為媒介,進行連接。即,夾子主體330的上部一端(前方)具有與夾子底板254上形成的軸孔2547相對應的軸孔3310。
連接上述夾子底板254和夾子主體330的傾斜旋轉軸320,安裝在左右方向X’上,其與借助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朝試管2靠近或隔離的前後方向Y’呈直角。最終,夾子主體330結構,可實現以傾斜旋轉軸320為中心的旋轉。
由於這種傾斜旋轉軸320,夾子主體330可憑藉自重,保持與夾子底板254的垂直位置(鉛直方向)。這時,夾子主體330的指部360前方呈突出結構,因此,根據試管2由於重心變化能否被夾持,夾子主體330的旋轉位置也將發生變化。之後,為準確使夾持的試管脫離,夾子主體330不受試管夾持的影響,只需保持與夾子底板254的垂直位置(鉛直位置)即可。
依據實施例,連接夾子底板254和夾子主體330的傾斜旋轉軸320,其較比經過夾子主體330重心(夾持試管時)的垂直線,其稍朝前方位置傾斜,另外,夾子底板254的一側,具有與夾子主體330的一端相接觸的第一限位擋塊2543,夾子主體330憑藉自重,以傾斜旋轉軸320為中心旋轉,一端與上述第一限位擋塊313相接觸,以阻止經過旋轉軸320的垂直線的前方旋轉。一方面,上述夾子底板254的另一側,更具有與上述夾子主體330的另一端相接觸的第二限位擋塊2545,這樣,具有第二限位擋塊315時,可限制在試管夾持動作中,因試管傳遞的反力,向夾子主體330的後方可旋轉的最大旋轉角度。這樣,由夾子主體330提供的前後方向旋轉角D1,只要與插在托盤10的孔11內的試管的前後方向傾斜度,呈相對應的角度即可,最終,藉由對第一限位塊313和第二限位塊315的間距進行適當的設計變更,即可對夾子主體330的傾斜旋轉角度進行調節。
另外,旋轉移送部250上的夾子底板254和夾子主體330之間可具有第一複位彈簧325,其使夾子主體330隔離夾子底板254,使夾子主體330再次回歸到垂直位置。這樣,構成第一複位彈簧325後,與以傾斜旋轉軸320為中心,夾子主體330向後方旋轉,再憑藉自重回歸垂直位置相比,可更快保持夾子主體330的垂直位置。這種第一複位彈簧325的設計應滿足具有適當大小的彈性係數,以確保其能夠憑藉試管2傳遞的反力,使夾子主體330更容易向後方旋轉。
根據實施例的夾子主體330,其藉由上述旋轉移送部250的夾子底板254和傾斜旋轉軸320實現接合,其包含:內部安裝有上下驅動部250的上部固定台331;確保上述指部固定塊340的上下移動空間,自上部固定台331起,向下隔離設置的下部固定台333;及連接上部固定台331和下部固定台333的連接護罩332。
從側面觀看上述上部固定台331時,其截面呈「」字結構,上部前端藉由上述夾子底板254和傾斜旋轉角320連接安裝。另外,其中央內部,安裝有構成上述上下驅動部350的上下驅動馬達351。
參照第13圖和第14圖,上述連接護罩332形成包覆進行上下移動的上下指部固定塊340的結構,其前方呈開放結構,使上述指部360的夾持端向外突出。第11圖中的未說明符號「3320」是安裝在連接護罩332的後方,在內部提供種感測器,控制板和電纜配置空間的「儀錶板」。
另外,連接護罩332的前方內部,具有引導指部固定塊340上下移動的黏滑面3321,在這種黏滑面3321的垂直方向上,會具備複數個導軌3322。
另外,在連接護罩332前方內部形成的黏滑面3321的後端,具有與指部成一體式連接的夾持聯動用導槽3325。這種夾持聯動用導槽3325,由從上部起,向下垂直延伸的垂直導槽部3326,和在上述垂直導槽部3326的下端,朝側方傾斜延長形成的傾斜導槽部3328構成。
指部固定塊340,作為固定支撐上述指部360的構件,其相對於夾子主體330進行上下垂直移動。
參照第15圖,依據實施例的指部固定塊340具有導向槽343,其被插入到上述連接護罩332的黏滑面3321內,由其引導上下移動,外周面則插入到上述連接護罩332的黏滑面3321上形成的導軌3322內,由其引導上下移動。
另外,指部固定塊340具有軸孔341,使構成上下驅動部350的上下驅動軸353上的鉸鏈軸355穿過,兩側內部具有構成上述指部360的第一固定邊371和第二固定邊381接觸的指部固定部345。
最終,這種指部固定塊340根據上下驅動部350的運轉,往返於連接護罩332的上端和下端之間,進行直線移動。
上述上下驅動部350,是與上述指部固定塊340相連接,為指部固定塊340提供上下驅動力的構件,實際上是同時提供指部固定塊340的上下驅動力和指部360的夾持驅動力。
參照第11圖,依據實施例的上下驅動部350包含:安裝在上部固定台331上的上下驅動馬達351,與上述上下驅動馬達351相連接,進行上下移動的上下驅動軸353。具體來講,上部驅動馬達351上,具有用螺絲接合的螺旋型上下驅動軸353,上述上下驅動軸353的下端具有的鉸鏈軸355可旋轉地接合在指部固定塊340上。
指部360具有相互對向的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373,383),其使試管2外圍的兩側面相對,對其施壓,以夾持住試管2。
如上所述,指部360不具有可實現試管2夾持和脫離動作的驅動部,其與借助上述上下驅動部350完成的指部固定塊340上下移動聯動,即可實現試管的夾持和脫離動作。
也就是說,其結構滿足:隨著上述上下驅動部350的運轉,上述指部固定塊340位於下降位置時,對向的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373, 383)會相互隔離,以使試管2容納到間隔空間內,隨著上述上下驅動部350的運轉,上述指部固定塊340位於上升位置時,對向的第一指端部、第二指端部(373,383)相互靠近、移動,以夾持住中間容納的試管2。
參照第15圖,依據實施例的指部360,由第一指部370和第二指部380構成。
上述第一指部370具有與指部固定塊340相接合的第一固定邊371,及上述第一固定邊371的一端延長而形成的第一夾持端373。另外,上述第一固定邊371的中央部具有上下驅動軸353的鉸鏈軸355穿過的第一軸孔375,外周面與上述指部固定部340的指部支撐部345相接觸。
這時,參照第18圖和第19圖,第一固定邊371的外周面與上述指部支撐部345保持遊隙,借助遊隙,以鉸鏈軸355為中心,可實現左右方向的旋動。具體來講,上述指部固定塊340兩側具備的指部支撐部345具有平坦結構,而在與各指部支撐部345相接觸的第一固定邊371的外周面上,第一支撐面、第二支撐面(3710,3712)形成有一定的傾斜度D3。
最終,第一指部370的結構滿足:以鉸鏈軸355為中心,與上述第一支撐面、第二支撐面(3710,3712)的傾斜度D3相對應而實現左右方向的旋動。這樣,由上述第一指部370所提供的左右方向旋轉角D3,呈現與下端部插入到托盤10的孔11內的試管2的左右方向傾斜度相對應的角度,最終,第一指部370的左右方向旋轉角D3設定,可藉由適當對 第一支撐面、第二支撐面(3710,3712)的傾斜度D3進行設計變更來調節。
接下來,上述第二指部380具有與指部固定塊340相接合的第二固定邊380,及上述第二固定邊380的一端延長形成的,與上述第一夾持端373對向的第二夾持端383。這時,上述第二固定邊383與上述第一固定邊373接合為疊層結構,第二夾持端383與上述第一夾持端373保持對向的位置。另外,上述第二固定邊383的中央部具有上下驅動部353的鉸鏈軸355穿過的第二軸孔385,與上述第二夾持端383相反的外周面一側具有與連接護罩332的夾持聯動用導槽3325相接觸的突出支撐端387。這時,最好具有輪或軸承,確保在上述突出支撐端387與連接護罩332的夾持聯動用導槽3325相接觸時,減少摩擦阻力,確保動作安全,並減少噪音。
