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6463A -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6463A
TW201346463A TW102106015A TW102106015A TW201346463A TW 201346463 A TW201346463 A TW 201346463A TW 102106015 A TW102106015 A TW 102106015A TW 102106015 A TW102106015 A TW 102106015A TW 201346463 A TW201346463 A TW 2013464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er
toner cartridge
powder
support pad
to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6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9504B (zh
Inventor
Kentaro Nodera
Emi Kita
Akihiro Takayama
Susumu Tateyama
Shinnosuke Koshizuka
Tatsuya Kubo
Teppei Kikuchi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46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6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50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68Toner cartridges fulfilling a continuous function within the electrographic apparatus during the use of the supplied developer material, e.g. toner discharge on demand, storing residual toner, acting as an active closure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Silver Salt Photography Or Processing Solution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種粉末容器包括用以容納形成影像用之粉末的粉末室、形成於粉末容器之表面中的粉末出口、以及用以打開及關閉粉末出口並包含第一快門及第二快門的快門組合物。第一快門可在關閉粉末出口的密封位置以及打開粉末出口的打開位置之間移動,並包括用以消除第一快門固定在密封位置的按壓組件。第二快門包括按壓凸出物,其干擾第一快門的按壓組件,且可在遮蔽位置以及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其中該遮蔽位置是用以覆蓋該按壓組件,而不會干擾按壓凸出物及按壓組件,且該釋放位置是用以藉該按壓凸出物按壓該按壓組件。

Description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粉末容器,用以容納影像形成用的粉末,以供應至影像形成裝置,比如複印機、印表機、傳真機或包括至少二種這類功能的多功能事務機;一種供應裝置,用以從粉末室供應粉末;以及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含有該供應裝置。
有許多影像形成裝置藉使用如碳粉的顯影劑的顯影裝置對形成於潛像托架上的電氣靜電潛像進行顯影,以形成影像。於這類影像形成裝置中,在顯影裝置內的碳粉是在影像形成時消耗掉。因此,當作粉末容器用的碳粉容器通常用來容納被傳送至顯裝置的碳粉。
例如,日本專利第JP-2011-076064-A號提出一種碳粉容器,當作粉末容器,利用滑動快門關閉其內形成的碳粉出口。具體而言,當快門定位成覆蓋碳粉出口時,設置於快門的止動件被栓鎖到碳粉容器,藉以防止快門移動。止動件能藉推動釋放組件而釋放。因此,能防止快門從碳粉容器意外移動開。所以,能避免使用者意外打開碳粉出口,並能避免碳粉從碳粉出口散開。
有鑑於上述內容,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粉末容器,包括一用以容納形成影像用的粉末的粉末室、形成於該粉末容器之表面中的粉末出口、以及一配置以打開及關閉該粉末出口並包含第一快門及第二快門 的快門組合物。該第一快門可在關閉該粉末出口的密封位置以及打開該粉末出口的打開位置之間移動,並包括一用以消除該第一快門固定在該密封位置的按壓組件。該第二快門包括一按壓凸出物,該按壓凸出物干擾該第一快門的該按壓組件。該第二快門可在遮蔽位置以及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其中該遮蔽位置是用以覆蓋該按壓組件,而不會干擾該按壓凸出物及該按壓組件,該釋放位置是用以藉該按壓凸出物按壓該按壓組件。
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粉末供應裝置,其中粉末是從上述粉末容器供應至該粉末供應裝置,且其特徵在於該粉末容器的第一快門及第二快門是平面狀,平行於粉末出口所形成的表面,並平行於預設安裝方向而移動。
該粉末供應裝置包括一容器支撐墊,其中粉末容器可移動地安置於容器支撐墊。該容器支撐墊包括接收在密封位置之第一快門的第一凹部、接收在遮蔽位置之第二快門的第二凹部、以及包圍粉末入口的入口外緣,而粉末經由粉末入口從粉末容器供應至該粉末供應裝置。該入口外緣及該第一凹部一同產生干擾預設安裝方向上之第一快門而不會干擾粉末容器之粉末室的第一階。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一同產生干擾預設安裝方向上之第二快門而不會干擾粉末容器之粉末室及第一快門的第二階。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形成影像的影像形成單元、以及上述的粉末供應裝置。
10‧‧‧影像形成裝置
11‧‧‧裝置本體
12A、12B、12C、12D‧‧‧寫入單元
13A、13B、13C、13D‧‧‧多邊形鏡片
14A、14B、14C、14D‧‧‧光學單元
20BK、20C、20M、20Y‧‧‧處理匣
21‧‧‧感光鼓
22‧‧‧充電單元
23‧‧‧顯影裝置
23a‧‧‧上部顯影滾輪
23a1、23a2‧‧‧顯影滾輪
23b1、23b2、23b3‧‧‧傳輸螺絲(角螺絲)
23C‧‧‧刮刀
23d‧‧‧釋放開口
231、232、233‧‧‧傳輸通道
24‧‧‧傳送滾輪
25‧‧‧清潔單元
30‧‧‧傳送帶
31‧‧‧薄片饋入器
32‧‧‧饋入滾輪
33‧‧‧配準滾輪
34‧‧‧吸入滾輪
35‧‧‧帶狀清潔裝置
36‧‧‧固定裝置
37‧‧‧加壓滾輪
38‧‧‧加熱滾輪
39‧‧‧釋放滾輪
41‧‧‧顯影劑儲存器
42‧‧‧釋放通道
43‧‧‧碳粉供應裝置
44‧‧‧暫時儲存器
45‧‧‧碳粉偵測器
46‧‧‧旋轉清潔器
47‧‧‧傳輸管
50a‧‧‧正端面
50b‧‧‧下壁
50c‧‧‧側壁
50d‧‧‧導引壁
50e‧‧‧快門保護物
50f‧‧‧底壁
50K、50C、50M、50Y‧‧‧碳粉匣
51、51X‧‧‧顯影室
52‧‧‧攪拌器
52a‧‧‧連結區
52b‧‧‧葉片
53‧‧‧漸尖部
54‧‧‧釋放通道
55‧‧‧出口
56‧‧‧傳輸螺絲
56a‧‧‧連結段
57‧‧‧電路板
58‧‧‧連結開口
59‧‧‧螺絲接合段
59a‧‧‧罩蓋
60‧‧‧快門組合物
61‧‧‧快門支撐墊
62‧‧‧第一快門
63‧‧‧第二快門
64‧‧‧導引溝
64a‧‧‧配對件(側件)
65‧‧‧固定凸出物
65a‧‧‧基底端部
65b‧‧‧按壓部分
65c‧‧‧通道
66‧‧‧支撐凸出物
66a‧‧‧基底端部
66b‧‧‧平面部分
66c‧‧‧斜面
66d‧‧‧擋件
66e‧‧‧內面
67‧‧‧釋放凸出物
67a‧‧‧端面
68‧‧‧固定釋放件
68a‧‧‧傾斜正面
68b‧‧‧傾斜背面
71‧‧‧側壁
71a‧‧‧切口
71b‧‧‧凸出物
72‧‧‧固定件
72a‧‧‧基底端部
72b‧‧‧本體
72c‧‧‧腳部
72d‧‧‧橋狀物
73‧‧‧按壓凸出物
73a‧‧‧斜面
74‧‧‧支撐墊
74a‧‧‧端面(前端面)
75‧‧‧囓合部
75a‧‧‧鉤面
75b‧‧‧接觸面
76‧‧‧導引壁
76a‧‧‧導引面
76b‧‧‧導引凸出物(凸出物)
77‧‧‧快門密封件
78‧‧‧平面本體
78a‧‧‧端面(前端面)
79‧‧‧按壓凸出物
79a‧‧‧斜面
80‧‧‧側壁
80a‧‧‧接收凹部
80b‧‧‧斜面
81‧‧‧手臂
81a‧‧‧邊緣
81b‧‧‧鉤件
82‧‧‧調節凸出物
90‧‧‧卡匣支撐墊
91‧‧‧導引溝
92‧‧‧第二凹部
93‧‧‧固定溝
93a‧‧‧側壁
94‧‧‧第一凹部
95‧‧‧制動鉤
95a‧‧‧第一凸出物
95b‧‧‧第二凸出物
95c‧‧‧轉軸
96‧‧‧入口邊緣
96a‧‧‧顯影劑入口(供應開口)
97‧‧‧釋放組件
97a‧‧‧爪部
97b‧‧‧彈性偏移部
97c‧‧‧斜正面
97d‧‧‧斜背面
98‧‧‧第二階
99‧‧‧第一階
102‧‧‧影像形成裝置
201、201X‧‧‧第一凹部
201a‧‧‧第一中空圓柱
201b‧‧‧斜面
202、202X‧‧‧第二凹部
202a‧‧‧第二中空圓柱
202b‧‧‧斜面
203‧‧‧空氣開口(通氣段)
203a‧‧‧空氣洞
203b‧‧‧過濾器
204‧‧‧負載段
204a‧‧‧帽部
205‧‧‧夾件
206‧‧‧把手
206a‧‧‧凹部
206b‧‧‧把手側壁
206c‧‧‧肋部
207‧‧‧接觸板
208‧‧‧辨別凸出物
209‧‧‧軌道
209a‧‧‧軌道本體
209b‧‧‧傾斜入口輔助物
210‧‧‧上升背後段
210a‧‧‧背端物延伸物
210b‧‧‧垂直肋部
210c‧‧‧水平肋部
211‧‧‧輔助凸出物
211a‧‧‧平面
212‧‧‧推件
212a‧‧‧基部
212b‧‧‧推件本體
212c‧‧‧凸出邊緣
212d‧‧‧傾斜接觸面
213‧‧‧輔助導引件
213a‧‧‧傾斜外面
213b‧‧‧傾斜內面
214‧‧‧底部支撐件
220‧‧‧卡匣框
220a‧‧‧開口
220b‧‧‧內部側壁
220c‧‧‧上部側壁
220d‧‧‧下部側壁
221‧‧‧軌道
222‧‧‧抓取件
223‧‧‧踏板
224‧‧‧抓取面
225‧‧‧辨別溝
226‧‧‧囓合溝
301‧‧‧攪拌器驅動接頭
301a‧‧‧凸出物
301b‧‧‧凸出端部
301c‧‧‧斜面
301d‧‧‧斜面
502、502X‧‧‧碳粉匣
502Y、502M、502C、502BK、503‧‧‧碳粉匣
522a‧‧‧連結部
522b‧‧‧凸出物
522c‧‧‧凸出端部
522d、522f‧‧‧斜面
562a‧‧‧連結部
572‧‧‧電路板
572b‧‧‧定位孔
572a‧‧‧蓋體
582、583‧‧‧連結開口
582a‧‧‧保護壁
592‧‧‧螺絲接合段
592a‧‧‧罩蓋
602‧‧‧快門組合物
612‧‧‧快門支撐墊
622‧‧‧第一快門
632‧‧‧第二快門
772‧‧‧快門密封件
772a‧‧‧端部
782‧‧‧平面本體
782a‧‧‧正端面
812‧‧‧手臂
812a‧‧‧邊緣
812b‧‧‧鉤件
812c‧‧‧平面
812d‧‧‧凸出物
812e‧‧‧斜面
902‧‧‧卡匣支撐墊
3010a‧‧‧凸出物
5220b‧‧‧凸出物
Bs‧‧‧盲點
C‧‧‧承載顆粒
Ca‧‧‧中心軸
G‧‧‧顯影劑
L‧‧‧光線
Ls‧‧‧區段
P‧‧‧傳送薄片(薄片)
T‧‧‧碳粉
如同考慮到連結所附圖式而變得更加了解,藉由參考以下詳細說明將會獲得本發明的更完整鑑賞以及許多優點,其中:第1圖顯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正面示意圖;第2圖顯示依據實施例的處理匣及碳粉匣;第3圖是顯示依據實施例連接至碳粉供應裝置的碳粉匣及相鄰配置的剖示圖;第4圖是顯示碳粉匣從下方所見的透視圖; 第5圖是顯示碳粉匣的腔室在沿著第4圖割線I-I的X-Z剖面上的下視圖;第6A圖是顯示第一快門從頂面(Y軸方向之正面)所見的正視圖;第6B圖是顯示第一快門從插入方向上的頂面及拖曳面所見的透視圖;第6C圖是顯示第一快門從插入方向上的頂面及導引壁所見的透視圖;第7A圖是顯示第二快門從頂面所見的正視圖;第7B圖是顯示第二快門從頂面及插入方向上的拖曳面所見的透視圖;第7C圖是顯示第二快門從頂面及插入方向上的導引壁所見的透視圖;第8圖顯示沿著第4圖割線I-I之剖面由安置於碳粉匣的腔室底面的第一快門及第二快門所構成的快門;第9圖是沿著第8圖割線II-II之碳粉匣的剖示圖;第10圖是依據實施例的卡匣支撐墊從頂面所見的正視圖;第11圖是沿著第10圖割線III-III之卡匣支撐墊的剖示圖;第12A圖至第12D圖是顯示快門組合物及卡匣支撐墊隨著碳粉匣移動時的相對移動的透視圖;第13A圖至第13C圖是顯示快門組合物如何隨著碳粉匣移動而操作的透視圖;第14圖顯示第二快門接觸第二階,其中碳粉匣是從第6圖所示的相同剖面所見,而卡匣支撐墊是從第10圖所示的相同剖面所見;第15圖是沿著第14圖所示割線IV-IV的剖示圖,並顯示安置於卡匣支撐墊的碳粉匣;第16圖是類似於第14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第一快門接觸卡匣支撐墊的第一階;第17圖是類似於第15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第16圖所示的 狀態;第18圖顯示從Y方向上的背面所見而與快門組合物的制動鉤及釋放組件一起的碳粉匣;第19圖顯示在類似於第14圖所示之剖面上碳粉匣的釋放件推動卡匣支撐墊內部的卡匣支撐墊之釋放組件;第20圖顯示在類似於第14圖所示之剖面上碳粉匣的出口連結至碳粉供應裝置的供應開口;第21圖顯示在類似於第15圖所示之剖示圖,並顯示第20圖所示的狀態;第22圖顯示在類似於第18圖所示之剖示圖,並顯示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的狀態;第23圖顯示在類似於第8圖及第10圖所示之剖示圖,並顯示當碳粉匣相對於卡匣支撐墊在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上而移動時碳粉匣從釋放組件釋放的狀態;第24圖是類似於第23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當碳粉匣在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移動時第一快門從制動鉤釋放的狀態;第25圖是類似於第23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第二快門從鉤件及固定溝的固定而釋放的狀態;第26圖是依據第二實施例碳粉匣從上方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第27圖是第26圖所示碳粉匣從上方及不同面所見的另一透視圖;第28圖是第26圖所示碳粉匣從下方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第29圖是依據第二實施例碳粉匣的正視圖;第30圖是碳粉匣從上方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部分是沿著第29圖的割線V-V而切割;第31A圖是攪拌器之連結部從正面所見的透視圖;第31B圖是垂直於Z方向的方向上之連結部的側視圖;第31C圖是沿著第31A圖所示割線VI-VI的剖示圖; 第32A圖是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的攪拌器驅動接頭以及攪拌器之連結部在垂直於Z方向的方向上的示意圖;第32B圖是攪拌器驅動接頭的凸出部以及連結部的凸出部在第32A圖中箭頭A9所示的方向上所見的示意圖;第32C圖顯示因凸出物的一對斜面及凸出物的一對斜面的相對移動;第32D圖顯示連結至攪拌器驅動接頭的連結部;第32E圖顯示在斜面設置於凸出物之凸出端且斜面設置於凸出物之凸出端之配置中的相對移動;第33圖是從上方及後面所見之碳粉匣的透視圖;第34圖是從不同於第33圖的上方及後面所見之碳粉匣的另一透視圖;第35圖是顯示碳粉匣的一部分底部之放大透視圖;第36圖是依據第二實施例快門組合物之第一快門的透視圖;第37A圖是依據第二實施例之第二快門從頂面所見的正視圖;第37B圖是第二快門從頂面以及在Z安裝方向上之拖曳面所見的透視圖;第37C圖是第二快門從在Z安裝方向上之頂面以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第38圖是類似於第8圖的透視圖,並顯示由安置於碳粉匣底面之第一及第二快門所構成的快門組合物;第39圖是碳粉匣沿著第38圖中割線VII-VII(沿著Y-Z平面)的透視圖;第40圖是依據第二實施例碳粉供應裝置的卡匣支撐墊的透視圖;第41圖是卡匣支撐墊從頂部(在Y方向上的正面)所見的正視圖; 第42圖是顯示依據第二實施例影像形成裝置之配置的示意圖;第43A圖是顯示碳粉匣安置於第42圖所示影像形成裝置中卡匣框的透視圖;第43B圖顯示卡匣支撐墊中的碳粉匣;第44圖是第42圖所示影像形成裝置的卡匣框的透視圖;第45A圖顯示在碳粉匣的側壁上之軌道面對設置於卡匣框中之軌道的狀態;第45B圖顯示相互接觸的軌道;第45C圖顯示在Y方向上相互覆蓋的軌道;第46A圖是類似於第38圖及第41圖的剖示圖,並顯示設置於卡匣框的每個推動件之本體接觸第二快門的每個彎曲臂的凸出物的狀態;第46B圖是第46A圖的部分放大示意圖;第47A圖及第47B圖分別是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的剖示圖及放大示意圖,並顯示第二快門接觸第二階;第48A圖及第48B圖顯示在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所示的剖面上碳粉匣的出口連結至碳粉供應裝置的顯影劑入口;第49A圖及第49B圖分別是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的剖示圖及放大示意圖,並顯示在碳粉匣從卡匣框移除期間釋放由釋放組件所固定之碳粉匣;第50A圖及第50B圖分別是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的剖示圖及放大示意圖,並顯示第二快門是從鉤件及固定溝所固定而釋放的狀態;第51A圖顯示第一及第二定位凹部以及碳粉匣的內部;第51B圖顯示比較性碳粉匣的內部;以及第52圖是依據另一實施例碳粉匣從上方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
在說明附圖所示較佳實施例中,利用特定技術是為了清楚起見。然而本發明說明書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定於所選取的特定技術,而是要了解到,每個特定元件是包括所有技術上的相對等物,是以類似方式而操作並達到類似的結果。
現在參考圖示,其中相類似的元件符號在一些示意圖中是指相同或對應的部分,尤其是第1圖,係說明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多色影像形成裝置。
(第一實施例)
起初,以下說明依據本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10的配置及操作。第1圖所示的影像形成裝置10可為多色印表機,並包括盒狀裝置本體11,當作外殼。
要注意的是,每個元件符號的字尾Y、M、C、K只是顯示所代表的元件是用於分別形成黃、洋紅、青綠及黑色的影像,且在下文中,當不需要顏色區別時可省略。
影像形成裝置10包括寫入單元12A至12D,藉以在充電處理後依據影像資料將感光鼓21上的靜電潛像寫入。寫入單元12A至12D可為光學掃描裝置,係利用多邊形鏡片13A至13D、光學單元14A至14D及其他。另一方式為,可使用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當作寫入單元。寫入單元12A至12D所形成的靜電潛像是顯影及傳送到傳送薄片P(此後簡稱”薄片P”)上,當作記錄媒介。薄片P可為記錄紙、投影(overhead project,OHP)膜,並在薄片饋入器31中堆疊。
在影像形成時,容納在薄片饋入器31中的薄片P當饋入滾輪32滾動時,從傳送帶30的頂部送出。傳送帶30是一種循環皮帶,以靜電方式吸入薄片P到其表面上,並傳送薄片P至感光鼓21。
感光鼓21經由傳送帶30面對個別的傳送滾輪24。每個傳送滾輪24包括金屬核以及覆蓋金屬核的導電彈性層。傳送滾輪24的導電彈性層由彈性材料構成,比如聚胺甲酸酯橡膠(polyurethane rubber)或乙烯-丙烯-二烯聚乙烯(ethylene-propylene-diene polyethylene,EPDM),且其電 阻值(體積電阻率)藉分散比如碳黑、氧鋅、氧化鈦或其他的導電塗抹劑而調節至媒介值。固定裝置36設置於第1圖中傳送帶30的上方。固定裝置36包括加壓滾輪37及加熱滾輪38,用以藉加熱及加壓而固定碳粉影像到薄片P上。
在第1圖中,四個處理匣20C、20Y、20M及20BK沿著傳送帶30垂直配置。四個處理匣20形成黃、青綠、洋紅及黑色碳粉影像。在處理匣20C、20Y、20M及20BK的上方,設置友當作粉末容器用的碳粉匣50Y、50C、50M及50K。碳粉匣50Y、50C、50M及50K容納並供應承載物(磁性承載顆粒)以及黃、青綠、洋紅及黑色碳粉(亦即碳粉顆粒)至個別的顯影裝置23。寫入單元12、感光鼓21及顯影裝置23可一起當作影像形成單元,用以形成影像。
處理匣20及碳粉匣50可安置於裝置本體11中,並且當傳送帶30繞著轉動軸而轉動時,可從中移除。
當影像形成裝置10進行複印時,影像資料由如掃描器讀取,並進行如類比至數位轉換、調變傳送因子(Modulation Transfer Factor,MTF)校正、漸變處理的影像處理。當影像形成裝置10當作印表機而作用時,頁面描述語言(page description language,(PDL)、位元圖(bitmap)或其他形式的影像資料被處理成影像寫入資料。
寫入單元12A至12D依據黃、青綠、洋紅及黑色的影像資料,將曝光光線發射至個別的處理匣20。從寫入單元12A至12D的光源發射的曝光光線(亦即雷射光束)經由多邊形鏡片13A至13D、光學單元14A至14D,被導引至感光鼓21,形成潛像。
來自在薄片饋入器31的薄片P在一對配準滾輪33上安排,然後往前送到傳送帶30。具體而言,配準滾輪33被驅動、安排,以與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碳粉影像的通過是在同一時間。設置在傳送帶30的整個位置上的吸入滾輪34藉施加電壓而將薄片P吸入到傳送帶30上。然後,薄片P隨著傳送帶30在第1圖的箭頭所示之方向上的轉動而移動。當薄片P依序通過處理匣20時,個別的彩色碳粉相互疊加於其上。
接著,薄片P從傳送帶30分離,並到達固定裝置36。碳粉 影像被固定於薄片P上,而薄片P在加壓滾輪37及加熱滾輪38之間被包夾並加熱。然後,傳送帶30的表面藉帶狀清潔裝置35而清潔。
以下說明處理匣及碳粉匣。要注意的是,寫入單元12A至12D具有類似配置,且在下文中,為了簡化,省略附加到元件符號的A至D字尾。
如第2圖所示,每個處理匣20包括感光鼓21、充電單元22、顯影裝置23、清潔單元25及其他。處理匣20利用預先混合顯影法,其中承載物是依需要而供應並釋放。
要注意的是,在第2圖中,元件符號50a代表碳粉匣50的正端面,而元件符號50b代表碳粉匣50的下壁。
在本實施例中,當作影像承載體的感光鼓21可為負電荷有機感光體,並可在第2圖中藉驅動單元而反時鐘轉動。充電單元22是彈性充電滾輪,並可用中等電阻率的彈性層覆蓋金屬核而形成,比如發泡氨基甲酸乙酯(urethane)層,係包括當作導電顆粒的碳黑,硫化劑,發泡劑及其他。中等電阻率的彈性層的材料包括如氨基甲酸乙酯、乙唏-丙烯-二烯(EPDM)、丙烯清丁二烯橡膠(acrylonitrile butadiene rubber,NBR)、矽膠及異戊二橡膠烯的橡膠,但是不受限於此,其中添加如碳黑的導電材料或金屬氧化物,藉以調節電阻率。另一方式為,可使用包含這些材料的發泡橡膠。清潔單元25包括清潔刷或清潔刮刀,是以滑動方式接觸感光鼓21的表面,並以機械方式移除附著到感光鼓21的任何碳粉。
顯影裝置23包括顯影滾輪23a1及23a2,當作顯影承載物,安置在相鄰於感光鼓21。磁性刷接觸感光鼓21的顯影範圍在面對顯影滾輪23a1及23a2的位置上形成。顯影裝置23容納包括碳粉T以及承載顆粒C的二元顯影劑G。顯影裝置23利用顯影劑G進入碳粉影像中,而顯影出感光鼓21上的潛像。顯影裝置23的配置及操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如下。
本實施例中的顯影裝置23是預先混合顯影型,而新的顯影劑G依需要從碳粉匣50供應,且變質的顯影劑(亦即廢棄顯影劑)被釋放至顯影裝置23外面的顯影劑儲存器41。碳粉匣50容納預先混合的顯影劑 G,包括碳粉(碳粉顆粒)T以及承載物(承載顆粒)C,係供應至顯影裝置23。碳粉匣50可當作供應碳粉至顯影裝置23的供應裝置,並當作供應承載物至顯影裝置23的供應裝置。容納在碳粉匣50內之顯影劑中碳粉對承載物的比例在本實施例中是非常高。
接著,以下說明在感光鼓21上所進行的影像形成。
