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3116A - 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3116A
CN1653116A CNA038113589A CN03811358A CN1653116A CN 1653116 A CN1653116 A CN 1653116A CN A038113589 A CNA038113589 A CN A038113589A CN 03811358 A CN03811358 A CN 03811358A CN 1653116 A CN1653116 A CN 1653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methyl
coating layer
parts
acry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13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5942C (zh
Inventor
稻垣昌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53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3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59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59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4Forming conductive coatings; Forming coatings having anti-stat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652Of asbestos
    • Y10T428/31663As siloxane, silicone or sila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在聚酯薄膜支持体的一面上,形成具有0.5μm至聚酯薄膜支持体厚度的1/10厚度的涂布层的层压薄膜,该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为1×1011Ω以下,涂布层表面的铅笔硬度为H以上,涂布层表面与另一薄膜露出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4以下,薄膜混浊度为2%以下。该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具有优异的防带电性、耐擦伤性、滑性、透明性等特性,且具有防止着尘引起的污染、防止损伤、易用性、透明性等优异特性。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具体而言,涉及由设在聚酯薄膜的一面上的具有优良防带电性、耐擦伤性、滑性、透明性等的涂布层的层压薄膜构成的一种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在使用时,将其贴在例如LCD、CRT、PDP、EL等各种显示装置上。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主要采用在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水性、耐化学品性、机械强度等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涂布硬涂层,再经干燥、硬化而得的硬涂层薄膜,但该产品存在防带电性和滑性差,会因带电而导致着尘,易用性差等问题,需要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防带电性、耐擦伤性、滑性、透明性等,可防止因着尘造成的污损,具有优异的抗损性、易用性、透明性等特性的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本发明者对上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后,结果找到了利用特定薄膜容易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在聚酯薄膜支持体的其中一个表面,形成具有0.5μm至聚酯薄膜支持体厚度的1/10厚度的涂布层的层压薄膜,该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为1×1011Ω以下,涂布层表面的铅笔硬度为H以上,涂布层表面与另一薄膜露出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4以下,薄膜混浊度为2%以下。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聚酯薄膜(下文简称为薄膜)是指,根据需要,将用挤出法从挤出模嘴中熔融挤出的片材拉伸取向而形成的薄膜。
构成本发明薄膜的聚酯是指,芳香族二羧酸和脂肪族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芳香族二羧酸可举出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等,脂肪族二醇可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1,4-环己二甲醇等。代表性聚酯例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2,6-萘二羧酸乙二醇酯(PEN)。
上述聚酯也可为含有第三成分的共聚物。共聚聚酯的二羧酸成分可举出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羟酸,例如对羟基苯甲酸等。二元醇成分可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1,4-环己二甲醇、新戊二醇等。这些二羧酸成分和二元醇成分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使用。
考虑到易用性,在本发明品中,在无损于透明性的条件下,薄膜中还可含有颗粒。颗粒可举出例如二氧化硅、碳酸钙、氧化铝、二氧化钛、陶土、滑石、氟化锂、硫酸钡、炭黑、日本特公昭59-5216号公报所述的耐热性高分子微粉体等。这些颗粒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使用。颗粒平均粒径通常为0.02~2μm,优选为0.05~1.5μm,更优选为0.05~1μm。颗粒含量通常为0.01~2重量%,优选为0.02~1重量%。
使薄膜中含有颗粒的方法可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在聚酯制造工艺的任一阶段添加颗粒。特别优选在酯化阶段或酯换反应结束后、缩聚反应开始前的阶段,以分散至乙二醇等中的浆料形式添加,促进缩聚反应。还可采用:使用带排气口的挤出混炼机,将颗粒分散至乙二醇或水中而成的浆料和聚酯原料混合的方法;以及使用挤出混炼机,将干燥颗粒和聚酯原料混合的方法。
将利用挤出法,将由挤出模嘴熔融挤出的片材,根据需要沿纵向和横向的双轴方向拉伸取向,由此制造薄膜。
在挤出法中,将聚酯从挤出模嘴中熔融挤出,利用冷却辊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的片材。此时,为提高片材的平整性,需要提高片材和旋转冷却鼓的密合性,优选采用施加静电贴合法或涂布液体贴合法。在本发明中,根据需要,也可两者兼用。
对薄膜的拉伸取向方法无特定限制,可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法、逐次双轴拉伸法等。同时双轴拉伸法,是在温度控制在通常70~120℃、优选为80~110℃的状态下,将上述未拉伸片材朝机械方向和宽度方向同时拉伸取向的方法,拉伸倍率以面积倍率为准,为4~50倍,优选为7~35倍,更优选为10~20倍。然后,继续拉伸,在170~250℃的温度下,在拉紧状态下或30%以内的松弛状态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拉伸取向薄膜。逐次双轴拉伸法,是用辊或拉幅机方式的拉伸机将上述未拉伸片沿某一方向拉伸。拉伸温度通常为70~120℃,优选为80~110℃,拉伸倍率通常为2.5~7倍,优选为3.0~6倍。然后,再沿着与第一阶段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拉伸。拉伸温度通常为70~120℃,优选为80~115℃,拉伸倍率通常为3.0~7倍,优选为3.5~6倍。然后,继续拉伸,在170~250℃的温度下,在拉紧状态下或30%以内的松弛状态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拉伸取向薄膜。
上述拉伸也可采用分两个阶段及其以上的阶段进行单向拉伸的方法。此时,优选为最终的两个方向的拉伸倍率分别在上述范围内。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在进行热处理前或后再次沿纵向和/或横向拉伸。
在本发明中,薄膜厚度无特别限定,通常为25~350μm,优选为50~300μm,更优选为75~250μm。当薄膜厚度小于25μm时,对各种显示装置表面的保护性能有下降趋势。当厚度超过350μm时,会因挠性降低,以致会在保护薄膜的使用可操作性等方面造成障碍。
本发明薄膜的涂布层,例如,是将阳离子性共聚物溶于水、甲醇、乙醇、异丙醇等溶剂中,在该溶解状态下,将其涂敷在聚酯薄膜的一面,然后再干燥而制成。对涂敷方式无特殊限制,通常采用气刀刮涂机、刮板涂布机、棒式涂布机、凹版印刷涂布机、帘式淋涂机、辊涂机等涂敷机械。