同時,上述第一指部370和第二指部380為彈性的安裝結構,以使對向的第一夾持端373和第二夾持端383保持相互靠近,施壓的狀態。參照第15圖和第19圖,依據實施例,相互構成疊層結構的第一固定邊371和第二固定邊381之間夾入第二複位彈簧390,施壓,使第一夾持端373和第二夾持端383以鉸鏈軸355為中心,相互靠近移動。最終,這種第二複位彈簧390與施加到試管2側面上的夾持壓力相對應,根據所使用的試管,適當變更彈性係數,即可調節夾持壓力。
參照第19圖之(a),第一指部370、第二指部380在最大限度下降的狀態下,上述第二固定邊381上形成的突出支撐端387被引導至上述連接護罩332上形成的傾斜導槽部3328,使第二夾持端383從第一指部373端上隔離,在這樣最大限度下降的狀態下,使上下驅動部350運轉後,第一指部370、第二指部380開始上升時,被引導至上述傾斜導槽部3328,上述第二指部380開始朝第一指部370慢慢靠近移動。
上述第一指部370、第二指部380最大限度下降,第一指部370、第二指部380保持隔離的狀態下,如上所述,第一指部370的結構滿足:由於與指部固定塊340的指部支撐部345相接觸的第一支撐面3710、第二支撐面3712保持著傾斜度D3,因此,第一夾持端373受到反力作用時,可以克服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並可按第一支撐面3710、第二支撐面3712的傾斜度遊隙大小,實現外側(左側)旋動。
同時,第二指部380,亦實現了以鉸鏈軸355為中心的旋轉式安裝,其結構滿足:由於未與上述傾斜導槽部3328相接觸的突出支撐端387的另一端呈開放結構,因此,第二夾持端383受到反力作用時,可以克服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並可實現向外側(右側)旋動。
同時,參照第19圖之(b),隨著上下驅動部350的運轉,上述指部固定塊340位於上升位置時,第二固定邊381上形成的突出支撐端387即會脫離連接護罩332的傾斜導槽部3328,並由垂直導槽部3326支撐,這樣,第二夾持端383即會借助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以鉸鏈軸355為中心旋轉,並朝第一夾持端373靠近移動,夾持試管2。
這樣,在第一夾持端、第二夾持端(373,383)夾持試管的狀態下,亦如上所述,第一指部370的結構滿足:可以克服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並可按第一支撐面、第二支撐面(3710,3712)的傾斜度遊隙大小,實現外側(左側)旋動,而第二指部380的結構滿足:可以克服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並可實現向外側(右側)旋動。
同時,對具有這種結構的夾子300上可適用的感測器,說明如下。
首先,可構成感應指部360的最大上升位置和最大下降位置的上限、下限感應感測器。這種上限、下限感測器,其最可取的結構即為:安裝在為指部360接合的指部固定塊340提供上下移動區間的連接護罩332的連接板3320上。夾子300的上下移動區間是指試管2可從托盤10的孔11分離出的高度,即,確保上下移動空間至少要大於托盤10的孔11的深度即可,預先設定上下驅動部350的上下移動區間,即可充分實現該動作,如上所述,每次都能從上限、下限感測器中收到更準確的上限、下限位置,並以此為基礎,管制上下驅動部350的驅動,以提高夾子300控制的快速性和準確性。
另外,更可適用試管插入位置感應感測器,用於在夾子300借助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朝試管2前進過程中,感應試管2是否正確進入到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之間。這種試管插入位置感應感測器可在指部360,指部固定塊340,連接護罩332,下部固定台333中選擇適當的位置,進行安裝。
此外,上述夾子300,聯動指部360的上升動作,以聯動實現指部360的夾持動作,這樣,為使試管2從托盤10的孔11中分離出來,指部360的上升動作和夾持動作全部結束之後,最好能適用一個試管高度感應感測器,用來判斷試管2是否完全從托盤10的孔11中分離出來。這種試管高度感應感測器,可安裝在與指部360所夾持試管2的上端部對向的夾子主體330的上部固定台331,或是連接護罩332的正面部。
這樣,藉由適用試管高度感應感測器,例如:指部360在進行上升和夾持動作時,試管2的下端即會被壓入到相應的托盤10的孔11內,孔11與試管2之間的強摩擦力起反力作用,對試管2的側面施壓的指部360在上升時,會出現從試管2上滑脫(Slip)的現象。這時,指部360雖然保持著最大上升位置,但容易導致試管2無法徹底從托盤10的孔11中分離的狀況發生。這樣,試管高度感應感測器,可感應試管2的上升(分離)動作中的誤動作,停止夾子的運行,或藉由蜂鳴器、燈,或顯示器等提示工具,快速採取後續措施。
同時,第9圖的標識符號「S1」,是「確認有無試管的感測器」,如圖所示,確認有無試管的感測器S1安裝在夾子300的後方一側,以感應夾子300的後方區域。例如,這種確認有無試管的感測器S1,就是為夾持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而驅動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的左右移送部,在將夾子300移送至左側、右側容納部(110A,110B)之前,用來確認上述左側容納部110A或右側容納部110B中容納的試管2是否存在,以減少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不必要的移送動作。同時,夾子300的前方部上,不僅安裝有指部360構件,同時,還具有感應實際試管2是否夾持和夾持狀態的各種感應感測器,而上述確認試管有無的感測器S1,可避開上述指部360和各種感應感測器的干擾。
最終,在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之間,驅動夾子移送單元200的前後移送部230,將夾子300朝前後方向Y移送,提前確認試管2的有無,再驅動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的旋轉移送部250,旋轉(180度)夾子300,驅動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的左右移送部210,將夾子300移送至相應的試管2。
關於包含以上結構的夾子300,其對插在托盤10的孔11內且排列好的試管的分離移送動作,可說明如下。
首先,驅動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的左右移送部210,朝放有托盤10的左側容納部110A或右側容納部110B的前方Y移動夾子300。
這時,夾子300如第16圖和第19圖之(a)所示,夾子主體330憑藉自重及第一複位彈簧325,以傾斜旋轉軸320為中心,保持與底板254的垂直位置。另外,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在保持向連接護罩332的下端最大限度下降的狀態,第二指部380的突出支撐端387由連接護罩332的傾斜導槽部3328支撐,克服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後,以鉸鏈軸355為中心,與第一指部370隔離。
