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3203A - 乾燥裝置 - Google Patents

乾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13203A
TW201413203A TW102117896A TW102117896A TW201413203A TW 201413203 A TW201413203 A TW 201413203A TW 102117896 A TW102117896 A TW 102117896A TW 102117896 A TW102117896 A TW 102117896A TW 201413203 A TW201413203 A TW 2014132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s
blade
dried
rotating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7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8207B (zh
Inventor
Masao Kanai
Original Assignee
Masao Kan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40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34869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ao Kanai filed Critical Masao Kanai
Publication of TW201413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3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8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82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7/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7/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26B17/18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rotating helical blades or other rotary conveyors which may be heated moving materials in stationary chambers, e.g. troughs
    • F26B17/22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rotating helical blades or other rotary conveyors which may be heated moving materials in stationary chambers, e.g. troughs the axis of rotation being vertical or steeply inclin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1/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with movement which is non-progressive
    • F26B11/12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with movement which is non-progressive in stationary drums or other mainly-closed receptacles with moving stirring devices
    • F26B11/14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with movement which is non-progressive in stationary drums or other mainly-closed receptacles with moving stirring devices the stirring device moving in a horizontal or slightly-inclined pl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26B25/04Agitating, stirring, or scrap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3/00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F26B3/18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duction, i.e. the heat is conveyed from the heat source, e.g. gas flam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direct contact
    • F26B3/22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duction, i.e. the heat is conveyed from the heat source, e.g. gas flam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direct contact the heat source and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eing in relative motion, e.g. of vib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3/00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F26B3/18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duction, i.e. the heat is conveyed from the heat source, e.g. gas flam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direct contact
    • F26B3/22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duction, i.e. the heat is conveyed from the heat source, e.g. gas flam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direct contact the heat source and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eing in relative motion, e.g. of vibration
    • F26B3/24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duction, i.e. the heat is conveyed from the heat source, e.g. gas flam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direct contact the heat source and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eing in relative motion, e.g. of vibration the movement being ro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將旋轉捲升葉片排列於上下而形成複數層的場合中,當對應於各種被乾燥物來設定各層的間隔(空隙)時,總是能輕易地導出最合適的尺寸,並且能容易地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的乾燥裝置。乾燥裝置(10),是在縱型圓筒狀的乾燥槽(11)內,將由複數個基葉片(22、220)所構成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沿著旋轉軸(20)排列於上下配設成複數層。複數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是設定成:成為連結各基葉片(22、220)之平坦面(23、230)最外周端的圓直徑之0~15%的比例。

Description

乾燥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將已投入縱型圓筒狀之乾燥槽內的被乾燥物捲升,並同時將其按壓於前述乾燥槽內壁的熱傳導面而促進乾燥的乾燥裝置。
傳統上,就這種的乾燥裝置而言,已知有對粒狀、粉末狀、液狀、塊狀等各式各樣的被乾燥物形予以乾燥的裝置。特別是本案的申請人業已揭示一種:藉由開發出被稱為旋風分離翼片(cyclone fin)的特有葉片,而實現理想之乾燥條件的乾燥裝置(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1、2)。
亦即,被投入縱型圓筒狀之乾燥槽內的被乾燥物,由構成「被安裝於旋轉軸的旋轉捲升葉片」之複數個基葉片的旋轉所捲升,並藉由離心力而呈現薄膜狀地被按壓於乾燥槽內壁的熱傳導面,且配合「稍後捲升的被乾燥物,將先被捲升的被乾燥物朝上推起」的作用,而有效率地促使被乾燥物乾燥。
該裝置,是為了解決本出願人在更早之前所 提出「具有垂直螺旋旋轉葉片的乾燥裝置(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3)」所存有的課題,亦即,是為了防止黏性強的被乾燥物對葉片、熱傳導面的附著與滯留;和防止固形物咬入基葉片與熱傳導面間的空隙,改善被乾燥物的捲升效率,有效地活用整個熱傳導面而提升乾燥效率等課題,而所提出的裝置。
此外,旋轉捲升葉片並不侷限於一層(段),而是揭示了在上下構成複數層的裝置。藉由如上所述地構成複數層,乾燥物依序由各層的基葉片所捲升,並同時被按壓於熱傳導面而形成乾燥的被乾燥物,被最上層的基葉片捲升之後,獲得乾燥物。亦即是設計成:被乾燥物是從乾燥槽的底部到上部之間被乾燥並且連續地上升。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8406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295886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實開平3-19501號公報