涂布层厚度通常在0.5μm~聚酯薄膜厚度的1/10的范围,优选为1μm~聚酯薄膜厚度的1/10的范围。当涂布层厚度小于0.5μm时,涂布层的耐擦伤性有下降趋势,当涂布厚度超过聚酯薄膜厚度的1/10时,层压薄膜的起皱性增强,制造工序、后工序等的可操作性下降,因此不适于选用。
因此,在涂敷时,只要不对阳离子性共聚物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就可根据需要与适当的添加剂混合使用,例如单体、树脂、交联剂、颜料等。
本发明的阳离子性共聚物,主要成分可举出由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疏水性单体单元及有机聚硅氧烷单元构成的物质。
作为本发明中可使用的阳离子性单体单元来说,可举出例如其单元内含有季铵盐基的物质。其中,通过使用以下述通式(a)表示的单体单元,能够赋予更优异的防带电性和防污性。
Figure A0381135800061
上式中,A表示O或NH,R2表示氢或CH3、R3表示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或-CH2CH(OH)CH2-,R4、R5及R6各自独立、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芳烷基,X表示卤素或烷基硫酸离子。
上述阳离子性单体单元,具体可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三乙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基甲基硫酸铵等(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甲基)丙烯酰胺系阳离子性单体单元。它们可以是该相应单体聚合而成,也可首先将作为其前体的具有叔胺基的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乙酯、二甲基氨丙基丙烯酰胺等聚合后,再由氯甲烷等改性剂阳离子化。
阳离子性单体单元,优选占共聚体的15~60重量%。当其小于15重量%时,有防带电性不足的倾向。而当超过60重量%时,有易粘连的倾向。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疏水性单体单元,可以使用各种物质,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酯叔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乙酸乙烯等的乙烯酯等。
疏水性单体单元,优选为共聚体中的30~84.9重量%。当其小于30重量%时,有防污性不充分的倾向。另外,超过84.9重量%时,有防带电性相对降低的倾向。
本发明中可用的有机聚硅氧烷单元,优选为用通式(b)表示的物质。
上式中的R1及R1′各自独立、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苯基,n表示5以上的整数。
上述(b)式中的n小于5时,存在难以赋予所得共聚物以充分润滑性的情况。
此外,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在阳离子性共聚物中所含比例,通常为0.1~20重量%。当该比例小于0.1重量%时,有防污性不充分的倾向,另外,即使超过20重量%时,防污性也不能再提高。
阳离子性共聚物中的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由下述通式(c)、(d)或(e)表示的前体组入共聚物中而成的物质。下述通式所表示的前体,可以使用反应性基D,将其组入共聚物中。
上述通式(c)~(e)中,D是选自乙烯基、丙烯酰氧基烷基及甲基丙烯酰氧基烷基中的自由基聚合性基、环氧丙氧基烷基等环氧基、氨烷基或巯烷基,R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苯基,m表示1~20的整数,n表示5以上的整数。
这些前体,作为反应性硅酮,可以使用市售产品,但考虑到分子量增高反应性降低的因素,在通式(c)、(d)的情况下,优选n为200以下,通式(e)的反应性基多的述情况下,优选为400以下。
将这些前体作为阳离子性共聚物成分组入的方法,当反应性基D为聚合性基时,可与其它单体同时聚合,当反应性基D为巯烷基时,在其前体存在下,阳离子性单体(a)和疏水性单体(b)聚合时,可以通过链转移有效地导入。而且,当反应性基D为环氧基时,阳离子性单体(a)和疏水性单体(b)的聚合,可与环氧基和有反应性的(甲基)丙烯酸等含有羧酸基的单体或(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乙酯等含叔胺基的单体等盐酸盐单体等同时进行,然后再与前体的环氧基反应即可。
同样,反应性基D为氨烷基时,阳离子性单体(a)和疏水性单体(b)的聚合,可以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的氨基进行反应的单体同时进行,然后再与前体的氨基反应即可。此外,只要不影响防带电性和防污性,根据需要,可以含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其它亲水性单体作为共聚成分。
聚合方法,可采用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化聚合等公知的自由基聚合法。优选聚合法为溶液聚合法,它是将各单体溶解在溶剂中,添加聚合引发剂,在氮气气流下通过加热搅拌实施。溶剂优选为水、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这些溶剂也可以混合使用。聚合引发剂优选使用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等过氧化物,偶氮二丁腈、偶氮二戊腈等偶氮化合物。单体浓度通常为10~60重量%,聚合引发剂相对于单体通常为0.1~10重量%。
阳离子性共聚物的分子量,可以根据聚合温度、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及量、溶剂使用量、链转移等聚合条件,有机聚硅氧烷前体的种类及反应性基的含量调整到任意水平。一般来说,所得阳离子性共聚物的分子量优选在5000~50万的范围。使用上述经过调整的涂料,在双轴取向聚酯薄膜上做成的涂布层,具有优异的防粘附性。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其它阳离子性共聚物,例如以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和分子内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为主要成分。
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根据需要,可以是侧链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物质。这种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是由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与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聚合得到的叔胺基聚合物化合物,利用季类化剂生成的季铵盐得到的。
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性基叔胺化合物共聚时,除了这些单体以外,还可以使其它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并且,这种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是由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聚合得到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性基的季铵盐共聚时,除上述单体以外,还可与其它(甲基)丙烯酸酯共聚。
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只要是1分子中含有1个丙烯基、甲基丙烯基、苯乙烯基、2-苯基丙烯酸酯、乙烯基、烯丙基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物质,就无特别限制,但为使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更易于共聚,优选含有丙烯基、甲基丙烯基、苯乙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
并且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聚合时,还优选使用利用链转移,通过硫醚键,而导入聚合物中的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该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中所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如通式(f)所示。
Figure A0381135800091
上式中,R7和R7′各自独立,表示甲基或苯基,n为5以上的整数。
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数均分子量通常为400~60000,优选为1000~30000。1分子含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如通式(g)所示。
Figure A0381135800092
上述式R9为H或CH3,R8及R8′各自独立、表示H或可以含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9的烷基,K表示1~6的整数。