試管在藉由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的持續驅動,而被插入將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之間的過程中,由試管插入位置感應感測器感應其是否正確插入到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接收這種試管插入位置感應感測器發來的訊號,可停止移送單元的前進驅動,隨即執行試管的夾持和分離動作。
這時,試管2在插入到上述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之間的過程中,如果試管2的側面稍微接觸到第一指部370或第二指部380時,則如上所述,第一指部370和第二指部380將以鉸鏈軸355為中心,在左右側方向上,分別發出受試管2反力的動作,接觸到相應指部360的試管2反而會因為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而朝相反方向移動,這樣,即可在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之間,保持更準確的位置。
另外,插入到托盤10的孔11內的試管保持朝左右方向(X’)傾斜的位置不良狀態時,相應試管2可順利插入到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之間,借助第二複位彈簧390,與試管發生彈力衝撞,因此,更可預防試管2的破損。
另外,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還會分別保留可向左側、右側擴張的遊隙,因此,其優點在於,使用低價的感應感測器,而非精密度較高的高價試管插入位置感應感測器,也能體現相同的動作控制。
這樣,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內部的試管插入完畢之後,上下驅動部350進行上升運轉,使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與指部固定塊340一同上升,可同時實現試管2夾持和分離動作。
即,使上下驅動馬達351運轉起來,帶動指部固定塊340和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的上升移動。這種上升運轉初期,第二指部380的突出支撐端387由連接護罩332的傾斜導槽部3328引導,同時,第二固定邊381以鉸鏈軸355為中心旋轉,朝第一固定邊371靠近移動。
在持續上升過程中,第二指部380的突出支撐端387脫離傾斜導槽部3328時,第一指部370和第二指部380同時接觸並夾持試管2的兩側。
參照第20圖,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上升後,夾持住試管2的瞬間,試管2朝前後方向Y’傾斜時,夾子主體330會因試管2傳遞的前後方向Y’反力,以傾斜旋轉軸320為中心向後方旋轉,然後,憑藉夾子主體330的自重和第一複位彈簧325的復原力,再次回歸到相關方向後,開始旋轉。
最終,借助前後方向Y’傾斜作用,使得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夾持的試管2回歸到姿勢修正的垂直位置,然後,藉由上下驅動部350的持續上升動作,使得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夾持的試管2很容易就從托盤10的孔11中分離出來。
另外,這樣以傾斜旋轉軸320為中心,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朝前後方向Y’旋動的動作,與用手扭動試管,使其上升(分離)的動作相似,因此,即使試管2保持壓入托盤10的孔11的狀態,也很容易被分離出來。
同時,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上升後,夾持住試管2的瞬間,試管2朝左右方向X’傾斜時,第一指部370和第二指部380將借助試管2傳遞的左右方向X’反力,朝左右方向X’旋轉,然後憑藉第二複位彈簧390的復原力,再次回歸到相關方向後,開始旋轉。
與上述前後方向Y’旋轉作用相同,借助左右方向X’旋轉作用,使得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夾持的試管2回歸到姿勢修正的垂直位置,使得試管2很容易就從托盤10的孔11中分離出來,這種第一指部、第二指部(370,380)朝左右方向X’旋動的動作,亦與用手扭動試管,使其上升(分離)的動作相似,因此,即使試管2保持壓入托盤10的孔11的狀態,也很容易被分離出來。
這樣,夾子300充分考慮插入到托盤的孔11內試管的前後方向Y’或左右方向X’姿勢不良,或對托盤的孔11的壓入精度,使得試管的夾持和分離動作可快速、精密完成,且無誤動作。
同時,參照第21圖和第22圖,安裝有貼標單元400的下部框架150的上部一側,具有為貼標單元400供應標籤紙的標籤供給裝置500。這種標籤供給裝置500的結構,通常具有:以卷狀纏繞標籤襯紙511的襯紙卷510,及回收從上述襯紙卷510剝離出的剝離紙的剝離紙卷520,解開纏繞在上述襯紙卷510上的標籤襯紙511後,剝離紙521即會被纏繞到剝離紙卷520上,並借助供應輪530的驅動力,向貼標單元400供應標籤紙L。同時,更具有印刷工具540,其設於在襯紙卷510和剝離紙卷520之間,在從襯紙卷510解開的標籤襯紙511上,預先印刷特定的標籤訊息。有關這種標籤供應裝500的相關技術事項,其可適用早已廣為人知的公開技術結構,乃至各種不同形態,考慮到其可能會造成本發明技術要旨的模糊不清,故省略進一步的具體說明。
貼標單元400使藉由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穿過上述導向孔115而向下移動的試管2流入到內部,並固定其位置,使藉由上述標籤供給裝置500供應的標籤貼近試管2的外圍,帶動標籤與試管的同時旋轉,使標籤黏附到試管2的外圍上之後,將貼好標籤的試管2排出至外部,其被安裝在下部框架150的上部,以確保其能夠設在上述導向孔115的下方。
首先,在貼標裝置的一側,具有可與貼標裝置聯動,供應標籤紙的標籤供給裝置。標籤供給裝置,設於貼標裝置的一側面之上,是一種將提前印好特定標籤訊息的標籤供應給本發明的貼標裝置的裝置,通常,標籤供給裝置的結構具有:以卷狀纏繞標籤襯紙的襯紙卷,及回收從上述襯紙卷剝離出的剝離紙的剝離紙卷,解開纏繞在上述襯紙卷上的標籤襯紙後,剝離紙即會被纏繞到剝離紙卷上,只向貼標單元供應標籤紙。同時,更具有印刷工具,其設於在襯紙卷和剝離紙卷之間,在從襯紙卷解開的標籤襯紙上,預先印刷特定的標籤訊息。這種標籤供給裝置和印刷工具的相關技術事項,可適用早已廣為人知的公開技術結構,乃至各種不同形態。
參照第23圖、第24圖、第25圖,貼標單元400的結構包含:貼標框架410,夾持構件420,驅動輪430,加壓輪400。
貼標框架410,安裝並支持貼標單元400各個組成部分,上部具有使試管2藉由形成於上部框架110之上的導向孔,容納至內部的試管流入孔410a,其背面具有使標籤供給裝置供應的標籤紙容納至內部的標籤供給用插槽410c,另外,在一側面上,還具有將完成貼標的試管2排出的試管排出孔410b。上述供給用插槽410c中具有確認有無標籤紙的標籤紙感應感測器。依據實施例的貼標框架410,其由背面框架411,正面框架412,上部框架413接合而成,整體為四方。
面體結構。藉由相互裝配背面框架411,正面框架412,上部框架413,使得上部的流入孔410a和側面的排出孔410b形成「」字結構,且相互延長。