隨著感光鼓21在第2圖中反時鐘轉動,充電單元22對感光鼓21的表面均勻充電。接著,感光鼓21的充電區到達接收曝光光線L的位置。具體而言,感光鼓21的表面依據影像資料利用曝光光線L而放電(電壓改變),因而藉放電區及未放電區之間電壓的差異(電壓差),形成靜電潛像。在曝光處理中,接收該光線,感光鼓21的光敏層中電氣影像產生物質會產生電氣影像,且其間的空洞抵消感光鼓21的充電電壓。
然後,形成靜電潛像的感光鼓21的表面到達面對顯影裝置23的位置。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靜電潛像依序接觸到形成在顯影滾輪23a1及23a2上的磁性刷,且磁性刷中被負向充電的碳粉顆粒T附著到靜電潛像,將其顯影成碳粉影像。具體而言,由上部顯影滾輪23a的磁極的磁力所吸引的顯影劑G的量是用刮刀23c調節,而顯影劑是傳至感光鼓21以及顯影滾輪23a1、23a2之間。在顯影範圍內,立在端部上的承載物C以滑度方式接觸感光鼓21的表面。同時,碳粉T藉摩擦承載物C而負向充電。相對比的,承載物C是正向充電。顯影滾輪23a1、23a2接收來自電源的預設顯影偏移。因此,電場在感光鼓21以及顯影滾輪23a1、23a2之間形成。電場造成負向充電的碳粉T被選擇性地附著到感光鼓21上的影像區(靜電潛像)。
接著,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碳粉影像到達面對傳送帶30及傳送滾輪24的位置。薄片P被傳送至被安排成與碳粉影像為同一時間的位置,且碳粉影像被傳送至薄片P。此時,預設電壓被施加到傳送滾輪24。
然後,薄片P穿過固定裝置36,並被影像形成裝置外面的一對釋放滾輪39所釋放。影像傳送後,留在感光鼓21上的碳粉由清潔單元25移除。此外,殘留的電壓用放電裝置從感光鼓21移除,因而完成一 系列的影像形成。
說明顯影裝置23的配置及操作。顯影裝置23包括顯影滾輪23a1及23a2、傳輸螺絲(亦即角螺絲)23b1、23b2、23b3、以及刮刀23c。每個顯影滾輪23a1及23a2包括圓柱形套管,比如用鋁、青銅、不繡鋼或導電樹脂的非磁性材料形成,並在第2圖中藉驅動單元而轉動。在顯影滾輪23a1及23a2的套管內,多個磁鐵被固定,藉以產生磁場,用以造成顯影劑G立在套管的周圍表面的端部上。顯影劑G中的承載物C是沿著與磁鐵正交方向上的磁力線立在端部上,形成鏈狀。碳粉T附著到立在端部上成鏈狀的承載物C,因而形成磁性刷。隨著套管轉動,磁性刷在相同方向(第2圖的反時鐘方向)上傳送。
刮刀23c安置在顯影範圍的上游,藉以調節顯影滾輪23a1上被磁性承載的顯影劑量。在本實施例中,刮刀23c是平面狀組件,具有厚度約2mm,依據日本工業標準(Japan Industrial Standard,JIS)由比如不繡鋼(Steel Use Stainless,SUS)316或XM7的非磁性材料所構成。要注意的是,由SUS430或其他材料構成厚度約0.3mm的薄板可用於面對刮刀23c的位置。
每個傳輸螺絲23b1至23b3具有設置於轉軸的螺旋刀,並在縱方向或軸方向(此後稱作“顯影劑傳輸方向”)上,垂直於第2圖所示的紙面,循環顯影劑G時,攪拌容納在顯影裝置23中的顯影劑G。面對顯影滾輪23a1的傳輸螺絲23b1水平傳送顯影劑G,並供應顯影劑至顯影滾輪23a1。
傳輸螺絲23b2安置在傳輸螺絲23b1的底下,並面對顯影滾輪23a2。傳輸螺絲23b2水平傳送留在顯影滾輪23a2上的顯影劑G(被顯影釋放磁極強制留在顯影滾輪23a2上的顯影劑)。顯影釋放磁極是形成於顯影滾輪23a2內部沒有設置磁鐵磁極之處。另一方式是,顯影釋放磁極可使用配置磁極而產生相斥磁場的磁鐵而形成。傳輸螺絲23b1及23b2安置成轉動軸本質上為水平,類似於顯影滾輪23a1和23a2、以及感光鼓21。
傳輸螺絲23b3是傾斜於水平方向,用以線性連結設置有傳輸螺絲23b2的傳輸通道232的下游側以及在顯影傳輸方向上設置有傳輸 螺絲23b1的傳輸通道231的上游側。傳輸螺絲23b3將來自傳輸螺絲23b2的顯影劑G推送至傳輸螺絲23b1的上游,並將經由下游通道從傳輸螺絲23b1下游側循環來的顯影劑G傳送至顯影傳輸方向上的傳輸螺絲23b1的上游側。
顯影裝置23的內壁相互分隔開安置有傳輸螺絲23b1的傳輸通道231、安置有傳輸螺絲23b2的傳輸通道232、以及設置有傳輸螺絲23b3的傳輸通道233。傳輸通道232的下游端經由第一連通開口連通傳輸通道233的上游端。傳輸通道233的下游端經由第二連通開口連通傳輸通道231的上游端。傳輸通道231的下游端經由下游通道連通傳輸通道233的上游端。因此,顯影劑G在縱方向上循環而穿過的循環通道由傳輸螺絲23b1至23b3所形成。
此外,釋放開口23d形成在定義傳輸通道231的側壁中。隨著顯影劑從碳粉匣50供應,當顯影裝置23內顯影劑G的高度變成高於臨界值時,釋放開口23d是用以釋放過多的顯影劑至顯影劑儲存器41。具體而言,當顯影劑G的高度高於釋放開口23d的底部時,過多的顯影劑從釋放開口23d被釋放,並經由釋放通道42落入顯影劑儲存器41。既然承載物C可從顯影裝置23釋放,所以如果承載物C變壞或被碳粉T的馬達樹脂污染,影像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壞是可被抑制。要注意的是,釋放螺絲是設置於釋放通道42中,藉以水平或本質上水平地傳送顯影劑。
以下說明當作粉末供應裝置的碳粉供應裝置43。第3圖是顯示連結至碳粉供應裝置43的碳粉匣50及相鄰配置的剖示圖。
如第3圖所示,碳粉匣50包括當作粉末室的顯影室51,用以容納顯影劑(碳粉T,承載物C或二者),其中設置有攪拌器52。顯影室51包括漸尖部53以及設置有傳輸螺絲56的釋放通道54。可滑動的快門組合物60設置在形成於釋放通道54內的出口55上。攪拌器52可在顯影室51內轉動,並在轉動時攪拌顯影劑G。顯影劑G在重力下從顯影室51移動至漸尖部53。漸尖部53定位於顯影室51的底面上,並塑形成其大小是從內逐步縮小。釋放通道54是與漸尖部53連續,並設置於第3圖中漸尖部53的下端。因此,漸尖部53的底部是打開的。出口55設置於釋放 通道54的端部,並當作用以釋放來自顯影室51,即碳粉匣50,之顯影劑的開口。傳輸螺絲56可在釋放通道54內轉動,並在轉動時傳送顯影劑至出口55。
可滑動的快門組合物60設置於顯影室51或碳粉匣50底部的外壁。在起始狀態,可滑動的快門組合物60定位成面對出口55,藉以關閉出口55,如第4圖所示。出口55可藉滑動顯影室51(碳粉匣50)底部的外壁上之快門組合物60而打開,如第3圖所示。隨著碳粉匣50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快門組合物60滑動而打開出口55。
使用者能藉滑動碳粉匣50,從影像形成裝置10的正面到背面,而安置碳粉匣50於碳粉供應裝置43,如第3圖的箭頭A1所示。然後,快門組合物60相對於顯影室51而滑動,藉以打開出口55。此時,攪拌器52及傳輸螺絲56分別連結至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如第32A圖至第32D圖所示,以及螺絲驅動接頭。然後,由攪拌器52攪拌,顯影室51內的顯影劑G在重力下移動到漸尖部53。顯影劑G沿著定義漸尖部53的內壁移動,並收集到釋放通道54。隨著傳輸螺絲56轉動,顯影劑G被傳送到出口55。從出口55釋放的顯影劑G到達碳粉供應裝置43。
從碳粉匣50的出口55釋放的顯影劑在重力下落到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中的暫時儲存器44。碳粉偵測器45及旋轉清潔器46是設置於暫時儲存器44。碳粉偵測器45可為壓電感測器,並配置成偵測在暫時儲存器44內部出現的顯影劑。旋轉清潔器46包括轉動軸以及如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膜所構成且設置於轉動軸的可撓曲清潔組件。隨著轉動軸被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驅動源所驅動,旋轉清潔器46移除附著在碳粉偵測器45的偵測面上的顯影劑G。
顯影劑G在重力下從暫時儲存器44移動到連結至暫時儲存器44底部的傳輸管47。傳輸管47的端部連結至安置在裝置本體11中處理匣20的顯影裝置23。隨著設置於其內的傳送組件轉動,比如螺絲或角螺絲,傳輸管47內的顯影劑被傳送至顯影裝置23。
當碳粉偵測器45未傳送碳粉偵測信號,即使攪拌器52及傳輸螺絲56被驅動,影像形成裝置10的控制器認為顯影室51(碳粉匣50) 是空的或幾乎空的,稱為“碳粉結束”的狀態。即使當碳粉結束被偵測到,顯影劑可供應一段時間,因為顯影劑G殘留在傳輸管47內。即使未設置碳粉偵測器,控制器能依據暫時儲存器44內碳粉的出現而偵測到顯影室51(碳粉匣50)變空的時間。
接著,參考第4圖至第11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特定特點如下。
在包含關閉粉末出口並在關閉位置被止動件固定的快門的粉末容器中,較佳的是,未意外地從粉末出口的位置移動快門。有鑑於此,本實施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良的粉末容器,能抑制非故意的打開粉末出口。
在以下說明中,碳粉匣50插入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支撐墊90(第10圖所示)的方向是稱作“Z方向”或“安裝方向Z”,而插入方向的正面是稱作“Z方向上的正面”。在碳粉匣50安置於卡匣支撐墊90的狀態中,垂直於Z軸的垂直方向(圖式中的Y軸)稱作“Y方向”,是本實施例中高度的方向。Y方向的上面是正面。垂直於Y方向及Z方向的方向稱作“X方向”(圖式中的X軸),是本實施例中的橫方向,具有第4圖右方的方向X上的正面。此外,當個別說明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時,也使用X軸、Y軸及Z軸的方向。朝向X軸、Y軸及Z軸上正面的方向也簡單稱作X、Y及Z方向。第6A圖是第一快門62從頂面(Y方向之正面)所見的正視圖,第6B圖是第一快門62從安裝方向Z上的頂面及拖曳面(背面)所見的透視圖,而第6C圖是第一快門62從安裝方向Z上的頂面及導引壁所見的透視圖。
第7A圖是第二快門63從頂面所見的正視圖,第7B圖是第二快門63從安裝方向Z上的頂面及拖曳面所見的透視圖,而第7C圖是第二快門63從安裝方向Z上的頂面及導引壁所見的透視圖。第8圖是在沿著第4圖割線I-I之剖面上由安置於顯影室51(碳粉匣50)之底面的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所構成的快門組合物60的示意圖。
第9圖是沿著第8圖割線II-II之碳粉匣50的剖示圖。第10圖是卡匣支撐墊90從頂面(Y方向上的正面)所見的正視圖。第11圖是沿著第10圖割線III-III之卡匣支撐墊90的剖示圖。要注意的是,在第6A 圖至第6C圖中,為簡化起見而省略快門密封件77。在第9圖中,傳輸螺絲56是為簡化起見而省略。
如第4圖所示,碳粉匣50具有盒狀外觀,且用以容納顯影劑的顯影室51設置在碳粉匣50的內部。在顯影室51的正面上,設置電路板57及連結開口58。電路板57包括無線電辨識器(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並經由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天線板而與影像形成裝置10的控制器交換資料。例如,所交換的資料包括碳粉匣50的生產序號、碳粉匣的再使用次數、生產日期、碳粉顏色以及影像形成裝置10的使用歷史。也可包含其他資料。
此外,包括碳粉匣50中殘留的碳粉量的資料是依據碳粉消耗量所需,用電路板57的天線板而寫入。電路板57的接收面是塑形成符合顯影室51(碳粉匣50)的正面,藉以避免顯影劑落在接收面上。因此,可避免中間的顯影劑造成連通敏感度變差。
連結開口58形成,以從顯影室51的正面(Z方相上的正面)暴露出攪拌器52的連結區52a。連結區52a是連結至第32A圖所示的攪拌器驅動接頭301。
漸尖部53、釋放通道54及出口55設置於顯影室51的底部,如第3圖及第9圖所示。釋放通道54是與在正面打開的螺絲接合段59(第9圖所示)連續。亦即,在顯影室51(碳粉匣50)的正端面50a內形成要與釋放通道54及出口55連續的開口。螺絲接合段59具有比傳輸螺絲56的內徑還大的內徑,且在Z方向上延伸的罩蓋59a設置於螺絲接合段59的上面(Y方向上的正面)。因此,傳輸螺絲56的連結段56a暴露在顯影室51的正面,並被罩蓋59a從上遮住。連結段56a連結至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螺絲驅動接頭。傳輸螺絲56將釋放通道54內的顯影劑傳送至出口55,在Y方向上穿透碳粉匣50的下壁50b(第5圖所示的快門支撐墊61),如第2圖及第9圖所示。
塑形成矩形平行管狀的快門支撐墊61設置在出口55的周圍,在Y方向上從下壁50b凸出。亦即,出口55在Y方向上穿透下壁50b的快門支撐墊61。下壁50b當作碳粉匣50的某一面,其中形成出口55, 並且快門組合物60覆蓋出口55。
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在Z方向上可滑動,並設置於下壁50b(尤其是快門支撐墊61),一起形成快門組合物60。第一快門62可設置在密封位置(第9圖所示),面對在Y方向上的出口55,並從該處滑動到Z方向上的背面,而到打開位置(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第二快門63可設置在遮蔽位置(第4圖及第8圖所示),而與在Y方向上之密封位置的第一快門62排成一線。第二快門63可從該處滑動到Z方向上的背面,而到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位置(第16圖、第17圖及第21圖所示)。
參考第5圖,一對導引溝64、一對固定凸出物65、一對支撐凸出物66以及一對釋放凸出物67設置在碳粉匣50的下壁50b,藉以讓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能在Z方向上滑動或限制滑動。在Z方向延伸的在Z方向導引溝64,從X方向上看,是形成於快門支撐墊61中的凹部。
固定凸出物65定位於Z方向上快門支撐墊61的背面。每個固定凸出物65包括在Y方向上由下壁50b凸出的基底端部65a、以及設置於基底端部65a之凸出端部並朝其他固定凸出物65延伸的按壓部分65b。因此,通道65c(第9圖所示)可定義成Y方向上的下壁50b及按壓部分65b之間。
支撐凸出物66在X方向上定位於固定凸出物65的外面。每個支撐凸出物66包括在Y方向上由下壁50b凸出的基底端部66a、以及設置於基底端部65a之凸出端部並沿著圖中X-Y平面延伸的平面部分66b。基底端部66a在Z方向上的正面的某一端部逐漸變尖,並具有斜面66c,隨著位置移動至Z方向上的背面而在X方向上向外傾斜。
每個釋放凸出物67在Z方向上從Z方向的快門支撐墊61凸出。釋放凸出物67的端面67a是平面狀,並且是在相同於或類似於X-Y平面的平面上。X方向上釋放凸出物67的外部表面是在與快門支撐墊61相一致的平面上。
此外,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一對側壁50c設置於X方向上快門支撐墊61的外面,而且固定釋放件68設置於側壁50c的內部表面上。要注意的是,第4圖顯示固定釋放件68設置於單一面上。固定釋 放件68具有類似於薄板的形狀,在X方向上從側壁50c向內凸出。當從Y方向看時,固定釋放件68是三角形。如第5圖所示,固定釋放件68包括在Z方向上正面的傾斜正面68a、以及在Z方向上背面的傾斜背面68b。
此外,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一對導引壁50d設置於X方向上該對側壁50c的內部以及快門組合物60(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的外面。每個導引壁50d是平面狀,並平行於Y-Z平面。在X方向上,導引壁50d安置在快門組合物60的兩側面上,並平行於快門組合物60。第一快門62安置於下壁50b,而上述元件設置於下壁50b。
參閱第6A圖至第6C圖,第一快門62整個是平面狀,且包括一對側壁71、固定件72、當作取消固定之按壓組件的按壓凸出物73、支撐墊74、一對囓合部75以及一對導引壁76。側壁71具有類似於在Z方向上延伸棒狀,並在X方向上位於第一快門62的二側。側壁71在平行於X-Y平面的剖面上是L形,使得在X方向上外部表面以及在Y方向上的背面的某一面被切除(開口),形成第6B圖及第6C圖所示的切口71a。固定件72貼附於側壁71,在該等側壁71之間延伸。
具體而言,固定件72包括貼附於側壁71的基底端部72a,以及從基底端部72a延伸的本體72b。基底端部72a安置於Z方向上側壁71的中間位置,並在X方向上延伸。本體72b是平面狀,從基底端部72a延伸至Z方向上的背面,並從基底端部72a傾斜至Y方向上的背面。亦即,本體72b隨著位置移動至Z方向上的背面,朝Y方向上的背面而傾斜(參考第9圖)。在本實施例中,本體72b從Y方向上看是類似於H形平板,並包括在X方向上對稱且從基底端部72a凸出的一對腳部72c。當第一快門62在密封位置時,每個腳部72c接觸到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係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在Z方向上設置於下壁50b,稱為本體72b的固定姿勢。
固定件72的本體72b具彈性且能在Y方向上變形,當Y方向的某一力被施加於其上,且當力量釋放後,回復到固定姿勢。亦即,本體72b施加彈力,藉以造成讓基底端部72a(第一快門62)在Y方向上移動的反向移動。此外,本體72b被設計成穿過下壁50b及按壓部分65b所定 義的通道65c(第9圖),如第21圖所示。當本體72b在Y方向上偏移時,腳部72c被設計成從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脫離。然後,本體72b能穿過通道65c,稱為本體72b的釋放姿勢。
按壓凸出物73(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是設置於固定件72的本體72b。按壓凸出物73從本體72b的中心或本質上中心位置朝Y方向的背面(第9圖)凸出,假設,本體72b是平行於X-Z平面。在本實施例中,H形的本體72b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條狀物(之後稱作“X軸條”),且X軸條的中間部分凸出,形成按壓凸出物73,如第6A圖所示。隨著Y方向上的位置移動至背面,Z方向的正面上按壓凸出物73的某一端部傾斜至Z方向的背面,因而形成斜面73a(第9圖)。因此,當Y方向上的力量施加到按壓凸出物73時,在固定姿勢的本體72b在Y方向上偏移至釋放姿勢(第16圖、第17圖及第21圖所示)。因此,按壓凸出物73能當作按壓件,藉以當在Y方向上按壓時,取消第一快門62在密封位置的固定。
支撐墊74由固定件72(尤其是基底端部)以及該對側壁71包圍。支撐墊74從Y方向看是具有類似薄平面矩形六面體以及矩形的形狀。第9圖所示的快門密封件77安置於支撐墊74中。支撐墊74在Z方向正面上的端面74a(之後稱為“前端面74a”)是平的,平行於X-Y平面,並在X方向延伸。快門密封件77匹配支撐墊74,並固定於此。按壓到形成於下壁50b中之出口55附近的快門支撐墊61上時,快門密封件77密封出口55,藉以防止顯影劑從碳粉匣50移進移出(參考第16圖及第17圖)。
該對囓合部75在Y方向上凸出於該對側壁71的正端部(Z方向上的正面)。每個囓合部75具有類似平面矩形六面體的形狀,並在Z方向的背面上形成鉤面75a。鉤面75a是平行於X-Y平面。
每個導引壁76與囓合部75連續,並在Y方向上凸出於第6A圖中橫向(X方向)的側壁71的內部。每個導引壁76具有類似平面矩形六面體的形狀,並形成平行於X-Z平面的導引面76a(第6B圖所示)。形成在每個導引面76a上的導引凸出物76b設計成可移動地匹配形成於下壁50b的快門支撐墊61中的導引溝64(第5圖所示)。
參考第8圖及第9圖,當導引凸出物76b是在導引溝64中 時,定義出導引溝64的側壁的配對件64a(第35圖所示)可夾在導引壁76及快門密封件77之間,從Y方向看係匹配支撐墊74。第二快門63(第4圖所示)安置成覆蓋第一快門62。
參考第7A圖至第7C圖,第二快門63整個是平面狀,並包括平面本體78、用以取消第一快門之固定的按壓凸出物79、一對側壁80、一對手臂81以及一對調節凸出物82。平面本體78具有類似平行於X-Z平面的薄板的形狀,並在本實施例中,在尺寸大小上從Y方向(在X-Z平面)看是大於第一快門62,如第8圖所示。平面本體78在Z方向正面上的的端面78a(之後稱為“前端面78a”)是平的,平行於X-Y平面,並在X方向延伸。
按壓凸出物79設置在平面本體78上。按壓凸出物79在Y方向上從平面本體78的中央位置或相臨於平面本體78的位置凸出。按壓凸出物79在平行於Y-Z平面的剖面上是梯形,其上面是在Y方向的正面上,如第9圖所示。因此,按壓凸出物79在Z方向背面上的某一面(之後稱為“斜面79a”)隨著位置移動至Z方向背面,而在Y方向上從上面往背面傾斜。
按壓凸出物79的高度(在Y方向的高度)是受限,以使得安置在下壁50b的第二快門63在Y方向上移動到面對安置在下壁50b的第一快門62的固定件72的按壓凸出物73的位置時,按壓凸出物79能在Y方向上推動按壓凸出物73,藉以移動固定件72的本體72b到釋放姿勢(第16圖、第17圖及第21圖所示)。換言之,按壓凸出物79的大小在Y方向上設計成使得固定件72的本體72b能藉按壓凸出物73及79的合作而移動到釋放姿勢。
該對側壁80在Y方向上從X方向的平面本體78凸出。每個側壁80在X方向上的內面包括接收凹部80a及斜面80b。接收凹部80a藉從平面本體78切除側壁80的凸出底部而形成。接收凹部80a凹陷於第7B圖中橫方向上的外面,並在Z方向上延伸。接收凹部80a的大小(Y方向的長度)設計成可移動地接收設置於下壁50b的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第5圖所示)。側壁80在Y方向上的正端部被切除,藉以隨著Y 方向上的位置移動到正面而形成傾斜於橫方向(X方向)上的外面的斜面80b。
每個手臂81在Z方向上凸出於相對應側壁80的某一端部(Z方向的正面)。每個手臂81具有條狀物的形狀,延伸至Z方向的正面,跨過平面本體78的空隙並彎曲,藉以降低隨著Z方向的位置移動到正面時該等手臂81之間的距離。手臂81及平面本體78之間的空隙是等同或類似於接收凹部80a的高度,藉以可移動地接收設置於下壁50b的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第5圖所示)。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接收於手臂81及平面本體78之間的空隙中,並進一步在Z方向上相鄰於空隙的接收凹部80a中。利用這種配置,第二快門63可安置於可在Z方向上移動的下壁50b。
因為平面本體78大於在Y方向上(X-Z平面上)的第一快門62,第一快門62可在手臂81的內部出現。在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正確地安置於下壁50b的狀態中(參考第8圖),該對手臂81在Y方向是在等同於或類似於第一快門62的該對側壁71之位置的位置。因此,在上述說明中,當第一快門62在Z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門63移動時,每個手臂81碰撞或接觸到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參考第16圖)。
每個手臂81在Z方向正面上的端部在X方向上朝內尖銳的凸出,形成從Y方向看是相互面對面且尖銳的多個邊緣81a。該等邊緣81a之間的距離短於第一快門62的寬度(X方向上側壁71之間的空隙)。鉤件81b設置在相鄰於邊緣81a。鉤件81b在X方向上從手臂81(相鄰於邊緣81a)朝外凸出,且其凸出端部(X方向上的外面)出現在與側壁80(在X方向上等同於凸出端部的位置)之外部表面相等同的平面上。這種狀態稱為手臂81的起始彎曲狀態。
該對手臂81是彈性,且當X方向上的力量施加其上時能在X方向上變形,並在力量釋放後回復到起始的彎曲狀態。換言之,該對手臂81相對於該對側壁80(第二快門63)施加彈力,以抵抗在X方向上朝外的移動。因此,在第8圖所示的上述說明中,當第一快門62在Z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門63移動時,邊緣81a碰撞或接觸到第一快門62的側壁 71,且邊緣81a在X方向上朝外變形,沿著Z方向而延伸(參考第16圖)。然後,每個手臂81的鉤件81b(尤其是在X方向上的外端)偏移到外面,在X方向上超過側壁80。
調節凸出物82在Z方向背面上且在X方向外面上位於平面本體78的端部。調節凸出物82在Y方向上凸出。每個調節凸出物82出現在形成於側壁80中的接收凹部80a的Z方向背面,並能接觸接收凹部80a所接收的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第5圖所示)。
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是如下安置於碳反匣50的下壁50b。
一開始,如第8圖所示,該對導引壁76的導引凸出物76b插入形成在下壁50b的快門支撐墊61中的該對導引溝64,且具有第9圖所示匹配支撐墊74的快門密封件77的第一快門62安置於快門支撐墊61。然後,第一快門62在Z方向相對於下壁50b為可滑動,藉插入其中的該對導引溝64以及導引凸出物76b而導引。