前述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乾燥裝置,雖是藉由構成多層的旋轉捲升葉片,而可更進一步提高乾燥效率的裝置,但是也因為「構成多層」這點而衍生出若干應該解決的問題點。
亦即,藉由使被乾燥物從「最下層的旋轉捲 升葉片」起連續地上升至「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是初次活用縱型的優點而實現非常高的乾燥效率,但是為了使乾燥物在各層依序地上升,各層的間隔(空隙)則變得極為重要,其具體的尺寸設定非常的繁瑣,而存在「被認為相當困難」的問題。
本發明,是著眼於前述習知技術所具有的問題點所研發的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將旋轉捲升葉片於上下排列複數層的場合中,當對應於各種被乾燥物來決定各層的間隔(空隙)時,總是能輕易地導出最適合的尺寸,能活用縱型的優點而輕易地實現非常高之乾燥效率的乾燥裝置。
本案的發明人,對乾燥裝置反覆地專注鑽研的結果,得知在「於縱型圓筒狀的乾燥槽內部具備旋轉捲升葉片的乾燥裝置」中,在將旋轉捲升葉片排列於上下而形成複數層的場合中,可藉由將各層的間隔(空隙(F))設定成適當的值,而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
有鑑於以上的結論,用來達成前述目的之本發明的要旨,如以下的各項所記載。
〔1〕一種乾燥裝置(10),是具有下述構件的乾燥裝置(10、10A、10B):投入有被乾燥物之縱型圓筒狀的乾燥槽(11、11A、11B);和用來加熱前述乾燥槽( 11、11A、11B)內壁之熱傳導面(12)的加熱手段;及安裝於「被設在前述乾燥槽(11、11A、11B)內中心部,且沿著縱方向延伸之旋轉軸(20)」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其特徵為: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是由將前述旋轉軸(20)作為中心而配置成排列於圓周方向的複數個基葉片(22、220、32、320)所形成,各基葉片(22、220、32、320)具有:在俯視視角中各自朝圓周方向延伸,可使被乾燥物從各自的一端部載起而朝另一端部移動並同時捲升的平坦面(23、230、33、330);該平坦面(23、230、33、330)形成:從「朝向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地朝斜上方延伸,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沿著前述旋轉軸(20)配設成排列於上下的複數層,藉由前述旋轉軸(20)的旋轉,在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每一個,利用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旋轉,使被乾燥物在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平坦面(23、230、33、330)上從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並被捲升,並同時利用離心力而在前述熱傳導面(12)上按壓成薄膜狀而執行乾燥步驟,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上下間的空隙(F)設定成:「從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另一端部最上端,到其上一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310)的各基葉 片(220、320)之一端部最下端為止」的尺寸,形成「將各基葉片(22、220、32、320)之平坦面(23、230、33、330)的最外周端予以連結」之圓直徑的0~15%的比例,且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31)起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310)為止,前述乾燥步驟可連續地依序反覆進行,在最上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上方配設有:被設在前述乾燥槽(11)內壁,阻擋「從前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向上且朝前述熱傳導面(12)被按壓成薄膜狀」的被乾燥物,而使其從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內側朝下方落下的阻擋板(30),前述阻擋板(30),是由被配設成「朝上下延伸成細寬幅狀的面,面向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0)之旋轉方向」的板狀構件所形成,且等間隔地在圓周方向上配設2個以上。
〔2〕如〔1〕所記載的乾燥裝置(10、10A、10B),其特徵為:前述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被配設成:在沿著前述旋轉軸(20)排列的上下之間,各自的各基葉片(22、220、32、320)在俯視視角中形成特定角度的相位偏移,且排列成朝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延伸的多重螺旋階梯狀,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平坦面(23、230、33、330),在俯視視角中以360度之圓周範圍內的長度延伸成細寬幅 狀,且除了最下層之外,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310)的各基葉片(220、320)的平坦面(230、330)被設定成:在俯視視角中,排列於同一個圓周上的彼此相鄰之基葉片(220、320)的平坦面(230、330),並不會在圓周方向上相互重疊的長度,在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中,排列於上下之各自的各基葉片(22、220、32、320),相對於下方之基葉片(22、220、32、320)的另一端部,位在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附近的上方之基葉片(220、320)的一端部,是在俯視視角中不會重疊地朝前述相反方向隔開,而前述下方的基葉片(22、220、32、320)之另一端部的平坦面,是位在較經延長之傾斜面的更下方,並且排列成前述多重螺旋階梯狀。
接著,說明依據前述解決手段所形成的作用。
在本發明的乾燥裝置(10、10A、10B)中最重要的事情在於:使被乾燥物朝向圓周水平方向按壓成薄膜狀,並接觸於縱型圓筒狀之乾燥槽(11、11A、11B)內壁的熱傳導面(12),且令該接觸朝朝縱方向上升並連續地反覆執行。在此,朝向圓周水平方向的接觸,是由「利用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旋轉所形成的離心力」而衍生的作用(按壓作用),朝向縱方向的上升,則是配合前述離心力且起因於葉片角度的現象(捲升作用)。
再者,利用本乾燥裝置(10、10A、10B)除去水分之被乾燥物的種類繁多,這些被乾燥物並不侷限於 具有一定含水率或重量。此外,即使是相同的被乾燥物,雖然一開始呈現「含水率多」的重量,而容易產生離心力或者容易形成慣性程度的上升,一旦利用乾燥而形成水分蒸發,將使重量變輕而使離心力下降,致使朝縱方向的上升力也隨之下降。有鑑於這樣的事實,如何使各種的被乾燥物從開始到結束都在熱傳導面(12)上按壓成薄膜狀,然後朝縱方向上升,便成為重要的課題。
關於使被乾燥物朝縱方向上升的捲升作用,只要排列於上下之各層的每一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間的間隔呈現一定的狀態,便與基於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直徑的旋轉數(周速度)存在密切的關係,即使這些相關的關係產生若干的變動,直到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直徑之1/2~2/3程度的高度為止,特別是不考慮前述按壓作用的話,可輕易地形成上升。
然而,這種程度的上升,在熱傳導面(12)的縱方向中被乾燥物未形成接觸的面積較大,致使無法有效地活用整個熱傳導面(12),無法期待「活用縱型之優點的乾燥效率」之提升。在此,為了使被乾燥物更進一步朝縱方向上升,僅針對「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旋轉所形成的離心力」和「葉片的角度」進行探討,是有其限度(瓶頸)。
有鑒於此,本案的發明人進行了各種實驗的結果,發現為了使被乾燥物更進一步朝縱方向上升,也就 是指為了提高捲升力的重點在於: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考慮到「被乾燥物一開始的水分含量」、和「經乾燥後水分含量減少,而使一開始的離心力和慣性力(inertia)逐漸下降」的情形,只要適當地設定前述上下之間的空隙(F),直到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直徑之3~4倍程度的高度為止,可促使被乾燥物上升。
話雖如此,倘若僅考慮「使乾燥物朝縱方向上升」的捲升作用,而不考慮「將被乾燥物按壓於熱傳導面(12)而形成薄膜狀」的按壓作用時,可清楚得知將會產生以下的問題。亦即,可得知以下的事實:即使能令被乾燥物朝縱方向大幅上升,一旦無法使被乾燥物在每一層對熱傳導面(12)形成一致的薄膜狀、或者被乾燥物在乾燥途中形成團塊狀而無法成為薄膜狀、甚至於隨著被乾燥物之乾燥的進行而使水分消失時,被乾燥物將沿著熱傳導面(12)而朝下方下降,而無法有效地接觸於熱傳導面(12),而使乾燥效率下降至1/2~1/3。
根據如以上所述的實證,本案的發明人反覆檢討的結果,為了兼顧最適合的按壓作用與捲升作用,將「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設定成最適當的值」的這點極為重要,本次清楚得知該最適當的值,是成為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直徑的0~15%的比例。只要在該比例的範圍內,可以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31)到最上層的 旋轉捲升葉片(210、310),在每一層使被乾燥物形成一致的薄膜狀地按壓於熱傳導面(12),而且可於經過最適當的時間後依序上升。