夾持構件420,是為使標籤能夠黏附在流入至內部的試管2外圍的適當位置,以適當高度固定支撐試管2的構件,其功能在於,以適當高度固定支撐流入到內部的試管2,更可旋轉貼好標籤的試管2,使其向側方排出。即,夾持構件420接合於上述貼標框架410之上,以帶動穿過上部框架110的導向孔115,使試管2流入到內部的第一位置P1和將試管2排出至外部的第二位置P2的間隔區間旋轉。如圖所示,第一位置P1保持貼標框架410內部的完全插入狀態,第二位置P2則保持著貼標框架410向外部突出的狀態。
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一位置P1保持著垂直狀態,第二位置P2保持著水平狀態,但結構也可以是:先使試管2水平流入,然後在將其垂直排出。
參照第27圖,實施例中的夾持構件420具有可使穿過貼標框架410的流入孔410a流入至內部的上部流入口421,並具有支撐流入至內部的試管2下端的下部擋塊422,還具有連接上部流入口421和下部擋塊422,阻止流入至內部的試管2脫離的側面擋塊423,其為一體式結構。
上述上部流入口421,具有傾斜引導部4210,用以引導從外部起,開始靠近移動的試管2的流入過程。
上述側面擋塊423,只是一種在之後,為排出試管2,朝第二位置P2旋轉的過程中,帶動內部試管2一同旋轉的擋塊結構,由側面擋塊423預備的內部空間確保是大於試管2直徑的空間,另外,不是取一種完全包覆住試管2外圍的結構,而是允許設於夾持構件420側方的標籤紙,驅動輪430,加壓輪440,與插入到夾持構件420內的試管2外圍相接觸,且為了在夾持構件420的旋轉動作過程中避開干擾,在加壓輪440所設置的對應位置,部分保持開放的幾何形狀。最終,側面擋塊423與下部擋塊,只要是一種在將試管2從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旋轉的過程中,可阻止試管2從夾持構件420中分離的形狀結構即可。
另外,側面擋塊423的一側,更形成允許試管2脫離的側面開放口4230,這種側面開放口4230設在與旋轉方向呈直角的側面上,在夾持構件420從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旋轉的過程中,可阻止試。
試管2從側面開放口4230中脫離。也就是說,與圖示的實施例一樣,包含側面開放口4230的側面擋塊423的截面結構,保持「」字的截面結構。當然,也可不同於圖示的實施例,取「C」字截面的弧形截面結構。
接下來,夾持構件420的下部擋塊422上,具有形成軸孔4240的延長支架424,其穿過上述軸孔424,與框架410實現旋轉軸425接合。
另外,在這種夾持構件420上,具有試管感應裝置(圖中未繪示),用來感應插入到第一位置P1的試管存在與否及試管的種類(高度)。藉由這種試管感應感測器,也可在之後的排出過程中,準確確認試管是否排出。
上述夾持構件420的旋轉軸425,可與擺動馬達426的輸出端直接相連,如第26圖所示,在旋轉軸425的側面,設置擺動馬達426,擺動馬達426的輸出端和旋轉軸,可藉由皮帶和滑輪方式的動力連接工具來實現,這樣,可使框架410前後方向的大小更加緊湊。
同時,依據上述的夾持構件420,試管2從第一位置P1流入至內部後,將呈現試管2的下端由下部擋塊422支撐的結構,上述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根據內容物或實驗種類,可裝載不同大小(長度)的試管2,如是是長度較長的其他種類的試管,會出現標籤黏附位置朝試管2的下側傾斜的現象,這樣,將無法確保標籤黏附位置實現均一化。
為此,結構中可包含試管插入位置調節裝置,用以調節在第一位置P1處於等待狀態的試管2的插入深度。參照第26圖,第28圖,依據實施例的試管插入位置調節裝置包含:移動性擋塊460,其安裝在上述框架410上,其可朝插入到保持第一位置P1的夾持構件420的試管2的長度方向(插入方向)移動。
這種移動性擋塊460至少要保持高於下部擋塊422的位置,夾持構件420在進行從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旋轉動作過程中,移動性擋塊460上具有可使下部擋塊422穿過的插槽,以確保下部擋塊422穿過移動性擋塊460後移動,支撐住試管2的下端。滿足這種移動性擋塊460和夾持構件420相重疊的結構,即可實現緊湊型設計。
另外,移動性擋塊460可由彈性材質構成,以減少插入到夾持構件420內試管2下端的衝擊,通常,與形成試管2凸狀的下端部相對應地形成有凹狀部。
另外,可具有試管高度感應感測器(圖中未繪示),用以感應移動性擋塊460的上將高度,並判斷實際黏附到試管上的標籤高度。
這種移動性擋塊460可旋轉式地接合在與升降馬達462相連的螺絲4620的末端,根據升降馬達462的正、反方向旋轉,隨螺絲4620聯動,朝著面向保持第一位置P1的夾持構件420的試管2的插入方向,升降移動。
藉由包含這種移動性擋塊461的試管插入位置調節裝置,可不受插入到夾持構件420內的試管2長度的影響,在相應試管的中間適當位置,均一黏附標籤,或可由使用這任意設定標籤的黏附位置。
參照第26圖、第29圖、第30圖、第31圖,驅動輪430,是一種提供在流入至內部的試管上黏附標籤的旋轉力的構件,其設在插入到保持第一位置P1的夾持構件420的試管2外圍一側(圖面為左側)。這種驅動輪430,為使藉由貼標框架410的標籤供給用插槽410c供應的標籤L,插入到試管2和驅動齒輪430之間,其與試管2保持規定的遊隙,在貼標框架410上實現垂直的鉸鏈軸431接合,藉由後述加壓輪440的運轉,將標籤L置於中間,與插入到夾持構件420的試管2外圍接觸。
圖示的實施例中,具有一個驅動輪430,但也可以具有兩個以上。另外,為防止試管2的旋轉中心受阻,在試管2的長度方向(插入方向)也可具備複數個。
這種驅動齒輪430亦可直接與旋轉馬達432的輸出軸相連,如圖示中的實施例,驅動輪430的旋轉軸431和旋轉馬達432的輸出軸,可利用皮帶和滑輪方式的動力連接工具來連接構成。
參照第26圖、第29圖、第30圖,加壓輪440,是一種連接驅動輪430和試管2,為試管2提供驅動輪430的旋轉力,同時支撐旋轉試管2的旋轉中心和上述驅動輪430的構件,其將插入到保持第一位置P1的夾持構件420的試管2置於中間,設在與加壓輪430大致相反的方向。這種加壓輪440亦可具備複數個,以穩定支撐試管2的外圍。
依據實施例,具有一個上述驅動輪430時,最好具備兩個上述加壓輪440,以確保其與驅動輪430一同構成對試管2外圍的3個支撐點。也就是說,將一個驅動輪430和兩個加壓輪440置於試管2中間,形成三角形結構。
上述加壓輪440,由一個固定性加壓輪441和一個移動性加壓輪443構成。
上述固定性加壓輪441,可旋轉式地固定安裝在貼標框架410上,上述移動性加壓輪443可朝試管2的旋轉中心靠近或隔離。
作為滿足上述移動性加壓輪443的移動結構的實施例,中央部包含與上述框架410實現鉸鏈4451接合的旋動構件445。這種旋動構件445以鉸鏈4451為中心,一端接合可旋轉的移動性加壓輪443,另一端接合運轉氣缸446。
最終,運轉氣缸446膨脹運轉後,旋動構件445即會以鉸鏈4451為中心旋動,移動性加壓輪443將藉由試管的旋轉中心,對試管2的外圍進行施壓,這樣,試管2的外圍即會保持由驅動輪430,固定性加壓輪441,移動性加壓輪所構成的三個支撐點。
相反,如果運轉氣缸收縮運轉,旋動構件445將以鉸鏈4451為中心做相反旋動,移動性加壓輪443從試管2上隔離。這時,移動性加壓輪443應隔離試管2設置,以確保在上述夾持構件420進行旋轉動作時,不會對其成任何干擾。
上述運轉氣缸446,通常適用玻璃,樹脂等材質,且可預防試管2受損的電磁閥(螺旋管操縱閥),氣壓缸形態。當然,亦可與此不同,可由馬達構成。
另外,與試管2緊貼的驅動輪430,加壓輪440的外周面,適用減少試管2衝擊的彈性材質,或是可減少旋轉試管2的滑脫現象,增強摩擦的材質。
另外,如圖所示,這種加壓輪440亦可在試管的長度方向(插入方向)具備複數個,以阻止試管2的旋轉中心受阻。