當第一快門62到達快門密封件77面對形成在Z方向上下壁50b中的出口55的位置時,固定件72的本體72b的腳部72c是在Z方向接觸設置於下壁50b的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因為隨著位置動到Z方向的背面,固定件72的本體72b相對於基底端部72a被偏移到Y方向的背面。因此,避免第一快門62相對於下壁50b(尤其是第一快門62)而從快門密封件77面對出口55的位置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此時,快門密封件77被按壓到出口55的周圍上的第一快門62,並覆蓋出口55,藉以密封出口55,如第9圖所示。因此,第一快門62是在密封位置。
此外,參考第17圖,固定件72的本體72b能藉Y方向上固定件72的按壓凸出物73而在Y方向上移動(較靠近下壁50b)。這種移動可釋放設置於下壁50b上本體72b的腳部72c以及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之間的接觸。既然本體72b設計成穿過下壁50b及按壓部分65b所定義的通道65c(第9圖所示),所以第一快門62能從密封位置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參考第21圖)。在該配置中,第一快門62藉由在Y方向上移動固定件72的本體72b(較靠近下壁50b)能從密封位置釋放,直到腳部72c 從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脫離開。因此,參考第21圖,出口55可藉移動第一快門62到Z方向的背面而打開到快門密封件77偏離出口55的位置。因此,第一快門62是在打開位置。
接著,第二快門63的側壁80的斜面80b(第7B圖所示)安置成從Y方向的背面面對下壁50b的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且第二快門63在Y方向被推到靠近下壁50b。因此,第二快門63安置於碳粉匣50的下壁50b。
在這種狀態下,支撐凸出物66平面部分66b被接收在側壁80的接收凹部80a中。然後,第二快門63相對於下壁50b在Z方向上可滑動,由接收凹部80a以及插入其中的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所導引。
第二快門63(尤其是平面本體78)的大小設計成使得胾密封位置的第一快門62在該等側壁80之間被接收,且平面本體78覆蓋被夾在該等手臂81之間的第一快門62(參考第4圖)。因此,第二快門63的平面本體78可出現在Y方向背面的第一快門62的固定件72的按壓凸出物73上,藉以避免按壓凸出物73出現在碳粉匣50的外部上(參考第4圖及第9圖)。在這種狀態下,第二快門63是在遮蔽位置。
當第二快門63從遮蔽位置移動到Z方向背面時,設置在平面本體78的按壓凸出物79可面對Y方向上第二快門63的按壓凸出物73,如第16圖及第17圖所示。按壓凸出物79以及按壓凸出物73之間的相對配置能讓按壓凸出物79在Y方向上推動按壓凸出物73,移動固定件72的本體72b到釋放姿勢(參考第17圖)。
當按壓凸出物79面對遮蔽位置的第一快門62的按壓凸出物73時,假設第二快門63是在釋放位置,且這種狀態稱為相對於第一快門62之第二快門63的釋放狀態。在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狀態時,第二快門63可與第一快門62一起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因此,在第二快門63保持相對於打開位置的第一快門62的釋放狀態時,第二快門63可被視為在打開位置。
參考第9圖,快門支撐墊61以及在Z方向上凸出於其上的 該對釋放凸出物67出現於下壁50b之下,且第一快門62出現於其下(在Y方向的背面)。進一步,第二快門63出現於第一快門62之下。在碳粉匣50的正面下部中,在設置傳輸螺絲56(第4圖所示)的螺絲接合段59的底下是釋放凸出物67的端面67a,其底下是第一快門62的支撐墊74的前端面74a。進一步,第二快門63的平面本體78的前端面78a出現在前端面74a底下。
碳粉匣50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而卡匣支撐墊90(容器支撐墊)設置成匹配快門組合物60的配置。
參考第10圖及第11圖,卡匣支撐墊90包括一對導引溝91、第一凹部94、第二凹部92、一對固定溝93、一對轉動制動鉤95、包圍顯影劑入口96a的入口邊緣96、以及一對釋放組件97。導引溝91成對設置於X方向上,凹陷於Y方向,並在Z方向延伸。導引溝91安置成面對碳粉匣50的導引壁50d(第4圖所示)(參考第14圖)。導引溝91以及其他導引配置一起決定碳粉匣50被安置到卡匣支撐墊90(碳粉供應裝置43)的方向。
該等第二凹部92設置在該等導引溝91之間,用以接收第二快門63(參考第14圖及第15圖)。當碳粉匣50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在Z方向移動時,第二凹部92可讓包括第二快門63的快門組合物60在Z方向與碳粉匣50一起移動。在X方向上第二凹部92的大小類似於的第二快門63,並接收第二快門63,同時允許在Z方向上移動。
該等固定溝93設置在X方向,並位於第二凹部92在Z方向正面上的端部。每個固定溝93在X方向從第二凹部92向外凹陷。固定溝93的背面在Z方向上由平行X-Y平面的側壁93a所定義。每個固定溝93設計成容納第二快門63的手臂81的鉤件81b(第7A圖所示)。
如第11圖所示,在Y方向上第二凹部92的正面,該等第一凹部94在Z方向上相鄰於該等第二凹部92,以接收第一快門62(參考第16圖及第17圖)。第一凹部94可讓第一快門62在Z方向上與在Z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移動的碳粉匣50一起移動。第一凹部94在Y方向上的偏移量(高度差)是類似於第二快門63的高度,在第一凹部94以 及第二凹部92之間形成第二階98。當碳粉匣50在Z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移動時,第二階98干擾在Z方向上的第二快門63(尤其是前端面78a),藉以阻止第二快門63在該方向上與碳粉匣50一起移動(參考第16圖及第17圖)。該位置之後稱作“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第一凹部94在X方向上的大小是類似於第一快門62,並接收在Z方向上可移動的第一快門62。
該等制動鉤95在Z方向上相鄰於第一凹部94的正端部,並成對設置在在X方向上,而第一凹部94插設於其間。每個制動鉤95從Y方向上看是U形,並在某一端部上具有第一凸出物95a,而在另一端部上具有第二凸出物95b。
在每個制動鉤95中,第一凸出物95a及第二凸出物95b是在等同於其相互平行的端面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凸出物95a比第二凸出物95b更為凸出。第一凸出物95a及第二凸出物95b之間凸出量的差異是等同或類似於快門支撐墊61的側面(垂直於X方向)以及第一快門的6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鉤面75a在Z方向背面)的背面之間的位移(參考第8圖及第16圖)。
此外,參考第5圖、第6B圖及第16圖,碳粉匣50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每個制動鉤95設置成使得第一凸出物95a的端面能接觸到快門支撐墊61的側面,且第二凸出物95b能出現在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的背面(鉤面75a在Z方向的背面),係貼附於碳粉匣50。參考第10圖,當每個制動鉤95是在起始樞軸位置時,第一凸出物95a能在碳粉匣50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時,接觸到Z方向上快門支撐墊61的釋放凸出物67的端面67a。
每個制動鉤95能繞著轉軸95c在第10圖中箭頭A2所示的方向(之後稱作“A2方向”)上轉動,轉動範圍由限制元件決定。制動鉤95在A2方向上藉彈性組件而推動。所以,當沒有施加力量時,制動鉤95是在第10圖所示的起始樞軸位置。被彈性組件施加之力量而推動,制動鉤95能在A2方向上轉動。
包圍顯影劑入口96a的入口邊緣96在Z方向上相鄰於第一 凹部94,且在第11圖所示Y方向的第一凹部94的正面上。顯影劑入口96a當作碳粉供應裝置43中的入口,用以接收來自碳粉匣50的出口55的顯影劑。顯影劑入口96a連通第3圖所示的暫時儲存器44。入口邊緣96在Y方向上的偏移量(高度差)類似於第一快門62的高度,在第一凹部94及入口邊緣96之間形成第一階99。
當碳粉匣50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而在Z方向上移動時,第一階99會在Z方向上干擾第一快門62(尤其是支撐墊74的前端面74a),藉以阻止第一快門62在該方向上與碳粉匣50一起移動。該位置之後稱作“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在Z安置方向上,第二階98是第一階99的上游,而其間具有間距。
參考第21圖,當碳粉匣50正確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時,入口邊緣96的上端面(Y方向的正面)能接觸到快門支撐墊61的下端面(Y方向的背面),其中形成出口55。此時,出口55面對顯影劑入口96並在Y方向上連接。
該等釋放組件97在X方向成對設置在卡匣支撐墊90的兩側面。每個釋放組件97包括爪部97a及彈性偏移部97b。每個爪部97a在X方向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可在限制配置所限制的範圍內移動。爪部97a能在X方向上朝外凸出至第10圖所示的位置(之後稱作“起始凸出位置”)。彈性偏移部97b在X方向上朝外施加力量至相對應的爪部97a。當沒有施加力量時,爪部97a是在第10圖所示的起始凸出位置,其端部凸出超過卡匣支撐墊90。當爪部97a在X方向上朝內被推動以抵抗彈性偏移力時,爪部97a的端部能定位在卡匣支撐墊90的內部。
參考第10圖,當從Y方向上看時,爪部97a具有散角形邊緣,是由Z方向正面上的斜正面97c以及Z方向背面上的斜背面97d所形成。隨著碳粉匣50在Z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而移動,斜正面97c以及斜背面97d所形成的爪部97a的邊緣能在Z方向上干擾第5圖所示之設置於側壁50c(參考第19圖及第20圖)的固定件68(尤其是傾斜正面及68a傾斜背面68b)。
以下參考第12A圖至第22圖,說明當碳粉匣50安置於碳 粉供應裝置43時,快門組合物60及卡匣支撐墊90的操作。
第12A圖至第12D圖是顯示快門組合物60及卡匣支撐墊90隨著碳粉匣50移動時的相對移動的透視圖。具體而言,碳粉匣50在第12A圖的Z方向上面對卡匣支撐墊90,且在第12B圖中,第二快們63接觸第二階98。在第12C圖中,第一快門62接觸第一階99,且在第12D圖中,出口55連結至顯影劑入口96a。
第13A圖至第13C圖是顯示快門組合物60如何隨著碳粉匣50移動而操作的透視圖。具體而言,第13A圖顯示第一快門62是在密封位置,而第二快們63是在釋放位置。第13B圖顯示第一快門62是在遮蔽位置,而第二快們63是在釋放狀態。在第13C圖中,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們63是在打開位置。
第14圖顯示碳粉匣50安裝到卡匣支撐墊90。第14圖所示的碳粉匣50是在第6圖所示的相同剖面上,而第14圖所示的卡匣支撐墊90是在第10圖所示的相同剖面上。在第14圖中,碳粉匣50的第二快們63是接觸卡匣支撐墊90的第二階98。
第15圖是沿著第14圖所示割線IV-IV的剖示圖,並顯示安置於卡匣支撐墊90的碳粉匣50。第16圖是類似於第14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第一快門62接觸卡匣支撐墊90的第一階99。第17圖是類似於第15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第16圖所示的狀態。第18圖顯示類似於第16圖及第17圖的狀態,並顯示從方向Y上的背面所見而與快門組合物60的制動鉤95及釋放組件97一起的碳粉匣50。
第19圖顯示在類似於第14圖所示之剖面上碳粉匣50的釋放件68推動卡匣支撐墊90內部的卡匣支撐墊90之釋放組件97(爪部97a)。第20圖顯示在類似於第14圖所示之剖面上碳粉匣50的出口55連結至碳粉供應裝置43的顯影劑入口96a。第21圖是類似於第15圖所示之剖示圖,並顯示第20圖所示的狀態。第22圖是類似於第18圖所示之剖示圖,並顯示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的狀態。
要注意的是,在第12A圖至第12D圖中,快門組合物60由第一快門62、第二快們63及出口55代表,而卡匣支撐墊90由第一階 99、第二階98及顯影劑入口96a代表,用以簡化。類似地,在第13A圖至第13C圖中,快門組合物60由第一快門62、第二快們63及出口55代表,用以簡化。
一開始時,碳粉匣50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到卡匣支撐墊90,如第12A圖的箭頭A3所示。此時,碳粉匣50的該對導引壁50d(第5圖所示)插入卡匣支撐墊90的該對導引溝91,而其他導引配置係匹配於配對物,藉以在Z安裝方向上限制碳粉匣50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的移動(參考第14圖)。在該狀態中,第一快門62是在密封位置。因此參考第12A圖、第13A圖、第14圖及第15圖,快門密封件77被按壓到出口55周圍的快門支撐墊61上,密封出口55。
此外,第二快們63是在遮蔽位置,覆蓋包括按壓凸出物73的第一快門62(參考第4圖、第14圖及第15圖)。既然第一快門62的固定件72的本體72b的腳部72c是在Z方向上接觸設置於下壁50b的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參考第8圖、第9圖及第14圖),所以避免第一快門62在Z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相對於快門支撐墊61(碳粉匣50)而移動。接著,在第二快們63中,手臂81(尤其是邊緣81a)出現於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的正端部在Z安裝方向的正面上。隨著手臂81接觸側壁71的正端部,避免第二快們63在Z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相對於第一快門62而移動。
接著,隨著碳粉匣50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如第12B圖中的箭頭A4所示,第二快們63進入卡匣支撐墊90的第二凹部92,且第二快們63的平面本體78(前端面78a)接觸卡匣支撐墊90的第二階98(參考第12B圖、第14圖及第15圖)。因此,第二快們63受限成無法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移動。
接著,隨著碳粉匣50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隨著碳粉匣50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第一快門62進入卡匣支撐墊90的第一凹部94,讓第一快門62在Z安裝方向上與碳粉匣50一起移動。然後,第二快們63藉第二階98而留在限制位置(參考第12C圖、第13B圖、第16圖及第17圖)。亦即,第二快們63是從遮蔽位置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而第一快 門62固定在第13B圖所示的密封位置。
然後,參考第16圖,第二快們63的手臂81的邊緣81a接觸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且手臂81變形,在Z安裝方向上延伸,並向外在X方向上偏移邊緣81a。所以,每個手臂81的鉤件81b凸出到X方向上的側壁80外,並進入固定溝93,導引至第二凹部92。
接著,隨著碳粉匣50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如第12C圖中的箭頭A5所示,第一快門62(尤其是前端面74a)接觸卡匣支撐墊90的第一階99,並受限成無法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移動。
在這種狀態下,隨著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們63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移動,第二快們63是在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狀態,其中按壓凸出物79面對第一快門622的按壓凸出物73(參考第16圖及第17圖)。隨著按壓凸出物79在Y方向上推動按壓凸出物73,固定件72的本體72b被偏移到釋放姿勢(參考第17圖)。
要注意的是,雖然隨著第一快門62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們63而移動,按壓凸出物73接觸按壓凸出物79,但是按壓凸出物73的斜面73a在Z方向背面上能避免相互卡住。利用這種配置,第一快門62的固定件72的腳部72c能脫離開設置於下壁50b的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參考第14圖及第15圖)。然後,本體72b在Z安裝方向上面對通道65c,並能相對於碳粉匣50的快門支撐墊61而移動到Z方向背面。
此外,在這種狀態下,隨著碳粉匣50的快門支撐墊61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而移動,快門支撐墊61的釋放凸出物67(端面67a)在Z安裝方向上接觸並推動卡匣支撐墊90的每個制動鉤95的第一凸出物95a,使得制動鉤95從轉軸95c(參考第16圖及第18圖)上的起始樞軸位置(第10圖所示)轉動。所以,參考第16圖,每個制動鉤95的第一凸出物95a的端面與快門支撐墊61的側面相配對,且其第二凸出物95b定位於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的背面(在鉤面75a在Z方向的背面上)。
接著,隨著碳粉匣50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如第12C圖中 的箭頭A5所示,碳粉匣50的快門支撐墊61定位於入口邊緣96之上,第一快門62藉第一階99而留在限制位置,而第二快門63藉第二階98而留在限制位置(參考第12D圖、第13C圖及第19圖)。換言之,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而第二快門63保持在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狀態(參考第13C圖)。此時,參考第19圖,設置於側壁50c的固定釋放件68的傾斜正面68a接觸卡匣支撐墊90的釋放組件97的斜背面97d,且固定釋放件68進一步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藉以推動卡匣支撐墊90內的爪部97a。
隨著碳粉匣50進一步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第一快門62的快門密封件77以及出口55附近快門支撐墊61之間的壓力接觸狀態被釋放,且快門支撐墊61的出口55連結至被入口邊緣96包圍的顯影劑入口96a,而快門支撐墊61的下端面是平面接觸入口邊緣96的上端面(參考第20圖及第22圖)。因此,第一快門62打開出口55,而第二快門63是在打開位置,留在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狀態。
此時,參考第20圖,每個手臂81在X方向上的內面,在相鄰於邊緣61a的位置,是配對於支撐凸出物66的基底端部66a的斜面66c。此外,碳粉匣50的固定釋放件68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到不會干擾爪部97a的位置,每個固定釋放件68的邊緣(正面68a及背面68b之間的凸脊)跨過卡匣支撐墊90的爪部97a的邊緣(正面97c及背面97d之間的凸脊)(參考第20圖及第22圖)。因此,固定釋放件68的傾斜背面68b面對爪部97a的傾斜正面97c,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可釋放的固定碳粉匣50的位置。
參考第20圖及第21圖,在出口55連結至顯影劑入口96a的狀態中,每個制動鉤95的第二凸出物95b是在操作位置的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的背面(尤其是在第6A圖所示鉤面75a於Z方向的背面上),是被固定在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此外,在這種狀態下,第二快門63是在打開位置,並固定在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而其每個手臂81的鉤件81b(第7A圖所示)插入固定溝93中(參考第20圖)。
因此,完成碳粉匣50安裝到卡匣支撐墊90。在這種狀態下, 碳粉供應裝置43能將出口55所釋放的顯影劑經由顯影劑入口96a而導引至碳粉供應裝置43內的暫時儲存器44(參考第3圖)。然後,顯影劑從碳粉匣50供應至第3圖所示的顯影裝置23。
以下的說明是當碳粉匣50從碳粉供應裝置43移除時,快門組合物60及卡匣支撐墊90的操作,除第12A圖至第13C圖外,還參考第23圖至第25圖。
第23圖顯示當碳粉匣50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在Z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上而移動時碳粉匣50從釋放組件97釋放的狀態。第23圖所示的碳粉匣50是在第8圖的相同剖面圖上,且第23圖所示的卡匣支撐墊90是在第10圖的相同剖面圖上。第24圖是類似於第23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移除碳粉匣50時第一快門62從制動鉤95釋放的狀態。第25圖是類似於第23圖的剖示圖,並顯示第二快門63從鉤件81b及固定溝93的固定而釋放的狀態。
從卡匣支撐墊90移除碳粉匣50時,碳粉匣50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稱作“移除方向”。
一開始時,碳粉匣50在相反於Z方向之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而移動,如第12A圖的箭頭A6所示。然後,參考第23圖,設置於側壁50c上的固定釋放件68的傾斜背面68b接觸卡匣支撐墊90的爪部97a的傾斜正面97c,且固定釋放件68在這種狀態下進一步移動,藉以推動卡匣支撐墊90內的爪部97a。隨著碳粉匣50在相反於Z方向的移除方向上進一步移動,固定釋放件68在移除方向上移動到不會干擾爪部97a的位置,而每個固定釋放件68的邊緣跨過卡匣支撐墊90的爪部97a的邊緣。因此,固定釋放件68及釋放組件97的固定被取消(參考第14圖)。
進一步地,隨著碳粉匣50在相反於Z方向的移除方向上移動,快門支撐墊61在該方向上移動,且出口55是在Y方向上偏移卡匣支撐墊90的供應開口96a(參考第23圖)。此時,既然卡匣支撐墊90的每個制動鉤的第二凸出物95b是插在第一快門62的每個囓合部75的背面上,所以第二凸出物95b在Z方向上接觸囓合部75的鉤面75a,藉以阻止第一快門62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在移除方向上移動。
此外,既然第二快門63的每個手臂81的鉤件81b是在卡匣支撐墊90的固定溝93內,所以鉤件81b在Z方向上接觸的固定溝93的側壁93a,藉以阻止第二快門63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而移動。因此,被第一階99固定的第一快門62以及被第二階98固定的第二快門63都是被阻止在移除方向上移動。換言之,在碳粉匣50中,第一快門62以及第二快門63是在Z安裝方向上從第13C圖所示的位置移動到第13B圖所示的位置,而第二快門63是固定在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狀態。
接著,當碳粉匣50到達的位置時,第一快門62是在密封位置而快門密封件77(第17圖所示)按壓在碳粉匣50內的出口55之周圍時,出口55被釋放(參考第12C圖、第13B圖及第24圖)。然後,由於卡匣支撐墊90的制動鉤95及第一階99相對於快門支撐墊61的位置,快門支撐墊61的釋放凸出物67(尤其是端面67a)是定位在卡匣支撐墊90的制動鉤95的第一凸出物95a於Z方向的背面上(參考第24圖)。