根據由前述的反覆檢討所獲得之前述〔1〕記載的乾燥裝置(10、10A、10B),複數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每一個,一旦各基葉片(22、220、32、320)旋轉,便藉由各自的平坦面(23、230、33、330)將被乾燥物捲升,並同時朝乾燥槽(11、11A、11B)內壁的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而加以乾燥。根據上述的乾燥步驟,即使是黏性強的被乾燥物,也難以附著於各基葉片(22、220、32、320)或熱傳導面(12),舉例來說,即使形成附著,由於被乾燥物被各基葉片(22、220、32、320)送往整個熱傳導面(12)並捲升上升,因此被乾燥物不會停滯。
除此之外,對被乾燥物施加捲升作用,並且藉由離心力而對熱傳導面(12)施加按壓作用之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平坦面(23、230、33、330),沿著熱傳導面(12)而呈現細長形狀,因為從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且朝斜上方延伸,並非單純地對被乾燥物施以衝撃,而是有效地發揮「對被乾燥物的捲升作用」與「對熱傳導面(12)的按壓作用」。
不僅如此,藉由「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在上下具有複數層」的這點,在每一層將被乾燥物捲升,且同時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並利 用稍後所捲升的被乾燥物將先被捲升的被乾燥物往上一層推送而形成上升。藉此,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31)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310)為止,可使被乾燥物連續地乾燥並同時依序上升,能有效地活用「位於乾燥槽(11、11A、11B)內壁之縱方向上」的整個熱傳導面(12),可確實地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
這裡的重點如同先前所述,是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藉由形成「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直徑之0~15%」的比例,可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31)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310),在每一層將被乾燥物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一致的薄膜狀,並且經過最適合的時間後依序上升。只要在前述比例的範圍內,對應於被乾燥物的具體性種類,適當地設定「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的尺寸即可。
假設,倘若前述空隙(F)小於「對應於被乾 燥物之種類的最佳值」,被乾燥物將變得過於容易上升,以致沒有充分的時間對乾燥槽(11、11A、11B)內壁的熱傳導面(12)按壓成一致的的薄膜狀,而在每一層使絕大多數的被乾燥物被直接捲升。相反地,倘若前述空隙(F)過大,將在每一層使被乾燥物無法順利地朝上方移動,以致上升在中途停止。此外,倘若前述空隙(F)為中 間值(意指:過大值與過小值之間隨意設定的值),仍然不能有效地活用整個乾燥槽(11、11A、11B)。
不僅如此,被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對向上的前述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的被乾燥物,由於被設在乾燥槽(11)內壁的阻擋板(30)所阻擋,因此不會直接上升而是從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內側朝下方落。藉此,被乾燥物將再度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返回乾燥步驟,因此能進一步提高乾燥效率。
此外,重要在於: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上下間之基葉片(22、220、32、320)的相對性配置,具體地說,如前述〔2〕所記載,將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配設成:在沿著旋轉軸(20)排列的上下之間,各基葉片(22、220、32、320)在俯視視角中分別以特定角度形成相位偏移,並排列成朝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延伸的多重螺旋階梯狀。
藉由這樣的特別配置,被投入乾燥槽(11、11A、11B)內的被乾燥物,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31)朝向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310),通過「各自的基葉片(22、220、32、320)間歇性地連接形成」的多重螺旋階梯,依序移動並同時形成乾燥。此外,藉由第2層以後之旋轉捲升葉片(210、310)的旋轉,可對被乾燥物補充上升力與離心力。如此一來,可有效地活用位於乾燥槽(11、11A、11B)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並可確實地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 效率。
此外,由於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平坦面(23、230、33、330),在俯視視角中僅具有360度之圓周範圍內的長度且形成獨立,因此各基葉片(22、220、32、320)之平坦面(23、230、33、330)的外周端與熱傳導面(12)之間的空隙(U),並未形成連續,故即使被乾燥物中的異物咬入空隙(U)中,也將直接脫離並不會繼續被咬入。
此外,針對前述特別的配置作詳細說明的話,在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中,排列於上下之各自的各基葉片(22、220、32、320)形成:相對於下方之基葉片(22、220、32、320)的另一端部,位於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附近的上方之基葉片(220、320)的一端部,是在俯視視角中不會重疊地朝前述相反方向隔開,而前述下方的基葉片(22、220、32、320)之另一端部的平坦面(23、230、33、330),是位在較經延長之傾斜面的更下方,並且排列成前述多重螺旋階梯狀。藉此,被下一層的基葉片(22、220、32、320)所捲升而朝斜上方移動的被乾燥物,可確實地移動至上一層之基葉片(220、320)的一端部。
根據本發明的乾燥裝置,在旋轉捲升葉片形 成排列於上下之複數層的場合中,當對應於各種被乾燥物來設定各層的間隔(空隙)時,總是能輕易地導引出最適合的尺寸,能確實地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
此外,被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在往上的熱傳導面按壓成薄膜狀的被乾燥物,由於被設在乾燥槽內壁的阻擋板所阻擋,因此不會直接上升地從旋轉捲升葉片的內側朝下方落下,由於被乾燥物再度藉由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而返回乾燥步驟,因此可更進一步提高乾燥效率。
不僅如此,藉由檢討位於各層間之基葉片的相對性配置,可在各層間使被乾燥物平順地依序上升,能確實地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
10‧‧‧乾燥裝置
10A‧‧‧乾燥裝置
10B‧‧‧乾燥裝置
11‧‧‧乾燥槽
11A‧‧‧乾燥槽
11B‧‧‧乾燥槽
12‧‧‧熱傳導面
13‧‧‧蒸氣罩
13a‧‧‧蒸氣流入部
13b‧‧‧蒸氣排出部
14‧‧‧上蓋
15‧‧‧底板
16‧‧‧供給管
16a‧‧‧供給螺桿
17‧‧‧排出管
17a‧‧‧排出螺桿
18‧‧‧電動馬達
20‧‧‧旋轉軸
21‧‧‧旋轉捲升葉片
22‧‧‧基葉片
23‧‧‧平坦面
24‧‧‧安裝臂
30‧‧‧阻擋板
31‧‧‧旋轉捲升葉片
32‧‧‧基葉片
33‧‧‧平坦面
34‧‧‧安裝臂
210‧‧‧旋轉捲升葉片
220‧‧‧基葉片
230‧‧‧平坦面
240‧‧‧安裝臂
310‧‧‧旋轉捲升葉片
320‧‧‧基葉片
330‧‧‧平坦面
340‧‧‧安裝臂
第1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內部構造的縱剖面圖。
第2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的俯視圖。
第3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的側面圖。
第4圖:為第2圖中IV-IV線剖面圖。
第5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以外,構成 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的基葉片的俯視圖。
第6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以外,構成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的基葉片的側面圖。
第7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局部剖面立體圖。
第8圖:是顯示「構成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之每一層旋轉捲升葉片」的基葉片之配置的一部分的展開圖。
第9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於使用時之作用的說明圖。
第10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於使用時,被乾燥物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11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2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內部構造的縱剖面圖。
第12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內部構造的縱剖面圖。
第13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的俯視圖。
第14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的側面圖。
第15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 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以外,構成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的基葉片的俯視圖。
