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6537A - 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6537A
CN1876537A CNA2006100874345A CN200610087434A CN1876537A CN 1876537 A CN1876537 A CN 1876537A CN A2006100874345 A CNA2006100874345 A CN A2006100874345A CN 200610087434 A CN200610087434 A CN 200610087434A CN 1876537 A CN1876537 A CN 1876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sheet stacking
drg
rear end
press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74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76537B (zh
Inventor
栉田秀树
神谷奈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876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6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76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6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6Auxiliary devices for retaining articles in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1/00Collating or gathering sheets combined with processes f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or signatures or for interposing inserts
    • B42C1/12Machines for both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nd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the sheets or sign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5Height, e.g. of st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1Angle
    • B65H2511/212Rotary posi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薄片堆叠装置包括:中间处理盘,其堆叠薄片;后端杆,其可从将薄片按压在中间处理盘的按压位置向上移动;杆制动器,其限制后端杆的向上移动;以及调节机构,其根据堆叠在中间处理盘上的薄片的薄片堆叠高度,改变杆制动器对后端杆的限制位置,其中,调节机构与在中间处理盘上堆叠的薄片的薄片堆叠高度无关地将从后端杆的按压位置到限制位置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

Description

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薄片被顺次排出到并堆叠在薄片堆叠盘上的薄片堆叠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将薄片引导至薄片堆叠盘上的对齐制动器表面、且由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恒定的按压力将薄片向薄片堆叠盘上按压的薄片堆叠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其装置主体包括该薄片堆叠装置的薄片处理装置,并进一步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在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装订薄片束的装订设备、以及如在薄片束上打孔的打孔装置等处理薄片的薄片处理装置已包括顺次堆叠薄片的薄片堆叠装置。在该情况下,考虑到薄片的卷曲,这些装置的大多数具有以减少薄片浮动的方式将薄片堆叠在薄片堆叠盘上的薄片堆叠装置。注意,该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是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这些装置的功能的多功能装置。
图45中示出的薄片堆叠装置1302被设置在用于装订形成有图像的薄片的装订设备1300中。该薄片堆叠装置1302被构造成通过在设置于装订设备1300内被定义为薄片堆叠盘的中间处理盘1330上顺次堆叠薄片来形成薄片束,沿该薄片束的边缘移动的订书机1301将该薄片束在多点装订,其后,已装订的薄片束被从中间处理盘1330排出到堆叠盘1622。
下面,将参考图46说明将堆叠在中间处理盘1330上的未图示的薄片束在两点装订的操作。
将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排出的薄片逐个地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30,通过沿箭头方向转动的拉入叶片(paddle)1360和构成第一排出辊对1320的排出辊1320a的滚花带1608使沿薄片排出方向该薄片的上游侧端(后端)抵接后端制动器1331的抵接支撑面1331a,从而使薄片的后端对齐。此外,通过从薄片的两侧靠近薄片的第一和第二对齐构件1340、1341使薄片的两侧在宽度方向对齐。
通过重复这些操作,堆叠在中间处理盘1330上的多个薄片变成后端和侧端被对齐的薄片束。其后,待机的订书机1301沿薄片束的后端移动到第一和第二装订位置,并在各装订位置装订薄片束。
因此,以如下方式构造包括中间处理盘1330的薄片堆叠装置1302:薄片的后端部的对齐涉及通过由拉入叶片1360、滚花带1608等构成的拉回机构将薄片向后端制动器1331拉回,使薄片抵接后端制动器1331。然而,通常,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内,当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单元加热、加压并因此定影时,或者取决于使用环境,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可能会改变其含水量。因此,在薄片上出现弯曲现象。也就是说,薄片可能翘曲(卷曲)。
如此卷曲的薄片和厚度小且刚度低的薄片在抵接中间处理盘1330上的后端制动器1331时被弯曲而干扰薄片束的对齐。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如下构造的后端制动器,作为解决中间处理盘1330上薄片对齐失败的措施。
图47中示出的后端制动器1332包括设有多个凹槽1332b和多个凸条构件1332c的抵接面1332a,该抵接面1332a防止薄片沿抵接面1332a被向上推。
图48中示出的后端制动器1333包括设置在其上部的向下倾斜的弹性片1334,从而总是将薄片后端部向中间处理盘1330(参见图46)上按压。
图49中示出的后端制动器1335包括在该后端制动器1335附近按压薄片的可动按压构件1336。在薄片已抵接后端制动器1335之后,按压构件1336将薄片束向中间处理盘1330上按压,从而以向下按压卷曲薄片的方式使薄片变平(参考日本特开平11-130338号公报)。
图47中示出的后端制动器1332采用部件数量少的低成本、省空间的结构,然而,由于卷曲薄片由凹槽1332b和凸条构件1332c以随其卷曲的状态保持,所以该后端制动器1332不能主动地通过按压卷曲来使薄片变平。
此外,如此差的对齐性能引起薄片后端的对齐位置由于多个凹槽1332b和多个凸条构件1332c的凹部和凸部而出现偏离。
此外,当由第一和第二对齐构件1340、1341(参见图46)完成薄片的宽度方向的对齐时,薄片以各薄片的后端进入凹槽1332b的凹部和凸条构件1332c之间的凹部的状态沿宽度方向移动。因此,在薄片后端和凹部之间产生摩擦阻力而阻止薄片沿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不能在宽度方向上准确地对齐该薄片。而且,当堆叠的薄片数量增加时,由于摩擦阻力,过大的负荷被施加到用于移动第一和第二对齐构件1340、1341的电动机,这是使宽度方向的对齐性能恶化的一个原因。
图48中示出的后端制动器1333具有包括弹性片1334的简单结构,且能够通过向下按压卷曲薄片来提高薄片后端的对齐性能。该弹性片1334具有弹性,因此,当堆叠的薄片数量增加时,薄片进入时的按压力增大。相反,如果设定成当堆叠的薄片数量增加时弹性片1334的按压力变得合适,则当堆叠的薄片数量减少时,弹性片1334的按压力不足。因此,薄片进入时的按压力和滚花带1608的拉回力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稳定。
例如,如图50A所示,当堆叠的薄片数量增加时,如果弹性片1334的按压力变得比滚花带1608的拉回力大,则上部薄片P a不能到达后端制动器1333,从而薄片后端的对齐性能不能提高。此外,如图50B所示,当堆叠的薄片数量减少时,弹性片1334的按压力变得比滚花带1608的拉回力小,则几乎没有按压力作用在薄片上。因此,薄片Pa可能沿抵接支撑面1333a被向上推并弯曲。为了避免该弯曲,考虑增加弹性片1334的弹性力。然而,如果增加弹性力,则图50A中示出的现象在堆叠的薄片数量减少时也发生。因此,产生图51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拉回最佳区域窄的问题。而且,弯曲性能和拉回阻力依据基于薄片材料的表面阻力和厚度差异而随薄片逐个改变,因此很难具有适于各种薄片的构造。
此外,在图49中示出的后端制动器1335中,在后端制动器1335附近,按压构件1336对应于薄片堆叠高度在由A1、A2、A3指示的位置待机并下降,从而按压薄片P。因此,按压构件1336在这些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待机,然后,当最上面的薄片和按压构件1336的下表面1336a之间的间隙由于堆叠的薄片数量增加而变窄时,卷曲大的薄片难以进入该间隙,从而可能被卡在此处。
而且,按压构件1336被构造成在后端制动器1335的附近垂直于薄片上下地运动。因此,如在图49中从后端制动器的正面看到的,需要订书机1301(参见图46)的位置和按压构件1336的位置偏离图49中的左右方向。因而,为了按压构件1336按压最有效的且距后端制动器最近的部分,当按压构件1336进行按压时,订书机1301必须向后(图49中的右侧)退避,以不干涉按压构件1336,或者订书机1301必须沿垂直于图49中薄片表面的方向设置在订书机的装订位置之外。
而且,如果计划按压整个薄片宽度区域,图49中示出的按压构件1336在上述的退避构造中体积较大,因此常常被布置在作为非装订区域的中央部,其中,按压构件1336不能按压薄片的对应于装订位置的两端部,从而导致薄片后端的两侧端的对齐性能变差的情况。
此外,当在两点装订模式时,订书机通过薄片后端的中央部,并移动到里侧的装订位置。因此,如果按压构件1336被布置在中央部,则在暂时向后(图49中的右侧)退避之后,订书机移动到如从正面看未被重叠的位置,并进一步向里侧移动。而且,当从里侧移动到前侧时,操作也是一样的。因此,订书机移动机构必须使订书机能够在二轴(X轴、Y轴)方向上移动,因而该结构变得复杂。而且,订书机在二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装订处理时间延长。进一步,图像形成装置的待机时间随着该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从而形成图像的生产率降低。应当注意的是,图49中示出的薄片堆叠装置与订书机1301一起构成薄片处理装置。
如上所述,传统的薄片堆叠装置不能由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恒定的按压力来按压薄片束。传统的薄片堆叠装置不能抑制尤其是卷曲的薄片浮动。
更进一步,该薄片处理装置具有在薄片堆叠装置的按压构件与订书机的布局方面处理操作时间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片堆叠装置,该薄片堆叠装置能够由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恒定的按压力按压薄片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该薄片处理装置能够通过包括一定能处理薄片束的薄片堆叠装置来减少薄片处理时间。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该薄片处理装置通过包括一定能处理薄片束的薄片堆叠装置而不依赖薄片厚度地改善从薄的薄片到厚的薄片范围的所有类型薄片的薄片堆叠性能和薄片对齐性能。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该薄片处理装置通过包括一定能处理薄片束的薄片堆叠装置而不依赖薄片的卷曲方向和薄片的尺寸地改善薄片堆叠性能和薄片对齐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包括一定能处理薄片束的薄片堆叠装置来提高形成图像的薄片的生产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包括:薄片堆叠部,其堆叠薄片;薄片按压构件,其可从将该薄片按压到该薄片堆叠部上的按压位置向上移动;限制构件,其限制该薄片按压构件的向上移动;以及调节机构,其根据堆叠在该薄片堆叠部的该薄片的薄片堆叠高度,利用该限制构件改变该薄片按压构件的限制位置,其中,该调节机构与在该薄片堆叠部上堆叠的该薄片的该薄片堆叠高度无关地将从该薄片按压构件的按压位置到该限制位置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进一步包括:制动器,其挡住和阻止堆叠在该薄片堆叠部上的该薄片的后端;以及薄片输送引导件,其与所述制动器之间夹着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地设置在所述制动器的相对侧,并将所述薄片引导至所述制动器,其中,该薄片输送引导件与该薄片堆叠部的薄片堆叠面之间的距离与该薄片按压构件的该限制位置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进一步包括:制动器,其挡住和阻止堆叠在该薄片堆叠部上的该薄片的后端;以及薄片输送引导件,其与所述制动器之间夹着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地设置在所述制动器的相对侧,并将所述薄片引导至所述制动器,其中,该薄片输送引导件与该薄片堆叠部的薄片堆叠面之间的距离与该限制位置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进一步包括:偏压构件,其将该限制构件偏压至该薄片按压构件的该限制位置,其中,该薄片按压构件能够抵抗该偏压构件而将该限制构件移动到比该限制位置更上的位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包括:薄片堆叠装置,其堆叠薄片;装订单元,其装订堆叠在薄片堆叠装置的薄片堆叠部中的薄片沿薄片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其中,该薄片堆叠装置是上述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任一个。