既然快門支撐墊61(尤其是釋放凸出物67)不再於Z方向上推動制動鉤95的第一凸出物95a,所以制動鉤95轉動到起始轉動位置。利用這種操作,制動鉤95的第二凸出物95b脫離開第一快門62的囓合部75的背面,藉以讓第一快門62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而移動。此時,第二快門63仍是固定在第二捷98的限制位置(參考第24圖)。
如上所述,在制動鉤95中,第一凸出物95a的端面是配對於快門支撐墊61的側面,藉以設定第二凸出物95b在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的背面上。進一步,當碳粉匣50在移除方向上移動,直到第一快門62從第一階99所限制的位置到達密封位置為止,快門支撐墊61的釋放凸出物67能移動到碳粉匣50的第一凸出物95a在Z方向上的背面。
利用這種配置,直到第一快門62到達密封位置為止,藉快門支撐墊61的側面,保持接觸到制動鉤95的第一凸出物95a,避免制動鉤95轉動到起始轉動位置。因此,直到第一快門62被設定到碳粉匣50中的密封位置為止,制動鉤95保持第一快門62在第一階99所限制的位置。換言之,在第一快門62被設定到密封位置之前,避免第一快門62從 第一階99所限制的位置釋放。利用這種配置,在碳粉匣50從卡匣支撐墊90中移除的碳粉匣50期間,能牢固的藉第一快門62及快門密封件77以遮蔽出口55。
接著,隨著碳粉匣50從第12C圖所示的位置移動到第12B圖所示的位置,如在移除方向上第12C圖中箭頭A7所標示,第一快門62在移除方向上與碳粉匣50一起移動,而第二快門63仍留在第二階98所限制的位置。亦即,第二快門63是在Z方向上移動(從第13C圖所示的位置到第13A圖所示的位置),而第一快門62仍留在密封位置。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之間在Z方向上的這種相對移動取消第二快門63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狀態,其中按壓凸出物79面對第一快門62的按壓凸出物73(參考第24圖),且固定件72的本體72b藉彈力而回復到第15圖所示的固定姿勢。
在這種狀態下,固定件72的腳部72c接觸在Z方向上設置於下壁50b的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參考第8圖、第9圖、第14圖及第24圖)。因此,第一快門62是在密封位置,用快門密封件77密封出口55,並藉接觸在Z方向於下壁50b上固定凸出物65的按壓部分65b的固定件72的本體72b的腳部72c,限制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碳粉匣50而移動。
接著,參考第25圖,隨著碳粉匣50在相反於Z方向的移除方向上移動,第一快門62插在第二快門63的該等手臂81之間,該等手臂81的邊緣81a脫離開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因此,參考第25圖,手臂81的邊緣81a能在X方細上朝內移動,且手臂81偏移到起始彎曲狀態,鉤件81b脫離開碳粉支撐墊90的固定溝93。所以,第二快門63能移除方向上在相對於碳粉支撐墊90而移動。此時,第二快門63是在遮蔽位置,且第二快門63的平面本體78是出現在第一快門62的按壓部分73在Y方向的背面上,避免按壓部分73出現在碳粉匣50外(參考第12B圖、第13A圖及第25圖)。
接著,碳粉匣50藉在移除方向上移動,如第12B圖箭頭A8所示,而脫離開碳粉支撐墊90。此時,第一快門62是密封位置,且快 門密封件77按壓在出口55周圍的快門支撐墊61上,而密封出口55(參考第12A、第13A圖、第15圖及第25圖)。此外,第二快門63是在遮蔽位置,覆蓋包括按壓部分73的第一快門62(參考第4圖、第15圖及第25圖)。因此,參考第4圖,出口55被快門組合物60關閉,其在類似於碳粉匣50安置到碳粉支撐墊90(碳粉供應裝置43)之前的狀態。因此,完成移除碳粉匣50。
在依據本發明當作粉末容器的碳粉匣50(50Y、50M、50C或50K)中,當第一快門62是在密封位置以關閉出口55時,第一快門62的按壓部分73被第二快門63遮蔽,藉以避免通到按壓部分73。所以,可避免按壓部分73被無意的推動。這種配置能避免第一快門62從密封位置移動到打開位置,以及出口55被無意的打開。
此外,在碳粉匣50中,隨著第二快門63從遮蔽位置移動到釋放位置,第二快門63的按壓部分79推動第一快門62的按壓部分73,藉以釋放固定在密封位置的第一快門62。因此,藉快門組合物60打開及關閉出口55不會變差。
此外,既然第二快門63在藉第一快門62關閉出口55時能覆蓋在密封位置的第一快門62,包括按壓部分73,所以使用者可免於顯影劑,即使顯影劑附著到第一快門62,因而加強可使用性。
平面的第二快門63相對於第一快門62不容易從遮蔽位置移動到釋放狀態,因而更有效的阻止不經意打開出口55。
第二快門63的手臂81(尤其是邊緣81a)出現在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於Z安裝方向的正面上,而且手臂81接觸側壁71的正端部,藉以阻止第二快門63相對於快門支撐墊61在Z方向的相反方向上而移動。因此,第二快門63相對於第一快門62不容易從遮蔽位置移動到釋放狀態,因而更有效的阻止不經意打開出口55。
隨著第一快門62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門63而移動,第二快門63的手臂81的邊緣81a接觸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因而讓手臂81變形,使得手臂81的鉤件81b是在X方向上位於側壁80外。因此,第二快門63從遮蔽位置到釋放位置的移動能避免第二快門63相對 於卡匣支撐墊90在Z方向的背面而移動。
快門組合物60能簡化,因為第二快門63的該對手臂81能使用第一快門62(尤其是側壁71)而變形並回復。
第一快門62可移動的方向是等同或平行於第二快門63可移動的方向,且第一快門62以及第二快門63的可移動方向是等同或平行於碳粉匣50的Z安裝方向。所以,第一快門62以及第二快門63可藉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碳粉匣50而移動。
在碳粉匣50的前端面50a的下部中,設置有傳輸螺絲56(第14圖所示)的螺絲接合段59、釋放凸出物67的端面67a、第一快門62的支撐墊74的前端面74a、第二快門63的平面本體78的前端面78a是以這種次序在第9圖的垂直方向定位。因此,利用垂直於Z安裝方向的不同高度面(第一階99及第二階98),第一快門62以及第二快門63可藉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碳粉匣50而移動。
第一快門62在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門63而移動中,能避免第一快門62的按壓部分73以及第二快門63的按壓部分79相互卡住,因為斜面73a是設置於按壓部分73的正端部(在Z方向的正面),而斜面79a是設置於按壓部分79的背端部(在Z方向的背面)。
既然斜面80b是設置於第二快門63的側壁80,所以第二快門63能藉安置斜面80b以面對從Y方向背面的下壁50b的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並在Y方向上推動第二快門63,而安置於碳粉匣50的下壁50b。
當快門組合物60打開出口55時,相鄰於邊緣81a在X方向上的內面配對於支撐凸出物66的基底端部66a的斜面66c。因此,雖然鉤件81b固定在固定溝93中,但能避免手臂81留在伸展狀態,因而牢固地使手臂81回復到起始彎曲狀態。
第二快門63的手臂81能限制第二快門63從遮蔽位置移動到釋放位置,並避免第二快門63移動到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的Z方向(移除方向)之背面。因此,能簡化第二快門63。
快門組合物60在盒狀碳粉匣50中能更有效,因為假設下壁 50b是在傳送碳粉匣50時從底下支撐。
依據本發明當作粉末供應裝置的碳粉供應裝置43包括卡匣支撐墊90,其中第二階98由用以接收第二快門63的第二凹部92以及用以接收第一快門62的第一凹部94產生,使得第二階98接觸在碳粉匣50的Z安裝方向上的第二快門63。利用這種配置,第二快門63能藉移動碳粉匣50Z在安裝方向上而從遮蔽位置移動到釋放位置。
在碳粉供應裝置43中,當第一快門62進入第一凹部94,第一快門62能在Z方向上相對於在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的第二快門63而移動,且第二快門63的手臂81可藉第一快門62而變形,進而偏移鉤件81b至X方向上側壁80之外的位置。因此,鉤件81b能進入在卡匣支撐墊90內形成的固定溝93。因此,能避免受第二階98限制的第二快門63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
在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支撐墊90中,第一階99由用以接收第一快門62的第一凹部94以及入口邊緣96產生,使得第一階99在Z安裝方向上接觸第一快門62。利用這種配置,第一快門62能藉移動碳粉匣50在Z安裝方向上而從密封位置移動到打開位置。
在碳粉供應裝置43中,當第一快門62到達第一階99,在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上的第二快門63從遮蔽位置偏移到相對於第一快門62的釋放位置,讓第一快門62能移動相對於碳粉匣50在Z方向上的背面。因此,雖然碳粉匣50是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但是第一快門62能留在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上。
此外,當第一快門62到達第一階99時,碳粉匣50的快門支撐墊61的釋放凸出物67在Z安裝方向上推動卡匣支撐墊90的制動鉤95的第一凸出物95a,造成制動鉤95轉動而安置第二凸出物95b於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的背面(鉤面75a在Z方向上的背面)上。因此,能避免在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上的第一快門62移動到Z方向上的背面。
在碳粉供應裝置43中,第一快門62藉碳粉匣50的快門支撐墊61的該對釋放凸出物67以及該對制動鉤95而避免移動到Z方向上 的背面。因此,在移除碳粉匣50時,將形成於快門支撐墊61的出口55偏移至第一階99限制的第一快門62所密封的位置,第一快門62能在Z方向上的背面移動到相對於安裝碳粉匣50之前的位置。
在碳粉供應裝置43中,固定溝93(側壁93a)的手臂81的鉤件81b避免第二快門63移移到Z方向上的背面,且在第二快門63內的第一快門62能讓第二快門63從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移動到Z方向上的背面。因此,第二快門63能藉移動碳粉匣50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而設定在遮蔽位置(亦即安裝之前的狀態)。
在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支撐墊90中,第一階99是定位於上游並在安裝方向上跨過離第二階98的某一距離。因此,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在移除方向上移動碳粉匣50,能相繼偏移第二快門63從遮蔽位置到釋放位置,造成第一快門62偏移到相對於安裝碳粉匣50在Z方向上的背面,並偏移第一快門62從密封位置到打開位置。因此,能打開出口55。
利用第一階99及第二階98的這種配置,在移除碳粉匣50時,在移除方向上移動碳粉匣50能相繼偏移第一快門62從打開位置到密封位置,藉以關閉出口55,且偏移第二快門63從釋放位置到遮蔽位置,藉以覆蓋包括按壓部分73的第一快門62。
因此,在第一實施例中能阻止出口55被無意打開。
(第二實施例)
參考第26圖至第45圖,以下提出依據第二實施例的碳粉匣502以及包括設置有接收碳粉匣502之卡匣支撐墊902的碳粉供應裝置43的影像形成裝置102的說明,不同於依據第一實施例的碳粉匣50、影像形成裝置10以及卡匣支撐墊90的配置。
要注意的是,等同或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碳粉匣502、影像形成裝置102以及卡匣支撐墊902的元件是用等同的元件符號或類似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26圖是依據第二實施例碳粉匣502的透視圖,是從上方及正面(Z方向的正面上)所看到。第27圖是碳粉匣502的另一透視圖, 是從上方及不同面所見。第28圖是碳粉匣502從下方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第29圖是碳粉匣502的正視圖。第30圖是碳粉匣502從上方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部分是沿著第29圖的割線V-V而切割。第31A圖是攪拌器52之連結部522a從正面所見的透視圖,第31B圖是垂直於方向Z的方向上之連結部522a的側視圖,而第31C圖是沿著第31A圖所示割線VI-VI的剖示圖。
第32A圖是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攪拌器驅動接頭301以及攪拌器52之連結部522a在垂直於方向Z的方向上的示意圖。第32B圖是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凸出物301a以及連結部552a的凸出部552b在第32A圖中箭頭A9所示的方向上所見的示意圖。第32C圖顯示因凸出物301a的一對斜面301c及凸出物522b的一對斜面522d的相對移動。第32D圖顯示連結至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連結部522a。第32E圖顯示在斜面522f設置於凸出物522b之凸出端部522c且斜面301d設置於凸出物301a之凸出端部301b之配置中的相對移動。
第33圖是從上方及後面所見之碳粉匣502的透視圖。第34圖是從不同於第33圖的上方及後面所見之碳粉匣502的另一透視圖。第35圖是顯示碳粉匣502的一部分底部之放大透視圖。第36圖是設置於碳粉匣502的快門組合物602之第一快門622的透視圖。第37A圖是快門組合物602之第二快門632從頂面所見的正視圖,第37B圖是第二快門632從頂面以及在Z安裝方向上之拖曳面所見的透視圖,而第37C圖是第二快門632從Z安裝方向上之頂面以及正面所見的透視圖。
第38圖是類似於第8圖的透視圖,並顯示由安置於碳粉匣502的顯影室51底面之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所構成的快門組合物602。第39圖是碳粉匣502沿著第38圖中割線VII-VII(沿著Y-Z平面)的透視圖。第40圖是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支撐墊902的透視圖。第41圖是卡匣支撐墊90從頂部(在Y方向上的正面)所見的正視圖。第42圖是顯示影像形成裝置102之配置的示意圖。第43A圖是顯示碳粉匣502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102中卡匣框220的透視圖,而第43B圖顯示卡匣支撐墊220中的碳粉匣502。第44圖是影像形成裝置102的卡匣框220(卡匣支撐 墊902)的透視圖。第45A圖、第45B圖及第45C圖顯示在碳粉匣502的側壁50c上之軌道209以及設置於卡匣框220中軌道221的動作。具體而言,軌道209面對第45A圖中Z方向上的軌道221,且軌道209接觸第45B圖中的軌道221。在第45C圖中,軌道209及軌道221是在Y方向上重疊。
要注意的是,在第30圖中,碳粉匣502的顯影室51內的配置以及攪拌器52的配置,除了連結部522a以外都被省略。在第42圖中,安置於其內的顯影裝置23、碳粉供應裝置43、卡匣框220及碳粉匣502都被簡化。在第43A圖及第43B圖中,卡匣框220及卡匣支撐墊902的元件是被強調並簡化,不一定與產品配置或其他圖式相一致。要注意的是,在第44圖中,元件符號220c表示卡匣框220的上部側壁,而元件符號220d表示卡匣框220的下部側壁。
如第26圖至第29圖所示,碳粉匣502是盒狀,並包括顯影室51(第30圖所示),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在碳粉匣502的前端面50a(尤其是顯影室51)上,除了電路板572以及連結開口582以外,還形成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及空氣開口203。
電路板572類似於依據第一實施例的電路板57,而其外部被蓋體572a覆蓋。電路板572可沿著蓋體572a內的X-Y平面移動。定位孔572b形成於電路板572的中央位置。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框220(第44圖所示)的定位凸出物能在Z安裝方向上插入定位孔572b。定位凸出物是設計成與沿著X-Y平面方向上的定位孔572b相配對。
當設置於卡匣框220的定位凸出物配對於定位孔572b時,電路板572設定在相對於設置在卡匣框220(碳粉供應裝置43)的連通板的預設位置,使得正確接觸狀態在電路板572的接觸端以及連通板的接觸端之間是牢固。此中的正確接觸是指連通,亦即電路板572的接觸端以及連通板的接觸端之間的資料傳輸經由其接觸端是可被牢固。因此,利用配對於電路板572的定位孔572b的定位凸出物,電路板572能經由碳粉供應裝置43的連通板,傳送並接收影像形成裝置102(第42圖所示)的資料。
在碳粉供應裝置43中,定位凸出物定位成相對於與第一凹 部201配對的第一定位凸出物,且當碳粉匣502正確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時,電路板572可設定在預設位置。亦即,相對於碳粉匣502(尤其是前端面50a)的電路板572(尤其是否定位孔572b)的位置是參考第一定位凹部201而決定。
依據本實施例的電路板572及連通板可合併到依據第一實施例的碳粉匣50以及碳粉供應裝置43,而非電路板57及天線板。類似地,依據第一實施例的電路板57及天線板可合併到依據第二實施例的碳粉匣502以及碳粉供應裝置43,而非電路板572及連通板。
連結開口582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連結開口58,並形成以從顯影室51的正面(Z方向的正面)暴露攪拌器52的連結部522a。稍後將詳細說明連結部522a。暴露連結部522a的連結開口582是以保護壁582a當作周邊。保護壁582a在Z方向凸出於碳粉匣502(尤其是顯影室51)的前端面50a,藉以從垂直於Z安裝方向的側面包圍連結部522a。因此,保護壁582a能阻止從垂直於Z方向的側面到達連結部522a,保護連結部522a。
連結開口582(或安置於其內的攪拌器52的連結部522a)的位置相對於碳粉匣502(前端面50a)是參考第一定位凹部201而決定。在連結開口582處的保護壁582a的配置及效應能適應於第一實施例中的連結開口58(第4圖所示)。
第一定位凹部201被在Z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中空圓柱201a所包圍,設置於第30圖所示碳粉匣502的前端面上。第一定位凹部201從前端面50a凸出,朝向Z方向上的顯影室51之外及之內。因此,第一中空圓柱201a定義出如同第一定位凹部201的圓柱空間,係在Z安裝方向上延伸,並且垂直於Z方向的剖面是圓形,如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
第一中空圓柱201a是與顯影室51(亦即碳粉匣502)的內面相連續。具體而言,顯影室51內第一中空圓柱201a的部分,整個從Z方向看,是與顯影室51的內面相連續。第一中空圓柱201a包括在Z方向正端的斜面201b。斜面201b是傾斜,使得第一中空圓柱201a內空間的內徑隨著Z方向的位置移動到正面而增加。
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框220(第4圖所示)的第一定 位凸出物可在Z安裝方向上插入第一定位凹部201。第一定位凸出物是圓柱形,在Z方向較長,並設計成與在沿著X-Y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定位凹部201相一致。利用配對於第一定位凹部201的第一定位凸出物,碳粉匣502中定義的X方向能對齊卡匣框220內所定義的Z方向。第一定位凹部201的斜面201b能方便第一定位凸出物插入第一定位凹部201。
第二定位凹部202被在Z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中空圓柱202a包圍,設置於碳粉匣502的正面。第二中空圓柱202a定位於第28圖中橫方向(X方向)的第一中空圓柱201a的相反面上。第二中空圓柱202a從前端面50a凸出,朝向Z方向上的顯影室51之外及之內。
參考第29圖,元件符號Ls是代表連結在垂直於Z方向之剖面上的第二中空圓柱202a的中心與第一中空圓柱201a的中心的區段。第二中空圓柱202a在區段Ls的方向上是長的,在區段Ls方向的二端部是半圓。亦即,第二中空圓柱202a是在垂直於Z方向之剖面上方向延伸的狹縫。
第二中空圓柱202a是與第29圖橫方向的第一中空圓柱201a的相反面上的顯影室51的內面相連續。具體而言,顯影室51內第二中空圓柱202a的部分,整個從Z方向看,是與顯影室51的內面相連續。第二中空圓柱202a包括在Z方向正端的斜面202b。斜面20b是傾斜,使得第二中空圓柱202a內空間的內徑是隨著Z方向的位置移動到正面而增加。
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框220(第4圖所示)的第二定位凸出物可在Z安裝方向上插入第二中空圓柱202a。第二定位凸出物是圓柱形,在Z方向較長,並設計成與在沿著X-Y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定位凹部202相一致,並垂直於第29圖所示區段Ls的方向。換言之,第二定位凸出物能在第二中空圓柱202a內的區段Ls的方向上移動。
利用這種配置,第二中空圓柱202a能接收第二定位凸出物,吸收第一定位凹部201及第二定位凹部202之間的差異,以及卡匣框220的第一定位凸出物及第二定位凸出物之間的差異。因此,利用配對於第一中空圓柱201a的第一定位凸出物以及配對於第二中空圓柱202a的第二定位凸出物,碳粉匣502能相對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框220,被設 定在正確姿勢。
第一定位凹部201及第二定位凹部202的配置能調應依據第一實施例的碳粉匣50。要注意的是,第一定位凹部201及第二定位凹部202的配置並非受限於第二實施例的配置,只要碳粉匣502能設定在相對於卡匣框220的正確姿勢即可。例如,其相對姿勢可不同於上述所提,或第二定位凹部202並不一定是具有類似挾縫的形狀。
參考第26圖至第29圖,通氣段203安置於碳粉匣502的正面上,相鄰於的上端部(Y方向的正面)。通氣段203包括穿過碳粉匣502的前端面50a的空氣洞203a,以及設置於通氣段203(Z方向的正面)的正面的過濾器203b。當顯影室51容納足夠的顯影劑時(比如在裝運時),空氣洞203a安置成未被顯影劑覆蓋或埋入顯影劑中。空氣洞203a因而被定位,假設碳粉匣502在Y方向上的正面是在垂直方向的頂部上。過濾器203b阻斷來自顯影室51的顯影劑之通道,並讓空氣通過。因此,通氣段203能避免顯影劑從顯影室51漏出,供應外部空氣給顯影室51,並排出空氣。要注意的是,空氣洞203a位置並非受限於上述位置,而是只要空氣洞203a是在足夠之顯影劑的高度之上即可。例如,空氣洞203a可在碳粉匣502的上面中形成。
類似於第一實施例,釋放通道54(第3圖及第9圖所示)形成於顯影室51的底部。釋放通道54與在正面打開的螺絲接合段592相連續。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可轉動地設置於顯影室51的傳輸螺絲56的連結部562a暴露在顯影室51的正面上,且連結部56a被罩蓋59a從上遮蔽。第28圖中罩蓋592a的左端部被切除。因此罩蓋592a能阻止從垂直於z方向的面以及第28圖所示的右面通到傳輸螺絲56的連結部562a,藉以保護連結部562a。開口592(或設置於其內的傳輸螺絲56的連結部562a)的位置是參考第一凸出凹陷部201而決定。既然罩蓋592a被切除,當碳粉匣502安置在卡匣框220內時,設置於卡匣框220的驅動單元的齒輪組合(比如攪拌器驅動接頭301)能相鄰於傳輸螺絲56的連結部562a。換言之,罩蓋592a的切除能加強驅動單元在卡匣框220中佈局的彈性。