含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可举出(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丁酯、甲基丙烯酸N,N-二羟乙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丙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丁基氨乙酯等。
此外,1分子含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可由上式(d)所示的叔胺化合物,通过例如氯甲烷、氯丁烷等的烷基氯化物、溴甲烷、甲基苄基氯化物、苄基氯化物等卤化物、二甲基硫酸、二乙基硫酸、二丙基硫酸等烷基硫酸类、对甲苯磺酸甲酯、苯磺酸甲酯等的磺酸酯类等季类化剂进行季化而得。
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与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除了这些单体外,还可使用(甲基)丙烯酸酯。这类(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举出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物质,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羟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卡必醇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氰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等。
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与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用量,在共聚性单体100重量%中,通常为1~40重量%,优选为5~30重量%。当该用量小于1重量%时,将乙烯聚合物拉出至涂布层表面(bleed out)的能力欠佳,涂布层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而当上述用量超过40%时,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的使用比例降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
其它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的用量,在共聚性单体100重量%中,通常为60~99重量%,优选为60~95重量%。当该用量小于60重量%时,涂布层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而当上述用量超过99%时,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使用比例降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
上述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单体、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单体、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及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单体的共聚,是在溶剂中使用通常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进行的。所用溶剂可举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等醇类,丙酮、丁酮、甲基异丁酮、环己酮等酮类,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类,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2-丁氧基乙醇、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二乙二醇二甲醚等醚类,乙酸2-甲氧基乙酯、乙酸2-乙氧基乙酯、乙酸2-丁氧基乙酯等醚酯类及水,或将其混合使用。
聚合反应所用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优选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特丁基、氢过氧化枯烯等有机过氧化物,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等偶氮化合物。聚合液中的单体浓度通常为10~60重量%,聚合引发剂相对于单体混合物通常用量为0.1~10重量%,优选为0.3~5重量%。
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及根据需要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时,共聚所得的叔胺聚合物化合物,利用季类化剂变成季铵盐。季类化剂可举出氯甲烷、氯丁烷等烷基氯化物,溴甲烷、甲基苄基氯化物、苄基氯化物等卤化物,二甲基硫酸、二乙基硫酸、二丙基硫酸等烷基硫酸类,对甲苯磺酸甲酯、苯磺酸甲酯等磺酸酯类等。
在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体中,通过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与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及根据需要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所得的叔胺聚合物化合物,利用烷基氯化物变成季铵盐,所得聚合物与分子内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也有很好的相溶性,也能得到透明性好的涂布层,因此倍受期待。
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若使用侧链上含(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在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在该聚合物和多官能丙烯酸酯之间成键,可提高防带电性能的持久性。
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侧链上有(甲基)丙烯酰基的聚合物是,例如,通过在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除上述单体以外,还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然后添加(甲基)丙烯酸(使用叔胺化合物时,用季类化剂进一步将所得叔胺聚合物化合物变成季铵盐)而得到的。
并且,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除上述单体以外,还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等有氢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然后,通过添加(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等有氢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和甲苯撑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异氰酸酯化合物以摩尔比1比1的添加物、甲基丙烯酰基异氰酸酯、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等(使用叔胺化合物时,进一步将得到的叔胺聚合物化合物,用季类化剂变成季铵盐)而得。
在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侧链上有(甲基)丙烯酰基的聚合物中,使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与1分子中含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及有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接着,向该共聚物中添加含(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用烷基氯化物使叔胺化合物变成季铵盐而得到的聚合物,与分子内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相溶性也很好,也能得到透明性好的涂布层,故为优选。
分子内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可以是,例如由丙烯酸三羟甲基丙酯、氧化乙烯改性丙烯酸三羟甲基丙酯、氧化丙烯改性丙烯酸三羟甲基丙酯、三(丙烯酰氧乙基)三聚异氰酸酯、γ-己内酯改性三(丙烯酰氧乙基)三聚异氰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γ-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四羧酸二酸酐和分子内含有氢氧基及3个以上的丙烯酰基的含氢氧基多官能丙烯酸酯反应得到的含有羧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以及其中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
