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4660A - 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4660A
CN1804660A CNA2006100012042A CN200610001204A CN1804660A CN 1804660 A CN1804660 A CN 1804660A CN A2006100012042 A CNA2006100012042 A CN A2006100012042A CN 200610001204 A CN200610001204 A CN 200610001204A CN 1804660 A CN1804660 A CN 1804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pithelium
scintillator
shield layer
face side
radioactive 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012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04660B (zh
Inventor
皆川荣一
松原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Re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ockar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ockar K K filed Critical Arockar K K
Publication of CN1804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4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04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46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20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 G01T1/2002Optical details, e.g. reflecting or diffus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 Conversion Of X-Rays Into Visible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在闪烁器板上层压热转印板的状态下,经加热使皮膜从热转印板剥离下来,并粘结到闪烁器板上。皮膜具有保护层、铝层、以及粘结层。保护层可起到保护铝层的作用,同时,闪烁器部件自身具有可作为保护层以及铝层的背面支撑板的功能,可形成对外力作用较强的皮膜。在闪烁器板上可层压形成多个皮膜。皮膜的形成也可采用加压转印方法。将上述的形成有皮膜的闪烁器部件配置于放射线测定装置上。

Description

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特别涉及与闪烁器部件相关的遮光技术。
背景技术
闪烁器部件用于表面污染测定器、体表面控制器等的各种放射线测定装置上。当放射线射入到闪烁器部件时,将产生的光导入光电子增倍管(PMT)的受光面上。为了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出在闪烁器部件上产生的光,在闪烁器部件的背面侧设置遮光结构(暗室)来遮断外部光,在闪烁器的前面侧也可设置遮光结构。
在闪烁器部件的前面(放射线入射面)侧实施遮光时,由于放射线通过所述闪烁器部件的前面侧,因此,产生放射线减弱的弊端。特别是,β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小,如果在闪烁器部件的前面侧设置具有一定厚度的遮光膜,由此产生的放射线的阻断以及减弱是无法忽略的,大幅度的降低了测定灵敏度。从而,在闪烁器部件的前面侧只能设置超薄的遮光膜。但是,这样的薄膜,其自身的物理强度非常低,耐腐蚀性也很弱。当遮光膜具有裂痕或遮光膜上有针孔时,光由该裂痕或针孔射入到内部,不能检测出闪烁器部件产生的微弱的发光。
在此,如特开2001-141831号公报以及特开平3-231187号公报中的记载那样,在闪烁器部件的前面侧设置多个薄的遮光膜,所述遮光膜相互间隔开来。各个遮光膜由树脂层和在其两面形成的遮光层构成。假设,即便最外层的遮光膜表面上形成的遮光层具有裂痕的情况下,通过在其里面形成的遮光膜可以遮断光。当外力作用过大,即便设置于外侧的整个遮光膜上具有裂痕,也能通过设置于其里面的、具有一定间隔的另一层遮光膜来达到遮断光的效果。在最外侧遮光膜的前面侧,根据需要设置有格子状的保护部件,也有通过任意的开口有异物进入的可能性。若减小保护部件的各开口的面积来达到强化物理保护的目的,则导致降低放射线的检测灵敏度。
遮光膜安装到放射线测定装置上时,为了防止起皱现象,需要均匀的拉伸遮光膜的整体,并进行其安装。这种操作要求操作人员非常熟练,并且费时较长。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当作用力超过一定值时,遮光膜较容易破损。以往,通常在放射线测定装置上安装有多个遮光膜,因此上述问题变得较为显著。
在特开平7-35869号公报中,记载采用闪烁器部件的放射线测定器。在特开平8-248139号公报中,记载有在大面积的薄型闪烁器上贴敷遮光膜的技术方案(第0041段落等)。但没有对遮光膜进行详细描述,也没有对遮光膜的安装方法进行描述。特别是,对于检测β线来说,只记载需要设置一种超薄的遮光膜,并没有详细说明该种超薄膜的特有的安装方法。