在第二實施例中,連結部562a具有類似於攪拌器52的連結 部522a的配置。因此,只說明連結部522a的配置及操作,而連結部562a則省略。參考第31A圖至第32E圖,連結部522a具有一對凸出物522b。該等凸出物522b成對相對於攪拌器52的轉軸。隨著該等凸出端部522c相互靠近,該等凸出物522b的凸出端部522c(在Z方向的正面)傾斜至Z方向的背面。該等斜面522d設置於凸出端部522c,在以攪拌器52之轉軸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中是一對。隨著在凸出端部522c中的位置在圓周方向上朝外移動,斜面522d傾斜至Z方向的背面。
參考第32D圖,連結部562a連結至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框220(第44圖所示)的攪拌器驅動接頭301。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具有類似於傳輸螺絲56的連結部562a所連結的螺絲驅動接頭的配置。類似於連結部562a,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包括一對凸出物301a,是對稱相對於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中心軸Ca(攪拌器52的轉軸)。隨著該對凸出物301a接收來自驅動單元的驅動力,攪拌器驅動接頭301能繞著卡匣框220內的中心軸轉動。此外,當攪拌器驅動接頭301沒有驅動力時,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允許在繞著卡匣框220中心軸Ca的方向運作。因此,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凸出物301a)能稍微轉動以響應外力。
隨著凸出物301a相互靠近,凸出物301a的凸出端部301b是傾斜至Z方向的背面。當攪拌器52的轉軸是對齊中心軸Ca且攪拌器驅動接頭301面對連結部522a時,凸出物301a的凸出端部301b在第32A圖中中心軸Ca的方向上平行於凸出物522b的凸出端部522c。隨著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從第32A圖所示的位置靠近連結部522a,凸出端部301b接觸凸出端部522c,且該對凸出端部301b以及該對凸出端部522c造成用以導引凸出物301a的力量,是在凸出物522b內導引。這種配置能保持攪拌器52的攪拌器驅動接頭301以及連結部522a免於干擾中心軸Ca以及連結部522a的轉軸之間對齊的力量,即使是當凸出物301a(凸出端部301b)接觸凸出物522b(凸出端部522c)時,如上所述。
參考第32B圖,斜面301c設置於凸出端部522c,在繞著中心軸Ca的圓周方向上是一對。隨著凸出端部301b在圓周方向上朝外移動,每個斜面301c傾斜於凸出端部301b中Z方向的正面。在第二實施例 中,斜面301c等同或類似於傾斜至在凸出物522b的凸出端部522c上的斜面522d。
利用這種配置,如第32C圖所示,當中心軸Ca對齊攪拌器52的轉軸且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凸出端部301b接觸連結部522a的凸出端部522c時,在圓周方向(轉動方向)上某一面的凸出端部301b的斜面301c接觸另一面上凸出端部522c上的斜面522d。
如上所述,當沒有驅動力時,攪拌器驅動接頭301能繞著中心軸Ca轉動。因此,隨著凸出端部301b更靠近凸出端部522c,攪拌器驅動接頭301能靠近連結部522a,如第32C圖的箭頭A10所示而轉動,係藉斜面301c及斜面522d導引。因此,能避免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及連結部522a是在凸出端部301b干擾凸出端部522c的狀態。
然後參考第32D圖,在繞著中心軸Ca的圓周方向中,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及連結部522a的相對位置是使得凸出物301a及凸出物522b相互交替。當卡匣框220的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在這種狀態下驅動時,凸出物301a在轉動方向上推動凸出物522b,因而碳粉匣502的攪拌器52轉動。所以,在凸出物301a及凸出物522b在圓周方向上相互交替的狀態中,攪拌器驅動接頭301連結到攪拌器52的連結部522a。
參考第26圖、第27圖、第33圖及第34圖,負載段204以及一對夾件205在碳粉匣502的上面(Y方向的正面)形成。在負載段204中,設置帽部204a以覆蓋貫穿定義碳粉匣502上面的上壁與顯影室51相連通的入口。顯影劑經由負載段204的入口而倒入顯影室51。帽部204a能避免顯影劑從入口漏出。
該等夾件205成對設置相鄰於背面(Z方向的背面)並相鄰於X方向(第29圖的側面)的外部,係在碳粉匣502的上面。該對夾件205在Y方向上凸出於碳粉匣502的上面,且凸出量朝Z方向的背面持續增加。
此外,如第33圖及第34圖所示,把手206設置於碳粉匣502的背面(Z方向的背面)上。定義出碳粉匣502的背面的背壁的中心區在Z方向上凹陷,形成把手206的凹部206a,且把手側壁206b覆蓋凹部 206a。把手側壁206b設置有格狀肋部206c,藉以穩固堅硬度。把手206讓使用者較容易藉用手插入凹部206a以抓握把手側壁206b而握住碳粉匣502。
參考第35圖,形狀類似矩形六面體的快門支撐墊61設置於出口55的周圍,在Y方向上凸出於下壁50b。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第一快門62及第二快門63是在Z方向上可滑動地設置於快門支撐墊61,因而一起形成快門組合物602(參考第38圖)。快門支撐墊61在X方向上的端面是朝內凹陷於X方向,形成在Z方向延伸的該對導引鉤64。該對導引鉤64產生一對在X方向朝外凸出的側件64a(第35圖所示)。換言之,該對側件64a定義出快門支撐墊61中的該對導引鉤64。
在下壁50b上,類似於第一實施例,設置該對固定凸出物65、該對支撐凸出物66以及該對釋放凸出物67。參考第28圖及第29圖,進一步的接觸板207以及辨別凸出物208設置於下壁50b。類似於第一實施例,每個固定凸出物65包括基底端部65a以及按壓部分65b,且通道65c定義在下壁50b及按壓部分65b之間。
類似地,每個支撐凸出物66包括基底端部66a及平面部分66b,而斜面66c形成於基底端部66a的端部。平面部分66b在Z方向上正面的端部部分地凸出至Y方向上的正面,形成擋件66d。釋放凸出物67是在Z方向上快門支撐墊61的前端,在Z方向上凸出,且Z方向上正面的端面67a出現在平行X-Y平面的等同平面上。釋放凸出物67定位在該對導引鉤64之上。
如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接觸板20在垂直於下壁50b的曲面的方向上凸出於下壁50b。接觸板207是帶狀,且在Z方向上延伸。接觸板207設計成在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框220的抓取面224(第44圖)上滑動。接觸板207的高度(或凸出量)及位置設計成避免下壁50b及抓取面224之間的接觸,而接觸板207接觸抓取面224。
辨別塗出物208是平面狀,且是從下壁50b向下凸出(到Y方向背面)。辨別塗出物208設置成因不同於容納在碳粉匣502中顯影劑(亦即碳粉)之顏色的顏色,而避免碳粉匣502被安置到卡匣框220。辨別塗出 物208在數量及配置上是不相同,取決於其內顯影劑的顏色。
在第29圖中,辨別塗出物208的數量在任一橫面上為二,亦即總共是四。辨別塗出物208在數量及配置上符合依據卡匣框220內顯影劑的顏色而形成的辨別溝225(第44圖)。因此,辨別塗出物208及辨別溝225一起避免碳粉匣502被安置到錯誤顏色的卡匣框220(卡匣支撐墊902),而讓碳粉匣502被安裝到容納在碳粉匣502內之顯影劑顏色的卡匣框220。
在橫向上,辨別塗出物208是安置在快門支撐墊61的兩側面上,並被側壁50c、導引壁50d及底壁50f包圍(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具體而言,在X-Y平面(第29圖)上,下壁50b、側壁50c、導引壁50d及底壁50f是分別出現在上側、橫向外面、橫向內面以及辨別塗出物208的下面。定義出碳粉匣502的背面(背端部)的背壁設置於下壁50b(在Z方向的背面)的背端部。
利用這種配置,從其他面通到辨別塗出物208是被阻止,牢固的保護辨別塗出物208。這種配置能牢固辨別塗出物208避免碳粉匣502安裝錯誤的效應,而允許碳粉匣502安裝到容納在碳粉匣502內之顯影劑顏色的卡匣框220內。
此外,參考第26圖及第27圖,該對軌道209設置於側壁50c,而固定釋放件68類似於第一實施例而設置於側壁50c。每個軌道209具有類似於從側壁50c在橫方向(X方向)上朝外凸出的形狀,並包括軌道本體209a以及傾斜入口輔助物209b。軌道本體209a在Z方向上並沿著側壁50c延伸。傾斜入口輔助物209b在Z方向上與軌道本體209的正端部相連續,並隨著位置移動到Y方向的正面而傾斜至Y方向的背面。
此外,上升背後段210設置於每個側壁50c(在Z方向的背面)的背端部。上升背後段210包括背端物延伸物210a、垂直肋部210b以及多個水平肋部210c。參考第33圖及第34圖,背端物延伸物210a是平面狀的,並在X方向上朝外凸出,使得碳粉匣502的背端部具有矩形或本質上方形的形狀,雖然顯影室51在尺寸大小上持續朝底部(朝外)增加。背端物延伸物210a設計成配對於卡匣框220的開口220a(第43A圖及第43B 圖所示),而與碳粉匣502的背端部一起填滿或本質上填滿空隙。
垂直肋部210b定位在背端物延伸物210a的正面上,平行於背端物延伸物210a,且具有類似於在X方向上從側壁50c朝外凸出的平板的形狀。多個水平肋部210c在背端物延伸物210a以及垂直肋部210b之間延伸。利用這種配置,上升背後段210的重量及材料可被限制,而藉垂直肋部210b以及多個水平肋部210c以牢固背端物延伸物210a的堅硬度。
碳粉匣502進一步包括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該對導引壁50d。此外,第35圖上導引壁50d的正端部(Z方向的正端)在Z方向上部分凸出,形成快門保護物50e。參考第39圖,快門保護物50e在Z方向上凸出超過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當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可滑動地安置於快門支撐墊61時。如果有意外的物體出現在Z安裝方向上的正面而碳粉匣502在該方向插入時,快門保護物50e能在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之前便先接觸該物體,藉以避免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被相對地推動到Z方向上的背面。因此,能保護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快門保護物50e的配置及效應能適應第一實施例的導引壁50d。
在依據第二實施例的碳粉匣502中,如第28圖、第29圖及第35圖所示,底壁50f設置在X方向的快門支撐61的兩側面上的下端部(在Y方向的背面上)。在z方向的背面上,每個底壁50f在側壁50c及導引壁50d之間延伸,而連結在一起。底部支撐件214設置於每個底壁50f。底部支撐件214在個別底壁50f上成對設置成相鄰於背面(Z方向的背面),並相鄰於X方向的外面。該對底部支撐件214從底壁50f凸出到Y方向的背面,而且凸出量是朝Z方向的背面持續增加。第一快門622安裝在於上述元件所設置之下壁50b。
如第36圖所示,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快門62,第一快門622整個是平面狀的,並包括一對側壁71、固定件72、當作取消固定的按壓凸出物73、支撐墊74、一對囓合部75以及一對導引壁76。切口71a形成於每個側壁71中。切口71a的長度是使得側壁71的正端部打開,而側壁71的背端部未打開。因此,在側壁71的背端部,用於脫離保護的 凸出物71b相對於側壁71的背端部而凸出到Y方向的背面。這種配置能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快門62。
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固定件72包括基底端部72a以及本體72b,且腳部72c設置於本體72b的凸出端部。本體72b包括按壓凸出物73,用以在Y方向上被按壓時,取消密封位置的第一快門622的固定。
74支撐墊被固定件72及側壁71包圍,而且快門密封件772設置於支撐墊74。快門密封件772配對於支撐墊74,並固定。被按壓到形成於下壁50b的出口55附近的快門支撐墊61時,快門密封件772密封出口55,以避免顯影劑從碳粉匣502流進流出(參考第39圖)。快門密封件772的端部772a凸出超過在Z方向上支撐墊74的正端面74a。第二實施例的快門密封件772是由彈性材料構成,比如海棉。被快門支撐墊61按壓時,快門密封件772因彈性變形而緊密地貼附至出口55的周圍,密封出口55。
每個囓合部75具有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配置,並在Z方向的背面上,形成平行X-Y平面的鉤面75a。此外,每個囓合部75在Z方向的正面上形成平行X-Y平面的接觸面75b。在Z方向的背面上的配置類似於依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快門62。
該等軌道壁76具有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配置,並形成平行於Y-Z平面的多個導引面76a,且形成於每個導引面76a上的導引凸出物76b設計成可移動地配對於形成在下壁50b的快門支撐墊61中之導引溝64中(第35圖所示)。參考第35圖,當導引凸出物76b是在導引溝64中時,定義出導引溝64的壁面的配對件64a(第35圖所示)可被夾在配對於Y方向上支撐墊74的導引凸出物76b及快門密封件772之間。
如第37圖所示,用以覆蓋第一快門622的第二快門632具有類似於第二快門63的配置,並包括平面本體782、用以取消第一快門622的固定狀態的按壓凸出物79、側壁80、手臂812以及調節凸出物82。第二快門632進一步包括輔助凸出物211。平面本體782具有類似平行於X-Z平面的薄板的形狀,且整個在Y方向(X-Z平面)上為矩形。平面本體782在Z方向正面的正端面782a是平板狀,平行於X-Y平面,並在X方 向上延伸。
按壓凸出物79設置在平面本體782上。按壓凸出物79具有類似第一實施例的配置,並包括在Z方向背端面的斜面79a。平面本體782進一步包括該對側壁80。類似於第一實施例,每個側壁80包括多個接收凹部80a及斜面80b。
每個手臂812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手臂81,在Z方向上從Z方向的正端凸出。每個手臂812具有類似在Z方向上延伸的條狀物的形狀,跨過平面本體782的空隙,並隨著位置在Z方向上移動而彎曲,藉以降低該等手臂812之間的距離。該等手臂812能可移動地接收設置於下壁50b的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第35圖所示)。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接收於手臂812及平面本體782之間的空隙中,並進一步接收於相鄰至Z方向上空隙的接收凹部80a中。
因此,第二快門632能可移動地安裝於下壁50b。第一快門622可出現於該等手臂812之間。在第一快門622以及第二快門632被正確地安置於下壁50b(參考第38圖)的狀態中,隨著第一快門622在Z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門632(參考第47圖)而移動,手臂812干擾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
每個手臂812在Z方向上的正端部在X方向上朝內凸出,形成從Y方向看很尖銳的邊緣812a。相互面對的該等邊緣812a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一快門622的寬度(X方向上側壁71之間的空隙)。鉤件812b設置成相鄰於邊緣812a。鉤件812b從手臂812(相鄰於邊緣812a)在X方向上朝外凸出,其凸出端部(在X方向的外端部)出現在與側壁80(在X方向上等同於凸出端部的位置)相等同的平面上。這種狀態稱作手臂812的起始彎曲狀態。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手臂81,手臂812是彈性,且能在被施加X方向的力量時於X方向上變形,並在力量釋放時,回復到起始彎曲狀態。
在起始彎曲狀態中,設置於Z方向上邊緣812a的背面上的平面812c平行於X-Y平面。因此,在第38圖所示的狀態中,第一快門622在Z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門632的移動被阻止,因為相鄰於邊緣812a 的平面812c碰撞或接觸到平行於X-Y平面的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的接觸面75b。
在每個手臂812中,定位於鉤件812b的正面上的凸出物812d從相鄰於邊緣812a的位置在X方向上朝外凸出,並到Z方向的正面,且斜面812e形成於Z方向的正面上。隨著位置在X方向朝外移動,斜面812e傾斜於Z方向的正面。平面本體782進一步包括該對調節凸出物82,類似於第一實施例。
輔助凸出物211位於或相鄰於平面本體782的中心位置,並且是在按壓凸出79的Z方向的背面上,用於釋放固定。輔助凸出物211從平面本體782凸出至y方向的正面。在輔助凸出物211於Z方向的正面上是平行X-Y平面的平面211a。要注意的是,第36圖中的元件符號72d是代表第一快門622的H形固定件72的平行面之間在X方向延伸的橋狀物,而且當第一快門622以及第二快門632安裝於下壁50b時,如第38圖所示,輔助凸出物211的尺寸大小設計成使得平面211a能接觸到在Z方向的橋狀物72d。
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快門組合物602能貼附於碳粉匣502的下壁50b,如第38圖及第39圖所示。具體而言,第一快門622安裝於下壁50b的快門支撐墊61,而該對導引壁76的導引凸出物76b插入形成在快門支撐墊61中的該對導引溝64。然後,第一快門622在Z方向上相對於下壁50b的密封位置以及打開位置之間是可滑動的,係藉該對導引溝64及插入其內的導引凸出物76b而導引。
在這種狀態下,下壁50b上該對支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尤其是X方向內第35圖中所示知每個內面66e)接收於形成在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中的切口71a中。因此,Z方向上切口71a的背面上的凸出物71b(第36圖所示)會在Z方向上干擾在Z方向上平面部分66b的正面的擋件66d(第35圖所示)。因此,能藉在Z方向上相對於下壁50b移動而避免第一快門622脫離下壁50b。凸出物71b以及擋件66d的配置能適應第一實施例的側壁71以及支撐凸出物66。
第二快門632能貼附於下壁50b,而在下壁50b上的該對支 撐凸出物66的平面部分66b被接收於形成在該對側壁80中的接收凹部80a中。第二快門632經由相對於第一快門622的釋放位置在打開位置以及遮蔽位置之間於Z方向上相對於下壁50b是可滑動的,係藉接收凹部80a及插入其內的平面部分66b來導引。隨著第二快門632在Z方向上相對於第一快門622而移動,第二快門632的輔助凸出物211(尤其是平面211a)能配對於第一快門622的本體72b(尤其是橋狀物72d)。因此,在Z方向上進一步移動,第二快門632能使第一快門622從打開位置移動到密封位置。所以,第二快門632在Z方向上的移動能設定第一快門622到密封位置,並用快門密封物772以密封出口55。
碳粉匣502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而卡匣支撐墊902(容器支撐墊)設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藉以配對快門組合物602的配置。參考第圖40圖及第41圖,卡匣支撐墊902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卡匣支撐墊90,並包括導引溝91、第一凹部94、第二凹部92、固定溝93、轉動制動鉤95、包圍顯影劑入口96a的入口邊緣96以及釋放組件97。卡匣支撐墊902進一步包括一對推件212以及一對輔助導引件213。
導引溝91成對安置於X方向上,藉以面對並接收碳粉匣502的導引壁50d(第46A圖所示)。第二凹部92可在Z方向上以可移動的方式接收第二快門632。每個固定溝93定義出平行於X-Y平面並定位於Z方向背面的側壁93a。固定溝93設計成容納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的鉤件812b(第37圖所示)。第一凹部94在Z方向上相鄰於第二凹部92,並設計成接收在Z方向可移動的第一快門622(參考第48A圖)。第一凹部94及第二凹部92一起於其間形成第二階98。
每個制動鉤95包括第一凸出物95a以及第二凸出物95b。第一凸出物95a的端面能配對於快門支撐墊61的側面,而第二凸出物95b可出現在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鉤面75a在Z方向的背面)的背部,係貼附於碳粉匣502(參考第48A圖)。每個制動鉤95可繞著轉軸95c而轉動並如第41圖中的箭頭A2所示,偏移至第40圖及第41圖所示的起始轉動位置。當每個制動鉤95是在起始轉動位置時,第一凸出物95a能在碳粉匣50安裝於碳粉供應裝置43時,接觸到Z方向上快門支撐墊 612的釋放凸出物67的端面67a。
包圍顯影劑入口96a的入口邊緣96在Z方向的相鄰於第一凹部94,且顯影劑入口96a連通第3圖所示的暫時儲存器44(第3圖所示)。入口邊緣96及第一凹部94一起於其間形成第一階99。當碳粉匣502類似於第一實施例而正確安置於碳粉供應裝置43時,入口邊緣96的上端面能接觸快門支撐墊61的下端面,其中形成出口55。在這種狀態下,出口55面對顯影劑入口96a,並在Y方向上相連結。
在釋放組件97中,彈性偏移部97b施加偏移力至爪部97a,朝向第40圖所示的起始凸出位置。爪部97a形成傾斜的正面97c以及傾斜的背面97d。當沒有施加力量時,爪部97a是起始凸出位置,並被推動以抵抗性偏移部97b施加的力量,到其端部是在卡匣支撐墊902內的位置。
該對推件212(第40圖所示)設計成隨著第二快門632進入第二凹部92,在X方向上朝外偏移手臂812。推件212成對設置在X方向上,以對應個別的手臂812。每個推件212包括基部212a及推件本體212b。基部212a是定位於固定溝93在Z方向上的正端部,並在X方向上朝內凸出。推件本體212b從基部212a的端部凸出到Z方向上的背面。基部212a的位置及大小設計成不會妨礙手臂812的鉤件812b進入固定溝93(操考第46A圖至第48B圖)。推件本體212b在Z方向上的背端部凸出至第二凹部92(之後稱作“凸出邊緣212c”),且與傾斜接觸面212d相連續。隨著位置在X方向上朝外移動,傾斜接觸面212d是傾斜至Z方向的正面。
在推件212中,推件本體212b(凸出邊緣212c及傾斜接觸面212d)是在等同或類似於安置於第二凹部92內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凸出物812d及斜面812e)的高度(在Y方向上的位置)。推件212定位成使得推件本體212b的凸出邊緣212c及傾斜接觸面212d是在Z方向上面對在起始彎曲位置的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的斜面812e,如第46A圖所示。此外,推件212定位成使得推件本體212b的凸出邊緣212c及傾斜接觸面212d能在第二快門632到達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之前,便先接觸到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的傾斜接觸面212d(亦即斜面812e)。
利用這種配置,隨著第二快門632進入第二凹部92,推件 212的推件本體212b接觸在起始彎曲位置的手臂812的傾斜接觸面212d(參考第46A圖及第46B圖)。隨著第二快門632進一步在Z方向上移動,由於傾斜接觸面212d的斜面812e以及推件本體212b的凸出邊緣212c與傾斜接觸面212d之間的交互作用,推件212偏移手臂812的推件本體212b(在X方向的外端部)到側壁80外(其外端部)的位置,藉以使鉤件812b進入固定溝93(參考第47A圖及第47B圖)。
該對輔助導引件213定位於一對壁面在Z方向上的背端部,而每個壁面是在導引溝91及第二凹部92之間。輔助導引件213包括在X方向上的傾斜外面213a、及傾斜內面213b。傾斜外面213a導引該對導引碳粉匣502的該對導引壁50d到該對導引溝91,方便插入導引溝91。傾斜內面213b導引第二快門632到第二凹部92,藉以幫助導引壁50d進入第二凹部92。