在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中,该薄片堆叠装置的薄片按压构件的移动区域被设定在不干涉该装订单元的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中,装订单元能够沿与该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调节位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其在薄片上形成图像;以及薄片堆叠装置,其堆叠形成有由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的薄片,其中,该薄片堆叠装置是上述薄片堆叠装置中的任一个。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其在薄片上形成图像;以及薄片处理装置,其对形成有由该图像形成部阶段形成的图像的薄片执行处理,其中,该薄片处理装置是上述薄片处理装置中的任一个。
在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中,调节机构与在该薄片堆叠部上堆叠的所述薄片的所述薄片堆叠高度无关地将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按压位置到所述限制位置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因此,在该薄片堆叠装置中,薄片按压构件可以利用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恒定的按压力按压薄片束。
在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中,与薄片按压构件接合,可通过与薄片堆叠部上的薄片高度无关地将薄片输送引导件与薄片堆叠部上的薄片最上面之间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而提高相对于制动器的薄片对齐性能。
更明确地,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构造成例如,如图44A所示,即使后端抵接制动器的薄片向上卷曲,该薄片按压构件暂时地向上避开,在薄片按压构件与薄片堆叠部之间接收薄片之后,然后该薄片按压构件下降并按压该薄片。因此,即使薄片向上卷曲,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也能够提高薄片对齐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构造成例如,如图44B所示,即使后端抵接制动器的薄片向下卷曲,在薄片输送引导件按压向下卷曲的薄片的中间部的顶部(鼓起部)的位置,在使卷曲薄片变平的同时该薄片抵接制动器。因此,即使薄片向下卷曲,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也能够提高薄片对齐性能。
而且,薄片堆叠装置构造成在薄片具有比薄片按压构件的向上避开(空隙)量更大的卷曲量的情况下,该薄片按压构件被限制向上移动,在以限制薄片卷曲的方式在薄片按压构件与薄片堆叠部之间接收薄片之后,该薄片按压构件按压该薄片。因此,即使薄片具有大卷曲量,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也可提高该薄片的对齐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中,薄片按压构件可与限制构件一起移动到比限制位置更上的位置,抵抗偏压构件。因此,由于使薄片按压构件移动到比该薄片按压构件的限制位置更上的位置,抵抗偏压构件,所以具有大卷曲量的薄片的卷曲被该偏压构件的弹性改善。因此,即使薄片具有大卷曲量,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也可提高该薄片的对齐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包括提高薄片对齐性能的薄片堆叠装置,因此可执行由装订单元精确地装订薄片束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提高薄片对齐性能的薄片堆叠装置,因此可提高在薄片上形成图像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薄片排出方向看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平钉(side stitch)处理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平钉处理装置的前视图;
图4是用于移动订书机的机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是示出平钉处理装置中的中间处理盘和对齐构件移动机构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的平面图;
图7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图7B是其前视图;
图8是薄片堆叠装置的平面图;
图9A是订书机与后端制动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示出了装订薄片束的角的情况;图9B是示出装订该薄片束后端的情况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后端制动器与后端杆之间的布局关系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当在自动整理装置中非分页模式时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当在自动整理装置中装订模式时将薄片排出到中间处理盘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当在自动整理装置中装订分页模式时在将薄片排出到中间处理盘之后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当在自动整理装置中装订分页模式时将薄片束从中间处理盘排出的操作pf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在自动整理装置的缓冲辊中薄片的重叠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在自动整理装置中薄片的重叠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在自动整理装置中将重叠薄片排出到中间处理盘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在自动整理装置中当重叠薄片堆叠在中间处理盘上时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薄片之间的偏移的图;
图20是示出使第四个薄片能够被接收的状态的图;
图21是示出当在自动整理装置中分页模式时将薄片排出到中间处理盘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当在自动整理装置的分页模式时薄片堆叠在中间处理盘上的状态的图;
图23是当薄片堆被偏离堆叠时的图;
图24是中间处理盘的平面图,示出在订书机的两点装订模式中第一和第二对齐构件的位置;
图25是当薄片由第一和第二对齐构件在宽度方向对齐时中间处理盘的平面图;
图26是在偏离堆叠的情况中,当薄片由第一和第二对齐构件在宽度方向对齐时中间处理盘的平面图;
图27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直到十个薄片被堆叠在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8是直到二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27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9是直到三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27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0是直到九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27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1A是直到十个薄片被堆叠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示出薄片的后端向上卷曲的情况;
图31B是示出薄片的中部向上卷曲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32是直到二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31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3是直到三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31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4是当九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31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5A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图35B是其前视图;
图36是直到十个薄片被堆叠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7是当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36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8是当二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36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9是当九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36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40是当十个薄片被堆叠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41是当十个薄片被堆叠在图40中的薄片堆叠装置中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42是示出堆叠的薄片数量、后端杆的位置、以及杆制动器的转动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3是示出根据薄片厚度设定的每个薄片的计数值以及杆制动器的偏移值的表;
图4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效果的说明图,示出薄片后端向上卷曲的情况;图44B是示出薄片后端向下卷曲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45是示出传统的自动整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46是薄片处理装置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47是传统的后端制动器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48是传统的后端制动器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49是传统的薄片处理装置的前视图;
图50A和图50B是示出传统的薄片处理装置的后端制动器中的问题的前视图;
图51是示出传统的薄片处理装置中的拉回区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包括该薄片堆叠装置。应当注意的是,说明书中采用的数值是参考数值,并不限定本发明。此外,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部件具有相同的构造,并将适当地省略对它们的重复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下面,将参考图1说明定义为图像形成装置的黑白/彩色复印机110。该黑白/彩色复印机110包括黑白/彩色复印机(以下简称为“复印机”)的主体100和自动整理装置600。该自动整理装置600连接到复印机的主体100,且具有骑马钉(saddle stitch)处理装置200、定义为薄片处理装置的平钉(side stitch)处理装置300、以及薄片束脊部(spine)处理装置400。骑马钉处理装置200和薄片束脊部处理装置400构成骑马钉装订成册处理装置700。因此,可联机处理从复印机主体100排出的薄片。注意,自动整理装置600可以作为选择而采用。所以,复印机主体100可作为单独的单元使用。此外,自动整理装置600和主体100可以一体构造(一个联合体)。
分别用作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鼓101a~101d将四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主体100内的盒107a~107d供给的薄片上,转印了图像的薄片被输送到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单元111,然后被排出到复印机外部。
自动整理装置
参考图1,从复印机的主体100排出的薄片被输送到自动整理装置600。该自动整理装置600执行各种薄片后处理,例如,顺次接收从复印机的主体100排出的薄片并将所接收的多个薄片对齐为一束薄片的处理(对齐处理)、利用订书机301装订该薄片束的后端(沿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的装订(stapling)处理、在所接收的薄片的后端附近打孔的打孔处理、分页处理、非分页处理、折叠该薄片束的折叠处理、以及装订成册(bookbinding)处理。第一实施例中的自动整理装置600至少能够执行对齐处理。
自动整理装置600具有用于将从复印机110的主体100排出的薄片引导到内部的入口辊对602。在该入口辊对602的下游侧设置用于将薄片有选择地引导到平钉装订成册路径X或骑马钉装订成册路径Y的转换挡601。