在实开昭62-16486号公报中,记载有在塑料闪烁器的表面上设置遮光膜的技术方案。遮光膜具有薄膜状的塑料膜,以及在其里面或表面上形成的薄膜状的气相沉积层。但没有记载如何将薄膜状的遮光膜设置在所述塑料闪烁器之上的任何方案。在特开平5-297145公报中,记载有将闪烁器层和遮光层紧密贴合的技术方案。但其遮光层以可装卸的方式紧密贴合,并不是粘结在闪烁器层的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为了在闪烁器板的表面上形成1~几微米的薄遮光膜,不断地研究,并重复了各种实验。在真空气相沉积法的实验中,将闪烁器板设置在真空气相沉积容器内,在加热的条件下,试着在闪烁器板的表面上堆积、蒸镀铝。但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皮膜,其厚度约为20微米左右,将其作为遮光层使用时,发现对β线的灵敏度极度下降。另外,很难控制皮膜的厚度。在喷溅法的实验中,虽然可以形成具有遮光性的薄膜,但其薄膜的强度非常小,一搓就能简单地被剥落掉。并且,存在每一次的喷溅处理所能处理的闪烁器板的个数有限,以及,难以处理大型的闪烁器板等问题。进而,还研究了离子电镀法,但其处理温度会超过100℃以上,根据构成闪烁器板的塑料闪烁器材料的种类的不同,该处理温度与耐热温度之间的关系,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各种方法中,形成遮光皮膜需要大规模的装置,另外,并不针对大量处理而增加处理成本。从以往的在闪烁器板上难以直接形成均匀的薄膜开始,到至今的如特开2001-141831号公报中所述那样结构的,即闪烁器板的放射线入射面侧,设置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间隔的若干遮光膜。这样的遮光膜是在非常薄的塑料膜上蒸镀铝而成,但其本身容易被损坏,另外,各遮光膜是被保持在空中的结构,由此从结构上看,其对外力的强度非常弱。为了提高具备闪烁器部件的放射线测定装置的牢固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遮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烁器部件,该闪烁器部件具有抵抗外力并具有良好遮光性的皮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烁器部件的制造方法,由此可以简单地将遮光皮膜设置到闪烁器部件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射线测定装置,该放射线测定装置上设置有能抵抗外力且具有良好的遮光性的闪烁器部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闪烁器部件包括,根据放射线的射入而产生发光的闪烁器,以及在所述闪烁器的放射线入射面侧的表面侧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皮膜,
所述皮膜具有保护层、遮光层、以及粘结层,所述保护层可使放射线透过,所述遮光层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内面侧,并阻止光的透过,所述粘结层设置在所述遮光层的内面侧,用于将所述皮膜粘结到所述闪烁器上,
所述皮膜为从转印版向所述闪烁器表面进行转印的剥离膜。
根据上述的结构,利用转印技术,在闪烁器的放射线入射面上直接(即,中间没有空气层)形成至少一个皮膜。皮膜具有保护层、遮光层、以及粘结层。遮光层优选由含有铝的薄层形成,可将从外部进入的放射线透过,但阻断从外部进入的光。遮光层的厚度,尽量不使放射线减弱,且可发挥遮光性。构成保护层的材料具有如下特征,使放射线透过,且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护遮光层的材料。保护层一般由通过涂布或者印刷的方法,均匀地形成后固化的涂膜构成。保护层尽量形成为不使放射线减弱,且可发挥保护功能的厚度。但遮光层以及保护层的厚度,由形成于闪烁器之上的皮膜数而定为好。或者优选从皮膜的遮光层厚度以及保护层厚度来决定形成于闪烁器之上的皮膜数。粘结层具有将皮膜粘结于闪烁器上的功能。对于保护层、遮光层、以及粘结层的任何一个,优选其厚度均匀。皮膜可以包括,设置于保护层与遮光层之间的中间层、设置于遮光层与粘结层之间的另外中间层、或其他的中间层。
从遮光层来说,闪烁器具有作为背面支持基板的功能,另外,遮光层为夹于保护层与闪烁器之间的状态,因此有效的被保护起来。例如,对于皮膜的局部施加外力,该外力被保护层分散,同时,也被闪烁器分散,由此可以回避、缓和可能涉及遮光层的局部应力。另外,对于保护层自身来说,闪烁器具有作为背面支持基板的功能,可以提升保护层的强度。另外,利用粘结方式,因此,不需要大规模的特殊装置,可以简单地完成度膜的形成。当形成皮膜时,利用转印技术的话,例如,将仅对已经形成的铝蒸镀层进行转印,避免将闪烁器全体置于高温下长时间地进行处理的步骤。另外,均匀形成的遮光膜可直接使用,也避免了厚度不均匀的弊端。此外,利用感热印刷方式时,虽向闪烁器发生热传导,但是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该处理,另外,只需要对感热印刷部位进行短时间的加热处理,由此几乎不会发生加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若采用有压印刷,则可避免加热所带来的一些弊端。
利用如上所述的转印方式,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底膜上形成薄膜状的皮膜,可将皮膜从所述的底膜剥离后,粘结到闪烁器上。总而言之,在转印前的状态下,皮膜为与底膜一体化的、被物理强化的状态,在转印结束后,皮膜为与闪烁器一体化的、被物理强化的状态。另外,通过转印这一简便的方法,在闪烁器表面形成皮膜,与以往的拉伸法相比,给操作性带来显著的进步。另外,容易在底膜上面形成通过预定树脂的涂布方式形成的、具有均匀的厚度的保护层,且所述厚度也是容易控制的。先涂布所述保护层,再将其固化之后,在保护层上通过气相沉积处理容易形成均匀厚度的遮光层。
所述遮光层优选为含有铝的气相沉积层。所述保护层优选为具有遮光性的着色层。当保护层为其自身具有遮光性的着色层,由此可以提高皮膜整体的遮光性能。在所述闪烁器表面优选层压多个皮膜,且所述各个皮膜具有所述保护层、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粘结层。所述的皮膜具有检测出X线、γ线、α线,特别是有效检测出在空气中容易减弱的β线的功能。所述粘结层中优选混合有反射材料,该反射材料可使入射的光从所述皮膜的内面反射。反射材料优选为呈白色,典型的为具有散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放射线测定装置包括,闪烁器部件、包围所述闪烁器部件的内面侧的容器、以及光检测器,该光检测器可检测所述闪烁器部件的内面侧产生的光,
所述闪烁器部件包括,根据放射线的射入而产生发光的闪烁器,以及所述闪烁器的放射线入射面侧的表面侧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皮膜,
所述皮膜包括保护层、遮光层、以及粘结层,所述保护层可使放射线透过,所述遮光层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内面侧,并阻止光的透过,所述粘结层设置在所述遮光层的内面侧,用于将所述皮膜粘结到所述闪烁器上,所述皮膜为从转印版向所述闪烁器表面进行转印的剥离膜。