四羧酸二酸酐的具体例可举出均苯四甲酸二酸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酸酐、4,4′-二苯二甲酸酐、4,4′-氧代二苯二甲酸酐、4,4′-(六氟异丙叉)二对苯二甲酸酐、1,2,3,4-环戊基四羧酸二酸酐、5-(2,5-二氧代四氢呋喃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酐、4-(2,5-二氧代四氢呋喃-3-基)-萘满-1,2-二羧酸酐、3,4,9,10-二萘嵌苯四羧酸二酸酐、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酸酐等。
分子内含氢氧基及3个以上的丙烯酰基的含氢氧基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具体例可举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及其混合物。在这些分子内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中,优选为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四羧酸二酸酐与分子内含氢氧基及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含氢氧基多官能丙烯酸酯反应得到的含羧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及其混合物,能够得到耐磨耗性优异的涂布层。
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及分子内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之外的其它单体,还可以使用例如分子内含1个或2个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具体而言,在耐磨耗性及防带电性不降低的范围,例如在涂布层成分中的20重量%以下内,可使用含2个丙烯酰基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环氧丙烯酸酯。
此外,用于涂布组合物的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在使用紫外线时,除上述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和分子内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以外,还要使用光聚合引发剂。
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例如,2,2-乙氧基苯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酮、二苯甲酰、苯偶因、苯偶因甲醚、苯偶因乙醚、苯偶因异丙醚、对氯二苯甲酮、对甲氧基二苯甲酮、米希勒酮、苯乙酮、2-氯噻吨酮、蒽醌、二硫化苯、2-甲基-[4-(甲基硫代)苯基]-2-吗啉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4,6-三甲基苯甲酰-二苯基-膦过氧化物等。这些光聚合引发剂可使用1种,或2种以上同时使用。
光聚合引发助剂,可举出例如三乙胺、三乙醇胺、2-二甲基氨基乙醇等叔胺、三苯膦等烷基膦、β-硫撑二甘醇等硫醚等。
改性剂可举出涂布性改善剂、消泡剂、增粘剂、无机颗粒、有机颗粒、润滑剂、有机高分子、染料、颜料、稳定剂等。这些改性剂在不阻碍利用活性能量射线进行反应的范围内使用,根据用途可改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层的特性。活性能固化树脂层的组合物中,为了调整粘度、提高涂敷时的可操作性、控制涂布层厚度,可以配合共聚物制成时所用的溶剂。
在本发明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中,为改善涂布层特性,可以配合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水杨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等紫外线吸收剂,受阻氨系紫外线稳定剂等紫外线稳定剂,苯酚系、硫系、磷系抗氧化剂等抗氧化剂,防粘连剂,增滑剂,涂平剂等添加剂。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中的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的配合量,在固体成分100重量%中,通常为1~40重量%,优选为5~25重量%。当该配合量小于1重量%时,无法得到具有充分防带电性的涂布层。而当配合量超过40重量%时,涂布层有耐磨耗性降低的倾向。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中的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配合量,在固体成分100重量%中,通常为60~99重量%,优选为75~95重量%。当该配合量小于60重量%时,无法得到具有充分耐磨耗性的涂布层。而当配合量超过99重量%时,无法得到具有充分防带电性的涂布层。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中的固体成分浓度无特殊限制,但通常为0.5~20重量%,优选为1~10重量%,更优选调至1~5重量%的范围内使用。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中的光聚合引发剂配合量,能达到固化即可,无特殊限制,但在固体成分100重量%中,通常为0.5~20重量%,优选为1~10重量%,更优选为1~5重量%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涂布层的形成是通过在薄膜一个表面涂上涂布组合物使其固化的方法进行的。涂敷方法采用逆辊涂布法、凹版辊式涂布法、棒式涂布法、气动刮涂法等方法。
所涂的涂布组合物的固化,可利用例如活性能量射线和热进行。活性能量射线可使用紫外线、可见光线、电子线、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热源可使用红外加热器、热烘箱等。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通常从涂布层一侧开始,为提高与薄膜之间的密合性,也可从涂布层的反对面侧开始进行。根据需要,也可利用可反射活性能量射线的反射板。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的皮膜具有特别好的耐磨擦性。
在本发明的薄膜中,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需在1×1011Ω以下。涂布层的表面电阻超过上述值时易产生静电,着尘增多。涂布层的表面电阻优选为5×1010Ω,更优选为1×1010Ω以下。在本发明中,防带电性的下限是1×107Ω,当小于1×107Ω时,由于显示带电性,在剥离保护膜时,引起剥离带电的电子会导通,破坏液晶显示板的电路。
在本发明中,涂布层表面与丙烯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在3000mN/cm以下,优选在2750mN/cm以下,更优选在2500mN/cm以下。本发明的LCD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在层压重叠状态下保管,保管时,在裁为规定尺寸的裁断工程中,聚酯薄膜和离型膜之间产生的偶然挤出的粘着层会与其它的保护薄膜的涂布层相接触。粘着层与涂布层的接触,当粘着层的粘着力超过3000mN/cm时,易于造成粘着剂对涂布层的附着污染,故不可取。
在本发明中,涂布层表面的橡胶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1)和丙烯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之差(P1-P2)为100mN/cm以上,优选为200mN/cm以上。该粘着力之差小于100mN/cm时,在最后工序中使用橡胶系胶带剥离保护薄膜时,会造成保护薄膜难以剥离。
在本发明的薄膜中,薄膜混浊度为2%以下,优选为1.5%以下。当薄膜混浊度超过2%时,在进行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能力、色相、对比度、异物混入等光学评价的检测时,如直接在贴有保护薄膜的状态下进行,就会难以发现更细微的瑕疵,故不可取。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在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上设有涂布层的薄膜的另一面层压粘着剂层及保护它的离型膜,构成层压薄膜。
在本发明中,粘着剂层由公知的粘着剂例如丙烯酸系粘着剂、橡胶系粘着剂、嵌段共聚物系粘着剂、聚异丁烯系粘着剂、硅酮系粘着剂等构成。通常,这些粘着剂以弹性体、增粘剂、软化剂(增塑剂)、抗老化剂、填充剂、交联剂等组合物的形式构成。
根据上述各粘着剂的种类,弹性体可举出例如天然橡胶、合成异戊橡胶、再生橡胶、SBR、嵌段共聚物、聚异丁烯、丁基橡胶、聚丙烯酸酯共聚物、硅橡胶等。
增粘剂可举出例如松香、氢化松香酯、萜烯树脂、芳香族改性萜烯树脂、氢化萜烯树脂、萜烯酚醛树脂、脂肪族系石油树脂、芳香族系石油树脂、脂环族系氢化石油树脂、香豆酮-茚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烷基酚醛树脂、二甲苯树脂等。
软化剂可举出例如石蜡系操作油剂、环烷烃系操作油剂、芳香族系操作油剂、液状聚丁烯、液状聚异丁烯、液状聚异戊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蓖麻油、妥尔油等。