第16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以外,構成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的基葉片的側面圖。
第17圖:是顯示本發明中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局部剖面立體圖。
第18圖:是顯示「構成本發明中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所具備之每一層旋轉捲升葉片」的基葉片之配置的一部分的展開圖。
以下,根據圖面說明代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形態。
第1圖~第10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
如第1圖所示,成為乾燥裝置10之主要部分的乾燥槽11,是構成縱型的圓筒狀。投入該乾燥槽11內部的被乾燥物,為廚餘、剩飯、食物殘渣、污泥、淤泥(sludge)、家畜糞便等多樣性物品,其形態也呈現粒狀、粉末狀、液狀、塊狀各種形態,水分含量也多樣化。本乾燥裝置10可對應於任何種類的被乾燥物。
乾燥槽11之圓筒狀的內壁,成為「將熱來自 於傳導手段的熱,傳達至被乾燥物」的熱傳導面12。就熱傳導手段而言,譬如是具備以下構件所構成:形成包圍乾燥槽11外周的蒸氣罩(jacket)13;及連結於該蒸氣罩13,並將蒸氣送入蒸氣罩13內的鍋爐(圖示省略)。在蒸氣罩13設有:將蒸氣導入蒸氣罩13內的蒸氣流入部13a、及將蒸氣排出蒸氣罩13外的蒸氣排出部13b。
就前述熱傳導手段的其他例子而言,亦可構成以熱風來取代蒸氣而送入蒸氣罩13內;或者由收容於蒸氣罩13內的熱媒體、與配設於蒸氣罩13外周的電加熱器構成。亦即,是將來自於電加熱器的熱,透過熱媒體而傳達至熱傳導面12。此外,亦可將構造簡化,使配設於蒸氣罩13外周之電加熱器的熱直接傳達至熱傳導面12。如以上所述,前述熱傳導手段,可以是各式各樣的裝置。
將被乾燥物供給至乾燥槽11內部或者排出至外部的構造,也同樣存在各式各樣的構造,舉例來說,亦可在乾燥槽11之上蓋14的局部,設置可開閉的供給口(圖示省略),並從該供給口將被乾燥物投入內部。另外,亦可在熱傳導面12的底板15附近,設置可開閉的排出口(圖示省略),並從該排出口將已完成乾燥的被乾燥物排出至外部。根據上述的構造,在所有的步驟結束之前,無法在處理過程中供給並且排出被乾燥物,成為執行分批式(batch type)處理的裝置。
或者,亦可如同第11圖所示之後述第2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0A,在乾燥槽11的底板15附近連接供 給管16,並由供給螺桿16a將被乾燥物供給至乾燥槽11內的底部。另外,在熱傳導面12的上蓋14附近連接排出管17,藉由排出螺桿17a將已完成乾燥的被乾燥物排出至外部。根據上述的構造,也能成為在連續地供給被乾燥物的同時執行乾燥步驟,並將已完成乾燥的被乾燥物連續地排出的連續式處理。
此外,在乾燥槽11內的中心部,配設有延伸於縱方向(垂直方向)的旋轉軸20。該旋轉軸20被軸支成:通過熱傳導面12的上蓋14與底板15的中心。在旋轉軸20的途中(指軸身上),旋轉捲升葉片21、210形成上下排列而安裝成複數層。旋轉軸20的下端部,是可傳達動力地連結於「被配設於乾燥槽11之底板15外側」的電動馬達18,並且設定成:藉由電動馬達18的驅動而驅動旋轉軸20旋轉,且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同步旋轉。
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210,是由「分別以旋轉軸20作為中心,而在配設排列於圓周方向」的複數個基葉片22、220所形成,在本實施形態中,皆是具備3個基葉片22、220所形成。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之中,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與其他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其各自的基葉片22、220的長度不同。亦即,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的基葉片22是形成:較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基葉片220更長。以下,主要是以旋轉捲升葉片21作為代表,詳細地說明其構造。
如第2~4圖所示,構成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的各基葉片22,分別呈現相同的形狀,並具有:在俯視視角中分別朝圓周方向延伸,使被乾燥物從一端部22a載起(指登上該一端部22a)而朝另一端部22b移動,並同時捲升的平坦面23。該平坦面23是朝向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並形成:從一端部22a到另一端部22b朝斜上方延伸。亦即,各基葉片22構成:將被乾燥物乘載於平坦面23上而將其捲升,並同時藉由離心力(請參考第10圖)將被乾燥物按壓於前述熱傳導面12。
更詳細地說,各基葉片22的平坦面23,在俯視視角中以360度之圓周範圍內的長度延伸成一定寬度,前述平坦面23的外周端形成:沿著前述熱傳導面12之圓筒狀的弧狀。在該平坦面23的外周端與前述熱傳導面12之間,形成有容許各基葉片22之旋轉的空隙U(請參考第10圖)。而空隙U,並不需要從基葉片22的一端部22a到另一端部22b地保持一定,舉例來說,亦可設定成:朝基葉片22之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逐漸擴大。
此外,只有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構成:各個基葉片22的另一端部22b,位在較「在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相鄰之其他基葉片22的一端部22a」更高的位置。亦即,各基葉片22的長度形成:在俯視視角中,將360度予以大致3等分為約120度之角度範圍的長度。另外,最下層以外之其他層旋轉捲升葉片210之各基葉片220的構造,基本上雖與前述各基葉片22共通,但基葉 片220的長度被設定成較前述基葉片22的長度更短。
關於其他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各基葉片220的平坦面230,在俯視視角中以360度之圓周範圍內的長度延伸成細寬幅狀,且設定成:在俯視視角中,排列於同一圓周上之相鄰基葉片220彼此的平坦面230,從一端部220a到另一端部220b不會在圓周方向上相互重疊的長度。在本實施形態中,任何一個基葉片220,皆為「在俯視視角中,約60度之角度範圍的長度」,為前述基葉片22之長度的2/3程度。而前述基葉片22、220的數量,並不侷限於前述的3個,亦可構成2個或者4個以上。各基葉片22、220的具體長度和横向寬度幅的尺寸,也是能適當設定的設計事項。
此外,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的各基葉片22,其一端部22a連結於「放射狀地固定於前述旋轉軸20之安裝臂24」的前端。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臂24是配合各基葉片22的數量而設成3支,並分別配置成:在垂直於前述旋轉軸20之軸方向的平面上展開,而支承著各自對應的前述基葉片22。
在本實施形態中,基葉片22與安裝臂24為一體成形,是藉由裁斷一張金屬板並施以彎曲加工所構成。亦即,安裝臂24與基葉片22相同,呈現延伸成一定寬度的板狀,是從前述旋轉軸20朝半徑方向延伸成直線狀的構件。在該安裝臂24的前端側,一體地連接有基葉片22的一端部22a。
更詳細地說,安裝臂24,在其寬度方向中,配合前述基葉片22之平坦面23的傾斜而彎折成傾斜狀,如第4圖所示,相對於乾燥槽11的底板15以特定角度形成傾斜。藉此,安裝臂24可達成:積極地刮取滯留於底板15上之被乾燥物的作用。此外,在安裝臂24上,朝向旋轉方向R的側緣24a是作為傾斜緣所形成,而被配置成面向前述底板15。
此外,如第5、6圖所示,最下層以外之其他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各基葉片220,是連結於「從小圓板部240a的外周延伸成放射狀之安裝臂240」的前端。在小圓板部240a形成有:可供前述旋轉軸20通過,且用來固定於旋轉軸20的圓形貫穿孔。安裝臂240與前述安裝臂24的場合相同,配合各基葉片220的數量而設有3支,並分別配置成:在垂直於前述旋轉軸20之軸方向的平面上展開,且各自的前端一體地連結於前述基葉片220的一端部220a。
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臂240也是與前述基葉片220一體成形的構件,是藉由裁斷一張金屬板並施以彎曲加工所構成。但是,與前述安裝臂24不同之處,如第6圖所示,並未特別設置「寬度方向上的傾斜」。亦即,安裝臂240,在分別垂直於前述旋轉軸20之軸方向的平面上,全部延著平行方向地形成配置。因此,最下層以外,位於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安裝臂240,並不是能特別達成「積極地刮取被乾燥物之作用」的構件。
此外,雖然圖示省略,但前述各基葉片22、220的另一端部22a、220a,只要連結於「放射狀地固定於前述旋轉軸20之支承臂」的前端即可。在本實施形態中,不需要達成如同前述安裝臂24般的刮取作用,只要是能單純地支承並予以補強的構造,任何的構造皆宜,但為了不對「被乾燥物的捲升作用」造成干涉,只要是如同形成細棒等盡可能小的構造即可。
如第1圖所示,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是以下述的方式形成多層構造:前述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被配設於旋轉軸20的下部,而其他旋轉捲升葉片210則配設成「以相等的間隔在其上方排列成4層」。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旋轉捲升葉片210設成4層,但該旋轉捲升葉片210可對應於乾燥槽11的高度或尺寸,而配設成1層、2層、3層、或者5層以上。
無論在幾層的場合中,重點在於:位於各層之上下間的空隙F。該空隙F,基於前述的考察,其「從旋轉捲升葉片21、210之各基葉片22、220的另一端部22b,220b最上端,到其上一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各基葉片220之一端部220a最下端為止」的尺寸,被設定成「連結各基葉片22、220之平坦面23、230最外周端」的圓直徑(以下,簡稱為直徑)的0~15%的比例。此外,也確認出只要設定為0~9%的比例,便能期待更優良的效果。