在所述闪烁器部件的内面侧,优选设置具有透明性的增强部件。在所述闪烁器部件的表面,优选层压形成多个皮膜。优选在所述闪烁器部件的表面侧,间隔开的设置至少一个不同的遮光膜。所述闪烁器部件的表面侧由具有多个开口部的保护罩覆盖。
本发明提供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为利用具有底层和皮膜的转印板制造闪烁器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皮膜至少一次从所述转印板转印到闪烁器板上的转印步骤,该转印步骤具有,在将上述转印板层压到所述闪烁器板上的状态下,通过加热或加压所述转印板的方式,从所述的转印板剥离所述皮膜,并粘结到所述转印板上的步骤,所述皮膜具有遮光层,该遮光层使放射线透过,阻止光的透过。
根据上述的结构,可以利用转印这一简单的方法,在闪烁器板上形成具有遮光膜的皮膜。由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在转印前,皮膜为与底膜一体化的、被物理强化的状态,在转印结束后,皮膜为与闪烁器板一体化的、被物理强化的状态。由此,在安装皮膜时,可以充分的对皮膜进行保护。此外,也可以采用热转印方法以外的转印方法(有压转印方法等)。通过热转印方法,如上所述那样,可以简便且可靠地将薄膜转印到闪烁器上。
所述的转印步骤优选实施两次以上,在所述的闪烁器板上层压形成多个皮膜。由此,提高其遮光能力,此外,也提高了物理强度。所述转印步骤优选包括,在将所述皮膜粘结到所述闪烁器板之前,对闪烁器板的表面进行清洗的步骤。例如,在净化空气的空间内实施转印步骤,或者在闪烁器板的表面上吹净化空气。在所述的转印步骤中,优选在所述闪烁器板的内侧设置支撑板。在热转印时,支撑板可从闪烁器板吸收热量。由此,可以防止或者减少热转印后的闪烁器板发生反翘的问题。所述支撑板优选为金属平板。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闪烁器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热转印装置的斜视图;
图3为表示具有多个皮膜的闪烁器部件的图;
图4为放射线测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放射线测定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有关其他实施方式的放射线测定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闪烁器部件10的制造方法。在放射线测定装置中,闪烁器部件10作为放射线检测器使用。闪烁器部件10由闪烁器板16和薄膜14构成。
图1为在闪烁器板16的表面(放射线入射面)上形成一个皮膜的实施方式,但在闪烁器板16的表面上也可形成多个皮膜。
闪烁器板16由塑料闪烁器材料构成。众所周知,当放射线射入到闪烁器部件16时发出光,闪烁器板的内面侧检测所发出的光。放射线可以举出X线(γ线)、β线、α线等几种,本实施方式中的闪烁器部件10尤其适合于β线的检测。在图1中,闪烁器部件10为板状部件,该闪烁器部件10构成所谓大面积型的闪烁器检测器。其中,闪烁器部件10的形状并不要求必须为平板状,也可以为曲面状、棒状。利用转印技术(transfer),对任意形状的闪烁器都容易形成遮光膜。
皮膜14具有透过放射线的功能,以及阻断来自外部的光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皮膜14为通过热转印方式从热转印板18剥离下来的剥离膜。对此,下面会有更详细的描述。从放射线入射侧开始,皮膜14具有保护层24、作为遮光层的铝层26、以及粘结层28。每个层在其整体上具有均匀的厚度。
保护层24为,由透明材料或者被着色的材料构成,覆盖了铝层26的整个表面,由此从物理作用方面,起到保护的作用。例如保护层由环氧丙烯系材料构成,其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0.5~3μm的范围内。优选保护层24的厚度为1.0μm。由坚固的材料形成又薄又均匀的保护层24,由此,如上所述那样,从物理作用方面保护了铝层26。当保护层24由着色层构成时,例如,由黑色层或者白色层构成时,其保护层本身就具有遮光性。通常,与构成铝层26的铝材料相比较,树脂系材料具有更弱的放射线减弱效果,因此,优选保护层24厚于铝层26。
保护层24是,在后述的底膜上涂布预定材料,然后将其固化而形成的涂膜(涂布层)。采用涂布处理,可以较容易形成均匀的薄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转印前的状态下,皮膜14与后述的底膜20一体化,可确保其强度,在热转印后的状态下,皮膜与闪烁器板一体化,仍可确保其强度。皮膜14不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由此对于皮膜的处理变得极其容易。
铝层26由铝材料或者含有铝的复合材料构成,该铝层26作为形成于保护层24内面侧的气相沉积层。即,在热转印板18的形成阶段,通过气相沉积法形成铝层26。其厚度设定为0.01~1.5μm的范围内,优选其厚度为0.5μm。在热转印板18的形成阶段,也可通过其他的方法形成铝层26。铝层26使作为测定对象的放射线通过,并具有阻止外来光到达闪烁器板的遮光功能,以及反射来自闪烁器板的光的反射功能。此外,气相沉积层也可由铝材料以外的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粘结层28由热塑性粘结材料构成,例如由烯烃系材料(PP系粘结材料、丙烯系粘结材料等)构成。粘结层28用于将皮膜14粘结到闪烁器板16之上。其厚度为2~3μm的范围内。构成粘结层28的材料,优选使用加热后固化的材料。除此之外,也可利用各种不同的粘结材料。但是,若粘结层28的厚度过厚,则无法忽略放射线在粘结层的减弱,考虑到如此的放射线的减弱现象,优选形成尽量薄的粘结层28。也可形成多个粘结层。在本实施方式中,粘结层28添加有白色氧化钛粉末。这种粉末具有充当反射材料的功能,能够反射(散射)从闪烁器板16侧进入的光。也可利用其他材料代替氧化钛。
此外,闪烁器板的厚度为0.5~2.0mm的范围内,该厚度可依据所要检测的放射线的种类来适当的设定。例如,形成薄的闪烁器板16,再形成皮膜14之后,将弯曲后的闪烁器部件10作为放射线检测器利用。在将闪烁器板16弯曲的状态下,可以通过热转印形成皮膜14。通常,虽闪烁器本身为透明的,但根据需要,在其表面上加工使光发生散射的非常细的凹凸。这是为了扩大从光检测器侧看到的发光部分。