抗老化剂可举出芳香族氨衍生物、苯酚衍生物、有机硫代酸盐等。
填充剂可举出例如锌白、钛白、碳酸钙、粘土、颜料、炭黑等。含有填充剂的情况下,应在对保护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没有大的影响的范围内使用。
作为交联剂来说,例如,对于天然橡胶系粘着剂的交联,可使用硫和加硫助剂及加硫促进剂,代表物为二丁基硫代氨基甲酸锌等。作为在室温下可使以天然橡胶及羧酸共聚聚异戊二烯为原料的粘着剂交联的交联剂,可使用聚异氰酸酯类。作为丁基橡胶及天然橡胶等的交联剂中具有耐热性和非污染性的特色的交联剂,可使用聚烷基酚醛树脂类。以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及天然橡胶为原料的粘着剂的交联中,具有有机过氧化物例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枯烯等,得到非污染性的粘着剂。交联助剂使用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类。有其它紫外线交联、电子射线交联等的交联的粘着剂。
对粘着剂层的形成无特殊限制,可通过在薄膜另一表面上涂布粘着剂的方法来进行。涂布方法采用与耐磨耗性层的形成所用方法相同的方法。粘着层的厚度通常为0.5~100μm,优选为1~50μm的范围内。
对如上所述而构成的本发明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的全光线透过率(TL)无特殊限制,通常为80%以上,优选为85%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不超出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例。此外,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份”表示“重量份”。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测定法和评价标准如下所述。
(1)铅笔硬度
根据JIS-K5401,测定涂布层的硬度,用铅笔硬度表示。
(2)涂布层的厚度
将涂布薄膜小片用环氧树脂固定成型后,用切片机切断,用透过型电子显微镜观察涂布薄膜的剖面。在其剖面中,与薄膜大致平行地通过明暗观察该涂布层。取每1张透过型电子显微镜照片所示涂布层距离平均值,计算厚度。至少对50张照片进行该计算,舍去测量值厚的10个点,再舍去测量值薄的10个点,求出剩余30个点的相加平均值,作为涂布层厚度。
(3)表面电阻(Ω)
使用三菱油化社制的“Hiresta MODEL HT-210”,在23℃/50%RH的环境下设置试样,施加500V的电压,通电1分钟后(电压施加时间1分钟),测定表面电阻(Ω)。本发明所用电极类型是主电极外径为160mm、对电极的内径为40mm的同心圆电极。
(4)摩擦系数
根据ASTM D 1894-73所述方法,测定涂布薄膜表面和背面的静摩擦系数。
(5)是否着尘
使烟灰掉落在涂布层表面,观察旋转1周(旋转360度)后的烟灰附着状态,评价是否着尘。
(6)旋度性的评价
将涂布薄膜切出10cm×10cm的大小,放置在水平盘上,观察试验片的旋度(curl)状态,分3个等级进行评价。
等级A:完全没有旋度,良好。
等级B:几乎不明显,有极少的旋度。
等级A和B在使用上无问题。
等级C:有明显的旋度,在实用上有问题。
(7)全光线透过率
通过日本电色工业社制积分球式浊度计NDH-300A,测定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设有涂布层的层压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
(8)混浊度
通过日本电色工业社制积分球式浊度计NDH-300A,测定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设有涂布层的层压薄膜的混浊度。
(9)鲜明性
在(株)GE企划中心制激光点式色差计内的分级色标[1]上,离开2mm的间隙,设置试样薄膜,目测判定鲜明性,分为以下等级。
A:在各级都可视为与原画相同
B:至网点浓度5%位置难以看见。
C:至网点浓度10%位置难以看见。
D:至网点浓度20%位置难以看见。
在此,等级A和B是在实用上无问题。
制造例1(聚酯A)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00份、乙二醇60份和乙酸镁·4H2O盐0.09份加入反应器,加热升温,并蒸馏除去甲醇,进行酯换反应,从反应开始时,需经4小时升温至230℃,酯换反应基本上完成。然后,向反应体系添加含0.03份平均粒径为1.54μm的二氧化硅颗粒的乙二醇浆料,再添加乙基酸性磷酸盐0.04份、氧化锗0.01份,然后用100分钟,使温度达到280℃,压力达到15mmHg,然后再缓慢减压,最终至0.3mmHg。4小时后,使体系内恢复常压,得到聚酯A。聚酯A的二氧化硅颗粒含量为0.03重量%。
制造例2(聚酯B)
除相对于制造例1中将含0.03份的平均粒径为1.54μm的二氧化硅颗粒的乙二醇浆料添加到反应体系中,是向反应体系内添加含有0.1份的平均粒径为1.54μm的二氧化硅颗粒的乙二醇浆料,此外与制造例1相同,得到聚酯B。聚酯B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含量为0.1重量%。
制造例3(聚酯薄膜A1)
将聚酯A在180℃下的不活泼气体环境下干燥4小时,用熔融挤出机在290℃下熔融挤出,使用施加静电贴合法,在表面温度设定为40℃的冷却辊上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片。所得未拉伸片在85℃下沿纵向拉伸3.5倍后,在100℃下沿横向拉伸3.7倍,进而在230℃下热固定,得到厚度为100μm的聚酯薄膜A1。
制造例4(聚酯薄膜B1)
除将制造例3中的聚酯A变更为聚酯B之外,其余与制造例3相同,得到厚度为100μm的聚酯薄膜B1。
制造例5(聚酯薄膜A2)
与制造例3同样,得到厚度为75μm的聚酯薄膜A2。
制造例6(聚酯薄膜A3)
与制造例3同样,得到厚度为38μm的聚酯薄膜A3。
制造例7(聚酯薄膜A4)
与制造例3同样,得到厚度为188μm的聚酯薄膜A4。
实施例1
分别在将单末端有苯乙烯基的数均分子量为1130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信越化学社制X-22-2440)3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70份、以及异丙醇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至80℃时,以及在该升温开始2小时后,添加0.3份偶氮二异丁腈,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然后向所得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83.3份,再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4%的聚合物溶液(1A)。
然后加入含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67摩尔%的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和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的混合物(日本化药社制KAYARADDPHA)163份和均苯四甲酸二酸酐21.8份、甲乙酮100份、对苯二酚单甲醚0.1份及N,N-二甲基苄氨1份,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固体成分浓度为65%的含羧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溶液(1B)。
将上述所得17份1A、83份1B、及3份用作光聚合引发剂的汽巴精化制IRGACURE 907,用作为稀释剂的异丙醇均匀混合,调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面上,用凹版印刷涂布机涂敷并干燥,使固化后的厚度为6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的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涂布层。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实施例2
分别在将两末端有巯基的数均分子量为334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信越化学社制X-22-167B)1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8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0份以及异丙醇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至80℃时,以及在该升温开始2小时后,添加0.3份偶氮二异丁腈,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然后向所得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83.3份,再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5%的聚合物溶液(2A)。