參照第23圖、第24圖、第32圖和第33圖,藉由上述夾子移送單元200和夾子300移送至導向孔115的試管2,在穿過導向孔115後墜落,並藉由保持第一位置P1的夾持構件420的上部流入口410a,插入至內部。
這樣插入到夾持構件420的試管2,其下端由移動性擋塊460支撐,在側面擋塊423的內部,保持一定的高度。同時,由於保持第一位置P1的夾持構件420插入到貼標框架410的內部,因此,側面開放口4230借助框架410而形成自然開閉的結構,這樣,亦可阻止試管2藉由側面開放口4230分離。
在這裡,使用者藉由調整移動性擋塊460的高度,可調節插入到夾持構件420內的試管2的插入深度。
之後,由標籤供給裝置500供應的標籤L在穿過形成於貼標框架410上的標籤供給用插槽410c,供應至驅動輪430和試管2之間後,即可使運轉氣缸446運轉起來。即,使運轉氣缸446的載荷膨脹時,旋動構件445即會以鉸鏈4451為中心旋轉,而另一端接合的加壓輪443則進入到內側,與試管2的外圍貼近。藉由持續移動,使試管2與設在相反方向的驅動輪430和固定性加壓輪441貼近。試管2全部由驅動輪430,固定性加壓輪441,移動性加壓輪443支撐,來實現位置固定。這時,驅動輪430和試管2之間夾入標籤L。
之後,使旋轉馬達432運轉起來,旋轉驅動輪430,這樣,試管2即會朝驅動輪430的反方向旋轉,對應旋轉速度來黏附標籤L。
這時,為確保驅動輪430,固定性加壓輪441,移動性加壓輪443均能保持對旋轉中試管2的充分摩擦力,上述運轉氣缸446在黏附標籤L的過程中,將持續對上述移動性加壓輪443施壓。
這樣,在完成貼標之後,停止旋轉馬達432,並停止驅動輪430的旋轉,使運轉氣缸446收縮運轉,以使加壓輪443隔離試管2。
之後,使擺動馬達426運轉起來,並以旋轉軸425為中心,旋轉保持第一位置P1的夾持構件420,使其向第二位置P2移動。
由於移動至第二位置P2的夾持構件420,向貼標框架410的側方突出,使側面開放口外露,試管2藉由側面開放口4230分離出來,並以倒放的狀態,朝向托槽(Tray)排出。
在這裡,上述夾持構件420上具有的側面開放口4230,相對於夾持構件420旋轉方向,與側面相對,因此,即使是圓形截面的試管2,在無外力幫助的情況下,亦很難從保持第二位置P2的夾持構件420上分離出來。
為此,在貼標框架410上,包含推進器470(Push),設在與上述夾持構件420的第二位置P2相對應的位置上,以插入到夾持構件420的內部,這樣,由於夾持構件420在向第二位置P2旋轉的同時,推進器470被插入至夾持構件420的內部,並對試管2的外圍施壓,即可藉由夾持構件420的側面開放口4230,強行排出試管2,使其墜落到托槽t上。
這樣,借助推進器470,使試管2強行從夾持構件420上分離出來時,最好是在保持第二位置P2的夾持構件420的下部安裝托槽,確保使用者能夠即刻使用貼有標籤的試管。
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任何特定的可取實施例,在不超出申請專利範圍所要求的本發明之技術要旨的情況下,具有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通常知識的人,均可進行多種變形,而所作變更不得超出申請專利範圍的所記載之範圍。

2...試管
10...托盤
11...孔
100...框架
110...上部框架
117...開閉用封蓋
130...支撐框架
150...下部框架
200...夾子移送單元
400...貼標單元

Claims (15)

  1. 一種夾持下端部插入至托盤(10)的孔(11)內的試管,使其從托盤(10)中分離、移送之試管夾,其包含:底板(254);與該底板(254)相連接的夾子主體(330);相對於該夾子主體(330)實現上下移動而構成的指部固定塊(340);使該指部固定塊上下移動的上下驅動部(350);及接合於該指部固定塊(340)之上,與指部固定塊(340)聯動,上、下移動,下降時,為使試管容納至內部,使相對的夾持端相互隔離,上升時,使相對的夾持端相互靠近移動而構成的指部(360),其中,相對於該試管(2)的夾持和分離動作中產生的試管(2)前後方向反力,該夾子主體(330)能以底板(330)為中心,朝前後方向旋轉,而相對於該試管(2)的夾持和分離動作中產生的試管(2)左右方向反力,該指部(360)能以指部固定塊(340)為中心,朝左右方向方向旋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試管夾,其中該夾子主體(330)朝前後方向旋轉地連接在底板(310)上,憑藉自重,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保持其垂直位置,其包含:第一複位彈簧(325),其連接該夾子主體(330)和底板(310),以該旋轉軸為中心,向該夾子主體(330)的前方施壓,使其旋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試管夾,其包含:第一指部(370),其具有與該指部固定塊(340)相連接的第一固定邊(371),及該第一固定邊(373)延長而性成的第一夾持端(373);及第二指部(380),其具有與該指部固定塊(340)可旋轉式接合的第二固定邊,及從該第2固定邊起,與該第一夾持端(373)對向延長而形成的第二夾持端(383);第二複位彈簧(390),其連接該第一指部(370)和第二指部(380),對該第一夾持端(373)和第二夾持端(383)施壓,使其相互靠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試管夾,其中上述夾子主體(330)上形成夾持聯動用導槽(3328),其包含傾斜導槽部(3328),在該第一、第二指部(370,380)最大限度下降後,接觸到第二固定邊(381)上形成的突出支撐端(387),使第二夾持端(383)從第一指部(373)端上隔離,而在該第一,第二指部上升時,使第二夾持端(383)朝第一夾持端(373)慢慢靠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試管夾,其中該第一固定邊(371)的連接結構,實現從該指部固定塊(340)起,朝左右方向的旋動;其中與該指部固定塊(340)相連接的第一固定邊(371)的外周面上,具有限制第一指部(370)的左右方向旋動的第一支撐面、第二支撐面(3710,371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試管夾,其中該夾子主體(330)包含:連接底板(310)的上部固定台(331);自該上部固定台(331)起,向下隔離,限制該指部(360)下降移動的下部固定台(333);及連接該上部固定台(331)和下部固定台(333),引導該指部固定塊(340)上下移動的連接護罩(332);其更包含試管高度感應感測器,其可感應由該指部(360)夾持,從托盤的孔(11)中分離出的試管高度。