其次,下面详述热转印板18。热转印板18具有,底膜20与皮膜14,所述皮膜14面对所述底膜设置脱模层22。即,当热转印时,对热转印板18进行加热,在由脱模剂形成的脱模层22的作用下,皮膜14从底膜20剥离下来。与此同时,皮膜14通过上述粘结层28粘结到闪烁器板16上。底膜20由聚酯树脂构成,具体而言,由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膜构成。其厚度可以设定为10~20μm的范围内,优选为16μm。脱模层22由蜡或者丙烯系材料构成,其厚度设定为0.3~0.8μm的范围内,优选为0.5μm。也可采用不使用上述脱模层的热转印板。
在图1中,热转印板18与闪烁器板16相重叠,表示其层压体搬送的状态。采用热转印辊子(图中未示出)对层压体进行局部加热后,通过导向辊子44卷曲底膜20。从而如上所述那样,皮膜14从底膜20剥离下来,皮膜14将留在闪烁器部件10上。也就完成了所述热转印处理。
如下述那样,对于热转印处理来说,向闪烁器板16的热传导只在局部发生,因此几乎不会发生闪烁器板16受热而劣化的问题。但是,在热转印后,为了防止闪烁器部件10发生反翘现象,当热转印时,可以在闪烁器板16的内面侧(换言之,在闪烁器板16和后述的皮带传输机之间)设置又薄又平坦的金属板。该金属板,例如可以通过铝构成,在热转印时,从闪烁器板16的内面侧吸收施加到闪烁器板16上的热量。
再者,上述的各种数值为一例,根据不同的条件可采用不同的数值。例如,在能够充分确保铝层26的遮光性的前提下,铝层26的厚度越薄越好。另一方面,也可将保护层24的厚度设置成更厚。由薄的铝层26和薄的保护层24构成皮膜14,通过层压多个所述的皮膜的方式,整体上看起来构成较为厚的铝层和保护层也可以。对于任何一种情况来说,优选适当的设定各材料的厚度,使得可以灵敏度较高的检测其放射线,并且可以对遮光层起到充分的物理保护作用。
图2表示热转印装置30。闪烁器板16放置于皮带输送机32上,伴随着皮带输送机32沿图2的箭头方向移动,搬送闪烁器板16。转印单元设置于皮带输送机的32之上,所述转印单元由供给辊子38、卷曲辊子40、加热器36、热转印辊子34、以及导向棍子42、44等构成。
热转印板缠绕于供给棍子38上,由供给棍子38供给的热转印板18,通过导向棍子42被引导,经过热转印棍子34后,被导向棍子44折返,再通过卷曲棍子40而卷曲。通过加热器36将热转印棍子34加热到预定温度,热转印棍子34面对通过其下方的闪烁器板16,推压热转印板18。由此,可对闪烁器板16与热转印棍子34接触的部分,同时进行加压及加热。以固定速度搬送皮带输送机32,也以相同的速度搬送热转印板18。在加热后,热转印板18通过导向棍子44被折返,在这个阶段,如图1所示那样,在导向棍子44的作用下,将热转印板18的底膜20与皮膜14分离。换言之,皮膜14从底膜20被剥离下来。
采用如图2所示的热转印装置30,针对各种不同形状或者不同大小的闪烁器板16,可以简便且迅速地完成皮膜形成处理,可以大大的降低其制造成本。也具有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场所形成皮膜的优点。在皮带输送机32上排列放置多个闪烁器板16,可对闪烁器板16实施连续的热转印处理,根据图2所示的结构,可容易进行大批量的处理。再者,在热转印时的加热温度为100~250℃的范围内,可根据热转印板或闪烁器材料适当设置。加热部位可根据闪烁器板的搬送方向以及深度方向来具体限定,但又因经时较短,因此几乎可以忽略对闪烁器材料的热效应。
图3表示层压多个皮膜的闪烁器部件100。皮膜14A、14B设置于闪烁器板16上。从放射线射入侧看,皮膜14A、14B分别具有保护层24、铝层26、以及粘结层28。通过重复如2所示的操作,可容易形成如图3所示的两层皮膜14A、14B。显然,也可以容易制造三层以上的层压结构。
如图2所示的热转印操作中,在进行热转印处理之前,优选将闪烁器板16表面上的灰尘、废物等异物全部除去。换言之,优选使闪烁器板16的表面置于干净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鼓风机、冲洗等方式,也根据场所的不同,为了避免不纯物的混入,可以在净化室,或者与净化室相当的房间内进行热转印处理。在这样的空间内,导入经过了空气滤洗器的清洁空气。鼓风机装置为,在进行热转印前,将清洁的空气吹向闪烁器板16的表面,使异物离开其表面。这样的处理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防止针孔的产生。
代替上述的热转印方法,也可利用有压转印方法。此时,要用到感压板。感压板与上述的热转印板相同,具有设置于底膜上的皮膜(保护层、气相沉积层、粘结层)。在感压板中,粘结层由通过加压方式更能充分发挥粘结效果的粘结材料构成,并非为热塑性粘结材料。在感压转印方法中,通过加压棍子,将感压转印板推压到闪烁器板上。在闪烁器板上转印皮膜(剥离膜)。通过这种有压转印方法,也能得到与热转印方法相同的优点。即,在转印前的状态下,皮膜形成于底膜之上,可形成薄的皮膜,此外,与皮膜单独存在时相比较,在皮膜的物理性能以及结构上,可起到保护和强化的作用。在转印后的状态下,皮膜转印到闪烁器板上,由此,在皮膜的物理性能以及结构上,可起到保护和强化的作用。根据有压转印方法,可以防止发生受热不均匀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热转印方法,可以实施更薄的皮膜的转印。
图4表示具有上述闪烁器部件10的放射线测定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在闪烁器部件10的内面侧设置有透明的增强板46,该增强板例如由丙烯板构成,这些部件安装于容器48中。具体而言,这些部件通过框体50固定于容器48上。容器48为有所谓暗室的结构,如图4所示的例中,在容器48的内部空间,两个光电子增倍管52和54的受光面相互面对而设置。
当放射线从外部射入,通过闪烁器部件10的皮膜到达闪烁器板,从而产生的光通过透明的增强板46到达容器48的内部空间。该光通过两个光电子增倍管52、54被检测出。在闪烁器部件10上形成有需要物理性能上得到保护的皮膜,从而可以通过遮光性能有效地防止外部光的进入。特别是,即使通过在框体50上的开口部,当任意的部件与闪烁器部件10的表面接触,可通过上述的皮膜保护遮光膜即铝层。即铝层夹在保护层和闪烁器板之间,对于保护层(同时也适用于铝层)来说,闪烁器具有作为背面支持基板的功能,局部应力施加到保护层或铝层上,可利用背面支持基板将其分散掉,可以提高皮膜的物理强度。