在此,各層之上下間的空隙F,只要是成為前 述各基葉片22、220之直徑的0~15%比例的範圍內,並不須為相同的值。舉例來說,亦可如第1圖所示,將「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與其正上方之第2層旋轉捲升葉片210之間」的空隙F,設定成小於第2層上方之各旋轉捲升葉片210間的空隙F。而最下層之基葉片22的直徑、與其他基葉片220的直徑,考慮「與前述熱傳導面12之間的空隙U(請參考第10圖)」而為相同值。
就前述上下間之空隙F的具體值而言,舉例來說,在前述直徑為2000mm的場合中,是設定成0~300mm的範圍內。在此,前述直徑是對應於乾燥槽11的具體內徑尺寸而存在各樣的尺寸,對應於該乾燥槽11的內徑尺寸,而具體地設定前述直徑、上下之間的空隙F。此外,是否在前述0~300mm的範圍內設定成哪種尺寸的空隙,則是對應於被乾燥物的種類而適當地設定。
舉例來說,在被乾燥物為污水處理場之脫水污泥的場合中,含水率為80~85%,一旦執行被乾燥物的水分蒸發而形成65~70%的含水率時,黏性將顯著地變大而使部分形成塊狀。因應於這樣的特性,前述上下間的空隙F,只要在前述0~300mm的範圍內,特別是設定成100~180mm的範圍內,便能實現穩定的高乾燥效率。上述的數值是對應於乾燥槽11的內徑尺寸而變動的數值,譬如在前述直徑為1000mm的場合中,上下間的空隙F則以50~90mm的範圍適當地設定。
或者,在被乾燥物是下水污泥且為未脫水污 泥的場合中,含水率為95~98%,由於呈現液態的狀態,即使如前述執行水分蒸發而形成65~70%,固形物的容(含)量也極少。對應於這樣的特性,只要將上下間的空隙F設定在「前述0~300mm的範圍內,更小之30~120mm的範圍內」,即使黏性高也能提高對蒸氣罩13的接觸效率。此外,在前述直徑為1000mm的場合中,上下間的空隙F則以15~60mm的範圍適當地設定。對應於其他被乾燥物之上下間的空隙F雖如稍後所述,但皆在成為前述直徑之0~15%比例的範圍內形成具體的設定。
將上下間的空隙F設成直徑0~15%之比例的數值限定的臨界意義,如同以上所說明。亦即,藉由將上下間的空隙F定義成上述比例的範圍內,可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在每一層將被乾燥物對蒸氣罩13的熱傳導面12按壓成一致的薄膜狀,並且可在經過最適當的時間後依序上升。
在上下間的空隙F不滿直徑的0%,也就是指上下的各基葉片22、220的一部分於上下方向中形成重疊的場合中,將產生多餘的紊亂氣流而相互干涉,致使捲升作用被抵銷。另外,一旦上下間的空隙F大於直徑的15%,無論哪一種被乾燥物,都無法在每一層將被乾燥物順利地朝上方搬送,以致上升的動作在中途停止,這點可由本案發明人的多數實驗獲得確認。而上下間之空隙F的下限雖然已在上述的說明中提及,但根據前述直徑之0%以上的數值,也確認出存在著對應於實際被乾燥物之種類的最 適值。
除此之外,與前述上下間之空隙F同樣重要的是「位於各層間之基葉片22、220的相對性配置」。針對該配置,本案發明人反覆檢討的結果,可藉由設定成以下的特別配置,而實現極高的乾燥效率。亦即,如第7圖所示,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配設成:在沿著前述旋轉軸20排列的上下之間,各自的各基葉片22、220在俯視視角中形成特定角度的相位偏移,而排列成朝旋轉方向R之相反方向延伸的多重螺旋階梯狀。
更詳細地說,如第8圖所示,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的基葉片22、與其上一層,也就是指第2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基葉片220之間的相位是設定成:相對於下方之基葉片22的另一端部22b,位在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附近的上方之基葉片220的一端部220a,在俯視視角中不形成重疊地朝前述相反方向隔開,位於下方基葉片22之另一端部22b的平坦面23,位在經延長之傾斜面的更下方。
此外,第2層以後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各自的基葉片220呈現相同形狀,排列於上下的各基葉片220與前述的說明相同,被設定成:相對於下方基葉片220的另一端部220b,位於旋轉方向R之相反方向附近的上方基葉片220的一端部220a,在俯視視角中不形成重疊地朝前述相反方向隔開特定角度的量(第9圖中的距離B),使位於下方基葉片220之另一端部220b的平坦面230 ,位在經延長之傾斜面的更下方。
藉由這樣的配置,如第9圖所示,在前述之上下間的空隙F中,被下一層基葉片220所捲升而朝斜上方移動的被乾燥物,並不會被上層之旋轉中的基葉片220的下面所按壓,而是順勢被上層基葉片220的一端部220a所撈起,被乾燥物依序移動而攀上各基葉片22、220的多重螺旋階梯。此外,形成可藉由第2層以後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旋轉,而對被乾燥物補充上升力與離心力。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最上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上方配置有:被設在前述乾燥槽11內壁,阻擋「從前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朝向上方移動」的被乾燥物,而使其從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內側朝下方落下的阻擋板30。阻擋板30是由「將朝上下延伸成細寬幅狀的面,配置成面向旋轉捲升葉片210之旋轉方向」的板狀構件所形成,並且在圓周方向上配置成相等間隔。而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阻擋板30是設成3個,但該阻擋板30的具體形狀或配置是得以適當設定的設計事項,只要設置至少2個以上即可,可對應於乾燥槽11的內徑尺寸,譬如,隨著內徑的增大而增加設置的數量。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10的作用進行說明。
從位於乾燥槽11之上蓋14的供給口將被乾燥物投入乾燥槽11內。然後,驅動電動馬達18,促使旋轉軸20朝R方向旋轉。同時,從鍋爐將蒸氣導入蒸氣罩13內, 而對熱傳導面12加熱。伴隨著旋轉軸20的旋轉而使旋轉捲升葉片21、210旋轉,在每一個各自的基葉片22、220,被乾燥物從一端部22a、220a攀上平坦面23、230上,並朝向另一端部22b、220b側移動。
此時,在被乾燥物作用朝向上方的力,使被乾燥物被捲升,並藉由離心力而按壓於熱傳導面12(請參考第9、10圖)。賦予該捲升作用與按壓作用之各基葉片22、220的平坦面23、230,是沿著熱傳導面12而延伸成細長狀,且呈現「在外周端與熱傳導面12之間保有空隙U」的弧狀。因此,並非單純地對被乾燥物施加衝撃,而是有效地執行對被乾燥物的捲升作用、及朝熱傳導面12的按壓作用。
接著,並非藉由一個連續的葉片使被乾燥物在乾燥槽11內上升移動,而是在每一個基葉片22、220依序將被乾燥物捲升,並且朝熱傳導面12按壓。因此,即使是黏性強的被乾燥物等,也不會有附著於熱傳導面12的情形,且不會有被乾燥物滯留於熱傳導面12上之特定部位的情形。此外,由於各基葉片22、220,僅具有在俯視視角中360度之圓周範圍內的長度且形成獨立,因此各基葉片22、220之平坦面23、230的外周端與熱傳導面12之間的前述空隙U並不會形成連續,故即使被乾燥物中的異物咬入空隙U內,也將直接脫離不會持續咬入。
特別的是,由於位於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的各基葉片22,是呈現較其他層之各基葉片220更長 的尺寸,因此,一開始可對大量積存於乾燥槽11底部的被乾燥物施以更大的捲升力。據此,可使被乾燥物從乾燥槽11的底部朝向上方的各層平順地移動。不僅如此,由於支承最下層之各基葉片22的安裝臂24,如第4圖所示對底板15形成傾斜,因此積存於底板15上的被乾燥物,不僅是基葉片22而已,也能被安裝臂24積極地抬起。如此一來,可更快地使被乾燥物接觸於熱傳導面12。
此外,藉由「旋轉捲升葉片21、210在上下具有複數層」的構造,可在每一層將被乾燥物捲升,並同時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並由稍後捲升的被乾燥物將先被捲升的被乾燥物推向上一層而形成上升。藉此,被乾燥物可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連續地進行乾燥並同時依序上升,能有效地活用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上的整個熱傳導面12,可確實地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
如第10圖所示,在每一層被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的被乾燥物,於其中一側具有接觸於熱傳導面12的面,並且於另一側具有「與乾燥槽11內之空間的空氣接觸」的蒸發面。然後,接觸於熱傳導面12的被乾燥物,藉由來自於熱傳導面12的熱,當場產生某種程度的水分蒸發。將「藉由對熱傳導面12形成接觸時的水分蒸發而使含水率下降」的被乾燥物,替換成含水率高的被乾燥物並朝前述蒸發面移動。
移動至前述蒸發面的被乾燥物,由於暴露於 空氣中而更進一步形成水分蒸發。此外,被乾燥物從熱傳導面12側朝蒸發面移動的同時,藉由各基葉片22、220的捲升作用,使稍後捲升的被乾燥物間歇地推壓先被捲升的被乾燥物,而使被乾燥物沿著熱傳導面12上升。換言之,被乾燥物是一邊從熱傳導面12朝向蒸發面移動,並同時沿著熱傳導面12而捲升,在上升的同時進行乾燥。這樣的乾燥步驟由每一層依序反覆執行。
如前所述,此處的重點在於:位於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藉由使該空隙F的值形成「旋轉捲升葉片21、210直徑之0~15%」的比例,可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在每一層將被乾燥物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一致的薄膜狀,並且經過最適合的時間後依序上升。只要在這樣的比例範圍內,對應於被乾燥物的具體性種類,適當地設定「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的尺寸即可。
更具體地說,譬如就廚餘而言,由於料理殘渣、過期食品等含有大量的蔬菜屑,且整體的纖維質較多,因此卻乏黏著性。在以這種特性的被乾燥物作為主要處理對象的乾燥裝置10中,雖然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間之空隙F的值,是對應於乾燥槽11的內徑尺寸而有所變動,但就合乎該內徑尺寸之各基葉片22、220直徑的0~15%而言,大概設定成20~120mm。藉此,被乾燥物的廚餘在乾燥時,可對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 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維持良好的接觸狀態。