  7. 一種試管貼標單元,其包含:具有可支撐試管(2)的夾持構件(420)的貼標框架(410);設於該試管(2)的外圍一側,為該試管(2)提供旋轉力的驅動輪(430);及加壓輪(440),其將該試管(2)置於其中間,設於該驅動輪(430)的相反側,使試管朝該驅動輪(430)發生接觸或隔離,其中,該夾持構件(420)的結構,使將試管(2)流入到內部的第一位置(P1)和使試管(2)向外排出的第二位置(P2)的相隔區間實現旋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試管貼標單元,其中該夾持構件(420)在從該第一位置(P1)朝第二位置(P2)旋轉的同時,其從該框架(410)的內部向外部突出,其包含:使該試管(2)流入至內部的上部流入口(421);支撐試管(2)下端的下部擋塊(422);及連接該上部流入口和下部擋塊(422),一側形成有允許試管(2)脫離的側面開放口(4230)的側面擋塊(423)。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試管貼標單元,其中在該框架(410)上具有推進器(470),其被插入到朝第二位置(P2)旋轉的夾持構件(420)內部,該夾持構件(420)朝第二位置(P2)旋轉的同時,使試管被插入到內部的該推進器(470)中擠出,藉由側面開放口(4230),使試管(2)分離出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試管貼標單元,其包含:調節試管插入深度的調節裝置,其具有移動性擋塊(460),可支撐插入到該夾持構件(420)內部的試管(2)的下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試管貼標單元,其中在具有一個該驅動輪(430)時,該加壓輪(440)在兩個以上,以確保與該驅動輪(430),一同構成對於試管(2)外圍的三個以上的支撐點,該加壓輪(430)包含:固定安裝於該框架(410)之上的固定性加壓輪(441);及為實現朝該試管(2)的旋轉中心靠近或隔離,連接安裝於該框架(410)之上的移動性加壓輪(443),該試管貼標單元包含:旋動構件(445),其中央部與該框架(410)鉸鏈(4451)接合,以上述鉸鏈(4451)為中心,一端可旋轉式接合該移動性加壓輪(443),另一端連接有運轉氣缸(446)。
  12. 一種試管預備裝置,其包含:框架(100),其上方具有能以垂直狀態容納複數個試管(2)的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在該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之間,形成試管穿過、移動的一個以上的導向孔(115);夾子移送單元(200),安裝於該框架(100)之上,將該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中容納的試管(2)移送至該導向孔(115)內;與該夾子移送單元(200)相接合,夾持或分離該試管(2)的夾子(300);及設於該導向孔(115)的下方,在穿過該導向孔(115)而被移送的試管(2)的外圍貼標的貼標單元(400)。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試管預備裝置,其中該框架(100)的設置層為:安裝有該夾子移送單元(200)的上部框架(110),安裝有該貼標單元的下部框架(150),該試管預備裝置包含:裝載工具(120),其隔斷該導向孔(112),使流入至內部的試管(2)處於等待狀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試管預備裝置,其中該夾子移送單元(200)包含:左右移送部(210),其具有可使前後兩端相對於該框架(100),朝前後方向移動而接合的龍門式塊(214);前後移送部(230),其具有相對於該龍門式塊(214),實現前後方向移動而接合的前後移動塊(232);及旋轉移送部(250),其具有相對於該前後移動塊(232),實現旋轉而接合的底板(254),其中相對於該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朝左右方向(X)和前後方向(Y)移送與該底板(254)相連接的夾子(300)時,使其朝向該左側容納部、右側容納部(110A,110B)旋轉,該旋轉移送部(250),更可藉由往返於該左側容納部(110A)和該右側容納部(110B)之間來實現旋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試管預備裝置,其中該夾子(300)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試管夾子,該貼標單元(400)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試管貼標單元。
TW103113535A 2013-04-15 2014-04-14 Tube holder, test tube labeling unit and test tube preparation equipment including it TWI5668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41052A KR101496360B1 (ko) 2013-04-15 2013-04-15 시험관 준비 장치
KR1020130041054A KR101512628B1 (ko) 2013-04-15 2013-04-15 시험관 그리퍼
KR1020130041056A KR101496358B1 (ko) 2013-04-15 2013-04-15 스윙 토출부를 갖는 시험관 라벨링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889A true TW201440889A (zh) 2014-11-01
TWI566836B TWI566836B (zh) 2017-01-21

Family

ID=50478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535A TWI566836B (zh) 2013-04-15 2014-04-14 Tube holder, test tube labeling unit and test tube preparation equipment including it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75462A1 (zh)
EP (2) EP2963423A1 (zh)
JP (2) JP6114466B2 (zh)
CN (1) CN104226392B (zh)
TW (1) TWI566836B (zh)
WO (1) WO20141716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57805B (zh) * 2015-01-05 2018-01-02 杭州中冠瀚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试管条码粘贴机的进料系统
CN104528087B (zh) * 2015-01-05 2016-05-04 杭州中冠瀚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试管条码粘贴机
ITUB20155585A1 (it) * 2015-11-13 2017-05-13 Eos Srl Etichettatrice per contenitori di campioni biologici e microbiologici
EP3374273A1 (en) * 2015-11-13 2018-09-19 EOS Srl Labelling machine for containers of biolog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samples
ITUB20155568A1 (it) * 2015-11-13 2017-05-13 Eos Srl Etichettatrice per contenitori di campioni biologici e microbiologici e apparato per l'etichettatura di contenitori di campioni biologici e microbiologici