被引导至平钉装订成册路径X的薄片通过输送辊对603向缓冲辊(buffer roller)605供给。输送辊对603和缓冲辊605能够正反向转动。在输送辊对603和缓冲辊605之间设置打孔单元650。打孔单元650根据需要运转,在所输送的薄片的后端附近打孔。
缓冲辊605是卷绕有预定数量的供给至该缓冲辊605外周的堆叠薄片的辊。供给至缓冲辊605的薄片通过布置在下游的转换挡611堆叠在样品盘621上或堆叠在平钉处理装置300内的中间处理盘(以下简称为“处理盘”)330上。
根据需要,在经过对齐处理、装订处理等之后,作为薄片束堆叠在处理盘330上的薄片通过排出辊380a、380b排出到堆叠盘622上。装订堆叠在处理盘330上的薄片束的装订处理涉及使用订书机301。订书机301装订对应于薄片束的角部(角)和背部的部分。注意,稍后将说明平钉处理装置300。
另一方面,由转换挡601引导的薄片通过输送辊对213容纳在容纳引导件220中,并被进一步输送,直到该薄片的前端抵接未示出的升降式薄片定位构件。此外,在容纳引导件220的中间设置两对订书机218(因为看上去是重叠的,所以只示出了一个订书机)。该订书机218与面对订书机218的砧座(anvil)219协作来装订薄片束的中央。
一对折叠辊226a、226b设置在订书机218的下游。突出构件225设置在面对该折叠辊对226的位置。突出构件225的前端面对折叠辊对226的夹持部。该对折叠辊226a、226b和突出构件225构成用于折叠薄片束的薄片束折叠装置201。
在完成装订处理之后,当折叠由订书机218装订的薄片束时,未示出的薄片定位构件下降,以使该薄片束的装订位置面对折叠辊对226的中央位置(夹持部)。接着,突出构件225朝该薄片束突出,由此该薄片束被推入折叠辊对226之间(夹持部之间),然后,该薄片束在被折叠辊对226夹持的同时被输送并被折叠为两折。因而,该薄片束变成骑马钉装订的小册子。应当注意的是,也可以在未骑马钉装订的情况下折叠薄片束。
已被骑马钉装订为小册子的薄片束通过突出构件225和装订成册束输送带401被原样输送至薄片束脊部处理装置400。薄片束脊部处理装置400将该薄片束整齐地设置成通过从两面按压该薄片束背面的折叠部分而使薄片束的折痕呈准确的折叠形状,并使该背面折叠部分的背部变平。最后,该薄片束被排出到并因而放置在折叠薄片束堆叠盘480中。
接着,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用作薄片处理装置的平钉处理装置300。
将参考图2和图3说明用作装订单元的订书机301和该订书机301的外围部件。
订书机301被固定到滑动支撑砧座303上。在该滑动支撑砧座303的下面设置滚动辊304、305。该滑动支撑砧座303由在订书机移动基座306上的辊304、305和导轨凹槽307引导,从而沿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中的薄片的后缘(如箭头Y指示的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订书机301在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中的薄片的角部以预定角度α倾斜的姿势保持。该倾斜角α被设定为大约30°,但该倾斜角α可通过改变导轨凹槽307的形状而改变。此外,订书机移动基座306设有用于检测订书机301的原始位置的未示出的位置传感器。通常,订书机301在位于装置之前(从使用者角度看)的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原始位置待机。
将参考图4说明用于沿Y方向移动订书机301的移动机构。
带支撑部311设置在滑动支撑砧座303下方。带支撑部311被安装到在订书机301的移动区域的侧端部布置的带轮309a、309b之间沿外周方向延伸的移动带308。此外,与带轮309a连接的驱动电动机310布置在滑动支撑砧座303的下方。从而,订书机301被支撑在滑动支撑砧座303上,因此其与滑动支撑砧座303一起在被移动带308拖拉的同时沿Y方向往复运动,该移动带308的循环方向取决于驱动电动机310的正反向旋转而改变。
将参考图1和图3说明处理盘单元。
处理盘单元由以下部分构造:中间处理盘330,输送引导件312、后端制动器331,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摇动臂(引导件)350,拉入叶片360,薄片束排出辊对380,后端杆332,以及杆制动器333。
中间处理盘330被倾斜布置,使其相对于薄片束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朝上、上游侧(图3中的右侧)朝下。后端制动器331被布置在定义为中间处理盘330的上游侧的下端部。拉入叶片360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被布置在中间处理盘330的中间部。而且,将稍后说明的拉入叶片360、薄片束排出辊对380、以及摇动臂350被布置在定义为中间处理盘330的下游侧的上端部,具体来说,基本上位于单元构造的上方区域部分。
然后,从第一排出辊对320(参见图3)排出的薄片P在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上或者在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上滑动,直到薄片P的后端(沿排出方向的上游端)凭借中间处理盘330的倾斜和通过将稍后说明的拉入叶片360的动作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抵接支撑面331a。
此外,构成薄片束排出辊对380的一个下排出辊380a被布置在中间处理盘330的下游侧端部,而该薄片束排出辊对380的另一上排出辊380b被布置在摇动臂350的下表面的顶部。上排出辊380b与下排出辊380a远离和接近。该对排出辊380a、380b通过驱动电动机M380而以正反向转动。
将参考图5说明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及其外围部件。
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具有一对将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中的薄片的两侧端(沿薄片排出方向的边缘)对齐的第一和第二侧制动器340a、341a。此外,该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具有用于移动薄片束的移动机构345,该薄片束的后端侧和横向端侧相对于中间处理盘330沿薄片的交叉方向被对齐。
第一和第二侧制动器340a、341a被独立地、面对面地布置在图5中的下部和上部(对应于薄片P的两侧端),且在中间处理盘330的上方。第一和第二侧制动器340a、341a包括将薄片侧端向中间处理盘330的表面垂直地按压的对齐面340aa、341aa和支持薄片底面的齿条-齿轮部340b、341b。该齿条-齿轮部340b、341b通过一对相互平行的导槽330a、330b分别布置在中间处理盘330的下表面侧。导槽330a、330b沿薄片P的宽度方向穿过中间处理盘330延伸。
移动机构345具有:与第一侧制动器340a连接的第一齿条-齿轮部340b;齿轮343;与第二侧制动器341a连接的第二齿条-齿轮部341b;齿轮344;以及能够各自独立地驱动该第一和第二齿条-齿轮部340b、341b和齿轮343、344的第一和第二驱动电动机M340、M341。
然后,第一和第二齿条-齿轮部340b、341b与齿轮343、344啮合,由此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可相对于中间处理盘330沿薄片P的宽度方向独立地移动。也就是说,对齐面340aa、341aa被面对面地布置在中间处理盘330的上表面侧,并且各齿条-齿轮部340b、341b被装配成在中间处理盘330的下表面侧可沿对齐方向移动。
然后,由各驱动电动机M340、M341驱动的可沿正反向转动的各个齿轮343、344与齿条-齿轮部340b、341b啮合。第一和第二侧制动器340a、341a由驱动电动机M340、M341沿对齐方向移动。在这里,用于检测原始位置的未示出的位置传感器被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侧制动器340a、341a。利用该位置传感器,通常情况下,第一侧制动器340a在设置在下端部的原始位置待机,而第二侧制动器341a在设置在上端部的原始位置待机。
将参考图3说明摇动臂350。
摇动臂350在支撑轴351上被支撑的同时沿上下方向转动。该摇动臂350设有与薄片束排出辊对380的下排出辊380a抵接的上排出辊380b。该薄片束排出辊对380被布置在自支撑轴351沿薄片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当上排出辊380b抵接下排出辊380a的位置是原始位置时,摇动臂350由未示出的位置传感器检测。
然后,摇动臂350通常在各个薄片P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向上转动,从而上排出辊380b进入离开下排出辊380a的开口状态。结果,薄片束排出辊对380既不妨碍将稍后说明的通过拉入叶片360使薄片P向中间处理盘330的排出操作,也不妨碍由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进行的宽度方向的对齐操作。
在该结构中,当薄片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时,摇动臂350向上转动,将上排出辊380b从下排出辊380a分离,从而将薄片束排出辊对380设置在开口状态。当完成对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的处理时,摇动臂350向下转动,当上排出辊380b和下排出辊380a夹持薄片束时,薄片束排出辊对380可以将薄片束排出到堆叠盘622。其后,薄片束排出辊对380转动,由此将薄片束排出到堆叠盘622。
将参考图3说明拉入叶片360。
沿布置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方的驱动轴361固定多个拉入叶片360。参考图3,拉入叶片360看上去重叠为一个。通过驱动电动机M360使该驱动轴361转动。因而,通过驱动电动机M360使拉入叶片360以适当的定时如图3所示逆时针转动。该拉入叶片360形成为比到中间处理盘330的上表面的距离略长。此外,拉入叶片360的原始位置被设置在图3所示的位置,以不阻碍从第一排出辊对320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中的薄片。
在该构造下,当薄片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时,拉入叶片360在逆时针转动的同时与薄片的上表面接触,通过将薄片拉向后端制动器331而使薄片抵靠后端制动器331的抵接支撑面331a。其后,拉入叶片360等待预定时间段,然后以适当定时在由未示出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到的原始位置停止。
以下,将参考图6~图30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
薄片堆叠装置1包括:定义为薄片堆叠部的中间处理盘330、作为制动器的后端制动器331、作为薄片按压构件的后端杆332、作为限制构件的杆制动器333、以及作为薄片输送引导件的输送引导件312。
中间处理盘330向图6中的右下方倾斜,从而使所排出的薄片向薄片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移动。注意,中间处理盘330也可以设置成水平的。在该情况下,需要利用滚花带608使薄片沿图6中右箭头虚线方向移动。输送引导件312设置成可绕支撑轴313转动并用作用于将所排出的薄片向后端制动器331输送的引导面。此外,相对于中间处理盘330以等于或小于β的角度布置输送引导件312。而且,输送引导件312对应于中间处理盘上的薄片堆叠高度并随着薄片堆叠高度的增加而沿箭头D的方向绕支撑轴313转动,并总是使从中间处理盘上的最上面的薄片表面到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的距离恒定。应当注意的是,在第一实施例中,角度β被设定为大约30°(β=约30°),但角度β不限于该值。利用该设计,例如,如图44B所示,即使在排出向下卷曲的薄片的情况下,输送引导件312也可以通过利用该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按压向下卷曲的薄片的山状隆起的顶点部,使向下卷曲的薄片符合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地变平。结果,使该向下卷曲的薄片变平,并且可使该向下卷曲的薄片与后端制动器331匹配。此外,例如,在中间处理盘330上堆叠薄的薄片的情况下,即使当薄片被滚花带608和图6中示出的拉入叶片360以强力沿后端制动器331的方向拉入时,输送引导件312也一定能以利用顶部R按下薄片而不使薄片弯曲的方式使该薄片与后端制动器331匹配。
后端制动器331布置在中间处理盘330沿薄片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并接收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随后被移动到上游侧的薄片。后端制动器331具有形成为与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垂直地直立、接收薄片P的后端的支撑面331a。
后端杆332被设置成可绕支撑轴335转动,并沿上下方向转动。在该结构下,后端杆332以压靠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的方向按压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此外,后端杆332由在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上移动(滑动)的薄片或者在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上朝向后端制动器331移动(滑动)的薄片向上推。
而且,后端杆332具有:杆引导面332a,其用于按压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或引导朝向后端制动器331移动的薄片;以及抵接部332b,其抵接被支撑在转轴334上的杆制动器333。
因此,当在后端制动器331的附近按压薄片时,杆引导面332a一定能与该薄片的上游端相匹配,而不是薄片以浮动的状态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甚至在薄片向上卷曲的情况下,该薄片也可被确保按压在中间处理盘330上。
杆制动器333被构造成通过接收(停止)向上转动的后端杆332来限制后端杆332的上限位置,并且该杆制动器333可对应于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的堆叠高度调节后端杆332的上限位置。进行位置调节,从而通过使后端杆332的上限位置和后端杆332按压薄片的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基本恒定而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来使按压薄片的按压力基本恒定。