图5表示,图4中所示的放射线测定装置的部分断面图。通过安装于容器48上的框架60来支承由闪烁器部件10和增强板46构成的层压体。符号62为密封垫,通过框体50将上述的层压体压至框架60侧,在密封垫62的作用下能够完整地塞住其空隙,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外部光通过间隙的进入。密封垫为环状的形态,能够包围层压体的周围。符号64为放射线,从外部进入的放射线到达闪烁器部件10上,从而产生光,该光由符号66表示。符号68表示外力的物理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通过框体50的开口部来作用,由于在闪烁器部件10的表面上形成有皮膜,因此,可以有效保护形成皮膜的、作为遮光层的铝层。
图6表示关于其他实施方式的放射线测定装置的部分断面图。其结构如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即,通过安装于容器48上的框架60来支承由闪烁器部件10和增强板46构成的层压体。但是,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分开设置了以往也采用过的遮光膜70。况且,框体72的开口部76上有格子74,该格子74可以有效防止外部部件的进入。由此将以往的方法进行的保护,以及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皮膜进行的保护结合起来,得到了更为坚固的放射线测定装置。此时,符号62和符号78为密封垫,通过弹性体密封部件之间的间隙,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光向容器48内的射入。
如图4至图6所示的放射线测定装置中,可以设置表面污染计、体表面控制器,所述表面污染计检测发生在放射线相关设备的地面及墙面的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所述体表面控制器检测体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本实施方式中的闪烁器部件可用于多种用途,并不限于本申请的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闪烁器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放射线的射入而产生发光的闪烁器,以及在所述闪烁器的放射线入射面侧的表面侧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皮膜,
所述皮膜具有保护层、遮光层、以及粘结层,所述保护层可使放射线透过,所述遮光层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内面侧,使放射线透过并阻止光的透过,所述粘结层设置在所述遮光层的内面侧,用于将所述皮膜粘结到所述闪烁器上,
所述皮膜为从转印版向所述闪烁器表面进行转印的剥离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烁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板为热转印板,所述皮膜通过热转印法形成得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烁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为含有铝的气相沉积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烁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具有遮光性的着色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烁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闪烁器表面侧上层压多个皮膜,每个所述皮膜包括所述保护层、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粘结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烁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射线为β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烁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中混入有反射材料,该反射材料可以反射从所述皮膜的内面侧射入的光。
8.一种放射线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闪烁器部件、包围所述闪烁器部件的内面侧的容器、以及光检测器,该光检测器可检测所述闪烁器部件的内面侧产生的光,
所述闪烁器部件包括,
根据放射线的射入而产生发光的闪烁器,以及所述闪烁器的放射线入射面侧的表面侧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皮膜,
所述皮膜包括保护层、遮光层、以及粘结层,所述保护层可使放射线透过,所述遮光层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内面侧,使放射线透过并阻止光的透过,所述粘结层设置在所述遮光层的内面侧,用于将所述皮膜粘结到所述闪烁器上,所述皮膜为从转印版向所述闪烁器表面进行转印的剥离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射线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闪烁器部件的内面侧设置有透明的增强部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射线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闪烁器表面侧上层压多个皮膜,每个所述皮膜包括所述保护层、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粘结层。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射线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闪烁器部件的表面侧具有,与所述闪烁器部件相间隔而设置的至少一个另外遮光膜。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射线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闪烁器部件的表面侧由保护罩覆盖,该保护罩具有多个开口部。