ITUB20155587A1 (it) * 2015-11-13 2017-05-13 Eos Srl Etichettatrice per contenitori di campioni biologici e microbiologici con scivolo basculante
KR102191333B1 (ko) * 2016-03-02 2020-12-15 상하이 촹스제 메디컬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진공 채혈관의 라벨링 기기 및 진공 채혈관의 이송과 라벨링 방법
CN105539971A (zh) * 2016-03-10 2016-05-04 上海鼎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试管贴标机
JP6352327B2 (ja) * 2016-03-31 2018-07-04 正次 竹原 ラベル貼付装置
CN107490497A (zh) * 2016-06-10 2017-12-19 天津新天星熠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激光粒度仪的自动取样装置
CN107913750B (zh) * 2016-10-10 2020-06-16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杆机构与试管排分层装置
CN107913751B (zh) * 2016-10-10 2020-06-16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式试管排分层装置
CN106742773A (zh) * 2016-11-11 2017-05-31 成都佳美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对检验试管进行自动贴载的存放装置
TWI624306B (zh) * 2017-09-01 2018-05-21 Genereach Biotechnology Corp Heating mechanism of biochemical reaction device
CN107497519B (zh) * 2017-10-17 2020-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方便快速查找的医学检验试管架
KR102092888B1 (ko) * 2017-12-04 2020-03-24 주식회사 와이즈메디텍 자동공급장치를 구비한 채혈관 라벨링 처리장치
US10955429B1 (en) * 2017-12-06 2021-03-23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Inspection workcell
CN107837835B (zh) * 2017-12-11 2020-01-31 杭州龙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试管夹持装置
CN108303556B (zh) * 2018-01-10 2022-04-0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医用智能生化检测系统
US20210053066A1 (en) * 2018-01-23 2021-02-25 Roche Molecular Systems, Inc. Tube tray for secondary tubes, secondary tube handling modul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secondary tubes in an automated processing system
CN108382678B (zh) * 2018-03-13 2023-11-17 杭州博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桌面式智能采血工作站
CN108766206B (zh) * 2018-06-27 2020-11-20 芜湖韩大防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不干胶标签安全线整压装置
CN109782008B (zh) * 2019-03-12 2024-01-26 合肥中科方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壤有机质前处理环节的自动化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TWI703074B (zh) * 2019-09-09 2020-09-01 科誠股份有限公司 試管製備設備及其製備方法
CN111482214A (zh) * 2020-04-01 2020-08-04 武林 一种血液检验专用试管夹持装置
KR102355220B1 (ko) * 2020-07-08 2022-01-26 카이스 주식회사 검사구의 교체가 가능한 검사장치
CN111940002B (zh) * 2020-07-28 2022-06-24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污水样品检测的试样存储装置
CN112964811B (zh) * 2021-02-05 2022-06-21 杨德毅 一种固定式氮吹仪
CN113083398B (zh) * 2021-04-16 2022-05-13 谭军华 一种教育管理实训实验台
EP4329937A1 (en) * 2021-04-27 2024-03-06 Quest Diagnostics Investments LLC Warning system for a decapping/capping system
CN113413939B (zh) * 2021-05-27 2022-07-26 湖南恒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快速生物检测箱
CN113231123B (zh) * 2021-06-25 2023-10-31 珠海丰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采样试管夹紧机构
CN114469180A (zh) * 2021-09-01 2022-05-13 山东蓝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核酸取样检测控制装置
CN114130447B (zh) * 2021-11-10 2024-04-09 赵小兰 一种用于生物试管的陈列摆放装置
CN114803086B (zh) * 2022-03-09 2024-03-01 湖南冠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pcr试剂盒的调节装置和pcr试剂盒
CN115283042B (zh) * 2022-06-20 2023-12-29 宜兴市拜奥精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因检测试剂盒夹持工艺及防污染夹持设备
CN115093957B (zh) * 2022-06-27 2023-07-04 珠海美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热式血培养仪