參考第42圖及第44圖,卡匣支撐墊902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102的卡匣框202內,具有類似於第1圖所示影像形成裝置10的配置。如第42圖所示,在影像形成裝置102中,多個顯影裝置23是橫向配置(沿著X-Z平面)。因此,感光鼓21以及碳粉供應裝置43A是橫向配置,且傳送帶30(第1圖所示)是水平延伸。影像形成裝置102包括四個卡匣框220,每個是對應於黃、青綠、洋紅及黑色的其中之一,用以容納個別的碳粉匣502。卡匣框220依據顯影裝置23的水平配置而水平配置。要注意的是,類似於碳粉匣502及卡匣支撐墊902,四個卡匣框220具有類似的配置,除了用於顏色辨別的辨別溝225以外,而且只說明一個卡匣框220,而其他則省略。
參考第43A圖至第44圖,開口220a形成於影像形成裝置102的外壁中,且卡匣框220定義出具有類似於矩形六面體之形狀的腔室,且具有容納卡匣支撐墊902的大小。開口220a本質上是方形,並具有配對於碳粉匣502的本質上方形背端部的大小,其間沒有或幾乎沒有空隙(參考第43B圖)。
卡匣框220包括多個軌道221,個別設置於卡匣框220的側面(X方向)上的內部側壁220b。每個軌道221具有類似於從內部側壁220b 在橫向(X方向)朝內凸出之平板的形狀。當碳粉匣502插入卡匣框220時,如第45B圖所示,每個軌道221接觸到設置於碳粉匣502的側壁50c之軌道209的傾斜入口輔助物209b的上面。隨著碳粉匣502進一步插入,藉傾斜入口輔助物209b導引,軌道221在軌道本體209a上相對移動(到Y方向的正面),並從上接觸到軌道本體209a,如第45B圖及第45C圖所示。因此,在決定碳粉匣502的姿勢時,該對軌道221能避免碳粉匣502向上移動(在Y方向)。
參考第43A圖至第44圖,一對抓取件222進一步設置於該對軌道221之上的內部側壁220b。該對抓取件222在X方向上朝內從內部側壁220b凸出,且凸出量在Z方向的正面朝內持續增加。該對抓取件222能至少在凸出量為最大的位置從兩側抓住碳粉匣502。
參考第44圖,卡匣框220進一步包括一對踏板223,設置以覆蓋卡匣支撐墊902的橫向端部。每個踏板223的上面(Y方向的正面)是彎曲,形成與下壁50b(第28圖所示)的彎曲相一致的抓取面224,而不會阻礙下壁50b的插入。每個抓取面224設計成當碳粉匣502在Z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框220移動時,讓設置於下壁50b上之接觸板207(第28圖所示)在其上滑動。由於上述接觸板207的配置,抓取面224不接觸碳粉匣502的下壁50b。抓取面224及接觸板207的配置能適應第一實施例的碳粉匣50及卡匣支撐墊90。
踏板223設置有多個辨別溝225及一囓合溝226。該等辨別溝225防止碳粉匣502被安置到卡匣框220,因碳粉匣502中容納不同顏色的顯影劑(亦即碳粉)。該等辨別溝225從抓取面224凹陷至Y方向的背面,並在Z方向上延伸。每個辨別溝225的大小設計成容納設置於卡匣支撐墊902的辨別凸出物208(第28圖所示)。
該等辨別溝225在數量上及配置上是不相同,是取決於相對應碳粉匣502所容納的顯影劑顏色。在第44圖的配置中,辨別溝225的數量在任一橫面上為二,亦即總共為四。利用這種配置,該等辨別溝225讓碳粉匣502只插入相同顏色的卡匣框220。
囓合溝226定位在踏板223的下部中的橫向外面(X方向) 上。囓合溝226朝內凹陷,並在Z方向上延伸。囓合溝226能接收碳粉匣502的固定釋放片68(第38圖),並讓固定釋放片68在Z方向上移動到釋放組件97(第40圖中所示的爪部97a)。
以下參考第46A圖至第48B圖,說明在碳粉匣502安裝於卡匣框220的期間,快門組合物602及卡匣支撐墊902的操作。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門組合物60及卡匣支撐墊90的操作的說明是被簡化或省略。
第46A圖是類似於第38圖及第41圖的剖示圖,並顯示在碳粉匣502安裝於卡匣框220的期間,設置於卡匣支撐墊902的每個推件212之推件本體212b接觸第二快門632的每個彎曲手臂812的凸出物812d的狀態,而第46B圖是第46A圖的部分放大示意圖。第47A圖及第47B圖分別是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的剖示圖及放大示意圖,並顯示第二快門632接觸第二階98。第48A圖及第48B圖顯示在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所示之剖面上碳粉匣502的出口55連結至碳粉供應裝置43的顯影劑入口96a。
一開始,抓住把手206(第43A圖及第43B圖所示)並在Z方向上移動碳粉匣502到卡匣框220(卡匣支撐墊902),如第43A圖中的箭頭A11所示。此時,將碳粉匣502的該對導引壁50d(第38圖所示)插入卡匣支撐墊902中形成的該對導引溝91(第40圖及第41圖所示),且安置在形成在碳粉匣502的下壁50b上的接觸板207(第28圖)到卡匣框220的抓取面224(第44圖所示)上。然後,形成在碳粉匣502的側壁50c上的該對軌道209從底下接觸卡匣框220的的個別軌道221(參考第45A圖至第45C圖)。此外,碳粉匣502從橫向面(在X方向上)被夾在該等抓取件222之間。因此,卡匣支撐墊902相對於碳粉匣502的移動方向是受限於Z安裝方向。
第一快門622是在這種狀態的密封位置。因此,快門密封件772按壓在出口55的周圍上的快門支撐墊61,密封出口55。此外,第二快門632是在遮蔽位置,覆蓋包括按壓凸出物73的第一快門622。既然第一快門622的固定件72的本體72b的腳部72c接觸到下壁50b上固定凸出物65的個別按壓部分65b,所以避免第一快門622從該位置在Z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相對於快門支撐墊61而移動。接著,在第二快門632 中,平行於X0Y平面並相鄰於邊緣812a的個別手臂812的平面812c接觸到在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的正端部上的囓合部75的接觸面75b,且避免第二快門632在Z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相對於快門支撐墊61而移動。
接著,隨著碳粉匣502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第二快門632進入卡匣支撐墊902的第二凹部92。然後,在起始彎曲狀態下的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的凸出物812d(傾斜接觸面812e)接觸到個別推件212(在凸出邊緣212c的斜面212d),如第46A圖及第46B圖所示。隨著碳粉匣502在Z方向上進一步移動,由於凸出物812d的傾斜接觸面812e以及推件本體212b的凸出邊緣212c及斜面212d之間的交互戶作用,手臂812在X方向上朝外移動。因此,其鉤件812b在X方向上朝外凸出,並進入與第二凹部92相連續的個別固定溝93(參考第47A圖及第47B圖)。隨著鉤件812b進入固定溝93,第二快門632(尤其是正端面782a)接觸到卡匣支撐墊902的第二階98(參考第47A圖)。因此,第二快門632受限制而無法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2移動。
依據碳粉匣502進一步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的後續移動是類似於第一實施例。隨著碳粉匣502進一步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快門支撐墊61的出口55是在Y方向上面對並連結至顯影劑入口96a,快門支撐墊61的下端面(Y方向的背面)配對於入口邊緣96的上端面(Y方向的正面),如第48A圖所示。在出口55連結至Y方向的正面的狀態中,每個制動鉤95的第二凸出物95b是在打開位置之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的囓合部75的背部(尤其是在鉤面75a在Z方向上的背面),受第一階99限制。此外,第一快門622是在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支撐墊74的前端面74a接觸到第一階99。
此時,在第一快門622中,快門密封件772的端部772a比支撐墊74的前端面74a更凸出,如第36圖所示,因而快門密封件772的凸出部分被第一階99壓制。所以當出口55連結至供應開口96a時,第一階99,亦即入口邊緣96,以及第一快門622之間的空隙可被快門密封件772的受壓部分密封。
此外,在這種狀態下,第二快門632是在打開位置,並受第二階98限制,而每個手臂812的鉤件812b插入固定溝93。此時,每個手臂812保持在Z方向上伸展,而邊緣812a在X方向上偏移到外,因為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的凸出物812d接觸到手臂812的推件212的推件本體212b。此外,在側壁50c的固定釋放件68的傾斜背面68b是在Z方向上面對爪部97a的正面97c,以可釋放的方式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2,固定碳粉匣502的位置。
進一步地,當出口55連結至供應開口96a時,卡匣框220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凸出物分別插入第一定位凹部201及第二定位凹部202(第26圖所示),且碳粉匣502設定在相對於卡匣框220的預設姿勢。電路板572設定在卡匣框220的定位凸出物配對形成在電路板572中的定位孔572b(第26圖所示)的位置。
此外,當碳粉匣502插入出口55連結至供應開口96a的位置時,設置在碳粉匣502的上面的夾件205(第26圖所示)接觸到卡匣框220的上部側壁220c(第44圖所示),且碳粉匣502的個別底壁50f上的底部支撐件214(第28圖所示)接觸到卡匣框220的下部側壁220d(第44圖所示)。因此,避免碳粉匣502的背面向上及向下移動(參考第43B圖)。在出口55連結至供應開口96a的狀態下,如第43B圖所示,卡匣框220的開口220a被碳粉匣502的背面填滿。然後,設置於卡匣框220的攪拌器驅動接頭301連結至攪拌器52的連結部522a,如第32D圖所示,且設置於卡匣框220的螺絲驅動接頭是連結至傳輸螺絲56的連結部562a(第26圖所示)。
因此,碳粉匣502安置在卡匣支撐墊902,並完成安裝在卡匣框220內。當碳粉匣502是連結時,隨著攪拌器52及傳輸螺絲56分別由攪拌器驅動接頭301及攪拌器驅動接頭301驅動,碳粉供應裝置43能將出口55所釋放的顯影劑經由顯影劑入口96a而導引至碳粉供應裝置43內的暫時儲存器44(參考第3圖)。然後,顯影劑從碳粉匣502供應到顯影裝置23,第42圖所示。
以下參考第49A圖至第50B圖,說明在碳粉匣502從卡匣框220移除的期間,快門組合物602及卡匣支撐墊902的操作。類似於第 一實施例的快門組合物60及卡匣支撐墊90的操作之說明是相類似或略。
第49A圖及第49B圖分別是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的剖示圖及放大示意圖,並顯示在碳粉匣502從卡匣框220移除期間釋放由釋放組件97所固定之碳粉匣502。第50A圖及第50B圖分別是類似於第46A圖及第46B圖的剖示圖及放大示意圖,並顯示第二快門632是從鉤件812b及固定溝93所固定而釋放的狀態。
在碳粉匣502從卡匣框220移除的期間,碳粉匣502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亦即移除方向)。一開始時,抓住把手206(第43A圖及第43B圖所示)並在相反於Z方向的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框220(卡匣支撐墊902)移動碳粉匣502。然後,取消碳粉匣502的側壁50c上的固定釋放件68以及卡匣支撐墊902的釋放組件97所達成的固定(參考第49A圖)。第49A圖顯示釋放組件97被推到卡匣支撐墊902內的起始階段,用以取消固定。
然後,碳粉匣502的快門支撐墊61在移除方向上移動,且出口55從卡匣支撐墊902的供應開口96a在Y方向上偏移。此時,既然卡匣支撐墊902的每個制動鉤95的第二凸出物95b插在第一快門622的每個囓合部75的背面上,所以第二凸出物95b在Z方向上接觸到囓合部75的鉤面75a,藉以阻止第一快門622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2而移動。
此外,第二快門632的每個手臂812的邊緣812a接觸到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且鉤件812b在卡匣支撐墊902的固定溝93內。所以,鉤件812b在Z方向上干擾固定溝93的側壁93a,藉以阻止第二快門632在移動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2而移動。此時,雖然第二快門632從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稍微偏移到Z方向的背面,但是可保持相對於第一快門622的釋放位置。
在第二快門632中,可避免凸出物812d(斜面812e)干擾凸出邊緣212c(傾斜接觸面212d),而手臂812是從鉤件812b囓合固定溝93的狀態,隨著第二快門632在移動方向上從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稍微移動,而回復到起始彎曲狀態(參考第50A圖及第50B圖)。因此,避免第一 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在移除方向上一起與快門支撐墊61移動。換言之,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是在Z安裝方向上移動,而保持第二快門632的釋放狀態。
依據碳粉匣502進一步在移除方向上移動的後續移動類似於第一實施例。隨著碳粉匣502在移除方向上移動,第一快門622被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上的制動鉤95固定,直到第一快門622到達密封位置,用快門密封件772密封出口55為止(第39圖所示)。接著,第一快門622到達密封位置,且快門密封件772被按壓到碳粉匣502中出口55的周圍,密封出口55。
然後,快門支撐墊61的釋放凸出物67(尤其是端面67a)從制動鉤95的第一凸出物95a在Z方向上移動到上游位置,且快門支撐墊61在Z方向上不再按壓第一凸出物95a。然後,每個制動鉤95繞著轉軸95c轉動到起始轉動位置。因此,每個制動鉤95的第二凸出物95b脫離開第一快門622的囓合部75的背面,藉以讓第一快門622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2而移動。利用這種操作,在從卡匣支撐墊902移除碳粉匣502的期間,能牢固第一快門622及快門密封件772對出口55的遮蔽。
接著,隨著碳粉匣502在移除方向上移動,第一快門622在移除方向一起移動,且第二快門632留在或相鄰於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亦即,第二快門632在Z方向上移動,而第一快門622留在密封位置。隨著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在Z安裝方向上相對移動,第一快門622的釋放凸出物73面對第二快門632的釋放凸出物79的釋放狀態是被取消。然後,第一快門622固定在密封位置,而快門密封件772密封出口55,且避免在移除方向相對於碳粉匣502而移動。
接著,參考第50A圖及第50B圖,隨著碳粉匣502在相反於Z方向的移除方向上移動,第一快門622插入第二快門632的該等手臂812之間,而從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脫離開該等手臂812的邊緣812a。所以,手臂812偏移到起始彎曲狀態,從卡匣支撐墊902的固定溝93脫離開鉤件812b。因此,第二快門632能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 902而移動。
此時,既然如上所述可避免凸出物812d(斜面812e)干擾推件本體212b(傾斜接觸面212d),所以可牢固的使手臂612從鉤件812b囓合固定溝93的狀態回復到起始彎曲狀態。此時,參考第50A圖,第二快門632是在遮蔽位置,避免第一快門622的按壓凸出物73出現在碳粉匣502(下壁50b)外。
接著,碳粉匣502是從卡匣支撐墊902藉在移除方向上移動而移動。此時,如第38圖、第39圖及第50A圖所示,第一快門622是在密封位置,而快門密封件772按壓在出口55周圍上的快門支撐墊61,密封出口55。此外,第二快門632是在遮蔽位置,覆蓋包含按壓凸出物73的第一快門622。因此,出口55被快門組合物602關閉,類似於碳粉匣502被安置到碳粉供應裝置43的卡匣框220中的卡匣支撐墊902之前的狀態。因此,完成移除碳粉匣502。
利用類似於依據第一實施例碳粉匣50的配置,依據第二實施例的碳粉匣502(502Y、502M、502C或502BK)能達到類似的效應。
此外,在碳粉匣502中,既然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包括在起始彎曲狀態下平行於X-Y平面的平面812c,所以平面812c可在Z方向上接觸到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的正端部,亦即,平行於X-Y面的接觸面75b(囓合部75),如果第一快門622在Z方向上相對於第二快門632而移動。這種配置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快門63比較起來,能加強阻止第二快門632相對於第一快門622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
進一步,利用加強阻止第二快門632相對移動到第一快門622,可在碳粉匣502中更有效的防止不經意打開出口55。
在碳粉匣502中,既然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進一步包括凸出物812d(斜面812e),所以手臂812能藉施加到斜面812e上的力量,在X方向(橫方向)上朝外變形到Z方向的背面,且鉤件812b能插入與第二凹部92相連續的固定溝93。這種配置能牢固手臂812的變形,即使阻止第二快門632到第一快門622的相對移動被加強。因此,能牢固阻止第二快門632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2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
快門組合物602能簡化,因為第二快門632的手臂812的變形能使用第一快門622(尤其是側壁71)而回復。
在碳粉匣502中,與卡匣框220的抓取面224接觸的下壁50b的區域可降低至設置於下壁50b的接觸板207,藉以方便碳粉匣502在Z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框220而移動,亦即卡匣支撐墊902。既然接觸板207成對安置在X方向上,所以即使有降低接觸區域,碳粉匣502能可靠的在Z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框220而移動,亦即卡匣支撐墊902。
既然軌道209設置於側壁50c,所以能避免碳粉匣502在卡匣框220中向上移動,並隨著設置於卡匣框220的軌道221從上接觸到軌道209,設定位置於其內。
此外,既然夾件205設置在碳粉匣50的上面,所以可避免碳粉匣50的背面隨著夾件205接觸到卡匣框220的上部側壁220c(第44圖所示)而向上移動。這種配置能方便卡匣框220的第一凸出物插入第一定位凹部201(第26圖),卡匣框220的第二凸出物插入第二定位凹部202,卡匣框220的定位凸出物插入電路板572中形成的定位孔572b。
這種配置能進一步方便攪拌器驅動接頭301連結到攪拌器52的連結部522a(參考第32A圖至第32C圖),以及螺絲驅動接頭連結至傳輸螺絲56的連結部562a。這種特點在把手206定位於碳粉匣502的背面(Z方向的背面)上的配置中是尤其有效。把手206能讓使用者更容易用手插入凹部206a抓握把手側壁206b以抓取碳粉匣502。
此外,既然底部支撐件214設置於碳粉匣502的底壁50f,所以能避免碳粉匣502的背面隨著底部支撐件214接觸到卡匣框220的下部側壁220d(第44圖所示)而向下移動。這種配置能讓上述元件正確插入或連結,並能藉避免碳粉匣502的背面向下傾斜以牢固電路板572以及碳粉供應裝置43的連通板之間的連通。這種特點很有效,因為碳粉匣502的背面可因其重量(或其內顯影劑的重量)而向下傾斜。
因此,碳粉匣502的背面的垂直位置能正確設定,而上面的夾件205接觸上部側壁220c,底壁50f上的底部支撐件214接觸下部側壁220d,能正確插入或連結上述元件。此外,夾件205及底部支撐件214是 塑形成使得Y方向上的凸出量隨著位置在Z方向上移動到背面而持續增加。此外,碳粉匣502的插入能平順而達到上述效應。
既然碳粉匣502包括上升背後段210,使碳粉匣502配對於卡匣框220的開口220a內,而幾乎沒有空隙,所以當安置於卡匣框220內時,碳粉匣502能關閉開口220a(參考第43B圖)。這種配置能防止顯影劑經由開口220a漏到卡匣框220外,即使顯影劑是意外地從卡匣框220內的碳粉匣502漏出。此外,既然開口220a關閉,所以能改善具有安置於其內的碳粉匣502的影像形成裝置102的外觀,即使上部(亦即第3圖的顯影室51)在X方向上大於碳粉匣502中的下部(亦即漸尖部53及釋放通道54)。因此,可增加顯影室51的容量,而避免顯影劑從開口220a漏出,並在碳粉匣502安置於裝置內時,改善外觀。
在碳粉匣502中,既然通氣段203設置成當足夠量的顯影劑填滿於其內時不被顯影劑覆蓋,所以可牢固地供應空氣到顯影室51。因此,可防止顯影室51內的壓力因經由出口55釋放顯影劑而落到負壓(亦即低於室壓)。利用這種配置,顯影劑可平順的從出口55釋放,且經由卡匣支撐墊902的供應開口96a平順地供應給暫時儲存器44。
利用上述通氣段203的位置,即使當空氣經由卡匣支撐墊902的供應開口96而流入,空氣能從顯影室51排放,藉以防止顯影室51內的壓力上升。
碳粉匣502進一步包括快門保護物50e(第26圖所示),定位於每個導引壁50d的端部,並凸出超過快門組合物602到Z方向的正面。因此,即使非故意的物體從Z方向的正面相對的靠近,快門保護物50e也能在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之前先接觸到該物體,藉以防止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被相對的推動到Z方向的背面。因此,能保護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利用這種配置,即使快門組合物602的周圍在碳粉匣502於Z方向上安裝期間碰撞卡匣框220或卡匣支撐墊902,快門保護物50e能防止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被推動到背面,打開出口55。
既然斜面522d設置於攪拌器52的該對凸出物522b,所以 在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凸出物301a的凸出端部301b上的斜面522d及斜面301c之間的交互作用能防止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凸出端部301b以及連結部522a的凸出端部522c在凸出邊緣相互卡住的干擾狀態。此外,既然凸出物522b的凸出端部522c是平行於凸出端部301b的中心軸Ca,所以斜面522d及斜面301c所施加的導引效應能方便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相對於連結部522a而轉動。因此,能更有效的防止上述的干擾狀態。
既然攪拌器52的凸出物522b的斜面522d成對配置在圓周方向上,所以利用配置在圓周方向上凸出物301a的斜面522d及斜面301c之間的交互作用,用以避免干擾狀態的相對空隙量(脫離量)能降低,將參考第32C圖至第32E圖詳細說明。
參考第32C,假設對應於其中之一的斜面522d的凸出端部522c的周圍尺寸是α,且對應於其中之一的斜面301c的凸出端部301b的周圍尺寸是β。然後,利用斜面522d及斜面301c的導引效應,能藉相互之間轉動最大量α+β,以防止凸出端部522c以及凸出端部301b之間的上述干擾狀態。
相比之下,例如第32E圖顯示依據比較性配置的一對凸出物5220b以及一對的凸出物3010a。在第32E圖中,在整個周圍平滑的斜面522f形成在凸出物5220b的凸出端部522c處,且在整個周圍平滑的斜面301d形成在凸出物3010a的凸出端部301b處。在第32E圖的配置中,為防止使用斜面522f及斜面301d的導引效應時,凸出端部522c及凸出端部301b相互卡住,所以需要凸出物5220b及凸出物3010a以互相的相對轉動最大量2 α+2 β。