此外,在如魚貝類之生鮮物的場合,一旦施以乾燥將使黏性消失,而形成乾涸狀態,因此非常容易對熱傳導面12形成薄膜。在以這種特性的被乾燥物作為主要處理對象的乾燥裝置10中,雖然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間之空隙F的值,是對應於乾燥槽11的內徑尺寸而有所變動,但大致是設定成50~200mm。藉此,被乾燥物的生鮮物在乾燥時,可對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維持良好的接觸狀態。
此外,在廢液的場合中,水分量多且固形物極少。在以這種特性的被乾燥物作為主要處理對象的乾燥裝置10中,雖然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間之空隙F的值,是對應於乾燥槽11的內徑尺寸而有所變動,但大致是設定成100~250mm。藉此,可使被乾燥物有效率地沿著乾燥槽11的熱傳導面12上升,並能確實地接觸於整個熱傳導面12。
此外,在水果的場合中,由於水分較多且糖分也多,水分蒸發固體成分的比例變多,黏著率也隨之變高。藉由這樣的特性,在縱方向的上部容易上升且在下部和中間部產生空間,接觸不良且難以形成一致的薄膜,但藉由將前述空隙F的值設定成80~150mm,可確實地將被乾燥物對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
此外,在如同米飯、烏龍麵、麵條等炭水化 物的場合,雖然含水率少,但藉由加熱而形成團塊狀且黏性變得極高。這樣的炭水化物,在傳統的乾燥裝置中無法進行乾燥,但根據本乾燥裝置10,藉由將前述空隙F的值設定成0~80mm,可使被乾燥物的炭水化合物在乾燥時,可對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維持良好的接觸狀態。
此外,烏賊的內臓水分非常多,同時脂肪成分也多而固態成分少,一旦執行蒸發而使水分消失,將從油變成濃稠的混濁液。在以這種特性的被乾燥物作為主要處理對象的乾燥裝置10中,藉由將前述空隙F的值設定成30~150mm,可確實地將被乾燥物對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而產生品質良好的乾燥物。
此外,在對動物的殘渣及暴斃動物等的絞碎物進行乾燥的場合中,由於上述的對象含有大量的油脂,一旦使水分蒸發將成為固態成分多之油的混合物。在以這種特性的被乾燥物作為主要處理對象的乾燥裝置10中,藉由將前述空隙F的值設定成80~180mm,可於對被乾燥物進行乾燥時,對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維持良好的接觸狀態。
除此之外,在茶渣等的場合中,由於已經被脫水的緣故,水分少且完全不具黏性,藉由將前述空隙F的值設定成0~60mm,可使被乾燥物有效率地朝縱方向上升,並可確實地接觸於整個熱傳導面12。在其他如粉體 般含水率低至30~50%之被乾燥物的場合中,由於黏性低的緣故,藉由將前述空隙F的值設定成0~30mm,可使被乾燥物有效率地朝縱方向上升,並可確實地接觸於整個熱傳導面12。
如以上所述,各式各樣的被乾燥物,在前述空隙F的值不符合各自之各基葉片22、220直徑之0~15%範圍內的場合中,朝縱方向上升的效率不彰,對熱傳導面12的接觸效率也變差,乾燥裝置10的重要性能之一的乾燥時間變得極長。特別是所謂的「上升效率不彰」,使所謂「活用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之活用縱型優點的作法無法實現。據此,位於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間之空隙F的尺寸變得相當重要。
除此之外,與前述空隙F的值同等重要的是「位於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之間,基葉片22、220的相對配置」。該配置如前述的第7圖及第8圖所示,位於上下之間的各基葉片22、220配設成:在俯視視角中形成特定角度的相位偏移,並排列成朝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延伸之多重(在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的螺旋階梯狀。
藉由這樣的特別配置,首先、由最下層的基葉片22與安裝臂24從乾燥槽11的底部撈起的被乾燥物,是利用離心力而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並同時被正上方之第2層的基葉片220的一端部220a所撈起。 除此之外,被第2層的基葉片220所捲升的被乾燥物,同樣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薄膜狀,並同時被正上方的第3層基葉片220之一端部220a所撈起。
亦即,被投入乾燥槽11內的被乾燥物,是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朝向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通過「由各個基葉片22、220所間歇性連接而成的多重螺旋階梯」而上升地依序移動並同時形成乾燥。此外,藉由第2層以後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旋轉,可對被乾燥物補充上升力與離心力。如此一來,可有效地活用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並可確實地實現活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
特別的是,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的各基葉片22,形成較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各基葉片220更長,該最下層的各基葉片22,其各自的另一端部22b,在較「於旋轉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相鄰的其他基葉片22的一端部22a」更高的位置,配置成在俯視視角中重疊。藉此,可對一開始就大量積存於乾燥槽11底部的被乾燥物施以更大的捲升力,而使被乾燥物從乾燥槽11的底部朝向上方各層平順地移動。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臂24也能達成「積極地刮取積存於底板15上之被乾燥物」的作用。
此外,如第9圖所示,排列於上下的各基葉片220被配置成:相對於下方基葉片220的另一端部220b,位在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附近的上方基葉片220的 一端部220a,不會在俯視視角中形成重疊地朝前述相反方向隔開,並且位於前述下方基葉片220之另一端部220b的平坦面230,位在較經延長之傾斜面得更下方。藉此,被下一層基葉片220所捲升而沿著熱傳導面12朝斜上方移動的被乾燥物,可確實地到達上一層基葉片220的一端部220a。
此外,第2層以後的各基葉片220,是在「以旋轉軸20作為中心之特定角度的範圍內」延伸成圓弧狀的長度,在俯視視角中於360度圓周範圍內相鄰之基葉片220彼此的平坦面230,不會在圓周方向上相互重疊,能輕易地配設成:在上下之間,形成特定角度的相位偏移。各基葉片22、220只需構成以下的構造,便能獲得充分的支承強度:一端部22a、220a連結於「在旋轉軸20固定成放射狀之安裝臂24、240」的前端,另一端部22b、220b也同樣連結於「在旋轉軸20固定成放射狀之支承臂」的前端。
在第1圖中,從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向上移動的被乾燥物,被設在乾燥槽11內壁的阻擋板30所阻擋,並不會直接上升而是從各旋轉捲升葉片210的內側朝下方落下。藉此,由於被乾燥物再度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返回乾燥步驟,故能更進一步提高乾燥效率。而已完成乾燥的被乾燥物,在電動馬達18的驅動停止後,可從位於乾燥槽11之底板15附近的排出口朝外部取出。
其次,參考第11圖說明第2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0A,在旋轉軸20的下部設有「構造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21,並在其上部設有4層「構造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其他旋轉捲升葉片210。該上下的層數,亦可對應於乾燥槽11的高度或尺寸而形成合計6層以上,是可適當變更的設計事項。
針對「位於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與「上下之間的基葉片22、220的相對配置」,則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了重複的說明。本實施形態構成:於乾燥槽11之底板15附近的壁面連接有供給管16,被乾燥物是由供給螺桿16a供給至乾燥槽11內的底部,另外在熱傳導面12之上蓋14附近的壁面連接有排出管17,已完成乾燥的被乾燥物是藉由排出螺桿17a而排出至外部。
在這樣的乾燥裝置10A中,亦可將被乾燥物的供給予以區分,而執行可間歇性地獲得乾燥物的分批式處理,也能執行「連續地供給被乾燥物,並連續地排出乾燥物」的連續式處理。而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以執行連續式處理作為前提,而省略了前述阻擋板30。
接著,參考第12~18圖說明第3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0B,如第12圖所示,在旋轉軸20的下部設有構造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最下層旋轉捲升葉片31,並在其上方更進一步設有4層不同構造 的旋轉捲升葉片310,而形成多層構造。而乾燥槽11、熱傳導面12、蒸氣罩13等的其他構造,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部位,則標示相同的圖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前述旋轉捲升葉片31、310,是由分別以旋轉軸20作為中心且配置成排列於圓周方向上的複數個基葉片32、320所形成,在本實施形態中構成:每一層皆具備6個基葉片32、320。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31、與其他層的旋轉捲升葉片310,其各自之基葉片32、320的長度不同。亦即,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31的基葉片32是形成:較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310的基葉片320更長。
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最下層之旋轉捲升葉片31的各基葉片32設成:每一個基葉片32,是以相等的間隔排列於「分別在旋轉軸20固定成放射狀,且合計6支的安裝臂34」的前端。各基葉片32皆呈相同的形狀,並且具有:在俯視視角中分別朝圓周方向短暫延伸,可使被乾燥物從一端部32a載起,而朝另一端部32b移動並同時捲升的平坦面33。