转轴334设置在后端制动器331的上方。如图7A和7B所示,该转轴334由构成调节机构410的齿轮337和与该齿轮337啮合的驱动齿轮338转动期望角度并被保持在该位置。该转轴334的转动角根据后端杆332的薄片按压高度而变化。也就是说,后端杆332的上限位置在稍后说明的转动控制下,对应于中间处理盘330上薄片的薄片堆叠高度而变化。
杆制动器333可转动地设置在转轴334上。杆制动器333接收(停止)由将被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向上推的后端杆332。该转轴334设有突片411。该杆制动器333形成有抵接设置在转轴334上的突片411的抵接面333a、333b。
扭转卷簧336设置成卷绕转轴334,并且该扭转卷簧336的两侧端被固定到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作为偏压构件的扭转卷簧336以如图7B所示的箭头方向J向杆制动器333施加偏压力。当杆制动器333的抵接面333a抵接突片411时,受到扭转卷簧336的偏压力的杆制动器333的转动被限制。
应当注意的是,在上述构造中,由于扭转卷簧336向杆制动器333施加转动力,所以通过使杆制动器333的抵接面333a抵接与转轴334一体的突片411来限制杆制动器333的转动。因此,设有扭转卷簧336的构造可以不需要抵接面333b。突片411和抵接面333a构成转动限制机构。
此外,在将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构造成一体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需要扭转卷簧336。在该构造下,杆制动器333接收(停止)后端杆332的位置可通过调节转轴334的转动位置对应于薄片堆叠高度而变化。要求将杆制动器333接收(停止)后端杆332的位置设置为后端杆332的上限位置,从而后端杆332按压薄片的位置和杆制动器333接收(停止)后端杆332的位置之间的差变得基本恒定,而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在该情况下,后端杆332的上限位置设有转动余量。设置该转动余量用于抑制薄片由于供入卷曲薄片时接收该卷曲薄片而浮动,而不引起卡纸。例如,在图27中,当薄片堆叠高度通过堆叠均具有大约0.1mm厚度的薄片而达到大约1mm时,杆制动器333转动并接收(停止)后端杆332的位置以使后端杆332有大约4mm到5mm的转动余量的方式改变。调节转轴334的转动角的位置使大约4mm到5mm的转动余量变得基本恒定,而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
此外,如图7A和7B所示,后端制动器331和后端杆332通过支撑轴335连接,输送引导件312和杆制动器333通过转轴334由同一驱动源转动。而且,如图8所示,后端制动器被分开设置在中间处理盘330中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边界处由附图标记331A、331B指示的位置。同样,杆制动器被布置在由附图标记333A、333B指示的位置。当具有这种布局关系时,订书机301可以沿薄片束的后端移动而不干涉后端制动器331、后端杆332、以及杆制动器333,由此可以在期望位置装订该薄片束。
此外,可由同一驱动电动机(未示出)使后端制动器331和后端杆332沿薄片P的后端Pa对称地移动。
当在薄片束装订模式下时,如图9A和9B所示,后端制动器331A、331B也可相对于具有不同尺寸或不同装订位置的薄片、在订书机301的弯钉(clinch)区域之外的位置、在接收薄片后端的同时对齐薄片的后端。这是因为,如果后端制动器331和后端杆332存在于订书机301的同一装订位置,则后端制动器331可能被订书机301的弯钉夹持。连同地,无论后端制动器331和后端杆332存在于移动区域的哪个位置,杆制动器333A、333B足够长以接收后端杆332的转动。在该构造下,如图10所示,即使当后端制动器331A、331B和后端杆332A、332B在薄片的宽度方向时,后端杆332A、332B也抵接杆制动器333A、333B。注意,杆制动器333A、333B也可沿薄片的宽度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杆制动器333A、333B可在面对后端杆332A、332B的同时与后端杆332A、332B一起移动。如果采用这些构造,可以使杆制动器333A、333B的每一个的长度减小。
接着,将说明自动整理装置600的操作。注意,将以A4尺寸的薄片作为示例进行说明。
将说明当在非分页模式下时的薄片P的流动。
当使用者将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薄片排出模式指定为非分页设定时,如图11所示,转换第一转换挡611,以将薄片引导至非分页路径634。在该状态下,入口辊对603、第一输送辊对604、以及缓冲辊605各自被转动驱动,将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00排出的薄片P带进装置,并将薄片P朝向非分页路径634输送。
然后,当非分页路径传感器633检测到薄片P的前端时,第二排出辊对609被以适于堆叠薄片的速度转动驱动,将薄片P排出并堆叠到样品盘621上。
将说明当在装订分页模式下时的薄片P的流动。
当使用者将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薄片排出模式指定为装订分页设定时,如图12所示,转换第一转换挡611和第二转换挡610,以使分页路径635接收薄片P。在该状态下,入口辊对603、第一输送辊对604、以及缓冲辊605各自被转动驱动,将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00排出的薄片P带进装置,并将薄片P朝向分页路径635输送。然后,薄片P由构成第一排出辊对320的排出辊320a的滚花带608和排出辊320b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其后,摇动臂350向上打开,由此薄片束排出辊对380的上排出辊380b与下排出辊380a分离。
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P开始借助其自重返回到后端制动器331侧,并且除了自重以外,由于停在原始位置的拉入叶片360的逆时针转动加速了返回动作。当薄片P的后端在被后端杆332引导的同时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然后停止时,拉入叶片360也停止转动。随后,第一和第二侧制动器340a、341a对齐薄片P的侧端(宽度方向对齐)。其后,订书机301装订该薄片束,薄片束排出辊对380在摇动臂350闭合的状态下将该薄片束排出,通过该操作,薄片束被排出并放置在堆叠盘622上。在该薄片束被装订之后,拉入叶片360返回到原始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当在前的薄片束P经受装订处理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00排出的后来的薄片P1通过第二转换挡610的转换操作卷绕缓冲辊605,并且随着缓冲辊605的停止该薄片P1在从缓冲路径传感器632前进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待机。如图14所示,在下一个薄片P2的前端从入口传感器631前进预定距离时,根据缓冲辊605的转动,在第二个后来的薄片P2以该薄片P2在第一个后来的薄片P1前面预定长度的方式重叠在该薄片P1上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第二个后来的薄片P2再次卷绕缓冲辊605。此外,如图15所示,第三个薄片P3类似地卷绕缓冲辊605。如图16所示,其后,再次转换第二转换挡610,并且将该三个薄片P1、P2、P3引导到分页路径635,其中,该三个薄片P1、P2、P3以前端偏离(偏移)预定长度的方式互相重叠。
在该时刻,在前的薄片束P已被以束排出。如图17所示,在摇动臂350保持闭合的同时,沿排出方向向前转动的薄片束排出辊对380a、380b暂时接收排出到此的三个薄片P1、P2、P3。然后,如图18所示,当该三个薄片P1、P2、P3的终端通过第一排出辊对320的排出辊320a、320b并且被堆叠到中间处理盘330上时,薄片束排出辊对380a、380b将该三个薄片P1、P2、P3拉回上游侧。在三个薄片P1、P2、P3的终端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之前,例如,如图19所示,在当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与相互间隔均为b的三个薄片P1、P2、P3的后端(严格地说,薄片P1的后端)之间接近至间隔a时,如图20所示,摇动臂350打开以使薄片束排出辊对380a、380b彼此分离。然后,第四及后来的薄片P以与第一薄片束的操作相同的方式通过分页路径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至于第三及后来的薄片束,重复与第二薄片束相同的操作将预定数量的薄片堆叠在堆叠盘622上,从而完成该处理。
如上所述,在输送相互重叠的多个薄片的过程中,各薄片P在排出方向上偏移。也就是说,薄片P2自薄片P1向下游侧偏移,薄片P3自薄片P2向下游侧偏移。薄片P之间的偏移量和摇动臂350的辊对分离(上升)开始时刻,取决于基于薄片束排出辊对380a、380b间的返回速度的薄片P的整理完毕时间(settling time)。也就是说,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100的处理能力(生产能力)确定这些要素。在第一实施例中,在薄片P的输送速度为大约1000mm/s、偏移量b=约3mm、以及薄片束排出辊返回速度为大约500mm/s的条件下,薄片束排出辊分离开始位置或时刻被设定在当在薄片P1的终端马上抵接该后端制动器331的表面之前、该薄片P1的终端到达距该后端制动器331的表面大约30mm(间隔a的值)的点时的时刻。
将给出分页模式的说明。
使用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00的原稿读取部放置原稿之后,通过在未示出的操作部上指定分页模式,且开启未示出的启动键。在该操作下,如图21所示,入口辊对603和第一输送辊对604以与装订分页模式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将薄片P输送并堆叠到中间处理盘330上。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在中间处理盘330上将薄片束的宽度对齐。当少量的薄片被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如图22所示,摇动臂350沿闭合方向下降,从而成束地输送该少量的薄片。
接着,被输送的薄片P也在此以与装订分页模式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暂时卷绕缓冲辊605,并且在前面的薄片束的排出完成之后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
当第一薄片束的排出已全部完成时,一个对齐部340与另一对齐部341一起移动,使第二薄片束的对齐位置从第一薄片束的对齐位置偏移(稍后将给出该操作的深入说明)。第二薄片束在该偏移位置被对齐,并且以与第一薄片束相同的方式排出少量的薄片。当完成偏移该第二薄片束时,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返回对齐第一在前薄片束的位置并对齐第三薄片束。因此,如图23所示,以使薄片束彼此偏移的方式完成全部设定数量的薄片束。
将说明在中间处理盘330上薄片的对齐操作。
利用第一和第二对齐部的薄片宽度方向的对齐操作的说明
首先,如果中间处理盘330上没有任何薄片P,即,当在当前作业中的第一薄片束P(三个薄片)被排出时,如图24所示,在原始位置待机的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预先移动到各自从将被排出的薄片P的宽度稍向外侧偏离的位置PS11、PS21。
如上所述,当三个薄片P的后端由后端制动器331支撑,并且这些薄片P的底面分别由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的支撑面340c、341c支撑时,如图25所示,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移位到位置PS12、PS22,然后将薄片P移动到第一对齐位置390并对齐薄片的宽度。其后,第一对齐部340返回位置PS11并待机,为随后薄片P被排出做准备。然后,当排出薄片时,第一对齐部340再次移位到位置PS12,使所排出的薄片P移动到第一对齐位置390并对齐薄片P。
此处,第二对齐部341继续停在位置PS22,从而起到基准位置的作用。继续上述操作直至到达薄片束的最后一个薄片P。
已完成对齐的第一薄片束根据需要经受薄片束移位处理和装订处理,被排出并堆叠到图1示出的堆叠盘622上。
随后,第二薄片束P(三个薄片)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330上,然而,此时,尽管第一和第二对齐部340、341以与第一薄片束中相同的方式在位置PS11、PS21待机,但其对齐位置移位到第二对齐位置391(参见图26)。第二对齐位置391自第一对齐位置390(参见图25)向一侧偏离预定量L。
也就是说,从这以后,薄片束以每次排出薄片束时改变对齐位置的方式堆叠在堆叠盘622上,从而使薄片束能够根据偏离量L分页和堆叠。
这里,偏离量L可根据分页模式和装订模式而改变。例如,当在装订模式时,偏离量L被设置为使在堆叠薄片束后用于相邻薄片束的订书针不重叠的量L1(约15mm),当在分页模式时,偏离量L被设置为改善辨别薄片束的视觉可识别性的量L2(约20mm至30mm)。该偏离量的设置能够减少在装订模式时的对齐移动距离,并能够提高处理速度。
后端制动器和薄片输送引导件的操作说明(薄片后端对齐操作的说明)
接着,参考图27~30说明当使用者设置例如100个薄片平钉模式时,后端制动器331对齐薄片后端的操作。注意,如图7和27所示,薄片堆叠装置1具有扭转卷簧336。杆制动器333可转动地设置在转轴334上。然而,扭转卷簧336使杆制动器333抵接图7所示的突片411,从而限制杆制动器333的转动。一端设置在杆制动器333上而另一端设置在转轴334上的扭转卷簧336沿转动方向与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一体地转动。在薄片堆叠装置1中,也由后端杆332的自重按压薄片。
应当注意的是,在以下将说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1A中,杆制动器333接收并阻碍后端杆332的转动,然而,在第一实施例的薄片堆叠装置1中,在后端杆332已抵接杆制动器333之后,杆制动器333转动抵抗扭转卷簧336。
如图27所示,当没有任何薄片P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转轴334在原始位置停止转动。杆制动器333被扭转卷簧336转动地偏压(赋予能量),并被从转轴334上突出的突片411接收,因此限制杆制动器333在原始位置的转动。