13.一种闪烁器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为利用具有底层和皮膜的转印板制造闪烁器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次将所述皮膜从所述转印板转印到闪烁器板上的转印步骤,该转印步骤具有,在将上述转印板层压到所述闪烁器板上的状态下,通过加热或加压所述转印板的方式,从所述的转印板剥离所述皮膜,并粘结到所述转印板上的步骤,
所述皮膜具有遮光层,该遮光层使放射线透过,阻止光的透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两次以上所述转印步骤,在所述闪烁器板上层压形成多个皮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步骤还包括,在将所述皮膜粘结到所述闪烁器板之前,清洁所述闪烁器板表面的步骤。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印步骤过程中,所述闪烁器板的内侧设置支撑板。
CN2006100012042A 2005-01-13 2006-01-10 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 Active CN1804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05878 2005-01-13
JP2005-005878 2005-01-13
JP2005005878 2005-01-13
JP2005-321535 2005-11-04
JP2005321535 2005-11-04
JP2005321535 2005-11-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4660A true CN1804660A (zh) 2006-07-19
CN1804660B CN1804660B (zh) 2010-08-25

Family

ID=36282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12042A Active CN1804660B (zh) 2005-01-13 2006-01-10 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02809B2 (zh)
EP (1) EP1681584B1 (zh)
JP (1) JP5054135B2 (zh)
CN (1) CN1804660B (zh)
DE (1) DE602006008994D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086A (zh) * 2009-08-24 2012-07-11 圣戈本陶瓷及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闪烁探测器组件
CN102709343A (zh) * 2010-11-26 2012-10-03 西门子公司 闪烁器层及其施加的准备方法、x光检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06596A (zh) * 2010-05-24 2013-01-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多层荧光带闪烁体并具有能切换的光谱灵敏度的ct探测器
CN101855575B (zh) * 2007-08-14 2014-06-25 日立阿洛卡医疗株式会社 辐射测量设备
CN104204855A (zh) * 2012-03-30 2014-12-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闪烁器阵列的制造方法
CN104412330A (zh) * 2012-06-21 2015-03-11 西门子公司 闪烁器板
CN108749294A (zh) * 2018-08-24 2018-11-06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印装置及转印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701076D0 (en) * 2007-01-19 2007-02-28 E2V Tech Uk Ltd Imaging apparatus
JP4667403B2 (ja) * 2007-01-31 2011-04-13 アロカ株式会社 シンチレータ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放射線測定装置
JP2010085259A (ja) * 2008-09-30 2010-04-15 Fujifilm Corp 放射線検出装置及び放射線撮影システム
JP2011137665A (ja) * 2009-12-26 2011-07-14 Canon Inc シンチレータパネル及び放射線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放射線撮像システム
JP5833816B2 (ja) * 2010-10-27 2015-12-16 株式会社アールエフ 放射線撮像装置
RU2451604C1 (ru) * 2011-03-03 2012-05-27 Учрежден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РФ Институт медико-биологических проблем РАН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мерения дозы ионизирующих излучений
US8901503B2 (en) * 2012-04-19 2014-12-02 Canberra Industries, Inc. Radiation detector system and method
EP4053244A4 (en) 2019-10-31 2023-11-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CINTILLATOR ARRANGEMENT,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CINTILLATOR ARRANGEMENT, RADIATION DETECTOR AND RADIATION INSPECTION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6486U (zh) 1985-07-16 1987-01-31