因此,如同本實施例中,避免干擾狀態的相對空隙量(脫離量)能藉成對安置於凸出端部522c之圓周方向上的斜面522d以及成對安置於凸出端部301b之圓周方向上的斜面301c進行相互作用而降低。在第二實施例中,空隙量可約為第32E圖所示配置中的一半。
要注意的是,成對的兩斜面522d的配置並不受限於上述的配置。例如,兩斜面522d可在圓周方向上的傾斜度或尺寸上不相同,而軸線是在中央,只要能達到上述效應即可。類似地,斜面301c並不受限 於上述的配置。
在碳粉匣502中,攪拌器52的凸出物522b的凸出端部522c隨著凸出端部522c相互靠近而傾斜至Z方向的背面,且凸出端部522c在中心軸Ca的方向上平行於凸出物3010a的凸出端部301b。因此,隨著該對凸出端部522c接觸到該對凸出端部301b,用以導引凸出物522b內凸出物3010a的力量可藉其導引效應而造成。
這種配置能防止作用在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連結部522a上從連結部522a的轉軸偏離中心軸Ca的力量,即使如上所述當凸出物3010a(凸出端部301b)接觸到凸出物522b(凸出端部522c)。
要注意的是,攪拌器52的連結部522a(以及所連結的攪拌器驅動接頭301)的效應及配置能適應傳輸螺絲56(以及所連結的螺絲驅動接頭)的連結部562a。
在碳粉匣502中,能改善顯影室51中顯影劑的攪拌效應,因為定義出第一凹部201的第一中空圓柱201a以及定義出第二凹部202的第二中空圓柱202a是與顯影室51的內面相連續,以下參考第51A圖及第51B圖以詳細說明。要注意的是,在第51A圖及第51B圖中,元件符號52b是代表攪拌器52的葉片,是從軸線徑向延伸。
例如,第51B圖顯示比較性的碳粉匣502X,其中第一定位凹部201X及第二定位凹部202X並不與顯影室51X的內面相連續。在第51B圖的配置中,當從攪拌器52的軸方向上看時,盲點Bs出現在顯影室51X的內面以及第一定位凹部201X、第二定位凹部202X之間。很難藉葉片52b攪拌盲點Bs中的顯影劑,即使是驅動攪拌器52。
相比之下,第51A圖所示依據第二實施例的碳粉匣502能避免產生這種盲點Bs,因為第一中空圓柱201a以及第二中空圓柱202a是與顯影室51的內面相連續。所以,整個顯影室51內的顯影劑能被攪拌器52的葉片52b攪拌,因而方便顯影室51內顯影劑的攪拌。要注意的是,在第51A圖及第51B圖中,顯影室51或51X的內面以及葉片52b是用改變所強調的葉片52b而被簡化,而且那些配置不一定是與其他圖式產品的配置相一致。
在碳粉匣502的第一快門622中,快門密封件772的端部772a在Z方向上比支撐墊74的前端面74a更凸出。所以,當第一快門622接觸到第一階99時,快門密封件772的凸出部分被卡匣支撐墊902的第一階99壓制。因此,當第一快門622是在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且出口55連結至供應開口96a時,第一階99,亦即入口邊緣96,以及第一快門622之間的空隙可被快門密封件772的受壓部分密封。這種配置能防止顯影劑從入邊緣96及第一快門622之間漏出到卡匣框220,即使顯影劑是在意料之外的狀態下從出口55以及供應開口96a之間漏出。
利用類似於依據第一實施例碳粉供應裝置43的配置,第二實施例能達到類似的效應。
此外,依據第二實施例的碳粉供應裝置43進一步包括該對推件212。利用這種配置,當第二門632進入第二凹部92時,推件本體212b在Z方向上被按壓到手臂812的凸出物812d,藉斜面812e以及凸出邊緣812c與傾斜接觸面212d之間的導引作用而在X方向上朝外偏移手臂812,並讓鉤件812b在X幫向上凸出超過側壁80。所以,鉤件812b能導引到個別固定溝93,並且能避免位於或相鄰於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的第一快門622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因此,能阻止不經意打開出口55。
要注意的是,雖然推件212使第二門632的手臂812變形,藉以導引鉤件812b到固定溝93內,但是推件212及手臂812的配置並不受限於上述的配置,只要每個手臂812能藉推件本體212b的凸出邊緣212c及傾斜接觸面212d以及手臂812的凸出物812d的斜面812e之間的導引效應而在X方向朝外移動即可。另一方式是,例如,邊緣812a可在X方向朝外移動而在Z方向上延伸,讓鉤件812b隨著朝外移動的每個手臂812的邊緣812a接觸到第一快門622的側壁71而進入固定溝93。
要注意的是,雖然快門保護物50e在上述配置中是設置於第35圖右邊的導引壁50d的端部,但是其數量及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只要在碳粉匣502的安裝期間,快門保護物50e能在第一快門622及第二快門632接觸到在正面上出現的意料之外的物體之前便先接觸到它即可,如果有的話。另一方式是,例如,快門保護物50e能設置於每個導引壁50d,或第 35圖右邊的導引壁50d。
此外,雖然第一凹部201以及第二凹部202的第一中空圓柱201a以及第二中空圓柱202a是與第二實施例中的顯應室51的內面相連續,但是第一中空圓柱201a以及第二中空圓柱202a能另外設計。例如,第一中空圓柱201a以及第二中空圓柱202a可在碳粉匣502的內面中,亦即側壁可具有容納第一凹部201以及第二凹部202於其內的厚度。
要注意的是,雖然碳粉匣是當作依據本發明的粉末容器而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並未受限於此,只要粉末容器包括用以容納粉末的粉末室、在粉末容器(或粉末室)的一面中形成的粉末出口、以及用以打開並關閉粉末出口而包含第一快門及第二快門的快門組合物即可。第一快門在關閉粉末出口的密封位置以及打開粉末出口的打開位置之間為可移動,並包括用以取消在密封位置的第一快門的固定的按壓組件,而第二快門包括干擾第一快門之按壓組件的按壓凸出物,並在遮蔽位置以及釋放位置之間為可移動,其中該遮蔽位置用以不干擾按壓凸出物及按壓組件之間下覆蓋按壓組件,該釋放位置是用按壓部分按壓該按壓組件。
要注意的是,雖然在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第二快門63的釋放位置63的手臂81(或812)的鉤件81b(或812b)以及卡匣支撐墊90(或902)的固定溝93,尤其是側壁93a,阻止第二快門63(或632)從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但是這種特點並未受限於此,只要第二快門63能被固定在或相鄰於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而碳粉匣50(或502)是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移動即可。
此外,雖然藉卡匣支撐墊90的制動鉤95以及第一快門62的側壁71的的囓合部75(鉤面75a)阻止第一快門62從第二階98的限制位置移動到Z方向的背面,但是這種特點並未受限於此,只要第一快門62能被固定在於或相鄰於第一階99的限制位置而碳粉匣50是在移除方向上相對於卡匣支撐墊90移動即可。
此外,碳粉供應裝置43能適應單一顏色的影像形成裝置,而非多顏色的影像形成裝置10(或102)。
此外,雖然包括本質上承載物(承載顆粒)及碳粉(碳粉顆粒) 的兩成分顯影劑是在上述實施例中使用,但是本發明的特點能適應單一成分的顯影劑。例如,當作本發明實施例的粉末容器可容納碳粉、靜電吸收碳粉的承載物,或碳粉及承載物的混合物(亦即預先混合碳粉)。在每一種個案中,都可達到類似的效應。
此外,碳粉匣50中攪拌器52的數量並不受限於一。例如,第52圖顯示包括兩個攪拌器52的碳粉匣503。在第52圖所示的碳粉匣503中,兩個連結開口583形成於顯影室51的正面(在Z方向上的正面),藉以暴露攪拌器52的連結部522a。連結開口583能類似於連結開口58或582而配置。連結開口583具有類似於依據第二實施例碳粉匣502的配置,除了攪拌器52的數量以外。碳粉匣503能具有增加的能力,用二攪拌器52攪拌顯影劑。
第一實施例的每個碳粉匣50、卡匣支撐墊90以及影像形成裝置10的配置能適應於第二實施例,或與第二實施例的元件結合。類似的,第二實施例的元件能適應於第一實施例,或與第一實施例的元件結合。
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發明精神下所作有關本發明之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之範疇。
10‧‧‧影像形成裝置
11‧‧‧盒狀裝置本體
12A、12B、12C、12D‧‧‧寫入單元
13A、13B、13C、13D‧‧‧多邊形鏡片
14A、14B、14C、14D‧‧‧光學單元
20BK、20C、20M、20Y‧‧‧處理匣
21‧‧‧感光鼓
22‧‧‧充電單元
23‧‧‧顯影裝置
24‧‧‧傳送滾輪
25‧‧‧清潔單元
30‧‧‧傳送帶
31‧‧‧薄片饋入器
32‧‧‧饋入滾輪
33‧‧‧配準滾輪
34‧‧‧吸入滾輪
35‧‧‧帶狀清潔裝置
36‧‧‧固定裝置
37‧‧‧加壓滾輪
38‧‧‧加熱滾輪
39‧‧‧釋放滾輪
50K、50M、50C、50Y‧‧‧碳粉匣
P‧‧‧傳送薄片

Claims (10)

  1. 一種粉末容器,包括:一粉末室,用以容納形成影像用的粉末;一粉末出口,形成在該粉末容器之一表面中;以及一快門組合物,用以打開及關閉該粉末出口,且該快門組合物包含:一第一快門,可在關閉該粉末出口的一密封位置以及打開該粉末出口的一打開位置之間移動,並包括一按壓組件,用以消除該第一快門固定留在該密封位置上;以及一第二快門,包括一按壓凸出物,該按壓凸出物干擾該第一快門的該按壓組件,該第二快門可在一遮蔽位置以及一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其中該遮蔽位置是用以覆蓋該按壓組件,而不會干擾該按壓凸出物及該按壓組件,而該釋放位置是用以藉該按壓凸出物按壓該按壓組件。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粉末容器,其中該第二快門在尺寸上大於該第一快門,且在該遮蔽位置的該第二快門完全覆蓋該第一快門。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粉末容器,其中該第一快門及該第二快門是平面狀,並平行於其內形成該粉末出口的表面,該第一快門在該密封位置以及該打開位置之間移動所在的一方向為線性,平行於其內形成該粉末出口的表面,並平行於該粉末容器的一預設安裝方向,以及該第二快門在該遮蔽位置及該釋放位置之間移動所在的一方向係為該第一快門移動的方向。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固定凸出物,其從其內形成該粉末出口的表面凸出,其中該第一快門進一步包括一固定片,其在該第一快門移動的方向 上接觸該固定凸出物,該第一快門的按壓組件是從該固定片朝該第二快門而凸出,以及當該第二快門的該按壓凸出物壓到該第一快門的該按壓組件時,該固定片從其內形成該粉末出口的表面,被移到不會接觸該固定凸出物的位置。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對彈性臂,是可變形的且安置以干擾在垂直於該預設安裝方向上該第一快門的側面,每個該等彈性臂包括一鉤件,係凸出至該第一快門的一相反側面,當該等彈性臂不干擾該第一快門的側面時,該等鉤件在垂直於該預設安裝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定位於個別彈性臂的內部,以及該等彈性臂係藉干擾該第一快門的側面而變形,藉以讓該等鉤件在該第二方向上凸出超過個別彈性臂。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對彈性臂,是可變形得且安置以干擾在垂直於該預設安裝方向上該第一快門的側面,每個該等彈性臂包括一鉤件,係凸出至該第一快門的一相反側面,當該等彈性臂不干擾該第一快門的側面時,該等鉤件是在垂直於該預設安裝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定位於個別彈性臂的內部,以及該等彈性臂係藉干擾該第一快門的側面而變形,藉以讓該等鉤件在該第二方向上凸出超過個別彈性臂。
  7. 一種粉末供應裝置,用於形成影像的粉末是從依據第1項所述之粉末容器供應至該粉末供應裝置,其中該粉末容器的第一快門及第二快門是平面狀,平行於其內形成該粉末出口的表面,並平行於該預設安裝方向而移動,該粉末供應裝置包括一容器支撐墊,其中該粉末容器是可移除地可安裝於該容器支撐墊,該容器支撐墊包括: 一第一凹部,用以接收在該密封位置上的該第一快門;一第二凹部,用以接收在該遮蔽位置上的該第二快門;以及一入口外緣,包圍一粉末入口,粉末經由該粉末入口而從該粉末容器供應至該粉末供應裝置,其中該入口外緣及該第一凹部一起產生一第一階,係在該預設安裝位置上干擾該第一快門,而不會干擾該粉末容器的粉末室,以及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一起產生一第二階,係在該預設安裝位置上干擾該第二快門,而不會干擾該粉末室及該第一快門。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粉末供應裝置,其中該容器支撐墊進一步包括一固定制動鉤,用以固定該第一快門於干擾該第一階的位置。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或第8項所述之粉末供應裝置,其中該容器支撐墊的該第二凹部包括一對固定溝,係朝該第二方向而凹陷,該第二快門進一步包括一對彈性臂,是可變形的且安置以干擾在垂直於該預設安裝方向上該第一快門的側面,每個該等彈性臂包括一鉤件,係凸出至該第一快門的一相反側面,當該等彈性臂不干擾該第一快門的側面時,該等鉤件在該第二方向上定位於個別彈性臂的內部,以及當該第二快門的該等彈性臂藉干擾該第一快門的側面而變形時,該等鉤件在該第二方向上凸出超過個別彈性臂而進入該容器支撐墊的該第二凹部的個別固定溝,並干擾定義出在該預設安裝方向上個別固定溝之背面的側壁。
  10.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影像形成單元,用以形成影像;以及依據第7項所述之粉末供應裝置,配置以供應粉末狀顯影劑至該影像形成單元。
TW102106015A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TWI529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9279 2012-03-15
JP2012275672A JP5435116B2 (ja) 2012-03-15 2012-12-18 粉体収納容器、その粉体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粉体補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6463A true TW201346463A (zh) 2013-11-16
TWI529504B TWI529504B (zh) 2016-04-11

Family

ID=47750513

Famil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6015A TWI529504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9141008A TWI767418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5102265A TWI604284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6132137A TWI616734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7134500A TWI691818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7101898A TWI640845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9109679A TWI714482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1008A TWI767418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5102265A TWI604284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6132137A TWI616734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7134500A TWI691818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7101898A TWI640845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TW109109679A TWI714482B (zh) 2012-03-15 2013-02-21 粉末容器及含有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8) US9146497B2 (zh)
EP (2) EP3696612A1 (zh)
JP (1) JP5435116B2 (zh)
CN (2) CN105717767B (zh)
ES (1) ES2800025T3 (zh)
TW (7) TWI5295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5116B2 (ja) 2012-03-15 2014-03-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その粉体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粉体補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086319B2 (ja) 2012-06-03 2017-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19339B2 (ja) * 2012-11-22 2015-05-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JP6095376B2 (ja) * 2013-01-18 2017-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188904B2 (en) * 2013-01-30 2015-11-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oner supply regulation
JP6318604B2 (ja) * 2013-04-25 2018-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6070392B2 (ja) 2013-04-30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支持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19436A (ja) 2013-04-30 2014-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読み出し装置及び同装置を供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319960B2 (ja) * 2013-07-10 2018-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6143101B2 (ja) * 2013-09-27 2017-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168870A1 (en) * 2013-12-12 2015-06-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Having an Alignment Member for Aligning with a Developer Unit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15187693A (ja) 2014-03-11 2015-10-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U2670567C2 (ru) * 2014-08-01 2018-10-23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для тонера, механизм подачи тонера и затвор
US9477177B2 (en) * 2014-09-02 2016-10-2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having a shutter lock mechanism
US9581936B2 (en) 2015-01-30 2017-02-28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ontact member which is elastically deformed
JP6512864B2 (ja) 2015-02-27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6447271B2 (ja) * 2015-03-13 2019-0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39156B2 (ja) * 2015-08-31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補給容器
JP6634762B2 (ja) 2015-09-28 2020-01-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着脱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17335B2 (en) 2015-10-21 2017-11-14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amount detecto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667134B2 (ja) 2015-12-10 2020-03-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6130B2 (ja) * 2016-04-15 2020-06-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粉体検知装置及び現像装置
JP6558303B2 (ja) * 2016-05-26 2019-08-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7479353A (zh) * 2016-06-08 2017-12-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583149B2 (ja) * 2016-06-08 2019-10-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US11036295B2 (en) 2016-11-23 2021-06-1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Electrostatic slide clutch
JP2018106081A (ja) * 2016-12-27 2018-07-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コンテナの装着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082768B2 (en) 2016-12-27 2018-09-2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634021B (zh) * 2017-01-25 2018-09-01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形成設備
JP6932955B2 (ja) 2017-03-16 2021-09-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99093B2 (ja) 2017-05-22 2021-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補給装置