将上述所得17份2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53份及3份用作光聚合引发剂的汽巴精化制IRGACURE 907,用作为稀释剂的异丙醇均匀混合,调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面上,用棒式涂布机涂敷并干燥,使固化后的厚度为5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的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涂布层。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实施例3
分别在将单末端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チッソ社制FM0725)15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75份、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10份及甲乙酮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至80℃后,以及该升温开始2小时后,添加0.3份偶氮二异丁腈,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再向其中添加甲基丙烯酰异氰酸酯8份,在80℃下反应6小时,得到侧链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固体成分为42%的共聚物溶液。再向所得共聚物中添加异丙醇300份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且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固体成分浓度为22%的聚合物溶液(3A)。
将上述26份所得3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53份及5份用作光聚合引发剂的汽巴精化制IRGACURE 1173,用作为稀释剂的异丙醇均匀混合,调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个表面用凹版印刷涂布机进行涂敷干燥,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6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的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涂布层。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实施例4
分别在将单末端有苯乙烯基的数均分子量为1130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信越化学社制X-22-2440)1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80份、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10份及甲乙酮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至80℃后,以及该升温开始2小时后,添加0.3份偶氮二异丁腈,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再向其中添加由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8份和丙烯酸2-羟乙酯22份反应得到的化合物50份,在80℃下反应6小时,得到固体成分为50%的侧链有丙烯酰基的共聚物溶液。再向所得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300份,然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含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侧链含丙烯酰基的固体成分浓度为28%的聚合物溶液(4A)。
将上述20份所得4A、53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及4份用作光聚合引发剂的汽巴精化制IRGACURE 184,用作为稀释剂的异丙醇均匀混合,调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个表面用凹版印刷涂布机涂敷并干燥,使固化后的厚度为6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涂布层。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实施例5
将17份上述实施例1所得聚合物溶液1A、53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及3份用作光聚合引发剂的汽巴精化制IRGACURE 907、用作稀释剂的异丙醇均匀混合,调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面上,用凹版印刷涂布机涂敷,使固化后的厚度为6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的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涂布层。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实施例6
添加55份用作疏水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0份用作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80%水溶液、5份用作有机聚硅氧烷单元的分子量约5000的单末端甲基丙烯酰氧改性有机聚硅氧烷(チッソ社制FM0721)以及140份乙醇和1份用作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在氮气流下,在80℃的温度下,进行6小时的聚合反应,得到阳离子性共聚物的40%乙醇溶液。将该阳离子性共聚物用乙醇/异丙醇=50/50的混合溶剂稀释,使用凹版印刷式涂布机进行涂布和干燥,形成涂布层,使得聚酯薄膜A1的单面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为6μm。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实施例7
除将实施例1中的聚酯薄膜A1变更为聚酯薄膜A2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层压薄膜。
实施例8
除将实施例1中的聚酯薄膜A1变更为聚酯薄膜A4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层压薄膜。
比较例1
除将实施例1中的聚酯薄膜A1变更为聚酯薄膜A3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层压薄膜。
比较例2
添加60份用作疏水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0份用作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80%水溶液、及140份乙醇和1份用作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在氮气流下,在80℃的温度下,进行6小时的聚合反应,得到阳离子性共聚物的40%乙醇溶液。将该阳离子性共聚物用乙醇/异丙醇=50/50的混合溶剂稀释,使用凹版印刷式涂布机进行涂布和干燥,形成涂布层,使得聚酯薄膜B1的单面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为6μm。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比较例3
分别在将8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2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及150份异丙醇混合液加热升温至80℃后,及该升温开始2小时后,添加0.3份偶氮二异丁腈,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固体成分40%的共聚物溶液。再向所得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83.3份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含季铵盐单元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4%的聚合物溶液(5A)。
按照17份上述所得5A、53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及3份用作光聚合引发剂的汽巴精化社制的IRGACURE 907、用作稀释剂的异丙醇均匀混合,调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面上涂布,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0.3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的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涂布层。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比较例4
分别在将单末端有苯乙烯基的数均分子量为1130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信越化学社制X-22-2440)30份、甲基丙烯酸酯70份、及异丙醇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至80℃后,及在该升温开始2小时后,添加0.3份偶氮二异丁腈,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6A)。