JPS6216486A (ja) 1985-07-16 1987-01-24 Teijin Ltd 3−ヨ−ドメチルセフアロスポリン化合物の製造法
US4720426A (en) * 1986-06-30 1988-01-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eflective coating for solid-state scintillator bar
JPS63315990A (ja) * 1987-06-19 1988-12-23 Hitachi Ltd 原子力配管監視法
JPH03231187A (ja) 1990-02-06 1991-10-15 Fuji Electric Co Ltd シンチレーション検出器
JP2806693B2 (ja) 1992-04-15 1998-09-30 動力炉・核燃料開発事業団 放射性物質の位置検出器
JP2725978B2 (ja) 1993-07-19 1998-03-11 アロカ株式会社 シンチレーション検出器
JPH08248139A (ja) 1995-03-15 1996-09-27 Toshiba Corp 放射線検出器
CN1256596C (zh) * 1997-02-14 2006-05-17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放射线检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6087665A (en) * 1997-11-26 2000-07-1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ulti-layered scintillators for computed tomograph systems
CN1152265C (zh) * 1998-06-18 2004-06-02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闪烁体面板、放射线图象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502647A (ja) * 1999-06-14 2003-01-21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In−Situ放射能検出
JP2001141831A (ja) 1999-11-10 2001-05-25 Fuji Electric Co Ltd 放射線検出器
JP2003262678A (ja) * 2002-03-11 2003-09-19 Canon Inc 放射線検出装置用シンチレーター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79654A (ja) 2002-03-26 2003-10-02 Canon Inc 蛍光板
JP4289913B2 (ja) * 2003-03-12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放射線検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38074B1 (en) * 2003-03-14 2006-11-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rocess of preparation of rare earth silicate phosphor
US7355184B2 (en) * 2003-04-07 2008-04-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adia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4325126A (ja) * 2003-04-22 2004-11-18 Canon Inc 放射線検出装置
WO2006016505A1 (en) * 2004-08-10 2006-0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adia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scintillator panel, thei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adiation detecting system
JP4594188B2 (ja) * 2004-08-10 2010-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放射線検出装置及び放射線検出システム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5575B (zh) * 2007-08-14 2014-06-25 日立阿洛卡医疗株式会社 辐射测量设备
CN102576086A (zh) * 2009-08-24 2012-07-11 圣戈本陶瓷及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闪烁探测器组件
CN102576086B (zh) * 2009-08-24 2015-09-23 圣戈本陶瓷及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闪烁探测器组件
US9360563B2 (en) 2009-08-24 2016-06-07 Saint-Gobain Ceramics & Plastics, Inc. Scintillation detector assembly
CN102906596A (zh) * 2010-05-24 2013-01-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多层荧光带闪烁体并具有能切换的光谱灵敏度的ct探测器
CN102906596B (zh) * 2010-05-24 2015-09-1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多层荧光带闪烁体并具有能切换的光谱灵敏度的ct探测器
CN102709343A (zh) * 2010-11-26 2012-10-03 西门子公司 闪烁器层及其施加的准备方法、x光检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04855A (zh) * 2012-03-30 2014-12-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闪烁器阵列的制造方法