完成这样的设置:当后端杆332抵接杆制动器333时,在后端杆332的顶端E与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之间形成例如大约5mm至6mm的间隙。后端杆332与薄片堆叠面之间的间隙变成输送路径空间。另一设置为:在用作薄片输送引导件的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之间、及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之间形成大约5mm至6mm的间隙。也就是说,后端杆332具有对应于该间隙(约5mm至6mm)的转动余量,并且输送引导件312与薄片堆叠面之间的该间隙(约5mm至6mm)也变成输送路径空间。
当薄片未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后端杆332借助自重向右转动,然后,后端杆332的顶端E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并且抵接部332b与杆制动器333分离。也就是说,在后端杆332与杆制动器333之间形成空隙。
当薄片在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上滑动且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时,该薄片将后端杆332向上推至对应于薄片厚度的程度。当十个薄片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假设各薄片的厚度约为0.1mm,薄片堆叠高度变成约1mm,后端杆332向左转动对应于该薄片堆叠高度的程度。结果,在后端杆332的顶端E与第十个薄片之间、及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第十个薄片之间形成大约4mm至5mm的间隙。也就是说,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的每一个变成具有约4mm至5mm的值。设置该转动余量,用于当供入后端向上卷曲的薄片P11时,不引起卡纸地接收该向上卷曲的薄片P11,并且用于限制该薄片的向上浮动。如果薄片是引起后端杆332转动超过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的卷曲薄片P12,则该卷曲薄片P12将后端杆332向上推,并使后端杆332抵接杆制动器333,由此迫使杆制动器333转动,以沿使杆制动器333与图7A所示的突片411分离的右方向抵抗扭转卷簧336。卷曲薄片P12迫使后端杆332和杆制动器333转动抵抗扭转卷簧336,因此可通过扭转卷簧336的反作用力限制浮动。此外,当供入后端向下卷曲的薄片P13时,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第十个薄片之间的输送路径空间用于在抑制向下卷曲的薄片P13的中间部的山状顶部的同时将该向下卷曲的薄片P13向后端制动器331输送,并对齐该薄片P13。因此,通过使薄片变平增加了薄片沿排出方向的刚性,由此可增强与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对齐的性能。以上述方式,无论是向上卷曲还是向下卷曲的薄片都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由此对齐薄片的后端。
当完成第十个薄片的抵接对齐时,如图28所示,使转轴334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沿箭头方向)。杆制动器333随转轴334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也就是说,转轴334、杆制动器333、以及扭转卷簧336一体地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随着该操作,可在第十个薄片P10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及第十个薄片P10与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之间形成大约5mm至6mm的间隙。这就是说,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恢复到大约5mm至6mm。此外,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及该薄片堆叠面331b与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之间的距离分别变成大约6mm至7mm。在该状态下,第十一个薄片至第二十个薄片P20被堆叠并且其后端被对齐。同时,如果在这些薄片之中存在卷曲薄片,则由后端杆332抑制向上卷曲的薄片的浮动,而由输送引导件312抑制向下卷曲的薄片的山状顶部。扭转卷簧336的反作用力也很好地抑制了卷曲程度大的薄片的浮动。当第二十个薄片P20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变成大约4mm至5mm。
然后,如图29所示,使转轴334再次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沿箭头方向)。杆制动器333随转轴334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也就是说,转轴334、杆制动器333、以及扭转卷簧336一体地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恢复到大约5mm至6mm。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及该薄片堆叠面331b与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之间的距离分别变成大约7mm至8mm。然后,当第二十一个薄片至第三十个薄片P30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变成大约4mm至5mm。然后,进一步地,通过将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使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恢复到大约5mm至6mm。最后,如图30所示,当90个薄片被堆叠时,进行杆制动器333的第十次移位操作。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100个薄片被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其后,该100个薄片通过将稍后说明的订书机的装订操作而被装订。
因此,薄片堆叠装置1总能将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设定在大约5mm至6mm到大约4mm至5mm的范围内,所以,薄片可被几乎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上相同的按压力并在基本上相同的条件下按压。而且,在卷曲程度大的薄片的情况下,薄片堆叠装置1利用扭转卷簧336的弹性力抑制该薄片的浮动。由于这些原因,薄片堆叠装置1能够减少目前出现的薄片拉回的故障以及弯曲现象。
接着,以下将参考图31(31A和31B)至34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1A。注意,将对当使用者设置例如100个薄片平钉模式时,后端制动器331对齐薄片后端的操作作出说明。薄片堆叠装置1A不包括扭转卷簧336,其中,利用后端杆332的自重按压薄片。此外,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被构造成一体并一体地转动。
如图31A所示,当没有任何薄片P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处于后端杆332的初始向上位置,还处于输送引导件312的初始向上位置,其中后端杆332被与转轴334一体的杆制动器333设定初始位置,且通过杆制动器333进行转动限制。设置输送引导件312的初始向上位置和后端杆332的初始向上位置,使得在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和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之间、及后端杆332的顶端E与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和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之间形成大约例如5mm至6mm的间隙。也就是说,后端杆332具有恰对应于该间隙(约5mm至6mm)的转动余量,并且在输送引导件312与薄片堆叠面之间的间隙(约5mm至6mm)变成输送路径空间。该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设置为适于上述卷曲薄片的构造。
因此,在后端杆332的限制位置设定在初始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当薄片没有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后端杆332利用自重向右转动,顶端E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并且抵接部332b与杆制动器333分离。也就是说,在后端杆332与杆制动器333之间出现空隙。
当薄片在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上滑动,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时,该薄片将后端杆332向上推至对应于薄片厚度的程度。当十个薄片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假设每个薄片的厚度约为0.1mm,薄片堆叠高度变成约1mm,后端杆332向左转动对应于薄片堆叠高度的程度。结果,在后端杆332的顶端E与第十个薄片之间、及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第十个薄片之间形成大约4mm至5mm的间隙。也就是说,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的每一个变成具有约4mm至5mm的值。设置该转动余量,用于当供入后端向上卷曲的薄片P11时,不引起卡纸地接收该向上卷曲的薄片P11,并用于抑制该薄片的向上浮动。如果薄片是引起后端杆332转动超过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的卷曲薄片P12,则后端杆332被杆制动器333限制其转动并接收该卷曲薄片P12,因此该卷曲薄片P12可被强按压力按压。
此外,如图31B所示,当供入后端向下卷曲的薄片P13时,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第十个薄片之间的输送路径空间用于在抑制该向下卷曲的薄片P13的中间部的山状顶部的同时将该向下卷曲的薄片P13向后端制动器331输送,并对齐该薄片P13。通过使薄片变平增加了薄片沿排出方向的刚性,由此可增强与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对齐的性能。
以上述方式,无论是向上卷曲还是向下卷曲的薄片都以良好的状态抵接后端制动器331,从而对齐薄片的后端。
当完成第十个薄片的抵接对齐时,如图32所示,使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沿箭头方向)。随着该操作,可在第十个薄片P10与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之间、及第十个薄片P10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形成大约5mm至6mm的间隙。这就是说,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恢复到大约5mm至6mm。此外,在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的距离变成大约6mm至7mm。在该状态下,第十一个薄片至第二十个薄片P20被堆叠并且其后端被对齐。同时,如果在这些薄片之中存在卷曲薄片,则该薄片的浮动被后端杆332抑制。当第二十个薄片P20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变成大约4mm至5mm。
然后,如图33所示,使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再次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沿箭头方向),由此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恢复到大约5mm至6mm。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的距离变成大约7mm至8mm。然后,当第二十一个薄片至第三十个薄片P30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变成大约4mm至5mm。然后,进一步地,通过将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使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和输送路径空间恢复到大约5mm至6mm。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100个薄片被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最后,如图34所示,当第90个薄片被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操作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图42示出堆叠薄片的数量与后端杆332的位置之间、及堆叠薄片的数量与输送引导件312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其后,该100个薄片通过将稍后说明的订书机的装订操作而被装订。
因此,薄片堆叠装置1A总能将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及输送引导件312与堆叠面之间的输送路径空间设定在大约5mm至6mm到大约4mm至5mm的范围内,因此,薄片可被几乎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上相同的按压力并在基本上相同的条件下按压。
图42是示出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数量(薄片堆叠数)、杆制动器333的转动角度、与薄片处理装置1A、1中的后端杆332的顶端E的高度位置、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的高度位置之间关系的图。因此,薄片处理装置1A、1总是能够通过根据在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堆叠数改变后端杆332的顶端E的高度来将后端杆332与杆制动器333之间的间隙保持到最佳距离,能够以与薄片堆叠数无关的几乎恒定的按压力按压薄片,能够减少现有技术中固有的“拉回故障”和“弯曲现象”的问题。