JP6864871B2 (ja) 2017-05-30 2021-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47134B2 (en) * 2018-02-23 2020-05-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ransfer belt platens
US10866537B2 (en) * 2018-03-13 2020-12-1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having contact portion to contact a restriction member
JP7070054B2 (ja) * 2018-05-01 2022-05-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23047B2 (en) 2018-05-01 2021-06-0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Electrostatic slide clutch with bidirectional drive circuit
CN108803283B (zh) * 2018-06-29 2020-10-30 贵州省仁怀市西科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型硒鼓
US10514651B1 (en) 2018-07-26 2019-12-24 Ricoh Company, Ltd. Cleaning blade, clean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20200029635A1 (en) * 2018-07-26 2020-01-3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otion-restricting wearable safety device
US10649367B2 (en) 2018-07-30 2020-05-12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7135595B2 (ja) * 2018-08-28 2022-09-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52825B2 (en) 2018-09-06 2020-12-0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lective restriction of skeletal joint motion
JP7151417B2 (ja) 2018-11-26 2022-10-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22907A (ja) * 2019-01-31 2020-08-1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収容体、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2002B2 (ja) 2019-03-18 2023-03-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60102B2 (en) 2019-05-08 2020-12-0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Guide for supporting flexible articulating structure
US11054905B2 (en) 2019-05-24 2021-07-0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otion-restricting apparatus with common base electrode
US11061476B2 (en) 2019-05-24 2021-07-1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aptic feedback apparatus
JP7371372B2 (ja) 2019-07-16 2023-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7253146B2 (ja) 2019-07-31 2023-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量検知装置、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4936B2 (ja) 2019-07-31 2023-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27040B2 (ja) * 2019-09-25 2023-08-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粉体容器の装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と粉体容器
TWI788636B (zh) * 2020-03-06 2023-01-01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粉匣
JP7484306B2 (ja) * 2020-03-26 2024-05-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回収容器及び粉体塗装装置
KR20220010663A (ko) * 2020-07-17 2022-01-26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전면 커버를 구비하는 토너 카트리지
JP2022080195A (ja) * 2020-11-17 2022-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36710A (ja) 2021-03-08 2022-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残量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230056419A (ko) * 2021-10-20 2023-04-27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토너 배출구를 차단하는 복수의 차단 위치를 가지는 셔터 구조물

Family Cites Families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2103A (en) * 1873-08-26 Improvement in lamps
US4611899A (en) * 1983-01-08 1986-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JP2565575B2 (ja) 1989-12-08 1996-12-18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3267965A (ja) * 1990-03-19 1991-11-28 Konica Corp 現像剤補給装置
US5294963A (en) * 1991-04-19 1994-03-15 Mita Industrial Co., Ltd. Toner cartridge having opening for discharging toner sealed with sealing member and method of stripping sealing member
JPH08287905A (ja) 1995-04-14 1996-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鉛蓄電池用極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3267879B2 (ja) * 1996-11-13 2002-03-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3284334B2 (ja) * 1996-11-18 2002-05-2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部材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JP3604919B2 (ja) * 1998-08-31 2004-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3978920B2 (ja) * 1999-02-04 2007-09-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184741B1 (en) * 2000-09-01 2010-07-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having developer supply open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able therewith
JP4741189B2 (ja) 2002-02-08 2011-08-03 ユニヴァーシティ オブ サウス フロリダ 増殖した細胞系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7133629B2 (en) * 2002-04-12 2006-11-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s easy-to-handle large capacity toner container
WO2004019391A2 (en) 2002-08-23 2004-03-04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having reduced dislocation pile-up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04226524A (ja) 2003-01-21 2004-08-12 Ricoh Co Ltd トナー移送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352848B2 (ja) * 2003-02-14 2009-10-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のリサイクル方法
JP2004302020A (ja) * 2003-03-31 2004-10-28 Seiko Epson Corp カートリッジのトナー撹拌装置及び該トナー撹拌装置を備える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092091A (ja) * 2003-09-19 2005-04-07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トナー収納容器
JP4456957B2 (ja) 2004-08-06 201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84691B2 (en) 2004-11-09 2007-02-2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890201B1 (en) * 2005-06-07 2014-12-3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629508B2 (ja) * 2005-06-09 2011-02-0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の着脱機構
KR100694128B1 (ko) * 2005-06-20 2007-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토너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7155841A (ja) 2005-11-30 2007-06-21 Ricoh Co Ltd 粉体容器、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780B2 (ja) * 2006-04-18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90338B2 (en) 2006-05-19 2009-09-15 Hoya Corporation Anti-shake apparatus
JP4215784B2 (ja) * 2006-07-13 2009-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E202006011218U1 (de) 2006-07-20 2007-11-22 Marantec Antriebs- Und Steuerungstechnik Gmbh & Co. Kg Notfallentriegelung
JP2008179383A (ja) 2007-01-23 2008-08-07 Ricoh Co Ltd 粉体充填方法、粉体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剤補給方法、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粉体充填済み粉体収納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810449B2 (ja) 2007-01-30 2011-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充填方法、充填済み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現像剤補給方法、並びに現像剤充填済み現像剤収納容器の製造方法。
JP5067865B2 (ja) 2007-02-21 2012-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39416B2 (ja) 2007-04-03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990691B1 (en) 2007-05-08 2009-09-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eveloping agent and storage device therefor
KR101448005B1 (ko) 2007-05-17 2014-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90016777A1 (en) 2007-07-13 2009-01-15 Satoru Miyamoto Developer container filled with developer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developer container filled with developer
JP5234393B2 (ja) 2007-09-14 2013-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方法
JP5472774B2 (ja) 2007-09-28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126373B2 (en) * 2007-09-28 2012-02-28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revents toner from being scattered from the device
US8200126B2 (en) * 2007-11-30 2012-06-1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s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9419286B2 (en) 2011-01-13 2016-08-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Wet lamination process for reducing mud cracking in fuel cell components
JP2009258445A (ja) 2008-04-17 2009-11-05 Ricoh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16019B2 (en) 2009-08-14 2013-04-09 Tha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polating digitally-controlled amplifier gain
KR101608062B1 (ko) * 2009-08-28 2016-03-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착탈가능한 토너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KR101160309B1 (ko) 2009-08-31 2012-06-26 손지영 아날로그 표시 장치
CN102597887B (zh) 2009-09-04 2014-06-18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JP5483101B2 (ja) * 2009-09-04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58325B2 (ja) 2009-09-04 2012-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78064A (ja) 2009-10-02 2011-04-14 Nikon Corp 撮像装置
US8106146B2 (en) 2009-10-06 2012-01-31 Medtronic, Inc. Therapeutic polymers and methods of generation
JP5515673B2 (ja) * 2009-11-20 2014-06-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
EP2378374B1 (en) 2010-04-01 2019-09-2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47186B2 (ja) 2010-05-17 2012-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61113B2 (ja) * 2010-11-10 2014-07-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1532B2 (ja) * 2010-11-15 2014-11-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粉体収容装置、清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4765B2 (ja) 2010-11-16 2014-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35116B2 (ja) 2012-03-15 2014-03-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その粉体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粉体補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609A (zh) 2019-02-01
CN105717767A (zh) 2016-06-29
EP2639648A2 (en) 2013-09-18
JP5435116B2 (ja) 2014-03-05
CN105717767B (zh) 2020-04-24
EP2639648B1 (en) 2020-05-06
US20160363887A1 (en) 2016-12-15
US20150346635A1 (en) 2015-12-03
US9835977B2 (en) 2017-12-05
ES2800025T3 (es) 2020-12-23
TWI616734B (zh) 2018-03-01
TWI767418B (zh) 2022-06-11
TW201809926A (zh) 2018-03-16
US20210080864A1 (en) 2021-03-18
TW202028895A (zh) 2020-08-01
US20220342347A1 (en) 2022-10-27
EP3696612A1 (en) 2020-08-19
US20190064699A1 (en) 2019-02-28
US20130243491A1 (en) 2013-09-19
TWI691818B (zh) 2020-04-21
TWI714482B (zh) 2020-12-21
TW202113511A (zh) 2021-04-01
US10146154B2 (en) 2018-12-04
US9459556B2 (en) 2016-10-04
US11953843B2 (en) 2024-04-09
TWI529504B (zh) 2016-04-11
US10606187B2 (en) 2020-03-31
TWI640845B (zh) 2018-11-11
TWI604284B (zh) 2017-11-01
CN103309206B (zh) 2016-05-25
TW201818165A (zh) 2018-05-16
TW201616249A (zh) 2016-05-01
US11422483B2 (en) 2022-08-23
US20200183302A1 (en) 2020-06-11
CN103309206A (zh) 2013-09-18
US10871729B2 (en) 2020-12-22
EP2639648A3 (en) 2017-05-10
JP2013218276A (ja) 2013-10-24
US20170363987A1 (en) 2017-12-21
US9146497B2 (en) 2015-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9504B (zh) 粉末容器、粉末供應裝置、及含有該粉末供應裝置的影像形成裝置
JP4134061B2 (ja)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が装着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2089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0392B2 (ja) トナー収納容器支持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22381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566147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トナー充填方法
JP2010191092A (ja) 画像形成組立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72186B2 (ja) 粉体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9900A (ja) 電子写真装置
WO2022093354A1 (en) Lubricant application device for removable lubricant unit
JP2023058861A (ja) 粉体収容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