CN104204855B (zh) * 2012-03-30 2017-05-2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闪烁器阵列的制造方法
CN104412330A (zh) * 2012-06-21 2015-03-11 西门子公司 闪烁器板
CN104412330B (zh) * 2012-06-21 2017-08-04 西门子公司 闪烁器板
CN108749294A (zh) * 2018-08-24 2018-11-06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印装置及转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17366A (ja) 2010-05-27
DE602006008994D1 (de) 2009-10-22
US7402809B2 (en) 2008-07-22
JP5054135B2 (ja) 2012-10-24
US20060151706A1 (en) 2006-07-13
CN1804660B (zh) 2010-08-25
EP1681584A3 (en) 2006-08-16
EP1681584A2 (en) 2006-07-19
EP1681584B1 (en) 2009-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4660A (zh) 闪烁器部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放射线测定装置
KR101899507B1 (ko) 투명한 점착제층 및 패턴화된 투명 도전층을 가지는 편광 필름 적층체 및 액정 패널 및 유기 el 패널
JP3582825B2 (ja) 光学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放射線検出器
US8525120B2 (en) Radiation measuring device
JP4670955B2 (ja) 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テクター
JP4299310B2 (ja) 放射線測定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ンチレータ部材の製造方法
JP3763482B2 (ja) プラスチック液晶パネル用の転写箔
KR20200066162A (ko) 외관 검사 방법 및 외관 검사 장치
JP4537322B2 (ja) シンチレータ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放射線測定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051258B1 (ko) Uv경화점착제에 의한 박막글라스를 이용한 스마트폰용 커버윈도우 제조방법
JP4537333B2 (ja) 放射線測定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537335B2 (ja) 放射性ダストモニタの製造方法
JP7359162B2 (ja) 機能性フィルム及び機能性合わせガラス
CN106033134A (zh) 偏光板、屏幕模组及该屏幕模组的制备方法
JP2007212193A (ja) 放射線測定装置及びシンチレータ部材製造方法
WO2019049634A1 (ja) ガスバリアフィルムおよびガスバリ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4264239A (ja) 放射線撮像装置
JP4778540B2 (ja) 放射線測定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ンチレータ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22137845A1 (ja) 放射線検出器、及び放射線検出器の製造方法
WO2022137844A1 (ja) 放射線検出器、放射線検出器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ンチレータパネルユニット
JP2003303945A (ja)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放射線検出システム
JP5981822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貼付方法
JP2012161994A (ja) ガスバリア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06694B2 (ja) ガスバリアー性フィルム、水蒸気バリアー性評価試験片及びガスバリアー性フィルムの水蒸気バリアー性評価方法
WO2016095155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onded article including an ultra-thin substrate and bonded art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ITACHI ALOKA MEDICAL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ROCKAR K.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LOKA MEDICAL,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OKA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2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LOKA MEDICAL,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0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Re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