将上述15份所得6A、53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及3份用作光聚合引发剂的汽巴精化制IRGACURE 907、用作为稀释剂的异丙醇均匀混合,调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合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面涂敷,使固化后的厚度为6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涂布层。再在与涂布层相对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离型膜保护,得到层压薄膜。
如上而得的实施例1~8、比较例1~4的特性如表1~2所示。且下述表1及表2中的薄膜厚度为薄膜支持体的厚度。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铅笔硬度     2H     2H     2H     2H     2H     2H
 表面电阻(Ω)     3×109     3×109     1×109     9×108     5×108     7×108
 摩擦系数     0.14     0.14     0.13     0.14     0.14     0.24
 着尘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旋度     A     A     A     A     A     A
 鲜明性     A     A     A     A     A     A
 混浊度%     1.4     1.4     1.4     1.4     1.4     1.4
 薄膜厚度(μ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涂布厚度(μm)     6     6     6     6     6     6
表2
实施例7 实施例8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比较例4
  铅笔硬度     2H     2H     2H     H~2H     B     2H
表面电阻(Ω)     5×108     4×108     6×108     1×109     3×1012     >1013
摩擦系数     0.13     0.13     0.14     0.48     0.35     0.14
着尘     无     无     无     无     有     有
旋度     B     A     C     A     A     A
鲜明性     A     B     A     C     A     A
混浊度%     1.2     1.8     0.9     5.0     1.4     1.4
薄膜厚度(μm)     75     188     38     100     100     100
涂布厚度(μm)     6     6     6     6     0.3     6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的防带电性、耐擦伤性、滑性、透明性等特性,且具有防止因着尘引起的污染、防止损伤、易用性、透明性等优异特性的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本发明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

Claims (5)

1.一种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在聚酯薄膜支持体的一面上,形成具有0.5μm~聚酯薄膜支持体厚度的1/10厚度的涂布层的层压薄膜,所述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为1×1011Ω以下,所述涂布层表面的铅笔硬度为H以上,所述涂布层表面与另一薄膜露出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4以下,薄膜混浊度为2%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层中含有防带电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层中含有硅酮系化合物。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涂布层表面相对一侧的薄膜露出面,由粘着剂层构成。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在粘着剂层的表面上,层压有离型膜。
CNB038113589A 2002-05-21 2003-05-15 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Expired - Lifetime CN13059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5551/2002 2002-05-21
JP2002145551A JP2003334911A (ja) 2002-05-21 2002-05-21 ディスプレイ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3116A true CN1653116A (zh) 2005-08-10
CN1305942C CN1305942C (zh) 2007-03-21

Family

ID=29545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13589A Expired - Lifetime CN1305942C (zh) 2002-05-21 2003-05-15 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55325A1 (zh)
JP (1) JP2003334911A (zh)
KR (1) KR20040111611A (zh)
CN (1) CN1305942C (zh)
WO (1) WO200309772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1263A (zh) * 2008-06-27 2014-08-20 屈德加薄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基材叠层和多层整体卷材的制造方法
CN111319871A (zh) * 2018-12-13 2020-06-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包装体
CN114834114A (zh) * 2015-03-23 2022-08-0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部件保护用涂布膜
TWI815389B (zh) * 2022-04-01 2023-09-11 住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2271B2 (ja) * 2004-03-09 2011-04-20 グンゼ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層付き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100736386B1 (ko) * 2005-04-11 2007-07-0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부재용 표면 보호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891603B2 (ja) * 2005-12-07 2012-03-07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製造方法。
JP5060058B2 (ja) * 2006-03-08 2012-10-31 共同技研化学株式会社 情報表示面の保護シート及び保護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FR2904508B1 (fr) * 2006-07-28 2014-08-22 Saint Gobain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encapsule
KR100810413B1 (ko) * 2006-10-23 2008-03-04 율촌화학 주식회사 표면 보호 필름용 점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면 보호필름
US8449970B2 (en) * 2007-07-23 2013-05-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ntistatic articl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20028041A1 (en) * 2009-02-16 2012-02-02 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 Ltd. Radiation-Curable Adhesive Composition for Optical Component and Adhesive Optical Component