此外,在向上卷曲程度大的薄片的情况下,构造成将扭转卷簧336的偏压力施加到可转动的杆制动器333的薄片堆叠装置1使后端杆332避免抵抗扭转卷簧336。因此,这使得甚至很大程度向上卷曲的薄片进入后端杆332与中间处理盘330之间的卡纸的可能性降低。然后,借助扭转卷簧336的弹簧力抑制该很大程度向上卷曲的薄片浮动。另外,当扭转卷簧336根据薄片堆叠数调节转轴334的转动位置时,该扭转卷簧336与转轴334以及杆制动器333一体地转动,因此,可使按压薄片的扭转卷簧336的按压力基本恒定,并且可使薄片进入后端杆332与中间处理盘330之间的卡纸的可能性降低。
应当注意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对每十个薄片进行杆制动器333的转动角度偏移,然而,角度偏移薄片数和角度偏移量可对应于所对齐的薄片的厚度、表面阻力、转印图像的类型等而改变。而且,如果进行在预设薄片计数值并根据每个预定的薄片计数值转动杆制动器333的控制,则消除了按薄片设定的必要,且不需要复杂的控制。例如,图43是示出根据薄片厚度设定的每个薄片的计数值和杆制动器333的角度偏移值的表。在该设计下,如果具有不同厚度的薄片被混合在一个薄片束中,则后端杆332和输送引导件312的位置总能被控制(调节)到最佳位置。
注意,在上面给出的说明中,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在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的延伸上,并构成中间处理盘的堆叠面的一部分。
接着,将参考图35(35A和35B)至39说明第三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1B。第三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1B具有从第二实施例的薄片堆叠装置1A中省略了输送引导件312和支撑轴313的构造。说明当使用者设定例如100个薄片平钉模式时后端制动器331对齐薄片后端的操作。应当注意的是,如图35和36所示,第三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1B具有扭转卷簧336。杆制动器333可转动地设置在转轴334上。然而,利用扭转卷簧336使杆制动器333抵接突片411,由此限制杆制动器333的转动。一端设置在杆制动器333上而另一端设置在转轴334上的扭转卷簧336沿转动方向与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一体地转动。同样在薄片堆叠装置1B中,由后端制动器331的自重按压薄片。齿轮337构成调节机构410B。
在该薄片堆叠装置1B中,在后端杆332已抵接杆制动器333之后,杆制动器333转动抵抗扭转卷簧336。
如图36所示,当没有薄片P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转轴334在初始位置停止转动。杆制动器333被扭转卷簧336转动地偏压(赋予能量),并被从转轴334上突出的突片411接收,由此限制杆制动器333在初始位置的转动。
进行这样的设定:当后端杆332抵接杆制动器333时,在后端杆332的顶端E与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之间形成例如大约5mm至6mm的间隙。也就是说,后端杆332具有对应于该间隙值(约5mm至6mm)的转动余量。
当薄片没有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后端杆332借助自重向右转动,然后,后端杆332的顶端E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并且抵接部332b与杆制动器333分离。也就是说,在后端杆332与杆制动器333之间形成空隙。
当薄片在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上滑动,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时,该薄片将后端杆332向上推对应于薄片厚度的程度。当十个薄片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假设每个薄片的厚度约为0.1mm,薄片堆叠高度变成约1mm,后端杆332向左转动对应于薄片堆叠高度的程度。设置该转动余量,用于当供入后端向上卷曲的薄片P11时,不引起卡纸地接收该卷曲的薄片P11,并用于抑制该薄片浮动。如果薄片是引起后端杆332转动超过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的卷曲薄片P12,则该卷曲薄片P12将后端杆332向上推,使该后端杆332抵接杆制动器333,由此迫使杆制动器333转动,沿使杆制动器333与突片411分离的右方向抵抗扭转卷簧336。卷曲薄片P12迫使后端杆332和杆制动器333转动抵抗扭转卷簧336,因此可利用扭转卷簧336的反作用力抑制浮动。以上述方式,即使薄片卷曲,该薄片也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由此更好地对齐薄片的后端。
当完成第十个薄片的抵接对齐时,如图37所示,转轴334向右(顺时针)转动大约2度。杆制动器333随转轴334向左转动大约2度。也就是说,转轴334、杆制动器333、以及扭转卷簧336一体地向右转动大约2度。随着该操作,可在第十个薄片P 10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形成大约5mm至6mm的间隙。这就是说,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恢复到大约5mm至6mm。此外,在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的距离变成大约6mm至7mm。在该状态下,第十一个薄片至第二十个薄片P20被堆叠并且其后端被对齐。同时,如果在这些薄片之中存在卷曲薄片,则该卷曲薄片的浮动被后端杆332抑制。卷曲程度大的薄片的浮动也被扭转卷簧336的反作用力很好地抑制。当第二十个薄片P20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变成大约4mm至5mm。
然后,如图38所示,使转轴334再次向右转动大约2度。杆制动器333随转轴334向左转动大约2度。也就是说,转轴334、杆制动器333、以及扭转卷簧336一体地向右转动大约2度。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的距离变成大约7mm至8mm。然后,当第二十一个薄片至第三十个薄片P30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变成大约4mm至5mm。然后,进一步地,通过将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向右转动大约2度,使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恢复到大约5mm至6mm。最后,如图39所示,当90个薄片被堆叠时,进行第十次杆制动器333的移位操作。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100个薄片被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其后,该100个薄片通过将稍后说明的订书机的装订操作而被装订。
因此,薄片堆叠装置1B总能将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设定在大约5mm至6mm到大约4mm至5mm的范围内,因此,薄片可被几乎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上相同的按压力并在基本上相同的条件下按压。而且,在卷曲程度大的薄片的情况下,薄片堆叠装置1B利用扭转卷簧336的弹性力抑制该薄片的浮动。由于上述原因,薄片堆叠装置1B能够减少目前出现的薄片拉回的故障以及弯曲现象。
接着,将在下文参考图40和41说明第四实施例中的薄片堆叠装置1C。将说明当使用者设定例如100个薄片平钉模式时,后端制动器331对齐薄片后端的操作。应当注意的是,如图40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薄片堆叠装置1C不包括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薄片堆叠装置1B中的扭转卷簧336,在该第四实施例的薄片堆叠装置1C中,利用后端杆332的自重按压薄片。此外,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被构造成一体并一体地转动。注意,在薄片堆叠装置1C中,杆制动器333接收后端杆332的转动并因此阻碍该后端杆332的转动。而且,齿轮337构成调节机构410C。
如图40所示,当没有薄片P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后端杆332被与转轴334一体的杆制动器333设定初始位置,且通过杆制动器333进行转动限制。设置后端杆332的初始上限位置,使得在后端杆332的顶端E与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之间形成大约例如5mm至6m m的间隙。也就是说,后端杆332具有恰对应于该间隙(约5mm至6mm)的转动余量。转动余量设置成适于上述卷曲薄片的构造。
因此,在后端杆332的上限位置被调节至初始上限位置的状态下,当薄片没有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后端杆332利用自重向右转动,顶端E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并且抵接部332b与杆制动器333分离。也就是说,在后端杆332与杆制动器333之间出现空隙。
当薄片在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上滑动,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时,该薄片将后端杆332向上推对应于薄片厚度的程度。当十个薄片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时,假设每个薄片的厚度约为0.1mm,薄片堆叠高度变成约1mm,后端杆332向左转动对应于薄片堆叠高度的程度。结果,在后端杆332的顶端E与第十个薄片之间形成大约4mm至5mm的间隙。也就是说,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变成具有约4mm至5mm的值。设置该转动余量,用于当供入后端卷曲的薄片P11时,不引起卡纸地接收该卷曲的薄片P11,并用于抑制该薄片的浮动。如果薄片是引起后端杆332转动超过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的卷曲薄片P12,则后端杆332由杆制动器333限制其转动并接收该卷曲薄片P12,因此,该卷曲薄片P12可被强按压力按压。以上述方式,即使薄片卷曲,该薄片也以良好的状态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由此对齐薄片的后端。
此外,如图31B所示,当供入后端向下卷曲的薄片P13时,输送引导件312的顶部R与第十个薄片之间的输送路径空间用于在抑制向下卷曲的薄片P13的中间部的山形顶部的同时将该向下卷曲的薄片P13向后端制动器331输送,并对齐该薄片P13。通过使薄片变平增加了薄片沿排出方向的刚性,由此可增强与后端制动器331的支撑面331a对齐的性能。
以上述方式,无论是向上卷曲还是向下卷曲的薄片都以良好的状态抵接后端制动器331,由此对齐薄片的后端。
当完成第十个薄片的抵接对齐时,如图41所示,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向左转动大约2度。随着该操作,可在第十个薄片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形成大约5mm至6mm的间隙。这就是说,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恢复到大约5mm至6mm。此外,在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的距离变成大约6mm至7mm。在该状态下,第十一个薄片至第二十个薄片被堆叠并且其后端被对齐。同时,如果在这些薄片之中存在卷曲薄片,则薄片的浮动被后端杆332抑制。当第二十个薄片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变成大约4mm至5mm。
然后,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再次向左转动大约2度,由此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恢复到大约5mm至6mm。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与后端杆332的顶端E之间的距离变成大约7mm至8mm。然后,当第二十一个薄片至第三十个薄片被堆叠时,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变成大约4mm至5mm。然后,进一步地,通过将转轴334和杆制动器333向右转动大约2度,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恢复到大约5mm至6mm。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100个薄片被堆叠在中间处理盘330上。图42示出了薄片堆叠数、后端杆332的位置以及杆制动器的转动角度之间的关系。其后,该100个薄片通过将稍后说明的订书机的装订操作而被装订。
因此,薄片堆叠装置1C总能将后端杆332的转动余量设定在大约5mm至6mm到大约4mm至5mm的范围内,因此,薄片可被几乎与薄片堆叠高度无关的、基本上相同的按压力并在基本上相同的条件下按压。因此,可减少目前出现的薄片拉回的故障以及弯曲现象。
图42是示出薄片处理装置1、1A、1B和1C中,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堆叠数、杆制动器333的转动角度以及后端杆332的顶端E的高度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因此,通过根据中间处理盘330上的薄片堆叠数改变后端杆332的顶端E的高度,薄片处理装置1、1A、1B和1C总是能够将后端杆332与杆制动器333之间的间隙保持到最佳距离。此外,薄片处理装置1、1A、1B和1C总能够通过与薄片堆叠数无关的几乎恒定的按压力按压薄片,并减少现有技术中固有的“拉回故障”与“弯曲现象”的问题的出现。