各基葉片32的平坦面33,是朝向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並形成從一端部32a到另一端部32b朝斜上方延伸,並構成:將被乾燥物承載於各基葉片32上後捲升,同時藉由離心力按壓於前述熱傳導面12,而促使被乾燥物形成乾燥。
各基葉片32的長度是設定成:在俯視視角中 360度的圓周範圍內,各自的另一端部32b,位在較「在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上相鄰之其他基葉片32的一端部32a」更高的位置,且在俯視視角中形成重疊。而基葉片32與安裝臂34也是一體成形的構件,與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相同,是裁斷一張金屬板並施以彎曲加工所構成。
如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最下層以外的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310的各基葉片320,是連結於「從小圓板部340a的外周延伸成放射狀之安裝臂340」的前端。在小圓板部340a形成有:可供前述旋轉軸20通過,且用來固定於旋轉軸20的圓形貫穿孔。安裝臂340,則配合各基葉片320的數量而設有6支,並分別配置成:在垂直於前述旋轉軸20之軸方向的平面上展開,且各自的前端一體地連結於前述基葉片320的一端部320a。
各基葉片320,分別呈現相同的形狀,並且具有:在俯視視角中分別朝圓周方向短暫延伸,被乾燥物可從一端部320a載起後朝另一端部320b移動並同時捲升的平坦面330。各基葉片320的平坦面330也是朝向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並形成從一端部320a到另一端部320b朝斜上方延伸,並構成:將被乾燥物承載於各基葉片320上後捲升,同時藉由離心力按壓於前述熱傳導面12,而促使被乾燥物形成乾燥。
各基葉片320的長度設定成:在俯視視角中360度的圓周範圍內,且相鄰之基葉片320彼此的平坦面330,從一端部320a到另一端部320b在圓周方向上不會 相重疊。而各基葉片320與安裝臂340和小圓板部340a也是一體成形的構件,與前述旋轉捲升葉片210相同,是裁斷一張金屬板並施以彎曲加工所構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每一個基葉片32、320皆形成較前述基葉片22、220更短。如此一來,基葉片32、320其長度較短的程度,也能對高度形成抑制,相較於前述基葉片32、320,並不會朝上下方向擴開(擴張),即使層數變多,也可以盡可能地抑制乾燥槽11的整體高度。而基葉片22、220並不侷限於前述的6個,其數量、具體的長度和寬度的尺寸也是可適當設定的設計事項。
在本實施形態也如同第12圖所示,位在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31、310的上下之間的空隙F非常重要。該空隙F的值,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藉由設成旋轉捲升葉片31、310直徑之0~15%的比例,可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31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310,依序在每一層反覆且連續地執行「將被乾燥物朝熱傳導面12按壓成一致的薄膜狀」的乾燥步驟。
此外,第17圖及第18圖所示,位於各層之旋轉捲升葉片31、310的上下之間的基葉片32、320的相對配置,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而配設成:在俯視視角中形成特定角度的相位偏移,並排列成朝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延伸之多重(在本實施形態中為6個)的螺旋階梯狀。藉由這種特別的配置,可有效地活用位於乾燥槽11內壁之縱方向的整個熱傳導面12,並可確實地實現活 用縱型之優點的極高乾燥效率。
以上,雖是根據圖面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作的說明,但本發明的具體構造並不侷限於上述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的範圍內,所作的變更或追加皆屬於本發明。舉例來說,雖然在前述各實施形態中,除了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31之外,其他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0、310皆是由形狀相同、且傾斜度相同的複數個基葉片220、320所構成,但亦可視需要,而上述構件形成不同。
舉例來說,亦可將旋轉捲升葉片21、31與旋轉捲升葉片210、310配設成:從最下層起依序交互排列。總之,複數層之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的各基葉片22、220、32、320之中,並不侷限於最下層,只要至少其中任一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長度,形成與其他層的旋轉捲升葉片21、210、31、310之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長度不同的尺寸即可。如此一來,各基葉片22、220、32、320的構造,可根據投入乾燥槽11、11A、11B之被乾燥物的性質、份量等,選擇適當的構造而加以組合。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在本發明的乾燥裝置中,可對應於包含液態物之各式各樣的被乾燥物,特別是可作為「即使是含有固 態物或半固態物的被乾燥物、或者黏性強的被乾燥物,也能有效率地促進乾燥的乾燥裝置」,而廣泛地使用。
F‧‧‧空隙
R‧‧‧旋轉方向
10‧‧‧乾燥裝置
11‧‧‧乾燥槽
12‧‧‧熱傳導面
13‧‧‧蒸氣罩
13a‧‧‧蒸氣流入部
13b‧‧‧蒸氣排出部
14‧‧‧上蓋
15‧‧‧底板
18‧‧‧電動馬達
20‧‧‧旋轉軸
21、210‧‧‧旋轉捲升葉片
22、220‧‧‧基葉片
30‧‧‧阻擋板

Claims (2)

  1. 一種乾燥裝置,是具有下述構件的乾燥裝置:投入有被乾燥物之縱型圓筒狀的乾燥槽;和用來加熱前述乾燥槽內壁之熱傳導面的加熱手段;及安裝於被設在前述乾燥槽內中心部且沿著縱方向延伸之旋轉軸的旋轉捲升葉片,其特徵為:前述旋轉捲升葉片,是由將前述旋轉軸作為中心而配置成排列於圓周方向的複數個基葉片所形成,各基葉片具有:在俯視視角中各自朝圓周方向延伸,可使被乾燥物從各自的一端部載起而朝另一端部移動並同時捲升的平坦面;該平坦面形成:從朝向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地朝斜上方延伸,前述旋轉捲升葉片,沿著前述旋轉軸配設成排列於上下的複數層,藉由前述旋轉軸的旋轉,在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的每一個,利用各基葉片的旋轉,使被乾燥物在各基葉片的平坦面上從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並同時捲升,並且利用離心力而在前述熱傳導面上按壓成薄膜狀而執行乾燥步驟,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之上下間的空隙設定成:從旋轉捲升葉片之各基葉片的另一端部最上端,到其上一層之旋轉捲升葉片的各基葉片之一端部最下端為止的尺寸,成為將各基葉片之平坦面的最外周端予以連結之圓直徑0~15%的比例,且從最下層的旋轉捲升葉片起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為止,依序反覆地連續執行前述乾燥步驟, 在最上層之旋轉捲升葉片的上方配設有阻擋板,該阻擋板被設在前述乾燥槽內壁,用來阻擋從前述最上層的旋轉捲升葉片向上且朝前述熱傳導面被按壓成薄膜狀的被乾燥物,使其從旋轉捲升葉片的內側朝下方落下,前述阻擋板是由:使被配設成朝上下延伸成細寬幅狀的面,面向前述旋轉捲升葉片之旋轉方向的板狀構件所形成,且等間隔地在圓周方向上配設2個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乾燥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被配設成:在沿著前述旋轉軸排列的上下之間,各自的各基葉片在俯視視角中形成特定角度的相位偏移,且排列成朝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延伸的多重螺旋階梯狀,前述旋轉捲升葉片之各基葉片的平坦面,在俯視視角中以360度之圓周範圍內的長度延伸成細寬幅狀,且除了最下層之外,其他層之旋轉捲升葉片的各基葉片的平坦面被設定成:在俯視視角中,排列於同一個圓周上的彼此相鄰之基葉片的平坦面,並不會在圓周方向上相互重疊的長度,在複數層的旋轉捲升葉片中,排列於上下之各自的各基葉片,相對於下方之基葉片的另一端部,位在旋轉方向之相反方向附近的上方之基葉片的一端部,是在俯視視角中不會重疊地朝前述相反方向隔開,而前述下方的基葉片之另一端部的平坦面,是位在較經延長之傾斜面的更下方,並且排列成前述多重螺旋階梯狀。
TW102117896A 2012-05-21 2013-05-21 Drying device TWI608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5882 2012-05-21
JP2012240301A JP5234869B1 (ja) 2012-10-31 2012-10-31 乾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3203A true TW201413203A (zh) 2014-04-01
TWI608207B TWI608207B (zh) 2017-12-11

Family

ID=49623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7896A TWI608207B (zh) 2012-05-21 2013-05-21 Dry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29362B2 (zh)
EP (1) EP2853848A4 (zh)
KR (1) KR101668941B1 (zh)
CN (1) CN104321603B (zh)
TW (1) TWI608207B (zh)
WO (1) WO20131760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1603B (zh) * 2012-05-21 2016-01-06 金井正夫 干燥装置