JP5534728B2 (ja) 2009-07-15 2014-07-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利用
GB201010640D0 (en) 2010-06-24 2010-08-11 Johnson Matthey Plc Instrument display
CN102372826A (zh) * 2010-08-12 2012-03-14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保护膜的热固化树脂组合物
JP5916461B2 (ja) * 2012-03-26 2016-05-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N103507370A (zh) * 2012-06-20 2014-01-15 苏州金海薄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抗刮防污太阳能隔热膜
CN103507350A (zh) * 2012-06-20 2014-01-15 苏州金海薄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夜光抗刮屏幕保护膜及其制作方法
JP5753131B2 (ja) * 2012-06-21 2015-07-2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753130B2 (ja) * 2012-06-21 2015-07-2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14200484A1 (en) * 2013-06-13 2014-12-18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Hydrophilic coatings formed by atmospheric co2 reaction
JP2015063602A (ja) * 2013-09-25 2015-04-0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03769B2 (ja) * 2014-04-25 2018-04-04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704671B2 (ja) 2014-12-25 2020-06-0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光学部材
JP2016121310A (ja) 2014-12-25 2016-07-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光学部材
JP6613027B2 (ja) 2014-12-25 2019-11-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光学部材
JP6457825B2 (ja) 2015-01-29 2019-01-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及び、光学部材
KR102202932B1 (ko) 2016-11-04 2021-01-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코팅 조성물
JP7304143B2 (ja) * 2018-02-13 2023-07-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粘着シート積層体
CN114624795A (zh) * 2022-04-01 2022-06-14 住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结构、光学膜结构的评估方法、以及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1883B2 (ja) * 1999-03-25 2010-08-2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性粘着シート
JP4336427B2 (ja) * 1999-10-01 2009-09-30 帝人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積層体
JP3560532B2 (ja) * 2000-05-02 2004-09-02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ディスプレイ用帯電防止フィルム
JP2003055489A (ja) * 2001-08-10 2003-02-26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窓貼り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1263A (zh) * 2008-06-27 2014-08-20 屈德加薄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基材叠层和多层整体卷材的制造方法
CN114834114A (zh) * 2015-03-23 2022-08-0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部件保护用涂布膜
CN111319871A (zh) * 2018-12-13 2020-06-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包装体
TWI815389B (zh) * 2022-04-01 2023-09-11 住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3334911A (ja) 2003-11-25
CN1305942C (zh) 2007-03-21
US20050255325A1 (en) 2005-11-17
WO2003097724A1 (fr) 2003-11-27
KR20040111611A (ko) 200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5942C (zh) 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CN1300606C (zh) 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JP6277383B2 (ja) (メタ)アクリルアミド系ウレタンオリゴマー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CN1286935C (zh) 光学部件用粘合剂组合物及使用该粘合剂组合物的光学部件用粘合膜
CN1189505C (zh) 透明层压体、眼镜用塑料镜片和底涂剂组合物
CN101037526A (zh) 防粘连可光固化的树脂组合物,包含所述组合物的防粘连构件,以及它们的生产方法
JP6366029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TW201545867A (zh) 塑膠膜疊層板
WO2006106822A1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
JP7033477B2 (ja) ハードコ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20100148A (ja)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製造用離型フィルム
JP5891534B2 (ja) 光学用粘着剤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学機能性フィルム
KR101500124B1 (ko) 용액 안정성이 우수한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용 코팅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WO2012157500A1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体
CN101044181A (zh) 聚二乙炔聚合物共混物
EP3330338B1 (en) Liquid adhesive composition, adhesive sheet, and adhesive bonding method
EP2540786A1 (en) Coating agent composition
JP2010260905A (ja) 光硬化性組成物
CN1172995C (zh) 涂层剂及具有涂层的树脂模塑制品
JP5302616B2 (ja) 保護用粘着シート
WO2019088184A1 (ja)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製造用離型フィルム
JP2011126162A (ja) 成型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11183561A (ja) フィルムインサート用フィルム
JP4821552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03212938A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及び転写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3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LLC

Effective date: 20090313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21