CN115230844B (zh) * 2022-07-25 2023-07-18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一种检验用转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76038D1 (en) * 1982-06-04 1988-04-21 Hitachi Ltd Disk loading and unloading system
JP2834595B2 (ja) * 1990-10-24 1998-12-09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検体採取用試験管準備方法及び装置
CA2105741C (en) * 1993-09-08 1997-03-18 Teruaki Itoh Automatic vessel supplying and labeling apparatus
JPH07132917A (ja) * 1993-11-05 1995-05-23 Kobayashi Kirokushi Kk 試験管ラベル自動貼着器
US5772962A (en) * 1995-05-29 1998-06-30 Hitachi, Ltd. Analyzing apparatus using disposable reaction vessels
JP3024584U (ja) * 1995-09-05 1996-05-21 小林記録紙株式会社 試験管ラベル自動貼着器及び該試験管ラベル自動貼着器を用いた試験管貼着供給装置
JP3933223B2 (ja) * 1996-08-21 2007-06-20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試験管用ラベル自動貼付装置及び試験管用ラベル自動貼付装置を用いた試験管準備システム
JP3070522B2 (ja) * 1997-05-30 2000-07-31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試験管用ラベル自動貼付装置
JP2859869B2 (ja) * 1997-06-25 1999-02-24 照明 伊藤 検体容器用ラベル装着装置
CA2273729A1 (en) * 1998-07-14 2000-01-14 Bayer Corporation Robotics for transporting containers and objects within an automated analytical instrument and service tool for servicing robotics
JP2000153818A (ja) * 1998-11-24 2000-06-06 Yuichi Chikakiyo ラベル貼付用ラック及びラベル貼付装置
DE102006003142A1 (de) * 2006-01-24 2007-08-16 Sig Technology Ltd. Vorrichtung zur Blasformung von Behältern
ITMI20070927A1 (it) * 2007-05-08 2008-11-09 Dachi S R L "apparato e procedimento di identificazione del paziente e di marcatura di contenitori per campioni biologici di detto paziente"
WO2009029696A1 (en) * 2007-08-28 2009-03-05 Irm Llc Gripper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providing a certain degree of play along the vertical axis
KR100866410B1 (ko) * 2007-09-10 2008-11-03 테스코 주식회사 시험관 준비 장치
TWM356541U (en) * 2009-01-13 2009-05-11 Macro Fortunate Co Ltd Quick test tube clamp
WO2010140252A1 (ja) * 2009-06-05 2010-12-09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試験管自動準備装置用ラベル貼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09305A (ja) 2017-06-22
EP2793030A3 (en) 2015-01-21
EP2793030B1 (en) 2020-12-16
EP2793030A2 (en) 2014-10-22
JP6114466B2 (ja) 2017-04-12
CN104226392A (zh) 2014-12-24
JP6387078B2 (ja) 2018-09-05
WO2014171665A1 (ko) 2014-10-23
EP2963423A1 (en) 2016-01-06
TWI566836B (zh) 2017-01-21
JP2016527089A (ja) 2016-09-08
CN104226392B (zh) 2017-04-12
US20160075462A1 (en) 2016-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6836B (zh) Tube holder, test tube labeling unit and test tube preparation equipment including it
KR101496360B1 (ko) 시험관 준비 장치
KR102191333B1 (ko) 진공 채혈관의 라벨링 기기 및 진공 채혈관의 이송과 라벨링 방법
KR20140124486A (ko) 시험관용 라벨 자동 부착 장치
EP1425237A1 (en) Pipetting tip magazines's hand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18808924U (zh) 搬运装置
CN218539690U (zh) 全自动微生物样本前处理系统
CN113337389A (zh) 全自动微生物样本前处理系统
CN110596408B (zh) 一种全自动干式免疫分析设备
CN109545728B (zh) 一种自动化晶圆转移方法
CN216709737U (zh) 一种自动装塞装置
CN217068963U (zh) 一种检验科用试管放置架
CN216073006U (zh) 一种自动开盖装置
CN210942505U (zh) 杯身落料机
CN210763027U (zh) 一种自动供料流水线
JP2004284600A (ja) ラベリング装置用筒状体トレー
CN210677626U (zh) 一种刷盒自动设置机
JP2716046B2 (ja) ロボットハンド
CN110902069A (zh) 工卡回收设备
JP2010091849A (ja) 光学レンズのコーティング装置
CN218753411U (zh) 自填式母粉智能送料系统
CN219602668U (zh) 一种盘片仓升降机构
CN215853878U (zh) 导热片生产设备
CN114803466A (zh) 投收料装置
TWI643384B (zh) 吸嘴拔除裝置及其拔除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