JP5778831B1 (ja) * 2014-03-31 2015-09-16 月島機械株式会社 被処理物の乾燥方法、および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JP5847350B1 (ja) * 2015-09-15 2016-01-20 月島機械株式会社 テレフタル酸の乾燥方法および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DE202015105780U1 (de) * 2015-10-30 2015-11-11 Josef Fliegl jun. Trocknungsvorrichtung
CN106482490A (zh) * 2015-11-30 2017-03-08 湖南角山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米自动烘干装置
CN105737583A (zh) * 2016-04-07 2016-07-06 杨露萍 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的循环烘干装置
WO2018079958A1 (ko) * 2016-10-25 2018-05-03 엔디티엔지니어링(주) 건조효율이 개선된 폐열을 활용한 음식물 건조장치
CN108088222A (zh) * 2017-12-14 2018-05-29 四川有色金砂选矿药剂有限公司 用于精矿粉的干燥器
CN108692543A (zh) * 2018-04-18 2018-10-23 史小龙 一种具有双搅拌机构的谷物烘干机
CN111013974B (zh) * 2019-12-19 2022-02-25 桐乡市益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漆包线烘干设备和基于该烘干设备的漆包线加工方法
CN112923692A (zh) * 2021-02-01 2021-06-08 抚州市鹤达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变性淀粉用旋转式脱水装置
CN117414931A (zh) * 2023-12-18 2024-01-19 兴隆县一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果树干湿枝条粉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22565C3 (de) * 1976-05-20 1982-11-04 Krauss-Maffei AG, 8000 München Vorrichtung zum Trocknen von Feststoffpartikeln im Wirbelschichtverfahren
US4565015A (en) * 1983-07-27 1986-01-21 Gala Industries, Inc. Centrifugal pellet dryer
US5263267A (en) * 1989-03-20 1993-11-23 Judco Manufacturing,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volatile content of sewage sludge and other feed materials
JPH0319501A (ja) 1989-06-16 1991-01-28 Fujitsu Ltd 誘電体共振器の周波数調整構造
JPH0642722Y2 (ja) 1989-07-05 1994-11-09 正夫 金井 垂直螺旋回転羽根を有する乾燥装置
DE59201791D1 (de) * 1991-06-25 1995-05-04 Baumann Schilp Lucia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ntwässern von schlämmen.
JPH06210268A (ja) 1993-01-14 1994-08-02 Kiyoko Araki 有機廃棄物乾燥装置
JPH086224Y2 (ja) 1993-06-30 1996-02-21 広和株式会社 破砕式加熱乾燥装置
JP3057544B2 (ja) 1994-08-10 2000-06-26 金井 正夫 被乾燥物の乾燥方法
JP2840639B2 (ja) 1994-09-01 1998-12-24 金井 正夫 乾燥装置
TW317508B (zh) 1994-08-10 1997-10-11 Kanei Masao
US5632102A (en) * 1994-11-14 1997-05-27 Glatt Gmbh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and/or treatment of particles
US5638606A (en) * 1996-03-06 1997-06-17 Gala Industries, Inc. Spider and lifter assembly for centrifugal pellet dryer
JPH10185138A (ja) * 1996-12-20 1998-07-14 Masao Kanai 炭化装置
JP2958869B2 (ja) 1997-10-24 1999-10-06 金井 正夫 回転巻上羽根を有する乾燥装置
US6282809B1 (en) * 1999-12-15 2001-09-04 Articare As Vane assembly for drying apparatus
US6467188B1 (en) * 2000-10-10 2002-10-22 The Conair Group, Inc. Centrifugal pellet dryer apparatus
JP3809797B2 (ja) * 2001-11-12 2006-08-16 正夫 金井 乾燥装置
GB0200476D0 (en) * 2002-01-10 2002-02-27 Univ Aston Reactor
US7024794B1 (en) * 2004-10-15 2006-04-11 Gala Industries Centrifugal pellet dryer with plastic wall panels
US7171762B2 (en) * 2004-10-19 2007-02-06 Gala Industries, Inc. Self-cleaning centrifugal pellet dryer and method thereof
JP2007093178A (ja) * 2005-09-30 2007-04-12 Km Corporation:Kk 乾燥装置
JP2008014580A (ja) * 2006-07-06 2008-01-24 Km Corporation:Kk 乾燥方式
EP1902825B1 (de) * 2006-09-20 2011-11-09 ECON Maschinenbau und Steuerungstechnik GmbH Vorrichtung zum Entwässern und Trocknen von Feststoffen, insbesondere von unterwassergranulierten Kunststoffen
US9217566B2 (en) * 2007-03-27 2015-12-22 Boyle Energy Services &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issioning power plants
US8151482B2 (en) * 2008-11-25 2012-04-10 William H Moss Two-stage static dryer for converting organic waste to solid fuel
JP5222183B2 (ja) * 2009-03-03 2013-06-26 正夫 金井 連続式乾燥装置
JP5537875B2 (ja) * 2009-09-11 2014-07-02 正夫 金井 乾燥装置
JP5419611B2 (ja) * 2009-09-18 2014-02-19 正夫 金井 連続式炭化装置
SE535153C2 (sv) * 2010-09-08 2012-05-02 Metso Paper Karlstad Ab Positioneringsanordning för evakueringsrör i en torkcylinder
CN104321603B (zh) * 2012-05-21 2016-01-06 金井正夫 干燥装置
US8464437B1 (en) * 2012-05-25 2013-06-18 Wyssmont Compan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biosoli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1603A (zh) 2015-01-28
CN104321603B (zh) 2016-01-06
US9429362B2 (en) 2016-08-30
KR20150013851A (ko) 2015-02-05
WO2013176072A1 (ja) 2013-11-28
TWI608207B (zh) 2017-12-11
US20150153103A1 (en) 2015-06-04
EP2853848A1 (en) 2015-04-01
KR101668941B1 (ko) 2016-10-24
EP2853848A4 (en) 2016-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8207B (zh) Drying device
US5327817A (en) Food machinery with agitating flight auger
JP6065313B2 (ja) 乾燥装置
TW201211481A (en) Indirectly heated rotary dryer
WO2009067285A1 (en) Popcorn machines and other machines having multiple heat zone cooking surfaces for producing popcorn and other types of expanded foods
KR101613299B1 (ko) 건조장치
JP5193322B2 (ja) 間接加熱式乾燥機
JP6139958B2 (ja) 加熱乾燥方法、および、間接加熱式乾燥装置
KR100214196B1 (ko) 회전 권상 날개를 구비한 건조 장치 및 건조 방법
JP3809797B2 (ja) 乾燥装置
JP2001324269A (ja) 伝熱式竪型乾燥装置
JP5314081B2 (ja) 多管式乾燥装置
JP5107473B1 (ja) 乾燥装置
JP5675715B2 (ja) 間接加熱式乾燥装置
JP2006132832A (ja) 被乾燥物の乾燥方法
JP5234869B1 (ja) 乾燥装置
JP2840639B2 (ja) 乾燥装置
JP2005083644A (ja) 乾燥装置
JP2024042253A (ja) 乾燥装置
JP6140589B2 (ja) 乾燥機
JP7311216B1 (ja) 乾燥装置
CN107348359B (zh) 一种大米的加工方法
JP2023033989A (ja) 乾燥装置
JP2007093178A (ja) 乾燥装置
JPH0631101A (ja) 乾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