此外,构造成将扭转卷簧336的偏压力施加到可转动的杆制动器333的薄片堆叠装置1、1B在向上卷曲程度大的薄片的情况下,使后端杆332避免抵抗扭转卷簧336。因此,这使甚至向上卷曲程度大的薄片进入后端杆332与中间处理盘330之间时在其间造成卡纸的可能性降低。然后,借助扭转卷簧336的弹簧力抑制该卷曲程度大的薄片浮动。另外,当根据薄片堆叠数调节转轴334的转动位置时,扭转卷簧336与转轴334以及杆制动器333一体地转动,因此,可使按压薄片的扭转卷簧336的按压力基本恒定,并且可使薄片进入而使后端杆332与中间处理盘330之间的卡纸的可能性降低。
应当注意的是,在第四实施例中,对每十个薄片进行杆制动器333的转动角度偏移,然而,角度偏移薄片数和然后的角度偏移量可对应于对齐薄片的厚度、表面阻力、转印图像的类型等而改变。而且,如果进行预设薄片的计数值且根据每个预定的薄片计数值转动杆制动器333的控制,则消除了按薄片设定的必要,并且不需要复杂的控制。例如,图43是示出根据薄片厚度设定的每个薄片的计数值和杆制动器333的角度偏移值的表。在该设计下,如果具有不同厚度的薄片被混合在一个薄片束中,则后端杆332的位置总能被控制(调节)到最佳位置。
注意,在上面给出的说明中,后端制动器331的薄片堆叠面331b存在于中间处理盘330的堆叠面330c的延伸上,并构成中间处理盘的堆叠面的一部分。
将说明装订操作。
订书机301预先在用于对齐薄片束的期望弯钉位置待机,并且正好当完成薄片束最后一个薄片P的排出和该薄片束的对齐时装订该薄片束。随着薄片束的对齐位置对每个薄片束对应于偏离量L(参见图26)而变化,订书机301移动。
当在一点装订模式下时,在订书机301的弯钉操作中,在薄片束已被预定弯钉部针订(needle-stapled)之后,进行摇动臂350的闭合操作,利用薄片束排出辊对380的向前转动排出薄片束并将该薄片束放置(堆叠)在堆叠盘622上。
当在两点装订模式下时,订书机301在完成第一弯钉操作时,滑移到第二装订位置,再次进行弯钉。与一点装订模式相同,摇动臂350进行闭合操作,且随着薄片束排出辊对380向前转动,该两点装订薄片束被排出到堆叠盘622。

Claims (21)

1.一种薄片堆叠装置,其包括:
薄片堆叠部,其堆叠薄片;
薄片按压构件,其可从将所述薄片按压到所述薄片堆叠部的按压位置向上移动;
限制构件,其限制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向上移动;以及
调节机构,其根据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的薄片堆叠高度,改变所述限制构件对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限制位置,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薄片堆叠部上堆叠的所述薄片的所述薄片堆叠高度无关地将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按压位置到所述限制位置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制动器,其挡住和阻止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的后端;以及
薄片输送引导件,其与所述制动器之间夹着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地设置在所述制动器的相对侧,并将所述薄片引导至所述制动器,
其中,所述薄片输送引导件与所述薄片堆叠部的薄片堆叠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限制位置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与对应于所述薄片堆叠高度而转动的转轴一体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偏压构件,其将所述限制构件偏压至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限制位置,
其中,所述薄片按压构件能抵抗所述偏压构件而将所述限制构件移动到比所述限制位置更向上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被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于所述薄片堆叠高度而转动的所述转轴上,
所述偏压构件被设置在所述限制构件与所述转轴之间,以将所述限制构件偏压在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限制位置,以及
所述限制构件被设置在所述转轴与所述限制构件之间的转动限制机构限制在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限制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薄片按压构件与所述限制构件中,至少所述薄片按压构件被设置成可沿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薄片按压位置设定在所述制动器的下游侧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和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可沿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心,对称设置多个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和所述薄片输送引导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和所述薄片输送引导件由同一驱动单元驱动,以及
使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按压所述薄片的位置到所述限制位置的高度、和从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薄片最上面到所述输送引导件的端部的高度基本恒定。
11.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对薄片执行处理,该薄片处理装置包括:
薄片堆叠部,其堆叠所述薄片;
装订单元,其装订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
薄片按压构件,其可从将所述薄片按压在所述薄片堆叠部的按压位置向上移动;
限制构件,其限制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向上移动;以及
调节机构,其根据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的薄片堆叠高度,改变所述限制构件对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限制位置,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薄片堆叠部上堆叠的所述薄片的所述薄片堆叠高度无关地将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按压位置到所述限制位置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制动器,其挡住和阻止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的后端;以及
薄片输送引导件,其与所述制动器之间夹着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地设置在所述制动器的相对侧,并将所述薄片引导至所述制动器,
其中,所述薄片输送引导件与所述薄片堆叠部的薄片堆叠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限制位置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与对应于所述薄片堆叠高度而转动的转轴一体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偏压构件,其将所述限制构件偏压至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限制位置,
其中,所述薄片按压构件能抵抗所述偏压构件而将所述限制构件移动到比所述限制位置更向上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处理装置的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移动区域被设定在不干涉所述装订单元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订单元能够沿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被调节位置。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部,其在薄片上形成图像;以及
薄片处理装置,其对承载有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所述图像的所述薄片执行处理,
其中,所述薄片处理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部,其在薄片上形成图像;
薄片堆叠部,其堆叠承载有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所述图像的所述薄片;
薄片按压构件,其可从将所述薄片按压在所述薄片堆叠部的按压位置向上移动;
限制构件,其限制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向上移动;以及
调节机构,其根据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的薄片堆叠高度,改变所述限制构件对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限制位置,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与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堆叠的所述薄片的所述薄片堆叠高度无关地将从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按压位置到所述限制位置的距离保持基本恒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制动器,其挡住和阻止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的后端;以及
薄片输送引导件,其与所述制动器之间夹着所述薄片按压构件地设置在所述制动器的相对侧,并将所述薄片引导至所述制动器,
其中,所述薄片输送引导件与所述薄片堆叠部的薄片堆叠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限制位置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与对应于所述薄片堆叠高度而转动的转轴一体地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偏压构件,其将所述限制构件偏压至所述薄片按压构件的所述限制位置,
其中,所述薄片按压构件能抵抗所述偏压构件而将所述限制构件移动到比所述限制位置更向上的位置。
CN2006100874345A 2005-06-10 2006-06-09 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876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71720 2005-06-10
JP2005-171720 2005-06-10
JP2005-235556 2005-08-15
JP2005235556 2005-08-15
JP2005235556 2005-08-15
JP2006096492A JP4663571B2 (ja) 2005-06-10 2006-03-31 シート積載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6492 2006-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6537A true CN1876537A (zh) 2006-12-13
CN1876537B CN1876537B (zh) 2010-05-12

Family

ID=37523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74345A Active CN1876537B (zh) 2005-06-10 2006-06-09 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19150B2 (zh)
JP (1) JP4663571B2 (zh)
CN (1) CN1876537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1633A1 (zh) * 2009-02-13 2010-08-19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
CN102295184A (zh) * 2010-05-18 2011-12-28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处理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和薄片缓冲装置
CN103086187A (zh) * 2011-11-04 2013-05-08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和纸张处理方法
CN103818762A (zh) * 2012-11-15 2014-05-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纸张收发装置
CN104291149A (zh) * 2013-07-17 2015-01-21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束装订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7976880A (zh) * 2016-10-21 2018-05-01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有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4121486A (zh) * 2020-08-25 2022-03-01 日机装株式会社 层叠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25160C2 (nl) * 2003-12-31 2005-07-04 Neopost Sa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tot een poststuk verwerken van vellen van verschillend formaat.
JP2006076675A (ja) * 2004-09-07 2006-03-23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折り装置およびステープル処理装置
US7416177B2 (en) * 2004-09-16 2008-08-26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434796B2 (en) * 2005-08-11 2008-10-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7703758B2 (en) * 2005-08-31 2010-04-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tacking device and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JP4307428B2 (ja) * 2005-09-13 2009-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46946B2 (ja) * 2005-09-15 2011-08-1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JP2007084301A (ja) * 2005-09-22 2007-04-05 Toshiba Tec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801992B2 (ja) * 2005-12-28 2011-10-26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4777211B2 (ja) * 2006-10-13 2011-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297984B2 (en) 2006-10-31 2022-04-12 Gpcp Ip Holdings Llc Automatic napkin dispenser
US20080315494A1 (en) * 2007-06-19 2008-12-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method
JP4921290B2 (ja) * 2007-09-04 2012-04-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83081B2 (en) * 2008-07-08 2011-02-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US20100117284A1 (en) * 2008-11-12 2010-05-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olding method
JP2011093632A (ja) * 2009-10-27 2011-05-12 Ricoh Co Ltd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JP5569246B2 (ja) * 2010-08-17 2014-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折り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06476B2 (ja) 2011-02-14 2015-11-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796768B2 (ja) * 2011-05-31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4801B2 (ja) * 2011-07-29 2016-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0139B2 (ja) * 2011-08-30 2014-05-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88987B2 (ja) * 2012-01-06 2016-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383489B2 (en) * 2012-02-10 2019-08-20 Gpcp Ip Holdings Llc Automatic napkin dispenser
JP6098135B2 (ja) * 2012-03-13 2017-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01543B2 (ja) * 2013-04-03 2017-03-22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整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集積装置、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82416B2 (ja) * 2013-07-17 2018-02-2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6355393B2 (ja) 2014-04-04 2018-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2541B2 (ja) * 2014-06-16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81562B2 (ja) 2016-02-19 2018-08-2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集積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80043481A (ko) 2016-10-20 2018-04-30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스테이플링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6858551B2 (ja) * 2016-12-26 2021-04-14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6872119B2 (ja) * 2017-02-23 2021-05-1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CN108861780B (zh) * 2017-04-27 2020-03-3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
JP6740953B2 (ja) * 2017-04-28 2020-08-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JP2018184301A (ja) * 2018-07-31 2018-11-2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集積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98582B2 (en) 2019-07-26 2021-12-1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aper tray hold down finger system and method
CN112777385B (zh) * 2019-11-08 2023-01-03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处理装置
JP2022048797A (ja) * 2020-09-15 2022-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655B2 (ja) * 1993-06-11 1996-02-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紙葉類集積機構
US5419545A (en) * 1994-03-10 1995-05-30 Unisys Corporation High speed document stacking assembly
JP3748710B2 (ja) 1997-06-10 2006-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0219397A (ja) * 1999-01-29 2000-08-08 Ricoh Co Ltd 排紙装置
US6412774B1 (en) * 1999-06-11 2002-07-02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receiving apparatus
JP3673694B2 (ja) * 2000-04-21 2005-07-20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US6427997B1 (en) * 1999-06-15 2002-08-06 Konica Corporation Sheet stacker with aligning/conveying rolle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471007B2 (ja) * 2001-02-19 2003-11-25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ト排出装置、シ−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ら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675723B2 (ja) * 2001-02-19 2005-07-27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ト排出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7014183B2 (en) * 2001-06-18 2006-03-21 Ricoh Company, Ltd. Sheet-shaped medium treatment apparatus
US7007948B2 (en) * 2003-02-28 2006-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tacking/aligning apparatus, sheet handl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192641B2 (ja) * 2003-03-20 2008-1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束整合方法
JP4185843B2 (ja) * 2003-10-16 2008-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システム
US7380779B2 (en) * 2003-10-16 2008-06-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system
US7152856B2 (en) * 2003-11-17 2006-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541906B2 (ja) * 2004-01-27 2010-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背面折り部平坦処理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29219B2 (ja) * 2004-07-20 2010-03-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62159B2 (ja) * 2004-07-20 2009-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143578B2 (ja) * 2004-07-20 2008-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461837B2 (en) * 2005-03-15 2008-12-09 Takashi Saito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and sheet postprocess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060214346A1 (en) * 2005-03-22 2006-09-28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US7434796B2 (en) * 2005-08-11 2008-10-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307428B2 (ja) * 2005-09-13 2009-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1633A1 (zh) * 2009-02-13 2010-08-19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
US8382103B2 (en) 2009-02-13 2013-02-26 Shang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eet medium processing device
CN102295184A (zh) * 2010-05-18 2011-12-28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处理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和薄片缓冲装置
CN102295184B (zh) * 2010-05-18 2014-10-15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处理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和薄片缓冲装置
CN103086187A (zh) * 2011-11-04 2013-05-08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和纸张处理方法
CN103086187B (zh) * 2011-11-04 2015-07-01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和纸张处理方法
CN103818762A (zh) * 2012-11-15 2014-05-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纸张收发装置
CN103818762B (zh) * 2012-11-15 2017-01-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纸张收发装置
CN104291149A (zh) * 2013-07-17 2015-01-21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束装订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7976880A (zh) * 2016-10-21 2018-05-01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有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976880B (zh) * 2016-10-21 2021-12-14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有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4121486A (zh) * 2020-08-25 2022-03-01 日机装株式会社 层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79037A1 (en) 2006-12-14
CN1876537B (zh) 2010-05-12
JP2007076920A (ja) 2007-03-29
JP4663571B2 (ja) 2011-04-06
US7419150B2 (en) 2008-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6537A (zh) 薄片堆叠装置、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85553C (zh) 纸页整装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成像设备
US7386271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09497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US7506864B2 (en) Cutting device, finisher and bookbinding system provided therewith
CN1873548A (zh) 薄片给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683227A (zh) 片处理设备和具有该片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601392A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7887037B2 (en) Sheet process apparatus
US20120269601A1 (en) Conveying device, spin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58747A (zh) 纸页输送装置
CN108529269B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401499A (zh) 进纸装置、记录装置及检测记录装置中记录介质终端位置的方法
JP2006306522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9023739A (ja) 用紙集積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217654B2 (ja) シート背面折り部平坦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880101A (zh) 纸摞运送装置和装订装置
CN101054137A (zh) 纸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88752C (zh) 片材折叠装置以及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1045506A (zh) 纸张处理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120479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2959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689948A (zh) 纸张处理装置和设有该纸张处理装置的成像装置
JP2007145604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0197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30] priority (missing first, third entries)

Correct: [32]2005.06.10[33]JP[31]2005-171720 [32]2005.08.15[33]JP[31]2005-235556 [32]2006.03.31[33]JP[31]2006-096492

False: [32]2005.08.15[33]JP[31]2005-235556

Number: 50

Volume: 22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30] priority (missing first, third entries)

Correct: [32]2005.06.10[33]JP[31]2005-171720 [32]2005.08.15[33]JP[31]2005-235556 [32]2006.03.31[33]JP[31]2006-096492

False: [32]2005.08.15[33]JP[31]2005-235556

Number: 50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2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30]PRIORITY ^ ( MISSING NO.1,3); FROM: [32]2005.8.15[33]JP[31]2005-235556 TO: [32]2005.6.10[33]JP[31]2005-171720^[32]2005.8.15[33]JP[31]2005-235556^[32]2006.3.31[33]JP[31]2006-096492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30]PRIORITY ^ ( MISSING NO.1,3); FROM: [32]2005.8.15[33]JP[31]2005-235556 TO: [32]2005.6.10[33]JP[31]2005-171720^[32]2005.8.15[33]JP[31]2005-235556^[32]2006.3.31[33]JP[31]2006-096492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